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J型支架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单J型支架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一、单J支架管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帛[1](2020)在《对比两种输尿管支架在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输尿管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 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材质的输尿管支架在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输尿管梗阻(malignant ureteral obstruction,MUO)中的疗效、并发症、留置时间、留置方式,指导临床选择更加适合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输尿管梗阻的输尿管支架,并对输尿管支架管相关并发症的处理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输尿管支架治疗MUO的56名患者资料,根据患者置入的支架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金属输尿管组、聚酯输尿管支架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QOL)、输尿管支架管相关症状调查问卷(USSQ)、支架管留置时间、并发症、留置次数、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最长18个月,其中5例患者死亡(金属支架组2例、聚酯支架组3例),死亡原因均为肿瘤进展。金属支架组21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大于聚酯支架组35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P>0.05),第一次置管未成功的患者均行斜仰卧截石位双镜联合放置,金属组成功率为100%(16/16)大于聚酯组95%(19/20);支架管留置次数金属组小于聚酯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金属组大于聚酯组(P<0.05);金属支架组患者的留置时间大于聚酯组(P<0.05);对于手术效果,术前两组的肾盂分离度金属组与聚酯组相似(P>0.05);金属支架组的肾盂分离度分别在1月和6月均低于聚酯组(P<0.05);在术后1月时,两组的肾积水缓解程度相似(P>0.05),在术后6个月时,金属组的积水缓解程度大于聚酯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QOL)金属支架组大于聚酯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尿管支架管相关症状调查问卷的结果(USSQ):下尿路症状评分金属组与聚酯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支架置入相关疼痛方面金属组的评分低于聚酯组(P<0.05),在对整体健康的影响方面金属组评分低于聚酯组(P<0.05),在对工作能力的影响评分方面金属组低于聚酯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后并发症金属组尿路刺激症状、血尿、疼痛、与拔除困难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组感染、结壳、支架移位的发生率均小于聚酯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恶性输尿管梗阻的患者,早期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2.金属输尿管支架管在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输尿管梗阻中的治疗效果较聚酯输尿管支架管好,并且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花费较多,可推荐MUO患者使用。3.对于复杂性恶性输尿管梗阻的患者,可以积极选择斜仰卧截石位双镜联合输尿管支架置入以提高置管成功率。

何伟,王光策,翟琼瑶[2](2019)在《肾移植术后留置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留置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12—2017-12间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中留置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并顺利随访的869例患者,记录术后3个月内患者出现与留置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分析其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结果入组患者均完成随访,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出现的与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相关的不良反应167例(19.22%)。其中:膀胱刺激征63例(7.25%),尿道异物感46例(5.29%),肉眼血尿33例(3.80%),尿瘘1例(0.12%),尿路感染14例(1.61%),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移位72例(8.29%),表面结石形成1例(0.12%),输尿管梗阻13例(1.50%)。经相应处理后,仅1例尿瘘因移植肾功能衰竭行移植肾切除术,余患者均得到有效改善。结论临床需重视肾移植术后留置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的不良反应,积极预防、早期发现、规范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刘凯[3](2019)在《不同长度双J管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对术后留置不同长度双J型输尿管支架患者的多项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确定理想的双J管长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临床输尿管支架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单侧输尿管镜手术并留置双J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n=60)术中留置固定长度F5双J型输尿管支架管;试验组(n=60)通过CT尿路造影得出输尿管长度,选择留置对应长度F5双J型输尿管支架管。术后第1周、第4周接受布里斯托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Ureteric St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USSQ),患者拔管时接受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以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共35分)调查问卷,最后记录并比较VA评分、USSQ各项评分及IPSS评分。统计双J管越过膀胱中线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V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IPSS评分以及第1、4周USSQ评分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并且USSQ其各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选择合适长度的输尿管支架管能显着减少并发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于巍巍,赖春林,钟毅,丁冶春,黄明[4](2019)在《输尿管支架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输尿管支架在泌尿外科的临床应用已有数十年,在此过程中,输尿管支架的制作材料和外形设计均有不少的改良和优化。随着泌尿外科术式的微创化、手术条件的提升以及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输尿管支架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就输尿管支架管的适应症、使用方法、放置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防治等作一综述。

于腾飞[5](2017)在《单J管与双J管比较在全膀胱手术中应用的优势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单J管和双J管作为输尿管支架在膀胱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其优势,为临床输尿管支架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立医院泌尿外科自2013年至2016年98例全膀胱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尿流改道的方式把行全膀胱手术的患者分成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A组)、回肠膀胱术组(B组)及原位膀胱术(C组)三组。其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63.9±10.5)(3282)岁。分别比较应用双J管跟单J管在三组患者中尿漏发生率、尿路感染率、急性肾盂肾炎发生率(AP)、输尿管支架发生脱落、回缩、移位的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回肠膀胱术组、原位新膀胱组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值、相关的合并症上没有显着差异。在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中,单J管组与双J管组均未发生尿漏,尿路感染率分别为28.6%和26.7%。单J管组有1例发生肾盂肾炎,双J管组有2例发生肾盂肾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J管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2个月发生双J管回缩。住院天数分别为19天(14–29d)和21天(9–39d)。在回肠膀胱术组中,单J管组有3例发生尿漏,双J管组有2例发生尿漏,尿路感染率分别为36.8%和40%。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肾盂肾炎,亦无支架回缩、移位。住院天数分别为23天(11–42d)和23天(15–47d)。在原位新膀胱术组中,单J管组无尿瘘发生,双J管组有4例发生尿漏,尿路感染率分别为(25%)和(6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J管组未出现急性肾盂肾炎,双J管组有4例发生肾盂肾炎(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发生输尿管支架移位。住院天数分别为20.5天(16–49d)和23.5天(16–65d)。在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原位新膀胱术组中,单J管组的中位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双J管组。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分别为19天(14–29d)和21天(9–39d)(P=0.001)。原位新膀胱术组分别为20.5天(16–49d)和23.5天(16–65d)(P=0.001)。在回肠代膀胱组中单J管组与双J管组中位住院时间相仿,为23天(范围分别11–42d,15-47d)。结论:在全膀胱三种术式中,输尿管腹壁造口术及回肠膀胱术式中应用单J与双J管相比无明显优势,在原位新膀胱术式中,与双J管相比单J管可降低尿漏率及尿路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优先选择。

温超宁[6](2017)在《DCD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DCD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特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施行DCD肾移植235例及亲属肾移植83例,共318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出现以下情况的病例:1、临床资料不完整的病例;2、二次、多次肾移植病例;3、感染并发症组中,排除术前感染的病例。根据相应的诊断标准,符合各诊断标准的病例归入并发症组,按各自类型分组,其余病例归入对照组。临床资料的采集包括:1、术前资料:受者的ID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血型、原发病、术前透析时间、供肾来源及供者血型;2、手术资料:移植手术日期、手术方法、供肾的热缺血及冷缺血时间、术中供肾静脉、供肾动脉吻合方式、术中尿路重建方式;3、术后资料:受者术后免疫抑制及抗感染方案,术后有无切口并发症、尿路并发症、感染、急性排斥等并发症,以及各并发症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程度、诊断方式、治疗方法以及转归。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4.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算频数及百分比。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DCD肾移植235例,亲属肾移植83例,共318例,其中男241例,女77例,年龄范围15岁62岁,平均年龄37.23±10.82岁。原发病情况:慢性肾小球肾炎192例,高血压肾病43例,糖尿病肾病37例,多囊肾14例,IgA肾病11例,病因未明21例。移植肾来源情况:DCD供肾热缺血时间均<10分钟,冷缺血时间均<12小时;亲属供肾热缺血时间均<3分钟,冷缺血时间均<2小时。318例受者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下:1、发生切口并发症共13例,发生率为4.08%,其中DCD肾移植组9例,发生率为3.83%,亲属肾移植组4例,发生率为4.82%。包括切口裂开7例,切口感染4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2、发生尿路并发症共7例,发生率为2.20%。其中DCD肾移植组5例,发生率为2.13%,亲属肾移植组2例,发生率为2.41%。包括尿漏4例,输尿管结石2例,输尿管梗阻1例。3、发生感染并发症142例,发生率为44.65%,其中DCD肾移植组115例,发生率为48.94%,亲属肾移植组27例,发生率为32.53%。包括肺部感染92例,尿路感染23例,胃肠道感染17例,带状疱疹6例,切口感染4例。术后第26个月发生感染并发症最多,共有72例;术后第1个月内发生率最高的为肺部感染,其次为胃肠道感染与切口感染;术后第26个月发生率前三依次为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带状疱疹;术后第6个月后发生率前三依次为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胃肠道感染。重症肺炎27例,死亡6例,非感染组死亡1例。感染组病死率高于非感染组。4、发生DGF共47例,发生率为14.78%,其中DCD肾移植组41例,发生率为17.45%,亲属肾移植组6例,发生率为7.23%。5、发生急性排斥并发症29例,发生率为9.12%,其中DCD肾移植组22例,发生率为9.36%亲属肾移植组7例,发生率为8.43%。结论:1、本中心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是感染,发病率44.65%,病死率最高者为重症肺炎,为22.22%。发生的时间多集中于术后6个月内。2、术后切口并发症主要由于受者因素引起,年龄、体重、糖尿病、高血压、低蛋白血症是危险因素,供肾来源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关联,多数可经治疗后治愈,预后良好。3、术后尿路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为外科手术因素,DCD供肾组与亲属供肾组尿路并发症发生率相近。术后尿漏予保守治疗后多能治愈;术后尿路结石主要依靠B超检查发现,积极手术治疗预后良好。4、DCD供肾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于亲属供肾组,供肾来源是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高和病死率较高,部位以肺部感染最多见。时间上多集中于术后26个月和术后1个月内,术后6个月后发生率有所下降。术后感染表现多不典型,诊断依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并发感染的受者死亡率高于未并发感染的受者。5、术后DG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DCD供肾组发生率高于亲属供肾组,缩短热缺血及冷缺血时间是减少DGF发生的有效措施。术后DGF经积极的治疗,多数能够缓解。6、DCD供肾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与亲属供肾组无明显差别。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术后第1个月内发生率最高,随时间推移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逐渐降低,早期识别及积极治疗,必要时更改免疫抑制方案,是防治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

杨刚刚[7](2015)在《基于浸提技术多层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制备一种基于浸提方法的多层生物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通过体外实验对其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并初步在体内实验中对该支架管进行评价。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以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共聚物(PGLA 90/10)、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硫酸钡为材料通过浸提方法制备了一种多层结构的生物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同时对其显影性和机械性能进行了评价。在体外降解实验中,将该可降解支架管和普通商用对照支架管浸入到人天然尿液中,在体外降解开始前、及降解后第1、第2、第3、第4、第5周几个时间点,对支架管降解过程中的重量损失率、径向抗压缩力、弹性恢复率、纵向抗拉伸力和表面形态的电镜变化等进行研究;此外,以体外细胞毒试验、肌肉包埋试验和皮肤刺激试验来评价支架管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外细胞毒试验中,以该可降解支架管与阳性对照乳胶材料的浸出培养基来培养尿源细胞,在培养后的3个时间点分别以细胞形态学和增殖情况来评估生物相容性。肌肉包埋试验中,将两种受试材料直接包埋到大鼠臀大肌间隙,于几个时间点收获包埋部位组织分别在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受试材料植入后的局部反应。皮肤刺激试验中,分别以两种实验材料制备生理盐水浸出液,在试验条件下评价受试材料浸出液对家兔背部产生皮肤刺激反应的影响予以评价;在体内实验部分,初步研究了可降解支架管和普通商用支架管(对照支架管)在比格犬体内支架管的降解特性、支撑引流效果和对机体的影响。结果:以浸提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多层结构的输尿管支架管,在硫酸钡浓度为60mg/ml时有较好的显影性,且其机械力学性能随着Zein含量的增加而增强;生物可降解支架管于第2周开始降解,并于第4周完全降解。重量损失率前2周较小,3周后开始加快直至完全降解。前2周,可降解支架管的径向抗压力强于对照支架管,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P=0.01))。降解1周后,各组可降解支架管的弹性恢复率未发生明显下降,均大于80%,至第2周,各组可降解支架管的弹性恢复率仍保持在50%左右。可降解支架管的纵向拉力方从实验开始始终低于对照支架管。扫描电镜提示支架管是由外层向内层逐层进行降解的;浸提液细胞毒实验提示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浸出培养基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均远远小于10%,肌肉局部包埋试验提示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对周围组织影响的病理分级属于轻度,皮肤刺激试验提示可降解支架管对皮肤粘膜的刺激反应属于极轻微;初步的比格犬体内植入实验提示: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于第1周开始降解,在第2到第3周降解明显,最终于4周降解并体内无残留,未引起输尿管扩张,肾积水,对周围组织的病理反应趋于减轻。结论:该初步研究说明基于浸提的多层生物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在体外降解实验中,具有良好的径向抗压力和生物相容性表现,并于4周内通过有序的方式进行体外降解,降解产物小。在初步的体内应用中,基于浸提的具有多层结构的生物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支撑引流、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良好。但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动物实验研究。

胡文刚[8](2014)在《新型输尿管支架管模拟拔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输尿管支架管是辅助输尿管维持尿液引流的常用工具,置管后,需采用膀胱镜手术进行拔除,该手术可导致尿道损伤、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如何简化拔管操作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前期设计制作了第一代可自释放纳米铁丝线的支架管及第二代可自释放纳米铁网线的支架管,两者的丝线或网线螺旋形缠绕在支架管管体末端,表面由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乙烯醇包被,并固定在管壁上。作用原理是:随着包被材料在尿液中溶解,末端螺旋缠绕的丝线或网线散开及释放,进入膀胱或尿道,需拔管时,经尿道置入前端带磁性吸附嵌顿或捕获装置的导尿管,通过磁性吸附嵌顿或捕获的方式拔除。这种方法理论上可行,具有良好研发前景。此研究的目的是根据人体泌尿系统解剖结构,设计并制作一套透明泌尿系统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模拟拔除实验,与传统膀胱镜拔管进行对照,对新型拔管方法进行初步验证。方法:查阅相关文献,确定模型制作参数;利用3ds Max、UG NX、MasterCAM软件及数控车床等设计制作透明泌尿系统仿真模型,并对模型制作材料的透明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利用模型设计对照实验,分3组,组1进行第一代支架管的磁吸附嵌顿拔除,组2进行第二代支架管的磁吸附捕获拔除,组3进行普通支架管的膀胱镜拔除,观察新型支架管丝线及网线在膀胱内悬浮状态,记录各组拔管成功及失败次数、拔管所需时间,测量拔除过程中的阻力。结果:成功设计及制作了透明泌尿系统仿真模型,制作材料的性能达到了预期设计的要求;模拟拔除实验中,未出现丝线及网线断裂情况,第一代支架管拔除成功率为98%,第二代支架管拔除成功率为100%,两者拔管所需时间都比膀胱镜拔管短,其中第二代支架管拔除所需时间最短,拔管效率最高;从模型内拔管与从人体内拔管时阻力值相等。结论:透明仿真模型能满足模拟实验需求,制作材料的透明度好,拔管阻力与从人体拔管的阻力值相等,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输尿管支架管末端丝线及网线在液体中悬浮状态好,无缠绕和打结现象,抗拉强度大,能满足拔管需要;带磁吸附嵌顿装置的导尿管及带磁吸附捕获装置的导尿管置入尿道或膀胱内,能顺利吸附纳米铁线,且能成功嵌顿或捕获,拔管成功率高,新型拔管方法可靠;第一代及第二代支架管及其拔管方法提高了拔管效率,简化了拔管操作,避免了膀胱镜拔管,相比,第二代支架管拔除方法更简单;透明模拟模型是有效的实验平台,该模型还有望用于解剖教学、泌尿外科操作技能训练。

王晓庆[9](2014)在《梯度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输尿管支架管存在留置后需经膀胱镜取出、膀胱刺激症状、感染、血尿及结石形成等诸多弊端。随着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内的广泛应用,研究者们试图研究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但目前仍存在降解时间可控性差、材料表面粗糙、组织相容性不良及降解过程中支架管不均一降解致输尿管梗阻等问题。因此,支架管的基质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及降解模式的设计是目前该领域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评价一种新型可由远端向近端降解的输尿管支架管的微观结构、降解时间、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同时评价该支架管在猪模型中的引流效果及原位组织相容性。方法:1.将聚己内酯(PCL)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按一定的质量比(5%,10%,15%,20%,25%,30%)共溶解于三氯甲烷中,配成5%的溶液,采用单喷头电纺丝法制备PCL/PLGA输尿管支架管。拉伸仪对各种比例支架管的断裂强度进行检测。2.体外降解研究:将5%,10%,15%三种质量比的支架管截成长约1cm小段,真空干燥,称重;分别浸于人尿液中并置于37℃恒温震荡器内,尿液每日更换一次,按浸泡时间分别于7、14、21、28、35、42、49、56天时取出3个平行样品。观察大体形态并测量残重。3.在生物相容性研究中,MTT法进行体外细胞毒性检测,采用Hela细胞系,将25%PCL/PLGA支架管截成长约2mm小段,用含血清的细胞培养液作为浸提介质,浸提原液浓度为0.2g/ml,将浸提液用细胞培养液稀释成比例为1:2,1:4,1:8,1:16,1:32五种浓度,采用苯酚做阳性对照,细胞培养液做阴性对照,检测492nm吸光值。组织相容性研究中,将材料埋于兔脊背两侧肌肉内,用6F聚氨酯输尿管支架做为对照,分别于植入后1周、4周、12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4.动物实验研究:以15%及25%PCL/PLGA为原料,采用双喷头法制备可由远端向近端降解的输尿管支架。实验动物为长白猪,共10只,实验组6只,输尿管镜下植入可降解支架管;对照组4只,输尿管镜下植入聚氨酯支架。分别于支架植入后第2、4、6、8、10周进行血肌酐、尿液检测,同时行肾盂分泌造影检查评价支架管降解情况、肾脏积水及肾脏功能受损情况。10周后采用麻醉过量处死动物,取出肾脏、输尿管及膀胱,评价支架管的组织相容性。结果:1.支架呈白色,长度15~20cm,内径约1.5mm,外径约2.0mm,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记忆性,弯曲后不会折断。电镜扫描见支架管由直径不等的纤维丝构成,纤维直径约在60nm~1200nm之间。纤维丝无规则排列,相互交织成网状,网孔直径约在50~180um之间。不同比例PCL/PLGA电镜下结构基本相近。拉伸性能检测结果,随着PCL比例的增加,支架管的断裂强度逐渐增大,且各种比例PCL/PLGA断裂强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外降解实验证实三种不同质量比PCL/PLGA支架管的降解曲线均近似直线,其中5%PCL/PLGA降解至第28天时崩解成小块;15%PCL/PLGA第42天时崩解成小块,而25%PCL/PLGA第56天时崩解成小块。3.MTT结果:阴性对照组与各种浓度浸提液组及各种浓度浸提液组之间吸光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仅1:4组毒性为1级,其余各种比例毒性为0级,苯酚对照组毒性为4级。组织相容性研究显示:术后1周,材料与肌肉交界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并可见较多单核巨细胞,炎细胞厚度约1mm;术后4周,炎细胞明显减少,炎细胞厚度明显变薄,层数变少,仍可见单核巨细胞,交界面可见纤维化;12周时仅见少量炎细胞位于交界处,而纤维化程度较4周时无明显增加;对照组1周、4周时组织学表现与实验组相似,12周时肌肉组织与材料界面纤维化明显,纤维层较实验组厚。4.动物实验结果:所有支架管植入顺利,位置良好,无输尿管穿孔、剥脱及严重出血等并发症。两组动物血清肌酐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液常规动态观察中,两组动物的尿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尿液中白细胞在第8、10周显着高于实验组(p<0.05)。术后2周支架管长度及显影强度未见明显变化;术后6周4例支架管降解长度近原长度二分之一;术后8周4例支架管完全降解,术后10周全部支架降解。对照组1例术后第10周出现支架管表面结石形成。肾盂分泌造影示术后2周实验组5例出现不同程度肾脏积水,至10周末支架降解后仅1例存在轻度肾脏积水,两组动物在第8周及10周积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物肾脏功能损害情况差异仅在第8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10周后,动物处死后,剖开标本见肾盂内、输尿管管腔及膀胱内未见支架管碎块残留。实验组动物肾脏及输尿管组织学改变评分为0-1分,而对照组中有2例动物组织学评分分别为2、3分,对照组动物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而输尿管中、下段及膀胱组织学评分在两组动物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电纺丝工艺可制备具有纳米结构的输尿管支架管,PCL/PLGA支架管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且随PCL含量的增高支架管的断裂强度逐渐增强。不同比例PCL/PLGA支架管体外降解时间约4-10周,其中15%及25%PCL/PLGA两种支架管的降解时间分别为6和8周,可满足临床对输尿管支架管引流时间的需求;PCL/PLGA支架管未见细胞毒性,且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双喷头电纺丝工艺可制备由远端向近端降解的PCL/PLGA支架管,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PCL/PLGA支架管的可由远端向近端降解的降解模式,充分引流尿液,较少引起肾脏积水、肾功能改变及尿路上皮组织学改变,可用于替代传统输尿管支架管。

吴雅冰,李响,张愚,吴振起,韩志友[10](2013)在《丹参及冬虫夏草制剂在肾移植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112例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观察丹参及冬虫夏草制剂在肾移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2007年的112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患者(脱落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6例,2组均常规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加用丹参及虫草制剂。观察人、肾1,3,5年存活率,术后排斥反应及并发症情况,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组人、肾5年存活率及出现肾功能异常情况,并发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后的治疗情况。结果 112例中人、肾1,3,5年存活率(人、肾均存活)分别为96.4%,85.7%,74.1%。术后1例发生加速排斥反应,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围手术期死亡人3例,1例出现外科并发症尿瘘。112例中术后失访6例,共死亡11例,除围手术期死亡3例外,其余8例均为带正常肾功能死亡。其中5例因恶性肿瘤死亡,占4.5%。人、肾5年存活率比较:治疗组56例中46例存活,存活率为82.1%,对照组46例中37例存活,存活率为80.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中治疗组56例中发生肾功能异常者9例,发生率为16.1%,对照组46例中发生肾功能异常者19例,发生率为41.3%,治疗组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因肾功能异常诊断为CAN者共28例。在免疫抑制剂减量或切换免疫抑制剂的同时采用丹参粉针静点治疗,连续2周静脉滴注,治疗前后血肌酐平均下降(84.3±24.5)μmol/L。结论在常规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及冬虫夏草制剂对肾移植患

二、单J支架管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J支架管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对比两种输尿管支架在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输尿管梗阻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恶性输尿管梗阻的临床表现
    2.输尿管梗阻的影像学特点
    3.输尿管梗阻的病理生理
    4.MUO的治疗方法
        4.1 输尿管支架管治疗MUO
        4.2 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
        4.3 经皮肾盂膀胱分流术
        4.4 其他外科术式
文献回顾
    1.单根留置聚合物输尿管支架
    2.并联输尿管支架(Tandem or twin ureteral stents,TUS)
    3.Resonance?金属支架(Cook,Ireland)
    4.金属网状支架(Metal-mesh ureteral stents,MMS)
    5.热膨胀金属支架Memokath051
    6.输尿管支架失效的影响因素
    7.支架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随访
1.研究对象与分组
2.材料
3.手术方式
    3.1 截石位逆行置管
    3.2 斜仰卧结石位双镜联合置管(图10)
4.随访
5.统计与分析
6.结果
    6.1 置管相关因素对比
    6.2 手术效果对比
    6.3 QOL评分
    6.4 USSQ结果
    6.5 并发症
7.讨论
    7.1 支架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7.2 .置管方式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肾移植术后留置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膀胱刺激征
    3.2 尿道异物感
    3.3 肉眼血尿
    3.4 尿路感染
    3.5 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移位
    3.6 尿瘘
    3.7 输尿管梗阻
    3.8 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表面形成结石

(3)不同长度双J管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分析输尿管支架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输尿管支架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适用症
    2.1 在上尿路结石上的运用
    2.2 在肾移植方面上的运用
    2.3 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运用
    2.4 在其他原因导致的肾积水、输尿管损伤等方面的运用
3 使用方法
    3.1 支架管的选择
    3.2 输尿管支架的置入
    3.3 输尿管支架的拔除
4 放置时间
5 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5)单J管与双J管比较在全膀胱手术中应用的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类型
    2 实验分组
    3 临床资料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7 手术方案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DCD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患者资料
    2. 排除标准
    3. 术后并发症诊断标准
    4. 分组
    5. 资料收集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法
    3. 免疫抑制方案
    4. 抗感染方案
    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
    6. 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与转归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浸提技术多层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简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浸提法具有多层结构的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实验的材料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讨论
    1.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浸提法多层结构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体外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浸提法多层结构的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3.1 实验的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浸提法多层结构的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体内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新型输尿管支架管模拟拔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流程
第二章 透明泌尿系统模拟模型的设计及制作
    2.1 泌尿系统形态参数的确定
    2.2 基于 3ds Max 软件模型三维图的模拟
    2.3 基于 UG NX 及 MasterCAM 软件模型设计及制作
第三章 模拟拔除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和获得的专利
致谢

(9)梯度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输尿管支架管的历史及研究进展
        1.2.1 输尿管支架管的发展简史
        1.2.2 目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存在的问题
        1.2.3 输尿管支架管的改进
    1.3 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提出
第2章 PLGA 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制备及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仪器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材料合成
        2.3.2 纺丝液的制备
        2.3.3 输尿管支架管的制备
        2.3.4 支架管的形态结构观察
        2.3.5 体外降解实验
        2.3.6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支架管的表征
        2.4.2 体外降解研究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梯度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制备及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PLGA(80:20)合成
        3.3.2 梯度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制备
        3.3.3 支架管结构观察
        3.3.4 支架管力学性能检测
        3.3.5 体外降解性能检测
        3.3.6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
        3.4.1 支架管形态结构
        3.4.2 支架管电镜扫描结构
        3.4.3 支架管力学性能检测
        3.4.4 支架管体外降解性能检测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梯度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试剂及材料
        4.2.3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4.3 实验方法
        4.3.1 PCL/PLGA 支架管的制备
        4.3.2 细胞毒性实验
        4.3.3 组织相容性研究
        4.3.4 统计学处理
    4.4 结果
        4.4.1 支架管形态及微观结构
        4.4.2 MTT 结果
        4.4.3 组织相容性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梯度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动物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动物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可梯度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制备
        5.3.2 猪模型支架管植入方法
        5.3.3 实验观察内容
        5.3.4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
        5.4.1 支架管形态结构
        5.4.2 手术结果
        5.4.3 两组动物体重变化比较
        5.4.4 血肌酐测定结果
        5.4.5 尿液变化
        5.4.6 肾盂分泌造影结果
        5.4.7 组织学检查结果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之处
    6.3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丹参及冬虫夏草制剂在肾移植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组织配型
    1.3 尸体供肾摘取
    1.4 活体亲属供肾
    1.5 尸体供肾肾移植术
    1.6 亲属供肾肾移植术
    1.7 免疫抑制治疗
    1.8 分组情况
    1.9 观察指标
    1.1 0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人、肾存活率
    2.2 术后排斥反应及并发症情况
        2.2.1 排斥反应
        2.2.2 急性肾小管坏死
        2.2.3 其他并发症
    2.3 死亡原因
    2.4 2组人、肾5年存活率及发生肾功能异常情况比较
    2.5 并发CAN后的治疗情况
3 讨论

四、单J支架管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比两种输尿管支架在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输尿管梗阻中的应用价值[D]. 李帛.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2]肾移植术后留置末端带线输尿管单J管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J]. 何伟,王光策,翟琼瑶.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9(06)
  • [3]不同长度双J管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 刘凯. 郑州大学, 2019(07)
  • [4]输尿管支架的临床应用[J]. 于巍巍,赖春林,钟毅,丁冶春,黄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9(02)
  • [5]单J管与双J管比较在全膀胱手术中应用的优势研究[D]. 于腾飞. 青岛大学, 2017(02)
  • [6]DCD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 温超宁.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7]基于浸提技术多层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研究[D]. 杨刚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5)
  • [8]新型输尿管支架管模拟拔除的实验研究[D]. 胡文刚.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1)
  • [9]梯度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D]. 王晓庆. 吉林大学, 2014(09)
  • [10]丹参及冬虫夏草制剂在肾移植中应用的临床研究[J]. 吴雅冰,李响,张愚,吴振起,韩志友.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3(05)

标签:;  ;  ;  ;  ;  

单J型支架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