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权法律制度——以西北地区雨水集蓄为例

浅析水权法律制度——以西北地区雨水集蓄为例

一、浅析水权法律制度——以西北地区集蓄雨水为例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灏川[1](2020)在《庆阳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是连接粮食、能源的关键纽带,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福祉、资源安全等各个方面。开展庆阳市非常规和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研究,对于保障研究区水资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庆阳市是西北干旱区的重要工业地区。水资源总量和可供给量极端缺乏,庆阳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仅为468.1mm,且存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污染较严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庆阳市经济发展。由于第二产业的兴起,庆阳市的经济和人口迅速增长,使得原本就失衡的水资源供需关系更加严峻。同时,因为过度发展能源、工业等第二产业,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有计划的利用再生水、雨水、矿井疏干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是废、污水变资源的良策,是缓解水资源供需失衡的可行方式。非常规和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以满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等综合系统的效益最大化,是寻求协调整个水资源系统的尝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总结了庆阳市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人口经济等现状;分析了水资源及水利工程开发现状、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涉水城市化建设现状。根据庆阳市水资源需水要求、供水状态现状为依据,采用最大水资源人口承载力Cp、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IWSD两个指标,对庆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进行计算评估。计算结果显示,除镇原县刚刚达到承载力标准、华池县稍微低于水资源承载力标准以外,剩下的其余各区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超载问题,庆阳市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2)梳理了庆阳市生活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态环境的需水量计算方式;水资源总量计算方法;地表水、地下水等常规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再生水、雨水、苦咸水、矿井疏干水等)可供给量的计算方法。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方法,对庆阳市近期(2020年)、中期(2025年)和远期(2030年)规划年的需水量和供水量进行预测,并进行供需水平衡分析。其中在50%保证率下,三个规划年缺水量分别为1312、1257、1124万m3,缺水率分别为2.65%、2.27%、1.93%。可以看出,庆阳市水资源在规划年内依旧处于供需失衡的局面,人民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和水资源缺乏的矛盾依旧突出,三个规划年的水资源供需状况依旧不乐观。(3)在遵循庆阳市水资源协同配置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优化目标,建立了研究区常规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1)以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的经济目标函数;辅以水源优先次序系数、部门用水次序系数等参数,加入单位水资源成本等方法,保障非常规水资源优先使用,生活及三产用水优先配置;(2)以水、能源、粮食纽带(WEF Nexus)系统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的社会效益目标函数;采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系数、第一产业缺水系数的相反数、第二产业经济计算值与规划值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函数,进行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WEF Nexus)耦合,满足非常规用水和常规水资源的协同配置。(3)以COD排放量最小为目标;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企业的发展,促进庆阳市以第二产业经济为主的经济体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转型。(4)针对水资源协同配置目标函数的高维、多峰值、非线性、不连续和非凸性等特性,特选取飞蛾扑火优化算法、灰狼优化算法、鲸鱼优化算法三种新型的智能仿生优化算法,并对其存在的过早收敛、易陷入局部最优、搜索面积小等不足进行改进。对三种改进的优化算法采用12个测试函数(6个单峰函数和6个多峰函数)进行测试对比,结果显示,三个改进智能算法随着收敛次数的增加,收敛精度都有所提升;改进飞蛾扑火算法在搜索范围和收敛速度及精度都不及改进灰狼算法和改进鲸鱼算法;而改进鲸鱼算法的收敛精度优于改进灰狼算法,但是在一些测试函数中存在过早收敛、易于陷入最优解等缺点。总体测试结果显示,改进灰狼算法在计算精度可以达到标准,而且存在搜索面积大、不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优点。(5)以上述三种改进优化算法对比传统多目标方法,分别求解研究区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主成分分析法,并选取11个指标进行结果优劣比选。得出50%保证率下的改进飞蛾扑火算法、改进灰狼算法、改进鲸鱼算法和传统多目标算法的2020年得分(0.042、0.184、0.444、0.086)、2025年得分(0.301、0.699、0.054、0.382)、2030年得分(0.506、0.021、0.182、0.436),所得综合得分表现为BⅢ>CⅢ>AⅢ>DⅢ>CⅡ>BⅡ>AⅡ>DⅡ>BⅠ>CⅠ>AⅠ>DⅠ。表明三种改进的优化算法均优于传统多目标配置方法,其中改进鲸鱼算法和改进灰狼算法计算结果相近,二者各有好坏。同时结合5.3节结果,最终选定改进灰狼算法结果为庆阳市非常规和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经过改进灰狼算法配置后,50%保证率下的2020、2025和2030年水资源所对应的经济生产总值分别为1060.35亿元、1601.18亿元和2196.12亿元;其中2020年配置后的水资源所对应的经济生产总值超过庆阳市十三五经济规划中1000亿元的产值目标。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灰狼优化算法的非常规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研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为研究区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求解提供新的计算途径。

刘文新[2](2020)在《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地球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维持生命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穷人而言,家庭的取水时间与成本、与水资源有关的卫生健康问题、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和获取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往往更易受到短期冲击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变化的影响。此外,由于人口密度增加、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加剧了数百万人面临水资源短缺风险。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往往被认为是制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前提条件。然而,水资源是动态的系统,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直接的,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及环境交互的影响。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我国也有着自身固有的发展问题。受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的影响,国家在水资源的分配与建设上采取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却忽视了农村水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导致了农村水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恶化以及用水矛盾四者交织在一起,成为限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主要集中于用水效率的测度,而忽略了社会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于水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的水资源驱动因子方面的研究,而忽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制约了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精确性与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二,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之间存在怎样的失衡关系?第三,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以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难题?基于此,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细致梳理,总结了有关水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对水贫困理论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理论基础的详细解读,我们构建了水贫困理论下的水贫困指数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测算了西北地区各地市2000-2017年的城市水贫困程度和农村水贫困程度,从资源、设施、能力、使用与环境五个维度全面评价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真实情况;其次,尝试考虑将城乡分割的视角引入到水贫困的分析框架内,以期更加准确地掌握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的失衡情况;最后引入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失衡的时间模拟演化及空间关联程度,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测算结果表明:各地市之间的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水贫困程度在0.118-0.443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显着提高。农村水贫困得分在0.146-0.352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农村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缓慢改善。城市水资源的两极分化要比农村水资源的两极分化更为严峻。通过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进行判定,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使用维度和环境维度等为影响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共同驱动因素,说明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不仅与地理空间有关,还与用水效率、生态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二,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的测算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分析出城市-农村水贫困复杂系统的共生类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演化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协同型、竞合型(城市优先型与农村优先型)以及冲突型。城市-农村的合作强度存在显着的不平衡。研究区域的52个地市中有36个地市存在明显的竞争和矛盾,另外16个地市从参数上看是协同型区域,然而,其中有5个地区处于低水平的协同阶段。这表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失衡关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近70%的地区仍处于相互制约或孤立发展的状态。第三,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滞后性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衰退脱钩为主;2017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负脱钩为主。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失衡程度呈现一种恶化的趋势。同时,按照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创造性地引入了ARMA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失衡性的未来五年进行预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将于2021年出现拐点,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第四,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性测算结果表明:在2000-2017年间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城乡水资源的失衡性明显加剧,这进一步验证了第五章与第六章的结论。同时,失衡性在空间分布上明显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呈现出空间集聚。这表明空间因素对于城市-农村水资源的失衡性具有重要影响。从失衡性的空间布局来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发展性的空集聚情况先增后减,异质性先减小,然后不断增大;得出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的空间集聚区,高高区域和低低区域的显着性水平很高。通过对空间差异的把握,有助于缩小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差异。最后,本文在基于前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设计原则及政策措施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针对特定区域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子,可以确定政策干预的优先次序。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计算结果,本文进一步从管理方式、立法、产权、城乡一体化、投资、补偿以及水资源保护意识这七个方面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坚持行政集权,明确下级管理部门的权责;(2)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3)推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实现三权合一的管理制度;(4)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保障农村与城市地位对等;(5)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6)改进水资源补偿制度,探索合理的奖惩机制;(7)树立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推动全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

刘春秀[3](2019)在《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民国以来,全国的水利建设经历了由各自为政到系统管理的发展过程。随着各级水利机构的设立及水利法规的颁布,水利建设事业逐渐步入正轨。至全面抗战爆发,在“抗战建国”的号召下,后方各省的水利建设迎来了高潮。云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全面抗战以来人口、企业、机关的大量迁入,粮食需求大增,农田水利建设受到中央及本地政府的重视,全省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建设由此进入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内,国民政府对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中国农民银行,为本省的农田水利事业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经济部委派来滇协助本省水利工作的测量队、技术专员,缓解了本省水利人才短缺的窘况;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针对西南大后方的水利建设计划,为云南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政策上的优惠。此外,为帮助切实推进本省水利事业,中央政府还积极与云南省政府合组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在这种特殊的机遇下,云南自身也积极配合中央的各项政策:为适应本省水利事业需要,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的单行法规;在政府的主持下,积极兴办大型农田水利工程;还通过建立水利协会、水利合作社,提供农贷等方式,鼓励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时间,云南省的农田水利事业在各方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这些水利工程,在消除自然灾害、改善农田灌溉、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产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时期粮食紧缺的困难,有力支持了中国持久抗战事业。本文在充分吸收现有水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抗战时期云南的农田水利建设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各项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展现抗战时期云南省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概况,加深对“抗战建国”的理解。论文以抗战时期大后方在“抗战建国”号召下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作为本文的历史背景与论述起点,从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水利建设浪潮的兴起以及抗战时期大后方水利建设的需求等方面进行阐述,梳理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况,探讨云南农田水利事业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通过对机构设置、规章制定、资金筹集、人才培养等与农田水利建设息息相关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情况、工程效能及管理机制做集中的论述。最后从农业生产与社会影响两个方面,总结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价值与不足。

王秀鹃[4](2019)在《农业节水的路径组合与绩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现阶段的国家意志和政策取向,其核心内容是对用水总量(包括农业用水总量)进行控制管理。农业用水总量管理的具体任务是节约农业用水,在保障农业正常发展的同时减少农业用水量,对此,国内实践已经在发展节水灌溉、优化农作物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本文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对农业节水的现实绩效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近20年来中国节灌农业发展迅速,既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又产生了巨大的农业节水效应,通过采用喷灌、微灌、低压管灌和渠道防渗等节灌措施,节约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水。但是,节灌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结构性偏差,输水环节的节水灌溉发展相对充分,田间节水灌溉特别是大田(相对于设施农业而言)节水灌溉发展不足。(2)近20年来中国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不断变化,本文使用“农作物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拟合度”概念和“高耗水农作物在水资源禀赋地区的集中度”指标,来反映和测算农作物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匹配关系。对三种高耗水农作物(水稻、蔬菜、小麦)的测算结果表明:水稻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在80%以上,较好地利用了中国的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节水型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蔬菜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只有60%,没有很好地利用中国的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节水型蔬菜生产空间布局尚不突出;小麦布局与其光热适合区域的水资源禀赋拟合度在85%左右,非常好地利用了这一适合区域的水资源禀赋优势,节水型小麦生产空间布局基本形成。(3)近20年来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一直在调整变化,其中,有促进农业节水的变化,也有增加农业水资源消耗量的变化。高耗水农作物蔬菜种植面积及其比重的大幅度增加,产生了巨大的节水负效应,增加了农业水资源的耗用量,节水型农业生产结构尚未形成清晰轮廓。(4)近20年来中国的大豆虚拟水进口节约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水,但是高耗水农作物蔬菜虚拟水的出口,与农业节水的总体目标不一致,节水型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格局尚不明朗。(5)敏感性分析表明,节水灌溉特别是大田节水灌溉(喷灌和微灌)对于农业节水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其他因素(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等)与农业节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影响节灌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农地经营权的碎片式分割和农业组织结构的原子化,产生了普遍的“规模不经济”现象,致使包括节水灌溉在内的大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应有的推广应用,严重降低了包括节水在内的先进技术的利用绩效。农作物空间布局和农业生产结构偏离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节水目标的内在原因,是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重组了农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强化了国内区域和农作物品种之间逐利竞争,加之产业规制失利,最终出现农作物空间布局和生产结构偏离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节水目标的现象。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偏离农业节水目标的根源,是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定位出现偏差,忽视了水资源禀赋比较劣势的内在作用。提升农业节水绩效的对策建议:(1)引导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家庭农场,为推广大田节水灌溉创造基本规模条件;像稳定农地承包权那样稳定农地经营权,赋予各类经营大户可以期许的长久经营权益,培植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长期动力;针对农户节水的正外部性给予适当节水补贴;试验将农用水权界定给农户并允许农户“节余水”市场化流转,创造农业节水的剩余索取权激励机制。(2)将水稻生产空间布局进一步向南方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区域集中,提高水稻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实施部分蔬菜品种(适合于南方种植和长途运输的蔬菜)的“北菜南移”战略,将蔬菜生产布局进一步向南方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蔬菜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同时保障蔬菜供给;把小麦生产进一步集中在500-800mm的水资源禀赋(降水)相对优势区域,提高小麦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3)压减高耗水农作物蔬菜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在山东、河南、河北三个缺水省份减少蔬菜种植面积,参考河北省的“稻改旱”和“冬小麦季节性休耕”经验,试行“菜改x”(x代表任何一种低耗水农作物)和“菜地季节性休耕”(降低菜地复种指数)制度。(4)适当增加原料性农产品虚拟水进口,节约该类农产品的国内生产用水;减少蔬菜等高耗水作物的虚拟水出口,消除农产品虚拟水出口的负向效应。

刘媛[5](2017)在《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曾是历史上农业经济发展的典范。近代以后,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逐渐向商品性农业过渡。陕西不同农业类型选择了适宜自身的农业商品化发展路径。关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型结构选择粮食作物种植解决温饱之需,经济作物种植获得商品性收益的发展路径;而陕南农林兼采、陕北农牧结合的复合型结构因林牧资源的适宜性、丰富性与经济性特点,其商品价值在近代逐渐彰显而出,形成粮食作物生产养体,林牧生产致富的农业经营之路。对两种不同农业类型进行比较分析,以掌握它们在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特点,正确把握陕西农业商品化的核心要素,以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陕西现代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提供借鉴意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明清陕西传统农业与近代农业的承接。此部分主要探讨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探索的总体背景,从陕西传统农业体现出“增长中的衰落”与“衰落中的增长”的特点出发,重点阐述在西方新思潮涌入下陕西传统关学思想“中体西用”,以及高产作物的引种与推广为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的路径探索开启的背景。第二,关中“农道不全”的窘境与近代农业商品化的追求。由于关中单一型农业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经济发展具有由式微到复苏的典型性,本研究将此部分分为两个章节进行阐述和论证,以期对关中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有更清晰的把握。明清时期关中农业面临以粮食生产为主但商品率低的窘境,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推动关中农民对农业商品化的追求,在不断进行尝试性路径探索中出现了罂粟种植的非理性选择,这既是农民趋利性的盲目选择,更是外部环境的引导所致,终以其破坏农业生产与带来的社会道德沦丧而被棉花所替代。关中植棉的历史经验、战备物资紧缺与民族轻工业崛起等因素,为棉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生产条件与市场基础,粮棉结合成为千年关中农区最优种植业结构选择。第三,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形态的演进与特色商品化的路径选择。陕南和陕北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南辕北辙,但在近代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中体现出区域资源商品化的同质性,因此本文将陕南、陕北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合并为一体进行研究。从自然经济时期陕南农重林轻和陕北农牧交替的形态演进,到近代陕南、陕北依托自然资源进行农业商品化的路径选择,因林牧资源适宜性、丰富性与经济性的特点,陕南、陕北的林牧业呈现多元化和扩大化的生产与加工,贩运贸易的发达与集市贸易的繁荣,都是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的具体表现,陕甘宁边区棉业的区域自给与红色陕商的产生与发展是近代陕北农业商品化过程中比较鲜明的特点,文章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第四,关中与陕南、陕北农业类型商品化路径的比较分析与现实启示。关中在规模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系统方面表现出单一型农业商品化的一定优势,而陕南、陕北在农业商品价值实现、农业经营风险、农业循环经济方面体现出复合型农业商品化的后起优势。但总体而言,近代关中单一型农业相比较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经济发展弱化趋向明显,引申至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中单一型农业商品化出现了一系列隐性危机。以此比较结果提出现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调整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借鉴意见。

赵玉田[6](2016)在《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明发祥地和生态源区,是中东部地区赖以存在的生态屏障和得以发展的资源基地。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状态如何直接决定着西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影响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所以,西北干旱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如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不仅关系到西北地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全国的生态安危。决定西北干旱地区脆弱生态形势恶化或者是好转的关键是水资源危机与水资源的脆弱性,换句话说,水生态是决定着我国干旱地区环境脆弱问题的根源。十分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水生态环境却有处在加剧恶化的趋势,被迫调整区域农业结构。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无论是对供水数量还是水质要求在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配置、调度、取用,水电工程开发、道路建设、工农业排污、森林采伐、矿山采挖等领域出现侵害水资源公共利益保护的越来越频繁和突出。脆弱的干旱地区水资源规定着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水平低下,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正确认识当下干旱地区的现实生态环境,认真分析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贸易等水资源配置问题,科学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补偿恢复机制,实施干旱地区农业高效节水和林草涵养水生态环境,关系西北地区农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西北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开展。论文在完整综述国内外关于脆弱生态区水资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公共产品理论、虚拟水理论、生态足迹理论、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等为指导,通过脆弱区分类和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分析总结了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西北干旱区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农业的组织与管理、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水权制度、补偿制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制度等建设,并论证了不同制度在水资源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全文的构成共有六个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言,重点是展开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价值、主体架构和研究技术;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系统阐述国内外在此领域研究前沿和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国内外在脆弱生态区的含义与成因分析、脆弱区水资源、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现状,过渡到水资源产权制度分析、脆弱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相关进展,由此展开阐述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生态补偿理论框架和生态补偿的基本准则,期待本研究能为西北干旱区生态补偿工作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部分对西北脆弱生态区进行合理区划,总结区域分异规律。然后对脆弱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格局,脆弱区水资源的真实状态及其产生的缘由进行客观分析;第四部分进行了西北干旱区需水量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农业用水效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干旱区多民族悠久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本部分还甘肃地区为例,研究了基于虚拟水当量的农业需水和基于生态足迹运算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产业结构调整、人口与水资源关系进行探索。第五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阐述的内容,主要是经过多种利用水资源的治理模式的优劣对比分析,对脆弱生态系统中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各种策略进行阐述。包括构建有力的法律体系、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比较与选择、建设水权制度分析、生态移民、生态补偿机制、节水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生态农业与特色生态旅游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与习俗在保护水资源的影响力等等。第六部分为本论文的收尾,不仅是对论文的进行全面总结和突出重点,更交待了论文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仍需进一步厘清的研究方向。

袁博[7](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着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陈娇[8](2013)在《水的物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但水的日益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是水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却是水污染、水浪费严重,以及水利用率低等问题。防止水污染、水浪费,提高水利用率,成为解决我国水供需矛盾、缓解全球水危机的重要途径,而实现这一途径的制度安排便是水权制度。本文从物权基本原理入手,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并辅之以实证主义和经济分析的方法,对水的概念和特征、水与一般物权客体之比较、水权的概念和性质、水权与传统用益物权的比较和不同形态水的水权进行多角度的理论研究。全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约四万余字。从水与一般物权客体的比较中,得出水与一般物权客体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对一般物权客体特定性的认定标准提出质疑,对于水的特定性认定应采更为弹性的标准,从而证明水具有特定性,可作为物权的客体。在我国理论界缺乏对水的物权理论系统研究的情形下,从水资源与水产品两个视角,对我国水的所有权与他物权体系进行论述。我国水权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水权”仍是一个学术概念。在我国物权法尚未规定水权概念,理论界对水权性质的认识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的前提下,笔者提出自己对水权性质的认识,将水权界定为准用益物权,并将水权与传统用益物权、准物权与用益物权进行了比较,有利于清晰认识水权的性质。在许多学者对水权客体的特定性和独立性、水权的直接支配性、水权的排他性提出质疑时,笔者仍认为水权具有物权的一般特征,并从常规水与非常规水两个视角,对我国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运河水、池塘水、水库水和雨水的物权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重点在于构建水资源的水权机制。笔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各种形态的水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利于对水权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水权的立法模式,我国应从自身国情出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权立法模式。由于水权是一种准用益物权,因此水权的一般性规定应由物权法来规范,而水权的具体规范则由特别法加以详细规定。笔者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水权立法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构建我国水权的物权立法,提出了几点有益建议,以期为我国水权的物权立法提供理论基础。

包春丽[9](2010)在《西部水资源匮乏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以甘肃永靖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的源泉,绿色的乳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表明,哪儿有清澈的河流、明净的湖泊,那儿就会成为人类生息的摇篮。水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而且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水资源匮乏的危机的降临,使古城楼兰在沙漠的狂暴中销声匿迹了。水资源匮乏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应对水资源匮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新兴水利工程解决区域内的水资源匮乏,这种方法比较直接,但是投资大,实施时比较困难,而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二是比较实用也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节水。本文通过甘肃永靖县为了应对水资源匮乏问题采取的多种措施为例,(最为典型的是甘肃永靖县东西山区因地制宜地实行的“121”雨水集流工程,“121”就是指农村每户建100平方米集水场,修两个集水窑,建一亩水浇地)。对我国西部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完善我国西部水资源匮乏问题的法律制度策略,应对水资源匮乏不能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应该与水资源管理、节水法律法规政策相结合,从法律层面进行规制,构建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生态环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马建刚,籍明明[10](2009)在《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的有关法律问题》文中研究指明"雨水集蓄"是我国干早缺水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的伟大创举。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干早地区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水窖"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雨水集蓄"中的法律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是从雨水利用的各个环节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相关法律问题,以期引起相应的重视和探讨。

二、浅析水权法律制度——以西北地区集蓄雨水为例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水权法律制度——以西北地区集蓄雨水为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庆阳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2.1.1 “以需定供”配置思想
        1.2.1.2 “以供定需”配置思想
        1.2.1.3 基于“宏观经济”系统配置思想
        1.2.1.4 “可持续发展”配置思想
        1.2.1.5 “水量、水质联合”配置思想
        1.2.1.6 “三生水”配置思想
        1.2.2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1.2.2.1 再生水综合利用
        1.2.2.2 雨水资源利用
        1.2.2.3 矿井疏干水资源利用
        1.2.3 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进展
        1.2.3.1 水资源配置模型进展
        1.2.3.2 模型求解方法研究进展
    1.3 非常规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资源协同配置理论
    2.1 水资源协同配置理论
        2.1.1 水资源协同配置原则
        2.1.2 水资源协同配置手段
    2.2 水资源多目标配置方法
    2.3 供需水量预测方法
    2.4 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气象概况
    3.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4 工程建设现状
        3.4.1 水利工程开发利用现状
        3.4.2 海绵城市项目工程建设
        3.4.3 城市供水及污水处理能力建设
    3.5 水资源及水资源利用现状
        3.5.1 河流及水资源情况
        3.5.1.1 地表径流水资源
        3.5.1.2 地下水资源
        3.5.2 水资源利用现状
    3.6 现状年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6.1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
        3.6.2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
    3.7 非常规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的必要性
        3.7.1 庆阳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3.7.2 庆阳市非常规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的必要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需水量与供水量预测
    4.1 庆阳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灰色预测结果
    4.2 需水量计算
        4.2.1 各部门需水量计算方法
        4.2.1.1 生活及三产需水量计算
        4.2.1.2 第一产业需水量计算
        4.2.1.3 第二产业需水量计算
        4.2.1.4 生态需水量计算
        4.2.2 各部门需水量预测值
    4.3 供水量计算
        4.3.1 水资源总量分析
        4.3.1.1 水资源总量
        4.3.1.2 地表水资源量
        4.3.1.3 地下水资源量
        4.3.2 常规水资源可供水量
        4.3.3 非常规水资源可供水量
        4.3.4 庆阳市可供水量预测值
    4.4 庆阳市规划年供需平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庆阳市非常规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
    5.1 目标函数
    5.2 约束条件
    5.3 模型求解与结果对比
        5.3.1 三种改进的新型仿生智能算法
        5.3.1.1 改进飞蛾扑火算法
        5.3.1.2 改进灰狼优化算法
        5.3.1.3 改进鲸鱼算法
        5.3.2 智能优化算法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庆阳市非常规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求解与结果评价
    6.1 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6.2 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C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水资源量评价
        1.3.2 水资源系统评价
        1.3.3 城乡水资源评价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水资源短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2.1.2 水贫困概念界定
    2.2 水贫困的理论框架
        2.2.1 水贫困的理论解读
        2.2.2 水贫困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2.2.3 水贫困的框架结构
    2.3 理论基础
        2.3.1 水资源评价理论
        2.3.2 贫困经济学理论
        2.3.3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2.3.4 城乡发展理论
    2.4 总体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的界定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自然状况
        3.2.2 社会经济状况
    3.3 研究尺度与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测算
    4.1 问题的提出
    4.2 模型构建
        4.2.1 WPI模型
        4.2.2 LSE模型
        4.2.3 变权重模型
        4.2.4 核密度模型
    4.3 变量选取
        4.3.1 资源维度
        4.3.2 设施维度
        4.3.3 能力维度
        4.3.4 使用维度
        4.3.5 环境维度
    4.4 指标冗余性检验
        4.4.1 相关分析
        4.4.2 冗余性分析
    4.5 基于WPI模型的城乡水贫困测算
        4.5.1 城市水贫困评价
        4.5.2 农村水贫困评价
    4.6 基于LSE模型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素分析
        4.6.1 城市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4.6.2 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失衡性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方法选择:共生模型
    5.3 城乡水贫困的共生演化机制
    5.4 城乡水贫困的失衡关系分析
        5.4.1 协同型区域
        5.4.2 竞合型区域
        5.4.3 冲突型区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滞后性及时间演化
    6.1 问题的提出
    6.2 方法选择:脱钩模型
    6.3 城乡水贫困的脱钩关系分析
    6.4 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模拟预测
        6.4.1 计量模型选择
        6.4.2 模型的检验
        6.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及空间异质性
    7.1 问题的提出
    7.2 方法选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7.2.1 全局自相关
        7.2.2 局部自相关
    7.3 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分析
    7.4 城乡水贫困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7.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7.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8.1 问题的提出
    8.2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必要性
        8.2.1 水资源分配不公
        8.2.2 基础设施投入不均
        8.2.3 水资源环境恶化
        8.2.4 管理与技术人才不匹配
    8.3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原则
        8.3.1 坚持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先
        8.3.2 兼顾城乡用水公平
        8.3.3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8.3.4 注重水资源政策设计的前瞻性与战略性
    8.4 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若干建议
        8.4.1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8.4.2 强化水资源法律保障与监督体系
        8.4.3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8.4.4 加速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发展
        8.4.5 改革水利设施投资制度
        8.4.6 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
        8.4.7 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史料来源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背景
    第一节 抗战前中国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一、抗战前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二、抗战前云南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三、抗战期间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第二章 抗战时期云南水利建设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建设经费来源
        一、水利贷款
        二、水利贷款章程的制定
        三、经费困难
    第二节 水利部门的成立与水利法规的制定
        一、水利部门的成立
        二、水利法规的制定
    第三节 调查及测量
        一、实地勘测
        二、技术支持
    第四节 水利征工
    第五节 水利征地
第三章 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
    第一节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一、水利合作社的建立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第二节 大型灌溉工程
        一、四渠工程
        二、草坝水利工程
        三、盘龙江蓄水工程
    第三节 防洪与排水
        一、南盘江上游之疏浚
        二、嘉丽泽排水工程
第四章 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
    第一节 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土地管理
        一、荒地招垦
        二、征收工程补助费
    第三节 灌溉制度
    第四节 水利纠纷处理
    第五节 堤树保护与补种
        一、作用
        二、军人砍伐堤树
        三、堤树保护
        四、堤树补种
        五、问题
第五章 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价值及检讨
    第一节 农田水利建设下的农业发展
        一、耕地面积增加
        二、农业增产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的社会影响
        一、水旱灾害的规避
        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不足
        一、工程建设的检讨
        二、农田水利建设引发的社会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农业节水的路径组合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1.2.1 农业节水总论性研究文献回顾
        1.2.2 节水灌溉发展研究文献回顾
        1.2.3 节水型农作物空间布局研究文献回顾
        1.2.4 节水型农业生产结构研究文献回顾
        1.2.5 节水型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研究文献回顾
        1.2.6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农业节水常规路径梳理
        1.3.2 本文的内容体系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技术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节水农业和农业节水主要技术
        2.1.1 节水灌溉主要技术
        2.1.2 农业节水的作物栽培技术
        2.1.3 农业节水的化学调控技术
    2.2 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及作物分类
        2.2.1 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
        2.2.2 农作物耗水量分类:以灌溉用水定额为依据
    2.3 农产品虚拟水及其贸易理论
        2.3.1 农产品虚拟水
        2.3.2 农产品虚拟水贸易
    2.4 产权与产权制度理论
        2.4.1 有效产权的基本条件
        2.4.2 产权制度选择理论
    2.5 外部效应(外部性)理论
        2.5.1 外部负效应(负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5.2 外部正效应(正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5.3 外部效应(外部性)的校正
    2.6 屠能的农业生产布局理论
3 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绩效研究
    3.1 中国农业用水与节水灌溉发展概况
    3.2 中国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细目分析
        3.2.1 喷灌发展分析
        3.2.2 微灌发展分析
        3.2.3 低压管灌发展分析
        3.2.4 渠道防渗发展分析
    3.3 中国农业节水灌溉的节水效应
        3.3.1 农业节水灌溉的节水效应估算
        3.3.2 节灌农业发展绩效分析结论
    3.4 中国节水灌溉发展的非效率现象分析
        3.4.1 案例分析样本介绍
        3.4.2 大田(小麦)喷灌的比较收益:与畦灌相对照
        3.4.3 大田节水灌溉(喷灌)发展的障碍因素
4 节水型农作物空间布局绩效研究
    4.1 中国水资源禀赋(降雨)的空间分布
    4.2 中国高耗水农作物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4.2.1 高耗水水田作物(水稻)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4.2.2 高耗水旱田作物(蔬菜)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4.2.3 中高耗水旱田作物(小麦)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4.3 高耗水农作物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匹配关系
        4.3.1 高耗水农作物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拟合度:概念介绍
        4.3.2 水稻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配比关系
        4.3.3 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配比关系
        4.3.4 小麦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配比关系
        4.3.5 农作物布局节水绩效分析结论
    4.4 中国农作物空间布局非节水效率现象分析
5 节水型农业结构调整绩效研究
    5.1 中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动态分析
        5.1.1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动态变动过程分析
        5.1.2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过程分析
    5.2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分析
        5.2.1 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用水量与节水量
        5.2.2 农业结构节水绩效分析结论
    5.3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非节水效率现象分析
6 节水型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绩效研究
    6.1 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6.1.1 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
        6.1.2 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口贸易分析
    6.2 中国主要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1 水稻(大米)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2 蔬菜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3 小麦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4 玉米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5 大豆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6 棉花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7 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节水绩效分析结论
    6.3 中国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非节水效率现象分析
7 农业节水路径因素敏感性分析
    7.1 分析模型与指标的选择
    7.2 数据来源与初步分析
        7.2.1 分析数据的来源
        7.2.2 分析数据的初步处理与总体相关性分析
    7.3 农业节水路径因素敏感性测算与检验
8 农业节水非效率现象校正对策建议
    8.1 大田节水灌溉发展建议
    8.2 农作物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8.3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建议
    8.4 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结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5)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1.3 选题依据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明清陕西传统农业与近代农业的承接
2.1 明清陕西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
    2.1.1 域外佳种的引进与推广
    2.1.2 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的进步与完善
    2.1.3 陕西农学思想的进步性体现
2.2 明清陕西农业经营的发展局限
2.3 传统农业奠定陕西近代农业发展的格局与基础
    2.3.1“关学思想”中体西用,促进农业文明与进步
    2.3.2 陕西农业的高度发展促进近代商品化发展格局 第三章 关中“农道不全”的窘境与商品性农业发展的基础
3.1 传统农业时期关中以粮为主单一型农业结构的形成
3.2 关中“农道不全”之经济作物自给性路径探索
    3.2.1 明清时期关中单一型农业结构的窘境
    3.2.2 农桑模式与农棉模式的尝试性探索
3.3 近代关中商品性农业发展的需求与动力
    3.3.1 人口“过密化”与陕商的崛起
    3.3.2 外向型贸易发达与本地农产品商品化低效的博弈
    3.3.3 关中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事调节自主性 第四章 关中农业商品化追求的非理性与理性选择
4.1 烟粮结合:关中农业商品化追求的非理性选择
    4.1.1“寓禁于征”反向助推植烟合法地位的确立
    4.1.2 高额收益驱动罂粟种植泛滥
    4.1.3 罂粟种植的道德沦丧与替代经济作物的选择
4.2 棉花种植:关中农区的最优经济作物选择
    4.2.1 风土适应性强,粮棉密切结合
    4.2.2 国民政府力推,救亡图存之功
    4.2.3 交通改善及工厂内迁对粮棉需求的扩大
4.3 粮棉结合:近代关中种植业商品化路径的理性选择 第五章 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形态演进与商品化动力
5.1 传统时期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形态的非均衡发展
    5.1.1 清代之前陕南农重林轻的生产格局
    5.1.2 传统时期陕北农与牧的交替式发展
5.2 近代陕南、陕北农业商品化的基础与动力
    5.2.1“过密化”最佳内存释放解决陕南山民温饱之需
    5.2.2 近代陕北粮食作物生产对畜牧业商品化的促进
    5.2.3 新经济因素的出现与影响 第六章 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特色商品化路径选择
6.1 陕南林特资源的多元化生产与加工
    6.1.1 木材采伐与加工业
    6.1.2 种桑养蚕与缫丝业的兴盛
    6.1.3 经济林的多维利用
    6.1.4 茶业的传承与发展
    6.1.5 野生草药的采集到人工培植的转变
6.2 陕北棉业与畜牧业商品生产扩大化
    6.2.1 经济封锁条件下边区棉业的区域性自给发展
    6.2.2 畜牧业商品化生产格局的建立
    6.2.3 畜牧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6.3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陕南、陕北商业贸易的兴盛
    6.3.1 贩运贸易的发达
    6.3.2 集市贸易的繁荣
    6.3.3 红色陕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章 陕西不同农业类型农业商品化的比较分析与现实启示
7.1 关中与陕南、陕北农业商品化的比较分析
    7.1.1 商品价值实现的便利性
    7.1.2 农业经营风险的削弱性
    7.1.3 农业循环经济的强化性
    7.1.4 规模经济效益的递增性
    7.1.5 生态环境系统的依赖性
7.2 关中现代农业商品化的隐性危机分析
    7.2.1 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导致农业种植形势严峻
    7.2.2 忽视粮食作物种植,导致粮食供求失衡
    7.2.3 农民种植选择盲目性,导致农业生产风险递增
    7.2.4 非农就业与农民兼业化的趋势,延缓种植业结构优化
7.3 陕西现代农业商品化路径调整的现实启示
    7.3.1 关中农业商品化隐性危机的预防应对与处置建议
    7.3.2 实施陕南林特果品牌战略,重点开发生态休闲产业
    7.3.3 加强种养循环经济形态,建立陕北优质畜牧产区
    7.3.4 改善农民工资性收入,调整农民职业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生态脆弱区概念
        1.2.2 生态脆弱区成因
        1.2.3 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研究及述评
        1.2.4 生态脆弱区恢复与重建
        1.2.5 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补偿制度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不足与创新
        1.4.1 论文研究可能的创新
        1.4.2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脆弱生态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产品理论
        2.1.1 公共产品理论由来
        2.1.2 公共产品理论特征
        2.1.3 公共产品理论应用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
        2.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 生态经济学
    2.4 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2.5 虚拟水理论
        2.5.1 虚拟水概念提出
        2.5.2 虚拟水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状况
        2.5.3 虚拟水视角下的生态研究
    2.6 生态足迹理论
        2.6.1 生态足迹理论涵义
        2.6.2 生态足迹理论内容
    2.7 互动理论
        2.7.1 互动理论涵义
        2.7.2 基于生态平衡的互动类型
    2.8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2.8.1 水资源承载力涵义
        2.8.2 水资源承载力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开发管理的现实基础
    3.1 西北脆弱生态区划标准
    3.2 我国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划类型与结果
        3.2.1 聚类分析区划法
        3.2.2 经济带区划法
    3.3 西北脆弱生态区现状
        3.3.1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3.3.2 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对西北干旱区的不利影响
        3.3.3 生态环境恶化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不利影响
    3.4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现状
        3.4.1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普遍光照充足
        3.4.2 过度开采地下水源,大大降低地下水位,促使生态环境恶化继续
        3.4.3 水资源缺口拉大,用水矛盾激化
        3.4.4 水污染严重,且重复利用率过低
第四章 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分析
    4.1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总体状况分析
        4.1.1 降水量
        4.1.2 水资源总计量与地表水资源总量
        4.1.3 总用水量
        4.1.4 人均用水量
    4.2 西北脆弱生态区供水来源
        4.2.1 雨水补给
        4.2.2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4.2.3 冰雪融水补给
        4.2.4 湖泊沼泽补给
        4.2.5 地下水补给
    4.3 西北干旱区需水量预测
        4.3.1 生活需水量预测
        4.3.2 农业需水预测
        4.3.3 工业需水预测
        4.3.4 生态环境需水量
    4.4 基于生产配置效率的农业节水潜力估计
        4.4.1 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4.4.2 农业节水效率结果比较
    4.5 西北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分析
    4.6 水资源配置策略优化
    4.7 水资源在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4.7.1 水资源要素贡献计量的方法
        4.7.2 水资源贡献估算的计量模型
    4.8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4.8.1 统计指标选择
        4.8.2 分析方法
        4.8.3 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
        4.8.4 数据来源
    4.9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4.9.1 水价调整
        4.9.2 节水组织与管理
        4.9.3 农业节水制度建设
    4.10 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
        4.10.1 民族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与节水
        4.10.2 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水资源保护
        4.10.3 民族地域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需水量的承载力实证分析
    5.1 基于虚拟水贸易的西北脆弱区农业需水量的实证分析
        5.1.1 农业虚拟水含量计算
        5.1.2 农业虚拟水资源量化
    5.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区域生态人口承载力分析
        5.2.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口承载力理论分析
        5.2.2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人口承载力实证分析
        5.2.3 生态足迹与人口承载力的分析结论
第六章 西北脆弱生态区水资源保护开发的制度设计思考
    6.1 总体原则
        6.1.1 上下游联动、地表地下水统一调度原则
        6.1.2 工程规划与管理规范相结合原则
        6.1.3 科学规划、重点突出,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原则
        6.1.4 凸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原则
        6.1.5 生态法治的原则
    6.2 构建完备的脆弱生态区法律体系
        6.2.1 原有法律制度在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力度有限
        6.2.2 制定“生态脆弱区法”
        6.2.3 完善生态脆弱区的政策法规体系
    6.3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保护利用
        6.3.1 农业节水的重要作用
        6.3.2 生态农业的组织与管理
        6.3.3 各种旱区水资源利用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6.4 构建水权制度
        6.4.1 水权的科学界定
        6.4.2 水权配置高效
        6.4.3 建立农业水资源市场
        6.4.4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6.5 构建水资源补偿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
        6.5.1 生态补偿
        6.5.2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6.5.3 构建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措施
    6.6 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
        6.6.1 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的优势面理论
        6.6.2 大力提高和推广灌溉节水技术
        6.6.3 适宜干旱区的植物种植与项目管理
        6.6.4 集雨利用模式
    6.7 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力度
        6.7.1 生态农业旅游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带动作用
        6.7.2 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的成功模式
        6.7.3 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6.8 因地制宜,发展西北干旱区特色林草植被
        6.8.1 就地取材,推广经济植被,实现水土保持与经济收入双丰收
        6.8.2 因地制宜,发展集水高效农业
        6.8.3 尊重习俗,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构建文化制衡格局
    6.9 生态移民
        6.9.1 生态移民与利益整合
        6.9.2 建立“生态无人区”,共建人与自然融合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提高水资源配置规划水平
        7.2.2 控制人口规模,减轻农业水生态压力
        7.2.3 生态移民
        7.2.4 农业水资源有偿使用
        7.2.5 推广应用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生态治理与水源涵养
        7.2.6 采取各种类型富有成效的节水措施,优化水资源农业配置效率,实现农业节水目标
        7.2.7 发展生态林业
        7.2.8 建设生态经济特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着
        五、其它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8)水的物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水危机
        (二) 我国水概况
        (三) 我国水利用现状
        (四) 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二、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一) 结构安排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水与物权概述
    一、 水的概念和水作为特殊物权客体
        (一) 水的概念界定
        (二) 水作为特殊物权客体
    二、 水与一般物权客体之比较
        (一) 水与一般物权客体的共同性
        (二) 水与一般物权客体的差异性
    三、 水的物权体系
        (一) 罗马法与日耳曼法上的物权
        (二) 近代法之物权
        (三) 水的物权体系
第三章 水权制度
    一、 水权制度建立的基础
        (一) 理论基础
        (二) 实践条件
    二、 水权的界定和分析
        (一) 水权的概念
        (二) 水权的法律性质
        (三) 水权的物权属性
        (四) 不同形态水的物权
第四章 水权在物权法体系中的定位
    一、 中国水权法律制度的现状
        (一) 未明确水权的准用益物权地位
        (二) 水权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三) 水权的程序法规定不足
    二、 完善我国水权制度的建议
        (一) 确立水权的准用益物权地位
        (二) 确定水权的物权立法模式
        (三) 明确物权法对水权的调整范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西部水资源匮乏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以甘肃永靖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水资源匮乏的基本理论及现状分析
    1.1 水资源、水资源匮乏的概念及特征
    1.2 水资源匮乏现状的综述
        1.2.1 全球水资源匮乏现状
        1.2.2 我国及西部水资源匮乏现状
    1.3 西部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分析
        1.3.1 自然原因导致的资源性缺水
        1.3.2 人为原因导致的水资源浪费
        1.3.3 水污染原因引起的水质性缺水
第二章 国内外水资源匮乏的相关法律规制
    2.1 国外水资源匮乏的相关法律制度
        2.1.1 美国特色的节水农业和水价制度
        2.1.2 以色列国家的水量控制及北水南调
        2.1.3 日本的统一供水及循环用水
    2.2 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2.2.1 我国的节水法律制度概述
        2.2.2 《水法》中有关节水的法律规定
        2.2.3 有关水资源的其他法律、法规
第三章 水资源匮乏的相关立法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水资源匮乏的相关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1 我国现行《水法》存在的不足
        3.1.2 《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定不全面
        3.1.3 《环境保护法》中法律责任内容不健全
        3.1.4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配套法规存在不足
    3.2 水资源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2.1 取水许可的实施存在问题
        3.2.2 水污染防治执行不力
        3.2.3 水权交易制度未落实
        3.2.4 分质供水系统应用不到位
第四章 甘肃永靖县应对水资源匮乏的实践经验和不足
    4.1 永靖县的社会发展概况与水资源现状
        4.1.1 永靖县水资源集中分布区
        4.1.2 永靖县缺水分布区
    4.2 甘肃应对水资源匮乏的经验
        4.2.1 甘肃历史上缓解水资源匮乏的制度措施
        4.2.2 甘肃现代水资源管理制度措施
    4.3 永靖县应对水资源匮乏采取的示范性措施
        4.3.1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4.3.2 用户协会对水库灌溉实行管理
        4.3.3 出台有关水资源的辅助性政策
        4.3.4 把绿色工程科学纳入到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去
    4.4 甘肃永靖县在应对水资源匮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4.1 节水农业实施效果不理想
        4.4.2 工程配套方面相对落后
        4.4.3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缺乏统一规划
        4.4.4 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落后
        4.4.5 农业灌溉中存在的水资源浪费严重
第五章 应对我国西部水资源匮乏的相关法律保障措施
    5.1 完善西部水资源匮乏的相关立法
        5.1.1 完善我国《水法》的有关思考
        5.1.2 明确《环境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
        5.1.3 协调《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定
        5.1.4 制定一部专门的《节水法》
    5.2 完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系
        5.2.1 综合管理水资源
        5.2.2 科学规划利用水资源
        5.2.3 建立水权交易制度
        5.2.4 加强水污染监控及执行力度
    5.3 严格依据行业标准规制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5.3.1 做好单个工程与水利工程项目规划
        5.3.2 群众与专业队伍相结合施工
        5.3.3 建立雨水利用合作社进行管理
    5.4 引进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度及措施
        5.4.1 引进国外调控用水机制
        5.4.2 建立绿色经济型的产业结构
        5.4.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缓解水资源的匮乏
    5.5 建设和完善水利工程,增强控制水资源利用的能力
        5.5.1 推进因地制宜的水资源利用应急工程建设
        5.5.2 兴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5.5.3 充分利用城乡用水设施
        5.5.4 建设地下水及水源地保护工程
    5.6 提高社会公众节水法律意识和参与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的有关法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雨水集蓄的意义及利用现状
    (一) 雨水集蓄利用对于解决农民的引水困难和农业用中至关重要
        1. 雨水集蓄是解决了干旱缺水山区群众的生活用水和基本生产问题。
        2. 雨水集蓄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3. 雨水集蓄是对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4. 是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二) 我国雨水集蓄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1. 雨水收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对于雨水
        2. 集蓄雨水的安全利用。
        3. 集蓄雨水能否进入水权交易市场。
        4. 对雨水集蓄利用过程中的行政监管。
        5. 对于涉及到雨水资源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纠纷的处理问题。
二、关于雨水集蓄利用的立法现状和相关研究
三、对涉及到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中的法律研究和学者的一些见解
四、在雨水集蓄利用方面要重点解决的几个法律问题
    (一) 雨水是否是水资源, 是用《物权法》来调整还是用现有的《水法》去调整或者是其他的法律来调整
    (二) 集蓄雨水的权利归属问题
    (三) 集蓄雨水的安全保障问题
    (四) 建立雨水资源分配、消费的市场制度, 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
五、结语

四、浅析水权法律制度——以西北地区集蓄雨水为例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庆阳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研究[D]. 何灏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2]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D]. 刘文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研究[D]. 刘春秀.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农业节水的路径组合与绩效研究[D]. 王秀鹃.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D]. 刘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6]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D]. 赵玉田. 兰州大学, 2016(08)
  • [7]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8]水的物权分析[D]. 陈娇.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2)
  • [9]西部水资源匮乏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以甘肃永靖县为例[D]. 包春丽. 西北民族大学, 2010(06)
  • [10]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的有关法律问题[J]. 马建刚,籍明明. 法制与社会, 2009(29)

标签:;  ;  ;  ;  ;  

浅析水权法律制度——以西北地区雨水集蓄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