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木材科学的交叉点及其教学策略

化学与木材科学的交叉点及其教学策略

一、化学与木材科学的交叉融合点及其教学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郑欣欣,赵雨婷,潘彪,王新洲[1](2021)在《西加云杉木材中单宁的提取、分布及组分》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西加云杉木材中植物单宁的提取工艺、分布和组分构成,为木材单宁变色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并结合L9(34)正交试验,优化西加云杉木材中植物单宁的提取工艺;采用香草醛-紫外法测定西加云杉木材内植物单宁在径向(由髓心至树皮方向)和轴向的含量分布;通过定性鉴定试验确定单宁类型,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加云杉木材中单宁的成分构成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西加云杉木材中单宁最佳提取条件为70%(体积分数)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 h,料液比1∶18(g∶m L),提取次数2次;单宁含量在径向上分布情况为内部心材单宁含量5.440 mg/g,近心边材转换区的心材部分单宁含量最高,平均达10.015 mg/g,心边材转换区部位单宁含量介于心材和边材之间,平均为6.363 mg/g,靠近转换区的边材部位单宁含量最低,平均为4.821 mg/g,近树皮边材含量为6.997 mg/g。西加云杉木材内5种原花青素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儿茶素含量最高,占5种原花青素总量的83.21%,原花青素B2次之。由此可知,有机溶剂法适用于西加云杉木材中单宁的提取;木材中单宁含量径向分布自髓心至树皮整体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心材大于边材的规律,轴向分布规律表现为下部含量略高于上部,但差异不显着;西加云杉木材内植物单宁类型为缩合单宁,儿茶素为西加云杉木材单宁的主要成分。

郭亚平,谢练武,卢丹青,郭鑫[2](2020)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生物化工、林产化学与化工等平台,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制药与精细化工、材料化学与工程等学科方向出发,将研究生课程整合为"四层次一体化"体系,绿色化改进实验课程,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设计技能强化训练,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与导师队伍能力提升,既注重与"林"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又要突出本学科特色,构建了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林业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并付诸实践。

胡云楚[3](2006)在《硼酸锌和聚磷酸铵在木材阻燃中的成炭作用和抑烟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木质材料是四大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塑料、木质材料)之一,广泛用于建筑、家具等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但是木材易燃,许多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都与木材有关。深入开展木材阻燃机理研究和开发木材阻燃技术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成炭作用对木材的燃烧热、火势蔓延、氧指数等燃烧性能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也是保持木材结构和强度的前提和基础;火灾中的烟雾和毒气不仅妨碍消防施救,而且是导致人员伤亡的首要原因。因此,成炭作用和抑烟作用是木材阻燃机理研究的关键问题。针对硼酸锌和聚磷酸铵在木材阻燃中的成炭作用和抑烟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丰富木材阻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利用氧化锌和硼酸通过固相研磨反应制备了硼酸锌超微粒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表明,硼酸锌的粒径小于30nm,接近于无定形结构。硼酸与氧化锌之间的固相反应对于硼酸和氧化锌粒径的变小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固相研磨所获得的硼酸锌微粒的表面没有吸附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和表面效应;固相反应合成的超细硼酸锌阻燃剂是多种组成、多种晶相的复合体;不同组成和晶形的硼酸锌,受热时将在不同温度下失水和发挥阻燃作用,因此,在阻燃过程中具有复合阻燃效应;利用氧化锌和硼酸固相合成超细硼酸锌阻燃剂,不存在除杂等麻烦工序,没有溶剂蒸发带来的团聚问题,是一种极其简便的制备盐类纳米粒子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次,对于磷酸和尿素缩聚反应制备聚磷酸铵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聚磷酸铵的最佳合成条件是:磷酸:尿素摩尔比为1:1.8,预聚合温度124±2℃(反应25min),固化温度230℃~240℃,聚合固化时间为140min左右。聚磷酸铵的聚合度为23.3(文献值为20~30),溶解度为0.67g/100mL水。 采用灼烧成炭实验、热重分析、锥形量热法、点着温度、氧指数等方法测定和评价了硼酸锌、聚磷酸铵、四溴双酚A、氧化锌、硼酸及其复合阻燃剂对杨木的阻燃作用和抑烟作用。结合电镜观察、高温x-射线衍射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Py-GC-MS分析结果,分析和讨论了硼酸锌和聚磷酸铵的阻燃机理。 研究发现,硼酸锌不仅阻碍木材燃烧放热、减少木材质量损失,而且具有非常强的抑制烟雾和毒气的作用。聚磷酸铵催化木材成炭阻燃的作用非常强,能减少木材燃烧放热速度,使木材的极限氧指数大幅度增加,但同时也催化产生大量烟雾和毒气。硼酸锌与聚磷酸铵形成的复合阻燃剂,既能阻燃,也能抑烟。

胡云楚,袁光明,刘元[4](2004)在《化学与木材科学的交叉融合点及其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化学和木材科学与工程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众多的交叉融合点,学科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和交叉融合为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必然途径。

二、化学与木材科学的交叉融合点及其教学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与木材科学的交叉融合点及其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西加云杉木材中单宁的提取、分布及组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提取方法
        1.2.2 单宁含量测定方法
        1.2.3 定性鉴定试验
        1.2.4 单宁组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1.2 溶剂体积分数的影响
        2.1.3 提取时间的影响
        2.1.4 提取温度的影响
        2.1.5 料液比的影响
        2.1.6 提取次数的影响
        2.1.7 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2.2 单宁的分布规律
        2.2.1 径向分布规律
        2.2.2 纵向分布规律
    2.3 单宁组分分析
        2.3.1 单宁类型的确定
        2.3.2 组分分析结果
3 结论

(2)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与“林”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四层次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2 加强实验课程绿色化改革,不断优化教学体系与方法
3 加强科研团队与导师队伍建设,切实贯彻导师负责制
4 实践效果

(3)硼酸锌和聚磷酸铵在木材阻燃中的成炭作用和抑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木材阻燃的必要性
    1.2 木材阻燃理论
    1.3 木材阻燃剂
    1.4 木材阻燃处理技术
    1.5 传统木材阻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国内外木材阻燃研究概况
    1.7 成炭作用和抑烟作用在木材阻燃中的重要意义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木材阻燃的化学基础
    2.1 木材的热解
    2.2 木材的燃烧
    2.3 木材阻燃的化学反应
    2.4 杨木和按树化学成分的测定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固相反应制备超细硼酸锌阻燃剂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超细硼酸锌的固相合成
        3.1.3 结晶硼酸锌的制备
        3.1.4 阻燃木粉的灼烧成炭实验
    3.2 超细硼酸锌的合成与表征
    3.3 评价阻燃性能的灼烧成炭试验方法
        3.3.1 灼烧残重曲线
        3.3.2 最佳灼烧时间
    3.4 超细硼酸锌组成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5 超细硼酸锌与结晶硼酸锌成炭性能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聚磷酸铵的合成
    4.1 试验仪器与方法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聚磷酸铵的合成
        4.1.3 聚磷酸铵溶解度的测定
        4.1.4 聚磷酸铵聚合度的测定
        4.1.5 聚磷酸铵-硼酸复合阻燃剂的制备
        4.1.6 灼烧实验
    4.2 原料配比对APP质量的影响
    4.3 预聚合温度对 APP性能的影响
    4.4 固化温度对APP质量的影响
    4.5 固化时间对APP质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热分析法研究木材阻燃中的成炭作用
    5.1 热分析方法简介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仪器
        5.2.2 试验材料
        5.2.3 TG-DTA-T曲线的测定
    5.3 杨木粉的TG-DTA-T曲线分析
    5.4 阻燃处理杨木粉的TG-DTA-T曲线的重要特征
    5.5 TG-DTA-T曲线上获得的重要参数
    5.6 利用热分析参数分析木材阻燃过程的成炭机理
    5.7 本章小结
6 木材成炭阻燃过程的热分析动力学
    6.1 热分析动力学基本概念
    6.2 动态 TG曲线的积分动力学方法
    6.3 杨木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6.4 利用热分析动力学参数分析木材阻燃过程的成炭机理
    6.5 本章小结
7 CONE法研究木材阻燃性能
    7.1 CONE法的基本原理
        7.1.1 锥形量热仪的工作原理
        7.1.2 锥形量热仪的构造
        7.1.3 锥形量热仪测定的燃烧参数
        7.1.4 锥形量热仪的应用
    7.2 试验材料和方法
        7.2.1 仪器与试剂
        7.2.2 阻燃杨木碎料板
        7.2.3 锥形量热实验
        7.2.4 点着温度的测定方法
        7.2.5 氧指数的测定方法
    7.3 阻燃杨木在热辐射中的质量损失速率
    7.4 阻燃杨木在热辐射中的热释放速率
    7.5 利用锥形量热法分析木材阻燃过程的成炭阻燃机理
    7.6 利用质量变化曲线分析木材阻燃过程的成炭阻燃机理
    7.7 本章小结
8 木材炭化产物的扫描电镜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
    8.1 试验仪器和材料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仪器
    8.2 加热过程中阻燃杨木的颜色变化规律
    8.3 阻燃杨木碎料板残饼的形态观察
    8.4 阻燃杨木薄片微观构造观察
    8.5 阻燃杨木粉的x-射线衍射分析
    8.6 本章小结
9 木材阻燃过程的红外光谱分析
    9.1 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9.2 红外吸收光谱解析原理
    9.3 试验仪器和方法
    9.4 杨木的红外吸收光谱解析
    9.5 杨木热解过程的红外吸收光谱规律
    9.6 硼酸锌阻燃处理杨木热解过程的红外吸收光谱规律
    9.7 本章小结
10 硼酸锌在木材阻燃过程中抑制烟气的作用
    10.1 实验仪器和方法
        10.1.1 CONE分析
        10.1.2 GG-MS分析
    10.2 阻燃杨木在热辐射中的生烟速率
    10.3 阻燃杨木在热辐射中释放CO_2和CO的速率
    10.4 利用锥形量热法分析阻燃剂的抑烟机理
    10.5 利用锥形量热法分析阻燃木材的CO_2和CO释放规律
    10.6 利用 GC-MS法分析木材热解气体
    10.7 本章小结
11 硼酸锌与聚磷酸铵的阻燃抑烟机理分析
    11.1 硼酸锌的阻燃作用和抑烟作用
    11.2 聚磷酸铵在阻燃中的表现
    11.3 硼酸锌与聚磷酸铵的复合阻燃作用
    11.4 硼酸锌的阻燃和抑烟机理分析
    11.5 聚磷酸铵的成炭阻燃机理分析
    11.6 硼酸锌与聚磷酸铵的复合效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化学与木材科学的交叉融合点及其教学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加云杉木材中单宁的提取、分布及组分[J]. 郑欣欣,赵雨婷,潘彪,王新洲. 林业工程学报, 2021(02)
  • [2]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郭亚平,谢练武,卢丹青,郭鑫. 科教导刊(下旬刊), 2020(30)
  • [3]硼酸锌和聚磷酸铵在木材阻燃中的成炭作用和抑烟作用[D]. 胡云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12)
  • [4]化学与木材科学的交叉融合点及其教学策略[J]. 胡云楚,袁光明,刘元.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06)

标签:;  ;  ;  ;  

化学与木材科学的交叉点及其教学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