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 流利 雄伟壮丽——读《读懂人间春》

飞翔 流利 雄伟壮丽——读《读懂人间春》

一、飞扬流畅雄浑壮丽——读《阅尽人间春色》(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刘嘉欣[2](2021)在《民国时期云南词人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此时的云南社会,政治上动乱频繁,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军阀混战;文化上,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影响,传统文明受到西方文化激荡,融合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风貌。本文以民国时期云南词人的创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展现旧体词在民国时期云南地域语境下的独特生态。文章主体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从三个方面概述地域文化与民国时期的云南词坛,即民国时期云南历史文化的基本状况、民国时期云南词人的地域分布及民国时期云南词人创作的基本特征。其中,从历史发展脉络与云南民俗风情两个方面,梳理了民国时期云南词的概况,以图表形式对云南词人地域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词的题材运用、创作风格两个方面对民国时期云南词人创作特征进行了整体概述。第二章,笔者选取陈度、赵鹤清、由云龙及月溪法师四位词人,从生平考述、词作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进行个案考察。此四人作为民国时期云南词坛的中流砥柱,其词作受个人的生平经历、身份地位等影响,均呈现出较为典型的民国时期云南词人面貌。第三章,笔者选取廖行超、徐嘉瑞、刘尧民三位民国时期云南词人进行个案考察。他们均属民国中后期的次生力量,有着较为系统且持续的词作书写。其词作风神琳琅,卓然自立于民国时期的云南词坛之上。第四章,分析民国时期云南词坛的主要成就、不足及价值地位。民国时期云南词坛在对词作题材内容的扩展,对云南民俗、史料的呈现与补充,以及对云南本土文学风气的带动等方面成就斐然。虽未能形成稳定的文学流派,但无论从词坛的发展规模,亦或词人构成、艺术特色等方面来看,民国时期的云南词坛发展都是可圈可点的。

张茜[3](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郑韵扬[4](2021)在《北宋七言古诗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北宋七言古诗为研究对象。北宋七古以创作生态、题材内容、表现功能、风格技巧等多方面的新变,实现了七古诗体的艺术成熟。本文围绕七古诗体特色和发展中的突出现象,重点把握代表作家对诗体和诗歌发展的引领作用,纵向置于唐宋七古演变中考察,横向比较同时代不同诗人、诗体的差异,对北宋七古的发展创新和艺术成就作出比较全面的探讨。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以庆历诗人为中心,从酬唱语境切入,研究酬唱令庆历七古在题材内容、手法风格、表现功能等方面产生的关键变化。通过分析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体选择,明确庆历诗人对七古一体存在一定的自觉选择意识,且受到七古体制、功用和主体心态、人生经历等多重因素影响。庆历诗人自觉将七古大量用于知己朋友的私人交流酬唱,在题材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好奇”倾向,常见以多重视点的对话组织内容;在手法风格上,兼善抒情与议论说理,并且易具有轻松畅达、活泼奔放的风格。酬唱对庆历七古题材和表现功能的拓展,主要表现在友情题材中友情内涵的扩充和共同记忆的叙述,现实与历史题材中鲜明的议论品质,和咏物题材中穷形尽理的咏物模式更新。第二章以苏门诗人为中心,研究他们几类重要的七古题材如何营造“奇趣”的审美感觉和风格。苏轼的山水纪游七古擅长景物的动态呈现并具有哲理导向,主动对游踪进行贴合主体体验的剪裁。苏门诗人的题画七古往往与画作形制、内容、风格达成和谐一致,多运用以真实写虚幻的手法,呈现丰富的真幻关系,并展开更自由广阔的联想。苏门诗人书写日常生活的七古,善于运用多种叙写技巧形成平中见奇的反差化趣味,并以消解自我庄重感的谐谑和对物我关系的建构来超越日常。第三章探讨北宋七古的章法结构。北宋七古在起首与结尾、分段与线索、转折与过脉三个方面都有精密的表现和创新。“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对北宋七古章法有重要影响,通过梳理和辨析以古文章法论七古的代表性观点,可以看出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七古章法的差异。苏轼七古的命意、构思和布局经常能在相应的古文中找到参照或形成互动,善于从前代典籍中汲取章法经验。欧阳修与王安石七古章法有舒缓和陡峭的差别,且欧阳修更擅长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有机融合的复合式结构。黄庭坚七古体制明显趋于收缩、收敛,以短章见长,也代表了其后北宋诗人诗体创作重心的变化。第四章探讨北宋七古的修辞特点,分为比喻和用典两方面。北宋七古擅长博喻和详喻,在喻体的选择、比喻的审美风格和创作方式上竞出新意,并且注重比喻的理路。梅尧臣七古用典已有博取和详写的趋势,日常生活书写中的用典将陌生诗材纳入传统的表现经验,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欧阳修擅长通过用典刻画事物,和塑造七古特定的风格,并体现博物学的倾向。苏轼和黄庭坚七古用典更加广博、密集、形式灵活,能够自出己意,与七古擅长的议论说理结合,使用典真正服务于奇思的表达。用典能够有效改善七古过分追求畅达而易伤平滑、直露的问题,也可能存在影响意脉流畅、形成套语等弊端。北宋七古用典的发展过程,也是知识影响七古风貌的过程。

李佩瑜[5](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张东艳[6](2018)在《清代杜诗评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学界对清代杜诗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杜诗注本,而对以诗歌选本、诗话、笔记、书信、诗集序跋、专题着作、诗歌创作中的集杜、和杜、题咏杜祠、杜像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清代杜诗评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清代的杜诗评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其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王夫之、清代四大诗学代表王士禛、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等人的杜诗学进行研究,探讨清人如何解释杜诗的丰富内涵和发掘杜诗的审美价值,阐明这些解释和它们的历史条件的关联,以求重新认识杜诗的价值,探求杜诗与清代诗学建构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明末清初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和卢震《杜诗说略》两部稀见的论杜专着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求窥得明末清初杜诗学新变之一斑。本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七章,七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王夫之论杜的表现及其贬杜的原因和意义。在简要介绍王夫之诗学主张的基础上梳理其褒贬互陈的论杜表现,从诗学主张、政治背景、诗学背景三方面分析其贬杜的原因。王夫之贬杜的本质是其坚守的汉魏六朝审美传统与杜诗所代表的对传统的新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王夫之对杜诗褒贬互陈的态度,更清晰地展现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既继承了汉魏六朝的审美传统,又开创了新的审美风尚。第二章探究王士禛以审美为中心的杜诗学,并探讨“渔洋不喜少陵”、《唐贤三昧集》不选杜诗等有争议的诗学问题。在探析王士禛“神韵说”的形成原因、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从诗歌体裁、艺术、考证、评选、传播接受和杜甫人格等六方面梳理王士禛的论杜表现。王士禛颠覆了杜诗的集大成地位,从侧面揭示了杜诗的新变和丰富多样性;厘清了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了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力图重构以王维为中心的诗学价值系统,从反面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第三章探究沈德潜以政教为中心的杜诗学。在探析沈德潜“格调说”的渊源、内涵和诗学主张的基础上,从诗歌宗旨、诗歌体裁、集大成、诗法等四方面梳理沈德潜的论杜表现,并探析其在诗歌创作中对杜诗的借鉴和以政教论杜的不足之处。沈德潜推尊杜甫的主张一方面顺应了清王朝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借助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大助推力,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第四章探究翁方纲以诗法为中心的杜诗学。探析了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着重研究翁方纲《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和批杜特色。翁方纲将杜诗作为“肌理说”的典范,深入探讨了杜诗之“法”,借助杜诗建构“肌理说”,又用此说阐释杜诗,证明“肌理说”的正确性。杜诗成为翁方纲阐明诗学主张以及与前贤后学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作为金石学家、书法家,翁方纲采用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批杜,首次大量借用书法术语批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乾嘉年间杜诗学与金石学、书学交融的新特色。第五章探讨袁枚、赵翼、蒋士铨以性情为中心的杜诗学。三人论杜都以性情为中心,揭示了杜诗的抒情本质。但袁枚强调杜诗长于言情、“苦”和“多创”的特点,学杜并不独尊杜。赵翼肯定杜甫的创新,提出杜甫“天才论”,具有鲜明的尊杜倾向;并发挥史学家之长考证杜诗。蒋士铨没有摆脱“忠孝义烈”和“温柔敦厚”的窠臼,论杜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杜诗对诗歌创作的指导、借鉴意义。第六章探究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从《秋兴八首》的题目渊源、章法结构、语言艺术、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等四方面论述《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贾开宗论《秋兴八首》的突出特点是以史证诗和借杜言志,体现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对杜诗学的影响。《秋兴八首偶论》作为杜诗学史上第一部《秋兴八首》专论,又体现了清代杜诗学深入化、专题化的新特点。第七章探讨卢震《杜诗说略》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将《杜诗说略》的二十四则分为正变论、创作论、诗法论、鉴赏论等四部分进行论述。卢震论杜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家、道教、佛教、书画艺术的术语譬喻诗学;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杜诗的研究范式,在诗学理论的高度上论杜。《杜诗说略》的性质类似于一本较为系统的《杜诗概论》,这在清代杜诗学史上尚属首例,体现了清初杜诗学的新变。

冯莉[7](2017)在《徐增研究》文中认为徐增(1612-?),字子能,别号而庵,江南长洲人。明末清初颇有影响的文人。他少年成名,享誉吴中,与当时的许多文人诸如钱谦益、金圣叹、吴伟业、归庄、周亮工、黄翼圣、陈宗之、黄光、陆坦、陈鉴、何楷等均有交往唱和。不幸年甫及壮即患软脚病,足不能行,偶尔以篮舆往来江浙间,其他时间在家读书、写作、编书。徐增着书立说,勤勉治学,一生着述宏富。人们曾一度认为徐增的诗文作品均已亡佚,直到邬国平《徐增与金圣叹》发表,世人才意识到徐增的《九诰堂集》清抄本仍存世,进而开始关注他。本文即以徐增为研究个案,在易代之际大的社会背景下讨论这个满腹才华、身染沉疴的知识分子,在具体阐述时则更侧重于徐增的文学创作。本文除“绪论”外,共分四章。第一章对徐增的生平和着述进行考述。主要说明身处易代之际的徐增其人生的坎凛、成果的丰硕。少年成名的徐增,备受当时诸君子推崇。但正当壮年、前途似锦的徐增却罹患软脚病,只能选择以文学成就自身。社会的动荡、贫病的折磨让徐增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晚年遂选择以着述、向佛为业。第二章专章考证徐增的交游情况。徐增一生喜交友,且交游广泛。但他注意到一些时人为了名利,奔波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因而丧失了最为珍贵的本性,世风日渐虚伪。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徐增更看重对方的人品学识,交往的对象也多是真性情、有学识、有名望、有修养的人。本章将徐增交游的对象分为前贤师长、朋辈同学和方外僧侣三类进行考察,选择对其人生有重要意义的师友加以论述。第三章集中探讨徐增的诗歌创作。徐增一生以诗闻名,现存徐增诗歌作品主要集中在《九诰堂集》和《池上篇》中,约计1400余首。徐增诗歌创作各种体裁兼备,题材亦相当丰富,且诗歌风格丰富多元、复古与创新兼具。本章在对徐增诗歌创作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选取其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组诗《黄牡丹》诗和《怀感诗》进行论述,分析其文学意蕴。第四章着重分析徐增的散文创作。现存徐增散文300余篇,体裁多样,且艺术风格鲜明。这些散文作品,根据其意义和价值,以序跋文最为突出,因为它们以文学批评为主,呈现了徐增的基本价值观和文艺取向;寿文和祭文,尤其是祭文次之,这些祭奠亲友或者代人祭奠亲友之作,集中体现了徐增的生计问题和精神世界的某一侧面;史论文算是旁逸斜出的一枝,数目虽少,但充满真知灼见,可引申到徐增的英雄观和精神境界。徐增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没有介入巨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任何层面上的争议,经历的人生本身也没有太大的起伏,也许正因为这些,他几乎被人们遗忘。但徐增亦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生命,他在艺术的世界里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他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巨变,但内心深处的淡定纯净却没有变;他凭借自己的坚韧,走过了生命中所有无法掌控的苦痛和挣扎。这些亦使得他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质,即使被遗忘,在文学和历史上依然有他的位置。

董莉莉[8](2016)在《明代广州府作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明代广州府作家,从作家生平、着述、文学思想、作品特色等方面展开。广州地处岭南,交通不便,与中原交流较少,因此文化自古不甚发达,但是这从另一方面也使广州府的文化保留了较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广州府的文学发展来说,明代是一个有界标性的年代,明代以前,广州府的作家屈指可数,鲜为世人所知;明代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作品产量丰富并能影响到全国的作家,因为他们,广州渐渐走入世人的视野。朝代的特殊性和广州府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上,发现明代广州府有诗文作品传世的作家共636位,诗文集近40种。本文将其编辑成《明代广州府作家小传》和《明代广州府作家诗文集叙录》列于文后,这也是本文的论述基础。全文共分六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绪论分成两节,第一节介绍广州府的建置沿革、文化传统以及明代广州府文学的发展状况,第二节介绍地域文学的起源、研究现状,明代广州府文学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意义。结语部分则对明代广州府文学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做总结。第一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以文学发达程度为标准,以年代更替为主线,将明代广州府的文学分为发轫期、辐射期、喷发期、持续壮大期和承袭期。第一章主要介绍洪武至宣德朝的广州府作家,因这一时期作家人不甚多、名不甚大,但却建立了“南园诗社”,开启了以后岭南诗派持续发展的先河,故名发轫期。本章以“南园五先生”为主要人物,以陈琏、邓林、罗亨信为次要人物,他们处在朝代更迭的特殊时期,同每一个朝代最初的一批诗人一样,诗歌创作有复古倾向,宗主汉魏、三唐,但也保留了张九龄以来诗风雄直的传统,内容上有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他们的诗文创作成为明代广州府文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高潮。第二章介绍正统至弘治朝的广州府作家,这一时期广州府诗坛出现了陈献章、湛若水等享誉全国并持续影响后代数百年的大学问家、大诗人,因为不成规模,在文学发展史上只是一个个点散播开去,故名辐射期。本章以陈献章、湛若水为主要人物,以梁储、张诩、苏葵等人为次要人物,他们活跃在明朝政治最为清明,文化环境最为宽松的弘治时代,能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问研究上,不仅造就了明代影响仅次于王阳明心学的白沙学派,还成为宋明理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的诗文创作带有明显的理学色彩。第三章介绍正德至隆庆朝的广州府作家,有了前面两个时期的铺垫,这一时期广州府不仅出现了影响波及全国的诗人、文献学家黄佐,还出现了“南园后五先生”及其周围的一批作家群体,“后五先生”中有人还是明朝最为着名的“后七子”中的关键人物,本时期广州府无论在作家人数还是作品质量上都到了一个新高度,故名喷发期。本章以黄佐、“南园后五先生”为主要人物,以霍韬、何维柏、罗虞臣等为次要人物,在黄佐之后介绍了香山黄氏家族,黎民表之后介绍了从化黎氏家族,他们以高超的才华和浩大的复古声势掀起了明中叶广州府文学发展的又一次高潮。第四章介绍万历至崇祯朝的广州府作家,包括邝露、陈邦彦、黎遂球、“南园十二子”、“岭南三忠”等,这是明代广州府文学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故名持续壮大期。这一时期明朝内忧外患的政治危机愈演愈烈,万历时期尚不明显,广州府的一些热血青年想重振岭南诗派的风采,于是以陈子壮为首的“南园十二子”等人再一次发起组织了“南园诗社”,他们诗酒唱合,一些作品中隐隐透露出家国之忧,到了崇祯时期,明朝根基已动,大势已去,一批有责任感的诗人如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等亲赴战场,他们写出了一篇篇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爱国成为这一时期广州府文学的主要特色。本章还在黎遂球之后介绍了番禺黎氏家族。第五章介绍明遗民、方外和女诗人。因广东肇庆曾作为南明永历政权的治所,因此,广州地区有不少人受政治环境影响成为了明遗民,遗民诗人中主要人物有屈大均、陈恭尹、张家珍等,另有张穆、王邦畿等,王邦畿之后还介绍了番禺王氏家族。作为遗民诗人,他们始终不与清统治者合作,保持了一个遗民应有的气节。他们的诗文创作兼有诗风雄直、关注现实、鲜明的地域特色等特点,因此谓之承袭期。方外诗人和女诗人因人数较少并入本章。本文属文学地理学研究范畴,因此在全文的宏观架构上注意用时间和空间“两只眼睛”看文学,使“图”与“史”互相补充印证,在对具体人物的研究上以人本学为基础,从文化学、文艺学的角度对诗文特色和诗文思想进行分析,以考为主,以论为辅,考论结合,力争画出明代广州府文学发展全貌。

胡欣[9](2016)在《江户汉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绪论包括研究综述、思路及意义、江户汉诗繁盛的原因、对江户汉诗发展史分期的界定三个部分。此章分析了江户汉诗的文献留存情况,梳理了江户汉诗研究的发展概括,探究了江户汉诗繁盛的原因,为江户汉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正文分六章展开论述,分别是江户汉诗的发展期、繁荣期(上、下)、总结期、江户时期女性诗人的创作以及江户汉诗对明清诗学的继承与发展。第一章江户汉诗的发展期(庆长八年——延宝七年)。此章考察了江户初期汉诗的创作格局,木下顺庵与江户诗坛的“尊唐”风,伊藤仁斋、中江藤树、德川光圀等汉诗人的创作。此期,汉诗的创作一方面传承了五山汉诗之余风,推崇宋诗,另一方面在木下顺庵等学者的倡导下,诗风向“尊唐”方向发展。第二章江户汉诗的繁荣期(上)(延宝八年——宝历九年)。此章以林门、木门以及堀川派、蘐园派汉诗人的创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尊唐”诗论在此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对诗坛的影响。第三章江户汉诗的繁荣期(下)(宝历十年——文政十二年)。此章分析了江村北海、幽兰社汉诗人、混沌社汉诗人、江湖社汉诗人以及六如等诗僧的创作,阐释了以江湖社汉诗人为代表所提出的清新性灵诗论对诗坛的作用以及影响。第四章江户汉诗的总结期(天保元年——庆应三年)。此期以广濑淡窗、广濑旭庄、梁川星岩、藤森弘庵、藤井竹外、斋藤竹堂、远山云如、吉田松阴以及江户幕府遗民诗人冈本黄石、小野湖山、大沼枕山、森春涛、鲈松塘等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汉诗的创作以及诗学主张上,所呈现出的折衷化风貌。第五章江户时期女性诗人的创作。此章分析了江户时期女性诗人创作的时代土壤,江马细香、梁川红兰、原采苹、铃木双蝶、大崎小窗的汉诗创作,对江户时期女性诗人的艺术成就及地位进行了定位。第六章以《诗薮》对《日本诗史》的影响为中心,探讨了江户汉诗对明清诗学的继承与发展。本章从形式、内容、诗歌审美三个方面,探讨了《诗薮》对《日本诗史》的影响,以此辨析江户时代中日汉诗学观念的交汇及新变。结论主要包括江户汉诗的创作特色及成就,江户汉诗学的本土化两个部分。此章主要对江户汉诗的创作特色、成就、地位及作用进行了总结与评价。

严绘[10](2014)在《郑献甫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献甫(1801—1872),名存纻,字献甫,别字小谷,自号识字耕田夫,广西象州白石村人,清代道咸年间广西着名诗人,有《补学轩诗集》、《补学轩诗集续刊》、《补学轩文集》、《补学轩文集续刻》、《补学轩文集外编》、《重印补学轩扶鸾诗词》,着述丰富,存诗三千多首。但目前学界对郑献甫的研究,仍很不够,至今没有一部研究专着或博士论文面世,仅在一些文学史类着作以及几篇硕士论文中,略有分析,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均不足。本论文采用知人论世、文本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郑献甫的家世、生平、交游和诗歌理论,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分析、挖掘郑献甫诗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郑献甫家世、生平、交游进行考察。郑献甫出身耕读之家,祖父郑名仕,伯祖父郑名佐,父亲郑珊,伯父郑璨等人,对郑献甫的为人、行事,以及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按照郑献甫生平的主要活动为依据,把他一生划分为六个时期,勾勒出郑献甫求学、科举、辞官、游幕、教书等主要生平大事,让读者既能按时间顺序了解郑献甫生平事迹,又能对其活动有集中深刻的了解。郑献甫与李秋航、陈澧、伍长华、程灿策、沈士良、林昌彝、蒋琦龄、谭莹、汪瑔等清代文人的交游,反映了其人其诗与当世其他诗人诗歌的相互影响。第二章是考察郑献甫的诗歌理论。提炼介绍嘉庆、道光诗坛概况,揭示郑献甫诗创作的时代背景。郑献甫诗歌理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反对门户之见,主张广泛学习;第二反对机械学古模仿,主张抒写真情;第三主张“三长”兼备,提倡多读书;第四对“作诗之法”的阐释;第五关于诗歌传不传的看法。郑献甫从其诗歌理论出发,结合作家个人才能、性格、遭际命运,对前代和当代诗人进行品评,阐发自己的诗歌理论和追求。第三章和第四章对郑献甫诗进行分类研究。按照诗歌的思想内容,把郑献甫诗划分为几类予以分析考察:咏史怀古诗,行旅诗,咏怀诗,幽女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题画诗,咏物诗及其他诗歌,还包括一些杂诗等。对各类诗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作者的情感抒发作了深入的分析。郑献甫诗歌写得最有特色的是幽女诗,而战争诗和咏怀诗则是他的用心之作,是其诗歌的杰出代表。第五章分析郑献甫诗的艺术特色。郑献甫诗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用典,是对诗歌化用、用典艺术的发展。郑献甫诗,尤其是其长篇古体诗,充分发挥想象,既很好的达到叙事抒情的目的,又使全诗气势恢宏,感染和吸引读者。郑献甫诗的语言特点,表现在梦字的运用,反映了他人生的经历和情感。对于郑献甫的诗风,指出他既有“沉郁悲凉”、“清新流丽”的一面,还指出了他的诗也体现出“豪迈奔放”的风貌。第六章在全面细致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对郑献甫诗的地位作出了评价。郑献甫在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既有自己的理论主张,又对前人的诗歌理论说进行合理吸收,因而能自成一家,在清代广西诗坛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飞扬流畅雄浑壮丽——读《阅尽人间春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扬流畅雄浑壮丽——读《阅尽人间春色》(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民国时期云南词人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民国时期云南词人词作文献整理与研究
        二、民国时期云南词的群体研究
        三、民国时期云南词史研究
        四、民国时期云南地域词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地域文化与民国时期的云南词坛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历史文化的基本状况
        一、历史发展脉络
        二、云南民俗风情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词人的地域分布
    第三节 民国时期云南词人创作的基本特征
        一、寄情于乡土,感世而伤怀
        二、词风各异,兼收并蓄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云南词人创作个案考察(上)
    第一节 “以俊逸之笔,抒清绝诗心”:论陈度词
        一、题材书写
        二、艺术特色
    第二节 “浅吟山水,胸怀丘壑”:论赵鹤清词
        一、题材书写
        二、艺术特色
    第三节 “纪事存史,直率辛辣”:论由云龙词
        一、题材书写
        二、艺术特色
    第四节 “多情山月照僧还”:论月溪法师词
        一、题材书写
        二、艺术特色
第三章 民国时期云南词人创作个案考察(下)
    第一节 “雄浑豪迈,吞吐大荒”:论廖行超词
        一、题材书写
        二、艺术特色
    第二节 “千里关河,乡国入梦”:论徐嘉瑞词
        一、题材书写
        二、艺术特色
    第三节 “红心悱恻,碧梦温馨”:论刘尧民词
        一、题材书写
        二、艺术特色
第四章 民国时期云南词坛的主要成就、不足及价值地位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词人创作的主要成就与不足
    第二节 云南词人的创作在民国时期词坛的价值地位
附录 民国时期云南词人词作情况统计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4)北宋七言古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七言古诗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七古概念与体制的辨析
        (二)七古发展流变研究
        (三)名家七古个案研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酬唱中的北宋七古新变:以庆历诗人为中心
    第一节 庆历诗人的诗体选择和七古创作概况
    第二节 庆历七古知己酬唱的特征
        一、对象场合:知己朋友,私人交流
        二、题材内容:“好奇”倾向,对话视点
        三、手法风格:情理兼长,轻松畅达
    第三节 酬唱对庆历七古题材和表现功能的拓展
        一、友情内涵的扩充和共同记忆的叙述
        二、现实与历史关照中的议论品质
        三、穷形尽理的咏物模式更新
第二章 北宋七古“奇趣”的开拓:以苏门诗人为中心
    第一节 苏轼的山水纪游七古
        一、景物的动态呈现和哲理导向
        二、贴合主体体验的游踪剪裁
    第二节 苏门诗人的题画七古
        一、题画诗的诗体选择
        二、以“真”写“幻”,心游画外
    第三节 苏门诗人书写日常生活的七古
        一、平中见奇的反差化叙写
        二、消解自我庄重感的谐谑和物我关系的建构
第三章 北宋七古的章法结构
    第一节 北宋七古章法结构的变化
        一、起首与结尾
        二、分段与线索
        三、转折与过脉
    第二节 “以文为诗”对北宋七古章法的影响
        一、以古文章法论七古的代表性观点
        二、欧、王、苏、黄七古章法比较
第四章 北宋七古的修辞特点
    第一节 北宋七古比喻的博、详、新、理
    第二节 用典:知识对北宋七古风貌的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北宋主要诗人七古创作比例表
    附录二 宋元明清诗话七古论评汇编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5)《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清代杜诗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杜诗学”概说
    二、研究范围及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框架
    五、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王夫之的杜诗学
    第一节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一、质疑杜甫的忠君爱国
        二、反对“诗史说”
        三、批判杜甫“诞于言志”
        四、批判杜诗直露和以议论入诗
        五、认为“杜诗不足法”
        六、抑杜扬李
    第二节 王夫之肯定杜诗的批评析辨
        一、相对肯定杜甫律诗
        二、部分肯定杜诗的艺术成就
    小结
第二章 “神韵”派的审美中心论:以王士禛为中心
    第一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一、“神韵说”的形成原因
        二、“神韵说”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三节 以诗歌艺术论杜诗
        一、褒扬杜诗
        二、杜诗指瑕
    第四节 以考证论杜诗和杜甫
        一、考证杜诗注本、版本
        二、考证杜诗声律、真伪
        三、考证杜诗中涉及的制度、人名、物名、地名
        四、考证杜甫的生卒年和后代
    第五节 以选诗论杜诗
        一、《古诗选》
        二、《十种唐诗选》
        三、《唐贤三昧集》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
    第六节 以传播接受论杜诗
        一、概论前人学杜
        二、论王安石论杜
        三、论黄庭坚学杜
        四、论杜诗的民间流传
    第七节 以人格论杜甫
        一、批评杜甫人格的表现
        二、批评杜甫人格的原因
    小结
        一、以辨体论杜诗,凸显杜诗的新变和复杂多样
        二、厘清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
        三、重构诗学价值体系,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经典地位
第三章 “格调”派的政教中心论:以沈德潜为中心
    第一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一、“格调”的渊源与内涵
        二、“格调说”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教观
        一、温柔敦厚与比兴含蓄
        二、诗教与性情
    第三节 以宗旨论杜诗
        一、忠君爱国
        二、温柔敦厚
    第四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五节 以集大成论杜诗
        一、杜诗对《诗》《骚》的继承
        二、杜诗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继承
        三、杜诗的新变
    第六节 以诗法论杜诗
        一、字法
        二、句法
        三、章法
    第七节 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小结
        一、政治方面:迎合官方意识形态
        二、诗学方面: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
        三、不足之处:道德批评的片面性
第四章 “肌理”派的诗法中心论:以翁方纲为中心
    第一节 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
        一、杜诗:“肌理说”的典范
        二、“铺陈排比”: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三、学习杜诗的态度:“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
        四、学习杜诗的途径:“由苏入杜”和“黄诗逆笔”
        五、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后人的影响
    第二节 翁方纲《杜诗附记》研究
        一、《杜诗附记》的动机目的
        二、《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翁方纲的批杜特点
        一、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
        二、借用书法术语论杜诗
        三、以“史法”论杜诗
    小结
第五章 “性灵”派的性情中心论: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中心
    第一节 袁枚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长于言情
        二、论杜诗之“苦”和“多创”
        三、论学杜
        四、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五、考证杜诗
        六、论杜甫之人品
        七、小结
    第二节 赵翼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创新
        二、论杜甫之天才
        三、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四、考证杜诗
        五、杜诗指瑕
        六、小结
    第三节 蒋士铨的杜诗学
        一、论杜甫“忠孝义烈之心”和杜诗“温柔敦厚之旨”
        二、论杜诗注本
        三、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四、小结
第六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一: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第一节 《秋兴八首》的渊源
    第二节 《秋兴八首》的章法结构
        一、不可分割
        二、承上启下
    第三节 《秋兴八首》的语言艺术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
        二、虚实交错的对偶方式
        三、用典
    第四节 《秋兴八首》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
        一、《秋兴八首》与《诗经》“六义”
        二、《秋兴八首》的温柔敦厚
    第五节 以史证诗与借杜言志
        一、以史证诗
        二、借杜言志
    小结
第七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二:卢震《杜诗说略》
    第一节 正变论
    第二节 创作论
    第三节 诗法论
    第四节 鉴赏论
    小结
结语
    一、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内容
    二、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国内着作
    三、国外着作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论文
    二、科研项目
后记

(7)徐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徐增生平、着述考
    第一节 徐增的字号、籍贯、生卒年
        一、字号
        二、籍贯
        三、生卒年
    第二节 徐增的生平经历
        一、早慧的青少年时代(1612-1635)
        二、多病坎凛的壮年(1636-1643)
        三、漂泊凄清的中年(1644-1659)
        四、着述、向佛的晚年(1660——?)
    第三节 徐增着述考
        一、《九诰堂集》
        二、《池上篇》
        三、《而庵说唐诗》
        四、《而庵诗话》
        五、《元气集》
        六、《珠林风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徐增交游考
    第一节 与前贤师长
        一、钱谦益
        二、黄翼圣
        三、张世伟
    第二节 与朋辈同学
        一、徐世溥
        二、陈宗之
    第三节 与方外僧友
        一、式逸
        二、密训
        三、圣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徐增诗歌创作研究
    第一节 徐增诗歌创作概况
        一、徐增诗歌创作的一般描述
        二、徐增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三、徐增诗歌创作的复古与创新
    第二节 徐增《黄牡丹》诗研究
        一、叹赏牡丹之美
        二、倾诉朋友之思
        三、表达身世之感
        四、抒发家国之念
    第三节 徐增《怀感诗》研究
        一、以诗记人,刻画出明末清初江南文士的众生相
        二、以诗记诗,保存了当时文人的部分诗作
        三、以诗记史,记录了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文化生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徐增散文创作研究
    第一节 徐增散文概况
        一、徐增散文创作的一般描述
        二、徐增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序跋文中的文学观
        一、古今之辩
        二、元气与性情
        三、师承妙悟与起承转合
        四、体备才全与游历读书
    第三节 寿祭文中的生计与生死哲思
        一、寿祭文与徐增生计
        二、寿祭文中的生死哲思
    第四节 史论文中的洞彻烛照
        一、英雄的闪光与失意
        二、徐增作为司马迁跨越时空的知音
        三、“二羽”背后的隐微诠释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明代广州府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发轫期(洪武至宣德朝)作家
    第一节 “南园五先生”
        孙蕡——力追三唐
        王佐——才思雄浑
        黄哲——祖述齐梁
        李德——险拗奇崛
        赵介——气充才赡
    第二节 “南园五先生”与“南园诗社”
    第三节 黎贞等其他作家
第二章 辐射期(正统至弘治朝)作家
    第一节 “鸢飞鱼跃”陈白沙
    第二节 “一代鸿儒”湛若水
    第三节 梁储等其他作家
第三章 喷发期(正德至隆庆朝)作家
    第一节 “粤之昌黎”黄佐
        一、 生平述略
        二、文学思想
        三、 诗歌创作——雄直壮丽
        四、 散文创作——史家笔触
        附:黄瑜
        附:黄畿
    第二节 “南园后五先生”
        梁有誉——沉郁古雅
        欧大任——正大典丽
        黎民表——和平尔雅
        附:黎贯
        附:黎民衷
        附:黎民怀
        附:黎邦琰
        附:黎邦瑊
        李时行——冲淡自然
        吴旦——清新俊逸
    第三节 “南园后五先生”与“南园诗社”
    第四节 霍韬等其他作家
第四章 持续壮大期(万历至崇祯朝)作家
    第一节 “粤中屈原”邝露
        一、 生平述略
        二、诗文创作——清旷超妙
    第二节 “粤中杜甫”陈邦彦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创作——慷慨苍凉
    第三节 “粤中李白”黎遂球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创作——哀感玩艳
        附:黎瞻
        附:黎密
        附:黎延祖
        附:黎彭祖
    第四节 “南园十二子”与“南园诗社”
        一、 “南园十二子”生平及创作
        二、重结“南园诗社”时间
        三、 “南园十二子”的诗歌特色
        四、 “南园十二子”与“岭南诗派”
    第五节 张家玉等其他诗人
第五章 遗民、方外和女作家
    第一节 遗民诗人
        一、屈大均——哀婉沉痛
        二、陈恭尹——清迥绝俗
        三、其他遗民诗人
    第二节 方外诗人
    第三节 女作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明代广州府作家小传
附录二:明代广州府作家诗文集叙录
后记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江户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思路及意义
    第二节 江户汉诗繁盛的原因
    第三节 对江户汉诗发展史分期的思考
第一章 江户汉诗的发展期(庆长八年——延宝七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江户初期汉诗的创作格局
    第三节 木下顺庵与江户诗坛的“尊唐”风
    第四节 伊藤仁斋、中江藤树、德川光圀等汉诗人的创作
第二章 江户汉诗的繁荣期(上)(延宝八年——宝历九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尊唐”论与诗坛的兴盛
    第三节 林门汉诗人的创作
    第四节 木门汉诗人创作
    第五节 堀川派汉诗创作
    第六节 蘐园派汉诗创作
第三章 江户汉诗的繁荣期(下)(宝历十年——文政十二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反复古诗论的兴起及其对诗坛的影响
    第三节 江村北海的汉诗创作
    第四节 幽兰社汉诗人的创作
    第五节 混沌社汉诗人的创作
    第六节 江湖社汉诗人的创作
    第七节 江户汉诗繁荣期诗僧的创作
第四章 江户汉诗的总结期(天保元年——庆应三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江户总结期诗风的传承与融合
    第三节 幕末明初的汉诗风尚
第五章 江户时期女性诗人的创作
    第一节 江户时期女性诗人创作的时代土壤
    第二节 江马细香、梁川红兰、原采苹等女性诗人的创作
    第三节 江户时期女性诗人的艺术成就及地位
第六章 江户汉诗对明清诗学的继承与发展——以《诗薮》对《日本诗史》的影响为中心
    第一节 《诗薮》影响《日本诗史》的背景
    第二节 《诗薮》的体例结构对《日本诗史》的影响
    第三节 《诗薮》“气运说”对《日本诗史》的影响
    第四节 《诗薮》诗歌审美标准对《日本诗史》的影响
结语
    第一节 江户汉诗的创作特色及成就
    第二节 江户汉诗学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10)郑献甫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本选题的创新点
第一章 郑献甫家世、生平及交游考述
    第一节 郑献甫家世考
        一、郑献甫家世的文献记载
        二、郑献甫的家族世系
        三、郑献甫姻亲
    第二节 郑献甫生平经历考述
        一、早年求学
        二、青年求仕
        三、出仕、辞官——仕与隐的矛盾
        四、游幕、主讲书院
        五、战乱流寓
        六、终老书院
    第三节 郑献甫交游考辨
        一、李秋航、陈澧
        二、伍长华、程灿策、蒋琦龄、林昌彝
        三、谭莹、沈士良、汪瑔
        四、与其他人的交游
第二章 郑献甫的诗歌理论
    第一节 诗论主张
        一、反对门户之见,主张广泛学习
        二、反对机械学古模仿,主张抒写真情
        三、主张“三长”兼备,提倡多读书
        四、对“作诗之法”的阐释
        五、关于“诗歌传不传”的看法
    第二节 郑献甫论历代作家作品
        一、评论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
        二、评论范成大、陆游等宋代作家
        三、评论徐渭、吴应箕等明代作家
        四、评论冒襄、张问陶等清代诗人
        五、评论清代其他诗人与作品
第三章 郑献甫诗歌分类研究(上)
    第一节 咏史怀古诗
        一、选取典型人物抒情
        二、借咏史以寄情
        三、宣扬忠烈善义观念
        四、隐逸情怀
    第二节 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诗
        二、田园诗
    第三节 行旅诗
        一、游览景物的欣喜愉悦
        二、忧愁思乡之情
        三、避难流寓之苦
        四、忧伤时事
    第四节 幽女诗
        一、扶乩招鬼,人鬼唱和
        二、情感内涵
        三、形式上集句成诗
第四章 郑献甫诗歌分类研究(下)
    第一节 战争诗
        一、两次被劫,切身之痛
        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三、百姓之苦
        四、统治阶级的无能
    第二节 题画诗
        一、内容分类
        二、创作特点
    第三节 咏怀诗
        一、思家念亲之情
        二、战乱流寓他乡漂泊之苦
        三、时光流逝之叹
        四、闲适情怀
    第四节 咏物诗
        一、吟咏对象
        二、内涵特征
        三、两首特殊的咏物诗——新旧思想的冲突
    郑献甫诗歌分类研究小结
第五章 郑献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多用典故,精于用典
        一、使用熟典
        二、用典手法灵活多样
        三、用典精切
        四、自然巧妙
        五、郑献甫诗中的一个特殊典故
    第二节 以文为诗手法的运用
        一、散文章法布局谋篇
        二、散文句式入诗
        三、铺叙手法的运用
        四、议论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 丰富的想象和梦字的使用
        一、想象的丰富
        二、梦字的使用
    第四节 郑献甫诗的风格
        一、沉郁悲凉
        二、清新流丽
        三、豪迈奔放
第六章 郑献甫的诗歌史地位
    第一节 从广西诗歌史来考察
    第二节 从郑献甫诗歌自身的特点来分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郑献甫年谱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四、飞扬流畅雄浑壮丽——读《阅尽人间春色》(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民国时期云南词人创作研究[D]. 刘嘉欣.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北宋七言古诗研究[D]. 郑韵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5]《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清代杜诗评论研究[D]. 张东艳. 苏州大学, 2018(12)
  • [7]徐增研究[D]. 冯莉. 黑龙江大学, 2017(08)
  • [8]明代广州府作家研究[D]. 董莉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9]江户汉诗研究[D]. 胡欣.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10]郑献甫诗歌研究[D]. 严绘.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飞翔 流利 雄伟壮丽——读《读懂人间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