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花园每月作业(一月)

家庭花园每月作业(一月)

一、家庭花园每月作业(1月)(论文文献综述)

马永彬[1](2021)在《语域理论视阈下《伊森艾伦2019年度报告》(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

姜文斌[2](2020)在《J市Y区园林绿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在城市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能够助推生态文明更好更优发展,构成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城市园林绿化归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与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美化人居环境,促进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对建设绿水青山美好人居环境的大力号召下,J市Y区不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区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区绿量不断增加,园林景观不断提升,并且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但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仅仅是绿化工程建设、苗木种植、绿地养护等技术性业务工作,还涉及到园林绿化规划、园林绿化管理机制、绿化法治保障、园林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J市Y区在园林绿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在分析J市Y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市民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参与者角度出发,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等公共管理学知识进行思考,并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分析国内外优秀园林绿化管理经验和结合实地学习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提出了J市Y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随之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并对国内外绿化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介绍了园林绿化相关概念和相关公共管理理论。第三部分分别从概况、规划建设情况、管理体制机制、养护情况、管理中的法定依据方面介绍了J市Y区园林绿化管理现状。第四部分介绍了J市Y区在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规划建设不科学,表现在园林绿地规划不均衡,道路景观设计不科学,绿化项目中盲目建设;二是管理混乱,表现在绿化责任单位权责不清,区域性工作未实现联合治理,与非绿化管理单位工作交叉中矛盾频发,园林绿化管理中政企不分;三是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难到位,表现在园林绿化技术力量薄弱,绿化劳动力不足,绿化机械设备不足;四是绿化成果难保障,表现在部分单位存在毁绿现象,部分市民存在毁绿现象。第五部分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政府对绿化管理认识错位,表现在政府对园林绿化不够重视,在绿化建设中盲目追求景观效果;二是绿化管理机制不完善,表现在园林绿化部门配置不完善,绿化审批机制不完善,事业单位改革不彻底;三是园林绿化养护经费不足;四是园林绿化法治进程慢,表现在园林绿化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园林绿化工作中执法力度不严。第六部分对Y区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更新园林理念完善规划指导作用,具体包括更新政府园林绿化管理理念,加强园林规划的科学指导,推进生态节约型园林规划建设;二是完善Y区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机制,具体包括建立统一协调体制,联合相关部门强化绿化审批机制,推进园林绿化管养市场化运作,完善园林绿化绩效考核监管机制;三是推进园林绿化养护多元化发展,具体包括加大园林绿化资金投入,加强园林绿化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科技在绿化养护中的应用;四是加强园林绿化法治建设,具体包括完善园林绿化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园林绿化工作执法力度。第七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与展望,本文的研究对J市Y区园林绿化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作用,能助推J市Y区在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法治化、多元化的道路,从而不断地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园林绿化这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J市Y区实现发展“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市园林绿化实践。同时希望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开展相关研究,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人士能够积极进行相关研究,共同促进Y区的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李苏豪[3](2020)在《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诸多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无法忽视的现实,这一难题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人类的智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服务,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随着养老机构越来越向专业化、人性化、品质化发展,康复景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不断得到关注和认可。康复景观从最初理论阐述、科普宣传转向对作用机制与构建体系更深层次的研究。上海作为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机构经历了较为充分的建设发展,机构中的康复景观也有了一定的实践和积累,我国在养老机构中对认知症老人这类特殊人群专类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认知症专区的康复环境评估体系尚且空白。为了让康复景观能够更好地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并进一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对认知症专区环境设计提供评价标准及指导,与各方面专家组成了跨学科团队并尝试制定认知症专区环境设计的行业标准。针对这一课题,本文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介绍了康复景观和循证设计两大概念。系统地介绍了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与康复景观相关的园艺疗法。同时围绕上海老龄化这一话题,对上海养老机构的设施、绿地景观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查,探求目前上海养老机构中康复景观设计和建造中存在的问题。从自然助益机制的相关理论着手寻找对老人其积极作用的自然因子,解释自然因子对生理状况的改善机制,分析自然环境对于人心理和身体的改善作用。借助园艺社会学相关理论研究老人因园艺而聚集在一起的状况,明确老人间关系,剖析“社会交换理论”作为探索中国养老问题的核心理论是如何通过园艺活动建立起来的群际关系对老人提供的“支持性交换”的,避免以往只针对养老机构园艺疗法的开展研究而忽视以老人作为主体,针对活动中老人的研究。针对上述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理论展开说明。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与上海市养老业务主管部门沟通交流后挑选了12家运营良好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从中再选出5家作为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对其精神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对康复景观的康复性量化评估。作为上海认知症改造督查组成员,走访了全市所有认知症专区改造的养老机构。根据改造前后对比,对使用效果与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普通自理老人与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景观模型,对已调研完的35家机构进行数据化综合比对分析,综合考量创建了可以客观量化的《改造成效及运营成效评价模型》、开发出对机构可以进行打分评价的《2018年认知症照护床位改造项目改造成效评价评分表》。初步总结出了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类型和选址,康复景观植物布局与植物配置,阐述了康复景观设计中植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第三部分为设计研究。根据改造成效和运营成效进行模块化雷达图中每家机构在改造及运营模块中在不同评价维度上的侧重点和不足之处,综合反映出各评价模块的综合表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未来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设计、建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用实际案例和使用后评价对设计的方法和要点进行进一步阐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设计的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对身心康复有显着影响。不断日益有规律的园艺活动使老人的身体受到刺激影响,其作用不仅仅限于清醒时,睡眠期间也会受到影响。2、康复景观与园艺活动有促进熟悉感再记忆功能,对认知症老人与健康老人同样适用。3、体验型康复景观的使用让老人涉身其中,园艺互动感受到了情感、情感依恋和好感。群际关系功能性开始弱化,情感支持作用日益增强,获得情感性被支持感的老人,有更好的精神健康。本文中所有研究数据与图片均为本人于2014年-2019年多次现场调研取得。希望通过设计康复景观能对认知症干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让康复景观来促进康复而应相得益彰,让各学科知识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让多领域学科知识更好的指导康复景观设计。

高莹[4](2019)在《中国援建斯里兰卡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领域。斯里兰卡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对其援助将推动农业转型的发展,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资源禀赋,生产发展和农产品需求和贸易三方面阐述斯里兰卡农业发展现状,进一步对斯里兰卡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发展模式研究。并以中国援建斯里兰卡波隆纳鲁沃农业示范中心为案例,从示范中心建设规划以及建成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着手,分析产业化发展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作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国际贸易理论和农业相关理论相结合为基础,运用调查分析法,收集并整理斯里兰卡农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对斯里兰卡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同时运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援助斯建立的农业示范中心为案例,进一步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分析得出,农业示范园区的产业化发展是符合当地农业政策及农业生产需求,将提高当地农业技术水平,培养农业高级人才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新时代的中国对外援助工作,针对具体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模式及愿景。并将中国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经验引进到境外示范园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任志新[5](2018)在《公共物品供给项目制下的村庄自主性研究 ——以豫中三村为例》文中认为村庄自主性是村庄内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自主决定、合力实现村庄公共利益的能力。村庄自主性的强弱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和村庄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为了解决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资源短缺问题,国家实施了公共物品供给项目制,乡村公共物品供给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合作的框架内实施。项目制的目的是提高乡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改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在国家向乡村提供资源以支持公共物品供给的情况下,村庄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如何与国家资源供给行为对接,国家供给资源的行为能否达到改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目标、影响因素是什么、需要从实证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验证。通过对豫中地区实地调研发现,在相近的制度条件和区域空间下,村庄获取项目资源的方式呈现个性化特征,村庄间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呈现出差异化格局。调研发现,尽管乡村公共物品供给项目制承载着国家的意志,体现了国家对公共资源的分配,但国家提供的项目资源如何进村并发挥应有作用,并非国家力量所能完全决定,也受制于村庄的自主性。基于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和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本文认为充分发挥村庄自主性是实现乡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和乡村振兴的社会内在基础。本文在国家和社会互动的框架内,从村庄自主性的视角,以豫中地区三个类型化项目村的公共物品供给实践为例,在对三村的实践检视中探讨了当下项目制实践与村庄自主性的关联,即项目制下村庄自主性的生成、效应、条件及其限度这一相互联系的理论问题。进一步回答在乡村振兴时期如何调整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提升村庄的自主性,实现村庄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和乡村发展这一理论关切。在对B示范村、Y扶贫村和S后进村三个类型化案例村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分析中,论文探讨了项目制下不同村庄在获取公共物品供给资源的中的自主行为和条件、村庄自主性与公共物品供给绩效、村庄自主性的影响因素。论文认为资源获取是公共物品供给项目制下三村自主性生发的共同点。在项目制下,政府部门和官员个体的政绩行为对项目资源的分配具有导向性,不同的村庄在获取项目资源时基于自身的条件和需求与政府部门对接,影响项目资源的分配过程,其自主行动基于自身行动条件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同时,对三村自主性的影响因素方面从村庄内、外部进行了分析。在村庄内部因素上,分析了三村在资源禀赋、村干部能力、村庄外部社会网络的差异对村庄自主性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上,分析了外部推动力量和宏观政策环境对村庄自主性的影响。结合项目制下三个案例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运作过程来看,在获取项目资源的过程和项目实践中,三个案例村的自主性存在着强弱之分,因而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强自主性的B示范村体现为精英整合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弱自主性的Y扶贫村体现为借力式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弱自主性的S后进村体现为政府援助式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同时,自主性差异也使三村在项目资源的使用和公共物品供给效果上呈现出明显差异。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分析论文认为,项目制下,来自国家的项目资源是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最大支持性因素,村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村庄对项目资源的获取能力以及实现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不同的村庄对项目资源的需求目的不同,村庄基于自身利益在获取项目资源时扩展了自主性,并且能够采取策略获取资源并实现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这说明项目制对调动村庄自主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同村庄固有的资源禀赋,村庄社会网络的差异和村干部能力的差异、以及当前项目实施的方式成为影响村庄自主性的条件。基于此,论文认为,从整体看,当前项目制下村庄自主性有其限度,呈现出有限自主的特征。有限自主仅表现在获取项目资源意愿方面的主动性,但多数村庄还不能够通过项目资源重构村庄自身的利益空间,实现村庄发展,这种有限性是被外在条件和村庄自身因素约束的结果。从外在条件看,项目制在基层运作中具有事本性目标导向、权威主导、效率至上的特征,不利于村庄自主性提升;从内在条件看,多数村庄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弱化,村级组织与村民之间共识弱化、村庄的资源禀赋不足约束了村庄自主性。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看,在国家资源嵌入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在乡村振兴时期,应建立国家扶持与村庄协同的关系模式。改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同时也要通过国家的介入,引导村庄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重建集体意识和公共意识,形成一种建立在内部有效合作基础上的体现公共精神的村庄自主性,以应对未来村庄面临的公共问题,实现乡村的振兴。

钱露[6](2017)在《二战后美国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研究》文中认为生活适应教育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十年在美国中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实践进步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是其核心环节。生活适应教育针对中学高辍学率,课堂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旨在为青少年适应战后的生活做准备,更为青少年有效的生活做准备。简言之,这是一场帮助青少年适应生活的训练。主要包括"公民知识"、"家庭生活"、"休闲娱乐"、"健康"、"工作经验与职业适应"等。生活适应教育强调学生中心,课程知识以学生现实或未来生活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强调社会中心,课程内容围绕现实生活具体问题;还强调学校与家庭、社区、大学合作,从课程开发到实施过程中贯穿民主、合作精神。20世纪50年代,生活适应教育运动受到保守主义、麦卡锡主义的打击,最终宣告失败。本文按时间顺序,总结各时期生活适应教育的发展特点,分四章具体阐述生活适应教育的发生、发展、兴盛、结束。二战期间,美国学校成为服务于战争的工具。这种现象导致学校中出现各种问题:入学率停滞不前、青少年犯罪,辍学率升高。对美国中等教育发展史的考察,展现了中学对民主、科学的追求。与此同时,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民主合作"、"儿童自发",20世纪初学校中兴起"效率热",追求教育的"有效"、"有用",都启发了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开展。美国教育总署、美国青年协会、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全国中学校长协会等权威机构出版着作为生活适应教育提供智力支持。1945年"普洛瑟倡议"标志着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开始,随之召开的五次地方会议详细讨论了实践领域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二战之后美国社会面临失业和经济衰退的前景。在教育领域,学校入学率升高,教师短缺且质量不高,战争危机使人们意识到教育实际效用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生活适应教育应运而生。第一届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通过开设研讨会、与州委员会权威机构合作、发表指导性出版物指导实践。生活适应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教育、家庭教育、工作教育这三个方面,旨在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公民、家庭成员和从业者。"伊利诺伊课程计划"和"基本生活课程"是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地方实践,重视基础调查、提倡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注重学校和社区合作,开设问题中心的"共同学习"课程,培养青少年有效生活的态度、能力和习惯。第二届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在公众和政府的继续支持下成立,赢得了短暂的兴盛。这一时期生活适应教育的表现根据各州实践的侧重点不同分为四种类型:"事实发现"取向、"实验项目"取向、"学科发展"取向和"院校合作"取向。各州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各州设计适合本地需要的生活适应教育项目、专业组织或类似组织联合向地方学校提供咨询和顾问服务、生活适应教育的主动性和领导力主要来自中学校长、密切中学与大学关系、提倡社区参与,设计使用多种方式利用本地资源。天主教学校将培养未来世界公民的教义与生活适应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双重身份的公民。生活适应教育在天主教学校中影响很大,甚至传到了台湾地区的天主教学校。生活适应教育发展到后期,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茶毒,在危机中艰难前行。1954年第二届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的解散标志着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解体,课程所有权从教育专家转到学科专家手中。究其原因,从外部来看,生活适应教育遭到保守主义、麦卡锡主义的打击,苏联卫星升天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内部来看,诸如资金紧张、普通教育者和职业教育者产生分歧、管理人员的消极怠工、对教师要求过高等原因导致了生活适应教育的消逝。20世纪80年代之后,很多教育家对生活适应教育遭致的批评表示同情。作为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生活适应教育已经消逝了,但其倡导的实用主义、社会效率、社会重建的精神并未消失,70年代兴起的"生计教育"昭示了生活适应教育旺盛的生命力。生活适应教育在国家层面实践了进步主义教育理想,而且运用其实践智慧丰富发展了进步主义教育理念;促成了美国中学大众化,完成了中学运动,回应了工业民主的诉求;拉近了学校与社区、中学与大学的关系,探索了效率与人性的关系问题。

叶枫[7](2017)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农林复合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地理上看,南太平洋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南部,中间只隔着一个国家——菲律宾。在这一地区,除了澳大利亚以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简称巴新)。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对包括巴新在内的这一地区和国家的宏观性研究较多,基础性研究较少。本文属基础性研究,主要关注巴新农林复合经济的发展历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在巴新,大约在距今约10000年以前就有了农业。巴新的近代历史可分为两个时期,近代前期和殖民地时期。在近代前期,随着西方人的到来,以甘薯为代表的大量外来农作物传入巴新,甘薯成为巴新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殖民地时期,西方人除继续带来新物种外,还开辟种植园。这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结构,巴新农民开始种植以销售换取货币收入为目的的经济性树作物。自1940年以后,经济性树作物如椰树、咖啡、可可等的种植更加广泛,以同时种植树作物和粮食作物为内容的农林复合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当代巴新,农林复合经济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传统的刀耕火种型、林作(tagungya)型、综合间作型。其中,综合间作型的农林复合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出率,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影响巴新农林复合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历史传统、种植者的利益、国家利益和国家政策、教育技术和环境效益五个方面。站在整体经济的角度看,农林复合经济能够缓解巴新经济结构中的二元化矛盾,完善其国民经济体系;站在一般民众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最佳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着眼于未来,它对于巴新的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现在,巴新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大米,如何实现国内的大米自给将是巴新农业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刘海港[8](2016)在《草的“生长” ——一种新的景观元素在中国的演进》文中认为在文化研究领域,中国建筑景观中草元素的演进,既鲜有研究,也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历次变革中,诸景观中被引进的草元素,明显具有西方“文明”的影子,以此切入,历时性地揭示了中西文化互动的具体性。文章以天坛为个案,结合其传统礼制及民间传说,发现随着草元素置入其中,天坛从皇家垄断,逐渐走向了公众;继而结合北京、上海、天津殖民性景观中草元素的“生长”历程,揭示出晚清以来各时段中,在荒草、野草、青草、草坪的生长、更替的关系背后,是社会各阶层在心态、价值层面的博弈和抗争。另,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各公共性景观的建设也在提速,表面看,是景观中草元素日趋同质化,背后则潜藏着文化竞争的诉求。此外,中、美均有被殖民的历史,在对中美、英美文化景观互动的历史比较中,笔者发现,草在中、美景观中的“生长”历程,存有结构性的类似;藉此,本文对殖民性和民族性进行了反思,发现,同样被殖民后,美国发展并且输出了自己的新文化,而一部分国人却仍在强调民族主义。在研究中,笔者揭示出了文化演进的时代具体、复杂性,和后殖民文化的特点,期待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王乐[9](2015)在《馆校合作研究 ——基于中英比较的视角》文中指出我们正置身于知识大爆炸引发的终身学习环境之中,学习发生的空间不再囿于学校或专门的教育机构,而被定义为所有可能引起学习行为的场域。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不仅将学习空间扩展到无限的互联网领域,同时也丰富了传统教育的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教育的弊端日渐凸显,各种质疑、诟病和失望不绝于耳,人们对走出校园的呼唤愈加强烈。与此同时,社会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也促使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各类场馆的投资力度,场馆的教育价值开始获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学校与场馆的合作成为了不可回避的趋势。论文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即如何利用馆校合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论文按照“澄清论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论题的澄清。馆校合作是场馆与学校为实现共同教育目的,相互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的教育价值始于场馆弈世相承的“修心”、“通识”和“多元”之诉求。中西两条发展脉络同时述说了它如何从“文化”的官赏和智识逐步走向“教化”的民赏和民识,进而追求价值多元的“天人之和”和“人人之和”。此外,馆校合作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项目,它表现出兼蓄馆校的五种特征:开放性、主题性、对象性、课程相关的系统性和实物为基础的多样性。馆与校通过构建“非对称的有序系统的伙伴关系”实现主体间“人”的关怀。哲学认识论也可将馆校合作作目的、过程和结果三段观视,分别关照价值的前期导引(开放式的意义生成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行动的中期设计(合作形式设计和活动形式设计)和效果的后期管理(“教师”的后期管理、学生的后期管理和课程的后期管理)。场馆的题中“教”之义从四个方面论证了馆校之间存在合作的默契——“展品”即知识,“参观”即学习,“互动”即教育行动以及“场馆”即教育场域。馆校合作在多种主题交织的网络中,身份也得以澄清。属性边界上,它被界定为教育行为;权力边界上,它被表述为“学校主导,场馆配合”;范畴边界上,它被划归为“具有非正规教育特点和优势的正规教育范畴”。此外,馆校合作也获得了教育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共同扶持,以“教”观“道”,以“文”示“法”,分别营造了“走出校园”和“化民成俗”的政策环境。最后,论文也为馆校合作觅得了适切的理论基础,由兰斯特大学“场馆委员会”和“场馆研究中心”共同开发的“一般学习结果理论”。该理论从“知识与理解”、“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娱乐性、启发性和创新性”和“活动、行为与成长”五个维度,分别关照馆校合作的基础功用、操作功用、情意功用、创造功用和生命功用。第二部分,问题的提出。论文通过比较中英馆校合作发展的历程,发现本土场域馆校合作形式对实质存在三种僭越:“为什么开展馆校合作”的偏颇(道德导向;去“人格化”;行政推行;资金缺乏);“怎么样开展馆校合作”的务虚(行动偶然;形式单一;缺乏热情);“如何检评馆校合作效果”的缺无(评价缺失;重视不足;政府无力)。进而,作者引入教育的视角将现实的“问题”上升为具有研究意义的学术“论题”——教育目的的“作而不合”;教学过程的“合而不作”;教育结果的“作而不评”。论文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三个具体问题,从而完成“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的研究意义。第三部分,问题的分析。论文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事实性的现状描述、价值性的现状分析和“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五维观察三个方面,客观呈现了中英馆校合作的现实。基于中英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当前馆校合作存在四类问题:第一,馆校合作的意义觉识不充分,学生、教师、学校和场馆存在认知偏颇;第二,馆校合作的功能开发不科学,合作目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手段存在价值消损;第三,馆校合作的行动开展不正确,合作方案设计随意,合作行为的执行随意;第四,馆校合作中主体关系的确立不明确,未形成“性格分明”的合作角色,未建立“平等共享”的合作关系。基于现状的调查,研究者试图采用由虚到实的路径,分别从中英两国选择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相互比较,揭示问题背后的原因。具体来看,论文从行动设计现场观察是否建立了基于合作计划的课程关联,反思行政发起引起的合作偶然性与课程失联引起的计划随意性;从执行过程现场观察是否将馆校合作作为严谨的教学活动来开展,反思属性“名实不符”引起的身份合法性与过程“名实不符”引起的身份合理性;从结果检评现场观察是否立起了笃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意识和行动,反思“评什么”的迷茫引起的评价意识与“如何评”的困惑引起的评价行动;从“教师”培训现场观察是否为更好发挥馆校合作的教育意义构建了完善可行的培训平台,反思教师专业发展范畴观引起的“教师”培训概念与教师专业发展结构观引起的“教师”培训内涵。第四部分,问题的解决。立足中国的本土语境和特殊问题,论文基于“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系统构建了馆校合作的协同框架,即以“一般学习结果理论”五维价值为核心,以“目的—过程—结果”为框架,场馆资源系统与学校教学系统可协同运作的理论体系。内涵上,它分享了“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五种内涵;机制上,它承续了协同理论的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属性上,它表现出目的性、开放性和民主性。协同框架包括目的的协同共识(意义;目的;规范化设计)、过程的协同共施(物理参与;情感参与;智识参与;社交参与)、结果的协同共评(评什么;如何评;评后作为)和辅助平台的协同共建(学校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合理开发和利用场馆的数字化资源)四个方面,分别致力于无目的和目的偏狭的克服,未真正参与教学行为的克服,未(真正)实施检评行为的克服以及运行系统保障力不足的克服。为了将抽象的形上设计具体化为经验的表达,论文选取了场馆学校和虚拟场馆分别提供线下和线上的经验和启示,同时设计了一个具有主题代表性的馆校合作方案,为馆校合作的实施提供指导。一言以蔽之,馆校合作为学生的学习推开了三扇窗:第一,成长之窗,通往自由发展;第二,关怀之窗,通往共情体悟;第三,生命之窗,通往人性流溢。

俞志荣[10](2013)在《基于拜耳作物公司质量管理实践的农化生产性企业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农化产品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有可能对国民的饮食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农化产品的质量管理比一般产品更具社会意义。目前,国内很多农化企业生产的农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检查出的不合格产品在两成左右,发生药害的案例也时有报道。这不但跟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分析仪器等硬件有关,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企业管理混乱,质量目标模糊,员工分工职责不清,质量内控标准低下,导致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低劣且不稳定,达不到国家标准。拜耳作物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作物保护产品的外商独资农化公司,由于质量文化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先进性,拜耳的农化产品已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本文从拜耳作物公司的基本情况为基础,通过项目管理、案例分析、绩效管理等方法,对拜耳作物公司的组织结构,质量培训,5S现场管理、质量内审等管理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其对建立成功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因素。拜耳公司为国内农化性生产企业提供的主要经验包括:第一,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质量,并处处体现在平时的管理活动中。第二,尊重员工,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激发员工潜能。第三,改善5S现场,建立整洁有序、一目了然的生产现场环境。第四,建立专业化内审团队,不断发现质量风险,持续改进。

二、家庭花园每月作业(1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花园每月作业(1月)(论文提纲范文)

(2)J市Y区园林绿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园林绿化
        2.1.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3 J市Y区园林绿化管理现状
    3.1 Y区园林绿化概况
    3.2 园林绿化项目规划建设情况
    3.3 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机制
    3.4 公共绿地养护情况
    3.5 目前绿化管理中的相关法定依据
4 J市Y区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不科学
        4.1.1 园林绿地规划不均衡
        4.1.2 道路景观设计不科学
        4.1.3 园林绿化项目中盲目建设
    4.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混乱
        4.2.1 绿化责任单位权责不清
        4.2.2 区域性工作未实现联合治理
        4.2.3 与非绿化管理单位工作交叉中矛盾频发
        4.2.4 园林绿化管理中政企不分
    4.3 园林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难到位
        4.3.1 园林绿化技术力量薄弱
        4.3.2 园林绿化劳动力不足
        4.3.3 园林绿化机械设备不足
    4.4 园林绿化成果难保障
        4.4.1 部分单位存在毁绿现象
        4.4.2 部分市民存在毁绿现象
5 J市Y区园林绿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对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认识错位
        5.1.1 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不够重视
        5.1.2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盲目追求景观效果
    5.2 园林绿化管理机制不完善
        5.2.1 园林绿化部门配置不完善
        5.2.2 城市园林绿化审批机制不够完善
        5.2.3 事业单位改革不彻底
    5.3 园林绿化养护经费不足
    5.4 园林绿化管理法治进程慢
        5.4.1 园林绿化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滞后
        5.4.2 园林绿化执法力度不严
6 提升J市Y区园林绿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更新园林理念强化规划指导作用
        6.1.1 更新政府园林绿化管理理念
        6.1.2 增强园林规划的顺承与科学建设
        6.1.3 推进生态节约型园林规划建设
    6.2 完善Y区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机制
        6.2.1 建立统一协调体制
        6.2.2 联合相关部门强化绿化审批机制
        6.2.3 推进园林绿化管养市场化运作
        6.2.4 完善园林绿化绩效考核监管机制
    6.3 推进园林绿化养护质效提升
        6.3.1 加大园林绿化资金投入
        6.3.2 加强园林绿化管理队伍建设
        6.3.3 积极探索科技在绿化养护中的应用
    6.4 加强园林绿化法治建设
        6.4.1 完善园林绿化相关规章制度
        6.4.2 加强园林绿化工作执法力度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J市Y区城市园林绿化调查问卷
致谢

(3)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术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2.1 上海市老年人口与养老机构状况
        1.1.2.2 上海市养老政策与支持措施
        1.1.2.3 围绕上海养老机构景观研究、设计与服务脱节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围
        1.2.1.1 场地选择
        1.2.1.2 方法选择
        1.2.2 相关概念
        1.2.2.1 景观康复性研究
        1.2.2.2 园艺疗法
        1.2.2.3 群际关系研究
        1.2.2.4 环境-行为心理-健康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综述总结
    1.5 研究方法
        1.5.1 具体方法
        1.5.2 资料收集方法
        1.5.3 资料分析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7.1 论文框架
        1.7.2 实证研究技术路线
        1.7.3 循证设计技术路线
第2章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与循证设计
    2.1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理论基础
        2.1.1 自然助益机制
        2.1.1.1 恢复性环境理论
        2.1.1.2 亲生物性假说
        2.1.1.3 感觉统合理论
        2.1.2 园艺社会学相关理论
        2.1.2.1 园艺社会学
        2.1.2.2 群际交换理论
        2.1.2.3 社会支持理论
        2.1.3 小结
    2.2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分类与特点
        2.2.1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分类
        2.2.1.1 依据康复景观存在的场所进行分类
        2.2.1.2 依据康复景观针对的人群进行分类
        2.2.1.3 依据康复景观的性质进行分类
        2.2.1.4 依据康复景观的参与方式进行分类
        2.2.2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特点
        2.2.2.1 老年人身体行为特点与设计
        2.2.2.2 老年人心理情感特点与设计
        2.2.2.3 养老机构庭园使用与设计
        2.2.2.4 养老机构环境景观设计
        2.2.3 小结
    2.3 养老机构康复花园设计案例
        2.3.1 国外案例
        2.3.1.1 爱因斯坦医疗中心康复花园
        2.3.1.2 艾卡米诺医院康复花园
        2.3.1.3 汉诺威医院花园
        2.3.2 国内案例
        2.3.2.1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2.3.2.2 上海颐和苑
        2.3.2.3 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
        2.3.2.4 塘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2.3.2.5 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
        2.3.3 小结
    2.4 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2.4.1 康复景观理论基础
        2.4.2 循证设计理论基础
        2.4.3 康复景观与循证设计的结合
        2.4.4 小结
第3章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研究
    3.1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重点与模型
        3.1.1 上海养老康复景观的重点
        3.1.1.1 从身心特点与康复花园空间特征等方面研究
        3.1.1.2 康复花园的身心灵康复作用研究
        3.1.1.3 康复花园使用状况研究
        3.1.2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研究模型
    3.2 基于研究方法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流程
        3.2.1 实验地点选择
        3.2.1.1 调研机构初步分析比较
        3.2.1.2 共性特征
        3.2.1.3 不同之处
        3.2.2 被实者选择
        3.2.3 数据采集
        3.2.3.1 个人背景数据
        3.2.3.2 庭园空间特征数据
        3.2.3.3 身体康复数据
        3.2.3.4 心理康复数据
        3.2.4 实验流程
        3.2.5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身心健康促进效果
        3.3.1.1 身体康复效果
        3.3.1.2 心理康复效果
        3.3.1.3 康复的差异性
        3.3.2 影响身心康复的因素
        3.3.2.1 影响身体康复的因素
        3.3.2.2 影响心理康复的因素
        3.3.3 庭园使用状况
        3.3.3.1 庭园使用频率
        3.3.3.2 庭园使用的影响因素
        3.3.3.3 庭园使用偏好
        3.3.3.4 庭园空间特征评价
    3.4 讨论及设计建议
        3.4.1 讨论
        3.4.1.1 庭院对身心康复影响因素
        3.4.1.2 提高庭园使用因素
        3.4.2 设计建议
        3.4.2.1 重视康复景观设计规划
        3.4.2.2 提高康复景观设计使用率
        3.4.2.3 提高康复景观设计功能性
        3.4.2.4 关注老年人特殊需求设计
        3.4.3 小结
第4章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4.1 调研方法
        4.1.1 组建专业队伍
        4.1.2 开发评价工具
        4.1.3 注重反馈最优证据
    4.2 项目回访概览
    4.3 循证设计模型
        4.3.1 自理老人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模型
        4.3.2 失智老人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模型
    4.4 养老机构庭园的研究内容
        4.4.1 一般老人庭园的研究内容
        4.4.1.1 康复性研究
        4.4.1.2 适老化设计
        4.4.1.3 老年人庭园使用状况
        4.4.2 失智老人与庭园研究
        4.4.2.1 老年人失智症研究
        4.4.2.2 失智老人庭园研究
    4.5 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1 一般老人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1.1 场地设计的多样性
        4.5.1.2 可达性、普适性和安全性
        4.5.1.3 植物的丰富度
        4.5.1.4 设计依据的完善
        4.5.2 认知症老人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2.1 鼓励认知症老人到庭院活动
        4.5.2.2 被动活动区
        4.5.2.3 主动活动区
        4.5.2.4 无风险花园与风险假定花园
    4.6 评估及评估结果分析
        4.6.1 评估方法
        4.6.1.1 指示型用后评估
        4.6.1.2 调查型用后评估
        4.6.1.3 诊断型用后评估
        4.6.2 评估分析与指标
        4.6.2.1 评价指标
        4.6.2.2 评价量表
        4.6.3 调研机构评估结果分析
        4.6.3.1 康复景观功能渗入养老领域
        4.6.3.2 完善和强化了养老机构服务功能
        4.6.3.3 园艺疗法维护和再生了家庭养老的传统功能
        4.6.3.4 调动和吸引了各类为老服务主体
        4.6.3.5 存在问题
    4.7 设计建议
        4.7.1 类型和选址设计建议
        4.7.1.1 一般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建议
        4.7.1.2 认知症老人照护环境设计建议
        4.7.2 康复景观植物配置
        4.7.2.1 植物布局
        4.7.2.2 植物的选择
        4.7.3 认知症专区调研典型案例
        4.7.3.1 标识系统
        4.7.3.2 康复活动
        4.7.3.3 康复景观设计
        4.7.3.4 适认知症化设计
        4.7.4 设计原则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数据分析结果:康复景观对身心康复有显着影响,作用时间不仅仅限于清醒
    5.2 深入调查结果:康复景观有促进熟悉感再记忆功能,对失智老人与健康老年人同样适用
    5.3 行为心理视角分析:园艺疗法建立的群际关系显着有利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中国援建斯里兰卡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园区
        二、农业产业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区位选择理论
        二、农业区位理论
        三、产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对外援助相关研究
        二、农业示范园区相关研究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章 斯里兰卡农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农业资源禀赋情况
        一、土地资源情况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三、主要农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品种情况
    第二节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一、农业产值规模、构成及其变化情况
        二、主要农业、畜牧业、渔业产品情况
        三、农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 农产品需求与进出口贸易情况
        一、主要农产品的国内消费水平情况
        二、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第四章 中国援建斯里兰卡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斯里兰卡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二、园区类型
    第二节 斯里兰卡农业示范园区存在的问题
        一、抗风险能力弱
        二、农业园区劳动力短缺
        三、农业园区技术水平低
        四、园区制度体系不完善
    第三节 中国对斯里兰卡农业援助及合作情况
        一、中国对斯里兰卡农业援助的主要形式
        二、中国与斯里兰卡农业合作情况
第五章 斯里兰卡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化发展分析
    第一节 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环境变化
        二、市场竞争力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
        四、市场发展趋势
    第二节 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政企合作相结合的模式
        二、企业农户相结合的模式
        三、援助农业综合价值链的模式
    第三节 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化发展方向
        一、从“输血性”到“造血性”援助过渡
        二、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示范园区
        三、建立南亚农产品出口基地
第六章 中国援建斯里兰卡农业示范中心案例研究
    第一节 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概述
    第二节 示范中心产业构成
        一、产业构成
        二、发展优势
    第三节 示范中心产业化运营能力分析
        一、经济中心和乡村集市
        二、粮仓及碾米厂
        三、乳牛牧场
    第四节 示范中心发展建议
        一、建立面向全球的招商机制
        二、加大推动示范性农业园区建设
        三、加强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化配套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论文类
    二、科研项目

(5)公共物品供给项目制下的村庄自主性研究 ——以豫中三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理论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本文主要概念界定
        (一) 乡村公共物品
        (二) 项目制
        (三) 村庄自主性
    四、相关理论介绍
        (一) 社会资本理论
        (二) 国家与社会理论
    五、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一) 公共物品供给资源获取与村庄社会网络关联
        (二) 项目资源分配方式与村庄获取项目资源的行动分析
        (三) 村庄自主性与公共物品供给绩效分析
        (四) 村庄自主性的影响机制分析
    六、本文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实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强自主性:B示范村的精英整合型公共物品供给
    一、项目实施前的村庄禀赋
        (一) 个体经济发达
        (二) 村庄内部分化严重
    二、项目实施前村庄公共物品低水平供给
    三、精英整合实现村庄内部关系再造
        (一) “经济精英”上位村支书
        (二) 村支书捐资修路赢得村民支持
        (三) 再造村内关系
    四、精英整合“美丽乡村”项目修建农业采摘园
        (一) 谋划农业采摘园提升村庄发展平台
        (二) 依托农业采摘园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 动员村内资源
        (四) 获取“美丽乡村”项目资源
    五、精英整合的公共物品供给绩效
        (一) 农田水利改善
        (二) 村内道路改善
        (三) 村庄生态建设
        (四) 创建了村庄可持续发展平台
    小结
第三章 弱自主性:Y扶贫村的借力型公共物品供给
    一、Y村项目实施前公共物品供给短缺
    二、丰富的外部社会网络优势
        (一) 本村籍干部网络
        (二) 本村籍在外经济精英
    三、村干部向外寻求资源支持
        (一) 村级组织财源匮乏
        (二) 内部筹资难
        (三) 借力外部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支持
    四、外部社会网络桥接扶贫项目
        (一) 成为“贫困村”
        (二) “第一书记”制度
        (三) “第一书记”拉来项目资源
    五、“第一书记”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绩效
        (一) 基础设施成果
        (二) 村民对村庄基础建设满意度
        (三) “第一书记”走后村庄公益如何维持
    小结
第四章 弱自主性:S后进村的援助型公共物品供给
    一、S村的资源禀赋
        (一) S村人口规模
        (二) 经济实力差
        (三) 低度社会资本
    二、项目实施前公共物品低水平供给
    三、村干部的行动短板
        (一) 村民眼中的“三动干部”
        (二) 村务混乱
    四、村民上访倒逼项目资源入村
        (一) 邻村项目引发村民对干部不满
        (二) 村民上访要求更换村干部
        (三) 成为后进村
        (四) 政府安排项目资源进村
    五、政府援助的公共物品供给绩效
        (一) 基础设施改善
        (二) 村民盼望大项目
        (三) 村民依然不满村干部
    小结
第五章 项目制下三村自主性比较
    一、项目制下三村自主性特征比较
        (一) 资源获取是三村自主性生发的共同点之一
        (二) 与项目关联是三村自主性的共同点之二
        (三) 项目制下三村获取项目资源方式的比较
        (四) 三村自主性与公共物品供给绩效的差异
    二、项目制下三村自主性差异的影响因素比较
        (一) 村庄内部因素
        (二) 外部因素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 村庄自主性与项目制的关联
        (二) 村庄自主性差异对村庄间公共物品供给的差距有影响
        (三) 公共物品供给项目制下村庄自主性的影响机制
        (四) 有限自主:项目制下村庄自主性的限度
    二、讨论: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村庄自主性”建设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二战后美国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之源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诠释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生活适应教育变革的背景
        一、战争局势下的世界与美国
        二、美国中等教育的历史
        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启发
    第二节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前奏
        一、社会效率复苏
        二、组织机构准备
    第三节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开端
        一、1945年普洛瑟倡议
        二、“学校·生活”——五次地方会议的召开
第二章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成型与发展
    第一节 学校处于危机之中
        一、学校入学率升高
        二、教师数量短缺且质量堪忧
        三、关于课程内容的争论
    第二节 “有效生活”:生活适应教育正式启动
        一、第一届全国性的“生活适应教育”大会的召开
        二、第一届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成立
    第三节 1945-1950年间的生活适应教育实践
        一、公民教育
        二、家庭生活教育
        三、工作教育
    第四节 生活适应教育的全面实施——“伊利诺伊中学课程计划”
        一、基于课程发展的地方研究
        二、改革现有课程——“共同学习”课程计划
        三、增加广域课程——对相关课程作出合科处理
        四、新增课程——“家政学”
        五、密切中学与大学的联系,寻求修改大学入学标准的可能
    第五节 “良好关系的构建”——密歇根巴特里克市的“基本生活”课程改革
        一、“基本生活”课程的目标和原则
        二、“基本生活”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基本生活”课程的教学方式
        四、学生对“基本生活”课程的评价
第三章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兴盛与危机
    第一节 “生活适应教育在十字路口”
        一、第二届全国生活适应教育大会的召开
        二、第二届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成立
    第二节 1950-1954年间的生活适应教育实践
        一、“事实发现”取向的生活适应教育
        二、“实验项目”取向的生活适应教育
        三、“学科发展”取向的生活适应教育
        四、“院校合作”取向的生活适应教育
    第三节 培养双重身份的公民——生活适应课程在天主教学校中的体现
        一、天主教学校参与生活适应教育的原因
        二、天主教学校实施生活适应教育必须遵循的七项原则
        三、天主教生活适应教育行动方案
        四、波士顿教区课程计划和密尔沃基教区课程计划
第四章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解体
    第一节 “三面楚歌”——生活适应教育在批评声中落幕
        一、保守主义者的批评
        二、麦卡锡主义的荼毒
        三、苏联卫星上天带来的冲击
        四、生活适应教育者的反击
    第二节 生活适应教育解体之谜
        一、资金紧张
        二、“无用”
        三、生活适应教育内部充斥着矛盾和紧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巴布亚新几内亚农林复合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巴布亚新几内亚概述
    二、研究巴新农林复合经济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术语定义
第一章 巴布亚新几内亚农林复合经济的由来
    第一节 早期:农业萌芽时期
    第二节 近代:国外作物传入巴新
    第三节 独立前后:农林复合经济的形成
第二章 当代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农林复合经济
    第一节 地形、森林和农林复合经济主要树种
    第二节 农林复合经济的类型
    第三节 综合间作农林复合经济的运用
第三章 影响农林复合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传统因素
    第二节 种植者利益
    第三节 国家利益与国家政策
    第四节 教育与技术水平
    第五节 环境效益
第四章 农林复合经济的意义
    第一节 农林复合经济对巴新林业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农林复合经济对巴新人民生活的意义
    第三节 农林复合经济对巴新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意义
第五章 巴新农林复合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 巴新大米生产简述
    第二节 大米生产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
    第三节 中国对巴新旱稻种植的援助
    第四节 旱稻与农林复合经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草的“生长” ——一种新的景观元素在中国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草与天坛景观
    第一节 天坛景观中的荒草
    第二节 天坛景观中草元素生长的可能性
    第三节 天坛公园景观的制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草的“生长”(1)—民国时期
    第一节 草坪、荒草和野草
    第二节 北京使馆区的草坪
    第三节 上海、天津使馆区中的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草的“生长”(2)—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生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美英殖民关系结构中的草
    第一节 英、美殖民进程中的草
    第二节 中美殖民进程中的草
    第三节 对后殖民主义的反思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配图来源
附录部分
致谢

(9)馆校合作研究 ——基于中英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一) 场馆教育观
        (二) 馆校对立观
        (三) 馆校补充观
        (四) 馆校合作观
        (五) 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三、研究意义
        (一) 深化了馆校合作的理论研究
        (二) 构建了馆校合作的操作框架
        (三) 打开了场馆与学校更优发展的另一扇窗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馆校合作的概念澄清与内涵阐释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场馆
        (二) 场馆教育
        (三) 馆校合作
    二、场馆思想的文化寻脉
        (一) “赏”:华夏文明的“修心”之情
        (二) “识”:希罗文明的“通识”之灵
        (三) “和”:现代文明的“多元”之省
    三、馆校合作的属性说明
        (一) 前提:馆校合作构成因素及其行为条件
        (二) 本质:一个非对称的有序系统
        (三) 特征:基于馆与校的“兼收并蓄”
        (四) 价值:主体间“人”的关怀
    四、馆校合作的结构观察
        (一) 目的:价值的前期导引
        (二) 过程:行动的中期设计
        (三) 结果:效果的后期管理
第二章 馆校合作的立论前提与理论基础
    一、教之本质:场馆的题中“教”之义
        (一) “展品”即知识
        (二) “参观”即学习
        (三) “互动”即教育行为
        (四) “场馆”即教育场域
    二、边界厘清:馆校合作的教育属性
        (一) 是学习还是教育:属性边界的明晰
        (二) 场馆与学校的纠结:权力边界的划定
        (三)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困惑:范畴边界的澄清
    三、制度保障:馆校合作的政策空间
        (一) 教育制度对“走出校园”的呼唤
        (二) 文化制度对“化民成俗”的鼓励
    四、理论基础:“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阐释
        (一) 何谓“一般学习结果理论”
        (二) 功与用:五维指向的价值导引
第三章 馆校合作发展历程的教育追问
    一、“他山之石”:英国馆校合作发展历程的观察
    二、“吾执之玉”:中国馆校合作发展历程的回首
    三、“以人观己”:本土场域合作形式对实质的僭越
        (一) 偏与全:“为什么开展馆校合作”的偏颇
        (二) 虚与实:“怎么样开展馆校合作”的务虚
        (三) 有与无:“如何检评馆校合作效果”的缺无
    四、教育聚思:现实问题到学术论题
        (一) 作而不合:从“为什么”的偏颇到教育目的的困惑
        (二) 合而不作:从“怎么样”的务虚到教学过程的困惑
        (三) 作而不评:从“如何检评”的缺无到教育评价的困惑
第四章 馆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前提:中英馆校合作的可比性说明
        (一) 可比较的基础:场馆功能的统一性
        (二) 可比较的内容:馆校合作的同质性
    二、调查设计:研究的操作说明
        (一) 研究目的:为何调查
        (二) 样本分析:如何选择研究对象
        (三) 方法设计:怎样进行“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嵌入
        (四) 过程说明:如何开展
    三、数据分析:中英馆校合作的现状呈现
        (一) 事实性的现状描述
        (二) 价值性的现状分析
        (三) 基于“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五维观察
    四、结果与讨论:馆校合作的现实问题概括
        (一) 认知:馆校合作的意义觉识
        (二) 价值:馆校合作的功能开发
        (三) 操作:馆校合作的行动开展
        (四) 身份:馆校合作中主体关系的确立
第五章 馆校合作现场的观视与反思
    一、行动设计现场:是否建立了基于合作计划的课程关联
        (一) 英国馆校合作行动设计现场
        (二) 中国馆校合作行动设计现场
        (三) 合作偶然性与计划随意性的反思
    二、执行过程现场:是否将馆校合作作为严谨的教学活动来开展
        (一) 英国馆校合作执行过程现场
        (二) 中国馆校合作执行过程现场
        (三) 身份合法性与身份合理性的反思
    三、结果检评现场:是否立起了笃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意识和行动
        (一) 英国馆校合作结果检评现场
        (二) 中国馆校合作结果检评现场
        (三) 评价意识与评价行动的反思
    四、“教师”培训现场:是否搭建了系统完善的“教师”培训平台
        (一) 英国馆校合作“教师”培训现场
        (二) 中国馆校合作“教师”培训现场
        (三) “教师”培训的概念与内涵的反思
第六章 馆校合作协同框架的系统构建
    一、前提:何谓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
        (一) 释义;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概念
        (二) 内涵: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具体内容
        (三) 机制: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运行逻辑
        (四) 属性: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教育规定性
    二、结构:基于中国问题的协同框架搭建
        (一) 目的的协同共识:对无目的和目的偏狭的克服
        (二) 过程的协同共施:对未真正参与教学行为的克服
        (三) 结果的协同共评:对未(真正)实施检评行为的克服
        (四) 辅助平台的协同共建:对运行系统保障力不足的克服
    三、范型:“场馆学校”与“虚拟场馆”的中国启示
        (一) 线下协同的范例:场馆学校的经验与启示
        (二) 线上协同的范例:虚拟场馆的经验与启示
    四、行动:馆校合作协同框架的操作方案设计
        (一) 方案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二) 方案设计的案例演示
    五、意义:成长、关怀、生命的志向
        (一) 成长:自由之发展
        (二) 关怀:共情之体悟
        (三) 生命:人性之流溢
结语:荆棘漫漫行路难,浮云氤氲遮望眼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馆校合作调查问卷
    附录2 英国馆校合作调查问卷
    附录3 中国馆校合作访谈提纲
    附录4 英国馆校合作访谈提纲
    附录5 英国馆校合作教师培训反馈问卷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10)基于拜耳作物公司质量管理实践的农化生产性企业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质量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理论和规范
    2.1 质量管理概述
    2.2 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理论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3 农化企业行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关键影响因素
    3.1 农化企业生产特性及行业特点
        3.1.1 农药的定义
        3.1.2 农药生产工艺
        3.1.3 农药质量指标
        3.1.4 农药质量规范
    3.2 农化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3.2.1 生产概况
        3.2.2 质量抽查现状
        3.2.3 农药法律法规现状
        3.2.4 农化企业内部管理现状
    3.3 农化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质量意识淡薄
        3.3.2 质量培训不到位或不重视质量培训
        3.3.3 现场5S管理水平差
        3.3.4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不到位
4 拜耳作物公司全面质量管理现状和实践
    4.1 拜耳作物公司概况
    4.2 拜耳作物公司质量管理具体实践
        4.2.1 全员参与,管理层重视
        4.2.2 建立了完善的质量培训体系
        4.2.3 5S现场管理
        4.2.4 建立专业负责的内审团队,持续改进质量
    4.3 拜耳作物公司质量管理成功的原因
        4.3.1 完善的制度是质量管理的基本保障
        4.3.2 管理层营造一个好的质量文化
        4.3.3 尊重每一位员工,激发员工潜能
        4.3.4 精益求精,持续改进
5 拜耳作物公司质量管理对国内农化企业的借鉴
    5.1 国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解决方案
        5.1.1 成立包括高层领导在内的质量小组
        5.1.2 制定目标全员参与
        5.1.3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
    5.2 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的问题点
        5.2.1 持续改进要制定合理的目标,符合SMART原则
        5.2.2 将质量管理与员工激励机制相结合
6 总结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家庭花园每月作业(1月)(论文参考文献)

  • [1]语域理论视阈下《伊森艾伦2019年度报告》(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马永彬.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J市Y区园林绿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姜文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3]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D]. 李苏豪. 天津大学, 2020(02)
  • [4]中国援建斯里兰卡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化发展研究[D]. 高莹.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公共物品供给项目制下的村庄自主性研究 ——以豫中三村为例[D]. 任志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二战后美国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研究[D]. 钱露.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巴布亚新几内亚农林复合经济研究[D]. 叶枫. 聊城大学, 2017(08)
  • [8]草的“生长” ——一种新的景观元素在中国的演进[D]. 刘海港.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 [9]馆校合作研究 ——基于中英比较的视角[D]. 王乐.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10]基于拜耳作物公司质量管理实践的农化生产性企业质量管理研究[D]. 俞志荣.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家庭花园每月作业(一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