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气中毒对人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

芥子气中毒对人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

一、芥子气中毒对人体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璇[1](2020)在《芥子气(1LD50)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反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大鼠等毒性剂量(Equal toxic dose,LD50)芥子气(Sulfur mustard,SM)急性肺损伤模型,经腹腔和气管两种途径染毒,观察不同途径和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性。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76只,将随机分为的腹腔芥子气组,腹腔丙二醇组,气管芥子气组,气管丙二醇组,正常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三种抗氧化酶的水平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肺泡间隔中四种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大鼠腹腔芥子气组血清各时间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三种酶的水平均高于同时间点的气管芥子气组、腹腔丙二醇组、气管丙二醇组、正常组的水平(P<0.05);且腹腔芥子气组和气管芥子气组的三种酶水平均24小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P<0.05)。腹腔芥子气组肺泡间隔各时间点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载脂蛋白-1(Apolipoprotein-1,ApoA-1)表达的阳性细胞亦均高于气管芥子气组、腹腔丙二醇组、气管丙二醇组、正常组(P<0.05)。腹腔芥子气组和气管芥子气组的四种氧化应激相关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暴露于1 LD50的两种急性肺损伤模型在血清和肺泡间隔中抗氧化酶的表达存在差异性,并且受时间效应影响,这一规律可以为芥子气肺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杜曼[2](2019)在《硅杂蒽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分子识别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荧光化学的不断研究发展,发光分子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器件的制备逐渐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由于荧光检测的高灵敏度和可实时及远程检测等优越性,在分子识别与传感中的应用得到蓬勃发展,设计合成高灵敏、高选择性的荧光化学探针近年来备受关注。与具有较短吸收和发射波长的荧光探针相比,近红外荧光探针具有光毒性低、光散射小、组织穿透能力强、受生物体自发荧光影响小、有利于进行多荧光染色等优点。虽然已合成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种类较多,但大多存在水溶性差、光稳定性差、生物适应性差和可修饰性差等问题。基于此,发展新型的近红外小分子荧光识别检测探针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硅取代氧杂蒽类荧光探针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荧光染料,是用硅原子取代氧杂蒽结构中的10位桥连O原子而得到的。通过将氧杂蒽分子中O桥原子用Si代替,得到了一类新型的探针分子—硅杂蒽类荧光探针在保留氧杂蒽荧光染料优越光学性质的同时,荧光波长大于600 nnm,红移至NIR区域,满足近红外荧光检测的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论文以硅杂蒽结构为母体,设计合成了三种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分别识别检测F-、光气和战争毒剂芥子气气体,研究了它们的光学性能和对实际样品的识别检测,充分验证了这三种硅杂蒽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的实用价值。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种硅杂蒽近红外F-荧光识别检测探针SiROPS。该探针对F-的识别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探针荧光信号on/off的过程,是由待测底物F-亲核进攻具有强荧光的探针SiROPS,其meso-位上芳基邻位的硫代磷酰酯官能团和F-反应,引起P-O键裂解,生成了一个无荧光水解产物SiROH。SiROH在meso位置有一个ortho取代的酚羟基o-OH,不足以限制meso-位链接芳环键的自由旋转,由此造成非辐射能量的耗散,导致水解产物SiROH荧光减弱。通过UV-vis光谱,荧光光谱,1H NMR和13C NMR图谱以及HRMS图谱验证了 F-诱导探针分子P-O键断裂的机理。通过Job’s曲线得到探针SiROPS与F-识别配比为1:1。在动态范围0.5 μM-20 μM内检测F-的检出限为48 nM,最佳响应时间为6 min,在365 nm紫外下裸眼可观察到探针DMSO溶液由紫红色荧光到无荧光变化。同时,制备了探针SiROPS试纸条,并且探针对实际环境水样和牙膏样品中的F-的识别检测应川也展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这些均充分说明了探针对于F-的识别检测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专一性。其次,设计合成一个硅杂蒽近红外光气荧光识别检测探针SiR-amide。当该探针识别并作用于光气时,探针上的酰胺官能基团转化为腈基官能团,产生较大程度的荧光增强响应,从而实现了对光气的快速和灵敏识别检测。探针SiR-amide在乙腈溶液中识别光气的检出限为8.9 nM,响应时间为4 min。并且对于光气具有专一性和选择性,其他干扰物,例如三光气、神经性毒剂类似物和酰氯类化合物等不干扰对光气的识别和检测。同时,还制备了探针SiR-amide试纸条,能够选择性检测较低浓度水平(0.1 mg/L)的光气气体。并且,无论是对一定浓度的光气溶液还是气体光气的识别检测中,均可在365 nm紫外下裸眼观察到探针溶液由无荧光到紫红色荧光的变化。这些均说明本论文设计合成的探针SiR-amide,可以分别在液相和气相中,快速和灵敏的对光气识别检测,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专一性。最后,设计合成了两种硅杂蒽近红外识别检测战争毒剂芥子气的荧光探针SiRXT-1和SiRXT-2。两种探针,它们自身荧光强度均较弱,但通过和芥子气分子发生亲核作用后,均生成荧光强度显着增强的硅杂蒽硫代烷基化产物,此时其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均在近红外波长区域。对比两种探针的光学性质及和芥子气分子的作用结果,我们发现含有烯丙基官能团的探针SiRXT-2,相对SiRXT-1具有更长的识别发射波长和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并通过探针SiRXT-2识别芥子气分子UV光谱、荧光光谱、1H NMR和MS谱,研究并验证了其识别芥子气分子的机理。探针SiRXT-2对芥子气乙腈溶液的检出限为3.2 μM,响应时间小于1 min,可见光下可裸眼观察到探针溶液由黄色到蓝色的颜色变化。并且对于芥子气分子具有专一性和选择性,其他干扰物DCP、CESF、DCNP、DBE、BMB、IE和POCl3等不干扰对芥子气分子的识别和检测。为了评估探针的实用性,我们又制备了探针SiRXT-2负载的TLC板,也实现了快速、灵敏、选择性荧光识别检测芥子气气体。对芥子气气体的最低浓度为0.5 ppm,响应时间小于1 min,365 nm紫外下可裸眼观察到TLC板由无荧光到紫红色荧光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探针SiRXT-2是一种具有较高选择性和灵敏性并能现场使用的近红外芥子气分子识别检测荧光探针。

孙帅,王柏清,杨忠臣[3](2011)在《光气中毒对凝血因子的临床改变》文中研究说明光气的化学名称为碳口氯,因可由氯仿光照制取而得"光气"俗名。它是一种剧毒化学物质,可制成毒气弹(光气弹)。光气中毒在国际、国内报道并不多见,它可以通过呼吸道致肺部引起人或动物的机体局部或全身中毒及器官损伤,随着时间的延长,中毒可导致全身状态的改变,根据中毒剂量的多少不同,使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主要阐述光气中毒的程度与凝血因子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治疗参考方案。

居学海[4](2007)在《二巯丁二酸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毒性及驱铅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生物样品中二巯丁二酸的测定方法,研究二巯丁二酸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动力学及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探讨二巯丁二酸急性毒性及驱铅作用。【方法】1.考察二巯丁二酸及其衍生化物的稳定性,探讨测定的最佳条件,包括反应液pH、反应时间和荧光试剂mBBr的用量,建立生物样品中二巯丁二酸的测定方法。2.急性毒性试验20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体重21.2±2.3g,适应性喂养3天,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药前禁食12h,试验组每只小鼠于24h内分4次经口给予DMSA 160m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1周,然后摘除眼球取血,处死小鼠,取其脑、心脏、肝脏和肾脏,生理盐水清洗,测定BUN、Scr、AST、ALT、SOD、GSH-PX、MDA及机体必需微量元素等指标。3.驱铅试验60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体重21.3±2.0g,适应性喂养3天,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雌雄各半)和试验组(40只,雌雄各半),试验组腹腔注射醋酸铅1mg·d-1·g-1,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持续1周。染毒结束后,适应性喂养1天,分别将对照组和试验组小鼠随机分入Ⅰ、Ⅱ两大组,各组内有3小组,分别为:A,阴性对照组:B,阳性对照组:C,DMSA治疗组。小鼠经口给药,两大组给药频率及次数分别为:Ⅰ组治疗组给予0.5mL2.6mg-mL-1 DMSA溶液,1日3次,连续3天;Ⅱ组治疗组给予0.5mL 2.6mg·mL-1DMSA溶液,1日2次,隔日给药,共10次;其余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小鼠于最后1次给药后24h摘除眼球取血,处死小鼠,取其脑、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股骨及骨骼肌,测定BUN、Scr、AST、ALT、SOD、GSH-PX、MDA及机体铅水平和必需微量元素等指标。4.组织分布试验36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7±1.3g,适应性喂养3天,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小鼠,雌雄各半),1组为空白组,其余5组为给药组,给药前禁食12h,自由饮水。给药组经口给予0.5mL 2.6mg·mL-1DMSA溶液,分别于给药后0.5、2、4、6和12h摘眼球取血,立即置于肝素化试管;处死小鼠,迅速取其脑、心脏、肺脏、肠、肝脏、脾脏和肾脏,用生理盐水冲洗血污,并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制备组织匀浆,采用HPLC-荧光检测技术测定血液及组织中药物浓度,考察二巯丁二酸组织分布特征。5.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体格检查合格,年龄23.1±1.94岁。体重65.8±6.47kg。志愿者于试验前一天晚10时后禁食,试验当日晨抽取空白血样和留取空白尿后,立即空腹口服DMSA试验制剂500mg,200mL温开水送服。于药后0.5、1.0、1.5、2.0、2.5、3.0、4.0、5.0、6.0、8.0、12.0、24.0h取肘静脉血4mL,分2份置于肝素化试管中,1份立即于-70℃贮存备测,另1份制备血浆于-70℃贮存备测。收集药后0~2h,2~4h,4~6h,6~8h,8~12h及12~24h全部尿液,记录每个样本体积,取10mL于-70℃贮存备测。采用HPLC-荧光检测技术测定血液、血浆及尿中原型和总DMSA,评价二巯丁二酸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在存在形式。【结果】1.DMSA在室温、自然光下放置迅速氧化,在-20℃冰柜中、避光可以稳定存在。当pH值大于5时,衍生化程度最大,本试验采用pH 8.2。DMSA与mBBr反应迅速,反应5min内即可完成。反应液中mBBr浓度大于DMSA浓度的20倍即可。mBBr-DMSA衍生化物,在pH值1~9范围内,可以稳定存在。2.急性毒性试验给予大剂量DMSA,小鼠出现消化道症状,进食减少,体重降低,腹腔轻度积水;BUN和Scr水平显着性升高(P<0.001),可能对肾脏产生损伤;血氨基转移酶升高(P<0.001),肝、肾氨基转移酶无显着性变化(P>0.05),对肝脏存在急性毒性作用;给予大剂量DMSA能抑制机体抗氧化系统,脑组织、肝脏和肾脏SOD活性降低,但无显着性(P>0.05);同时锰、铜、锌等微量元素也有变化,提示SOD活性降低可能与相关元素变化有关。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但是机体硒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提示GSH-PX活性降低与组织硒含量无关,可能是DMSA与GSH-PX的巯基反应生成二硫化物所致;大剂量DMSA损伤小鼠肝细胞,肝脏MDA显着性升高(P<0.01)。3.驱铅试验铅中毒后BUN、Scr和血氨基转移酶显着性升高(P<0.05),肝脏氨基转移酶活性显着性降低(P<0.05);DMSA治疗后,BUN和Scr水平进一步升高,但无显着性(P>0.05),可能与DMSA、铅以及螯合物经肾脏排泄有关,肝功能增强。铅中毒后机体抗氧化系统受到明显抑制(P<0.01),DMSA改善机体抗氧化功能,对肝肾具有保护作用。铅与机体能的微量元素竞争,导致机体微量元素失衡,特别是锰、铜、锌等元素水平有所降低,可能与SOD活性降低有关:DMSA能与多种元素螯合,影响机体微量元素水平。4.组织分布试验DMSA在小鼠体内分布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DMSA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肾脏,其次为血液、肠、肺脏、肝脏、脾脏、心脏和脑。DMSA的分布特点表明其对肾脏和肝脏等脏器的损伤较重,主要通过肝肾代谢,脑组织分布较少,但其能有效降低脑铅水平。血液、肠、肝脏和心脏在给药后0.5h药物浓度达峰值,肾脏、肺脏、脾脏和脑子给药后2h药物浓度达峰值。5.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DMSA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t1/2为7.94±2.10h,Cmax为3.77±1.26μg·mL-1,tmax为2.45±0.22h,AUC为24.35±7.37μg·mL-1·h,nAUC为27.63±8.42μg·mL-1·h,aumc为188.24±51.89μg·mL-1,MRT为7.81±0.50h,Ke为0.99±0.70h-1,Vd为1.10±0.70L·kg-1,CL为0.33±0.11L·kg-1·h-1。血液中约有50%的DMSA以原型形式存在;血浆中检测不到原型DMSA,血浆总DMSA用红细胞比容调整后与血液总DMSA比较,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DMSA不进入血细胞;DMSA 24h排泄量占给药量的30.18%~47.74%,其中原型仅占排泄量的0.26%~1.54%,故DMSA大部分经尿排泄,但仅有微量的DMSA以原型排泄。【结论】本试验建立了测定生物样品中DMSA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省时、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口服DMSA后,DMSA迅速吸收,并在体内广泛分布,主要分布于肾脏,其次为血液、肠、肺脏、肝脏、脾脏、心脏和脑。DMSA的分布特点表明其对肾脏和肝脏等脏器的损伤作用,主要通过肝肾代谢,脑组织分布较少,但能有效降低脑铅水平。大剂量的DMSA对肝肾损伤较重,且能抑制机体抗氧化系统的功能,对机体微量元素的平衡有所影响。治疗剂量的DMSA,能有效降低机体铅含量,有保护肝肾的作用,改善铅中毒引起的机体微量元素失衡,但也可降低一些必需元素的水平。建议临床应用DMSA时,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并适当应用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联合治疗。在血液中,约有50%的DMSA以原型存在;DMSA在血浆制备过程中氧化或与蛋白血浆结合;DMSA主要经尿排泄,24h排泄量占给药量的30.18%~47.74%,其中原型DMSA仅占排泄量的0.26%~1.54%。

张海云[5](2004)在《纳米二氧化钛对有机膦农药与芥子气的降解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对纳米氧化钛催化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氧化钛光催化剂对大气主要污染物质与污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净化及其机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外军也在纳米光催化领域投入了大量经费,取得了巨大突破;而我军在纳米光催化剂对化学战剂降解作用研究方面正处在起步阶段。我军现在使用的消毒粉则存在二次污染或具有一定腐蚀性、易失效的缺点。亟待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超细纳米级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与表征: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对溶胶—凝胶反应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制备出超细纳米级二氧化钛粉体,并用透射电镜等进行了表征。2、光催化氧化有机毒物—有机膦农药的研究:本实验着重研究了利用玻璃弹簧填料为载体,采用浸涂—烧结法制备负载型纳米TiO2的过程、及其对有机膦农药敌百虫和乐果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并与单一TiO2粉末做了简单对比。结果表明,负载型TiO2具有应用方便、处理效果好、投资费用低等特点。同时还研究了改良型P25(P25/20)悬浮体系中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并展望了其在军事防化洗消领域中的应用前景。3、纳米二氧化钛粉末降解芥子气的研究:本实验利用纳米二氧化钛来光催化降解芥子气,并通过HNMR方法测芥子气残余量、用GC—MS方法测毒剂降解率,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钛对芥子气具有显着的降解作用,显示了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在军用毒剂消毒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纳米TiO2霜剂对家兔芥子气皮肤染毒预防作用的初步研究:本实验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从创面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来观察:(1)含有L-半胱胺酸、甲壳胺、纳米TiO2这三种药物成分的软膏制剂对芥子气皮肤染毒的预防作用;(2)磺胺嘧啶银霜在抗感染期对芥子气皮肤染毒的抗感染作用;以及(3)脱痂膏在创面恢复期的止痒和镇痛作用。

孙帅,王柏清,杨忠臣[6](2004)在《芥子气中毒对人体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

李维华[7](1986)在《全军第三届病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综述》文中指出 全军第三届病理专业学术会议于1986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军各地的代表168名,收到论文552篇。会议认为,近几年来我军的病理科研工作成绩是显着的,有些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如军事医学病理(烧伤、放射复合伤、创伤等)、免疫病理、肝脏病理、肺癌病理及光敏治癌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等。现将主要内容简要综述如下。 一,军事医学 (一)放射损伤:军事医学科学院李元敏等报告了连续照射条件下辐射敏感器官的修复有3种类型:(1)边照射边修复型(小肠);(2)停照后修复型(造血及淋巴组织),(3)停照后继续破坏型(睾丸)。三医大粟永萍观察了小鼠肠型放射性损伤合并烧伤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复合反应,结果表明复合效应有明显的病程阶段性差异,伤后48小时前放烧组比单放组死亡率高,肠上皮损伤严重,伤后49~96小时,放烧组比单放组死亡率低,肠上皮恢复较好。

刘振华,刘贵祥,宋杰军,毛坚跃,葛礼勤[8](1985)在《家犬在大剂量芥子气全身吸收中毒实验治疗后的病理观察》文中提出以30只健康雄性狗作大剂量(24mg/kg LD)芥子气全身吸收中毒后实验性治疗,采用了四种治疗方案,并做病理观察。实验结果以第Ⅲ治疗方案最好,存活率达90.9%。 病理组织学观察支持临床治疗效果,突出表现在小肠粘膜上皮、脾、淋巴结、骨髓、肾上腺及睾丸等组织,在中毒后治疗均于2周内基本恢复再生。 此研究尚提供一些临床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免疫功能的恢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改变等,并为进一步改善治疗方案提供组织学依据。

二、芥子气中毒对人体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芥子气中毒对人体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芥子气(1LD50)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芥子气致肺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硅杂蒽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分子识别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1.1 超分子化学与分子识别
    1.2 分子识别探针的结构
    1.3 基于分子识别荧光探针的响应机制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机理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
        1.3.4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机理
        1.3.5 聚集诱导发光(AIE)机理
    1.4 F~-识别检测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4.1 F~-识别检测荧光探针的发展
        1.4.2 F~-识别检测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与分类
    1.5 光气识别检测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5.1 光气识别检测荧光探针的发展
        1.5.2 光气识别检测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与分类
    1.6 芥子气识别检测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6.1 芥子气识别检测荧光探针的发展
        1.6.2 芥子气识别检测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与分类
2 硅杂蒽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2.1 硅杂蒽荧光分子探针的发展
    2.2 硅杂蒽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
    2.3 硅杂蒽金属离子识别检测荧光分子探针
        2.3.1 Zn~(2+)探针
        2.3.2 Ca~(2+)探针
        2.3.3 Cu~(2+)探针
        2.3.4 Hg~(2+)探针
    2.4 硅杂蒽pH识别检测荧光分子探针
    2.5 硅杂蒽甲醛识别检测荧光分子探针
    2.6 硅杂蒽HClO识别检测荧光分子探针
    2.7 硅杂蒽生物酶识别检测荧光分子探针
        2.7.1 检测β-半乳糖苷酶探针
        2.7.2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探针
        2.7.3 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探针
        2.7.4 检测布鲁顿(Bruton's)酪氨酸激酶探针
    2.8 硅杂蒽气体识别检测荧光分子探针
        2.8.1 O_2探针
        2.8.2 单线态~1O_2探针
        2.8.3 NO探针
    2.9 硅杂蒽荧光分子探针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2.9.1 GFP细胞成像
        2.9.2 神经元细胞成像
        2.9.3 细菌细胞表面肽聚糖成像
        2.9.4 细胞骨架纤维成像
    2.10 本课题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3 硅杂蒽近红外F~-识别检测荧光分子探针
    3.1 引言
    3.2 探针分子设计和合成
        3.2.1 探针分子设计
        3.2.2 探针分子合成路线
    3.3 实验部分
        3.3.1 化学试剂
        3.3.2 实验仪器与方法
        3.3.3 探针SiROPS的合成
        3.3.4 探针SiROPS及其对F~-识别检测的光谱学性质测试
        3.3.5 最低检测限LOD的测定
        3.3.6 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的计算
        3.3.7 探针SiROPS试纸条的制备
        3.3.8 探针SiROPS对实际样品中F~-的识别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探针SiROPS的合成研究
        3.4.2 探针SiROPS及其对F~-识别检测的的光谱学性质研究
        3.4.3 探针SiROPS对F~-响应的动力学研究
        3.4.4 pH对探针SiROPS识别F~-的影响
        3.4.5 探针SiROPS识别F~-的选择性研究
        3.4.6 探针SiROPS识别F~-的机理研究
        3.4.7 探针SiROPS试纸条的应用研究
        3.4.8 探针SiROPS对实际样品中F~-的检测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硅杂蒽近红外光气识别检测荧光分子探针
    4.1 引言
    4.2 探针分子的设计和合成
        4.2.1 探针分子设计
        4.2.2 探针分子合成路线
    4.3 实验部分
        4.3.1 化学试剂
        4.3.2 实验仪器与方法
        4.3.3 探针SiR-amide的合成
        4.3.4 探针SiR-amide及其对光气识别检测的光谱学性质测试
        4.3.5 最低检测限LOD的测定
        4.3.6 SiR-amide与SiR-nitrile的理论计算(DFT)
        4.3.7 探针SiR-amide试纸条的制备
        4.3.8 探针SiR-amide试纸条对光气气体的识别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探针SiR-amide的合成研究
        4.4.2 探针SiR-amide及其对光气识别检测的光谱学性质研究
        4.4.3 探针SiR-amide识别光气的动力学研究
        4.4.4 探针SiR-amide识别光气的选择性研究
        4.4.5 探针SiR-amide识别光气的机理研究
        4.4.6 探针SiR-amide试纸条的应用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硅杂葱近红外芥子气识别检测荧光分子探针
    5.1 引言
    5.2 探针分子的设计和合成路线
        5.2.1 探针分子设计
        5.2.2 探针分子合成路线
    5.3 实验部分
        5.3.1 化学试剂
        5.3.2 实验仪器与方法
        5.3.3 探针SiRXT-1的合成
        5.3.4 探针SiRXT-2的合成
        5.3.5 探针SiRXT及其对芥子气识别检测的光谱学性质测试
        5.3.6 最低检测限LOD的测定
        5.3.7 探针SiRXT-2负载的TLC板对芥子气气体的识别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探针SiRXT的合成研究
        5.4.2 探针SiRXT及其对芥子气识别检测的光谱学性质研究
        5.4.3 探针SiRXT-2识别芥子气的选择性研究
        5.4.4 探针SiRXT-2识别芥子气的机理研究
        5.4.5 探针SiRXT-2负载的TLC板对芥子气气体的识别检测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化合物的~1H NMR、~(13)C NMR和HRMS图谱
附录 B DFT计算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光气中毒对凝血因子的临床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仪器与试剂
2 结果
3 讨论

(4)二巯丁二酸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毒性及驱铅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正文 二巯丁二酸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毒性及驱铅作用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二巯丁二酸测定条件的探索
        一、仪器与材料
        1.试剂与药品
        2.仪器
        二、试验方法
        (一) 色谱条件
        (二) 二巯丁二酸衍生化的影响因素
        1.试剂配制
        2.DMSA对照品纯度
        2.1 原型DMSA
        2.2 总DMSA
        3.DMSA稳定性
        4.反应液pH的影响
        5.反应时间的影响
        6.mBBr浓度的影响
        7.反应后pH的影响及衍生化物的稳定性
        三、结果
        1.DMSA对照品纯度
        2.DMSA稳定性
        3.反应液pH的影响
        4.反应时间的影响
        5.mBBr浓度的影响
        6.反应后pH及其对衍生化物稳定性的影响
        四、讨论
    第二部分 二巯丁二酸急性毒性、驱铝作用及组织分布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试剂与药品
        2.仪器
        3.动物
        二、试验方法
        (一) 急性毒性试验及驱铅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
        2.驱铅试验
        2.1 分组及模型建立
        2.2 给药及取样
        3.酶活性测定
        3.1 血浆尿素氮测定
        3.2 血浆肌酐测定(除蛋白法)
        3.3 脑、肝脏和肾脏蛋白含量测定(考马斯亮兰法)
        3.4 血浆、肝脏和肾脏谷草转氨酶(AST)测定(赖氏法)
        3.5 血浆、肝脏和肾脏谷丙转氨酶(ALT)测定(赖氏法)
        3.6 脑、肝脏和肾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
        3.7 脑、肝脏和肾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测定
        3.8 脑、肝脏和肾脏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4.组织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二) DMSA在小鼠体内分布特征研究
        1.动物试验
        2.样品预处理
        3.分析方法
        3.1 色谱条件
        3.2 标准溶液
        3.3 方法学研究
        3.3.1 方法特异性
        3.3.2 绝对回收率试验
        3.3.3 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3.3.4 准确度试验
        3.3.5 精密度试验
        3.4 样品测定
        三、结果
        (一) 急性毒性试验
        1.动物一般情况
        2.血尿素氮、肌酐含量
        3.血、肝、肾氨基转移酶活性
        4.机体抗氧化系统及脂质过氧化产物
        5.组织微量元素含量
        (二) 驱铅试验
        1.血尿素氮、肌酐含量
        2.血、肝脏和肾脏氨基转移酶活性
        2.1 血、肝脏和肾脏AST活性
        2.2 血、肝脏和肾脏ALT活性
        3.机体抗氧化系统及脂质过氧化产物
        3.1 脑组织、肝脏和肾脏SOD活性
        3.2 脑组织、肝脏和肾脏GSH-PX活性
        3.3 脑组织、肝脏和肾脏MDA含量
        4.组织微量元素含量
        4.1 组织Pb含量
        4.2 组织Mn含量
        4.3 组织Cu含量
        4.4 组织Zn含量
        4.5 组织Fe含量
        4.6 组织Mg含量
        4.7 组织Ca含量
        4.8 组织Se含量
        (三) DMSA在小鼠体内分布动力学特征
        1.分析方法
        1.1 方法特异性
        1.2 绝对回收率
        1.3 标准曲线及检测限
        1.4 准确度和精密度
        2.样品分析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二巯丁二酸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
        一、仪器与材料
        1.试剂与药品
        2.仪器
        3.志愿者
        二、试验方法
        1.志愿者筛选
        2.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3.样品分析
        3.1 样品预处理
        3.2 分析方法
        3.2.1 色谱条件
        3.2.2 标准溶液
        3.3 方法学研究
        3.3.1 方法特异性
        3.3.2 绝对回收率试验
        3.3.3 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3.3.4 准确度试验
        3.3.5 精密度试验
        3.3.6 稳定性试验
        3.3.7 质量控制
        3.4 样品测定
        4.数据处理
        三、结果
        (一)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1.分析方法
        1.1 方法特异性
        1.2 绝对回收率
        1.3 标准曲线及检测限
        1.4 准确度和精密度
        1.5 稳定性试验
        1.6 方法学质控
        2.血液样品分析结果
        2.1 志愿者口服DMSA试验制剂后DMSA血浓度-时间数据
        2.2 志愿者口服DMSA试验制剂后DMSA药代动力学参数
        (二) 生物样品中DMSA存在形式及其排泄
        1.分析方法
        1.1 方法特异性
        1.2 绝对回收率
        1.3 标准曲线及检测限
        1.4 准确度和精密度
        2.血液和血浆测定结果
        2.1 血液和血浆中原型和总DMSA测定结果
        2.2 血液和血浆中DMSA药代动力学参数
        2.3 尿样分析结果
        四、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纳米二氧化钛对有机膦农药与芥子气的降解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超细纳米级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第二部分 光催化氧化有机毒物-有机膦农药的研究
第三部分 纳米二氧化钛粉末降解芥子气的研究
第四部分 纳米霜剂对家兔芥子气皮肤染毒预防作用的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综述一:纳米二氧化钛在毒物降解中的应用
    综述二:硫芥中毒防治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三:光催化技术
附图

四、芥子气中毒对人体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芥子气(1LD50)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反应[D]. 胡晓璇.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2]硅杂蒽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分子识别检测研究[D]. 杜曼.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3]光气中毒对凝血因子的临床改变[J]. 孙帅,王柏清,杨忠臣. 中国实用医药, 2011(22)
  • [4]二巯丁二酸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毒性及驱铅作用研究[D]. 居学海. 山东大学, 2007(03)
  • [5]纳米二氧化钛对有机膦农药与芥子气的降解作用研究[D]. 张海云. 第二军医大学, 2004(01)
  • [6]芥子气中毒对人体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J]. 孙帅,王柏清,杨忠臣.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4(01)
  • [7]全军第三届病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综述[J]. 李维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6(04)
  • [8]家犬在大剂量芥子气全身吸收中毒实验治疗后的病理观察[J]. 刘振华,刘贵祥,宋杰军,毛坚跃,葛礼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5(05)

标签:;  ;  ;  ;  ;  

芥子气中毒对人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