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实施养鱼

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实施养鱼

一、摸清鱼生活习性实施鱼养鱼(论文文献综述)

武大庆[1](2014)在《山西省9种养殖鱼中的药物残留调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仅给渔业生产和经营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在山西省筛选出3种养殖模式的9种鱼类、6个项目进行研究,共抽取样品316个,对其主要药物残留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及汇总,分析了药物残留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863项次检测结果分析,得出我省主要药物残留来自冷水鱼养殖,药物残留项目主要为孔雀石绿及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结论,通过对监测结论的研究、分析,结合我省际情况,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监管政策建议,并提出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措施。

王欢[2](2011)在《养蟒手记》文中研究表明非洲帝王蝎好多年前,我和梨师弟逛潘家园宠物市场,此后人生出现岔路。我逐渐接触到一些不寻常的动物和它们的饲养者。如今只有时光倒流,才能看清那段带有隐喻色彩的歧途。我站在生活下游仰望,往昔美好画面上升为追忆。为诉说众多人物组成的故事,我时刻调动激情,有时还需憧憬人生尽头。

赵天[3](2011)在《基于耳石技术的唐鱼自然种群死亡特征和生活史策略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如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一个濒危物种的种群生态学特征有利于阐明其社会行为、生活史进化甚至濒危机制。因此,对受威胁的濒危物种的种群生态学研究已成为当今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发展生态学理论及指导濒危物种保护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小型濒危鲤科鱼类,主要分布在华南丘陵地区森林Ⅰ级溪流及其附近的农田、沼泽等生境。当前对其种群生态学的系统研究资料较为缺乏。在鱼类种群生态学中,种群数量动态是其研究的核心,而种群死亡特征和迁移又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迁移更是种群应对灭绝压力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利用耳石技术对唐鱼自然种群死亡率开展了初步研究,并探讨了荧光物质茜素络合物用于唐鱼自然种群迁移研究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用三种方法初步估算了唐鱼自然种群早期死亡率。在2010年8月对广州从化银林地区两条有唐鱼栖息的溪流进行了调查,用样本日龄分布法估算其早期自然死亡率为0.033和0.036,用单位面积捕捞量变动(CPUE)法估算自然死亡率所得值分别为0.024和0.025;在2010年11月—12月用围网原位实验法估算其中一条溪流唐鱼早期自然死亡率为0.028。2.编制了唐鱼自然种群静态生命表。根据唐鱼种群的日龄组成绘制出唐鱼自然种群的存活曲线,证实唐鱼仔稚鱼存活率高,发现达到生理寿命前个体存活率也较高而老年个体存活率低的特点,其存活曲线更接近Ⅰ型即凸型特征。一方面,唐鱼仔稚鱼的存活率较高,符合K-选择的特征,但其发育快、性成熟早、成体体型小等特点又符合r-选择的特征。这表明唐鱼生活史策略不符合典型的r/K选择。3.唐鱼耳石荧光标记的条件参数和标记效果。通过唐鱼耳石荧光标记实验,证明荧光物质茜素络合物可以较好的标记唐鱼耳石,标记后对唐鱼的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标记环检测方便,持续时间长,是研究唐鱼野外种群生态学较好的标记材料。综合考虑死亡率和标记效果,在水温28—30℃,浸泡时间24h时,唐鱼仔、稚鱼最适的茜素络合物溶液浸泡浓度为80mg/L,成鱼最适浸泡浓度为150mg/L。

徐如卫,徐镇,江锦坡,金春华,周锡瑞,余建来[4](2009)在《我国南方海区地中海鳎鱼饲养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专项试验的相关结果,围绕地中海鳎鱼饲养过程中的场地选择、鱼种运输、商品鱼养成等主要生产环节提出了实用技术要点,为在我国南方海区饲养该鱼提供参考。

郑春柳[5](2009)在《食鱼生消费习俗的研究 ——以广西横县石塘镇富宁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食鱼生习俗在人类历史上相当悠久。至今,广西的横县、宾阳、百色、上林、武鸣等地的人们仍保留着食鱼生的习俗。食鱼生是横县人民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并在其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广西横县石塘镇富宁街为田野调查点,运用经济人类学的消费理论,对食鱼生习俗的历史源流、制作工艺进行描述,讨论食鱼生的文化意义,包括食鱼生习俗中的互惠行为、经济功能、文化认同和消极因素等,提出了保护食鱼生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张霞[6](2008)在《摸清鱼习性实施鱼养鱼》文中研究说明巧妙利用各种鱼类生活习性之间的互补性,在主养品种中适当套养部分有利品种,达到调节水质、防治病害、以鱼养鱼的目的。为便于操作,现对常见鱼类的生活特性作简要介绍,以备选择时参考。

杨文[7](2008)在《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的共识。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最大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循环经济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范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股潮流和趋势,也是宁夏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根据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特征,将循环经济引入经济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的宁夏的农业发展中,在对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理论阐述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宁夏各地区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提出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对之进行结构、功能和效益分析,进而提出促进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最终目的在于使宁夏农业发展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容量,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统一,实现宁夏农业可持续发展。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对可能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二章循环经济与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本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内涵、实施原则和运行模式、主要特征、发展层次、与传统农业经济的区别等基本内容进行理论探讨和阐述,形成研究工作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宁夏农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分析。采用SWOT分析法对宁夏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识别,定性分析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结果表明: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农产品质量品质优势和区域特色农业优势等四大优势;劣势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较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严重短缺、科学管理基础薄弱;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遇是,传统农业中的循环思想和实践为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业的自然属性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特点,为宁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威胁是,农业循环经济存在外部性与市场机制失灵问题,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存在成本、价格障碍和认识障碍,法律法规政策及规划、标准建设比较滞后,农业投入不足、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对宁夏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定量化界定表明,宁夏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偏前阶段;运用克拉森分类方法,对宁夏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定位定量研究表明,宁夏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处于扩张过程中的欠发达区。从而对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现实背景做出了比较完整的分析。第四章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提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原则和构建方法,建立了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对障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10年间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是1998年的1.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4.61%。从各分类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和人口系统3类指标的评价值均高于1998年的水平,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环境安全指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起评价值高于1998年的水平。而资源减量投入指标的评价值呈现出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所有评价值均低于1998年的水平,2007年的评价值是1998年的58%。说明1998年至2007年间,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社会因素和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而资源减量投入和环境安全成为制约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障碍度分析表明,2007年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于资源减量投入和环境安全方面,与前面的分析正好吻合。第五章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提出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构建内容、构建方法与步骤。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宁夏22个县(市、区、开发区)进行聚类分析,分为山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沙化地农业区、黄河水灌溉农业区和盐碱地农业区5大分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分区自然、气候、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构建出经济作物综合开发模式、“种植业—沼气—畜牧业”模式、“温棚—畜舍—沼气”三位一体模式、稻田养殖立体模式、“粮—薯—菌—畜—沼”模式、荒漠牧业和生态沙产业模式及“粮—菜—瓜果—牧”模式等宁夏应当重点推广的农业循环经济具体模式。第六章宁夏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试验定量分析。以“温棚—畜舍—沼气”三位一体模式为例,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结构分析、功能分析和综合效益预分析,验证所拟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通过温室内小气候测量、土壤肥力测定、猪生长及饲料、排泄物调查、沼气量及蔬菜产量和营养测定,结果表明:与露天猪舍相比,生态大棚中的猪生长快而粮食饲料消耗少;与户用沼气池相比,生态大棚中的沼气池可运转更长天数,生产更多沼气,尤其是在冬季;与普通大棚蔬菜相比,生态大棚中的黄瓜和番茄不仅产量显着提高,而且其维生素C含量也增加了。结构分析表明,这是一种形式上三位一体(沼气池、畜舍、生态大棚),内容上五结合(种植、养殖、生态、环保和能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新型生产模式。家畜的粪尿及时为沼气池填料,沼气池随时提供沼气、沼渣和沼液,沼气用于生活能源和为温室增温,沼渣和沼液为蔬菜提供优质肥料,沼气池上面建畜舍为家畜保温退湿,家畜呼出的二氧化碳为蔬菜光合作用提供物质条件,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清新了畜舍内的空气。功能分析表明,在由种菜、养猪和沼气生产连接而成的良性循环系统中,各种营养物质、生物能和太阳能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系统辅助能产投比为0.51:1;种植亚系统能量投入的产投比为6.30:1,光能利用率为2.15%;饲养亚系统的能量产投比为0.55:1;沼气亚系统能量产投比为0.42:1。综合效益分析表明,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七章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领导、建立政策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载体培植力度、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能够按预期目标发展。

杨玉凤[8](2008)在《摸清鱼习性 实施鱼养鱼》文中研究表明巧妙利用各种鱼类生活习性之间的互补性,在主养品种中适当套养部分有利品种,可达到调节水质、防治病害、以鱼养鱼的目的。现对常见鱼类的生活特性作简要介绍,以备选择时参考。

庄志猛[9](2006)在《半滑舌鳎早期发育生物学与种质资源研究》文中认为半滑舌鳎是我国渤、黄海的地方性名贵鱼种和理想的增养殖对象,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境变化,资源量严重衰竭,加之独特的生殖习性(雌雄型体差异悬殊和性比变化幅度较大),其种质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令人堪忧。本项研究以分布于黄渤海半滑舌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为对象,结合半滑舌鳎规模化人工繁育生产,采用实验生态学手段和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地观察和研究了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从细胞学(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生物化学(组织生化组成和同工酶)和分子遗传学水平(RAPD、AFLP和mtDNA Cyt b和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研究了分布于黄渤海半滑舌鳎的种质资源特征,阐述其种质资源现状,提出半滑舌鳎合理利用和保护其种质资源的措施,为这一宝贵资源的保护及其增养殖种子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从分子遗传进化角度探讨了14种鳎亚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为形态分类提供有意义的信息,以指导诸如通过近缘种的杂交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养殖品系计划的制订。 历经3年多的研究,获得了如下5方面的结果: 1.首先,跟踪观察和描述了半滑舌鳎从受精卵到2个月龄各主要特征性发育阶段(卵子、胚胎、仔鱼、稚鱼和幼鱼)的形态学特征,阐述了半滑舌鳎特征性器官的发生与消长,比较和论述了舌鳎属鱼类早期发育形态多样性,补充和完善了半滑舌鳎形态学水平的种质资源特征描述。其次,采用实验生态学手段,观察研究了半滑舌鳎胚胎发育与水温的关系,建立了半滑舌鳎胚胎发育速率与培养水温的关系模型,揭示半滑舌鳎胚胎发育的阈温度和有效积温值;认识了盐度与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进程、变态率、畸形率和仔幼鱼生长的关系,并通过苗种生产验证,提出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和仔幼鱼培养的最适温、盐度范围,为种苗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观察描述了半滑舌鳎从初孵仔鱼到完成变态营底匍生活幼鱼的摄食与生长,

杨玉凤[10](2004)在《摸清鱼习性 实施鱼养鱼》文中提出

二、摸清鱼生活习性实施鱼养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摸清鱼生活习性实施鱼养鱼(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9种养殖鱼中的药物残留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渔用药物使用现状
    1.2 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危害性
        1.2.1 毒性作用
        1.2.2 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1.2.3 耐药性的产生
        1.2.4 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
        1.2.5 导致菌群失调
        1.2.6 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1.2.7 激素样作用
        1.2.8 破坏水生态系统
    1.3 水产品药物残留现状
        1.3.1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及渔用药物管理
        1.3.2 我国药物残留现状
        1.3.3 山西省鱼药残留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监测样品的选取
    2.3 监测样品品种选择
    2.4 样品采集及处理
    2.5 监测项目及方法
    2.6 、结果分析
第三章 温水性鱼类
    3.1 鲤鱼
        3.1.1 生活习性
        3.1.2 营养价值
        3.1.3 病害防治
        3.1.4 药物监测样品选取
        3.1.5 监测项目及方法
        3.1.6 监测结果
    3.2 草鱼
        3.2.1 生活习性
        3.2.2 营养价值
        3.2.3 病害防治
        3.2.4 药物监测样品选取
        3.2.5 监测项目及方法
        3.2.6 监测结果
    3.3 鲫鱼
        3.3.1 生活习性
        3.3.2 营养价值
        3.3.3 病害防治
        3.3.4 药物监测样品选取
        3.3.5 监测项目及方法
        3.3.6 监测结果
    3.4 团头鲂
        3.4.1 生活习性
        3.4.2 营养价值
        3.4.3 病害防治
        3.4.4 药物监测样品选取
        3.4.5 监测项目及方法
        3.4.6 监测结果
    3.5 鲢鱼
        3.5.1 生活习性
        3.5.2 营养价值
        3.5.3 病害防治
        3.5.4 药物监测样品选取
        3.5.5 监测项目及方法
        3.5.6 监测结果
第四章 冷水性鱼类
    4.1 虹鳟鱼
        4.1.1 生活习性
        4.1.2 营养价值
        4.1.3 病害防治
        4.1.4 药物监测样品选取
        4.1.5 监测项目及方法
        4.1.6 监测结果
    4.2 金鳟鱼
        4.2.1 生活习性
        4.2.2 营养价值
        4.2.3 病害防治
        4.2.4 药物监测样品选取
        4.2.5 监测项目及方法
        4.2.6 监测结果
    4.3 鲟鱼
        4.3.1 生活习性
        4.3.2 营养价值
        4.3.3 病害防治
        4.3.4 药物监测样品选取
        4.3.5 监测项目及方法
        4.3.6 监测结果
第五章 热水性鱼类
    5.1 罗非鱼
        5.1.1 生活习性
        5.1.2 营养价值
        5.1.3 病害防治
        5.1.4 药物监测样品选取
        5.1.5 监测项目及方法
        5.1.6 监测结果
第六章 样品检测结果与分析
    6.1 分项目检测结果
    6.2 分品种检测结果
    6.3 检测结果分析
        6.3.1 分养殖方式检测结果分析
        6.3.2 分鱼类习性检测结果分析
        6.3.3 分项目检测结果分析
        6.3.4 分品种检测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来源
    7.2 我省水产品药物残留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建议及措施
        7.3.1 科学控制渔业养殖环境
        7.3.2 推广苗种检疫制度
        7.3.3 规范养殖过程饲料、药物的使用
        7.3.4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养蟒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非洲帝王蝎
北京毒虫联盟
从非洲和美洲邮寄毒蝎
意外飙车
“纯情”是宠物唯一的形容词
我的蟒蛇
绿树蟒
爱变色的龙妹
对面走过黑猩猩
世界养蟒人
穿越冰雪世界的两条小蛇
迫于生计
《有关毒蛇的松散报告》
欧洲蝰蛇
情归亚洲蝮蛇
专情
被神化的莽山烙铁头
越南幻觉
专家贩子和学术腐败
燃烧的爬虫店
繁殖竞赛
走私车里的蟒
蟒流感
大牛……环球国际贸易责任有限公司
不……环球国际贸易没责任无限公司
绿树蟒诞生
亲身挑战海关
越来越疯狂
结束

(3)基于耳石技术的唐鱼自然种群死亡特征和生活史策略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鱼类耳石微结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1.1.1 耳石介绍
        1.1.2 早期生长研究
        1.1.3 产卵期和产卵场的推导
        1.1.4 种群的鉴别
        1.1.5 鱼类早期死亡的研究
    1.2 鱼类种群生态学中死亡率的研究
        1.2.1 死亡率的式型
        1.2.2 死亡率的表达
        1.2.3 死亡率的估算方法
    1.3 鱼类标志技术研究
        1.3.1 标志技术
        1.3.2 标志技术的应用
    1.4 鱼类耳石标记技术研究及应用
        1.4.1 标记物和标记效果
        1.4.2 耳石标记技术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唐鱼自然种群早期死亡率的初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采集地点
        2.1.2 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
        2.1.3 耳石摘取与检测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利用样本的日龄分布进行死亡率估算
        2.2.2 利用单位面积捕捞量的变化(CPUE)进行死亡率估算
        2.2.3 围网原位试验进行死亡率估算
    2.3 讨论
        2.3.1 死亡率估算方法的分析比较
        2.3.2 唐鱼早期生活史策略
第三章 唐鱼自然种群日龄结构、生长特征和生命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自然种群采集
        3.1.2 样本处理
        3.1.3 生命表的编制和分析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日龄结构
        3.2.2 体长和体重分布
        3.2.3 生长特征
        3.2.4 唐鱼自然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3.3 讨论
第四章 茜素络合物对唐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及其对唐鱼仔稚鱼生长、死亡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取样
        4.1.2 耳石摘取与检测
        4.1.3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安全浓度
        4.3.2 标记效果
        4.3.3 最适浸泡液浓度
        4.3.4 标记环持续时间
        4.3.5 茜素络合物标记对唐鱼生长的影响
        4.3.7 死亡率
    4.4 讨论
        4.4.1 溪流小型鱼类标记方法的选择
        4.4.2 耳石标记效果
        4.4.3 最适标记浓度
        4.4.4 茜素络合物对唐鱼仔稚鱼生长的影响
        4.4.5 茜素络合物对唐鱼仔稚鱼死亡率的影响
        4.4.6 标记持续时间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唐鱼仔稚鱼耳石微结构
附件二: 唐鱼耳石标记效果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南方海区地中海鳎鱼饲养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场地选择
    1.1 水温
    1.2 水质
    1.3 光照
    1.4 盐度
2 苗种运输
    2.1 安排低温时段启运
    2.2 事先做好暂养
    2.3 设法扩大容器底面
    2.4 综合确定装运密度
3 成鱼养殖
    3.1 预防寒冬酷暑
    3.2 合理投饲
    3.3 采用适宜的养殖方式
    3.4 强化日常管理
4 小结

(5)食鱼生消费习俗的研究 ——以广西横县石塘镇富宁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饮食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消费的研究综述
        1.2.3 食鱼生习俗的相关文献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田野点概况
3 食鱼生习俗的历史源流
    3.1 广西食鱼生习俗的历史源流
    3.2 横县食鱼生习俗的历史
4 鱼生选材、制作和食用
    4.1 选鱼
    4.2 配料选择
    4.3 鱼生制作
    4.4 食用
5 食鱼生消费习俗的传承
    5.1 食鱼生消费习俗的传承
    5.2 食鱼生消费习俗传承的原因
6 食鱼生消费习俗的文化意义
    6.1 食鱼生消费习俗中的互惠行为
    6.2 食鱼生消费习俗的经济功能
    6.3 食鱼生消费习俗的文化认同
    6.4 食鱼生消费习俗的消极因素
7 食鱼生消费习俗的传承建议
    7.1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7.1.1 制定法规
        7.1.2 多方筹资
        7.1.3 制定实施细则
    7.2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7.3 开发民俗旅游
    7.4 培养人才
8 结语
    8.1 从传统食品与地方经济的探讨
    8.2 食品安全的社会文化探讨
注释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摸清鱼习性实施鱼养鱼(论文提纲范文)

一、鲤鱼、鲫鱼
二、鳜鱼、乌鳢、加州鲈
三、白鲢
四、草鱼、鳊鱼及团头鲂
五、青鱼
六、罗非鱼
七、红鲤鱼、红鲫鱼、红罗非它们被称为

(7)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于循环经济
        1.3.2 关于农业循环经济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循环经济与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2.1 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2.1.1 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2.1.2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1.3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2.1.4 循环经济的实施原则及运行模式
        2.1.5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2.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2.2.1 农业循环经济的涵义及与传统农业经济的区别
        2.2.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2.2.3 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2.4 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2.2.5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层次
        2.2.6 物质流分析与农业循环经济
第三章 宁夏农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分析
    3.1 宁夏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3.1.1 自然环境特征
        3.1.2 经济发展水平
        3.1.3 资源禀赋
    3.2 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3.2.1 宁夏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情况
        3.2.2 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进展
        3.2.3 宁夏农业发展趋势
    3.3 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
        3.3.1 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Strengths)
        3.3.2 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劣势(Weaknesses)
        3.3.3 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遇(Opportunities)
        3.3.4 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威胁(Threats)
第四章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4.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目标
    4.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4.2.1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4.2.2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3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4.2.4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确定与说明
        4.2.5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6 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方法
    4.4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4.5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分析
        4.5.1 单项指标障碍度分析
        4.5.2 分类指标障碍度分析
第五章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5.1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5.1.1 模式应遵循农业自身发展规律,发挥农业自身优势
        5.1.2 模式应因地制宜,具备良好的区域适宜性
        5.1.3 模式应坚持技术驱动,以市场为导向
        5.1.4 模式应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5.1.5 模式应注重整体性、稳定性,实现"三效统一"
    5.2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内容
        5.2.1 时空结构构建
        5.2.2 食物链构建
        5.2.3 环境与生态形象构建
        5.2.4 物质与资金投放和输入输出构建
        5.2.5 技术体系构建
        5.2.6 面向对象(农民)的构建
        5.2.7 系统集成与优化
    5.3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方法与步骤
        5.3.1 系统环境辨识
        5.3.2 系统诊断
        5.3.3 系统综合分析
        5.3.4 系统优化设计
        5.3.5 系统决策、方案实施与反馈
    5.4 宁夏可供借鉴的主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述评
        5.4.1 以沼气发酵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5.4.2 以食物链组装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5.4.3 以农林牧复合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5.4.4 以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为重点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5.5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分区
        5.5.1 分区原则
        5.5.2 聚类分析
    5.6 宁夏各分区主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与设计
        5.6.1 山地农业区(分区Ⅰ)
        5.6.2 旱作农业区(分区Ⅱ)
        5.6.3 沙化地农业区(分区Ⅲ)
        5.6.4 黄河水灌溉农业区(分区Ⅳ)
        5.6.5 盐碱地农业区(分区Ⅴ)
第六章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试验定量分析—以"温棚-畜舍-沼气"模式为例
    6.1 试验设计
    6.2 试验结果
        6.2.1 种植亚系统结果
        6.2.2 饲养亚系统结果
        6.2.3 沼气亚系统结果
    6.3 结构分析
    6.4 功能分析
        6.4.1 种植亚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
        6.4.2 饲养亚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
        6.4.3 沼气亚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
        6.4.4 全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
    6.5 综合效益预分析
        6.5.1 经济效益预分析
        6.5.2 生态效益预分析
        6.5.3 社会效益预分析
第七章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
    7.1 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7.2 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领导
    7.3 建立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7.4 健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7.5 完善农业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7.6 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7.7 强化科技支撑
    7.8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7.9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载体培植力度
    7.10 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7.11 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
    7.12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半滑舌鳎早期发育生物学与种质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RACT
1 文献综述
    1.1 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概述
        1.1.1 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涵义及其重要性
        1.1.2 海洋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之研究概况
        1.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历史
        1.1.2.2 研究规范与学术交流
        1.1.2.3 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热点问题
    1.2 鱼类种质资源研究概述
        1.2.1 种质资源的涵义及其主要类别
        1.2.2 种质资源重要性及其研究意义
        1.2.3 种质资源研究历史与技术进步
        1.2.4 种质资源检测常用的标记技术
        1.2.4.1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
        1.2.4.2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
        1.2.4.3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s)
        1.2.4.4 DNA分子标记(DNA molecular markers)
        1.2.5 鱼类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进展
        1.2.5.1 国内研究历史回顾
        1.2.5.2 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1.3 鱼类分子系统进化研究概述
2 本研究总体设计及研究策略
    2.1 半滑舌鳎渔业生物学研究现状
    2.2 本研究的总体设计与研究策略
3 半滑舌鳎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
    3.1 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形态及其发育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2.1 胚胎发育
        3.1.2.2 前期仔鱼
        3.1.2.3 后期仔鱼
        3.1.2.4 稚鱼
        3.1.2.5 幼鱼
        3.1.3 讨论
        3.1.3.1 半滑舌鳎卵子油球数量及其变异
        3.1.3.2 舌鳎属鱼类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多样性
        3.1.3.3 半滑舌鳎与其他鲽形目鱼类变态期发育特征差异
        3.1.3.4 关于冠状幼鳍原基发育及其特征
        3.1.3.5 关于眼睛移位及其特征
        3.1.3.6 关于感觉器官及其发育
        3.1.3.7 关于退化器官
    3.2 温度、盐度对半滑舌鳎早期发育生长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受精卵和胚胎的收集
        3.2.1.2 有效积温值的计算
        3.2.1.3 温度对胚胎发育影响的验证
        3.2.1.4 不同盐度条件下受精卵的浮性及孵化试验
        3.2.1.5 不同盐度海水中仔鱼的存活和生长
        3.2.2 结果
        3.2.2.1 水温与胚胎发育
        3.2.2.2 胚胎发育的阈温度和有效积温
        3.2.2.3 最适孵化温度
        3.2.2.4 不同海水盐度条件下受精卵的浮性及孵化率
        3.2.2.5 不同盐度下受精卵胚胎发育进程
        3.2.2.6 不同盐度海水对仔鱼的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3.2.3 讨论
        3.2.3.1 受精卵的发育时间与培养水温的关系
        3.2.3.2 胚胎发育的阈温度和有效积温
        3.2.3.3 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3.2.3.4 盐度对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3.3 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
        3.3.1 材料与方法
        3.3.1.1 仔鱼来源及其培养方法
        3.3.1.2 初次摄食率和摄食习性的观察
        3.3.1.3 不可逆转点(PNR)的确定
        3.3.1.4 仔鱼发育特征和形态学观察
        3.3.1.5 卵黄囊容量的计算
        3.3.1.6 仔鱼生长模型的建立
        3.3.2 结果
        3.3.2.1 早期发育、摄食及生长
        3.3.2.2 仔鱼生长模型
        3.3.2.3 初次摄食率及不可逆转点
        3.3.2.4 摄食节律
        3.3.2.5 饱食和消化时间
        3.3.2.6 仔稚鱼的相对最大饱食量
        3.3.2.7 仔稚鱼的日摄食量及日摄食率
        3.3.2.8 胸角(Pectoralangle)
        3.3.3 讨论
        3.3.3.1 关于油球的作用
        3.3.3.2 关于内、外源性营养转换
        3.3.3.3 关于仔鱼的三个长度生长相
        3.3.3.4 关于饥饿仔鱼的形态与生态特征
        3.3.3.5 关于摄食节律
4 半滑舌鳎染色体核型与带型研究
    4.1 半滑舌鳎染色体核型研究
        4.1.1 材料方法
        4.1.1.1 实验材料来源
        4.1.1.2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4.1.1.3 核型分析
        4.1.2 结果
        4.1.2.1 染色体数目
        4.1.2.2 染色体核型
        4.1.2.3 性染色体的鉴定
        4.1.3 讨论
        4.1.3.1 关于鲽形目鱼类的核型
        4.1.3.2 关于半滑舌鳎的性染色体
    4.2 半滑舌鳎染色体带型研究
        4.2.1 材料方法
        4.2.1.1 实验材料来源
        4.2.1.2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4.2.1.3 G带显色及其显带染色体的命名
        4.2.1.4 C带显色
        4.2.1.5 NOR带显色
        4.2.2 结果
        4.2.2.1 G显带对核型分析的佐证
        2.2.2.2 G带的带纹特征
        4.2.2.3 C显带对核型分析的佐证
        4.2.2.4 C带的带纹特征
        4.2.2.5 NOR带
        4.2.3 讨论
        4.2.3.1 关于G带
        4.2.3.2 关于C和NOR显带
5 半滑舌鳎生化遗传学研究
    5.1 半滑舌鳎肌肉组织生物化学成分分析
        5.1.1 材料与方法
        5.1.1.1 样品来源
        5.1.1.2 样品处理
        5.1.1.3 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5.1.1.4 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测定
        5.1.1.5 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5.1.2 结果
        5.1.2.1 肌肉生化成分
        5.1.2.2 肌肉主要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
        5.1.2.3 肌肉氨基酸种类与含量
        5.1.2.4 脂肪酸含量
        5.1.3 讨论
        5.1.3.1 关于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差异
        5.1.3.2 关于矿物质成分含量差异
        5.1.3.3 关于氨基酸成分含量差异
        5.1.3.4 关于脂肪酸成分含量差异
    5.2 半滑舌鳎群体遗传变异同工酶分析
        5.2.1 材料方法
        5.2.1.1 实验材料及其来源
        5.2.1.2 实验与分析方法
        5.2.1.3 数据分析
        5.2.2 结果
        5.2.2.1 酶谱特征
        5.2.2.2 组织特异性
        5.2.2.3 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距离
        5.2.3 讨论
        5.2.3.1 关于半滑舌鳎遗传多样性水平
        5.2.3.2 关于黄、渤海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差异
    5.3 雌雄半滑舌鳎同工酶的表型差异分析
        5.3.1 材料与方法
        5.3.1.1 实验材料
        5.3.1.2 实验方法
        5.3.2 结果
        5.3.2.1 苹果酸酶
        5.3.2.2 苹果酸脱氢酶
        5.3.2.3 酸性磷酸酶
        5.3.2.4 酯酶
        5.3.3 讨论
        5.3.3.1 关于个体、组织特异性
        5.3.3.2 关于雌雄表型差异
5 半滑舌鳎DNA群体遗传学研究
    6.1 材料方法
        6.1.1 材料来源
        6.1.2 DAN提取
        6.1.3 AFLP分析
        6.1.4 RAPD分析
        6.1.5 Cyt b基因片段扩增与测序
        6.1.6 数据分析
        6.1.6.1 AFLP和RAPD
        6.1.6.2 Cyt b基因片段序列变异分析
    6.2.结果
        6.2.1 AFLP分析
        6.2.2 RAPD分析
        6.2.3 Cyt b基因片段序列变异分析
    6.3 讨论
        6.3.1 关于野生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
        6.3.2 关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评价
        6.3.3 关于黄、渤海群的特异性DNA标记
7 舌鳎亚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基因组DNA提取
        7.1.3 PCR扩增
        7.1.3.1 引物
        7.1.3.2 PCR反应体系
        7.1.3.3 PCR循环参数
        7.1.3.4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7.1.4 序列测定
        7.1.4.1 测序反应体系
        7.1.4.2 测序反应程序
        7.1.4.3 测序反应产物的纯化
        7.1.5 数据分析
    7.2 结果
        7.2.1 序列信息
        7.2.2 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
    7.3 讨论
        7.3.1 舌鳎亚科鱼类形态分类存在的问题
        7.3.2 舌鳎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8 结论
    8.1 半滑舌鳎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
    8.2 半滑舌鳎细胞遗传学研究
    8.3 半滑舌鳎生化遗传学研究
    8.4 半滑舌鳎DNA分子遗传学研究
    8.5 舌鳎亚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8.6 本学位论文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之处
        8.6.1 本研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
        8.6.1.1 特点之一
        8.6.1.2 特点之二
        8.6.1.3 特点之三
        8.6.2 不足之处与深入研究的设想
        8.6.2.1 不足之处
        8.6.2.2 深入研究的建议与设想
参考文献
2001~2006发表论着、承担课题和获奖情况
    一.学术期刊论文
        (一) 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
        (二) 其他署名论文
    二.专着
    三.承担课题情况
    四.获奖情况
致谢
附录

四、摸清鱼生活习性实施鱼养鱼(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9种养殖鱼中的药物残留调研分析[D]. 武大庆.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3)
  • [2]养蟒手记[J]. 王欢. 中国作家, 2011(18)
  • [3]基于耳石技术的唐鱼自然种群死亡特征和生活史策略初步研究[D]. 赵天. 暨南大学, 2011(11)
  • [4]我国南方海区地中海鳎鱼饲养技术要点[J]. 徐如卫,徐镇,江锦坡,金春华,周锡瑞,余建来. 水产科技情报, 2009(05)
  • [5]食鱼生消费习俗的研究 ——以广西横县石塘镇富宁街为例[D]. 郑春柳. 广西民族大学, 2009(07)
  • [6]摸清鱼习性实施鱼养鱼[J]. 张霞. 渔业致富指南, 2008(24)
  • [7]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杨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8]摸清鱼习性 实施鱼养鱼[J]. 杨玉凤. 齐鲁渔业, 2008(05)
  • [9]半滑舌鳎早期发育生物学与种质资源研究[D]. 庄志猛.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10]摸清鱼习性 实施鱼养鱼[J]. 杨玉凤. 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04(02)

标签:;  ;  ;  ;  ;  

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实施养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