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clin D_1在增殖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cyclin D_1在增殖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细胞周期素D_1在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解丹[1](2020)在《miR-152靶向CDC25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miR-15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情况,并通过筛选鉴定其下游靶基因进一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及分子分型提供理论依据,探寻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的新方向。方法:第一部分:miR-15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以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和20例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q RT-PCR(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组织样本中miR-152的表达情况;对比miR-152在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分组中的表达差异。第二部分:miR-15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生物功能的影响研究:运用q RTPCR法检测不同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miR-152的表达情况,选取相对表达量下降明显的细胞,转染miR-152模拟物,使子宫内膜癌细胞过表达miR-152;分别运用MTT、Brd-U及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研究miR-15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第三部分:miR-15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研究:生物信息软件预测miR-152的可能靶基因,选取CDC25B(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B)作为miR-152的备选靶基因,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进行验证,Western blot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过表达miR-152后CDC25B的表达水平变化;转染si-CDC25B,干扰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DC25B的表达,分别用MTT、Brd-U及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研究CDC25B表达降低后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及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在过表达miR-152的子宫内膜癌细胞中,通过转染pc DNA3.1-CDC25B,恢复CDC25B的表达水平,分别用MTT、Brd-U及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变化,进一步验证miR-152是否通过CDC25B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作用。结果:第一部分: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中miR-152的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子宫内膜组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miR-152在临床分期Ⅲ+Ⅳ期组的相对表达量低于Ⅰ+Ⅱ期组,在有脉管间隙受侵组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无脉管间隙受侵组,在肌层浸润深度≥1/2组的相对表达量低于肌层浸润深度<1/2组,在孕激素受体(PR)为阴性组的相对表达量低于PR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52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病理类型组、在雌激素受体(ER)阴性和阳性组、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同组织分级组之间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B、Ishikawa、KLE及RL-952中,miR-152在HEC-1B和KLE细胞中的表达量下降显着,选取HEC-1B及KLE细胞进行细胞功能研究;HEC-1B和KLE细胞,转染miR-152模拟物后miR-152表达水平显着增加,细胞增殖能力下降,G2/M期的细胞百分比升高。第三部分: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CDC25B可能为miR-152的靶基因;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显示:与共转染CDC25B-WT/CDC25B-MUT和miRNA-152模拟物对照比,共转染CDC25B-WT和miR-152模拟物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52模拟物后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DC25B的表达降低;细胞功能实验显示:转染si-CDC25B后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DC25B的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G2/M期的细胞百分比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在过表达miR-152的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转染pc DNA3.1-CDC25B,恢复CDC25B的表达,细胞增殖能力增强,G2/M期的细胞百分比降低。结论:(1)miR-15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样本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样本中的相对表达量;miR-15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样本中的相对表达量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脉管间隙受侵、肌层浸润深度及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相关。(2)miR-152过表达后,抑制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KLE和HEC-1B的增殖,诱导细胞G2/M期阻滞,提示miR-152对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3)CDC25B是miR-152的候选靶基因;CDC25B下调导致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及诱导细胞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与过表达miRNA-152相类似;在过表达miR-152的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转染pc DNA3.1-CDC25B后,KLE细胞的细胞增殖能力增强,而G2/M期细胞比例降低,提示miR-152通过抑制CDC25B的表达,抑制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综上所述,miR-152通过靶向作用于CDC25B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邵文静[2](2019)在《LncRNA DLEU1调控子宫内膜癌发展进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绝经期及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位居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女性恶性肿瘤中占据第四位[1],近年来EC新发病例人数及死亡人数成倍增加[2-4],威胁着全世界妇女的健康。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激素类食品药品的无意识暴露,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了老年妇女的健康寿命及育龄期妇女的生殖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重大的影响[5]。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变异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多种基因和转录因子的差异性表达、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异常以及细胞微环境稳态失衡等一系列因素,不同的病理改变和分子特征决定了EC患者的风险水平和预后情况。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nding RNA,LncRNAs)是一类不能编码蛋白质、转录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可通过参与表观遗传、转录及转录后途径调控靶基因的表达[6,7],与多种肿瘤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过程有关。一些异常表达的LncRNAs在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原癌基因的作用[8-10],促进肿瘤的病程进展。DLEU1是一种定位于人染色体13q14.2-q14.3区域、高度保守的LncRNA,又称为淋巴细胞白血病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ymphocytic leukemia 1),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如骨肉瘤[11]、胶质瘤[12]、肝细胞癌[13]及膀胱癌[14]等)呈高水平表达;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如宫颈癌[15]、子宫内膜癌[16]及卵巢癌[17]中,DLEU1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卵巢上皮来源恶性肿瘤中[17],DLEU1可能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海绵吸附miRNA、消除miRNA表达及作用进而对靶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EMT过程、迁移及侵袭能力起促进作用,在肿瘤中可能存在着DLEU1-miRNA-mRNA调控轴作用机制。众多研究结果显示,miR-490能够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表达发挥其抑癌基因的功能,从而影响如胶质瘤[18]、前列腺癌[19]、肝细胞癌[20]、卵巢癌[21]及乳腺癌[22]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SP1是一种核转录因子,是一种序列特异性的DNA结合蛋白,SP1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通过调控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和生长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参与了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新生血管、迁移及侵袭等过程[23-26],在小细胞肺癌[23]、宫颈癌[24]、子宫内膜癌[25]及乳腺癌[26]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卵巢癌[170]、子宫内膜癌[225]、宫颈癌[172]、乳腺癌[173]及肝细胞癌[171]等多种实体肿瘤中SP1本身的表达水平也受到包括miRNA在内的多种上游转录因子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在不同的肿瘤中,不同的miRNA作为上游因子靶向调控SP1,通过影响SP1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病情进展。有研究报道显示DLEU1在EC中呈高水平表达[16],但DLEU1在EC中的准确表达模式、生物学功能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在EC中DLEU1通过消除miR-490的表达及作用进而调控靶基因SP1的转录,旨在解明子宫内膜癌中可能存在DLEU1-miR-490-SP1调控轴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为解明调控子宫内膜癌发展进程的分子机理,通过研究DLEU1在子宫内膜癌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LEU1表达水平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miR-490在DLEU1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DLEU1通过DLEU1-miR-490-SP1调控轴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极早从分子水平遏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进程提供研究依据。方法:1.采用qRT-PCR法检测EC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HHUA、KLE、Ishikawa、ECC-1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中DLEU1表达情况。2.利用shRNA基因干扰技术抑制Ishikawa细胞DLEU1表达,MTT、流式细胞技术、Transwell小室实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凋亡以及EMT过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3.采用qRT-PCR法检测EC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HHUA、KLE、Ishikawa、ECC-1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中miR-490表达情况。4.采用qRT-PCR法检测sh-DLEU1基因干扰抑制Ishikawa细胞DLEU1表达后miR-490的表达情况。5.利用miR-490 inhibitor抑制Ishikawa细胞miR-490表达及作用,MTT、流式细胞技术、Transwell小室实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凋亡以及EMT过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6.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miR-490的靶基因及其结合位点。7.利用si RNA基因干扰技术抑制Ishikawa细胞SP1表达,MTT、流式细胞技术、Transwell小室实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凋亡以及EMT过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DLEU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1)DLEU1在EC组织中表达水平(3.17±0.92)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97±0.43)(P<0.05)。(2)DLEU1在HHUA(2.74±0.22)、KLE(3.45±0.46)、Ishikawa(3.77±0.25)、ECC-1(2.52±0.24)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0.98±0.12)(P<0.05),其中在Ishikawa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最高。(3)DLEU1在EC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在晚期、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趋势。2.DLEU1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sh-DLEU1转染Ishikawa细胞后,DLEU1表达水平(0.38±0.18)与sh-NC组(0.98±0.15)相比明显下降(P<0.05)。(2)与sh-NC组相比,DLEU1表达水平下降后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caspase-9)表达增加,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减少;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P<0.05);EMT过程减弱(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N-cadherin、Snail及Vimentin蛋白表达减少)。3.DLEU1通过消除miR-490表达及作用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1)sh-DLEU1转染Ishikawa细胞后,miR-490表达水平(3.33±0.30)与sh-NC组(0.99±0.15)相比明显升高(P<0.05)。(2)miR-490在EC组织中(0.54±0.28)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92±0.41)(P<0.05);miR-490在HHUA(0.57±0.11)、KLE(0.35±0.11)、Ishikawa(0.24±0.08)、ECC-1(0.56±0.12)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0.97±0.14)(P<0.05),其中在Ishikawa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最低。(3)与sh-DLEU1组相比,miR-490表达及作用受到抑制后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百分比降低(P<0.05);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caspase-9)表达减少,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增加;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P<0.05);EMT过程增强(E-cadherin蛋白表达减少,N-cadherin、Snail及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4.DLEU1通过DLEU1-miR-490-SP1轴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Ishikawa细胞中,野生型SP1-3,UTR质粒与miR-490 mimic质粒共转染后细胞的荧光素酶表达量(0.43±0.09)较mimic control组(0.96±0.16)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突变型SP1-Mut 3,UTR质粒与miR-490 mimic质粒共转染后细胞的荧光素酶表达量(0.96±0.08)与mimic control组(0.97±0.09)接近(P>0.05)。(2)与control组相比较,增强miR-490表达及作用后Ishikawa细胞中SP1mRNA(0.47±0.13)(P<0.05)及S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抑制miR-490表达及作用后Ishikawa细胞中SP1 mRNA(2.95±0.21)(P<0.05)及S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3)与miR-490 inhibitor组相比,抑制SP1表达后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百分比升高(P<0.05);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caspase-9)表达增加,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减少;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P<0.05),EMT过程减弱(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N-cadherin、Snail及Vimentin蛋白表达减少)。结论:1.DLEU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并且在晚期及高级别子宫内膜癌组织呈现更高比率的高水平表达;表明DLEU1作为癌基因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2.DLEU1增强了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活性及抑制了其凋亡水平;增强了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及促进EMT过程。证明DLEU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起正性调节作用。3.在子宫内膜癌中DLEU1与miR-490存在负性调节关系。miR-490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细胞中呈低水平表达,证明miR-490作为抑癌基因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4.抑制miR-490表达及作用可以使抑制DLEU1表达后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遏制状态”解除,证明DLEU1通过海绵吸附miR-490、消除miR-490表达及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5.在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miR-490靶向调控SP1,结合位点是3,UTR端,miR-490对SP1起负性调控作用。6.DLEU1通过DLEU1-miR-490-SP1调控轴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子宫内膜癌病变进展。

刘秋芬[3](2018)在《LZTS2及Cyclind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因子2(LZTS2)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在上皮性卵巢癌、交界性卵巢肿瘤、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来探讨LZTS2及Cyclind1在不同上皮性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为LZTS2及Cyclind1关于上皮性卵巢肿瘤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临床指导。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ZTS2及Cyclind1在12例正常卵巢组织、18例良性卵巢组织、16例交界性卵巢肿瘤和42例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LZTS2及Cyclind1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卵巢癌患者中LZTS2及Cyclind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诸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LZTS2及Cyclind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学结果显示,LZTS2在上皮性卵巢癌胞浆中低表达或不表达。LZTS2在上皮性卵巢癌的阳性表达率为19.0%、在交界性卵巢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卵巢良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3%,正常卵巢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8%。LZTS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卵巢组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ZTS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卵巢良性肿瘤、交界性卵巢肿瘤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ZTS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级,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诸病理因素之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d1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2.2%、在交界性卵巢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7.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中的表达率为71.4%。结果显示Cyclind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其与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因素分析中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LZTS2及Cyclind1的表达可能具有相关关系,可能呈正相关(r=0.526 P=0.000)。结论:1.LZTS2的低表达或表达缺失及Cyclind1的过表达都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2.LZTS2的异常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诸病理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Cyclind1的过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病理因素无关。4.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yclind1与LZTS2表达可能具有相关性(r=0.526)。5.Lzts2和Cyclind1有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为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代聪伟[4](2017)在《IGF-1和IGF-2及其受体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MC)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平均发病年龄60岁。EMC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年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约4万多例,我国EMC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关于EMC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unopposed estrogen”学说,也就是无孕激素抵抗的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过度刺激是目前普遍认可的原因,但EMC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目前针对EMC分子机制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其发生发展机制及靶向治疗受到广泛关注。临床中观察到,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提示我们内膜癌与糖脂代谢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其患癌及癌症死亡的危险性显着升高。癌症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这两种疾病发病年龄有趋于年轻化的倾向。meta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多种类型癌症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如EMC、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存在IR的T2DM与子宫内膜癌关系密切,IR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是独立于雌激素的导致内膜癌的高危因素。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与IR有关的疾病,同时也是EMC的高危因素,如肥胖、T2DM、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均存在IR,都是EMC高发人群。IR和EMC在分子水平上受共同因子调控,如炎症介质、脂肪因子、过高雄激素等。虽然糖尿病和EMC发病风险间关系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是重要的因素。IGFs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2)。IGF-1作用的信号通路和肿瘤密切相关。IGF-1与细胞表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结合,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在肥胖个体中,由于IGF结合蛋白浓度的降低,导致自由/活性IGF-1水平普遍高于非肥胖个体。另有研究显示,IGF-1可促进正常细胞周期,导致其突变和恶性转化的风险增加。IGF-1可由生长板或其他组织的旁分泌产生,但大多数循环中的IGF-1由肝脏合成和分泌。与胰岛素类似,抑制IGF-1信号有抗癌作用。敲除GF-1受体可增强某些癌症的化疗敏感性。IGF-1受体抗体已被开发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在体外对某些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然而IGF-1、IGF-2及其受体在存在胰岛素抵抗的T2DM患者发展为EMC过程中潜在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课题探讨IGF-1、IGF-2及其受体在EMC发病中的作用,为EMC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第一部分T2DM合并EMC患者血清和子宫内膜细胞中IGF-1、IGF-2相关分子的表达研究目的:以EMC阳性及阴性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中IGF-1、IGF-2、IGFBP-3的表达;检测患者子宫内膜细胞中pIGF-1R、pIGF-2R、p-PI3K的表达,探索IGf-1及IGF-2及其受体与EMC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162例,其中合并EMC的患者22例为实验组,不合并EMC的患者140例为对照组,抽取空腹血,通过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IGF-1、IGF-2、IGFBP-3的水平。通过诊断性刮宫或于子宫切除术中,获取患者子宫内膜,进行体外细胞培养,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细胞中pIGF-1R、pIGF-2R、p-PI3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 ELISA结果显示,与EMC阴性的T2DM患者血清相比,EMC阳性的T2DM患者血清中IGF-1和IGF-2水平无差异(P﹥0.05)。2 ELISA结果显示,EMC阳性及阴性的T2DM患者血清中IGF1BP3的水平无差异(P﹥0.05)。3 Western blot检测子宫内膜细胞中磷酸化IGF-1R的水平在EMC阳性及阴性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EMC阳性的T2DM患者子宫内膜细胞中磷酸化的IGF-2R和IGF-1R下游因子PI3K水平显着高于EMC阴性的T2DM患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些数据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子宫内膜细胞中存在一个复杂的由IGF-1R和IGF-2R信号调控的PI3K通路。结论:1血清中IGF-1及内膜细胞中pIGF-1R表达在EMC阳性及阴性组T2DM中无统计学差异,EMC阳性组患者内膜细胞中IGF-1的下游产物p-PI3K表达增加。2 EMC阳性组T2DM患者内膜细胞中存在pIGF-2R信号的激活,推测在T2DM患者发展为EMC的过程中,IGF-2R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IGF-1、IGF-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和PI3K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外源性IGF-1或IGF-2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后,磷酸化的IGF-1R、IGF-2R等因子的表达变化,以及对HEC-1A细胞生长速度的影响,探讨IGF-1、IGF-2及其受体在EMC发病中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进行细胞培养,外源性加入IGF-1或IGF-2,处理1-2天,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EC-1A细胞中pIGF-1R、pIGF-2R、p PI3K和CCND1表达的变化,MTT方法检测加入不同生长因子后对HEC-1A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IGF-1还是IGF-2处理组,HEC-1A细胞中pIGF-1R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生长因子处理的对照组细胞(P<0.05),且IGF-1处理组pIGF-1R表达水平高于IGF-2处理组;IGF-2处理组HEC-1A细胞中p IGF-2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GF-1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P<0.05),而IGF-1处理组和对照组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IGF-1处理组HEC-1A细胞中p-PI3k和CCND1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IGF-2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P<0.05),而IGF-2处理组和对照组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因子处理对HEC-1A细胞生长的影响,MTT实验结果显示:处理后1天,IGF-1处理组HEC-1A细胞生长较IGF-2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快,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处理后2天,IGF-1处理组HEC-1A细胞生长速度明显高于IGF-2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P<0.05),而IGF-2处理组细胞生长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IGF-1刺激增加pIGF-1R、p-PI3K和CCND1蛋白的表达,而对pIGF-2R蛋白的表达无影响;IGF-2刺激上调pIGF-1R和p IGF-2R蛋白的表达,而对p-PI3K和CCND1蛋白的表达无影响。2 IGF-1通过与IGF-1R结合,激活下游的PI3K信号通路,上调CCND1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3 IGF-2作为IGF-1R的诱饵配体,使IGF-1R选择性磷酸化,但不激活IGF-1R下游的PI3K和CCND1,不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4 IGF-1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而IGF-2则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5 IGF-2R不能介导IGF-2激活PI3K和CCND1。第三部分IGF-2R过表达对IGF-1调控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及PI3K通路的影响目的:研究IGF-1和IGF-2共同作用于IGF-2R过表达的HEC-1A细胞,各种因子表达的变化,以及对HEC-1A细胞生长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GF-2R在EMC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IGF-2R construct转染HEC-1A细胞,使其过表达IGF-2R(IGF-2R过表达组),同时以转染错义序列作为阴性对照(SCR组);通过Western blot和MTT方法检测检测外源性同时加入IGF-1和IGF-2对IGF-2R过表达的HEC-1A细胞中p IGF-1R、pIGF-2R、pPI3K、CCND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HEC-1A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荧光定量PCR结果所示,IGF-2R construct转染HEC-1A细胞48 h后,IGF-2R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而细胞转染错义序列后IGF-2R mRNA表达没有明显改变,同时以Western blot检测IGF-2R的蛋白表达也明显升高,与荧光定量RT-PCR结果一致,证实了IGF-2R的过表达。而细胞转染错义序列后IGF-2R蛋白表达没有明显改变(P<0.05)。2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IGF-1+2处理后,IGF-2R过表达组和SCR组HEC-1A细胞中pIGF-1R、pIGF-2R、p-PI3k和CCND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无生长因子处理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GF-1R在SCR组和IGF-2R过表达组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IGF-2R过表达组HEC-1A细胞中pIGF-2R、p-PI3k和CCND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SCR组(P<0.05)。这些数据表明,高水平的IGF-2R可能减少了游离的IGF-2,从而增加IGF-1R对IGF-1的敏感性。3 MTT实验结果显示,IGF-1+2处理后1天,SCR组和IGF-2R过表达组HEC-1A细胞生长均较无生长因子处理组快,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GF-1+2处理后2天,SCR组和IGF-2R过表达组HEC-1A细胞生长速度显着升高(P<0.05),而且IGF-2R过表达组HEC-1A细胞生长速度明显高于SCR组(P<0.05)。结论:1 IGF-1和IGF-2刺激后,无论是否存在IGF-2R过表达,HEC-1A细胞中pIGF-1R、p IGF-2R、pPI3K和CCND1蛋白的表达均升高,而且HEC-1A细胞的生长明显增快。2 IGF-2R过表达上调pIGF-2R、pPI3K和CCND1蛋白的表达,但对pIGF-1R蛋白的表达无影响,而且IGF-2R过表达明显提高了HEC-1A细胞的生长速度。3 IGF-2与IGF-1竞争性结合IGF-1R,高水平的IGF-2R减少游离的IGF-2,降低IGF-2与IGF-1的竞争作用,增强了IGF-1R对IGF-1的敏感性,从而促进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和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4 IGF-2R可能通过增强IGF-1R对IGF-1的敏感性,参与到IGF-1及受体IGF-1R调控的PI3K信号通路和CCND1及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

鲁晓东,卢房利,段钊,杜联江[5](2017)在《TTF-1和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病变中的表达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病变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子宫内膜癌41例、增生性子宫内膜38例和正常子宫内膜13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3种子宫内膜中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T-PCR法检测3种子宫内膜中mi R-135b、mi R-125b和Snail mRNA表达量,分析其与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2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与否、腺癌和鳞癌间TTF-1和PTEN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O分期增加、肌层浸润增加、盆腔淋巴结转移的TTF-1和PTE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mi R-135b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2组,正常子宫内膜中最低;mi R-125b和Snail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他2组,正常子宫内膜中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与mi R-135b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与mi R-125b和Snail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ROC模型得出,TTF-1 m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86.5%,特异性84.2%,准确性0.823,95%CI=0.7620.921,P=0.012;PTEN m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85.3%,特异性83.6%,准确性0.842,95%CI=0.7850.936,P=0.010.结论 TTF-1和PTEN基因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与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可能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影响肿瘤进程.

葛秋林[6](2016)在《RelB/NF-κB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研究提示,NF-κB关键转录因子可能通过异常调控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活性而参与其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但其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中的功能特点及相关作用机制目前尚未被深入探索。[研究目的]通过研究NF-κB关键转录因子RelB、RelA在原发EC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差异及其与EC分型、FIGO分期的关系,并阐明其特异性功能发挥的相关作用机制,以为EC的临床防治提供病理类型特异性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1)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elB和RelA在原发EC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其在两组之间的蛋白表达差异及其与EC分型、分期的关系;(2)以shRNA技术稳定性敲降RelB后,分别通过CCK-8实验、生长曲线及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体内皮下成瘤实验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EEC)细胞系体外生长和体内成瘤能力的变化;(3)以流式细胞术分析RelB对EEC细胞系HEC-1A和RL95-2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的影响;(4)以HEC-1A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RNA-array探索RelB生物学功能发挥的关键信号通路及相关靶基因等;(5)以免疫组化、Western Blot、qRT-PCR等实验手段对NF-κB-RelB调控的靶基因进行体内外验证。[研究结果](1)非经典NF-κB关键转录因子RelB在原发E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且其在EE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并以FIGO-I期EEC最为显着;(2)稳定性RelB敲降可显着抑制EEC细胞系的体外生长和裸鼠体内皮下成瘤能力;(3)RelB的生长促进作用是通过正调控G1-S期转变、负调控细胞凋亡所实现,并主要影响细胞周期关键调节分子p27/Bcl-3/Cyclin D1/c-Myc及凋亡相关基因如Bcl-2、Bcl-X l/s、PARP-1等分子的表达。[结论]NF-κB/RelB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活性而在I型EC---EEC发生的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癌变阶段起“促癌基因”作用;非经典NF-κB/RelB转录因子及其所调控的各组成分子均可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的防治靶点。

王志敏,许天敏,崔松花,崔满华[7](2015)在《CyclinD1表达与中国妇女子宫内膜癌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合分析中国妇女子宫内膜癌与Cyclin D1表达的关系,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以及病因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有关中国人群子宫内膜癌与Cyclin D1表达研究的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和分析。结果:16篇入选同类文献联合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及非典型性增生内膜组织中Cyclin D1的表达率显着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典型性增生内膜组织中Cyclin D1的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clin D1的高表达可能与中国妇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格桑志玛,周正平,罗祖强,肖庆邦,孙小杰[8](2014)在《人子宫内膜癌中p57kip2、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57kip2、Cyclin D1在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EA)10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2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20例;选取不同子宫内膜细胞[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JEC)、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ESC)]进行细胞培养。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细胞中p57kip2、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 p57kip2蛋白在EIN组织中表达最高,在增生期子宫内膜、EA、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织中表达逐渐降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与EIN组织中p57kip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表达最高,在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最低,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织、EIN组织中表达依次增高,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p57kip2、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的表达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呈依次递减趋势,但仅p57kip2蛋白表达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57kip2蛋白在KLE中表达最高,在ESC中表达最低,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Cyclin D1在JEC、Ishikawa中的表达高于ESC,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 p57kip2、Cyclin D1均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Cyclin D1表达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还存在异常合成的p57kip2蛋白,其协同Cyclin D1促进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化。联合检测p57kip2、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对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周正平,肖庆邦,罗祖强[9](201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57KIP2、cyclin E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57KIP2、cyclin E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EA)、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2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组织中p57KIP2、cyclin 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57KIP2蛋白在EIN中阳性表达最高,在增生性病变中表达最低,在正常内膜组织中表达稍高于EA,但仅在EIN与在增生性病变中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E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最低,在增生性病变、EIN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高,在EA中表达最高(P≤0.05,P<0.01)。在EA组织中,p57KIP2、cyclin E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手术分期有关(P≤0.05,P<0.01),cyclin E蛋白的表达还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但两者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p57KIP2与cyclin E之间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p57KIP2、cyclin E均参与了EA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p57KIP2、cyclin E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评估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刘洋[10](2013)在《DACH1、FASN和SREBP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学意义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并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在我国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细胞命运决定因子(cell fate determination factor Dachshund, DACH1)是哺乳动物果蝇腊肠基因的同源基因,通过它可下调上皮生长因子(EGFR)和细胞周期蛋白D1等途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已被报道在人类乳腺癌、卵巢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列腺癌中是一种抑癌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N)是参与肿瘤脂肪生成的关键酶,其过表达在癌症中很常见。固醇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l, SREBP1)可调节多种基因参与的脂质合成,其中SREBP1的亚型SREBP1-c是连接到FASN启动子的调节元件,可增加FASN的转录表达。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ACH1、FASN、SREBP1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子宫内膜、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了2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复杂增生子宫内膜,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以及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ACH1蛋白、FASN、SREBP1的表达,并用x2检验DACH1蛋白、FASN、SREBP1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表达的相互关系。利用Breslow (Generalized Wilcoxon)生存分析比较三者表达及预后关系。研究结果:(1) DACH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呈升高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N、SREBP1在正常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呈降低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DACH1蛋白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有关(P<0.05),且分化程度越高,临床手术分期越早及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表达越明显:FASN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分化程度越低表达越明显;SREBP1与子宫内膜分化程度,年龄有关(P<0.05),分化程度越低,年龄越大表达越明显;(3) DACH1蛋白与FASN、SREBP1在子宫内膜癌中呈负性相关(r=-0.41,P<0.05; r=-0.40, P<0.05); FASN与SREBP1呈正相关(r=0.86,P<0.05);(4)在子宫内膜癌中,DACH1蛋白阳性组患者总体生存率相较于DACH1蛋白阴性组明显偏高(P<0.05);相较于FASN阴性组,FASN阳性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偏低(P<0.05);相较于SREBP1阴性组,SREBP1阳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偏低(P<0.05)。研究结论:DACH1蛋白的表达缺失及低表达及FASN和SREBP1的过度表达预示着子宫内膜癌较高的侵袭性以及患者的预后不良,子宫内膜癌中以上三种蛋白表达具有相关性,可能和疾病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

二、细胞周期素D_1在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周期素D_1在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miR-152靶向CDC25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miR-15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1.1 病例标本
        1.1.1.2 主要试剂
        1.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2 方法
        1.1.2.1 手术标本的收集
        1.1.2.2 组织总RNA的提取
        1.1.2.3 总RNA浓度及质量检验
        1.1.2.4 RNA逆转录
        1.1.2.5 qRT-PCR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子宫内膜癌组的临床病理特征
        1.2.2 miR-15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1.2.3 miR-152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1.2.4 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与组织分级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miRNA与子宫内膜癌
        1.3.2 miR-152与恶性肿瘤
        1.3.3 miR-152与子宫内膜癌
        1.3.4 miR-152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3.5 miR-152作为子宫内膜癌分子标记物的探讨
    1.4 小结
二、miRNA-152 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调控
    2.1 对象与方法
        2.1.1 对象
        2.1.1.1 子宫内膜癌细胞系
        2.1.1.2 试剂与耗材
        2.1.1.3 仪器设备
        2.1.2 方法
        2.1.2.1 细胞实验
        2.1.2.1.1 细胞复苏
        2.1.2.1.2 细胞传代
        2.1.2.1.3 细胞冻存
        2.1.2.1.4 细胞计数
        2.1.2.2 细胞中miR-152的定量检测
        2.1.2.2.1 细胞中总RNA的提取
        2.1.2.2.2 qRT-PCR
        2.1.2.3 质粒细胞转染
        2.1.2.4 MTT实验
        2.1.2.5 5-溴脱氧尿苷掺入实验
        2.1.2.6 流式细胞检测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miR-152在不同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2.2.2 转染miR-152 模拟物后KLE和 HEC-1B细胞中miR-152 的表达
        2.2.3 miR-152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能力
        2.2.3.1 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2.3.2 5-溴脱氧尿苷(BrdU)掺入实验检测细胞相对生存率
        2.2.4 miR-152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周期
    2.3 讨论
        2.3.1 miRNA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方式
        2.3.2 miR-152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方式
        2.3.3 miR-15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功能的调控
    2.4 小结
三、miR-15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研究
    3.1 对象与方法
        3.1.1 对象
        3.1.1.1 子宫内膜癌细胞系
        3.1.1.2 试剂与耗材
        3.1.1.3 仪器与设备
        3.1.2 方法
        3.1.2.1 生物信息技术检测靶基因
        3.1.2.2 细胞培养
        3.1.2.3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3.1.2.4 Western blot实验
        3.1.2.5 建立CDC25B敲低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模型
        3.1.2.6 MTT、5-溴脱氧尿苷掺入实验
        3.1.2.7 流式细胞仪检测
        3.1.2.8 CDC25B对 miR-152 生物功能的影响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miR-152 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靶向CDC25B
        3.2.1.1 生物信息技术检测结果
        3.2.1.2 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结果
        3.2.1.3 miR-152 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对CDC25B表达的影响
        3.2.2 转染si-CDC25B后 KLE和 HEC-1B细胞中CDC25B的表达
        3.2.3 CDC25B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能力
        3.2.3.1 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3.2.3.2 5-溴脱氧尿苷(BrdU)掺入实验检测细胞相对生存率
        3.2.4 CDC25B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周期
        3.2.5 CDC25B对 miR-152 过表达产生的生物功能的影响
    3.3 讨论
        3.3.1 miRNA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模式
        3.3.2 CDC25B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3.3.3 CDC25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miRNA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LncRNA DLEU1调控子宫内膜癌发展进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子宫内膜癌概述
    1.2 长链非编码RNA概述
    1.3 长链非编码RNA与表观遗传调控
    1.4 长链非编码RNA与转录过程调控
    1.5 长链非编码RNA与转录后过程调控
    1.6 长链非编码RNA与子宫内膜癌
    1.7 长链非编码RNA DLEU1 的研究现状
第2章 DLEU1 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1.1 病例资料
        2.1.2 细胞及来源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EC组织RNA提取
        2.2.2 EC细胞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RNA提取
        2.2.3 RNA浓度及纯度测定
        2.2.4 逆转录
        2.2.5 实时定量RT-PCR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DLEU1在EC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2.4.2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一般状况及临床病理改变
        2.4.3 DLEU1 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改变关系分析
        2.4.4 DLEU1 在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中的表达差异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DLEU1 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及来源
        3.1.2 shRNA设计及合成
        3.1.3 实验分组情况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sh-DLEU1 瞬时转染
        3.2.2 qRT-PCR检测DLEU1 表达水平
        3.2.3 细胞功能实验
        3.2.4 免疫印记实验(Western Blot)
    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DLEU1 表达的抑制情况
        3.4.2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4.3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3.4.4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5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3.4.6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EMT过程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DLEU1 通过消除miR-490 表达及作用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引言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及来源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miR-490 引物序列
        4.2.2 RNA mimic/inhibitor细胞转染
        4.2.3 细胞功能实验
        4.2.4 凋亡相关及EMT过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4.3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miR-490 表达模式的影响
        4.4.2 miR-490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中表达情况
        4.4.3 增强及抑制miR-490 表达效率
        4.4.4 DLEU1 通过mi R-490 调控Ishikawa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DLEU1 通过DLEU1- miR-490- SP1 轴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
    引言
    5.1 实验材料
        5.1.1 细胞及来源
        5.1.2 主要实验仪器
        5.1.3 主要实验试剂
        5.1.4 野生型及突变型SP1 的构建
    5.2 实验方法
        5.2.1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5.2.2 miR-490对SP1 的调节作用
        5.2.3 SP1对Ishikawa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5.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miR-490 靶基因及结合位点分析
        5.4.2 miR-490与SP1 之间调控关系
        5.4.3 si-SP1 转染效率
        5.4.4 SP1对Ishikawa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LZTS2及Cyclind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IGF-1和IGF-2及其受体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T2DM合并EMC患者血清和子宫内膜细胞中IGF-1、IGF-2相关分子的表达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GF-1、IGF-2 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和PI3K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IGF-2R过表达对IGF-1 调控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及PI3K通路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胰岛素抵抗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TTF-1和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病变中的表达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荧光定量PCR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组间TTF-1和PTEN m RNA的表达水平比较
    2.2 子宫内膜癌中TTF-1和PTEN m 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组间增殖相关分子m RNA的表达水平比较
    2.4 TTF-1和PTEN m RNA与增殖相关分子m R-NA的相关性
    2.5 TTF-1和PTEN m 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析
3 讨论

(6)RelB/NF-κB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第一部分 绪论
    1 子宫内膜癌临床防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及临床生物学特征
        1.2 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现状
    2 子宫内膜癌防治的基础研究新进展
        2.1 长链非编码RNAs与子宫内膜癌
        2.2 miRNAs与子宫内膜癌
        2.3 肿瘤微环境与子宫内膜癌
        2.4 总结
    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3.1 NF-κB亚单位RelB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3.2 NF-κB调控的周期相关基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潜在关系
        3.2.1 NF-κB-Cyclin D1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潜在关系
        3.2.2 NF-κB-c-Myc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潜在关系
        3.3 NF-κB调控的凋亡相关基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潜在关系
        3.3.1 NF-κB对凋亡相关基因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
        3.3.2 NF-κB--Bcl-xL/BAX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潜在关系
    4 总结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 GEO数据库中关于NF-κB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分型和分期的关系
    2 NF-κB关键亚单位RelB、RelA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分型和FIGO分期的关系
    3 RNA干扰NF-κB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体内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 RNA-array寻找NF-κB-RelB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生物学功能发挥的具体作用机制
第三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所需试剂配方
        1.4 所用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1.1 细胞复苏
        2.1.2 细胞传代
        2.1.3 细胞冻存
        2.1.4 细胞计数
        2.2 人子宫内膜癌组织芯片制作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分析
        2.3 蛋白抽提与免疫印迹
        2.3.1 蛋白抽提
        2.3.2 免疫印迹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1 RNA抽提
        2.4.2 反转录
        2.4.3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
        2.5 Knock down质粒载体构建
        2.5.1 shRNA设计
        2.5.2 shRNA退火
        2.5.3 限制性酶切载体和连接反应
        2.6 脂质体转染
        2.7 慢病毒包装和感染实验
        2.8 稳转细胞系筛选
        2.9 细胞生长曲线
        2.10 细胞活性检测
        2.11克隆形成实验
        2.12 流式细胞术(FACS)
        2.13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
        2.14 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2.15 实验所需克隆引物、RT-PCR、qPCR引物
        2.16 统计学处理
第四部分 实验结果
    1 GEO数据库中非经典NF-κB/Rel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C临床病理分型和FIGO分期的关系
    2 非经典NF-κB/RelB高表达于子宫内膜样腺癌
    3 NF-κB/RelB可显着促进EEC细胞系的体外生长能力
    4 RelB显着增强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的裸鼠体内成瘤能力
        4.1 裸鼠皮下成瘤之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中RelB的敲降效果
        4.2 稳定性敲低RelB的表达能显着抑制HEC-1A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
        4.3 稳定性敲低RelB的表达能显着抑制RL95-2 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
    5 抑制RelB的表达能抑制细胞周期的G1-S转变并促进细胞凋亡活性
        5.1 抑制RelB的表达可明显减弱EEC细胞系的细胞周期从G1进入S期的速度
        5.2 抑制RelB的表达可明显增强EEC细胞系细胞凋亡活性
    6 以RNA-array寻找与RelB生物学功能发挥密切相关的靶基因
    7 体内实验验证细胞周期G1-to-S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调节失衡对RelB"癌基因"功能的贡献
第五部分 讨论
第六部分 小结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待)发表的文章目录

(7)CyclinD1表达与中国妇女子宫内膜癌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8)人子宫内膜癌中p57kip2、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1.1.2 细胞来源
        1.1.3 试剂
        1.1.4 仪器
    1.2 方法
        1.2.1 免疫组化
        1.2.2 细胞培养
        1.2.3 Western blot
    1.3 结果判断
        1.3.1 免疫组化
        1.3.2 Western blot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p57kip2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2.2 Cyclin D1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2.3 p57kip2、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2.2p57kip2、Cyclin D1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细胞中的表达
3 讨论

(9)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57KIP2、cyclin E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试剂
    1.3 方法
    1.4 结果判断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57KIP2、cyclin E蛋白在EA及子宫内膜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2.2 p57KIP2、cyclin E蛋白在EA组织中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p57KIP2、cyclin E蛋白在EA组织中阳性表达的相互关系
3 讨论

(10)DACH1、FASN和SREBP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学意义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与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细胞周期素D_1在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miR-152靶向CDC25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解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LncRNA DLEU1调控子宫内膜癌发展进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邵文静. 吉林大学, 2019(02)
  • [3]LZTS2及Cyclind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秋芬.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4]IGF-1和IGF-2及其受体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代聪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4)
  • [5]TTF-1和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病变中的表达意义[J]. 鲁晓东,卢房利,段钊,杜联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08)
  • [6]RelB/NF-κB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葛秋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 [7]CyclinD1表达与中国妇女子宫内膜癌关系的Meta分析[J]. 王志敏,许天敏,崔松花,崔满华. 中国妇幼保健, 2015(13)
  • [8]人子宫内膜癌中p57kip2、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J]. 格桑志玛,周正平,罗祖强,肖庆邦,孙小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4(09)
  • [9]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57KIP2、cyclin E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 周正平,肖庆邦,罗祖强. 肿瘤防治研究, 2013(09)
  • [10]DACH1、FASN和SREBP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学意义和预后分析[D]. 刘洋. 山东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cyclin D_1在增殖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