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植草保护生态环境

浅谈人工植草保护生态环境

一、略论人工种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莉,门兴元,郭文秀,曲诚怀,曹洪建,丁荔,朱文君,曲在亮,李卓,吕素洪,宋莹莹,崔洪莹[1](2021)在《生草模式对苹果园天敌及其调控苹果绣线菊蚜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罩笼试验评价天敌控害作用,分析生草模式对苹果园天敌及其控害功能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地面植被控制绣线菊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地面植被会影响苹果园天敌的种群发生数量;人工生草苹果园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密度均显着高于自然生草园和清耕苹果园;直接调查法获得的天敌与绣线菊蚜的益害比差异不显着,黄板调查的结果显示,人工生草园益害比显着高于自然生草园和清耕园,分别是其3.2倍和22.88倍;罩笼试验结果表明,第15 d罩网处理和开放处理间苹果绣线菊蚜的种群增长比率无显着差异,但清耕园苹果绣线菊蚜的种群增长比率显着高于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苹果园;三种处理苹果园生物控害指数无显着性差异。果园生草能显着提高天敌的密度及益害比,在提高果园天敌数量和控害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高君,徐小迪,周宇涵,刘名锋,石其宇,李雄[2](2021)在《生草覆盖对果园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生草覆盖是果园土壤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模式,已被西方多数发达国家应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蓄水保墒能力。但其弊端在于在某些干旱地区,生草会与果树争夺养分和水分,影响果树生长和发育。总结了生草对果园环境的影响,并对生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阐述。

黎琴[3](2021)在《玛曲生态治理实践中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协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南玛曲草原是“黄河之肾”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近40年来玛曲草原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黄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保护刻不容缓。生态治理实践中,科学知识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国家层面的制度政策、科研机构的推广实验、生态修复公司的治理行动等等,都带着科学知识赋予的普遍性和可靠性“施展拳脚”。另外,在过去几十年,也有人们倡导拥护、回顾过去的知识、本土的智慧,认为我们不能太过依赖科学知识,要学会享用来自本土知识的“礼物”。针对两种知识营造对立的情境毫无意义,基于现实忠实地运用两种知识切实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本文从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协同的角度出发,基于玛曲县的生态治理情况,关注牧民、国家、科研机构、生态组织企业等多个主体的生态治理实践。分别从政策制度、科技、社会、基层四个不同层面出发,分析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互动”,探讨本土知识如何与科学知识互相配合产生协同作用和合作效应。本文认为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是互相补充的;二者协同治理目标实现的关键可能性的重要一级是本土的牧民;形成合作共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正确运用,从而实现草原生态善治。

杨清[4](2021)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退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自2011年以来,我国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牧民收入的提高。甘肃省河西走廊,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主要区域之一。甘肃省在实施这一政策过程中,依据区域特点,综合各类因素,制定了差别性的补奖标准。牧民是生态生产力的直接维护者,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牧民既是被补偿的主体,也是“经济人”,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应。本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等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对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PESREn)系统协调性及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于2015-2017年连续3年,每年7月,分别对属于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天祝县、肃南县、民乐县、永昌县、民勤县、古浪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等8个县、22个乡镇、94个村的550户牧民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调研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农牧业生产及牧民生计、牧民生态保护意识、牧民对政策的认知和行为响应、政策执行及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牧民政策期望等七个方面。基于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认知、行为响应、参与政策的意愿和满意度,对实施不同补偿标准的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在牧民响应和对政策的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综合效应等方面评价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应。最后基于牧民需求视角,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为:1.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各县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在波动中小幅优化,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复合系统的协调可持续进程。该区域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区域异质性,发展水平最高的肃北县得分1.589,最低的民乐县仅得分-0.650。2.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行为响应积极。影响牧民行为响应的因素依据程度大小依次为:草地面积、民族、对政策的了解、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规模和对实施政策效果的评价。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青藏高原区,牧民的草地面积和家庭规模是主要因素,该区域牧民对草地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民族、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家庭收入则是影响西部荒漠草地区牧民行为响应的重要因素。3.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牧民对补奖政策的平均满意度为68%,但其参与意愿较高。影响牧民对政策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对政策内容的了解、家庭规模、民族和年龄。影响少数民族牧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以及家庭规模。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影响青藏高原区牧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受教育水平和对补偿政策的了解。影响西部荒漠草地区牧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对政策作用的评价、对补偿政策内容的了解、对草地的维护以及受教育水平。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综合效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的生态效应最为显着,提升了27.57%,其次为社会效应,提升了19.18%,经济效应最低,仅提升了8.56%。河西走廊各区域政策效应呈现出差异性,生态效应提升幅度最大的为民乐县,社会效应提升最大的为阿克塞县,经济效应提升最大的则为肃北县。从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比较来看,青藏高原区政策实施效应高于西部荒漠草地区。5.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牧民作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重要参与者,在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提高牧民收入水平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是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基于牧民需求视角,提出以下建议:(1)以区域差异为依据,细化生态补偿标准。(2)以技术补偿为主,探索生态补偿集体奖励制度。(3)以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为方向,逐步实现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4)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实现草原经济三产融合。(5)以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转变牧民生活方式。(6)统筹系列化改革,建立生态补偿配套制度。

同晓蕾,豆攀,张伯虎,问亚军,闫苗苗[5](2021)在《旱地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为改善果园环境,提高果品品质和产量,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果园生草栽培现状,总结了在干旱地区实行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对果园土壤、果实品质及果园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我国旱地果园草种选择、生草模式及生草后管理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郑鑫[6](2020)在《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的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作为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地面积约占全国天然草地的21%。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草原过度放牧,人类活动加剧,使得天然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问题严重。除了减畜降压、改进草场管理外,人工种草也是一个促使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受高寒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限制,人工种草适宜区域有限,经济成本高,生态影响大。本文以西藏那曲地区五县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典型项目调查了解人工草地现状,并布设样方对比不同经营方式的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及围栏天然草地的土壤和植被特征,利用高分一号影像数据,对典型人工及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反演,探讨藏北高寒地区人工草地建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群落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对人工草地建植的风险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人工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经营方式的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及围栏草地在土壤温度、土壤质地、全磷全钾方面差异显着,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有机质方面差异不显着(α=0.05)。基地人工草地能明显改善土壤质地,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2)人工草地对植被群落的影响:不同经营方式的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及围栏草地在植被高度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人工草地群落高度显着大于天然草地,群落盖度差异不显着(α=0.05)。人工草地使得植被生物多样性显着下降。(3)利用高分一号遥感数据和野外实测地上生物量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二次多项式曲线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由反演结果可知: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均大于天然草地,基地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均大于村集体人工草地。(4)人工草地建植的生态风险:基地人工草地比村集体人工草地风险低。村集体人工草地由于管理不到位易使草地发生退化及撂荒现象,撂荒后的人工草地土壤有干旱化、瘠薄化风险;群落种类与天然草地相似,但毒杂草入侵严重,草地盖度、高度及生物量较天然草地低,草地极度退化。总之,高寒生态脆弱区人工种草投入产出率低、土壤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较大,未来仍需提高人工种草管理和科技水平,优化人工种草布局和发展规模,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地畜牧业发展。

高海秀[7](2020)在《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部门,牧草产业是畜牧业提质增效乃至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尤其是在国内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的背景下,在保护和有效利用天然草地的同时,积极推动人工种草发展牧草产业非常迫切。但在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缓慢,从国家层面真正将牧草作为一个产业来决策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近年来,尽管国内牧草产业较快发展,但离市场需求还相差较远,主要草产品国内缺口达1/3以上。所以,基于生产实践的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实证研究牧草种植者生产决策的行为及影响因素,探寻如何促进国内牧草生产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学回答牧草生产是否有效益以及牧草种植者“种还是不种”、“种多少”及发掘相关决策的影响因素这样一个总目标,依托农户行为理论同时考虑到牧草作为中间产品和粮食的竞争作物,生产者种植决策必然会受到牧草产业与其终端消费市场的连接状况以及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的影响这样一个特殊性,使用牧草生产八个典型省份527户实地调研问卷资料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室2011-2018年牧草生产成本收益定点监测数据,并辅之以历年主管部门有限的宏观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投入导向的BCC模型、Malmquist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在测算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牧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变化,以及牧草生产与主要竞争作物——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及变化分析,牧草与粮食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变动及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牧草种植者的生产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分析了基于风险规避视角的牧草生产者决策行为和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类型的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丰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充实研究内容和拓展研究视角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边际学术贡献。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教育程度、生产机械的可得性等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二是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三是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五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政策支持精准发力。

杨叶华[8](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秦秦,宋科,孙丽娟,孙雅菲,王峻,江建兵,薛永[9](2020)在《猕猴桃园行间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有效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猕猴桃园行间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评价其有效性,为改善果园土壤肥力和生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上海金山猕猴桃示范园区行间生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黑麦草(Lolium perenne)、自然生草和清耕(对照)土壤进行采样,测定分析0~40 cm土层有机质、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状况,并对养分有效性进行分级评价。【结果】相比于清耕对照,种植白三叶和黑麦草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黑麦草提升效果更显着。种植白三叶草能显着提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效锌含量,而种植黑麦草更有利于土壤速效钾、有效铁含量的提高。自然生草仅对土壤碱解氮的提升效果较好。猕猴桃园土壤锰元素普遍缺乏,行间生草对果园土壤有效锰的提升效果不显着,需适当补充锰肥。【结论】行间生草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的显着调控作用主要在0~20 cm表层土壤,不同生草类型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改善效果不同,对土壤有机质和大量营养元素的调控效果以黑麦草最佳,对微量元素的调控效果以白三叶草最佳。

归静,任波[10](2019)在《榆阳发展人工种草助力乡村振兴》文中研究说明草地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生态屏障以及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发展人工种草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一、草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优越的自然资源。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毛乌素沙漠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交接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海拔870~1400米,境内以明长城为界,沿北为风沙草滩区,约占总面积的75%;沿南属丘陵沟壑区,约占25%。多晴少雨,昼夜温差较大,处于内陆干草原自然地理带,属寒温带半干旱季风区,年平均气温8.8℃,无霜期155天,年降水量420毫米,年均蒸发量1905毫米。根

二、略论人工种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人工种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生草模式对苹果园天敌及其调控苹果绣线菊蚜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天敌昆虫及绣线菊蚜调查
        1.2.1 直接调查法
        1.2.2 黄板粘捕法
        1.2.3 扫网法
    1.3 捕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评价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草模式苹果园绣线菊蚜及主要天敌的种类及组成
    2.2 不同生草模式苹果园天敌种群发生及其与绣线菊蚜的益害比
    2.3 果园天敌对苹果绣线菊蚜的生物控害作用评价
3 讨论

(2)生草覆盖对果园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果园生草覆盖的意义
2 生草栽培的类型及应用
3 生草覆盖技术对果园土壤性状的影响
    3.1 土壤结构
    3.2 土壤养分
4 生草覆盖技术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
5 存在的问题与缺点
6 展望
7 小结

(3)玛曲生态治理实践中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生态人类学与我国的生态治理
        二、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概况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概况
第一章 玛曲社会与生态概况
    第一节 玛曲社会文化概况
        一、玛曲县社会经济状况
        二、民族文化独特多样
    第二节 玛曲草原生态概况
        一、玛曲草原生态变迁
        二、玛曲草原生态治理概况
第二章 国家在场:制度框架下玛曲牧民的生态实践
    第一节 草场承包制度与牧民的适应
        一、草场承包制度的实施
        二、牧民的适应性行动
    第二节 退牧定居与牧民生计
第三章 科学技术: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治理技术的研发及其推广
    第一节 玛曲草原上的试验
        一、科研试验的“天然实验室”
        二、草原上的人工种草
    第二节 草原技术宣传与推广
        一、宣传与推广途径
        二、牧民的反馈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本土文化的“碰撞”
        一、传统经验与文化习俗影响下发生的“碰撞”
        二、现代草场制度与市场经济影响下发生的“碰撞”
第四章 社会助力:社会力量介入下的玛曲生态实践
    第一节 玛曲的生态环保组织
        一、生态环保组织的主要成员
        二、生态环保组织的主要实践
    第二节 生态治理公司的实践
第五章 本土力量:作为实践主体的基层牧民
    第一节 卓玛加布:本土精英的生态治理实践
        一、“转向”:卓玛加布生态治理的开端
        二、“风生水起”:转向后的生态治理实践
    第二节 自发的组织:牧民合作社与环保小组
        一、牧民合作社的生态保护实践
        二、环保小组的生态保护行动
    第三节 “听爷爷的话”:生态知识的多样表达与代际传承
        一、玛曲本土生态知识的多样表达
        二、本土生态知识的代际传承
第六章 协同治理:迈向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并重的生态治理实践
    第一节 互为补充的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
    第二节 作为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桥梁的牧民
    第三节 构建合作共治有机体:实现草原生态善治的途径
结语
    一、生态治理的保真:对科学知识和本土知识的忠实运用
    二、合作共治:公共参与和有机治理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区域
    1.3 研究前提
        1.3.1 “经济人”
        1.3.2 “社会人”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
        1.5.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1.5.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5.4 比较分析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生态伦理理论
    2.2 国外生态补偿内涵及实践模式
        2.2.1 国外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界定
        2.2.2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2.3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模式
    2.3 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3.1 国内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界定
        2.3.2 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PESREn)复合系统协调性及草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3.1 河西走廊PESREn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3.1.2 PESREn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3.1.3 PESREn复合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
    3.2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3.2.2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3.2.3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3.3 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牧民参与行为特征分析
    4.1 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查区域的选择
        4.1.2 调查区域概况
        4.1.3 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4.2 牧民的社会特征
    4.3 牧民的经济特征
    4.4 牧民的生态意识
    4.5 牧民对政策的认知
    4.6 牧民的生产行为
    4.7 草地流转与牧民移民倾向
    4.8 政策的监管
    4.9 牧民对政策的评价和期望
    4.10 小结
第五章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5.1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5.1.1 变量选取
        5.1.2 研究方法
        5.1.3 模型检验
    5.2 牧民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5.2.1 牧民行为响应
        5.2.2 影响因素
    5.3 牧民行为响应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5.4 小结
第六章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6.1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6.1.1 变量选取及描述
        6.1.2 研究方法
        6.1.3 信度和效度分析
    6.2 牧民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6.2.1 牧民的满意度
        6.2.2 影响因素
    6.3 牧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6.3.1 青藏高原区
        6.3.2 西部荒漠草地区
        6.3.3 少数民族地区
    6.4 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分析
    7.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方法
        7.1.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来源
        7.1.2 研究方法
    7.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测度
        7.2.1 经济效应
        7.2.2 生态效应
        7.2.3 社会效应
        7.2.4 综合效应
    7.3 小结
第八章 基于牧民需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优化对策建议
    8.1 以区域差异为依据,细化生态补奖标准
    8.2 以技术补偿为主,探索生态补偿集体奖励制度
    8.3 以集约化经营为方向,逐步实现放牧与舍饲养殖相结合
    8.4 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实现草原经济三产融合
    8.5 以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转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
    8.6 以系列化改革为手段,建立生态补偿配套制度
第九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9.1 讨论
    9.2 结论
    9.3 创新点
    9.4 下一步研究计划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草原生态补偿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5)旱地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果园生草栽培现状
2 果园生草的作用
    2.1 改善土壤条件
    2.2 提高果实品质
    2.3 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3 旱地果园生草技术
    3.1 草种选择
    3.2 生草模式
    3.3 生草管理
4 我国旱地果园生草的主要问题
    4.1 果树与草争夺水分和养分的问题
    4.2 对生草后的管理措施不够

(6)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的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综述
        1.3.1 人工草地群落特征研究
        1.3.2 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3.3 人工草地风险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特征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访谈及边界采集
        2.2.2 样方调查
        2.2.3 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
3 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现状
    3.1 人工种草规模
    3.2 人工种草分布地区的地理生态特征
    3.3 人工种草的生产经营现状
    3.4 人工种草存在的问题
4 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 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对植被群落的影响
    5.1 对植被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2 对植被群落形态特征的影响
    5.3 对植被群落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6 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的风险
    6.1 不同经营方式人工草地风险对比
    6.2 撂荒人工草地生态风险案例分析
        6.2.1 撂荒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6.2.2 撂荒人工草地植被群落变化
7 讨论
    7.1 人工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2 人工草地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7.3 人工草地生态风险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牧草和牧草产业
        2.1.2 牧草生产者
        2.1.3 生产行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2.1 舒尔茨的农户行为理论
        2.2.2 恰亚诺夫的农户行为理论
        2.2.3 风险规避型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3.1 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理论分析
        2.3.2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中国牧草产业的历史演进与现实约束
    3.1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政策变迁
        3.1.1 萌芽时期(1949-2007年)
        3.1.2 成长时期(2008-2014年)
        3.1.3 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至今)
    3.2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成就
        3.2.1 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3.2.2 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产业基础逐步夯实
        3.2.3 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多种经营模式涌现
        3.2.4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种养积极性得到提升
        3.2.5 已经成长为一个日益重要且不断壮大的农业产业
    3.3 中国牧草产业面临的现实约束
        3.3.1 传统种养观念改变困难,牧草产业发展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可
        3.3.2 产业科技力量储备不足,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3.3.3 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发力不够精准
        3.3.4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3.3.5 空间布局尚需优化,草畜结合力度仍待加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牧草产业和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4.1.1 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4.1.2 空间自相关的度量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贡献系数的新定义
        4.2.4 结果分析
    4.3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1 全局Moran's I指数
        4.3.2 局部Moran's I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牧草与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比较研究
    5.1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2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成本收益比较
        5.2.1 收益项目比较
        5.2.2 成本项目比较
    5.3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生产效率比较
        5.3.1 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3.2 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牧草种植者生产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 样本来源及基本特征
        6.1.1 样本点的分布
        6.1.2 样本户的基本特征
    6.2 样本户牧草种植基本情况
        6.2.1 样本户牧草种植年数和经营类型
        6.2.2 样本户牧草种植种类及地区分布
        6.2.3 样本户牧草种植生产投入情况
    6.3 样本户牧草生产行为特征
        6.3.1 不同样本群体生产决策行为
        6.3.2 不同样本群体组织化行为
        6.3.3 不同样本群体技术选择行为
        6.3.4 不同样本群体风险规避行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
    7.1 理论分析与数据说明
        7.1.1 理论分析
        7.1.2 数据说明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
        7.3.2 稳健性检验
    7.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8.1 理论分析与变量选择
        8.1.1 理论分析
        8.1.2 变量选择
    8.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说明
    8.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8.3.1 回归结果与分析
        8.3.2 稳健性检验
    8.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
        9.1.2 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
        9.1.3 527户问卷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不同类型种草户样本行为差异较大
        9.1.4 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
        9.1.5 除风险规避行为外的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9.1.6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
        9.1.7 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
    9.2 对策建议
        9.2.1 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
        9.2.2 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
        9.2.3 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9.2.4 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9.2.5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精准发力,推进牧草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9.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9)猕猴桃园行间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有效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土壤的采集及处理
    1.4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1.5 土壤养分有效性评价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行间生草对猕猴桃园土壤有机质及大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1.1 有机质含量
        2.1.2 速效氮、磷、钾含量
    2.2 行间生草对猕猴桃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3行间生草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有效态含量评价
        2.3.1有机质及大量营养元素
        2.3.2 微量元素
3 讨论
    3.1 猕猴桃园行间生草对土壤有机质和大量营养元素含量的调控效果
    3.2 猕猴桃园行间生草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调控效果
    3.3 猕猴桃园行间生草土壤养分分级评价和施肥管理
4 结论

四、略论人工种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生草模式对苹果园天敌及其调控苹果绣线菊蚜作用的影响[J]. 李丽莉,门兴元,郭文秀,曲诚怀,曹洪建,丁荔,朱文君,曲在亮,李卓,吕素洪,宋莹莹,崔洪莹.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05)
  • [2]生草覆盖对果园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J]. 高君,徐小迪,周宇涵,刘名锋,石其宇,李雄. 落叶果树, 2021(05)
  • [3]玛曲生态治理实践中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协同研究[D]. 黎琴. 兰州大学, 2021(02)
  • [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D]. 杨清. 兰州大学, 2021(09)
  • [5]旱地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同晓蕾,豆攀,张伯虎,问亚军,闫苗苗.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02)
  • [6]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的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D]. 郑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D]. 高海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8]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9]猕猴桃园行间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有效性评价[J]. 秦秦,宋科,孙丽娟,孙雅菲,王峻,江建兵,薛永. 果树学报, 2020(01)
  • [10]榆阳发展人工种草助力乡村振兴[J]. 归静,任波. 中国畜牧业, 2019(18)

标签:;  ;  ;  

浅谈人工植草保护生态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