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藏公路龙丹溪隧道的比选

浅谈川藏公路龙丹溪隧道的比选

一、浅谈川藏公路龙胆溪隧道的方案比选(论文文献综述)

王业刚,黄永威,蔡建华,朱长安[1](2021)在《隧道穿越厚层滑坡处置方案比选》文中指出因隧道上覆厚层岩土层和隧道开挖临空面的双重影响,穿越滑坡区隧道工程常产生开裂、变形等病害,为保证工程进度和运营安全,需要在考虑隧道和滑坡相互关系基础上采取不同方案进行比选。以西南山区某高速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线路避绕、坡体原位处置、弃渣场处置、隧道处置四种方案,从工程造价、安全风险、工程进度、环境影响、施工难度等方面出发,对隧道穿越厚层滑坡处置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推荐了最佳的治理方案。监测实践证明,比选推荐方案是有效的、合理的,综合比选方法值得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刘蓓[2](2020)在《河北省涞源县走马驿镇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优选研究》文中指出滑坡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是一项关乎民生的课题,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涞源县每年由于降水存在大量的滑坡灾害隐患点,且集中分布于山区,对该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基于此,本论文选取走马驿镇白道安村和南台村两处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滑坡为研究对象,对滑坡进行分类识别和治理方案优选,以期对同类滑坡的防治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为完成本次论文进行了以下的工作。首先在收集区域地质环境及滑坡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详细调查与测绘、勘探、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等,分析了滑坡的发育特征、规模、变形破坏特征及威胁对象,定性分析了滑坡稳定性。其次利用极限平衡传递系数法计算了在不同工况下的滑坡稳定系数和剩余下滑力。最后提出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滑坡综合治理设计方案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白道安村1号滑坡平面整体形态呈舌形,主滑方向为170°,坡体厚度0.5~3.0m,体积约1000m3,规模属小型。2号滑坡平面整体形态呈长条形,主滑方向为160°,坡体厚度1.0~2.0m,体积约340m3,规模属小型。南台村滑坡,坡体总体坡度46°,坡向南西,平均厚度3.0m,体积约2700m3,规模属小型。(2)经定性分析得知白道安村滑坡由于组成坡体的第四系堆积物质其结构较松散,土体渗透性强,在暴雨或持续降雨的入渗作用下,坡体自重增加,易于沿基岩界面产生的折线型滑动。南台村滑坡由于坡体上部土体相对较疏松,人为改变坡体地形地貌,加大坡体前缘临空条件。在遭受降水或人为影响后,土体含水量和坡体重量增加,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土体进一步产生挤压变形蠕动或产生贯通性裂缝而形成折线形滑动。(3)白道安村滑坡采用类比法及经验法选取了天然状态下、饱和状态下的物理力学参数;南台村滑坡采用反演分析法计算取得滑带土天然状态及饱和状态下的物理力学参数。根据滑坡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确定了滑土体的重度和滑带土体上的抗剪强度参数。(4)选用传递系数法定量分析了两处滑坡在不同工况(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的稳定性。显示的结果为:白道安村滑坡滑动面稳定性系数在天然工况条件下稳定性系数均大于1.15,处于稳定状态,在饱和和地震工况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危险滑面均于坡脚陡坎处剪出,在未来持续暴雨的作用下,降水将会通过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迅速下渗,达到饱水状态,将使土体内部的力学强度逐渐降低,可能出现局部变形加剧,形成局部滑溜。南台村滑坡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在天然工况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稳定状态,在饱和和地震工况条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持续降雨或其它人为因素条件影响下,坡体变形蠕动进一步发展,坡体可能产生大范围失稳,形成滑动。(5)通过与国内同类型滑坡治理方案参照对比,在研究区滑坡分别设计出挡土墙、排水渠和消方减载的分项工程,经定量计算各工程的工作量,并利用已知岩土物理力学、滑土体的重度和滑带土体上的抗剪强度参数验算了实施工程后的稳定性,分别从从技术角度、施工条件、经济角度、环境协调性角度进行了比选,最终选定挡墙+排水沟的工程措施为推选方案。此次研究对于同区域内同类型的小型潜在滑坡针对性治理具有参考意义。另外对于潜在滑坡点可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监测网络,合理布设适当的监测工程,将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刘立方[3](2019)在《毕都高速公路法窝互通边坡处治方案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路网规模的扩大,高速公路建设更多地向山区发展,山区高速公路边坡较平原地区而言,其边坡坡体结构更为复杂且开挖深度大,导致处治难度和成本也明显增加。因此,如何科学的选择边坡处治方案,兼顾经济性与时效性,成为了边坡处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山区高速公路大型路侧挖方边坡为研究对象,对该边坡稳定性及处治措施选择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该边坡现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已有的地勘资料和前期边坡监测资料,对边坡现状及位移变形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初步确定该边坡存在明显的滑动迹象,当前边坡处于蠕滑阶段,且有加剧的趋势。通过对该段边坡变形产生过程、影响因素及坡体破坏特征进行分析,表明造成该边坡前期滑移的主要因素为连续降雨,次要因素是人工开挖中爆破和扰动。同时,结合边坡滑移出现的原因确定了边坡稳定性分析时的计算工况和主要参数。(2)结合该边坡实际施工条件和特点,对常用处治措施的适用范围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初步拟定处治方案,并综合考虑从工程经济性、施工风险和预期处治效果三个主要方面,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处治方案比选模型,确定了最优处治方案。(3)根据依托工程边坡实际特点对处治方案进行了具体设计,并对处治后的边坡的安全系数、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其计算结果表明,处治后边坡稳定性系数均在2.5以上,达到处治要求验算值,能够有效的防止边坡失稳的发生,验证了处治方案的合理性。

陈诺[4](2018)在《地形艰险灾害严重山区选线策略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地形艰险与灾害严重山区的选线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方面选线本身是一项牵涉多学科的系统体系,涉及到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西部山区地势陡峻、灾害多发,也给选线带来了难度。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今后我国的路网将继续向西部延伸,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由中国西部通往南亚的交通通道也将列入建设规划,这些都会给未来山区高标准线路的建设带来挑战。针对目前山区线路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多以经验评判方案优缺点的现象,本文选取了多个山区线路选线设计和方案决策的典型案例,分析并总结了减灾选线要点,提出了更科学的山区选线设计指导思想。论文共分为四个专题分别对灾害频发山区和地形艰险山区的选线策略进行了探讨。专题一为泥石流特别严重区铁路减灾选线策略。首先以东川支线铁路为例,分析了原线的选线设计思路、受灾情况和原因,将新老线路对比得出主弱支强型河段减灾选线应首先考虑高程绕避。之后针对川藏铁路行经的帕隆臧布流域冰川泥石流堵河严重区段提出了铁路利用山麓地带冰碛台地布线的减灾选线策略,并论证了其可行性。专题二为内移隧道通过大型灾害点时的选线策略。选取了G318线“102”滑坡群整治工程,分析了其受灾情况和成因,总结出了沿河线路在通过潜在大型灾害点时采用隧道工程绕避的优势。专题三为灾害严重越岭段线路合理布局隧道与展线段的选线策略探讨。分别以G318线二郎山隧道和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为例,以线路修建历史,运营状况和新老线路的对比总结了利用长隧方案越岭在建设、运营和避灾方面的优势;专题四探讨了铁路跨大地势阶梯高差障碍的选线策略。论文以经吉隆口岸的中尼铁路为例,分析了吉隆藏布帮兴台地原为冰碛堰塞湖的成因,从而论证了其作为车站的稳定性;针对喜马拉雅山南坡普遍分布南北向平行水系的特点,提出了线路可利用平行水系布置跨流域的马蹄形展线方案的建议。最后对线路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铁路建设的意义。

成永刚[5](2013)在《滑坡的区域性分布规律与防治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人类改造自然的力度在不同地域也明显不同,造成我国区域性滑坡分布规律复杂,滑坡发生机理多样,受控因素不一。对滑坡分布规律及其机理认识的不深入导致滑坡防治方案确定欠合理,不能很好的贯彻地质工程理念,造成工程地质勘察深度不够或质量不高,或设计方案、施工措施与地质条件的针对性不强。使工程实践中有的滑坡反复多次治理仍不能稳定,有的滑坡治理则过于保守,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财富浪费。因此,对我国区域性滑坡分布规律的研究及在此基础上的滑坡防治方案的系统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从宏观上研究我国区域性滑坡分布规律,对预防滑坡灾害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贯彻地质工程理念的系统性滑坡防治方案的研究,对不同性质滑坡的合理防治具有战术意义。基于此,本文进行我国区域性滑坡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的滑坡防治方案合理确定的研究。首先采用贡献率方法对我国区域性滑坡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对滑坡所依附的斜坡的基本特征、滑坡类型、主要影响因子等进行分析总结。其次,依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滑坡防治100例》、《滑坡文集》等文献以及作者成功治理的滑坡等共计7456个案例,选择了符合研究条件的739个滑坡案例建立样本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滑坡发生的工程地质条件,首次阐明了海拔高度及地域性滑坡强度对滑坡的贡献率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贡献率方法研究滑坡分布规律的六种本底因子:斜坡坡度、海拔高度、滑动方向、滑坡类型、滑床地层及地域,以该六种本底因子的组合进行滑坡贡献率的研究,得出了我国区域性滑坡分别在这6种本底因子基础上的分布规律。其次,对在我国广泛分布的顺层滑坡进行贡献率研究,阐明了层面倾角对顺层滑坡的贡献率意义,提出了砂泥岩顺层滑坡基于滑体厚度的滑动范围确定方法,使该类滑坡滑动范围具有更明确的物理及地质意义,更利于其在滑坡防治工程中的应用。明确了松动区长度与开挖深度及滑体厚度的定量关系。最后,采用地质工程理念对滑坡防治方案的合理确定进行研究,以地质工程分析为主线,提出基于地质工程理念的滑坡防治方案确定思路。阐明滑坡受力模式及不同变形阶段的稳定性,总结提出滑坡防治方案确定的控制因素,进而提出滑坡防治方案的确定原则,最终系统总结不同情况下的滑坡防治方案及相应措施,并针对性的应用工程实践中的滑坡案例予以佐证。系统强调地质构造控制论、岩土体结构控制论、地质赋存环境论这三个地质工程理念基本理论在滑坡防治中的重要思想地位,为防止出现地质、设计、施工相互脱节的问题奠定基础。

郭海强[6](2012)在《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技术初探》文中指出在中国所有地质灾害类型中,滑坡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它具有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等特点,其危害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铁路是遭受滑坡危害最频繁、最严重的领域之一。铁路滑坡经常会导致线路中断,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人身伤亡和行车事故。在滑坡危险区进行铁路选线技术初探,提出滑坡危险区的选线设计原则并建立选线设计的作业技术框架与作业程式,可以从源头上尽量绕避滑坡,使铁路受滑坡的灾害影响最小。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有:1.首先,分别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震活动、地层岩性四个方面分析并结合中国滑坡区分布图,概括中国滑坡的分布规律。其次,重点分析全国主要铁路滑坡灾害的特点,并着重论述发生在铁路上的大型滑坡、崩塌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最后,从铁路滑坡灾害的成灾机理入手,分析铁路在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铁路滑坡成灾类型与应当采取的防治模式。2.本文通过统计和分析建国以来的成功和失败案例,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来构成完整的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技术体系。在滑坡危险区主要有以下选线原则:首先是地质选线原则,因为复杂艰险山区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地质条件越好、地质灾害越少、线路越安全;而地质条件越差、地质灾害越多、线路越危险。所以地质选线原则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在所有选线原则上占据首位。其次在山区铁路选线设计时,起讫点之间可能有多条线路方案,但无论选择哪条线路方案,整体上采用较高的高程线位通过原则都会在源头上大量减少滑坡等地质灾害。具体原则包括:(1)河谷地区走高线位原则、存在巨型滑坡堵江风险时线位高程选择原则;(2)越岭地区通过长隧减少展线地段滑坡危害的原则;(3)滑坡地区线路遇到水渠时处治原则。在滑坡危险区进行局部选线设计时,对大型滑坡或滑坡群以绕避为主,绕避的具体方式包括:(1)隧道绕避方式;(2)桥梁跨河绕避方式;(3)桥梁跨越滑坡方式;(4)线路外移绕避方式。在滑坡危险区对线路通过一些具体的中、小滑坡工点进行设计,通过的具体方式包括:(1)滑坡前缘通过方式;(2)滑坡后缘通过方式;(3)滑坡任意部位通过方式;(4)桥梁通过方式。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滑坡区铁路选线的作业技术框架和作业程式。3.本文分析比较了各种GIS软件的优越性,并选择ArcGIS软件作为开发平台,选择C#语言作为开发工具来编写滑坡区铁路选线斜坡稳定性的快速判别方法的程序。首先,使用ArcGIS的水文分析工具将具有一定精度的栅格形式的滑坡危险区地形图划分成边坡单元,并将各栅格点坐标、坡度、坡向等数据导出到Excel表格上。其次,通过编写程序求出各个边坡单元的总体坡度、坡向,使用Monte—Carlo法随机搜索其最危险滑动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经典三维力学模型,求出滑动面内各栅格柱体单元的抗滑力和下滑力,得到各个边坡的安全系数,制出斜坡稳定性危险度区划图。最后,根据以上的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斜坡稳定性快速判别方法来进行空间概略定线。根据本文研究得出以下成果:(1)分析铁路滑坡的成灾类型,概括工程防治模式;(2)增加新内容构成滑坡危险区的铁路选线设计原则与作业技术框架和作业程式的完整体系;(3)编写完成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斜坡稳定性快速判别方法的程序:(4)得到易对线路造成影响的边坡图、斜坡稳定性危险度区划图、区域性崩塌危险区划图。

吴红刚[7](2012)在《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甘肃省交通科研项目-《武罐高速公路典型滑坡对隧道危害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No:200813)为主要依托,结合我院数十年的交通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经验,选取“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一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资料调研、理论分析、数值仿真试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建设期隧道和滑坡的变形特征与相互作用机理、隧道-滑坡体系的工程安全性评价以及变形控制技术等几个问题。(1)武罐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极为发育,分布大量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对线路影响较大,整体属于欠稳定场地。调查表明,武罐高速公路沿线分布各类滑坡54处,崩塌错落47处,还有很多规模大小不一的危岩体病害。以麻崖子梁(区域南北分水岭)为界,北段主要发育黄土类滑坡,以大中型浅层~中层为主;南段多发育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滑坡、基岩顺层或切层滑坡,规模巨大。根据武罐高速公路沿线隧道-滑坡病害的具体特征,将沿线隧道-滑坡的坡体结构类型划分为以下四类:堆积层-顺倾基座式坡体结构、堆积层-反倾基座式坡体结构、陡倾顺层坡体结构和陡倾切层坡体结构。针对上述类型,选取典型工点对其坡体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开挖施工过程中滑坡的破坏模式奠定了基础。(2)以武罐高速公路典型隧道-滑坡为重点考察对象,初步建立了“隧道-滑坡体系”的概念,从“坡体结构、灾变诱发因素和隧道与滑坡的空间组合关系”几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了以平行体系、正交体系和斜交体系为核心的较为完备的受力变形模式。选取“隧道穿越滑动带、隧道下穿滑体、平行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和正交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模式,建立体系受力模型,主要以隧道作为承载体。对简化模型建立微积分方程并引入边界条件得到位移函数,通过位移、截面转角、弯矩、剪力之间的微分关系得到隧道支护荷载和变形的理论解。(创新点之一,详见第3、4章)(3)在进行隧道围岩安全性和滑坡体稳定性评价时,需要不断地根据围岩(坡体)中的应力或变形信息来评价其安全稳定状态。本项研究探讨了适用于隧道工程安全性和滑坡稳定性的点安全系数统一评价方法,跟踪开挖过程中该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发展过程,为实现隧道-滑坡体系的工程安全性评价和支护优化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成果显示:整个坡体在试验预定的几个工况中是整体稳定的,但是局部破坏也会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工程中采用点安全系数来评价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和控制技术是比较合理的。(创新点之一,详见第5、6章)(4)以隧道-滑坡平行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测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方面认识。①在三维数值计算成果的基础上,定义隧道围岩的应力状态点安全系数和滑面单元(接触面)的点安全系数,根据点安全系数的分布来判断围岩和坡体不同部位的稳定程度,从而分析隧道围岩和滑坡的变形机理;②隧道开挖使滑坡体的稳定状态和岩土体力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在雨水的作用下,坡体变得更不稳定;③隧道开挖应尽量保持两洞间必要的超前距离,有效减小施工扰动范围;④在穿越滑动带等特殊地质体时,最好采用一定的预加固措施,至少应做好应急预案。(5)以隧道-滑坡平行体系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预加固技术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基于预加固理念的变形控制技术。认为控制或降低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是控制隧道-滑坡体系渐进性破坏的关键,因此需采用合理的预加固技术,包括预加固工程措施和科学的施工工艺工序。数值分析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综合分析表明:对隧道-滑坡体系的稳定性而言,开挖和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之内,工程预加固的作用是最为明显的,对原体系性质有显着的改善和优化作用,但须注意支护结构要设计在合适的位置上;开挖方式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体系的稳定状态,反向开挖优于正向开挖,正向开挖对隧道-滑坡体系的稳定性最为不利。(创新点之一,详见第6章)

韩飞[8](2007)在《下穿滑坡公路隧道施工预案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滑坡灾害也相应很多。尤其随着近年来土地的高度化利用,在修建高速公路时,要完全回避滑坡地段是不可能的。有时因客观因素限制,隧道将不可避免的下穿甚至纵穿滑坡。但是,目前对于滑坡地段修建隧道的相关研究工作开展的还较少,缺乏可借鉴的设计施工经验。因此,本文以西部建设重点工程“西昌(黄联关)至攀枝花”高速公路中的酸水湾滑坡隧道和山神庙滑坡隧道为研究背景,对下穿滑坡的公路隧道施工预案开展相关研究。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程序ANSYS,通过对正穿滑坡的酸水湾隧道和纵穿滑坡的山神庙隧道施工的模拟分析,得出了在隧道施工进程中,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变化规律、隧道上方滑坡体水平位移以及滑坡体应力变化规律、隧道洞周位移变化规律,并考察了“滑坡—隧道”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分析了隧道的合理修建方法。本文还运用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来计算滑坡的稳定安全系数。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使滑坡达到破坏状态时,滑动面上的位移将产生突变,产生很大的且无限制的塑性流动,有限元程序无法从有限元方程组中找到一个既能满足静力平衡又能满足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准则的解,此时不管是从力的收敛标准,还是从位移的收敛标准来判断有限元计算都不收敛,因此采用力和位移的收敛标准作为滑坡破坏的判据是合理的,此时的折减系数就是稳定安全系数。

王引生[9](2007)在《大型厚层滑坡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研究》文中指出滑坡,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它的出现往往会造成交通中断、河流堵塞、厂矿摧毁、村庄和农田破坏,形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其产生的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的多样性、多变形和复杂性,滑坡的预测困难,治理费用呈越来越昂贵的趋势。因而滑坡的研究和治理成为各国学者所关注的重要地质和工程问题之一。抗滑支挡结构作为治理滑坡的主流工程措施,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得到广泛应用,其结构形式从普通挡土墙到各种截面形式的抗滑桩;从锚杆、锚索到锚索框架、锚索抗滑桩;桩的结构形式有矩形、圆形;也有钢架桩、排架桩、椅式桩墙、微型群桩、小型钢桩等,形式繁多、不胜枚举。1967年,抗滑桩在我国沙北滑坡采用以来,因其具有开挖面小、对滑坡稳定扰动少、抗滑能力强、开挖土石方量较小及设置位置灵活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结构属大悬臂受力结构,桩身内力大,滑面以下埋深达整个桩身的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从而耗费大量的钢材和水泥,工程造价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普通抗滑桩不合理的悬臂受力状态,中铁西北院从1986年起,经过三年多试验研究,成功地研制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新结构,即从靠近桩顶部位加设锚索,并施加预应力,从而改变了悬壁桩身的受力状态,类似于简支梁,大大减小了桩身弯矩、截面积和埋深,工程造价节约了25%~50%,因而很快得到推广使用。本文在滑坡稳定性判定和滑坡推力计算的基础上,以北京戒台寺滑坡整治工点为依托,对单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进行设计优化,提出了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新结构;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不同推力情况(小、中、大等级滑坡推力)下普通抗滑桩、单锚点抗滑桩及多锚点抗滑桩内力分布,进行了力学比较;并综合考虑了工艺、造价及整治效果等因素,对普通抗滑桩、单锚点抗滑桩和多锚点抗滑桩三种结构形式进行了综合指标比较;论文还对依托工点,戒台寺滑坡治理应用多锚点锚索抗滑桩的设计优化方法及施工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在滑坡地表及深部孔位进行地表和地下位移监测,在锚索中设置荷载传感器和抗滑桩钢筋中设置钢筋计,对锚索拉力和桩的钢筋受力进行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和拟合验证;论证应用预应力多锚点锚索抗滑桩结构的整治效果及抗滑结构物的受力特征。在大推力(大于3300kN/m)情况下,通过造价比较,得出了多锚点锚索抗滑桩比普通桩节省造价34.9%,比单锚点桩节省11.9%的结论,可见多锚点桩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滑桩新结构形式。论文创新点:1通过利用有限元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身内力计算,得出了适用于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滑坡条件;2提出了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最佳锚索位置的优化方法;3提出了关于确定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索最佳设计拉力范围的方法;4提出了一套关于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王恭先,马惠民,凤懋润,王园[10](2006)在《中国铁路与公路建设中的边坡工程》文中认为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边坡工程是中国铁路和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铁路与公路建设中边坡工程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等诸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着我国大规模工程建设的持续开展,中国铁路与公路建设中的边坡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因此, 继续加强复杂岩体中高边坡稳定性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今后一项持续而又重要的任务。

二、浅谈川藏公路龙胆溪隧道的方案比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川藏公路龙胆溪隧道的方案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1)隧道穿越厚层滑坡处置方案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处置方案比选
    2.1 线路避绕方案比选
    2.2 坡体原位处置方案比选
        1)全清方方案。
        2)大清方方案。
        3)中等清方方案。
        4)最少清方方案。
        5)方案比选。
    2.3 弃土场方案比选
        1)泄水隧洞方案。
        2)钢波纹管方案。
        3)明沟方案。
        4)弃土场方案比选。
    2.4 隧道处置方案比选
        1)全清方方案的隧道处置方案(方案一)。
        2)局部清方方案的隧道处置方案(方案二)。
    2.5 综合处置方案选择
3 治理效果评价
4 结语

(2)河北省涞源县走马驿镇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研究现状
        1.2.2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滑坡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2.1.1 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人类工程活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滑坡特征分析与研究
    3.1 研究区滑坡基本特征
        3.1.1 滑坡地貌形态及边界特征
        3.1.2 滑坡岩土体分布及特征
        3.1.3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3.1.4 滑带土基本特征
    3.2 滑坡的成因与机理分析
        3.2.1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3.2.2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3.2.3 滑坡近期发育阶段
    3.3 滑坡破坏模式分析
    3.4 滑坡危险性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滑坡稳定性分析
    4.1 研究区滑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4.2 研究区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
        4.2.1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的确定
        4.2.2 计算数据准备
        4.2.3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及参数取值
        4.2.4 滑坡稳定系数计算成果
    4.3 滑坡发展趋势综合分析
        4.3.1 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4.3.2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4.3.3 滑坡变形发展趋势分析
        4.3.4 滑坡发生的临灾条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滑坡防治工程方案比选研究
    5.1 概述
        5.1.1 滑坡防治原则与目标
        5.1.2 滑坡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
    5.2 滑坡防治设计综述
    5.3 白道安村滑坡防治工程设计研究
        5.3.1 设计标准
        5.3.2 设计工况及设计参数
        5.3.3 土压力计算方法和设计计算公式
        5.3.4 支挡工程
        5.3.5 截排水工程
        5.3.6 削方减载工程
    5.4 南台村滑坡防治工程设计研究
        5.4.1 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的确定
        5.4.2 挡土墙工程
        5.4.3 截排水沟工程
        5.4.4 削方减载工程
    5.5 监测系统设计
        5.5.1 监测设计原则
        5.5.2 监测工作方案
    5.6 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与推荐方案
    5.7 效益评价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毕都高速公路法窝互通边坡处治方案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滑移形成原因
        1.2.2 边坡稳定性分析
        1.2.3 边坡处治措施及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依托工程现场调研及边坡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2.1 项目概况
    2.2 边坡现场调查及早期滑坡成因分析
        2.2.1 滑坡段现场调查
        2.2.2 早期边坡失稳形成原因分析
    2.3 边坡位移监测方案设计
        2.3.1 监测项目及方法
        2.3.2 监测内容及点位布置
    2.4 监测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边坡稳定分析工况及参数确定
    3.1 边坡稳定性工况及模型
    3.2 计算方法与参数的选取
        3.2.1 边坡设计抗力计算方法
        3.2.2 边坡设计抗力计算与结果评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坡处治方案综合比选方法研究
    4.1 边坡处治原则及常见措施分析
        4.1.1 边坡处治原则
        4.1.2 常见处治措施
        4.1.3 处治方案决策步骤及方案初选
    4.2 常用方案比选方法概述
        4.2.1 主成分分析法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
        4.2.3 层次分析法
        4.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的处治方案优选
        4.3.1 模糊层次决策理论
        4.3.2 边坡处治方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4.3.3 处治措施比选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边坡处治方案具体设计及实施
    5.1 处治方案具体设计
    5.2 预期处治效果分析
        5.2.1 FLAC-3D简介
        5.2.2 数值模拟分析
    5.3 处治方案施工质量控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地形艰险灾害严重山区选线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选线设计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1.2.2 我国选线设计技术发展
    1.3 本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泥石流特别严重区段铁路减灾选线策略
    2.1 泥石流地区主弱支强型河段铁路选线要点
        2.1.1 东川支线的概况
        2.1.2 原东川支线采择低线方案的思路
        2.1.3 原东川支线的受灾情况及原因分析
        2.1.4 东川支线新线与老线的对比分析
    2.2 冰川泥石流堵江危害严重区段铁路选线策略
        2.2.1 帕隆藏布流域概况
        2.2.2 帕隆臧布流域山麓地带地貌特征与冰碛台地
        2.2.3 基于立体绕避原则的铁路线位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移隧道绕避大型灾害点案例分析
    3.1 “102”滑坡群概况
        3.1.1 “102”滑坡群地理位置
        3.1.2 “102”滑坡群所处地区情况
    3.2 “102”滑坡群灾害及成因分析
        3.2.1 “102”滑坡群受灾情况
        3.2.2 “102”滑坡群成因分析
    3.3 “102”滑坡群整治工程情况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灾害严重越岭段展线与隧道布局原则探讨
    4.1 越岭隧道与明线翻越方案相比交通条件改善显着—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工程为例
    4.2 低标高长隧方案有利于减少引线段山地灾害-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加长方案为例
    4.3 高海拔山区利用隧道工程克服雪害-以扎墨公路为例
        4.3.1 扎墨公路沿线概况
        4.3.2 扎墨公路的修建历史
        4.3.3 嘎隆拉隧道—以隧道工程克服高原雪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特大地势阶梯铁路选线策略-以跨喜马拉雅山中尼铁路为例
    5.1 引言
    5.2 研究现状和概述
    5.3 线路走向方案分析
        5.3.1 喜马拉雅造山带简介
        5.3.2 建设穿越喜马拉雅造山带跨境铁路的思路
        5.3.3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5.3.4 线路走向方案概述及优缺点分析
    5.4 线路限制坡度和加力牵引坡度比选
    5.5 基于信息熵原理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水系分析
        5.5.1 研究区水系分布情况
        5.5.2 研究区水系有序度分析
    5.6 吉隆口岸附近线路展线方案研究
        5.6.1 吉隆口岸车站站位选址
        5.6.2 展线方案分析
    5.7 局部方案比选
    5.8 线路方案的推荐意见和综合评价
        5.8.1 线路推荐方案简述
        5.8.2 线路方案的综合评价
    5.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5)滑坡的区域性分布规律与防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1.1 滑坡的分类及影响因子
        1.1.2 依据贡献率法的区域性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1.1.3 滑坡变形分析及防治工程措施研究
        1.1.4 依据地质工程理念的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分布规律贡献率研究现状
        1.2.2 依据地质工程理论的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现状
    1.3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性
第2章 斜坡及滑坡的基本特征
    2.1 斜坡的基本特征
        2.1.1 斜坡形态的分类
        2.1.2 斜坡变形的分类
    2.2 滑坡的基本特征要素
第3章 滑坡的类型
    3.1 按发生的时间分类
    3.2 按滑坡形成的力学机理分类
    3.3 按物质组成分类
        3.3.1 岩质滑坡
        3.3.2 半成岩滑坡
        3.3.3 土质(类土质)滑坡
第4章 影响滑坡的主要因子
    4.1 地形地貌
    4.2 岩土类型
    4.3 地质构造
    4.4 水文地质
    4.5 气象水文
    4.6 新构造运动
    4.7 人类活动
第5章 滑坡分布规律贡献率研究
    5.1 斜坡坡度对滑坡贡献率的研究
        5.1.1 坡度对滑坡的贡献统计
        5.1.2 不同坡度综合贡献率评价
        5.1.3 不同坡度区间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
    5.2 斜坡海拔高度对滑坡贡献率的研究
        5.2.1 海拔高度对滑坡的贡献统计
        5.2.2 不同海拔高度综合贡献率评价
        5.2.3 不同海拔高度区间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
    5.3 滑动方向对滑坡贡献率的研究
        5.3.1 滑动方向对滑坡的贡献统计
        5.3.2 不同滑动方向的综合贡献率评价
        5.3.3 不同滑动方向区间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
    5.4 滑坡类型对滑坡贡献率的研究
        5.4.1 滑动类型对滑坡的贡献统计
        5.4.2 不同滑坡类型综合贡献率评价
        5.4.3 不同滑坡类型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
    5.5 滑床地层对滑坡贡献率的研究
        5.5.1 滑床地层对滑坡的贡献统计
        5.5.2 不同滑床地层综合贡献率评价
        5.5.3 不同滑床地层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
    5.6 我国各省份滑坡贡献率研究
        5.6.1 各省份滑坡的贡献统计
        5.6.2 各省份综合贡献率评价
        5.6.3 各省份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
    5.7 我国各省份滑坡强度贡献率研究
        5.7.1 各省份滑坡强度贡献统计
        5.7.2 各省份滑坡强度综合贡献率评价
        5.7.3 各省份滑坡强度贡献率程度分析
第6章 顺层滑坡的参数研究
    6.1 层面倾角对顺层滑坡贡献率研究
        6.1.1 滑坡层面倾角的贡献统计
        6.1.2 不同层面倾角综合贡献率评价
        6.1.3 不同层面倾角顺层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
    6.2 砂泥岩顺层坡体开挖松动区研究
        6.2.1 开挖深度对松动区长度的影响
        6.2.2 滑体等厚时开挖对松动区长度的影响
第7章 滑坡变形状态分析
    7.1 滑坡的基本受力模式
    7.2 滑坡变形的地质工程过程及其稳定性分析
第8章 滑坡防治主要工程措施适用性研究
    8.1 调整线路平面或纵面
    8.2 截排水
        8.2.1 地表水截排
        8.2.2 地下水疏排
    8.3 力学平衡
        8.3.1 减重工程
        8.3.2 反压工程
        8.3.3 支挡工程
        8.3.4 滑带改良
第9章 滑坡防治方案确定的受控因素
    9.1 地质选线理念贯彻不力
    9.2 滑坡的认识欠缺
    9.3 滑坡勘察技术欠妥
    9.4 项目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
    9.5 施工队伍素质较低
    9.6 后评估机制不健全
第10章 滑坡防治方案的确定原则
    10.1 正确判别滑坡的原则
    10.2 正确认识滑坡的原则
    10.3 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
    10.4 工程措施安全、经济的原则
    10.5 抓住重点,分期治理的原则
    10.6 治早、治小的原则
    10.7 工程措施合理可行的原则
    10.8 动态设计,科学化施工的原则
    10.9 临时工程与永久工程相结合的原则
    10.10 满足特定施工要求的原则
    10.11 环保的原则
第11章 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1.1 大型滑坡的绕避方案研究
    11.2 滑坡的减载反压方案研究
    11.3 滑坡排水治理方案研究
    11.4 桥梁位于滑坡体的防治方案研究
    11.5 隧道位于滑坡体的防治方案研究
    11.6 顺层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1.7 切层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1.8 破碎岩质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1.9 半成岩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1.10 错落型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1.11 黄土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1.12 膨胀土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1.13 堆积层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1.14 采空区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11.15 堆填土滑坡防治方案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6)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滑坡的危害及防治的意义
        1.2.2 铁路选线特点
        1.2.3 滑坡地区铁路选线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滑坡防治的研究概况
        1.3.2 国内外铁路选线研究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国滑坡分布概况
    2.1 引言
    2.2 中国地质灾害
    2.3 自然地质条件对滑坡的影响
        2.3.1 气候条件对滑坡的影响
        2.3.2 地形地貌对滑坡的影响
        2.3.3 地震活动对滑坡的影响
        2.3.4 地层岩性对滑坡的影响
        2.3.5 中国滑坡分布规律
    2.4 中国铁路滑坡灾害分布
        2.4.1 全国主要铁路滑坡灾害
        2.4.2 历史上大型铁路滑坡
    2.5 滑坡对铁路成灾模式
        2.5.1 铁路滑坡的成灾类型
        2.5.2 铁路滑坡工程防治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地区铁路选线设计原则
    3.1 引言
    3.2 滑坡区铁路选线原则
        3.2.1 滑坡区地质选线原则
        3.2.2 滑坡区高程选择原则
        3.2.3 对大型滑坡或滑坡群平面绕避的选线原则
        3.2.4 对中、小型滑坡工点的整治通过原则
    3.3 高陡边坡段铁路选线原则
        3.3.1 减少施工诱发滑坡的选线原则
        3.3.2 高陡边坡施工不当诱发滑坡选线原则
    3.4 滑坡区铁路选线作业技术框架与程式
    3.5 滑坡区线路方案比选注意事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区铁路选线斜坡稳定性判别方法
    4.1 引言
    4.2 开发平台与开发工具
        4.2.1 系统开发选择的平台
        4.2.2 系统开发选择的工具
    4.3 水文分析及划分边坡单元
        4.3.1 水文分析基础
        4.3.2 划分边坡单元
    4.4 编程实现区域性边坡稳定性分析
        4.4.1 区分线路所经过边坡的危险度
        4.4.2 Monte—Carlo法搜索边坡的滑动面
        4.4.3 区域性边坡稳定性的程序分析
    4.5 系统界面设计与运行
        4.5.1 系统开发选择的平台
        4.5.2 区域性边坡稳定性分析程序界面
    4.6 系统数据分析及后处理
        4.6.1 系统数据分析
        4.6.2 系统数据后处理
    4.7 综合选择线路方案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完成的工作
    5.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所示期间参加的课题
附录

(7)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方面的研究进展
        1.2.2. 隧道变形和围岩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1.2.3. 隧道与滑坡的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2.4. 隧道-滑坡加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1.2.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价值
        1.3.1. 隧道-滑坡体系的工程安全性评价
        1.3.2. 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
        1.3.3. 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控制技术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现场调研和监测测试方案
        1.4.2. 隧道-滑坡体系的理论研究
        1.4.3. 隧道-滑坡体系的数值分析研究
        1.4.4. 隧道-滑坡体系响应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2 武罐高速公路沿线工程地质特征与隧道-滑坡的坡体结构类型
    2.1 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2.2 区域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5.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2.3 区域稳定性评价
    2.4 沿线隧道-滑坡分布及坡体结构类型
        2.4.1. 沿线隧道-滑坡分布概况
        2.4.2. 隧道-滑坡坡体结构的建立方法
        2.4.3. 各类型的隧道-滑坡的坡体结构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隧道-滑坡体系类型和隧道受力变形模式研究
    3.1 概况
    3.2 隧道-滑坡体系的类型划分
    3.3 隧道-滑坡平行体系的受力变形模式
        3.3.1. 隧道与滑面相交
        3.3.2. 隧道从滑体下方穿越
        3.3.3. 隧道从滑体两侧通过
    3.4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的受力变形模式
        3.4.1. 隧道位于滑坡体内(单滑面)
        3.4.2. 隧道位于滑坡体内(多滑面)
        3.4.3. 隧道位于滑坡体外
    3.5 隧道-滑坡斜交体系的受力变形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滑坡体系典型模式的解析分析
    4.1 概况
    4.2 隧道穿越滑动带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2.1. 隧道开挖对围岩的扰动范围
        4.2.2. 隧道穿越滑带时支护结构荷载分析
    4.3 隧道下穿滑坡时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3.1. 最小安全下穿距离
        4.3.2. 隧道支护结构荷载分析
    4.4 平行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4.1. 平行体系的力学模型和基本假设
        4.4.2. 平行体系力学模型的求解
    4.5 正交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5.1. 正交体系的力学模型和基本假设
        4.5.2. 正交体系力学模型的求解
    4.6 本章小结
5 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分析
    5.1 基于点安全系数的隧道-滑坡体系变形机理分析理论
        5.1.1. 隧道-滑坡体系的空间变形机理分析原理
        5.1.2. 基于应力状态点安全系数的坡体和围岩变形机理分析
        5.1.3. 基于接触面点安全系数的坡体变形机理分析
    5.2 变形机理的数值分析研究
        5.2.1. 典型工点概况
        5.2.2. 圆台子隧道-滑坡数值分析模型
        5.2.3.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5.2.4. 模拟工况设计
        5.2.5. 计算结果分析
    5.3 变形机理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5.3.1. 试验原型和参数选取
        5.3.2. 相似关系、相似材料配制和选取
        5.3.3. 试验工况考虑与设计
        5.3.4. 试验装置、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5.3.5.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5.3.6.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结论
    5.4 变形机理的现场试验研究
        5.4.1. 隧道和滑坡变形总体情况
        5.4.2. 滑坡深部位移测试与分析
        5.4.3. 滑坡地表位移监测与分析
        5.4.4. 隧道围岩压力测试与分析
        5.4.5. 隧道钢拱架应力、应变监测与分析
        5.4.6. 现场监测、测试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预加固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6.1 概况
    6.2 预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6.2.1. 隧道工程的预加固技术
        6.2.2. 滑坡工程的预加固技术
    6.3 预加固技术的的作用机理和设计理念
        6.3.1. 坡体预加固系统的作用机理
        6.3.2. 隧道预加固系统作用机理
        6.3.3. 预加固技术的设计理念
    6.4 变形控制技术的数值分析研究
        6.4.1. 典型工点概况
        6.4.2. 阳坡里隧道-滑坡体系的数值模型
        6.4.3. 计算参数选取
        6.4.4. 滑动面参数反演分析
        6.4.5. 模拟工况设计
        6.4.6. 模型特征参考线(剖面线)位置
        6.4.7. 数值仿真过程分析
        6.4.8. 各工况稳定性及变形的综合比较
    6.5 变形控制技术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6.5.1. 试验原形与参数选取
        6.5.2. 相似关系、相似材料配制和选取
        6.5.3. 试验工况考虑与设计
        6.5.4. 试验装置、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6.5.5. 试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6.5.6. 试验结果分析
        6.5.7.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结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性成果体现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详细摘要

(8)下穿滑坡公路隧道施工预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酸水湾滑坡下穿隧道的分析研究
    2.1 酸水湾滑坡简介
    2.2 不平衡推力法分析滑坡稳定性
        2.2.1 计算方法
        2.2.2 滑体岩土计算参数的分选
        2.2.3 计算剖面选择
        2.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2.2.5 滑体的抗滑和滑动区段分析
        2.2.6 滑坡随Fs增大而变化的滑动特征
    2.3 数值模拟概况
        2.3.1 模型
        2.3.2 计算边界条件
        2.3.3 计算参数选取
        2.3.4 隧道施工步骤模拟
    2.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2.4.1 滑坡体水平位移变化规律
        2.4.2 滑坡体应力变化规律
        2.4.3 初期支护内力
        2.4.4 衬砌结构安全系数
        2.4.5 洞周位移变化规律
        2.4.6 周边围岩塑性区变化规律
    2.5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滑坡稳定性
        2.5.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2.5.2 滑体塑性状况比较
        2.5.3 滑体破坏图示
第3章 山神庙滑坡纵穿隧道施工预案研究
    3.1 山神庙滑坡稳定性
        3.1.1 山神庙滑坡简介
        3.1.2 滑体岩土计算参数的分选
        3.1.3 计算剖面选择
        3.1.4 计算结果及分析
        3.1.5 滑体的抗滑和滑动区段分析
    3.2 数值模拟概况
        3.2.1 模型
        3.2.2 计算边界条件
        3.2.3 计算参数选取
        3.2.4 隧道施工步骤模拟
    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纵向偏压的应力和位移
        3.3.2 滑坡体水平位移变化规律
        3.3.3 滑坡体附加第一主应力变化规律
        3.3.4 洞周位移变化规律
        3.3.5 围岩和滑带岩体塑性区发展规律
    3.4 施工处治预案
        3.4.1 抗滑桩
        3.4.2 仰坡防护
        3.4.3 监测
    3.5 抗滑桩处治方案模拟
        3.5.1 模型与参数
        3.5.2 隧道施工步骤模拟
        3.5.3 滑坡体水平位移和附加应力变化规律
        3.5.4 抗滑桩水平位移和附加应力变化规律
        3.5.5 二次衬砌水平位移变化规律
结论
    (一) 正穿滑坡的酸水湾隧道研究结论
    (二) 纵穿滑坡的山神庙隧道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9)大型厚层滑坡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滑坡的灾害性
    1.2 滑坡防治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1.3 滑坡防治原则及工程措施
    1.4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1.5 抗滑支挡结构的研究及应用
    1.6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优化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7 小结
第二章 锚索抗滑桩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及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适用条件的研究
    2.1 单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及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概念的引入和不同锚点情况下抗滑桩的受力模式比较
    2.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设计优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图
    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2.4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位移和内力计算的设计参数取值范围假定
    2.5 不同滑坡推力等级下进行抗滑桩内力、位移计算,确定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适用条件
    2.6 不同锚点锚索桩的侧向地基应力值的比较
    2.7 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受力变形协调问题的讨论
    2.8 小结
第三章 厚层大型滑坡条件下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优化
    3.1 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最佳锚点位置的确定
    3.2 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索设计拉力最佳取值范围的确定
    3.3 厚层大型滑坡在不同滑面深度下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最佳结构模式的确定
    3.4 某一厚层大型滑坡普通桩、单锚点锚索抗滑桩、多锚点锚索抗滑桩的造价比较
    3.5 某一厚层大型滑坡普通桩、单锚点锚索抗滑桩、多锚点锚索抗滑桩的综合指标比较
    3.6 小结
第四章 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北京戒台寺滑坡治理中的应用及现场原位测试分析
    4.1 戒台寺滑坡概况及工程地质特征
    4.2 戒台寺滑坡产生的原因及性质
    4.3 戒台寺滑坡整治
    4.4 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结构形式的设计及内力计算
    4.5 工程造价比较
    4.6 戒台寺滑坡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施工工艺
    4.7 滑坡变形及结构受力监测
    4.8 整治效果分析
    4.9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工作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浅谈川藏公路龙胆溪隧道的方案比选(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穿越厚层滑坡处置方案比选[J]. 王业刚,黄永威,蔡建华,朱长安. 山西建筑, 2021(18)
  • [2]河北省涞源县走马驿镇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优选研究[D]. 刘蓓. 吉林大学, 2020(03)
  • [3]毕都高速公路法窝互通边坡处治方案研究及应用[D]. 刘立方. 长安大学, 2019(07)
  • [4]地形艰险灾害严重山区选线策略初探[D]. 陈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5]滑坡的区域性分布规律与防治方案研究[D]. 成永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6]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技术初探[D]. 郭海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4)
  • [7]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吴红刚.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2(02)
  • [8]下穿滑坡公路隧道施工预案研究[D]. 韩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9]大型厚层滑坡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研究[D]. 王引生.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2007(08)
  • [10]中国铁路与公路建设中的边坡工程[A]. 王恭先,马惠民,凤懋润,王园. 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 2006

标签:;  ;  ;  ;  ;  

浅谈川藏公路龙丹溪隧道的比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