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洛蒂诺的回归方法

论普洛蒂诺的回归方法

一、论普罗提诺的回归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越骅[1](2021)在《光的降临与灵魂的上升——神秘主义对西方中世纪文艺美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中世纪主要的神秘主义思想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其主题是基督教的信仰,而其哲学方法则主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1)"在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的约莫一千年之中,美学思想流派中占统治地位的就是新柏拉图主义。"(2)这一新传统对古典文艺美学的颠覆在于从"模仿自然"向"模仿神圣"的转变,即文艺来自比自然世界更高的理念世界并且是其映像。(3)文艺作品的地位因而在理论上得到提升,它自身即有揭示神圣的价值。

易霞[2](2021)在《灵魂之旅与语言重复——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悟道诗中的神秘主义美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悟道诗历来为学界所低估。研究者认为,诗人随着信仰的加深,诗歌日益失去活力,在诗歌用语上呈现出徒劳无益的重复之风,在诗歌精神上因放弃世俗生活而产生消极遁世之感。本文从灵魂之旅的叙述结构和用语重复的风格两个层面体现出的神秘美学的角度探讨克里斯蒂娜悟道诗的价值,发现重复风格既不冗余也不消极,反而是对灵魂之旅运动节奏和基督徒生活二者内核中积极性的应和,揭示出克里斯蒂娜后期的悟道诗并非她声名远扬的早期诗作的注脚,而是其杰出诗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鸽[3](2021)在《内在形式与生命赋形 ——在教化传统中对席勒美育思想的再解读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

姜维端[4](2020)在《略论中世纪一神论背景下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与流变》文中研究表明在中世纪,柏拉图哲学的发展存在两个面向。一方面,由于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扮演着赋予可感事物以存在的可能性及意义的角色,这与上帝创世的观点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于是在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下,神学家们借助诠释和改造柏拉图哲学来论证其教义体系。但另一方面,由于这样的努力,上帝与被造物在存在等级和性质上截然分裂的二元论又反过来影响了后世读者对理念论的内涵的基本理解。无论是基督教、犹太教还是伊斯兰教,神学家们都在他们对柏拉图的翻译、阐释和传播中从不同的侧面深化了柏拉图哲学的二元论色彩。

黄敬哲[5](2020)在《善的存在与其匮乏——奥古斯丁对善恶问题的本体形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古斯丁对于善恶终极本原问题的极度关注与深入思考,诚然同时指向一种在神哲学普遍意义上的终极真理旨趣与一种个体存在意义上的深刻反思忏悔,由此不但决定了其真理追求的思想转向,更是推导着其整个神哲学思想理论的发展与建构,包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自由意志学说与双城理论。本文在此将以现存的奥古斯丁文献之中,对于《创世纪》展开针对性探讨与诠释的五部论着,也就是《驳摩尼教论<创世纪>》全二卷、写作中断的《未完成的字义解读<创世纪>》、《忏悔录》第十至十三卷、全十二卷的《字义解读<创世纪>》与《上帝之城》第十一至十四卷为文本基础,主要集中于奥古斯丁在基督宗教本体论的思维基础与理论框架之中,对于善恶问题所展开的本体论形上学研究。

段升龙[6](2020)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样态的实在性》文中认为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就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而言,对样态实在性的探讨非常重要,一方面,它直接与第二种知识相关,而第二种知识所强调的“共同概念”是认识上帝的台阶。另一方面,对于样态实在性的忽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上帝、第三种知识以及通往至善的途径的认识。当然,实在性并不是指实有,因为只有实体才是自因的,这种实在性是指样态在斯宾诺莎哲学中处于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斯宾诺莎的实体与样态学说的思想来源的梳理,厘清斯宾诺莎的实体或上帝或自然概念的独特之处。其次通过讨论黑格尔对于斯宾诺莎哲学中缺乏特殊性的批评,指出斯宾诺莎的哲学确实存在忽视样态实在性的嫌疑。然后通过探讨德勒兹对黑格尔的批评的反驳,指出属性之间的同一并不意味着样态之间具有同样彻底的同一,这恰恰表现了样态的特殊性和实在性。这里,通过详细分析属性之间同一和样态之间同一的差别,辨析实体和样态之间的关系,同时说明样态的实在性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斯宾诺莎哲学中第二、三种知识的对比分析,指出样态的实在性在认识论上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上帝的可行方法,即通过“共同概念”推理得到关于上帝的真知识,这其实就是近代科学方法。在认识动力上,理性能力和人的道德本质之间的一致性,为认识提供了动力。理性认识也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存,而人的主动恰恰就是努力追求自我保存。由此本文从认识方法和认识动力上对如何认识上帝做了尝试性的探讨。

杨丽嫒[7](2020)在《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罗马帝国的动荡,使得各阶层民众都惶惶不安。面对“罪恶之谜”,奥古斯丁开始思考探索恶的来源的问题。奥古斯丁的原罪思想影响之深、意义之大就在于对重塑西方的人性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奥古斯丁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这样一种思想,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现实中来说,奥古斯丁的原罪论都是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的。自由意志问题一直是神学与哲学争论的焦点,而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的看法,给西方后世思想家理解自由意志问题提供了思路。奥古斯丁的原罪论认为,人因为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诫命而自然堕落,人从出生起就沾染了原罪。对于个体而言,罪是一种自然之罪,是不可避免的,是必须要面对的。处在罪中的人要想获得救赎,就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在信仰的意义上,人只有运用自由意志选择信仰,才能获得救赎的机会,救赎就是人向神寻求庇护。悔罪是信仰的第一步、是人类该做的,而救赎是上帝的事情,作为被造物的我们是无法窥测的。本文以罪、死亡、得救、永生为架构,核心是围绕罪与救赎,将从奥古斯丁原罪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展开论述,逐步分析梳理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的内容,最后在对奥古斯丁原罪思想在神学上产生的效应、争论进行梳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看法。父亲犯的罪该不该由子孙后代来承担后果?这个问题不仅是奥古斯丁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在梳理奥古斯丁原罪思想体系的同时,也将奥古斯丁的原罪观与《圣经》经文中相矛盾的观点进行梳理对比,在此基础上行成自己的理解与分析,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

位涛[8](2020)在《自然作为德性之源 ——基于目的论的柏拉图教化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索自然已经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自然的不断揭密使得人们足以相信(自然)科学技术能够给予人类幸福生活以最大的保证。伴随着科技进步而来的是人类理性(智)的“膨胀”和对自然的“控制”欲望,当自我理性成为我们生活和探索的唯一基础之时,其结果就是人的生活缺乏对更高(自然)原型的关照。也即人类的教化——通过“摹仿”原型来化育自身的活动所企及的高度的降低,同时这也意味着人的德性的平庸。或者说,正是由于整体性的“自然”从人类生活中的隐退,使得理性对“自然的物”的探索成为主流,人类追求卓越的教化之路被掩盖在物质欲求的满足之中。这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自然、德性与教化之间的关系,而其前提就是回到它们之间发生联系的初始性境遇之中。通过回溯我们发现,古希腊教化世界的演变正是人类理性不断觉醒,对更高意义上的、整体性的自然的观看,逐渐被人类理智和技艺的“控制”所取代的过程,而人类所创造的技艺世界却并没给个体的心灵秩序以及生活带来持续和稳定的意义,人的卓越被“误导”和消解,以至于平庸。面对这些问题,柏拉图做出了他的教化性的回应,而这种回应无疑对于当今我们的思考具有某种价值。在柏拉图的教化哲学体系中,整体性的“自然”充当了个体德性养成的根基,且自然的整体目的(善)使得个体人性的卓越体现于整体的生活之中,个体超越性的“整全成人”得以可能。他以宇宙论作为人的德性养成的背景和依据,以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深刻认识来作为教化的起点,并通过对城邦的自然的理解来认识人的教化的现实空间。在他的理解中,所谓的整体自然即是人——城邦——宇宙的一种整体性秩序,而人的德性就体现在对这种秩序的认识和理解所带来的个体灵魂秩序的和谐——“自然作为德性之源”。同时,凝聚和联结这种秩序的纽带就在于超越性的自然目的——善的理念成为个体在对自然的追问中寻求德性的价值引领。也即,柏拉图以目的论使得人的德性的养成既关注了自身的自然(有限性),同时也关照到那些神圣性的宇宙自然目的,使人的教化成为一条贯通整体性自然的道路。在具体的教化路径中,他首先从对人的自然的教化开始。通过对人的身体的诗歌和体育的训练,使得个体的灵魂具备初步的秩序性,在此基础上提升个体的身体性的德性;接着,通过理智性科目的引导,使得个体不断超越其有限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理性逐渐养成,对宇宙自然秩序的认识逐步清晰,理智德性不断增长,也使得个体灵魂的秩序与宇宙的自然秩序建立起了有意义的联结,灵魂不断上升;最后,通过哲学的学习和训练,使得个体灵魂超越身体性的束缚,而上升到善的理念关照之中,个体沉思性的德性得以养成;同时,个体的教化还有一个下降到现实城邦之中的过程,也即不断实现城邦秩序的和谐。这条教化之路最终的目的即是以个体的“灵魂之旅”把人的自然,城邦自然与宇宙自然贯通起来,从而实现个体德性的完善以及整体自然目的完成,使人成为一个基于而又超越“可朽”的身体自然,同时灵魂高贵、不朽的存在。由此,柏拉图通过对“自然”的追问建立起了一种整体性的德性之教的体系。在这种教化哲学中,个体的成长本身即是人的自然性(人性)的“生长”,一种灵魂中美善的引导和引发——灵魂秩序的不断和谐体现了人在整体宇宙运行之中的德性,是一种“人性”的教化。同时,人的自然通过与整体自然的关联与秩序的协调而超越了其有限性,从而实现了立足于自身自然,在整体自然目的关照中的人的卓越之路。在对终极目的——“善”的追问中,人的自然根基与神圣性同时显现在德性养成之中,无疑这是柏拉图所给予我们现时代教化的最大启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解决现时代的教化问题需要不断反思他的道路。

吴敏[9](2020)在《F·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拉吕埃勒从他的“非哲学”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性解读的成果即“非马克思主义理论”,集中体现他在《非马克思主义导论》一书中。“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与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又一种新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是国内学界应该加以开垦的新的思想园地。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章节对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评介:第一章致力于展现“非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实践背景、理论背景以及综合论述非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拉吕埃勒介入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去是在20世纪70年代,也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开始变得“声名狼藉”的时代。时代的动荡伴随着理论的纷争,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拉吕埃勒进入非哲学的成熟时期之前最主要的理论资源,但最终拉吕埃勒更多地继承了阿尔都塞的思想血统。在自己的非哲学理论逐步成熟之后,拉吕埃勒与阿尔都塞之间的思想张力则凸显出来。第二章主要勾勒出“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围绕辩证唯物主义是否去除了辩证法的神秘性、马克思主义中科学和哲学的二元性困境如何解决以及超级资本主义是否具有永恒性这三个问题线索来展开。从实在的彻底内在性出发,拉吕埃勒阐述了一种单边二元性的因果关系(DLI)来反对保留了神秘性的唯物辩证法;通过揭示充分哲学原则(PSP)的存在从而否定哲学的权威,引进思想民主,拉吕埃勒为科学和哲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通过把劳动力概念解构为“自我”和“思想力”,拉吕埃勒找到了反抗作为拜物教的超级资本主义的内在途径。第三章具体论述拉吕埃勒对马克思本人的一些基本思想的重新解读。拉吕埃勒从唯心主义是所有哲学的先天印记这一判断出发,认为马克思“走出哲学”是不可能的,同时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但马克思哲学揭露了事物的异质性、生成性和暂时性真相,从而为改造世界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马克思分析社会和历史的基本模式,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基础设施/上层建筑,拉吕埃勒在把握到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转化,包括从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概念入手解析出思想力这样一种新的革命主体,从对基础设施/上层建筑的比喻性用法中,发展出DLI来消除绝对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从而防止知识的教条化。对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和共产主义概念,拉吕埃勒也对它们进行了创造性的“占用”,虽然在此过程中他抛弃了阶级分析法,更改了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在马克思那里的原本内涵,但他对普遍异化的忧虑、对无产阶级的统一性难题的“消解”、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雄心的继承都是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态度的体现。第四章是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拉吕埃勒运用非哲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益的理论尝试,它有助于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的理解,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哲学及其功能的理解,并阐发了反抗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途径,强化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不过,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神秘性(包括实在论层面的不可知论和灵知主义)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并且它只在有限程度上实现了自己提出的理论目标。最后,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更多地暴露了出来,包括对唯物辩证法的误解、以异化理论消解革命理论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地位的否定等。

杨艳硕[10](2020)在《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幸福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一直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们的研究对象,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璀璨的文明对西方乃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幸福观的发展更是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本文仅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希腊化时期的幸福思想进行学理性的梳理和探究。希腊古典时期幸福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及时代背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古希腊人航海和冒险的探索精神,古典希腊的雅典,可称之为希腊文明的发源地,雅典的民主制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达到顶峰,自由活跃的民主政体、执政者的鼓励和支持,给了哲学家轻松的文化氛围。这一时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德性幸福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个体幸福与城邦幸福的统一性,亚里士多德更是系统的提出了幸福观思想,对希腊化时期的幸福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希腊化时期的时代划分大致为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始到公元前30年左右被罗马吞并。这一时期战争频发、城邦民主制衰落、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困苦。这一时期哲学流派众多,对幸福思想的思考也由浅及深,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仍属于德性伦理学范畴,早期斯多亚学派仍主张德性对幸福的重要性,首次将目光从城邦转向个体,开始关照内心、主张个体幸福,但是又主张人无法改变和摆脱命运,实现幸福的方式就是遵从宇宙理性、逆来顺受、服从自然和社会。伊壁鸠鲁前所未有的提出了快乐主义伦理学,主张快乐就是幸福,“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就是幸福,其快乐主义幸福观的形成有个人生平经历和时代的深刻影响,但是其快乐主义并不是享乐主义,他将人的欲望进行划分,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值得欲求,也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幸福。新柏拉图主义的幸福思想主要体现在普罗提诺的思想中,他指出福乐的生活离不开德性和理性,并且动植物和人类一样拥有幸福的权利,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强调善对于幸福的重要影响,也主张福乐不与时间有关,是永恒的。但是,他强调灵魂的和谐状态、主张“太一”、“元智”和“元魂”的三位一体,这种看似理性的神秘主义对之后基督教哲学产生重要影响。希腊化时期作为古希腊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转折时期,其幸福思想对后世社会的幸福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首先基督教将希腊化时期哲学思想中的“太一”、“灵魂”等与之相似的论点进行融合,将基督教哲学化、理性化,并指出只有基督教才存在真正的哲学,为教父哲学、经院哲学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主张人追求幸福的正当性和上帝的至善与全能,在幸福的实现中,将上帝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只有得到上帝救赎的人才能获得来世幸福。虽然希腊化时期的幸福思想不是最完善的,但是这一时期对先哲幸福思想的继承和自身的不断发展,给现代社会的幸福观念以重要的启示作用。关于德性与善、关于理性思维、关于幸福的本质、关于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都对现代社会幸福观的完善产生重要影响。

二、论普罗提诺的回归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普罗提诺的回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光的降临与灵魂的上升——神秘主义对西方中世纪文艺美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神秘主义的美学原则
神秘主义与文艺美学
神秘主义与艺术意象
    1.光
    2.上升
    3.合一
神秘主义艺术的大成:哥特式教堂
结语

(2)灵魂之旅与语言重复——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悟道诗中的神秘主义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灵魂之旅
    1. 下降之路与上升之旅
    2. 灵魂之旅结构在克里斯蒂娜悟道诗中的出场
三、 语言重复与灵魂之旅
四、 结论

(6)斯宾诺莎哲学中样态的实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二) 文献综述
    (三) 论文结构与内容概要
第一章 斯宾诺莎的实体与样态学说的思想先驱
    (一) 上帝作为内在因的思想先驱
    (二) 对于笛卡尔实体概念的继承与发展
    (三) 产生自然的自然和被产生的自然
第二章 黑格尔的批判以及德勒兹的辩护
    (一) 德勒兹的表现主义
    (二) 属性之间以及属性、样态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由知识论到伦理学
    (一) 第二种知识的重要性
    (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奥古斯丁原罪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文本来源——《圣经》
    第二节 实践来源——教会礼仪
    第三节 其他思想来源
        一、摩尼教
        二、新柏拉图主义
        三、德尔图良
第二章 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原罪与性
        一、原罪与遗传
    第二节 原罪与自由意志
        一、原罪与恶
        二、原罪与预定
        三、原罪与自由意志
    第三节 原罪与赎罪
        一、原罪与死亡
        二、原罪与救赎
        三、原罪与恩典
第三章 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的效应及评价
    第一节 围绕原罪思想圣经文本解释上的争论
    第二节 围绕原罪思想的神学之争
    第三节 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自然作为德性之源 ——基于目的论的柏拉图教化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一)无根基的教化与人的失序:自然与技术之争
        (二)无灵魂的教化与人的平庸:德性与知识的分离
        (三)教化本身的遗忘:“自然”不再关涉人的德性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自然与德性:从神话时代到柏拉图时代的教化图景
    第一节 自然、德性与教化:个体如何追寻美好生活的理想
        一、何为教化:从“认识你自己”谈起
        二、自然何为:以“神—人”关系演变为中心的考察
        三、德性培养:以自然的探究实现对善好秩序的领悟
    第二节 “神话时代”的教化:神圣的自然与人德性生活的开启
        一、荷马史诗中的教化世界:神主导的自然与高贵的德性
        二、赫西俄德笔下的教化:宇宙秩序的建立与人的世俗德性生活
        三、悲剧诗人的教化:理性的抗争以追求“不朽”与自然命运的冲突
    第三节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教化:理性主导认识本源与德性生活的转向
        一、米利都自然哲人的“自然”:“元素”与节制的德性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数”与沉思的德性
        三、赫拉克利特的“自然”:“逻各斯”与智慧的德性
    第四节 柏拉图的教化困境:自然隐匿与德性生活的失序
        一、政治生活的隐患:城邦的危机带来灵魂的“无序”
        二、教化内在根基转变:“理智”对“自然”的僭越与人的无家感
        三、智术师的影响:对自然的扭曲带来灵魂德性的混乱
第二章 柏拉图的“重建”:以目的论重释自然与德性之教
    第一节 柏拉图的自然:灵魂中个体—城邦—宇宙的秩序性
        一、宇宙论:作为个体德性及其教化的背景与依据
        二、人的自然:作为个体德性及其教化的起点
        三、城邦自然:作为个体德性及其教化的现实“生成”境遇
        四、目的论下的整体“自然”:个体在世的秩序性与灵魂不朽的高贵
    第二节 灵魂德性的养成:个体教化空间的拓展
        一、个体教化性成人的中心:对于德性的不断追问
        二、德性之教的实质:灵魂秩序的不断协调
        三、个体教化性成人的实现:“知识”走向美德
    第三节 “自然作为德性之源”:目的论关照下的教化使命
        一、目的论下的秩序把握与德性获致:寻求教化的自然正当性
        二、以德性超越个体自然的有限性:寻求教化中的灵魂上升
        三、以灵魂和谐指引城邦正义:寻求德性之教的现实方向性
第三章 柏拉图的教化之路:超越个体自然过程中的德性完善
    第一节 打开个体自然之维:身体德性的教化与在世的“家园”感
        一、“洞穴”与身体的被缚:“无知”作为个体生存之自然境遇
        二、身体的训练与“诗教”:灵魂的协调作为早期德性之教的基础
        三、人的自然神话与“高贵的谎言”:个体“位置”作为德性之教的开端
    第二节 超越个体有限性:理智德性的教化与灵魂对自然秩序的追寻
        一、灵魂的转向与对身体自然的超越:寻求从意见到知识的上升
        二、理智化的学习与灵魂的上升:个体灵魂与宇宙自然秩序的联结
        三、理性的增长与灵魂秩序的和谐:从知识掌握到德性显现
    第三节 观看宇宙的自然之善:沉思德性的教化与个体灵魂的不朽
        一、摹仿自然“原型”与哲学学习:以灵魂的沉思达致德性的完满
        二、返回洞穴与哲人德性的使命:以“立法”来改善城邦政治的自然秩序
        三、“人”与“神”关系的平衡:以“向死而生”的姿态追寻个体的不朽
第四章 柏拉图教化的指向:以宇宙自然目的引导个体德性成人
    第一节 实现“自然之善”的内在目的:德性之教的终极价值
        一、德性之教在于以“自然”引导灵魂朝向“善”的目的
        二、“自然之善”的目的在于指引个体获得“真正”的德性
    第二节 理性的范围与合理运用:以宇宙自然秩序指引个体灵魂重建
        一、宇宙自然秩序的把握需要以“理性”主导灵魂
        二、个体灵魂的和谐需要保持“理性”之于整体的“有限性”
    第三节 城邦生活作为卓越的“场所”:以灵魂德性走向现实政治
        一、个体灵魂德性的提升需要投入到现实的城邦改善之中
        二、城邦秩序的和谐需要建基于对“自然”的关照之中
    第四节 人应该如何生活:以德性成人回归生活的幸福
        一、引导灵魂的上升是为了观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二、幸福的生活源于灵魂教化中由“自然”而生发的美好德性
结语:重申关照“自然”中的德性成人之教化使命
    一、目的论的消亡与自然观的演变进程中德性之教的必要性
        (一)技术时代下理解教化中自然维度的必要性
        (二)德性培养作为教化之中心任务的时代必要性
        (三)自然与德性的关联需要在教化的领域中重新理解
    二、以柏拉图教化哲学来“疗救”现时代教化困境的可能性
        (一)教化的永恒使命:“自然作为德性之源”与个体整全成人
        (二)柏拉图时代与现代教化的共通性:对“成人”的关注与期待
        (三)以柏拉图视角来认识教化过程中自然与德性关系的重要性
    三、柏拉图教化哲学的意义与启示: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何以卓越
        (一)目的论指引下的个体成人:以对自然的追问寻求德性提升
        (二)提升生命境界的教化抉择:把个体卓越置于“整体”关联之中
        (三)技术时代下个体自我德性的拯救:找寻永恒的“星与罗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F·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导论
    一、研究缘由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F·拉吕埃勒的思想背景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F·拉吕埃勒的非哲学的研究现状
        (四)关于F·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出
    第一节 实践背景:马克思主义的挫折
        一、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遭遇的挫折
        二、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挫折的一般视角
        三、非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
    第二节 理论基础:拉吕埃勒自己的“非哲学”
        一、作为哲学的本质结构的哲学决定
        二、作为非哲学的运作机制的最终情境决定
        三、哲学与非哲学的关系
    第三节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左翼政治与社会关切
        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三、从非哲学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解读
第二章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策略和目标
    第一节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针对的基本问题
        一、唯物辩证法是否去除了辩证法的神秘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科学和哲学的二元性困境
        三、超级资本主义是否具有永恒性
    第二节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策略
        一、以DLI的单边二元性来反对辩证法的双边同一性
        二、在哲学与科学之间引入思想民主
        三、以内在性主体来反抗超级资本主义
    第三节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目标
        一、证明DLI的优越性
        二、实现科学和哲学的统一
        三、批判作为拜物教的超级资本主义
第三章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的重新理解
    第一节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宣言
        一、马克思本人对哲学的态度
        二、“走出哲学”是否可能
        三、重新理解哲学的解释和变革功能
    第二节 重新理解马克思对社会和历史的分析模式
        一、马克思本人分析社会和历史的基本模式
        二、拉吕埃勒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重新理解
        三、拉吕埃勒对基础设施/上层建筑的重新理解
    第三节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政治行动的提议
        一、马克思本人的无产阶级观和革命观
        二、拉吕埃勒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的重新理解
        三、拉吕埃勒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的重新理解
第四章 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第一节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一、打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二、深化了对哲学本身及其功能的理解
        三、阐发了反抗超级资本主义的内在途径
    第二节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
        一、在本体论层面陷入一种理论的神秘主义
        二、只在有限程度上实现了其理论目标
        三、夸大了其理论的自主权和创新性
    第三节 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一、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误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异化理论消解了革命理论
        三、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定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活动及成果

(10)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古希腊时期幸福思想对希腊化时期产生的影响
    2.1 古希腊幸福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1.1 古希腊时期的战争与政治背景
        2.1.2 经济的高度繁荣
        2.1.3 文化多样性的产生
    2.2 古希腊幸福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及影响
        2.2.1 梭伦的“善终”幸福观点
        2.2.2 苏格拉底的现实幸福
        2.2.3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幸福思想
        2.2.4 亚里士多德系统性的幸福观
3 希腊化时期各学派的幸福思想分析
    3.1 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的理论背景
        3.1.1 希腊化时期的时代划分
        3.1.2 希腊化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现状
        3.1.3 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交流
        3.1.4 古典希腊时期哲学思想对希腊化时期的影响
    3.2 早期斯多亚学派遵循自然本性的幸福思想
        3.2.1 德性与幸福
        3.2.2 遵循自然本性
        3.2.3 神明对命运的指引
        3.2.4 幸福的实现途径
    3.3 伊壁鸠鲁学派快乐主义幸福观
        3.3.1 快乐是幸福的标尺
        3.3.2 幸福与静态快乐
        3.3.3 幸福与自由
        3.3.4 实现幸福的途径
    3.4 新柏拉图主义的幸福观
        3.4.1 普罗提诺的“太一”
        3.4.2 福乐的生活
        3.4.3 福乐与善
        3.4.4 福乐与时间
    3.5 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转变的原因分析
        3.5.1 苦不堪言的战争以及政治形式的变化
        3.5.2 思想家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渊源
4 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的重要影响
    4.1 对古希腊时期幸福观的继承与发展
        4.1.1 对幸福思想的延续
        4.1.2 由城邦转向个体的发展
    4.2 对希腊化时期以降的幸福思想的影响
        4.2.1 对教父哲学幸福理念的影响
        4.2.2 对规范伦理学中幸福观的影响
        4.2.3 对德性伦理学思想的影响
    4.3 对现代幸福思想的启示
        4.3.1 为现代幸福理念多元化开启思路
        4.3.2 为现代幸福观提供理论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四、论普罗提诺的回归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的降临与灵魂的上升——神秘主义对西方中世纪文艺美学的影响[J]. 陈越骅.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1(02)
  • [2]灵魂之旅与语言重复——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悟道诗中的神秘主义美学[J]. 易霞.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1(01)
  • [3]内在形式与生命赋形 ——在教化传统中对席勒美育思想的再解读与反思[D]. 韩鸽. 浙江大学, 2021
  • [4]略论中世纪一神论背景下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与流变[J]. 姜维端. 基督教学术, 2020(02)
  • [5]善的存在与其匮乏——奥古斯丁对善恶问题的本体形上研究[J]. 黄敬哲. 外国哲学, 2020(01)
  • [6]斯宾诺莎哲学中样态的实在性[D]. 段升龙. 山东大学, 2020(09)
  • [7]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研究[D]. 杨丽嫒.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8]自然作为德性之源 ——基于目的论的柏拉图教化哲学研究[D]. 位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F·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研究[D]. 吴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研究[D]. 杨艳硕.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论普洛蒂诺的回归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