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氟尿嘧啶在不同体积腹腔化疗中的药代动力学及活性炭应用对其的影响

5-氟尿嘧啶在不同体积腹腔化疗中的药代动力学及活性炭应用对其的影响

一、5-氟尿嘧啶不同容量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及活性炭应用对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移明慧[1](2020)在《植物激素茉莉酸类物质和抗癌药物五氟尿嘧啶抗体的制备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是一种成熟的、可用于定性或定量检测的免疫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本文利用ELISA建立两种物质的定量分析方法,这两种物质分别是植物激素茉莉酸类物质和抗癌药物五氟尿嘧啶。茉莉酸类(JAs)物质主要包括茉莉酸(JA)和茉莉酸甲酯(MeJA),是一类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的植物激素。JAs在植物体内含量很低,不当地使用外源性JA或MeJA还会降低生态效益。且JA和MeJA在生理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时检测JA和MeJA仍然是植物生物学家面临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方法,用于检测植物中JA和MeJA各自的含量。本文第一部分运用杂交瘤抗体制备技术,制备了针对茉莉酸的单克隆抗体(mAb),并以mAb为基础,结合两种样品提取法方法,建立了同时测定JA和MeJA的ELISA。所建立的ELISA的半抑制浓度(IC50)和检出限(LOD)值分别为2.02 ng mL-1和0.201 ng mL-1。交叉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ELISA特异性良好。加标回收实验的回收率在79.6-89.5%,在可接受范围内,且与HPLC方法相关性良好,表明本方法在检测植物样品时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用该方法对三种植物样品中JA和MeJA的含量进行检测,JA的含量大约是MeJA含量的3~5倍。与同类方法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建立了同时检测JA和MeJA的ELISA方法。五氟尿嘧啶(5-FU)是临床常用的广谱类抗代谢类化疗药之一,但其在癌症治疗中存在不足,开发一种实时、简便、高灵敏的5-FU血药浓度的检测手段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本文第二部分制备了 5-FU多克隆抗体(pAb),并以此为基础建立 ELISA。所建立的 ELISA 的 IC50 和 LOD 分别为 72.2 ng mL-1 和 10.3 ng mL-1,其灵敏度并不能达到临床标准。交叉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ELISA特异性较差,对于血样中不可避免的尿嘧啶、胞嘧啶以及胸腺嘧啶均有5.56-17.4%的交叉反应率。综合灵敏度和特异性,该抗体不适合检测5-FU血药浓度。为建立检测5-FU血药浓度的免疫分析方法,抗5-FU单克隆抗体正在制备中。目前,已经成功获得了一株亲和力强、抑制效果好的杂交瘤细胞株,后续将继续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5-FU的ic-ELISA分析方法,用于检测5-FU血药浓度。

陈晨[2](2020)在《DDX11-AS1在食管癌细胞对紫杉醇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食管癌是一类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粤东地区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鳞癌是其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已有研究显示,酗酒、吸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基因突变等因素均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病率。食管癌主要采取手术、放疗及化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治疗,但对于晚期或转移性食管癌,化疗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目前临床用药上,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经常出现,它主要通过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来起到抗肿瘤作用。由于紫杉醇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其耐药问题亦随之而来,从而导致化疗失败。长链非编码RNA作为一类新型的RNA分子,DDX11-AS1是其转录调控的重要因子。而DDX11-AS1是否参与紫杉醇耐药,至今仍然缺少相关实验证据。研究目的:本文通过研究食管癌对紫杉醇耐药的机制,以及其与长链非编码RNA中DDX11-AS1的关系,为探寻靶向DDX11-AS1降低食管癌对紫杉醇耐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从而帮助临床更好地了解其中的耐药机制,制定出针对食管癌细胞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案。研究方法:食管癌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收集自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5月-2018年10月间食管癌连续性手术切除标本40例。(1)建立对紫杉醇耐药的食管癌细胞株,敲减拓扑异构酶Ⅱα(TOP2A),在食管癌亲本细胞EC109中过表达TOP2A,分别检测两种细胞对药物产生的敏感度变化。(2)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OP2A对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定位影响。(3)利用免疫沉淀法(IP)检测R-EC109中TOP2A和β-Catenin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检测过表达TOP2A联合敲减β-Catenin后对紫杉醇敏感性的变化。(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DDX11-AS1和TATA盒结合蛋白关联因子1(TAF1)对TOP2A启动子活性的影响。(5)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定位DDX11-AS1,染色质免疫沉淀法(Ch IP)检测TOP2A启动子与TAF1之间的联系。(6)敲减/过表达DDX11-AS1,检测核内β-Catenin及紫杉醇敏感性的变化。(7)通过皮下成瘤实验,检测DDX11-AS1对紫杉醇抑制肿瘤生长的影响。(8)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DDX11-AS1、TOP2A和TAF1的差异表达,分析DDX11-AS1与TOP2A的相关性。(9)使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R-EC109中TOP2A高表达,敲减TOP2A可提高R-EC109对紫杉醇的敏感性(P<0.05)。(2)R-EC109细胞中敲减TOP2A后,β-Catenin核内含量减少,EC109过表达TOP2A后,β-Catenin核内含量增加。(3)IP实验显示R-EC109中的TOP2A与β-Catenin存在相互作用(P<0.05)。(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DDX11-AS1和TAF1可以提高TOP2A启动子转录活性(P<0.05)。(5)DDX11-AS1主要定位于核内,TOP2A启动子和TAF1存在相互作用(P<0.05)。(6)DDX11-AS1促进TOP2A转录,提高核内β-Catenin蛋白表达,促进食管癌细胞对紫杉醇耐受(P<0.05)。(7)敲减DDX11-AS1降低TOP2A表达,抑制瘤块生长(P<0.05)。(8)食管癌患者中癌及癌旁组织DDX11-AS1、TOP2A和TAF1高表达,DDX11-AS1与TOP2A的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DDX11-AS1通过TAF1促进TOP2A的转录,增强食管癌细胞对紫杉醇耐药。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攻破食管癌化疗耐药的难关,并且有利于研发新的靶向药品。

黄仰青[3](2020)在《新型PEG偶联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有效治疗肿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化疗药物如伊立替康等虽已证实有确切的抗肿瘤效果,但大多由于缺乏靶向性,往往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设计具有靶向性的抗肿瘤药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相比正常细胞,肿瘤细胞表面会特异性高表达一些受体如整合素(Integrins)与CD44等,这为抗肿瘤药物的设计提供了靶点。本论文基于传统的化疗药物与前药策略,通过引入多种具有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靶向的分子以及具有长循环性质的PEG分子,构建出新型结构的抗肿瘤药物,使其具备靶向功能与抑瘤效果,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显着降低毒副作用,以期为临床肿瘤的治疗方案提供创新性的研究思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伊立替康偶联靶向多肽小分子与PEG的化合物BGC0209和BGC0216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基于伊立替康上的羟基,依次连接上甘氨酸、linker分子、四臂PEG以及多种靶向多肽小分子,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具有主动靶向的PEG化抗肿瘤目标化合物。通过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检测,发现候选化合物BGC0209和BGC0216的抑瘤作用及毒副作用均显着优于伊立替康和NKTR-102。2.伊立替康偶联靶向多肽小分子与PEG的化合物BGC0222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基于BGC0209的结构,改变多肽靶向分子c RGD与伊立替康及四臂PEG的连接方式,制备出化合物BGC0222。在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中发现,该化合物在提高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保持了BGC0222的高抑瘤作用与安全性。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其抗肿瘤作用优于伊立替康和NKTR-102,且能够特异性结合αvβ3和αvβ5,靶向并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及肿瘤组织增生。药代和毒理研究结果显示BGC0222比伊立替康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具有临床开发价值。3.伊立替康偶联A6小分子与PEG的化合物BGC0228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多肽小分子A6已报道可特异性结合肿瘤表面受体CD44。将伊立替康依次与甘氨酸、linker分子、四臂PEG以及靶向多肽小分子A6连接,设计合成了PEG化伊立替康衍生物BGC0228。体内抗肿瘤活性筛选试验表明,BGC0228对多种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抗肿瘤活性均明显优于伊立替康和BGC0222,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肿瘤效果,极具临床应用前景。

向道春[4](2020)在《穿心莲内酯缓解5-氟尿嘧啶所致肠道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治疗多种实体瘤(包括胃肠道肿瘤、乳腺肿瘤、头颈部肿瘤等)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作为一种抗代谢药物,5-Fu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损伤机体快速增殖的正常细胞(如小肠细胞),约50%以上接受5-Fu化疗的癌症患者出现肠道粘膜炎。肠道黏膜炎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营养不良、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可能引发全身感染和败血症风险,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5-Fu所致肠道粘膜炎发病机制,寻找有效对抗的药物是解决这一副作用的根本措施。穿心莲是我国常见传统中药,性味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凉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口舌生疮,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等。中医学认为,“泄泻”多责之于脾胃,腹泻者脾失运化,水湿下注。所以,穿心莲清热燥湿功效为应对5-Fu相关泄泻的湿热之邪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ro)是穿心莲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别名穿心莲乙素,是一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近几十年来,Andro及其制剂因其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在中国、东南亚等国家广泛应用。研究表明,Andro及其类似物可以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及番泻叶、蓖麻油引起的肠道腹泻。然而,穿心莲内酯是否能够减轻5-Fu引起的肠道粘膜炎及其相关腹泻症状尚未可知。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构建合适的5-Fu所致肠道损伤小鼠模型,探讨Andro对5-Fu相关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为该药在5-Fu相关肠道损伤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第一部分:5-Fu所致肠道损伤小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目的:评估不同剂量5-Fu对小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剂量-反应关系,以确定5-Fu所致肠道损伤小鼠模型的合适剂量。方法:本实验选用雄性BALB/C小鼠42只,5-Fu不同剂量(0 mg/kg,25 mg/kg,50 mg/kg,100 mg/kg,200 mg/kg,400 mg/kg)连续腹腔注射 5 天,研究以下指标:(1)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腹泻情况、生存状况;(2)运用HE染色考察5-Fu处理小鼠回肠、结肠的病理变化,包括绒毛高度及隐窝发育情况等;(3)ELISA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4)TUNEL法检测回肠/结肠凋亡水平;(5)western blot法考察回肠和结肠中Bax、Bcl-2和caspase 3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5-Fu给药组的小鼠体重在造模期间逐渐下降,且剂量越高,体重下降越快。同时随着5-Fu剂量的增加,腹泻症状加重,小鼠死亡率增加,以5-Fu 200mg/kg及400 mg/kg最为严重,25 mg/kg 5-Fu的致腹泻作用不显着。HE染色发现,小鼠的组织病理学损伤伴随5-Fu剂量增加而愈加严重。5-Fu处理组小鼠血浆DAO活性下降,该作用也呈现剂量依赖性。TUNEL染色显示,5-Fu诱导了小鼠回肠和结肠的细胞凋亡,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而25 mg/kg未能诱导显着的肠道病理损伤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分析表明5-Fu诱导肠道损失可能与上调Bax和caspase 3,下调 Bcl-2 有关。结论:5-Fu诱导的肠道损伤呈剂量依赖性。50 mg/kg~100 mg/kg的5-Fu能够保证实验小鼠肠道病理损伤、腹泻及适当的生存率,是诱导小鼠5-Fu相关肠道粘膜炎模型并评价药物疗效的合适剂量。第二部分:穿心莲内酯缓解5-Fu所致肠道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ro)对5-Fu所致肠道粘膜炎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9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5-Fu 100 mg/kg,ip,连续 5 天)、洛哌丁胺组(洛哌丁胺 3 mg/kgig+5-Fu l00mg/kg ip,连续 5 天)、Andro 治疗组(Andro 25mg/kg 或 50mg/kg 或 100mg/kg,ig+5-Fu 100mg/kg ip,连续 5 天),Andro 高剂量对照组(Andro 100mg/kg,ig,连续 5天)。)观察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腹泻情况、生存状况;HE染色考察Andro对5-Fu处理小鼠回肠、结肠的病理变化(包括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的影响。TUNEL法和PCNA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38,p53,Bax,Bcl-2,caspase8/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Andro对肠道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机制。结果:Andro显着改善5-Fu导致的小鼠体重减轻和腹泻状况,效果呈剂量依赖性。HE染色结果表明,Andro能够显着缓解5-Fu导致的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降低等均有所改善。TUNEL及PCNA染色结果表明,Andro能够显着改善5-Fu导致的肠道细胞凋亡,并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进一步Western blot结果发现,5-Fu导致小鼠p38、p53的磷酸化水平增加,活化的caspase3、caspase8表达水平增强,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降低。不同剂量的Andro均能够显着改善5-Fu所致上述相关蛋白的异常,表现出明显的抗凋亡效果。给予正常小鼠Andro(100mg/kg),对小鼠的生存状态、体重变化及肠道病理结构无显着影响。结论:Andro能够显着减轻5-Fu诱导的小鼠肠道损伤,改善小鼠体重减轻及腹泻情况,这种作用可能跟其对p38凋亡通路的抑制有关。第三部分:穿心莲内酯抑制p38 MAPK通路缓解5-Fu所致肠道损伤的体外验证目的:采用NCM460细胞对Andro缓解5-Fu所致肠道损伤的疗效进行体外验证,并探究p38 MAPK通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5-Fu处理NCM460细胞,探索最佳体外造模剂量。采用不同剂量的Andro(5μM,10μM,20μM)进行干预,CCK-8检测NCM460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NCM460细胞在药物干预后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38,p-p38,caspase8,cleaved caspase8等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加用p38抑制剂SB203580(10μM)或p38激动剂积雪草酸(30μM),进行细胞凋亡和凋亡蛋白测试等验证实验。结果:5-Fu在体外实验中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增加NCM460细胞凋亡。其中,10μM 5-Fu对细胞抑制率达到42.37%±6.26%,因此被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5-Fu显着上调NCM460细胞的p38和p53磷酸化表达,增加活性的caspase8/3表达,Bax表达上调和Bcl-2表达下调。而Andro的使用可明显缓解上述改变,与第二部分体内实验结果一致。加用p38激动剂积雪草酸可部分逆转Andro对5-Fu诱导NCM460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积雪草酸阻断了 Andro对p-p38以及下游通路cleaved caspase8的下调。结论:p38MAPK通路的激活是5-Fu相关肠道损伤的重要机制。Andro通过下调p38MAPK,进而抑制凋亡相关效应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5-Fu导致的肠道细胞凋亡。第四部分:穿心莲内酯对5-Fu在小鼠体内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影响目的:考察联合应用Andro对5-Fu在小鼠体内药动学及抗肿瘤效果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血浆中5-Fu的血药浓度的HPLC-MS/MS测定方法。将小鼠280只随机分为 4 组:5-Fu(100 mg/kg)单次给药组、Andro(100 mg/kg)+5-Fu(100 mg/kg)单次联用组、5-Fu(100 mg/kg)连续给药组、Andro(100 mg/kg)+5-Fu(100 mg/kg)连续联用组,按时间点采集血样处理并计算5-Fu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另外,采用雄性BALB/C小鼠24只,腋下接种H22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并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移植瘤对照组、5-Fu(100 mg/kg)组、Andro(100 mg/kg)组、5-Fu(100 mg/kg)+Andro(100 mg/kg)组,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及瘤重。结果:5-Fu在小鼠血浆中血药浓度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05-100 μg/mL;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值均小于15%,经药动学分析可知,联合应用Andro对5-Fu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未产生显着影响。与移植瘤对照组相比,单用5-Fu及Andro均能显着抑制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Andro联合5-Fu给药可增强5-Fu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但与单独给予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使用Andro不影响5-Fu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也不影响5-Fu在荷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效果。

龚倩怡[5](2020)在《腹腔热灌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和雷替曲塞治疗结肠癌腹膜转移的研究》文中提出结肠癌是高死亡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腹膜转移常发生于结肠癌晚期,是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标志。目前临床上推荐治疗结肠癌腹膜转移的方法是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能使患者获得生存受益。但临床上用于HIPEC的化疗药物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治疗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是由肿瘤坏死因子-α改造得到,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非小细胞肺癌。但由于潜在的全身毒性,rmhTNF多用于局部治疗。雷替曲塞(RTX)是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剂,对多种癌症均有疗效,特别是晚期结肠癌。本课题使用体外和体内的实验方法,研究rmhTNF对人结肠癌细胞的作用、rmhTNF与高热(42℃)的协同作用、rmhTNF联合RTX的HIPEC对人结肠癌细胞和小鼠结肠癌腹膜转移瘤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rmhTNF对人结肠癌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并且,rmhTNF在高热的作用下能增强对人结肠癌细胞的毒性作用,与热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此外,rmhTNF和RTX在高热的作用下能增强对人结肠癌细胞的毒性、上调细胞中促凋亡蛋白的表达并促进细胞发生凋亡作用。在小鼠结肠癌腹膜转移瘤的模型上,进行一系列体内实验方法,验证了 rmhTNF联合RTX的HIPEC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上调肿瘤组织中促凋亡蛋白的表达并增强肿瘤组织的凋亡水平,使肿瘤发生不可逆的细胞损伤,并未显示严重的毒副作用。上述研究表明:rmhTNF和RTX在体外高热的作用下能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的活性;rmhTNF和RTX进行体内HIPEC化疗对小鼠结肠癌腹膜转移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治疗结肠癌腹膜转移提供了实验依据。

杨海湾[6](2020)在《奈达铂与顺铂胸腔热灌注疗法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价及风险评估》文中提出背景肺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目前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仍然是手术治疗。由于经济、医疗条件的限制,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后已经是局部晚期或是转移导致恶性胸腔积液,已无法手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大多是胸腔积液中发现恶性细胞。目前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方法主要推荐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膜固定术、热灌注化学药物等治疗为主。胸腔热灌注化疗可以作用于局部,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奈达铂与顺铂胸腔热灌注疗法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价及风险评估方法入选2017年4月2018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根据严格的纳排标准,最终纳入58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NR组(29例)、FR组(29例):NR组接受奈达铂(40mg/㎡)灌注液4000ml,温度设置45℃进行胸腔热灌注化学治疗60min;FR组接受顺铂(40mg/㎡)灌注液4000ml,温度设置45℃进行胸腔热灌注化学治疗60min,治疗结束后,每4周进行一次随访。本研究旨在比较奈达铂和顺铂胸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AST、ALT。结果NR组治疗效果、KPS分值、骨髓抑制、肝肾损害、血小板、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白细胞、血红蛋白、AST、ALT与FR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NR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FR组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奈达铂胸腔热灌注化疗和顺铂胸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效果相当,但奈达铂胸腔热灌注化疗安全性更好。

宋文杰[7](2018)在《小柴胡汤作用于外排转运蛋白降低伊立替康腹泻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目的:伊立替康(CPT-11,Irinotecan)作为临床上转移性或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药物,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反应-迟发型腹泻。其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腹泻的概率高达60%-80%,而严重腹泻可导致病人死亡。目前伊立替康所致的腹泻机理不清楚,目前主要认为其毒性与肠道组织中CPT-11的活性代谢产物SN38的浓度相关,而肠道组织中SN38的暴露主要受到外排转运蛋白调控。而CPT-11、SN38和SN38-G(SN38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是经UGT催化生成葡萄糖醛酸代谢物SN38-G)主要是经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性蛋白(MRP2)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等药物外排蛋白从胆汁或尿液排泄。胆汁中SN38被肠壁细胞吸收后重新进入肝脏进而被代谢为SN38-G并经胆汁排泄至肠腔,SN38-G经肠道菌群水解生成SN38,从而形成肝肠循环。这种循环延长CPT-11在肠腔中的半衰期,加重对肠壁刺激,从而加重腹泻。因而减少SN38在肠道中的暴露是解决CPT-11致腹泻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策略通调节外排转运蛋白来防治CPT-11所致的腹泻例如环孢菌素和维拉帕米,但是环孢菌素和维拉帕米本身的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中医药在治疗化疗药物的毒性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文献研究和初步研究表明,中药小柴胡汤能抑制P-gp或MRPs的功能,从而抑制SN38以及SN38-G从胆汁中排泄。因此,我们期望确定一种安全的中药小柴胡汤来调控伊立替康的体内处置过程,从而降低伊立替康所致的腹泻。方法:1.采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考察小柴胡汤对CPT-11药效以及腹泻的影响。HE病理学切片检查小肠和结肠的损伤。2.采用 Bcrp1(-/-),Mdr1a(-/-),Mrp1(-/-),Mrp2(-/-)基因敲除小鼠及其 FVB 背景鼠,Mrp3(-/-)基因敲除小鼠及其背景鼠C57小鼠行胆囊结扎术后进行尾静脉注射CPT-11(5mg/kg),收集胆汁1h(收集完毕后眼眶采血,取肝脏,肾脏)LC-MS/MS测定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及脏器组织浓度,以探讨外排转运蛋白对CPT-11及其代谢物在胆汁排泄的影响。同时,用FVB小鼠考察3.6 g/kg小柴胡汤与CPT-11(5mg/kg)联合用药后对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排泄的影响。3.采用Caco-2细胞模型考察CPT-11和SN38的双向跨膜转运特征。分别使用BCRP 蛋白抑制剂 Ko143(10 μM)、P-gp 蛋白抑制剂 Zosuquidar(1 μM)以及 MRP2蛋白抑制剂MK571(10 μM),考察三种外排转运蛋白抑制剂对CPT-11,SN38的双向转运的影响。另外还考察了 0.2 mg/ml,5 mg/ml的小柴胡汤,10μM,50μM的汉黄芩素(wogonin)和 5μM,20 μM 的柴胡皂苷 d(saikosaponin d,SSd)对 CPT-11,SN38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影响。4.小柴胡汤与CPT-11联合用药对CPT-11及其代谢物药代动力学影响将FVB小鼠分为两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小柴胡汤3.6 g/kg,30min后尾静脉注射CPT-11(15mg/kg)后将小鼠放入小鼠代谢笼,在注射药物后5、15、30、60、120、180、240、360、480、720、1440min尾静脉取血(20~30μL)至涂有肝素的离心管中,弹打均匀保存至4℃冰箱。在0h、12h、24h、48h收集粪便和尿液,研究小柴胡汤对CPT-11药代动力学和排泄的影响。5.小柴胡汤对肠道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的影响为考察小柴胡汤能否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β-gus)对SN38-G的肠道水解,对照组小鼠粪便S9样品加入β-gus酶进行共孵育,小柴胡汤组的小鼠粪便S9样品加入β-gus酶后分别加入5 mg/ml和50 mg/ml的小柴胡汤澄清液(20μM微孔滤膜过滤)进行共孵育,阳性对照组小鼠粪便S9样品加入β-gus酶后同时加入0.1 mM的β-gus酶抑制剂葡萄糖二酸单内酯(SCL)进行共孵育。结果:1.小柴胡汤显着降低了伊立替康所致的腹泻。CPT-11连续给药6天后,CPT-11给药组腹泻的发生率第六天为60%,到达第七天为100%,其中重度致死性腹泻发生率为60%。给予小柴胡汤3.6 g/kg与CPT-11联合用药后,有效的抵抗了小鼠体重的下降,腹泻的发生率降低为20%且无重度腹泻发生。HE染色结果显示,小柴胡汤能有效对抗CPT-11对肠组织损伤。2.小柴胡汤对CPT-11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小柴胡汤和CPT-11联合用药未影响CPT-11的抗肿瘤活性,CPT-11单药用药组和小柴胡汤联合用药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9.2%和67.2%,两者无显着性差异。3.基因敲除小鼠胆汁排泄实验结果显示,Bcrp1(-/-)小鼠中的SN38,CPT-11胆汁排泄量分别显着下降102%(P<0.01),49.14%(P<0.05);Mdrla(-/-)小鼠的CPT-11胆汁排泄量显着下降53.5%(P<0.05);Mrp2(-/-)小鼠的SN38-G的胆汁排泄量显着下降85.6%(P<0.05)。Mrp3(-/-)小鼠的CPT-11胆汁排泄量显着上升48.5%(P<0.05)。结果分别与其相对应的背景鼠比较。4.5mg/kg CPT-11与3.6 g/kg小柴胡汤联合用药后,SN38的胆汁排泄量能显着降低1.72倍(P<0.05),SN38-G的胆汁排泄量极显着下降36倍(P<0.01),而对原型CPT-11的外排量无显着影响。5.P-gp转运蛋白抑制剂Zosuquidar分别显着增加了 CPT-11,SN38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AP-BL方向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3.5倍和2.35倍,外排率(ER)分别下降了 5.3和3.09倍。BCRP转运蛋白抑制剂Ko143显着降低SN38在BL-AP方向的转运量,外排率(ER)从9.34下降至5.21;Ko143对CPT-11的表观渗透系数以及外排率均无显着性影响。MRP2转运蛋白抑制剂MK-571对CPT-11和SN38的双向转运量,表观渗透系数以及外排率均无显着性影响。6.5 mg/mL小柴胡汤使CPT-11的外排率下降近3.41倍,SN38的外排率下降10.6倍。10μM,50μM汉黄芩素使CPT-11外排率分别下降1.7倍和2.6倍;5μM,20μM的柴胡皂苷d使CPT-11外排率分别下降1.2倍和2.1倍。另外,10μM,50μM汉黄芩素使SN38外排率分别下降2.31倍和1.17倍;5μM,20μM的柴胡皂苷d使SN38外排率分别下降3.5倍和3倍。7.小柴胡汤与CPT-11联合用药后CPT-11的Cmax和AUC0~t分别增加了 1.58倍和2.52倍,SN38的Cmax和AUC0~t分别增加了 1.47倍和2.30倍。CPT-11的MRT和T1/2分别增加了 4.20和2.10倍,SN38的MRT和T1/2分别增加了 2倍.所以CPT-11的血浆清除率下降到42.4%,而SN38为48.4%。但是SN38-G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显着差异。小柴胡汤联合伊立替康(CPT-11)用药后,粪便及尿液总的排泄量从33.59±4.53%下降到24.93±5.48%,总量下降了 17.6%。粪便中SN38的排泄量降低了 30%,CPT-11的粪便排泄量下降了 20%,粪便中SN38-G的量增加了 10倍。8.小柴胡汤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对SN38-G的肠道水解。对照组小鼠粪便S9以及小柴胡汤联合给药组小鼠粪便S9进行体外孵育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小柴胡汤联合给药组粪便S9中的SN38的生成量从75.50±4.90%显着下降至53.60±4.60%。另外,我们还用β-葡萄糖醛酸酶与5 mg/ml,50 mg/ml的小柴胡汤对SN38-G(10μM)进行共孵育,结果表明SN38生成量分别极显着下降至3.24±0.03%和0.58±0.007%,50mg/ml组SN38生成量下降近100倍。结论:1.小柴胡汤可以有效降低CPT-11在治疗过程中腹泻的发生,并且不影响CPT-11的抗肿瘤活性。2.在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排泄过程中,BCRP主要介导SN38,CPT-11胆汁排泄进入肠腔;P-gp主要介导了 CPT-11胆汁排泄进入肠腔;Mrp2介导了 SN38-G的胆汁排泄进入肠腔;Mrp3介导了 CPT-11胆汁排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3.P-gp主要介导了 CPT-11在肠细胞的跨膜转运,BCRP主要介导了 CPT-11,SN38在肠细胞的跨膜转运。4.小柴胡汤通过抑制外排转运蛋白P-gp和BCRP的功能显着降低SN38,SN38-G的胆汁排泄量。5.小柴胡汤显着增加了 CPT-11及SN38在血液循环系统的暴露,并且抑制肠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力,抑制SN38-G在肠道的水解,降低SN38的生成量从而显着增加了 SN38-G的粪便排泄而显着降低了 SN38的粪便排泄。6.因此,小柴胡汤通过抑制外排转运蛋白的作用降低了 SN38,SN38-G从胆汁排泄到肠道,增加了 CPT-11及SN38在血液循环系统的暴露,并且通过抑制肠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力降低了 SN38在肠道内的暴露,有效的降低了 CPT-11所造成的腹泻。

韩柳[8](2016)在《HPD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羟基人参二醇(Hydroxylation panoxadiol,简称HPD)是首次从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分离鉴定的一种三萜类新化合物。研究表明,手性结构修饰方法制备的HPD达到了工业化水平;抗宫颈癌的药理活性较强;毒性较低;将其制成的HPD注射液具有良好开发一类创新药物的前景,其中药代动力学是开发创新药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首次建立了大鼠血浆、组织及排泄物中HPD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经静脉给予大鼠HPD注射液,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规律,同时测定了HPD在体外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首次建立了大鼠体内HPD代谢物的UPLC-Q-TOF/MS定性分析方法,鉴定了其代谢产物,揭示了HPD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规律。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HPD注射液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首次建立了大鼠血浆中HPD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经静脉给予大鼠低、中、高三个剂量组(8.0,16.0,32.0mg/kg)的HPD注射液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实验数据经DAS3.0软件计算,获得的HPD注射液药代动力学的相关参数如下:低剂量组,T1/2 5.76±1.46h,Cmax5535.33±610.76μg/L,Tmax 0.10±0.00h,AUC(0-t)11670.15±1364.30μg·h/L,AUC(0-∞)12023.88±1573.57μg·h/L,Vz 5.52±1.22 L/kg,CLz 0.67±0.08 L/h/kg;中剂量组,T1/2 6.50±1.05h,Cmax 12344.29±1631.71μg/L,Tmax 0.10±0.00h,AUC(0-t)26253.13±4307.29μg·h/L,AUC(0-∞)26986.39±4635.18μg·h/L,Vz 5.63±0.90L/kg,CLz 0.61±0.10L/h/kg;高剂量组,T1/2 6.41±1.40h,Cmax 24683.57±3693.03μg/L,Tmax 0.10±0.00h,AUC(0-t)48503.57±5309.65μg·h/L,AUC(0-∞)49165.27±5335.80μg·h/L,Vz 6.07±1.41L/kg,CLz 0.66±0.07L/h/kg。结果表明,AUC、Cmax与HPD的给药剂量均成正比例关系,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Vz 5.52-6.07L/kg提示不仅分布在血液中,在组织中也有分布;T1/2 5.76-6.50h及CLz 0.61-0.67L/h/kg提示HPD注射液的消除较慢。2、HPD注射液的分布研究首次建立了测定大鼠组织中HPD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大鼠静脉给予16.0mg/kg的HPD注射液后,不同时间点(15min,1h,4h,6h)大鼠13个组织(心、肺、脾、肝、肾、小肠、大肠、胃、肌肉、脂肪、脑、子宫和睾丸)中HPD的含量。结果显示,HPD快速广泛地分布到各个组织中;主要分布在肾、子宫组织中,其它各个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随时间不同而各有差异;并且在各组织中均未产生蓄积作用。3、HPD注射液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首次建立了HPD在大鼠血浆、犬血浆、人血浆及透析液中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平衡透析法,分别测定了HPD与上述三种血浆的蛋白结合率,结果如下:0.1μg/m L、4.0μg/m L和16μg/m L三个浓度的HPD与大鼠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8.36%、69.07%和70.48%;与犬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7.66%、74.42%和72.32%;与人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5.19%、68.40%和66.09%。结果表明,在0.1μg/m L-16.0μg/m L的范围内,HPD与上述三种血浆的蛋白结合率都不具有浓度依赖性;三种血浆的蛋白结合率种属间无明显差异。4、HPD注射液的排泄研究首次建立了大鼠胆汁、尿和粪样中HPD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大鼠静脉给予16.0mg/kg的HPD注射液后,大鼠胆汁、尿和粪样中不同时间段HPD的含量,结果如下:胆汁在36h内累积排泄百分比仅为0.06%,而尿和粪在72h内累积排泄百分比分别为46.39%和0.18%。结果表明,HPD注射液的原型药经胆汁和尿的排泄极少,主要经粪便排泄;由于三种排泄物中总的累积排泄百分比仅为46.63%,表明其在大鼠体内的生物转化是以代谢消除为主。5、HPD注射液的代谢研究首次建立了大鼠胆汁、尿和粪样中HPD代谢物的UPLC-Q-TOF/MS定性分析方法。鉴定了大鼠经静脉给予16.0mg/kg的HPD注射液后,大鼠粪、尿和胆汁在72h内的代谢产物,结果如下:HPD注射液在大鼠体内除原形药外,共检测到21个代谢产物,其中粪样和尿样中共检测出13个代谢产物,12个为Ⅰ相代谢产物;在胆汁样品中共检测出8个代谢产物,5个为Ⅱ相代谢产物。结果表明,HPD在大鼠体内Ⅰ相代谢和Ⅱ相代谢会同时发生,而且Ⅰ相代谢产物主要发生在粪和尿中,Ⅱ相代物主要发生在胆汁中。

李晓琴[9](2016)在《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评估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结合磁共振新技术建立早期、有效、简便的临床放化疗疗效评估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评价体系、量化指标及MRI扫描方案,评价功能MRI是否能作为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及反映药物治疗后肿瘤血管生成关闭的状态,并通过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MRI(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MRI,DWI-MRI)技术获得相关半定量及定量参数。方法:构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分别用安维汀与5-FU、恩度与5-FU、康莱特及小艾飞蜜膏对裸鼠进行治疗,空白组及各治疗组均为10只结肠癌皮下移植瘤裸鼠;监测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计数、VEGF和PCNA等参数,评价治疗效果,并MRI监测:1)进行不同药物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期的DCE-MRI和多b值的DWI检测,结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反映肿瘤细胞代谢及微血管通透性的各项半定量及定量参数(肿瘤增强峰值、信号增强率、信号最大增强率斜率、时间峰值、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血浆空间容积分数Vp及ADC10b值、ADC3b值、ADClow值、ADChigh值、ADCperf值等),观察上述各参数的变化情况,明确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不同治疗组、不同阶段的MRI各项观察指标是否存在差异,以评估抗肿瘤血管药物及细胞毒性药物的早期疗效;2)根据药物的体外实验结果选择不同的观测点,分别随机处死一半的载瘤裸鼠,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并行各项免疫组化染色,包括反映肿瘤微血管密度的金标准MVD测定、VEGF强度表达。将病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上述MRI各项定量、半定量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MRI是否能取代金标准MVD计数成为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及反映肿瘤血管生成关闭状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结果:DCE-MRI定量参数中Ktrans和Kep稳定性高,应用价值较大,与病理免疫组化MVD计数、α-SMA计数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能够较好的反映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后肿瘤血流灌注变化的情况,以期望未来能取代病理金标准评价肿瘤新生血管情况和评估肿瘤的预后。Ve和VP值与病理免疫组化间无相关性,是否能反映化疗药物抑制肿瘤血管的程度还需进一步深入。采用10个不同b值的梯度敏感因子进行DWI成像,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ADC10b及ADChigh值呈逐渐减低的趋势,ADCperf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与肿瘤组织灌注状态有关;随着恩度组治疗时间的延长,ADC10b及ADChigh值的逐渐升高;ADCperf值的逐渐降低;ADClow值逐渐降低。通过对DWI各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研究,发现ADCperf值与MVD计数呈正相关,说明其与血流灌注情况有关,可为DWI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分析生物学特性,监测治疗效果提供依据。结论:功能MRI巨大的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影像生物标记物应用于抗肿瘤药物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早期、快速、便捷、无创的临床疗效评估手段,推动抗肿瘤药物的开发。

张伟,康海涵,张永磊,孔烨,花亚伟[10](2013)在《缓释药物治疗胃癌的不同缓释性能及靶向效应》文中认为背景:化疗药物缓释系统能够改善化疗药物对胃癌的治疗效果,是目前药物材料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不同缓释药物系统治疗胃癌的缓释性能及靶向作用效果。方法: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获得5-氟尿嘧啶聚乳酸缓释药物、5-氟尿嘧啶壳聚糖缓释药物、纳米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缓释药物以及几丁糖顺铂缓释药物,并检测上述药物的缓释性能特征,同时明确上述缓释药物对胃癌的靶向作用以及对胃癌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5-氟尿嘧啶聚乳酸缓释药物、5-氟尿嘧啶壳聚糖缓释药物、纳米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缓释药物以及几丁糖顺铂缓释药物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可以延长药物与肿瘤组织的作用时间,使化疗药物发挥更强的胃癌细胞抑制和杀伤作用,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此外,采用腹腔灌注化疗药物的给药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化疗药物对胃癌组织的杀伤作用。

二、5-氟尿嘧啶不同容量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及活性炭应用对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氟尿嘧啶不同容量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及活性炭应用对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激素茉莉酸类物质和抗癌药物五氟尿嘧啶抗体的制备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免疫分析方法概述
        1.2.1 免疫学发展简史
        1.2.2 免疫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1.3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简述
        1.3.1 ELISA的基本原理
        1.3.2 ELISA的分类
        1.3.3 ELISA方法的建立
        1.3.4 ELISA的现状
    1.4 茉莉酸类物质概述
        1.4.1 茉莉酸类物质简介
        1.4.2 茉莉酸与茉莉酸甲酯的区别
        1.4.3 茉莉酸和茉莉酸甲酯的检测方法
    1.5 抗癌药物五氟尿嘧啶概述
        1.5.1 五氟尿嘧啶简介
        1.5.2 五氟尿嘧啶在临床使用中的局限性
        1.5.3 五氟尿嘧啶的检测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茉莉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溶液配制
        2.2.4 实验动物
    2.3 茉莉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3.1 茉莉酸免疫原、包被原的制备
        2.3.2 动物的免疫流程
        2.3.3 细胞培养
        2.3.4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
        2.3.5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茉莉酸免疫原、包被原的合成
        2.4.2 小鼠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2.4.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4.4 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
        2.4.5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茉莉酸甲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溶液配制
    3.3 实际样品提取方法的建立
    3.4 茉莉酸甲酯ic-ELISA的建立
        3.4.1 检测茉莉酸甲酯的间接竞争ELISA的步骤
        3.4.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4.3 方法特异性的考察
        3.4.4 甲醇对ic-ELISA结果的影响
        3.4.5 方法准确性的考察
        3.4.6 实际样品的检测
        3.4.7 HPLC检测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茉莉酸甲酯ic-ELISA条件优化
        3.5.2 茉莉酸甲酯ic-ELISA方法特异性
        3.5.3 甲醇对茉莉酸甲酯ic-ELISA的影响
        3.5.4 茉莉酸甲酯ic-ELISA方法准确性
        3.5.5 植物样品的检测
        3.5.6 本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氟尿嘧啶抗体的制备与ic-ELISA的建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3 溶液配制
    4.3 五氟尿嘧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4.3.1 五氟尿嘧啶半抗原的修饰
        4.3.2 五氟尿嘧啶免疫原、包被原的制备
        4.3.3 动物的免疫流程
        4.3.4 兔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4.3.5 多克隆抗体的收集
    4.4 检测五氟尿嘧啶的间接竞争ELISA的建立
        4.4.1 五氟尿嘧啶ic-ELISA的步骤
        4.4.2 五氟尿嘧啶ic-ELISA条件优化
        4.4.3 五氟尿嘧啶ic-ELISA方法特异性
    4.5 结果与讨论
        4.5.1 五氟尿嘧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4.5.2 五氟尿嘧啶ic-ELISA方法的建立
    4.6 五氟尿嘧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4.6.1 动物的免疫流程
        4.6.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4.7 结果与讨论
        4.7.1 小鼠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4.7.2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亚克隆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DDX11-AS1在食管癌细胞对紫杉醇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抗癌药——紫杉醇
    1.2 长链非编码RNA DDX11-AS1
    1.3 TATA盒结合蛋白关联因子1
    1.4 拓扑异构酶Ⅱα
    1.5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1.6 Sox2、Oct4基因
    1.7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紫杉醇耐药型食管癌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4.2 稳定表达DDX11-AS1和敲减DDX11-AS1的食管癌细胞株的构建及鉴定
    4.3 动物实验方法的选择
    4.4 DDX11-AS1与其他耐药相关因子的关系
    4.5 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计划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新型PEG偶联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发展简介
    1.2 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简介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抗代谢药)
        (2)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5)单克隆抗体
        (6)替尼类靶向抗肿瘤药物
        (7)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1.3 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临床研究及应用
        (1)临床常用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2)伊立替康临床研究及应用
        ①伊立替康的临床应用及缺点
        ②脂质体和伊立替康脂质体
        ③ADC药物和IMMU-132
        ④PEG修饰药物和NKTR-102
    1.4 靶向小分子研究简介
        (1)靶向受体
        (2)靶向分子
        ①iRGD
        ②LyP-1
        ③tLyP-1(the truncated form of Ly P-1)
        ④C-RPARPAR(thiolated RPARPAR)
        ⑤cRGD
        ⑥GE11
        ⑦Angiopep-2
    1.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PEG偶联靶向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2.1 引言
    2.2 合成路线
        (1)第一部分:靶向分子的合成
        (2)第二部分:linker的合成
        (3)第三部分:PEG修饰的伊立替康(关键中间体BP143b06)的合成
        (4)第四部分: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 实验部分
        (1)药品与试剂
        (2)仪器和设备
        (3)合成步骤
        ①部分靶向分子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②linker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③关键中间体BP143b06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④部分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⑤对照药NKTR-102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PEG偶联靶向抗肿瘤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1)药品与试剂
        ①药品
        ②试剂
        (2)仪器与设备
        (3)操作步骤
        ①裸鼠移植瘤模型抗肿瘤活性研究
        ②BGC0222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研究
        ③BGC0222作用机制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1)肿瘤裸鼠移植实验结果与讨论
        ①BGC0206、BGC0207、BGC0208、BGC0209、BGC0210、BGC0215和BGC0216的人结肠癌HT-29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结果与讨论
        ②BGC0222与BGC0209的人结肠癌HT-29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结果与讨论
        ③BGC0222的人胰腺癌 MIA PaCa-2、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人脑胶质瘤U-87 MG、人乳腺癌MDA-MB-231的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结果与讨论
        (2)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结果与讨论
        (3)BGC0222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与讨论
        ①整合素竞争性结合实验
        ②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PEG偶联靶向抗肿瘤化合物BGC0222的安全性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1)药品与试剂
        ①药品
        ②试剂
        (2)仪器与设备
        (3)操作步骤
        ①BGC0222安全性研究
        ②BGC0222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1)安全性研究结果与讨论
        ①一般药理学(安全性药理学)试验
        ②急性毒性试验
        ③长期毒性试验
        ④局部刺激性试验
        (2)BGC0222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与讨论
        ①吸收速度(达峰时间和峰浓度)和程度(药时曲线下面积和生物利用度)与剂量的关系
        ②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PEG-A6 靶向抗肿瘤化合物BGC0228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合成路线
        (1)靶向分子A6的合成
        (2)BGC0228的合成
    5.3 实验部分
        (1)药品与试剂
        (2)仪器和设备
        (3)合成步骤
        ①靶向分子A6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②BGC0228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肿瘤裸鼠移植实验研究
        ①药品与试剂
        ②操作步骤
        ③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七章 附录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致谢

(4)穿心莲内酯缓解5-氟尿嘧啶所致肠道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5-Fu所致肠道损伤小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穿心莲内酯缓解5-Fu所致肠道损伤的作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穿心莲内酯抑制p38 MAPK通路缓解5-Fu所致肠道损伤的体外验证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四部分 穿心莲内酯对5-Fu在小鼠体内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全文总结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穿心莲内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腹腔热灌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和雷替曲塞治疗结肠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结肠癌腹膜转移
        1.1.1 结肠癌
        1.1.2 结肠癌腹膜转移
        1.1.3 结肠癌腹膜转移的化疗方法
    1.2 腹腔热灌注化疗
        1.2.1 HIPEC的发展历程
        1.2.2 HIPEC的参数选择
        1.2.3 HIPEC的临床应用
        1.2.4 HIPEC的实验动物方法研究
    1.3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
        1.3.1 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抗肿瘤作用
        1.3.2 rmhTNF及其抗肿瘤作用
        1.3.3 rmhTNF的安全性
        1.3.4 rmhTNF与化疗药物联用的抗肿瘤作用
    1.4 雷替曲塞
        1.4.1 RTX的抗肿瘤作用
        1.4.2 RTX与其他化疗药物联用的抗肿瘤作用
        1.4.3 RTX的毒性
    1.5 研究目的、内容、创新点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创新点
        1.5.4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常用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常用试剂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细胞复苏
        2.4.2 贴壁细胞传代
        2.4.3 贴壁细胞冻存
        2.4.4 细胞计数
        2.4.5 MTT法
        2.4.6 总蛋白提取
        2.4.7 总蛋白定量
        2.4.8 蛋白质印迹法
        2.4.9 小鼠腹腔注射
        2.4.10 小鼠HIPEC
        2.4.11 组织切片H&E染色
第3章 rmhTNF对人结肠癌细胞活性和毒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株
        3.2.2 试剂及配制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rmhTNF对人结肠癌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
        3.3.2 rmhTNF对人结肠癌细胞毒性影响的研究
    3.4 实验结果
        3.4.1 rmhTNF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活性且具有时间依赖性
        3.4.2 rmhTNF对人结肠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3.5 讨论
第4章 rmhTNF在高热下对人结肠癌细胞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株
        4.2.2 试剂及配制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rmhTNF在高热下对人结肠癌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
    4.4 实验结果
        4.4.1 mhTNF在高热下增强对人结肠癌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
    4.5 讨论
第5章 rmhTNF高热下与RTX联用对结肠癌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株
        5.2.2 试剂及配制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rmhTNF在高热下与RTX联用对人结肠癌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
        5.3.2 流式细胞术检测rmhTNF在高热下与RTX联用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5.3.3 rmhTNF在高热下与RTX联用对结肠癌细胞中凋亡蛋白的表达影响
    5.4 实验结果
        5.4.1 rmhTNF在高热下与RTX联用能增强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活性能力
        5.4.2 rmhTNF在高热下与RTX联用能促进人结肠癌细胞的凋亡
        5.4.3 rmhTNF在高热下与RTX联用能上调人结肠癌细胞中凋亡蛋白的表达
    5.5 讨论
第6章 rmhTNF和RTX的HIPEC影响小鼠结肠癌腹膜转移瘤的生长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细胞株
        6.2.2 实验动物
        6.2.3 试剂及配制
        6.2.4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腹腔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腹膜转移瘤小鼠模型
        6.3.2 小动物活体成像术监测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
        6.3.3 小鼠腹腔热灌注rmhTNF和RTX治疗结肠癌腹膜转移瘤
        6.3.4 腹腔热灌注治疗后小鼠体重变化曲线的绘制
        6.3.5 小鼠体内肿瘤结节的宏观半定量分析
        6.3.6 病理组织学检查小鼠体内的肿瘤组织
        6.3.7 TUNEL染色检测小鼠体内肿瘤组织的凋亡水平
        6.3.8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体内肿瘤组织中凋亡蛋白的表达情况
    6.4 实验结果
        6.4.1 腹腔热灌注rmhTNF和RTX能抑制小鼠结肠癌腹膜转移瘤的生长
        6.4.2 腹腔热灌注化疗对小鼠体重变化无显着性影响
        6.4.3 腹腔热灌注rmhTNF和RTX能抑制肿瘤在小鼠腹腔内的扩散
        6.4.4 小鼠体内结肠癌腹膜转移瘤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6.4.5 腹腔热灌注rmhTNF和RTX促进小鼠结肠癌腹膜转移瘤的凋亡
        6.4.6 腹腔热灌注rmhTNF和RTX上调小鼠结肠癌腹膜转移瘤中凋亡蛋白的表达
    6.5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奈达铂与顺铂胸腔热灌注疗法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价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7)小柴胡汤作用于外排转运蛋白降低伊立替康腹泻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认识
    1.2 伊立替康所致腹泻的机理研究
    1.3 外排转运蛋白对CPT-11及其代谢物的作用研究概况
        1.3.1 P糖蛋白(P-gp)
        1.3.2 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
        1.3.3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
    1.4 目前临床上西医解决伊立替康所致腹泻的方案
    1.5 目前临床上中医防治伊立替康所致腹泻的方剂
    1.6 小柴胡汤效用研究
第二章 小柴胡汤与伊立替康联合用药对其抗肿瘤活性及所致腹泻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细胞株
        2.1.4 实验动物
        2.1.5 小柴胡汤提取物的制备
    2.2 溶液配制
    2.3 主要实验方法
        2.3.1 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培养
        2.3.2 HT-2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制备
        2.3.3 荷瘤裸鼠腹泻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2.3.4 小柴胡汤对CPT-11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2.3.5 肠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2.4 统计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小柴胡汤降低了伊立替康所致腹泻
        2.5.2 小柴胡汤减轻了CPT-11所致的胃肠道损伤
        2.5.3 小柴胡汤未影响CPT-11抗肿瘤活性
    2.6 讨论与总结
第三章 伊立替康及其代谢产物在基因敲除小鼠的胆汁排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1.3 动物
    3.2 溶液配制
    3.3 CPT-11及其代谢物的UHPLC-MS/MS检测方法建立
        3.3.1 液相方法
        3.3.2 质谱方法
    3.4 主要实验方法
        3.4.1 实验过程
        3.4.2 样品处理
    3.5 统计分析
    3.6 实验结果
        3.6.1 不同基因敲除小鼠胆汁流速无显着差异
        3.6.2 肝细胞顶侧外排转运蛋白影响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外排过程
        3.6.3 肝细胞底侧外排转运蛋白影响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外排过程
    3.7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小柴胡汤与CPT-11联合用药对其体内处置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动物
    4.2 溶液配制
    4.3 CPT-11及其代谢物的UHPLC-MS/MS检测方法建立
    4.4 主要实验方法
        4.4.1 小柴胡汤与CPT-11联合用药对CPT-11及其代谢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4.4.2 小柴胡汤与CPT-11联合用药对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外排过程的影响研究
        4.4.3 粪便S9的制备
        4.4.4 小柴胡汤对肠道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的影响
    4.5 统计分析
    4.6 实验结果
        4.6.1 小柴胡汤联合用药后显着影响CPT-11及其代谢物药代动力学行为
        4.6.2 小柴胡汤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对SN38-G的肠道水解
        4.6.3 小柴胡汤抑制了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外排
    4.7 讨论与总结
第五章 CPT-11,SN38,SN38-G在Caco-2细胞模型的双向转运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仪器
    5.2 溶液的配制
    5.3 Caco-2细胞系的培养
        5.3.1 细胞系
        5.3.2 细胞培养条件
        5.3.3 Caco-2细胞的培养流程
    5.4 细胞生长情况
    5.5 MTT法检测CPT-11,SN38,SN38-G对Caco-2细胞毒性的影响
    5.6 Caco-2细胞模型的建立
        5.6.1 Caco-2细胞的培养及种板
    5.7 Caco-2细胞跨膜转运实验
        5.7.1 Caco-2细胞上跨膜转运实验过程
        5.7.2 细胞内药物含量的测定
        5.7.3 BCA法测蛋白含量
    5.8 数据处理
        5.8.1 跨膜转运实验相关参数计算
    5.9 统计分析
    5.10 实验结果
        5.10.1 CPT-11,SN38和SN38-G对Caco-2细胞的毒性
        5.10.2 不同抑制剂对CPT-11,SN38和SN38-G跨膜转运影响
    5.11 讨论与总结
第六章 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CPT-11,SN38在Caco-2细胞模型中跨膜转运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
        6.1.2 仪器
    6.2 溶液的配制
    6.3 Caco-2细胞系的培养及Caco-2细胞模型的建立
    6.4 MTT法检测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Caco-2细胞毒性影响
        6.4.1 细胞培养及种板
        6.4.2 MTT法检测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Caco-2细胞的毒性
    6.5 CPT-11,SN38与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转运互作实验
        6.5.1 细胞内药物含量的测定
        6.5.2 BCA法测蛋白含量
    6.6 数据处理
        6.6.1 转运实验相关参数计算
    6.7 统计分析
    6.8 实验结果
        6.8.1 小柴胡汤对Caco-2细胞无毒性作用
        6.8.2 小柴胡汤对CPT-11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影响
        6.8.3 小柴胡汤对SN38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影响
        6.8.4 汉黄芩素以及柴胡皂苷d对CPT-11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影响
        6.8.5 汉黄芩素以及柴胡皂苷d对SN38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影响
    6.9 讨论与总结
结语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HPD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宫颈癌概述
        1.1.1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
        1.1.2 宫颈癌的临床分期
        1.1.3 宫颈癌的治疗原则及方案
    1.2 宫颈癌化疗药物及其药代动力学概述
        1.2.1 顺铂(Cisplatin)
        1.2.2 卡铂(Carboplatin)
        1.2.3 紫杉醇(Paclitaxel)
        1.2.4 多西他赛(Docetaxel)
        1.2.5 拓扑替康(Topotecan)
        1.2.6 伊立替康 (Irinotecan)
        1.2.7 吉西他滨(Gemcitabine)
        1.2.8 培美曲塞(Pemetrexed)
        1.2.9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
        1.2.10 长春瑞滨(Vinorelbine)
        1.2.11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1.3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抗宫颈癌药物的必要性
    1.4 HPD注射液的研究
        1.4.1 HPD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1.4.2 HPD抗癌活性筛选
        1.4.3 HPD半合成
        1.4.4 HPD注射液制备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1.5.1 立体依据
        1.5.2 研究思路
    1.6 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2章 HPD注射液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血浆样品中HPD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2.2.1 分析条件
        2.2.2 溶液配制
        2.2.3 血浆样品前处理
        2.2.4 方法学验证
    2.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试验方法及结果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HPD注射液的分布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组织样品中HPD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3.2.1 分析条件
        3.2.2 溶液配制
        3.2.3 组织样品前处理方法
        3.2.4 方法学验证
    3.3 大鼠组织分布试验的方法及结果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HPD注射液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药品与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样品中HPD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4.2.1 分析条件
        4.2.2 溶液配制
        4.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4.2.4 方法学验证
    4.3 血浆蛋白结合率试验方法及结果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第5 章HPD注射液的排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药品与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2 排泄样品中HPD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5.2.1 分析条件
        5.2.2 溶液配制
        5.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5.2.4 方法学验证
    5.3 大鼠排泄试验方法及结果
        5.3.1 实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
    5.4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HPD注射液的代谢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药品与试剂
        6.1.3 仪器设备
    6.2 代谢样品中HPD定性方法的建立
        6.2.1 分析条件
        6.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6.3 HPD在大鼠体内代谢试验方法及结果
        6.3.1 试验方法
        6.3.2 试验结果
    6.4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创新点
    7.2 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评估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安维汀与5-FU、恩度与5-FU及中药、维药对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瘤效果的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用细胞
        1.4 动物模型的制造
        1.5 MRI的检测方法
        1.6 细胞增殖的检测
        1.7 细胞凋亡的流式检测
        1.8 瘤体大小的观察与取材
        1.9 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10 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的测定(MVD)
        1.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测定
        1.1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DCE-MRI评价中、西药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治疗效果的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分组及药物治疗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多b值DWI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用细胞
        1.4 实验方法
        1.5 实验分组及DWI扫描
        1.6 EDU检测细胞增殖
        1.7 Annexin-V FITC/PI凋亡的流式检测
        1.8 瘤体的大小的观察与取材
        1.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10 微血管密度的测定(MVD)
        1.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测定
        1.12 质量控制
        1.13 统计学分析
        1.14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功能MRI评价抗肿瘤药物疗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缓释药物治疗胃癌的不同缓释性能及靶向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分析指标
2 结果
    2.1 5-氟尿嘧啶药物载体缓释系统治疗胃癌的药物缓释特性
    2.2丝裂霉素药物载体缓释系统治疗胃癌的药物缓释特性
    2.3几丁糖-顺铂药物载体缓释系统治疗胃癌的药物缓释特
    2.4 Pub Med数据库2007至2012年收录不同缓释药物治疗胃癌的相关研究文献
3 讨论

四、5-氟尿嘧啶不同容量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及活性炭应用对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激素茉莉酸类物质和抗癌药物五氟尿嘧啶抗体的制备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的建立[D]. 移明慧. 苏州大学, 2020(02)
  • [2]DDX11-AS1在食管癌细胞对紫杉醇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晨. 汕头大学, 2020(02)
  • [3]新型PEG偶联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黄仰青. 东南大学, 2020(02)
  • [4]穿心莲内酯缓解5-氟尿嘧啶所致肠道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向道春.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5]腹腔热灌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和雷替曲塞治疗结肠癌腹膜转移的研究[D]. 龚倩怡.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6]奈达铂与顺铂胸腔热灌注疗法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价及风险评估[D]. 杨海湾.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7]小柴胡汤作用于外排转运蛋白降低伊立替康腹泻的分子机制[D]. 宋文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6)
  • [8]HPD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韩柳. 吉林大学, 2016(08)
  • [9]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评估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D]. 李晓琴.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3)
  • [10]缓释药物治疗胃癌的不同缓释性能及靶向效应[J]. 张伟,康海涵,张永磊,孔烨,花亚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08)

标签:;  ;  ;  ;  ;  

5-氟尿嘧啶在不同体积腹腔化疗中的药代动力学及活性炭应用对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