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脑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一、脑血管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刘叶灵,李明子[1](2022)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国内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与控制情况、预后与治疗、治疗与教育现状等,并总结未来健康教育开展建议,更好地控制血糖、血压水平,减缓病情进展。

陈相应[2](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汇总近十年国内外中青年脑卒中高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运用质性访谈的方法了解医护人员及患者在脑卒中高血压管理方面的需求;整合前两部分的结果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中青年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管理方案。方法:本研究通过首先系统检索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相关文献,对证据进行提取后进行整合分析,形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接着结合医、护、患三方的高血压管理需求拟定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初稿。最后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终版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流程。结果:1.检索文献2612篇,纳入21篇文献,其中临床指南14篇、专家共识4篇和系统评价3篇。证据汇总形成评估、治疗、康复、延续护理4方面32项证据;质性访谈发现医护人员对中青年脑卒中高血压的管理存在知识、医患合作、增加关注及管理方案4个方面的需求;患者则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家庭成员及社会3方面的支持。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评估、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延续护理)与管理流程。结论: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需医护患共同参与,从多方面进行管理。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目前科学性强,可行性高,但需持续更新,不断完善。

李春莉[3](2021)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科学、实用的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为临床医务人员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法检索国内外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筛选和阅读,归纳总结,提炼相关信息,为明确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内容提供理论基础。2.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面对面访谈分析脑卒中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为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提供现实依据。3.运用德尔菲法两轮咨询汇总专家意见,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能指导临床医务人员实施的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法完成背景研究,以美国个案管理协会2016年发布的最新《个案管理实践标准》和美国个案管理专业认证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为理论基础,指导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构建。2.经过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归纳总结出脑卒中个案管理师的六项角色和相对应的工作职责。包括:一是需求评估者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1)评估脑卒中患者疾病相关危险因素(2)评估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3)评估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4)评估脑卒中照顾者支持需求和照护能力;二是计划协调者和资源协调与制定计划,(1)协调个案管理团队制定计划(2)协调多学科诊疗(3)协助患者转诊;三是教育咨询者和适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1)疾病的认知、治疗和早期症状识别(2)恢复期危险因素自我管理教育(3)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四是监督反馈者和反馈效果与出院后管理监督(1)反馈实施效果(2)出院后的管理与监督;五是评价者和效果评价(1)评价个案管理计划的有效性(2)分析评价与患者相关的结果数据;六是研究者和临床研究。3.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了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内容,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35项;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成效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3项、三级指标23项。本次研究纳入函询专家19位,(1)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和0.93,均>0.7,专家权威性较好。(2)两轮问卷回收率是90.91%,100%,问卷按时返回无空项、漏项,说明专家积极性和关注度较高。(3)各指标变异系数在0.00~0.30之间,且绝大多数指标变异系数小于0.15,说明意见比较集中。(4)第1轮专家咨询脑卒中患者工作框架内容和成效评价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9、0.30;第2轮专家咨询脑卒中患者工作框架内容和成效评价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2、0.34,且显着性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好。结论本次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过程中专家权威程度较好且积极性较高,各个条目重要性评价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均较高,可以为今后临床医务人员开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翁瑛丽[4](2020)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索将脑卒中吞咽障碍循证护理干预系统化应用于临床情境的实施方法,科学地推广应用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证据、改善患者结局。研究内容与方法课题组前期基于循证证据总结,构建了脑卒中吞咽障碍循证实践方案(Post-Stroke Dysphagia Evidence-Based Practice Program,PSD-EBPP),为本研究奠定了实施基础。本研究遵循实施科学的基本原则,以实施性研究荟萃框架(Consolidated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Research,CFIR)为理论指导识别影响临床应用PSD-EBPP的因素,以再造有效项目实施框架(Replicating Effective Programs,REP)为指导制订实施方案,基于RE-AIM框架(Reach,Efficacy,Adoption,Implementation,and Maintenance Framework)评价PSD-EBPP的实施效果。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面向全国51家医院,招募愿意参与实施PSD-EBPP并具备实施资质的医院,为应用PSD-EBPP提供有效平台及实施场所。1.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以CFIR框架为指导评估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促进、障碍因素):(1)采用问卷调查法,从CFIR框架的三个领域出发,以拟实施PSD-EBPP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科等科室为研究对象,评估结构特征、实施准备度等因素;以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证据适用性;以科室护士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2)采用质性访谈法,从CFIR框架的四个领域出发、了解科室管理者及护士对实施PSD-EBPP的看法,补充和发掘决定因素。将上述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决定因素为制订实施方案提供依据。2.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邀请临床科室的管理者及护士,基于决定因素评估结果,依据REP框架的指导,制订PSD-EBPP的实施方案,为推动PSD-EBPP临床转化提供实施方法。3.PSD-EBPP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于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采用阶梯设计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法实施PSD-EBPP。以筛选出的医院相关科室为实施场所,选取科室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实施效果以RE-AIM框架为指导,从过程和结局两方面评价:(1)过程评价:评价干预措施的采纳度、执行率;(2)结局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护理行为改变情况;聚焦干预的有效性评价患者健康结局,包括吞咽功能(主要指标)及口腔卫生情况(次要指标)等。研究结果成功招募4家医院作为PSD-EBPP的实施场所。1.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识别出4家医院科室推动PSD-EBPP临床转化的6个促进因素、13个障碍因素。其中,促进因素包括:大部分证据具良好适用性,已有临床实践为PSD-EBPP实施奠定基础等;阻碍因素包括:患者知识储备不足、康复意愿不强,组织未明责授权,PSD-EBPP的实施环节不明确,护士欠缺相关知识和技能等。2.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应用PSD-EBPP的实施方案,内容涵盖组建实施小组,开展多中心、多样化方式持续培训,厘清吞咽障碍护理流程等实施策略。从干预实施流程、人员、方法等方面将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等六个类别的循证证据具体化,设计出配套表单包括吞咽功能护理评估记录单、经口进食护理记录单及其他表单共12个工具。3.PSD-EBPP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1)过程评价:4家医院的采纳度分别为63.63%~90.90%,35.71%~71.43%,58.62%~96.55%,77.77%~100.00%。执行率评价结果为,吞咽障碍筛查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执行率达85.71%~100.00%、在实施干预期间达70.90%~100.00%;各项干预中口腔护理执行率仅为42.60%~58.30%,而营养风险筛查执行率高达96.20%~100.00%。(2)结局评价:4家医院共纳入63名护士,S-1、S-3医院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S-4医院护士吞咽障碍知识水平显着提高(P<0.05),S-2医院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等方面无明显改变。与实施PSD-EBPP前相比,4家医院吞咽障碍护理行为显着提升(P<0.05)。干预有效性评价共纳入4家医院患者339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显着改善、营养不良风险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显着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相关知识及生活质量水平显着提高(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住院时间,吸入性肺炎、窒息发生情况无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制订的PSD-EBPP实施方案有助于推进临床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实践,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口腔卫生情况、吞咽障碍相关知识水平及生活质量。以CFIR及RE-AIM框架为代表的实施科学理论方法可为有效识别证据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制订推动证据临床转化的实施方案,以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有效、系统的指导。本研究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借鉴,也为运用实施科学理论方法引导其他护理领域循证证据应用提供了示范。

赵慢[5](2020)在《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开发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以期为社区护理人员寻求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取文献研究,分析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内容、形式、评价等内容,结合课程的内涵,以情境课程设置模式为理论框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4个方面进行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构建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采取专家会议法,计算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将专家对课程方案初稿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整理,形成健康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稿。采用便利抽样选取保定市某社区9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方案,进行预实验,比较脑卒中患者接受干预方案前后健康知识、信念及健康行为改变情况,同时对该人群及其家属,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就教育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及可接受性等进行质性访谈,进一步完善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方案终稿。结果:(1)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形成健康教育课程雏形。(1)教学目标:按Bloom(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设计,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领域,共25项,其中认知领域目标6项,情感领域目标6项,行为领域目标7项;(2)课程内容:以“知信行模式”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核心理念设置课程内容,通过评估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方面的薄弱点,分析患者需求,形成课程内容,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共分为脑卒中基础知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健康信念及健康行为、康复锻炼及血压、血糖测量6个模块;(3)教学方法:基于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文献资料采取包括以集体讲授、小组讨论、一对一等方法,共四次课;(4)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采取诊断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2)专家会议结果:共有7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此次专家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9075。根据专家“增加课程次数,以保证教育效果”、“进一步规范化健康教育手册和教案中的相关内容”、“修订每次的干预时长,视课程进展及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每次课程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之间”等意见修订健康教育课程初稿,形成健康教育修订稿。(3)预实验结果(1)干预前后比较: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干预后(26.44±2.56)较干预前(18.67±3.32)明显提高(P<0.05);健康信念干预后(120.00±15.23)较干预前(108.44±15.08)明显改善(P<0.05);健康行为干预后(87.11±5.35)较干预前(76.44±6.95)明显提高(P<0.05)。(2)质性访谈结果:患者及家属对该课程满意度达到100%,社区医务人员也对本课程方案表示充分肯定。同时患者提出在课程中增设“健康热线”,并合理运用“微信”平台,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干预时间短,建议增加干预时间。并将血压、血糖、血脂等作为评价指标等建议。(4)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终稿:包括健康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领域;教学内容包括脑卒中基础知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脑卒中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及康复锻炼和血压/血糖测量6个模块;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反馈法、演示法、经验分享法、个别交谈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采取集体讲授、一对一、小组讨论等形式,每周干预1次,每次30-40分钟,共干预3-6个月;教学评价采取课程实施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及行为的诊断性评价,课堂提问、小测验等过程评价和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改变的终结评价;最终形成的教学材料包括健康教育手册(教材)及健康教育方案。结论:以情境课程设置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法及预实验设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教学内容全面系统,教学目标可测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的教学材料内容科学全面、形式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并且简洁实用,有一定推广价值。

赵亚芸[6](2020)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监测不同时间节点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评分、健康行为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的变化,评价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兰州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12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宣教内容包括医院及病房环境、主管医生、护士、病房管理制度、安全相关知识、出院办理及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等。日常宣教、专科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贯穿于各项护理操中,未作频数、时间、流程和形式等规定。宣教护士均为护师以上职称,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周一至周五正常上班以保证宣教工作的连续性。试验组给予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健康教育模式,步骤如下:(1)组建团队并进行培训:成立由护士长(组长)、心脑健康管理师、两名责任组长共4人组成的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开展工作。(2)绘制脑卒中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流程图,即:入院宣教→日常宣教→术前宣教→术后宣教→出院宣教。(3)制定失效模式严重度评估标准和失效模式可能性评估标准,结合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具体情况制订失效严重度和失效概率评估标准。(4)确定失效模式并进行危害分析,从失效的严重度和失效概率两个方面进行失效风险评估和危害分析。(5)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失效高风险环节(RPN≥8分)进行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拟定。(6)对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流程进行修订,形成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健康教育模式。采用脑卒中患者一般情况问卷、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量表、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量表、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量表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一个月、出院三个月时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水平进行评定。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分析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失效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的变化,对比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前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随机血糖水平情况。采用自制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时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定。对资料收集者、数据统计者实施盲法。采用Epidate13.0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缺血的部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入院时GCS评分、健康知识评分、健康行为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实施前后失效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的比较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前后健康教育流程及各项子流程失效风险优先指数(RPN)明显降低。3、两组患者脑卒中相关健康知识评分的比较与入院时比较,试验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健康知识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健康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健康行为评分的比较与入院时比较,试验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健康行为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健康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的比较与入院时比较,试验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试验组患者出院时的随机血糖值明显低于入院时的随机血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随机血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住院满意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常规进行住院患者满意度评定,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能及时发现健康教育流程中的高风险失效环节,对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并拟定改进措施,形成改进后健康教育流程,可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2、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促进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和病情控制。

孟宪梅[7](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郭海健[8](2018)在《基于社区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效果经济学评价》文中提出高血压健康管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重要项目之一,针对高血压的高流行情况及产生的疾病负担,同时结合目前高血压的防控形势,从公共卫生角度,重视血压升高的危害,提出了加强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的重视。高血压前期是临床高血压之前的一段血压范围,本质上是可能罹患高血压病的一个表现,而不是高血压病的病因,可以将血压升高作为高血压病的一个生物标志。很多的研究认为高血压前期与高血压拥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同时心血管疾病的队列研究认为血压从115/75开始,收缩压每提高20mmHg或者舒张压每提升1OmmHg,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提升两倍。研究也证实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高于正常血压人群。该概念提出后,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目的:本课题立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疾病防控形势的需要,分析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多因素聚集性,遵从随机抽样原则选择监测点,在人群危险因素诊断的基础上,开展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基线调查;对筛查出的高血压前期人群,依据社区实验的原则,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确立健康干预方式,开展为期4年的干预,分析短期干预效果,客观评价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取得的投入产出,同时利用已发表的调查、卫生统计年报及Meta分析结果,建立Markov模型,拟合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项目的中远期成本效果和效益分析,提供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推广医防融合,关口前移、注重高血压前期二级预防工作的有效数据。对象和方法: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及城乡分布等特征,以及研究工作的基础,选择无锡市梁溪区,泰州市姜堰区,盐城市射阳县作为本次的研究地区。根据高血压前期的纳入排除标准,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在城市(无锡市梁溪区)和农村(盐城市射阳县)各设立3个干预组,干预组共575人。在泰州市姜堰区设立对应的3个对照组,共700人。采用在群组干预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干预,对4年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利用Markov模型拟健康干预投入产出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基线调查结果江苏省高血压前期患病率较高,呈现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男性高于女性、40岁以上高血压前期高发的特点,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随着年龄的上升呈现先上升后稳定在一定范围的趋势。高血压前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男性、高年龄、超重与肥胖(和/或中心型肥胖)、高血压家族史等,多个危险因素呈现聚集性。静坐方式可提升DBP,主食摄入量越多,腰围越大,蔬菜摄入量越多,SBP水平越低,提示饮食可影响腰围和血压。建议应在筛查的基础上,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街道乡镇为单位,针对可变危险因素,开展人群社区干预试验研究,论证健康干预效果。经过四年的健康管理和随访干预实践,干预组人群高血压转归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人群正常血压转归率优于对照组。同时干预后运动量、腰围和BMI等指标干预效果干预组优于对照组,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效果更显着,取得短期净效益,达到项目设计目的。说明本次群组干预项目对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健康管理和随访干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分析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的短期成本,以及利用Markov模型拟合的远期成本投入,与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成本和日常管理成本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比较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健康干预与不干预的两种策略下的投入产出,结果发现Markov模型拟合的干预方案比不干预方案多投入成本36659038.81元,但因实施了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健康干预,从而使得高血压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正常血压人群增多,节省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干预方案中高血压前期人均干预成本为518.36元,低于高血压的年度疾病经济负担,远低于药物控制高血压的成本。每减少一位高血压患者,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4767.73,同理干预后增加一位转归为正常血压值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980.29,因干预减少的CVD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5636.38,CHD和ESRD等其他高血压并发症干预,也取得了良好增量成本效果比,根据ICER越大,越节省医疗成本的原则,研究结果优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的ICER。成本效用分析,干预人群与不干预人群分别获得了 29.26和25.97个单位的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经过干预可多获得3.29个QALY,干预的平均成本效用比1654.32¥/QALY低于不干预方案的2087.59¥/QALY,同时干预方案中,干预总投入,却远小于不干预的策略,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765.92¥/QALY,优于药物控制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的效果,也优于临床高血压药物控制的成本效用比,因此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方案是优势方案,健康干预有效可行。分析收益成本比发现,开展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净收益远大于成本的投入,优于不同药物控制高血压带来的收益。干预取得高血压的收益成本比为227.93,CVD的收益成本比为160.57,CHD和ESRD的收益成本比依次为47.93和34.27,相关文献报道的收益成本比大于5,为高效益的服务。同时与农村地区每投入1元的防治费用,可节约11.63元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结果相比,高血压前期干预的净效益及效益成本比,远大于高血压患者控制和干预。综合Markov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认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干预具有长远的社会价值。建议:鉴于血压升高的危害及可干预性,提示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为控制血压的变化,预防疾病的发生,有开展高血压前期人群筛查和健康干预策略的必要性。建议在目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高血压健康管理内容中,重视高血压患者管理的同时,应“关口前移”,从普通人群中筛检发现高血压前期人群,以社区为基础,门诊首诊测血压,发现高血压前期人群,及时跟踪管理和干预,实现“源头”控制式二级预防,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预防病程的发展,减少和延缓高血压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负担,符合健康中国的大健康策略。同时,应加强对健康干预方式的研究,创新专注于改变行为、可持续性的健康行为模式,及时对供需双方进行效果评估,建立起供需双方的有效的激励和契约机制。强化健康教育项目综合评价方法学研究,注重项目的目标性,才能更有效合理的为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李医华[9](2017)在《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医疗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文中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总称。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吉林省居民的首要死因,在预防与控制方面已成为当前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离不开经费投入和有效的卫生筹资政策,而卫生费用核算是国际公认的卫生筹资政策分析工具。核算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卫生费用,评估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所消耗的卫生资源,能够反映出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医疗卫生费用的筹集、分配、使用以及相关的个人与社会经济负担,对于调整和完善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核算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规模和筹资来源,分析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卫生费用的筹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2.核算和分析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机构、服务功能配置状况;3.核算和分析吉林省不同类别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状况;4.核算和分析吉林省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状况;5.核算吉林省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并分析其筹资来源、费用流向和功能使用,为合理控制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费用负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1.卫生费用核算:以国际最新的《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 1版(SHA 2011)》为基础,从筹资方案、机构流向、服务功能以及疾病与人群分布等维度核算2014年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2.数据采集:所需基础数据分为常规统计数据和机构调查数据两类。其中,第一类常规统计数据中的卫生费用总量数据来自于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常规统计数据中的吉林省数据包括《吉林卫生统计年鉴》、《吉林卫生财务年报》和吉林省“政府卫生投入监测”数据库;第二类机构调查数据来自于吉林省功能法卫生费用核算调查,包括从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和病案系统中获取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诊断、疾病治疗花费等个案数据,以及针对这些机构开展问卷调查所获得的预防投入信息。结果:1.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性卫生费用情况2014年,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性卫生费用为71.10亿元,占吉林省卫生费用的比重为11.26%,占吉林省慢性病卫生费用的比重为22.20%,占吉林省GDP比重达到0.52%。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中治疗费用占比为69.65%,其次是零售医疗用品费用,占比为14.43%,预防服务费用、卫生行政和筹资管理费用占比分别为 8.98%和 6.83%。2.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筹资情况2014年,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为49.52亿元。其中,公共筹资方案占47.55%,家庭卫生支出占44.57%,自愿筹资方案占7.88%;治疗费用中住院服务以公共筹资为主,比重达到51.98%,家庭筹资比重仅为38.43%,但门诊服务则相反,64.84%由家庭自己负担,公共筹资的比重为32.92%。从不同疾病看,营养代谢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萎缩、其他后天性心血管病和小卒中(小中风)的筹资保障较好,公共筹资方案比重达到52%以上。家庭卫生支出比重高的前五位为原发性高血压、肺原性心脏病、脑梗塞、先天性心血管病、血液病性心脏病,比重分别为59.11%、50.30%、50.17%、45.08%和 41.13%。从各年龄组人群看,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筹资主要依靠公共筹资方案和家庭卫生支出,但部分年龄组家庭卫生支出占比超过50%,其中,10~14岁、60~65岁和85~95岁及以上人群家庭卫生支出占比在50%~60%,0~4岁和15~19岁人群家庭卫生支出比重超过60%。3.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机构配置2014年,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主要发生在医院,占比为59.29%,其次为医疗用品零售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分别为14.43%和14.17%,发生在卫生行政和筹资管理机构、门诊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费用占比分别为6.83%、3.84%和 1.34%。从不同筹资方案资金的机构配置看,政府方案37.47%的资金流向基层卫生机构,36.17%流向医院,流向门诊机构和辅助性机构的比重均不足1%;社会医疗保险资金流向医院的比重达到74.4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仅为6.60%,医疗用品零售机构的占比为18.94%。从各类服务费用的机构配置看,治疗服务费用主要发生在医院,占比达到84.75%。预防服务费用则是主要发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占预防费用的79.64%。4.吉林省不同类型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状况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占比最高的前五位疾病依次是其他类别的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出血性脑血管病、小卒中(小中风),占比分别为65.25%、17.57%、9.67%、2.44%和 1.85%。从不同机构看,医院的治疗费用主要发生在其他类别的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出血性脑血管病、小卒中(小中风),分别占医院治疗费用的66.75%、20.56%、4.65%、2.82%和2.0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费用主要发生在其他类别的心脏病、脑梗塞、肺原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小卒中(小中风),占比分别为60.32%、34.14%、3.17%、1.37%和0.36%。从不同性别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看,男性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的前五位疾病依次为:其他类别的心脏病(16.61亿元)、动脉粥样硬化(4.59亿元)、脑梗塞(3.93亿元)、原发性高血压(0.28亿元)和小卒中(小中风)(0.23亿元),这五类疾病占男性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的95.21%。女性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的前五位疾病依次为:其他类别的心脏病(13.47亿元)、动脉粥样硬化(4.48亿元)、脑梗塞(3.16亿元)、出血性脑血管病(0.48亿元)、先天性心血管病(0.20亿元)和肺原性心脏病(0.20亿元),五类疾病占女性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的97.30%。5.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年龄分布2014年,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主要发生在80~84岁、60~64岁、70~74岁、75~79岁和65~69岁人群,五组人群占全人群费用比重为58.78%;从不同类型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年龄分布看,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主要集中分布在45~85岁这一人群。不同性别人群的年龄分布中,治疗费用高的前五位年龄组依次为:80~84岁、70~74岁、60~64岁、75~79岁和65~69岁。男性人群前五位年龄组分布依次为:80~84岁、85~89岁、60~64岁、75~79岁和70~74岁。6.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费用分析2014年,吉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为34.89亿元,占全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的70.46%。从老年人费用不同年龄组构成来看,治疗费用主要发生在80~84岁,占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22.55%。从不同疾病看,治疗费用主要发生在其他类别的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出血性脑血管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占比分别为62.60%、17.81%、14.35%、1.81%和 1.1 0%。在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中,家庭卫生支出占比为48.87%,公共筹资占比为47.96%。其中,门诊服务中家庭卫生支出占比最高,达到71.47%,住院服务中公共筹资方案相对较高,达到52.63%。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机构分配看,86.64%发生在医院,发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治疗费用占比仅为8.82%,门诊机构治疗费用占比为4.54%。门诊费用中医院占比为55.3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仅为21.08%;住院治疗费用中94.08%发生在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占5.92%。结论:1.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占比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给社会经济和居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未来吉林省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2.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筹资中家庭卫生支出占比较高,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并针对不同疾病、年龄组筹资负担差异加强医疗保障针对性;3.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配置不合理。主要向医院、高级别机构集中,基层机构比重过低,疾病治疗费用占比高而预防服务投入所占比重较低;4.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主要集中在几类重点疾病,不同性别人群的疾病分布也存在差异,应针对这些重点疾病进行重点控制;5.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主要分布在老年人群,但年轻人群费用占比也较高,同时,不同性别、年龄组费用的疾病分布存在差异,应给予政策关注;6.吉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占比高,特别是80~84岁组的高龄老年人卫生资源消耗量大,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费用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筹资结构尚待优化,老年人治疗费用机构流向不合理,资金配置效率有待提高。政策建议:1.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加强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2.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提高社会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特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补偿政策,提高疾病统筹层次并提高医疗救助的针对性。3.探索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特点的分级医疗模式,加强基层机构服务能力与机制建设,实现就医合理化和疾病早期控制,从根本上降低费用。4.针对费用负担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重点控制。加强重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项目干预,综合运用信息化等手段控制重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5.关注全生命周期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加强中青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和控制;对老年人群进行重点防控,减少疾病经济负担与医疗费用的增加。6.加强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和筹资风险保障,重视60岁以上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与治疗,对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群在医保政策中给予关注和政策倾斜。此外,吉林省还应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为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提供多重保障,同时鼓励非政府组织和企业投入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脑血管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糖尿病患病情况以及合并高血压状况
2 合并高血压对糖尿病病人预后的影响
3 国内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与控制现状
    3.1 国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与控制现状
    3.2 国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与控制现状
4 国内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病人教育开展情况
    4.1 国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病人教育开展情况
    4.2 国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教育开展情况
5 我国开展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教育的建议
    5.1 重视社区、家庭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5.2 依据病人情况及需求设计个性化的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
    5.3 鼓励病人参与决策治疗目标
    5.4 完善教育效果评价标准
    5.5 重视教育质量监控
6 小结

(2)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第一部分:拟定YMASP高血压管理初稿
    第二部分:确定YMASP高血压管理终稿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青年高血压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目标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目标
    1.3 关键词定义
        1.3.1 脑卒中
        1.3.2 个案管理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回顾法
        1.5.2 半结构式访谈法
        1.5.3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文献回顾
        2.1.1 脑卒中概述
        2.1.2 个案管理
        2.1.3 脑卒中个案管理研究现状
第三章 脑卒中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的质性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3.2.2 资料收集
        3.2.3 资料分析
    3.3 质量控制
    3.4 伦理原则
    3.5 研究结果
        3.5.1 需求评估者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
        3.5.2 计划协调者和资源协调与制定计划
        3.5.3 教育咨询者和适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3.5.4 监督反馈者和反馈实施效果与出院后监督管理
        3.5.5 评价者和效果评价
        3.5.6 研究者和临床研究
    3.6 讨论
        3.6.1 脑卒中管理需要个案管理师介入
        3.6.2 建立跨学科合作的个案管理团队
        3.6.3 个案管理师介入脑卒中管理的职责范围探讨
    3.7 结论
第四章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
    4.1 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初稿
        4.1.1 成立科研小组
        4.1.2 初步拟定指标
        4.1.3 编制专家咨询问卷
    4.2 选择函询专家
        4.2.1 专家入选标准
        4.2.2 专家人数的选择
    4.3 实施专家函询
        4.3.1 函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3.2 问卷条目的入选和修改标准
        4.3.3 函询问卷的评价方法
    4.4 数据处理
    4.5 质量控制
    4.6 结果
        4.6.1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4.6.2 专家积极性分析
        4.6.3 专家权威程度
        4.6.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析
        4.6.5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4.6.6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4.7 讨论
        4.7.1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的科学性
        4.7.2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可靠性
        4.7.3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可行性
        4.7.4 促进个案管理的实施
        4.7.5 个案管理结局的评价
    4.8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2 照顾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3 同行知情同意书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附录 7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
附录 8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
致谢

(4)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实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三)实施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本研究的应用
    二、文献回顾
        (一)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害
        (二)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证据及临床转化现状
        (三)文献回顾小结与启示
第二章 研究方案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PSD-EBPP的来源及概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三章 PSD-EBPP实施医院的评估与纳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
    一、PSD-EBPP临床转化决定因素的调查研究
        (一)PSD-EBPP临床转化内部环境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二)PSD-EBPP临床转化干预特征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三)PSD-EBPP临床转化个体特征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二、PSD-EBPP临床转化决定因素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三、小结
    四、结论
第五章 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
    一、目的
    二、制订实施策略的基本原则
    三、制订实施策略
    四、实施方案的评价和调整
    五、讨论
    六、结论
第六章 PSD-EBPP 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设计
        (三)PSD-EBPP临床转化干预方案的实施内容
        (四)PSD-EBPP实施后效果评价内容与方法
        (五)资料收集
        (六)资料分析
        (七)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PSD-EBPP实施前准备及培训结果
        (二)过程评价结果
        (三)结局评价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
        1.1.2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实施不理想
    1.2 研究现状
        1.2.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现状
        1.2.2 国内外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现状
        1.2.3 概念的界定
        1.2.4 理论框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构建
        2.1.1 文献研究法
        2.1.2 专家会议法
    2.2《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预实验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资料收集过程
        2.2.4 质量控制
        2.2.5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2.2.6 伦理原则
第三章 结果
    3.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
        3.1.1 文献检索结果
        3.1.2 形成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
    3.2 专家会议结果
        3.2.1 专家一般资料
        3.2.2 专家权威程度
        3.2.3 对专家会议法中课程初稿的意见整理
    3.3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预实验及质性访谈结果
        3.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
        3.3.2 干预前后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及行为得分情况
        3.3.3 质性访谈结果
    3.4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终稿
第四章 讨论
    4.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科学、规范
        4.1.1 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4.1.2 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
        4.1.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4.1.4 教学评价体现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4.2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有效性
        4.2.1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的影响
        4.2.2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的影响
        4.2.3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4.3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可接受性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1.6 统计学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不同时间节点,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的比较(表5,图3)
        2.3 不同时间节点,两组患者健康行为评分的比较(表6,图4)
        2.4 不同时间节点,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的比较(表7,图5)
        2.5 HFEMA实施前后健康教育流程失效风险优先指数(RPN)比较(表8 图6)
        2.6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随机血糖控制情况比较(表9图7)
        2.7 两组患者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比较(表10,图8 )
    3.讨论
        3.1 国内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现状
        3.2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符合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和理念
        3.3 RCT设计方法可保证临床试验研究的质量
        3.4 问卷量表的选择与结局指标的选择
        3.5 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健康教育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7)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一、田野研究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一、明确方案主题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质量控制
    五、伦理考虑
    六、研究结果
    七、小结
第九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基于社区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效果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高血压的流行现况及疾病负担
2 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现况及危害
3 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研究情况
4 高血压前期研究中的Markov模型应用
5 本研究的切入点和设计 第二章 高血压前期人群社区干预的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地区
    1.2 高血压前期的诊断标准
    1.3 高血压前期人群筛查和干预样本量
    1.4 高血压前期社区干预入组标准
2 总体设计
3 社区干预
    3.1 干预设计
    3.2 干预对象
    3.3 对照对象
    3.4 两组人群健康管理与随访
    3.5 具体干预措施
    3.6 干预实施
    3.7 观察指标
4 质量控制
    4.1 现场调查阶段
    4.2 干预实施阶段
    4.3 过程及结局评估阶段
    4.4 数据管理阶段
5 分析方法
    5.1 一般统计学方法
    5.2 健康干预评价方法
    5.3 Markov模型的应用评价远期的投入产出 第三章 高血压前期人群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1 调查目的
2 调查方法
3 调查结果
    3.1 基线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3.2 高血压前期人群分布特征
    3.3 不同血压分组人群相关危险行为因素分布
    3.4 高血压前期人群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3.5 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3.6 高血压前期危险因素聚集性分析
    3.7 高血压前期人群生活方式与血压等指标的典则相关分析
    3.8 高血压及前期人群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
    3.9 高血压信息来源分析
4 讨论
    4.1 高血压前期的分布特征
    4.2 中心型肥胖、超重或肥胖、吸烟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4.3 高血压知识的传播途径和文化水平的影响
    4.4 Bayesian模型平均法等多元统计方法在高血压前期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血压前期人群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1 评价目的
2 评价方法
3 干预结果
    3.1 干预前两组高血压前期人群入组情况
    3.2 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3.3 干预组和对照组高血压转归情况
    3.4 干预组和对照组正常血压转归率情况
    3.5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血压值指标变化情况
    3.6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BMI和腰围指标变化情况
    3.7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生活方式指标变化情况
    3.8 干预组和对照组行为变化自我评估情况
    3.9 干预组和对照组效用值评价结果
    3.10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取得效益分析
4 讨论
    4.1 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血压转归效果,达到项目设计目的,优于对照
    4.2 运动量、BMI等指标干预效果干预组优于对照组
    4.3 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的效用分析
    4.4 高血压前期4年健康干预的效益显着
5 高血压前期人群社区干预效果总结 第五章 高血压前期干预措施的投入产出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成本测算
    2.2 拟合高血压前期的Markov干预模型
    2.3 成本效果分析
    2.4 成本效用分析
    2.5 成本效益分析
    2.6 敏感性分析
3 数据统计和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干预的投入成本
    4.2 Markov模型拟合结果
    4.3 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队列模拟结果
    4.4 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与不干预方案Monte Carlo拟合结果
    4.5 高血压前期干预方案的策略选择
    4.6 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方案的成本效果
    4.7 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方案的成本效用
    4.8 高血压前期干预方案的成本效益
    4.9 敏感性分析
    4.10 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的影响因素Tornado分析
5 讨论
    5.1 高血压前期健康管理和随访干预的成本优势明显
    5.2 Markov模型拟合显示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方案是优势策略,成本低,效益高
    5.3 成本效果、效用分析体现出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方案的优势
    5.4 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的成本效益比远大于高血压人群的干预
    5.5 敏感性分析支持基于社区的高血压前期健康管理与随访干预策略
    5.6 模型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6 高血压前期人群社区干预方案投入产出分析总结 第六章 主要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1 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研究的结论
    1.1 高血压前期人群特征及危险因素的聚集性
    1.2 设立干预目标,确保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的有效性
    1.3 高血压前期健康管理和随访干预短期效果明显
    1.4 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投入少,取得ICER、QALYs等优于不干预方案
    1.5 群组干预模式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优势
2 政策建议
    2.1 鉴于血压升高的危害,应对高血压前期“提前”干预
    2.2 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的成本优势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筛查和干预的实际意义
    2.3 群组干预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建议
    2.4 契约关系是健康管理与随访管理的核心
    2.5 创新专注于改变行为,可持续性的健康行为模式是健康干预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
    2.6 健康干预项目的目标设定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 研究的创新
    1.1 研究设计的创新
    1.2 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方式进步
    1.3 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效果综合性评价
    1.4 综合的统计方法学应用
2 不足之处
    2.1 缺少对高血压前期的进一步分期
    2.2 样本量估算和统计中对于组内相关性的分析不到位
    2.3 信息收集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信息偏倚
    2.4 干预效果不到位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医疗卫生费用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选题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危害
        1.2.1 心脑血管疾病的现患状况
        1.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1.3 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研究现状
        1.3.1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卫生费用核算研究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3.3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
    1.5 本论文的主要依据和可行性
        1.5.1 主要依据
        1.5.2 可行性分析
    1.6 本论文预期产出
    1.7 本论文创新点和突破
第二章 心脑血管疾病卫生费用核算方法
    2.1 心脑血管疾病与费用范畴的界定
        2.1.1 心脑血管疾病的编码范围
    2.2 心脑血管疾病卫生费用的核算维度
        2.2.1 筹资来源维度
        2.2.2 服务功能维度
        2.2.3 人群维度
    2.3 核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3.1 核算的基本原则
        2.3.2 核算方法
        2.3.3 基本方法
        2.3.4 具体核算步骤与方法
    2.4 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的核算原则
        2.4.1 空间范围
        2.4.2 时间范围
    2.5 研究框架
第三章 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费用概况
    3.1 费用规模和水平
    3.2 费用的功能分布
    3.3 费用的机构分配
    3.4 费用筹资情况
    3.5 不同心脑血管疾病卫生费用情况
    3.6 不同年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费用情况
    3.7 不同性别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情况
第四章 吉林省心脑血管卫生费用筹资来源分析
    4.1 心脑血管疾病不同服务功能费用的筹资分析
    4.2 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的筹资分析
    4.3 不同心脑血管疾病的筹资方案分布
    4.4 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卫生费用的筹资分析
第五章 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卫生费用配置
    5.1 机构配置
        5.1.1 不同筹资渠道费用的机构配置
        5.1.2 心脑血管疾病不同功能费用的机构配置
    5.2 功能配置
        5.2.1 不同筹资渠道资金的功能配置
        5.2.2 不同机构的功能配置
    5.3 不同疾病费用在机构间的分配
    5.4 不同年龄组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的功能配置
第六章 吉林省不同心脑血管疾病卫生费用分析
    6.1 不同筹资方案的心脑血管疾病费用
        6.1.1 公共筹资方案
    6.2 不同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费用
    6.3 不同年龄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费用
    6.4 不同性别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费用
第七章 吉林省不同年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费用
    7.1 不同疾病费用的年龄组分布
    7.2 不同筹资渠道费用的年龄组人群分布分析
    7.3 不同性别人群心脑血管费用的年龄分布分析
第八章 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费用分析
    8.1 吉林省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基本情况
    8.2 吉林省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疾病分布
    8.3 吉林省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资金筹集
    8.4 吉林省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机构配置
    8.5 吉林省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功能分布
    8.6 性别分布
第九章 讨论和建议
    9.1 心脑血管疾病卫生筹资的相关问题讨论
        9.1.1 心脑血管疾病费用筹资存在的问题
        9.1.2 吉林省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费用存在的问题
    9.2 心脑血管疾病投入的国内外经验
        9.2.1 国外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保障情况
        9.2.2 国内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保障情况
        9.2.3 心脑血管疾病干预的政府投入情况
    9.3 相关政策建议
        9.3.1 强化吉林省各地区政府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使投入方向更加合理
        9.3.2 明确吉林省各级政府责任,确保心脑血管疾病经费投入
        9.3.3 进一步调整完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9.3.4 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资金分配的使用效率
        9.3.5 探索扩大心脑血管疾病卫生筹资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脑血管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J]. 李琳,刘叶灵,李明子. 循证护理, 2022(03)
  • [2]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D]. 陈相应.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D]. 李春莉. 延安大学, 2021(09)
  • [4]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D]. 翁瑛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5]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D]. 赵慢. 河北大学, 2020(08)
  • [6]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赵亚芸. 兰州大学, 2020(01)
  • [7]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基于社区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效果经济学评价[D]. 郭海健.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9]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医疗卫生费用核算研究[D]. 李医华. 延边大学, 2017(05)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脑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