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oc 网络的延迟估计模型

AdHoc 网络的延迟估计模型

一、一种AdHoc网络时延估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伍彦[1](2021)在《光时隙分配优化算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的数字化变革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推动数据中心规模化建设的同时,也产生了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流量,对数据中心内部互连网络的带宽提供能力与能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减少数据中心的搭建成本及能耗,提高数据中心内部数据传输的效率,本论文针对在数据中心内部互连网络中引入光交换的研究思路展开探索。首先结合数据中心内部业务传输需求与光交换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光时隙交换机制的数据中心光电混合传输网络,同时通过SDN控制架构对业务传输需求进行统一调配,为数据流分配合适的路由、波长及时隙,根据流的目的地址,同一机架内的服务器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直接通过架顶分组交换机来实现;不同机架内服务器间的数据通信则经过光时隙交换网络来实现低能耗、高效的数据传输,充分发挥电分组交换和光时隙交换各自的优势,通过光时隙交换网络的可重构特性,更好地支持机架间的高动态突发业务。针对上述研究思路,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将光电混合互连网络与传统电交换互连网络的成本与能耗进行比较;其次,基于OMNeT++网络仿真器,搭建了结合SDN控制体系的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仿真环境,主要通过对光时隙交换设备建模与控制信息交互流程的构建,实现了 n维超立方体的光交换网络结构、SDN控制的光时隙交换机制、光时隙业务适配与时隙分配算法,并对上述机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机制保证了光时隙交换网中的数据流能够无冲突地通过光交换设备进行传输,且时隙分配具有连续性,减少了光交换的链路切换,提高了网络利用率。与传统数据中心网络结构相比,流的传输完成率提升了 13.6%,流的传输时延减少了 11%,有效地优化了网络性能,可以更好地支持数据中心内的各种业务。

杜雨[2](2021)在《无基础设施依托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的商用网络大都建设在有固定基础设施的网络架构之上,固定基础设施的架构为网络提供了安全性与高质量服务,但相应的限制了网络的灵活性,在一些比较需要网络灵活性的场合,比如军事、救灾环境下,固定基础设施来不及搭建或被摧毁,网络在这些场景难以快速建立。同时,现有的大部分网络都是通过集中式的管理单元进行管理,该方法可以简化网络管理,避免管理数据在全网泛洪造成巨大开销。然而,随着互联网网络流量的增加,核心单元的负荷越来越重,这限制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同时,若集中式单元遭到攻击,很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大大降低了网络的安全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无基础设施依托的分布式网络架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针对网络架构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由于移动核心网络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在通信场景中依赖于高动态和弱连接。为了满足用户终端通过各种异构方式访问移动核心网络的需求,建立统一的网络移动性管理模型,设计简单灵活的移动性管理体系架构。(2)针对无基础设施依托的网络架构设计相应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包括初始接入流程、保障流程和切换流程。其中,在保障流程中,设计了一种位置推送方案——基于锚节点位置推送,当用户在分布式网络中完成位置更新后将位置信息向网络推送,保证网络中任意节点要向该用户发送数据时能正确找到用户的位置。实验表明:采用锚节点推送方案要比传统的移动IP方案具有更低的信令开销。(3)针对此架构,首先设计一种高效可靠的接入和切换控制算法,即综合考虑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负载的面向多目标切换算法,实验表明:使用该算法在切换决策的时候会同时考虑接入点RSRP和接入点用户服务两个因素,使用户在获得相对较好的服务的同时,网络负载也尽可能的均衡,降低由于节点加入、退出和切换网络入的网络开销,满足低时延高可靠、移动性等不同类型业务的服务质量体验。其次,在此架构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应特殊环境需求的切换算法---基于先验知识的多属性切换算法,通过预测用户的移动趋向和移动区域,并结合网络负载和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判决参数一同进行多属性分析,从而对切换算法进行优化,完成最优目标网络的切换。实验表明:使用该算法提高了用户的切换成功率和网络整体吞吐量,并降低了网络负载率和平均切换次数。(4)最后为了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性能,本文在OPNET仿真平台下,利用C++编写代码对所提方案进行了仿真实现与性能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分布式网络的开销要高于有固定核心网络的开销。但是通过合理的协议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网络多余的开销,并且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综合比较来看,本文所提出的网络架构以及协议方案适用于抗灾救险、军事战争等环境下的网络搭建。

王颖[3](2020)在《基于随机几何理论的异构蜂窝网络建模与性能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数据业务需求的迅猛增长,移动蜂窝网络由传统的单层宏蜂窝网络向多层异构化发展,宏基站的业务也被逐渐卸载到周围的小基站上。蜂窝网络的异构化造成的干扰更复杂,传统的网格模型并不能胜任对异构蜂窝网络的干扰建模分析,如何对异构蜂窝网络进行更准确的建模对于异构网络的设计与部署非常重要。随机几何作为一个强大的数学工具可用于对异构蜂窝网络的建模分析,通过将网络节点建模为特定的点过程,利用点过程的特性与概率论的相关知识,求解得到网络的平均性能。泊松点过程(Poisson Point Process,PPP)由于其简易性而成为最常使用的点过程,但在实际场景中,小基站会倾向于成簇分布在热点区域内,因此假设基站为完全均匀地分布并不准确。同时,单纯基于随机几何进行建模一般会忽略讨论数据包的到达过程,不能刻画网络中实际业务的动态变化。本文针对异构蜂窝网络场景,基于泊松簇过程(Poisson Cluster Process,PCP)中Matern簇过程(Matern Cluster Process,MCP)对异构网络进行建模分析,以符合小基站成簇分布的实际特性,对网络的平均覆盖率和空间频谱效率性能进行分析求解。另外考虑业务动态变化的情况,将随机几何与排队论相结合,对网络的平均包吞吐量、平均时延及其分布的性能进行分析求解。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针对由宏基站和小基站组成的两层异构蜂窝网络场景,基于MCP过程对异构网络进行建模分析。将宏基站分布建模为PPP过程,小基站分布建模为MCP过程,以描绘小基站在热点区域成簇分布的实际场景,用户位置建模为独立的PPP过程,同时考虑到小基站更加倾向于远离宏基站分布,引入宏基站排斥区域的概念,小基站不允许分布在此区域内。对无宏基站排斥区域(即层间独立分布)和有宏基站排斥区域(即层间非独立分布)两种场景的网络性能进行分析,分别推导了典型用户位于不同位置处,服务距离的分布函数,基于PPP及MCP的概率生成函数,求得干扰的拉普拉斯变换变化,最终,基于全概率公式,得到两种场景下网络的平均覆盖率和空间频谱效率。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层间独立的两层异构网络,层间非独立的两层异构网络能更好地均衡平均覆盖率和空间频谱效率的性能。(2)基于MCP过程对D2D网络进行建模与性能分析。采用MCP过程对成簇的D2D网络进行建模,D2D接收端(D2D Receiver,DR)基于均匀(从相同的簇中均匀地选择)和最近(簇中距离典型用户最近的)两种选择策略选择其服务D2D发射端(D2D Transmitter,DT),分别求得两种选择策略下,服务距离和干扰距离的分布函数,以及簇内干扰和簇间干扰的拉普拉斯变化,并最终推导得到网络的平均覆盖率和空间频谱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均匀选择策略,存在一个最优的平均簇内活跃DT数,使得网络的空间频谱效率最大,而对于最近选择策略,空间频谱效率将随着平均簇内活跃DT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对两种选择策略而言,都存在一个最优的信干比门限使得网络的空间频谱效率最大。(3)针对业务动态变化场景,基于时空网络模型对异构网络包吞吐量进行分析,将随机几何与排队论相结合,构建了一种K层异构蜂窝网络的时空模型。每层异构网络基站的分布被建模为相互独立的PPP过程,用户的分布也服从独立PPP过程,每层有各自的偏置接入系数,用户与能提供最大平均偏置接收功率的基站相连。考虑正交频率复用(即各层使用相互正交的频谱资源)和全频率复用(即各层共用所有频谱资源)两种复用模式,用户的业务到达服从相互独立的伯努利过程,且不同用户的业务到达率不同,分别采用随机调度(Random Scheduling,RS)和轮询调度(Round Robin,RR)策略对业务进行管理,对成功传输概率和基站活跃概率两个参数进行解耦合,推导了两种频率复用情况下的网络平均包吞吐量。仿真结果显示,存在最优的偏置系数使得网络的平均包吞吐量最优。(4)基于时空网络模型对小基站网络中多种调度策略的时延性能进行分析。将随机几何与排队论相结合,分别对采用RS、RR和FIFO(First Input First Output)三种调度策略的小基站网络时延性能进行分析。将小基站建模为PPP过程,假设每个小区内有多个用户,基站在每个时隙采用某种调度策略选择其服务的用户,用户的业务包到达服从独立的伯努利过程,考虑失败重传机制。基于马尔科夫链,分别推导得到三种调度策略下网络的平均时延及基站活跃度的准确表达式,并最终求解得到各个平均时延的累积分布函数。仿真结果表明,当业务负载较轻时,采用FIFO策略可得到最小的平均时延,而对于业务负载较重场景,采用RR的时延性能最佳,该分析结果可以在不同业务负载情况下,为网络选择合适的调度策略提供参考与指导。

陈春梅[4](2020)在《认知无线电自组织网络中的中继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认知无线电自组织网络(Cognitive Radio AdHoc Networks,CRAHNs)是一种融合认知无线电技术和AdHoc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无线通信网络,有着低成本、易组网、频谱利用率高等诸多优点。CRAHNs的成熟运用将为信息化战争、人工智能以及紧急救援等网络建设提供有力的通信保障。中继传输技术作为CRAHNs的关键技术,在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网络可靠性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CRAHNs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网络运算空间的复杂度增加、信道选择的维度增大、信道交会即建立通信链路的时间变长,导致现有的中继传输技术难以有效控制网络时延并持续保障其传输性能。因此,本文从影响CRAHNs响应时间和吞吐量性能的网络状态空间、信道选择以及信道交会等因素出发,对以下四个中继传输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1.研究了多中继优化选择策略。针对多中继选择容易存在节点冗余或不足的问题,构建了能量加权之和最小化的动态规划优化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思想的逆向Metropolis准则的网络状态空间剪枝算法。根据信道状态转移概率以及最优邻居子集信息实现了最优多中继选择策略。实验表明该策略能有效减少运算复杂度,同时提高吞吐量并降低平均时延。2.研究了最佳信道选择策略。针对CRAHNs中多个感知信道共存时导致的信道决策问题,基于多臂赌博机(Multi-Armed Bandit,MAB)学习模型,提出了以“信道建臂”的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信道选择策略。依托Gilbert-Elliott两状态马尔可夫信道模型,利用置信区间上界(Upper Confidence Bound,UCB)的最大回报来优化信道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估计的最佳信道快速收敛方法。3.研究了自适应数据传输优化策略。针对动态环境下信道时变导致数据传输模式不能恒定的问题,提出了以“包长建臂”的MAB包长自适应传输策略。在发送成功或失败将分别受到奖励或惩罚的约束条件下,利用UCB的累积收益来最大化系统吞吐量,并在置信因子和平衡系数的双重作用下提高了系统的收敛速度。4.研究了基于跳频序列的信道盲交会策略。针对盲信道条件下通信链路建立困难问题,分别研究了同步、异步网络环境下基于跳频序列的信道交会策略。在共同信道跳频序列SYN-ETCH和Quorum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周期堆叠的PSCH构建方法,降低了平均信道交会时间并保障了交会稳定性。

周红[5](2019)在《水声通信网络自适应路由协议的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针对水声通信网络的传感器节点的移动性,研究了能自适应水声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变化的路由协议,以及针对水声通信节点能量受限特点研究了能耗均衡路由协议。首先介绍了水声通信网络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水声通信网络的协议栈结构,并对水声通信网络的MAC层协议和路由层协议进行讨论。接着分别研究了两种按需路由协议DSR和AODV,针对移动网络,在路由维护阶段引入路由生命周期,以及时清除过期路由,避免频繁修复链路,适应水声移动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对这两种路由协议的各个模块分别进行了建模仿真,并从平均端到端时延、丢包率、节点移动速率以及自适应发射功率下路由开销等方面对协议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水声通信网络移动自组网的基本内容,包括其路由建立过程、局部拓扑信息的收集、数据分组的发送,路由的定期更新等。基于OPNET平台对移动自组网进行了建模仿真,并从平均端到端时延、丢包率、节点移动速率、自适应发射功率下网络平均能耗等方面对移动自组网的性能进行研究。最后从水声通信网络中节点能量受限的角度出发,在移动自组网的基础上基于局部拓扑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路由的网络能耗均衡机制,以及一种邻居节点能量因子自适应优化的网络能耗均衡机制,仿真结果表明,两种能量机制都能够有效均衡网络能耗,延长网络生命周期。

方蕾[6](2019)在《低时延的移动Ad Hoc路由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移动Ad hoc网络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移动Ad Hoc网络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当今的应用场景下,网络中的节点往往具有高速移动性的特点,并且随着通信设备的多样性和易携带型,网络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解决节点移动速度加快导致的网络拓扑频繁变化,进而带来的各种网络性能的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关于Ad Hoc网络技术的研究的重点。维持网络正常运行的核心是路由协议的设计,目前对Ad Hoc网络的路由算法的研究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成果。典型的路由算法有AODV(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OLSR(Optimized Link State Routing)、DSDV(Destination Sequence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和ZRP(Zone Routing Protocol)等,各个算法有不同的优势所在,适用于不同通信需求的场景。在移动Ad Hoc网络不断升级更新的情况下,传统的Ad Hoc路由协议也需要适应网络的新特性进行更新改进,以适应在高速情况下网络的通信需求。本文在经典的基于地理信息的路由协议GPSR算法上进行改进,为了感知网络中节点的移动性和网络的通信强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路由选择的打分机制,在此之上提出了改进的GPSR路由算法GPSR-S,这个算法结合网络节点的位置坐标、移动速度和节点资源的可用容量,来优化路由算法的性能,希望在节点高速移动的场景下能保证网络通信的性能,保持低时延、高效的通信体验。对于我们提出的算法,本文还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分析,验证了改进的算法在降低路由算法通信时延上的效果,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汤杰[7](2017)在《Ad Hoc路由协议安全行的研究与改进》文中提出随着AdHoc网络的快速发展,Ad Hoc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无线信道、动态拓扑、自组织、节点资源受限等特性,使得AdHoc网络相对传统网络更易受到攻击。当前,AdHoc网络在安全保障方面常用的手段为密钥管理、入侵检测、增强合作和安全路由协议这四种。本文在对Ad Hoc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以及安全性保障的手段做了全面概述后,对SAODV路由协议做了深入的研究。由于使用开销较大、计算复杂度较高的公钥加密算法进行验证,SAODV路由协议有着资源消耗大、寻路时延长的问题。在对SAODV路由协议的研究分析中发现,网络中的节点在极短的时间内收到同一节点的消息后还是会进行又一次的验证。可以假设一个合法节点在较短时间后有很大概率还是合法节点,这就使得SAODV路由协议的验证过程存在极大的冗余。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信任度机制,节点通过历史验证过程来建立对网络中其他节点的信任度,根据不同的信任度以不同的概率选择是否进行验证,以此减少网络中节点对路由消息的验证次数,节省网络资源、降低网络时延。另外,在SAODV路由协议中的节点验证发现恶意节点后不会通知网络中的其他节点,这样就使得恶意节点可以移动到其他区域继续对网络实施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节点间合作机制,节点发现恶意节点后发送入侵警告消息通知其他节点,达到将恶意节点与网络隔离起来的目的。最后,在NS2中对SAODV路由协议和TCSAODV (基于信任度与节点合作机制的SAODV)路由协议进行了仿真实验。在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了 TCSAODV路由协议相比SAODV路由协议具有更好的节能机制和更短的寻路时延的结论。

贲奥博[8](2016)在《Ad Hoc网络基于信任推荐的安全节能路由算法设计与仿真实现》文中指出Ad Hoc网络的节点地位平等,同时具有路由器和主机的功能,多节点可以快速、自动、灵活地组成独立的网络,因此在民用和军事通信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节点通过电量有限的电池供电,随着网络终端性能的提升以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对能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而能量问题成为限制Ad Hoc网络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由于Ad Hoc网络采用了无线信道,节点的移动性强,网络的拓扑动态变化,使得节点更易受到攻击,因此,面临的安全问题要比传统有线网络更加复杂。本文正是针对Ad Hoc网络的安全和节能两大问题对路由算法进行设计。针对已有信任评价机制所考虑影响信任的因素不全面、未考虑节点能力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信任推荐机制,通过对节点的直接信任属性,推荐信任属性采集和量化来获取节点的总体信任值。基于这种改进的信任机制,在经典路由协议AODV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信任推荐的安全节能路由算法TREC-AODV。该算法旨在监测网络中节点的动态行为,快速获取节点变化的信任值,而且能够随时获取各节点当时的状态,以协助节点进行路由选择,从而保证在转发数据包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下一跳节点是可信而且有转发能力的。同时,该算法对恶意攻击行为做出检测,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另外,针对网络中节点移动性强、能量消耗较大,本文采用了一种节能策略,即对移动出传输范围的节点采用动态调整传输半径的方法,目的在于不增加算法复杂度的同时降低Ad Hoc网络的能耗。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使用NS2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在存在恶意节点的网络环境中,TREC-AODV算法较MT-AODV以及AODV有明显改善,节点平均能耗、路由协议开销以及端到端时延较AODV分别降低了 16%,8%,9%,恶意节点隔离率平均可达82%,使网络具有了更强的安全节能能力,同时该算法在正常网络环境下的性能总体表现良好。

皮智[9](2016)在《基于NS2平台下DSR路由算法的改进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移动自组织(Ad Hoc)网络是由一些具备无线收发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设备组成的一个临时网络。这些设备被称为该网络中的节点,它们不需要依靠专门的基础网络设施就可以相互通信。节点是可以随意移动的,这会使得网络拓扑结构也跟着不断变化。当出现通信范围之外的节点之间需要通信时,其他节点可以转发分组来使其完成通信。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普通的因特网路由协议(如RIP, OSPF)不能正常运行。因此,Ad Hoc网络下路由算法与协议的发展和研究备受人们关注。动态源路由协议(DSR)是无线Ad Hoc网络已经实现的一种按需路由协议,它的特点有高效、简单、多跳以及网络开销小等。但是DSR协议对带宽、时延以及丢包率等QoS参数都没有加以限制。针对DSR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的均衡能量DSR改进型路由协议(DSR-I, DSR-Improvement)。DSR-I协议的核心思想是在满足QoS中的够用带宽约束条件下,在路由跳数和能量值构成的权重函数中,选择权重最大的路由进行数据分组的传输。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该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减少了分组的平均时延以及增加了节点在该网络的存活时间。本文使用的模拟仿真平台是由UC Berkeley研发的一个面向对象和离散事件驱动的网络仿真器(NS2)。通过编写OTcl脚本可以模拟Ad Hoc网络路由协议运行的全过程,并且将仿真数据结果输出到一个Trace文件中。然后使用Awk、Python等工具对Trace文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取相关的性能参数对应的值,分析和评估其路由协议的性能差异。在NS2仿真平台下,分别对AODV和DSR, DSR和DSR-I协议进行不同情况下的仿真实验以及对比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DSR-I协议比DSR更加优越。

康雨婷[10](2015)在《Ad Hoc网络能量均衡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Ad Hoc网络是一种自组织的,节点动态构成的,可以不使用固定的通讯设施集中管理的网络体系。网络结构中的所有节点可以随机移动,通信均在无线网络环境中进行。与典型的无线网络相比,Ad Hoc网络中节点具有不稳定,频繁地加入或退出网络的特征。Ad Hoc网络无基础设施集中控制,移动设备经常出现能量耗尽导致网络失效的情况,所以节点能耗的研究是近年来Ad Hoc网络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论文的主要工作:1.本文介绍了Ad Hoc网络的特点与研究现状,然后按照节点获取路由信息的方法分类研究了Ad Hoc网络经典的路由协议。2.通过对Ad Hoc网络的节能策略的分析,阐述了网络节能的方法:保护低能量节点路由策略、最小传输能耗路由策略、多径能耗均衡路由策略、基于拓扑控制的节能路由策略以及基于节能的组播和广播路由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将其优点引入本文所提出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中。3.基本蚁群算法在求解最优路径问题时,具有搜索较优解和很强的自组织性的能力,适用于Ad Hoc网络中。本文对蚁群算法进行改进,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每个节点数据结构中增加剩余能量列表用于记录邻居节点的剩余能量状态;第二、是对信息素的更新公式进行改进,加入节点能量状态对信息素的影响,当节点的剩余能量低于所定门限值时,信息素浓度将不再增加,其目的是使网络中的节点尽可能均衡的消耗能量,而门限值的设定与全部节点的平均剩余能量有关;第三、选择路径时,在链路使用代价中加入对节点发送功率的考量,从而在保证网络稳定连通性前提下,平衡网络节点的能量消耗。4.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实验,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验结果与AODV路由协议对比分析,得出EBCR算法在路由发现和数据转发阶段有较强优势。在路由发现阶段EBCR通过改进后的蚁群算法得到所有可能路径的信息,相比AODV洪泛法,EBCR算法更加节能高效。数据转发阶段时形成多条路径,根据链路使用代价选择,相比起AODV的唯一路径,此方法更好的平衡了网络节点的能量消耗,使更多的节点参与其中,延长了网络的生存时间,同时也增加了网络传输稳定性的保障。

二、一种AdHoc网络时延估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AdHoc网络时延估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光时隙分配优化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网络架构调研
        1.2.2 时隙分配算法调研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3.1 数据中心光电混合网络架构的设计
        1.3.2 光时隙交换网中的时隙分配算法
    1.4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光电混合网络方案实现关键技术
    2.1 突发模式光接收技术
    2.2 光交换器件
    2.3 光时分复用技术(OTDM)
    2.4 波分复用技术(WDM)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中心光电混合网络的设计
    3.1 数据中心流量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
        3.1.1 数据中心网络的流量特征
        3.1.2 数据中心网络存在的问题
        3.1.3 数据中心网络结构的研究
        3.1.4 数据中心光互联方案的调研
    3.2 数据中心光电混合网络架构
        3.2.1 应用场景分析
        3.2.2 框架设计
    3.3 数据中心超立方体架构的优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中心光电混合网络中的时隙规划问题
    4.1 场景需求分析
    4.2 常见时隙分配算法调研
        4.2.1 固定时隙分配算法
        4.2.2 竞争时隙分配算法
        4.2.3 混合时隙分配算法
    4.3 数据中心具体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服务器模块
        4.3.2 光交换机模块
        4.3.3 电交换机模块
        4.3.4 控制器模块
    4.4 MUMD时隙分配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4.4.1 MUMD时隙分配算法的实现
        4.4.2 对MUMD时隙分配算法的优化
    4.5 网络仿真验证
        4.5.1 OMNet++仿真软件
        4.5.2 INET仿真框架
        4.5.3 仿真环境设置
        4.5.4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无基础设施依托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和移动性管理技术概述
    2.1 现有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及演进
        2.1.1 民用通信网络架构
        2.1.2 军用通信网络架构
    2.2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
        2.2.1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位置管理
        2.2.2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切换管理
    2.3 移动性管理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3.1 集中式移动性管理
        2.3.2 分布式移动性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基础设施依托的分布式网络移动性管理设计
    3.1 架构设计目标
    3.2 无依托分布式网络架构
        3.2.1 网络整体模型架构
        3.2.2 网络架构特性
    3.3 架构主要实体及功能
        3.3.1 核心网功能实体
        3.3.2 接入网层功能实体
        3.3.3 子网层功能实体
    3.4 无依托分布式网络架构的移动性管理协议流程
        3.4.1 初始接入流程
        3.4.2 保障流程
        3.4.3 切换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依托网络架构中位置管理和切换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4.1 无依托网络架构的IP地址规划和管理方案
    4.2 无基础设施依托的位置管理技术研究
        4.2.1 位置信息上报
        4.2.2 子网信息推送
        4.2.3 位置推送与移动IP方案开销对比
    4.3 无基础设施依托的切换算法研究
        4.3.1 基于信号接收功率的切换算法研究
        4.3.2 基于网络负载的切换算法研究
        4.3.3 综合考虑RSRP和负载的面向多目标切换算法研究
    4.4 基于先验知识的多属性切换调优算法研究
        4.4.1 用户移动区域判断
        4.4.2 用户移动趋势预测
        4.4.3 基于先验知识的多属性切换算法
        4.4.4 系统模型及仿真分析
    4.5 节点保障切换的路由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试验平台概述
        5.1.1 总体概述
        5.1.2 平台流程
        5.1.3 网络建模
    5.2 试验平台设计
        5.2.1 ICI设计
        5.2.2 实体功能设计
    5.3 仿真验证与性能评估
        5.3.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5.3.2 无固定核心网架构典型场景下仿真评估结果
        5.3.3 与基于固定核心网的性能分析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随机几何理论的异构蜂窝网络建模与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异构蜂窝网络基本概念
    1.3 蜂窝网络性能分析模型概述
    1.4 研究现状
        1.4.1 泊松点过程研究现状
        1.4.2 泊松簇过程研究现状
        1.4.3 业务时空模型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1 引言
    2.2 随机几何基础知识
        2.2.1 随机点过程
        2.2.2 泊松点过程基本概念
        2.2.3 泊松点过程基本特性
        2.2.4 泊松簇过程基本概念
        2.2.5 泊松簇过程基本特性
    2.3 排队论基础知识
    2.4 常用概率分布与函数
        2.4.1 泊松分布
        2.4.2 指数分布
        2.4.3 伽马函数
        2.4.4 拉普拉斯变换
        2.4.5 累积分布函数
        2.4.6 概率密度函数
        2.4.7 概率质量函数
    2.5 本文相关假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CP过程的异构蜂窝网络建模与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层间独立的两层异构网络
        3.2.1 系统模型
        3.2.2 数学基础
        3.2.3 覆盖率和ASE
    3.3 层间非独立的两层异构网络
        3.3.1 系统模型
        3.3.2 覆盖率和ASE
    3.4 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CP过程的D2D网络建模与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覆盖率和ASE
        4.3.1 簇外干扰的拉普拉斯变换
        4.3.2 簇内干扰的拉普拉斯变换
    4.4 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时空模型的异构蜂窝网络包吞吐量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平均包吞吐量
        5.3.1 数学基础
        5.3.2 用户数据包到达率不同场景
        5.3.3 用户数据包到达率相同场景
    5.4 仿真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小基站网络调度策略的时延分析
    6.1 引言
    6.2 系统模型
    6.3 时延性能分析
    6.4 仿真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内容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认知无线电自组织网络中的中继传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继节点选择技术
        1.2.2 认知无线信道决策技术
        1.2.3 数据传输技术
        1.2.4 信道交会技术
    1.3 研究目标
    1.4 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中继节点选择优化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动态规划基本概念
        2.2.1 基本术语
        2.2.2 重要特性
        2.2.3 算法原理
        2.2.4 求解步骤
        2.2.5 经典结构模型
    2.3 多中继选择决策模型研究
        2.3.1 网络模型
        2.3.2 网络状态转换概率
        2.3.3 最优能量消耗模型
    2.4 降低复杂度的技巧
        2.4.1 剪枝技术概述
        2.4.2 剪枝界的确立
        2.4.3 剪枝算法设计
        2.4.4 算法性能分析
    2.5 复杂度与准确度的平衡方法
        2.5.1 模拟退火思想
        2.5.2 对Metropolis准则的改进
        2.5.3 SPP_IPM平衡算法设计
        2.5.4 算法收敛性分析
    2.6 实验仿真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AB的自适应数据传输策略
    3.1 引言
    3.2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3.2.1 基本模型
        3.2.2 值函数定义
        3.2.3 最优策略求解方法
    3.3 机器学习中的MAB问题
        3.3.1 问题描述
        3.3.2 数学模型
        3.3.3 典型方案
    3.4 最佳信道选择策略
        3.4.1 系统模型
        3.4.2 上置信界函数
        3.4.3 信道置信度分析
        3.4.4 MAB-CQ信道选择算法
        3.4.5 算法性能对比
        3.4.6 实验仿真及分析
    3.5 包长自适应选择策略
        3.5.1 问题描述
        3.5.2 回报函数
        3.5.3 自适应算法设计
        3.5.4 实验仿真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认知信道盲交会技术
    4.1 引言
    4.2 跳频序列构建的基本思想
        4.2.1 随机策略
        4.2.2 模时钟法
    4.3 同步网络中的跳频序列构建
        4.3.1 基本原理
        4.3.2 算法设计
        4.3.3 实验仿真与分析
    4.4 异步网络中的跳频序列构建
        4.4.1 基于正交序列的跳频算法
        4.4.2 基于Quorum系统的跳频算法
        4.4.3 周期堆叠的跳频算法设计
        4.4.4 实验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创新点
    5.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略词
附录B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C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水声通信网络自适应路由协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声信道的特点
    1.3 水声通信网络的概述
        1.3.1 水声通信网络的架构
        1.3.2 水声通信网络的国内外现状
        1.3.3 水声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1.4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水声通信网络常见的MAC层协议与典型的路由层协议
    2.1 引言
    2.2 水声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
    2.3 水声通信移动自组网的概述
        2.3.1 移动自组网的概念
        2.3.2 水声通信移动自组网的拓扑结构
    2.4 常见的MAC层协议
        2.4.1 调度类MAC层协议
        2.4.2 竞争类MAC层协议
    2.5 水声通信网络典型路由协议
        2.5.1 地理路由协议
        2.5.2 移动节点路由协议
        2.5.3 先应式路由协议和反应式路由协议
        2.5.4 分层路由协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声通信网络自适应DSR和AODV路由协议的研究
    3.1 引言
    3.2 仿真平台简介
    3.3 自适应发射功率原理
    3.4 DSR路由协议的原理
        3.4.1 DSR路由发现过程
        3.4.2 DSR路由维护
        3.4.3 DSR路由协议的特点
    3.5 AODV路由协议的原理
        3.5.1 路由发现
        3.5.2 路由维护
    3.6 DSR和AODV路由协议的比较
    3.7 DSR和AODV路由协议的建模
        3.7.1 网络模型的建模
        3.7.2 节点模型的建模
        3.7.3 进程模型的建模
    3.8 DSR和AODV路由协议的仿真结果
        3.8.1 仿真参数设置
        3.8.2 丢包率
        3.8.3 平均端到端时延
        3.8.4 节点移动速率的影响
        3.8.5 自适应发射功率下路由开销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声通信网络自适应移动自组网路由的研究
    4.1 引言
    4.2 移动自组网路由的研究场景
    4.3 移动自组网路由的内容
    4.4 移动自组网的建模
        4.4.1 网络模型的建模
        4.4.2 节点模型的建模
        4.4.3 进程模型的建模
    4.5 移动自组网路由的仿真结果
        4.5.1 仿真参数的设置
        4.5.2 一个路由更新周期内延时前后组网完成率
        4.5.3 路由建立时间
        4.5.4 平均端到端时延及丢包率
        4.5.5 节点移动速率对移动自组网性能的影响
        4.5.6 网络平均能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声通信自适应移动自组网能量均衡路由的研究
    5.1 引言
    5.2 能量均衡协议的实现方法
        5.2.1 随机选择下一跳机制
        5.2.2 根据能量因子自适应选择下一跳机制
    5.3 仿真结果分析
        5.3.1 仿真场景
        5.3.2 路由更新周期与网络生命周期的关系
        5.3.3 不同下一跳选择机制下网络生命周期
        5.3.4 不同下一跳选择机制下sink节点接收数据包总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低时延的移动Ad Hoc路由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移动Ad Hoc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移动Ad Hoc网络
    2.1 移动Ad Hoc网络网络的特点
    2.2 移动Ad Hoc网络的经典路由分类
        2.2.1 先验式路由
        2.2.2 反应式按需路由
        2.2.3 混合式路由
    2.3 OLSR路由算法介绍
        2.3.1 OLSR算法概述
        2.3.2 OLSR消息格式
    2.4 AODV路由算法介绍
        2.4.1 AODV算法概述
        2.4.2 AODV消息格式
    2.5 Ad Hoc网络典型路由算法的性能对比
        2.5.1 性能评价指标
        2.5.2 仿真结果分析
第三章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
    3.1 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
    3.2 经典的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协议
        3.2.1 GPSR路由
        3.2.2 GPCR路由
        3.2.3 GyTAR路由
        3.2.4 GpsrJ+路由
    3.3 GPSR路由性能分析
第四章 一种低时延的移动Ad Hoc路由算法
    4.1 算法描述
        4.1.1 前提条件
        4.1.2 基本思想
    4.2 实现细节
        4.2.1 改进的Hello消息结构和邻居表条目结构
        4.2.2 下一跳节点选择的流程框图
第五章 低时延GPSR改进算法的实验仿真与分析
    5.1 NS3仿真环境介绍
    5.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5.2.1 仿真场景设置
        5.2.2 仿真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7)Ad Hoc路由协议安全行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Ad Hoc网络的发展历史
        1.1.2 Ad Hoc网络的特点
        1.1.3 Ad Hoc网络的应用
        1.1.4 Ad Hoc网络的研究热点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Ad Hoc网络安全性研究
    2.1 Ad Hoc网络的安全问题
        2.1.1 Ad Hoc网络不安全的因素
        2.1.2 Ad Hoc面临的攻击
        2.1.3 Ad Hoc网络的安全目标
    2.2 密钥管理
        2.2.1 分布式密钥管理
        2.2.2 自组织密钥管理
    2.3 入侵检测
        2.3.1 基于代理的入侵检测方案
        2.3.2 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方案
    2.4 增强合作
        2.4.1 基于激励的机制
        2.4.2 基于惩罚的机制
    2.5 安全路由协议
        2.5.1 SRP协议
        2.5.2 Ariadne协议
        2.5.3 ARAN协议
        2.5.4 SEAD协议
        2.5.5 SAODV协议
        2.5.6 安全路由协议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AODV协议的研究与分析
    3.1 AODV协议介绍
        3.1.1 路由发现
        3.1.2 路由维护
    3.2 SAODV协议过程
        3.2.1 对变化部分的认证
        3.2.2 对不变部分的认证
        3.2.3 中间节点应答过程
    3.3 SAODV协议缺陷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SAODV协议的改进
    4.1 信任度机制
    4.2 节点间合作机制
    4.3 TCSAODV路由协议
        4.3.1 TCSAODV协议的消息格式
        4.3.2 TCSAODV协议的信息表
        4.3.3 TCSAODV协议的规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5.1 NS2简介
    5.2 在NS2中实现SAODV协议与TCSAODV协议
        5.2.1 定义消息格式
        5.2.2 信息表管理的实现
        5.2.3 路由协议规则的实现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Ad Hoc网络基于信任推荐的安全节能路由算法设计与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Ad Hoc网络的节能与安全
    2.1 Ad Hoc网络特点及路由协议
        2.1.1 Ad Hoc网络特点
        2.1.2 Ad Hoc网络拓扑结构
        2.1.3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
    2.2 Ad Hoc网络的节能机制
        2.2.1 能量管理
        2.2.2 功率控制
        2.2.3 节能路由
    2.3 Ad Hoc网络的安全路由
        2.3.1 路由协议的安全威胁
        2.3.2 安全路由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进的信任推荐机制
    3.1 设计思想
    3.2 信任的属性与量化
        3.2.1 节点的直接信任属性及量化
        3.2.2 节点的推荐信任属性及量化
    3.3 节点信任值计算
    3.4 恶意节点的检测与处理
    3.5 信任推荐机制的安全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信任推荐机制的安全节能路由算法设计
    4.1 TREC-AODV中的节能策略
        4.1.1 传输策略设计
        4.1.2 选择传播模型
    4.2 TREC-AODV中的信任推荐机制
        4.2.1 信任值的初始化
        4.2.2 信任属性的采集与量化
        4.2.3 信任值的计算与更新
    4.3 TREC-AODV的工作流程
        4.3.1 扫描网络中节点工作流程
        4.3.2 恶意节点检测工作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REC-AODV仿真实现与性能分析
    5.1 仿真工具
        5.1.1 NS2简介
        5.1.2 NS2中的AODV路由协议
        5.1.3 算法仿真相关工具
        5.1.4 使用NS2仿真的一般步骤
    5.2 性能指标定义
    5.3 TREC-AODV的仿真实现
        5.3.1 黑洞攻击仿真实现
        5.3.2 TREC-AODV仿真实现
    5.4 仿真环境设置及数据分析
        5.4.1 仿真环境设置
        5.4.2 存在恶意节点网络环境的数据分析
        5.4.3 正常网络环境的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基于NS2平台下DSR路由算法的改进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d Hoc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路由协议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课题相关理论技术介绍
    2.1 Ad Hoc网络技术
        2.1.1 Ad Hoc网络概述
        2.1.2 Ad Hoc网络结构
        2.1.3 Ad Hoc网络特点
        2.1.4 Ad Hoc网络应用
    2.2 仿真工具的选择
    2.3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
        2.3.1 路由协议分类
        2.3.2 表驱动路由协议
        2.3.3 按需路由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SR协议与仿真工具NS2
    3.1 DSR协议
        3.1.1 DSR协议概述
        3.1.2 DSR协议分组格式
        3.1.3 DSR协议的运行机制
        3.1.4 DSR协议的优缺点
    3.2 仿真工具NS2
        3.2.1 NS2概述
        3.2.2 NS2仿真流程
        3.2.3 NS2节点添加代理
    3.3 NS2下的DSR协议
        3.3.1 NS2下DSR节点结构
        3.3.2 DSR在TCP/IP协议栈位置
        3.3.3 NS2下DSR源代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后的DSR-I协议
    4.1 DSR-I协议概述
    4.2 QoS模型优化
        4.2.1 QoS概述与指标
        4.2.2 数学模型分析
        4.2.3 QoS简化模型
    4.3 能量均衡优化
        4.3.1 算法基本思路
        4.3.2 算法模型和能量参数
        4.3.3 路由权重函数
        4.3.4 加权因子
    4.4 DSR-I算法描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仿真环境实验设计
        5.1.1 实验环境
        5.1.2 场景设计
        5.1.3 运动场景
        5.1.4 业务选择
        5.1.5 性能参数
    5.2 AODV和DSR仿真对比
        5.2.1 仿真参数
        5.2.2 不同最大速度
        5.2.3 不同节点数
        5.2.4 仿真结论
    5.3 DSR和DSR-I仿真对比
        5.3.1 仿真参数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3 仿真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Ad Hoc网络能量均衡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安排
第二章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与分析
    2.1 Ad Hoc网络的概述
        2.1.1 移动Ad Hoc网络的定义
        2.1.2 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
    2.2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分类
        2.2.1 表格驱动类路由协议
        2.2.2 按需驱动路由协议
        2.2.3 混合式路由协议
    2.3 Ad Hoc网络中节能策略
        2.3.1 Ad Hoc网络的能量问题
        2.3.2 最小传输能耗路由策略
        2.3.3 保护低能量节点路由策略
        2.3.4 多径能耗均衡路由策略
        2.3.5 基于拓扑控制的节能路由策略
        2.3.6 基于节能的组播和广播路由策略
    2.4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目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蚁群算法在Ad Hoc网络中的应用
    3.1 蚁群算法的原理
    3.2 蚁群算法的应用
    3.3 基于蚁群算法Ad Hoc网络路由协议
        3.3.1 ARAMA协议
        3.3.2 ARA协议
        3.3.3 HOPNET协议
        3.3.4 SWARM协议
第四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Ad Hoc网络能量均衡协议
    4.1 EBCR算法的设计思想
    4.2 EBCR算法的相关定义
        4.2.1 问题描述
        4.2.2 数据结构
    4.3 算法描述
        4.3.1 路由发现
        4.3.2 数据包转发
        4.3.3 路由维护
    4.4 EBCR的算法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算法的仿真实现与性能分析
    5.1 matlab仿真模拟器的介绍
    5.2 仿真情景设计
    5.3 仿真性能评价指标
    5.4 算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的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一种AdHoc网络时延估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光时隙分配优化算法[D]. 伍彦.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无基础设施依托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D]. 杜雨.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2)
  • [3]基于随机几何理论的异构蜂窝网络建模与性能分析研究[D]. 王颖.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认知无线电自组织网络中的中继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 陈春梅.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5]水声通信网络自适应路由协议的研究[D]. 周红. 东南大学, 2019(06)
  • [6]低时延的移动Ad Hoc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 方蕾. 南京大学, 2019(07)
  • [7]Ad Hoc路由协议安全行的研究与改进[D]. 汤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8]Ad Hoc网络基于信任推荐的安全节能路由算法设计与仿真实现[D]. 贲奥博. 东北大学, 2016(06)
  • [9]基于NS2平台下DSR路由算法的改进与实现[D]. 皮智. 北方工业大学, 2016(08)
  • [10]Ad Hoc网络能量均衡策略的研究[D]. 康雨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AdHoc 网络的延迟估计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