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固定突发长度OBS的性能

论固定突发长度OBS的性能

一、On the Performance of Fixed Burst Length OBS(论文文献综述)

胡芳[1](2014)在《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基于优先级的突发包组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因特网业务量飞速增长,加上网络交互性、灵活性的要求,使得现代通信网络对传输容量和信息交换速度的要求急剧提高。人们在将传统的电复用技术转移到光复用上来的基础上,提出了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Multiplexing,WDM)技术,使传输效率大大提高。而光突发交换(Optical Burst Switching,OBS)技术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波分复用技术提供的巨大带宽资源的新兴光交换技术。它汲取了光电路交换(Optical Circuit Switching, OCS)和光分组交换(Optical PacketSwitching,OPS)的优势并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克服了传统交换技术中的电子瓶颈问题并大大提高了网络带宽利用率,OBS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全光网络中最可能实现的较为理想的交换方式。边缘路由器突发包的排列组装是外部信息链接到OBS网络的首要步骤,严重影响到冲突解决方法的实施效率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OBS网络的性能。因此设计出合理的组装方案对于网络中突发冲突解决方法的有效实施、降低网络端到端时延、提高网络吞吐量方面有着深远意义。本文首先综合阐述了OBS网络的整体结构及基本原理,全面系统的分析了目前网络中的几种冲突解决方法的工作机制及优缺点。其次,鉴于突发组装过程中为了满足包长下限值采用传统的填充无效数据信息而导致的带宽资源浪费,研究出一种改进的边缘混合组装算法,当实时业务的突发包长未达到包长下限值时,首先利用偏置时间来延迟突发包的生成时间以减少长度不足下限值的“短突发”的生成数量,对于最后组装完成后生成的少量的“短突发”,填充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其他低等级业务信息,而不是填充无效信息。这既满足了包长要求又可同时传输更多业务数据。分析及仿真结果可知,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信道资源利用率,减少网络丢包率。最后,为了最大程度保证突发包完整性,并克服低优先级突发包中高等级数据信息的较大损失从而保证网络QoS和区分服务的支持性。本文研究提出一种与基于优先级的双向分割丢弃方法相匹配的双向复合组装法。将级别不同而目的地址相同的IP分组组装成独立的片段,进而组装到一个突发包中,并将级别最高的IP分组片段组装在突发包的中间,从中间到两端等级依次降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减小了突发包端到端时延和整个网络的丢包率,保证了高等级IP数据的完整性,因此可以更好的支持区分业务和网络服务质量。

郑炳辉[2](2014)在《SWCC-OBS网络中关于路由选择优化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突发交换技术因其具有高带宽利用率、传输效率高、应用范围宽、构建设计简便等优点,成为当今光交换领域最有价值的技术之一。目前关于光突发交换网络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假设其交换节点全不具备波长转换能力或者全都有波长转换能力,而对稀疏分布的部分节点具备有限波长转换能力的光突发交换网络即SWCC-OBS网络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因此,研究该类型网络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在SWCC-OBS网络中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突发数据传输效率低和丢包率高的路由选择问题,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方法大都是基于复杂实验性的处理方法,而本课题从优化角度出发关注到SWCC-OBS网络研究领域的路由选择问题可以转化为优化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尚未得到系统地研究,而且都是一类离散的、不可导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因此,本课题提出采用非常规的分解协调思想和虚拟博弈优化过程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SWCC-OBS网络中的路由选择优化问题。针对SWCC-OBS网络中的路由选择优化问题,本文首先对其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详细剖析了该模型存在非线性多变量求解困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优化求解的可行性进行探索,在固定路由和随机路由机制下分别设计了分解协调思想的路由优化算法和虚拟博弈的路由优化方法,通过对影响目标函数的多个变量进行分解预估和迭代更新,最终获得了优化路由路径信息使得全网突发丢包率达到较优值。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所使用的路由优化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启发式路由算法能够获得更低的全网突发丢包率,不仅具有更高的效率,而且适用于复杂模型的优化求解,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王孝莲[3](2013)在《GMPLS/OBS混合网络QoS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突发交换技术OBS结合了OCS和OPS两种交换技术的优点,有效缓解了传统光网络中的电子瓶颈问题,是构建下一代光互联网最有前途的光交换方式。将基于GMPLS的控制平面技术引入OBS网络,可以利用GMPLS提供的完善的流量工程,有效的提高OBS网络性能,同时也可以合理分配流量在网络的有效传输,减少网络拥塞引起的丢包率。论文针对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网络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GMPLS/OBS混合网络采用的模型,边缘节点以及核心节点的结构形式以及协议在混合网络的交互过程,重点研究了流量工程在混合网络的实现机制以及基于突发数据包到达时间的丢弃策略。针对传统的流量工程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状态广播消息拓展的改进流量工程实现机制,通过提前获取下一节点的资源占用率并通过约束路由算法建立路径,降低因无法获得足够资源而导致的数据丢弃,从而实现资源在各个节点的合理运用,仿真分析表明改进的流量工程实现机制可以明显的改善网络的丢包率。在对OBS网络突发解决机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突发数据包BDP到达时间的丢弃策略,采用波长调度与丢弃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可在BDP与BCP到达时间不一致时解决尾部丢弃机制的虚假竞争问题,及时更新BCP包。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包损失率,较好地支持了网络的服务质量。

胡芳,管爱红[4](2013)在《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突发组装方案研究》文中认为光突发交换(Optical Burst Switching,OBS)被认为是在下一代光网络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一种交换技术。边缘节点处突发包的组装作为业务接入OBS网络的第一步,是OBS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该文重点阐述了几种常用的突发组装方案:基于突发长度组装方案、基于组装时间组装方案、混合组装方案及自适应组装方案,并分析了它们的性能和优缺点。最后指出综合考虑网络业务流量、边缘节点的处理速度和信道带宽等因素的更加有效的突发组装算法是重点研究的内容。

杨帆[5](2012)在《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光网络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突发交换(OBS)技术融合了光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的优点,克服了传统光网络中节点电子交换的瓶颈,满足了下一代以IP为核心的业务及应用的需求。将基于GMPLS的控制平面引入OBS网络,可以提高OBS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减小网络拥塞,论文针对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网络及其关键技术,采取理论分析、系统建模、算法仿真等多种手段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概述了OBS/GMPLS融合网络的网络模型、节点结构及协议架构,对OBS控制协议和OBS/GMPLS统一控制平面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重点研究了融合网络的通路建立机制和QoS保障方案。针对传统的基于RSVP-TE信令机制的光通道建立过程,论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Resv消息提前回送机制,在目的节点的前一跳节点提前回送Resv消息,源节点可以提前发送突发数据包,从而缩短资源成功预留的时间,仿真分析表明提前回送机制的建路时延明显减小。在对融合网络已有的QoS保障策略——抢占和波长分离机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QoS的LSP共享机制,通过针对不同等级引入波长资源预留的上下限,实现了波长资源的统计复用。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的性能同时,QLS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BE业务的丢包率和提高业务的平均丢包率性能。

严海霞[6](2011)在《G-OBS网络多可达性信道资源调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光交换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其的深入研究,光突发交换(OBS)技术结合了光电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它们的不足,已成为未来光互联网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针对传统OBS网络承载多类型业务的不足,本文依托的863课题提出了广义光突发交换(G-OBS)网络,以在单一的网络上高效地承载多类型业务。而在广义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如何有效处理光突发在核心节点出现的突发竞争问题,以降低G-OBS网络的丢包率,提高其整体性能,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G-OBS网络体系结构、原理与关键技术,包括边缘节点和核心节点的结构与功能、边缘节点的汇聚技术、核心节点的资源调度技术与竞争现象。其次,从冲突避免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支持业务均衡的G-OBS自适应多可达性路由机制,并仿真验证了其对网络整体丢包率的改善。在此基础上,本文又从冲突解决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支持业务均衡的分布式回退偏射路由算法。具体而言,本文有以下创新点:1、本文以G-OBS网络为背景,提出了一种支持业务均衡的G-OBS多可达性路由(AMR-LB)机制。合理的路由机制能有效均衡业务在网络中的分布,减小突发竞争的可能性。基于多径分流法,本文提出的AMR-LB机制,能依据源节点发送业务量和网络业务承载状态的动态变化按需地为业务流传输提供多可达性路由,并依据路径业务承载状态调整业务在多可达性路径上的分配比例。仿真表明,AMR-LB机制能有效地降低G-OBS网络的整体丢包率。2、提出了一种支持业务均衡的G-OBS分布式回退偏射路由算法(DBDF-LB)。如何解决核心节点出现的光突发竞争是G-OBS网络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比较几种典型的突发竞争解决机制后,本文结合偏射路由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一种DBDF-LB算法,其能为被偏射突发包分布式的寻找一条支持业务均衡的最佳偏射路由,并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回退缓存DB以解决由偏射引起的偏置时间不够的问题。通过仿真验证,其能有效地改善G-OBS网络的丢包率。

陈明亮[7](2011)在《基于集成节点的互连网络与突发汇聚机制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突发交换(OBS)被认为是下一代光互联网的优选技术,以PON为代表的光接入网如何与OBS配合,实现IP数据信号端到端的高质量光传输,具有很好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传统意义上的互连会出现诸如节点功能重叠和附加时延较大等问题。研究一种网络扁平、结构简洁的互连方案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基于集成节点的PON与OBS网络互连方案。在分析集成节点的接口类型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集成节点的结构和功能。综合考虑OLT与OBS边缘节点的功能,加入信息交互控制功能,并从物理层、控制层和管理层三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在对集成节点接口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方案,并给出了不同接口之间的信息流向。突发汇聚机制和动态带宽分配算法是网络互连的关键技术。文中探讨了一种支持三级汇聚机制、保证业务服务质量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在汇聚前移的思想指导下,对ONU结构进行改进。最后基于OPNET Modeler对这种网络互连技术方案进行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集成节点作为PON与OBS网络互连接口,结合三级汇聚机制,可以降低业务时延,同时能够改善端到端的QoS。

张要强[8](2010)在《光突发交换路由协议研究及TCP over OBS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WDM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光纤传输已经不是问题,作为光信息转发的路由和控制节点则成为了当前光网络的瓶颈,全光的光交换技术因此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光突发交换就是一种应运而生的全新光交换技术。光突发交换技术结合了光电路交换与光分组交换的优点,采用光突发作为交换单位,克服了光电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的缺点,同时具有带宽效率高、吞吐量高、易于实现等优点。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路由协议以及TCP over OBS性能分析。目前的研究中,所提出的协议基本都是借鉴其它网络的协议,并没有提出特别适合OBS网络的路由协议。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自适应比例分配算法,将GMPLS引入到OBS网络中,设计目标主要是用来提高丢包率与网络均衡这两个网络参数。它们一般用于衡量网络性能的优劣。通过仿真可以说明,新协议确实能提高网络在这两个参数方面的性能。TCP over OBS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分析OBS与TCP的特性,得出了TCP在OBS网络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一种新型的OBS边缘节点结构,使TCP更好的在OBS网络中传输。最后重点介绍了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并简单分析了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本方法是解决在低网络负载下的TCP over OBS吞吐量性能不佳问题的一种可行性较强的方案。

宁帆[9](2009)在《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OBS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光交换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网络的核心交换技术。接入网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与用户相连,是实现未来通信的研究重点。我们通过对OBS网络的关键技术和OBS网络边缘接入技术的探讨,深入研究了OBS的相关算法和解决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的新型接入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业务量和降低网络运行成本为目的,从而为技术的可实现性提供依据,为后IP网络时代提供研究基础。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进展,借鉴现有成熟网络技术,深入探讨OBS网络和接入层网络自身的特点,找出OBS网络和接入层网络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对OBS关键技术和新型光纤接入FBA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具体创新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将图形化光网络波长分配算法,引入到OBS网络的路由策略中,针对多核心节点具有全波长和部分波长转换容量的光突发交换网络(OBS),提出一种近似的优化路径算法—RFC算法。2.研究光突发交换汇聚算法,针对不同网络负荷,根据实时的网络参数(如丢包率),动态的控制调整突发包汇聚的门限值,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汇聚算法。3.将纠错编码和交织技术应用于OBS网络中,提出新的突发竞争解决方案。4.研究TCP over OBS,建立理论模型,提出新的边缘节点结构和新的ACK重传机制。5.提出了基于电路方式的新型光纤接入技术—快递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技术,以支持后IP over DWDM(Post IP over DWDM)技术的发展;研究FBA与OBS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该技术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实现对仿真平台的设计。

张棪[10](2009)在《光突发交换网络和混合光网络上的TCP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的光交换技术,光突发交换(OBS,Optical Burst Switching)结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而克服了两者的部分缺点,受到了业界的关注。而混合光网络(HON,hybrid optical network)综合了现有光交换技术的优势,能够应对未来网络需要承载多种业务的需求,也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作为最重要的传送层协议和互联网端到端拥塞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TCP在各种网络环境中的性能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研究了光突发交换网络上和混合光网络上TCP的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工作:TCP多个包丢失问题研究、TCP over OBS的连续多个包丢失问题研究、高速TCP在OBS网络上的性能研究和TCP over HON的性能研究。当同一拥塞窗口内有多个包出现丢失以后,TCP的发送端很容易出现超时重传,本文将这一现象称之为“TCP多个包丢失问题”。TCP多个包丢失问题很早就被研究者所关注,但是目前关于TCP多个包丢失问题的解释并不准确,也缺乏理论上的详细推导。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窗口变量的分析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同一拥塞窗口中有多个包丢失以后TCP发送端的窗口变化过程和发送行为进行详细推导,给出了对TCP多个包丢失问题产生原因的准确解释,并在理论上得出了TCP在丢包以后出现超时重传的条件,即丢失包数目、拥塞窗口大小和丢失包之间距离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作者还根据上述关系给出了TCP在发生丢包以后出现超时重传的概率模型。第二章的研究结论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根据第二章的结论,作者在第三章中提出了TCP over OBS的连续多个包丢失问题,即OBS网络中的突发包丢失很容易导致TCP出现超时重传,从而导致TCP的吞吐率下降。作者指出,连续多个包丢失是造成“错误超时”的重要原因之一,会严重影响TCP在OBS网络上的吞吐率性能。虽然使用TCP的版本New-Reno和SACK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应对OBS网络上的连续多个包丢失,但是它们都存在各自的缺点。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TCP版本B-Reno(BurstReno),它能够克服TCP over OBS的连续多个包丢失问题。B-Reno的核心思想是在发现丢包之初和在快速恢复阶段的每一个重传轮里一次性重传多个连续丢失包,因此跟New-Reno相比,B-Reno能大大缩短了快速恢复的时间;而同时,B-Reno不需要接收端的特别支持,因此它跟SACK相比又具有更低的协议复杂度和配置难度。作者通过大量的仿真对B-Reno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OBS网络上B-Reno能够取得优于New-Reno而和SACK相当的吞吐率性能。作者还对B-Reno的吞吐率进行了数学建模,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评估突发包丢失率较小的情况下单个B-Reno流在OBS网络上的吞吐率。在第三章最后,作者对B-Reno在传统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性能进行了验证,仿真实验的结果显示,B-Reno在分组交换网络中也能工作得很好。OBS网络从本质来说是一种高速网络,通常具有较大的带宽时延乘积(BDP,bandwidth delay product),因此适合应用各种高速TCP协议。作者在第四章中对5种高速TCP协议在OBS网络上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仿真实验证明,高速TCP在OBS网络上也存在连续多个包丢失问题,该问题会削弱高速TCP带宽利用率高的优势。接下来通过仿真实验的方法指出并分析了高速TCP在OBS网络上使用和不使用SACK的区别:相同条件下使用SACK的高速TCP能够取得比不使用SACK的高速TCP明显更高的吞吐率。针对B-Reno应用于OBS网络上的高速TCP时恢复效率不足的问题,作者提出了B-Reno的改进版本—aB-Reno(adaptive B-Reno),它是一种可以取代SACK的针对高速TCP在OBS网络上连续多个包丢失问题的良好解决方案。跟B-Reno相比,aB-Reno能够根据连续丢失包的数目自动调整重传包数目,从而可以显着缩短高速TCP在发现丢包以后的快速恢复时间;而跟SACK相比,aB-Reno不需要接收端的特别支持,易于配置。作者通过仿真实验证明,在丢包率较低而接入带宽较大的OBS网络上,当应用于相同的高速TCP协议时,aB-Reno能够取得优于B-Reno而和SACK相当的吞吐率性能。在第四章最后,作者还对5种高速TCP在OBS网络上的吞吐率性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混合光网络中,光交换方式的切换会引起被传送业务的路由发生振荡,而路由振荡会引起数据包的乱序,从而导致TCP出现“错误快速重传”(spurious fastretransmission),使得吞吐率下降。在第五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种针对混合光网络上TCP错误快速重传问题的解决方案—ENDFR(Explicit Notification for DelayedFast Retransmission)算法。ENDFR算法使用显示通告的方法使TCP发送端在混合光网络边缘节点的帮助下对即将发生的数据包乱序进行预判,进而采取延迟响应的措施来避免发生错误快速重传。跟目前大多数针对数据包乱序问题的解决方案相比,ENDFR算法避免了复杂的数据包乱序侦测机制,实现方式简单。作者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的解决混合光网络上TCP的错误快速重传问题,显着提升TCP的吞吐率性能。为验证、评估本文所提各种TCP版本和改进算法的性能,作者使用NS2(Network Simulator version 2)软件自行开发了相关的网络仿真平台。第六章介绍了作者使用NS2软件开发的OBS网络和混合光网络仿真平台,给出了重要数据结构以及伪码。最后是全文总结。

二、On the Performance of Fixed Burst Length OB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n the Performance of Fixed Burst Length OBS(论文提纲范文)

(1)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基于优先级的突发包组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突发组装机制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突发组装机制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关键技术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
    2.1 光突发交换原理
        2.1.1 基本原理
        2.1.2 OBS 网络结构
    2.2 OBS 网络关键技术
        2.2.1 资源预留
        2.2.2 信道调度
        2.2.3 冲突解决
        2.2.4 服务质量(QoS)支持
    2.3 OBS 网络中突发组装机制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减小无效数据填充率的混合组装算法
    3.1 突发包组装关键参数
        3.1.1 突发包包长
        3.1.2 端到端时延
        3.1.3 BCP 处理时延
        3.1.4 信道利用率
    3.2 基于偏置时间的减小无效数据填充的组装算法
        3.2.1 BPRCOA 算法
        3.2.2 理论分析
        3.2.3 性能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基于优先级的突发包双向复合组装机制
    4.1 基于优先级的双向分割冲突解决方法
    4.2 基于优先级的多级别复合组装
    4.3 基于优先级的突发包双向组装机制
        4.3.1 算法模型建立
        4.3.2 算法理论分析
        4.3.3 算法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SWCC-OBS网络中关于路由选择优化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特色工作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稀疏分布波长转换OBS网络背景知识
    2.1 引言
    2.2 光突发交换网络
        2.2.1 网络体系结构
        2.2.2 突发包传输原理
        2.2.3 光突发交换网络特色与不足
    2.3 稀疏分布波长转换能力的OBS网络
        2.3.1 波长转换器概述
        2.3.2 SWCC-OBS网络简介
        2.3.3 交换节点阻塞率的理论分析
        2.3.4 全网突发丢包率的理论分析
    2.4 SWCC-OBS网络路由选择优化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解协调的SWCC-OBS网络路由优化
    3.1 引言
    3.2 分解协调思想
    3.3 算法描述
    3.4 仿真求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虚拟博弈的SWCC-OBS网络路由优化
    4.1 引言
    4.2 博弈论概述
        4.2.1 博弈论简介
        4.2.2 博弈优化模型
        4.2.3 纳什均衡
        4.2.4 帕累托最优
    4.3 虚拟行动
    4.4 算法与实验结果
        4.4.1 算法描述
        4.4.2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
致谢语

(3)GMPLS/OBS混合网络QoS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光交换技术
        1.2.1 光路交换 OCS
        1.2.2 光分组交换 OPS
        1.2.3 光突发交换 OBS
    1.3 GMPLS/OBS 混合网络
    1.4 论文组织安排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技术
    2.1 光突发交换技术 OBS
        2.1.1 光突发交换原理
        2.1.2 光突发交换网络结构
    2.2 OBS 网络关键技术
        2.2.1 数据突发组装策略
        2.2.2 路由选择与波长分配策略
        2.2.3 信令控制协议
    2.3 GMPLS/OBS 控制平面技术
        2.3.1 GMPLS/OBS 混合网络模型
        2.3.2 GMPLS/OBS 混合网络节点结构
        2.3.3 GMPLS/OBS 混合网络协议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持流量工程的 GMPLS/OBS 网络研究
    3.1 GMPLS 流量工程
        3.1.1 GMPLS 流量工程机制
        3.1.2 GMPLS 流量工程结构
    3.2 改进的流量工程实现机制
        3.2.1 流量工程设计算法
        3.2.2 基于链路状态广播消息拓展的改进流量工程实现机制
        3.2.3 改进后 LSA 的格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 GMPLS/OBS 网络 QoS 冲突解决策略
    4.1 OBS 网络 QoS 机制
        4.1.1 光缓存方法
        4.1.2 偏射路由方法
        4.1.3 波长转换方法
        4.1.4 突发数据包分段丢弃方法
    4.2 改进的突发数据丢弃策略
        4.2.1 改进的单波长信道丢弃策略
        4.2.2 改进的多波长信道丢弃策略
    4.3 GMPLS/OBS 网络 QoS 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及性能分析
    5.1 仿真工具及仿真环境介绍
        5.1.1 仿真工具介绍
        5.1.2 仿真环境搭建
    5.2 改进的流量工程实现机制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改进的突发数据丢弃策略性能仿真
        5.3.1 改进的单波长信道丢弃策略性能仿真
        5.3.2 改进的多波长信道丢弃策略性能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突发组装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OBS网络中关键技术
    1.1 资源预留技术
    1.2 信道调度技术
    1.3 突发冲突解决技术
2 OBS网络中的组装技术
    2.1 组装技术原理
    2.2 组装技术的研究现状[7]
    2.3 组装算法的分类与比较
3 结论

(5)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光网络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缩语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OBS/GMPLS 融合网络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安排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技术
    2.1 光交换技术概述
    2.2 光突发交换(OBS)技术
        2.2.1 光突发交换原理
        2.2.2 光突发交换网络结构
    2.3 OBS 网络关键技术
        2.3.1 突发包的组装
        2.3.2 OBS 控制协议
        2.3.2.1 TAG 协议
        2.3.2.2 IBT 协议
        2.3.2.3 RFD 协议
    2.4 OBS 统一控制平面技术
        2.4.1 统一的光网络控制平面
        2.4.2 基于 GMPLS 的控制平面
        2.4.3 OBS 网络统一控制平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BS/GMPLS 融合网络体系结构
    3.1 基于重叠模型的 OBS/GMPLS 融合网络
    3.2 基于对等模型的 OBS/GMPLS 融合网络
        3.2.1 OBS/GMPLS 融合网络对等模型
        3.2.2 OBS/GMPLS 融合网络节点结构
    3.3 OBS/GMPLS 融合网络协议架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BS/GMPLS 融合网络信令协议拓展及 QoS 机制
    4.1 OBS/GMPLS 融合网络信令协议
        4.1.1 基本的信令控制协议
        4.1.2 扩展的 GMPLS 信令协议
    4.2 OBS/GMPLS 融合网络 QoS 机制
        4.2.1 抢占(Preemption)机制
        4.2.2 波长分离(WP)机制及其改进
        4.2.2.1 WP 机制模型
        4.2.2.2 改进的 WP 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的 OBS/GMPLS 通道建立和 QoS 保障机制
    5.1 Resv 消息提前回送机制
    5.2 改进的 OBS/GMPLS 网络 QoS 机制
        5.2.1 单链路的 QLS 机制
        5.2.1.1 QLS 机制中链路 Bi 的计算
        5.2.1.2 支持 LSP 共享的 QLS 策略
        5.2.2 OBS/GMPLS 融合网络 QLS 机制的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真及性能分析
    6.1 仿真工具及环境介绍
    6.2 Resv 消息提前回送机制的仿真数据分析
    6.3 QLS 机制仿真及性能分析
        6.3.1 单链路的性能仿真
        6.3.2 OBS/GMPLS 融合网络的性能仿真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G-OBS网络多可达性信道资源调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G-OBS 网络概述
    2.1 G-OBS 网络结构
        2.1.1 G-OBS 体系结构
        2.1.2 G-OBS 边缘节点结构及功能
        2.1.3 G-OBS 核心节点结构及功能
    2.2 光突发交换网络的汇聚技术
        2.2.1 N-OBS 网络的基本汇聚算法
        2.2.2 G-OBS 网络支持多业务的广义光突发汇聚算法
    2.3 光突发交换网络资源调度机制与竞争现象
    2.4 小结
第三章 支持业务均衡的G-OBS 自适应多可达性路由机制
    3.1 OBS 网络支持业务均衡的路由算法
    3.2 支持业务均衡的自适应多可达性路由(AMR-LB)机制
        3.2.1 按需多路由
        3.2.2 自适应负载均衡
    3.3 性能仿真与对比分析
        3.3.1 仿真环境设置
        3.3.2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支持业务均衡的分布式回退偏射路由算法
    4.1 OBS 网络的光突发竞争解决机制
    4.2 常见偏射路由算法与回退竞争解决机制
        4.2.1 几种偏射路由算法
        4.2.2 回退竞争解决机制
    4.3 支持业务均衡的分布式回退偏射路由算法
        4.3.1 分布式偏射路由
        4.3.2 最优偏射路由计算
        4.3.3 光突发偏置时间调整
    4.4 算法性能仿真与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未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硕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集成节点的互连网络与突发汇聚机制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宽带网络的发展现状
    1.2 本文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 论文章节结构
第二章 无源光网络与光突发交换网的概述
    2.1 PON 概述
        2.1.1 体系结构
        2.1.2 PON 网络的发展趋势
    2.2 MPCP 和DBA
        2.2.1 MPCP 协议的功能、操作和控制帧
        2.2.2 DBA 算法
    2.3 OBS 网络概述
        2.3.1 体系结构
        2.3.2 OBS 网络的发展
    2.4 OBS 网络节点结构及其功能
        2.4.1 边缘节点
        2.4.2 核心节点
        2.4.3 OBS 突发汇聚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集成节点的PON 与OBS 网络互连技术研究
    3.1 PON 与OBS 网络直接互连方案及存在的问题
    3.2 OBS 汇聚分级前移
    3.3 基于集成边缘节点的互连及其优势
        3.3.1 互连网络整体结构体系
        3.2.2 技术优势
    3.4 集成节点的功能设计
        3.4.1 集成节点的接口
        3.4.2 集成节点的功能分析
    3.5 集成节点的结构设计
        3.5.1 集成节点的总体结构
        3.5.2 集成节点内部信息流向分析
    3.6 互连网络的控制平面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集成节点网络互连的突发汇聚机制研究
    4.1 基于集成节点网络互连的汇聚机制
        4.1.1 基于集成节点网络互连汇聚机制方案的提出
        4.1.2 基于集成节点网络互连汇聚机制原理
        4.1.3 基于集成节点网络互连汇聚机制方案的扩展工作
    4.2 ONU 结构改进
    4.3 业务分类准则
        4.3.1 业务CoS 映射表
        4.3.2 基于集成节点网络互连汇聚机制判决制定
    4.4 MPCP 控制帧的扩展
        4.4.1 REPORT 帧的扩展
        4.4.2 GATE 帧的扩展
    4.5 基于集成节点的网络互连体系的带宽分配算法
        4.5.1 基于集成节点网络互连的带宽分配
        4.5.2 支持OBS 汇聚的DBA 算法
    4.6 突发包时延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分析
    5.1 OPNET MODELER 简介
    5.2 基于集成节点的网络互连与汇聚机制的仿真
        5.2.1 业务源的模拟
        5.2.2 PON 与OBS 网络直接互连的仿真
        5.2.3 基于集成节点的PON 与OBS 网络互连仿真
    5.3 业务时延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光突发交换路由协议研究及TCP over OB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
    1.3 课题意义
        1.3.1 路由算法部分
        1.3.2 TCP over OBS部分
    1.4 国内外现状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综述
    2.1 下一代光网络发展趋势
    2.2 光突发交换网络结构分析
        2.2.1 光交换技术
        2.2.2 OBS的产生
        2.2.3 OBS工作原理
        2.2.4 OBS网络结构
    2.3 光突发交换网络关键技术
        2.3.1 突发帧结构的组装
        2.3.2 控制协议
        2.3.3 资源调度机制
        2.3.4 竞争解决机制
第三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路由协议研究
    3.1 典型路由协议
        3.1.1 边界网关协议(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
        3.1.2 路由信息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3.1.3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3.2 OBS类OSPF路由技术
    3.3 GMPLS与OBS的结合
    3.4 新协议研究
第四章 TCP OVER OBS研究
    4.1 TCP over OBS总述
    4.2 新型OBS边缘节点结构设计
    4.3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的研究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突发交换OBS的技术简述和研究现状
        1.2.1 OBS的提出
        1.2.2 OBS的网络结构
        1.2.3 OBS的基本工作原理
        1.2.4 OBS的网络资源预留和调度机制
        1.2.4.1 OBS资源预留过程
        1.2.4.2 OBS资源预留过程相关参数
        1.2.4.3 OBS资源调度机制
        1.2.5 OBS的研究现状
    1.3 新型的OBS边缘节点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
        1.3.1 FBA的提出
        1.3.2 FBA的定位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研究基础
        1.4.2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路由策略的研究
    2.1 背景概述
        2.1.1 路由选择策略
        2.1.2 OBS路由选择策略
    2.2 OBS网络中的优化波长路径算法的研究
        2.2.1 引言
        2.2.2 对现已提出算法的分析
        2.2.2.1 附加节点方案
        2.2.2.2 专用链路方案
        2.2.3 新型的优化路径(RCF)算法
        2.2.3.1 RCF算法模型
        2.2.3.2 RCF算法模型描述
        2.2.4 仿真验证
        2.2.4.1 性能比较
        2.2.4.2 波长转换器成本和波长转换器容量的变化
        2.2.5 算法小结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光突发交换汇聚算法的研究
    3.1 背景概述
        3.1.1 OBS网络的边缘节点
    3.2 OBS汇聚组装机制
        3.2.1 OBS网络中传输效率
        3.2.2 BDP的最小长度
        3.2.3 突发包组装时间
    3.3 新型突发汇聚算法的研究
        3.3.1 引言
        3.3.2 新型汇聚算法
        3.3.3 性能分析
        3.3.4 小结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光突发交换竞争解决机制的研究
    4.1 背景概述
        4.1.1 竞争产生的原因
        4.1.2 解决突发竞争的主要方案
    4.2 竞争解决方案概述
        4.2.1 波长变换解决方案
        4.2.2 光延迟(FDL)(缓存)解决方案
        4.2.3 偏射路由解决方案
        4.2.4 突发包分段丢弃解决方案
    4.3 突发竞争解决机制的研究
        4.3.1 一种新型的OBS网络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4.3.1.1 引言
        4.3.1.2 新型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4.3.1.3 性能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TCP over OBS的理论研究
    5.1 背景概述
        5.1.1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层协议
        5.1.2 TCP的演变和发展现状
        5.1.3 TCP over OBS的研究现状和本章的内容
    5.2 OBS和TCP模型
        5.2.1 OBS网络拓扑
        5.2.2 OBS On-Off源业务模型
        5.2.3 OBS损失模型
        5.2.4 TCP模型
        5.2.5 TCP和OBS结合的模型
    5.3 OBS网络中TCP吞吐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OBS新特性及对TCP造成的影响
        5.3.2 TCP拥塞控制机制
        5.3.3 分析方法
        5.3.4 数学模型
    5.4 TCP over OBS性能仿真测试
        5.4.1 仿真平台概述
        5.4.2 部分仿真结果和结论
    5.5 新型OBS边缘节点结构设计
        5.5.1 新型OBS边缘节点功能描述
        5.5.2 数据在OBS新型边缘节点下的流程
    5.6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的研究
        5.6.1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
        5.6.2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例举
        5.6.3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性能分析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支持OBS的边缘接入节点及系统仿真设计
    6.1 背景概述
        6.1.1 下一代接入网技术发展概述
        6.1.2 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接入模式
        6.1.3 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6.2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
        6.2.1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技术的基本描述
        6.2.2 支持OBS的FBA网络结构
    6.3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的系统设计
        6.3.1 支持OBS网络的FBA节点结构
        6.3.2 FBA时隙
        6.3.3 时隙分配
        6.3.4 信道建立
        6.3.5 时隙预留
        6.3.6 交换
        6.3.7 FBA信道
        6.3.8 多播信道
        6.3.9 扩展性
        6.3.10 网络控制器NC
    6.4 FBA信道的研究
        6.4.1 FBA信道
        6.4.1.1 FBA信道分类
        6.4.1.2 FBA信道特点
        6.4.2 FBA的信道建立方式
        6.4.2.1 FBA中快速建立连接——顺序建立连接的方式
        6.4.2.2 FBA中快速建立连接——并行建立连接的方式
        6.4.2.3 点到点的信道建立方式
        6.4.2.4 广播信道建立方式
        6.4.2.5 多播信道建立方式
        6.4.3 时隙重新分配和更改信道容量
        6.4.3.1 时隙重新分配
        6.4.3.2 更改信道容量
        6.4.4 信道建立时的资源预留
        6.4.4.1 流量变化很小情况下的资源预留
        6.4.4.2 突发情况下的资源预留
    6.5 FBA网络的QoS
    6.6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网FBA的系统仿真设计
        6.6.1 FBA仿真平台概述
        6.6.2 设计特点
        6.6.3 FBA网络模型
        6.6.4 FBA接入节点模型
        6.6.5 FBA节点模型的功能模块
        6.6.5.1 地址管理
        6.6.5.2 时隙池管理
        6.6.5.3 网络管理子系统
        6.6.5.4 用户接口
        6.6.6 FBA时隙管理协议处理单元
        6.6.6.1 信道协议处理单元
        6.6.6.2 算法协议处理单元
        6.6.6.3 时隙管理协议处理单元
        6.6.6.4 拓扑发现协议处理单元
        6.6.7 开发环境
    6.7 总结
第七章 总结
    7.1 工作总结与创新
    7.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着作
附录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Ⅳ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申请的专利
致谢

(10)光突发交换网络和混合光网络上的TCP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突发交换网络和混合光网络概述
        1.1.1 WDM光交换技术概述
        1.1.2 光突发交换网络
        1.1.3 混合光网络
    1.2 TCP协议概述
        1.2.1 TCP拥塞控制机制的基本内容
        1.2.2 TCP协议的版本
    1.3 TCP over OBS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TCP多个包丢失问题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基于窗口变量的分析方法(WVBAM)
        2.2.1 WVBMA方法简介
        2.2.2 假设和符号说明
    2.3 TCP多个包丢失问题分析
        2.3.1 连续多个包丢失
        2.3.2 非连续多个包丢失
        2.3.3 结论
    2.4 TCP超时重传的概率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CP OVER OBS连续多个包丢失问题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TCP over OBS连续多个包丢失问题概述
        3.1.2 OBS网络上的三种TCP业务流类型
        3.1.3 New-Reno和 SACK简介
        3.1.4 本章内容安排
    3.2 一种新的TCP版本—B-Reno
        3.2.1 OBS网络上New-Reno和New-Reno-Ⅱ的性能分析
        3.2.2 B-Reno:算法介绍和分析
    3.3 B-Reno在OBS网络上的性能验证和分析
        3.3.1 单个流的吞吐率
        3.3.2 重复包问题
        3.3.3 不同汇聚时间条件下的吞吐率
        3.3.4 协议复杂度比较
        3.3.5 有背景业务条件下多个流的吞吐率
        3.3.6 B-Reno的吞吐率模型
    3.4 B-Reno在传统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性能验证
        3.4.1 无背景业务条件下单个流的仿真
        3.4.2 有背景业务条件下多个流的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 TCP在 OBS网络上的性能研究
    4.1 研究背景
        4.1.1 高速 TCP介绍
        4.1.2 OBS网络上高速TCP的研究现状
        4.1.3 本章的工作安排
    4.2 高速TCP在OBS网络上的连续多个包丢失问题
        4.2.1 问题描述
        4.2.2 高速TCP使用 SACK和不使用 SACK的吞吐率比较
        4.2.3 B-Reno应用于高速TCP时的不足
    4.3 B-Reno的改进版本—aB-Reno(adaptive B-Reno)
        4.3.1 aB-Reno:算法介绍和分析
        4.3.2 仿真验证与分析
        4.3.3 高速TCP在OBS网络上吞吐率性能的比较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CP在混合光网络上的性能研究
    5.1 研究背景
        5.1.1 TCP在混合光网络上的错误快速重传问题
        5.1.2 现有的针对TCP数据包乱序的解决方案
        5.1.3 本章内容安排
    5.2 一种针对混合光网络上TCP错误快速重传的解决方案:ENDFR算法
        5.2.1 ENDFR算法描述
        5.2.2 仿真验证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文研究中采用的仿真平台
    6.1 概述
    6.2 NS2计算机仿真软件介绍
        6.2.1 NS2软件的构成和仿真方法
        6.2.2 NS2的功能模块
        6.2.3 NS2已实现的网络仿真元素
    6.3 用NS2搭建的OBS网络仿真平台
        6.3.1 OBS网络边缘节点的设计
        6.3.2 OBS核心节点的设计
        6.3.3 WDM链路模型
        6.3.4 突发包和BHP包模型
    6.4 用NS2搭建的混合光网络仿真平台
        6.4.1 混合光网络边缘节点的设计
        6.4.2 OCS链路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在读博期间发表、录用和投出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个人简历

四、On the Performance of Fixed Burst Length OBS(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基于优先级的突发包组装机制研究[D]. 胡芳.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2]SWCC-OBS网络中关于路由选择优化问题的研究[D]. 郑炳辉. 厦门大学, 2014(08)
  • [3]GMPLS/OBS混合网络QoS机制的研究[D]. 王孝莲.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6)
  • [4]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突发组装方案研究[J]. 胡芳,管爱红. 电子质量, 2013(01)
  • [5]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光网络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杨帆.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6)
  • [6]G-OBS网络多可达性信道资源调度机制研究[D]. 严海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7]基于集成节点的互连网络与突发汇聚机制的技术研究[D]. 陈明亮.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8]光突发交换路由协议研究及TCP over OBS研究[D]. 张要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9]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D]. 宁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10]光突发交换网络和混合光网络上的TCP性能研究[D]. 张棪.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论固定突发长度OBS的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