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土壤和钙质土壤交换碱测定方法的探讨

碱性土壤和钙质土壤交换碱测定方法的探讨

一、碱性土和石灰性土交换性盐基测定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博,赵琼,毛兵,孙庆业[1](2021)在《我国东部主要类型土壤酸缓冲能力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酸缓冲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测定了我国东部地区不同纬度8种代表性土壤(黑土、风沙土、棕壤、黑钙土、紫色土、红壤、黄壤和砖红壤)表层(0~20 cm)的酸缓冲容量和相关理化性质。对于有农业耕种的地区,选取相邻的自然植被(林地或草地)和农田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土壤酸缓冲容量(44.8 mmol·kg-1)显着高于南方土壤(15.8 mmol·kg-1),其原因可能是土壤矿物、温度和降水量的差异导致北方土壤的碳酸盐、交换性盐基总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南方土壤。农田土壤酸缓冲容量(36.6 mmol·kg-1)显着高于相邻的林地土壤(25.0 mmol·kg-1),其原因可能是农田土壤施肥导致碳酸盐和盐基饱和度高于林地土壤。我国土壤酸缓冲容量与碳酸盐、交换性钙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镁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交换性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可见,土壤碳酸盐、交换性钙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我国土壤酸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

卢明[2](2021)在《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文中认为镁是300多种酶的活化因子,也是植物体的第二大阳离子。作为叶绿素分子的中心原子,镁对维持叶绿体结构和绿叶细胞功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着植物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分配、蛋白质合成等与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同时,镁还影响植物的氮代谢和矿质营养分配过程,对作物的营养品质建成有着直接影响。镁是维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代谢的必须营养元素之一。然而,人体镁缺乏正成为全球性的营养问题。土壤-作物系统的镁素缺乏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镁浓度严重下降,而日常膳食中镁摄入量的降低是造成人体缺镁的重要影响因素。高量土壤镁淋洗损失、忽视镁肥施用和作物产量提升带来的“稀释效应”是导致农产品镁浓度持续下降的三个决定性因素。我国逾50%以上的农田土壤存在缺镁或潜在缺镁的农业生产问题,尤其是在南方酸性土壤上,不仅影响了以植物源性食品消费为主的人群镁营养健康,还显着影响了作物的产量。镁肥施用被证实是提升缺镁土壤上作物产量、改善作物与人体镁营养及其他营养品质的快速有效农学强化措施。但在田间条件下,镁肥施用如何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建成及人体营养健康,如何影响土壤-作物系统的土壤镁淋失及维持系统的镁素平衡,能否通过改善镁肥施用方式以实现镁强化、产量优化及控制镁淋失等都还不清楚。因此,本论文基于西南地区黄壤上典型露地蔬菜辣椒-白菜轮作体系,通过生产调研和田间试验,明确了区域蔬菜的生产水平和菜地土壤的养分状况;研究了镁肥施用水平分别对辣椒和白菜产量、营养品质和人体健康效应,以及轮作系统镁素平衡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品质及土壤镁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镁肥施用方式管理对土壤镁淋失的阻控潜力。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农户调研和土壤分析,评价了西南地区黄壤典型蔬菜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养分平衡及土壤养分状况。研究区域露地菜田基本由水稻-油菜轮作系统转换而来,而当前露地蔬菜系统的产量水平低,但肥料投入数倍高于专家推荐施用量。过量施肥导致了菜地土壤的磷、钾、钙、镁养分富集,造成了系统磷素的高淋洗风险,土壤Ca Cl2-P显着增加的速效磷(Bray-P)临界值为104 mg kg-1。此外,菜地0-60 cm土层的土壤p H明显降低,随着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钙镁养分的累积显着缓解了耕层土壤的酸化;但底层土壤p H呈明显下降趋势。此外,受碳投入少、耕作频率高、以及亚热带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影响,菜地土壤的碳、氮均处于损耗状态,且C/N比随土层向下及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显着下降趋势,由此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下降,对蔬菜种植系统的持续性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区域蔬菜系统的土壤镁素缺乏及交换性钾/交换性镁比例失衡问题突出。综上,区域传统农业管理条件下,西南地区黄壤集约化蔬菜种植已造成严重的菜地土壤退化现象和环境污染风险。因此,西南地区蔬菜集约化生产迫切需要合理的有机物料投入及氮磷镁肥管理策略,同时应注重农技服务的有效配伍,以达到蔬菜绿色生产及生态环境友好目标。(2)土施镁肥显着影响了辣椒产量及经济效益。本研究中,随施镁量的增加(0-67.5 kg ha-1),辣椒产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与对照相比,优化施镁可同步实现最高增产25.6%和增收40.1%。就产量构成来说,产量的增加依赖于单株挂果数和单果重的提高。镁肥对辣椒收获指数无明显影响,辣椒产量的增加可全部归功于植株生物量的提高。其中,辣椒开花坐果期前、后的植株生物累积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85%-28.4%和71.6%-90.1%。本研究中,辣椒增产的植物营养学机制为:镁肥提高了开花坐果期的植株镁营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光合,三者间的积极互馈共同促进了植株生物量的累积从而促使光合产物向果实的转移。但是,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植株土壤镁浓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均表现为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尚无法建立高产辣椒体系的土壤交换性镁和植株镁临界值。说明辣椒产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土壤交换性镁缺乏及土壤钾/镁比例失衡是限制其继续增产的两大限制因子。(3)本研究基于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评价框架,首次构建了成人镁、钾、钙、铁和维C营养素缺乏的健康评价方法,且初次评估了目前我国成年辣椒消费人群的健康负担为21.3百万DALYs lost;其中,由人体钙营养不良导致的致残寿命年损失贡献为75.3%,而镁、维C、铁和钾营养不良的贡献则分别为8.96%、7.45%、5.88%和2.42%。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施镁量的增加,辣椒果实镁和辣椒素(类)物质含量显着增加,但钙、锌和维C浓度显着降低,而对钾和铁无明显影响。在目前辣椒消费水平下,食用镁强化辣椒虽可增加人体镁营养摄入水平,但显着降低钙、锌和维C的摄入量。据DALYs模型计算,镁营养带来的健康效应远不足以抵消钙和维C摄入不足所造成的健康负担,所以辣椒生产系统中单施镁肥将加剧人体的健康负担。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镁肥需要与微量元素肥料尤其是钙铁锌肥同时施用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需求。(4)相比于对照,镁肥施用对大白菜收获期产量无明显影响,但能够分别显着提高镁营养、维C和水溶性蛋白含量53%、20.0%和57.9%,同时显着降低硝酸盐含量13.5%,综合营养品质获得显着提升。此外,本研究表明试验地存在轻度镉污染,但镁肥能显着抑制大白菜对重金属镉和镍的吸收累积,从而显着降低各消费人群的非致癌及致癌风险。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表明,该区域大白菜生产系统的适宜施镁量为22.5-45 kg Mg ha-1。本研究结果将为土壤-作物系统的镁强化、农产品品质提升和人体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5)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中,巨大的土壤镁淋失是导致土壤-作物系统镁素缺乏的影响因素之一。全球尺度上,农田系统和果园种植系统的平均镁淋失量分别高达44.6 kg ha-1 season-1和103 kg ha-1 yr-1。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农户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却未重视镁肥的施用,忽视了镁素的归还,土壤镁养分随作物收获逐渐被损耗,加剧了系统的镁素缺乏。本田间试验条件下,西南地区黄壤上露地蔬菜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量为33.9-74.2 kg ha-1 yr-1,与植株镁积累量相近,且随施镁量的增加线性增加。镁淋洗损失强度与集中降雨同步,故辣椒季贡献了65.4-74.4%的镁淋失量,而大白菜季和休耕期的贡献率相当。除降雨量外,土壤质地、施镁量和植株镁积累量等都是影响镁素淋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当前种植体系下的土壤镁淋失并不会导致地下水硬度超标问题。基于优化产量和维持系统镁素平衡的施肥策略,辣椒和大白菜系统的适宜施镁量为62.1和21.8 kg Mg ha-1。在我国南方大田蔬菜种植体系中,协同改进镁肥施用类型(控释/缓释)和施用方式(土施+叶面喷施),以及改良菜地土壤性质(SOC/p H)和系统管理措施,是进一步优化作物高产、减少镁肥投入和镁淋失量的潜在技术手段,也是实现全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6)镁肥土施(45 kg Mg ha-1)和0.5%浓度喷施均能显着提高西南地区黄壤上辣椒产量和果实镁营养,且效果相当。但相比于土施,0.5%浓度喷施提高了植株镁营养向果实的转移效率及辣椒的商品果率。受产量提升导致的“稀释效应”和镁参与相关生理过程的共同影响,土施和0.5%喷施显着降低了辣椒果实的钙、维C、硝酸盐和水溶性蛋白含量;但两处理的品质综合效应表现为:0.5%喷施≥土施。此外,相比于不施镁对照,土施能显着提高辣椒收获期耕层土壤的交换性镁浓度,而喷施处理则表现出损耗态势,0.5%浓度喷施处理对应的土壤交换性镁损耗速率为4 mg kg-1 season-1。若以维持基础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不变为目标,每季至少需要以土施方式向当前土壤-辣椒系统额外补充10.8 kg Mg ha-1镁肥投入。由此一来,相比于45 kg Mg ha-1土施处理,上述组合式施镁策略能够在减施镁肥68.4%基础上获得同等辣椒品质和产量,或更高产量,同时降低镁淋失33.7%。因此,当前的农业管理措施除了需要综合考虑作物品质、产量和养分、土壤生产力及环境效应外;还需在作物生产系统的多指标优化镁肥管理中,加深对施镁量、施镁方式及其系统镁素平衡的理解。

赵玉婷,于鹏,祝贺鹏,贾成楠,赵云霞,邓万丽[3](2021)在《不同类型农田土壤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比较分析酸性、中性、碱性土壤交换性钙镁在不同浸提方法、浸提液、振荡时间、振荡温度条件下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酸性、中性土壤在浸提液为50mL、振荡温度25℃、振荡5min时所得交换性钙镁的测定结果与离心法无显着性差异,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碱性土壤使用70%乙醇洗盐2次后加入50mL p H=8.5的1mol·L-1氯化铵-70%乙醇溶液作为浸提液,振荡温度25℃,数据的稳定性较好,振荡5min与振荡较长时间的数据并无差异,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何宇[4](2020)在《祁连山北山林区的土壤发生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祁连山北山林区土壤资源丰富,在支撑植物生长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北山林区缺乏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制约了科技信息的交流。本文以祁连山北山林区为研究区域,以高山草甸、亚高山灌丛、针叶纯林、阔叶纯林和针阔混交林等主要植被类型下的13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调查和土样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矿物特性等室内分析,系统研究了北山林区土壤的发生特性。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确定了北山林区土壤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建立了由土纲到土类的土壤系统分类,并以土类为对象进行了参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大部分土壤是以粉粒为主,质地多为粉砂质壤土。除灌丛土壤剖面外,其他区域的的土壤表层的有机碳含量均在20g/kg以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垂直递减趋势,但是不同土壤剖面的垂直递减程度存在差异。研究区土壤为中性至碱性,土体中碳酸钙含量高,阳离子交换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2)研究区土壤存在铁氧化物淋溶现象。游离铁和游离度以及络合铁和络合度在土壤剖面中均呈现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的规律。而活性铁和活化度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研究区土壤的矿质成分基本一致,但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山杨纯林、油松纯林和灌丛以Si O2、Al2O3、Fe2O3和Ca O为主;其余土壤剖面以Si O2、Al2O3和Fe2O3为主。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Si O2,Al2O3,Fe2O3,K2O,Mg O,Ca O,Na2O,Ti O2,P2O5,Mn O。研究区土壤发育较弱,硅铝率、硅铁率和硅铝铁率分别为3.90~5.30,9.58~13.87,2.77~3.83,均高于南方风化强烈的土壤矿物分子比率。土壤矿物以2:1型矿物为主,主要有绿泥石、伊利石和高岭石。(3)北山林区13个土壤剖面具有草毡表层和暗沃表层2个诊断表层,雏形层、黏化层、钙积层和钙磐共4个诊断表下层以及石质接触面、准石质接触面、土壤水分状况(湿润、半湿润)、土壤温度状况(寒冻、冷性)、均腐殖质特性和石灰性共6个诊断特性。在土壤系统分类中可划分为3个土纲、5个亚纲、8个土类和9个亚类。(4)研究区13个土壤剖面在土壤发生分类中归属为黑毡土、灰褐土和栗钙土三种。以土类为参比对象,发生分类中的黑毡土对应系统分类中的简育湿润雏形土和简育湿润均腐土;灰褐土对应暗沃湿润雏形土、石灰干润雏形土、简育干润雏形土、简育冷凉淋溶土、暗沃冷凉淋溶土和简育干润均腐土;栗钙土对应石灰干润雏形土。

王朋顺[5](2020)在《电渗析法研究紫色土的酸化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紫色土的酸化情况日益严重。相关的研究显示,作为一种非地带性土壤,紫色土的酸化特征不同于南方的地带性红壤和黄壤。现有研究缺乏紫色土酸化特征以及酸化过程的完整研究。了解紫色土的酸化过程和酸化特征对酸性紫色土的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电渗析法模拟紫色土的酸化过程。电渗析法是一种提纯分离的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地酸化土壤的能力。本研究首先是对比了电渗析法和传统的模拟酸雨淋溶方法在模拟紫色土酸化中的应用效果;其次,将电渗析法应用于不同母质(侏罗系遂宁组(J3s)、沙溪庙组(J3s)、蓬莱镇组(J3p)和白垩系夹关组(K2j))发育紫色土以及在微地形下不同发育程度(不同土种)紫色土(砂岩、泥岩、石骨子土、半沙半泥土、大眼泥、豆瓣泥)的模拟酸化实验,监测整个酸化过程中紫色土的酸化过程和理化性质变化,探究不同类型紫色土的酸化过程。最后,将电渗析法用于评估酸性紫色土的潜在酸化风险。确定电渗析可用于模拟研究紫色土的酸化过程后,借助电渗析法重点评估酸性紫色土在进一步酸化过程中的酸度变化,从而研究紫色土的潜在酸化风险。实验结果如下:1、相对于模拟酸雨淋溶,电渗析法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显着地增加紫色土的活性酸和潜性酸含量,同时使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降低。电渗析处理相比于酸雨淋溶处理可以更好地实现土壤的快速酸化,并且在强酸化土壤的进一步酸化模拟中效果显着,其操作也相对简单便捷。因此,电渗析法可以用于紫色土的模拟酸化研究。2、紫色土的成土母质显着地影响紫色土的酸化特征。不同母质发育紫色土的酸度特征不同。夹关组砂岩发育紫色土的矿物风化组成单一,土壤初始酸化严重,但土壤的CEC值较低,在进一步模拟酸化过程中土壤的酸化速度较慢,酸化程度低;沙溪庙组泥页岩发育的紫色土矿物组成丰富、CEC值较高,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在模拟酸化时,土壤的高CEC使其具有更高的交换酸含量,酸化程度更深;蓬莱镇组紫色土和钙质泥岩发育的遂宁组紫色土碳酸盐含量丰富,相同的酸化处理仅使碳酸盐含量降低了1%,土壤不易酸化,土壤pH值始终维持在8左右。3、紫色土的酸化特征受其发育程度影响严重。同一母岩发育的紫色土在丘陵不同地形部位的发育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酸化特征。随着土壤发育程度的增加,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和2:1型黏土矿物(蒙脱石和伊利石)含量降低,酸化程度加深。紫色土酸化过程中,碳酸盐首先发挥缓冲作用,缓冲作用较强,极少数的碳酸盐就可以使土壤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山顶的母岩含有丰富的碳酸盐,酸化后依然呈碱性;石骨子土、半沙半泥土和大眼泥在碳酸盐消耗殆尽后,阳离子交换过程开始起缓冲作用。高CEC值使土壤能够吸附更多的致酸离子,使得酸化处理的石骨子土、半沙半泥土和大眼泥的酸化程度比豆瓣泥更深。4、较高的CEC增加了酸性紫色土的潜在酸化风险。相比于红壤和砖红壤等地带性土壤,尽管酸性紫色土在电渗析前后中仍具有较高的盐基离子和盐基饱和度,但电渗析处理后紫色土的土壤酸度显着高于红壤、砖红壤等地带性土壤。丰富的盐基离子和盐基饱和度是紫色土酸化的重要特征。在初始酸化阶段,酸性紫色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盐基离子对土壤酸化有较强的缓冲作用。但当酸化程度加深后,具有更高胶体表面负电荷的紫色土表面能够吸附的交换性酸含量更高,其潜在酸化风险更高。

秦蓓[6](2018)在《棉秆炭对新疆灌耕灰漠土和风沙土pH值及氨挥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生物炭是将作物秸秆、果树修剪枝条等农林废弃物或者生活垃圾等物质在相对高温(300-700℃)无氧或缺氧条件下裂解成的高分子稳定含碳混合物,比表面积大,且具有较强吸附性能,同时p H值较高。目前生物炭在农业、环境和能源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在农业上,将其施用于土壤中,可改善土壤孔隙度、持水性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CEC值等。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生物炭,还可通过降低土壤中交换性铝和氢离子含量而降低土壤酸性。同时,生物炭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等养分元素,施入土壤后其可通过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改善养分有效性,促进作物的吸收;同时生物炭是微生物优良载体,可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改善土壤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在环境改善中,生物炭也有增加土壤碳汇潜力,提高水质改善土壤质量的作用。此外,生物炭还可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使用。在北方石灰性土壤上施用生物炭也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改善土壤性质,提高作物产量。但石灰性土壤p H值较高,同时,将北方作物炭化后产生的不同生物质炭p H值也均达10左右。在南方土壤上施用生物炭可提高土壤p H值,但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生物炭后,对土壤p H值的影响如何还有待研究。如果施入生物炭后会提高石灰性土壤p H值,将其与氮肥混合施用势必会影响土壤氨挥发,从而影响氮肥有效性。本研究选用棉秆炭为原材料,以新疆典型石灰性土壤—灌耕灰漠土和风沙土这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棉秆炭基本性质入手,分析其p H值较高的因素。其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探索不同施用量棉秆炭对石灰性土壤p H值影响及其机理,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验证模拟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同时与室外施用棉秆炭多年后的大田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施用棉秆炭对石灰性土壤p H值的影响。最后,采用密闭吸收法测定施入不同量棉秆炭后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情况。通过一系列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炭化温度与炭化时间均可影响生物炭p H值,高温长时间可提高生物炭p H值,且同一炭化温度与时间组合下制备的棉秆炭p H值高于葡萄枝条炭。且棉秆炭与葡萄枝条炭p H值较高的原因是其含量大量的碳酸盐体系与钾钠钙镁碱性金属物质。(2)将棉秆炭施用于新疆石灰性土壤后可通过增加土壤中碳酸盐含量、碱性金属等物质,水解成OH-,提高土壤p H值。短期培养后,生物炭中的钙等物质逐渐溶于土壤水中,被土壤胶体吸附后,逐渐与土壤中的水溶性钾钠交换吸附,使土壤中交换性钾钠含量升高,交换性钙含量降低,从而使土壤p H呈波动式降低趋势。但在试验120天,未能降低到不施用棉秆炭处理的土壤p H值。(3)在模拟试验的基础上种植玉米后,在新疆石灰性土壤中添加棉秆炭后土壤p H值也会增加。培养90天后,土壤p H值波动式降低,但未能降低至未添加棉秆炭处理的土壤p H值。但是在大田环境下,施用棉秆炭后,土壤p H值也会出现降低趋势,至少3年后,施用棉秆炭的土壤p H值会低于未施用棉秆炭处理的土壤p H值;同时,当棉秆炭添加量高于2.0%时,土壤p H值会低于秸秆还田的土壤p H值。(4)生物炭的p H值也会影响其吸附性能,且其静电吸附性能主要是通过对其有效阳离子交换量和潜在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这也是施用生物炭后影响土壤氨挥发因素之一。石灰性土壤施入棉杆炭后主要是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吸附性能是次要的影响:通过提高土壤p H值,参与土壤硝化途径,而增加土壤氨挥发,降低对铵态氮的吸附。

李世钰[7](2018)在《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肥力及氮矿化的影响》文中指出有机肥是改善土壤肥力的有效农业措施之一。为明确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肥力影响,本研究依托北京市延庆县小丰营村蔬菜种植基地设施日光温室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处理为:有机肥施用量为0 t/hm2(CK);有机肥施用量为30 t/hm2(CM1);有机肥施用量为60 t/hm2(CM2);有机肥施用量为90t/hm2(CM3)。采集有机肥施用6年后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同时运用15N同位素稀释技术探讨了有机肥对土壤矿化作用的影响,以期为蔬菜生产体系有机肥管理技术体系的改进、创新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设施菜地土壤肥力状况,土壤最大持水量、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和交换性阳离子量(Ca2+、Mg2+、K+、Na+)显着提高;但进一步增加有机肥用量至90 t/hm2,土壤电导率上升、pH值下降、碱性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下降。(2)有机质与全氮、速效钾含量、电导率(EC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值)、交换性盐基总量、交换性钙离子、交换性钾离子、交换性镁离子、有效磷、交换性钠离子、pH值、脲酶活性和碱性蛋白酶活性均有相关关系,是影响土壤各肥力指标的重要因子。(3)加入15NH414NO3溶液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4个处理NH4+-N的原子百分超和矿化速率不断下降。4个处理0-4 d平均矿化速率分别为CK:29.2mg/(kg·d-1);CM1:27.1 mg/(kg·d-1);CM2:28.4 mg/(kg·d-1);CM3:24.6 mg/(kg·d-1)。长期大量施用有机肥会降低有机氮的矿化。(4)平均矿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EC、土壤全氮、土壤速效钾、交换性盐基总量、交换性镁离子、交换性钾离子、交换性钠离子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由逐步回归分析得出y=32.1-1.87x(r2=0.50,n=12),对平均矿化速率影响最大的土壤因子是交换性钾含量。

孙海东[8](2015)在《不同生物质物料对热区酸性砖红壤的改良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酸沉降和酸降雨等的频发加速了热区土壤的酸化,土壤酸化会导致土壤贫瘠化和重金属元素活化等问题,土壤酸化逐渐成为影响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以不同添加量(1.5%、4.5%、7.5%)向热区典型酸性砖红壤中加入热带亚热带植物物料椰壳、橡胶木、香蕉假茎和甘蔗渣以及这四种植物物料制备的生物质炭,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和生物炭的盆栽试验比较不同物料对酸性砖红壤改良效果。研究结果如下:植物物料加入酸性土壤中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pH值,其中香蕉假茎处理和橡胶木屑处理提升pH值效果要优于椰糠和甘蔗渣,土壤最终pH值与植物物料中的灰化碱(r2=0.91)、含氮量(r2=0.88)以及盐基离子含量(r2=0.92)呈显着正相关;除了椰糠处理其他物料均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度EA和交换性铝的含量;四种植物物料均能增加土壤盐基总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各盐基离子含量的变化因植物物料盐基养分而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植物物料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香蕉假茎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明显;除香蕉假茎处理外其他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对照;碱解氮含量的变化则随着物料的添加量增加而降低,香蕉假茎处理的碱解氮含量与对照之间无差异。添加生物质炭可以不同程度提高酸性土壤pH值,其中香蕉假茎炭处理的土壤pH上升幅度要优于椰壳炭、甘蔗炭和橡胶木炭;土壤最终pH值与生物炭中的灰化碱量(r2=0.99)、含氮量(r2=88)以及盐基离子含量(r2=97)呈显着正相关;四种生物质炭均增加了土壤盐基总量和阳离子交换量,香蕉假茎炭各添加量、椰壳炭4.5%、7.5%添加量和胶木炭7.5%添加量处理达到盐基过饱和;香蕉假茎炭、椰壳炭处理和橡胶木炭处理均能降低土壤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铝的含量;土壤有机质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椰壳炭和香蕉假茎炭可以大幅度提升土壤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香蕉假茎炭处理碱解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土壤,其他处理与空白之间差异不显着。在温室小白菜盆栽试验中,香蕉假茎炭单施、石灰单施、香炭一椰炭混施、香炭一胶木炭混施、香炭一石灰混施等处理相比于对照小白菜单株鲜重均显着提高。生物质炭的单施和混施都能够降低土壤酸度;生物质炭混施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处理和石灰处理。综上所述,有机物料的改良效果顺序:香蕉假茎生物炭>橡胶木生物炭>椰壳生物炭>甘蔗渣生物炭;香蕉假茎>橡胶木渣>甘蔗渣>椰糠。盆栽综合效果来看:香炭一椰炭混施效果优于单施香蕉假茎炭。

詹江渝[9](2014)在《重庆农地土壤基本状况及肥力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土壤本身的物质组成和组织状态以及自然条件决定土壤肥力的高低,土壤肥力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目前,距离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已有35年,不少研究表明,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比较,各地土壤养分,土壤肥力均已发生变化。2005-2008重庆测土配方施肥测试了142641个土壤样品,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钾降低趋势明显,而有效磷等含量增加;而重庆的永川耕地土壤的pH值、有效磷、速效钾下降,有机质、碱解氮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所增加,但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次,由于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重庆市直辖),三峡水库的建设,农业生产主体内容和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重庆市无论在管辖区域范围,农业生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农副产品达到自给)均完全不同于“老重庆”;同时,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变化,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重庆市有必要对全市农地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和更新,对全重庆市区域范围内农地土壤类型、分布、肥力特征及水平,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和问题等,做出全面的分析和归纳,以达到为重庆市农业高效发展提供基础依据的目的。对此,本研究拟以重庆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过程中35个区(县)农地“土壤剖面”调查资料(共约629个剖面)为基础,结合“土壤农化样”分析测定结果,对重庆市农地土壤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主要农地土壤类型的肥力特征、障碍因素、深化趋势等进行分析、比较,运用综合指数法对重庆农地土壤进行综合肥力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与盆周山地结合部,在地质构造上分属三大板块:渝东南地区,属新华夏系川鄂湘黔隆褶带;渝中、渝西地区,主要受四川盆地边缘川东褶带控制;渝东北地区,处于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之中。重庆市共涉农区(县)35个,将其分为“渝东北山地农业区”,“渝中、渝西高岗丘陵农业区”,“渝东南岩溶山地——丘陵农业区”。受地质构造的影响,3个区域的成土母质有所不同,“渝东北山地农业区”的母质受化学分化的影响,使得黄壤在该区广泛的分布;“渝中、渝西高岗丘陵农业区”母质以物理风化为主,土壤发育程度较浅,该区土壤以紫色土较多;“渝东南岩溶山地——丘陵农业区”土壤母质受化学分化的影响,该区多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因而石灰岩土壤主要分布在该区。重庆市地区总耕地面积为216.274万hm2,旱地面积113.5万hm2。全市范围内农地土壤类型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同,水稻土类占总耕地面积的47.7%,紫色土类29.7%,潮土类0.5%,石灰土类约9.89%,黄壤类11.4%。各农地土壤类型分布范围,亚类和土属的划分均有所不同。本文根据针对这五类土壤的主要化学性质分析,比较各土类的肥力高低。(2)土壤酸碱性方面,整个重庆地区的酸碱性分布面积大小顺序为酸性土>中性十>石灰性土。重庆地区不同地理区域中,酸性土的面积分布情况是渝中、渝西地区>渝东南>渝东北,其中以渝东南的涪陵酸性土面积最大,这可能与涪陵地区长期种植榨菜,致使土壤酸化;中性土、石灰性土分布面积高低顺序均为:渝中、渝西地区>渝东北>渝东南。就不同地理区域酸碱性分布面积占该区域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而言,酸性土的分布比例大少为:渝东南>渝中、渝西>渝东北,石灰性土分布比例是:渝东北>渝中、渝西地区>渝东南,因此从分布面积和分布比例上重庆地区东北部石灰性土多于渝东南地区,而酸性土则相反,总体上呈东南酸东北碱的趋势。五大土类中,各土类的酸碱性分布比例不一致,比如水稻土主要分布在4.5-5.5、5.5-6.5和>7.5的范围,而黄壤则以≤4.5、4.5-5.5、5.5-6.5,在4.5-5.5强酸性范围的分布比例为黄壤类>水稻土类>紫色土类>潮土类>石灰土类,在5.5-6.5微酸性范围的分布比例为:黄壤类>石灰土类>水稻土>潮土>紫色土,而中性范围的分布比例大小顺序为:石灰土类、紫色土类、潮土类、水稻土类、黄壤类,碱性则是紫色土类(潮土类)、石灰土类、水稻土类、黄壤类。(3)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较,耕层土壤的有机质、氮素、磷素含量均有所提高,而钾素儿乎没有变化。重庆地区的黄壤、石灰土、水稻土类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显着高于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类、石灰土类、黄壤类的有机质、氮素在中等水平到很丰富水平较多,而紫色土、潮土在缺乏到极缺乏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因此水稻土、石灰土、黄壤类土壤的有机质、氮素含量和丰度均高于紫色土、潮土。潮土、水稻土的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低于石灰土、紫色土、黄壤,各土类的速效钾丰缺度等级均以缺乏水平为主,全钾的含量大小为:紫色土类>石灰土类>水稻土类>潮土类>黄壤类,黄壤类、潮土类土壤全钾含量显着低于紫色土类、石灰土类以及水稻土类,重庆地区各土类全钾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占了绝大多数,但顺序与全钾含量的高低略有不同,如石灰土类土壤全钾含量虽然高于水稻土类和潮土类,但在中等丰度和以上丰度百分比之和却低于水稻土类、潮土类。(4)交换性Ca2+含量的高低顺序为:黄壤<潮土<石灰土<紫色十<水稻土,交换性Mg2+含量大小顺序为:紫色土>水稻土>潮土>石灰土>黄壤,交换性K+含量以石灰土最高,交换性Na+以水稻土最高,石灰土类的交换性K+含量略大于交换性Na+,而其他土类的交换性K+含量小于交换性Na+。从表土层至底土层,交换性Ca2+含量在水稻土、黄壤中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减少,而在紫色土、潮土、石灰土中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但无论哪种趋势各土类交换性Ca2+含量在三个土层间均无显着差异;交换性Mg2+含量在水稻土、紫色土、潮土、黄壤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略有增加的趋势,但除了紫色土在表土层与底土层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外,其余四个土类的交换性Mg2+含量在三个土层间,同交换性Ca2+含量一样,均无显着差异;无论是交换性Ca2+含量或者交换性Mg2+含量在心土层土壤、底土层土壤中,五大土类的大小顺序发生了变化,心土层土壤中紫色十交换性Ca2+含量显着高于水稻十、潮土、石灰土、黄壤,水稻土、潮土、石灰土则无显着差异,但均与黄壤交换性Ca2+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两个土层中,交换性Mg2+含量在土类间的差异性有相同性,水稻土、紫色土、潮土间无显着差异,但都显着高于石灰土、黄壤,石灰土与黄壤的交换性Mg2+含量无显着差异。从表土层至底土层,在各土类中交换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除了黄壤的表土层与分别与心土层、底土层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他土类中的各土层间均无显着差异;交换性Na+含量由表土层至底土层的变化不大,每一土类的三个土层之间交换性Na+含量并无显着差异,同时交换性K+含量交换性Na+含量也在心土层土壤、底土层土壤中各土类的高低顺序发生了变化。(5)从表土层到底土层,全钾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而各土类有机质、氮素、磷素、速效钾含量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降低,并且在表土层与心土层、表土层与底土层间差异显着,表土层、心土层各土类含量的高低顺序略有变化,但均和表土层一样有机质和氮素黄壤、石灰土、水稻土高于紫色土、潮土,有效磷却变为石灰土类、水稻土类低于黄壤类、潮土类、紫色土,速效钾为石灰土类、水稻土类、紫色土类高于黄壤类和潮土类。(6)根据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养分综合指数的高低顺序依次为:石灰土、黄壤、水稻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养分综合指数显着高于紫色土(a≤0.01)和潮土(a≤0.05),但显着低于石灰土(a<0.01)和黄壤(a≤0.01),紫色土与潮土养分综合指数间差异不显着,但两者分别与石灰土、黄壤达极显着差异,黄壤类土壤养分综合指数也显着低于石灰土(a≤0.01)。

红梅,郑海春,魏晓军,李跃进,米富贵,陈彤[10](2014)在《石灰性土壤交换性钙和镁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灰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通行的方法是采用70%乙醇溶液反复洗盐,再经pH 8.50.1 mol L-1氯化铵-70%乙醇(CH3CH2OH)溶液进行多次交换处理,测定交换液中的K+、Na+、Ca2+、Mg2+浓度。但此方法常常受操作步骤繁琐,以及土壤中碳酸盐的溶解量因多次浸提而增加的困扰,最终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基于上述原因,选择不同浓度、不同pH的NH4OAc和NH4Cl 10种交换剂,对比分析10种交换剂中的碳酸盐溶解度和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结果表明,pH=8.5 1 mol L-1氯化铵-70%乙醇(CH3CH2OH)溶液较适合石灰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的测定。此新方法是先经70%乙醇(CH3CH2OH)溶液洗盐,再用pH8.5 1 mol L-1氯化铵(NH4Cl)-70%乙醇(CH3CH2OH)溶液进行一次性交换处理,然后测定交换液的K+、Na+、Ca2+、Mg2+浓度,简化了操作程序的同时有效抑制了土壤碳酸盐的溶解,降低了测定结果的偏差。

二、碱性土和石灰性土交换性盐基测定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性土和石灰性土交换性盐基测定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东部主要类型土壤酸缓冲能力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采样地点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酸缓冲容量
    2.2 土壤理化性质
    2.3 土壤酸缓冲容量与理化性质及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我国东部典型土壤酸缓冲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3.2 我国南北方土壤、林地和农田土壤酸缓冲容量差异性机制
4 结论

(2)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镁素与作物及人体健康
    1.2 土壤-作物系统的镁缺乏现状
        1.2.1 我国土壤镁养分状况
        1.2.2 植物镁缺乏的影响因素
    1.3 镁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4 蔬菜生产及其营养地位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与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3.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
        2.3.2 土施镁肥对辣椒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3.3 土施镁肥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
        2.3.4 土施镁肥对大白菜营养品质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2.3.5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及平衡
        2.3.6 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及土壤镁素转化的影响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农户生产调研与土壤取样
        3.2.3 作物生产系统的养分平衡分析
        3.2.4 土样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养分平衡状况
        3.3.2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碳氮状况
        3.3.3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有效磷状况
        3.3.4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有效钾钙镁状况
        3.3.5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pH状况
    3.4 讨论
        3.4.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轮作系统的养分平衡
        3.4.2 菜地土壤碳氮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4.3 菜地土壤磷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4.4 菜地土壤pH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5 小结
第4章 土施镁肥对辣椒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镁肥对辣椒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4.3.2 镁肥对辣椒植株镁浓度、镁累积量及收获期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影响
        4.3.3 辣椒产量和生物量对植株镁营养及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响应
        4.3.4 镁肥对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5 镁肥对辣椒果实果形指数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施用镁肥对辣椒生产的影响
        4.4.2 基于高产的辣椒系统土壤交换性镁和植株镁临界值的建立
    4.5 小结
第5章 土施镁肥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5.2.4 健康效应评价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镁肥对辣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5.3.2 镁强化辣椒的摄入对相关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贡献
        5.3.3 镁强化辣椒的人体健康效应
        5.3.4 镁肥对辣椒果实辣椒素(类)物质浓度及其成人饮食摄入的影响
    5.4 讨论
        5.4.1 辣椒果实镁和钙、锌、维C品质间的关系
        5.4.2 施用镁肥对我国辣椒消费人群健康效应的影响
        5.4.3 辣椒素(类)物质与人体健康
        5.4.4 基于人体健康效应的辣椒镁肥管理启示
    5.5 小结
第6章 土施镁肥对大白菜营养品质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6.2.4 健康风险评估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镁肥对大白菜产量、生物量、镁吸收和相关营养品质的影响
        6.3.2 镁肥对大白菜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6.4 讨论
        6.4.1 施用镁肥对大白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6.4.2 施用镁肥对大白菜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4.3 施用镁肥对摄食大白菜重金属健康风险的影响
        6.4.4 大白菜生产中的镁肥管理
    6.5 小结
第7章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素淋洗损失及平衡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
        7.2.2 试验设计
        7.2.3 地下淋溶原位监测装置的安装和样品采集
        7.2.4 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
        7.2.5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各生态系统的镁素淋失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7.3.2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状况
        7.3.3 施用镁肥对蔬菜系统镁累积量及其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影响
        7.3.4 镁素平衡
    7.4 讨论
        7.4.1 主要露地生态系统的镁素淋洗和影响因素分析
        7.4.2 基于优化产量和维持系统镁素平衡的露地蔬菜系统镁肥管理策略
    7.5 小结
第8章 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及土壤镁素转化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地
        8.2.2 试验设计
        8.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8.2.4 相关计算
        8.2.5 数据分析
    8.3 结果
        8.3.1 施镁方式对辣椒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8.3.2 施镁方式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8.3.3 施镁方式对辣椒植株镁浓度和累积量的影响
        8.3.4 施镁方式对辣椒营养品质的影响
        8.3.5 施镁方式对辣椒收获期土壤镁形态转变的影响
    8.4 讨论
        8.4.1 辣椒产量和生物量
        8.4.2 辣椒植株各器官镁的分配
        8.4.3 辣椒营养品质及综合效应
        8.4.4 镁肥管理启示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获奖情况及参与学术活动情况

(3)不同类型农田土壤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试验设计
        1.2.1 酸、中性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
        1.2.1. 1 离心法
        1.2.1. 2 振荡法
        1.2.2 碱性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
        1.2.2. 1 离心法
        1.2.2. 2 振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交换性钙测定结果
        2.1.1 离心法土壤交换性钙测定结果
        2.1.2 酸性土壤交换性钙测定结果
        2.1.3 中性土壤交换性钙测定结果
        2.1.4 碱性土壤交换性钙测定结果
    2.2 交换性镁
        2.2.1 离心法土壤交换性镁测定结果
        2.2.2 酸性土壤交换性镁测定结果
        2.2.3 中性土壤交换性镁测定结果
        2.2.4 碱性土壤交换性镁测定结果
3 结论

(4)祁连山北山林区的土壤发生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土壤系统分类的发展
    2.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发展
    2.3 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参比
    2.4 祁连山林区土壤的分类研究
    2.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2.6 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质和地貌
        3.1.2 气候特征
        3.1.3 植被
        3.1.4 成土母质和土壤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3.4 土壤剖面调查及样品采集
        3.4.1 土壤剖面样地位置的设定
        3.4.2 土壤剖面观察和土壤样品采集
    3.5 样品分析方法
        3.5.1 分析方法
        3.5.2 计算公式
    3.6 数据处理与检索方法
        3.6.1 数据处理
        3.6.2 检索方法
4 林区土壤的理化特征
    4.1 土壤物理特性
        4.1.1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
        4.1.2 林区土壤的机械组成
    4.2 林区土壤的基本化学特性
        4.2.1 林区土壤的有机碳及氮素特性
        4.2.2 林区土壤的磷和钾素特性
        4.2.3 土壤的酸碱性及阳离子交换性能
    4.3 林区土壤的矿物特性
        4.3.1 林区土壤的Fe2O3特性
        4.3.2 林区土壤的矿物组成及分子比率
        4.3.3 黏土矿物
5 林区土壤的系统分类
    5.1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5.1.1 诊断表层
        5.1.2 诊断表下层
        5.1.3 诊断特性
    5.2 林区土壤剖面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5.3 土壤剖面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参比
6 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祁连山北山林区土壤剖面图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电渗析法研究紫色土的酸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酸化的概念
    1.2 土壤酸化的现状
    1.3 土壤加速酸化的原因
        1.3.1 酸沉降
        1.3.2 氮肥施用
        1.3.3 作物生长
    1.4 土壤酸化的缓冲过程
        1.4.1 碳酸盐缓冲
        1.4.2 阳离子交换缓冲
        1.4.3 矿物风化缓冲
        1.4.4 铁铝氧化物缓冲
    1.5 模拟土壤酸化过程的研究方法
        1.5.1 模拟酸雨淋溶
        1.5.2 模拟氮肥施用
        1.5.3 电渗析法处理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计划路线
第3章 电渗析法和酸淋洗模拟紫色土酸化的效果比较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3.2.2 电渗析试验方法
        3.2.3 酸淋洗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酸度指标变化
        3.3.2 土壤交换性盐基成分变化
        3.3.3 技术可操作性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渗析法研究不同母质发育紫色土的酸化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4.2.2 电渗析试验方法
        4.2.3 碳酸盐验证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土壤酸度指标变化
        4.3.2 盐基离子的变化
        4.3.3 碳酸盐含量变化对紫色土酸化的影响
        4.3.4 母岩成土特征对土壤酸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渗析法研究不同发育程度紫色土的酸化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5.2.2 电渗析模拟土壤酸化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发育程度的紫色土酸度特征
        5.3.2 不同酸化程度紫色土的盐基离子变化特征
        5.3.3 不同酸化程度紫色土的矿物组成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渗析法评估酸性紫色土的潜在酸化风险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土样采集与理化性质测定
        6.2.2 电渗析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紫色土的酸度特征
        6.3.2 紫色土的交换性盐基成分特征
        6.3.3 紫色土的进一步酸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6)棉秆炭对新疆灌耕灰漠土和风沙土pH值及氨挥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炭的概念和特点
        1.2.2 生物炭的应用
        1.2.3 生物炭在新疆灰漠土与风沙土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
        1.3.1 棉秆炭化学组分与pH值关系研究
        1.3.2 棉秆炭对新疆灌耕灰漠土与风沙土pH值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1.3.3 棉秆炭对新疆灌耕灰漠土与风沙土氮肥氨挥发的影响
    1.4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炭化温度和时间对葡萄枝条炭和棉花秸秆炭pH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 小结
第3章 棉花秸秆炭与葡萄枝条炭pH影响因素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指标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各秸秆炭酸碱性
        3.2.2 盐基饱和度和电导率
        3.2.3 碳酸盐体系和无机交换体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生物质炭pH对其吸附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施用棉花秸秆炭对新疆灌耕灰漠土与风沙土pH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施用棉秆炭对土壤pH的影响
        5.2.2 施用棉秆炭对土壤碳酸盐含量的影响
        5.2.3 施用棉秆炭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影响
        5.2.4 施用棉秆炭对土壤水溶性盐基离子的影响
        5.2.5 相关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作物与棉秆炭耦合作用对新疆灌耕灰漠土和风沙土pH的短期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 小结
第7章 施用棉秆炭后对灌耕灰漠土和风沙土pH的长期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土壤样品采集
        7.1.4 测定指标
        7.1.5 数据处理
    7.2 结果分析与讨论
    7.3 小结
第8章 施用棉秆炭对新疆石灰性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研究方法与测定指标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分析
        8.2.1 施用棉秆炭对土壤pH的影响
        8.2.2 施用棉秆炭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8.2.3 施用棉秆炭对土壤氨挥发动态变化情况的影响
        8.2.4 相关分析
    8.3 讨论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肥力及氮矿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有机肥及其种类
        1.2.2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2.3 矿化作用
        1.2.4 有机肥对土壤矿化作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1.4.2 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矿化作用的影响
        1.4.3 肥力因子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矿化的关键因子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土壤
    2.2 土壤物理指标测定方法
        2.2.1 最大持水量
        2.2.2 土壤粒径分级
    2.3 土壤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2.3.1 土壤pH值
        2.3.2 土壤电导率
        2.3.3 土壤有机质
        2.3.4 土壤全氮
        2.3.5 土壤有效磷
        2.3.6 土壤速效钾
        2.3.7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2.3.8 土壤交换性阳离子
        2.3.9 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
    2.4 土壤生物学指标测定方法
        2.4.1 碱性蛋白酶
        2.4.2 脲酶
    2.5 矿化培养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1.1 物理性质
        3.1.2 化学性质
        3.1.3 土壤酶
        3.1.4 土壤肥力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3.2 有机肥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3.2.1 培养期间内铵态氮含量及~(15)N原子百分超的变化
        3.2.2 培养期间矿化速率的变化
    3.3 矿化作用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4 讨论
    4.1 有机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有机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 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有机肥对土壤矿化作用的影响
    4.5 ~(15)N同位素标记法估算氮素转化的不确定性
5 主要结论
6 研究结果的实践意义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综述 热区咖啡土壤硝化作用与土壤酸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8)不同生物质物料对热区酸性砖红壤的改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热区土壤酸化现状及原因
        1.1.1 热区土壤酸化现状
        1.1.2 热区土壤酸化产生的原因
    1.2 土壤酸化的危害
        1.2.1 氢离子对作物及水源的危害
        1.2.2 营养元素的淋溶与固定
        1.2.3 有毒元素的释放与活化
        1.2.4 土壤动物和有害微生物增加
    1.3 酸性土壤的改良
        1.3.1 生物改良
        1.3.2 无机改良
        1.3.3 有机改良
    1.4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土壤性质
        2.1.2 改良剂性质
    2.2 土壤改良试验设计
        2.2.1 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设计
        2.2.2 盆栽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4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物物料及加入量对酸性砖红壤的改良效果研究
        3.1.1 不同植物物料及加入量对酸性砖红壤酸度的影响
        3.1.2 不同植物物料及加入量对酸性砖红壤交换性能的影响
        3.1.3 不同植物物料及加入量对酸性砖红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3.1.4 不同植物物料及加入量对酸性砖红壤有机质的影响
    3.2 不同生物质炭及加入量对酸性砖红壤的改良效果研究
        3.2.1 不同生物质炭及加入量对酸性砖红壤酸度的影响
        3.2.2 不同生物质炭及加入量对酸性砖红壤交换性能的影响
        3.2.3 不同生物质炭及加入量对酸性砖红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3.2.4 不同生物质炭及加入量对酸性砖红壤有机质的影响
    3.3 植物物料与生物质炭对酸性土壤改良效果的比较
    3.4 生物质炭对小白菜生物量及酸性土壤的影响
        3.4.1 生物质炭对盆栽小白菜生物量影响
        3.4.2 生物质炭对土壤酸度的改良效果
        3.4.3 生物质炭对酸性土壤养分的影响
        3.4.4 单施和混施生物质炭对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植物物料改良酸性土壤的可能机理
    4.2 生物质炭改良酸性土壤的可能机理
    4.3 生物质炭的不同施用方法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可能机理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重庆农地土壤基本状况及肥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肥力概念
    1.2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1.3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概述
    1.4 土壤肥力的垂直分布特征
    1.5 土类与土壤肥力间的研究概述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重庆市区域自然概况
    3.2 土壤样品的采集
    3.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3.4 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重庆市农业土壤概况
    4.2 农业土壤酸碱性特征
    4.3 农业土壤有机质、养分及阳离子交换特征
        4.3.1 土壤有机质
        4.3.2 土壤氮素分布特征
        4.3.3 土壤磷素分布特征
        4.3.4 土壤钾素分布特征
        4.3.5 土壤阳离子交换性分析
    4.4 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特征
        4.4.1 有机质剖面分布
        4.4.2 氮素剖面分布特征
        4.4.3 磷素剖面分布特征
        4.4.4 钾素剖面分布特征
        4.4.5 剖面土壤阳离子交换性分布特征
    4.5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石灰性土壤交换性钙和镁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供试土壤
    1. 2试剂配制
2结果
    2. 1纯碳酸钙和纯碳酸镁在不同交换剂中的溶解度( 20℃)
    2. 2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
3结论

四、碱性土和石灰性土交换性盐基测定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东部主要类型土壤酸缓冲能力的影响因素[J]. 李博,赵琼,毛兵,孙庆业. 生态学杂志, 2021
  • [2]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D]. 卢明. 西南大学, 2021
  • [3]不同类型农田土壤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的研究[J]. 赵玉婷,于鹏,祝贺鹏,贾成楠,赵云霞,邓万丽. 农业与技术, 2021(06)
  • [4]祁连山北山林区的土壤发生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D]. 何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电渗析法研究紫色土的酸化特征[D]. 王朋顺. 西南大学, 2020
  • [6]棉秆炭对新疆灌耕灰漠土和风沙土pH值及氨挥发的影响[D]. 秦蓓.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7]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肥力及氮矿化的影响[D]. 李世钰. 云南大学, 2018(01)
  • [8]不同生物质物料对热区酸性砖红壤的改良效果研究[D]. 孙海东. 海南大学, 2015(07)
  • [9]重庆农地土壤基本状况及肥力特征研究[D]. 詹江渝. 西南大学, 2014(01)
  • [10]石灰性土壤交换性钙和镁测定方法的研究[J]. 红梅,郑海春,魏晓军,李跃进,米富贵,陈彤. 土壤学报, 2014(01)

标签:;  ;  ;  ;  ;  

碱性土壤和钙质土壤交换碱测定方法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