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反馈放大器的基本理论

完善反馈放大器的基本理论

一、完善反馈放大器的基本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秦宇[1](2021)在《温湿氧多功能传感器的读出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的发展迫切需要集成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的传感器。温度、湿度、氧气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户外运动、工业矿井等场景,这三种传感器目前多以分立器件的形式出现,对于三种传感器的集成鲜有研究。论文在介绍温、湿、氧分立传感器及其读出电路相关机理的基础上,设计了温湿氧多功能传感器低功耗读出电路,该电路主要包括带隙基准电路、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传感器预处理电路和开关电容放大器四个模块。采用预处理电路将三种环境信号转化为合适范围的电压值、再分时复用同一开关电容放大器输出最终结果的架构,降低了读出电路的总功耗。基于SMIC 0.13μm工艺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源管理模块。设计了电流模式的带隙基准电路,温度系数为8.75ppm/℃,静态电流为31.8μA,产生了稳定的温度信号和基准;设计了带缓冲级的LDO电路,PSR为-61.16dB,静态电流为34.77μA,产生了稳定的1.2V电压。(2)传感器预处理电路。设计的温度传感器预处理电路在-40~60℃范围内输出521.4~678.4mV电压;氧气传感器预处理电路在5%~30%浓度范围内的输出为521.23~679.96mV电压。(3)开关电容放大器。环形放大器具有输出摆幅轨到轨、内部功耗与负载无关、性能随工艺微缩提高等优点。所设计的可变偏置伪差分环形放大器,实现了单端输入差分输出,输出摆幅提高到2.4V,环路增益为92dB,静态电流为41.08μA。(4)整体电路仿真。温度传感器输出范围为-937.4~940.7mV,灵敏度为18.79mV/℃,线性度为99.91%,精度为0.09℃;湿度传感器输出范围为-1.081~1.081V,灵敏度为 27.03mV/(%RH),线性度为 99.99%,精度为 0.01%RH;氧气传感器输出范围为-949.5~951.6mV,灵敏度为76.03mV/(v/v%),线性度为99.94%,精度为0.018%。整体电路在20KHz开关频率下正常工作,静态电流为132μA。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路实现了预定的功能,达到了设计指标。

汪弈舟[2](2021)在《基于可见光的无线通信收发链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发光二极管(LED)高能效、耐用性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市场中被广泛应用,引发了对使用LED进行光调制数据通信应用的研究。同时,由于光信道具有提供几个THz带宽的能力,可见光通信(VLC)有望未来与传统射频(RF)通信共存,作为对高速无线通信需求的可靠解决方案。目前,VLC的研究重点在于短距离高数据速率传输,但缺乏对民用、工业级应用场景的实用性研究,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缺乏通用性与易升级可见光通信平台。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借鉴软件无线电(SDR)思想设计了一种可软件定义可见光通信(SDVLC)的收发链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研究大功率LED和PIN光电二极管的电气特性作为模拟收发功能模块设计依据;基于可见光视距信道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光路传输特性并以此作为光路设计依据。2.针对LED和PIN电气特性,设计实现了一种适合大功率、高带宽、可传输线性光信号的模拟收发链路。其中大功率LED线性驱动电路和线性光电接收电路完成光通信中基础的光收发功能;链路中LC滤波电路具有高滚降、低损耗特点,并实现了一种应用于滤波电路中n H级精密射频电感的手工制作与测量方法;链路中实现的桥T均衡和线性放大模块电路可用于模拟均衡,能有效补偿可见光模拟链路传输后的信道带宽与信号功率。3.设计了基于Zynq和高性能双通道14bit×250MSPS ADC、16bit×500MSPS DAC组成的数字平台,实现了可软件定义、灵活配置的数字化功能,并详述了高速数字链路设计的关键点、难点及优化方案。4.搭建了测试平台,对系统链路进行了有效测试,验证了各模块工作性能,实现了10m距离的稳定文件传输功能。本课题所设计实现的软件定义可见光收发链路具有成本可控、运行稳定、实用性强、易维护升级等优势,为可见光通信实用推广应用提供了有效参考方案。

陈谋[3](2021)在《32通道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与测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超声成像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类超声换能器探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传统的压电超声传感器,由于制作工艺的局限性,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而基于MEMS技术制作的新型超声换能器则具备传统压电传感器所不具有的优势,有望在超声探头市场取代传统的压电传感器。目前基于MEMS技术制作的新型超声换能器主要有CMUT换能器以及PMUT换能器,相较于PMUT换能器,CMUT换能器具有宽频带、高灵敏度、低声阻抗特性等优势。实验室将制备的CMUT器件通过特定排列制作成CMUT环阵,将CMUT环阵作为超声探头,对其声收发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CMUT环阵的前端电路进行设计,利用前端电路结合CMUT环阵进行透射实验、反射实验以及一发多收实验,验证前端电路与CMUT环阵的性能。通过调研CMUT器件及前端电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CMUT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等效电路模型进行概述,从理论上对CMUT器件直流电压设置、交流电压设置以及两者的供电配合进行分析,对实验制备与测试的CMUT环阵的参数进行测试,为电路设计及实验提供参考。本文着重介绍了32通道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与实验测试,通过器件测试,得到CMUT环阵的阻抗、带宽等多项参数,结合CMUT环阵工作原理,设计基于FPGA的脉冲发射电路、基于跨阻放大电路的接收电路,实现CMUT环阵的驱动,回波信号的检测,同时,收发电路利用DAC芯片内自带的T/R隔离开关,实现脉冲信号的隔离,这也是收发一体电路设计的关键。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32通道收发电路的功能和一致性进行测试,再利用收发电路驱动CMUT环阵,检测回波信号,分别进行透射实验、反射实验与一发多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收发电路可以实现既定功能,且32通道收发电路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收发电路可以驱动CMUT环阵,检测CMUT环阵回波信号;验证了CMUT环阵发射的超声信号在水中具有良好的透射能力、反射能力,证明了收发电路与CMUT环阵在超声成像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

秦宏伟[4](2021)在《宽带程控增益放大器模块设计》文中提出在信号检测领域中,由于原始信号的动态范围比较大,信号幅度范围波动不规则,需要随机变更放大器的增益自动适应大范围变化的模拟信号,为了使放大器能够精确控制放大倍数,实现程控增益放大,且放大倍数的步进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本文设计的程控增益放大器模块采用双模式方式工作,模式一是固定增益输出信号可变模式,模式二是固定输出信号增益可变模式。放大器模块使用STM32F407ZGT6作为微控制器,微控制器与多级可变增益放大器、固定增益放大器、峰值检测电路构成闭环控制,形成自动增益控制电路。首先对峰值检测电路输出的信号进行AD采集,其次经过DA反馈使得整个模块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闭环控制系统能够精确地控制增益和输出信号,测试得到实验数据并验证结果。上位机与程控增益放大器模块通过USB-RS232串口进行通信来实现人机交互。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块能够在1k Hz~20MHz频率范围内实现-20d B~60d B的增益控制;固定增益时,增益相对误差在3.0%以内;固定输出电压时,电压相对误差在3.0%以内,测试结果达到指标设计的要求,与传统程控放大器模块相比该模块具有以下优势:(1)上位机软件用Visual Studio平台下的MFC用户界面设计属于自己的上位机软件控制界面,此软件控制界面可以挂载多项硬件模块,为后续软件控制界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上位机与程控增益放大器模块之间的人机交互可以最大程度上以人们的意愿为目的完成信息处理与管理,使程控增益放大器模块脱离独立工作的模式,更科学的杂糅到智能仪器里面进行人机交互。(2)此模块达到了宽带、高精度和高增益的性能指标,并将三者性能指标同时兼顾并优化,折中考虑性能指标使其不再单一,也为程控增益放大器模块集成化奠定基础,使该模块标准化、小型化、智能化。

王战[5](2021)在《基于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的测控与量子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量子计算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利用量子态的叠加与纠缠性质,量子计算在处理某些问题上有具有经典计算无法比拟的优势。构成量子计算系统的基本单元是量子比特(qubit)。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可用于实现量子计算的多种物理系统(如离子阱,量子点,核自旋,氮空位色心,冷原子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实现可实用化的量子计算系统,量子比特的可扩展性尤为重要。在这方面,超导量子系统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候选系统之一。在超导量子系统中,量子比特的制备工艺与半导体制备工艺相通,参数可调范围大,赋予了设计量子芯片极大的灵活性。二十多年来,超导量子计算发展迅速,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与知名科技商业公司相继加入相关研究,实现了从单量子比特到几十个量子比特发展,在特定的算法上已经显示了相对于经典计算的量子优势。当然超导量子比特研究道路上还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怎么实现更好的比特退相干,更精确的比特门操控,更大的比特集成数目,更小的比特间串扰,更多比特的操控能力等。本论文主要介绍本人在博士研究生期间从事的量子比特测控与量子模拟方面的研究以及所取得的相关成果。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量子计算的发展历史、超导量子比特基本理论知识与相关测量与控制的原理。第二章主要介绍在博士期间参与构建的一套量子比特测控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在硬件方面,参与研制了用于多比特测控的电子学硬件系统,该系统具有延迟时间短、集成性好、可扩展性强、体积小、以及使用灵活等特点。利用FPGA,编写了片上算法,实现了信号快速解调和波形输出。经测试,反馈延迟为178.4ns,可用于量子反馈的相关研究工作。在软件方面,开发了一套基于Python3语言的多比特测控软件。此软件遵从多个设计原则,能够较好地满足量子比特芯片测控的各个需求,已经用于多个量子模拟实验中。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一些量子比特测控技术,包括:量子比特各个参数的表征,实验不理想过程的校准,以及一些基本优化工作。利用建立的硬软件测控系统,进行了大量超导比特、谐振腔、约瑟夫森参量放大器等样品的表征,支持了器件制备工艺的持续优化与改进,促进了量子比特退相干的提升。此外,也探究了三种动力学解耦方法对量子比特相位退相干的抑制。结果显示最优化方法能使相位退相干时间接近能量弛豫时间2倍,接近理论极限。具有宇称时间反演对称性(即PT对称性)的非厄米系统具有很多新奇性质,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关研究可能用于量子精密测量。本论文第四章描述了我利用参量调制方法在超导量子比特中实现PT对称相变观测的工作。首先,实验上验证了用参量调制的方法可以实现比特与读出腔之间的可控耦合,对能级耗散进行调节。随后,改变相关参数,实验上观察到PT对称破缺相变,并用两种方法确定相变点(即EP点)位置。最后,通过调节耗散大小,展示了EP点位置与耗散的关系。实验中,测得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基本符合。参量调制调节耗散观测EP点的方法,不需要增加额外硬件,也不需重新设计器件,有利于应用在多比特器件中,探索非厄密体系的各个性质。第五章内容为在一维10量子比特系统中实现Z2格点规范场的量子模拟工作。我首先对量子比特的各个参数进行了标定,并对一些不理想的因素进行了校准及优化。在此基础上,,考虑串扰和读取等多个因素,选择好实验工作点,最后实现了整个有效格点规范哈密顿量的演化。在实验上观察到理论预言的非局域与局域现象,测量得到的规范不变算子的数值也与理论预期结果一致。最后,在第六章中,我对博士期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量子计算测控以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辛世杰[6](2021)在《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红外遥感技术是采集地球数据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覆盖面积广、探测时间长、机动性强等诸多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国土资源管理、大气监测以及地质灾害检测和调查等各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气候变化观测和数值天气预报等领域对红外遥感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气候变化观测要求来自红外遥感载荷的测量数据不确定度水平优于0.1K,其10年内的稳定性要求优于0.04K。要实现如此高定量化水平的目标,不仅需要稳定可靠的红外探测设备,还需要高精度的在轨红外辐射源。其中红外探测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载荷为其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温度,而辐射源的定标性能更是与其温度直接相关。基于上述重大应用需求,本课题研究设计了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通过对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系统组成进行分析,选定其中对温控需求最高的红外辐射源作为本课题设计系统的主要控制研究对象,并研究了其基本架构及溯源链路。针对红外辐射源中的各项核心组件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分配了该辐射源的温度不确定度。在空间应用中,由于电子器件老化及其性能易受环境温度波动的影响,现有的温度测量方法会出现非线性标定性能劣化的问题,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本课题在阻值比率测温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参考阻值比率测温方法,实质上是将铂电阻与参考电阻的比率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减小了当铂电阻阻值远离参考电阻阻值时,电路非线性对测温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将该方法电路与目前测温水平较高的单参考阻值比率测温电路置于恒温箱中进行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5℃~45℃的环境温度下,本方法的最大测量误差约为0.004℃,而单参考阻值比率测温电路的最大测量误差约为0.03℃。因此,该方法基本解决了非线性标定劣化的问题,无需载荷对其进行精密温控,减轻了载荷的热控成本,在环境温度变化剧烈场合中的非线性标定劣化程度更小,更加适合环境温度变化剧烈的应用场景。测量领域常用数字均值滤波器来降低测量噪声,但同时也会造成信号的失真,引入不确定度,现有滤波器评价工具难以对该滤波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量化。为解决该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数字均值滤波器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通过对温度缓变对象的温度变化率分布函数进行建模,利用该模型模拟生成温度测量序列并将其输入至滤波器中,最后利用不确定度A类评定方法来进行不确定度计算。对黑体实物进行了实验分析,得到了不确定度与采样周期、均值数目的关系曲线,该评定方法为数字均值滤波器设计提供新的考虑方向。针对红外辐射源升降温控制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模型研究,提出了基于TEC散温器及驱动电压双反馈模型。相较于基于TEC驱动电压的单反馈模型而言,双反馈模型的优点在于考虑了TEC散温器温度波动对温度控制的干扰,可实现干扰的超前控制。设计了基于最长循环周期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温控系统模型辨识方案,采用增广最小二乘法对系统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与分析,得到该红外辐射源升降温控制系统在制冷及加热模式下的精确数学模型。针对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模型大时滞、非线性、参数时变的特点,研究并设计了一种简化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该控制器在保证变论域优点的基础上,删减了变论域中输入变量论域变换的过程。将该控制器与普通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模糊PID控制器、PID控制器进行对比实验,仿真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控制幅度下,该控制器均无超调量,而其他控制器的超调量从3.44%至6.70%不等,同时该控制器的稳定时间也要优于其他控制器。为模拟天基应用环境,于在轨真空状态中对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其温控范围为-20℃~60℃,温度稳定性优于0.027K,温度均匀性优于0.072K;对空间基准红外辐射源在10m处的亮温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其扩展不确定度优于0.143K(k=2)。对样机上微型镓相变固定点的相变温度进行了测量,可根据该相变温度对红外辐射源上铂电阻进行校准,满足ITS-90国际温度标准定义,使得红外辐射源温度具备在轨溯源能力,对提高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定量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支撑了航天红外遥感温度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该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应用研究类一等奖。

白春阳[7](2021)在《一种高精度低噪声的LDO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便携式电子产品深入我们的生活,令我们生活多姿多彩。但它们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当外部电源发生波动时,会导致电子产品内部的一些芯片功能失效。为解决这一矛盾,通常使用电源管理芯片将波动较大的外部电源转换为稳定的、抗干扰能力强的电源电压,再去驱动内部电路。本文在以上背景下,采用设计双修调电路、温度补偿电路和高增益、低噪声放大器等方法,设计了一种高精度、低噪声低压差线性稳压源(Low Dropout Linear Regulator,LDO)电路。本文设计的LDO电路由带隙基准电路、误差放大器(Error Amplifier,EA)、功率级电路、过温保护电路以及频率补偿电路五个子模块构成。首先,基于Brokaw带隙基准电路结构进行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相对于其他基准电路结构具有更好的噪声性能。通过设计温度补偿电路和数字修调电路,减小温度和工艺偏差对基准电路输出电压精度的影响,间接提高LDO整体电路的精度;在基准电路输出端添加RC滤波器,将基准电路输出电压中的高频噪声滤除掉。在此基础上,进行LDO其他子模块的设计,采用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器结构进行误差放大器的设计,在作为放大器负载的电流镜的源极添加负反馈电阻,减小放大器的噪声。采用修调技术进行功率级电路设计,对反馈电阻的失配进行修调,提高LDO电路的精度。设计温度补偿电路,避免误操作对芯片造成损伤。采用自适应缓冲器结构进行频率补偿电路的设计,使得LDO反馈环路的稳定性更加优越。基于TSMC 180nm工艺,使用Cadence软件对设计的LDO电路进行仿真验证,在5V的电源电压下,静态电流消耗为0.454m A、温度在-40℃~85℃范围内的温度系数为0.2996ppm/℃、线性调整率为0.0036%/V、负载调整率为0.03278%/V、蒙特卡洛精度为±0.8%,最终可达到总精度为±0.83%、低频电源抑制比为80.03d B,10~100k Hz范围内积分噪声为49.97μVrms,满足高精度、低噪声LDO电路的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LDO电路的版图设计和后仿真,使得所设计的LDO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后仿结果为:线性调整率为0.004%/V、负载调整率为0.0334%/V、温度在-40℃~85℃范围内的温度系数为0.312ppm/℃、蒙特卡洛精度为±0.87%,电路总精度为±0.90%;低频电源抑制比为78.94d B,10~100k Hz范围内积分噪声为49.79μVrms,与前仿真基本一致,符合设计要求。

段玲泓[8](2021)在《压电式高压压力传感器校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军工和民用生产的相关领域都涉及到高压测量的问题,例如新型材料的高压合成、动能弹侵彻、冲击波测试、爆破作业、地质钻探等。当前针对高压压力的测量成为了国内外科研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也相应开展了较多的研究,而高压压力测试的核心部件为高压压力传感器,因此高压压力传感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压测量系统的准确性。所以在工业和军事领域,针对高压压力传感器进行校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压力电测法是当前最主要的高压压力测量方法,其广泛采用压电式压力传感器进行测量,具有频响高、准确度高等优点,在高压压力测试中应用最为广泛。对于低频段的检测主要采用静态校准的方法,但是静态校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准设备量程范围小,难以满足高压宽范围内的校准,便携性差,难以满足工况现场的校准需求;二是校准周期长,效率低,加载时间过长导致电荷泄漏严重;三是现场难以对测得的校准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分析等。本文设计了一个针对压电式高压压力传感器校准的系统,采用手摇式压力发生器作为标准压力发生源,设计包括电荷转换、调理放大、模数转换、无线传输等电路进行传感数据采集,并利用Lab VIEW设计系统的上位机软件。其中手摇式高压压力发生器采用以甘油三酸酯为工作介质的液压技术,设计具有体积较小,结构紧凑,效率高,载荷加载时间短等优点,并且可以实现频繁换向以及制动,便于达到现场校准的需求。根据系统主控模块电路,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其中设计的电荷放大器可满足低电荷泄漏率的要求,其能够保证输出电压不过于小,同时电路零漂影响降到最低。Lab VIEW设计的上位机软件具有通用性好、接口丰富便于和其他软件进行交互等特点,实现了通过语音控制来快速启动使用软件,能够实时显示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一键打印校准结果报表。采用设计的校准系统进行校准实验,通过标准传感器和待校准传感器的实验数据,获取待校准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参数以及工作直线方程。同时验证了本系统所设计的手摇式高压压力发生器能够产生高达800MPa的压力,所设计的硬件电路能够保持系统校准周期内的漏电电荷达到最小。并对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研究,充分考虑了可能造成误差的影响因素,完成满足设计要求的压电式高压压力传感器校准系统的设计。

高琳钧[9](2021)在《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设计》文中指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已经在航空航天、消费电子、军工通信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卫星与地面接收终端存在很长的距离,且信号会受到各种形式的干扰,因此,解决卫星导航终端抗干扰问题,使卫星导航接收机完整接收微弱的导航信号并正确解调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卫星导航终端的射频前端电路是接收机中的主要组件之一,其很大程度决定了整个终端的性能,随着CMOS工艺发展,低功耗、小体积、单芯片化集成技术快速发展,研究基于CMOS工艺的芯片化射频接收前端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采用TSMC28nm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面向北斗三号系统,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对射频接收芯片的需求,从芯片参数指标定义出发,对单芯片化系统参数指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各个模块或子系统的参数指标定义与分配,并对定义的参数进行了链路仿真预算分析。芯片整体架构基于低中频接收结构,系统采用空时频多域联合抗干扰技术实现抗干扰,因此射频接收芯片采用多通道设计方案实现与阵列天线、基带芯片进行级联。2.研究设计了芯片子模块与子系统电路,并进行电路仿真与实现。具体单元电路包括:两种电流模式的低噪声跨导放大器、正交下变频无源混频器、四阶无源多相滤波器、数字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等射频接收前端单元电路。两种低噪声跨导放大器分别工作在普通无干扰情况和抗干扰模式,在1.2GHz至1.6GHz频段范围内,普通模式的低噪声跨导放大器具有高增益低噪声的特性,抗干扰模式的低噪声跨导放大器IIP3可以达到22.3d Bm以上,具有高线性的特性;设计的无源混频器与互阻放大器完成下变频与电流-电压转换;设计的四阶无源多相滤波器实现对镜像干扰的抑制,实现了最大43d B的镜像抑制比;设计的用于自动增益控制环路的可变增益放大器,通过设计增益粗调级与增益细调级多级级联,实现了较大的动态范围,粗调级的FGA增益为20d B,细调级的VGA增益为0-20d B,步进2d B。3.研究了各个单元电路在不同工艺角和不同温度下的电路性能仿真结果,还研究了芯片的版图设计与实现,针对多通道芯片研究了各个通道间隔离问题,给出了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的布局走线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版图设计与仿真,为进行产品化转化提供了依据。

祝洁[10](2020)在《超宽带CMOS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5G时代的到来,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由此超宽带技术和高频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技术在微波频段优越的功率特性和噪声性能,有助于高性能射频电路的实现。对于整个无线收发机而言,它将多种功能的电路集中到同一个系统里,因此需要功率放大器满足在更大带宽范围内的正常工作,从而使整个系统正常工作。因此研究出具有超宽带特性,同时高增益、高稳定性、低功耗的超宽带功率放大器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必要性。本文研究了一款基于CMOS工艺的超宽带功率放大器。主要研究内容为:1)在输出端使用峰化电感,利用并联峰化技术拓展了输出匹配的带宽;2)在输入端引入并联电阻负反馈结构以降低输入端的品质因子,从而实现输入阻抗匹配的带宽;3)使用了一种基于电流复用模式的电路结构,该结构可以在保证功率放大器高增益的同时有效地降低电路的功率损耗;4)输入端采用π匹配网络进行输入阻抗的匹配,有效提升输入阻抗的匹配并拓展其带宽。本文利用SMIC 40nm工艺库进行原理图和版图的设计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功率放大器在15.0-27.0GHz的宽带范围内,输入匹配S11参数低于-9d B,输出匹配S22参数低于-10d B,增益高于10d B,在中心频点处可以获得的最高为19.6%的功率附加效率,功耗低于25m W,同时具备优越的线性度和稳定性。

二、完善反馈放大器的基本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反馈放大器的基本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温湿氧多功能传感器的读出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多功能传感器发展概况
    1.3 温湿氧传感器读出电路的研究现状
        1.3.1 温度传感器
        1.3.2 湿度传感器
        1.3.3 氧气传感器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温湿氧传感器及其读出电路原理
    2.1 传感器性能指标
    2.2 BJT型集成温度传感器
        2.2.1 传感器原理
        2.2.2 读出电路原理及其关键技术
    2.3 高分子型湿度传感器
        2.3.1 传感器原理
        2.3.2 开关电容放大器原理及其关键技术
    2.4 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氧气传感器
        2.4.1 传感器原理
        2.4.2 惠斯通电桥原理与非线性补偿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温湿氧传感器读出电路方案及部分模块设计
    3.1 整体方案
        3.1.1 主要电路模块简介
        3.1.2 三种传感器的读出流程
    3.2 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
        3.2.1 电路架构的选择
        3.2.2 电路的具体设计
    3.3 LDO电路的设计
        3.3.1 电路架构的选择
        3.3.2 电路的具体设计
    3.4 传感器预处理电路的设计
        3.4.1 温度传感器预处理电路
        3.4.2 氧气传感器预处理电路
    3.5 本章小结
4 低功耗开关电容放大器的设计
    4.1 环形放大器的基本架构和原理
        4.1.1 环形放大器的基本架构
        4.1.2 环形放大器的原理
        4.1.3 环形放大器的优势
    4.2 单端自偏置环形放大器
        4.2.1 单端自偏置环形放大器的设计
        4.2.2 单端自偏置环形放大器的仿真
    4.3 伪差分环形放大器
        4.3.1 伪差分环形放大器的设计
        4.3.2 伪差分环形放大器的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整体电路的优化和仿真
    5.1 整体电路的优化
    5.2 整体电路的仿真
        5.2.1 温度传感器
        5.2.2 湿度传感器
        5.2.3 氧气传感器
        5.2.4 整体电路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可见光的无线通信收发链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可见光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可见光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白光LED的 VLC实用设计挑战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链路整体方案设计
    2.1 链路方案设计思想
    2.2 链路总体方案设计
第三章 可见光通信光路研究
    3.1 LED器件选型与特性实测研究
        3.1.1 发光LED选型
        3.1.2 LED特性及实测研究
    3.2 光电二极管器件选型与特性研究
        3.2.1 光电二极管选型
        3.2.2 PIN光电二极管特性研究
    3.3 视距传输信道特性与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性模拟收发链路设计与实现
    4.1 模拟链路方案设计
    4.2 LED线性驱动电路
        4.2.1 LED线性驱动电路设计
        4.2.2 LED线性驱动电路测试
    4.3 光电接收电路
        4.3.1 光电接收电路参数设计
        4.3.2 光电接收电路仿真
        4.3.3 PCB设计
    4.4 LC低通滤波电路
        4.4.1 滤波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
        4.4.2 nH级线绕电感制作与实测
        4.4.3 滤波电路测试
    4.5 桥T均衡电路
    4.6 线性放大电路
    4.7 电源模块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定义数字链路设计与实现
    5.1 数字链路实现平台与方案设计
        5.1.1 数字链路实现平台
        5.1.2 数字链路方案设计与实现
    5.2 关键技术实现
        5.2.1 系统时钟设计
        5.2.2 SPI功能配置
    5.3 高速ADC和 DAC设计与实现
        5.3.1 高速DAC设计
        5.3.2 高速ADC设计
    5.4 链路优化设计
        5.4.1 跨时钟域处理
        5.4.2 时序约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收发链路测试
    6.1 模拟链路测试
        6.1.1 光传输信道测试
        6.1.2 补偿后模拟链路测试
    6.2 数字链路测试
        6.2.1 数字接收链路测试
        6.2.2 数字发射链路测试
        6.2.3 自回环测试
        6.2.4 测试小结
    6.3 系统测试
        6.3.1 应用场景背景光噪声测试方法
        6.3.2 系统传输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32通道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超声成像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成像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2.2 超声成像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3 CMUT器件及前端电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CMUT器件及前端电路国外研究现状
        1.3.2 CMUT器件及前端电路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2.CMUT器件理论研究及CMUT环阵参数测试
    2.1 CMUT器件基础理论
        2.1.1 CMUT器件工作原理
        2.1.2 CMUT器件等效电路模型
    2.2 CMUT器件直流/交流电压设置理论研究
        2.2.1 CMUT器件直流电压设置理论研究
        2.2.2 CMUT器件交流电压设置理论研究
        2.2.3 CMUT器件直流/交流电压供电配合理论研究
    2.3 CMUT环阵参数测试
        2.3.1 CMUT环阵结构参数
        2.3.2 CMUT环阵阻抗测试
        2.3.3 CMUT环阵发射灵敏度
        2.3.4 CMUT环阵接收灵敏度
        2.3.5 CMUT环阵带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32通道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
    3.1 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方案
    3.2 FPGA控制电路设计
        3.2.1 FPGA控制电路设计
        3.2.2 FPGA控制电路功能仿真
    3.3 32 通道CMUT环阵发射电路设计
        3.3.1 脉冲发射电路设计
        3.3.2 发射电路阻抗匹配设计
    3.4 32 通道CMUT环阵接收电路设计
        3.4.1 低噪声跨阻放大电路设计
        3.4.2 低噪声放大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4.测试方法与实验结果
    4.1 电路性能测试
        4.1.1 各级电路功能测试
        4.1.2 32 通道电路一致性测试
    4.2 CMUT环阵及前端电路收发测试
        4.2.1 CMUT环阵透射实验及反射实验
        4.2.2 CMUT环阵一发多收实验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宽带程控增益放大器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理论与建模仿真分析
    2.1 PGA模块的理论基础
        2.1.1 动态范围
        2.1.2 稳定时间与响应时间
        2.1.3 噪声系数
        2.1.4 灵敏度
        2.1.5 非线性
    2.2 AGC闭环系统传递函数
        2.2.1 AGC系统的组成
        2.2.2 闭环控制系统传递函数
        2.2.3 闭环AGC系统传递函数
    2.3 AGC系统分类
        2.3.1 按反馈类型分类
        2.3.2 按实现方式分类
    2.4 AGC环路响应时间建模分析
        2.4.1 典型AGC电路
        2.4.2 AGC环路建模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
    3.1 PGA模块指标设计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1 PGA模块中VGA芯片选型
        3.2.2 增益带宽积分析
        3.2.3 零点漂移分析
    3.3 PGA增益计算方法的选择
        3.3.1 数字控制VGA法
        3.3.2 模拟控制VGA法
        3.3.3 数字电位器法
        3.3.4 集成PGA芯片法
    3.4 VGA增益控制方案选择
    3.5 PGA模块与上位机通信方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件电路设计
    4.1 硬件电路基本原理图
    4.2 微控制器及外围电路设计
    4.3 可变增益放大电路
    4.4 增益控制电路
    4.5 峰值检测电路
    4.6 PGA模块印刷电路板设计
        4.6.1 PCB板设计工程创建
        4.6.2 PCB板布线设计
        4.6.3 硬件实物的焊接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设计原则
    5.2 上位机软件控制界面设计
        5.2.1 上位机软件功能设计
        5.2.2 开发环境与功能的实现
    5.3 下位机软件算法分析
        5.3.1 AD采集分析
        5.3.2 PID控制理论分析
        5.3.3 PID算法仿真结果
    5.4 自定义串口数据通信协议分析
        5.4.1 通信数据格式
        5.4.2 CRC校验
    5.5 软件流程图设计
        5.5.1 数据收发总体程序设计
        5.5.2 固定增益模式程序设计
        5.5.3 固定输出模式程序设计
    5.6 PGA模块与上位机通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测试及误差分析
    6.1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6.2 固定输出信号测试分析
    6.3 固定增益测试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基于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的测控与量子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量子计算简介
        1.1.1 量子计算的发展
        1.1.2 量子计算优势与争议
        1.1.3 几种量子计算硬件实现方法
        1.1.4 量子计算终极目的-通用量子计算机
    1.2 通用超导量子计算机实现方法及原理
        1.2.1 超导量子计算基本单元-超导量子比特
        1.2.2 超导量子比特的制备工艺及流程
        1.2.3 超导量子比特的控制
        1.2.4 超导量子比特的测量
        1.2.5 超导量子比特测量控制环境
        1.2.6 超导量子比特扩展-量子比特的耦合
        1.2.7 超导量子比特门操作的实现
        1.2.8 超导量子比特的退相干,噪声及降低错误方法
        1.2.9 超导量子纠错-实现逻辑量子比特
        1.2.10 超导量子比特片间通信以及量子存储器
        1.2.11 超导量子比特技术支持—低温固态量子技术
    1.3 量子计算的应用
        1.3.1 长期应用:量子算法
        1.3.2 短期应用:量子模拟
    1.4 小结及论文架构
第2章 超导量子芯片测控系统硬件与软件的搭建
    2.1 超导量子芯片测控硬件系统
        2.1.1 测控硬件系统的设计原则
        2.1.2 测控硬件系统实物与结构示意
        2.1.3 测控硬件系统AWG内部逻辑设计
        2.1.4 测控硬件系统ADC片上解调设计
        2.1.5 硬件系统量子反馈设计与测试
        2.1.6 硬件测试
        2.1.7 硬件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2 超导量子芯片测控软件系统
        2.2.1 测控软件功能需求
        2.2.2 测控软件设计与实现
        2.2.3 测控软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导量子芯片的表征,校准与优化
    3.1 超导量子芯片参数表征
        3.1.1 能量退相干时间T1 表征
        3.1.2 相位退相干T2 表征
        3.1.3 读取腔Q值表征
        3.1.4 读取腔与比特耦合强度表征
        3.1.5 读取腔光子数的表征方法
        3.1.6 Single shot读取与读取保真度表征
        3.1.7 量子读取效率表征
        3.1.8 比特耦合强度表征
        3.1.9 超导量子比特态层析State tomography(QST)
        3.1.10 超导量子比特过程层析Process tomography(QPT)
        3.1.11 比特门保真度表征方法Random Bench Marking(RB)
        3.1.12 约瑟夫森参量放大器JPA表征
    3.2 超导量子比特校准
        3.2.1 IQ mixer校准
        3.2.2 Crosstalk串扰校准
        3.2.3 Z pulse校准
        3.2.4 Timing校准
    3.3 超导量子比特优化
        3.3.1 量子比特读取优化
        3.3.2 相位退相干优化
        3.3.3 比特门的DRAG优化
        3.3.4 利用优化算法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纵场调控方法实现对EP点的观测
    4.1 宇称时间反演(PT)对称性以及奇异点(EP)
    4.2 实验原理
        4.2.1 量子比特中的PT对称性破缺
        4.2.2 退相干控制原理
        4.2.3 纵场调控原理
    4.3 实验设置
    4.4 纵场调控对比特退相干Γ的调控
    4.5 用振荡频率来表征观测EP点
    4.6 用全参数区域方法观测EP
    4.7 不同Γ下的EP点位置偏移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10量子比特上实现Z_2格点规范场模拟
    5.1 样品图及简要介绍
    5.2 格点规范场哈密顿量的实现
    5.3 量子比特性能参数
    5.4 实验各个校准过程与参数
    5.5 实验idle点的选取
    5.6 实验时序控制
    5.7 实验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单比特Clifford群元素
附录B 量子比特硬件调试的遇到问题及解决
附录C 微调控制解调附加相位控制解调信号
附录D IQ mixer调制,解调与校准原理
附录E 实验室仪器设计与连接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遥感技术发展现状
        1.1.2 在轨辐射定标技术瓶颈
    1.2 在轨辐射定标基准源研究现状及技术难点
        1.2.1 研究现状
        1.2.2 技术难点
    1.3 高精度温控技术研究现状及技术难点
        1.3.1 研究现状
        1.3.2 技术难点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应用需求研究
    2.1 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系统组成及分析
        2.1.1 系统组成
        2.1.2 高精度温控需求分析
    2.2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基本原理
        2.2.1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基本架构
        2.2.2 空间基准载荷红外辐射源溯源链路
    2.3 红外辐射源核心组件需求分析
        2.3.1 温度测量组件
        2.3.2 半导体制冷器及其散温组件
        2.3.3 红外辐射源结构设计
        2.3.4 绝热棉及多层绝热组件
        2.3.5 微型相变固定点单元
    2.4 不确定度分配
        2.4.1 基本原理
        2.4.2 空间基准载荷红外辐射源不确定度分配
第3章 面向红外辐射基准载荷应用的高精度测温技术研究
    3.1 主流测温电路原理及局限性分析
    3.2 测量电路非线性校正原理简介
    3.3 基于电阻比率测温结构的多参考阻值比率测温方法研究
        3.3.1 针对非线性误差问题的研究
        3.3.2 针对铂电阻阻值计算不连续问题的研究
    3.4 基于同激励源及同信号路径的可扩展式电阻阵列研究
        3.4.1 工作原理
        3.4.2 快速判定电阻区间算法
    3.5 数字均值滤波器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
        3.5.1 现有滤波器评价工具的局限性研究
        3.5.2 温度测量系统信号模型的研究
        3.5.3 典型温度信号序列的构建方法
        3.5.4 数字均值滤波器的不确定度评定算法
        3.5.5 黑体温度特性模型验证
        3.5.6 均值滤波器的不确定度评定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参考阻值比率结构的测控温系统电子学设计
    4.1 低漂移高精度恒流源电路研究
        4.1.1 恒流源电路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4.1.2 低漂移高精度恒流源电路设计
    4.2 测控温系统硬件设计
    4.3 电路性能分析与实验
        4.3.1 多参考阻值切换调节因子作用效果实验
        4.3.2 温度测量稳定性等效实验
        4.3.3 温度测量分辨能力等效实验
        4.3.4 温度测量非线性标定劣化实验
        4.3.5 温度测量电路校准与检定
        4.3.6 热控驱动电路分辨能力实验
        4.3.7 热控驱动电路输出稳定性实验
        4.3.8 功率测量电路分辨能力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建模与研究
    5.1 红外辐射源升降温控制系统热力学模型研究
        5.1.1 半导体制冷器基本原理
        5.1.2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研究
        5.1.3 基于TEC散温器温度及驱动电压双反馈的模型研究
        5.1.4 基于TEC驱动电压单反馈的模型研究
        5.1.5 单反馈模型与双反馈模型的比较
    5.2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模型辨识方法研究
        5.2.1 基于最长循环周期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黑体温控系统模型辨识
        5.2.2 基于增广最小二乘法的模型参数辨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间红外辐射基准源的温度控制技术研究
    6.1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基本原理简介
    6.2 针对输入变量的简化变论域研究
    6.3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及其关键参数
        6.3.1 模糊化和解模糊设计
        6.3.2 模糊规则设计
        6.3.3 模糊推理设计
        6.3.4 基于简化变论域对模糊化环节的重设计
        6.3.5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控制器关键参数
    6.4 遗传算法对控制器关键参数的优化
        6.4.1 基本原理
        6.4.2 适应度函数设计
    6.5 温控仿真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空间红外辐射基准源温控系统性能测试及评估
    7.1 红外辐射源温控性能仿真实验
        7.1.1 红外辐射源机械结构设计
        7.1.2 辐射源温控性能仿真与分析
    7.2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性能测试
        7.2.1 短期稳定性及均匀性实验
        7.2.2 温控曲线波动及异常扰动分析
        7.2.3 长期稳定性及均匀性实验
        7.2.4 微型镓相变固定点相变温度测量
        7.2.5 相变温度随加热功率的变化关系研究
        7.2.6 红外辐射源空腔发射率仿真
    7.3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不确定度评定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一种高精度低噪声的LDO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LDO工作原理及重要性能参数
    2.1 LDO的工作原理
    2.2 LDO的重要性能参数
        2.2.1 LDO电路的精度
        2.2.2 LDO电路的使用条件
        2.2.3 LDO电路的功率转换效率
    2.3 设计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精度低噪声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3.1 一阶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3.1.1 一阶带隙基准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
        3.1.2 一阶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
        3.1.3 一阶带隙基准电路的仿真
    3.2 温度补偿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3.2.1 温度补偿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
        3.2.2 温度补偿电路的设计
        3.2.3 温度补偿电路的仿真
    3.3 数字修调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3.3.1 修调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
        3.3.2 数字修调电路的设计
        3.3.3 数字修调电路的仿真
    3.4 启动电路的设计
        3.4.1 启动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
        3.4.2 启动电路的设计
    3.5 带隙基准电路整体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3.5.1 带隙基准电路整体电路的设计
        3.5.2 带隙基准电路整体电路的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精度低噪声的LDO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4.1 误差放大器的设计及仿真
        4.1.1 误差放大器的基本理论分析
        4.1.2 误差放大器的设计
        4.1.3 误差放大器的仿真
    4.2 功率级电路的设计
        4.2.1 功率级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
        4.2.2 功率级电路的设计
    4.3 过温保护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4.3.1 过温保护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
        4.3.2 过温保护电路的设计
        4.3.3 过温保护电路的仿真
    4.4 频率补偿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4.4.1 频率补偿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
        4.4.2 频率补偿电路的设计
        4.4.3 频率补偿电路的仿真
    4.5 LDO整体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4.5.1 LDO整体电路的设计
        4.5.2 LDO整体电路的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LDO版图设计及后仿真
    5.1 版图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5.1.1 版图设计中的匹配性
        5.1.2 版图设计中的天线效应
        5.1.3 版图设计中的闩锁效应
    5.2 高精度低噪声的LDO的版图设计
    5.3 高精度低噪声的LDO的后仿真
        5.3.1 直流后仿真
        5.3.2 交流后仿真
        5.3.3 瞬态后仿真
        5.3.4 蒙特卡洛后仿真
        5.3.5 后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压电式高压压力传感器校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高压压力校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2. 压电式高压压力传感器校准方法
    2.1 压力传感器校准方法
    2.2 电荷放大器高低频特性分析
        2.2.1 电荷放大器低频特性分析
        2.2.2 电荷泄漏率分析
        2.2.3 电荷放大器高频特性分析
    2.3 静态校准的原理
        2.3.1 压力传感器静态特性分析
        2.3.2 静态校准原理及方法
        2.3.3 压力传感器静态特性参数的表征方法
    2.4 高效便携式压电式高压压力传感器静态校准系统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校准系统硬件设计及实现
    3.1 系统总体设计概述
    3.2 系统手摇式压力发生器设计
        3.2.1 手摇式压力发生器工作原理简介
        3.2.2 手摇式压力发生器设计方案
        3.2.3 手摇式压力发生器关键技术
    3.3 系统硬件电路模块设计
        3.3.1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2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校准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4.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4.2 系统主控模块程序设计
        4.2.1 单片机控制程序设计
        4.2.2 A/D转换程序设计
        4.2.3 无线传输程序设计
    4.3 系统上位机模块程序设计
        4.3.1 上位机模块总体设计
        4.3.2 基础功能设计
        4.3.3 语音控制功能设计
        4.3.4 通讯功能设计
        4.3.5 数据分析设计
        4.3.6 数据计算分析算法实现
        4.3.7 上位机模块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校准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5.1 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研究
        5.1.1 传递链精度模型
        5.1.2 测试系统不确定度模型
        5.1.3 测试系统不确定度计算
    5.2 校准实验
    5.3 实验测试结果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
        1.1.2 卫星导航接收终端的发展
    1.2 卫星导航终端抗干扰技术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射频接收前端理论基础
    2.1 射频前端芯片系统设计方法
        2.1.1 导航接收机系统架构
        2.1.2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主要性能指标
        2.1.3 系统指标模块分解方法
    2.2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方法
        2.2.1 低噪声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
        2.2.2 低噪声放大器结构
    2.3 混频器设计方法
        2.3.1 下变频原理分析
        2.3.2 有源混频器
        2.3.3 无源混频器
    2.4 镜像抑制滤波器设计方法
        2.4.1 镜像信号的产生与抑制方法分析
        2.4.2 无源多相滤波器结构
    2.5 AGC及可变增益放大器设计方法
        2.5.1 AGC的分类
        2.5.2 AGC的主要性能指标
        2.5.3 VGA的主要性能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方案设计
    3.1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技术指标
    3.2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架构设计
    3.3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链路预算与分析
        3.3.1 系统参数指标链路预算与分析
        3.3.2 系统指标模块分解方案与规划
        3.3.3 链路预算仿真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设计与性能仿真
    4.1 低噪声跨导放大器电路设计与性能仿真
        4.1.1 普通模式低噪声跨导放大器电路设计与性能仿真
        4.1.2 抗干扰模式低噪声跨导放大器电路设计与性能仿真
    4.2 无源混频器设计与性能仿真
        4.2.1 电流模式无源混频器设计
        4.2.2 跨阻放大级(TIA)设计
        4.2.3 无源混频器电路性能仿真
    4.3 镜像抑制无源多相滤波器设计与性能仿真
    4.4 可变增益放大器设计与性能仿真
        4.4.1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拓扑结构
        4.4.2 VGA增益粗调级设计与性能仿真
        4.4.3 VGA增益细调级设计与性能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频接收前端芯片版图设计
    5.1 射频接收前端芯片封装结构设计
    5.2 射频接收前端芯片版图设计
        5.2.1 多通道隔离设计方法
        5.2.2 版图布局布线规划
        5.2.3 芯片整体版图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超宽带CMOS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基本理论研究
    2.1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分析
        2.1.1 输出功率
        2.1.2 效率
        2.1.3 S参数
        2.1.4 增益和增益平坦度
        2.1.5 稳定性
        2.1.6 线性度
    2.2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2.2.1 线性功放
        2.2.2 开关类功放
    2.3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匹配理论
        2.3.1 基本匹配方式
        2.3.2 分布式放大器
        2.3.3 负反馈放大器
        2.3.4 平衡放大器
        2.3.5 有耗匹配网络放大器
        2.3.6 电抗匹配放大器
    2.4 本章小结
3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关键技术
    3.1 线性化技术
        3.1.1 直流偏置优化技术
        3.1.2 负反馈技术
        3.1.3 导数叠加技术
        3.1.4 后失真技术
    3.2 超宽带技术
        3.2.1 共栅输入匹配技术
        3.2.2 输入端并联电阻技术
        3.2.3 高阶LC匹配网络技术
        3.2.4 交错调谐技术
    3.3 低功耗技术
        3.3.1 衬底偏置技术
        3.3.2 亚阈区技术
        3.3.3 其它技术
    3.4 效率增强技术
        3.4.1 负载调制
        3.4.2 电压调制
        3.4.3 谐波调制
    3.5 小结
4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4.1 放大器拓扑结构分析
        4.1.1 共源共栅放大器
        4.1.2 共源放大器
    4.2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整体设计
        4.2.1 利用电流复用技术的驱动级电路
        4.2.2 利用并联电感峰化技术的输出级电路
        4.2.3 输入端并联电阻反馈技术
        4.2.4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分析
    4.3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前仿真
    4.4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版图设计与后仿真
        4.4.1 版图设计规则
        4.4.2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后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完善反馈放大器的基本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温湿氧多功能传感器的读出电路设计[D]. 秦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可见光的无线通信收发链路设计与实现[D]. 汪弈舟.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9)
  • [3]32通道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与测试[D]. 陈谋. 中北大学, 2021(09)
  • [4]宽带程控增益放大器模块设计[D]. 秦宏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基于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的测控与量子模拟[D]. 王战.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02)
  • [6]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D]. 辛世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7]一种高精度低噪声的LDO电路设计[D]. 白春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8]压电式高压压力传感器校准技术研究[D]. 段玲泓. 中北大学, 2021(09)
  • [9]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设计[D]. 高琳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超宽带CMOS功率放大器的设计[D]. 祝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完善反馈放大器的基本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