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确定的急性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钙化的不同模式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确定的急性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钙化的不同模式

一、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Acute and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Determined by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论文文献综述)

安美玉[1](2021)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对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2.探究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冠脉CTO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3.分析冠脉CTO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分布,探究高脑钠肽水平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评估BNP预测事件发生的能力。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8月安贞医院住院行冠脉造影并确诊为冠脉CTO的患者,并且这些患者进行了门控静息心肌灌注及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共349例。对全部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年。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获取标准门控断层扫描图像。经过Cedars QGS软件对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功能进行半定量分析,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经相位分析(phase analysis,PA)可以得到左室同步参数即相位直方图带宽(phase histogram bandwidth,PBW)、相位标准差(phase standard deviation,PSD)、相位熵(phase entropy,PE)。分析比较不同组CTO患者的左室同步参数(PBW、PSD和PE)及心功能参数,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估PBW、PSD、PE的预测价值。另外,为了探究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的影响因素,我们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了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由于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与左室不同步参数显着相关。因而,我们在入院后测定血浆BNP浓度的214例患者中,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继续探究了血浆BNP水平对冠脉CTO患者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BNP对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性能。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CTO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在349例进行门控心肌灌注以及心肌代谢相位分析的患者中,事件组与非事件组EDV、ESV、LVEF具有显着差异,事件组EDV、ESV较大,LVEF较小。使用门控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相位分析所得到的左室不同步参数具有中等强度相关性,两种方法所得的PBW相关系数为0.75,PSD的相关系数为0.56,PE的相关系数为0.7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对冠脉CTO MACE发生风险具有预测价值。PBW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1.523倍[HR:1.523,95%CI(1.239-1.872),P<0.001];PSD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1.419倍[HR:1.419,95%CI(1.165-1.728),P=0.001];PE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2.038倍[HR:2.038,95%CI(1.413-2.940),P<0.001]。对每个结局事件单独分析显示,PBW、PSD、PE对全因死亡和心衰的预测作用较好。对于全因死亡,PBW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1.765倍[HR:1.765,95%CI(1.286-2.422),P<0.001];PSD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1.419倍[HR:1.419,95%CI(1.174-1.569),P=0.002];对于心衰,PBW每增加一个单位患者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291倍[HR:2.291,95%CI(1.371-3.828),P=0.002];PSD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106倍[HR:2.106,95%CI(1.305-3.398),P=0.002];PE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衰发生风险增加1.221倍[HR:1.221,95%CI(1.085-1.374),P<0.001]。3.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BW和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钾离子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9、0.234、0.154、0.153;PSD和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钾离子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0.243、0.176、0.250;PE和BNP、D-Dime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0.161、0.188、0.238、0.27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PBW、PSD、PE都具有显着相关性的有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与BNP的相关系数最大。4.进一步分析BNP在CTO患者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中的差异,结果显示,BNP浓度在事件组中显着高于非事件组(P<0.01),尤其是在全因死亡的患者中。BNP浓度越高患者发生MACE风险越大[HR(95%CI)=2.334(1.521-3.579),P<0.01],调整性别、年龄、BMI等因素后,BNP对MACE仍具有预测价值[调整HR(95%CI)=1.862(1.097-3.160),P=0.021]。单独对全因死亡进行分析显示,BNP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491倍[HR(95%CI)=3.491(1.874-6.503),P<0.01],调整上述因素后,BNP对全因死亡发生风险仍具有预测价值[HR(95%CI)=2.146(1.015-4.534),P=0.046]。ROC曲线分析显示,BNP水平预测患者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13,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62.2%。结论:1.门控心肌灌注与心肌代谢的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结果具有中度相关性。2.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相位标准差及相位熵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心衰和全因死亡。3.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PBW、SD、PE与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其中与BNP的相关系数最大。4.脑钠肽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全因死亡。当BNP水平≥287.98pg/ml时,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着增加。

潘继琛[2](2021)在《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收缩功能力学指标与CT心肌灌注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CHD是引起心肌缺血的主要病理机制,随着对CHD认识逐步加深,《2019欧洲心脏病学会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管理指南》提出了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的概念,强调关注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结构性改变的同时,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引起的心肌缺血同样应当收到重视。CT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和动态负荷 CT 心肌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的“一站式”检查可以对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和心肌血流做出定量分析,以此直观评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但该检查尚不能直接对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做出进一步精确的评价。心肌缺血会导致相应的心肌能量减少,从而出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等变化。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在评估左心室功能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据报道,除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外外,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收缩功能力学指标——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整体做功指数(global work index,GWI),整体有用功(global contractive work,GCW),整体无用功(global waste work,GWW)和整体做功效率(global work efficiency,GWE)等指标可对CHD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变提供更多的信息。然而,这些力学指标,尤其是GWI、GCW、GWW和GWE,与CCS患者心肌灌注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另外,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做功指数(work index,WI)等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力学指标与局部心肌灌注的关系仍待探讨。目的1.探讨CCS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心脏功能力学指标与心肌灌注的关系。2.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力学指标判断心肌灌注减低的临床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CCS患者88例,包括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44例,平均年龄57.23±10.37岁。所有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及cCTA和动态负荷CT-MPI“一站式”检查。2研究方法2.1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GE vivid E95超声诊断仪(美国通用公司),采用3.5 MHz相控阵换能器探头(M5S),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左侧卧位,连接同步肢体导联心电图,于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和心尖三腔心切面采集3个连续心动周期清晰的二维图像,并以DICOM格式保存以供离线分析。于检查前、后测量血压并计算两次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2.2图像处理及指标获取使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美国通用公司)进行分析。于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使用标准二维超声测量左心室基本结构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at end-diastole,LVID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于心尖四腔心和两腔心切面使用改进的Simpson法计算LVEF。选择Q分析程序,在收缩期末期于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和三腔心切面按照提示沿左心室心内膜内边界依次选取二尖瓣环和左心室心尖,软件自动识别心内膜和心外膜之间的心肌区域。随后,在心尖三腔心切面,工作站自动识别主动脉瓣关闭时间。该工作站采用17节段划分方法,根据各节段收缩期LS加权平均计算出左心室GLS及左心室17节段LS牛眼图。根据冠状动脉走行分布及其对心肌节段的血液供应,将17节段划归于三条主要的冠状动脉,将各区域节段LS平均值定义为该区域心肌LS。进入心肌做功分析模式,在心尖三腔心切面确定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关闭和开放时间,随后输入检查前后两次收缩压平均值来替代左心室压力峰值。结合左心室LS和无创左心室压力曲线,得出左心室压力-应变环,根据左心室压力-应变环的面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关闭和开放时间,最终获取左心室心肌做功参数——GWI、GCW、GWW和GWE。同样,该工作站采用17节段划分方法自动计算出左心室17节段WI牛眼图。将三条主要冠状动脉对应区域的节段WI平均值定义为该区域WI。2.2.1左心室基本结构指标(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2)室间隔厚度(IVST);(3)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2.2.2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整体纵向应变(GLS);(3)整体做功指数(GWI);(4)整体有用功(GCW);(5)整体无用功(GWW);(6)整体做功效率(GWE)。2.2.3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指标(1)纵向应变(LS);(2)做功指数(WI)。3 cCTA和动态负荷CT-MPI“一站式”检查3.1图像采集及处理采用西门子公司第三代双源CT扫描系统执行cCTA和动态负荷CT-MPI“一站式”检查。以167ug/kg/min的速度静脉泵入腺苷3分钟后注射碘普罗胺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在注射造影剂5秒后开始采集灌注图像,在心电图R波后250毫秒触发轴向扫描模式。采用穿梭扫描模式对整个左心室进行成像。应用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Syngo.via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定量分析cCTA和动态负荷CT-MPI“一站式”检查的图像。3.2 cCTA的定量评估排除严重钙化等原因导致狭窄程度无法定量评估的患者。以狭窄部位近端和远端的无狭窄血管段作为参考,软件可自动识别并计算狭窄处和参考处的血管管腔内径。斑块引起的内径狭窄百分比定义为:100%-(狭窄处的管腔内径/近端和远端管腔内径的平均值)。根据狭窄程度将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分为非显着狭窄组和显着狭窄组。非显着狭窄冠状动脉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内径狭窄<70%,并且前降支和回旋支上游左主干内径狭窄<50%。若不能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则归类为显着狭窄冠状动脉(若左主干内径狭窄≥50%,则其下游前降支及回旋支归类为显着狭窄组)。在患者水平,若患者有一支冠状动脉显着狭窄,则该患者归为显着狭窄组,反之归为非显着狭窄组。3.3动态负荷CT-MPI的定量评估3.3.1整体心肌灌注定量评估应用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Syngo.via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分别在左心室短轴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和心尖帽平面,以左心室17节段为模板,在每个心肌节段中放置1~2cm2的感兴趣多边形区域,通过软件自动计算每个心肌节段心肌血流量。计算出各节段的心肌血流量与17节段中最大心肌血流量的比值。将各节段心肌血流量的比值赋于积分值:正常(心肌血流量比值>0.75)赋值为0;轻度异常(0.675<心肌血流量比值≤0.75)赋值为1;中度异常(0.6<心肌血流量比值≤0.675)赋值为2;重度异常(0<心肌血流量比值≤0.6)赋值为3;无心肌灌注(心肌血流量比值=0)赋值为4。最后,将17个心肌节段的评分相加计算总负荷得分(summed stress score,SSS)。在患者水平,SSS≥4则考虑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减低。将患者分为心肌灌注正常组和心肌灌注减低组。3.3.2局部心肌灌注定量评估根据冠状动脉走行分布及其对心肌节段的血液供应,将左心室17节段划归于心外膜下三条主要冠状动脉,并定义每一区域中,若在左心室短轴4个切面(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和心尖帽)中至少2个相邻切面相同位置出现动态负荷CT灌注减低,则该区域灌注减低。将心肌分为心肌灌注正常区域和心肌灌注减低区域。结果1 心肌灌注减低组与正常组比较1.1 临床资料纳入CCS患者88例,心肌灌注减低组35例,心肌灌注正常组53例。心肌灌注减低组与心肌灌注正常组相比较,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CHD家族史以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in,LDL-C)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1.2 左心室基本结构指标IVST、LVPWT、LVIDd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1.3 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LVEF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与心肌灌注正常组相比较,心肌灌注减低组GLS绝对值、GWI、GCW和GWE均显着降低(p<0.05),同时GWW显着升高(p<0.05)。1.4 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指标区域分析共纳入88例患者的264支冠状动脉对应的心肌区域,其中灌注减低的心肌区域有43个,灌注正常的心肌区域有221个。与灌注正常的心肌区域相比较,灌注减低的心肌区域LS绝对值和WI均显着降低(p<0.05)。2 冠状动脉非显着狭窄组中,心肌灌注减低组与正常组比较2.1 临床资料为探讨冠状动脉非显着狭窄CC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与心肌灌注的关系,排除以下患者:(1)10 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患者;(2)5例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狭窄≥50%或至少1支冠状动脉血管(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内径狭窄≥70%的患者;(3)6例至少1支冠状动脉血管(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钙化积分≥400影响管腔狭窄程度定量评估的患者。冠状动脉非显着狭窄组共有67例CCS患者,心肌灌注减低组22例,心肌灌注正常组45例。心肌灌注减低组与心肌灌注正常相比较,在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CHD家族史以及血清LDL-C水平仍均无统计学意义。2.2左心室基本结构指标IVST、LVPWT、LVIDd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2.3 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LVEF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与心肌灌注正常组相比较,心肌灌注减低组GLS绝对值、GWI和GWE均显着降低(p<0.05),GWW显着升高(p<0.05)。另外,心肌灌注减低组GCW平均值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指标为探讨冠状动脉非显着狭窄区域心肌收缩功能指标与心肌灌注的关系,依次排除以下冠状动脉支配心肌区域:(1)15支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支配区域;(2)6支血管(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内径狭窄≥70%或其上游左主干内径狭窄≥50%的冠状动脉支配区域;(3)9支血管钙化积分≥400影响管腔狭窄程度定量评估的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区域分析共包括234支冠状动脉所对应的心肌区域,灌注减低区域29个,灌注正常区域204个。与灌注正常的心肌区域相比较,灌注减低的心肌区域LS绝对值显着减低(p<0.05),而WI无统计学差异。3 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与心肌灌注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分析3.1 全部CCS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分析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LS、GWI、GCW、GWW、GWE与心肌灌注相关(p<0.05)。二元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CW、GWW与心肌灌注独立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GWE的AUC最大,为0.885(p<0.05),以GWE≤95%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92.45%。3.2 冠状动脉非显着狭窄组CCS患者log i st i c回归分析及ROC分析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LS、GWI、GWW、GWE与心肌灌注相关(均p<0.05)。二元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WI、GWW与心肌灌注独立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GWE 的 AUC 最大,为0.856(p<0.05),以GWE≤96%为截断值时,其灵敏度为77.27%,特异度为77.28%。4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指标与心肌灌注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分析4.1 全部心肌区域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分析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S、WI与心肌灌注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LS的AUC最大,为0.652(p<0.05),以LS>-22%为截断值时,其灵敏度为65.12%,特异度为58.82%。4.2 冠状动脉非显着狭窄心肌区域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分析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S与心肌灌注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LS的AUC为0.616(p>0.05)。结论1.CCS患者较低的GLS绝对值、GWI、GCW、GWE和较高的GWW与心肌灌注减低相关。GLS和心肌做功参数对心肌灌注减低具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以GWE诊断价值最为显着,且优于GLS。2.冠状动脉非显着狭窄CCS患者较低的GLS绝对值、GWI、GWE和较高的GWW与心肌灌注减低相关。GWE对心肌灌注减低诊断价值最为显着,且优于GLS。3.CCS患者局部心肌灌注减低区域LS绝对值、WI显着降低,但二者对冠状动脉非显着狭窄的局部心肌灌注减低的诊断价值并不显着。

梁艳胜[3](2021)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ACS患者冠脉多支病变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ACS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定义为ACS患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直径超过2mm的心外膜分支狭窄超过70%。ACS合并冠脉多支病变患者病情复杂,对重要器官的功能以及近期或远期预后都有不利影响。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ing,CACS)是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冠脉钙化进行无创定量的方式,对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以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ence,IR)是指必须以超过正常的血胰岛素释放水平来维持正常的糖耐量,提示机体组织和器官对胰岛素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减弱。IR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ACS患者中的IR会增加斑块易损性,特别是与斑块钙化有关。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riglyceride glucose product,TyG)指数是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PG)的乘积,是一种新出现的可以反应IR的指标。TyG指数升高可预测冠状动脉钙化进展,是其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拟分析并探索CACS、TyG指数与ACS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为复杂冠心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及诊治提供帮助。目的:通过收集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和非多支病变患者的信息,对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进行比较;计算CACS和TyG指数,比较其在两组研究对象中的差异,明确两项指标是否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关,同时评价CACS和TyG指数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是否有诊断价值;通过对CACS、TyG指数与ACS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的研究,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早期识别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ACS并行冠脉CTA和冠脉造影患者共123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多支病变组和非多支病变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心脏彩超、CACS、TyG指数,Gensini评分,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CACS和TyG指数与ACS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CS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CACS和TyG指数对发生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1.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和非多支病变组相比,两组纳入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降脂降糖药物应用情况、胱抑素C、BNP、肌钙蛋白、左房大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及E/E’等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研究对象入院血压更高、心率更快,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更高(P均<〇.〇5)。2.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和非多支病变组相比,多支病变组冠状动脉钙化总积分远远高于非多支病变组(P<0.00l);并且各重要分支的CACS(左主干积分、前降支积分、回旋支积分和右冠状动脉积分)均高于非多支病变组(P均<0.01);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TyG指数和Gensini评分均高于非多支病变组(P均<0.01)。3.ACS患者发生多支病变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ACS、TyG指数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关:CACS8(r=0.432,P<0.001)、TyG指数(OR=0.330,P<0.001)。4.以CACS、TyG指数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ACS(OR=l.004,P<0.001)、TyG指数(OR=2.646,P<0.05)是发生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5.ROC曲线分析CACS和TyG指数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诊断价值:CACS对发生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95%CI为:0.662-0.837,灵敏度为69.4%,特异度为:77.0%;TyG指数对发生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1,95%CI为:0.597-0.784,灵敏度为79.0%,特异度为:50.8%;CACS联合TyG指数对发生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95%CI为:0.725-0.879,灵敏度为62.9%,特异度为:83.6%。结论:1.ACS多支病变患者CACS、TyG指数、冠脉Gensini评分均较高;2.CACS、TyG指数与ACS患者多支病变的发生有关;3.CACS、TyG指数是ACS患者发生多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4.CACS联合TyG指数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史张[4](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第一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技术预测复发性脑卒中。本研究旨在评估hr-VW-MRI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复发性脑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首次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58例(平均年龄57.7±11.5岁;男性4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初次入院前及临床规范治疗大于三个月后行hr-VW-MRI检查,并对每个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直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再次发生,随访时间不超过48个月。通过hr-VW-MRI评估并记录责任动脉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率、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斑块强化率及各种指标前后变化的百分比。PB的定义为(1-MLA/最狭窄层面的管壁面积)×100%。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并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基线和随访两次hr-VW-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4.1个月,其中12例患者(占总人数的20.7%)在10.9±9.2个月内发生了同侧责任血管的复发性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基线的甘油三酯、PB变化百分比和PB进展与卒中复发显着相关(所有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PB进展(HR,6.293;95%CI,1.620-24.444;P=0.001)是复发性缺血事件预测的独立影像学特征。结论:PB进展与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独立相关,hr-VW-MRI有助于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预测和风险分层。第二章: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认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有助于预测(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引起的复发性脑卒中,但采用二维非全脑成像技术和缺乏规范临床随访及预后评估是其主要缺陷。本章研究旨在基于三维hr-VW-MRI通过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两个时间维度,探讨经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和影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评估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和神经功能残障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三维头颈联合hr-VW-MRI检查,并要求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指标(包括体育运动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指标)和hr-VW-MRI影像特征的复查评估。随后在2021年3月1日前以电话采访形式进行患者症状和残障评估。通过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来确定预后不佳和神经功能残障。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预后情况,并计算风险比(HR)、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人(平均年龄:59.64±12.03),两次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92.4±15.9天,长期随访的平均天数为583.4±130.8天。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活性减弱(强化率减低,P<0.001;直方图均数值升高,P=0.012)。在复发性卒中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凸月形斑块与短期卒中复发显着相关(HR=7.137;95%CI,1.531-33.277;P=0.047),而在长期随访中体育运动与否则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04;95%CI,0.018-0.591;P=0.010)。在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短期治疗后的预后优劣与患者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4.544;95%CI,1.238-24.761;P=0.045)、总运动代谢当量(OR=0.678;95%CI,0.465-0.990;P=0.044)和熵(OR=0.073;95%CI,0.011-0.473;P=0.006)显着相关,而斑块位于第二象限(OR=9.617;95%,2.0159-44.911;P=0.004)、服药依从性(OR=0.135;95%,0.030-0.610;P=0.009)和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6.234;95%,1.723-22.553;P=0.005)则与其长期治疗后神经功能残障有关。结论:hr-VW-MRI可评估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变化情况,并有助于ICAD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预测和功能残障评估。第二部分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目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的极化可能会使斑块的不稳定性转为稳定。我们设想构建一种共载125碘-氧化铁纳米粒(125I-ION)和姜黄素(Cur)的纳米粒脂质体(9-CCN(125I-ION/Cur)-LNPs),通过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手段,将姜黄素靶向输送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诊治一体化目的。材料与方法:首先,制备9-CCN(125I-ION/Cur)-LNPs,并检测铁和姜黄素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该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放射化学稳定性和弛豫时间。其次,对该纳米脂质体进行体外评估,检测分析9-CCN(125I-ION/Cur)-LNPs在巨噬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并分离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进而,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硬化动物模型,在注射前及每10天注射靶向纳米粒脂质体后,分别在注射后6h及36h进行体内SPECT和MRI扫描,评估斑块情况。最后,离体兔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分析斑块的病理学特征。结果:透射电镜显示9-CCN(125I-ION/Cur)-LNPs粒度均一、超顺磁性好、放射化学纯度为97.2%,且在体内循环中较为稳定。体外摄取研究发现,姜黄素和核素放射性均在RAW264.7细胞中摄取较高,而MRI图中ION的摄取在两种细胞中几乎相同,并且体外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和姜黄素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此外,体内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可以特异性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结合,并将125I-ION和姜黄素传递到巨噬细胞中。由于M1向M2极化,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稳定,导致纳米粒脂质体的吸收显着减少,SPECT/CT核素摄取显着下降。结论:9-CCN(125I-ION/Cur)-LNPs实现了同时检测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核医学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的方式可精准检测斑块并评估疗效,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治一体化。

赵文曼[5](2021)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我院维持性透析患者资料,了解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发生情况,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在预测维持性透析患者CAC中的价值。方法使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163例透析患者(其中血液透析102例,腹膜透析6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多层螺旋CT评估结果,采用Agatston冠脉钙化积分(CACs)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评估,并将透析患者分成两组:无钙化组59例(CACs=0~10)和钙化组104例(CACs>11)。计算两组患者的NLR、年龄、透析龄、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校正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血肌酐等指标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比较。Spearman相关来分析CAC与各因素间的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AC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讨NLR对CAC的预测价值。结果(1)163例透析患者中CAC的总发生数为104例,占比63.8%(104/163),无钙化组59例,占比36.2%(59/163)。与无钙化组相比,钙化组患者的年龄、透析龄、糖尿病患病率、血红蛋白、Hs-CRP、NLR、PLR及Pct高于无钙化组(P均<0.05)。进一步将钙化组分为轻度钙化组(CACs=11~400)、重度钙化组(CACs>400)进行比较时,两亚组间NLR无差异。(2)Spearman分析显示年龄、透析龄、糖尿病、血红蛋白、Hs-CRP、Pct、NLR、PLR与CAC发生呈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透析龄、糖尿病、NLR是CAC的危险因素。(3)ROC曲线分析显示,使用NLR与年龄的联合指标预测透析患者发生CAC时,曲线下面积为0.810(95%CI;0.739~0.880,P<0.001),高于NLR(0.742,95%CI;0.666~0.818,P<0.001)和年龄(0.754,95%CI;0.674~0.834,P<0.001)单独分析时的曲线下面积。结论我院维持性透析患者CAC发生率为63.8%(104/163);高龄、透析龄和高水平NLR的透析患者发生CAC的风险较高,且NLR和年龄的联合指标对CAC的发生有着较好的预测价值。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6](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7](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刘斌[8](2020)在《炎症微环境的免疫调控与血管重构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糜烂或破裂,从而引起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和/或远端血栓栓塞,造成完全或者不完全的心肌缺血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疾病。2016年流行病学的报告显示:我国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2015年心血管病死亡是城乡居民总死亡首位原因,城市为42.61%,农村为45.01%,其中ACS占比近50%,并且ACS的发病年龄逐步有年轻化的趋势。根据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第三版),ACS分为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ACS)和非ST段抬高型 ACS(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S,NSTE-ACS)。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是ACS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易损斑块的破裂是ACS发作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易损斑块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探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新生物标志物,对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其炎症反应在斑块进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能吞噬胆固醇微粒,在泡沫细胞的形成、死亡以及坏死核心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参与炎症反应和斑块破裂,从而加快了斑块破裂的进展。近期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在斑块中聚集的机制可能是局部细胞增生(而非浸润)。此外,中性粒细胞来源的cathelicidins可诱导循环单核细胞的粘附,从而表明中性粒细胞可能先于单核细胞参与血管炎症反应。与白细胞活化相关的炎症介质分子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进展有关。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能促使血管损伤部位中活化的白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泌C反应蛋白。研究表明,IL-6受体的Asp358Ala等位基因变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提示IL-6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白介素等相关炎症因子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但是,目前确切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明确。白介素增强子结合因子3(ILF3)是一种双链RNA结合蛋白,参与了 DNA代谢、转录调控,翻译,RNA稳定以及microRNA的加工和定位。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在ACS中可能的生理作用,包括早期心肌损伤、血栓形成、中风、发炎和血脂异常。但是人们对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同时血清中的ILF3作为普通人群预测ACS危险的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和潜在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人的血清样品以及冠脉狭窄患者斑块组织中探讨了ILF3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作用,同时通过血清ILF3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临床早期检测和诊断ACS提供了新的靶点。2目的(1)明确人血清ILF3含量的变化是否与ACS的发生相关(2)明确ILF3在血管及心肌组织的表达变化,探讨血清ILF3含量的变化是否与血管损伤或心肌损伤的发生相关,探讨其可能的分泌部位(3)探讨ILF3能否作为新的AS斑块破裂的预测标志物3方法3.1研究人群该研究包括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验证队列。从山东省的四家医院的急诊科选择了因胸痛就诊的526名ACS患者(包括221例AMI和305例UA)。此外,本研究还纳入了 210名健康对照者。其中,在300例ACS患者(包括150例AMI患者和150例UA患者)和85名健康对照者(发现队列)确定了准确的蛋白质定量分析临界值,对226名潜在入选受试者(包括71例AMI患者、155例UA患者)和125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评估,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布相似。该研究方案已经通过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KYLL-2018(KS)-233);所有纳入的参与者均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初步临床评估,包括临床病史,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连续心电图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标准血液检查和胸部X光检查。只要有临床指征,在就诊时以及1至3小时后都检测hs-cTnI。患者的入选时机和治疗由主治医师决定下进行的。所有最终诊断均基于详实的医疗记录,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放射学检查结果,ECG,超声心动图,心脏运动实验和冠状动脉造影。在监护人的许可下,通过医院急诊科分诊处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获得了患者信息和临床检查结果。所有的心肌梗死患者均按最新的指南进行诊断。通过hs-cTnI的上升和/或下降模式诊断出坏死,其中至少一个值高于第99个百分位数,hs-cTnI分析的不精确度为10%。对于hs-cTnI的分析,最低检测下限是0.01g/L。因此,为了表现肌钙蛋白升高的趋势,初始值正常的患者肌钙蛋白水平必须升高到0.04 g/L的才能满足AMI的诊断标准。肌钙蛋白T水平正常且典型的静息性心绞痛,或者先前稳定的心绞痛发作突然加重,或心脏运动试验阳性或心脏导管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70%的情况下,诊断为UA。既往有过心脏方面的病史,但不包括冠状动脉症状(例如,心包心肌炎,快速性心律失常)和非心脏症状。如果急诊科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但没有足够的临床证据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则将此类归类为来源不明的胸痛患者。通过对纳入者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健康的信息。对与吸烟有关的问题分类为当前,以前或从不吸烟。肌酐通过Jaffe法测定,每日变异系数为3.5%。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检验科,对所有纳入者进行了非禁食血清的检测,得到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数值。健康队列中的临床检查由训练有素的护士进行,包括血压,体重,身高以及腰围和臀围的标准化测量。健康的参与者(志愿献血者)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院区。3.2血清ILF3和hs-cTnI的测定ELISA法测定人外周静脉血血清中ILF3和hs-cTnI的水平。3.3临床样本收集我们从山东省红十字捐赠的遗体标本中筛选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和健康对照者的冠状动脉组织标本(每组三个以上样本)进行了评估。从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严重颈动脉狭窄行内膜切除术的患者中获得颈动脉斑块,总计15例患者(男9例,女6例)。在收集样本之前,每位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并获得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学批准。利用颈动脉超声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程度,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获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人颈动脉节段,固定在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通过石蜡包埋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3.4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三色染色对8微米厚组织切片进行了染色,观察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胶原蛋白含量。同时还进行了 3,3-二氨基联苯胺染色,(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脱蜡并用抗体染色,然后用生物素偶联的二抗(1:1000)染色,然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的链霉亲和素染色(Dianova,Rodeo,CA)。使用抗Mac-3(鼠类巨噬细胞标记物)鉴定巨噬细胞。为行免疫荧光染色,将切片脱蜡并用特异性抗体染色,然后用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染色。细胞核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进行复染。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M710,卡尔·蔡司,德国)获得特定的荧光成像。3.5统计分析在发现队列中,我们比较了至少一根主要的冠状动脉存在70%狭窄的患者和冠状动脉没有达到70%狭窄患者的基线特征。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了 AMI,UA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二分变量(性别,糖尿病史等)。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连续变量(BMI,生物标志物等)。确定了 ILF3和hs-cTnI的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使用逻辑回归模型评估疾病风险。为了评估ILF3和hs-cTnI的诊断价值,使用发现队列ROC曲线以至少85%的敏感性选择了临界点。使用验证队列确定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了消除数据的多重共线性,我们对生物标志物的值进行了对数转换,并删除了具有较大方差膨胀因子的变量。所有实验至少独立进行三次,所有的分析均使用带有pROC 23和ggplot2软件包的R版本3.5.0软件24(R统计学计算基金会,维也纳,奥地利)。所有测试均为双面测试,显着性差异性设置为0.05。4结果4.1研究流程入选的526名ACS病人和210名健康对照人群分为回顾性研究队列和前瞻性研究队列。回顾性研究队列包括150名UA病人,150名AMI病人,和85名健康对照人群。我们将通过回顾性研究队列构建ILF3变化对ACS的诊断系,筛选出最佳诊断阈值后,在前瞻性研究队列人群验证。前瞻性研究队列包括155名UA病人,75名AMI病人和125名健康对照人群。所有的入选招募的患者来自四个不同急诊科,并采集了血液样本。测量了生物标志物,并将其与最终诊断和随后的住院过程相关联。具体流程见相关流程见(图1)4.2 ILF3的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ACS患者血清中的ILF3清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增加了 23倍以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有155位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71位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尽管UA患者的ILF3水平略高于AMI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四个诊断中心中,患者的ILF3水平在诊断组中的相对差异基本一致。没有不确定的结果,也没有限制异常值。4.3 ILF3预测ACS发生的准确性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来量化血清ILF3的预测准确性,对于所有ACS患者、UA患者和AMI患者,ILF3的预测的准确性都很高。ILF3联合hs-cTnI(ILF3+hs-cTnI)预测ACS的准确度为0.99,明显高于单纯hs-cTnI的准确度(P<0.001)。ILF3+hs-cTnI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显示ILF3+hs-cTnI联合诊断的UA的准确性要显着高于单独应用hs-cTnI预测UA风险的AUC。ILF3、hs-cTnI和ILF3+hs-cTnI预测AMI的准确性相似。根据ROC曲线确定最佳临床决策限值。ACS的ILF3和hs-cTnI 阳性诊断值。然后将这些诊断值应用于对验证队列患者中ACS、UA和AMI的预测,在所有ACS病例中显示出高的敏感性(>84%)和100%的特异性;除敏感性外,ILF3对ACS的预测性能指标均不低于hs-cTnI。更重要的是,ILF3对ACS的阴性预测值也高于hs-cTnI。4.4 ACS患者血清ILF3水平的升高与心肌损伤无显着相关性。与血清hs-cTnI相比,ACS患者血清ILF3水平的变化没有随着胸痛发作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升高,说明ACS患者血清ILF3的升高与心肌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无关,表明ILF3不是心肌细胞坏死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4.5 ACS患者血清ILF3含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无显着相关性我们评估了 ACS患者的血清ILF3水平升高是否与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在发现队列中,通过对300例ACS患者血管造影资料分析其血管狭窄的程度,及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的程度发现:血清ILF3水平也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通过Genisi评分)和病变血管支数无显着的相关性。这些数据表明,ACS患者血清ILF3水平的升高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而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水平。4.6 ILF3含量与炎症因子显着相关为了确定血清ILF3和hs-cTnI升高的临床意义,我们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来评估其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血清总胆固醇和一些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CS患者血清hs-cTnT的升高与与冠心病和IL6密切相关,而ILF3的升高与性别、糖尿病、他汀类药物治疗、IL1β、IL6和TNFα密切相关。这些结果提示ACS患者血清hs-cTnT升高是心肌损伤的标志,而ILF3的升高更可能与AS斑块内的炎症程度相关。4.7 ILF3特异性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1巨噬细胞表达升高。人冠状动脉的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组织相比,ILF3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且在坏死核心区域大量表达。此外,我们在人颈动脉斑块中在巨噬细胞中观察到ILF3和iNOS(Ml巨噬细胞生物标志物)的共定位,表明ILF3是在斑块的炎性M1巨噬细胞中表达。5结论ILF3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破裂的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提供早期的诊断作用。1研究背景冠状动脉内的易损斑块,是指不稳定的、易形成血栓的,而突然导致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的斑块。易损斑块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重要发病机制。它可以表现为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或是斑块侵蚀或钙化结节等病变诱发血栓形成等。斑块破裂在病理上为脂质斑块的纤维帽缺损并延伸到脂质核心,常有血小板及纤维蛋白构成的非闭塞性血栓。破裂的脂质斑块常伴有薄纤维帽及较大的脂质核心,纤维帽中有大量的巨噬细胞浸润,而脂质核心中富含胆固醇结晶。目前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是ACS发病的中心环节。巨噬细胞对纤维帽基质降解是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测定纤维帽中巨噬细胞的含量,可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白介素增强子结合因子3(ILF3)是一种双链RNA结合蛋白,目前研究表明可调节细胞代谢的过程,包括转录调控以及mRNA加工和定位。最近的研究发现其在ACS中可能的生理作用,包括早期心肌损伤、血栓形成、中风、炎症和血脂异常。然而,人们对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ACS患者的血清ILF3水平明显升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F3表达明显升高,并且定位于巨噬细胞中,我们通过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小鼠和小鼠原代巨噬细胞来阐明ILF3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潜在影响,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机制。2目的(1)建立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的ApoE-/-小鼠AS模型,观察ILF3对AS斑块的形成及易损性的作用;(2)阐明过表达ILF3的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3方法3.1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小鼠的构建所有动物实验均根据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使用和管理机构委员会批准的方案进行。载脂蛋白E(ApoE-/-)敲除的小鼠来自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实验动物科学系。LyzMCre转基因小鼠由山东大学张文程教授惠赠。ILF3条件性过表达小鼠(ILF3 Tg)及ILF3条件性敲除小鼠(ILF3KO)由北京唯尚立德公司构建合成。ILF3条件性小鼠与ApoE-/-小鼠交配,经鼠尾基因鉴定得到ApoE-/-ILF3Tg与ApoE-/-ILF3Tg小鼠,ApoE-/-ILF3Tg与ApoE-/-ILF3Tg小鼠继续与 LyzMCre小鼠交配,经鼠尾基因鉴定得到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小鼠(ApoE-/-ILF3M-Tg)与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ILF3小鼠(ApoE-/-ILF3M-KO)。野生型小鼠为对照小鼠,所有小鼠背景均为C57/B6背景。3.2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模型的诱导与治疗8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和ApoE-/-ILF3M-Tg小鼠高脂喂养(WD,Teklad调整卡路里 88137:21%(wt/wt)脂肪;0.15%(wt/wt)胆固醇;19.5%(wt/wt)酪蛋白;无胆酸钠)4周;在右颈动脉周围植入套管,继续高脂喂养12周。在处死前一周向小鼠腹膜内(i.p.)注射脂多糖(LPS;Sigma-Aldrich,St.Louis,MO,美国)或对照盐水(每只小鼠每天5ugLPS,每组N=15)。3.3巨噬细胞分离和油红O染色腹膜内注射100%石蜡油7天后,从WT和ILF3M-Tg小鼠的腹腔灌洗中收获腹膜巨噬细胞。将细胞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洗涤,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中培养过夜,并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50 g/ml;北京联合生物有限公司)刺激24小时,以评估巨噬细胞上ILF3的表达是否受脂蛋白调节。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PBS洗涤,并在37℃下用Oil-red-O染色20分钟。各组间油红O含量通过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定量。3.4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三色染色对8微米厚组织切片进行了染色,观察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胶原蛋白含量。同时还进行了 3,3-二氨基联苯胺染色,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脱蜡并用抗体染色,然后用生物素偶联的二抗(1:1000)染色,然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的链霉亲和素染色(Dianova,Rodeo,CA)。使用抗Mac-3(鼠类巨噬细胞标记物)鉴定巨噬细胞。为行免疫荧光染色,将切片去石蜡并用特异性抗体染色,然后用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染色。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对细胞核进行复染。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M710,卡尔·蔡司,德国)获得特定的荧光成像。3.5免疫印迹分析首先用10%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然后将其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用含0.1%Tween-20的5%脱脂牛奶封闭1小时,脱脂牛奶用PBS配置,然后一抗孵育1小时,再在室温下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的二抗孵育1小时。通过化学发光(Milipore,Billerica,MA,美国)检测结合的第一抗体,并通过Image J软件(NIH,Bethesda,MD,美国)定量。所有表达水平标准化于对照。3.6实时定量PCR使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提取总RNA,然后反转录为cDNA。使用序列检测器系统(IQ5实时PCR循环仪,Bio-Rad实验室,加利福尼亚州,美国)进行基于SYBR Green的实时定量PCR。表达水平标准化于β-actin。3.7流式细胞术有研究表明oxLDL触发巨噬细胞的M1极化,从而诱导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反应。因此用50μg/ml oxLDL处理腹膜巨噬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M1和M2亚型的标志物。将腹膜巨噬细胞(2×105/孔)铺板,加入ox-LDL孵育24小时。为了分析ILF3过表达后激活的CD86和CD209阳性细胞,将小鼠单克隆的抗CD86抗体和抗CD209抗体(1:1000)(Abcam,剑桥,英国)在4℃避光情况下孵育30分钟。用PBS洗涤3次后,在4℃用二抗抗小鼠PerCP-Cy5-5-A和APC-A(Abcam,剑桥,英国)孵育30分钟。洗涤并收集标记的细胞,并使用FACS流式细胞仪系统进行分析。3.8精氨酸酶1启动子荧光报告表达载体的构建通过ensemble网站进行查询Arg-1启动子序列,选取-560 bp至-210 bp这一部分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采用逐段删除法将Arg-1启动子片段合成后构建入报告基因载体 PGL3-basic 中,顺序分别为:-260 bp,-310 bp,-360 bp,-410 bp,-460 bp,-510 bp,-560 bp。3.9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技术首先制备细胞裂解液,在冰上加入裂解液进行裂解细胞,然后离心,转移细胞裂解产物于新的离心管备用。然后按照荧光素酶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处理细胞裂解液,并及时用光度计进行检测。结果分析:计算firely luciferase活性值与内参β-gal活性值的比值,利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3.10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1)细胞准备根据试剂盒要求准备一定量的细胞用于CHIP实验(2)CHIP实验,按照MilliporeCHIP试剂盒的说明书逐步完成实验。3.11 ILF3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由 博尚 生物公 司 负责合 成构 建,干扰 序列 为GCCAATGGACTGAAGTCATGT,loop 采用 TTCAAGAGA。3.12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实验至少重复3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数值和百分比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小鼠建立如图所示,将公司合成的ILF3全身loxp小鼠与巨噬细胞cre(Lyz2-cre)小鼠经过杂交而得到ILF3M-Tg小鼠,将该小鼠与ApoE-/-小鼠杂交而得到ApoE-/ILF3M-Tg 小鼠。4.2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小鼠鉴定经鉴定成功构建ApoE-/-ILF3M-Tg小鼠,基因鉴定结果。4.3 ILF3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在野生型腹膜巨噬细胞中,ILF3的蛋白水平随oxLDL的剂量和处理时间的升高而升高。油红O染色显示ApoE-/-ILF3M-Tg小鼠的巨噬细胞较ApoE-/-对照小鼠的巨噬细胞对oxLDL的摄取能力明显增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ApoE-/-ILF3 M--Tg小鼠的巨噬细胞脂质吞噬相关基因HMGCR,CD36及ABCA1的表达明显升高。4.4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加剧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喂养12周的ApoE-/-小鼠相比,ApoE-/-ILF3 M-Tg小鼠在主动脉窦和主动脉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加重。4.5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斑块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ApoE-/-ILF3M-Tg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包含较大的坏死核心,胶原蛋白含量和平滑肌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在ApoE-/-ILF3 M-Tg小鼠的斑块中有更多的巨噬细胞浸润。4.6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血管生成与ApoE-/-小鼠泡沫细胞区域相比,ILF3过表达区域显示出VEGF的大量表达。然而,在ILF3高表达的区域内,每单位面积的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加。4.7 ILF3上调增强了 oxLDL诱导的促炎性M1巨噬细胞极化流式结果表明,ILF3M-Tg巨噬细胞中CD86阳性细胞(M1)的百分比显着增加。oxLDL处理后未检测到CD209阳性细胞(M2)发生明显变化。4.8 ILF3过表达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症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ApoE-/-小鼠相比,ILF3M-Tg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NOS表达增加,但Argl表达下降,表明ILF3过表达的巨噬细胞,oxLDL促进其向促炎性M1巨噬细胞极化。4.9 ILF3过表达加剧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利用oxLDL刺激腹膜巨噬细胞24小时,随后对RNA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抗炎相关基因、促炎基因的转录均增加。与野生型对照相比,ILF3过表达的巨噬细胞中Argl和IL-10的mRNA水平显着降低(P<0.001或0.01),而IL-6、TNF-α、iNOS和IL-1β表达显着增加。4.10 ILF3调控精氨酸酶1的转录表达结果显示,ILF3过表达成功,siILF3干扰效果明显,ILF3过表达或ILF3干扰时影响p65及statl活性的影响并影响ARG1的表达;ILF3过表达及ILF3干扰后对ARGI在mRNA水平的影响与蛋白水平一致;双荧光报告基因显示,ILF3调控ARG-1启动子-460~-410区域的活性;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结果显示,ILF-3可以直接与精氨酸酶1启动子结合。5结论(1)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促进了对oxLDL的摄取能力,并促进了泡沫细胞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2)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上调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抑制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巨噬细胞中ILF3过表达的通过促进其自身滞留,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的易损性。(4)巨噬细胞中ILF3可以直接与精氨酸酶1的启动子区域结合,从而抑制ARG1的转录表达,而调控巨噬细胞Ml型的极化,促进AS斑块的易损性。1研究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作为一种慢性退行性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管壁进行性扩张和重塑,导致主动脉破裂引起致死,尤其是在老年人中[1-2]。然而,AAA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尽管AAA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方法并不能降低人的AAA形成或扩张,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外科手术干预[3]。最近的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在AAA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成为预防AAA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4]。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synthetase,PGs)合成的关键调节酶,可催化花生四烯酸向PGs的转化。COX-2调节促炎性趋化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功能[5-7]。在大多数人体组织中通常无法检测到COX-2,但炎症刺激后可迅速诱导产生(例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或血管紧张素 Ⅱ(Angiotensin Ⅱ,AngⅡ)[8-9]。在慢性炎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中,COX-2表达明显升高[10]。基因敲除COX-2可显着减轻急性炎症,并降低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11]。目前的研究证明免疫系统参与了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12]。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免疫稳态和耐受性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防止过度的免疫反应[13]。Tregs的功能受损或缺乏会导致免疫失调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3]。据报道,Tregs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具有保护作用,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等[14]。最近,Tregs被证明能够抑制Ang Ⅱ诱导的小鼠AAA的发生发展[15-16]。然而目前,关于AAA中Treg和COX-2之间的相关性报道甚少。因此,利用AAA模型,我们尝试探索AAA潜在的机制,并寻找其可能的免疫治疗方法。2目的(1)研究Tregs能否抑制AAA的发病;(2)在体内体外实验中,阐明Tregs对COX-2表达的影响,以期明确Tregs发挥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3方法3.1动物模型与干预所有动物实验经山东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符合中国卫生部《动物管理规定》的指导原则。从北京大学动物研究中心(中国北京)购买10只C57BL/6J野生型小鼠(雄性,8周龄),用作Tregs细胞的供体。根据试剂说明书要求,使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离试剂盒(Miltenyi Biotec,德国)从C57BL/6J小鼠的脾细胞中获得Treg细胞。将纯化的Treg细胞悬浮在磷酸盐缓冲液(PBS,200ul)中以进一步注射。在无菌条件下饲养30只C57BL/6J背景的雄性ApoE-/-小鼠(3个月大),并保持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的昼夜节律。在整个实验期间,ApoE-/-小鼠均给予高脂饮食(0.25%的胆固醇和15%的可可脂),并保证足够的食物和水。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对照组(未干预),PBS组(尾静脉注射PBS)和Tregs组(尾静脉注射106 Treg)。注射一天后,通过皮下置入微量泵连续泵入Ang Ⅱ(1000ng/kg/min)28天,在实验开始2周时再次给予尾注射PBS和Treg[15.17]。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小鼠进行安乐死并收集其主动脉组织,储存于-80℃冰箱或用4%多聚甲醛固定以备用。3.2组织学分析小鼠安乐死后,用生理盐水经心脏灌注以清除血管腔中的血液,留取主动脉,用4%多聚甲醛固定。首先,通过测量腹主动脉的最大外径来评估AAA的形成,AAA定义为比正常值扩张至少50%[2]。然后,将腹主动脉包埋在OCT化合物中制作冰冻切片,每张5μm厚,通过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以评估COX-2的表达(1:500,Abcam,MA,USA)。最后,利用计算机自动辅助图像分析系统(Image Pro Plus 6.0,Media Cybernetics,美国)计算COX-2的表达量。3.3免疫荧光首先将冰冻切片用BSA封闭30分钟,然后将AAA切片与兔抗COX-2(1:100,abcam,MA,USA),小鼠抗CD68(1:100,abcam,MA,美国)或小鼠抗α-SM-actin(1:100,Sigma-Aldrich,MO,USA)在4℃孵育过夜。随后在室温条件下将切片与二抗孵育,最后使用含DAPI的抗淬灭封片剂(Vector Laboratories,CA,美国)封片。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M 710,Zeiss,德国)获得图像。3.4细胞共培养和处理在体外研究的第一部分中,在37℃下,用DMEM培养基(含有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和100 g/ml链霉素)培养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美国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巨噬细胞分别与以下三组共培养:对照组,CD25-组(CD4+CD25-T 细胞,5×105)和 Tregs 组(CD4+CD25+T 细胞,5×105),先用抗CD3抗体刺激细胞48小时(50ng/ml),然后用AngⅡ(1μM)刺激24h。最后丢弃漂浮的T细胞,并收集巨噬细胞以进一步分析。在体外研究的第二部分中,培养的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ATCC,美国),分别与以下三组共培养:对照组,CD25-组(CD4+CD25-T细胞,5×105),和Tregs组(5×105)。首先用抗CD3抗体(50ng/ml)刺激48小时,然后再用AngⅡ(1μM)刺激24h。最后丢弃漂浮的T细胞,并收获SMC用于进一步分析。3.5 ELISA收集细胞培养基的上清液,并按照ELISA试剂盒(BlueGene Biotech,上海,中国)的说明书测定PGE2的浓度。3.6 MTT通过MTT测定法(Beyotime,北京,中国)确定SMC的活力。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SMC以5000个细胞/孔的密度接种到96孔板中,给予相应刺激后每孔加入10 μl MTT(5mg/ml),并在37℃下孵育4小时。小心弃去上清液,再每孔加入75μl的二甲基亚砜(DMSO)。最后使用Varioskan Flash多功能酶标仪(Thermo Scientific,Waltham,MO,美国)在 570 nm 处分析样品。3.7实时定量PCR根据试剂的说明书,首先使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Carlsbad,CA)从腹主动脉和收获的细胞中提取总RNA,然后使用iScript cDNA合成试剂盒(Bio-Rad,Hercules,美国)用1μgRNA作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最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以确定CD6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趋化因子配体9(CCL-9),COX-2和β-actin mRNA的表达。其中,β-actin用作内参。该研究中使用的引物序列见表1。3.8蛋白质印迹分析首先从腹部主动脉或细胞中提取总蛋白。将各组等量的蛋白质加样,在1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然后将目的蛋白电转移到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上。在5%脱脂牛奶中室温下孵育2小时后,将膜与COX-2(1:500,Abcam,MA,USA)和β-actin(1:1000,CST,美国)的一抗在4℃下孵育过夜。随后,用TBST洗涤3次,将膜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的二抗室温下孵育2小时。最后,使用增强的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美国皮尔斯)拍摄图像。其中,β-actin表达量作为内参。3.9统计分析使用SPSS15.0(SPSS Inc,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采用LSD事后分析的单向ANOVA检验进行多次比较。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体内注射Tregs降低了 Ang Ⅱ诱导小鼠AAA的发病率利用AngⅡ持续微量泵入ApoE-/-小鼠以诱导AAA的实验动物模型[17-18],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的实验发现,在ApoE-/-小鼠中持续泵入AngⅡ可以成功诱导AAA。如图1所示,对照组和PBS组的AAA发生率分别为80%(8/10)和80%(8/10),而体内注射Tregs(106个细胞)后AAA的发生率只有30%(3/10),提示Tregs可以明显降低AAA的发生率(P<0.05,图1A和1C)。此外,H&E染色显示,持续泵入Ang Ⅱ显着增加了腹主动脉直径并引起内出血,而注射Treg改善了此现象(P<0.05,图1B和1D)。这些结果证实了以往的研究,即Tregs可以防止AAA的发生和发展。4.2体内注射Tregs降低了小鼠的COX-2表达现有的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AAA小鼠中COX-2mRNA的表达显着增加[19]。在体内实验中,为了阐明Treg对腹主动脉组织中COX-2表达的潜在影响,我们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对照组和PBS组相比,Tregs组的COX-2表达明显减弱(P<0.05,图2A和2B)。此外,RT-PCR和蛋白印迹分析还显示,Tregs可显着降低腹主动脉组织中COX-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P<0.05,图2C至2E)。4.3 Tregs治疗可降低小鼠SMC和巨噬细胞中COX-2的表达为了观察COX-2在SMC或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我们进行了免疫荧光染色。如图3A所示,SMC与COX-2表达共定位,而在AngⅡ+Treg组中,SMC中COX-2的表达明显减少(图3A)。同时,图3B显示在AngⅡ组和AngⅡ+PBS组的巨噬细胞中有COX-2表达,而Treg能够显着降低巨噬细胞中COX-2的表达(图3B)。4.4 Tregs刺激巨噬细胞和SMC后,减少了细胞中COX-2和PGE2的表达已有研究显示在炎性刺激(例如AngⅡ)诱导下COX-2表达明显升高[9]。在内皮细胞中,Ang Ⅱ刺激后,COX-2表达显着增加[20-21]。由巨噬细胞和SMC合成的前列腺素E2(PGE2)可以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产生并导致血管壁的降解[22]。先前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SMCs可能是Tregs靶向治疗AAA的主要细胞[15]。因此,在我们的实验中,相继用Tregs和AngⅡ处理巨噬细胞和SMCs,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Tregs处理可显着降低巨噬细胞中COX-2和PGE2的表达,而CD4+CD25-T细胞对COX-2和PGE2的表达影响不大(P<0.05,图4A至4C)。此外,与对照组相比,Tregs治疗还显着降低了 SMCs中COX-2和PGE2的表达(P<0.05,图4D至4F)。以上结果表明,Tregs治疗可降低Ang Ⅱ诱导的巨噬细胞和SMC中COX-2和PGE2的表达。4.5 Tregs治疗增加SMCs的活力并诱导巨噬细胞表型的转变随后我们研究了 Treg对SMCs活力和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如图5AMTT结果所示,与AngⅡ组相比,Treg治疗增加了 SMC的活性,而CD4+CD25-T细胞没有改变SMC的活性。此外,RT-PCR显示,Tregs刺激后诱导了巨噬细胞表型的转变,表现为M1相关基因(CD86和iNOS)表达下调和M2相关基因(Arg-1和CCL-9)表达上调(P<0.05,图5B至5E)。这些结果表明,Tregs增加了 SMCs的活性并诱导巨噬细胞表型从M1型转变为M2型。5结论在AAA的体内和体外实验中,Tregs治疗均可显着降低AngⅡ诱导的COX-2的表达,这表明Tregs可能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对AAA发挥保护作用,该研究可能为AAA的免疫治疗提供启示。

管唯唯[9](2020)在《冠状动脉CTA联合腺苷负荷心肌灌注在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方式,一种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是一项有创检查,需要在专业的导管室经过微创手术才能完成。另一种是冠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是一种无创操作,将造影剂注入体内,观察冠脉血管的形态与走势,确定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具有与DSA相似的效果。CCTA对预测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有限,除了管腔区域狭窄外,其他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和组成参数有助于评估下游心肌缺血的情况。随着CCTA和腺苷负荷CT心肌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的整合,可以在一个程序中获得关于冠状动脉解剖和功能的可靠信息,其良好的清晰度、准确度已经能够满足临床要求,由于其并发症风险小而广泛用于门诊或病房。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联合腺苷负荷心肌灌注一站式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斑块性质和形态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84例临床经DSA检查后有冠脉斑块患者。年龄5074岁,平均(62.5±10.5)岁。男40例,女44例。对这些患者连续行冠脉CTA和腺苷负荷心肌CTP扫描,对所有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自动定量分析(定量CTA),获得冠脉血管狭窄的情况。下游心肌缺血通过对静态和负荷CTP图像的视觉分析进行评估。病变的定量CTA参数(有或无下游心肌缺血)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根据具体需要而定。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缺血病变与非缺血之间斑块特征的显着性差异,以缺血作为非缺血是因变量。结果84例患者,共有146条冠状动脉存在一个或多个冠状动脉斑块,其中31条(21%)与缺血有关,其中狭窄率<50%、50%-70%、>70%的病变中,9%(6/67)、18%(9/51)、57%(16/28)为下游缺血。此外,与缺血相关斑块的平均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斑块长度、斑块最大厚度和致密钙体积显着高于非缺血相关的斑块,但只有狭窄严重程度(%)(OR1.06;95%可信区1.02-1.10;P=0.006)和病变长度(mm)(OR1.26;95%可信区间1.02-1.55;P=0.029)是独立的相关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状动脉CTA联合腺苷负荷心肌灌注一站式检查是评价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同时为临床判定左心室功能提供便捷的、具有筛诊潜力的技术。(2)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病变长度是引起心肌缺血的独立相关性因素。

吴豪[10](2020)在《Revolution CT对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斑块CTA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评价Revolution CT在易损斑块的诊断的预测价值和作用。方法:1.收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心内科确诊的接受过冠脉CTA检查的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斑块在冠脉CTA上斑块特点上的差异,包括点状钙化、正性重构、餐巾环征、非钙化斑块CT值和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情况。2.收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间怀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58名同时行Revolution CT检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48~86岁,平均(69.32±9.16)岁,检查Revolution CT在斑块定量检测上与血管内超声的一致性,定量指标包括管腔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血管外膜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血管重构指数(RI),以及计算Revolution CTA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的点状钙化、正性重构、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和餐巾环征比例高,非钙化斑块CT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834、9.561、4.440、9.927,t值为10.716,P值均<0.05);2.以血管内超声为金标准,Revolution CT对临界病变的管腔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MLA、MLD、EEM-CSA、PA、PB及RI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1.468、1.761、1.086、1.909、1.214、0.829、0.264、1.383,P值均>0.05),且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34、0.732、0.719、0.813、0.732、0.69、0.658、0.732);Revolution CT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3.81%、70.27%、73.17%、68.42%及70.89%。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在CTA上的主要特征有点状钙化、正性重构、餐巾环征、非钙化斑块CT值低和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在CTA上一个新的征象。2.Revolution CT和血管内超声对于斑块的定量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于易损斑块具有良好的预测率。

二、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Acute and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Determined by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Acute and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Determined by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论文提纲范文)

(1)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探究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线资料收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情况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参数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左室不同步参数的比较
        2.5 左室不同步参数对CT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的应用价值
        3.2 不同门控技术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的比较
        3.3 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对CTO患者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
        3.4 机制探讨
    4 结论
第二部分 探究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线资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参数分布
        2.2 左室不同步参数与各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
        2.3 分析总结
    3 讨论
        3.1 影响冠脉完全闭塞病变左室不同步参数的临床检验指标
        3.2 机制探讨
        3.3 研究展望
    4 结论
第三部分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线资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情况
        2.3 脑钠肽水平在事件组与非事件组的分布
        2.4 BNP对 CTO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
        2.5 BNP对 CTO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3.1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需要简便的生物标志物预测预后
        3.2 本研究中脑钠肽的预测价值
        3.3 脑钠肽预测冠脉CTO预后的可能机制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预后的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收缩功能力学指标与CT心肌灌注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ACS患者冠脉多支病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和局限性
附图及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在心血管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章 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
        2.2.1 一般疾病资料
        2.2.2 实验室相关指标
    2.3 CACs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入选人群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3.3 CAC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 CAC的危险因素分析
    3.5 NLR对CAC诊断效能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慢性肾脏病患者并发血管钙化影像学检查
    参考文献

(6)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2.药物治疗现状
3.思考与展望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8)炎症微环境的免疫调控与血管重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血清白介素增强结合因子3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预测价值的研究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Ⅰ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Ⅱ:白介素增强结合因子3在斑块易损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Ⅱ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Ⅲ:调节性T细胞抑制COX-2表达对腹主动脉瘤发挥保护作用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Ⅲ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9)冠状动脉CTA联合腺苷负荷心肌灌注在心肌缺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Revolution CT对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多模态影像评估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Acute and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Determined by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论文参考文献)

  • [1]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D]. 安美玉.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收缩功能力学指标与CT心肌灌注关系的研究[D]. 潘继琛. 山东大学, 2021(09)
  • [3]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ACS患者冠脉多支病变的关系[D]. 梁艳胜. 山东大学, 2021(09)
  • [4]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史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D]. 赵文曼.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8]炎症微环境的免疫调控与血管重构分子机制的研究[D]. 刘斌. 山东大学, 2020(01)
  • [9]冠状动脉CTA联合腺苷负荷心肌灌注在心肌缺血中的应用[D]. 管唯唯.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10]Revolution CT对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研究[D]. 吴豪.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确定的急性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钙化的不同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