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药材(金荞麦、水牛角)的应用及薄层色谱鉴定

两种药材(金荞麦、水牛角)的应用及薄层色谱鉴定

一、两种药材(金荞麦、水牛角)的应用与薄层色谱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霞[1](2021)在《20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抗菌药物为人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其也逐渐形成了严重的耐药现象,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2016年WHO对细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开发分析后发现,目前正在研发的新抗菌药物严重缺乏,无法应对当前的抗菌药物耐药形势。我国藏药资源丰富,治疗疾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有影响的民族药,具有独特的药性理论体系。本研究对20种藏医常用药材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筛选,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藏药材—西藏沙棘进行有效活性成分筛选,预测其在体内发挥抗菌作用的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实验数据。本研究采用传统方法制备20种藏医常用藏药材的75%乙醇超声及水煎煮提取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13种常见病原菌为测试菌,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各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对4种藏药材(西藏沙棘果、篦齿虎耳草、紫斑杜鹃、雪层杜鹃)75%乙醇超声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所得萃取物检测其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H37Rv活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及利用TCMSP、Pharm Mapper、Uniprot、Gene Cards等数据库获取西藏沙棘活性成分和体内抗菌作用相关靶点,结合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西藏沙棘-活性成分-抗菌作用靶点网络、药物体内抗菌作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靶点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本实验结果显示,所选20种藏医常用藏药材的40种粗提取物对6~13种常见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抑菌活性。除篦齿虎耳草、老鹳草、草红花、西藏沙棘果、铁线莲外,有15种藏药两种提取物对革兰阳性菌株抑菌效果优于革兰阴性菌株,其中岩白菜、老鹳草、短穗兔耳草、红景天、诃子、西藏沙棘果、杜鹃花、篦齿虎耳草对6种革兰阳性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MIC:0.98~31.25mg/m L);杜鹃花、西藏沙棘果、诃子三种提取物及篦齿虎耳草水煎煮提取物对7种革兰阴性菌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MIC:7.81~125mg/m L);短穗兔耳草、篦齿虎儿草、红景天、西藏沙棘果、杜鹃花、诃子水煎煮提取物和西藏沙棘果、杜鹃花、诃子75%乙醇超声提取物对6种革兰阳性菌株和7种革兰阴性菌株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MIC:0.98~250mg/m L)。篦齿虎耳草、紫斑杜鹃、雪层杜鹃、西藏沙棘果各萃取物抗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结果显示,各萃取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MIC:0.39~25mg/m L),其中篦齿虎耳草各萃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MIC:0.39~1.56mg/m L),尤以石油醚萃取物抗菌效果最好,MIC为:0.39mg/m L。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以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两个参数对西藏沙棘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共获得天竺葵素、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β-谷甾醇、豆甾醇等活性成分,其体内抗菌作用活性成分共21种,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槲皮素、山奈酚、β-谷固醇、异鼠李素等。西藏沙棘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机体TNF、AKT1、ALB、JUN、CCL2、PTGS2、CXCL8等关键靶标,通过调控癌症、肿瘤坏因死子、Toll样受体以及MAPK等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凋亡进程、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和分化、促进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体内抗菌作用。结论:1.20种藏药材中有15种藏药材的提取物体外抗革兰阳性菌株优于抗革兰阴性菌株,其中岩白菜、老鹳草、短穗兔耳草、红景天、诃子、西藏沙棘果、杜鹃花、篦齿虎耳草对6种革兰阳性菌株抗菌效果较好;杜鹃花、西藏沙棘果、诃子及篦齿虎耳草对7种革兰阴性菌株抗菌效果较好;短穗兔耳草、篦齿虎耳草、红景天、西藏沙棘果、杜鹃花、诃子水煎煮提取物和西藏沙棘、杜鹃花、诃子75%乙醇超声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2.篦齿虎耳草、紫斑杜鹃、雪层杜鹃、西藏沙棘果各萃取物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篦齿虎耳草各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尤以石油醚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好。3.西藏沙棘可能由槲皮素、山奈酚、β-谷固醇、异鼠李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机体TNF、AKT1、ALB、JUN、CCL2、PTGS2、CXCL8等靶标,通过癌症、肿瘤坏死子、Toll样受体、MAPK等通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体内抗菌作用。

段宝忠[2](2017)在《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以及历代傣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等影响,傣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傣药的品种不清和使用混乱。为了澄清傣药资源的品种情况,建立傣药材鉴定体系,为推进傣药材的产业化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民族植物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傣药材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构建和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在傣药材鉴定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前人近40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专着35本,期刊文献143篇,采用专业数据库查询验证,共收集到傣医学药物信息8590条。去除无拉丁名或拉丁名无法确认的药材信息97条,获得傣药材有效信息8493条。将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后,以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对目前傣医学记载使用的1654种药物从从植/动/矿物名、傣文名、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傣族药物资源编目信息集。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傣药材资源种类、传统利用特点、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1傣医学使用的药物种类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药物共有1654种,其中植物药1491种,分属于191科,836属,包括地衣类2科2属4种,真菌类7科9属9种,苔藓类1科1属1种,藻类2科2属2种,蕨类植物19科26属42种,裸子植物7科7属13种,被子植物153科789属1420种;动物药141种,分属于90科123属;矿物药22种。在傣医使用1491种傣药植物中,为我国特有分布的药用植物有159种,分属于70科133属;被列入濒危珍稀名录保护的有152种,分属62科133属;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有68种,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48.22%。2.2从使用特点来看,傣族植物药的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主治疾病方面,植物药中主治疾病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分别是针对各种体征、损伤、循环系统、皮肤、呼吸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动物药则以皮肤、体征和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传染病;矿物药主要为皮肤和循环系统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外敷或外搽);动物药多以粉剂形式使用,其次是贴剂;矿物药则多为外用,以贴剂(涂抹敷患处)方式为主。2.3傣药材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785个傣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傣药材总数的47.46%,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27个。以豆科和大戟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和基原、部位、功效、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傣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傣药材的质量标准极不完善,阻碍了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3.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傣药材的基原植物总DNA,通过PCR扩增其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 5.1.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获得傣药材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建立了300种常见傣药材的DNA标准序列;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分析Gen 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组成,包含1000余种傣药材和大量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4.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哈宾蒿”、“芽杆庄”、“芽灵捂”、“贺帕举雷”4种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傣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可有效用于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傣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4.1基于大青属(Clerodendrum)12种植物共48份样品和Gen Bank下载序列,构建大青属ITS2和psb A-trn H条形码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对27份购自市场的“哈宾蒿”药材及饮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大于种内最大变异,而psb A-trn H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则小于种内最大变异。因此,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哈宾蒿”药材及其混伪品。市场药材调查研究表明,市售哈宾蒿基原物种来源复杂,27份药材中仅有一份为C.japonicum(Thunb.)Sweet,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对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4.2基于重楼属(Paris)及其易混品9种植物共30份实验样本,构建“芽杆庄”及其易混品的高分辨熔解曲线鉴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0份购自市场的“芽杆庄”药材进行鉴定,全部药材能够归属到相应的物种类群,进一步的DNA测序比对结果与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一致,表明高分辨熔解曲线用于药材市场流通监管是可行的。4.3基于耳草属Hedyotis 16个物种共70条ITS2序列构建“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近缘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结果表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比对法和最小距离法均能够明显区分耳草属16个物种。应用该数据库对市场收集的15份“芽灵捂”药材进行鉴定,比对结果显示7份药材与白花蛇舌草相似度最高,聚为一支,3份药材与纤花耳草具有高度相似性,聚为一支,余者为其他物种。而后根据DNA条形码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基原的“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4.4基于ITS2序列,对42份收集于市场的贺帕举雷(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份药材与防风相似度最高,15份与竹叶防风相似度最高,5份与杏叶防风相似度最高,8份与华山前胡相似度最高,1份与葛缕子相似度最高,1份与白花前胡相似度最高。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以及比对法(BLASTl)和最小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均能够明显区分上述六个物种。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4种已知基原的“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本研究表明市售贺帕举雷(S.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基原物种来源复杂,应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法能够对药材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傣药材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傣药材的资源品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建立了300种常用傣药材DNA标准序列。同时将DNA条形码以及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成功的用于几种常见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其他民族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傣药材的鉴定、临床用药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张春朴[3](2014)在《加味桔梗汤提取工艺研究及其对小鼠肺水肿预防效果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抗生素类药物在畜牧业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细菌的耐菌谱也越来越广,同时给动物食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绿色、无残留的抗菌、抗病毒中草药在兽药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的目的是对自拟方剂加味桔梗汤(金荞麦40g、鱼腥草25g、桔梗8g、甘草8g)的最佳工业化水提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其油酸导致的小鼠肺水肿的预防效果进行评价,以期用以治疗与呼吸系统有关疾病。本研究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1、对桔梗、甘草、金荞麦、鱼腥草药材进行鉴别。方法为理化鉴别、显微鉴别和性状鉴别,结果均符合《中国兽药典》的标准。2、对4种单味中草药和自拟方剂的水提液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方法:选择了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副鸡嗜血杆菌这些常见的细菌,牛津杯法测抑菌圈直径,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测最小抑菌浓度。结果:牛津杯法显示出金荞麦和鱼腥草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低,配伍方剂对细菌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显示4种中草药和配伍方剂水提液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鸡嗜血杆菌四种标准菌株均有抑菌效果,且配伍方剂的最小抑菌浓度相对较低。3、考虑到浸泡时间、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能对水提工艺产生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表的方法,以浸膏得率、甘草酸含量和芦丁含量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工艺。结果:加味桔梗汤的最佳水提工艺为共煎煮3次,第一次12倍量的水浸泡2h,煎煮2h,第二次10倍量水煎煮1.5h,第三次8倍量的水,煎煮1h。4、试验小鼠分为对照组、病理模型组和预防组,预防组连续7天以1mL/100g的剂量早、晚灌胃最佳水提工艺提取的加味桔梗汤,其余两组灌胃生理盐水。第八天病理模型组和预防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油酸致肺水肿,两天后剖杀,观察肺脏病理变化,比较3组之间肺系数、肺含水量和肺湿重与肺干重比值,并做肺脏的病理切片。结果:加味桔梗汤对小鼠肺水肿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组间差异显着。因此,本试验自拟的加味桔梗汤有很好的抑菌效果,筛选出了最佳水提工艺,并能对肺水肿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基础。

张万灵[4](2013)在《两种蓼科二型花柱植物金荞麦和火炭母的繁殖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植物由于固着生长,不能主动的去寻找配偶,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下实现雌雄配子的最大繁殖适合度,其进化出多种繁育系统,异型花柱即是其中一种。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和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属蓼科(Polygonaceae)植物,互为伴生种,前者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濒危野生植物,后者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药,且两种植物均为二型花柱植物。目前对这两种植物的研究基本是针对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试验等方面。本文以金荞麦和火炭母为研究材料,分别从繁育系统、开花物候和繁殖分配及策略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揭示其繁殖生态学特征,这为金荞麦、火炭母花柱二型性的进化机制和方向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珍稀种质资源和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及生物之间的系统进化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繁育系统研究通过从金荞麦和火炭母的花部特征、花粉胚珠比、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杂交指数、套袋实验及访花昆虫等方面对其繁殖生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荞麦和火炭母在同一种群中同时具有长柱型(L型)和短柱型(S型)两种花型,其中火炭母野外存在单型种群,均属典型的二型花柱植物,表现出互补式雌雄异位的花部特征。套袋试验表明金荞麦自花自交不亲和,但具有型内和型间亲和性。金荞麦、火炭母L型和S型花的P/O值分别为810±40.48和526.5±42.24、757±36.61和824.5±39.98,表明两种植物繁育系统均为兼性异交,需要传粉者,但金荞麦L型花更倾向异交,与L型结实率小于S型相符,而火炭母S型花更倾向异交,与S型结实率显着小于L型相符,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火炭母朝着同型花发展,还是繁殖系统崩溃而选用克隆进行繁殖,我们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金荞麦和火炭母S型花花粉活力均高于L型的,但金荞麦S型单花花粉量低于L型的,火炭母则相反。金荞麦和火炭母的主要访花昆虫分布在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和蜻蜓目(Odonata)5个目。其中金荞麦总共有19个科37种昆虫,其L型花访花昆虫14种,S型有35种,两者间有12种共同访花昆虫,S型花对昆虫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火炭母总共有14个科24种昆虫,L型花访花昆虫17种,S型花访花昆虫18种,二者有11种共同访花昆虫,两种花型的花对昆虫吸引力无显着差异。金荞麦L型和S型种群的结实率分别为9.22±0.60%和9.77±0.48%,不存在显着差异(F=0.506,P=0.477);火炭母L型和S型种群的结实率分别为20.42±2.342%和12.14±1.51%,两者差异显着(F=9.185,P=0.004)。2.开花物候研究金荞麦和火炭母的花果期为每年的8月-11月,主要集中在9月份,集中性开花有助于吸引昆虫传粉,提高繁殖成功率。开花进程图显示,金荞麦L型和S型自然种群花期均为85天,火炭母分别为79天和73天,差异显着,通过调查还发现,火炭母野外存在单型种群,且单型S型种群开花比L型早。金荞麦L型花序花期为15-26天,均值为20.36±0.53天,S型花序花期为14-27天,均值为21.42±0.53天,两者差异不显着(F=1.974,P=0.164);火炭母L型花序花期为18-33天,均值为23.41±1.02天,S型花序花期为13-29天,均值为20.63±0.79天,L型花序花期显着比S型长(F=4.745,P=0.034)。金荞麦L型单花序开花数为26-131朵,均值为76.53±4.00朵,S型单花序开花数为36-147朵,均值为83.33±4.16朵,两者差异不显着(F=1.388,P=0.243);火炭母L型单花序开花数为38-145朵,均值为85.00±4.96朵,S型单花序开花数为27-109朵,均值为63.27±4.41朵,L型单花序花数比S型大(F=10.793,P=0.002)。金荞麦和火炭母单花的开花持续时间为1-2天,内轮雄蕊先散粉,外轮雄蕊后散粉,两种花型植物这些方面无显着差异,显示了两种花型的自我调控机制。金荞麦L型和S型花序开花数只有一个峰值,在花序开花后第11天L型和S型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30%和7.20%;而火炭母L型和S型花序开花数多达3-4个峰值,L型是在花序开花后第5天达到最大值,为6.01%,S型在花序开花后第8天达到最大值,为6.80%。总之,二型花柱植物L型和S型植株保持较高的开花同步性,这有助于其繁殖适应性的提高。3.繁殖分配及策略研究同一个花型中,金荞麦雌蕊、雄蕊长度差异显着,且表现出极显着负相关(r=-0.852,P=0.000),雌雄总长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雌雄蕊长可能存在权衡关系,火炭母由于雌雄总长存在显着差异,所以雌雄蕊长未表现出权衡关系;金荞麦和火炭母的繁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生物量在L型和S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其花生物量与植株生物量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y=0.0328x+1.2885, R2=0.6097,P=0.000;y=0.0119x+0.0428, R2=0.6191,P=0.000)。金荞麦L型花生物量配置比(6.34±0.75%)极显着大于S型(3.96±0.39%)(F=7.781,P=0.008);火炭母L型花生物量配置比(1.27±0.11%)极显着小于S型(1.76±0.15%)(F=7.258,P=0.008),两种植物在两种花型间的总生物量不存在显着差异,说明金荞麦和火炭母植株的营养生长与有性繁殖间存在权衡关系。

李杰辉[5](2013)在《丁茄抗H5N1病毒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3-2013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导致的死亡率约为60%,目前能有效治疗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药物较少,加上流感病毒的易变异性和耐药性,急需研究和开发新的抗人禽流感药物,满足预防和治疗的需求。课题组前期筛选实验中,以A/Tiger/Harbin/01/2002(H5N1)毒株感染犬肾细胞株(Madin Darbin canine kidney cells,MDCK)为模型,以细胞病变法(Cytopathiceffect,CPE)为筛选的活性评价方法,对一系列中草药进行筛选,其中茄属植物丁茄(Solanum surattense Burm)的提取物对H5N1病毒具有抑制作用。通过对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等萃取部位进行筛选,发现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为其活性部位,为进一步探索丁茄抗H5N1病毒的活性物质基础,本课题对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到一系列单体化合物,通过细胞筛选实验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活性评价。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 C18反相柱色谱、AB-8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和重结晶等方法,对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共得到42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MS、1H-NMR、13C-NMR、HSQC、1H-1H COSY、HMBC、NOESY和TOCSY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其中33个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1,3,5-三甲氧基苯(1),3-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酸(2),麦芽酚(3),N-反式阿魏酰酪胺(4),3,4,5-三甲氧基苯酚(5),丁香树脂酚(6),丁香酸(7),3,4-二羟基苯甲醛(8),松柏醇(9),N-对反式香豆酰酪胺(10),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基-1-酮(11),(25S)-螺甾-5(6)-烯-3β-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2),楝叶吴萸素B(13),蛇菰宁(14),3-吲哚酸(15),1,2-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3-丙二醇(16),simulanol(17),山橘脂酸(18),(25S)-螺甾-3β,6α-二醇(19),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羟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20),对羟基苯甲酸(21),tribulusamideA(22),咖啡酸(23),蔗糖(24),(25S)-螺甾-3-酮-6α-醇6-O-β-D-吡喃木糖基-(l→3)-β-D-吡喃鸡纳糖苷(25),(25S)-螺甾-3β,6α-二醇6-O-β-D-吡喃鸡纳糖苷(26),(25S)-螺甾-3β,6α-二醇6-O-α-L-吡喃鼠李糖基-(l→3)-β-D-吡喃鸡纳糖苷(27),(25S)-螺甾-3β,6α-二醇6-O-β-D-吡喃木糖基-(l→3)-β-D-吡喃鸡纳糖苷(28),2-正丙基环戊酸6-O-β-D-呋喃芹糖基-(l→6)-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29),β-谷甾醇(30),胡萝卜苷(31),(25S)-螺甾-3β,6α-二醇6-O-β-D-吡喃木糖基-(l→3)-β-D-吡喃葡萄糖苷(32),(3β,5α,6α,25S)-26-O-β-D-吡喃半乳糖-3,6,26-三醇-20,22-裂环呋甾-20,22-二酮6-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鸡纳糖苷(33)。其中化合物29和3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11,13,14,16-18和20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10,12,15,19,21-28和3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细胞病变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H5N1病毒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5浓度为150.0μg/mL时,CPE结果为“++”,呈剂量依赖关系;化合物7浓度为300.0μg/mL时,CPE结果为“++”;化合物12浓度为75.0μg/mL时,CPE结果为“++”。

任强[6](2013)在《苦荞麦化学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分析和鉴定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荞麦是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 Mill)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辅助降糖、抗氧化以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近年来苦荞麦被加工成各种保健食品。目前,关于苦荞麦化学成分、代谢产物分析和鉴定的研究较少。本论文对苦荞麦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体内代谢产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深入认识苦荞麦药效物质基础以及合理进行质量控制和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首先采用色谱分离技术,从苦荞麦70%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得到11个主要化学成分,通过紫外光谱(UV)、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11个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糖苷类、酰胺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1,3,6’-tri-p-coumaroyl-6-feruloyl sucrose (1),3,6-di-p-coumaroyl-1,6’-di-feruloyl sucrose (2),1,6,6’-tri-feruloyl-3-p-coumaroyl sucrose (3),1,3,6,6’-tetra-feruloyl sucrose (4), N-trans-feruloyltyramine (5), Quercetin-3-O-β-D-galactoside (6), Quercetin-3-O-β-D-glucoside (7), Kaempferol-3-O-β-D-galactoside (8), Kaempferol-3-O-β-D-glucoside (9), Quercetin-3-O-α-L-rhamnoside (10), Quercetin-3-O-[β-D-xylosyl-(1→2)-α-L-rhamnoside](11),其中1个化合物(4)为新化合物,有4个化合物(2、3、5、11)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筛选发现糖苷类化合物(2、3、4)、酰胺类化合物(5)和部分黄酮类化合物(10和11)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糖苷类化合物(2和3)具有较好的肝保护活性。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鉴定苦荞麦中微量和难以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采用HPLC-PDA/LTQ-FTICRMS技术,建立了苦荞麦70%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Kinetex C18反相色谱柱(4.6×100mm,2.6μm, Phenomenex),以0.1%冰醋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5mL/min;柱温35℃;进样量2μL;检测波长320nm;分流比1:1,采用ESI离子源正离子检测模式。一级质谱采用全扫描模式获得高分辨质谱数据,通过数据依赖性扫描模式获得多级质谱数据。分析了11个单体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数据、多级质谱数据和特征紫外吸收光谱等信息,总结了已知化学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基于总结的质谱裂解规律和检测到苦荞麦中其他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数据和多级质谱数据以及紫外光谱等信息,从苦荞麦提取物中共计鉴定了36个化学成分,其中15个化学成分确定其结构,另外21个化学成分通过质谱数据推测了它们可能的结构。为了能够同时定量分析苦荞麦中极性差别大、结构类似的多种化学成分,采用在线中心切割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苦荞麦中12个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第一维采用Acclaim Mixed-Mode HILIC-10(2.1×10mm,3μm)色谱柱,第二维采用Acclaim RSLC Phenyl-1(2.1×150mm,3μm)和Acclaim RSLC PolarAdvantage Ⅱ (2.1×150mm,2.2μm)两根色谱柱,通过两个切换阀以并联的方式连接;柱温40℃;检测波长320nm;流速0.5mL/min;进样量4μL;以0.03%磷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洗脱方式为梯度洗脱。利用阀切换通过正向和反向冲洗相结合的洗脱方式,将苦荞麦提取物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含有黄酮和酰胺类化合物,另一部主要含有糖昔类化合物,两个部分分别在不同固定相的第二维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分析,结果使得极性相差较大、结构类似的12个化合物实现完全分离。方法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在线中心切割二维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能够满足苦荞麦中12个化学成分准确测定的要求,重复性(RSD<3.4%),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4.6%),加样回收率(91.21-107.76%),检出限(0.05-0.21μg/mL)和定量限(0.10-0.41μg/mL)。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能够对苦荞麦不同部位以及全草进行定量分析,为评价苦荞麦的质量和资源合理开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在线中心切割二维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与常规HPLC分析方法相比,显着提高了分离的选择性,能够同时定量分析中草药中的不同结构类型以及同类型结构相似的多个化学成分。大鼠原位肝肠灌流模型能够有效模拟大鼠体内肝肠代谢情况,具有基质相对简单,原药用量少等优势。因此采用大鼠原位肝肠灌流模型对从苦荞麦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酰胺类、黄酮类和糖苷类三类11个化学成分进行代谢产物研究。建立了HPLC-PDA/LTQ-FTICRMS分析方法,分析灌流液、肠内容物以及胆汁样品中的代谢产物。采用Kinetex C18反相色谱柱(4.6×100mm,2.6μm, Phenomenex)色谱柱;流动相采用0.1%冰醋酸水溶液和乙腈体系,梯度洗脱,进样量2μL;检测波长320nm;柱温35℃,流速0.6mL/min。选用ESI离子源,采用正离子检测模式,一级质谱采用全扫描模式获得高分辨质谱数据,采用数据依赖性扫描模式获得多级质谱数据。通过对灌流液、肠内容物和胆汁样品中检测到代谢产物的高分辨质谱质谱数据、多级质谱数据和紫外吸收光谱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酰胺类化合物的7个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的17个代谢产物,糖苷类化合物的10个代谢产物,共计发现34个代谢产物。糖苷类化合物的代谢转化反应主要包括酯水解的Ⅰ相代谢,酰胺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反应主要为甲基化、硫酸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的Ⅱ相代谢。基于11个单体化合物在大鼠原位肝肠灌流模型上代谢产物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探索了苦荞麦提取物复杂体系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采用大鼠经口灌胃苦荞麦提取物方式,分别收集给药后0-24h和24-48h的粪便和尿液样品;0-12h、12-24h和24-48h的胆汁样品;以及0.5h、1h、3h和6h的血浆样品。样品前处理后,采用建立的大鼠肝肠灌流模型样品的HPLC-PDA/LTQ-FTICRMS分析方法。在粪便中发现和鉴定了5个原型成分(P2,3,4,5,6)和3个代谢产物;在尿液中发现和鉴定了1个原型成分(P3)和代谢产物6个;在胆汁样品中发现和鉴定了1个原型成分(P1)和代谢产物10个;在血浆样品中发现代谢产物3个。共计分析和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17个代谢产物,6个原型成分。苦荞麦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转化反应与各个单体化合物在大鼠原位肝肠灌流模型上的代谢反应类似,主要为酯水解的Ⅰ相代谢、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的Ⅱ相代谢,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阐述了苦荞麦化学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点和代谢途径。

吝伟[7](2012)在《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红外指纹图谱研究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中成药作为祖国中药宝库中的一脉,更是在我国的医疗事业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成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体系,利用现代化的分析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使中药研究步入现代化、国际化刻不容缓的迫切需要。本论文利用化学计量学手段结合红外光谱法对23种中成药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23种中成药的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对近年来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手段在中药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23种中成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共引用文献84篇。第二章:最佳实验条件的选择。对红外光谱法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最终确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为:过360目筛,与KBr混合比例为6:100,压片质量95 mg,压片压力为70 KN,压片时间为10 s。第三章:感冒消炎类药物红外指纹图谱的研究。对同属感冒消炎类药物的10种中成药的红外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红外光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同一厂家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物的红外图谱之间一致性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感冒消炎类药物的10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10种感冒消炎类药物进行分类鉴别。采用平均值法建立了10种感冒消炎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第四章:心脑血管药物红外指纹图谱的研究。对同属心脑血管类药物的4种中成药的红外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红外光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同一厂家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物的红外图谱之间一致性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心脑血管类药物的4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4种心脑血管类药物进行分类鉴别。采用平均值法建立了4种心脑血管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第五章:骨折挫伤类药物红外指纹图谱的研究。对同属骨折挫伤类药物的6种中成药的红外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红外光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同一厂家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物的红外图谱之间一致性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骨折挫伤类药物的6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6种骨折挫伤类药物进行分类鉴别。采用平均值法建立了6种骨折挫伤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第六章:补益安神类药物红外指纹图谱的研究。对同属补益安神类药物的3种中成药的红外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红外光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同一厂家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物的红外图谱之间一致性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补益安神类药物的3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3种补益安神类药物进行分类鉴别。采用平均值法建立了3种补益安神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第七章:中成药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的建立与应用。利用OMNIC软件建立了中成药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将23种中成药的的红外指纹图谱作为标准图谱录入光谱数据库。利用软件的检索功能对所有样品进行全光谱范围内的相关性检索。匹配结果显示,新建立的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可以实现对23种中成药的分类鉴别。

陈青青[8](2009)在《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文中研究说明福建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分布广,种类多,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历史悠久,拥有着的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我省加快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制约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中药材产业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不对我省中药材资源的现状进行科学可靠的评价,进而据此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措施,对中药产业而言无异于沙中筑塔,徒劳无功。因此,福建省需要对本省的资源情况掌握最翔实的调查数据与产业研究政策,这对推动福建中药材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通过实地勘查与对相关部门的数据分析,详细阐述了福建省中药材的发展历史、资源与分布状况、中草药产业发展目标与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剖析了制约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中药材中农药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原料质量问题突出、野生资源保护不力、GAP建设规模不大、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科学技术应用落后、造假掺假屡禁不止、龙头企业带动不力、GAP建设积极性不高、市场运作不到位等。据此作者结合福建省的省情,提出了编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和选育、科学布局优势区域、努力提升中药材质量、加强药材示范基地培育、加强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出台药材生产优惠政策、强化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完善组织及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国内外药材产业合作、加强药材行业监督管理、开发动物中草药保健饲料等几项解决措施,并提出建设“海西”医药产业园、福建特色中药材资源圃、特色药材示范基地和扶持急需的应用技术研究等几个重大中药材项目。

唐兰[9](2006)在《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模拟逆境下的生理和形态适应性及开花物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隶属寥科荞麦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极大的药用价值,主要产在我国西南、华中、华南等地,生于海拔250-3200m的山谷湿地、山坡灌丛。本文将野生金荞麦移栽于模拟酸雨、盐碱和干旱三种逆境下,对其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形态指标变化、开花物候以及根茎药用成分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探讨金荞麦在不同逆境下的生理适应性以及逆境对其根茎药用成分的影响,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 1)模拟酸雨处理下,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种不同处理的生理生化指标在短期内差异不明显。POD为恢复前的主要膜保护酶,SOD则为恢复后的主要膜保护酶。后期的主要功能是繁殖和药用成分的积累,光合作用有所减弱。形态指标中叶片数、基径和第一叶长宽比差异显着,叶片受酸雨的影响较大,因酸雨直接洒在叶片和植株上,所以引起叶片脱落。植株的叶片数、幼芽数和基径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在恢复后基本能够正常生长;主茎长、主茎节数以及叶片的长宽比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表明金荞麦已经基本适应了一定酸雨环境,不同处理植株之间没有明显的胁迫反应。 2)盐碱处理下,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种不同处理的生理生化指标在短期内的差异不明显。处理周期的主要膜保护酶仍然是POD,恢复周期内则是SOD。高浓度的盐碱胁迫对金荞麦的生理功能有较大的影响,恢复周期时其体内仍然含有较多的有害毒素过氧化氢,叶片逐渐调亡,同时光合作用受到了一定影响。形态指标中基径和第三叶长宽比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较低浓度的盐碱对其影响较

杨平,万定荣[10](2002)在《两种药材(金荞麦、水牛角)的应用与薄层色谱鉴定》文中提出总结整理了金荞麦及水牛角两种药材的医疗应用 (包括我国多个民族的应用情况 ) ,并对其薄层色谱进行了研究。

二、两种药材(金荞麦、水牛角)的应用与薄层色谱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药材(金荞麦、水牛角)的应用与薄层色谱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20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细菌的耐药形势
    1.2 藏药材资源与分布
    1.3 藏药材体外抗菌作用研究现状
        1.3.1 抗菌活性藏药材的入药部位
        1.3.2 单味藏药材抗菌作用
        1.3.3 藏药化学成分抑菌作用
        1.3.4 藏药复方抗菌作用
    1.4 结核病的流行情况
    1.5 中药材抗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现状
        1.5.1 中药材入药部位
        1.5.2 单味中药材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
        1.5.3 中药复方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
第二章 20 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药材粗提物制备
        2.3.2 培养基制备
        2.3.3 实验菌液制备
        2.3.4 实验药材提取物体外抗普通细菌活性测定
        2.3.5 结果判定
    2.4 结果
        2.4.1 实验药材粗提物无菌实验结果
        2.4.2 实验药材抗普通细菌活性检测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四种藏药材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H37Rv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药材粗提物制备
        3.3.2 药材75%乙醇粗提物有机溶剂萃取
        3.3.3 培养基制备
        3.3.4 实验菌液制备
        3.3.5 MABA法药敏检测药材萃取物体外抗H37Rv活性
        3.3.6 结果判定
    3.4 结果
        3.4.1 药材75%乙醇粗提物有机溶剂萃取
        3.4.2 藏药材萃取物体外抗H37Rv活性
    3.5 讨论
第四章 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西藏沙棘体内抗菌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西藏沙棘网络药理学分析流程
    4.3 所用数据库及软件
    4.4 实验方法
        4.4.1 西藏沙棘药物活性成分的获取
        4.4.2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靶标的获取
        4.4.3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靶标蛋白名称转换
        4.4.4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4.4.5 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靶点预测及筛选
        4.4.6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抗菌靶点网络构建
        4.4.7 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4.4.8 西藏沙棘核心靶点GO及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4.5 结果
        4.5.1 西藏沙棘有效活性成分筛选结果
        4.5.2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作用靶标
        4.5.3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作用靶标基因
        4.5.4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4.5.5 西藏沙棘有效活性成分体内抗菌作用靶点预测及筛选
        4.5.6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抗菌靶点网络构建
        4.5.7 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靶点 PPI 网络及核心靶点
        4.5.8 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关键靶点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4.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傣药品种整理研究现状
        1.2.2 傣药材的鉴定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傣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研究
    1 引言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文献资料的筛选
        2.3 编目数据的录入
        2.4 传统利用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2.4.1 动植物、矿物名录的验证与修订
        2.4.2 传统利用信息的整合
        2.4.3 药材傣文名的修订
    3 数据样本描述
    4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第二章 中国傣药资源品种整理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采集方法
        1.2 底层数据库来源
        1.2.1 药材资源科、属及名称底层数据库
        1.2.2 濒危物种底层数据库
        1.2.3 中国特有种底层数据库
        1.2.4 药材质量标准底层数据库
        1.2.5 主治疾病底层数据库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傣药学本草着作现状
        2.2 傣药资源的种类
        2.2.1 傣药植物资源
        2.2.2 傣药动物资源
        2.2.3 傣药矿物资源
        2.3 傣药资源传统利用特点
        2.3.1 傣医植物药的药用部位
        2.3.2 傣药的主治疾病
        2.3.3 傣药的使用方法
        2.4 傣药材的质量标准
        2.4.1 傣医植物药质量标准
        2.4.2 傣医动物药质量标准
        2.4.3 傣医矿物药质量标准
        2.5 傣医学药用植物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实例
        2.5.1 豆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2.5.2 大戟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3 结论
        3.1 傣药材的品种整理与傣医药的传承发展
        3.2 傣药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3.3 傣药材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和标准系列
    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数据库构成
        2.2 物种鉴定系统
        2.3 傣药DNA条形码标准序列
        2.3.1 菩提树
        2.3.2 玫瑰茄
        2.3.3 佛肚树
        2.3.4 马缨丹
        2.3.5 木豆
        2.3.6 腊肠树
        2.3.7 白花蛇舌草
        2.3.8 大叶千斤拔
        2.3.9 美登木
        2.3.10 三对节
        2.3.11 桢桐
        2.3.12 南山藤
        2.3.13 糖胶树
        2.3.14 古山龙
        2.3.15 波罗蜜
        2.3.16 云南斑籽
        2.3.17 木棉
        2.3.18 长春花
        2.3.19 灯油藤
        2.3.20 臭牡丹
        2.3.21 地涌金莲
        2.3.22 叶下珠
        2.3.23 黄花夹竹桃
        2.3.24 垂序商陆
        2.3.25 地胆头
        2.3.26 马莲鞍
        2.3.27 铁刀木
    3 小结
第四章 傣药材DNA分子鉴定应用研究实例
    1 总论
        1.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1 仪器与试剂
        1.1.2 DNA提取
        1.1.3 PCR扩增
        1.1.4 数据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样本材料
        2.1.2 药材样本
        2.1.3 仪器,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及分析
        2.2.1 扩增及测序效率
        2.2.2 DNA条形码标准数据库的建立
        2.2.3 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
        2.2.4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2.2.5 不同序列Barcoding gap检验
        2.2.6 ITS2的物种识别能力和NJ树
        2.3.讨论
        2.3.1 根类药材DNA提取方法改进
        2.3.2 DNA片段筛选
        2.3.3 DNA条形码在民族药物学应用的意义
        2.4 结论
    3 Bar-HRM技术鉴定“芽杆庄”及其混伪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高分辨熔解曲线模型的建立
        3.2.2 HRM-PCR测序结果分析
        3.2.3“芽杆庄”商品药材的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
        3.3 结论
    4 傣药“芽灵捂”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研究
        4.1 材料
        4.1.1 材料来源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参考数据库建立
        4.2.2 市场药材DNA条形码鉴定
        4.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4.2.4 HRM分析
        4.3 结论
    5 基于Bar-HRM技术鉴定“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
        5.1 材料
        5.1.1 材料来源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J树聚类分析
        5.2.2 ITS2序列变异分析
        5.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5.2.4 HRM分析
        5.3 讨论
    6 小结
结语与创新
第五章 文献综述
    1 傣药资源概况
        1.1 傣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1.2 傣药资源特色
    2 傣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状况
        2.1 傣药材本草整理现状
        2.2 傣药种类整理情况
        2.3 傣药材的基原鉴定与考证研究现状
        2.4 傣药材标准研究现状
        2.5 傣药材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3 傣药材鉴定研究现状
        3.1 傣药材传统鉴定研究现状
        3.2 傣药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致谢

(3)加味桔梗汤提取工艺研究及其对小鼠肺水肿预防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桔梗概述
        1.1.1 桔梗主要化学成分
        1.1.2 桔梗药理作用
        1.1.3 桔梗提取工艺
    1.2 甘草概述
        1.2.1 甘草主要化学成分
        1.2.2 甘草药理作用
        1.2.3 甘草提取工艺
    1.3 金荞麦概述
        1.3.1 金荞麦主要化学成分
        1.3.2 金荞麦药理作用
        1.3.3 金荞麦提取工艺
    1.4 鱼腥草概况
        1.4.1 鱼腥草主要化学成分
        1.4.2 鱼腥草药理作用
        1.4.3 鱼腥草提取工艺
    1.5 桔梗汤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方法和目的
2 药材的鉴定
    2.1 材料
        2.1.1 中草药
        2.1.2 试剂
        2.1.3 展开剂和溶液配制
        2.1.4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中草药粉末制备
        2.2.2 药材的理化鉴别
        2.2.3 药材的显微鉴别
    2.3 结果
        2.3.1 性状鉴别
        2.3.2 理化鉴别结果
        2.3.3 显微鉴别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体外抑菌试验
    3.1 材料
        3.1.1 标准菌株
        3.1.2 中草药
        3.1.3 培养基
        3.1.4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药液的制备
        3.2.2 培养基制备
        3.2.3 菌液的准备
        3.2.4 牛津杯法测抑菌直径试验
        3.2.5 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测最小抑菌浓度试验
        3.2.6 结果判定标准
    3.3 结果
        3.3.1 牛津杯法
        3.3.2 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
    3.4 讨论
    3.5 小结
4 加味桔梗汤水提工艺的筛选
    4.1 材料
        4.1.1 中草药
        4.1.2 对照品
        4.1.3 试剂
        4.1.4 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处方组成
        4.2.2 正交试验的设计
        4.2.3 加味桔梗汤水提液的制备
        4.2.4 水提液浸膏含量测定
        4.2.5 甘草酸含量测定
        4.2.6 芦丁含量测定
    4.3 结果
        4.3.1 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
        4.3.2 方差分析表
        4.3.3 工艺筛选
    4.4 工艺评价
        4.4.1 工艺重现试验
        4.4.2 工艺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4.5 讨论
    4.6 小结
5 加味桔梗汤对油酸致小鼠肺水肿的预防效果研究
    5.1 材料
        5.1.1 试验动物
        5.1.2 药物和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方法
        5.2.1 试验分组
        5.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5.3 检测、观察指标
        5.3.1 肺系数测定
        5.3.2 肺湿重与干重比和肺含湿量
        5.3.3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的观察
        5.3.4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小鼠体征变化
        5.4.2 检测项
        5.4.3 病理组织学
    5.5 讨论
    5.6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两种蓼科二型花柱植物金荞麦和火炭母的繁殖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植物繁殖生态学
        1.2.1 繁育系统
        1.2.2 传粉生物学
        1.2.3 开花物候
        1.2.4 繁殖分配及繁殖策略研究
    1.3 植物花柱异型研究
    1.4 研究材料
        1.4.1 金荞麦及其研究现状
        1.4.2 火炭母及其研究现状
第二章 金荞麦与火炭母繁育系统研究
    2.1 试验样地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样区概况
        2.1.2 环境因子监测
        2.1.3 花部基本特征测量
        2.1.4 花粉量与花粉胚珠比(pollen/ovule, P/O)测定
        2.1.5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检测
        2.1.6 杂交指数(Out crossing index, OCI)估算
        2.1.7 套袋试验
        2.1.8 传粉生物学研究
        2.1.9 结实特性
        2.1.10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部特征及花柱二型性
        2.2.2 花粉量与花粉胚珠比(pollen/ovule, P/O)
        2.2.3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2.2.4 杂交指数(Out crossing index, OCI)
        2.2.5 套袋试验
        2.2.6 传粉生物学
        2.2.7 结实特性
    2.3 讨论
        2.3.1 金荞麦和火炭母花柱二型性研究
        2.3.2 交配系统研究
        2.3.3 传粉生物学研究
第三章 金荞麦与火炭母开花物候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单花开花动态及花形态特征的观测
        3.1.2 花序开花动态观测
        3.1.3 开花物候观测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花开花动态及花形态特征
        3.2.2 花序开花动态
        3.2.3 开花物候
    3.3 讨论
        3.3.1 开花物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3.3.2 开花物候与二型花柱及繁殖成功的关系
第四章 金荞麦与火炭母繁殖分配及策略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部各构件基本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4.2.2 花部各构件生物量分配
        4.2.3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的资源分配
        4.2.4 有性繁殖分配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4.2.5 雌雄蕊长短与花部生物量分配间的相关性
        4.2.6 雌雄蕊长度与植株生物量分配间的相关性
    4.3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的结论与研究特色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繁育系统研究
        5.1.2 开花物候研究
        5.1.3 繁殖分配及策略研究
    5.2 本研究具有以下特色与创新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丁茄抗H5N1病毒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索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概况
    1.2 立题依据
    1.3 研究内容
        1.3.1 活性筛选和评价方法
        1.3.2 化学成分研究
    1.4 结语
2 丁茄化学成分研究
    2.1 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名称与结构
        2.1.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1.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2.2 提取与分离
        2.2.3 酸水解
        2.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数据
3 丁茄有效部位抗 H5N1 病毒活性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试剂的配制
        3.2.2 细胞模型
        3.2.3 筛选实验方法
    3.3 筛选结果
        3.3.1 丁茄提取物各萃取部位活性筛选结果
        3.3.2 单体化合物活性筛选结果
4 讨论
5 全文总结
    5.1 主要研究成果
        5.1.1 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5.1.2 单体化合物的初步活性评价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谱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苦荞麦化学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分析和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荞麦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1. 化学成分
    2. 分析方法
    3. 提取工艺研究
    4. 药理作用
    5. 药代动力学研究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苦荞麦化学成分分离分析和结构鉴定研究
    第一节 苦荞麦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1.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HPLC-PDA/LTQ-FTICRMS技术分析和鉴定苦荞麦中化学成分
        1.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苦荞麦化学成分在线中心切割二维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1.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苦荞麦化学成分及提取物代谢产物研究
    第一节 苦荞麦中11个化合物在大鼠原位肝肠灌流模型中代谢产物的研究
        1.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苦荞麦提取物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研究
        1.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7)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红外指纹图谱研究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外光谱法与化学计量学的结合
        1.1.1 红外光谱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在中药方面的应用
        1.1.2 红外光谱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在中药方面的应用
    1.2 中成药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的建立
    1.3 23种中成药的主要成分及功效
    1.4 23种中成药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红外光谱实验条件的考察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实验条件的考察
        2.2.2 正交试验法优选红外光谱的最佳实验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感冒消炎类药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3.1 感冒消炎类药物的来源
        3.1.1 感冒消炎类药物样品的来源
        3.1.2 数据处理方法
    3.2 聚类分析法用于感冒消炎类药物红外光谱一致性的研究
        3.2.1 聚类分析法用于牛黄解毒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3.2.2 聚类分析法用于清火栀麦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3.2.3 聚类分析法用于牛黄消炎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3.2.4 聚类分析法用于消炎止咳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3.2.5 聚类分析法用于炎可宁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3.2.6 聚类分析法用于清开灵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3.2.7 聚类分析法用于清开灵分散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3.2.8 聚类分析法用于炎立消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3.2.9 聚类分析法用于金荞麦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3.2.10 聚类分析法用于莲花清瘟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3.3 感冒消炎类药物的分类鉴别
        3.3.1 小波变换压缩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3.3.2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鉴别结果
    3.4 感冒消炎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脑血管类药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4.1 心脑血管类药物的来源
    4.2 聚类分析法用于心脑血管类药物红外光谱一致性的研究
        4.2.1 聚类分析法用于银杏叶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4.2.2 聚类分析法用于冠心苏合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4.2.3 聚类分析法用于冠脉宁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4.2.4 聚类分析法用于通心络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4.3 心脑血管药物的分类鉴别
        4.3.1 小波变换压缩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4.3.2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鉴别结果
    4.4 心脑血管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骨折挫伤类药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5.1 骨折挫伤类药物的来源
    5.2 聚类分析法用于骨伤类药物红外光谱一致性的研究
        5.2.1 聚类分析法用于三七伤药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5.2.2 聚类分析法用于舒筋活血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5.2.3 聚类分析法用于抗骨增生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5.2.4 聚类分析法用于伤科接骨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5.2.5 聚类分析法用于万通筋骨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5.2.6 聚类分析法用于骨折挫伤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5.3 骨折挫伤类药物的分类鉴别
        5.3.1 小波变换压缩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5.3.2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鉴别结果
    5.4 骨折挫伤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补益安神类药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6.1 补益安神类药物的来源
    6.2 聚类分析法用于补益安神类药物红外光谱一致性的研究
        6.2.1 聚类分析法用于安神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6.2.2 聚类分析法用于补肾益脑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6.2.3 聚类分析法用于脑立清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6.3 补益安神类药物的分类鉴别
        6.3.1 小波变换压缩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6.3.2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鉴别结果
    6.4 补益安神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成药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的建立与应用
    7.1 23种中成药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的建立
    7.2 感冒消炎类药物红外图谱的图库检索结果
        7.2.1 牛黄解毒片的检索结果
        7.2.2 清火栀麦片的检索结果
        7.2.3 牛黄消炎片的检索结果
        7.2.4 消炎止咳片的检索结果
        7.2.5 炎可宁片的检索结果
        7.2.6 清开灵胶囊的检索结果
        7.2.7 清开灵分散片的检索结果
        7.2.8 炎立消胶囊的检索结果
        7.2.9 金荞麦片的检索结果
        7.2.10 莲花清瘟胶囊的检索结果
        7.2.11 10种感冒消炎药物的匹配结果图
    7.3 心脑血管类药物红外图谱的图库检索结果
        7.3.1 银杏叶片的检索结果
        7.3.2 冠心苏合胶囊的检索结果
        7.3.3 冠脉宁片的检索结果
        7.3.4 通心络胶囊的检索结果
        7.3.5 4种心脑血管类药物的匹配结果图
    7.4 骨折挫伤类药物红外图谱的图库检索结果
        7.4.1 三七伤药片的检索结果
        7.4.2 舒筋活血片的检索结果
        7.4.3 抗骨增生片的检索结果
        7.4.4 伤科接骨片的检索结果
        7.4.5 万通筋骨片的检索结果
        7.4.6 骨折挫伤胶囊的检索结果
        7.4.7 6种骨折挫伤类药物的匹配结果图
    7.5 补益安神类药物红外图谱的图库检索结果
        7.5.1 安神胶囊的检索结果
        7.5.2 补肾益脑胶囊的检索结果
        7.5.3 脑立清胶囊的检索结果
        7.5.4 3种补益安神类药物的匹配结果图
    7.6 23种中成药红外指纹图谱的图库检索结果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发展中药材具有重要意义
        1.1 发展中药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大方向
        1.2 发展中药材业者的经济效益显着
        1.3 发展中药材产业凸显福建特色
    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福建省中药材的历史渊源
        2.2 福建省的中药材资源与分布
        2.3 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4 福建中药材生产存在的问题
        2.5 福建中药材产业发展措施
    3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福建省中药材历史渊源
    1 建国前中药材应用历史概况
        1.1 福建中药材的利用
        1.2 福建中药材的管理与流通
        1.3 福建中药材进出口贸易
        1.4 福建的着名中成药
        1.5 福建的医学专家与医书
    2 建国后中药材产业发展历程
        2.1 组织机构
        2.2 产业规划
        2.3 药材管理
        2.4 药材推广
        2.5 药材企业
        2.6 药业效益
        2.7 药材进出口
        2.8 闽台合作
        2.9 着作教材
        2.10 科技教育
第三章 福建省的中药材资源与分布
    1 福建省中药材资源
        1.1 福建区域内中药材分类
        1.1.1 根据中药材的入药部位分类
        1.1.2 根据中药材的药性分类
        1.2 福建省的本地地道药材
    2 福建中药材的地理分布
        2.1 水平方向分布特征
        2.2 垂直方向分布特征
    3 福建省中药材资源普查情况
第四章 福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 福建中药材品种概况
        1.1 野生转家种
        1.2 引种与驯化
    2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3 中药材经济效益显着
    4 科教平台基本形成
    5 先进技术推动发展
    6 GAP 基地建设情况
    7 产业发展不断深化
    8 闽台港澳合作优势凸显
第五章 福建发展中药材产业目标、意义
    1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目标
        1.1 要实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
        1.2 要确保中药材可持续发展
        1.3 要保障原药质量稳定可控
        1.3.1 实施各类产品质量认证
        1.3.2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1.4 要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
        1.5 要发展各种产业化组织形式
    2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义
        2.1 利于化解化学药物副作用及耐药性的影响
        2.2 利于人和动物疾病的防治
        2.3 利于增加出口和提高农民收入
        2.4 利于中药材资源的保护
        2.5 利于传播福建中药材文化
        2.6 利于闽台药业发展和优势互补
第六章 福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1 中药材中农药重金属含量超标
        1.1 农药残留严重
        1.2 重金属含量超标
    2 原料质量问题突出
        2.1 原料药材种植栽培技术低
        2.2 品种改良工作滞后
        2.3 其他
    3 野生资源保护不力
    4 GAP 建设积极性不高
    5 GAP 建设规模不大
    6 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7 科学技术应用落后
        7.1 科研经费有限
        7.2 科研人员数量少
        7.3 科研手段与水平不高
    8 造假掺假屡禁不止
    9 龙头企业带动不力
    10 市场运作不到位
第七章 福建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考
    1 编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2 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和选育
        2.1 建立种质基因库
        2.2 建设中药资源保护圃
        2.3 加强良种选育与繁育
        2.4 重视原产地保护
        2.5 有规划地开发利用
    3 科学布局优势区域
    4 努力提升中药材质量
        4.1 实行“三品”认证
        4.2 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4.3 其他
    5 加强药材示范基地培育
    6 加强加工技术研究开发
    7 出台药材生产优惠政策
    8 强化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
        8.1 加强先进技术开发
        8.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9 完善组织、信息服务系统
        9.1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9.2 建立中药材相关协会
        9.3 设立信息咨询中心
        9.4 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9.5 创建销售服务平台
    10 加强国内外药材产业合作
    11 加强药材行业监督管理
        11.1 种植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11.2 中药知识产权监督管理
    12 开发动物中草药保健饲料
    13 建议重点发展的中药材项目
参考文献
附件1 福建 53 家单位被批准为第二批良好农业规范(GAP)试点项目
附件2 中药材 GAP 示范基地建设企业名单
附件3 福建省部分中药材图片
致谢

(9)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模拟逆境下的生理和形态适应性及开花物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对象
        1.1.1 一般特征
        1.1.2 分类地位
        1.1.3 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与前期处理
    2.2 处理方法
        2.2.1 模拟酸雨处理
        2.2.2 盐碱处理
        2.2.3 干旱处理
    2.3 实验方法
        2.3.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3.1.1 实验药品及主要仪器
        2.3.1.2 测定方法
        2.3.2 生长势测定
        2.3.2.1 器材
        2.3.2.2 形态指标
        2.3.3 开花物候
        2.3.4 根茎药用成分含量测定
        2.3.4.1 实验药品及主要仪器
        2.3.4.2 测定方法
        2.3.4.3 正交试验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模拟逆境下金荞麦生理生化适应性
        3.1.1 模拟酸雨下金荞麦生理生化适应性
        3.1.2 盐碱处理下金荞麦生理生化适应性
        3.1.3 干旱处理下金荞麦生理生化适应性
    3.2 模拟逆境下金荞麦形态适应性
        3.2.1 模拟酸雨下金荞麦形态适应性
        3.2.2 盐碱处理下金荞麦形态适应性
        3.2.3 干早处理下金荞麦形态适应性
    3.3 模拟逆境下金荞麦开花物候
        3.3.1 模拟酸雨下金荞麦开花物候
        3.3.2 盐碱处理下金荞麦开花物候
        3.3.3 干旱处理下金荞麦开花物候
    3.4 模拟逆境下金荞麦根茎药用成分变化
        3.4.1 模拟酸雨下金荞麦根茎药用成分变化
        3.4.2 盐碱处理下金荞麦根茎药用成分变化
        3.4.3 干旱处理下金荞麦根茎药用成分变化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两种药材(金荞麦、水牛角)的应用与薄层色谱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金荞麦
    1.1 医疗应用:
    1.2 薄层色谱鉴定:
2 水牛角
    2.1 医疗应用:
    2.2 薄层色谱鉴定:

四、两种药材(金荞麦、水牛角)的应用与薄层色谱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20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D]. 刘艳霞. 西藏大学, 2021(12)
  • [2]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D]. 段宝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3]加味桔梗汤提取工艺研究及其对小鼠肺水肿预防效果的评价[D]. 张春朴.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4]两种蓼科二型花柱植物金荞麦和火炭母的繁殖生态学研究[D]. 张万灵.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2)
  • [5]丁茄抗H5N1病毒活性成分研究[D]. 李杰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6]苦荞麦化学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分析和鉴定方法研究[D]. 任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11)
  • [7]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红外指纹图谱研究方面的应用[D]. 吝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8]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D]. 陈青青.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2)
  • [9]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模拟逆境下的生理和形态适应性及开花物候研究[D]. 唐兰. 西南大学, 2006(10)
  • [10]两种药材(金荞麦、水牛角)的应用与薄层色谱鉴定[J]. 杨平,万定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2(06)

标签:;  ;  ;  ;  ;  

两种药材(金荞麦、水牛角)的应用及薄层色谱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