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人想享受什么样的高雅音乐

说说中国人想享受什么样的高雅音乐

一、再谈中国人希望欣赏什么样的高雅音乐(论文文献综述)

刘昊[1](2021)在《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余年来,我国合唱艺术伴随着民族独立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具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表征。较之过去以“群众歌咏”为主要载体、在国家政教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合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新世纪的二十年,我国群文合唱蓬勃发展,呈现出包容共生的多元生态。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全体国民追求审美的美育新时期,城市群文合唱图景出现新趋势。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出现了“趣缘”青年群体,他们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对作为人声艺术的合唱的概念理解日益成熟,追求精益求精的听觉感受、持续参与合唱活动成为其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在合唱研究领域中对作品本体的音乐学研究、合唱训练策略的教育学方法研究、群文合唱的社会学意义、历史学脉络研究等方面展开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研究对象而言,以老年、大学生、少儿群体为主。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实证研究切入青年群体这一视角,分析该群体能够形成稳定音乐兴趣、能够将音乐学习主动纳入个体终身教育体系的成因及影响要素,探索其在不同成长阶段参与合唱和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所感知到的音乐教育现状与问题。本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借助Nvivo软件,对上海市较为典型的三个新型合唱团中的15名团员进行深度访谈,探索了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当下合唱团的动力及影响因素,构建了该群体“音乐素养-心理需要-城市情境”的动力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搭建了进一步研究的结构路径框架,提出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参与合唱的直接体验以及当下上海的人文环境是其步入青年阶段产生多维度心理需要而继续参与合唱团的重要影响要素,并提出音乐素养在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与其成年后继续参与合唱团产生的多个心理需要之间发生中介效应的假设。随后,结合扎根理论的研究,借鉴西方合唱参与方面较为成熟的量表,对本研究调研问卷进行设计,对量表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和题项开发,对正式问卷的内容信度与内容效度进行调整与修订。其二,面向上海市以青年职场人为主体的合唱团与大学生合唱团发放正式问卷,采集有效答卷558份,全面考察了参与合唱的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时期参与合唱的体验、大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自我感知的音乐素养、合唱偏好、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差异性分析,了解了不同性别、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分别在读谱习惯、合唱偏好、音乐素养和心理需要方面的差异性。首次运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KMO和巴利特球型检验确定了问卷量表中的题项能够做因子分析,再通过主成份分析肯定了量表中各个维度的组成;然后通过对理论模型指标及参数拟合度的测量和比对,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在结构模型检验中对质化研究中提出的若干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上述步骤,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成长支持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求知需要以及个人价值实现需要均有显着性作用;2、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求知需要无显着影响;3、上海合唱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价值实现需要与社交需要无显着影响;4、城市文创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与审美需要无显着影响;5、除上述被排除的假设以外,其他路径中的假设关系均为显着正相关。结合扎根理论和问卷调研中产生的数据与文本分析,从终身音乐教育立场出发,本研究认为:一方面,青少年阶段的乐器学习、家庭氛围、教师素养、学校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对个体稳定音乐兴趣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专业音乐院校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城市人文艺术氛围的营造、文化工作者合唱观念的重塑、城市合唱团艺术标准的提高等是当下亟待改善的结构性问题。以上,也将是我国城市业余合唱走向进一步繁荣的保证。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李晓琴[3](2020)在《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打破了形式语言学侧重形式和句法研究的限制,将视野投向超句的篇章和话语结构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换言或称重述现象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标记这种现象的连接成分称为“换言连接成分”或“换言标记”。关于换言标记,就目前研究来看,无论国内外,从语言形式层面上来看,已有研究大多是探讨词项式的,就是由一个固定的词语来充当的,而对由图式构式来充当的的换言标记关注不够;从换言前后项语义关系层面上来看,国外主要借助关联理论探讨换言标记前后项之间的因果推理关系,国内汉语学者主要关注换言前后在语义复杂性方面体现的差别,研究侧重前后项之间客观性语义的描写,而对换言后项语义的主观性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从换言标记的来源层面上看,目前尚无人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是如何产生的。因而本文在国内外前人时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功能语言学的立场,运用构式语法、篇章语法和话语分析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在厘清有关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汉语典型换言标记“换句话说”的语义和功能进行描写,重点选取“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往X里说”“说得X一点”等,从形式与功能以及来源等方面对这三大类共六个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进行全面描写,力求对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得出新的认知。本文结构如下:首先为绪论。该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阐述了选题意义及该选题可能的创新点,说明了拟解决问题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第一章为相关问题研究综述。本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构式研究以及篇章和话语研究,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换言标记的界定、分类、范围、功能等问题。第二章讨论了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的相关问题。本章主要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事实,厘清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的基本概念,涉及到换言关系的界定、换言关系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义属性等问题,讨论了换言标记的范围、形式、功能等问题,对汉语的换言关系与换言标记系统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此章的内容主要是为后面几章的个案研究提供理论和概念支撑。第三章讨论了汉语中最典型的换言标记“换句话说”。在参考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换句话说”所关联的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其次分析了“换句话说”及其所标记的换言结构的相关语用问题,最后考察了“换句话说”的来源与演变。本章内容主要是为后面换言标记构式的描写提供范例。第四章讨论了“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引述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五章讨论了“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视角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六章讨论了“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评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往X里说”“说得X一点”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七章为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首先,考察了在古代或近代汉语中与某一换言标记构式相关的表达方式,讨论了这些表达方式与换言标记的关系。其次,分别讨论了三大类六个换言标记构式的具体来源和演变过程。最后,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演变动因和机制。第八章为汉语换言现象相关特点的归结。首先,依据换言结构成分的多少将其分为简单的换言结构和复杂的换言结构。其次,分析了换言关系的语义层次问题。再次,分析了换言标记的分类问题。最后分析了词项式与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的共同点,并着重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最后为结语。首先对文章的基本框架作出说明。其次,对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说明。

于佳煖[4](2017)在《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广场舞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综述品位分层理论的基础上,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广场舞参与者的音乐品位分层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两项研究结果。(1)根据"是否喜爱高雅艺术",可将广场舞参与者划分为"高层欣赏者"和"低层欣赏者"。进一步地可将"高层欣赏者"分为"挑食的高层欣赏者"和"杂食的高层欣赏者"。(2)与全国范围内的同龄群体相比,广场舞参与者的出生年有集中于1950年至1959年的趋势,并且其受教育程度比参照组更高,但社会经济地位分布则与全国的同龄群体相似。对成为"高层欣赏者"影响最显着的变量是受教育年限,对"高层欣赏者"间的分化影响最显着的变量是社会经济地位

陆挺[5](2014)在《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当下市场经济带来的人心浮躁、物质欲求膨胀带来的失衡环境,引发大学生人格缺失、创造力匮乏、心理失衡等诸方面问题。这些似乎均与今天大学重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关。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即通过文化来实现人文化成,由此决定大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实现人自身的全面成长。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如何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如何接续中华优秀的教育传统?可谓任重而道远。近年,国家乃至全国各大学已经开始重视包含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但是,以为艺术教育仅是技巧的教育,并未突出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的弊端尚未得到明显改观。特别是面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尚缺乏统一的规划领导,缺乏自上而下的设计,缺乏“受尊重性”乃至被边缘化,未能形成制度化的规范运作模式。而在研究领域,处于专业教育和师范艺术教育之间的大学非艺术专业的普通艺术教育长期少有人进行专题研究,研究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博士论文目前尚处于空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多年的实践体验,从大学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与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提出回归大学教育文化本质的根本命题,试图重构中国大学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理念框架与实践机制,将最终落脚点定位在帮助学生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研究理路是:以教育实践调查与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石,以“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与“自上而下”的理论思考结合,进行理论观照下的现实研究,采用案例研究、访谈观察、文献搜集、比较分析以及调查统计等多种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并且探究制度策略建构,从而为中国大学特别是以理工科大学为背景的综合大学推进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可操作性经验。研究结论认为,大学教育应回归中华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经验,坚持中国气派,办出大学特色,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完善人生,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完成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使伟大中国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得以“安身立命”。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在大量翔实的调查研究资料和自身工作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始终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重建和新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路适合中国大学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陈俊池[6](2014)在《再谈高雅艺术》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强,促使了高雅艺术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高频词”。因为高雅艺术契合了当下大众的心理需求,成为人们的宠儿。于是,高雅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同时也遭到相当多的质疑。这些质疑主要体现在:究竟是高雅艺术还是高价艺术,高雅艺术在西方文化入侵下被理解的误区,如何传承中国文化传统下的高雅艺术。就目前而言,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我国开始大力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开展十余载但依旧“风声大,雨点小”,活动落实力度不够,这当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西方文化蚕食下的中国人更倾向一种认识:西洋文化里的小提琴,芭蕾舞这些才是高雅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雅艺术被弃之不顾。将中国传统高雅艺术重新推向世界,走近人民也是我们一大课题。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的“中国梦”也是艺术梦,中国人民的幸福观已从物质高度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上来。让高雅艺术催生人们的幸福感,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而中国特色的高雅艺术既要接纳西方的独特魅力,吸纳其特长,又要保持我们中华五千年独有的传统,让世界了解中国,懂得中国!

廖佩君[7](2013)在《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音乐部分”调研与思考》文中指出本论文对2005至2012年全国范围内“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概况进行分析,对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的“音乐部分”进行了调研。近几年,活动形式愈加多元,涉及的艺术种类也更加多样。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对此活动是否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水平有质的提高,对怎样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活动“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目的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力求找出适合当代大学生进入音乐、艺术领域的方式,对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得出:改变观念,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安排节目内容是关键,艺术院团与学校“结对子”,高校音乐课堂普及音乐知识等多方面共同协助,才能保证活动预期的效果。改变观念,重视并长期坚持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张雯雯[8](2013)在《《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创办;由郭沫若先生题词;在新中国时期最早以“评论性”定位;全国唯一集学术信息、学术动态、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音乐核心刊物《人民音乐》(1950-2010)为研究对象,以《人民音乐》对推动中国当代音乐批评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主线,采用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杂志历史发展轨迹入手,通过对音乐批评的回顾,总结出每一时期音乐批评的热点问题,并以此探索当时中国音乐批评坚持的原则道路、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在实证性文献考据的基础上,分析并阐述《人民音乐》的时代学术价值,以及带给音乐批评界的重要启示,确定其历史地位,从而引发对中国音乐批评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阐明《人民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及填补学术空白之创新性。第一部分,对《人民音乐》创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并通过栏目内容等数量统计,分析《人民音乐》的办刊特点,进而说明《人民音乐》在我国音乐事业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二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新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一个高潮期(1950-1966),通过列举《人民音乐》在“十七年”关于音乐“民族化”等主要问题的讨论,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批评的功能与特点。第三部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而恢复了活跃的争鸣气氛,出现了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二次高潮期(1976-2000),此段落强调音乐批评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后,全面处在拨乱反正的蓬勃发展状态;以及在1989年动乱后,音乐界在经历短暂的迂回曲折阶段中,音乐批评的主要论域。第四部分,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巡讲话”扭转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中国音乐理论界终于获得了在音乐观念上的一次真正的解放,此章节通过比较这一时期《人民音乐》和其他迅速发展起来的音乐期刊上所发表的批评文章,阐释我国进入新世纪前后,即音乐界的后新时期(2000-2010),音乐批评主要关注点和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音乐批评多元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更高层次意义的讨论。结语部分,重点分析了音乐批评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并对我国音乐批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柳婧姊[9](2013)在《二十世纪中国严肃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与大众对严肃音乐的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严肃音乐已成为我国主流音乐文化品种之一。严肃音乐通常是指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它符合民族意志和时代精神,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及深刻的表现力,同时散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其自身价值较为长久的保留。本文试图在大众喜欢的严肃音乐作品的视角中对中国严肃音乐创作的发展变化进行理论上的剖析,来分析严肃音乐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属性。并通过音乐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阐释严肃音乐在创作和传播中与受众人群之间的普遍规律性问题。本文立足于研究大众对严肃音乐的需求这一情况。首先是对严肃音乐概念与严肃音乐的流变进行概括性的介绍。随后从严肃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两大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探讨了严肃音乐在创作和传播的不同时期,大众对其需求的程度及现今推广严肃音乐的现实思考。本文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严肃音乐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学堂乐歌和五四时期、一元时期和多元时期,其中每个时期都有较为经典的音乐作品和其独有的传播方式为大众所呈现。多元时期由于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使严肃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与中国大众审美水平并不处于同一种高度,而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涉及到经济文化发达与否的制约。如若音乐属于上层建筑,严肃音乐则处于上层建筑的高端。如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李师江[10](2012)在《猥琐天才》文中认为有一种青春叫卑贱有一种气质叫猥琐有一种人生叫坦诚1人生在世,大多所从事的职业都是误打误撞,不是自小就心向往之。不信,你随便问问街上要饭的、扫大街的、扛麻袋的、掏大粪的,都不是自小的理想。话音未落,肯定有那不服气的心中怒道:你丫不是职业歧视吗?掏大粪怎么啦,我打从娘胎里出来就想着到社会上去掏大粪,不信,舌头伸过来尝一尝!如果这是你的真实想法,恭喜你,你就是传说中万中无一的天才,活佛转世。虽

二、再谈中国人希望欣赏什么样的高雅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谈中国人希望欣赏什么样的高雅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解析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上篇
    第一章 我国群众合唱文化的回溯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现当代发展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群文合唱
        二、步入新世纪的当代群文合唱
        三、我国当代群文合唱的特点
        第三节 上海群文合唱:发展与超越
        一、近代上海社会音乐文化的发轫
        二、上海市群文合唱初级阶段:歌咏齐唱
        三、建国后的上海群文合唱:歌咏爱好者群体的兴起
        四、从“群众歌咏”到“合唱艺术”:上海市业余合唱团的突围
        五、网红合唱团的“出圈”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成年群体合唱参与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理论回顾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
        二、深度休闲理论
        三、动机理论
        四、自我决定理论
        第二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际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动机与影响要素模型构建
        第一节 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及样本选择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与使用流程
        二、合唱团样本选择
        三、合唱团员样本选择
        第二节 访谈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三节 动机与影响要素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关系假设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建构
        二、基于关系模型的路径关系与假设
        本章小结
下篇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实验设计
        第一节 问卷框架与设计
        第二节 量表题项的编制与生成
        一、“心理需要”(因变量Y)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二、成长支持(自变量A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三、参与体验(自变量B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四、上海人文环境(自变量C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五、音乐素养(M中介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编制
        第三节 问卷的修订与正式调研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一、问卷的修订
        二、样本量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三、正式调研问卷中相关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分析与模型检验
        第一节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一、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基本描述与分析
        二、过去校内外音乐教育经历的基本描述
        三、上海青年群体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的体验
        四、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
        五、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当下合唱环境与城市文创环境
        六、参与合唱团的上海青年群体读谱习惯与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
        七、上海青年群体对当代阿卡贝拉和传统合唱的不同态度
        八、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
        九、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阻碍合唱发展的要素
        第二节 正态检验
        第三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上海人文环境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探索性因子分析
        五、心理需要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体验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上海人文环境验证性因子分析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五、青年人参与当下上海市合唱团的心理需要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五节 有关控制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一、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的差异分析
        二、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的差异分析
        三、青年群体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构模型与检验假设
        第一节 影响因素与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验证
        一、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二、青少年阶段的合唱参与体验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三、上海合唱环境、城市文创环境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第二节 音乐素养的中介作用检验与分析
        一、音乐素养在家庭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二、音乐素养在学校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三、音乐素养在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一、青少时期的乐器学习和家长的适度坚持成就了青年人成年后参与合唱的稳定兴趣
    二、校内外音乐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学生养成终身音乐学习态度与音乐审美力的催化剂
    三、学校教育阶段基本音乐素养的建立和面向人人理念的落实是合唱美育终身化的前提
    四、面向市场的合唱文化敦促专业音乐院校在艺术与管理方面的复合人才培养
    五、合唱良性生态发展需要创作者的观念解放及其与表演团队的声求气应
    六、城市人文艺术氛围和国民合唱观念的重塑是城市合唱发展的保证
    七、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一、半结构访谈提纲
    二、正式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1 关于话语标记研究
        1.1.1 国外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1.1.2 国内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1.2 关于构式研究
        1.2.1 构式的界定
        1.2.2 构式的分类
        1.2.3 关于功能性构式
    1.3 关于篇章和话语研究
        1.3.1 关于篇章研究
        1.3.2 关于话语研究
        1.3.3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
    1.4 关于换言问题的研究
        1.4.1 国外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1.4.3 换言标记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
    2.1 关于换言关系
        2.1.1 换言关系的界定
        2.1.2 换言关系的语义分析
        2.1.3 换言关系的语义属性
        2.1.4 关于“语义相似性”
    2.2 关于换言标记
        2.2.1 换言标记的范围
        2.2.2 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
        2.2.3 换言标记的功能
        2.2.4 换言标记的共性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换言标记分析——以“换句话说”为例
    3.1 “换句话说”的相关变体
    3.2 “换句话说”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3.2.1 释义关系
        3.2.2 非释义关系
    3.3 语用分析
        3.3.1 着眼于语言语境的换言
        3.3.2 着眼于交际语境的换言
    3.4 “换句话说”与“换言之”的产生和发展
        3.4.1 “换句话说”的产生与发展
        3.4.2 “换言之”的产生与发展
        3.4.3 关于“换句话说”“换言之”来源的假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
    4.1 “引述”及相关问题
        4.1.1 “引述”及其类型
        4.1.2 与“引述”相关的理论
        4.1.3 “引述”与“互文”
        4.1.4 “引述”与“换言”
    4.2 “用X的话说”
        4.2.1 “用X的话说”的不同用法
        4.2.2 “用X的话说”的引述类型
        4.2.3 “用X的话说”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4.3 “按X的说法”
        4.3.1 “按X的说法”的不同用法
        4.3.2 “按X的说法”的引述类型
        4.3.3 “按X的说法”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4.4 语用分析
        4.4.1 人物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2 时地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3 属性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4 其他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
    5.1 “视角”及其相关问题
        5.1.1 视角
        5.1.2 视角类型与视角化的手段
        5.1.3 语言顺应理论的视角观
    5.2 “从X的角度说”
        5.2.1 “从X的角度说”的不同用法
        5.2.2 视角类型
        5.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5.3 “从X的方面说”
        5.3.1 “从X的方面说”的不同用法
        5.3.2 视角类型
        5.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5.4 语用分析
        5.4.1 视角的延伸
        5.4.2 视角的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
    6.1 “评价”及相关问题
    6.2 “往X里说”
        6.2.1 “往X里说”的不同用法
        6.2.2 构件解析
        6.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6.3 “说得X一点”
        6.3.1 “说得X一点”的不同用法
        6.3.2 构件X的解析与构式变体
        6.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6.4 语用分析
        6.4.1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功能
        6.4.2 换言前后项的语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换言标记构式的来源和演变
    7.1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1.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1.2 “用X的话说”的来源和演变
        7.1.3 “按X的说法”的来源和演变
    7.2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2.1 古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2.2 “从X的角度说”的来源和演变
        7.2.3 “从X的方面说”的来源和演变
    7.3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3.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3.2 “往X里说”的来源和演变
        7.3.3 “说得X一点”的来源和演变
    7.4 换言标记构式演变的动因
        7.4.1 语义虚化
        7.4.2 语境的作用
        7.4.3 语言接触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汉语换言结构的特点
    8.1 结构成分
        8.1.1 简单的换言结构
        8.1.2 复杂的换言结构
    8.2 结构关系
        8.2.1 第一层次的语义关系
        8.2.2 下位层次的语义关系
    8.3 结构标记
        8.3.1 换言标记的分类
        8.3.2 两类换言标记的共同点
        8.3.3 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
    8.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广场舞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一) 以布迪厄为代表的品位分层观点
    (二) 来自Peterson的挑战:“挑食者-杂食者”假设
    (三) 基于文献的研究思路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一)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二) 概念测量与分析方法
三结果分析一:广场舞参与者的音乐品位差异
    (一) 识别高层欣赏者的方式
    (二) 高层欣赏者的分化:“挑食者”抑或“杂食者”
四结果分析二:阶层与音乐品位差异的关系
    (一) 广场舞参与者的分布
    (二) 广场舞参与者的阶层特性与品位差异的关系
五结论与讨论

(5)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三、所涉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四、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教育的文化本位与历史观照
    第一节 大学教育的文化本位
        一、教育的文化本质
        二、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现代大学教育的生态特性
    第二节 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与问题
        一、中国大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二、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与症结
    第三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观照与现实问题
        一、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观照
        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二章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及其功能
        一、艺术的本质
        二、艺术的功能
    第二节 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
        一、艺术教育的本质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
        三、艺术教育的特色
第三章 美国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
    第一节 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分布必修课程模式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历程
        二、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三、哈佛大学校园艺术教育
        四、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芝加哥大学的艺术教育:经典阅读模式
        一、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二、芝加哥大学艺术教育特色
        三、芝加哥大学艺术教育的思想基础
        四、芝加哥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三节 麻省理工学院的艺术教育:分布集中模式
        一、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的历程
        二、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课程
        三、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特点
        四、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四节 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教育:必修型的核心课程模式
        一、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二、哥伦比亚大学艺术教育特点
        三、哥伦比亚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五节 美国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
        二、美国大学重视艺术教育的原因
        三、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大学作为人文教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
    第一节 清华大学:“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范例
        一、清华大学艺术教育概述
        二、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三、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特色
    第二节 北京大学:“由理入道”的艺术教育范例
        一、北京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概述
        二、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三、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第三节 东南大学:“艺文融通”的艺术教育范例
        一、东南大学艺术教育概述
        二、东南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三、东南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
        四、东南大学艺术教育实践反馈
    第四节 香港城市大学:弘扬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范例
        一、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教育概述
        二、香港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三、香港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理念框架与实践机制探索
    第一节 中西方大学艺术教育比较与思考
        一、中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观照
        二、中西方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比较
        三、中国大学办学理念探索
    第二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设置理念
        二、课程体系层次
        三、课程内容规划
        四、课程资源保障
        五、课程讲授方式
    第三节 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
第六章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中国特色
    第一节 中华教育传统的回归与重塑
    第二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
        一、何为人生境界?
        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
    第三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特色使命
        一、树立大学生的根基意识
        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再谈高雅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高雅艺术的含义
    一、普遍意义上理解的高雅艺术
    二、高雅艺术关键字
        (一) 高雅品位
        (二) 高昂价位
        (三) 小众范围
第二章 被国人西化标准的高雅艺术
第三章 跳出西方文化侵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传统
    一、中国传统文化导致的东方传统艺术审美
    二、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名词
第四章 高雅艺术在当今社会推行中的尴尬状况
    一、高雅艺术相关社会背景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十余载的发展历程
    三、大学生对高雅艺术认知方面存在误区的原因
        (一) 专业教育优先于品格教育
        (二) “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门槛之高,拦住了大学生的热情
        (三) 新闻媒体舆论指引的错误
    四、高雅艺术进校园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 过于依赖国家财政支持,运营模式局限
        (二) 因认识局限,过于热捧西方高雅艺术忽略国粹
        (三) 地域差异也导致活动开展的冷热不均
        (四) 宣传的方式有失偏颇
        (五) 僧多粥少,开展力度不够
    五、高雅艺术进校园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一) 浅层次上的休闲娱乐
        (二) 使大学生对世界有更好的认知
        (三) 对大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第五章 高雅艺术是“中国梦”的助推剂
    一、“幸福梦”是“艺术梦”也是“中国梦”
    二、驾“高雅艺术”之祥云,追幸福社会之“中国梦”
        (一) 高雅艺术助“中国梦”一臂之力
        (二) 世界眼中的“中国梦”离不开高雅艺术的支撑
第六章 高雅艺术如何走近人民生活
    一、艺术来自于生活,生活激发艺术的创造力
    二、高雅艺术需要在引领中,走近人民的生活
    三、高雅艺术在推进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四、学校是高雅艺术贴近人民生活的摇篮
    五、社区、社会各界需要重视高雅艺术
    六、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高雅艺术走进生活
    七、拉近高雅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第七章 走近时代的中国传统高雅艺术
    一、顺势而变的传统文化艺术
    二、中西方艺术交流碰撞下的时代火花
    三、拥有中国特色的西方高雅艺术
    四、中国的高雅艺术是坚固的基石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音乐部分”调研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概述
    第一节 何为“高雅艺术”:对“高雅艺术”的思考
    第二节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提出
        一、社会变革中的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
        二、给大学生“补课”
    第三节 2005-2012年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
        一、2005-2012年全国活动开展情况概述
        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情况概述
    第一节 上海市“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
        一、上海市“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概述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新模式
        (一) 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
        (二) “相约大剧院”
    第二节 近三年“高雅艺术进校园”音乐演出活动节目分析及工作流程
        一、近三年音乐演出活动节日分析
        二、工作流程及经费运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音乐演出部分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及调查过程
        一、问卷设计及回收情况
        二、问卷效度评测
    第二节 问卷反馈与分析
        一、观看音乐演出活动学生的问卷反馈与分析
        二、参演音乐演出活动演员的问卷反馈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
    第一节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作用
        一、增加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整合高校与社会的资源
        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第二节 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质疑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依赖“高雅艺术进校园”吗?
        二、种类单一的活动是否利于艺术修养的全面提高
        三、节目内容的规划与表演形式
        四、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
        五、欣赏音乐的方式向个人自愿行为转变
    本章小结
总结语
附录
    附录一:教育部各年度下发文件汇编
    附录二:《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
    附录三: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07-2009年安排表
    附录四:高雅艺术进校园基地学校工作规范
    附录五:近三年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音乐会节目一览
    附件六:问卷1“高雅艺术进校园”观赏音乐会活动的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七:问卷2“高雅艺术进校园”参演音乐会演员的调查问卷
    附件八:问卷中问题对应信息
    附录九:问卷效度评估
参考文献
后记

(8)《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价值、思路与方法
一、 关于《人民音乐》
    (一) 新中国音乐“第一刊”的诞生与发展
    (二) 《人民音乐》的办刊宗旨
    (三) 《人民音乐》在新中国音乐事业中的历史贡献
        1. 启迪新中国音乐思想
        2. 传承中国音乐遗产
        3. 引介国外音乐作品与理论
        4. 推进音乐学科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
二、 1950-1966:《人民音乐》在“十七年”的音乐坚守
    (一) “土洋之争”:关于音乐“民族化”的讨论
        1. 缘起与经过
        2. 主要问题
        3. 成果及意义
    (二) “请专家下凡”: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论争
        1. “生活体验”与“业务学习”
        2. “改造思想”与“强调技术”
        3. “音乐创作”与“音乐批评”
    (三) 通俗音乐批评
        1. 抒情歌曲
        2. 轻音乐
    (四) 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与“群众化”
        1. 论的缘起
        2. “三化”讨论
        3. 讨论的意义
    (五) 关于马思聪演奏曲目的讨论
        1. 围绕“如何对待音乐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学术争鸣
        2. 关于《人民音乐》编辑部的检查与郑伯农的批判
三、 1976-2000:《人民音乐》与新时期的音乐争鸣
    (一) 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现状
        1. 高唱多元多样的“主旋律”——音乐创作问题的讨论
        2. “三足鼎立、彰显个性”——思想解放的时代
    (二) 当时的音乐批评与新思潮、新作品出现
        1. “新潮音乐”:崛起的一群
        2. “流行音乐”:大潮汹涌
        3. “回顾与反思”:中国音乐理论界掀起关于思想解放问题的探讨
    (三)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音乐批评的曲折回流
        1. 反对否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否定社会主义音乐
        2. 有关对近代音乐史的回顾及“《讲话》后现象”提法的批判
        3. 对改革开放的音乐事业的不同认识和对“新潮音乐”的不同评价
        4. 对于音乐创作问题与文化建设问题的不同认识
四、 2000-2010:《人民音乐》与新世纪前后的音乐反思与重构
    (一) 音乐的反思及探索的深化
        1. 对“新潮音乐”的反思
        2. 关于“三种唱法”分类的看法
        3. 关于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见解
    (二) 音乐观念的自由争鸣
        1. 关于“20 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讨论
        2. 对于音乐创作思潮的争论
        3. “重写音乐史”论战
        4. 百家争鸣的理论研究
结语
    1. 《人民音乐》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
    2. 对《人民音乐》“坚守”评论的展望
附表
附录
    附录 1:《人民音乐》关于“土洋唱法”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2:《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与生活”关系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3:《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三化”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4:《人民音乐》关于“轻音乐”批评的主要文章
    附录 5:《人民音乐》关于“新潮音乐”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6:《人民音乐》关于“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价值观论战的主要文章
    附录 7:《人民音乐》讨论“音乐教育”的主要文章
    附录 8:《人民音乐》讨论“回顾与反思”的主要文章
    附录 9:《人民音乐》关于“重写音乐史”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10:《人民音乐》关于“新世纪音乐”批评的文章(2000-2010)
    附录 11:《人民音乐》期刊出版统计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二十世纪中国严肃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与大众对严肃音乐的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严肃音乐
    第一节 严肃音乐的界定
        一 广义的严肃音乐的认识
        二 狭义的严肃音乐认识
    第二节 严肃音乐的流变
        一 寻严肃音乐西方之源头
        二 究严肃音乐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严肃音乐创作
    第一节 学堂乐歌+五四时期严肃音乐创作时期
        一 学堂乐歌+五四时期时代背景
        二 该时期经典严肃音乐创作评价
    第二节 “一元”严肃音乐创作时期
        一 战争时期的严肃音乐创作
        二 建国初期的严肃音乐的创作
        三 文革十年间的严肃音乐的创作经典
    第三节 “多元”严肃音乐创作时期
        一 1976到1989的严肃音乐创作
        二 1989年至今的严肃音乐的创作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严肃音乐的传播
    第一节 严肃音乐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一 学堂乐歌+五四时期严肃音乐的传播
        二 一元时期严肃音乐的传播
        三 多元时期的严肃音乐的传播
    第二节 严肃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方式
        一 通过音乐院校的方式进行传播
        二 通过音乐会的方式进行传播
        三 通过音乐节的方式进行传播
        四 通过音乐期刊杂志的方式进行传播
        五 通过电子媒介的方式进行传播
第四章 严肃音乐在大众中的需求及其推广
    第一节 大众对严肃音乐的需求
        一 相关概念的阐释
        二 大众对严肃音乐内容和认知途径的探析
        三 大众对严肃音乐价值功能的需求
    第二节 推广严肃音乐的思考
        一 为何要推广严肃音乐
        二 大众对欣赏严肃音乐作品的偏差因素
        三 对推广严肃音乐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再谈中国人希望欣赏什么样的高雅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D]. 刘昊.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D]. 李晓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广场舞群体为例[J]. 于佳煖. 中国研究, 2017(01)
  • [5]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陆挺. 东南大学, 2014(02)
  • [6]再谈高雅艺术[D]. 陈俊池.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7]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音乐部分”调研与思考[D]. 廖佩君. 上海音乐学院, 2013(02)
  • [8]《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 张雯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9]二十世纪中国严肃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与大众对严肃音乐的需求研究[D]. 柳婧姊. 河北师范大学, 2013(06)
  • [10]猥琐天才[J]. 李师江. 百花洲, 2012(01)

标签:;  ;  ;  ;  ;  

说说中国人想享受什么样的高雅音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