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因素对肿瘤骨转移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影响及处理

膀胱因素对肿瘤骨转移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影响及处理

一、膀胱因素对肿瘤骨转移核素显像的影响及其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罗丽萍[1](2021)在《骨显像半定量法及临床相关因素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原发病灶Gleason评分、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等因素对PCa患者全身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同时明确其与PCa核素全身骨显像Soloway分级间的相关性;2)探讨SPECT平面骨显像的半定量分析法对PCa全身骨显像单发骨骼浓聚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科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且确诊PCa的174例患者,根据骨转移病灶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56例)和非骨转移组(118例)。采用组间检验分析PCa患者年龄、原发病灶Gleason评分、血清PSA指标与骨转移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各参数对PCa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同时依据患者全身骨显像明确的骨转移病灶数目进行Soloway分级,分析各指标与全身骨显像Soloway分级间的相关性。2)对174例患者SPECT全身平面骨显像上性质较明确的584个骨显像剂异常浓聚灶进行骨半定量分析得到(T-NT)/NT(注:T指病灶的放射性计数;NT指本底的放射性计数),探索其与显像剂异常浓聚灶良恶性的关系,同时采用ROC曲线明确其对单发浓聚灶的诊断效能。结果:1)174例PCa患者诊断骨转移者有56例,非骨转移者为118例。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 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 PSA)在PCa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Gleason评分、f PSA是PCa患者诊断骨转移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t PSA及f PSA三者联合(AUC=0.85)与单个f PSA(AUC=0.82)诊断PCa骨转移的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均显着优于单因素Gleason评分及t PSA(AUC分别为0.73、0.78;P<0.05)。核素骨显像不同Soloway分级的Gleason评分、t PSA及f PSA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且其水平均与Soloway分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38,0.46,0.53;P均<0.01)。2)核素骨显像上584个显像剂异常浓聚灶依据临床诊断标准分为骨转移灶(334个)和非骨转移灶(250个),骨显像剂浓聚灶的(T-NT)/NT水平在骨转移灶(6.83±3.92)与非骨转移灶(3.25±2.11)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当(T-NT)/NT取4.56时对PCa核素骨显像单发显像剂异常浓聚灶的诊断价值最佳,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9.46%、79.20%。结论:1)Gleason评分、t PSA及f PSA是明确PCa骨转移的重要因素,其中Gleason评分、f PSA是其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与单个f PSA对PCa骨转移的诊断效能差别不大,均明显优于单个Gleason评分、t PSA;且Gleason评分、t PSA及f PSA与核素骨显像的Soloway分级具有显着的相关性。2)核素骨显像半定量法,即(T-NT)/NT指标对鉴别PCa单发显像剂异常浓聚灶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T-NT)/NT取4.56时诊断价值最佳。

徐清月[2](2021)在《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作息时间颠倒,睡眠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饮食不规律,依靠外卖和方便食品过度,再加上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状况对居民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在光华博斯特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中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两大疾病,严重影响国民的健康寿命,近十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患病人数增加了接近一倍,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人患上肿瘤疾病,每30秒就有一个人因患心脑血管相关疾病而离世。而本文所研究的核医学科主要开展上述疾病的相关检查、诊断及治疗项目,作为一门重要医技科室,起到辅助临床科室对相关疾病作出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作用。核医学诊断具有灵敏度高、放射性药物种类繁多、特异性的优势特点。目前我国核医学科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有关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的规范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缺乏建设核医学科完整的理论指导,研究现代医院核医学科的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的迫切性。本论文属于《现代医院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建筑设计研究》总课题下的子课题,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针对不同病种,不同诊断模式、不同治疗方案,强调适应差异化医学需求的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已成为现代医院解决疾病疗愈环境的一种必要保障。本文也将从核医学科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建筑设计研究作为出发点,根据核医学科的特殊性进一步对核医学科进行详细的建筑设计研究。本论文第一章通过对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的背景研究、国内外资料查询及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内容和意义,以及列出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阐述核医学科相关概念、发展过程、主要设备、主要业务、检查流程、科室设置条件和设备配置条件,也为之后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章对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进行调研,筛选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的医院,选取单廊式、双廊式和多廊式各一家医院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分别从科室概况、功能分区、房间组成、流线分析和人性化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目前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中核医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第四章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及建筑设计理论知识解决上述问题,阐述核医学科的场地选址、规模要求、布局方式以及建筑空间设计的功能房间组成、流线设计、流线组织方式和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的建筑设计要点,总结出一套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专科专属医疗空间的设计方法和规律;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特殊的的辐射防护、空调通风、排水和设备供配电等方面设计要点,以及这些特殊的其他专业设计对建筑空间的影像和要求。最后,得出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总结西安地区核医学科发展趋势,提出优化策略,并结合当代新技术的发展,展望核医学科未来发展,为之后现代综合医学院的核医学科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和依据。

高鹏强[3](2021)在《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筛查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主要的血行转移部位之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对骨转移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活组织检查的有创性及假阴性率,临床上较少采用骨组织活检明确诊断,有效的影像学资料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行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87例的临床资料,对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对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1087例患者中共有52例被诊断为肺癌骨转移,计算得出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对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低,特异度高,准确性为92.56%,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骨转移患者做特征分析,骨转移患者转移部位超过一半表现为多区域骨转移;骨转移患者肺部CT原发灶肿瘤成分均表现为纯实性肿瘤;肺癌骨转移与原发灶最大直径等级呈相关,且随着肿瘤直径的变大,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多。对肺部CT肿瘤原发灶表现为纯实性的患者骨转移危险因素分析,提示在CT表现为纯实性肿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骨痛症状、肿瘤最大直径为3cm-5cm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作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筛查手段,特异性高,敏感性低,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对于肺部CT表现为纯实性肿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建议行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筛查,CT表现为非纯实性肿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需要行骨转移筛查仍需进一步探讨。对于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阴性结果者,若合并有骨痛症状、碱性磷酸酶、CEA、CA125、CA199表现为阳性结果、肿瘤最大直径为3cm-5cm的亚组人群,更应该警惕骨转移。因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阳性预测值低,对于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阳性结果者建议进一步行PET/CT、MRI等检查明确骨转移诊断,以期及时发现、早期诊断肺癌骨转移。

吴琪燕[4](2021)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复查时间探讨》文中认为[目 的]本课题旨在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复查最佳时间段,以指导患者合理的复查,既能达到有效复查效果又能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医疗负担及辐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至2021年在云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及昆明市延安医院核医学科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的肺癌患者,筛选经过病理学诊断及其他检查方式确诊为肺癌的患者,追踪患者后期的随访记录,分别统计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随访时间,并分析其骨显像结果。以首次骨显像结果为基础,观察再次骨显像的结果,并将再次骨显像结果分为阳性、阴性。阳性:对比首次骨显像结果出现可疑异常浓聚灶或者对比首次显像结果病灶减少或增多者。阴性:对比首次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浓聚灶者或者病灶未见异常变化者。另外,根据首次骨显像结果将肺癌患者分为正常组、异常组。正常组:首次骨显像放射性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异常摄取浓聚区或缺损区。异常组:首次骨显像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可见一处或多处异常摄取浓聚区或缺损区。(1)分析肺癌患者首次骨显像及再次骨显像的整体变化情况。(2)分析首次骨显像正常患者再次骨显像结果中各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各时间段复查变化率情况。(3)同法分析首次骨显像异常患者再次骨显像结果中各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各时间段复查变化率情况。两次骨显像之间的变化率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复查变化率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25例肺癌患者首次骨显像55例正常,70例异常。腺癌48例,鳞癌45例,小细胞性肺癌17例,其他类型15例,男女之比约1.3:1。正常患者再次复查有31例(56.4%)阳性,异常患者再次复查有60例(85.7%)阳性,正常组再次复查变化率与异常组再次复查变化率之间存在差异(P=0.000<0.05)。正常组中各时间段复查变化率存在差异(P=0.029<0.05),其中0~3个月与>6个月时间段复查变化率差异明显(P=0.019<0.05)。异常组中各时间段复查变化率存在差异,(P=0.001<0.05),其中0~3个月与3~6个月时间段复查变化率差异明显(P=0.001<0.05)。肺癌患者再次骨显像变化率与其病理类型不存在差异性(P=0.349>0.05),且两组肺癌患者再次骨显像各时间段复查变化率与其病理类型不存在差异性(P均>0.05)。[结 论]1、肺癌患者首次骨显像的结果关系着其再次骨显像的时间,首次骨显像正常的肺癌患者可稍放宽时间间隔,半年复查一次;首次骨显像异常的患者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个别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在0~3个月内复查。2、肺癌患者再次骨显像的时间间隔与患者的病理类型不相关,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再次骨显像时间可根据首次骨显像结果而定,首次骨显像正常的患者建议半年复查一次,首次骨显像异常的患者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

张新新[5](2021)在《精准定量SPECT/CT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常规骨显像与和定量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讨论定量SPECT/CT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方面优势。2.针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病灶治疗前后定量SPECT/CT检查结果,比较两者骨转移病灶SUVmax值变化,评价定量SPECT/CT在骨转移灶治疗疗效的应用。方法:1.选取核医学科自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因前列腺癌行全身骨显像和定量SPECT/CT骨显像检查的病例58例。对全身骨显像检查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灶的疑似患者进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我科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对图像进行诊断,对初步诊断进行密切随访,动态监测影像学变化或组织病理结果明确诊断。比较两次诊断结果,并计算并分析全身骨显像与定量SPECT/CT显像对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采用SPSS 20.0软件,对全身骨显像与定量SPECT/CT显像诊断结果数据进行χ2检验。2.收集确诊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28例,对入组患者在治疗骨转移灶前后分别进行定量SPECT/CT显像并测量其骨转移病灶的SUVmax值。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骨转移病灶治疗前后SUVmax值的差异行配对t检验。结果:1.58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发生骨转移共39例。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患者46例,未发生骨转移患者12例,灵敏度为69.5%,特异度为41.6%,阳性预测率为82.0%,阴性预测率为26.3%;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患者42例,未发生骨转移患者16例,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1.2%,阳性预测率为92.3%,阴性预测率为68.4%。2.纳入25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收集其骨转移病灶治疗前、治疗后的SUVmax值,最终获得治疗前骨转移病灶的SUVmax的平均值为42.65,治疗后SUVmax的平均值为36.49,t=4.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量SPECT/CT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准确性高于全身骨显像,同时对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有显着的优势。

王丹,张国旭,郭佳[6](2021)在《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1007 PET/CT显像、11C-胆碱PET/CT显像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1007标记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融合计算机体层显像技术(PET/CT)显像、11C-胆碱(11C-CHO)PET/CT显像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骨显像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43例男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7.47±11.87)岁,年龄范围为55~89岁。所有患者行18F-PSMA-1007 PET/CT显像、11C-CHO PET/CT显像及SPECT骨显像检查。分别统计18F-PSMA-1007 PET/CT显像、11C-CHO PET/CT及SPECT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阳性例数和阴性例数,计算三种方法各自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并比较各自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43例前列腺癌患者中,27例患者出现骨转移。18F-PSMA-1007 PET/CT显像示26例患者发生骨转移,漏诊1例;11C-CHO PET/CT显像示24例患者发生骨转移,误诊1例,漏诊4例;SPECT骨显像示23例患者发生骨转移,误诊3例,漏诊7例,三者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6.3%(26/27)、100%(16/16)、97.7%(42/43);85.2%(23/27)、93.8%(15/16)、88.4%(38/43);74.1%(20/27)、81.3%(13/16)、76.7%(33/43)。18F-PSMA-1007 PET/CT显像、11C-CHO PET/CT和SPECT骨显像ROC曲线的AUC和95%CI分别为0.981(0.885~1.000)、0.913(0.763~0.967)、0.777(0.624~0.889)。三种检查的AUC曲线下面积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27例患者三种方法检出的骨转移灶的数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18F-PSMA-1007 PET/CT显像与SPECT骨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4,P=0.013),18F-PSMA-1007 PET/CT显像与11C-CHO PET/CT显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0,P=0.873);11C-CHO PET/CT显像与SPECT骨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37)。结论 PET/CT显像较SPECT骨显像能发现更多的骨转移灶。18F-PSMA-1007 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在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情况下,能够精确地对前列腺癌骨转移做出诊断。

王丹[7](2021)在《18F-PSMA-1007PET/CT显像及99mTc-MDPSPECT/CT骨融合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检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18F-PSMA-1007 PET/CT显像及99mTc-MDP SPECT/CT骨融合显像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应用价值,并分析可能影响18F-PSMA-1007 PET/CT显像检出率的因素。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99mTc-MDP SPECT/CT骨融合显像和18F-PSMA-1007 PET/CT显像的45例男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的年龄在55~88(75.50±10.11)岁之间,总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 PSA)值为0.23~1367.00ng/ml,中位数为20.75ng/ml。结合病理及BVC对有无骨转移的做出最终诊断,患者被分为无骨转移组和有骨转移组,分别统计99mTc-MDP SPECT/CT骨融合显像及18F-PSMA-1007PET/CT显像对骨转移的检出个数及检出比例,基于每个患者及每个病灶计算这2种显像方法各自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各自曲线下面积,评价并比较2种显像方法的诊断差异。同时根据血清t PSA将患者分成3组:0-10ng/ml、10-20ng/ml、>20ng/ml;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分为两组:≤90U/L、>90U/L;依据WHO/ISUP将Gleason评分分为1-5级[31](1级-5级分别为:≤6分、3+4分、4+3分、8分、9~10分),最终分成3组:1-2级、3-4级、5级,根据临床T分期[32]将患者分成2组:T1-T2期、T3-T4期,分别统计各亚组的例数及18F-PSMA-1007 PET/CT显像的阳性例数,计算检出比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亚组间检出比例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出比例与各亚组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5例中的24例(24/45)发生骨转移,其中寡转移21例,多发骨转移3例,基于患者分析:18F-PSMA-1007 PET/CT显像及99mTc-MDP SPECT/CT骨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AUC值分别为100.00%(24/24)、95.24%(20/21)、97.78%(44/45)、0.976;83.33%(20/24)、71.42%(15/21)、77.78%(35/45)、0.774,两者AUC差值为0.202(95%置信区间0.064-0.341),曲线下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71,P=0.004<0.05);基于病灶分析:18F-PSMA-1007PET/CT显像及99mTc-MDP SPECT/CT骨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AUC值分别为100.00%(57/57)、95.24%(20/21)、98.72%(77/78)、0.976;57.89%(33/57)、71.42%(15/21)、61.53%(48/78)、0.690,两者AUC差值为0.286(95%置信区间0.049-0.522),曲线下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67,P=0.0179<0.05)。不同Gleason分级、血清t PSA分级、血清AKP分级及T分期分级下,18F-PSMA-1007 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检出率不同,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0.266、7.650、6.000、4.664,P值分别为0.006、0.022、0.014、0.03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示:18F-PSMA-1007 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检出率与血清AKP分级、血清t PSA分级、Gleason分级及T分期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6、0.412、0.365、0.322,P值分别为0.002、0.005、0.014、0.031)。结论:与99mTc-MDP SPECT/CT骨融合显像对比,18F-PSMA-1007 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更高,能够更精确地判断是否存在骨转移,它是前列腺癌患者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具有极大的潜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且18F-PSMA-1007 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检出率随着血清AKP分级、血清t PSA分级、Gleason评分分级及T分期分级的升高而升高。

徐婷婷[8](2021)在《188Re-伊班膦酸的制备、生物学特性评价及初步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选用伊班膦酸盐与188Re进行放射性标记,探索188Re-伊班膦酸的最佳标记条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在正常动物与骨转移裸鼠中的生物分布及显像特点,探讨其作为一种兼具显像与治疗作用的新型骨靶向放射性药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测定了伊班膦酸钠、抗坏血酸、氯化亚锡及高铼酸钾用量、188Re O4-活度、p H、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放射化学纯度的影响。首先,依次将伊班膦酸钠(0.1-1.8 mg)、抗坏血酸(0-0.5 mg)、氯化亚锡(0.02-0.4 mg)、高铼酸钾(0-0.019 mg)混合,然后加入新鲜淋洗的Na188Re O4洗脱液(18.5-444 MBq);调整p H值为0.5-4,分别在室温(25±2℃)、60℃和95℃下反应10-60 min;随后冷却、调节p H至6-7。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放射化学纯度分析。研究188Re-伊班膦酸在人血清(37℃)和生理盐水(室温,25±2℃)中孵育0.5 h、1 h、3 h、6 h、8 h、24 h后的稳定性。研究188Re-伊班膦酸与人血浆在37℃下孵育2 h的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 rate,PPB)。以正辛醇作有机相,研究188Re-伊班膦酸的脂水分布系数(lipid-water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log P)。对3只大鼠注射3.7 MBq的188Re-伊班膦酸,并于注射后5 min、10 min、15 min、30 min、1 h、2 h、3 h、4 h、6 h、8 h采血,计算血液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绘制血液时间-放射性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取16只健康昆明小鼠用于毒性试验研究,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雌雄各半,分别注射37 MBq(高剂量组)、18.5 MBq(中等剂量组)、3.7 MBq(低剂量组)的188Re-伊班膦酸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28天内小鼠的存活情况、活动、呕吐情况、食物消耗、大便情况,并记录注射前及注射后28天内的体重;在28天后处死小鼠,取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脑、骨髓、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选择48只昆明小鼠用于体内分布研究,随机分为12组,每组4只,雌雄各半,其中6组注射188Re-伊班膦酸3.7MBq,其余6组注射Na188Re O43.7 MBq,分别于1 h、3 h、6 h、8 h、24 h、48 h分别处死小鼠,并取血液、心、肝、脾、肺、肾、胃、甲状腺、小肠、脑、股骨、肌肉、性腺组织,计算各时间点各组织的%ID/g,并分别计算两组小鼠的股骨与各自心脏、肝脏、血液、肌肉的放射性摄取比值。对3只新西兰兔注射188Re-伊班膦酸74-100 MBq,于20 min、40 min、60 min、80 min、100 min、120 min、3 h、4 h、6 h、8 h、24 h及48 h行不同时间点骨显像。采用胫骨骨髓腔注射法建立前列腺癌PC-3和乳腺癌MDA-MB-231骨转移裸鼠模型,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判断骨转移瘤成模情况;对已造模成功的20只裸鼠进行体内分布研究,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PC-3和MDA-MB-231骨转移裸鼠各半,每只裸鼠注射188Re-伊班膦酸1.85MBq,分别于1 h、3 h、6 h、24 h、48 h分别处死1组裸鼠,取血液、心、肝、脾、肺、肾、胃、甲状腺、小肠、脑、健侧胫骨、健侧肌肉、患侧胫骨、患侧软组织,计算各时间点各组织的%ID/g,分别计算健侧骨、患侧骨与心脏、肝脏、血液及健侧肌肉的放射性摄取比值,并计算患侧骨与健侧骨、患侧软组织,患侧软组织与健侧肌肉的放射性摄取比值;取已造模成功的PC-3、MDA-MB-231骨转移裸鼠各3只用于显像研究,注射188Re-伊班膦酸9.3-13 MBq,于注射后1 h、2 h、3 h、6 h、16 h、32 h行不同时间点显像。结果:制备的188Re-伊班膦酸放射化学纯度>95%。优选的制备条件为伊班膦酸用量0.8-1.2 mg、抗坏血酸用量0.20-0.35 mg、氯化亚锡用量0.14-0.18 mg、高铼酸钾用量0.005 mg及188Re O4-活度18.5-296 MBq,在p H=2、95℃下反应30 min。此外,188Re-伊班膦酸的体外稳定性较好,在室温(25±2℃)、生理盐水中放置8 h其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放置24 h其放射化学纯度仍>90%;其PPB为79.8±0.71%,log P为-2.33±0.02;其血液清除速率快,代谢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小鼠注射37 MBq(高剂量组)、18.5 MBq(中等剂量组)、3.7 MBq(低剂量组)188Re-伊班膦酸28天内无明显不良反应,高剂量的188Re-伊班膦酸对小鼠体重增长有一定程度抑制,但病理学结果显示组织器官无明显损伤。小鼠188Re-伊班膦酸体内分布显示,骨骼对188Re-伊班膦酸摄取高,6 h时摄取达10.394±3.849%ID/g,此后有所下降,但48 h时仍可达5.699±1.331%ID/g;此外,骨与心脏、肝脏、血液、肌肉的放射性比值高,最高分别为327.902、111.183、326.053、291.551。Na188Re O4的体内分布显示,胃、甲状腺对188Re O4-的摄取高(1 h最高,%ID/g分别为22.747±5.673、20.247±2.489),而骨骼对188Re O4-的摄取低(最高仅为1.67±0.345%ID/g)。新西兰兔骨显像显示188Re-伊班膦酸的血液清除速率快、软组织摄取低;其全身骨显像清晰,骨与本底的对比度高,到48 h时,全身骨仍可见显着浓聚。骨转移裸鼠188Re-伊班膦酸体内分布显示,健侧骨对188Re-伊班膦酸摄取高,1 h时摄取达最大值(9.331±0.541%ID/g),此后有所下降,但可维持较高摄取水平,6 h%ID/g为7.662±2.934,48 h时%ID/g为4.737±0.863;患侧骨对188Re-伊班膦酸的摄取在6 h达最大值(8.417±1.820%ID/g),此后有所下降,但48 h时%ID/g仍可达6.503±0.010;此外,患侧骨与心脏、肝脏、血液、健侧肌肉、患侧软组织的放射性比值高,最高分别为183.399、146.359、314.817、158.088、154.239。骨转移裸鼠的显像显示,各时间点患肢对188Re-伊班膦酸具有较显着的浓聚,在6-32 h患侧骨的摄取高于健侧骨。结论:188Re-伊班膦酸是放射化学纯度高、体外稳定性较好、亲水性好、血液清除快、安全、低毒的亲骨性放射性药物,其对骨骼的靶向性好、在骨中保留时间较长,且对骨转移部位的靶向性高于正常骨组织;其非靶组织清除快,全身骨显像清晰、对比度高。188Re-伊班膦酸是有潜力用于骨转移瘤显像与治疗的放射性药物。

郭阳[9](2020)在《ADC、PSA联合Gleason评分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等因素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明确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临床筛选骨转移高风险患者进行针对性检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间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147例,根据骨转移诊断标准将结果分为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肿瘤组织的最小ADC值(The minimum ADC value,ADCmin)、平均ADC值(The mean ADC value,ADCmea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Gleason评分、血清铁蛋白、碱性磷酸酶(ALP)、年龄等因素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明确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本课题共纳入147例前列腺癌患者,合并骨转移的患者共80例(54.42%)。其中椎骨区转移65例(81.25%),骨盆区转移55例(68.75%),胸骨区转移45例(56.25%),颅骨区转移11例(13.75%),四肢骨区转移31例(38.75%)。80例骨转移患者中发生轻度骨转移的有17例(21.25%),发生中度骨转移的有29例(36.25%),发生重度骨转移的有34例(42.50%);在17例轻度骨转移的患者中5例为单发骨转移。通过组间比较,骨转移组患者的ADCmin、ADCmean均低于非骨转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组患者的ALP、PSA、Gleason评分、T分期均高于非骨转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DCmin、ADCmean、PSA、Gleason评分、ALP以及临床T分期与前列腺癌骨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min(OR:0.867)是骨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Gleason评分(OR:3.828)、PSA(OR:1.021)是骨转移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DCmin、Gleason评分、PS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794、0.765,截断值分别为0.81×10-3mm2/s(敏感度:89.2%,特异度:71.3%),7.5分(灵敏度:76.5%,特异度:73.0%)、69.8 ng/ml(灵敏度:64.7%,特异度:73.0%);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将因变量的三个独立影响因素拟合:Y(联合指标)=1.342×Gleason评分-0.143×ADCmin+0.021×PSA-6.56,通过联合指标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P<0.01),诊断价值高于ADCmin、Gleason评分与PSA。结论:ADCmin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PSA、Gleason评分是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指标可以获得更好的预测效果。当ADCmin≤0.81×10-3mm2/s、PSA≥69.8ng/ml且Gleason评分≥7.5分时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较大,即使骨扫描结果呈阴性,仍应进一步完善脊柱MRI或PET/CT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于海舟[10](2020)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及危险分级关系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至2009年人群发生率达9.92/10万人口,在所有的男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9位,至2014年其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二。前列腺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复杂、多步骤的过程,其具体病因尚未完全确定,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代谢综合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是包括腹型肥胖、血糖代谢异常、血脂代谢紊乱以及高血压等在内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胰岛素抵抗是其最关键的病理机制,而内脏型肥胖是其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代谢综合征除了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的关系,近年的研究发现其尚与许多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如膀胱尿路上皮癌、肾透明细胞癌、前列腺癌等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系统地回顾2010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尝试从代谢方面寻找前列腺癌的预防及辅助治疗方法,为多学科协作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系统地回顾2010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原发性前列腺癌的患者共200人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完整的病历资料,一般情况如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等,现病史如有无排尿困难、骨骼疼痛、淋巴结肿大等,既往史如有无手术外伤史、药物过敏史、院外就诊情况、家族史等,体格检查资料如直肠指检有无硬结、活动度、触痛等,触诊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如空腹血糖、血脂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如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即骨扫描、磁共振、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等。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标准以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2007年所制定的标准将上述临床资料分为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对两组间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及危险分级的关系。结果在α=0.05(双侧)检验水准下,可以认为MS组的平均BMI要大于nMS组的平均BMI。MS组高病理分级的概率要大于nMS组。MS组高临床分期的概率要大于nMS组。MS组高危险分级的概率要大于nMS组。根据Pearson χ2独立性检验,前列腺癌危险分级高低与不同血压分组之间存在相关性(χ2=27.087,P<0.001,r=0.345)。前列腺癌危险分级高低与是否存在血脂紊乱之间存在相关性(χ2=71.271,P<0.001,r=0.513)。前列腺癌危险分级高低与是否患有MS之间存在相关性(χ2=138.359,P=0.031,r=0.639)。相关性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之间有关(P=0.04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者较正常者优势比OR为0.23。是否合并糖尿病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之间有关(P=0.044),合并糖尿病组的优势比OR为0.02。BMI与前列腺癌危险分级之间有关(P=0.043),BMI≥25kg/m2者较体重指数BMI<25 kg/m2者优势比OR为13.006。血甘油三酯TG浓度与前列腺癌危险分级之间有关(P=0.013),血甘油三酯TG异常者较甘油三酯TG正常者优势比OR为1.564。结论代谢综合征的各组成成分中,BMI、血压、是否存在血脂紊乱等因素与前列腺癌危险分级有关;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是前列腺癌临床分期高低的负相关因素;体重、BMI、TG与前列腺癌危险分级呈正相关。以体重≥71.89kg、BMI≥26.30kg/m2、血 TG≥4.64mmol/L 及 HDL-C≤1.00mmol/L 为诊断标准判断前列腺癌高临床分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体重≥74.68kg、BMI≥25.00kg/m2、血TG≥4.88mmol/L及收缩压≥138mmHg为诊断标准判断前列腺癌高病理分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二、膀胱因素对肿瘤骨转移核素显像的影响及其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因素对肿瘤骨转移核素显像的影响及其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骨显像半定量法及临床相关因素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PCa 骨转移诊断及核素骨扫描 Soloway 分级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2.2 PCa患者发生全身骨转移的诊断因素分析
    2.3 核素骨扫描的半定量法对PCa单发骨骼浓聚灶的诊断价值分析
3 讨论
    3.1 PCa 骨转移的临床现状
    3.2 Gleason 评分诊断 PCa 骨转移的意义
    3.3 血清 PSA 诊断 PCa 骨转移的价值
    3.4 核素骨显像半定量分析法对 PCa 骨转移诊断的价值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类相关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1.1.2 医学影像的发展
        1.1.3 核医学科简介
        1.1.4 所属研究课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医学科国外研究现状
        1.2.2 核医学科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核医学科概述
    2.1 影像核医学
        2.1.1 核医学
        2.1.2 影像核医学的概述
    2.2 核医学科
        2.2.1 核医学科的主要设备
        2.2.2 核医学科的主要业务
        2.2.3 核医学科检查相关流程简介
    2.3 核医学科设置条件和设备配置条件
        2.3.1 医疗机构设置条件
        2.3.2 核医学科设备配置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地区核医学科案例调研
    3.1 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及核医学科调研现状
        3.1.1 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现状
        3.1.2 核医学科现状
        3.1.3 调研案例分析选取
    3.2 西安长安医院
        3.2.1 概况
        3.2.2 功能分区和房间组成
        3.2.3 流线分析
        3.2.4 人性化设计
        3.2.5 总结
    3.3 西安高新医院
        3.3.1 概况
        3.3.2 功能分区和房间组成
        3.3.3 流线分析
        3.3.4 人性化设计
        3.3.5 总结
    3.4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3.4.1 概况
        3.4.2 功能分区和房间组成
        3.4.3 流线分析
        3.4.4 人性化设计
        3.4.5 总结
    3.5 调研分析总结
        3.5.1 改扩建核医学科
        3.5.2 新建核医学科
    3.6 本章小结
4 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4.1 核医学科的场所选址
        4.1.1 场所要求
        4.1.2 与其他科室关系
    4.2 核医学科的布局方式
        4.2.1 分散式
        4.2.2 集中式
        4.2.3 独立式
        4.2.4 附属式
        4.2.5 地上式
        4.2.6 地下式
    4.3 核医学科的规模要求
    4.4 核医学科的主要功能房间组成
        4.4.1 SPECT-CT机房
        4.4.2 PET-CT机房
        4.4.3 PET-MRI机房
        4.4.4 回旋加速器核药物制备区
        4.4.5 核素病房
        4.4.6 其他功能房间
    4.5 核医学科的流线组织
        4.5.1 流线设计
        4.5.2 常见空间组合方式
    4.6 核医学科的人性化设计
        4.6.1 功能空间人性化设计
        4.6.2 无障碍人性化设计
        4.6.3 病房人性化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核医学科相关专业设计研究
    5.1 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设计
        5.1.1 辐射防护材料的选择
        5.1.2 常用防护器材
        5.1.3 辐射防护施工工艺
    5.2 核医学科的空调通风设计
        5.2.1 空调系统设计
        5.2.2 通风系统设计
        5.2.3 控制系统设计
    5.3 核医学科的排水设计
        5.3.1 排水设计
        5.3.2 衰变池设计
    5.4 核医学科的电气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研究成果
        6.1.2 西安地区核医学科发展趋势
        6.1.3 西安地区核医学科优化策略
    6.2 展望
        6.2.1 AI技术对未来医学影像的影响
        6.2.2 5G时代对未来医学影像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核医学科设备配置条件
附录二 核医学科空间调研表及调查问卷
附录三 图表目录
附录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筛查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入组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标准
    2.5 ~(99m)Tc-MDP骨骼显像仪器
    2.6 检查方法
    2.7 ~(99m)Tc-MDP全身骨显像影像分析及判断标准
    2.8 肺部薄层CT肺部原发灶肿瘤的分析及判断标准
    2.9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碱性磷酸酶浓度水平
    2.10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Kolmogorov-Smirnov检验明确计量资料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3.2 患者临床特点
    3.3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结果与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关系
    3.4 ~(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的判读
    3.5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中转移部位的分布
    3.6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与原发灶最大直径的关系
    3.7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与原发灶肿瘤成分的关系
    3.8 肺部CT肿瘤原发灶表现为纯实性的患者骨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3.9 独立危险因素下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的判读
    3.10 ~(99m)Tc-MDP全身骨显像结果为阴性患者特征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发展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复查时间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的应用简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精准定量SPECT/CT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设备与骨显像剂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3、结果
    3.1 常规骨扫描与SPECT/CT结果对比
    3.2 前列腺癌骨转移灶治疗前后行定量SPECT/CT SUVmax对比
4、讨论
    4.1 前列腺癌与骨转移的发展
    4.2 SPECT/CT融合显像可以提高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
    4.3 定量SPECT/CT融合显像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4.4 展望
5、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综述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7)18F-PSMA-1007PET/CT显像及99mTc-MDPSPECT/CT骨融合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检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患者的资料
    2.检查方式
        2.1 ~(18)FPSMA1007PETCT显像8
        2.2 ~(99m)Tc-MDP SPECT/CT融合骨显像
    3.图像分析
    4.骨转移的诊断标准
    5.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骨转移病灶分析
    2. ~(18)F-PSMA-1007PET/CT显像结果
    3. ~(99m)Tc-MDPSPECT/CT骨融合显像结果
    4.~(18)F-PSMA-1007 PET/CT 显像及~(99m)Tc-MDP SPECT/CT 融合骨显像诊断效能对比
    5.各亚组间~(18)F-PSMA-1007PET/CT显像检出率差异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影像诊断方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188Re-伊班膦酸的制备、生物学特性评价及初步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放射性药物靶向治疗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ADC、PSA联合Gleason评分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2 实验室检查
    2.3 Gleason评分
    2.4 扫描仪器与方法
        2.4.1 MRI仪器及方法
        2.4.2 骨扫描仪器及方法
    2.5 图像分析
        2.5.1 骨转移诊断标准
        2.5.2 骨转移分组
        2.5.3 ADC值的测量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骨转移特征描述
    3.2 单因素分析结果
    3.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4 ADCmin、PSA、Gleason评分与骨转移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前列腺癌概述
    4.2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机制
    4.3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特点
    4.4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4.4.1 PSA与前列腺癌骨转移
        4.4.2 Gleason评分与前列腺癌骨转移
        4.4.3 ADC值与前列腺癌骨转移
        4.4.4 临床T分期与前列腺癌骨转移
        4.4.5 ALP与前列腺癌骨转移
        4.4.6 血清铁蛋白与前列腺癌骨转移
        4.4.7 年龄与前列腺癌骨转移
    4.5 本课题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A 附图
附录B 综述 不同影像学技术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10)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及危险分级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全称及汉语对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前列腺癌与代谢综合征的诊疗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膀胱因素对肿瘤骨转移核素显像的影响及其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骨显像半定量法及临床相关因素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研究[D]. 罗丽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D]. 徐清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筛查的应用价值分析[D]. 高鹏强.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复查时间探讨[D]. 吴琪燕.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精准定量SPECT/CT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D]. 张新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1007 PET/CT显像、11C-胆碱PET/CT显像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J]. 王丹,张国旭,郭佳.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1(01)
  • [7]18F-PSMA-1007PET/CT显像及99mTc-MDPSPECT/CT骨融合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检测比较研究[D]. 王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188Re-伊班膦酸的制备、生物学特性评价及初步影像学研究[D]. 徐婷婷.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9]ADC、PSA联合Gleason评分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 郭阳. 青海大学, 2020(02)
  • [10]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及危险分级关系的探讨[D]. 于海舟.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膀胱因素对肿瘤骨转移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影响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