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酸钙包埋固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初步研究

海藻酸钙包埋固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初步研究

一、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蓝色梨头霉菌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庆,王利群,何玉财,顾雅平,王明慧,汪云[1](2012)在《固定化沙雷氏菌脂肪酶拆分(R,S)-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文中提出利用海藻酸钙-戊二醛交联法对本实验室筛选到的一株能选择性拆分(R,S)-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R,S)-HPBE〕的沙雷氏菌脂肪酶进行固定化,并对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和拆分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反应温度为50℃,pH=7.0,底物浓度40 mmol/L,ρ(酶液)=200 g/L,在该条件下,反应10 h后,(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R)-HPBE〕产率达93.4%,光学纯度(e.e.)为96.2%。连续反应12批次,固定化脂肪酶仍可使(R)-HPBE产率维持在80%以上。

金迪[2](2006)在《脂肪酶的固定化及其在2-氯丙酸拆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氯丙酸是合成农药、染料和农林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然而只有光学活性的2-氯丙酸合成的产品才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或药理作用。传统制备工艺都是由2-氯丙酸及其酯外消旋体为原料合成的农药和医药中间体,由于其含有低效或无效或有毒副作用的对映异构体,不仅活性较低,而且会加剧环境污染。因此,研究如何高效地获取光学活性的2-氯丙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氯丙酸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猪胰脂肪酶(PPL)和解脂酵母脂肪酶(CLL)催化对映选择性酯水解反应制备该化合物的基本规律,确定了酶促拆分的最佳反应条件。为了克服游离酶催化的一些不足之处,将游离酶固定在载体上,寻求最佳的脂肪酶固定化方案,并将固定化酶应用于2-氯丙酸酯的拆分。最后对2-氯丙酸酯进行手性色谱分离,并对色谱拆分机理作了一定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PPL和CLL水解拆分获得2-氯丙酸的主要构型是正好反向的,进一步研究了脂肪酶的微环境对其拆分的影响,得出PPL和CLL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与2-氯丙酸酯的醇单元链长有关,在水解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酶获得最高的催化活性,且在低温范围下酶的对映选择性较高。底物浓度的增加对反应的转化率以及产物的光学纯度均有抑制现象;而酶量加大在提高反应速率的同时由于缩短快慢反应的差异也使反应的选择性下降。筛选出以硅藻土为载体,载体涂布固定法制备固定化脂肪酶CLL,确定较佳的固定化条件为缓冲液pH7.2~7.6,浓度0.1mol/l,酶:载体=1:2,20~25℃下固定4~6h得到的固定化酶具有较高的水解活力,且固定化酶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游离酶均有所提高。将固定化酶应用到催化拆分外消旋2-氯丙酸酯的反应中,固定化后仍保持了游离酶的催化拆分优势,当转化率≤50%时,仍能获得很高的对映体过量值,达到91%以上。将固定化酶用于催化水解反应的全过程来看,循环3次固定化酶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酶活达84.1%。最后对2-氯丙酸酯在七(2,3-二-O-甲基-6-叔-丁基二甲基硅烷)-β-环糊精(CycloSil-B)固定相的气相色谱上直接手性分离,将色谱保留参数lnα对1/T作图,得到拆分过程中的热力学数据,对拆分过程的熵焓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2-氯丙酸酯在CycloSil-B柱上存在熵焓补偿关系,说明上述化合物在该固定相上的拆分机理或主导拆分机理是相同的。

李骏,耿旭,张佩君,吴自荣[3](2006)在《利用固定化微生物细胞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文中认为研究了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技术在甾体化合物的生物转化中的应用.利用固定化Penicillium raistrickii细胞实现对左旋乙基甾烯双酮(13-ethyl-estr-4-ene-3,17-dione)的15α位羟基化作用,合成了重要的药物中间体15α-羟基左旋乙基甾烯双酮.优化了固定化孢子浓度,固定化孢子接种量,投料浓度,投料时间,转化时间等转化条件.结果表明:在摇瓶发酵生物转化中,固定化Penicillium raistrickii细胞可重复利用5次而转化能力没有明显下降.

李骏[4](2005)在《Penicillium raistrickii 15α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孕二烯酮(gestodene)(17α-Ethinyl-17β-hydroxy-18-methyl-4,5-estra-dien-3-one)是最新一代的孕激素之一。它是以原形直接与孕激素受体结合。临床上与炔雌醇组成复合片或三相片作为短效口服避孕药。其避孕效果可靠,副作用小,周期控制好,是目前活性最强、有效剂量最低的口服避孕药,几乎无雌激素与雌激素活性,对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因而被广泛使用。 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合成孕二烯酮采用纯化学方法合成路线,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昂贵的Pb(OAc)2和Bu3SnOMe,成本较高。本文采用生物转化技术,利用Penicillium raistrickii(ATCC10490)催化甾体化合物左旋乙基甾烯双酮的15α位羟基化反应,得到了合成孕二烯酮的重要中间体——15α-羟基左旋乙基甾烯双酮,大大方便了后续合成反应。与有机合成方法相比,生物催化反应条件比较温和;产物比较单一,具有很高的立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化学选择性,易于纯化,且不污染环境,从而提高了转化率,降低了成本。 我们对生物转化工艺进行优化:重点对底物的助溶剂进行了筛选,包括甲醇,二甲亚砜,丙酮等有机溶剂以及Tween80,β环糊精和2—羟丙基—β环糊精在内的分散剂进行了考察,并测定了混和使用助溶剂的转化效果。同时对培养基成分,接种量,初始pH,通气量,投料浓度,投料时间,转化时间,等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摇瓶发酵中,对甾体化合物左旋乙基甾烯双酮生物转化,产物15α-羟基左旋乙基甾烯双酮转化率达到60%。以摇瓶发酵转化实验为基础,我们进行了发酵罐放大试验,结果表明,10L,50L,350L的发酵罐发酵培养转化甾体底物左旋乙基甾烯双酮,目的产物得率均达到50%以上,具有工业生产前景。 我们还研究了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技术在甾体化合物的生物转化中的应用。根据霉菌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固定化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我们选择利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制备固定化P.raistrickii细胞,并利用其催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13-ethyl-estr-4-ene-3,17-dione)的15α位羟基化反应,合成15α-羟基左旋乙基甾烯双酮。我们摸索了固定化P. raistrickii细胞催化反应的条件:包括固定化孢子浓度,固定化孢子接种量,投料浓度,投料时间,转化时间等,并对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羟基化催化反应进行了对比。以优化的实验条件为基础,测定固定化细胞连续催化反应能力。结果表明:在摇瓶发酵生物转化中,固定化P.raistrickii细胞可重复利用5次转化能力没有明显下降。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双水相体系应用于左旋乙基甾烯双酮的15α位羟基化中的可行性。希望结合双水相反应的优势和生物转化的特点,一方面减小产物积累对转化反应的抑制,另一方面耦连甾体底物的转化和产物的分离,实现连续生产。

党亚丽[5](2005)在《中性蛋白酶和乳酸菌固定化及其对干酪促熟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干酪成熟时间较长,成熟费用较高,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因此干酪的促熟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试验研究了中性蛋白酶和乳酸菌发酵剂细胞在海藻酸钠中的固定化技术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促熟干酪的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用海藻酸钠固定化中性蛋白酶表明,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固定化中性蛋白酶的工艺是可行的。当海藻酸钠浓度3.0%,酶液量与海藻酸钠溶液量之比1:2(v/v),固定化时间2.5h,CaCl2浓度3.0%时,固定化率可达97.5%,固化酶的活性为3600U/g,其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7.5,比游离酶均有所升高;固定化中性蛋白酶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均高于游离酶。 用海藻酸钠固定乳酸菌发酵剂细胞时,乳酸菌最佳培养基为脱脂乳分离培养基,最佳培养时间为8h。用乳酸菌与海藻酸钠用量之比1:2,海藻酸钠浓度2.0%,反应温度40℃,CaCl2浓度3.0%,固定化温度0~4℃,固定化时间2.0h,胶珠粒径1.0~1.5mm固定化效果较好。乳酸菌固定化后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较游离乳酸菌均有所升高。 将固定化中性蛋白酶添加到干酪中,以反映蛋白质降解程度的WSN、TCASN和PTASN以及脂肪分解程度的酸度值ADV为干酪的成熟指标,研究干酪成熟期间蛋白降解和脂肪分解的变化情况,反映促熟效果。结果表明:干酪中WSN、TCASN和PTASN随着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高,在干酪促熟中,只有酶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取得较好的促熟效果。在干酪粒中添加1000U/g固定化中性蛋白酶,WSN、TCASN和PTASN明显高于对照组。添加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干酪分别在0~4、8~9、12~13℃下成熟,结果表明成熟温度对蛋白质降解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成熟温度的升高,蛋白质降解速度加快,但成熟温度也不宜过高,否则会造成干酪表面微生物生长繁殖,影响干酪质量。干酪成熟期间ADV值低于对照组。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添加500U/g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干酪成熟30天时风味和质地较好,可比对照组干酪成熟期缩短30天左右。 将固定化乳酸菌细胞添加到干酪中,以反映蛋白质降解程度的WSN、TCASN和PTASN以及脂肪分解程度的酸度值ADV为干酪的成熟指标,研究成熟过程中蛋白降解和脂肪分解的变化情况,反映促熟效果。结果表明:干酪中WSN、TCASN和PTASN随着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高,在干酪促熟中,只有乳酸菌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取得较好的促熟效果。在干酪粒中添加106cfu/g固定化乳酸菌,WSN、TCASN和PTASN含量明显增大。添加固定化乳酸菌干酪分别在0~4、8~9、12~13℃下成

范志华[6](2004)在《压力对酵母菌及其产海藻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高压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应激性反应。海藻糖是很多生物体受环境胁迫所产生的重要的应激性代谢产物之一,它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结合组成的非还原性双糖,由于它对生物大分子具有非特异性保护作用,从而在食品、医药、生物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主要内容为压力条件下酵母菌积累海藻糖最佳条件的确立、不同酵母菌积累胞内海藻糖随处理时间的变化和相应合成酶系活力的研究、不同酵母菌种及其他条件下细胞的变化等。 首先本文以面包酵母为研究菌株,初步研究了压力条件下不同压力值、处理时间、反应温度、pH值、升降压速率、处理前培养时间、培养基等因素对菌体积累海藻糖所产生的影响。确定了压力为0.5~1.0MPa,反应处理时间为3h,反应温度为34℃,发酵液pH值调整为6.0,升降压速率为0.05~0.10MPa/min,选用复合培养基为酵母菌积累胞内海藻糖的最适条件。 其次研究了六种不同酵母菌在1.0MPa的压力条件下,菌体积累海藻糖(可能还有其他低分子量的应激性代谢产物)与高压处理时间的关系,说明不同酵母菌种对压力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它们之间的不同说明海藻糖的合成途径可能有多种方式,即便是同一种生物中,也有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合成途径。同时确立了一种测定海藻糖合成酶系活力的方法,以2%甲苯和0.2%EDTA溶液作为细胞渗透剂处理酵母细胞,以1.0%的葡萄糖溶液作为酶促反应的底物,采用生物传感仪—硫酸蒽酮显色法测定了相应的海藻糖合成酶系的活力。 最后以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摄图像,说明经过高压处理后酵母菌体细胞发生变形,胞质和内含物聚集两端,呈现纺锤形,细胞表面有收缩褶皱和塌陷。同时还有活细胞数减少、存活率的降低、菌体量减小以及pH值略微升高等各种现象,均与海藻糖含量高低有关系。还分别以CO2和N2作为加压气源,以面包酵母WR—5作为研究菌株,以溶液电导率值的变化来表示细胞的渗透性,分别研究了不同压力、升降压速率、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细胞渗透性变化的影响。

范志华,孙爱友,郝建东,许春英[7](2003)在《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蓝色梨头霉菌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步研究了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技术在氢化可的松生产中的应用。确定了底物R.S.A的最佳投料时间为32h、最适的固定化梨头霉菌孢子液浓度为5×106个/mL,选择洗衣粉作为表面活性剂的最适添加量为0.04%。确定了固定化霉菌培养基的最优组成。结果表明,固定化的梨头霉菌重复使用5次以后,其羟基化酶的转化能力没有明显下降。

胡方敏[8](2002)在《海藻酸钙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催化苯甲醛和苯乙酮的还原》文中指出近来,有机相中的细胞催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已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本论文以苯甲醛为底物,对面包酵母与其它8种酵母在水相中和有机相中的还原能力进行了比较,探索了活化培养基组成、活化时间、海藻酸钠浓度、pH值、溶剂种类、共底物种类、初始底物浓度、摇床转速和温度对海藻酸钙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的还原能力的影响,也考察了以6小时和24小时为利用周期时海藻酸钙固定化面包酵母的重复利用的情况。 在所考察的9种酵母中,除假丝酵母2#外,面包酵母和其它8种酵母在水相和有机相中都具有还原能力,其中以假丝酵母1#和面包酵母为最强。 活化培养基以既含氮源又含碳源的YPD培养基为最佳,活化时间以1天和4天最为合适。固定化面包酵母在不进行预先活化的情况下在有机相中也具有还原能力。无论是活化酵母还是未活化酵母,产物浓度都随酵母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在酵母量少时增加的幅度较大。 海藻酸钠浓度在1-5%之间都可用于固定化面包酵母,其中浓度为3%时制备的固定化面包酵母催化性能最佳。在不同pH的缓冲液制备的固定化面包酵母中,以pH10为最佳。 溶剂种类对固定化面包酵母的还原能力的影响极大,一般来说细胞活性随LogP值的增大而增大。在所考察的共底物中,大部分醇类物质并不能促进产物浓度的提高,反而有降低产物浓度的趋势。只有高级醇在己烷中才有利于提高产物浓度。 初始底物浓度对固定化面包酵母的催化性能影响较大,当初始底物浓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度从 660 mM增大到 990 mM时,使得凝胶球内底物浓度从 41.2 InM增大到 84.3 mM,由此造成凝胶球内的产物浓度有较大的下降。 产物浓度随转速增大几乎成线性增大。以已烷为溶剂时,最佳温度为35℃,以乙酸丁酯为溶剂时,最佳温度为30℃。 以24小时为利用周期时,海藻酸钙固定化面包酵母只能重复利用两次,以6小时为利用周期时,可重复利用6次以上。 以苯乙酮为底物时,海藻酸钠浓度、溶剂种类、共底物种类和初始底物浓度对海藻酸钙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能力的影响相似。但最佳 pH与以苯甲醛为底物时稍有不同,为 pH 4和 pH。

二、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蓝色梨头霉菌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蓝色梨头霉菌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化沙雷氏菌脂肪酶拆分(R,S)-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仪器与试剂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株发酵培养
        1.2.2 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
        1.2.3 (R) -HPBE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 固定化脂肪酶酶活、产率和e.e.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R) -HPBE的标准曲线
    2.2 温度对固定化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2.3 pH对固定化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2.4 底物浓度对产率的影响
    2.5 脂肪酶用量对酶活力和产率的影响
    2.6 固定化脂肪酶拆分 (R, S) -HPBE的反应进程
    2.7 固定化脂肪酶操作稳定性对产率和e.e.值的影响
3 结论

(2)脂肪酶的固定化及其在2-氯丙酸拆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手性药物概述
        1.1.1 手性
        1.1.2 手性药物
        1.1.3 手性药物的研究与发展
    1.2 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3 酶在手性化合物制备中的应用
        1.3.1 脂肪酶概述
        1.3.2 脂肪酶的性质研究
        1.3.2.1 脂肪酶的催化特性
        1.3.2.2 脂肪酶的底物特异性
        1.3.3 脂肪酶在手性拆分与合成中的应用
        1.3.3.1 脂肪酶催化不对称水解反应
        1.3.3.2 脂肪酶催化不对称酯化反应
        1.3.3.3 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
    1.4 酶的修饰及固定化
        1.4.1 固定化酶的优越性
        1.4.2 固定化载体
        1.4.3 酶固定化的方法
    1.5 2 -氯丙酸及其酯的拆分研究进展
        1.5.1 2-氯丙酸简介
        1.5.2 2-氯丙酸用途
        1.5.3 2-氯丙酸及其酯的拆分
        1.5.3.1 化学拆分法
        1.5.3.2 生物酶法拆分法
        1.5.3.3 色谱拆分法
        1.5.3.4 萃取拆分法
        1.5.3.5 结论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脂肪酶的固定化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脂肪酶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的配制
        2.3.2 载体的预处理
        2.3.3 酶的固定化方法
        2.3.4 脂肪酶的水解活力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确定
        2.4.2 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2.4.3 酶固定化的研究
        2.4.3.1 酶固定化方法的选择
        2.4.3.2 载体的选择
        2.4.3.3 酶和载体的比例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2.4.3.4 吸附时间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2.4.3.5 固定化温度的影响
        2.4.3.6 缓冲液pH对固定化酶的影响
        2.4.3.7 固定化酶的酸碱稳定性
        2.4.3.8 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脂肪酶催化水解拆分2-氯丙酸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脂肪酶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的配制
        3.3.2 外消旋2-氯丙酸酯的合成
        3.3.3 磷酸缓冲液中酶促反应
        3.2.4 底物转化率的测定方法-酸碱滴定法
        3.3.5 对映体过量值的测定方法-色谱分离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脂肪酶对2-氯丙酸甲酯拆分效果的影响
        3.4.2 脂肪酶PPL拆分2-氯丙酸酯的研究
        3.4.2.1 底物结构对脂肪酶PPL拆分的影响
        3.4.2.2 温度对脂肪酶PPL拆分的影响
        3.4.2.3 pH对脂肪酶PPL拆分的影响
        3.4.2.4 底物浓度对脂肪酶PPL拆分的影响
        3.4.2.5 脂肪酶量对拆分的影响
        3.4.3 脂肪酶CLL拆分2-氯丙酸酯的研究
        3.4.3.1 底物结构对脂肪酶 CLL拆分的影响
        3.4.3.2 温度对脂肪酶 CLL拆分的影响
        3.4.3.3 pH对脂肪酶CLL拆分的影响
        3.4.3.4 不同的缓冲溶液浓度对脂肪酶CLL拆分的影响
        3.4.3.5 有机溶剂对脂肪酶 CLL拆分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拆分2-氯丙酸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脂肪酶
        4.2.2 主要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的配制
        4.3.2 固定化酶的制备
        4.3.3 固定化酶促反应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水解温度对酶拆分的影响
        4.4.2 缓冲液pH对酶拆分的影响
        4.4.3 固定化酶用量对酶拆分的影响
        4.4.4 有机溶剂对酶拆分的影响
        4.4.5 缓冲液与有机溶剂比例对酶拆分的影响
        4.4.6 酶拆分反应时间的影响
        4.4.7 固定化酶的重复拆分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氯丙酸酯的色谱分离及其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色谱分离条件
        5.3.2 甲烷气的制备
        5.3.3 死时间(t_M)的确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2-氯丙酸酯的气相色谱分离
        5.4.2 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手性拆分机理初探
        5.4.3 2-氯丙酸酯在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上的熵焓补偿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利用固定化微生物细胞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培养基[4]:
        1.1.3 固定化材料:
        1.1.4 试剂:
    1.2 方法
        1.2.1 菌体固定化[5]和甾体转化
        1.2.2 转化产物的分离
        1.2.3 标准曲线的制作
        1.2.4 转化产物的检测
        1.2.5 目的转化产物转化率的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固定化孢子浓度与接种量对转化的影响
    2.2 投料底物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2.3 底物投料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2.4 固定化细胞和游离细胞对转化影响的对比
    2.5 固定化菌体细胞的重复使用
3 结 语

(4)Penicillium raistrickii 15α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生物转化在甾体药物工业中的应用(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enicillium raistrickii15 α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工艺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小结
第三章 利用固定化Penicillium raistrickii细胞15 α-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小结
第四章 在双水相反应系统利用Penicillium raistrickii细胞15 α-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酮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性蛋白酶和乳酸菌固定化及其对干酪促熟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Ⅰ 文献综述
    1 干酪及干酪促熟
    2 干酪促熟的机理
        2.1 蛋白质降解
        2.2 脂肪分解
        2.3 乳糖代谢
    3 干酪促熟常用的方法
        3.1 酶法
        3.1.1 促熟干酪常用的酶类及其作用
        3.1.1.1 蛋白酶和肽酶
        3.1.1.2 血纤维蛋白溶酶(胞浆素)
        3.1.1.3 脂酶(Lipases)
        3.1.2 酶法促熟干酪中应注意的问题
        3.1.2.1 风味平衡问题
        3.1.2.2 酶损失问题
        3.2 修饰发酵剂细胞法
        3.2.1 热休克修饰发酵剂细胞
        3.2.1.1 热休克修饰发酵剂细胞过程
        3.2.1.2 热休克修饰发酵剂细胞的温度
        3.2.1.3 热休克修饰发酵剂的种类
        3.2.1.4 热休克发酵剂的接种量
        3.2.1.5 热休克修饰发酵剂细胞的关键技术
        3.2.1.6 热休克修饰发酵剂细胞在干酪生产中的作用
        3.2.2 冷休克修饰发酵剂细胞
        3.2.2.1 冷休克修饰发酵剂细胞的有关理论
        3.2.2.1.1 细胞损伤效应
        3.2.2.1.2 膜脂相变理论
        3.2.2.2 冷休克修饰发酵剂的种类
        3.2.3 其它修饰方法
        3.2.3.1 溶菌酶处理
        3.2.3.1.1 喷雾及冷冻干燥
        3.2.3.1.2 基因修饰发酵剂
        3.3 提高成熟温度法
        3.4 高压技术
        3.4.1 加速蛋白质降解
        3.4.2 增加干酪的水分含量和pH值
        3.4.3 其它作用
        3.5 其它促熟方法
        3.5.1 悬浮液系统
        3.5.2 增加活细胞数量
        3.5.3 成浆干酪(Slurried cheese)
        3.5.4 几种促熟方法混合应用
    4 不同促熟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提高成熟温度法
        4.2 酶法
        4.3 修饰发酵剂细胞法
    5 应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乳酸菌细胞技术促熟干酪
        5.1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
        5.1.1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
        5.1.2 海藻酸钠固定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5.2 固定化酶促熟干酪
        5.3 固定化发酵剂细胞促熟干酪
        5.3.1 乳酸菌蛋白酶活性
        5.3.2 乳酸菌的肽酶活性
        5.3.3 固定化发酵剂细胞的研究现状
        5.4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的发展趋势
Ⅱ 试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试验材料
        2.1.2 主要化学及生化试剂
        2.1.2.1 生化试剂
        2.1.2.2 化学试剂
        2.1.2.3 主要试验仪器
        2.1.2.4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中性蛋白酶固定化方法
        2.2.1.1 中性蛋白酶的固定化工艺流程
        2.2.1.2 中性蛋白酶的固定化工艺要点
        2.2.2 中性蛋白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
        2.2.2.1 中性蛋白酶蛋白水解活性的测定
        2.2.2.2 中性蛋白酶固定化率的测定
        2.2.2.3 海藻酸钠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2.2.2.4 固定化酶量与海藻酸钠用量之比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2.2.2.5 固定化时间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2.2.2.6 CaCl_2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2.2.2.7 固定化参数的确定
        2.2.3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特性的研究
        2.2.3.1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最适作用温度
        2.2.3.2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最适pH
        2.2.3.3 固定化酶热稳定性
        2.2.3.4 固定化酶pH稳定性
        2.2.3.5 固定化酶贮存稳定性
        2.2.4 乳酸菌固定化技术的研究
        2.2.4.1 乳酸菌固定化方法
        2.2.4.2 乳酸菌的培养
        2.2.4.3 固定化乳酸菌固定化率的测定
        2.2.4.4 乳酸菌固定化条件的确定
        2.2.4.5 固定化乳酸菌特性的研究
        2.2.5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和固定化乳酸菌促熟干酪的研究
        2.2.5.1 干酪制作
        2.2.5.2 试验设计
        2.2.5.3 干酪成熟期间理化特性的测定
        2.2.5.4 蛋白质降解产物的测定
        2.2.5.5 脂肪酸价的测定
        2.2.5.6 干酪感官评定
        2.2.6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性蛋白酶固定化及其促熟效果的研究
        3.1.1 中性蛋白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
        3.1.1.1 海藻酸钠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1.1.2 固定化酶量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1.1.3 固定化时间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1.1.4 CaCl_2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1.1.5 固定化技术参数的确定
        3.1.2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特性的研究
        3.1.2.1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最适作用温度
        3.1.2.2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最适pH值
        3.1.2.3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热稳定性
        3.1.2.4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pH稳定性
        3.1.2.5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贮存稳定性
        3.1.3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对干酪促熟效果的影响
        3.1.3.1 干酪成熟期间的理化特性的变化
        3.1.3.2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对干酪成熟期间蛋白质降解的影响
        3.1.3.2.1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对干酪成熟期间WSN的影响
        3.1.3.2.2 中性蛋白酶对干酪成熟期间TCASN的影响
        3.1.3.2.3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对干酪成熟期间PTASN的影响
        3.1.3.2.4 成熟温度对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干酪成熟期间蛋白质降解的影响
        3.1.3.3 添加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对干酪成熟期间脂肪酸价(ADV)的影响
        3.1.3.4 干酪感官评定
        3.2 乳酸菌固定化及其促熟效果的研究
        3.2.1 乳酸菌固定化技术的研究
        3.2.1.1 乳酸菌培养基及培养时间的选择
        3.2.1.2 乳酸菌与海藻酸钠用量之比对乳酸菌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1.3 海藻酸钠浓度对乳酸菌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1.4 固定化反应温度对乳酸菌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1.5 CaCl_2浓度对乳酸菌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1.6 固定化温度对乳酸菌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1.7 固定化时间对乳酸菌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1.8 胶珠粒径大小对乳酸菌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2 固定化乳酸菌特性的研究
        3.2.2.1 固定化乳酸菌热稳定性
        3.2.2.2 固定化乳酸菌pH稳定性
        3.2.3 固定化乳酸菌对干酪促熟效果的影响
        3.2.3.1 干酪成熟期间的理化特性变化
        3.2.3.2 固定化乳酸菌对干酪成熟期间蛋白质降解的影响
        3.2.3.2.1 固定化乳酸菌对干酪成熟期间WSN的影响
        3.2.3.2.2 固定化乳酸菌对干酪成熟期间TCASN的影响
        3.2.3.2.3 固定化乳酸菌对干酪成熟期间PTASN含量的影响
        3.2.3.3 成熟温度对固定化乳酸菌干酪成熟期间蛋白质降解的影响
        3.2.3.4 固定化乳酸菌对干酪成熟期期间脂肪酸价的影响
        3.2.4 干酪感官评定
    4 讨论
        4.1 中性蛋白酶的固定化探讨
        4.1.1 中性蛋白酶固定化方法
        4.1.2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的活性
        4.2 乳酸菌的固定化
        4.2.1 乳酸菌固定化方法
        4.2.2 固定化乳酸菌的活性
        4.3 酶在干酪成熟中的作用
        4.3.1 蛋白质降解
        4.3.2 脂肪分解
        4.3.3 干酪风味和质地变化
        4.3.4 有关干酪苦味的产生及去苦问题
        4.4 乳酸菌在干酪成熟中的作用
        4.4.1 蛋白质降解
        4.4.2 脂肪分解
        4.4.3 干酪风味和质地变化
    5 结论
        5.1 中性蛋白酶的固定化
        5.2 乳酸菌的固定化
        5.3 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对干酪促熟效果的影响
        5.4 固定化乳酸菌对干酪促熟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压力对酵母菌及其产海藻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 前言
    1.1 引言
    1.2 高压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1.2.1 高压生物技术起源
        1.2.2 高压环境中的微生物
        1.2.2.1 微生物的分类及特性
        1.2.2.2 微生物的生存及应用
        1.2.2.3 微生物的耐压机理及前景
        1.2.3 高压条件对微生物细胞的影响
        1.2.3.1 高压对微生物的致死
        1.2.3.2 高压对微生物细胞结构的破坏
        1.2.3.3 高压对微生物细胞核内物质的影响
        1.2.3.4 高压对微生物细胞活性的影响
    1.3 高压环境对微生物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
        1.3.1 压力对化学键的影响机理
        1.3.2 压力对酶活的的影响机理
        1.3.3 压力对蛋白质的影响机理
    1.4 采用CO_2加压对高压环境中微生物的影响
        1.4.1 加压过程中CO_2的影响
        1.4.2 加压过程中部分CO_2溶解对pH值的影响
        1.4.3 升降压速率的影响
        1.4.4 采用CO2加压与金属离子的作用
    1.5 高压条件下微生物的应激性反应
    1.6 海藻糖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
        1.6.1 海藻糖的物理性质及来源
        1.6.2 海藻糖的生物学特性
        1.6.2.1 海藻糖对生物膜的保护作用
        1.6.2.2 海藻糖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
        1.6.2.3 海藻糖对其它生物分子的保护
        1.6.2.4 海藻糖抗干燥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
    1.7 海藻糖的代谢途径
        1.7.1 通过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和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合成海藻糖
        1.7.2 通过海藻糖合酶与葡萄糖为底物合成海藻糖
        1.7.3 通过海藻糖合酶以麦芽糖为底物合成海藻糖
        1.7.4 通过海藻糖磷酸化酶合成海藻糖
        1.7.5 通过糖基转移酶和淀粉酶合成海藻糖
        1.7.6 通过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酶酶和麦芽寡糖基海藻糖水解酶合成海藻糖
    1.8 海藻糖的应用
        1.8.1 海藻糖在生物制品保护中的应用
        1.8.2 海藻糖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8.3 海藻糖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
        1.8.4 海藻糖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9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9.1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出发点
        1.9.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2 、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种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相关溶液
        2.1.5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胞内海藻糖含量的测定方法:硫酸蒽酮比色法
        2.2.2 溶液pH值的测定
        2.2.3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2.2.4 细胞存活率及活细胞数的计算方法
        2.2.5 海藻糖合成酶系活力的测定
        2.2.6 电导率的测定
    2.3 微生物高压反应装置
        2.3.1 微生物高压反应装置流程图及实物图
        2.3.2 操作规程
3 、 结果与讨论
    3.1 压力对酵母菌积累海藻糖最佳条件的确定
        3.1.1 引言
        3.1.2 海藻糖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3.1.3 压力下不同因素对面包酵母细胞积累海藻糖的影响
        3.1.3.1 压力对面包酵母细胞积累海藻糖的影响
        3.1.3.2 加压时间对酵母菌产海藻糖的影响
        3.1.3.3 反应温度对酵母菌细胞积累海藻糖的影响
        3.1.3.4 pH值对酵母菌细胞积累海藻糖的影响
        3.1.3.5 升降压速率对酵母菌细胞积累海藻糖的影响
        3.1.3.6 加压前培养时间对酵母菌细胞积累海藻糖的影响
        3.1.3.7 培养基对酵母菌细胞积累海藻糖的影响
        3.1.4 本节实验小结
    3.2 压力对不同酵母菌积累海藻糖及其合成酶系活性的影响
        3.2.1 引言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海藻糖和葡萄糖混合样品的硫酸蒽酮显色
        3.2.4 压力对不同酵母菌胞内海藻糖含量及其合成酶系活性的影响
        3.2.4.1 压力对啤酒酵母USA的影响
        3.2.4.2 压力对啤酒酵母GZH的影响
        3.2.4.3 压力对面包酵母Saf的影响
        3.2.4.4 压力对面包酵母WR-5的影响
        3.2.4.5 压力对酒精酵母AY-3的影响
        3.2.4.6 压力对酒精酵母AY-11的影响
        3.2.5 压力对面包酵母菌悬液胞内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3.2.5.1 加压时间对面包酵母菌悬液胞内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3.2.5.2 升降压速率对面包酵母菌悬液胞内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3.2.6 本节实验小结
    3.3 压力对酵母菌及其细胞变化的影响
        3.3.1 引言
        3.3.2 压力下酵母菌细胞的变化
        3.3.2.1 高压处理后酵母菌细胞形态的变化
        3.3.2.2 不同气源加压条件下酵母菌细胞渗透性的变化
        3.3.2.2.1 压力对酵母菌细胞渗透性变化的影响
        3.3.2.2.2 升降压速率对酵母菌细胞渗透性变化的影响
        3.3.2.2.3 加压时间对酵母菌细胞渗透性变化的影响
        3.3.2.2.4 反应温度对酵母菌细胞渗透性变化的影响
        3.3.3 加压时间对酵母菌各参数量的影响
        3.3.3.1 加压时间对酵母菌体量的影响
        3.3.3.2 加压时间对酵母活细胞数的影响
        3.3.3.3 加压时间对酵母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3.4 加压时间对酵母发酵液pH值的影响
        3.3.4 压力对酵母菌体悬浮液的影响
        3.3.4.1 加压时间对面包酵母菌悬液相应各参数的影响
        3.3.4.2 升降压速率对面包酵母菌悬液相应各参数的影响
        3.3.5 本节实验小结
4 、 结论与展望
    4.1 论文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7)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蓝色梨头霉菌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菌种:
        (2) 培养基/g·L-1:
        (3) 固定化载体:
    1.2 实验方法
    1.3 产物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底物最佳投料时间的确定
    2.2 不同的孢子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2.3 不同的固定化孢子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2.4 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在转化反应中效果
    2.5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实验
    2.6 固定化菌体的重复使用实验
3 小 结

(8)海藻酸钙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催化苯甲醛和苯乙酮的还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细胞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
        1.1.1 细胞固定化技术概述
        1.1.2 固定化细胞的一些应用
        1.1.3 细胞固定化方法分类
        1.1.4 海藻酸钙固定化方法
    1.2 细胞在有机相中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3 影响细胞在有机相中进行催化反应的主要因素
        1.3.1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
        1.3.2 介质的性质
        1.3.2.1 有机介质
        1.3.2.2 两相系统
        1.3.3 培养时间
        1.3.4 共底物
        1.3.5 pH值
        1.3.6 底物
        1.3.7 温度
        1.3.8 通透性处理
    1.4 面包酵母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1 单链酮的还原
        1.4.2 β-酮酯的还原
        1.4.3 还原其它酮酸衍生物
        1.4.4 还原α-醛或酮成邻二醇
        1.4.5 还原α-碳上含硫功能基的酮
        1.4.6 β-双酮的还原
        1.4.7 还原碳-碳双键
        1.4.8 形成碳-碳键
        1.4.9 还原含硝基的酮
        1.4.10 还原芳香硅基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菌种
    2.2 试剂与器材
        2.2.1 试剂
        2.2.2 主要器材
    2.3 海藻酸钙固定化的操作步骤
    2.4 活化和收集酵母的方法
    2.5 实验方法
    2.6 分析方法
        2.6.1 苯甲醛标准曲线的制作
        2.6.2 苯甲醇标准曲线的制作
        2.6.3 苯乙酮标准曲线的制作
        2.6.4 苯乙醇标准曲线的制作
        2.6.5 提取凝胶球内产物和底物的方法
        2.6.6 结果表示方法
第三章 海藻酸钙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催化苯甲醛的还原
    3.1 九种酵母还原苯甲醛能力的比较
        3.1.1 水相中九种酵母还原苯甲醛能力的比较
        3.1.2 有机相中九种酵母还原苯甲醛能力的比较
    3.2 不同培养基对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能力的影响
    3.3 不同海藻酸钠浓度对凝胶球直径和产物浓度的影响
    3.4 有机溶剂种类的影响
        3.4.1 有机溶剂种类对未活化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能力的影响
        3.4.2 有机溶剂种类对活化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能力的影响
    3.5 共底物对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能力的影响
    3.6 初始底物浓度对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能力的影响
        3.6.1 初始底物浓度对未活化酵母还原能力的影响
        3.6.2 初始底物浓度对活化酵母还原能力的影响
    3.7 酵母量对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能力的影响
    3.8 活化时间对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能力的影响
    3.9 摇床转速对产物浓度的影响
    3.10 pH值对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能力的影响
    3.11 温度对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能力的影响
    3.12 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催化的重复利用
    3.1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藻酸钙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催化苯乙酮的还原
    4.1 海藻酸钠浓度对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苯乙酮能力的影响
    4.2 溶剂种类对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苯乙酮能力的影响
    4.3 初始底物浓度对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苯乙酮能力的影响
    4.4 共底物种类对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苯乙酮能力的影响
    4.5 共固定化糖类对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苯乙酮能力的影响
    4.6 pH对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还原苯乙酮能力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蓝色梨头霉菌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定化沙雷氏菌脂肪酶拆分(R,S)-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J]. 汪庆,王利群,何玉财,顾雅平,王明慧,汪云. 精细化工, 2012(03)
  • [2]脂肪酶的固定化及其在2-氯丙酸拆分中的应用[D]. 金迪. 浙江工业大学, 2006(S1)
  • [3]利用固定化微生物细胞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J]. 李骏,耿旭,张佩君,吴自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 [4]Penicillium raistrickii 15α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工艺研究[D]. 李骏.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5]中性蛋白酶和乳酸菌固定化及其对干酪促熟效果的研究[D]. 党亚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05(06)
  • [6]压力对酵母菌及其产海藻糖的影响[D]. 范志华. 天津科技大学, 2004(04)
  • [7]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蓝色梨头霉菌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初步研究[J]. 范志华,孙爱友,郝建东,许春英. 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04)
  • [8]海藻酸钙固定化面包酵母在有机相中催化苯甲醛和苯乙酮的还原[D]. 胡方敏. 浙江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海藻酸钙包埋固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