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大型超大型热液矿床的形成

华南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大型超大型热液矿床的形成

一、华南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大型-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臧忠江[1](2020)在《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位于西昆仑和西南天山两个构造带的结合部,两个研究区带分列于其南北两侧,南侧的玛尔坎苏矿带呈近东西向沿着帕米尔北东缘展布,隶属于西昆仑构造带;北侧的吉根成矿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隶属于西南天山构造带。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不断发现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点),玛尔坎苏一带有奥尔托喀讷什、玛尔坎土和穆呼等锰矿床,已成为新疆最重要的锰矿带。吉根地区的博索果嫩套、铁克列克等锰矿点呈多点带状分布,找矿潜力较大。但是,由于这些矿带发现时间不长,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的研究程度较低,吉根地区研究程度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开展研究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开展研究区容矿地层的对比以及构造格架的研究,探讨锰矿的富集机制、成矿演化及成矿规律,对于新疆克州及其周边国家锰矿资源评价与富锰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锰矿体常常以层状产出,严格受一定时代的含锰地层(下泥盆统和上石炭统)控制,含锰岩系多样,有以硅质岩为主的,还有碳酸盐岩型居多的。锰矿床形成后受后期构造改造的影响,锰矿体形态、产状发生明显变化。玛尔坎苏锰矿带内火山—沉积型锰矿床(锰质内源外成)伴有块状硫化物矿化(铜锌)。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床主要产于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按其岩性分为三个岩性段:(1)生物碎屑灰岩,(2)灰绿色岩屑砂岩,(3)泥质灰岩夹薄层状灰岩,是区内最主要的沉积型锰矿赋矿层位。吉根一带锰矿床(点)产于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D1s),该组为一套浅变质复理石建造,分为四个岩性段:(1)底部粗碎屑岩段,(2)下部浅变质泥岩—硅质岩—细碎屑岩段,(3)中部碳酸盐岩段,(4)上部浅变质硅质岩—泥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段。在下部硅质岩和中部碳酸盐岩中均发现锰矿体。玛尔坎苏锰矿带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Fe/Ti比值平均为29.79;锰矿石Al/(Al+Fe+Mn)比值为0.14~0.19(平均为0.165),围岩的在0.29~0.74之间,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矿石的Y/Ho比值平均为25.69,与深海热水流体的基本一致。含锰岩系下伏的早石炭世玄武岩锰含量在1000×10-6~1500×10-6之间,锰的背景值较高,说明锰源与深部来源有关。矿石REE总量平均为99.03×10-6,明显偏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热液活动。碳酸锰矿石及其顶、底板灰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3.25。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5;围岩δCe值平均为0.83。这可能是早石炭世地质活动频繁,海底出现基性火山岩喷发等海底火山作用引起的。矿石δEu值平均为0.95,围岩δEu值平均为0.89。均呈微弱的Eu负异常。锰矿床矿体顶、底板围岩δ13C在0.26‰~-2.73‰之间,与海相碳酸盐δ13C值相近。碳酸锰矿石δ13C在-9.47‰~-21.67‰之间,变化范围较大,说明锰成矿中存在有机物降解过程,造成碳同位素分馏。δ13CPDB值偏负,推断锰矿石的形成是有机质参与造成的。锰矿石δ18O值在-5.2‰~-11.45之间。计算的围岩温度集中在68.1~78.2℃之间;锰矿石温度范围在42.7~84.1℃之间,也说明锰矿床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吉根一带锰矿床Fe/Ti值平均为24.60;Al/(Al+Fe+Mn)值平均为0.24,REE总量平均为57.99ppm。锰矿石及其顶、底板围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9.04。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7,围岩δCe值平均为1.02,说明锰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受到海底火山作用影响。矿石δEu值平均为1.09,围岩δEu值平均为0.96。显示为弱的Eu正异常,反映出岩/矿石沉淀时有海底热水作用参与。玛尔坎苏锰矿带自早石炭世起,在持续拉张的伸展环境下形成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巨厚的基性—中性火山岩。至晚石炭世火山活动基本结束,构造沉积盆地内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组合,古地理环境属于浅海沉积盆地。锰的成矿作用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成矿模式为:由火山口(火山喷溢VMS)、近源(火山口)以火山—沉积为主导,到远源(火山口两侧)以化学沉积为主的锰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演变过程。西南天山吉根周边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下部和底部对应于河口三角洲沉积环境;中部代表较深水的浅海沉积环境;而上部则是浅海沉积环境。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期、变质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三个阶段,含矿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特点,锰质来源与其关系密切,锰矿床属于热水沉积—变质成因。对研究区及其外围开展以构造要素及其对锰矿体制约(改造)为目的的野外调查研究,构建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玛尔坎苏锰矿带穆呼—玛尔坎土一带的构造轮廓整体为一个近东西向的玛尔坎苏河复背斜,它自北向南包含玛尔坎苏河背斜—玛尔坎土倒转向斜—坦迭尔倒转背斜—玛尔坎阿塔乔库倒转背斜等次级褶皱,倒转褶皱轴面均向南倾斜,反映自南向北的推覆动力。玛尔坎土向斜是研究区主要赋矿构造。在穆呼—玛尔坎土以西,厘定了12线的石炭系构造形态,确立了坦迭尔背斜核部,其南翼向东延伸,划分出南部新的含锰岩带,拓宽了找锰矿范围。在吉根锰矿远景区确定了泥盆系构成一系列NNE向—SN向的褶皱构造,中部的艾提克复式背斜向东、西两翼均有托格买提组下段碳酸盐岩的重复出现,西侧更有托格买提组上段碎屑岩的分布,反映出一个中间老两侧新的背斜构造格局。东部与上—顶志留系塔尔特库里组接触的是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偏上层位。东部一系列以托格买提组下段为核部的向斜构造,识别出两个倒转的向斜构造,对于找锰矿是最为有利的。西昆仑和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具有以下特点:(1)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锰成矿作用表现出“内源外成”特点。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发所引起的深源富锰含烃热液(水)喷流沉积。(2)都有热水溶液参与成矿的迹象,玛尔坎苏锰矿带属于近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中伴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吉根一带则属于远离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以陆源碎屑岩类为主,偶见少量火山物质,但是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热水沉积特层。(3)容矿岩石均有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富含炭质,硅质岩中出现复杂的微量元素组合。吉根锰矿远景区北部博索果嫩套是硅质岩砂页岩容矿,南部克尔克昆果依山则是碳酸盐岩容矿。玛尔坎苏锰矿带坦迭尔锰矿点产于火山岩建造顶部的凝灰岩中。(4)锰矿石类型均为富锰矿石,但是两个成矿带矿石的矿物组合有明显差别。玛尔坎苏锰矿带以原生碳酸锰矿石为主,少量次生氧化锰矿石。矿石中菱锰矿和钙菱锰矿居多,少量肾硅锰矿和硫锰矿。而吉根锰矿远景区矿石中锰的硅酸盐相占较大比例。(5)锰矿具有成群(带)分布特点,吉根锰矿远景区可能是被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沉积岩带火山弧间洼地—弧后盆地,玛尔坎苏锰矿带为主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带,属于浅海较深水洼地。两者均属于复杂的拉张构造环境中生成的海底热水沉积型锰矿床。(6)锰矿体形成后明显受后期构造运动所改造,构造改造是矿体的结构和矿物组成由简单、完整到复杂、破损的变化过程。现存的锰矿体多定位于向斜构造的核部和两翼。(7)锰矿成矿时间均属于晚古生代,玛尔坎苏锰矿带以石炭纪为主,二叠纪次之;吉根地区锰矿的成锰时代为早泥盆世。锰的聚集具有区域同时性。对比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含锰建造类型、成锰期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以及探明的富锰矿石资源和构造改造程度等成矿要素表明,前者具备形成大中型富锰矿床的良好条件,其中,长期大量的中基性岩浆喷发以及火山熔岩和凝灰岩与海水的水岩交换提供充足的Mn源,而火山岩建造之上的相对沉积凹陷区域起到很好的聚矿作用,以及充足的生物有机质对矿质的沉淀和固着等尤为重要,因此区域找矿潜力较大;而后者成矿条件较为复杂,在锰源、含锰建造和古地理环境、成矿后构造改造等方面对成锰矿及矿体定位的贡献较小,增大了找矿难度。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在玛尔坎苏锰矿带划分出3个Ⅰ级找矿靶区和1个Ⅱ级找矿靶区。在吉根锰矿远景区提出3个值得进一步找矿区段:即Ⅰ-1靶区、Ⅰ-2靶区和Ⅱ-1靶区。

冯康宁[2](2020)在《广西宜州石炭系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桂中地区是我国石炭纪锰矿的重要成矿区,近年来锰矿找矿取得重要突破,新发现隐伏锰矿资源量逾8000万吨。然而,关于桂中石炭纪锰矿研究工作开展较少,涉及矿床成因、形成机理和成矿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广西宜州石炭纪龙头锰矿为例,通过详细地沉积学、矿物学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揭示锰矿床形成过程的氧化还原条件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分析锰质来源,并综合探讨石炭纪古海洋环境演化、冰川活动对海平面的控制作用以及右江盆地区域古构造、古地理演化对锰矿的影响和控制,刻画龙头锰矿床的成矿过程,为桂中石炭纪锰矿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科学支撑。宜州龙头锰矿赋存于石炭纪大塘阶,矿体产于多条同沉积断层控制的狭长裂陷盆地内,古地理格局上表现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矿区共分布四层锰矿,其中第一矿层主要为灰黑色和夹肉红色含锰灰岩(锰矿石),第二矿层主要为灰黑色含锰灰岩(锰矿石)和少量含锰泥质灰岩,第三矿层为灰白色含锰灰岩(锰矿石)夹少量硅质岩,第四矿层主要为灰黑色含锰灰岩(锰矿石),围岩以灰黑色灰岩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以致密块状为主,部分为条带状,显微结构中可见部分圈层结构。矿石含锰矿物主要为钙菱锰矿,少量菱锰矿和软锰矿。矿床微量元素V/Cr、Th/U、V/Sc比值,Ce正异常,以及Mo EF和UEF特征判别图解,并结合大塘期海水碳同位素组成,海平面上升的古地理背景,集中表明龙头锰矿成矿环境先后经历了次氧化—缺氧环境。矿石中存在诸多热水成因矿物及其组合特征,如黄铁矿、闪锌矿、重晶石、硫镍钴矿和白钨矿等。结合Fe-Mn-(Co+Ni+Cu)×10、lg U-lg Th、Co+Ni+Cu-Co/Zn和Cr-Zr成因判别图解、(La/Ce)N和Y/Ho等比值,反映成矿物质很可能来自热水系统。矿石87Sr/86Sr比值略高于石炭纪大塘期海水,但低于陆源碎屑物质的87Sr/86Sr比值,表明锰矿形成过程中可能较多地吸取了海水锶。结合地球化学指标以及古地理资料,龙头锰矿处于同沉积断裂发育的右江盆地东北缘的次级断陷盆地,含矿热液携带Mn(II)通过断裂或裂隙进入盆地与海水混合。早石炭世研究区局限盆地海平面上升,水体出现氧化还原分层,同时为锰在氧化水体和还原水体之间运移转换提供动力,沉积形成的锰的氢氧化物在缺氧条件下,经历成岩初期的还原作用和重溶,与海相碳酸盐岩水解以及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形成的重碳酸根离子结合,最终形成碳酸锰沉积。

王健[3](2020)在《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寒武世时期,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由于强烈的拉张作用,形成了初始的洋壳,两个板块的碳酸盐台地之上沉积形成了一套黑色岩系,这套黑色岩系是我国重要的钒、镍、钼、铀、重晶石等的矿源层,有用元素种类十分多样。本文选取湘西北地区的黑色岩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重点对这套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矿物赋存状态和成矿作用开展了讨论,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通过研究矿化元素组合,将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划分为了:(1)U-V-Ni-Mo型,(2)U-V-Cu型,(3)U-V型三种主要的元素组合类型。(2)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主量元素特征参数n(Al2O3)/n(Al2O3+Fe2O3)、TFe2O3/TiO2-Al2O3/(Al2O3+Fe2O3)、Mn O/TiO2指示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的沉积构造环境以陆缘裂陷的中心带和靠近中心带的边部区域为主。n(SiO2)/n(Al2O3)、n(Si)/n(Si+Al+Fe)指示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的沉积过程中有生物热水作用的参与。(3)研究区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参数V/(V+Ni)、Cu/Zn、V/Cr、Ni/Co、δU、δCe等指示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形成于以缺氧为主的沉积环境,Sr/Ba、Co/Zn、δEu及Zn-Ni-Co图解、Lg U-Lg Th图解、Cr-Zr图解指示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具有明显的热水沉积特征。(4)对研究区碳氧同位素的研究得出,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在沉积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海底喷流热液所携带的深源物质的参与。εNd指示黑色岩系的沉积物具有明显的以古老上地壳物质为物源的特点。通过研究,获得铀多金属矿化U-Pb同位素年龄为503±29Ma,获得三组Sm-Nd同位素全岩年龄分别为586±113Ma;584±82Ma;454±44Ma。(5)首次在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中同时发现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钛铀矿、铀石四种最为主要的原生铀矿物,并发现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中的铀多金属矿化矿物赋存位置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沉积物的裂隙、矿物间隙、溶蚀孔洞、气泡孔洞,这些发现和认识为下一步的有用矿物的单体解离,元素萃取回收,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6)首次在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中发现硒汞矿和灰硒铅矿赋存在一起,硒元素大都富集在地幔和地核中,硒矿物的形成往往与拉张的裂谷环境关系密切,此次硒汞矿和灰硒铅矿的发现,从矿物学角度再次证明了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成岩成矿的过程中有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的参与。(7)在湘西北黑色岩系U-V-Ni-Mo型元素组合的矿化中发现的高温矿物组合为:晶质铀矿(含钇族稀土)+辉钼矿+辉砷镍矿+闪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为:沥青铀矿+铀石+方铅矿+硒汞矿+灰硒铅矿;在U-V-Cu型元素组合的矿化中发现的高温矿物组合为:钛铀矿+晶质铀矿(含钇族稀土)+金红石+立方体状方铅矿+闪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为:沥青铀矿+砷黝铜矿+硒(硫)铅矿+硫砷锌铜矿;在U-V型元素组合的矿化中发现的中高温矿物组合为钛铀矿+沥青铀矿+铀石+闪锌矿+方铅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的铀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归纳为:在牛蹄塘组地层沉积的时期,扬子陆块处于全球海平面升高的大背景下,深部洋流将海底热水喷流作用所携带的磷、钒、铜、镍、钼、钡、铀等元素携带至表层,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初步富集,其后生物在死亡下沉腐烂的过程中,使海水溶解氧含量逐步降低并最终变为缺氧环境,同时生成H2S等气体让周围逐步变为还原环境,增加了有机质的保存。同时,海底喷流热水中所携带的矿化元素通过出溶作用和还原作用在岩石的溶蚀孔洞、裂隙等空间内沉淀富集。还原作用的产生一方面是受生物体沉积腐烂过程中产生的H2S等气体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黑色岩系中所含的有机质在海底喷流热水的中高温条件下发生裂解生成H2S、H2、CH4、CO等还原性气体,这些气体将成矿溶液中所携带的铀多金属元素,还原形成晶质铀矿、铀石、钛铀矿、砷黝铜矿、闪锌矿、重晶石等。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4](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郑杰[5](2019)在《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床沉积相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黔东北地区是我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重要富集区,而岩相古地理是沉积型锰矿最重要的控矿因素。本论文从地质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依据野外露头、钻孔岩芯、镜下薄片、地球化学样品以及碎屑锆石等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科学方法,对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地层进行区域地层对比工作,分析大塘坡组一段沉积相特征、分布规律和锰矿集中相带,核心是确定大塘坡组一段沉积相模式,为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储层分布预测以及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1)进行黔东北南华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通过黔东北地区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区域地层等方面的资料,将南华系划分为四个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及南沱组,其中大塘坡组分为分为上下两段。并通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将南华系地层分为两个冰期及两个间冰期,其中两界河组为间冰期沉积,对应富禄组中上部;铁丝坳组为冰期记录,对应古城冰期;大塘坡组为间冰期海侵记录,对应富禄组顶部的黑色页岩;南沱组为冰期沉积,对应Marinoan冰期。(2)建立黔东北地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充填序列的同时,将本区沉积盆地划分为4个II级盆地、12个III级盆地以及11个聚锰盆地。在不同盆地内的大塘坡一段中识别出14种岩相类型,提出大塘坡早期由9类主要的古地理单元,恢复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岩相古地理。提出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背景下,黔东北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环境应属大陆边缘障壁海岸体系,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与障壁后侧迅速沉降的深水局限盆地密切相关。(3)通过对黔东北锰矿区大塘坡组一段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其锰质可能来自洋壳深部,陆源物质供给极少,菱锰矿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热水作用的强烈影响,形成于缺氧的大陆边缘环境;形成的古气候环境总体表现为小冰期后的寒冷干燥—相对稳定—逐渐升温的趋势。综合黔东北南华纪大塘坡期地质、地球化学等情况,“大塘坡式”锰矿的成锰环境为冰期后处于伸展背景下的陆缘障壁海岸环境。

向建华,梁新权,单业华,王策,董超阁,余世花,谭志军[6](2018)在《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两期成矿:来自黑色炭质泥岩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广东省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南侧,为多因复成矿床,包括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和叠加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系统的野外考察发现,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主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角砾状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具有典型喷流沉积型矿床特征;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主要以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体围绕大宝山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产出或叠加在喷流沉积形成的层状-似层状矿体之上。对矿区内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中辉钼矿和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中炭质泥岩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63.6?1.0 Ma(MSWD=0.58),代表了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年龄;炭质泥岩Re-Os等时线年龄为387.6?9.9 Ma(MSWD=56),代表同沉积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形成年龄。这反映大宝山多金属矿床至少存在两期重要的成矿事件: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相关,层状-似层状Cu-Pb-Zn矿床形成与海西期海底热液喷流沉积相关。

王键[7](2017)在《三江成矿带北段多彩地区铜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青海玉树多彩地区位于中国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是全球构造域尺度上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重要组成部分,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强烈碰撞挤压地带。由于其所处的独特地质构造位置,区内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先后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古特提斯洋的俯冲碰撞造山作用,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复杂的动力学演化导致区内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优越的成矿条件。本次对玉树多彩地区的火山岩和侵入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对玉树多彩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加以制约。研究显示,二叠纪玄武岩具有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岩浆源区为由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组成的岩石圈地幔,形成于古特提斯洋的发展时期;晚三叠世安山质(231Ma)和玄武质凝灰岩(238Ma)源区为亏损地幔并遭受了地壳的混染及流体的交代作用,形成于古特提斯洋由北向南向北羌塘地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晚三叠世闪长岩(230Ma)具有高镁闪长岩的特点,源区是由地幔橄榄岩与俯冲的洋壳板片部分熔融的富硅质熔体平衡反应形成的,同样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新生代辉长岩(33Ma)为含水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本文选择研究区内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撒纳龙哇铜多金属矿、查涌铜多金属矿、多日茸铅锌矿和米扎纳能铅矿5个矿床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和室内研究工作。研究认为: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和撒纳龙哇铜多金属矿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具体类型为VMS型;查涌铜多金属矿为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多日茸和米扎纳能为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不同类型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玉树多彩地区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尕龙格玛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通道相石英中气液两相包裹体气体成分富含H2O、CO2和少量N2,成矿流体属于H2O-NaCl-CO2-N2体系。显微测温结果显示,通道相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90℃250℃,沉积相重晶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10℃150℃;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逐渐有海水的加入;硫具有多源性,岩浆硫和细菌还原的海水硫酸盐或其基底岩石均为成矿提供了硫;铅来源于上地壳中的还原铅并有岩浆铅的加入。成矿流体与海水的混合作用是尕龙格玛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查涌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气相成分富含H2O、CH4、N2和少量CO2,属于H2O-NaCl-CH4-N2±CO2体系,主成矿阶段显示了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并有部分大气降水的混入;硫来源于地层中的还原硫和岩浆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多日茸和米扎纳能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均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属于H2O-NaCl体系,显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硫主要自于地层中的还原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铅主要源于上地壳。论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玉树多彩地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总结了时空分布规律,同时对矿床的保存条件进行探讨。玉树多彩地区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上分为印支晚期和喜山期两个成矿期次,印支晚期以热水喷流沉积矿床为主,喜山期以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印支期矿床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沿金沙江缝合带呈带状分布,多彩地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赋存于北西向晚三叠世火山岩之中。多彩地区新生代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由北向南划分为:北带:中高温热液脉型铜多金属成矿带;中带: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成矿带;南带:中低温热液脉型铅成矿带。南带剥蚀深度最小,是寻找铅等浅成矿床的有利部位;中带次之,是寻找中低温热液铅锌矿的有利部位;北带剥蚀深度较大,是寻找铜钼等深成矿床有利部位。

周永章,李兴远,郑义,沈文杰,何俊国,虞鹏鹏,牛佳,曾长育[8](2017)在《钦杭结合带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文中提出钦杭成矿带是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的简称,具有矿床规模大、矿床分布密集、矿床类型齐全、伴生组分多样的显着特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划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钦杭成矿带又称为钦杭(构造)结合带,大地构造位置对应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接合带。研究显示,钦杭带是一条古老俯冲带。它在古生代仍存在洋壳,属于洋陆俯冲体系。中生代构造转换是一个重要的地质事件,它使钦杭带由特提斯构造域卷入到西太平洋构造域中,大地构造性质从华夏和扬子板块之间的板块构造机制为主,转为陆内岩石圈拉张伸展构造环境,并产生巨大的地质效应,最突出的是燕山期岩浆的大规模活动以及成矿作用的大爆发。燕山期花岗岩存在确切的幔源端元信息,幔源物质参与了许多矿床的形成,并为最近钨多金属矿床北拓找矿所验证。钦杭结合带是重要的斑岩铜(钼)矿带,斑岩铜(钼)矿在钦杭结合带北、中、南三段均有产出,它们的主成岩成矿年龄是燕山期,但带有古老俯冲带岛弧体系的基因。钦杭带也是一条古海洋喷流热水沉积矿床密集分布带,VMS型铜多金属矿床和SEDEX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发育。钦杭带是一条古老俯冲带改造成矿带,古老俯冲带经燕山期改造/叠加成矿是钦杭成矿带的重要成矿机制。

付勇,徐志刚,裴浩翔,江冉[9](2014)在《中国锰矿成矿规律初探》文中指出中国锰矿资源较丰富,资源量排名在世界上位列第5。中国锰矿种类多样,有海相沉积型、火山-沉积型、碳酸盐岩中热水沉积型(或"层控"型)、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型、受变质型及表生型。其中,海相沉积型占资源量的71.4%,表生型占15.7%,是最主要的两种类型。中国锰矿广泛分布于"泛扬子区"、华北陆块的燕辽地区以及天山和祁连山部分地区,尤以"泛扬子区"为最,并具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总体特征。中国的成锰时代多,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是中国锰矿形成的重要时代。中国锰矿时-空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北锰南迁":中元古代锰矿主要产于华北陆块的燕辽裂谷带,新元古代—古生代锰矿主要产于"泛扬子区"的大陆边缘盆地或台内盆地中。大型、超大型锰矿床或锰矿田的形成,受控于非构造期盆地性质、古海洋结构、古海水性质及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其形成环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及同源性。

韩善楚[10](2013)在《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生物—热水—海水三元叠合成矿作用及其差异性研究 ——以镍钼和重晶石矿床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及其成矿作用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长久以来存在巨大争议。针对这类矿床成矿主控因素及其成矿差异性(即差异性多元叠合成矿作用)这一科学问题,选择这一成矿带中的两个最典型矿床为例,包括镍钼多金属矿床和重晶石矿床,前者研究以湖南三岔为主,后者为贵州天柱大河边,系统开展了地质学、岩石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讨论了矿床成因,再进一步综合整理前人对其它类型矿床的研究,包括磷、钒等矿床,完成了成矿差异性研究。新提出成矿的三元(生物-热水-海水)叠合成矿作用,这不仅在前人工作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揭示了生物的成矿作用,而且将其有机地与热水、海水成矿作用耦合在一起,而不是前人认为的非此(海水)即彼(热水)。此外,还分析了整个华南区域大尺度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取决于这一三元成矿作用在不同构造与岩相古地理背景下的差异,取得新认识。三岔镍钼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组成复杂,仅金属矿物就包括“碳硫钼矿”、针镍矿、黄铁矿,以及少量的辉砷镍矿、方硫镍矿、闪锌矿、黄铜矿等,其中“碳硫钼矿”和针镍矿分别为钼和镍的主要赋存形式。同时仅在镍钼矿石中发现有大量富金属硫化物的椭球体,经鉴定为红藻的囊果演化而成,且这种金属椭球体外部富钼,内部相对富镍,显示出生物有机质的差异成矿作用。微量与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镍钼矿石主要形成于缺氧还原的海水环境,除受到热水作用影响外,还受到其它(如生物有机质)作用的影响。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矿石有机碳含量较高(>1.0%),有机质母质主要来自于低等的浮游生物、藻类以及细菌。高的沥青反射率(>2.0%)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显示,矿石形成于缺氧的海水环境,并受到热水作用影响。镍钼多金属矿石的δ34S值为-13.7‰~+3.9‰之间,平均-4.5‰,表明硫主要来自于海水与热水的混合。综合以上特征,认为矿床属于生物—热液(水)—海水叠合成因,早期钼可能主要来自于海水,并受到了生物有机质的作用,而晚期镍可能主要来自于热液(水)的输入,生物有机质的作用相对较弱。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矿石矿物组成与三岔镍钼矿石矿物组成差异明显,且较为简单,主要矿物为重晶石,另外还发现了少量的石英、环带钡冰长石、黄铁矿等。其中,环带钡冰长石为该区首次发现,指示矿床形成过程中曾受多期热水作用影响,成矿可能是一个断控、多期、幕式、渐进的过程。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矿床形成于缺氧还原的海盆环境,δCe的负异常(~0.6)和δEu的正异常(>3.0)显示矿床受到过热水作用影响。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围岩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1~8%),而矿层中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3.0%),且氯仿沥青“A”含量变化较大,成熟度达到过成熟,反映了矿床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地质作用改造,特别是热水作用的影响。有机质母质主要来源于低等的浮游生物、藻类与细菌,未发现三岔镍钼矿石中发现的典型椭球状有机质红藻,体现出差异。矿石中重晶石的硫同位素组成为+36.7‰~+43.8‰,平均为+40.2‰,呈明显的塔式分布,高于同期早寒武世海水的δ34S(约+30‰),反映了强烈的硫酸盐还原菌作用,矿床形成于海水交换有限的封闭一半封闭海盆系统。考虑到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的形成既与热水作用有关,也受到生物有机质作用的影响,据此提出生物有机质与热水喷流沉积相结合的成因模式。系统对比了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中聚集的镍钼、重晶石、磷以及钒等矿床,发现各矿床的形成具有一些共性,如成矿元素均受到热水、海水的供给,同时生物对矿床的形成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差异,如在镍钼矿床中,镍主要来自于热水,而钼主要来自于海水,且受生物有机质作用,典型如椭球状有机质红藻;重晶石矿床虽然生物对钡有着聚集作用,但对于如此规模巨大的重晶石矿床,生物可能只提供了少量的钡,更多的钡应来自于热卤水对基底富钡地层的淋滤;而磷矿床中,磷主要以胶状磷灰岩或胶磷矿的形式存在,且发现了大量的生物遗迹,反映了生物对磷的强烈聚集作用;而钒矿床则显示出陆源、海水与热水共同作用的影响。据此,提出黑色岩系型矿床的三元叠合成矿(海水—热水(液)—生物)成因模式,该模式对整个华南早寒武世的黑色岩系型矿床可能都具有一定普适意义。以上认识可供全球黑色岩系型,甚至沉积岩型成矿研究类比参考,也具有一定区域找矿意义。

二、华南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大型-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南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大型-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锰矿研究现状
        1.2.1 全球锰矿资源概况
        1.2.2 锰矿床成因类型
        1.2.3 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1.2.4 我国锰矿研究与勘查历史
        1.2.5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区域重力特征
        2.3.2 区域航磁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锰矿床地质特征
    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3.1.1 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
        3.1.2 穆呼—玛尔坎土锰矿床
    3.2 西南天山吉根锰矿远景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玛尔坎苏锰矿带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
        4.1.3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4.2 吉根锰矿远景区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锰期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5.1 石炭系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5.1.1 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
        5.1.2 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C1w)
    5.2 下泥盆统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5.2.1 沉积相
        5.2.2 沉积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6.1 锰的物质来源
    6.2 锰沉积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6.3 锰的成矿作用
        6.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6.3.2 西南天山吉根地区锰的成矿作用
    6.4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床富锰矿石形成机制
        6.4.1 锰质供给具有多来源特点
        6.4.2 Mn与Fe分离与富集
        6.4.3 含炭质含锰岩系具热水沉积特征
        6.4.4 沉积成岩—成矿过程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
        6.4.5 小结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7.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7.2 锰矿床保存的构造因素——构造改造
    7.3 锰矿床成矿规律
    7.4 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对比
    7.5 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
        7.5.1 玛尔坎苏锰矿带喀拉苏勘查区
        7.5.2 吉根远景区
    7.6 成矿预测
        7.6.1 预测准则
        7.6.2 主要找矿标志
        7.6.3 锰矿床找矿靶区预测
    7.7 沉积型锰矿床有效的找矿方法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2)广西宜州石炭系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锰矿床研究现状
        1.2.1 矿床分类
        1.2.2 成矿环境
        1.2.3 矿床成因
        1.2.4 沉积模式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古地理及其演化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岩浆活动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矿体地质特征
    3.4 岩/矿石组构
        3.4.1 矿石
        3.4.2 围岩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分析方法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
        4.2.3 稀土元素
        4.2.4 碳-氧稳定同位素
        4.2.5 锶同位素
第五章 成矿作用机制
    5.1 成矿环境
        5.1.1 微量元素指示意义
        5.1.2 稀土元素指示意义
        5.1.3 同位素指示意义
        5.1.4 小结
    5.2 成矿物质来源
        5.2.1 主微量元素特征
        5.2.2 锶同位素
    5.3 锰矿的形成与演化
        5.3.1 锰的沉淀过程
        5.3.2 矿质沉积机理探讨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黑色岩系国外研究现状
        1.2.2 黑色岩系型铀资源国外研究现状
        1.2.3 黑色岩系国内研究现状
        1.2.4 黑色岩系型铀资源国内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主要创新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区域地层
        2.2.3 地质构造
        2.2.4 岩浆活动
3 湘西北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 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元素组合类型划分
    3.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1 n(SiO_2)/n(Al_2O_3)特征参数
        3.2.2 n(Al_2O_3)/n(Al_2O_3+Fe_2O_3)特征参数
        3.2.3 n(Si)/n(Si+Al+Fe)特征参数
        3.2.4 TFe_2O_3/TiO_2-Al_2O_3/(Al_2O_3+Fe_2O_3)图解
        3.2.5 Mn O/TiO_2特征参数
        3.2.6 成矿构造环境讨论
    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1 V/(V+Ni)&Cu/Zn特征参数
        3.3.2 V/Cr& Ni/Co特征参数
        3.3.3 Sr/Ba&Co/Zn特征参数
        3.3.4 δU&U-Th特征参数
        3.3.5 Cr-Zr图解
        3.3.6 Th-Hf-Ta图解
    3.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1 Ce异常古氧化还原条件判断
        3.4.2 Ce异常成矿环境精细研究
        3.4.3 Y/Ho特征参数
        3.4.4 La/Yb-∑REE图解
        3.4.5 Eu异常
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碳、氧同位素
    4.2 钐钕同位素
    4.3 同位素定年
        4.3.1 U-Pb同位素定年
        4.3.2 Sm-Nd同位素定年
        4.3.3 成矿年代讨论
5 湘西北黑色岩系矿物赋存状态
    5.1 U-V-Ni-Mo型元素组合矿物赋存状态
        5.1.1 铀矿物赋存状态
        5.1.2 多金属矿物赋存状态
        5.1.3 矿物赋存位置
        5.1.4 矿物组合
    5.2 U-V-Cu型元素组合矿物赋存状态
        5.2.1 铀矿物赋存状态
        5.2.2 多金属赋存状态
        5.2.3 矿物赋存位置及矿物组合
    5.3 U-V型元素组合矿物赋存状态
        5.3.1 铀多金属矿物赋存状态
        5.3.2 钒赋存状态
        5.3.3 矿物赋存位置及组合
6 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成矿作用
    6.1 成矿地质背景
    6.2 生物地球化学成矿作用
    6.3 海底热水喷流成矿作用
        6.3.1 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6.3.2 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6.3.3 热水喷流矿物学证据
        6.3.4 海底喷流生物热水证据
    6.4 有机质与铀多金属矿化间的关系
    6.5 成矿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5)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床沉积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
        1.2.2 黔东北地区沉积型锰矿床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华南裂谷盆地的演化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构造特征
第3章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典型剖面列述
    3.2 岩石组合特征
    3.3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4章 大塘坡期锰矿沉积相分析
    4.1 南华系大塘坡组一段岩石类型及特征
        4.1.1 泥(页)岩类
        4.1.2 粉砂岩类
        4.1.3 粗碎屑岩类
        4.1.4 碳酸盐岩类
        4.1.5 火山凝灰岩类
    4.2 大塘坡组早期盆地沉积充填及沉积相类型
        4.2.1 大塘坡早期地垒区沉积充填及沉积相
        4.2.2 大塘坡早期地堑区沉积充填及沉积相
第5章 大塘坡组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特征
    5.2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5.3 无机碳、氧同位素特征
第6章 大塘坡式锰矿分布规律
    6.1 典型矿床特征
    6.2 锰质来源
    6.3 构造、岩相古地理条件
    6.4 锰矿成矿模式
    6.5 沉积相对锰矿分布的控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两期成矿:来自黑色炭质泥岩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成矿时代厘定
    5.2 矿床成因讨论
    5.3 成矿动力学背景分析
        5.3.1 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
        5.3.2 燕山期斑岩成矿
6 结论

(7)三江成矿带北段多彩地区铜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条件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玉树多彩地区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中元古界宁多群
        2.2.2 石炭系
        2.2.3 晚石炭-晚二叠统
        2.2.4 三叠系
        2.2.5 中晚侏罗统雁石坪群
        2.2.6 古-新近系
        2.2.7 第四系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床特征
第3章 三江地区地球动力学演化
    3.1 晚古生代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
        3.1.1 玄武岩样品描述
        3.1.2 锆石LA-ICP-MS年代学
        3.1.3 岩石地球化学
        3.1.4 岩石成因
        3.1.5 构造背景
    3.2 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及构造演化
        3.2.1 尕龙格玛安山质凝灰岩
        3.2.2 撒纳龙哇基性凝灰岩
        3.2.3 查涌闪长岩
        3.2.4 晚三叠世构造背景
    3.3 新生代镁铁质岩浆活动
        3.3.1 样品描述
        3.3.2 锆石LA-ICP-MS年代学
        3.3.3 岩石地球化学
        3.3.4 岩石成因
        3.3.5 构造背景
    3.4 主要构造单元研究
        3.4.1 松潘-甘孜地块(巴颜喀拉地块)
        3.4.2 北羌塘地块
        3.4.3 南羌塘地块
        3.4.4 拉萨地块(冈底斯带)
    3.5 主要缝合带
        3.5.1 金沙江缝合带
        3.5.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
        3.5.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3.5.4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3.6 地球动力学演化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4.1.1 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
        4.1.2 撒纳龙哇铜多金属矿床
        4.1.3 热水喷流岩—重晶石岩
        4.1.4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成矿时代
        4.1.5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的矿床成因
        4.1.6 成矿机制
        4.1.7 找矿突破研究
    4.2 中高温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
        4.2.1 查涌铜多金属矿床
    4.3 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矿床
        4.3.1 多日茸铅锌矿床
        4.3.2 米扎纳能铅矿床
        4.3.3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时代
        4.3.4 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矿矿床成因
第5章 区域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成矿规律
        5.2.1 矿床形成的时间序列
        5.2.2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5.2.3 矿床保存条件
    5.3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8)钦杭结合带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钦杭结合带的性质
2 中生代构造转换事件
3 花岗岩及其幔源信息
4 矿床分布规律与特色成矿类型
5 斑岩型铜(钼)矿床
6 海底喷流热水沉积型矿床
7 古老俯冲带改造成矿作用
    7.1 钦-杭结合带斑岩体及其伴生矿床具有元古代+中生代双峰年龄
    7.2钦-杭结合带斑岩体及其伴生矿床具有俯冲体系的一般地球化学特征
    7.3 古老俯冲带改造成矿机制
8 结论

(9)中国锰矿成矿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锰矿床类型
    1.1 海相沉积型锰矿床
        1.1.1 细碎屑岩中沉积型氧化锰-碳酸锰矿床
        1.1.2 黑色页岩中沉积型碳酸锰矿床
        1.1.3 碳酸盐岩中沉积型氧化锰-碳酸锰矿床
        1.1.4 硅-泥-灰岩中沉积型碳酸锰矿床
    1.2 火山-沉积型锰矿床
    1.3 碳酸盐岩中热水沉积型 (或“层控”型) 铁锰铅锌矿床
    1.4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型矿床
    1.5 受变质型锰矿床
    1.6 表生锰矿床
2 中国锰矿时-空分布特征
    2.1 时空产况概述
    2.2 不同时代锰矿资源特征
    2.3 不同地质时期锰矿的区域分布特征
3 锰矿成矿演化与构造、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4 大型锰矿成矿条件分析
    4.1 大型锰矿床主要产于稳定地块边缘
    4.2 大型锰矿床形成时古海洋受到了某种地质事件影响
    4.3 成岩期成矿作用
    4.4 锰矿的表生作用
5 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古海洋演化与铁、锰、磷、钒、银成矿作用
6 结论

(10)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生物—热水—海水三元叠合成矿作用及其差异性研究 ——以镍钼和重晶石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
        1.2.1 黑色岩系研究现状
        1.2.2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矿床研究现状
        1.2.3 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基础工作量
    1.5 主要新认识及其科学(应用)意义
第二章 地质背景与矿床地质
    2.1 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
        2.1.2 地层
        2.1.3 区域构造与岩浆活动
        2.1.4 矿产分布
    2.2 矿床地质
        2.2.1 张家界三岔镍钼多金属矿床
        2.2.2 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
第三章 湖南三岔镍钼多金属矿床生物-热(水液)-海水三元叠合成矿作用
    3.1 样品与方法
        3.1.1 样品
        3.1.2 方法
    3.2 岩石矿物学
        3.2.1 矿物学
        3.2.2 镍钼硫化物形成次序
        3.2.3 镍钼矿物成因
    3.3 元素地球化学
        3.3.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3.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3.4 有机地球化学
        3.4.1 基础有机地球化学
        3.4.2 生物标志化合物
    3.5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3.5.1 硫同位素组成
        3.5.2 硫的来源及其形成环境
    3.6 成矿模式
        3.6.1 成矿环境
        3.6.2 成矿元素来源
        3.6.3 生物有机成矿作用
        3.6.4 成矿模式
第四章 贵州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生物-热水-海水三元叠合成矿作用
    4.1 样品与方法
        4.1.1 样品
        4.1.2 方法
    4.2 岩石矿物学
        4.2.1 矿物学特征
        4.2.2 矿石矿物化学组成
        4.2.3 环带钡冰长石的发现意义
    4.3 元素地球化学
        4.3.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4 有机地球化学
        4.4.1 基础有机地球化学
        4.4.2 生物标志化合物
    4.5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4.5.1 硫同位素组成
        4.5.2 硫的来源及其形成环境
    4.6 成矿模式
        4.6.1 成矿环境
        4.6.2 成矿元素来源
        4.6.3 生物有机成矿作用
        4.6.4 成矿模式
第五章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型矿床成矿作用差异与生物-热水-海水三元叠合成矿模式
    5.1 黑色岩系矿床分布
    5.2 成矿差异性基本特征
        5.2.1 含矿岩系
        5.2.2 矿石矿物组成
        5.2.3 元素地球化学
        5.2.4 有机地球化学
    5.3 岩相古地理和成矿古环境及差异
        5.3.1 镍钼多金属矿床
        5.3.2 重晶石矿床
        5.3.3 磷矿床
        5.3.4 钒矿床
    5.4 成矿元素来源差异
    5.5 生物有机质差异及其成矿作用差异
    5.6 成矿年代学
    5.7 成矿模式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四、华南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大型-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臧忠江.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2]广西宜州石炭系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机制研究[D]. 冯康宁. 贵州大学, 2020(04)
  • [3]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D]. 王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02)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5]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床沉积相分析[D]. 郑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两期成矿:来自黑色炭质泥岩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的证据[J]. 向建华,梁新权,单业华,王策,董超阁,余世花,谭志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8(04)
  • [7]三江成矿带北段多彩地区铜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王键. 吉林大学, 2017(09)
  • [8]钦杭结合带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J]. 周永章,李兴远,郑义,沈文杰,何俊国,虞鹏鹏,牛佳,曾长育. 岩石学报, 2017(03)
  • [9]中国锰矿成矿规律初探[J]. 付勇,徐志刚,裴浩翔,江冉. 地质学报, 2014(12)
  • [10]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生物—热水—海水三元叠合成矿作用及其差异性研究 ——以镍钼和重晶石矿床为例[D]. 韩善楚. 南京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华南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大型超大型热液矿床的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