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B超在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一、B超诊断颌面部肿瘤的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鹏,石冰,张浚睿,刘彦普,沈国芳,郭传瑸,杨驰,李祖兵,张志光,王慧明,卢利,胡开进,季平,许彪,张伟,刘静明,龚忠诚,任战平,田磊,袁华,张惠,马婕,孔亮[1](2021)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OMSI)是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OMSI病例具有耐药菌感染增多、重症感染增多、致死风险增加等特点。为提高OMSI的治愈率,其治疗原则与方法需与时俱进。因此,依据国内部分专家当前诊治OMSI的临床经验,结合国际同行治疗经验,本文从术前检查、检查结果解读、经验性用药原则、手术处理原则、术后换药原则、智齿冠周炎相关间隙感染的防治策略、血糖监测与控制、物理因子治疗原则、路德维希咽峡炎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等10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形成共识,以期逐步实现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同行诊治OMSI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最终达到提高我国OMSI的诊疗水平的目的。

邹虎威[2](2020)在《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头颈肿瘤的3%。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随着人们对腮腺肿瘤病理特点了解的深入以及经验的积累,腮腺肿瘤切除的术式经历了由剜除术到腺叶切除术再到部分腮腺切除术的发展过程。部分腮腺切除术是功能性外科发展的产物,其保留了部分腮腺腺体,但是这在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涎瘘率增高的问题。腮腺术后涎瘘的病因在于术中切除部分腮腺组织时,同时切断了腮腺的导管系统,并造成其断端在术区的直接暴露,残存腺体分泌的唾液可从破裂的导管漏入术区,唾液潴留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涎瘘。为预防涎瘘,在分离腮腺组织时,需对腮腺分支导管仔细甄别并结扎,在完成肿瘤切除之后,还需要对腮腺残端严密缝扎,术后通常配合绷带加压包扎、负压引流等辅助手段。但因为腮腺各级分支导管过于细小、众多,且没有显着颜色,术中难以完全识别;缝扎腮腺残端时又出于对面神经的保护而投鼠忌器,难免遗漏部分腮腺分支导管,导致涎瘘发生。如何有效识别并结扎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是降低涎瘘率的关键,而对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是临床预防涎瘘的关键痛点。亚甲蓝是临床常用的染色剂,其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1950年代,当时使用的亚甲蓝染色技术通过术前自导管口注入亚甲蓝,使腮腺腺体蓝染,因肿瘤和面神经不蓝染,从而起到便于识别肿瘤和面神经的作用,但该技术造成整个腮腺术区蓝染,反而不利于发现腮腺导管瘘。将亚甲蓝作为示踪剂来实现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是具有创新性的新技术,此前未见报道,此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是对传统分支导管结扎技术和腮腺残端缝扎技术的有效补充。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和方法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区口腔颌面外科行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101例病例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法、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术后涎瘘、暂时性面瘫等并发症情况。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将临床诊断为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且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入亚甲蓝组和传统组。两组患者均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亚甲蓝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于腮腺导管口注入稀释的亚甲蓝,根据亚甲蓝在腮腺术区流出的位置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后,再行腮腺残端缝扎;传统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直接行腮腺残端缝扎。两组患者都行组织补片植入,并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引流量低于20mL时拔除负压引流管,并行绷带加压包扎,术后一周拆线,并再次加压包扎一周。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一周、两周、三周,每次随访均检查患者涎瘘、面瘫等并发症情况。结果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101例病例中,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者38例(亚甲蓝组),仅应用传统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者63例(传统组)。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7.89%,低于传统组(20.63%,P=0.156)。亚甲蓝组术后面瘫率10.53%,高于传统组(9.52%,P=1.000)。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35分钟,四分位距33,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5分钟,四分位距50,P<0.001)。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患侧、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在腮腺术后是否涎瘘或面瘫的患者间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自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共纳入患者245例,其中亚甲蓝组122例,传统组123例。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4.92%,显着低于传统组(12.20%,P=0.042)。亚甲蓝组术后暂时性面瘫率13.93%,高于传统组(11.38%,P=0.548)。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113分钟,四分位距44,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0分钟,四分位距40,P=0.002)。涎瘘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8岁,四分位距26,显着低于无涎瘘患者(中位数53,四分位距19,P=0.037)。术后暂时性面瘫患者肿瘤大小中位数为3.0cm,四分位距2.0,显着大于无暂时性面瘫患者(中位数2.5,四分位距1.3,P=0.015)。结论1.使用亚甲蓝示踪技术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能显着降低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率,在腮腺手术中有推广价值。2.亚甲蓝示踪技术延长了手术时间,但不会明显增加术后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3.年龄是腮腺术后涎瘘的相关风险因素,低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涎瘘。4.肿瘤大小是腮腺术后暂时性面瘫的相关风险因素,肿瘤越大越容易发生术后面瘫。

昝浩[3](202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双能量CT成像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 比较双源CT与普通增强CT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否发生颈部转移的可靠性,进而探究在临床上应用双源CT检查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是否可行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以达到提高手术精准治疗水平的目的。研究方法 收集2020年4月到2020年9月间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治疗的患者资料,整理出术前活检获得的病理结果确诊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全部病例,综合纳入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把不符合要求的病例排除,最终选取患者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8到76岁,平均60.7岁。其中,16例患者行颅底至颈根普通强化CT检查,18例患者行颅底至颈根双源CT扫描。以“组-组”方式统计淋巴结转移的数据,设计四格表计算两种检查手段的真阳性数、假阳性数等统计学指标;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普通增强CT的统计学数据:真阳性数、假阳性数、真阴性数、假阴性数、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0、4、18、6、62.5%、81.82%、73.68%、71.43%、75%、18.18%、37.5%、3.4375、0.4583,双源 CT 的统计学数据分别为9、3、35、6、81.82%、92.11%、89.80%、75,00%、94.59%、7.89%、18.18%、10.3636、0.1974,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双能量CT诊断与病理学金标准的结果符合率 Po=0.898,Kappa=0.716(P<0.05),Kappa 值大于 0.7,二者一致性良好;普通增强CT的诊断与病理学金标准的结果符合率Po=0.737,Kappa值=0.451,具有中等一致性(p<0.05)。结论及意义 本研究可以说明:1.双源CT对于OSCC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其结果与术后病理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与普通增强CT相比,双源CT能够更加精准地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经统计学计算其各项数据均优于普通增强CT。3.双源CT作为一种近年来推出的新型强化CT,对于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及可靠性较高,临床上应用双源CT检查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可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熊博凯,刘秀飘,杨羽晨,杨佩佩,黄碧莹,严俊峰,危由春,邱嘉旋,张强[4](2020)在《168例下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168例下颌下腺肿瘤(submandibular gland tumors,SGT)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1年—2018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68例下颌下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发病特征及临床诊断。结果:男性69例,女性99例,男女比例为0.69∶1;良性上皮性肿瘤128例(76.19%),恶性上皮性肿瘤40例(23.81%),良、恶性上皮性肿瘤的比例为3.2∶1;多形性腺瘤在良性上皮性肿瘤中占比最大,腺样囊性癌、鳞状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涎腺导管癌在恶性上皮性肿瘤中分别排在前4位。B超、CT、细针吸取细胞学及术中冰冻切片对肿瘤良、恶性判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43.10%、42.86%、82.26%及98.42%。结论:下颌下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发生率高于恶性上皮性肿瘤;最常见的下颌下腺良性肿瘤是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的下颌下腺恶性肿瘤是腺样囊性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在下颌下腺肿瘤的术前诊断方面具有价值。

王亚昆[5](2020)在《多西环素与平阳霉素治疗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多西环素与平阳霉素治疗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患儿的临床疗效、瘤体体积变化、注射次数、随访时间和副作用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6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平阳霉素组和多西环素组,每组各30例。平阳霉素组在DSA透视下经皮注射由平阳霉素8mg、碘海醇注射液4m L与生理盐水4m L组成的混合液,完成后摄片,平阳霉素混合液的用量为从病变中吸出体积的1/3-1/2,但总量不超过8mg。多西环素组在DSA透视下经皮注射由多西环素0.1g、碘海醇注射液2.5m L与生理盐水2.5m L组成的混合液,完成后摄片,多西环素混合液的用量为从病变中吸出体积的1/3-1/2,但总量不超过250mg。所有患儿均于治疗后4周随访,4周后患儿未达治愈标准的进行重复治疗,3-6次为1个疗程,术后最长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瘤体体积变化情况、注射次数、随访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平阳霉素组和多西环素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变瘤体体积均显着减少,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多西环素组病变瘤体体积显着小于平阳霉素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平阳霉素组共注射109次,每例患儿平均治疗3.6次,多西环素组共注射76次,每例患儿平均治疗2.5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平阳霉素组最短随访3个月,最长随访18个月,平均随访9.9月;多西环素组最短随访3个月,最长随访12个月,平均随访6.8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平阳霉素组和多西环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1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与多西环素对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硬化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多西环素的临床疗效更佳,病变瘤体体积的减小更显着,手术次数更少,随访时间更短,安全性更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徐竹青[6](2020)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口腔癌是常见癌症之一,而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多数为鳞状细胞癌,易发生于舌侧缘,恶性程度高,由于舌体血运循环十分丰富,且舌的机械运动较为频繁,导致舌鳞癌(TSCC)生长速度快,浸润性强,转移率高,常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虽然现在针对TSCC迁移及侵袭的发生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关于TSCC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也逐步提高,但TSCC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仍在逐年升高,临床上亟待更好的解决方案。近年来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来源广、能够自我更新和增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对肿瘤具有趋向性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工程细胞。目前大量研究显示BMSCs对不同的肿瘤细胞的侵袭作用影响不同,或起促进作用,或其抑制作用,但BMSCs对TSCC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BMSCs对TSCC迁移及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其对舌癌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方法:体外培养舌鳞癌细胞系cal-27细胞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细胞,并将这两种细胞共培养后分别进行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从细胞水平上观察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是什么。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将单独培养及共培养后的cal-27细胞迁移及侵袭作用相关基因E-cadherin、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相对mRNA表达量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着重对MMP-2、MMP-9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从生物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分析,并采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BM-MSCs影响下Cal-27迁移及侵袭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共培养后的Cal-27的E-cadherin基因表达下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基因表达上调,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发现MMP-2、MMP-9蛋白表达上调,推测hBM-MSCs可能是通过下调E-cadherin,上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基因,促进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发生促进肿瘤的生长。结论:成功培养cal-27和hBM-MSCs细胞并行cal-27和hBM-MSCs共培养,提供后续实验基础。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舌鳞癌的迁移及侵袭。

赖中伟[7](2020)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探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2.探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安全性。3.为临床医师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2014年7月-2019年6月间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入选患者相关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肿瘤情况、吸烟史、饮酒史、CT检查结果)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期等,分析这些病例的年龄、性别、T分期、原发灶部位、吸烟饮酒史、病理类型、全身系统状况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数据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计算出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出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相关数据。结果:1.患者的2、4、6月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9%、65.4%、53.8%。2.研究期间患者随访时间6月至60月,中位随访时间28月。术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为92.3%、86.5%;术后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7.7%、36.5%。3.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结局的独立风险因素。4.17.3%患者术后近期出现轻度放疗不良反应(RTOG1-2级),无严重近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RTOG3-4级)。结论: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联合手术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具有微创、高效、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程文博[8](2020)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颌面部表现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ocytosis,LCH)是以导致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特点多变的类肿瘤性疾病,本文第一探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第二分析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与颌面部相关疾病的不同之处,助于早期诊断;第三归纳总结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本次研究经回顾性调查,收集2013年到2019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具有颌面部病变的51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收集其数据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此次共收集51例病例,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55:1,多见于儿童,儿童占比为82%,其中病例中民族占比如下:汉族41.7%,维吾尔族37.25%,蒙古族5.88%,回族5.88%,哈萨尔克族3.92%,满族1.96%,塔吉克族1.96%,土家族1.96%。颌面部好发部位根据好发占比为:耳后肿物,颈部包块,颞部肿物,额骨肿物,下颌骨病损,外耳道溢脓,眶区肿物,口腔颜面部皮疹,顶骨及枕骨,颌下区肿物,口腔溃疡,颧骨,上颌骨。目前诊断均以活检定性为主,后根据指南化疗方案进行正规的化疗,术后并发症暂无报道,疗效尚可。结论:朗格汉斯在组织细胞增多症由于临床特点多变,鉴别诊断难度较大,明确诊断完全依靠病理学检查,但由于疾病自身的特殊性,颌面部隐匿症状需引起重视,往往颌面部软组织包块常伴有不规则的虫噬样骨质破坏,此影像学特点可帮助临床医师尽早确诊,避免耽误病情导致的治疗成功率降低。目前婴幼儿患者治疗依靠化学治疗,成年患者病灶的切除即可达到治愈的目的。朗格汉斯在组织细胞增多症若不加干预短时间内病情进展迅速,根据回顾性分析好发部位等,在临床上可与口腔颌面部常见病行鉴别诊断,尽早发现,并以此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颜明[9](2019)在《PET/CT、MRI和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对比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国内外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已有不少研究,但国内单纯针对不同发病部位、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行术前临床触诊、MRI及PET/CT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颈淋巴结临床触诊、MRI和PET/CT检查并详细记录诊断结果,以术后病理诊断为参照标准,计算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计算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79.5%、64.1%和43.6%。PET/CT与临床触诊在检查的敏感度方面差异性显着(P<0.05),其余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舌癌病例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诊断结果比较:PET/CT、MRI、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91.7%、66.7%及25.0%,PET/CT及MRI与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差异性显着(P<0.05),PET/CT与临床触诊的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差异性显着(P<0.05),其余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3.颊癌、牙龈癌病例PET/CT、MRI和临床触诊诊断结果比较:PET/CT、MRI及临床触诊的各个诊断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鳞状细胞癌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78.8%、60.6%和39.4%,准确率分别为72.2%、68.1%和63.9%,PET/CT与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差异性显着(P<0.05)。5.中分化鳞状细胞癌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60.0%和63.9%,PET/CT与MRI及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差异性显着(P<0.05),PET/CT与临床触诊的阴性预测值差异性显着(P<0.05)。6.高分化及低分化鳞状细胞癌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各个诊断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PET/CT检查较临床触诊具有更好的诊断准确率。2.对于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PET/CT检查比MRI和临床触诊的准确率更高。3.PET/CT对于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效果较好,但对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术前诊断效果欠佳。

牛牧青[10](2019)在《颌面鳞癌颈淋巴结术前B超与术后病理检查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术前应用B超对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进行检查,术后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探讨术前B超检查颌面鳞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性,总结颌面鳞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点,为鳞癌患者的检查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依据。方法严格按照实验纳入标准,选取自2016年9月-2018年7月间于大连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病例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介于31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56.7±10.4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为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初诊患者。术前均由同一位B超医师使用同一台B超机进行颈部淋巴结检查,检查过程中详细记录每位患者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同时记录怀疑转移的淋巴结所在分区、毗邻结构、纵径、横径、淋巴门回声、边界等超声特征,术前B超怀疑转移淋巴结共计55枚。B超检查后一周内行手术治疗,术式均包含原发灶扩大切除术联合颈淋巴结清扫术,按照B超检查结果仔细判定并分离B超怀疑为恶性转移的淋巴结,同时进行记录。连同颈清标本及所有分离的淋巴结一起送检病理,但只将术前B超怀疑是恶性转移的淋巴结作为研究对象,术后与病理结果进行比对,并按照病理确诊结果,将淋巴结分为转移组(46枚)与非转移组(9枚)两组,行参数比较。最后,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分析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B超检查颌面鳞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50%,准确度为85%,阳性预测值为88.23%,阴性预测值为66.67%。2)术前B超检查怀疑转移55枚淋巴结,术后病理确诊其中转移46枚(84%),未转移9枚(16%)。3)转移与非转移两组淋巴结在纵径值、横径值、L/S值、淋巴门回声的参数对比上,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用来判别淋巴结是否转移;而在边界参数的对比上,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边界情况不能作为判别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指标,应结合其他指标共同诊断。4)统计55枚淋巴结的有效B超参数,可见同时具有三项或四项有效参数的淋巴结均在转移组,而在非转移组的个数为0枚;统计46枚转移淋巴结的有效B超参数,在单项参数结果的统计中横径值增大占比82.60%位居首位。结论1)应用B超术前检查颌面鳞癌患者颈淋巴结情况的准确性高,B超可作为术前检查淋巴结是否转移的主要影像学方法;2)淋巴结纵径和横径值的增大、L/S值<2、淋巴门回声偏心或消失,对判别淋巴结是否转移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而边界是否清晰对判别淋巴结是否转移无特殊指示作用,应结合其他指标共同诊断;3)B超检查发现淋巴结同时具有三项或四项有效参数时,即判断为恶性转移淋巴结的可能性较大,术式通常要联合颈淋巴结清扫术;4)淋巴结横径值的增大对转移淋巴结具有明确的指示作用,术前检查淋巴结时要着重注意淋巴结的横径值,若发生增大改变在手术时要进行颈淋巴清扫术将其摘除;5)颌面鳞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及最易发生颈淋巴转移的原发灶部位均为舌部,舌部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密切关注并及时行颈淋巴结B超检查;颈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区域为Ⅰ-Ⅲ区,术前B超检查时,应着重扫查Ⅰ-Ⅲ区。

二、B超诊断颌面部肿瘤的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诊断颌面部肿瘤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病例1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2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3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4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5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6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7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8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腮腺术后涎瘘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3)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双能量CT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汉缩略语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设备、研究过程
第三部分 数据统计
    1.统计方法
    2.诊断价值评价指标
第四部分 统计学分析
第五部分 结果
    1. 临床学数据统计
    2. 病理学数据统计
    3. 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双源CT表现
    4. 统计学分析
第六部分 讨论
    1. OSCC的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及发病特点概述
    2. OSC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特点及颈淋巴结清扫术
    3. 对于OSCC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辅助检查
    4. 双能量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优势
第七部分 结论
附图及表格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168例下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比例
    2.2 年龄分布
    2.3 组织学类型分布及其他相关病理结果
    2.4 辅助检查结果
        2.4.1 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
        2.4.2 CT检查诊断符合率
        2.4.3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
        2.4.4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诊断符合率
3 讨论

(5)多西环素与平阳霉素治疗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选择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分组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2 手术方法
        1.2.3 随访方法
        1.2.4 疗效判定标准
        1.2.5 观察指标
        1.2.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儿瘤体体积比较
    2.4 两组患儿注射次数的比较
    2.5 两组患儿随访时间的比较
    2.6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3.1 病例特点
    3.2 临床表现和分型
    3.3 淋巴管畸形的诊断
    3.4 淋巴管畸形的治疗
    3.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管畸形的诊治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作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仪器和设备
        1.2 实验器材
        1.3 主要试剂
        1.4 人舌鳞癌细胞系
        1.5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实验方法
        2.1 舌鳞癌细胞Cal-27的培养
        2.2 hBM-MSCs的培养
        2.3 Cal-27细胞与hBM-MSCs细胞共培养
        2.4 划痕实验
        2.5 Transwell迁移实验
        2.6 Transwell侵袭实验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作用机制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和设备
        1.2 实验器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PCR实验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2.2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 18例病例
    病例一
        参考文献
    病例二
        参考文献
    病例三
        参考文献
    病例四
        参考文献
    病例五
        参考文献
    病例六
        参考文献
    病例七
        参考文献
    病例八
        参考文献
    病例九
        参考文献
    病例十
        参考文献
    病例十一
        参考文献
    病例十二
        参考文献
    病例十三
        参考文献
    病例十四
        参考文献
    病例十五
        参考文献
    病例十六
        参考文献
    病例十七
        参考文献
    病例十八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仪器设备
    2.3 操作过程及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操作
        2.3.3 术后处理
    2.4 跟踪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2.4.1 随访观察
        2.4.2 疗效评价标准和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2.6 研究内容及分组标准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临床疗效(肿瘤大小变化)
    3.3 患者生存期分析
    3.4 影响OS生存结局的因素分析
    3.5 术后不良反应
    3.6 两例典型病例
        3.6.1 一般资料
        3.6.2 一般资料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8)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颌面部表现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采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1 临床病史采集及专科查体
        2.2 病理学检查
        2.3 影像学检查
        2.4 LCH的治疗方案
        2.5 技术路线图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PET/CT、MRI和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对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诊断概况
    1.2 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1.3 MRI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1.4 PET/CT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颈部淋巴结分区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3.2 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
    3.3 不同病损部位病例中PET/CT、MRI和临床触诊诊断结果比较
    3.4 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病例中PET/CT、MRI和临床触诊诊断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PET/CT、MRI及临床触诊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诊断效果的总体分析
    4.2 PET/CT、MRI及临床触诊对不同病损部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效果的对比分析
    4.3 PET/CT、MRI及临床触诊对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效果的对比分析
    4.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颌面鳞癌颈淋巴结术前B超与术后病理检查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颈部分区
        1.5 实验流程
    2. 研究方法
        2.1 仪器与软件
        2.2 B超检查
        2.3 病理检查
    3.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患者检查基本情况
    2.淋巴结检查情况
    3.B超参数比对情况
    4.淋巴结B超参数统计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B超诊断颌面部肿瘤的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专家共识[J]. 李云鹏,石冰,张浚睿,刘彦普,沈国芳,郭传瑸,杨驰,李祖兵,张志光,王慧明,卢利,胡开进,季平,许彪,张伟,刘静明,龚忠诚,任战平,田磊,袁华,张惠,马婕,孔亮.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02)
  • [2]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邹虎威. 山东大学, 2020(04)
  • [3]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双能量CT成像研究[D]. 昝浩. 山东大学, 2020(04)
  • [4]168例下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 熊博凯,刘秀飘,杨羽晨,杨佩佩,黄碧莹,严俊峰,危由春,邱嘉旋,张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04)
  • [5]多西环素与平阳霉素治疗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比较研究[D]. 王亚昆.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徐竹青. 青岛大学, 2020(01)
  • [7]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D]. 赖中伟. 南昌大学, 2020(08)
  • [8]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颌面部表现临床特点分析[D]. 程文博.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PET/CT、MRI和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对比性分析[D]. 颜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颌面鳞癌颈淋巴结术前B超与术后病理检查的相关研究[D]. 牛牧青.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B超在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