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地区东河塘组沉积微相分析

塔中地区东河塘组沉积微相分析

一、塔中地区东河塘组沉积微相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培星[1](2020)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及岩性圈闭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沉积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三叠系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及测试分析资料,在地层划分基础上,对顺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其岩性圈闭发育特征。取得了如下成果认识:在单井地层划分及特征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井震标定研究,地震界面与地层界面之间对应关系好,分别为:T50为三叠系底界,T47为柯吐尔组顶界,T48为阿克库勒组下段的顶界,T46a为阿克库勒组的顶界,T46为哈拉哈塘组的顶界。在单井地层划分及井震联合地层对比基础上,研究了三叠系各组段地层平面分布规律。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描述,结合室内测试分析,在顺北地区三叠系岩石颜色、岩性、沉积构造、测井相及地震相等沉积相识别标志分析的基础上,将顺北地区三叠系划分为三角洲和湖泊两类沉积相;研究区仅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微相;滨浅湖亚相可划分为滨浅湖砂坝和滨浅湖泥微相。在上述沉积微相类型划分基础上,研究了各类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在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区域沉积背景研究基础上,通过编制砂体、砂地比等值线图,结合单井优势相分析,系统研究了顺北地区三叠系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演化规律。沉积相带展布受北部沙雅隆起物源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方向为由北向南,垂向上经历了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的多期交替演化。同时受沙雅隆起物源供给强弱的影响,垂向上水下分流河道发育规模具有弱(柯吐尔组)-强(阿克库勒组)-弱(哈拉哈塘组)的演化特征。根据物源、沉积相展布及演化规律,建立了顺北地区三叠系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现今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断裂及储盖组合关系分析,将顺北地区三叠系划分为沉积型、断控型和复合型三类岩性圈闭。各类岩性圈闭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关系。受正断裂控制的滨浅湖砂坝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是顺北地区有利的勘探方向。

苏炳睿[2](2019)在《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是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晚泥盆世是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该时期塔里木盆地类型及沉积体系均发生了变化,该时期沉积的东河塘组碎屑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同时也是中国陆上首次发现的巨厚滨海相碎屑岩油气藏。因此研究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沉积记录与物源体系,是解析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构造演化过程和特征的必要内容。因此,开展晚泥盆世东河塘组物源及古地理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鉴于此,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结合碎屑组分、重矿物鉴定、阴极发光、全岩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等资料,分析东河塘组碎屑岩的物质来源,进而探讨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古地理格局,通过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和进展。1、明晰了不同地区东河塘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充分收集塔里木盆地钻遇东河砂岩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连井对比研究,在盆地范围内,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界面和6个三级层序SQ1-SQ6,二级层序界面与东河塘组底部T60地震界面叠合,三级层序界面与东河塘组顶部T57地震界面不完全叠合。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和巴楚西部6个层序发育完整,巴楚东部地区发育5个层序,卡塔克、顺托果勒和塔河地区发育3个层序,自西向东逐级缺失下部层序。2、精细描述了东河砂岩的沉积属性,划分出多种沉积相类型,明确了东河塘组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特征。东河砂岩的碎屑组分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岩性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砂岩,长石和岩屑含量普遍较低,其中岩屑主要为沉积岩岩屑,少量为岩浆岩岩屑,重矿物类型主要以“锆石+锐钛矿+白钛石+电气石+重晶石”为主,阴极发光显示石英颗粒主要发蓝紫色光、深蓝色光,少部分为不发光以及发褐色光的石英颗粒。通过岩相、测井相、地震相等沉积相识别标志,在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中识别出陆棚、滨岸相、三角洲相和河口湾相。结合层序地层格架,在平面上,每一层序自西向东具有陆棚-滨岸沉积相发育特征。SQ1-SQ3层序滨岸砂体垂向叠置、并逐级向东超覆,陆棚沉积区在巴探7井以西地区;SQ4-SQ6层序滨岸砂体主要发育于和4井以东地区,以西地区主要为陆棚沉积。垂向上看东河塘组发育6期砂体,逐级向东超覆沉积,SQ1-SQ3层序发育的滨岸砂体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地区,砂体厚度较大;由于沉积时可容纳空间大,砂泥互层明显。SQ4-SQ6层序滨岸砂体主要发育于盆地东部地区,形成于低可容空间,砂体厚度较小,砂体间泥岩隔层不发育。3、明确了东河塘组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年代学分布特征。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大部分样品的主量元素数据与上地壳平均值相近,小部分样品主微量元素数据与上地壳平均值差别较大,显示出多物源的特征。化学蚀变指数(CIA)范围为56-73,平均为64,显示出弱-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中锆石颗粒多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高的Th/U比值,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以及明显的Ce正异常,Eu负异常的特点,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大部分锆石为次圆-次棱角状,显示远距离搬运的特点。锆石年龄主要分布于在400-540 Ma,700-900 Ma,1400-1600 Ma,1700-2200 Ma,2300-2800 Ma五个年龄范围,塔河和顺托果勒地区主要以ca.440Ma为主要峰值年龄,卡塔克地区西部主要峰值年龄为ca.840 Ma,在巴楚地区和麦盖提地区,ca.440 Ma和ca.820 Ma两个峰值年龄均比较明显。不同地区锆石年龄分布特征明显,显示出多个物源的特征。4、系统的对东河塘组物源进行了综合分析,重塑了东河塘组沉积充填过程,揭示了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古地理格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沉积属性及地球化学属性综合分析,显示东河塘组具有多个物源,并且不同地区物源不同。巴楚-麦盖提地区东河塘组物源主要为柯坪古隆起、玛东古隆起以及西昆仑造山带,卡塔克和顺托果勒地区东河塘组物源主要为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剥蚀区、阿尔金山造山带和塔北古隆起,塔河地区物源主要为塔北古隆起和东部的剥蚀区。晚泥盆世,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格局已发生转变,整体为西低东高,海水从西部进入盆地,向东逐级超覆,在塔里木盆地范围内自西向东发育陆棚-滨岸沉积相,局部地区发育有三角洲、河口湾沉积相。此时南部西昆仑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已相继隆起,盆地内还分布有多个继承性的古隆起,为东河塘组提供了充足的碎屑物质,而北部的南天山洋盆还未闭合,广阔的大洋阻止了中天山向东河塘组提供物源。在此构造格局之下,形成了6期高成分成熟度的滨岸相石英砂岩,在盆地范围内形成了以多期次发育,垂向上叠加,大面积分布为特点的东河砂岩。

梁平[3](2019)在《于奇东地区中生界层序充填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于奇东地区是塔河油田碎屑岩储层实现油气发现北扩的重要研究区域,该地区中生代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具有靠近物源、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重点勘探层系为白垩系、三叠系,在白垩系亚格列木组、三叠系上油组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但该研究区钻井稀少,岩-电关系复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多种复杂因素制约了储层综合预测的精度与可靠性。因此,在少井地区实现和提高碎屑岩储层预测精度和可靠性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本论文针对该研究区所存在的储层综合预测问题,以区域地质、钻测井、取心等资料为基础,综合石油地质、沉积、储层地质、地球物理等理论与方法,建立中生界各层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等时格架内以钻井资料为主,根据岩心-录井岩性组合特征及其测井响应特征,综合古物源及地震沉积学预测的砂体分散体系特征,明确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规律,从而建立各层序的沉积模式,指导储层预测和砂体精细刻画工作。同时,在等时格架内利用多属性分析、井约束的拟声波地震反演、多属性地震相分析等基础上,进行储层预测和岩性圈闭识别。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对研究区单井剖面在沉积体系、层序界面及储层物性等方面的研究,识别出各期旋回层序的划分及样式,标定出其性质及等时对比意义。建立钻井剖面沉积相、层序—测井相响应模式以及中生界三叠系—白垩系地层划分对比方案。(2)通过过井地震剖面与录井资料的相互标定,利用地震反演及多属性分析技术,提取剖面和平面上的沉积体系展布与储层物性特征等信息,确定层序界面,进行层序界面的井-震桥式对比,将于奇东地区三叠系-白垩系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SSQ1-SSQ5)、10个三级层序(TSQ1-KSQ5),并建立了于奇东地区三叠系-白垩系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3)在钻井资料及单井沉积相分析基础上,以测井相为桥梁,进行井-震综合分析,开展地震相的解释工作,在层序格架内利用多属性地震分析等技术,划分出不同沉积体系域。于奇东地区中生界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沉积,短期间夹曲流河三角洲沉积(舒善河组下部)。结合古地貌、古气候分析发现:研究区中生界沉积模式主要为冲积扇→河流(冲积平原)→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模式。(4)利用混合相位反褶积和谱模拟技术相结合的井控提高分辨率技术对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通过井中模拟确定储层频谱成像技术对研究区砂体的最佳识别频率范围。在敏感性参数优选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岩性变化物理参数,进行多属性地震相分析,提取多种地震属性,并结合井约束拟声波反演及地震相分析,提高砂体预测的分辨率,明确了储层类型及储集体空间展布规律,进一步对岩性圈闭发育区进行综合预测。

鲍超[4](2018)在《塔北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沉积体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作为中国首例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的重要海相沉积储层—泥盆系东河塘组的东河砂岩,是塔北地区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勘探开发的重要目的层段。然而,目前对于该层位的层序和沉积体系划分尚不统一,导致对储层分布的认识不够明确,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工作。本文以塔北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为研究对象,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为理论指导,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从塔北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的沉积相标志分析出发,识别确定单井沉积相类型,进而识别关键层序界面以及地层叠加样式,确定东河塘组地层的层序划分方案,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层序地层格架。基于层序地层分析、连井沉积相对比分析及地震相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内东河塘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发育及展布特征,进而总结归纳了泥盆系东河塘组的沉积模式。基于对钻井岩心的观察分析,在塔北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地层中识别出平行层理砂岩相、沙纹层理砂岩相等8种岩石相,3种岩石相组合,综合东河砂岩岩石学特征、粒度结构特征、颜色特征、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分析,认为塔北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地层中的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滨岸相,主要亚相类型为前滨亚相和临滨亚相,其中临滨亚相由上临滨与下临滨两个微相组成。此外,基于岩电响应,识别出2类典型测井相。在单井沉积相划分的基础上,综合层序界面与地层叠置样式的分析,将东河塘组地层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D3SQ1),该层序由4个具有等时对比意义的准层序组组成,其中准层序组I为退积型准层序组,准层序组II,III为进积型准层序组,而准层序组IV为进积-加积型准层序组,研究区内泥盆系东河塘组沉积时期以滨岸沉积体系为主,其中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区域主要发育前滨亚相,西南部、中部地区发育有临滨亚相。

郭俊阳[5](2017)在《哈拉哈塘凹陷东河砂岩段—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特征及圈闭刻画》文中研究说明前期勘探已经在哈拉哈塘凹陷东河砂岩段和巴楚组砂砾岩段发现多口工业油流井,显示了广阔的潜力,但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存在如地层划分不统一、沉积相认识不清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测井、录井、岩心、露头和保幅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论证了东河砂岩的归属,划分了石炭系和泥盆系的三级层序和四级层序;在沉积相综合识别的基础上,建立沉积体系,分析不同时期沉积相分布,并建立沉积相发育模式;地质地震结合,对重点圈闭精细刻画,预测含油砂体面积。根据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可把石炭系划分呈4个三级层序(SQC1-SQC4),研究区内缺失SQC4层序,巴楚组发育1个三级层序SQC1,其中砂砾岩段对应四级层序SSQC1,下泥岩段和生屑灰岩段对应四级层序SSQC2。泥盆系发育1个三级层序,发育6个四级层序(SSQD1-SSQD6)。研究区东河砂岩段到砂砾岩段发育浪控滨岸相、浪控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混积滨岸相等类型及等10个亚相、14个微相。沉积相纵向演化序列为浪控滨岸三角洲相-混积滨岸相、浪控滨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混积滨岸相。东河砂岩段横向上沉积厚度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减薄,垂向上发育临滨、前滨交互沉积。砂砾岩段横向上沉积厚度变化不大,砂体连续性不好。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平面分布表现为:在(SSQD1-SSQD2)时期,西北方向来的浪控三角洲发育的范围有限,而东南方向的浪控滨岸相沉积广泛,两个沉积体系之间的中部下临滨沉积相带最宽,在(SSQD5-SSQD6)时期,来自西北方向的浪控三角洲发育范围增大,而来自东南方向的浪控滨岸相范围也增大,导致中部下临滨沉积相带减小。砂砾岩段沉积相平面分布表现为:由东北-西南向,沉积相带依次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混积滨岸。其中有利储集相带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远端、浪控三角洲前缘近端。石炭系砂砾岩段油藏类型为岩性油藏。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能有效刻画砂体展布,预测哈6含油砂体分布面积8.8km2,热普6砂体面积为6.8kmm2,砂体厚度0~8m;热普702井钻遇砂体面积为1.7km2,砂体厚度0~5m。东河砂岩段油藏类型为构造油藏,预测东河4井总含油面积3.48km2,东河1井含油面积6.9km2。

贾进华,申银民[6](2017)在《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段准层序组特征及岩相古地理与砂体分布》文中研究表明东河砂岩段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海相碎屑岩油气勘探层位,广泛分布于全盆地。为进一步解决东河砂岩段内部砂体对比与分布问题,将东河砂岩段进行了层序格架内的细分层和沉积相分布研究。利用全盆地110余口井和重点区域地震大剖面,将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东河塘组—巴楚组划分为一个层序,东河砂岩段—生屑灰岩段细分为4个具有区域对比意义的准层序组,恢复了以准层序组为单元的岩相古地理与砂体分布。准层序组I和Ⅱ为低位体系域,准层序组III和IV为海侵体系域。准层序组I早期低位体系域沉积局限于塔西南地区西部,以临滨至前滨亚相为主。准层序组Ⅱ晚期低位体系域沉积分布于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地区,以宽阔的前滨、临滨亚相为主;塔北—塔中—巴楚地区东南部为宽阔的滨岸前滨—临滨亚相,盆地中部为临滨—过渡带亚相;盆地西南部为滨外浅海亚相泥岩。准层序组III早期海侵体系域沉积范围扩大,塔北—巴楚地区以滨岸相前滨—临滨亚相为主,塔中地区以滨岸相砂坝为主,盆地内部广大地区以滨外浅海亚相泥岩为主。准层序组Ⅳ晚期海侵体系域沉积范围达最大,盆地中部以广阔的碳酸盐台地相为主,塔西南地区为局限、半局限台地相,塔北地区以混积浅海相为主,在跃南—羊屋—轮古井区发育滨岸相沿岸砂坝。全盆地东河砂岩段的砂体分布主要受控于海平面抬升、古隆起或古地貌、物源等,提出的准层序组格架内的砂体分布模式指导并得到了生产钻井的证实。

李维禄[7](2016)在《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体储层构型成因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是典型的海相碎屑岩沉积,也是重要的勘探和开发目标之一,砂体的空间叠置关系造成了油水关系复杂的现状,深化储层内部结构的认识,是该类地下储层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但是目前对海相浪控滨岸沉积储层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复合砂体的层次,其内部构型模式是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这也极大地制约了此类储层的进一步开发和剩余油挖潜。本文在东河砂岩层序地层对比与划分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露头、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揭示了不同沉积背景下的浪控滨岸砂体的沉积成因机理,并结合野外露头及地下储层分析,对浪控滨岸岩性体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级解剖,建立了东河砂岩浪控滨岸砂体的内部构型模式。通过分析东河砂岩浪控滨岸沉积的物源供给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水动力条件以及古地貌特征等控制影响因素,结合不同目标区的砂体区域展布及沉积岩石学特征,提出了东河砂岩浪控滨岸沉积成因模式:东河1井区发育三角洲改造背景的浪控滨岸沉积;哈得逊井区发育浅滩背景的水进-水退型浪控滨岸沉积;塔中4井区发育缓坡背景的海侵型浪控滨岸沉积。在成因模式的指导下,结合丰富的静态地质、动态资料以及小海子露头资料分析,分复合砂体、单一砂体和内部组成单元三个级次进行了东河砂岩浪控滨岸沉积构型表征。不同级次构型界面处常对应发育渗流屏障,包括原生沉积型、次生成岩型以及混合成因型三类,基于动、静模式约束,提出了其空间分布预测方法。复合砂体包括坝砂、滩砂以及凹槽沉积等要素类型,呈连片叠置、侧向迁移的特征,根据物源供给和相对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将其叠置样式分为退积型、进积型和加积型三类。依据沉积成因模式,划分了单一砂体及内部组成单元成因类型;在复合砂体内部,总结了模式拟合控制、基于井资料界面识别以及生产资料分析等单一坝砂及内部组成单元的识别标志。退积型复合砂体中单一坝砂的空间分布主要有连续上超型、阶步迁移型、补齐厚层型3种样式;进积型复合砂体中单一坝砂的空间分布包括厚层堆积型、阶步迁移型、连续叠加型3类。内部组成单元主要存在向海迁移型和向陆迁移型两类堆积样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渗流屏障的成因及分布特征,建立了东河砂岩浪控滨岸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关系及内部构型模式。体现在水平产状型渗流屏障、平面相变(渗流差异)、以及垂向相变(层间干扰)控制;单一坝级次的控制影响主要体现在砂体韵律性、倾斜产状渗流屏障以及单砂体叠置样式控制;内部组成单元级次的控制影响主要体现在渗流屏障发育程度和韵律性控制。

许连杰[8](2016)在《塔里木中央隆起带东河塘组沉积相与砂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储层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以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泥盆系东河塘组为研究对象,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按照地层演化-沉积演化-砂体特征的研究思路,运用野外地质资料收集与室内镜下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央隆起带170余口单井划分沉积相,并进行了对比,建立了中央隆起带沉积模式。进而研究了东河塘组沉积期沉积相类型特征及沉积相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规律,在上述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东河塘组砂体特征。在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东河塘组地层年代进行了探讨,本文把东河塘组地质年代定位泥盆系。建立了东河塘组地层划分方案,对不同区域的地层展开了对比研究,将研究区东河塘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野外剖面、钻井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室内测试分析资料,在沉积相标志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剖面特征和演化序列,对研究区泥盆系东河塘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滨岸相、陆棚相、三角洲相三个沉积相类型。其中滨岸相进一步划分为前滨、临滨两个亚相,前滨相又可以划分为砂质前滨和砾质前滨两个微相,进而对东河塘组不同亚段沉积期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东河塘组滨岸相沉积模式。综合地层和沉积两方面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东河塘组砂体特征,对东河砂岩储集类型,储集空间特征以及储集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滨岸砂体在层序演化过程中岩性圈闭形成储层的过程。研究了东河砂岩岩性圈闭发育特征。海侵期储集砂体由前滨和近滨砂砾岩、砂岩组成。最大海泛期由临滨泥或陆棚相泥岩组成,垂向上亦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斜坡带为滨岸与陆地界面,为有利储层发育带。斜坡带区域与砂体之间形成地层岩性遮挡,横向上由前滨砂过渡为临滨细砂岩,构成物性变差遮挡。

周传超[9](2014)在《塔里木盆地小海子及哈德逊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及储层夹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为出发点,选取小海子地区野外露头和哈德逊油田的东河砂岩段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小层控制下沉积微相与夹层分布特征,探索夹层与沉积相之间的相关性。以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为基础,将夹层分为胶结物类、泥质、强压实类三种,对工区内占据绝大多数的胶结物类夹层进行深入研究,该类夹层以钙质夹层为主,微观上分为团块状、孔隙式、基底式胶结形态,宏观上呈单独透镜体状或沿层面条带状分布。通过测井曲线交汇图分析并参考测井解释,总结出夹层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以夹层成因分析为基础,建立夹层单井、连井夹层识别模式,并以此绘制夹层剖面分布图九张,平面分布图六张。以野外岩相类型、识别边界等为基础,参考粒度曲线将露头区划分出2个低频旋回、6个中频旋回与哈德逊油田上下东河砂岩段、小层划分相对应,共计绘制连井剖面图九张,小层平面图六张。通过沉积微相和夹层剖面、平面分布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小层范围内夹层多在小层(旋回)顶底部分布,少量夹层在小层的中部位置;平面上,夹层厚度高值区分布多与坝微相一致,部分高值区在滩微相分布。

吴昊[10](2014)在《塔北哈拉哈塘—东河塘地区卡普沙良群重点层段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由于方方面面多种因素的制约,塔里木盆地卡普沙良群的研究多集中在库车坳陷。该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塔里木盆地基卡普沙良群础研究比较薄弱,且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研究程度相差较大。塔北隆起位于库车前陆盆地的前隆带和隆后坳陷,目前对其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一些问题认识不清。通过露头、岩心、钻测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哈拉哈塘-东河塘地区开展了高精度层序格架及沉积相研究。在哈拉哈塘地区建立了三级以及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该格架下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规律。在东河塘地区建立了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该格架下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有利区带的预测。通过大量单井分析和连井对比,在层序划分和体系域内沉积体系识别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内卡普沙良群内主要层序-体系域的体系构成。总体来说,SQ2、SQ3、SQ4层序序低位域一般不发育,主要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域组成,低位域只在SQ1与SQ5等层序的局部部位有显示。在哈拉哈塘地区,为了深入研究油气分布在垂向上的变化,按照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思路,在地震-测井-地质结合的基础上,将SQ5层序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划分为SSQ1、SSQ2、SSQ3三个四级层序;SSQ2高位砂体与SSQ3湖侵泥岩形成区域上良好的储盖组合,气测显示全部位于SSQ2。结合地震属性,分别刻画了SSQ1、SSQ2、SSQ3沉积相平面图,在热普3-新垦7井区,SSQ2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砂体发育,SSQ3则以三角洲前缘远端及浅湖相为主,尤其是在南部的热普3井区,储盖组合非常好。在东河塘地区,SQ1-SQ2砂体以粉砂岩为主,砂体之间错综叠置,呈现准层状,上、下均为稳定泥岩,在方圆几十公里内稳定分布,储盖组合较好。浅水三角洲前缘保证了 SQ1-SQ2砂体及顶、底泥岩在基本等厚情况下大面积分布。沉积相平面分布是控制SQ1-SQ2油气在东河塘地区集中分布的基础因素。

二、塔中地区东河塘组沉积微相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中地区东河塘组沉积微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及岩性圈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
        1.2.2 岩性圈闭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2.2 沉积背景
第3章 地层特征
    3.1 地层划分
    3.2 井震标定
    3.3 地层对比研究
    3.4 地层平面分布研究
第4章 沉积相特征研究
    4.1 沉积相识别标志
        4.1.1 岩石颜色标志
        4.1.2 岩性标志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粒度概率曲线标志
        4.1.5 测井相标志
        4.1.6 地震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划分
    4.3 各类沉积相特征研究
        4.3.1 三角洲沉积
        4.3.2 湖泊沉积
    4.4 单井沉积相研究
        4.4.1 顺8井三叠系单井沉积相特征
        4.4.2 顺北鹰1井三叠系单井沉积相特征
        4.4.3 顺北5-1井三叠系单井沉积相特征
    4.5 井-震结合沉积相对比研究
第5章 顺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分布特征
    5.1 编图方法
    5.2 沉积背景分析
    5.3 三叠系各组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5.3.1 柯吐尔组砂体厚度平面分布
        5.3.2 阿克库勒组下段砂体厚度平面分布
        5.3.3 阿克库勒组上段砂体厚度平面分布
        5.3.4 哈拉哈塘组砂体厚度平面分布
    5.4 三叠系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5.4.1 柯吐尔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5.4.2 阿克库勒组下段沉积相平面分布
        5.4.3 阿克库勒组上段沉积相平面分布
        5.4.4 哈拉哈塘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5.5 沉积相模式研究
第6章 顺北地区三叠系岩性圈闭划分及特征
    6.1 顺北地区三叠系岩性圈闭类型划分
        6.1.1 沉积相控型岩性圈闭
        6.1.2 断控型岩性圈闭
        6.1.3 复合型岩性圈闭
    6.2 顺北地区三叠系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6.2.1 岩性圈闭储盖发育条件及组合关系
        6.2.2 各类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1.2.1 源-汇系统研究现状
        1.2.2 物源分析研究现状
        1.2.3 东河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
        1.2.4 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东河塘组分布范围
        2.2.2 东河塘组顶底板接触关系
第3章 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1 层序界面发育特征
    3.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3 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3.4 层序地层对比研究
    3.5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第4章 东河塘组沉积属性分析
    4.1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4.2 碎屑颗粒组分分析
        4.2.1 石英组分
        4.2.2 长石组分
        4.2.3 岩屑组分
    4.3 重矿物分析
    4.4 阴极发光分析
    4.5 沉积体系分析
        4.5.1 沉积相标志
        4.5.2 沉积相类型
        4.5.3 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特征
第5章 东河塘组地球化学属性分析
    5.1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5.1.1 样品采集与实验测试方法
        5.1.2 主量元素特征
        5.1.3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
        5.1.4 地球化学因素对东河砂岩的影响
    5.2 碎屑锆石 U-Pb 年代学特征
        5.2.1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5.2.2 碎屑锆石形态学特征及Th/U比值
        5.2.3 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
        5.2.4 碎屑锆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6章 东河砂岩物源分析及古地理意义
    6.1 物源分析及演化
        6.1.1 物源方向
        6.1.2 物源区母岩性质
        6.1.3 物源区构造背景
        6.1.4 物源供给时代
        6.1.5 物源演化特征
    6.2 沉积充填过程
        6.2.1 综合沉积地层记录
        6.2.2 沉积充填过程及古地理意义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于奇东地区中生界层序充填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技术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2.1 三叠系
        2.2.2 侏罗系
        2.2.3 白垩系
第3章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3.1 高分辨率处理
    3.2 层位标定及解释
        3.2.1 层位标定及地质属性
        3.2.2 层位对比解释
    3.3 构造及断裂特征研究
    本章小结
第4章 层序地层特征
    4.1 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
        4.1.1 不整合面
        4.1.2 侵蚀冲刷面
    4.2 层序划分方案
    4.3 单井层序特征
        4.3.1 三叠系层序特征
        4.3.2 侏罗系层序特征
        4.3.3 白垩系层序特征
    4.4 层序地层格架
    本章小结
第5章 沉积体系特征
    5.1 沉积相标志
    5.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5.2.1 沉积相类型及划分
        5.2.2 沉积相特征
    5.3 沉积相模式
        5.3.1 物源方向
        5.3.2 古地貌特征
        5.3.3 沉积模式
    本章小结
第6章 沉积相展布及砂体预测
    6.1 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
    6.2 典型地震响应分析
    6.3 地震多属性分析
        6.3.1 振幅属性分析
        6.3.2 频率属性分析
        6.3.3 波形属性分析
        6.3.4 相干属性分析
    6.4 砂体分布预测
        6.4.1 地震岩性反演
        6.4.2 砂体展布特征
    6.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6.5.1 编图方法
        6.5.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6.6 岩性圈闭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塔北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沉积体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单井沉积相分析
    3.1 沉积相标志
    3.2 岩石相与岩石相组合
    3.3 沉积相类型
    3.4 测井相分析
第4章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4.1 层序划分级次和划分原则
    4.2 层序界面特征及划分方案
    4.3 层序地层格架
    4.4 层序分布及主控因素
第5章 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5.1 连井沉积相分析
    5.2 地震相分析
    5.3 沉积体系展布
    5.4 沉积演化
    5.5 沉积模式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哈拉哈塘凹陷东河砂岩段—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特征及圈闭刻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沉积相研究现状
        1.2.3 岩性圈闭研究现状
        1.2.4 区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特征与演化
        2.1.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1.2 研究区现今构造特征
        2.1.3 区域构造演化
    2.2 地层特征
        2.2.1 纵向地层特征
        2.2.2 石炭系地层特征
        2.2.3 泥盆系地层特征
第3章 层序划分与对比
    3.1 石炭系砂砾岩段岩电特征
        3.1.1 石炭系砂砾岩段资料情况
        3.1.2 石炭系砂砾岩段岩性解释图版建立与岩性修正
    3.2 东河塘组-石炭系层序地层划分
        3.2.1 东河塘组-石炭系巴楚组岩性特征及生物标志
        3.2.2 东河塘组-石炭系层序研究现状
        3.2.3 东河塘组-石炭系层序层序界面及地层归属
        3.2.4 东河塘组-石炭系巴楚组层序地层划分
第4章 沉积相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4.1 东河砂岩段-砂砾岩段区域沉积特征
        4.1.1 东河砂岩段区域沉积特征
        4.1.2 巴楚组砂砾岩段区域沉积特征
    4.2 沉积相识别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4.2.1 浪控滨岸相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4.2.2 浪控三角洲相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4.2.3 扇三角洲相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4.2.4 混积滨岸相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第5章 沉积相纵横向分布
    5.1 纵向演化
    5.2 沉积相横向变化分析
        5.2.1 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对比
        5.2.2 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相对比
第6章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沉积模式
    6.1 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沉积模式
        6.1.1 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平面展布
        6.1.2 东河砂岩段沉积模式
    6.2 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相平面展布
        6.2.1 巴楚组砂砾岩段岩性平面图展布
        6.2.2 地震属性助力砂砾岩段沉积相平面图分析
        6.2.3 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模式
第7章 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及重点目标刻画
    7.1 有利储集相带
        7.1.1 东河塘组有利储集相带
        7.1.2 巴楚组砂砾岩段有利储集相带
    7.2 东河砂岩段重点圈闭—油藏刻画
        7.2.1 东河4井区油藏—油藏刻画
        7.2.2 东河1井圈闭-油藏刻回
    7.3 巴楚组砂砾岩段重点岩性圈闭刻画
        7.3.1 地震反演方法与关键参数
        7.3.2 砂砾岩段岩性圈闭刻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段准层序组特征及岩相古地理与砂体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与东河砂岩段分布
2 层序地层格架
    2.1 年代地层框架
    2.2 层序划分与关键界面
3 准层序组划分与对比
    3.1 准层序组Ⅰ
    3.2 准层序组Ⅱ
    3.3 准层序组Ⅲ
    3.4 准层序组Ⅳ
4 岩相古地理与砂体分布
    4.1 准层序组Ⅰ
    4.2 准层序组Ⅱ
    4.3 准层序组Ⅲ
    4.4 准层序组Ⅳ
5 砂体分布模式
6 结论

(7)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体储层构型成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滨岸相沉积环境
        1.2.2 滨岸沉积控制影响因素
        1.2.3 滨岸沉积模式
        1.2.4 滨岸沉积构型解剖
        1.2.5 东河砂岩研究现状
        1.2.6 生产需求和科学问题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构造背景
        1.3.3 地层及沉积背景
        1.3.4 开发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东河砂岩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1 东河砂岩体层序地层单元确定
    2.2 全盆地东河砂岩体层序地层对比分析
        2.2.1 东河砂岩层序地层对比方法
        2.2.2 三级-五级层序界面及层序单元特征
        2.2.3 全盆地东河砂岩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特征
    2.3 主力油藏东河砂岩体层序地层对比分析
        2.3.1 岩层组界面、单元特征及精细对比
        2.3.2 主力油藏东河砂岩体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第3章 东河砂岩沉积成因模式
    3.1 东河砂岩沉积控制因素分析
        3.1.1 物源供给与相对海平面变化
        3.1.2 水动力条件
        3.1.3 古地貌特征
    3.2 东河砂岩沉积特征
        3.2.1 区域分布
        3.2.2 岩石学特征
        3.2.3 沉积构造特征
    3.3 东河砂岩沉积成因模式
        3.3.1 典型浪控滨岸沉积模式
        3.3.2 东河地区东河砂岩体沉积成因模式及特征
        3.3.3 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体沉积成因模式及特征
        3.3.4 塔中地区东河砂岩体沉积成因模式及特征
第4章 东河砂岩内部砂体构型成因及分布研究
    4.1 东河砂岩体构型级次划分
    4.2 东河砂岩体内部渗流屏障及构型界面特征
        4.2.1 渗流屏障类型及特征
        4.2.2 渗流屏障与构型界面表征级次
        4.2.3 动静模式约束的渗流屏障空间分布预测
        4.2.4 渗流屏障分布规律分析
    4.3 复合砂体构型研究
        4.3.1 复合砂体规模的构型要素类型
        4.3.2 复合砂体分布研究思路
        4.3.3 复合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4.3.4 复合砂体垂向演化特征
    4.4 单一坝砂构型解剖
        4.4.1 单一砂体成因类型
        4.4.2 单一坝砂的识别标志
        4.4.3 单一坝砂的划分
        4.4.4 地质参数分析
    4.5 内部组成单元解剖
        4.5.1 内部组成单元类型
        4.5.2 内部组成单元的井上识别
        4.5.3 内部组成单元参数分析
    4.6 构型模式
        4.6.1 不同级次构型单元分布模式与堆积样式
        4.6.2 构型要素空间配置关系
        4.6.3 浪控滨岸砂体构型模式
第5章 构型对东河砂岩宏观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5.1 东河砂岩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5.2 不同级次构型要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分布模式
        5.2.1 复合砂体级次剩余油分布模式
        5.2.2 单一坝砂级次剩余油分布模式
        5.2.3 内部组成单元级次剩余油分布模式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塔里木中央隆起带东河塘组沉积相与砂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2.2 东河塘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泥盆系-三叠系构造演化
        2.1.2 中央隆起带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划分及特征
        2.2.1 东河塘组地层年代归属
        2.2.2 泥盆系地层划分方案
        2.2.3 泥盆系地层发育特征
        2.2.4 东河塘组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
第3章 沉积相特征及平面分布
    3.1 沉积相识别标志
        3.1.1 岩石颜色标志
        3.1.2 岩石相标志
        3.1.3 岩石的结构标志
        3.1.4 沉积构造标志
        3.1.5 剖面结构特征
        3.1.6 测井相标志
        3.1.7 地震相识别标志
    3.2 沉积相划分方案
    3.3 各类沉积相特征研究
        3.3.1 三角洲沉积相发育特征
        3.3.2 河口湾沉积发育特征
        3.3.3 滨岸沉积相发育特征
    3.4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垂向演化特征
        3.4.1 泥盆系古地理背景
        3.4.2 东河塘组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
        3.4.3 东河塘组不同时期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3.5 东河塘组沉积模式
第4章 砂体成因类型
    4.1 砂体成因类型划分
    4.2 东河塘组滨岸储集砂体特征
        4.2.1 岩性特征
        4.2.2 孔隙类型
        4.2.3 物性特征
第5章 滨岸砂体空间分布规律及岩性圈闭特征
    5.1 东河塘组砂体横向分布特征
    5.2 东河塘组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5.3 滨岸型储层与岩性圈闭形成的关系
    5.4 滨岸砂体演化过程中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塔里木盆地小海子及哈德逊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及储层夹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流程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流程
    1.4 论文研究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概况
        2.1.1 小海子地区概况
        2.1.2 哈德逊地区概况
    2.2 石炭系地层特征及沉积背景
        2.2.1 沉积背景
        2.2.2 石炭系地层发育特征
        2.2.3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东河砂岩段沉积相研究
    3.1 露头区沉积相研究
        3.1.1 沉积相标志
        3.1.2 界面级别及其特征
        3.1.3 沉积旋回特征
        3.1.4 沉积微相研究
    3.2 哈德逊油田沉积相研究
        3.2.1 沉积相标志
        3.2.2 地层划分对比
        3.2.3 沉积微相研究
    3.3 露头区和哈德逊地区对比
第四章 东河砂岩夹层特征研究
    4.1 前人对于夹层的研究
    4.2 东河砂岩夹层划分
        4.2.1 夹层的分类
        4.2.2 夹层的特征
    4.3 油层和夹层差异性分析
        4.3.1 微观差异性
        4.3.2 孔隙类型组成差异性
        4.3.3 填隙物组成差异性
第五章 东河砂岩储层夹层分布
    5.1 野外露头典型剖面研究
        5.1.1 剖面 1
        5.1.2 剖面 2
    5.2 露头区剖面钙质胶结分布
        5.2.1 钙质胶结物来源分析
        5.2.2 露头区钙质胶结与沉积相分布
    5.3 哈德逊地区东河砂岩段储层钙质胶结分布
        5.3.1 单井分析
        5.3.2 夹层连井剖面分析
        5.3.3 夹层平面特征
    5.4 平面沉积相特征与夹层分布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塔北哈拉哈塘—东河塘地区卡普沙良群重点层段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背景
    2.2 沉积地层特征
        2.2.1 舒善河组
        2.2.2 巴西盖组
    2.3 盆地演化
第3章 层序地层格架
    3.1 井震对比格架
    3.2 三级层序界面特征
    3.3 水进界面的识别
    3.4 四级层序格架
第4章 沉积体系分析
    4.1 沉积相类型及识别特征
    4.2 主要层序-体系域的沉积体系构成
        4.2.1 SQ1层序-体系域结构和沉积构成
        4.2.2 SQ1、SQ2、SQ3、SQ4层序-体系域结构和沉积构成
        4.2.3 SQ5层序-体系域结构和沉积构成
    4.3 沉积体系古地理演化规律
    4.4 精细沉积微相分析
        4.4.1 舒善河组沉积微相
        4.4.2 巴西盖组沉积微相
第5章 有利区带评价
    5.1 主要储盖组合
    5.2 断裂与不整合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3 有利的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塔中地区东河塘组沉积微相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及岩性圈闭研究[D]. 杨培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2]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D]. 苏炳睿.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3]于奇东地区中生界层序充填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D]. 梁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4]塔北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沉积体系分析[D]. 鲍超. 长江大学, 2018(12)
  • [5]哈拉哈塘凹陷东河砂岩段—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特征及圈闭刻画[D]. 郭俊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1)
  • [6]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段准层序组特征及岩相古地理与砂体分布[J]. 贾进华,申银民. 石油学报, 2017(02)
  • [7]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体储层构型成因模式研究[D]. 李维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8]塔里木中央隆起带东河塘组沉积相与砂体特征研究[D]. 许连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9]塔里木盆地小海子及哈德逊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及储层夹层特征研究[D]. 周传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10]塔北哈拉哈塘—东河塘地区卡普沙良群重点层段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 吴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标签:;  ;  ;  ;  ;  

塔中地区东河塘组沉积微相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