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壁厚度的超声观察

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壁厚度的超声观察

一、扩张性心肌病左心室壁厚度的超声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文[1](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在高糖状态下出现的以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相关心脏并发症之一。糖心平胶囊(tangxinping capsule,TXPC)是用于治疗和改善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药制剂,但其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课题“十病十药研发-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新药糖心平胶囊成药性研究”,整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和验证TXPC药效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并评价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究。研究方法1、方法一:本研究通过TCMSP、ETCM、TCMID、BATMAN中药材化学信息数据库挖掘TXPC组方中的活性成分化合物;通过Pub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筛选出组方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TXPC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Network Analyze插件分析筛选出TXPC组方中的核心成分;通过OMIM、Disgenet和Genecards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DCM靶点合集;通过R Studio软件映射出TXPC靶点及DCM靶点交集;利用String在线蛋白功能分析网站构建TXPC-DCM-靶点网络,并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构建PPI网络,通过Network Analyze分析筛选出PPI网络的核心靶点;通过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最后通过Matescape在线富集分析平台对PPI网络进行GO及KEGG分析,得到核心靶点的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组成(CC)及富集通路分析结果。2、方法二: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DCM大鼠模型。在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一次性予35mg/kg STZ腹腔注射,STZ注射6周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高脂喂养大鼠分为模型组(Model)、糖心平高(TXPG)、中(TXPZ)、低剂量(TXPD)组及二甲双胍组(Met),正常饮食组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0.9%NaCl溶液1ml/100g灌胃;糖心平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用0.21g/kg、0.42g/kg、0.84g/kg TXPC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二甲双胍组采用每日0.15g/kg二甲双胍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给药时于第2、4、6周测大鼠空腹血糖;给药结束后,生化测大鼠TC、TG、LDL-C、HDL-C、INs水平,计算HOMA-IR 值;ELISA 检测大鼠血清 CKMB、CRP、BNP、6-KPG、ET-1、TXB2、MDA水平,并通过心脏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以明确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利用舌下注射垂体后叶加压素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TXPC治疗后大鼠心电图ST-T段位移;进一步组织学检测DCM大鼠心肌组织 TNF-α、IL-1β、SOD、ATP、ADP、ATP/ADP 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 NF-κBp65、GLUT4、TGF-β1、PI3KP85、P-AKT、P-GSK3 β 蛋白及 PI3KP85mRNA、P-AKT mRNA、P-GSK3βmRNA、NF-κBp65 mRNA、GLUT4 mRNA转录水平,以探究TXPC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方法一结果:糖心平组方中活性有效成分共107个;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共得到对应靶点192个,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KT1、EGFR、SRC等;通过模块分析共聚类出4个功能模块,其中模块1和模块2所包含靶点数目较多,对糖心平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富集到生物过程961个;分子功能75个;细胞组成60个;信号通路218条,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方法二结果:①TXPC能够改善DCM大鼠的FPG,降低大鼠TG、TC、LDL-C水平,同时升高HDL-C水平,减轻心肌组织中的脂质沉积,发挥调节糖脂代谢得作用;②TXPC能够降低心肌损伤指标CRP、BNP、CKMB水平,改善心肌纤维断裂、损伤等,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水平,发挥心肌保护效应;③TXPC能够降低血清ET-I及TXB2,同时升高6-KPG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肌微血管病变;④TXPC能够降低血清MDA水平,缓解氧化应激损伤;⑤TXPC能降低DCM大鼠LVIDs水平,升高LVIDD、SV、FS及EF水平,维持心脏结构及形态的稳定,从而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⑥TXPC能抵抗加压素所引起的ST-T抬高,提高心肌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抵抗能力,从而发挥心脏保护的作用。⑦TXPC能提高DCM大鼠的ATP及ATP/ADP水平,促进GLUT4蛋白及GLUT4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GLUT4信号通路,调节DCM大鼠能量代谢;⑧TXPC能降低DCM大鼠TNF-α水平,同时降低促炎因子IL-1β水平,抑制NF-κB蛋白表达及NF-κBmRNA转录,通过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⑨TXPC能降低DCM大鼠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降低大鼠大TGF-β1及SOD水平,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抑制GSK-3β蛋白及GSK-3βmRNA转录表达,发挥抗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TXPC能促进PI3K/AKT通路上靶蛋白PI3K、AKT的磷酸化及表达,同时能促进PI3KP85mRNA、p-AKT mRNA的转录水平的提高,提示TXPC对DCM治疗效应的发挥,与PI3K/AKT通路有关。研究结论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TXPC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TXPC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作用;保护心功能、抗心肌缺血,具有心脏保护的作用;3、TXPC药效的发挥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PI3K/AKT/GLUT4、PI3K/AKT/GSK-3β及PI3K/AKT/NF-κB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

欧阳慧琳[2](2021)在《DR及超声成像在犬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探究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和超声心动图在健康比格犬心脏检查中的应用。同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初步探究DR及超声心动图在犬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实验一:探究犬心脏DR检查方法,描述心脏在DR图像中的解剖结构,并分析摆位对心脏大小的影响。方法是分别拍摄12只健康比格犬的DV、VD、RL和LL四种体位的胸片,曝光条件根据实验犬的体重和胸厚度设定,实验犬拍摄过程不麻醉。分别测量RL和LL位胸片的VHS值,以及DV和VD位胸片的心胸比。结果显示健康比格犬VHS值分别是10.0±0.8(RL)和9.8±0.7(LL),心胸比值为0.49±0.04(DV)和0.50±0.04(VD),不同体位对胸片VHS值和心胸比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还对胸部不同体位DR图像的心血管结构进行解剖学标注。实验二:探讨了心脏超声检查流程和操作手法,对几种常用的心脏超声检查技术进行分析,获取心脏各切面声像图,并进行解剖学标注。方法是分别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心动图、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12只健康比格犬的右侧卧位和左侧卧位进行扫查。右侧卧位获得右侧胸骨旁长轴四腔切面、右侧胸骨旁长轴五腔切面、右侧胸骨旁短轴切面(主动脉水平切面、肺动脉水平切面、二尖瓣水平切面和乳头肌水平切面),左侧卧位获得心尖四腔室切面和心尖五腔室切面,根据这些切面汇总了各心腔参数值,并绘制了心脏主要切面的解剖结构图。使用组织谐波技术可改善图像质量,心内膜结构更清晰。实验三:分析了吉林大学教学动物医院6例心脏病病例,包括肥厚性心肌病(HCM)、扩张性心肌病(DCM)和心脏瓣膜疾病(HVD)等疾病。这些病例的胸部DR片和超声心动图均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且图像质量清晰,表明这些图像可用于临床心脏病的诊断。结论:实验归纳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心脏影像学检查流程,并得出标准的犬心脏DR影像图和超声心动图;描述了健康比格犬DR和超声图像的心脏解剖结构,并概括了犬超声心动图各主要切面的检查方法及其相关参数。DR检查中体位的不同对心脏尺寸无显着影响(P>0.05)。超声心动图中加入组织谐波技术会增加图像的对比度,使软组织结构更加清晰。通过病例分析,将DR技术与心脏超声技术共同应用于心脏疾病的检查,更有助于临床诊疗。

王华鹏[3](2021)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是人类共同的瑰宝,守护着人类的健康。基于当下新冠疫情的进展,了解医学知识可以引发公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各国之间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医学文献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报告通过翻译医学英文书籍《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归纳了医学英语的翻译方法,供相关领域的译者参考,并为中国医务人员提供国外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结果。此报告描述了翻译实践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介绍、翻译过程描述、理论框架、案例分析与总结。此翻译实践为医学翻译,专业性强,在医学词汇、缩略词、名词化、被动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语篇衔接与连贯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医学翻译应遵循忠实的原则,译文的语言应尽量专业、凝练,符合医学汉语的表达。报告以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实例探讨适合医学英语翻译的策略及方法,如词性转换、句子切分与合并、句式重组等,使译文语义恰当,易于让译入语读者接受。此实践报告总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试图探索解决医学翻译难点的方法,加深了笔者对医学翻译的理解;并由此总结出医学英语汉译的经验,包括参考平行文本,建立医学术语及缩略词库,长难句解析等。报告旨在向其他其他从事医学翻译的译者们学习和交流,共同寻找应对医学翻译困难的方法,从而产出高质量的译文。

翟玫[4](2021)在《心力衰竭及心肌病合并心腔内血栓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心力衰竭合并心腔内血栓的研究综述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腔内血栓(心内血栓)与栓塞事件相关,心内血栓被认为是心衰患者栓塞事件的重要栓子来源之一。因心衰患者可呈现高凝状态,加上心衰时心脏结构的改变,血流异常及某些病因引起的特殊因素,心衰患者更易发生心内血栓。目前心脏超声是心内血栓的最常用诊断技术,新的诊断技术及指标如左心房纵向应变峰值、3D经食道超声、心内超声心动图、心脏CT及核磁等提高了心内血栓的诊断率及预测率。目前针对心衰合并心内血栓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抗凝治疗,但具体治疗疗程及心内血栓的预防尚无明确定论。第二部分 心力衰竭合并心腔内血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目的:心力衰竭(HF)合并心腔内血栓(心内血栓)可导致严重的全身动脉栓塞事件,更可致死或致残,故有必要对这一患者群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本研究针对心衰合并心内血栓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栓分布特点、治疗等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探讨这一患者群的发病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10月至2018年5月患者病历,以“心腔内血栓”或“心内血栓”或“心房血栓”或“心室血栓”或“心耳血栓”或“附壁血栓”和“心功能”或“心力衰竭”为关键词搜索出院诊断,连续筛选心内血栓合并心衰患者。收集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生命体征、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心内血栓信息、及心腔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用药的信息。分析心衰合并心内血栓患者基线情况的特点及心内血栓分布与基础心脏病诊断、心功能等的关系,同时对该人群抗凝药应用情况予以分析总结。结果:本研究共入选1248名患者,其中男性占比72.2%。总体来看,心衰患者左心血栓分布数量多于右心,心室血栓分布数量多于心房,其中左心室是四个腔室发生血栓最多的心腔(66.8%)。经胸心脏超声为心衰合并心内血栓的主要诊断途径(75.1%)。本研究发现血栓发生部位与合并症及心功能相关:心衰合并冠心病、心肌致密化不全和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内血栓大多分布于左心室;心衰合并房颤/房扑、肥厚型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内血栓分布的主要部位为左心房。LVEF越低,心功能分级越高,左心室血栓的分布率越高(趋势检验p<0.0001),左心房血栓分布规律相反(趋势检验p<0.0001)。此外研究发现左心室、左心房内径均与该心腔是否发生血栓相关,发生血栓患者的心腔内径均显着高于未发生血栓的患者的心腔内径(P<0.0001)。本研究中入选患者抗凝药总使用率达56.8%,且以华法林为主(45.1%)。结论:心衰患者发生心内血栓并不少见,并且血栓分布呈一定规律,尤其是左心室是心衰患者发生血栓最常见部位,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第三部分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腔内血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目的:了解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心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干预治疗研究提供数据基础。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4月到2018年6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区住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或围生期心肌病或酒精性心肌病合并心内血栓患者。分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检验/检查指标,主要合并症、药物应用、心内血栓分布等信息。结果研究共入选277例患者。DCM患者心内血栓主要分布于左心室(77.6%),其次为左心房(20.2%)。心肌致密化不全、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血栓分布率最高,分别为83.3%和100%。左心室血栓更多分布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严重降低、心功能更差的患者,左心房血栓分布特点反之。69.3%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华法林为最常用的抗凝药。结论:DCM患者合并心内血栓分布特点呈一定规律性,左心室是发生血栓最常见部位。第四部分肥厚型心肌病及限制型心肌病合并心腔内血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目的:了解肥厚型心肌病(HCM)及限制型心肌病(RCM)合并心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干预治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9月至2020年9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区住院,诊断为HCM或RCM,合并心内血栓(包括左右心房或左右心室血栓)的患者,排除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主要合并症诊断、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检查、药物应用及心内血栓分布等信息。结果:研究共入选98例患者,其中HCM患者52例,RCM患者46例,总体来看,心内血栓主要分布于左心房(71.4%),HCM患者左心室血栓分布比率更高(19.2%),RCM患者右心房血栓分布比率更高(30.4%)。合并房颤/房扑的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分布比率高达81.6%,合并室壁瘤时左心室血栓的分布比率高达80.0%。左心室血栓更多分布在LVEF明显降低的患者,而左心房血栓分布规律相反。本研究显示78.5%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华法林为最多使用的口服抗凝药物。结论:HCM、RCM患者合并心内血栓分布特点呈一定规律性,左心房是发生血栓最常见部位,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庞硕[5](2020)在《CYP2E1抑制剂DAS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初步探索以及吴茱萸碱的衍生物对APPswe/PS1AE9转基因小鼠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文中指出背景:细胞色素P450 2E1(Cytochrome P4502E1,CYP2E1)是由细胞色素P-450基因超家族编码的一种血红素蛋白,主要位于内质网,参与类固醇、脂肪酸、前列腺素、药物、致癌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等外源性化学物质的氧化代谢。CYP2E1在多种心脏疾病情况下表达上调,主要通过活性氧造成损害。有研究表明,在小鼠体内,CYP2E1表达水平升高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而CYP2E1表达水平降低可减轻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发展进程,但是通过靶向抑制CYP2E1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 sulfide,DAS)靶向抑制CYP2E1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作用以及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与给药处理:将4月龄的cTnTR141W转基因小鼠和同窝阴性的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6组,雌雄各半。这6组分别为:NTG安慰剂正常对照组、安慰剂模型对照组、DAS低剂量(200mg/kg)模型治疗组、DAS高剂量(400mg/kg)模型治疗组、依那普利拉阳性药模型治疗组(0.76mg/kg)、DAS(400mg/kg)野生型给药组。(2)在整体、显微和超微水平对小鼠心脏形态和功能进行表型分析:采用超声影像分析对小鼠心脏整体功能和结构进行观察。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小鼠心肌显微和超微形态进行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小鼠心肌纤维化标志物的mRNA表达进行分析。(3)通过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DAS参与扩心病小鼠心肌氧化应激和凋亡进程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生化分析手段对小鼠心肌ROS标志物,即对谷胱甘肽、过氧化氢、丙二醛进行测定。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即Tunel检测和Western Blot技术对心肌细胞凋亡和相关凋亡标志物分子进行测定,包括Procaspase-9、Activated caspase-9、细胞色素 c、Procaspase-3 及 Activated caspase-3。结果:(1)在整体水平上,通过超声影像分析发现,经过DAS处理后,cTnTR141W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小鼠的典型扩张型心肌病病理表型得到明显改善。在显微水平,通过H&E及Masson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DAS处理后,cTnTR141W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小鼠心肌显微排列得到改善,心肌细胞间隙胶原蛋白沉积得到改善,同时Ⅲ型胶原的mRNA水平检测也对胶原沉积的改善作用进行佐证。在超微水平上,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DAS处理后,cTnTR141W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小鼠心肌的超微结构损伤,包括心肌纤维断裂溶解、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嵴缺失和空泡化等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依那普利拉处理后,cTnTR141W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小鼠心脏功能和形态、心肌细胞间隙胶原蛋白沉积、超微结构的损伤均有明显改善作用。(2)通过对氧化应激及凋亡信号关键分子的检测,表明经DAS处理后cTnTR141W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小鼠心肌组织内,过氧化氢、丙二醛水平降低,还原性谷胱甘肽水平显着增加,心肌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经DAS处理后cTnTR141W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小鼠心肌细胞的凋亡得到显着抑制,同时心肌细胞内Caspases 9和3的激活得到明显抑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亦得到明显改善。(3)依那普利拉虽然对cTnTR141W DCM小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无明显影响,但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降低cTnTR141W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小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数量。并且,依那普利拉治疗明显改善心脏的结构、功能和病理改变,尤其是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DAS处理可显着改善cTnTR141W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小鼠的心肌病病理表型,包括心室腔扩张、室壁变薄、心肌纤维化和心脏功能减弱等。DAS处理后通过竞争性抑制CYP2E1,降低了心肌内氧化应激水平,并且抑制线粒体相关的凋亡通路,并最终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抑制CYP2E1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治疗策略,其可参与控制涉及CYP2E1表达上调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此外,开发对CYP2E1具有较强抑制性能和较高生物利用度的DAS类似物,可以为扩张型心肌病及心衰的防治提供线索和研究方向。背景: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和行为损伤为特征的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其分子发病机理的复杂性和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AD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得到充分阐明,因此,目前尚待开发有效的AD治疗方法。从中草药吴茱萸中提取出的吴茱萸碱是一种喹诺酮生物碱,已有研宄发现,吴茱萸碱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大脑内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提高APPswe/PSlAE9转基因小鼠的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方法:通过EDC1介导的缩合反应有效地合成吴茱萸碱及其衍生物。在体外研宂,通过细胞增殖检测检测吴茱萸碱衍生物对SH-SY5Y和HepG2的细胞毒性,并且进一步检测吴茱萸碱衍生物对过氧化氢诱导SH-SY5Y细胞的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在体内研宂,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吴茱萸碱衍生物对AD小鼠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结果:通过EDCI介导的缩合反应有效地合成含有1个硫代和21个不同取代基的氧-吴茱萸碱衍生物。并且发现一些吴茱萸碱衍生物的细胞毒性低,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能够明显改善APPswe/PSlAE9AD模型小鼠的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结论:有效地合成一系列新的、更加有效吴茱萸碱衍生物。探究吴茱萸碱衍生物对A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许仕平[6](2020)在《经TEE超声检查对心肌病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原发性心肌病及继发性心肌病(淀粉样变性心肌病及尿毒性心肌病)中的价值。方法:使用ViVid.E90及LOGIQ.C9 EXPert彩色duopuler超声诊断仪,4.5MHZ的探头对28例,原发性心肌病及继发性心肌病(淀粉样变性心肌病及尿毒症性心肌病)超声检查。经TEE超声,应用2D及M型超声心动图频谱与彩色duopule血流显像对患者分别进行检查。结果:其中在室间隔明显增厚(厚度范围16~33mm),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比大于1.3mm,有18例,其中出现梗阻13例;出现室壁运动减弱15例,收缩运动正常3例。左心室腔明显增大,大心腔,小开口,二尖瓣呈钻石样改变的6例;限制性心肌病一例。与右室及右室流出道明显扩张,室壁运动减弱为其特征,至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一例。室间隔与左心室壁对称性增厚,尿毒症心肌病一例(继发性心肌病)。全心壁肌回声明显增厚,回声明显增强,肺动脉高压淀粉酶样变性心肌病一例(继发性心肌病)。结论:超声对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特异性,有无梗阻作出明确的诊断,对扩张性心肌病及EF的侧值对其收缩功能及心脏的衰减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对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尿毒症心肌病及淀粉酶样变性心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王凤芝[7](2020)在《心肌细胞骨架蛋白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又称充血性心肌病,基本特征表现为心脏扩大,特别是左心室的扩大伴射血分数的降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病理表现包括心腔扩大、心肌变性、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萎缩与肥大并存,心室内可见附壁血栓形成等。患者起病缓慢,起初心腔的扩大可代偿,病人无自觉症状,后期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心脏处于失代偿期,病人出现充血性心衰,严重者可发生猝死。该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肌细胞骨架蛋白的损伤与心肌病的发生相关,因此骨架蛋白在心肌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病理研究中,心脏的标本极难获得,往往通过法医病理解剖可获得一定的标本量用于研究。筛选心脏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死者心肌细胞中骨架蛋白的表达,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骨架蛋白的变化规律,以期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够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对筛选出的病例心肌切片进行心肌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ctin、desmin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Masson染色以及嗜银染色,比较扩张型心肌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表达情况、心肌纤维化程度,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研究病例标本选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研究所2002年-2019年12月期间尸检及外检标本共计1124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5个分组,包括:实验组、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对照组(选自非心脏疾病死亡者)、中间组(排除心脏疾病死亡但心脏重量超重者)。入选标准为死因明确且无争议的病例。对所有入选病例按照病理取材规范进行心脏检查,常规取材、固定、石蜡包埋、制片;选取左心室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及间质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ctin、desmin阳性表达;应用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应用银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内嗜银颗粒分布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特殊染色切片,均经显微镜拍照,应用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 6.0进行分析,获得相关指标的面积(Area)值和计数值后,再应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HE染色结果:镜下可见实验组心肌细胞明显肥大,细胞核大小不规则,部分萎缩心肌细胞与肥大心肌细胞并存,间质明显纤维化;冠心病组心肌细胞增粗、变长,心肌细胞核肥大,核深染,部分区域心肌细胞缺失,代之以胶原纤维,形成岛屿状心肌细胞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心肌细胞大小较为一致;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排列规则,细胞核圆形、椭圆形,大小一致,未见纤维化;中间组心肌细胞肥大,细胞核变形,不规则,间质纤维组织未见明显增多。2.骨架蛋白actin、desmin表达:实验组部分心肌细胞的胞浆内呈现淡黄色,部分心肌细胞胞浆空淡、未染色;冠心病组部分心肌细胞胞浆呈棕黄色染色,少部分空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大多数心肌细胞胞浆内出现棕黄色着色;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胞浆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棕黄色着色;中间组少部分心肌细胞未染色。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在骨架蛋白actin、desmin阳性表达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asson染色结果:实验组心肌细胞间质呈现数量不等的蓝绿色着色,胶原纤维增多;冠心病组见明显片状蓝绿色染色区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胶原纤维染色与正常对照组类似,间质纤维组织分布较少。对各个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纤维化面积上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银染色结果:实验组肥大的心肌细胞内细颗粒沿肌原纤维呈串珠状、簇状聚集性分布,数量较多,粗颗粒位于细胞核的两端,数量较少;冠心病组心肌细胞内存在较多数量的粗颗粒,细颗粒数量较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心肌细胞内存在较多数量的细颗粒,少部分粗颗粒;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内见较多粗颗粒,分布于细胞核两端,另见少量散在分布的细颗粒;中间组心肌细胞内见较多细颗粒聚集性分布及少量粗颗粒。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诊断特指后期病变,而非早期病变;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内存在骨架蛋白actin及desmin表达缺失;扩张型心肌病早期纤维化程度较轻,而后期纤维化程度较重;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细胞内存在嗜银细颗粒沉积。

曹菲[8](2019)在《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又称之为心室肌小梁过多、海绵状心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病,由薄而致密的心外膜下心肌层和增厚的非致密的心内膜下心肌层的双层心肌构成,且非致密化心内膜下心肌层表面可见多个显着突起的肌小梁和小梁间深凹的隐窝与心室腔相通并有血流进出。本文第一章对NVM的命名、流行病学、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因NVM具有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故通过建立NVM动物模型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临床价值。本课题主要针对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NVM小鼠模型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1.探讨如何运用RA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小鼠模型;2.在成功建立NVM小鼠模型后,运用等重同位素多标签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tandem mass tag,TMT)检测NVM心脏组织差异蛋白;3.运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技术对NVM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定量分析,进而发现潜在的与NVM发生相关蛋白,为后续蛋白功能验证、探索NVM相关发病机制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提供研究基础。第一部分:根据前期关于精确浓度RA与正常胚胎心肌致密化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了采用过量RA干扰孕鼠胚胎心肌致密化过程而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模型的假设。本研究在孕鼠怀孕第8.5天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70mg/kg诱导孕鼠胎儿NVM。组织病理学证实RA干预组孕鼠子代表现出典型的NVM病理学特征。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RA干预组孕鼠子代平均体重明显减低,显示统计学显着差异(P<0.0001)。给予ATRA10天后母鼠平均体重较给药前明显下降,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过量的ATRA可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幼鼠模型,并提示过量的ATRA可能参与母鼠及其子代能量代谢过程。该动物模型为下一步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建立基础。第二部分:在RA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幼鼠模型后,运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RA诱导NVM的基础研究。在RA干预组(RA)与空白对照组(Control)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发现差异蛋白68个;在RA干预组(RA)与DMSO对照组(DMSO)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发现差异蛋白48个。经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RA与两个对照组的共同差异表达蛋白及其通路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和凝血功能方面。结论:根据已有大量此类蛋白功能相关研究,初步推测RA诱导孕鼠子代NVM与能量代谢异常相关的可能性较大,而NVM心室内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可能性较大,其具体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和分析之后,运用PRM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定量分析。分别对Control、DMSO以及RA三组中9例幼鼠心脏样品中6种差异蛋白激肽原1(kininogen-1,KNG1)、α1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A1AT)、载脂蛋白 A1(apolipoproteinA-I,ApoAI)、β2 糖蛋白 1(beta-2-glycoprotein1,β2GP1)、微管蛋白β4a 链(tubulinbeta-4Achain,TUBB4A)、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 12条肽段进行PRM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6种蛋白的表达与TMT检测的相对定量结果一致,存在显着差异。对这6种蛋白的结构、功能及所在相关通路以及与NVM可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将为后续NVM相关蛋白功能验证,了解NVM相关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刘金华[9](2019)在《TEAD1通过调节线粒体基因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坏死在小鼠心脏稳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腔扩张以及心肌收缩力减弱,临床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发生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栓塞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死亡率高,然而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DCM可能由包括缺血损伤以及家族遗传缺陷等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DCM的发病原因仍然是未知的,并且其潜在的调节途径仍不明确。哺乳动物的Hippo信号通路是一条进化上相对保守的信号通路,TEAD1是Hippo信号通路下游的转录因子,当与转录共激活因子结合,可形成的不同复合物,调节对于胚胎发育,心脏、肌肉等器官形成至关重要的基因的表达。现有文献资料表明,Tead1及其上游调节因子在胚胎和围产期的心肌细胞增殖中起关键作用,而最近的研究也证明哺乳动物Hippo-Tead1信号通路在损伤后心肌细胞再生中的作用。然而,TEAD1在成年心脏中的作用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明确,本文旨在探索TEAD1在成年小鼠心脏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从而为相关心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与研究思路。实验方法:TEAD1在成年小鼠中全身性与心肌细胞特异性诱导性敲除表型分析与细胞水平机制研究(第一部分,第二部分):1)通过CAGG Cre-ERTM+小鼠与TEAD1F/F小鼠杂交获得CAGG Cre-ERTM+/TEAD1F/F小鼠;通过a MHCMer Cre Mer+小鼠与TEAD1F/F小鼠杂交获得a MHC-Mer Cre Mer+/TEAD1F/F小鼠;2)选用8-12周龄的基因型为CAGG Cre-ERTM+/TEAD1F/F成年小鼠,通过连续5天腹腔注射TAM(每千克体重小鼠每天给药25mg)的方式诱导TEAD1基因的全身性敲除;选用8-12周龄的基因型为a MHC-Mer Cre Mer+/TEAD1F/F小鼠,通过连续5天腹腔注射TAM(每千克体重小鼠每天给药25mg)的方式诱导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3)Vevo770高分辨率心脏超声仪检测对照组与TEAD1基因敲除组小鼠心室壁的厚度、心室腔内径与心功能的变化;4)测量各组小鼠各组织器官重量以及胫骨长度,分析各组织器官重量与胫骨长度比差异;5)收取各组小鼠心脏,固定,石蜡包埋,8μm切片后,采用HE染色方法检查小鼠心脏结构变化,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心肌组织的纤维化程度;6)收取各组小鼠心脏,固定,OCT包埋,7μm切片后,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检测小鼠心脏组织的MAC2表达,EBD染色检查小鼠心肌细胞膜完整性,TUNEL染色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7)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心衰标志物与炎症标志物的m RNA转录水平差异;8)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衰标记物、炎症标记物以及细胞死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TEAD1在成年小鼠心肌细胞敲除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的分子水平机制研究(第三部分):1)选用8-12周龄的成年a MHC-Mer Cre Mer+/TEAD1F/F小鼠,通过连续5天腹腔注射TAM(每千克体重小鼠每天给药25mg)的方式诱导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2)收取心肌细胞特异性TEAD1敲除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的心肌组织,提取RNA,送RNA测序,鉴定出TEAD1可能靶向作用的基因;3)收取心肌细胞特异性TEAD1敲除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的心肌组织,进行Chip-assay分析,鉴定出与TEAD1蛋白相结合的目的基因DNA片段;4)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年小鼠心肌细胞TEAD1敲除对Ndufa5与Ndufab1蛋白表达的影响;5)实时定量PCR检测成年小鼠心肌细胞TEAD1敲除对Ndufa5与Ndufab1的m RNA水平影响;6)10T1/2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启动子活性分析,检测TEAD1对Ndufa5与Ndufab1转录活性的影响;7)收取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的心肌组织,检测线粒体复合体I酶活性;8)收取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的心肌组织,提取心肌细胞线粒体,seahorse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9)提取成年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体外培养,4OH-TAM处理,western blotting检测TEAD1基因敲除情况;10)对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分别进行PI染色检测细胞坏死情况,TMRM染色检测线粒体膜完整性、mito SOX染色检测线粒体过氧化物的产生;验证Nec-1腹腔注射能否缓解TEAD1心肌细胞敲除鼠心衰表型(第四部分):1)TNFa与Nec-1处理L929细胞,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LDH验证Nec-1可否正常工作。2)选用8-12周龄的成年a MHC-Mer Cre Mer+/TEAD1F/F小鼠,通过连续5天腹腔注射TAM(每千克体重小鼠每天给药25mg)的方式诱导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Nec-1处理组同时腹腔注射Nec-1 15天,control组腹腔注射PBS 15天。3)Vevo770高分辨率心脏超声仪检测小鼠心室壁的厚度、心室腔内径与心功能的变化;4)测量小鼠心脏重量和体重以及胫骨长度,分析小鼠心脏重量与胫骨长度比差异;5)Masson三色染色法检测心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6)收取小鼠心脏固定,OCT包埋,7μm切片后,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检测小鼠心脏组织的MAC2表达,EBD染色检查小鼠心肌细胞膜完整性;7)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死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实验结果:第一部分:成年小鼠中TEAD1基因的全身性敲除导致急性扩张性心肌病与严重的心力衰竭表型,细胞水平机制研究表明TEAD1在成年小鼠中的全身性敲除导致小鼠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1)通过对基因型为CAGG Cre-ERTM+/TEAD1F/F的小鼠连续5天腹腔注射tamoxifen的方式可成功诱导TEAD1基因的全身性敲除,tamoxifen腹腔注射Control组小鼠不影响全身组织TEAD1的表达。2)小鼠不同时间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TEAD1基因的全身性敲除可导致小鼠心室腔扩大,心室壁变薄,心功能减退,这些指标随时间变化进行性加重,而Control组小鼠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不随时间变化。3)小鼠生存曲线分析表明,腹腔注射tamoxifen诱导TEAD1基因的全身性敲除后,小鼠在27天内全部死亡,而Control组小鼠可正常存活。4)组织学分析,TEAD1基因全身性敲除鼠心室壁变薄,心室腔增大,Masson三色染色显示小鼠心室肌组织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说明小鼠的心室重构,而Control组小鼠心脏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5)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TEAD1基因全身性敲除鼠心肌组织中TUNEL阳性心肌细胞数与Control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均在极低水平;TEAD1基因全身性敲除鼠心肌组织中EBD阳性心肌细胞数明显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EAD1基因全身性敲除鼠心肌组织中MAC2阳性心肌细胞数明显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RT-q PCR结果表明:TEAD1基因全身性敲除鼠心肌组织中心衰标志物ACTA1、CTGF、ANP、MYH7表达上调,MYH6表达下调;炎症标志物MAC2、CD68、IL-6表达上调;7)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EAD1基因全身性敲除鼠心肌组织中心衰标志物CTGF表达上调;炎症标志物MAC2、CD45表达上调;程序性坏死通路中的RIP1、RIP3、p-RIP3、MLKL、PGAM5均表达上调。第二部分:成年小鼠中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诱导性敲除导致急性扩张性心肌病与严重的心力衰竭表型,细胞水平机制研究表明TEAD1在成年小鼠中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导致小鼠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1)通过对基因型为a MHC-Mer Cre Mer+/TEAD1F/F的小鼠连续5天腹腔注射tamoxifen的方式可成功诱导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tamoxifen腹腔注射Control组小鼠不影响心肌组织TEAD1的表达。2)小鼠不同时间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TEAD1基因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可导致小鼠心室腔扩大,心室壁变薄,心功能减退,这些指标随时间变化进行性加重,而Control组小鼠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不随时间变化。3)小鼠生存曲线分析表明,腹腔注射tamoxifen诱导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后,小鼠可在25天内全部死亡,而Control组小鼠可正常存活。4)组织学分析,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鼠心室壁变薄,心室腔增大,Masson三色染色显示小鼠心室肌组织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说明小鼠的心室重构,而Control组小鼠心脏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5)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鼠心肌组织中TUNEL阳性心肌细胞数与Control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均在极低水平;TEAD1基因全身性敲除鼠心肌组织中EBD阳性心肌细胞数明显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EAD1基因全身性敲除鼠心肌组织中MAC2阳性心肌细胞数明显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RT-q PCR结果表明: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鼠心肌组织中心衰标志物ACTA1、CTGF、ANP表达上调,MYH6表达下调;炎症标志物MAC2、CD68、IL-6表达上调;7)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鼠心肌组织中心衰标志物CTGF表达上调;炎症标志物MAC2、CD45表达上调;程序性坏死通路中的RIP1、RIP3、p-RIP3、MLKL、PGAM5均表达上调。第三部分:成年小鼠中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诱导性敲除通过引起小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导致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分子机制研究表明,TEAD1基因敲除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线粒体复合体I辅助亚基Ndufa5与Ndufab1表达而干扰线粒体复合体体I与超级复合体的组装,从而导致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障碍1)RNA-Seq分析表明: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鼠的心肌组织中大量的线粒体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其中包括线粒体复合体I辅助亚基Ndufa5与Ndufab1。2)CHIP-assay结果表明:转录因子TEAD1可与线粒体复合体I辅助亚基Ndufa5与Ndufab1结合。3)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鼠的心肌组织q RT-PCR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心肌细胞TEAD1基因的敲除导致Ndufa5与Ndufab1在m RNA与蛋白水平的下降。4)dual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结果表明,转录因子TEAD1可调节Ndufa5与Ndufab1的转录活性。5)Seahorse XF24分析结果显示:TEAD1基因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鼠的心肌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障碍与电子传递链功能障碍。6)线粒体复合体I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TEAD1基因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鼠的心肌细胞线粒体电子复合体I酶活性明显降低。7)体外培养成年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结果显示:TEAD1基因敲除组心肌细胞的PI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Control组,TMRM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Control组,mito SOX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Control组。第四部分:Nec-1通过抑制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缓解TEAD1心肌细胞敲除鼠心肌衰竭表型1)L929细胞实验证实Nec-1可抑制细胞死亡。2)小鼠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与PBS处理的TEAD1ic KO组小鼠相比,Nec-1处理的的TEAD1ic KO小鼠的心室腔扩大程度、心室壁变薄程度明显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3)Masson三色染色显示,与腹腔注射PBS的TEAD1ic KO组小鼠相比,腹腔注射Nec-1的TEAD1ic KO小鼠心室肌组织的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少。4)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与腹腔注射PBS的TEAD1ic KO组小鼠相比,腹腔注射Nec-1的TEAD1ic KO小鼠心肌组织中EBD阳性心肌细胞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注射Nec-1的TEAD1ic KO小鼠心肌组织中MAC2阳性心肌细胞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EAD1ic KO小鼠腹腔注射Nec-1可明显下调程序性坏死通路中的p-RIP3、RIP3、RIP1、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成年小鼠中TEAD1基因的全身性敲除导致小鼠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发生,心肌细胞的丢失导致小鼠急性扩张性心肌病与严重的心力衰竭。2.成年小鼠中TEAD1基因在心肌细胞敲除导致小鼠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发生,心肌细胞的丢失导致小鼠急性扩张性心肌病与严重的心力衰竭。3.成年小鼠心肌细胞TEAD1基因敲除通过影响线粒体复合体I辅助亚基Ndufa5与Ndufab1转录而干扰线粒体复合体体I与超级复合体的组装,从而导致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发生。4.Nec-1通过抑制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部分缓解TEAD1基因心肌细胞敲除鼠扩张性心肌病与心力衰竭。

邓婷智[10](2019)在《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点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肥厚性心肌病伴或不伴左室扩大的临床特点目的:观察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伴或不伴左室(leftventricular,LV)扩大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70例HCM患者根据LV是否扩大,分为LV扩大组和LV正常组,对疾病诊断年龄、性别、合并症、心电图、症状、药物治疗、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将HCM进一步分为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心尖肥厚性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后两者再进一步分为LV扩大组和LV正常组,对组内上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HCM中终末期肥厚性心肌病(end-stag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ES-HCM)发生率为5.29%,LV扩大的发生率为10%。2、HCM、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LV扩大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LV正常组(P分别为0.006、0.028)。3、HCM、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LV扩大组与LV正常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利尿剂使用率明显增高。4、HCM中,LV扩大组起搏器置入率高于LV正常组(P=0.025);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患者,LV扩大组ICD置入率高于LV正常组(P=0.044)。5、AHCM中,LV扩大组左房内径、心房颤动发生率、ST-T改变发生率、ACEI/ARB使用率较LV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HCMLV扩大患者患ES-HCM的可能性较LV正常患者大,且男性多于女性;伴LV扩大的不同类型HCM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性。第二部分 高血压对不同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高血压(hypertension,HTN)对HOCM、AHCM、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1、将HCM分为HOCM、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AHCM三组,三组按是否合并HTN分为六个亚组,对疾病诊断年龄、性别、HTN病程及首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HCM中有随访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HTN,分为6个亚组;对其首诊及随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HOCM合并HTN亚组首诊与随诊比较,左室舒张末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EDV)变小(93.87±26.08vs79.06±20.07,P=0.045),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变小((45.00±5.32 vs 41.83±4.58,P=0.042)。HOCM未合并HTN亚组首诊与随诊前后比较主动脉最大流速减慢(2.01±0.53vs 1.28±0.25,P=0.011),最大压力阶差减小(17.22±9.57vs6.79±2.44,P=0.03);2、AHCM合并HTN亚组首诊与随诊相比,EDV变大(95.28±16.54 vs 119.74±25.19,P=0.016),LVEDd变大(45.28±3.36 vs 50.20±4.56,P=0.007)。结论:HTN影响HOCM和AHCM左室腔容量,使前者左室腔变小,而使后者左室腔变大,对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的左室腔大小无明显影响。HTN影响HOCM主动脉流速及压差的改善疗效。

二、扩张性心肌病左心室壁厚度的超声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张性心肌病左心室壁厚度的超声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认识
        1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名
        2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因
        3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机
        4 糖尿病心肌病治则
        5 糖尿病心肌病论治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糖尿病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心肌病流行现状
        2 糖尿病心肌病病程特征
        3 糖尿病心肌病病理机制
        4 糖尿病心肌病诊断策略
        5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干预策略
        6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心平胶囊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糖心平胶囊对DCM的保护作用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糖心平干预后大鼠心功能及对抗急性心肌缺血能力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糖心平胶囊药效机制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DR及超声成像在犬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健康犬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
        1.1 心脏的解剖结构
        1.2 心脏的功能
        1.3 小结
    第二章 DR技术应用于心脏检查的研究进展
        2.1 DR技术概述
        2.2 DR技术在心脏检查的利弊
        2.3 DR伪影
        2.4 DR技术对心脏疾病的评估方法
        2.5 心血管造影
        2.6 小结
    第三章 超声成像技术应用于心脏检查的研究进展
        3.1 超声成像技术
        3.2 组织谐波
        3.3 心脏超声造影
        3.4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3.5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3.6 超声技术在诊断心脏疾病中的优势
        3.7 小结
    第四章 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
        4.1 心脏CT和MRI技术
        4.2 PET技术
        4.3 小结
    第五章 犬常见的心脏疾病
        5.1 先天性心脏病
        5.2 扩张性心肌病
        5.3 肥厚性心肌病
        5.4 心力衰竭
        5.5 心包疾病
        5.6 心脏肿瘤
        5.7 心丝虫病
        5.8 心脏瓣膜病
        5.9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犬心脏DR检查技术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犬心脏超声检查技术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影像检查技术在犬心脏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3.1 病例一:肥厚性心肌病
        3.2 病例二:二尖瓣返流
        3.3 病例三:扩张性心肌病
        3.4 病例四:二尖瓣和三尖瓣返流
        3.5 病例五:左心室肥厚
        3.6 病例六:肥厚性心肌病
        3.7 小结
结论
附图1 胸腔DR解剖图谱
附图2 超声探头放置手法
附图3 超声心动图各切面解析
附图4 心脏各腔室测量图
附图5 常规超声回声成像与组织谐波对比图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3)《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Project Introduction
    1.1 Origi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Parallel Texts and Other Relevant Texts
        2.1.3 Building Terminology Glossary
        2.1.4 Teamwork
    2.2 While-Translation Work
        2.2.1 The Aid of Auxiliary Means
        2.2.2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2.3 Post-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2.3.1 Proofreading by the Translator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n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Peter Newmark
        3.1.1 Semantic Translation Theory
        3.1.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1.3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Theories
    3.2 Application of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Nouns
        4.1.2 Translation of Adjectives
        4.1.3 Translation of Adverbs
    4.2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4.2.3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4.2.4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4.3 Translat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4.3.1 Cohesion
        4.3.2 Coherence
    4.4 Translation at the Stylistic Level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in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on Transl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1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Appendix2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inology
Appendix3 Glossary of Medical Initialisms
Acknowledgements

(4)心力衰竭及心肌病合并心腔内血栓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心力衰竭合并心腔内血栓的研究综述
    心衰合并心内血栓的发生率
    心衰患者发生心内血栓的可能机制
    心衰合并心内血栓与栓塞事件相关
    心内血栓的诊断技术
    心衰合并心内血栓的治疗及预防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力衰竭合并心腔内血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
第三部分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腔内血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
第四部分 肥厚型心肌病及限制型心肌病合并心内血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
致谢

(5)CYP2E1抑制剂DAS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初步探索以及吴茱萸碱的衍生物对APPswe/PS1AE9转基因小鼠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CYP2E1抑制剂DAS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初步探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分析
    结果
        1、DAS改善cTnT~(R141W)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小鼠的心脏形态重构和功能障碍
        2、DAS改善cTnT~(R141W)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小鼠心脏病理组织学异常
        3、DAS降低cTnT~(R141W) DCM小鼠的氧化应激
        4、DAS抑制cTnT~(R141W) DCM小鼠心肌细胞凋亡
        5、DAS处理后小鼠心肌组织的药物浓度检测
    讨论
第二部分: 吴茱萸碱的衍生物对APP~(SWE)/PS1~(ΔE9)转基因小鼠的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的探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1、吴茱萸碱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2、吴茱萸碱衍生物的细胞毒性
        3、吴茱萸碱衍生物对过氧化氢诱导SH-SY5Y细胞的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4、吴茱萸碱衍生物改善APP~(swe)/PS1~(ΔE9)模型小鼠的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烯丙基硫醚通过抑制CYP2E1治疗外源性物质以及相关疾病产生的细胞毒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个人简历
致谢

(6)经TEE超声检查对心肌病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7)心肌细胞骨架蛋白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扩张型心肌病
    2 心肌的骨架蛋白
    3 研究进展及依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心肌病分类存在的缺陷与不断完善
    2 扩张型心肌病与心肌细胞骨架蛋白的缺失
    3 扩张型心肌病的纤维化特点
    4 嗜银染色颗粒与扩张型心肌病发生的内在联系
    5 扩张型心肌病病理与临床联系
第四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背景
        1.1.2 维甲酸在心肌发育中关键的生理病理机制
        1.1.3 心肌致密化不全基础研究的意义
    1.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发现和命名
        1.2.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流行病学调查
        1.2.3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分类
        1.2.4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2.5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理解剖学
        1.2.6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
        1.2.7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1.2.7.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
        1.2.7.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鉴别诊断
        1.2.8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治疗
        1.2.9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疗效与预后
        1.2.10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1.2.11 心肌致密化不全基础和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1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展望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建立心肌致密化不全动物模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小鼠
    2.3 实验方法
        2.3.1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给药前准备
        2.3.2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
        2.3.3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组织收集和组织病理学染色
        2.3.4 幼鼠心脏组织诊断标准与显微镜下观察
        2.3.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2.4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小鼠合笼后交配情况统计与分析
        2.4.2 小鼠合笼后交配后怀孕情况统计与分析
        2.4.3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孕鼠生产情况统计与分析
        2.4.4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出生幼鼠体重统计与分析
        2.4.5 RA干预组与对照组母鼠体重统计与分析
        2.4.6 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病理学结果与分析
    2.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建立技术路线
    2.6 本章讨论和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蛋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小鼠
        3.2.3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前准备
        3.2.4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
        3.2.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心脏组织样品收集
        3.2.5.1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孕鼠及剖腹后幼鼠情况统计与分析
        3.2.5.2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幼鼠心脏组织样品收集与保存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质提取和肽段酶解
        3.3.2 小鼠心脏组织样品TMT标记
        3.3.2.1 样品蛋白组TMT分析预实验
        3.3.2.2 蛋白组TMT分析正式实验
        3.3.3 肽段分级
        3.3.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数据采集
        3.3.5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3.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6.1 GO功能注释
        3.3.6.2 KEGG通路注释
        3.3.6.3 GO注释和KEGG注释的富集分析
        3.3.6.4 蛋白质聚类分析
        3.3.6.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4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蛋白结果分析
        3.4.1 主要结果和结论
        3.4.2 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4.2.1 蛋白质鉴定结果汇总
        3.4.2.2 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
        3.4.2.3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分析
        3.4.2.4 差异表达蛋白质GO功能富集分析
        3.4.2.5 差异表达蛋白质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2.6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5 附件
        3.5.1 质量控制
        3.5.1.1 肽段离子质量偏差分布
        3.5.1.2 肽段离子得分分布
        3.5.1.3 蛋白质丰度比分布
        3.5.2 鉴定蛋白质和肽段特性
        3.5.2.1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5.2.2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3.5.2.3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3.5.2.4 肽段序列覆盖度
        3.5.2.5 鉴定肽段数量分布
        3.5.3 数据库介绍
        3.5.3.1 NR数据库
        3.5.3.2 UniProt数据库
        3.5.3.3 GO数据库
        3.5.3.4 KEGG通路数据库
        3.5.3.5 STRING数据库
    3.6 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技术路线
    3.7 实验结果和讨论
        3.7.1 能量代谢讨论
        3.7.2 凝血功能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RM技术验证和定量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差异蛋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项目样品基本信息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蛋白提取
        4.3.2 蛋白酶解
        4.3.3 液相色谱平行反应监测质谱定量分析
        4.3.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3.3.2 高分辨平行反应监测质谱定量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目标肽段PRM检测结果分析
        4.4.2 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
        4.4.3 实验结果与结论
    4.5 差异蛋白结构及功能的讨论及分析
        4.5.1 激肽原1结构与功能
        4.5.2 α1抗胰蛋白酶结构与功能
        4.5.3 载脂蛋白AI结构与功能
        4.5.4 β2糖蛋白1结构与功能
        4.5.5 微管蛋白β4α链结构与功能
        4.5.6 通道蛋白4结构与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5.2.1 针对本实验不足的补充研究
        5.2.2 针对本研究后续的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TEAD1通过调节线粒体基因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坏死在小鼠心脏稳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TEAD1 在成年小鼠中的全身性敲除表型分析与细胞水平机制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小鼠
        1.2 试剂耗材
        1.3 试剂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2.1 Tamoxifen腹腔注射给药
        2.2 小鼠基因型鉴定
        2.3 小鼠经胸心脏超声
        2.4 组织切片染色
        2.5 组织免疫荧光
        2.6 western blot免疫印记检测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TEAD1 基因时间诱导性的全身性敲除鉴定
        2.2 Tead1 基因全身性敲除导致扩张性心肌病以及心力衰竭
        2.3 Tead1 基因全身性敲除导致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而非细胞凋亡
    讨论
        3.1 TEADs在各组织器官的研究以及TEAD1 在心脏中的重要作用
        3.2 细胞死亡主要方式
        3.3 程序性坏死通路组成与调节
        3.1.1 RIP1 的泛素化与激酶活性
        3.1.2 RIP3 自磷酸化与MLKL磷酸化
        3.1.3 细胞程序性坏死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制约
    结论
第二部分 TEAD1在成年小鼠中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的表型分析与细胞水平机制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小鼠
        1.2 试剂耗材
        1.3 试剂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室验方法
        2.1 小鼠基因型鉴定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TEAD1 基因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鉴定
        2.2 Tead1 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导致小鼠扩张性心肌病与心力衰竭
        2.3 Tead1 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导致心肌细胞坏死而非细胞凋亡
    讨论
        3.1 心肌细胞死亡与心力衰竭
        3.2 TEAD1 在小鼠胚胎期与成年期心肌细胞中的作用
    结论
第三部分 成年小鼠的心肌细胞TEAD1基因缺失导致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小鼠
        1.2 实验细胞
        1.3 试剂耗材
        1.4 试剂配制
        1.5 主要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2.1 Seahorse生物能量代谢实时测定仪检测小鼠心脏线粒体功能
        2.2 小鼠心肌组织线粒体复合体I(CI)酶活性检测
        2.3 小鼠心肌组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 assay)
        2.4 10T1/2与L929 细胞培养
        2.5 4OH-TAM处理成鼠心肌细胞(CMs)
        2.6 细胞蛋白样品Western blot免疫印记
        2.7 成鼠心肌细胞PI staining
        2.8 成鼠心肌细胞TMRM染色
        2.9 成鼠心肌细胞MitoSOX染色
        2.1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启动子活性(Ndufa5,Ndufab1)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生物信息分析
        2.2 Tead1 基因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导致小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2.3 心肌细胞Tead1 基因敲除干扰线粒体复合体I亚基Ndufab1/Ndufa5 的转录
        2.4 成年小鼠心肌细胞体外实验
        2.4.1 4OH-TAM体外处理心肌细胞可成功敲除Tead1 基因
        2.4.2 体外敲除心肌细胞Tead1 基因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与线粒体功能障碍
    讨论
        3.1 线粒体功能障碍常见原因与心脏疾病
        3.1.1 线粒体生物发生缺陷
        3.1.2 线粒体动力学缺陷
        3.1.3 线粒体复合体组装缺陷
        3.2 TEAD1 可能作用的线粒体复合体I亚基在疾病中的研究
        3.3 线粒体超氧化物与心脏疾病
        3.4 MPTP开放介导心肌细胞坏死
        3.5 YAP与 TEAD1 成年心脏稳态维持中的作用不同?
    结论
第四部分 Nec-1 可减轻TEAD1 基因心肌细胞缺失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以及心力衰竭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小鼠
        1.2 实验细胞
        1.3 试剂耗材
        1.4 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TNFa/Nec-1 处理L929 细胞
        2.2 LDH(乳酸脱氢酶)法细胞毒性检测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Nec-1 可部分缓解TEAD1icKO小鼠的扩张型心肌病与心力衰竭
        2.2 Nec-1 抑制TEAD1icKO小鼠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
    讨论
        3.1 RIP1 激酶抑制剂Nec-1 在不同疾病模型中的保护作用
        3.2 RIP1 激酶抑制剂Nec-1 的应用前景
    结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点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肥厚性心肌病伴或不伴左室扩大的临床特点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血压对不同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终末期肥厚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伴高血压的肥厚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扩张性心肌病左心室壁厚度的超声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D]. 李晓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DR及超声成像在犬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D]. 欧阳慧琳. 吉林大学, 2021
  • [3]《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汉译实践报告[D]. 王华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心力衰竭及心肌病合并心腔内血栓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研究[D]. 翟玫.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CYP2E1抑制剂DAS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初步探索以及吴茱萸碱的衍生物对APPswe/PS1AE9转基因小鼠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D]. 庞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经TEE超声检查对心肌病诊断价值[J]. 许仕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7)
  • [7]心肌细胞骨架蛋白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表达[D]. 王凤芝. 兰州大学, 2020(01)
  • [8]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D]. 曹菲.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9]TEAD1通过调节线粒体基因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坏死在小鼠心脏稳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金华. 南昌大学, 2019(01)
  • [10]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点研究及应用[D]. 邓婷智.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壁厚度的超声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