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世界》——我期待的好朋友

《音乐世界》——我期待的好朋友

一、《音乐天地》——我期待的好朋友(论文文献综述)

丁明秀[1](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指出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朱煜佩[2](2020)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自21世纪初新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国内出版了很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对这些教材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对于教材的选用、修订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选取国内部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纸质教科书,对这些教材的内容进行初步比较研究。本研究选取北京、湖北、上海、江苏、福建、吉林、广东等地出版的七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纸质教材,以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主要依据,从五大领域结构、教材内容主题、教材内容呈现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教材内容领域结构方面,七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册数主题数量不同。总的来看,七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五个学习领域中占比不一。北京版、湖北版、上海版、江苏版教材所占比重由大到小依次都是“情绪与生活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学习”、“自我意识”和“生命关怀”。福建版和广东版教材以“人际交往”最为显着,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态度与行为,重视学生的圆圈式扩展。吉林版教材关于“情绪与生活社会适应”主题最多,其次为“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会学习”、“生命关怀”。2.在教材内容主题方面,教材内容主题从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活与社会适应、生命关怀五大内容领域对七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主题进行比较研究,自我意识领域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吉林版、北京版、福建版、江苏版、湖北版、上海版、广东版;学习心理领域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广东版、湖北版、吉林版、江苏版、北京版、上海版、福建版;人际交往领域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福建版、广东版、湖北版、吉林版、上海版、江苏版、北京版;情绪与生活社会适应领域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北京版、上海版、江苏版、吉林版、福建版、湖北版、广东版;生命关怀领域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上海版、江苏版、北京版、福建版、吉林版、湖北版、广东版,其中,广东版教材并未设计到生命关怀的教育内容。3.在教材内容呈现方面,七套教材均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在导读呈现方面,吉林版教材以非文字形式的方式呈现,趣味性十足;在栏目设置方面,大部分教材选用了固定的栏目模块,上海版和福建版教材在栏目设置上比较灵活;在插图设计方面,七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图片的数量和颜色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吉林版和福建版教材采用了单色图片,其余教材均为彩色。以上七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虽然存在不少差异,但总体上看,它们又存在着一些共同优点与某些不足。共同的优点是:符合纲要的基本要求,能够凸显课程的独特性,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共同的不足是:课程的创生性体现不充分,课程的趣味性有所欠缺,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有所不够。

苏冠元[3](2019)在《辉煌、裂变与重生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文中提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中一种较为特殊存在的电影类型,它以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民族习惯等为表现对象,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影像空间,重塑了主流观众对少数民族的想象,进而成为构建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以致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题材电影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已走过近70年的创作历程。不同时期创作表现的重点有所差异,但都为我国蒙古族形象的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导演借助电影的手段,以视觉表现的手段展现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和草原风貌,揭示出独特民族符号下的民族文化的张扬与反思,塑造独特的蒙古族精神,映射出蒙古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在交流中碰撞、变迁、发展和融合的历程。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蒙古族题材电影这一具有多重审美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跨文化传播内涵和传播效果的文本的研究,结合电影学、社会学、民族学、传播学等理论,在梳理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流变的基础上,探究民族题材电影文本如何塑造民族形象,如何建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如何折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何寻找突围之路等问题。研究主体部分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的梳理。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拍摄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49-1966年的“十七年”时期的民族政策的影像表达、1977-1990年“新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艺术的探索及商业化的尝试、1990-2000年“转折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对民族历史的深刻思考和2000年以后“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民族内部的自我审视。(2)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艺术形象研究。借用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和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的“人物形象分析理论”,从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男性的形象、女性的形象和马的形象这三类艺术形象的塑造入手,分析蒙古族题材电影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的独特魅力。(3)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基本题材和美学特征研究。对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类型进行划分,常规电影就是常规的剧情片,接近主流电影,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俱佳;浪漫主义的传说、神话、历史片,具有史诗性的影片,历史和传说相结合;先锋性的哲理片。通过对蒙古族题材电影基本样式分类,找到蒙古族题材电影潜隐的类型化特征。(4)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身份认同及建构方式研究。对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身份认同及其建构方式展开研究,从“阶级认同”及建构方式、“阶级认同”及建构方式、“文化反思”及建构方式和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构四方面来论述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始终存在,由“十七年”时期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新时期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发展到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5)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困境与突围之路研究。通过研究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对其在新世纪遇到的发展困境作深入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为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寻找突围之路,为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

张筱然[4](2019)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墙面游戏研究 ——以天津市X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喜欢并渴望游戏,通过游戏获得成长,是一种特有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墙面游戏作为游戏的新形式,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发挥其游戏的价值,是研究者想要探寻的问题。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倾听幼儿对墙面游戏的看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以天津市某幼儿园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马赛克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试图了解墙面游戏开展的过程,幼儿对墙面游戏的认知、倾向、体验与期待等,进而提出建议,促进墙面游戏的进一步发展。依据区域游戏开展的三个部分:游戏前、中、后,结合互动进程:互动前提、互动过程、互动结果,本研究从“游戏前提”、“游戏过程”以及“游戏结果”进行阐述,完整的呈现墙面游戏的整体环节。幼儿对墙面游戏的理解,以及对游戏材料的选择倾向是游戏的前提,影响着游戏过程,在游戏过程中,与材料、同伴、教师的互动情况,又决定着游戏的体验、结果以及期待,而游戏的结果在下一轮游戏开展前仍会发挥作用,达到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研究发现,幼儿对墙面游戏的理解多是从具体的某方面因素入手;墙面游戏材料是幼儿关注的重要因素,幼儿喜欢蕴含互动性、情境性、低结构性、挑战性以及新颖性特征的游戏材料;墙面游戏的行为动作上,幼儿喜欢以跑的方式完成游戏的转换,更加自由便捷,但在游戏中会受到材料所处位置的影响,偏爱场地中部集中的游戏;墙面游戏中的重要他人,幼儿有对同伴的需求,喜欢与同伴共同游戏,教师在幼儿眼中是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形象,会经常限制、指导幼儿;墙面游戏的结果方面,幼儿通过游戏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思考与成长的机会,可也存在部分幼儿更倾向区域游戏、未能在游戏中有所发展的问题。基于幼儿的想法,笔者提出开展墙面游戏的几点建议。第一,投放幼儿喜爱的墙面游戏材料,保证游戏材料常变常新,注重探究性、玩法多样的特征;第二,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及空间;第三,依据墙面游戏生成课程。与此同时,笔者对墙面游戏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其一,游戏材料投放在墙面上,节省空间和游戏的时间。其二,墙面游戏材料投放在走廊中,利于不同班级的幼儿共享游戏,增加了游戏机会。其三,墙面游戏材料的形象设计,色彩鲜艳,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将幼儿带入游戏情景中。但墙面游戏的价值发挥程度与投放的游戏材料、开展的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应完善各因素,实现墙面游戏的价值最大化。

刘泰来[5](2016)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西方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中国只能被西方话语解读,其中太多的负面论调和抹黑话语,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影响。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近年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为世界贡献着越来越多的力量和智慧,要讲述中国贡献,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当下中国,处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蕴,阐明中国价值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因此,研究这一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传承和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的有益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的和谐对接;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正确义利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大格局,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敢于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担当主角;建设世界一流智库,树立大宣传理念,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努力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融相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是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是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要求我们进一步凝聚中国共识、进一步丰富中国实践、进一步树立中国自信、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以战略思维推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在对外话语传播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成效。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选题的新颖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观点提炼,系统研究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创新思维、战略措施、鲜明特色、传播效果等等,认真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声音对外传播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学术研究前沿问题之一。其二,研究内容创新:原发性的理论探索。本文力求按照逻辑结构,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造性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一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研究。本文界定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概念,探析了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外宣传思想进行了简要梳理,明确了其现实指导意义;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根基,在世界格局变化和国内挑战中,明确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的特征,以及历史、理论和现实三大逻辑,概括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阐述了其形成过程,论述了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了比较系统地概括,对中国梦的世界意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等内容都进行了解读;从整体筹划、举措推进、路径选择等角度阐述了其战略思维;从历史与时代、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价值与真理、语言与思想五个方面阐明了其特色;从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考察了其传播效果;最后,对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和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进行了理论思考。其三:观点创新。在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文本系统性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观点:提出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的观点;提出了人类交往的“挣脱——进入”理论,并以此论证中国可以从“落后就要挨打”的西方话语陷阱中挣脱出来,树立民族自信,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类可以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你输我赢的旧思维中解脱出来,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构建和谐世界,开创美好未来;针对意识形态强化、泛化、淡化、弱化等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巧化”策略,意在增强对外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和手段的灵活性。此外,文中提出了话语自信,承诺性话语,世界民众获得感,人民话语等范畴。

尔雅[6](2016)在《卖画记》文中认为第一章1我是许多多。洛镇的艺术家。洛镇在洛州的南面,洛水的北面,是一个荒凉偏远的小镇。我看过10本中国地图,其中9本地图上都没有标出洛镇的位置,只有1本地图上有洛镇的名字,但是这两个字看上去很小,小得像一只蚂蚁。在古代就不是这个样子了。那时候洛镇是整个洛州的中心,洛水就从洛镇穿城而过,商旅往来,水草茂盛,妓女们唱歌,男人们赋诗,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觉得琴棋书画比吃饭还要紧。只可惜爆发了战乱。战乱

王刚[7](2016)在《喀什噶尔》文中研究指明歌声离我远去你有你的喀什噶尔,我有我的喀什噶尔。——题记第一章1我是在喀什噶尔的舞台上第一次见到王蓝蓝的,那是我在喀什噶尔第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她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长长的头发搭在脸前,让我无法看见她的脸。身边有无数的声音在咒骂她,说她是一个破鞋。在我青

梅剑飞[8](2015)在《两生花》文中提出第一章陌生女人白珊来电去年冬天一个傍晚,当时我正晃晃悠悠地走在夫子庙一带,帮助将要到南京工作的朋友吴小月租房子。南方湿气浸过的寒风,吹得我瑟瑟发抖,我感冒了,呼吸不畅,不断咳嗽,口袋里的手机接连响了几次却一无所知。跑了一整天,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我疲惫不已,变得烦躁,想给吴小月打个电话,劝她干脆住到我家里算了。掏出手机发现有几个陌生未接电话,先予

戴琳[9](2015)在《一位业余琴童学琴经历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透过自己作为钢琴教师的视角,回顾了一名13岁琴童嘟嘟六年的学琴过程,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揭示出自我练琴的重要性,给琴童和教师以启迪。嘟嘟的学琴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三年的持续学琴阶段,期间嘟嘟经历了英皇钢琴二级考试、中国音协三级考试、儿童节器乐合奏公益演出、英皇钢琴五级考试;第二个阶段是后三年的假期学琴阶段,期间经历了英皇乐理五级考试、英皇钢琴八级两次考试,目前正准备2015年4月的英皇钢琴八级的第三次考试。论文通过自己观察记忆的梳理,和对嘟嘟及其家长的访谈,发现嘟嘟一路走来,并不是钢琴老师自我感受的琴路充实而美好。在叙事的开篇“我不想考了”的家庭交流对话中,就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嘟嘟与家人对于考级分歧的情绪波动。值得庆幸的是,教师、家长和嘟嘟之间并未因为两次八级考试的未通过而产生矛盾,这来自于彼此之间的信任,尤其是家长对于教师的信任。正是有了这份信任,才让钢琴教师有了更为重要的责任,就是好好反思自己对于琴童嘟嘟的教学之路。在第二章对嘟嘟整个学琴经历的叙事之后,第三章升华和提炼出嘟嘟学琴之路所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孩子为什么要学习钢琴?孩子是怎么学习钢琴的?家长为孩子学琴付出了什么?孩子学琴快乐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揭示出主动自我练琴是获得音乐技能的唯一通道,也是检验学琴快乐与否的最佳标准。最后,作者希望自己和每位琴童能够以“做最好的自己”为人生信念,在音乐的陪伴下健康快乐成长。

海男[10](2013)在《云知道》文中提出献给洛克,以纯粹虚构的私秘之境,献给在古纳西王国生活了27年的洛克先生。——海男追梦人海男(上卷)今天有晴朗的天空,有你,有地平线上澄色的曲线,有镜面般明净的你的眼眸,有穿不过的天长地久的遥远之翘首。有银亮的翅膀,有晨来的鹤,有秘密的笺注,有喜悦。有云空上的拥抱。

二、《音乐天地》——我期待的好朋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乐天地》——我期待的好朋友(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价
        1.2.2 国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教材与教材内容
        1.3.2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教材内容领域结构比较
    2.2 教材内容主题分析与比较
        2.2.1 自我意识
        2.2.2 学会学习
        2.2.3 人际交往
        2.2.4 情绪与生活社会适应
        2.2.5 生命关怀
    2.3 教材内容呈现的比较
        2.3.1 导读的呈现方式比较
        2.3.2 栏目设置的呈现方式比较
        2.3.3 插图设计的呈现方式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优点
        3.1.1 符合纲要的基本要求
        3.1.2 凸显了课程的独特性
        3.1.3 比较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3.2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3.2.1 教材的限制导致了课程的创生性不够
        3.2.2 教材的趣味性有所不足
        3.2.3 积极心理学理念贯彻不充分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辉煌、裂变与重生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的缘起
    二、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文献的数据分析
    四、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文献解析
    五、国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状况
第一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历史发展流变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对于民族政策的影像表达
    第二节 新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艺术的探索及商业化的尝试
    第三节 转折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对民族历史的深刻思考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民族内部的自我审视
第二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艺术形象解读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马的形象
第三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题材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常规情节剧
    第二节 蒙古族传说与史诗题材电影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哲理性电影
第四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身份认同及建构方式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阶级认同”及建构方式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认同”及建构方式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反思”及建构方式
    第四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第五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困境与突围之路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面临的发展困境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的突围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儿童视角的墙面游戏研究 ——以天津市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儿童视角作为新的研究取向
        1.1.2 国家政策的重视
        1.1.3 现实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儿童视角的相关研究
        1.3.2 幼儿园墙面游戏的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概念界定
        1.4.1 墙面游戏
        1.4.2 儿童视角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幼儿园的选定
        2.1.2 参与班级的选择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观察法
        2.3.2 访谈法
        2.3.3 参与式工具
    2.4 研究过程
        2.4.1 进入现场
        2.4.2 收集资料
        2.4.3 整理分析资料
    2.5 研究的信效度与伦理道德
        2.5.1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5.2 研究的伦理道德
第3章 游戏前提
    3.1 认知:“我”理解的墙面游戏
        3.1.1 场所:“在走廊里”
        3.1.2 材料:“玩具都是贴在墙上的”
        3.1.3 时间:“就有时候吃完饭玩的”
        3.1.4 感受:“游戏就是开心地玩”
    3.2 倾向:“我”选择的墙面游戏
        3.2.1 “我”喜欢的墙面游戏
        3.2.2 “我”不喜欢的墙面游戏
第4章 游戏过程
    4.1 开展:“我”的游戏场景
        4.1.1 自由的空间:“我喜欢跑”
        4.1.2 被冷落的材料:“那个好远啊”
        4.1.3 变换与停留:“我全都玩了一遍”
        4.1.4 游戏的机会:“被别人占了”
    4.2 同伴:“我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
        4.2.1 需求
        4.2.2 追随
        4.2.3 融入
    4.3 教师:“老师不让我们玩那个”
        4.3.1 管理者
        4.3.2 教育者
第5章 游戏结果
    5.1 体验:“我”内心的表达
        5.1.1 “喜欢墙面游戏”
        5.1.2 “更喜欢区域游戏”
    5.2 结果:“我”获得了什么?
        5.2.1 思考:“花脑子想”
        5.2.2 成长:“原来不会,现在会了”
        5.2.3 快乐:“让我开心”
        5.2.4 停滞:“不知道为什么”
    5.3 展望:“我”对墙面游戏的期待
        5.3.1 数量:“想要100个”
        5.3.2 时间:“周五玩就可以了”
        5.3.3 材料:“我想要墙上有个大画板”
        5.3.4 材料:“我画的是机器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投放幼儿喜爱的墙面游戏材料
        6.2.2 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及空间
        6.2.3 依据墙面游戏生成课程
    6.3 墙面游戏的价值探讨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价值
        (一) 选题理由
        (二) 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文献综述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三、对外话语、对外话语体系等概念解读
        (一) 对外话语及其形成与发展
        (二) 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征
        (三) 对外话语的分类及其它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
        (一) 主要观点
        (二) 创新之处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 列宁宣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造
        (一)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对外话语思想
        (二)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对外话语思想
        (三) 全球化时代江泽民对外话语思想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胡锦涛对外话语思想
    三、历史文化来源:在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二)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 在世界格局变化中准确把握中国的历史方位
        (二) 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战略难题及其应对和解决的关键
第二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二)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对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二) 对提高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具有重大作用
        (三) 对参与全球治理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具有现实意义
        (四) 提高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传播的新水平
第三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相通相融”
        (一)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二) “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
    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三、“坚持正确义利观”
        (一) “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二) “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
    四、“全球共同治理”
        (一) 习近平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
        (二) “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三)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五、“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一) “建设海洋强国”
        (二)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三) “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第四章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
    一、大道行思: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筹划
        (一) 坚持与巩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
        (二) 传承与复兴:凝神聚气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与魂
        (三) 开放与包容: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
        (四) 开拓与创新: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二、传播中国梦: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举措
        (一) 大力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和谐对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二) 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
        (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赢信念仗传播仗
    三、扩大影响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路径
        (一) 占领人才高地:建设世界一流智库
        (二) 引领传播革命: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
        (三) 实现有效沟通: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
        (四) 机制保障: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机制建设
第五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一) 在历史思维中担当时代使命
        (二) 把握壮大和平力量的时代机遇
        (三) 推动世界秩序走向文明的和谐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通相融
        (一) 在全球意识中体现大国担当
        (二) 扩大对外话语的世界民众基础
        (三) 在共赢意识中深化合作发展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
        (一) 彰显成功社会主义大国的制度性力量
        (二) 破除对西方话语过分“求同”的误区
        (三) 习近平对外话语对象的多元化
        (四) 在核心政治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四、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哲学意蕴
        (二) 习近平对外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价值
    五、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
        (一) 话语环境创新: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语境
        (二) 话语范式创新:理性式话语和感性式话语的结合
        (三) 话语载体创新:以全媒体传播中国声音
        (四) 话语表达创新: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魅力
第六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评价
        (一) 对传播主体的评价
        (二) 对传播内容的评价
        (三) 对传播介质的评价
        (四) 对传播方式的评价
        (五) 对传播效果的评价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影响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二) 理性看待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6)卖画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第二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三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第四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喀什噶尔(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二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三章
    1
    2
    3
    4
    5
    6
    7
    8
第四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五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六章
    1
    2
    3
    4
    5
    6
    7
第七章
    1
    2
    3
    4
    5
    6
    7
    8
    9
第八章
    1
    2
    3
    4
    5
    6
    7
    8
第九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第十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十一章
    1
    2
    3
    4
    5
    6
    7
    8
    9
第十二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十三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十四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十五章
    1
    2
    3
    4
    5

(9)一位业余琴童学琴经历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对业余琴童学琴经历的关注
        二、基于个人研究能力的选择
        三、钢琴教学经历及对叙事研究的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
        一、通过叙事研究系统了解孩子是怎样学琴的
        二、进一步思考琴童的音乐技能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节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有助于系统了解一个琴童是如何学琴的
        二、有助于探索琴童自我练琴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孩子学琴经历的相关研究文献介绍
        二、各种钢琴考级的文献资料介绍
        三、我的探索方向
    第五节 研究的核心概念、思路与方法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琴童嘟嘟的学琴经历
    引子——让人“欲罢不能”的考级
    第一节 前三年持续学琴阶段
        一、第一年懵懂期
        二、第二年似懂非懂时期
        三、第三年缓冲时期
    第二节 后三年假期学琴阶段
        一、第四年转折时期
        二、第五年叛逆时期
        三、第六年自我练琴成长期
        尾声——为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懈努力
第三章 关于琴童学琴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孩子为什么要学习弹钢琴
        一、家长的选择
        二、钢琴学科自身特点
    第二节 孩子如何学习弹钢琴
        一、学琴准备
        二、学琴经历
        三、玫瑰铁三角——家长、琴童、钢琴教师
    第三节 家长为孩子学习弹钢琴付出了什么
        一、琴童学习生活的规划者
        二、教师教学的最佳拍档
        三、琴童学琴的坚强后盾
        四、默默奉献的支持者
        五、温暖的礼物
        六、一切听老师安排
        七、最忠实的听众
        八、坚持来自于信任
    第四节 孩子的快乐是如何“练”成的
        一、快乐的学琴时光
        二、痛并快乐的练琴时光
第四章 启示
    第一节 对本研究的回顾
    第二节 对本研究价值的审视
    第三节 对本话题未来研究的展望
附录一
    一、对家长的访谈
    二、对学生的访谈
    三、对教师的访谈
附录二
    琴童故事一
    琴童故事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音乐天地》——我期待的好朋友(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比较研究[D]. 朱煜佩. 江汉大学, 2020(11)
  • [3]辉煌、裂变与重生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D]. 苏冠元.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基于儿童视角的墙面游戏研究 ——以天津市X幼儿园为例[D]. 张筱然.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5]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D]. 刘泰来.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6]卖画记[J]. 尔雅. 江南, 2016(01)
  • [7]喀什噶尔[J]. 王刚. 当代, 2016(01)
  • [8]两生花[J]. 梅剑飞. 百花洲, 2015(03)
  • [9]一位业余琴童学琴经历的叙事研究[D]. 戴琳. 云南大学, 2015(09)
  • [10]云知道[J]. 海男. 红岩, 2013(06)

标签:;  ;  ;  ;  ;  

《音乐世界》——我期待的好朋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