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文言文教学何去何从——兼评新课标相关内容

兼谈文言文教学何去何从——兼评新课标相关内容

一、也说文言教学向何处去——兼评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陈东识[1](2016)在《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获得优秀文化的陶冶,提升人文修养,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想有效达成文言文教学目标必须贯彻落实到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而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期教学准备就是课堂教学设计。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能否真正得到实现,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因为教学设计不仅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而且还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间桥梁。教学设计设计得巧妙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如果教师对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缺乏精心设计,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可能会因为缺少宏观指导而显得杂乱无章,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效乃至无效。相反,优质的教学设计不仅为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还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可见,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是举足轻重。因此,教师必须对文言文教学设计进行深入思考,潜心研究。本文以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论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优化文言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终极追求目标,探讨了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在解读新课标关于高中文言文课程目标以及分析高中各类型文言文前提下设计高中文言文单元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是从文本教学内容和文本之外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最后是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以及在本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师说》教学设计案例。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教学设计的概述,分两小节。第一节是教学设计概念阐述。第二节是教学设计基本原则阐述。第三章是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理论依据和意义,共四小节。第一节是高中文言文的价值。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人文精神价值、美育价值。第二节是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具体包括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第三节是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这一节主要是从以课程观来统领设计原则、坚持文”“言”并重的设计原则,坚持立足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教的原则,坚持预设和生成相统一的原则等原则来阐述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遵循的设计原则。第四节是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做好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重大,是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深入新课改的基础,是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科学性、效率性的关键,是促进师生共生共长的内在要求。第四章是高中文言文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内容设计,分为四小节。第一节是高中文言文教材的分析。第二节是对新课标关于高中文言文课程目标的解读。第三节是设计高中文言文单元教学目标。第四节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对于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从文言、文学、文章、文化四方面的文本教学内容来设计,另一方面是从文本以外的教学内容来选择。第五章是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以及教学设计案例展示,分为两小节。第一节是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设计。教学策略关系到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以及怎样组织教学的问题,因此要格外重视。下面我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品味探究,深化文本:迁移运用,拓展文本;课堂小结,回顾文本;布置作业,巩固文本这六个环节来设计教学流程,在具体环节体现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第二节是在本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的《师说》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吴婷婷[2](2015)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研究》文中提出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断选择的过程,语文教育的建设历史是对语文教育现代性不懈追求的历史;而清末民国国文教科书的演变历程,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断选择、诠释、重构和探索的过程。选取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并以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在传统文化选择历程中表现出最为复杂、多变、奋进、挣扎的螺旋上升态势,诸多现代教育和文化问题,都可在这一时段发现惊人的历史印记。所以,研究清末民国的文化和教育问题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果不是历史以偶然中的必然给予古老中国强烈的外部刺激,乾嘉诸老所创立的学术范式或可为中国文化另辟新路,使得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内涵式蜕变完成近代化转型,谋得康、梁、胡适所期待的“近代科学”的文化蜕变;亦或乾嘉诸老的遗智尚不足以达成使命,那么中华文化可能重新构建一番崭新的文化体系。遗憾的是,历史的车轮不会逆转,深深的车辙见证的往往与期待和假设相背离。历史的屈辱以亘古未见的惨败和屈辱的城下之盟告终,从此,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社会性质被迫改变,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再难自保,逐步融入在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的轨迹中去。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文化狂飙的劲头席卷中华大地,面对西方各类教育思想的头脑风暴,“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框架被打破,这“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1将传统文化的选择导入了现代化、科学化、人本化的征途。本研究以“中华传统文化选择为主体,价值趋向为主导、中学国文教科书文本研究为主线”而展开,遵循历史发展状态的研究逻辑,从理论层面系统地分析文化问题、教育问题、教科书问题。这三条线相互交叉和映证,最终作用于教育对象上,“教科书中怎样选择中华传统文化,选择怎样的传统文化用之于语文教育,如何通过语文教科书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向学生的转化,使得学生成为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些问题就成为本研究的初衷和归宿。根据这一线索和研究思路,本论文分四章内容呈现研究过程和结论:第一章绪论。叙述了本研究的缘起、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案、创新与不足之处等内容。第二章清末“中体西用”文化选择下中学堂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近代化转型。内容有:清末“民族危机”带来传统文化选择中的意识更迭;清末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清末“国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中文学服膺于实用的价值趋向;清末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具体研究1908年吴曾祺主编的《国文教科书》内容,通过表格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本章结论:一是清末之文化选择—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命脉的根本,“修身”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线;二是清末传统文化选择之价值趋向——从“学优而仕”(工具主义)到“经世致用”(实用主义);三是清末之国文教科书——是对传统旧式文选型语文教材的艰难突破。一言以蔽之,清末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未跳出“中体西用”的价值框架,可以形容为——“秋风不惊堂前雁,夕阳仍恋路旁鸦”。第三章民国时期“现代多元”文化选择下中学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现代化转型。内容包括:民国期间革新气象与传统文化选择的重构轮回;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现代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上文学服膺于科学的价值趋向;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具体研究1935年叶圣陶、夏丐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通过表格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本章结论:一是民国时期之文化选择——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传承民族命脉的根本,这一时期“修身”的新内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线和脊梁;二是民国时期传统文化选择之价值趋向——从“独善其身”(个人功能)到“兼济天下”(社会功能);三是民国时期之国文教科书——在白话文教育中实现对传统文学教材的科学化突破。一言以蔽之,民国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选择破除了“中体西用”的价值框架,在坚定的前行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可以形容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回”。第四章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价值趋向对于当代的启示。“让历史回答未来”,本章期望以历史之镜关注现实文化、教育、中学语文教科书问题,分四个问题进行阐述:其一,清末民国中学国文教科书是现代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选择的历史之鉴;其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趋向是语文教科书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其三,兼容多元文化价值趋向且凝结民族之魂是语文教科书未来发展的方向;其四,基于严凌君语文教育读本的思考。

张安琪[3](2014)在《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的设置状况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01版新课标的出台,由于“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系统性”的提法,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出现了淡化。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材中文言知识的淡化势必带来课程与教学的新变化,也会产生新问题。淡化后的文言知识究竟呈现怎样的状况?是否带来了文言学习的积极变化?究竟是否适合文言教学的需要?基于这些疑问,本研究选取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这套教材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内容设置的质量和水平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调查统计,并对这套教材在教学实际中的使用效果和一线老师的反映进行调查,用确切的调查数据和使用效果分析对这套教材的文言词语知识内容设置状况的合理性和缺陷做出评价,为今后的语文教材建设提供较为充分的数据以及基本研究资料。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主要论证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以及关于文言词语知识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背景资料和调查方案设计,主要梳理与语文知识(主要是文言词语知识)相关的国家教学文件和学术界主流观点的背景资料,阐述本研究的意图和调查角度;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的设置进行调查数据收集和展示,主要涉及书下注释、研讨与练习以及必修五知识专文,并对各部分的文言词语知识的设置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第四部分展示使用这套教材的教学反馈和教学实际效果调查,包括教师访谈调查、课堂观察调查、发放学生测试卷进行测试调查三种形式获得的资料,对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设置的质、量和呈现方式三个层面的设置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和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五部分是本调查研究的结论,调查显示,这套教材的文言词语知识设置在削减了词汇学意义上的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导致了适用于文言词语学习的、合乎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知识的缺失。

张莉[4](2012)在《开展文学性教育 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不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本文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性教育,挖掘文本深层的文化、思想内涵,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将文化教育蕴含其中,使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锤炼自身道德修养,使学生认识、理解、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徐在春[5](2011)在《文言文全过程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全过程教学策略意在通过分析文献和实践调查分析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寻求文言文教学优化的突破点。本文在文言文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力图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的角度来精心设计“教”,跟踪和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一方面合理设置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合理安排文言文的字、词、句、章等教学元素,借助“先行组织者”方式帮助学生从字、词、句的理解逐步过渡到对全文的品读。整个教学过程采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习效率来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

陈茨茨[6](2011)在《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的主要特点及借鉴意义》文中提出2010年6月2日,美国的各州教育长官委员会(CCSSO)和全国州长协会(NGA)共同发布了一份由州引导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CCSS for ELA)。这份标准包括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英语标准,为美国儿童成功进入大学和未来就业设立了清晰而一贯的母语学习目标。文章首先追溯了标准制订的背景,分析了美国全国性课程标准提出的历程,评价了该标准与现任乃至上一任政府相关政策的关系,提出美国基础教育国家化的趋势。随后,文章描述了标准制订的过程,介绍了标准文件的内容和结构,以使读者对该标准形成初步认识。在对标准的介绍之后,文章从总体的设计理念和标准的具体内容两方面出发,总结了标准的主要特点。其中,总体设计理念包括建立在升学和就业的期望上、强调结果而非过程、强调相关学科对学生读写素养的共同责任、建立在事实和研究的基础上四个主要特点,而标准的具体内容又主要从阅读、写作、口语和交际、语言以及体现在这四个模块中的媒介技能五个方面分别分析它们的特点。最后,文章从增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可读性、可操作性,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基础研究四个方面,结合该标准的特点,分析了该标准的借鉴意义。

谷明磊[7](2009)在《运用诵读法改善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状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对于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当今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尚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讲解而轻视诵读,这种现象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则表现得更为明显。本论文从农村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入手,具体分析河北省平山县外国语中学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我国古代文言文教育的优良经验,提出诵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诵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诵读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诵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论文结合河北省平山县外国语中学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在我校实施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策略——消除隔阂,使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多样诵读,避免单调重复;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古今结合,学以致用。同时提出了文言文诵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及提高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意见。

于琳丽[8](2007)在《“仰观象乎古人”、“俯贻则于来叶” ——《文赋》创作观与高中古代散文教学》文中指出高中古代散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古代散文比例也在不断扩大。但目前古代散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太乐观,对文章的理解相当浅显,解读过于注重字词句的识记,忽视文本的文化意义。长期把古代散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工具性、实用性,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却被忽略了。文学的整体性被肢解,人文性被逐出课堂。古代散文拥有无尽的精神内蕴和艺术魅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和语言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历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根据自己的见解,对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及创作特点等方面做了细致分析与总结。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古代文论中寻找鉴赏古代散文的钥匙,西晋陆机的《文赋》就是这样一部系统总结之作。运用它的理论观点来指导古代散文教学,是有的放矢。恰当地、创新地、结合当前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现状来运用它,会帮助我们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目标定位等问题。本文力求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古代散文的精神内蕴和艺术魅力。对古代散文教学研究而言,以《文赋》创作观为契入点是一个新的视角,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视角,希望此项研究能为中学古代散文教学注入活力。

张锋[9](2007)在《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文中指出自清末语文正式设科以来,文言文教学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百年来,中学文言文教学历经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百年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历经了许多的变革,而伴随着每一次重大的变革,一大批文言教材也应运而生,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富有特点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大批语文教育教学专家也为文言文教学的革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一切都奠定了中学文言文教学变革的历史基础。但相对于语文现代文教学变革的现状而言,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尚处于摸索徘徊的阶段,文言文教学事实上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费时弥多,收效甚微。尽管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这些探索与革新普遍缺乏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且片面强调实践,因而或过分强调文言文的工具性特点,或过分强调文言文的人文性特征,使得文言文教学改革陷入越改越乱的误区,从而导致了近年来高考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学文言文的现状呼唤着文言文教学革新的系统化与深入化。中学文言文教学该往何处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变革指明了方向——将课堂还给学生,恢复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充分挖掘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文言文教学改革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认清文言文的本质——文言文首先是文言,要把“文言现象”的落实作为教学工作的基石来对待;然后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文本、教师与学生三者间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间的关系。这“四种关系”是教学改革实践中必须认清的课题。中学文言文变革的理论依托何在?要解决好上述四个关系,必须大胆借鉴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我们处理好“文本——学生——教师”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新的知识与能力的习得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功。对话为获取新知培养能力构筑了一个情感平台,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西方心理认知结构理论则为构建新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罗杰斯等等)都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个主动的过程,知识是被建构的,而不是被动地吸收,更不是被强加的;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生成假设并自己检验;学生之间应当相互交流;有效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去解决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构建新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首先,我们要针对《语文课程标准》调整并建构新型的师生对话合作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导方法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形成由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和开放的教学评价等构成的新型体系。要之,笔者本着立足文言文教学实践、依托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原则,沿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过去(历史轨迹)——现状(存在问题)——将来(变革策略与实践)这一线索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建构中学文言文新型教学策略稍作论述,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斧正指点。

吴太平[10](2006)在《文化: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生产、贸易、消费的跨国化,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也正以功能性的变化投身于世界文化之林。在中国文化走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也接踵而至,主要表现在人们,尤其是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一些传统美德倍受冷落。这种人文危机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重视,也导致了学术界对语文教学的又一次大讨论,有过激指责之辞,也有推卸责任之举。为此,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入手,选择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中学文言文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借助逻辑学、语文教育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读解学的基础理论,并参考了西方文化之王——后现代哲学等前沿思潮,本文以为: 一、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母语教学,但它不能等同于语文教育。中学文言文教学应当立足言语形式,教学本质在于通过教学互动,学生学得运用母语的技能,以便阅读更广泛的古代经典,更好地参与现代言语交际。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义务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责任。另外,基础教育之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将不再或很少直接接触文言文本,这样,在其他科目较少涉及传统文化的情况下,中学文言文教学渗透文化教育,是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古代社会、了解现代文化渊源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在人文失落的今天,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三、文化,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从认知语境的角度看,文化的认知是读解文言文的认知语境,它服务于言语形式的学得;正确的文化认知对文言意义、主旨的客观读解以及读者思维和态度的养成、语感的训练都大有益处。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文化的认知提升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之一,无论是语言层面还是非语言层面,文化都应视为中学文言文教学重要价值取向。 这是一个文化超越的时代,保守中国传统文化是束缚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绊脚石,但一概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现代化,也必将因失去立足的根遭受冲动的惩罚,而这个根的扎实与否,尤其取决于青少年,因此,中学文言文教学必须肩负传承民族文化、批判地吸收文化精髓、服务现代交际的重任。 文化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二、也说文言教学向何处去——兼评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说文言教学向何处去——兼评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综述
        1. 文言文教学研究现状
        2. 文言文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访谈法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 教学设计概念
    (二)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2. 可操作性原则
        3. 指导性原则
        4. 创造性原则
二、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意义
    (一) 高中文言文的价值
        1. 文化价值
        2. 人文精神价值
        3. 美育价值
    (二)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1. 系统理论
        2. 学习理论
        3. 教学理论
    (三)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1. 坚持以课程观统领设计原则
        2. 坚持“文”“言”并重设计原则
        3. 坚持立足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原则
        4. 坚持预设与生成统一设计原则
    (四)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1. 贯彻落实新课标、深入新课改的基础
        2. 提高教学工作科学性、效率性的关键
        3. 促进师生共生共长的内在要求
三、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设计
    (一) 对新课标关于“高中文言文”课程目标解读
        1. 对知识与能力目标解读
        2. 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解读
        3.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解读
    (二) 高中文言文教材分析
        1. 叙事散文教材分析
        2. 山水游记教材分析
        3. 议论性散文教材分析
        4. 抒情散文教材分析
    (三) 高中文言文单元教学目标分类设计
        1. 叙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2. 山水游记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3. 议论性散文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4. 抒情散文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四)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1. 文本教学内容
        2. 文本之外的教学内容
四、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及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一)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3. 品味探究,深化文本
        4. 迁移运用,拓展文本
        5. 课堂小结,回顾文本
        6. 布置作业,巩固文本
    (二)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的展示
        1. 《师说》教学设计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一) 传统文化选择
        (二) 中学国文教科书
        (三) 价值趋向
    四、研究方案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清末“中体西用”文化选择下中学堂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近代化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族危机在传统文化选择过程中的意识更迭
        一、教育现状迫使对传统文化选择的“文化反省”
        二、新教育思想催促对传统文化选择的“文化自觉”
        三、革新举措导致对传统文化选择的“文化断层”
    第二节 清末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教材与近现代语文教科书的同源异流
        二、编审制与首部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选择的制度与现实回应
        三、中学国文教科书相对缩水与传统文化选择差异的深层呈现
    第三节 清末国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中文学服膺于实用的价值趋向
        一、修身科和国文科的渐次导入与传统经学教育的价值趋向转型
        二、“范文学教育”向“文学教育”课程体系转型的价值趋向
        三、“八目教育”定位近代国文课程对传统文化选择的基本规格
    第四节 清末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
        一、吴曾祺版《国文教科书》的基本情况
        二、吴曾祺版《国文教科书》的内容统计和数据分析
        三、吴曾祺版《国文教科书》的文本透视
    本章小结 秋风不惊堂前雁 夕阳仍恋路旁鸦
第三章 民国时斯“现代多元”文化选择下中学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现代化转型
    第一节 民国期间革新气象与传统文化选择的重构轮回
        一、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选择的“文化巩固”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选择的“文化狂飙”
        三、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的繁荣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选择的“文化重构”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
        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成长与中国现代语文教科书发展的波澜壮阔
        二、国审制和首部现代语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选择的制度与现实回应
        三、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多样繁荣与传统文化选择纵深发展的深层呈现
    第三节 现代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上文学服膺于科学的价值趋向
        一、传统文化选择中的“问题之争”与语文课程早期的大众化方向
        二、传统文化选择的“运动之兴”与语文教育早期的科学化路径
        三、“修身”的演进与民国时期教科书科学化的反思
    第四节 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
        一、叶圣陶版《国文百八课》的基本概况
        二、叶圣陶版《国文百八课》的内容统计和数据分析
        三、叶圣陶版《国文百八课》的文本透视
    本章小结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回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价值趋向的当代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是现代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选择的历史之鉴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趋向是语文教科书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
    三、兼容多元文化价值趋向且凝结民族之魂是语文教科书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基于严凌君语文教育读本的思考
结语 历史:过去—现在——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的设置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词语知识设置的文献研究
        1.2.1 老一辈教育家对文言文词语知识的看法
        1.2.2 现代语文教育界对文言词语知识的看法
        1.2.2.1 现代语文教育界对文言知识课程目的的看法
        1.2.2.2 现代语文教育界对文言词语知识地位的看法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2章 调查的背景资料和方案设
    2.1 调查研究的相关背景资料
        2.1.1 国家教学文件中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设置要求的梳理
        2.1.1.1 1963年以来教学大纲中对文言文词语设置要求的梳理
        2.1.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文言词语知识设置要求的梳理
        2.1.2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研究文献概述
        2.1.2.1 语文知识重要性的重申
        2.1.2.2 语文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的现状
        2.1.2.3 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的调查研究
        2.1.3 人教社《试教通讯》中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词语知识内容的解说
    2.2 调查的研究思路和方案设计
        2.2.1 调查意图
        2.2.2 调查对象
        2.2.3 调查角度的选取
        2.2.4 调查的相关理论支撑
第3章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
    3.1 文言词语知识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
        3.1.1 文言词语知识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概述
        3.1.1.1 通假字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
        3.1.1.2 词类活用现象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
        3.1.1.3 一词多义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
        3.1.1.4 词性、用法等相关文言词语知识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
        3.1.1.5 书下注释中同义项复现的呈现状况
        3.1.1.6 书下注释中常用词的呈现状况
        3.1.1.7 书下注释中其他文言词语知识的呈现状况与特点分析
        3.1.2 文言词语知识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总体特点及分析
    3.2 文言词语知识在研讨与练习中的呈现状况
        3.2.1 研讨与练习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
        3.2.1.1 从文言词语知识点层面分析研讨与练习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
        3.2.1.2 从布鲁姆目标分类学层面分析研讨与练习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
        3.2.1.3 从与注释的结合程度层面分析研讨与练习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
        3.2.2 研讨与练习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特点与分析
    3.3 文言词语知识在必修五知识专文中呈现状况
第4章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教学效果调查
    4.1 教师访谈调查
        4.1.1 访谈目的
        4.1.2 访谈提纲的设计
        4.1.3 访谈对象及构成
        4.1.4 访谈记录汇总及分析
    4.2 课堂实录观察
        4.2.1 设计课堂实录的原因
        4.2.2 课堂实录情况介绍
        4.2.3 课堂实录的特点分析
    4.3 学习效果测试调查
        4.3.1 测试目的
        4.3.2 测试卷的设计
        4.3.3 测试对象与方法
        4.3.4 测试结果数据统计及分析
        4.3.4.1 通假字部分
        4.3.4.2 词类活用部分
        4.3.4.3 同义项复现部分
        4.3.4.4 一词多义部分
        4.3.4.5 常用词部分
        4.3.4.6 古今异义部分
    4.4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教学效果调查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书下注释文言词语知识呈现情况
附录二:研讨与练习中文言词语知识呈现情况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课堂实录
附录五:高中文言文词语知识测试卷设计
致谢

(4)开展文学性教育 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足学生主体地位, 开展文学性教育
    1.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
    2.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3. 教学生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二、拓展延伸课本内容, 开展文学性教育
    1. 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的拓展、延伸, 夯实课内文言的基础。
    2. 以课外学习为基础的拓展、延伸,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 在课外文言文写作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结语

(5)文言文全过程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文言文教学的历史、现状及目标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历史的回眸
        一、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材和编排的演变
        二、语文教育名家有关文言文教学的讨论
    第二节 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扫描
        一、文言文的教材现状
        二、文言文的教法现状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尺度——读懂浅易文言文
        二、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基点——理解字、词、句
第二章 文言文教学全过程教学策略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全过程教学策略概述
        一、文言文教学的构成要素
        二、文言文教学全过程的内涵
        三、教学策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理论与文言文教学全过程教学策略
        一、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二、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理论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中的学法和教法
        一、文言文教学中的学法
        二、文言文教学中的教法
第三章 文言文全过程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节 课前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课前教学内容安排的目标
        二、课前教学内容安排的形式
    第二节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的预设目标
        二、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的恰当选择
    第三节 课后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课后教学内容安排的目标
        二、课后教学内容的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6)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的主要特点及借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课程标准
        1.2.2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1.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标准制订的背景
    2.1 全国性课程标准的提出
    2.2 全国性课程标准的发展
    2.3 美国基础教育国家化的趋势
        2.3.1 布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教育法案
        2.3.2 奥巴马政府的"力争上游"教育拨款计划
第3章 标准的制订和结构
    3.1 标准的制订
    3.2 标准的结构
        3.2.1 标准文件的总体结构
        3.2.2 CCR固定标准和年级细分标准结合
        3.2.3 K-8按年级细分,9-12平均分成两段
        3.2.4 标准通过四个模块呈现
        3.2.5 附件A\B\C
第4章 标准的主要特点
    4.1 标准总体设计理念的特点
        4.1.1 建立在升学和就业的期望上
        4.1.2 强调结果而非过程
        4.1.3 强调相关学科对学生读写素养的共同责任
        4.1.4 建立在事实和研究的基础上
    4.2 标准内容的特点
        4.2.1 阅读标准的特点
        4.2.2 写作标准的特点
        4.2.3 口语和听力标准的特点
        4.2.4 语言标准的特点
        4.2.5 对媒介技能的要求贯穿其中
第5章 标准的借鉴意义
    5.1 增强语文课程标准可读性方面的借鉴意义
        5.1.1 明确使用对象
        5.1.2 注意对术语的解释
        5.1.3 注意目标表述的科学性
    5.2 增强语文课程标准可操作性方面的借鉴意义
        5.2.1 注意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对应
        5.2.2 提供研究依据
    5.3 调整语文课程标准内容方面的借鉴意义
        5.3.1 调整阅读目标的内容
        5.3.2 调整写作目标的内容
        5.3.3 调整表达与听力目标的内容
        5.3.4 调整识字与写字目标的内容
        5.3.5 应将对媒介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程目标的各个方面
    5.4 加强语文课程的基础研究方面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7)运用诵读法改善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状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诵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一.我国古代诵读教学的经验
        二.我国古代的诵读方法
    第二节 当代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当代诵读教学的理论总结
        二.当代优秀语文教师的诵读教学实践
第二章 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对策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中实施诵读应遵循的理念
        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
        二.根据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
        三.以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文言知识为前提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诵读目标
        五.采用恰兰有效的评价机制
    第二节 文言文教学中实施诵读应采取的对策
        一.消除隔阂,使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
        二.多样诵读,使学生学习文言文更积极
        三.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四.古今结合,学以致用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中实施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视农村中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
        二.正确把握农村学生诵读的心理特征
        三.正确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读与讲的关系
第三章 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实施诵读教学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 平山县外国语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调查
        一.平山县外国语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调查情况
        二.制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因素
        三.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第二节 文言文诵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
        二.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仰观象乎古人”、“俯贻则于来叶” ——《文赋》创作观与高中古代散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怎样运用《文赋》
    三、研究的难点和方法
    四、相关说明
    五、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赋》创作观概述
    第一节 意称于物
        一、仰观象乎古人——创作主体的自身修养
        二、磬澄心以凝思,渺众虑而为言——艺术构思
    第二节 文逮于意
        一、巧立意
        二、理扶质
        三、考辞就班
        四、遣言贵妍——语言美
        五、文体与风格
第三章 当前古代散文教学问题
    第一节 当前古代散文教学问题
        一、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二、古代散文教学测评不够科学
        三、部分选文较难
        四、教师理论知识不丰富
        五、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第二节 师生对古代散文的态度
        一、学生的态度
        二、教师的态度
第四章 重新审视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第一节 吸收古代散文的精神内蕴,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一、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情的感染
        二、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志的追求
    第二节 借鉴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语言修养
        一、构思与布局
        二、清丽芊眠语言美
        三、诗缘情绮靡,赋体物浏亮——文体
        四、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风格
第五章 新的目标定位下古代散文教学的两个转变
    第一节 教师理念转变
        一、提升文学素养
        二、丰富理论知识
    第二节 教学理念转变
        一、用审美的眼光鉴赏古代散文
        二、用整体的观念把握古代散文
        三、用现代的理念解读古代散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言文教学的历史沿革
    一、文言文教学要求及教材的演变
    二、文言文教法的沿革
第三章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高考抽样调查情况
    二、情况调查与分析
    三、结论
第四章 对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一、“教”与“考”的脱节
    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第五章 《新课程标准》与新的文言教学要求
    一、自主学习的要求
    二、学习内容的拓展
    三、引入阅读评价机制
    四、诵读地位再度提升
    五、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
第六章 构建文言文教学新型的师生观
    一、关于学生的角色定位
    二、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
    三、构建“对话型”师生观
第七章 认知结构理论与新型文言教学策略
第八章 文言新型教学策略之激趣篇
    一、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
    二、激趣的实施方式
第九章 文言教学新策略之诵读篇
    一、诵读的意义
    二、诵读的实施
第十章 文言教学新策略之架构篇
    一、开放式教学的内涵
    二、开放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三、开放式教学的原则
    四、开放式教学的架构
第十一章 文言文新型教学策略之范例研究
    一、课堂实录
    二、教学实录简析
第十二章 结语
参考书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后记

(10)文化: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念界定
    1.1 文化
    1.2 文言文
    1.3 文言文教学
第二章 文化: 读解文言文的认知语境
    2.1 关于读解
    2.2 关于认知语境
    2.3 传统文化的认知对读解文言文的影响
        2.3.1 确保意义的确定性客观性
        2.3.2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3.3 培养严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
        2.3.4 有利于语感训练
第三章 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 文言文教学目标之一
    3.1 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演变及其分析
    3.2 文化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
        3.2.1 语言认知层面
        3.2.2 非语言认知层面
第四章 文化超越: 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之辩正
    4.1 阶级性
    4.2 时代性
    4.3 与时俱进,实现民族文化的新跨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也说文言教学向何处去——兼评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 陈东识.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2]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研究[D]. 吴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3]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的设置状况调查研究[D]. 张安琪.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 [4]开展文学性教育 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研究[J]. 张莉. 文教资料, 2012(36)
  • [5]文言文全过程教学策略[D]. 徐在春. 苏州大学, 2011(06)
  • [6]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的主要特点及借鉴意义[D]. 陈茨茨.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7]运用诵读法改善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状况的研究[D]. 谷明磊. 河北师范大学, 2009(10)
  • [8]“仰观象乎古人”、“俯贻则于来叶” ——《文赋》创作观与高中古代散文教学[D]. 于琳丽.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6)
  • [9]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 张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10]文化: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D]. 吴太平. 江西师范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兼谈文言文教学何去何从——兼评新课标相关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