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暗处理对墨西哥玉米开花习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不同暗处理对墨西哥玉米开花习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一、不同暗处理对墨西哥玉米开花习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娅云[1](2021)在《“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文中提出食物,不仅仅是维持人体机能最基础的保障,其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宗教禁忌、等级身份等更是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透过食物这扇窗,更能真切地了解当地人是如何就地取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食物,一步步发展成为人们的地域身份。在食用的过程中,人类又是如何将文化一层一层加诸在食物身上,赋予其更多的象征意义,甚至通过这个“物”来达到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中华文明三千年,小米的驯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山西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地质地貌沟壑纵横,也为小米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沃土。山西人不仅爱吃醋,也爱吃小米。本研究主要以沁县为田野点,以沁州黄小米为研究对象,从饮食人类学整体论的学科视角出发,主要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作为山西小米代表的沁州黄进行历史的追溯、文化的阐释以及最终所达到的地域认同。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饮食人类学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食物作为一种中介来探析族群背后的文化性已成为常态。人类学中对于小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台湾地区,大陆地区学者从人类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便从此研究角度出发,以小米作为媒介来探寻其背后的地方文化及身份认同。第一章主要是田野点概括。首先是对山西省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进而了解山西地区谷子的种植情况。其次是介绍田野之行到达的第一个目的地——山西沁县,介绍了沁县的历史沿革以及初到田野点的所见所闻所思。最后是沁州黄小米的原产地——檀山村,介绍了檀山村的现况以及村名的来源和传说故事。第二章主要是梳理小米的历史。首先是中国小米的历史,包括小米最早被驯化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传播的过程。其次是山西小米的历史,从最早期的人类活动踪迹到流传至今的神农教耕生谷到后期考古文物的出土,来追寻山西小米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最后是笔者最终的田野点——檀山村的历史和沁州黄小米的相关传说。第三章主要是从小米的种植、食用、加工三个方面来展现小米的社会生命史。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当地人的地方性知识以及在社会变迁中小米所扮演的角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小米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对于小米的不同认知。第四章主要是剖析沁县人如何通过小米这个媒介来达到一种身份认同。从日常的生活惯习着手,折射出漂泊在外的人通过想念家乡的小米粥来达到对于地方认同的阐释。通过本地人一日三餐离不开小米的饮食结构来体现小米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性,以及外地人移民当地以后如何形成身体上对小米的依赖。通过身体适与不适以及心理的认知从而达到一种对地方文化以及沁县人身份的认同。

张蕾[2](2020)在《《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人类直面气候变化的残酷现实。全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水平持续升高,气温变化更加的明显。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但在我国,关于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作物产量和增强抵抗力的研究有限。因此,翻译相关书籍,借鉴国外的经验来保证我国的粮食生产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由目的论为指导的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内容节选自《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该书由CRC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努雷丁·本凯布利亚。译者从中选取了第二章、第五章和第十章作为翻译文本。主要内容为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人们以及作物自身怎样应对这些影响。本文共包含四章内容:第一章进行翻译任务的描述,包括文本来源、特点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进程和质量把控;第三章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子及语篇三个层面对源文本进行了分析并对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第四章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和反思。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得出结论如下:农业科技文本涉及到生物学、农业科学等专业学科,这要求译者掌握广泛且精深的专业知识;译文应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基础上保持科技文本的严谨性和专业性;译者需要掌握和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来保证译文质量。

李坤[3](2019)在《玉米—大刍草分离群体代谢组遗传结构解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栽培玉米由大刍草驯化而来,这个过程是非常神奇的。大刍草和玉米在形态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研究表明,这些差异仅由几个关键基因控制。玉米的育种最关键的指标是高产,但长期以来对品质的育种一直没有足够的关注。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相对于野生玉米,栽培玉米的品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也知之甚少。结合新兴的代谢组学技术和玉米-大刍草的遗传分离群体,我们系统解析了大刍草和玉米在代谢层面的差异,这为我们了解玉米遗传改良过程中品质发生的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利用大刍草和现代栽培玉米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Backcross recombinant Inbred Line,BIL)为材料,对群体中4个不同的组织进行了代谢组学的分析。发现大部分控制代谢物合成的优良等位基因都来自大刍草的基因组,暗示在玉米的遗传改良过程中可能丢失了许多有利于品质的基因。在此基础上定位了一批候选基因,并初步分析了几个关键基因的功能,这些基因下一步可以作为玉米品质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这些结果也表明,在野生玉米资源中存在大量的与品质有关的优良等位基因,未来的玉米遗传改良应予以重视。利用GC-MS平台,我们对包含191个株系的BC2F7(Teosinte-Mo17,TM)群体的4个不同组织(苗期叶片,成熟期叶片,授粉后15天籽粒,成熟籽粒)的初级代谢物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到65种结构已知的初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在群体内有着巨大的表型变异,变异系数从0.06到2.24不等,均值0.48。同时这些代谢物具有非常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使用MaizeSNP50芯片,对群体中191个株系进行了基因型鉴定,构建了高密度的连锁图谱。结合初级代谢物的表型和高密度图谱进行了连锁分析,在4个组织中,我们共鉴定到初级代谢物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的数目是350个,这些QTL在基因组中有两个聚集的热点,对应的表型分别是未成熟籽粒中的氨基酸类代谢物和成熟籽粒中的氨基酸类代谢物。和已经发表的玉米中氨基酸调控的热点并不重合,暗示大刍草基因组中可能存在调控氨基酸代谢的新的关键自然变异位点。在我们检测到的这些QTL中,对表型起贡献作用的等位基因大部分来自大刍草,玉米仅占23.1%。说明大刍草中存在大量对初级代谢物含量有益的等位基因。而这些有益的等位基因可能在玉米的驯化和改良的过程中被丢失了。玉米籽粒中淀粉的品质和含量一直是玉米育种关注的焦点。我们对TM群体中淀粉的含量和淀粉的糊化特征进行了鉴定,并进行连锁分析。在鉴定到的QTL中,我们发现这些QTL大多包含已知的参与淀粉合成途径的基因,而且这些基因中有部分基因受到驯化或者改良过程的选择。这些QTL和代谢物的QTL有部分是重叠的,但同一区域内的淀粉特性QTL和初级代谢物QTL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加性效应。暗示这些位点可以增加淀粉的某些特征值,同时却降低初级代谢物的含量。这可能是一因多效,也可能是不同的基因紧密连锁。通过对不同组织中初级代谢物、玉米的产量性状、玉米的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的分析,结合10个典型材料不同组织的转录组分析,我们找到了一批和产量、品质高度相关的代谢物,如绿原酸、奎宁酸、咖啡酸等。在植株生长的早期,可以通过叶片中出现的这类代谢物对玉米籽粒的产量及品质进行预测,有助于提高高产高品质玉米育种的早期检测效率。对于玉米品质的提高,玉米野生近缘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我们的研究为未来玉米的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

何录秋,杨学乐,王芳[4](2017)在《饲用薏苡开发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薏苡的生长特性、生物产量和饲用品质,说明薏苡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广、分蘖再生能力强、抗性好、生物产量高、牲畜适口性好、年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是牛羊等牲畜很好的鲜饲料和青贮饲料,非常适合于作新型饲料牧草开发利用。并从品种、土壤、水肥、病虫防治和刈割等方面,总结了饲用薏苡的高产种植技术。

孙汝龙[5](2017)在《两个多年生饲草玉米选系群体重要农艺评价及其品质性状分析》文中提出以玉米(2n=2x=20,MM)、指状摩擦禾(2n=4x=72,TTTT)和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2n=4x=40,PPPP;代号9475)三元杂种近异源六倍体MTP-1(2n=74,MMTTPP)和近异源八倍体MTPP-1(2n=94,MMTTPPPP)为母本与9475回交成功构建了两个回交群体。为了比较两个群体选育多年生饲草玉米的潜力于2015~2016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温江实验基地和崇州现代化实验基地对两个回交群体的饲草产量、营养品质、相对饲用价值及刈割时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MTP-1群体第一年与第二年的鲜草产量变幅分别为39.63~74.57t/hm2和17.78~58.31t/hm2,个体间差异显着;第一年与第二年平均产量分别为56.30t/hm2和39.99t/hm2,第二年减产严重,群体两年总产平均为96.29t/hm2。MTPP-1群体第一年与第二年的产量变幅分别为23.63~88.85t/hm2和24.21~89.21t/hn2,个体间差异显着;第一年与第二年平均产量分别为52.18t/hm2和52.09t/hm2,产量表现稳定,群体两年平均总产为104.27t/hm2。MTPP-1回交群体两年平均总产更高,总体稳产性相对较高,表明其更适合作为育种重要核心种质资源。2.以同类型饲草玉米新品种玉草5号作为对照,在MTP-1群体中,P6、P9和P30两年总产与玉草5号无显着差异,占该群体总数的21.05%;无饲草品系鲜草产量显着高于玉草5号。在MTPP-1群体中,PP10、PP11、PP19、PP5、PP3、PP16和PP17两年总产显着高于玉草5号,占该群体总数的30.43%;PP7和PP21与玉草5号鲜草产量无显着差异,占群体总数的8.7%。进一步说明MTPP-1群体更适合作为选育群体,选育新型饲草玉米的成功率更高;但MTP-1群体也有个别品系鲜草产量相对较高。3.为了更准确地对多年生饲草玉米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有必要建立多年生饲用玉米主要营养成分NIRS模型。建立了多年生饲用玉米CP、ADF、NDF和CA的NIRS预测模型,Rc2at和Rcal2均大于0.81,RPD均大于2.4,结果表明建立的NIRS模型能够对多年生饲用玉米4项重要营养价值参数进行测定。4.刈割时期对初筛选饲草玉米新品系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同一生育期饲草单位面积营养品质和产量存在品种差异。抽雄期之前,各饲草玉米品系鲜重、干物质产量均显着增加,抽雄期之后饲草玉米的鲜干草产量趋于稳定;粗蛋白(CP)、粗脂肪(EE)和粗灰分(CA)3个营养指标随着生育期的推迟,营养成分含量总体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总体呈现缓慢积累趋势;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两方面因素,饲草玉米新品系在抽雄期刈割最佳。

谌振[6](2014)在《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为多年生半附生草本植物,佛焰苞艳丽灵动,是世界着名的观赏花卉,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红掌在北方以温室栽培为主,成本较高;海南气候适宜,雨水充沛,可露天栽培红掌。海南红掌产业已发展多年,但栽培技术不够成熟,产品品质有待提升,生产中对植株营养缺丰的判断以经验为主,缺乏系统的技术手段。本研究以红掌盆花品种’Dakota’与切花品种’Tropical’为材料,筛选出最适宜海南红掌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配方与浓度,作为大量元素营养诊断标准值测定用的基底营养液;探索红掌各部位营养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与各元素比例,确定营养诊断采样部位;通过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N、P、K、Ca处理,测定海南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标准值与缺素、过量参考值,并研究了元素平衡指标,以期为海南红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营养诊断技术。结果如下:1.不同营养液配方及浓度处理对红掌生长发育的影响各异,通过形态与生理指标的比较分析,综合考虑,认为处理8(1.0倍浓度配方C)能较好的促进红掌的生长发育,为营养诊断标准值测定的基底营养液。分别确定了海南切花红掌与盆花红掌的最优营养液为处理9(1.3倍浓度配方C)与处理8。2.综合分析各部位营养元素含量相对比值(部位含量/全株含量)差异显着性与N、P、K、Ca比例相似度,确定营养诊断采样部位、换算为全株含量的系数为:二年生‘Dakota’的新叶片(N:1.44、P:1.28、K:1.28、Ca:0.81);一、二年生’Tropical’的新近成熟叶(N:1.65、P:0.75、K:0.72、Ca:1.05)。3.对不同类型(苗龄、品种)红掌植株不同部位各营养元素含量的稳定性比较分析,提出了可用于不同苗龄或品种红掌植株间单一营养元素比较的采样部位与通用系数。N:新叶柄(0.79±0.01);P:新近成熟叶片(0.70±0.06);K:新近成熟叶柄(1.37±0.01);Ca:老叶片(0.91±0.01)。4.通过单元素浓度梯度栽培,测定了’Dakota’与’Tropical’的大量元素营养诊断标准值范围与缺素、过量参考值。诊断标准值范围为:一年生’Dakota’:N(75.01-114.52)、P(2.35-2.63)、K(32.34-39.49)、Ca(1.46-1.87);二年生’Dakota’:N(125.2-159.8)、P(5.54-5.87)、K(25.01-31.91)、Ca(1.47-2.13);一年生’Tropical’:N(109.22-144.54)、P(2.16-2.27)、K(20.82-23.01)、Ca(1.49-1.89);二年生’Tropical’:N(95-115.76)、P(3.07-3.57)、K(28.09-31.22)、Ca(1.99-3.49)。

余志江,冯云超,霍仕平,张兴端,张健,晏庆九,向振凡,张芳魁,邹永翠[7](2012)在《短日照对墨西哥大刍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不同短日照处理玉米近缘种墨西哥大刍草,研究短日照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可以诱导墨西哥大刍草提前抽雄开花;墨西哥大刍草接受短日感应的临界叶龄、日照长度、短日诱导天数分别为6叶龄、13h、15d;对墨西哥大刍草进行短日诱导(日照长度为12h),以处理25d主茎雄花分枝数最多和分枝最长,因此,以饲草玉米种子生产为目的,对墨西哥大刍草进行短日诱导,应从6叶龄开始进行25d以上每天12h的连续短日照处理最为有效。

贾春林,王国良,杨秋玲,吴波,盛亦兵[8](2011)在《光不敏感型大刍草新种质选育及利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带类玉米属大刍草(Zea mexicana)为短日植物,在我国北方长日地区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本研究初步分析通过系统选育方法选出的光不敏感型大刍草新品种"鲁牧2号",在长日照地区大田繁种和利用其进行杂交制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品种能在长日地区(山东)正常开花结实,开花期在8月上中旬,10月上旬种子成熟。鲜草产量达45 930kg/hm2,种子产量达1 595.5kg/hm2,利用该品种作父本杂交制种试验成功率达72.7%。本研究结果说明该种质能够在长日照地区应用,对降低玉米(Z.mays)制种成本、丰富遗传育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陈景堂[9](2011)在《玉米×Teosinte远缘杂种后代重要性状的表型及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玉米由于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造成遗传多样性相对于野生近缘种明显降低。现代玉米育种主要是杂种优势利用,多集中在少数骨干自交系的遗传改良,造成组配的杂交种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对于我国来说玉米属于外引作物,种植历史仅500余年,可利用的玉米育种材料相对贫乏,很难育成突破性品种。没有种质的不断创新就没有玉米杂种优势水平的提高。因此,种质的创制与拓宽是玉米育种的战略任务,其中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大色草是玉米近缘野生植物,为一年生草本。植株生长旺盛,具有高分粟性和分枝性,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对多种玉米病害免疫或高抗,是玉米育种可利用的基因源。同时大色草又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在温带不能正常繁殖。本研究以大自草,玉米自交系掖478、综31、3153,以及包括3153x大当草选系在内的76个RILs为材料,进行大色草光周期、蛋白质含量杂种优势、远缘杂交创新玉米种质、大色草分粟性和RIL形态和产量性状的SSR标记关联分析,探索大当草短日照诱导开花的敏感苗龄、最佳的日照时数,通过杂交导入有利性状进行玉米改良与种质资源创新。取得如下结果:1.19一26d是大色草能否接受诱导的临界苗龄,苗龄(sd一47d)越大诱导效果越好;gh是诱导生殖生长的最佳日照时数;各日照处理的POD活性随苗龄的增大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但不能直接反映大当草生长发育状况;a、b、。、d四条POD酶带是大当草处于营养生长阶段的生化标记,e、f、g三条POD酶带的出现表明进入生殖生长阶段,POD酶的相对含量主导着大色草的生长发育方向;采用40一47d苗龄每日gh短日照处理的大色草与掖478、综31花期相遇,通过远缘杂交育成NX3153等自交系。2.远缘杂种BC:产量性状表现最大值,而且变异系数最小,F:除穗长外,穗粗、穗行数、行粒数都大于Fl,并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而穗粗、穗行数、行粒数都比Fl变化幅度大。Fl穗重、穗粒重表现极大的变异系数,F:变异系数大幅度降低,表现最稳定的是穗粗和穗行数。F: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期、株高、穗位高比Fl、BCI变异幅度大、分离严重,BC:变异系数逐渐变小、分离减缓。Fl、FZ、BCI、BC:花期不遇个体顺序减少。Fl、F:的AIS较长,自身授粉结实困难,BCZ最短,自身可以正常授粉。不同类群玉米与有分粟的F:杂交后代分粟产生的效果不同,属于瑞德类群的65232抑制分粟效果最好。3.本研究对76个玉米重组自交系的形态、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并对17个性状与48个SSR位点进行了关联分析。76个重组自交系分为3个主类群5个亚群,通过K检验、回归分析和组合分析分别检测到82、59和40个明显的关联。17个性状单独分析时,Q一SSR与穗部性状之间的关联达27.8%,显着高于其它组合2.3%一6.3%的关联。含有大自草的RILs的变异范围较广,在三个主类群以及五个亚群中都有分布,但分布很不均匀,第一主群的第一亚群中最少,短锥形和短筒形类群中最多。4.17个性状之间的相关程度存在较大差别。玉米茎秆弯曲、叶宽、玉米雄穗一级分支数和穗上长度与株高的比率4个形态学性状之间、以及与其它31个性状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外,其它13个性状彼此都存在相关性。穗位高与穗粗,穗粗与粒行数,粒行数与叶片夹角,穗粗与百粒,重、穗形、开花吐丝间隔,穗形与百粒重、开花吐丝间隔,穗长与粒型都达到极显着正相关;粒行数与行粒数,行粒数与开花吐丝间隔、穗形、穗粗、百粒重,百粒重与粒型、穗长,穗形与穗长,穗粗与粒型都存在极显着负相关。5.71个性状还存在着星状辐射、三角、四角以及线性等特殊关联。①穗粗与其它9个性状存在关联,表现明显的星状辐射关系,其中5个极显着正相关关系、3个极显着负相关关系、1个显着正相关关系,是所有研究的性状中关联最多、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最多、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对立最明显的性状,同时还存在1个间接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性状。穗粗除与其他产量因素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外,还与穗位、叶片夹角等形态性状的存在关联。其次是穗形,存在7个关联,百粒重存在6个关联;②百粒重、穗形、开花吐丝间隔三者之间以及穗粗、百粒重、穗形三者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三角关联;③穗粗、百粒重、穗形、开花吐丝间隔四者之间的极显着正相关四角关系;④EH一ED一EL反向极显着相关线性关系,表明穗位越高果穗越粗,穗长变短,EH一LA一AB反向显着相关线性关系。

贾春林,王国良,吴波,杨秋玲,王勇,盛亦兵[10](2009)在《自然结实大刍草新品种鲁牧2号的选育》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大刍草天然变异植株进行系统选育,选出了能在山东地区正常开花结实的大刍草新品系J03,定名为"鲁牧2号"。该品种再生性强,种子产量较高,解决了我国大刍草种植依靠南方繁种的问题。

二、不同暗处理对墨西哥玉米开花习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暗处理对墨西哥玉米开花习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起源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三晋大地上的沁州黄
    第一节 了望三晋:黄土高原上的金珠粟
    第二节 初探沁州:五谷中的金珠子
    第三节 细访檀山:金珠子中的金珠王
第二章 发展脉络:沁州黄的历史长河
    第一节 中国小米的起源与传播
    第二节 山西小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檀山村的历史和沁州黄的传说
第三章 文化隐喻:沁州黄的社会生命
    第一节 种之有道:沁州黄的种植传统
    第二节 食之有方:沁州黄的饮食风俗
    第三节 延之有路:沁州黄的加工途径
第四章 地方认同:沁州黄的人文空间
    第一节 乡愁是一碗米汤
    第二节 流淌在血液中的生活习惯
    第三节 “小米加步枪”的红色记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of the Task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 Quality Control
    2.3 Translation Duration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Lexical Level
    3.2 Syntactic Level
    3.3 Discourse Level
Chapter 4 Practice Summary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4.2 Problems to Be Solved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Translated Text
Appendix Ⅱ:Source Text
作者简历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玉米—大刍草分离群体代谢组遗传结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大刍草和玉米的差异
        1.1.1 玉米和大刍草在遗传多样性上的差异
        1.1.2 玉米和大刍草在形态学上的差异
        1.1.3 玉米和大刍草在籽粒组分上的差异
    1.2 玉米基因组研究进展
    1.3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1.4 利用多种遗传分离群体解析代谢组的遗传结构
        1.4.1 近等基因系、渗入系和重组自交系
        1.4.2 关联分析在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大刍草和玉米代谢研究进展
    1.6 大刍草和玉米之间抗性差异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种植和田间取样
    2.2 初级代谢物提取和测定
    2.3 连锁分析
    2.4 玉米淀粉粘度的鉴定
    2.5 玉米籽粒性状的收集
    2.6 玉米总淀粉含量的测定
3 结果和分析
    3.1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3.2 TM群体中初级代谢物含量测定
    3.3 初级代谢物含量在TM群体中变异特点
    3.4 初级代谢物QTL定位分析
    3.5 初级代谢物QTL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3.6 候选基因的选择
    3.7 检测到的QTL与已发表的关于驯化和改良位点对比
    3.8 加性效应对表型的影响
    3.9 玉米中初级代谢网络
    3.10 上位效应对代谢表型的影响
    3.11 TM群体中淀粉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3.12 TM群体中粒型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3.13 初级代谢物,淀粉表型和籽粒之间的相关性网络
    3.14 结合多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来寻找候选基因
4 讨论
    4.1 代谢组的遗传特点
    4.2 初级代谢物的组织特异性
    4.3 生物标记和产量预测
    4.4 大刍草和玉米在代谢组层面存在差异
    4.5 大刍草是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饲用薏苡开发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薏苡的饲用性分析
    1.1 薏苡的生长特性
    1.2 薏苡的生物产量
    1.3 薏苡的饲用品质
2 饲用薏苡高产种植技术
    2.1 品种选择及种子播前处理
    2.2 选地与整地
    2.3 施足基肥
    2.4 适时早播与合理密植
    2.5 田间管理
        2.5.1 间苗除草
        2.5.2 除草追肥
        2.5.3 苗期水肥管理
        2.5.4 病虫害防治
    2.6 刈割并及时管理促再生
    2.7 护蔸过冬促早发

(5)两个多年生饲草玉米选系群体重要农艺评价及其品质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名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饲草玉米研究背景
        1.1.1 饲草玉米国内研究概况
        1.1.2 饲草玉米西南地区研究概况
    1.2 玉米野生近缘种杂交困难
        1.2.1 玉米野生近缘种质资源
        1.2.2 利用玉米野生近缘种质资源选育饲草
        1.2.3 玉米-大刍草-摩擦禾创制饲草玉米
    1.3 饲草玉米的重要性
    1.4 饲草玉米育种目标
    1.5 饲草的营养品质
    1.6 刈割时期对饲草的影响
        1.6.1 刈割时期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6.2 刈割对饲草品种的影响
    1.7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1.7.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简介
        1.7.2 未知样品的预测与模型升级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1.1 选系群体
        3.1.2 初选系群体
    3.2 试验方案
        3.2.1 试验方案
        3.2.2 测定方法
        3.2.2.1 生育期
        3.2.2.2 生物学性状
        3.2.2.3 产量测定
        3.2.2.4 饲用品质测定
        3.2.3 近红外光谱
        3.2.3.1 试验材料
        3.2.3.2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3.2.3.3 化学测定值
        3.2.3.4 模型建立与评价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MTPP-1群体鲜草产量分析
        4.1.1 MTPP-1群体鲜草产量差异性分析
        4.1.2 MTPP-1群体两年鲜草产量比较
        4.1.3 MTPP-1群体与对照组鲜草产量比较
        4.1.4 MTPP-1群体鲜草稳定性比较
        4.1.5 MTPP-1回交后代饲草新品系两年鲜草产量比较
    4.2 MTPP-1群体后代干草产量分析
        4.2.1 MTPP-1群体干草产量差异性分析
        4.2.2 MTPP-1群体两年干草产量比较
        4.2.3 MTPP-1回交后代群体与对照组干草产量比较
        4.2.4 MTPP-1回交后代干草稳定性比较
        4.2.5 MTPP-1回交后代饲草新品系两年干草产量比较及排名
    4.3 MTP-1群体后代鲜草产量分析
        4.3.1 MTP-1群体鲜草产量差异性分析
        4.3.2 MTP-1回交后代群体两年鲜草产量比较
        4.3.3 MTP-1回交群体后代与对照组鲜草产量比较
        4.3.4 MTP-1回交后代鲜草稳定性比较
        4.3.5 MTP-1回交后代饲草新品系两年鲜草产量比较
    4.4 MTP-1群体后代干草产量分析
        4.4.1 MTP-1群体干草产量差异性分析
        4.4.2 MTP-1回交后代群体两年干草产量比较
        4.4.3 MTP-1回交群体后代与对照组干草产量的比较
        4.4.4 MTP-1回交后代干草稳定性比较
        4.4.5 MTP-1回交后代饲草新品系两年干草产量比较
    4.5 两群体后代饲用品质分析
        4.5.1 MTPP-1群体饲用品质差异性分析
        4.5.2 MTPP-1回交后代群体营养品质分析
        4.5.3 MTPP-1回交后代饲草品系与对照组
        4.5.4 MTPP-1群体中营养品质排行
    4.6 MTP-1回交群体饲用品质差异性分析
        4.6.1 MTP-1回交后代群体营养品质分析
        4.6.2 MTP-1回交后代饲草品系与对照组
        4.6.3 MTP-1群体中营养品质排行
    4.7 初选育饲草玉米产量品质分析
        4.7.1 生育期
        4.7.2 不同生育期刈割对饲草玉米鲜草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4.7.3 不同生育期刈割对饲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4.7.3.1 不同生育期刈割对株高的影响
        4.7.3.2 不同生育期刈割对草长的影响
        4.7.3.3 不同生育期刈割对分蘖数的影响
        4.7.3.4 不同生育期刈割对茎粗的影响
        4.7.4 不同生育期刈割对饲草玉米营养成分的影响
    4.8 化学测定值
    4.9 校正模型
    4.10 校正模型的预测性能
5 讨论
    5.1 MTPP-1的多年生回交后代饲草潜力
    5.2 MTPP-1的多年生回交后代饲草品质
    5.3 两群体后代的综合比较
    5.4 饲草玉米新品系首次刈割时期的确定
    5.5 饲草玉米NIRS分析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5.6 饲草玉米新品系各营养成分建模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6)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红掌概述
    2. 植物营养元素与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2.1 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植物营养诊断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3. 红掌营养研究进展
        3.1 红掌营养液研究与矿质营养研究的进展
        3.2 红掌无土栽培技术研究概述
    4. 研究意义与目的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目的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南红掌栽培适宜营养液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Dakota’适宜营养液的筛选
        2.2 ‘Tropical’适宜营养液的筛选
    3 小结
        3.1 不同营养液处理对‘Dakota’与‘Tropical’生长的影响
        3.2 海南红掌栽培适宜营养液与诊断标准值测定基底营养液的确定
第三章 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采样部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采样部位的确定
        2.2 红掌不同部位营养元素分布规律
    3 小结
        3.1 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采样部位的确定
        3.2 不同品种红掌营养诊断通用系数的提出
        3.3 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标准值测定的采样部位与系数
第四章 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标准值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标准值的确定与过量、缺素参考值
        2.2 红掌营养元素平衡指标的确定
        2.3 ‘Dakota’与‘Tropical’营养元素平衡指标的确定
    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海南红掌适宜营养液配方的讨论与建议
        1.1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红掌代谢物的影响
        1.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红掌佛焰苞的影响
        1.3 红掌营养液的选择与建议
    2 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采样部位与分布规律的讨论
        2.1 对确定营养诊断采样部位方法的探讨
        2.2 提出不同红掌植株营养诊断结果通用系数的探讨
        2.3 红掌各部位营养元素分布规律
    3 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N、P、K、CA标准值与平衡比例的讨论
    4 对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应用的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短日照对墨西哥大刍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方案
        1.2.2 试验方法
        1.2.3 考察记载项目及标准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日照长度对墨西哥大刍草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不同叶龄短日照对墨西哥大刍草生育进程的影响
    2.3 不同短日照处理天数对墨西哥大刍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3.1 不同天数短日照处理对墨西哥大刍草生育进程的影响
        2.3.2 不同天数短日照处理对墨西哥大刍草雄花性状的影响
        2.3.3 不同天数短日照处理对墨西哥大刍草植株性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8)光不敏感型大刍草新种质选育及利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特性
    2.2 鲜草产量
    2.3 种子产量
    2.4 “鲁牧2号”与温带玉米自交系杂交特性
3 讨论

(9)玉米×Teosinte远缘杂种后代重要性状的表型及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的起源与进化
    1.2 玉米和大刍草的形态特征差异及遗传基础
    1.3 玉米遗传与育种
        1.3.1 玉米的遗传多样性
        1.3.2 玉米育种的历史和现状
    1.4 大刍草的研究与利用
        1.4.1 利用野生近缘种创造新种质的方法和现状
        1.4.2 大刍草的利用研究
        1.4.3 大刍草光周期
        1.4.4 大刍草的分蘖
    1.5 关联分析在玉米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1.5.1 关联分析
        1.5.2 连锁不平衡
        1.5.3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1.5.4 关联分析的特点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
        2.2.2 酶活力测定
        2.2.3 凝胶电泳
        2.2.4 远缘杂交种RIL群体的多态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日照处理对大刍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短日照处理对大刍草体内POD活性的影响
    3.3 短日照处理对一年生大刍草POD同工酶电泳图谱的影响
    3.4 综31×大刍草杂交后代的表现
        3.4.1 综31×大刍草杂交后代产量性状
        3.4.2 生育期变化
    3.5 玉米×大刍草远缘杂交后代的分蘖
        3.5.1 远缘杂种分蘖
        3.5.2 杂交后代分蘖的成穗情况
        3.5.3 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和果穗性状
    3.6 大刍草杂交来源玉米自交系选育
    3.7 RILs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7.1 形态学分析
        3.7.2 分子标记分析
        3.7.3 分子标记连锁
4 讨论
    4.1 大刍草的光周期敏感性
    4.2 大刍草×栽培玉米的杂种优势
    4.3 大刍草的分蘖
    4.4 远缘杂种后代选系的利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作者校样和版面费及优惠购刊通知
英文论文

(10)自然结实大刍草新品种鲁牧2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2 选育结果
    2.1 品种比较试验
    2.2 区域、生产试验
        2.2.1 济南试验点
        2.2.2 齐河试验点
        2.2.3 商河试验点
    2.3 种植密度试验
    2.4 种子生产试验
3 植物学特征
4 生物学特性
5 栽培技术要点
6 结语

四、不同暗处理对墨西哥玉米开花习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D]. 刘娅云.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2]《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蕾.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玉米—大刍草分离群体代谢组遗传结构解析[D]. 李坤.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4]饲用薏苡开发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 何录秋,杨学乐,王芳. 耕作与栽培, 2017(06)
  • [5]两个多年生饲草玉米选系群体重要农艺评价及其品质性状分析[D]. 孙汝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6]红掌大量元素营养诊断研究[D]. 谌振. 海南大学, 2014(01)
  • [7]短日照对墨西哥大刍草生长发育的影响[J]. 余志江,冯云超,霍仕平,张兴端,张健,晏庆九,向振凡,张芳魁,邹永翠. 作物杂志, 2012(04)
  • [8]光不敏感型大刍草新种质选育及利用的初步研究[J]. 贾春林,王国良,杨秋玲,吴波,盛亦兵. 草业科学, 2011(10)
  • [9]玉米×Teosinte远缘杂种后代重要性状的表型及遗传分析[D]. 陈景堂.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10]自然结实大刍草新品种鲁牧2号的选育[J]. 贾春林,王国良,吴波,杨秋玲,王勇,盛亦兵. 山东农业科学, 2009(06)

标签:;  ;  ;  ;  ;  

不同暗处理对墨西哥玉米开花习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