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出版

《中国茶艺》出版

一、《中华茶艺学》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薛繁洪[1](2020)在《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浓厚,文人雅士成为引领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作为一种显着的社会现象,文人饮茶成风,究其缘由,与江南经济富庶、文人仕途失意以及休闲思潮的兴盛等因素密切相关。茶是江南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品,诸如读书、社交、文艺、旅游等,皆离不开茶。茶不仅是他们读书益思的必备良品,还是文艺增趣的辅助饮品,更是社交雅集的重要媒介和旅行助兴的辅助手段。江南文人推动了茶艺的革新,在评鉴名茶、品水之论、茶具变化以及茶艺理论上均有创新性见解,从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赏茶具、领茶韵和悟茶道六个方面对品茶艺术进行鉴赏和领悟。他们不仅极力追求品茶过程艺术化、雅致化,还营造天人合一的饮茶环境。他们通常在茶寮书斋、园林庭院、寺院道观品茗,或泛舟湖上,在林下泉畔、野外亭轩品茗,注重茶人的身份素养和精神风貌,讲究独啜、对饮和聚饮,并营造琴棋书画、焚香插花的饮茶艺境。在继承历代养生思想的基础上,江南文人注重饮茶养生,表现在与茶相关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和环境养生。首先,他们认识到饮茶可以去病保体,不仅自制养生茶,还在茶艺规范中践行养生理念;其次,遵循先秦儒道养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培养个人心性和道德情操达到养生的目的;再次,注重饮茶地点、气候、物象等选择,以此裨益身心。由于茶性平和冲淡、苦寒醒脑、纯真自然,与文人淡泊仕途、自省静虑和贵真求真的精神需求相契合。此外,饮茶生活还蕴含着他们安贫乐道的生命意识、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超尘拔俗的隐逸情怀以及静心自虑的禅悦心态。江南文人饮茶生活所呈现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明代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范增平[2](2019)在《中华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华现代茶艺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先生为首的一群关心中华传统饮茶习俗传承与发展的人士,经过讨论正式提出"茶艺"一词,标志着"茶艺"这个新生事物正式产生。为了展演"茶艺","茶艺馆"应运而生,"茶艺师"这个名称也被提了出来,成为从事"茶艺"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员的指称。随着茶艺、茶艺馆、茶艺师的诞生,茶艺事业开始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行为和生活,于是研究这个现象的学科就被重视起来,建立"茶艺学"的理论与实务就成为了一项新课题。这就是中华现代茶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左如[3](2018)在《传古承今,提振文化软实力》文中认为茶为国饮。中国人发现茶、利用茶的历史几乎同中华文明一样璀璨悠久。自唐代起,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中华茶文化渐成一个独立完备的体系,并其后又历宋元、明清千余年的创新与发展,凝结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隋珠和璧"。当中华茶文化东渐日韩时,开出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两朵"新花",饮茶习惯更是随着丝路上远去的驼铃与风帆,播撒到世界的其它角落。在浩浩汤汤的茶史文明长河中,40年,不过是浪花一瞬。然

张建立[4](2017)在《茶道与日本国民性》文中研究说明发祥于中国的茶道,其本义涵盖甚广。嗜茶者,或追求以茶养生,或希冀以茶修心。小小的一片茶叶,早已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体,深受世人瞩目。在茶道向东北亚乃至全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对茶道本义的取舍,因地因人而异,虽同名之"茶道",其内容却早已迥然有别。正可谓"茶道"如月,国情如江,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在日本,茶道早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生活文化体系。它融道教、佛教、儒学、神道、基督教思想为一体,分别表现于建筑、庭园、书画、陶瓷器、竹器、漆器、插花、香道、烹饪、礼仪、点茶方法等诸多方面,被视为既是宗教化的世俗生活,亦是世俗生活化的宗教,从方方面面满足着日本人的诸多身心要求。而且,自古以来,日本茶道人口分属的社会阶层广泛,既有皇室贵族政客大贾,更不乏地位低微的普通民众。如今,日本茶道作为"酷日本"的重要文化资源,更是备受推崇。因此,研究日本茶道,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日本文化,而且亦有助于我们获得对日本国民性特点的较具代表性认识。

覃聪聪[5](2018)在《茶艺表演解说词创作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艺表演是展现和传播茶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茶艺表演,能够集中地展现茶的品质、历史、茶道精神等,使茶文化在短时间里能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其中,茶艺解说词是茶艺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点睛之笔,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更好地欣赏,帮助理解茶艺的主题、过程和特色。如何写出一篇恰当、精彩的茶艺解说词,是当前茶艺师面临的难题。因此,本文在对大量茶艺表演及解说词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创作目的、内容结构、用词等角度出发,系统地总结了茶艺解说词创作的一般规律。要使品饮者在短时间内充分品味茶文化,了解茶叶的冲泡、品饮方法及价值,解说词在内容上应该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阐述茶叶的来龙去脉;二是介绍茶叶的冲泡技艺;三是讲述与茶相关的人文故事。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解说词在茶艺表演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过度的解说就会画蛇添足。因此,解说词应结合茶艺主题与营造的环境,做到简练、精当、恰到好处。总体来说,在文辞创作时应该考虑专业用词、观演双方、雅俗共赏、节奏韵律、修辞手法等五个方面的因素。最后,在实际创作中,茶艺解说还需要注意把握好时事性、本土化的问题。

柯昌文[6](2016)在《杜育《荈赋》文体今属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赋之首为杜育《荈赋》,其文体归属今有诗、文、赋的不同。属诗观占绝大多数,然非文学史立场,实皆体裁的有意误读;赋类说偶见,不通于文理,其中俳赋之说夸大了骈俳成分,实为骈化赋;而该赋通篇押韵,文指散文的一般茶文说也不可取。古有韵文之语,今可激活,但须把诗词曲歌从中请出。《荈赋》属文,是韵文赋荈。前八句为东阳冬合韵,"月惟"以下转侯鱼通押。后者或云幽鱼合韵,此系以汉代晋,未考虑韵部的分合演变。赋末"若乃"六句从《北堂书钞》校补而得,其"霜"于韵不谐,或为断句有误,若从非诗的茶韵文角度来解,更近赋理。

苗雨蓝[7](2016)在《成都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发展及现代转换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茶馆,一直在成都市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我国,各地均有茶馆,带给当地社会的影响也各有所异,但像成都茶馆这样,给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深远影响的,却不多见。这也正是笔者尝试对成都茶馆进行了解与研究的动力和意义所在。我们讨论茶馆艺术,离不开讨论茶馆生活。茶馆本身给了茶馆艺术生存的土壤,而社会生活无疑给了茶馆艺术不断成长的养分。茶馆给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公共生活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的多元与包容,使得成都人祖祖辈辈都流连于茶馆之中;也正是这种多元与包容,旧时的成都茶馆给了各类民间艺术展示与发展的舞台,使其逐渐从公共生活空间发展成为了一个公共艺术空间,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四川民间艺术主要的表演交流场所之一。而现代社会,艺术展示形式更加趋于多样,艺术接受途径大量增加,成都传统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属性随之发生改变,并逐步淡出公众视线,这为传统茶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我们应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去思考问题所在,挖掘和剖析茶馆艺术,并尝试探寻茶馆艺术产生的根源与其持续发展的动力。这里所说的“动力”来自社会需求。而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改变,动力也随之消退,这使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成都传统茶馆的发展陷入了尴尬。如何将尴尬化为新得到动力,是本文讨论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回顾了目前学术界对于“茶馆”的研究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成都茶馆的发展及其特征,比较各地茶馆的异同,由此突出成都茶馆的研究价值,并进一步探讨茶馆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生成;第三部分着重介绍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理论依据以及它的功能;第四部分是选取川剧与评书,讨论了茶馆作为传统艺术空间向现代艺术空间的嬗变;第五部分是对成都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本文结语,结合当今社会需要,探讨了成都茶馆作为公共生活空间和公共艺术空间的价值。最后从艺术和文化产业的视角反思了成都茶馆的发展历程,并阐述成都茶馆为适应时代发展所做的转型,同时展望成都茶馆的未来。

孙嘉[8](2016)在《论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启示》文中提出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把握、汲取并弘扬包括中国茶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无论对于解决当前个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问题,还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其对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功能和启示,本文以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相关研究。论文以茶文化“和”思想的形成——表现——功能为研究框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指导下,运用文献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茶文化“和”思想的形成和实质、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以期对于当今时代正确处理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有所裨益。全文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是文章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论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和”、“茶文化的‘和’思想”等概念,以此划定全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主要内容。着重讨论了儒、释、道三家对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并利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对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实质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至第五章,是论文的主干部分。第三章从茶之性、茶之韵和茶之魂三方面探析了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主要表现。第四章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所揭示的文化的社会功能为基础,利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分析了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基本功能。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对于处理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民族和国家、人与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的协调功能。第五章讨论了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当代启示。分析了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中庸”、“和而不同”等思想对于培养和谐人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国际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茶文化“和”思想的内容、表现、社会功能及当代启示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论文的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中国茶文化始终贯穿着“和”的思想。茶味醇而不烈,不仅拥有中和恬淡的自然品性,还包含天人之和、人人之和,自我身心之和的精神追求。(2)中国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在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中,以茶养性,实现身心和谐;以茶为情感媒介,促进人人之和;以茶作为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3)中国茶文化倡导的“和”的思想,在当代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对于和谐自然的保护、和谐社会与世界的构建、和谐人生的养成,都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陈文华[9](2009)在《从茶馆到茶艺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焱霞[10](2008)在《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以及对茶文化作用的探析》文中指出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民族、饮食等诸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茶业经历了唐以前初步发展期、唐宋兴盛期、元明清前期继续发展期和清中后期衰落期(也是国际化时期)四个阶段。中国茶文化在茶经济发展到一定基础上产生,以唐朝陆羽《茶经》的诞生为标志。中国茶文化迅速发展,至宋朝发展成熟,明清时期继续发展,逐渐向平民化转变。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以其特有的文化影响力助推着茶业的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推广饮茶,推动茶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古代茶业发展史上,茶经济与茶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开创了中国茶业的盛大局面。从茶文化对茶经济的助推作用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更是如此,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应该注重文化的潜在经济价值,巧走文化路线,积极弘扬茶文化,以实现中国茶业的伟大复兴。

二、《中华茶艺学》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茶艺学》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明代文人饮茶生活研究
        2.明代茶文化专题研究
一、江南文人饮茶成风的原因
    (一)经济富庶提供文人饮茶的物质基础
    (二)仕途失意促使文人投向世俗生活
    (三)休闲思潮的兴盛与享乐文化的影响
二、江南文人日常生活中的茶
    (一)读书以茶益思
    (二)社交以茶为媒
    (三)文艺以茶增趣
    (四)旅游以茶助兴
三、江南文人推动茶艺的革新
    (一)茶文撰述
    (二)名茶评鉴
    (三)水品新论
    (四)茶具新变
    (五)泡茶技艺
    (六)品茶艺术
    (七)饮茶环境
        1.饮茶地点
        2.饮茶人境
        3.饮茶艺境
四、江南文人饮茶生活中的养生思想
    (一)饮茶养生思想的发展
    (二)江南文人在饮茶生活中追求养生之道
        1.饮食养生
        2.精神养生
        3.环境养生
五、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文化意蕴
    (一)茶之特性契合江南文人的精神需求
        1.茶性平和冲淡符合文人淡泊仕途
        2.茶性苦寒醒脑促进文人反躬自省
        3.茶性纯真自然契合文人贵真精神
    (二)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精神追求
        1.安贫乐道、乐知天命的生命意识
        2.安时处顺、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
        3.超尘拔俗、与世无争的隐逸情怀
        4.静心自虑、致静无求的禅悦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华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现代茶艺的形成经过
2 茶艺的界说
3 茶艺馆名称的出现
4 茶艺馆的性质
5 茶艺事业与茶艺师职称的认定
6 茶艺学的构建
7 现场交流问答实录与讲座总结

(5)茶艺表演解说词创作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古籍文献(传统论说文体)
        1.3.2 当代茶文化的研究
        1.3.3 茶艺表演的研究
        1.3.4 关于茶艺表演解说词的研究
    1.4 相关理论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茶道
    2.2 茶艺
    2.3 茶艺表演
第3章 茶艺解说词的作用
    3.1 建构
    3.2 说明
第4章 茶艺解说词的创作
    4.1 茶艺解说词应该包含内容
        4.1.1 介绍所用茶叶
        4.1.2 说明冲泡技艺
        4.1.3 讲述与茶叶相关的人文背景
    4.2 茶艺解说词创作应考虑的因素
        4.2.1 专业用词
        4.2.2 观演双方
        4.2.3 雅俗共赏
        4.2.4 节奏韵律
        4.2.5 修辞手法
    4.3 茶艺解说词创作的其他注意事项
        4.3.1 把握时事创作新篇
        4.3.2 注意茶艺解说词的本土化
第5章 茶艺表演解说词常见的错误
    5.1 技法混淆,常识错误
    5.2 详略不当,词不达意
    5.3 抄袭成风,创作困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成都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发展及现代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茶馆:成都市民公共生活空间的生成
    1.1 成都茶馆的发展与特质
        1.1.1 成都茶馆的发展史及成因
        1.1.2 成都茶馆的艺术特征
        1.1.3 成都茶馆的文化特色
    1.2 成都茶馆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生成
        1.2.1 吃闲茶与喊茶钱
        1.2.2 摆闲话与谈政治
        1.2.3 吃讲茶与袍哥会
2 发展:公共生活所衍生的公共艺术空间
    2.1 将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依据
        2.1.1 从丹托“艺术界”谈艺术空间形成的合理性
        2.1.2 成都茶馆最终形成公共艺术空间的历史背景
    2.2 从茶馆功能看待公共艺术空间的衍生
        2.2.1 交易与交流场所
        2.2.2 求生与表演场所
        2.2.3 宣传与教化场所
        2.2.4 艺术接受的场所
3 转换:传统艺术空间到现代艺术空间的嬗变
    3.1 茶馆作为传统艺术空间的坚守与转型,以川剧为例
        3.1.1 悦来茶园与川剧“三庆会”
        3.1.2 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3.1.3 悦来茶园的坚守与转型
    3.2 茶馆转型现代艺术空间的探索与再造,以评书为例
        3.2.1 四川传统评书艺术的源流及衰退
        3.2.2 现代“散打”评书的兴起与发展
        3.2.3“散打”评书迎合大众审美趣味
4 启示:茶馆转型公共艺术空间的挑战与机遇
    4.1 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转型所带来的挑战
        4.1.1 机械复制时代的挑战
        4.1.2 新媒体技术的推波助澜
        4.1.3 传统与当代落差的产生
    4.2 从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看茶馆转型机遇
        4.2.1 非正式表演场所的日益受欢迎
        4.2.2 现代茶艺馆兴起所带来的希望
    4.3 给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4.3.1 成都茶馆推动民间艺术发展
        4.3.2 艺术发展推动茶馆转型
        4.3.3 成都文化产业建设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内对茶文化的研究进展
        1.2.2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一般概述
    2.1 相关概念分析
        2.1.1 茶文化
        2.1.2 “和”
        2.1.3 茶文化的“和”思想
    2.2 儒释道各家对中国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2.2.1 儒家对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2.2.2 道家对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2.2.3 佛家对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2.3 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实质
3 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具体表现
    3.1 茶之性
        3.1.1 白然之“和”
        3.1.2 品德之“和”
    3.2 茶之韵
        3.2.1 味境“和”韵
        3.2.2 人茶“和”韵
    3.3 茶之魂
        3.3.1 身心之“和”
        3.3.2 人人之“和”
        3.3.3 天人之“和”
4 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功能
    4.1 身心和谐——确立人与自身关系的准则
        4.1.1 以茶养性促进身心和谐
        4.1.2 古人以茶修身养性
        4.1.3 当代人以茶净心明志
    4.2 人际和谐——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4.2.1 以茶为媒促进人际和谐
        4.2.2 以茶礼、茶俗为处世规范的人际和谐
    4.3 天人和谐——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5 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启示
    5.2 中国茶文化“和谐中庸”思想的当代启示
        5.2.1 培养人的和谐人格
        5.2.2 培育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
        5.2.3 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5.3 中国茶文化“和而不同”思想的启示
        5.3.1 以“茶”开展国际和谐政治、文化交流
        5.3.2 以“和”构建国际和谐新秩序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从茶馆到茶艺馆(论文提纲范文)

一.晋代的茶摊
二.唐代的茶铺
三.宋元的茶坊
四.明清的茶馆
五.近现代的茶馆
六.当代的茶艺馆

(10)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以及对茶文化作用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前沿动态: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性成果:
第一章 中国茶业现状及挑战
    一、中国茶业现状
    二、弘扬中国茶文化,复兴中国茶业
第二章 中国茶史分期
    第一节 学术界茶史分期
    第二节 笔者的茶史分期及依据
第三章 中国古代茶业简史
    第一节 唐以前茶业初步发展时期
        一、关于“茶”字
        二、茶事
    第二节 唐宋茶业的发展
        一、唐朝茶业
        二、宋朝茶业
    第三节 (元)明、清前期茶业
        一、明朝茶业
        二、清前期茶业
    第四节 清中后期茶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文化对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书面形式茶文化对茶经济的助推作用
        一、专着
        二、茶诗、茶词
    第二节 茶馆文化
        一、茶馆兴盛原因
        二、茶馆文化
    第三节 茶的价值
        一、药用价值
        二、茶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四节 茶俗
        一、茶礼
        二、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
        三、茶俗对当今社会的贡献
    第五节 茶艺和茶道
        一、茶艺
        二、茶道
        三、茶艺、茶道的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华茶艺学》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D]. 薛繁洪. 青岛大学, 2020(02)
  • [2]中华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J]. 范增平.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3)
  • [3]传古承今,提振文化软实力[J]. 左如. 茶道, 2018(10)
  • [4]茶道与日本国民性[J]. 张建立. 黄海学术论坛, 2017(02)
  • [5]茶艺表演解说词创作规律的研究[D]. 覃聪聪.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6]杜育《荈赋》文体今属辨[J]. 柯昌文. 华中学术, 2016(02)
  • [7]成都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发展及现代转换研究[D]. 苗雨蓝.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8]论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启示[D]. 孙嘉.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9]从茶馆到茶艺馆[J]. 陈文华. 农业考古, 2009(02)
  • [10]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以及对茶文化作用的探析[D]. 马焱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中国茶艺》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