从心理学角度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

一、从心理层面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元璐[1](2021)在《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以F园大班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性别公平研究由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逐渐深入。幼儿教师承担着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角色。成人持有的性别观念与性别公平教学相关联,并通过言语、非言语等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不同性别幼儿的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等方面。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兴趣以及职业的选择等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人格的建立、与性有关的态度及社会适应能力。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釆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幼儿园班级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案例,深入探究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隐含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产生的影响,究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通过对幼儿园班级环境的观察和对幼儿教师的访谈发现,尽管教师自持“性别中立”的教育观念,但在深入观察幼儿园时仍然能够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其呈现样态为:幼儿绘本读物、游戏材料以及墙面创设中体现出的性别刻板印象,幼儿教师对幼儿个性性格的刻板评价,幼儿教师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行为,幼儿教师对不同性别幼儿的角色期待。并且幼儿自身受到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形成了一定性别刻板偏见。以往研究中大部分探讨的是性别刻板印象给女孩带来的危害,但是在实际观察中研究者发现,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孩带来的伤害也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幼儿园班级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至少受四方面影响:来自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来自幼儿教师观念的影响、来自幼儿园管理观念的影响以及幼儿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幼儿的生理遗传性别因素对幼儿性别认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影响着幼儿的性别偏好,但是消除性别发展的不平等比争论这些不平等是否存在更加重要。成人要做的是尊重幼儿的天性,正视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为幼儿营造一个适宜的、平等的、可供其自由发展的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在幼儿表现出不符合刻板的传统性别文化特点的行为时,尊重幼儿的选择,尽量避免自己的性别刻板观念对幼儿产生干扰。因此,想要改善幼儿园班级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需要教师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幼儿园建立性别平等的班级环境以及政府部门引导幼儿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共同努力为幼儿构建平等自由的幼儿园班级环境。

路静[2](2021)在《改革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文学”作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与现实紧密联结的一种文学类型,在现实“改革”不断的深化中表达着民众集体的理想诉求,并赋予“改革”这一社会现实以文学意义。然而,阅读改革文学文本可以发现,对于现实“改革”深入发展所描绘的主体全部都理所应当地指向了男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密布于改革文学之上,其叙事意义的唯一流向是男性主体,女性则被忽视,被抹煞,她们只能于现实与文本的缝隙间艰难寻找自我的位置。本文选取了七八十年代之际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文学文本,以其中的女性群像为研究对象,综合多种研究方法,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并以“天使”与“妖妇”两大类型的女性形象为基点,梳理出了改革文学中典型的女性形象特征,并由此探析她们之于改革中的缺位问题以及其主体性被压制甚至消泯的问题,力图多角度的对改革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阐释。第一章主要从“天使”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出发,透过“妻性”与“母性”这两个视角以及女性的“身体”分析了女性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均无法呈现女性自身主体的尴尬境地。女性妻子身份的合法性以及社会价值等均需由男性认可才得以显现,且她们妻子的特性完全符合现实改革的需要从而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同时,传统女性的“母性”特征也在改革文学文本中被解构,她们面临着新的家庭及社会身份的双重困境而只能作为“牺牲者”存在。而女性的这一系列身份特征均基于男性对于改革事业的优先权之上,女性被男性改革者们所“凝视”,女性身体被赋予了改革者对于“改革”欲望的联想,她们只能永久地成为“绝对的他者”的存在。第二章以“邪恶的幽灵”这一类女性形象为出发点,在改革文学文本中找寻她们建构自我主体以及反“异化”的具体表现进行阐释。本章通过对知识型女性之于话语权利的突围以及被称为是“边缘化”的“妖妇”女性形象的反阐释,突出了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建立虽已发露,但实际上却造就了“妖妇”们的精神孤独,如若继续反抗成为“自为的存在”则其过程注定艰难。第三章则对比文本中的男性与女性,意识到女性的主体能动性其实一直在与现实改革事业同频共振,改革文学中的女性在觉醒中的自我表述则同时成为了女性构建自我的代表。

王潇楠[3](2021)在《在线多人网络游戏女性玩家的性别认同与角色塑造研究 ——以《守望先锋》为例》文中认为在线多人网络游戏是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线上交流平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渠道之一。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用户面的拓宽,女性参与在线多人网络游戏的现象也愈发普遍,网络游戏的设计构成和匿名性特征让女性玩家可以于线上随心所欲地形塑和扮演自己在游戏中的化身。游戏化身是个体在虚拟世界中根据倾向和喜好重新确立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其中女性玩家的性别认同也能借由化身得以确定和映射。为了探究在线多人网络游戏女性玩家的性别认同与线上化身角色塑造之间的关联性特征,本研究首先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根据既有量表考察受试者以性别倾向和性别角色认知为构成的性别认同,考虑到多人网游中玩家社交行为的频繁性与普遍性,融入社交性别呈现的变量,并且以性别、职业、外貌形象、性格作为游戏角色塑造的构成要素,分别检验不同性别认同、心理性别、游戏社交性别呈现的女性玩家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角色塑造与性别角色认知的各项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对在线多人网络游戏《守望先锋》的女性玩家群体进行问卷发放,回收有效样本618份。研究结果发现:在性别认同方面,在线多人网游女性玩家在爱情和性方面都偏向于异性,愿意同两种性别交友共事,在两性的玩具娱乐、职业选择方面总体已脱离了性别刻板印象;在角色塑造方面,在线多人网游女性玩家在性别选择上多偏向于女性,职业上多为支援型职业,外形特征多为长头发、大眼睛、娇小体型、浅肤色、有自信的、机灵的,性格特点呈现明显的双性化特征;女性玩家的性别角色认知上总体已摆脱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在行为和职业等方面的束缚;女性玩家的心理性别、既有的性别角色认知与性别倾向、在社交中的性别呈现会影响其对游戏角色在性别、职业、外形、性格方面的塑造,女性玩家在游戏角色的选择和塑造上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女性玩家可以通过进行多种多样的角色塑造,来选择自己进入虚拟世界的化身,从而获得不一样的游戏体验;在网络游戏的社交环境下女性玩家也会意识到性别呈现的重要性。基于量化研究的结果,研究者采用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从相关的游戏社群、游戏直播网站选取出8名女性玩家与女性游戏主播,进行开放式的信息收集,主要探索以下问题:多人竞技网游女性玩家的角色认同情况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性别认同对角色塑造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玩家对游戏角色的塑造与认同可见诸于游戏角色的外貌形象、故事设定等多个方面,性别角色认知和性别会倾向影响女性玩家的游戏角色塑造行为。

陈丽丽[4](2021)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四子王旗蒙古族女性角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弗洛伊德在对两性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过程当中,发表了《女性气质》一文,在文中明确指出,在对一个人进行判断的过程当中,最首要考虑的是这个人的性别。而女性、性别等问题也成为了这个时代难以规避的社会议题之一。今天,通过对农牧区蒙古族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进行分析发现,女性主体意识变得相对较强,在社会生产和公共活动当中,都能够看到女性的身影,这也充分说明了在时代变迁的过程当中,牧区蒙古族女性的家庭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阐述蒙古族传统性别文化氛围赋予民族女性的期待和要求,分析文化传统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女性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的意义。对蒙古族女性的性别角色和心理价值观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到蒙古族女性的角色变换情况,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农牧区的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本次研究过程当中,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方式,对牧区蒙古族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探讨蒙古女性的角色定位,在实际分析过程当中,分别对牧区蒙古族女性的生活背景、行为模式以及行为动机展开了分析,指出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对于牧区蒙古族女性在实际生活过程当中的影响,从而为深入分析,在现代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女性角色的变化规律,并且还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关系网络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且还交代了此次田野调查的对象,为本次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指出传统文化当中对于蒙古族女性角色的期待,并且指出在蒙古族文化当中,针对女性的性别特色和性别文化都有相应的制度和标准,便于更好地理解当下女性性别角色变迁;第三部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传统中的性别角色期待与现代蒙古族女性个体的社会网络与日常休闲中的女性角色特征;第四部分主要以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两方面详细地分析了蒙古族女性所承担的家庭角色,分析多元化家庭中对于蒙古族女性的要求和期待及家庭生活环境对女性自身所带来的一些改变,比如女性个体对自身的期望、角色选择、角色适应等;第五部分衔接上一部分的结尾,对现代蒙古族女性角色特征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总结文章,阐述牧区蒙古族女性角色研究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少数民族女性研究提供有效的价值和建议。

黄秋菊[5](2020)在《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闽台客家生活习俗的女性角色,包括了外显的角色规范和内在的心理感知,以彰显女性在客家文化中的话语权,并从中检视闽台客家文化的流变。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客家女性在生命礼俗、民间信仰与文教习俗等民俗事象中,结果发现,第一,客家女性在生命礼俗或禁忌中,部分呈现出民俗规范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冲突,遵循文化传统与心理感受不一致,在父权架构下的客家社会,女性在民俗文化里有反抗的一面,有助于女性主体性的建立。第二,女性在民间信仰中,“孺人”从历史的光荣标志,成为今日思考性别位阶的破口,今日性别观念的提升,闽台客家呈现出族谱记载女性全名的性别平等时代。此外,六堆客家妇女在敬神的盘花技艺中,得到信仰和自我的支撑点。第三,客家女性对家庭的贡献,也在家庭教育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客家社会文风鼎盛功不可没。第四,客家民俗在闽台地区产生流变,福建地区较大程度地保留传统成分,而台湾地区将许多民俗事象融合节庆扩大办理,凸显客家文化的多样性。

李正艳[6](2020)在《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研究 ——以昆明CF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也由起初的“个人流动”发展成为“家庭流动”,跟随流动的儿童群体越发庞大,他们的成长也受到各界关注。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同辈和媒介是影响最大的四个因素。随着技术发展,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成长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流动儿童群体中媒介充当“电子保姆”的现象普遍,使得流动儿童成长很难不受媒介影响。流动女童是边缘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学会利用社交媒体促进自身融入城市社会,实现个体价值对流动女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昆明CF社区流动女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对流动女童进行调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现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城市社会融入困境以及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关系。论文共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首先,绪论部分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并对主三个概念进行严格界定。第一章整理和阐述了相关理论,然后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法,阐明研究实施过程。然后,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宏观和微观调查结果。基于问卷调查的宏观分析,客观呈现流动女童人口背景情况、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和城市社会融入现状,控制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分析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关联性。分析发现:人口背景情况中,学校性质、家庭经济情况和亲子关系影响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公办学校流动女童融入情况优于民办学校流动女童,家庭经济和亲子关系越好的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越好。控制相关人口背景因素后,关联分析发现: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动机越明确和积极,则越有利于融入城市社会;信息关注范围越广或网络社交对象越多元的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情况越好;心绪转换需求满足程度越高的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越差。基于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微观分析,通过对流动女童使用社交媒体的具体行为的分析发现: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过程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包括制度身份认同、性别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另外,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存在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客观层面,男权视角主导的传播阻碍平等思想的建立、存在物化女性的现象不利于女童自我认知。主观层面,流动女童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她们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活动主体意识薄弱,自我呈现依附男性。最后,在前文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分别从观念和实践层面,对流动女童、家庭、学校、媒介、社区和政府提出建议,希望对流动女童借助社交媒体融入城市社会有所帮助。

吴丹[7](2020)在《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操演 ——以《和平精英》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宽带速度的大幅度升级、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游戏设备的日渐成熟,国内游戏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时至今日,游戏已然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国内不少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当前国内游戏研究亟待提升之处颇多,如从性别视角切入的研究局限于性别刻板印象、对非“女性向”游戏中的女性玩家关注较少等。性别操演是由巴特勒提出的重要理论,用以表明性别是在不断征引和重复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建立的。目前国内对性别操演理论的研究多为理论的介绍和阐述,较少涉足网络游戏领域的文本实践研究。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以射击游戏《绝地求生·和平精英》的玩家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当前网络游戏中FPS/TPS游戏玩家实践中性别操演的机制、模式与影响,以期为网络游戏中性别相关议题的探讨提供一些理论和案例的参考。研究发现,玩家可从视觉、听觉、行为三个层面操演自身性别:视觉操演是基础,包括昵称、化身和性别设置;听觉操演是关键,涵盖语音、语词与话语风格;行为操演是具体体现,表现为玩家在游戏中形成的互动关系与游戏打法。由此,玩家在网络游戏中强化典型男性阳刚气质、突显典型女性温婉气质,或是通过挑战异性气概来模糊二分的性别气质,建构自身性别认同。父权体制为玩家的性别操演设定限制、提供“幻象”,玩家亦通过性别操演巩固或挑战社会主导的异性恋规范。尽管游戏规则限定了玩家在游戏中的选择,或是通过商业机制实现对玩家的资本收编,但玩家能借扮装戏仿偏离游戏主导的性别规范,情侣玩家以背离游戏核心机制的玩法抵抗游戏霸权。网络游戏语音交流系统所突显的声音的重要性也使得游戏场域中生成了关于声音的权力关系,进而产生了对于性别化声音中“他者”的压迫。游戏中的性别操演释放了玩家抑制在现实二元性别规范中的多元的性别气质,为我们反思与质疑性别建构话语、推动与促进性别平等提供了契机。

潘美萍[8](2020)在《从个体到集体省亲:外嫁女自我价值实现新方式研究 ——基于桂中双村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集体省亲源于传统省亲,是对原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将传统省亲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呈现的新体验。集体省亲活动是一种中国本土化的“地域性文化想象”,不仅是中国乡土社会性别主流化发展的进步,也是外嫁女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崭新的文化空间。集体省亲活动以敬老、村聚为活动主线,活动期间,全村的外嫁女会相邀集体回到娘家村,与娘家父老乡亲共同举办盛大的集体省亲基本仪式并进行晚会展演活动。本文以桂中双村——L村与N村集体省亲活动的外嫁女为研究对象,在梳理集体省亲活动产生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外嫁女的自我价值如何在集体省亲的基本仪式及其社会影响中得以体现,最后探讨农村女性自我价值实现路径的思考。本文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等方法,分析传统个体省亲与外嫁女自我价值的关系;发现在传统个体省亲中外嫁女的自我处于隐蔽或缺失状态。并阐述外嫁女集体省亲活动的产生机制、运行机制,分析集体省亲基本仪式中凸显的价值理念,探讨外嫁女自我价值在集体省亲的产生、运行与仪式实践中的如何得以实现。研究发现:一是外嫁女集体省亲活动的产生是各地集体省亲活动风气盛行基础上,外嫁女与村民的情感促进的结果;二是集体省亲活动的运行基础是全村参与,同时村长与理事会、“十姊妹”的同辈圈、房支组织是集体省亲活动运行的基本组织;三是外嫁女的自我价值实现首先体现在整个活动的参与及其所做的贡献中,其次在集体省亲的基本仪式中体现更为突出,包括外嫁女在仪式中彰显女性文化、实现权利升华、传承孝道文化以及才艺价值的实现;四是解读了集体省亲活动对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与外嫁女情感网络构建的功能,同时发现集体省亲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如攀比、浪费等消极影响。根据对外嫁女集体省亲活动的分析,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从政府引导、政策保障、女性自我建构以及社会支持四个层面提出促进农村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对策思考。

王晓晓[9](2020)在《甘于附庸还是掌控自我? ——微商主妇的自我认同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女性“主妇化”的趋势,受过良好教育以及光鲜亮丽的白领在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的角逐中也逐渐趋向选择投入家庭。回归家庭后全职主妇们又想要开创自己的副业,伴随消费方式转型出现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微商成了热门选择,微商帮助她们完成从全职主妇到微商主妇的转变。本研究从自我认同的视角尝试解释这种转变的原因。研究运用深度访谈法,从全球化与市场化背景下的自我认同出发,透过主妇微商前后的生活叙事,分析她们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规划,从而揭示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分化撕扯下主妇选择微商创业的动机以及在微商创业中重新塑造整合自我认同的过程。研究发现,女性最初在市场排斥的推力与家庭需要和归属感的拉力中选择回家期望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然而,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现代女性,不仅认同传统性别观念,将社会女性角色规范内化,扮演好家庭照顾者的角色,也追求现代西方主导的独立自我观念,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当归家后的现实体验与理想形象发生矛盾时,不免失落、甚至引发自我认同的混乱,这唤醒了她们重塑自我认同的渴望和意识;女性在做微商过程中重塑自我形象,也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本研究发现,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同时塑造着现代女性气质,既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认可传统女性价值观,同时在心理上又表现出异性化倾向,兼容男性人格特征,这在家庭中表现为既可以履行家庭责任又追求独立自我,既满足归属需要又满足意义需要。其自我认同也呈现一种动态过程:从由强烈家庭观念驱使下返回家庭中寻找贤妻良母的身份认同,到关注自我实现的主体建构,再到追求集体归属的家庭内外一把好手的现代高素质主妇形象。微商在主妇建构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发挥着安全阀作用,维护家庭—工作和谐;并帮助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整合、一致,达到“照顾家庭”与“自我实现”间的契合。

苏慧[10](2020)在《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影响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缘起于女性研究和教师职业生涯研究的现实需求,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开展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社会性别影响研究,有益于将女性经验填充进高校教师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性别视野下的理论比较,建立高校女性教师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学术观。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性别理论和扎根理论,以建构扎根理论范式为蓝本,运用深度访谈法获取了高校七位专任教师的相关信息和访谈资料,通过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三层编码,探究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产生的影响,并从性别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研究生导师结构等方面对高校专任女教师队伍职业生涯的社会性别影响进行探究,结论上则从影响路径、影响维度和影响效应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显示,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路径表现为:个人生理性别、职业素质和性别意识;家庭资源支持;高校制度和环境;国家政策和法规;社会性别文化。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体现在八个方面:社会性别影响教师获得学历、社会实践经验和学术追求;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职业、家庭、社交、道德和性别等方面的意识;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生理差异和生育压力;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在高校管理制度下的职业发展空间;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和评价;社会性别引起性别歧视和照顾等社会现象;社会性别影响退休年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社会性别构建了性别角色、印象和身份。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群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则体现在以下方面:性别结构趋向于男女比例均衡;职称结构和研究生导师结构均呈现学术高层的“金字塔”效应;年龄结构呈现女性的“年轻化”趋势,青年女教师队伍崛起;学历结构打破“以本科学历为主”的局面,形成以硕士学历为主的局面。影响效应主要指高校领域的性别劣势累积效应。

二、从心理层面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心理层面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以F园大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并具有威胁性
        1.1.2 幼儿园班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1.3 个人兴趣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性别刻板印象
        1.2.2 幼儿园班级环境
        1.2.3 性别平等
    1.3 文献综述
        1.3.1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
        1.3.2 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的影响研究
        1.3.3 国内外关于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相关研究
        1.3.4 已有研究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意义
        2.1.1 理论意义
        2.1.2 实践意义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对象
        2.3.1 研究对象情况
        2.3.2 参与幼儿
    2.4 研究方法
        2.4.1 观察法
        2.4.2 访谈法
        2.4.3 案例分析法
3 幼儿园班级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现状观察
    3.1 幼儿园物质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现状
        3.1.1 幼儿园绘本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3.1.2 幼儿园班级游戏材料投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3.1.3 幼儿园墙面环创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3.2 幼儿园班级精神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现状
        3.2.1 幼儿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3.2.2 幼儿教师行为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3.2.3 幼儿教师角色期待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3.2.4 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
    3.3 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的危害观察
        3.3.1 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男性幼儿宣泄情绪的能力
        3.3.2 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幼儿的成就动机
4 幼儿园班级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成因研究
    4.1 幼儿自身的影响
        4.1.1 幼儿的生理性别特点
        4.1.2 幼儿的性别观念固化
    4.2 幼儿教师观念影响
        4.2.1 幼儿教师的性别刻板观念固化
        4.2.2 幼儿教师缺乏性别公平教育知识
    4.3 幼儿园管理观念影响
        4.3.1 管理者缺乏性别平等的教育观念
        4.3.2 性别平等教育与培训缺失
        4.3.3 缺乏有关性别平等教育的家校合作
    4.4 传统性别文化影响
        4.4.1 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位
        4.4.2 儿童读物、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
    4.5 小结
5 改善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对策及建议
    5.1 教师要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
        5.1.1 树立性别平等观念
        5.1.2 科学选择性别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5.1.3 正确引导,避免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产生干扰
    5.2 幼儿园要建立性别平等的环境
        5.2.1 创设性别平等的物质环境
        5.2.2 创设性别平等的精神环境
        5.2.3 开发性别平等的幼儿园课程
    5.3 政府部门要引导幼儿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
        5.3.1 推进性别平等制度化
        5.3.2 加强读物审定,制定倡导性别平等择书标准
        5.3.3 加大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
        5.3.4 引导大众媒体转变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6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改革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新启蒙”思潮与“新时期”女性意识的重合与错位
    0.2 研究综述
    0.3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尘世的天使”:绝对的他者
    1.1 困窘的妻性:陷落的“僭越者”
    1.2 永恒的母性:被忽视的牺牲者
    1.3 被“阉割”的女性“神话”:男性话语权利下的女性身体
第二章 “邪恶的幽灵”:突破“窥镜”的女性
    2.1 言说的权利:“知识型”女性话语权利的突围
    2.2 感性的“妖妇”:“边缘化”女性的回归
    2.3 破坏的狂欢:从“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
第三章 与改革强者的较量:结构中的男性与女性
    3.1 改革文学中的“异质”显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3.2 觉醒中的性别表述:“我是我自己”
    3.3 改革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余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在线多人网络游戏女性玩家的性别认同与角色塑造研究 ——以《守望先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核心概念
        1.3.1 女性玩家
        1.3.2 在线多人网络游戏
        1.3.3 性别认同
        1.3.4 角色塑造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文献回顾
        1.5.1 在线多人网络游戏
        1.5.2 性别认同
        1.5.3 角色塑造
2 《守望先锋》女性玩家调查实证研究
    2.1 研究设计
        2.1.1 操作性定义
        2.1.2 研究假设
        2.1.3 问卷设计
        2.1.4 抽样方法
        2.1.5 分析方法
    2.2 研究发现
        2.2.1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2.2.2 描述性统计
        2.2.3 检验假设
    2.3 研究结果
3 《守望先锋》女性玩家访谈与参与式观察
    3.1 研究设计
        3.1.1 女性玩家访谈
        3.1.2 参与式观察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女性玩家对游戏角色的塑造与认同体现在多个方面
        3.2.2 性别认同影响着女性玩家的线上游戏行为
4 结论与思考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附录一 在线多人网络游戏女性玩家调查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社会性别视角下四子王旗蒙古族女性角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理论选择
        一、女性人类学研究
        二、社会性别研究
        三、性别角色研究
        四、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研究
        五、理论选择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地点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地点概况
        二、研究对象概况
第二章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社会性别角色
    第一节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文化
        一、文化传统中的性别角色分工
        二、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蒙古族女性
        三、女性禁忌习俗
        四、蒙古民歌中的女性性别角色
    第二节 蒙古族传统文化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塑造
        一、角色定位于家庭
        二、女性自我角色意识处于保守状态
    第三节 传统性别文化的隐性延续与蒙古族女性心理
        一、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的规范与女性心理
        二、女性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环境冲突中的心理
第三章 社会互动中的四子王旗蒙古族女性角色
    第一节 文化传承中的四子王旗女性
        一、四子部落服饰文化传承人
        二、奶食文化的传播者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日常休闲活动中的女性角色特征表现
        一、主动扩展社交圈、动手能力较强
        二、独立自主性愈发明显
第四章 多样化家庭中的蒙古族女性角色地位
    第一节 不同家庭结构中的蒙古族女性和社会性别
        一、核心家庭对蒙古族女性的期待
        二、单亲家庭中蒙古族女性的双重角色
    第二节 四子王旗蒙古族女性家庭角色地位
        一、女性对家庭资源的支配与家庭中的威望
        二、四子王旗女性在社会互动中的自我发展
第五章 “自我服务和自我调节”机能下的四子王旗女性
    第一节 现代蒙古族女性自我期待及角色适应策略
        一、四子王旗女性的自我角色期待
        二、四子王旗女性多元角色适应特征
    第二节 实现女性角色的可持续发展
        一、四子王旗蒙古族女性人生价值选择的优化
        二、可持续发展中的蒙古族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子王旗蒙古族女性角色研究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闽台客家生命礼俗、民间信仰与文教习俗
    第一节 生育礼仪、婚姻习俗与女性成年礼
        一、生育礼仪
        二、女性成年礼
        三、婚嫁习俗
    第二节 女性与民间信仰
        一、荣耀的标本:孺人
        二、客家妇女的信仰美学:盘花
    第三节 文教习俗
        一、客家地区文风的形成与发展
        二、敬字文化
第二章 闽台客家民俗的女性参与
    第一节 六堆特殊婚俗
        一、多子多孙油纸伞
        二、敬外祖与阿婆肉
        三、特异风俗:抽猴筋
    第二节 客家文教习俗与女性角色
        一、人文心理的探究
        二、女性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放足的女性
    第四节 客家民俗的女性禁忌
        一、生育禁忌
        二、婚俗禁忌
        三、经血的禁忌
第三章 客家女性在民俗的性别位阶
    第一节 传统观念的性别角色与地位
        一、硬颈精神的客家女性
        二、地位流动的客家女性
    第二节 客家女性在家族中的性别角色
        一、家庭经济的补充者
        二、家族宗法的被排外者
    第三节 客家婚俗的文化意涵与女性价值
        一、客家婚俗贶辞:讲四句
        二、客家婚俗中的女性价值判断
第四章 闽台客家生活习俗的流变
    第一节 民俗日常的现代转换
    第二节 文教习俗的在地转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受访者资料
附录2 六堆的由来与拓垦历史
附录3 田野笔记:敬外祖
附录4 田野笔记:美浓詹屋三奶夫人信仰的田野调查
附录5 田野笔记:六堆首位进士黄骧云
附录6 田野笔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研究 ——以昆明CF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概况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
        二、社会学相关理论
        三、心理学相关理论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实施
        三、信度、效度检验
第二章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和城市社会融入的宏观调查——基于问卷分析
    第一节 流动女童基本情况
        一、学校与年级分布
        二、年龄分布
        三、老家所在地分布
        四、是否独生情况
        五、流动时长
        六、回老家次数
        七、主要照看者
        八、父母学历
        九、父母职业
        十、经济情况
        十一、学习成绩分布
        十二、亲子关系
    第二节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现状
        一、社交媒体接触和使用动机
        二、社交媒体接触和使用行为
        三、社交媒体接触和需求满足程度
    第三节 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
        一、经济状况
        二、社区参与
        三、学校适应
        四、同辈关系
        五、心理认同
    第四节 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相关分析
        一、社交媒体使用与社区参与的关系分析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
        三、社交媒体使用与同辈关系的关系分析
        四、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认同的关系分析
    第五节 社交媒体使用对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第三章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微观调查——基于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
    第一节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行为的分析
        一、流动女童的人际交往维护行为
        二、流动女童的娱乐行为
        三、流动女童的获取信息行为
        四、流动女童的自我呈现行为
    第二节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需求满足背后的身份认同困境
        一、身份认同的困境
        二、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促进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的媒介素养提升对策探讨
    第一节 观念层面
        一、个人:建立多元认同观念,培养自身质疑精神
        二、家庭:形成媒介素养意识,客观认识社交媒体
        三、学校:意识到学生的特殊性,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四、媒介:传播注重责任意识,避免“刻板印象”传播
        五、社区:意识到自身在流动女童“提素”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六、政府:公平公正前提下适度考虑特殊群体需求
    第二节 实践层面
        一、个人:利用社交媒体连接群体,增强凝聚力
        二、家庭:亲子共同参与媒介使用,促进亲子关系
        三、学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四、媒介:担起社会责任,创造良好传播环境
        五、社区:发挥社区功能,为“参与式传播”搭建平台
        六、政府:国家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完善法律作为支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的特殊性
        二、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对城市社会融入有影响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操演 ——以《和平精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第一章 网络空间:主体身份的建构场域
    第一节 数字化生存:网络空间的媒介属性
    第二节 数字化性别生存:网络空间的性别建构
    第三节 玩家身份建构:网络空间的游戏玩家
第二章 游戏语境:玩家的游戏实践与性别操演
    第一节 游戏规则:身份构建的规则语境
    第二节 游戏实践:网游玩家的性别操演
    第三节 游戏情境:性别操演的情景语境
第三章 性别操演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视觉操演:性别操演的基础要素
    第二节 听觉操演:性别操演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行为操演:性别操演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 性别操演模式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典型男性阳刚气质的强化:游戏的鼓励?
    第二节 典型女性温婉气质的突显:父权的规训?
    第三节 模糊流动的性别气质:性别的戏仿?
第五章 游戏中性别操演的社会意涵
    第一节 玩家的性别操演与身份认同
    第二节 玩家的性别操演与游戏霸权
    第三节 玩家的性别操演与性别政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大纲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从个体到集体省亲:外嫁女自我价值实现新方式研究 ——基于桂中双村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1.2.1.研究意义
        1.2.2.研究创新点
    1.3.研究综述
        1.3.1.相关文献回顾
        1.3.2.文献简评
    1.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5.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1.核心概念界定
        1.5.2.社会性别理论
2.传统个体省亲与传统时期外嫁女自我价值解读
    2.1.N村与L村的村落语境
        2.1.1.N村的人文地理
        2.1.2.L村的人文地理
    2.2.传统个体省亲模式
        2.2.1.非正式的省亲结构
        2.2.2.个体省亲中隐蔽的自我
    2.3.传统时期外嫁女性自我价值的认知与实现
        2.3.1.传统时期外嫁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2.3.2.传统时期外嫁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
    本章小结
3.外嫁女集体省亲活动本体分析
    3.1.外嫁女集体省亲活动的形成机制
        3.1.1.集体省亲活动的社会背景
        3.1.2.集体省亲活动产生的情感机制
    3.2.外嫁女集体省亲活动的运行机制
        3.2.1.集体省亲的组织结构
        3.2.2.集体省亲的前期筹备
    3.3.集体省亲的基本仪式及其核心价值理念
        3.3.1.着旗袍——女性文化的彰显
        3.3.2.走红毯——女性权利的升华
        3.3.3.喜挑担——女性能力的展示
        3.3.4.感恩敬亲——孝道文化的传承
        3.3.5.才艺展示——才艺价值的实现
    本章小结
4.集体省亲活动的影响
    4.1.集体省亲活动的社会影响
        4.1.1.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4.1.2.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
        4.1.3.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4.1.4.推动外嫁女情感网络构建
        4.1.5.促进农村社区发展建设
    4.2.集体省亲活动存在的问题
        4.2.1.铺张浪费现象突出
        4.2.2.助长攀比之风
        4.2.3.嵌入式社会性别不平等影响加剧
    本章小结
5.社会性别视角下促进农村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思考
    5.1.政府引导与政策保障,确保女性社会参与
        5.1.1.政府积极引导,促进女性自我价值合理化实现
        5.1.2.加强政策保障,促进两性机会平等
    5.2.增强女性自我建构,强化自我性别认同
        5.2.1.强化主体意识,提高自我能力
        5.2.2.权衡性别角色,合理实现自我价值
    5.3.以社会支持推动性别动态差异平等
        5.3.1.合力营造良好社会性别平等环境
        5.3.2.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助力女性自我价值实现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甘于附庸还是掌控自我? ——微商主妇的自我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回家女性”的研究
        1.3.2 性别角色认同
        1.3.3 自我认同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
        2.1.1 全职主妇
        2.1.2 微商主妇
        2.1.3 自我认同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3.2 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第3章 女性新主妇观与认同形成机制
    3.1 归家:“社会人”与“自家人”的博弈
        3.1.1 市场规则的隐性排斥
        3.1.2 “育儿优先”的母职认同
        3.1.3 亲密情感的反向吸引
    3.2 失落:理想与现实的较量
        3.2.1 家庭“附庸者”
        3.2.2 理想主妇形象
    3.3 认同重塑的唤醒机制
        3.3.1 自我实现的反思
        3.3.2 社会比较过程
第4章 微商主妇的自我重塑与未来选择
    4.1 微商中的自我呈现:从配角到主角
        4.1.1 印象管理与新身份演绎:微商消费中人际信任建构
        4.1.2 主动的社会融入:重塑集体身份
        4.1.3 个人资本积累:重建家庭话语权
    4.2 未来归属与选择策略
        4.2.1 “职业型”:以微商为业
        4.2.4 “过渡型”:微商作为“应时之举”
    4.3 微商主妇认同建构的困境
        4.3.1 微商发展与微商污名的失衡
        4.3.2 “时间荒”挑战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自我认同的动态过程
        5.1.1 家庭本位原则
        5.1.2 以个人为中心
        5.1.3 保持集体身份感:在互动中强化认同
    5.2 时代变迁下的新女性气质
    5.3 微商在认同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5.3.1 安全阀功能
        5.3.2 “整合器”作用
    5.4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影响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基于女性研究和教师职业生涯研究的现实需求
        2.基于个人的理论兴趣、专业背景和职业取向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1.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社会性别影响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1.高校专任女教师
        2.职业生涯
        3.社会性别影响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社会性别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扎根理论
        1.历史与来源
        2.概念与特征
        3.版本与取向
        4.风险与策略
    (二)社会性别理论
        1.理论与来源
        2.历史与现实
        3.方法与视角
二、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访谈的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1.案例高校的选择
        2.理论性抽样
        3.访谈问题的设计
    (二)研究实施
        1.开展深度访谈
        2.访谈信息获取
三、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访谈的编码分析
    (一)编码分析的逻辑和阶段
    (二)初始编码
    (三)聚焦编码
    (四)轴心编码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1.理论抽样分析
        2.编码及结果整理
四、高校专任女教师群体职业生涯的社会性别影响趋势
    (一)整体性别结构呈现“女性化”趋势
    (二)职称结构呈现“上窄下宽”趋势
    (三)学历结构呈现以硕士为主的“高学历”发展趋势
    (四)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
    (五)研究生导师结构呈现“男性化”趋势
五、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
    (一)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
        1.社会性别影响教师获得学历、社会实践经验和学术追求
        2.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职业、家庭、社交、道德和性别等方面的意识
        3.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生理差异和生育压力
        4.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在高校管理制度下的职业发展空间
        5.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和评价
        6.社会性别引起性别歧视和照顾等现象
        7.社会性别影响退休年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
        8.社会性别构建了性别角色、印象和身份
    (二)群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
        1.学历结构上打破“以本科学历为主”的局面
        2.职称结构和研究生导师结构均呈现学术高层的“金字塔”效应
        3.年龄结构呈现女性的“年轻化”趋势
六、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应
    (一)影响路径
        1.个人生理性别、职业素质和性别意识
        2.家庭资源支持
        3.高校制度和环境
        5.社会性别文化
    (二)影响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从心理层面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以F园大班为例[D]. 赵元璐.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改革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路静. 山西大学, 2021(12)
  • [3]在线多人网络游戏女性玩家的性别认同与角色塑造研究 ——以《守望先锋》为例[D]. 王潇楠.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社会性别视角下四子王旗蒙古族女性角色变迁研究[D]. 陈丽丽. 兰州大学, 2021(02)
  • [5]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D]. 黄秋菊.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研究 ——以昆明CF社区为例[D]. 李正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操演 ——以《和平精英》为例[D]. 吴丹. 暨南大学, 2020(07)
  • [8]从个体到集体省亲:外嫁女自我价值实现新方式研究 ——基于桂中双村的调查分析[D]. 潘美萍. 广西大学, 2020(07)
  • [9]甘于附庸还是掌控自我? ——微商主妇的自我认同研究[D]. 王晓晓.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影响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D]. 苏慧.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从心理学角度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