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评估及其在废物管理中的应用

生命周期评估及其在废物管理中的应用

一、生命周期评价及其在废物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21)在《QD地区医疗废物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琨[2](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纪振宇[3](2021)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全过程节能减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化工废水是一类来源广泛且水质各有不同、污染物浓度高且毒性大、有机物种类丰富且难生物降解的典型高氨氮难处理工业废水;因此,处理煤化工废水势必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数针对于如何提高污染物去除效果,而忽略了工艺本身因能耗物耗以及排放温室气体等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益。本研究基于LCA方法,分析了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本身造成的环境影响,从污染物去除效能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两个方面对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进行研究,在保证去除效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煤化工废水处理的节能减排空间,提出了节能减排方案并进行效益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系统的污染能去除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焦化废水原水中NH4+-N浓度高达4000~5000 mg/L,蒸氨单元平均去除率到达97.6%;分段进水AOAO单元和AOO单元出水NH4+-N浓度均能在15 mg/L以下,但TN去除能力有明显差别,分段进水AOAO单元平均TN去除率为93.4%,而AOO单元仅为26.4%。对焦化废水处理系统进行LCA建模,结果表明各个单元对环境造成的总影响为:AOO单元>分段进水AOAO单元>蒸氨单元>混凝处理单元>预处理单元>出水排放>污泥处理单元;在对11种环境影响指标的贡献中,AOO单元均大于分段进水AOAO单元;从碳足迹角度看,蒸氨是最大碳足迹贡献单元,占44.7%,其次是AOO单元和分段进水AOAO单元,污泥处理单元最小。(2)以煤气化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系统的污染能去除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ANON单元的脱氮效能优于AO单元;深度脱氮采用SBR工艺总氮达标率高;整个系统稳定性良好,平均NH4+-N、TN总去除率分别99.18%和94.70%;对于COD的去除,预处理单元处理后出水COD浓度降为151.41 mg/L,已满足排放标准。对煤气化废水处理系统进行LCA建模,结果表明各个单元对环境造成的总影响为:AO单元>CANON单元>预生物处理单元>出水排放>SBR深度脱氮单元>污泥处理单元;采取厌氧反应作为预生物处理的手段,可产生明显的环境收益;CANON单元对11种影响指标的贡献均小于AO单元,约减少47.5%的贡献。(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4种煤化工废水生物脱氮工艺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从技术性能角度考虑,分段进水AOAO工艺是最优的;从经济性能和环境影响角度考虑,最优的是CANON工艺;三方面综合考虑,CANON工艺为最佳选择。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煤化工废水节能减排方案。通过效益分析发现节能减排方案分别应用于焦化和煤气化行业具有明显的能耗效益和环境效益。

杜海龙[4](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万筠[5](2020)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日益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逐渐暴露并日趋严峻,据统计现在全国2/3以上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困境。我国自八十年代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开始出台专项政策以来,经历了早期的随意丢弃简单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源头分类的综合治理阶段,然而其在发展变迁中却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着焚烧设施大规模兴建期和反焚烧冲突频发的矛盾,也在垃圾分类推广中出现时而暂缓停滞、时而积极热情的现象。基于这些实践观察和矛盾张力,本研究尝试探究的问题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形态?在中国的制度结构和政策运行中,如何理解这种变迁形态的运行机理和内在动力?随着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了政策变迁的非线性发展形态,结合着对中外政策变迁代表性理论的梳理,本研究从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对其不足和启示进行评析,并继而提出了“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阶段形态、均衡式发展机理、及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为政策优化和城市治理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回应和推动本土化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在构建并利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政策内容分析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历史和逻辑统一法、半结构访谈法等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发展的形态特征、内在机理和因果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安排:首先,在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形态的分析判断上,借助政策范式理论的序列分布设定判断标准,通过与政策内容分析法的结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和具体解读,并进而划分出四个时期,分别为:末端被动管理的第一个均衡期(1986—2003年)、鼓励市场参与的第二个均衡期(2004—2009年)、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2010—2016年)、以及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2017—至今)。其次,在针对推动均衡式变迁的机理解释上,借助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推导出自上而下的“中央政策制定—地方偏好执行—社会反馈互动”政策运行“三阶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制度惯性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及成本作用形式:中央政策制定阶段的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地方偏好执行阶段的路径依赖提升决策和交易成本、社会反馈互动阶段的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中的均衡期产生、维持及推动新均衡期重新出现的内在运行机理。再次,在针对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分析上,具体进入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政策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因遭遇反焚烧冲突所形成的间断发生场域,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并验证间断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因果机制,并将其归纳为: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四种模式,在将四种模式统一整合后补充了行动者之间如何互动导致间断结果出现的因果机制链条,也进一步完善了从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结果出现的中间逻辑环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进行了补充完善,将均衡运行机理、间断因果机制的分析结论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过程优化进行结合,并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作以展望。限于作者有限的知识能力,本研究或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论贡献:其一,对政策变迁形态认知边界的拓展。本研究对间断均衡的变迁形态判断持肯定态度,在融合了政策范式理论后重新设定了形态判断标准,并通过对政策文本材料的内容分析,将原来应用在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材料和判断标准进行了拓展,并将间断期视为一段时期的矛盾凸显期。其二,通过对政策运行过程的提炼,分析了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作用机制。聚焦决策环节的传统变迁理论分析是一种截面式的观察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渐进式变迁逻辑的关注,本研究将中国的政策运行过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提炼,并通过制度惯性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了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是一种关注政策长期发展的历时性视角。其三,通过间断发生场域概念的提炼和具体分析,补充了政策间断出现的因果机制。传统理论对“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出现的中间因果机制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焦点事件开启机会之窗后各主体的行为互动进行了 fsQCA分析,回应了传统理论对因果机制分析不足的问题,并由此对间断发生的变迁过程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李畅[6](2020)在《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尾矿是指铜矿石经过采选后剩余的固体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可再利用物质。对铜尾矿进行资源化处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西省某地铜尾矿中SiO2的含量较高,可用于代替硅质原料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较多学者对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进行研究,为了使铜尾矿资源化技术更加绿色环保,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角度对铜尾矿生产建筑材料过程进行分析评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引入生命周期理论对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的过程中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本研究在对江西省某地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水泥熟料、蒸压加气混凝土和泡沫微晶保温材料过程进行现场调研和实际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LCA基础数据库CLCD(Chinese Reference Life Cycle Database)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在eFootprint在线系统上对铜尾矿复合建筑材料和普通建筑材料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通过量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影响累计贡献值等,对比分析两者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指标值的大小,确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阶段和环境类别,明确铜尾矿资源化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生产相比,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初级能源消耗PED(Primary Energy Demand)降幅最高达10.25%。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WU>GWP:煤粉制备过程对PED值贡献最大,占总PED的80.04%;铁粉制备和自来水过程对水资源消耗WU(Water Use)贡献较大,分别占总WU的45.05%和30.77%;熟料煅烧阶段对全球变暖潜值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贡献最大,占总GWP的89.31%。以上这几个过程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点环节。此外,铜尾矿替代粘土用于水泥熟料的生产不仅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ET(Ecological Toxicity)、人体毒性-致癌/非致癌HT-cancer/non cancer(Human Toxicity)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5.7%。与传统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相比,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GWP降幅最高达19.51%。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WU>GWP:蒸压养护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水蒸汽和天然气,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最大,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GWP和WU,分别占各环境影响类型总值的57.31%、51.37%和38.30%。此外,铜尾矿替代35%的砂和10%的水泥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的生产既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54.5%,人体毒性值削减了5.6%。与普通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相比,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WU降幅最高达70.35%。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WU>PED>GWP:硼砂属于高纯物质,其上游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最大,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GWP、PED和WU,分别占各环境影响类型总值的75.33%、70.07%和39.38%。此外,铜尾矿替代石英砂和铝土矿用于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的生产不仅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29.3%,人体毒性值削减了25.85%。

赵雅思[7](2020)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固相物质的产生及其处置生命周期3E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焦化废水产生于煤化工生产过程,水质成分复杂,废水处理一般结合化学、生物或物化技术,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可以实现污染物的控制,但也伴随着多种固相物质的产生,包括焦油、污泥和结晶盐等,这些物质既有污染特性,又有资源属性,目前缺乏对三类固相物质处置方法的能源、环境和经济评估。本研究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这一焦化废水实际处理工程通式上增加了脱盐环节,分析了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焦油、污泥(物化污泥和生物污泥)和工业盐的形成机制,总结了三类固相物质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建立固相物质质量当量计算模型,为合理决策固相物质处置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固相物质处置技术的选择是一个难题,需要在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和经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多准则目标决策问题。本文将多属性效用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相结合,量化能源、环境和经济指标,对三类固相物质的不同处置方法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分配权重,构建了基于生命周期能源、环境和经济(Energy,Environment and Economy)3E评价的固相物质处置整体决策模型,为固相物质处置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以宝武集团韶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的焦化废水处理二期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O/H/O(厌氧/好氧/水解/好氧)流化床工艺的工程运行参数和水质统计数据进行实际固相物质产量核算,焦油、物化污泥、生物污泥(含水率为80%)和工业盐的产量分别为0.268 t·d-1、8.35 t·d-1、6.10 t·d-1和2.84 t·d-1,单位产率分别为0.186 kg·m-3、5.80kg·m-3、4.24 kg·m-3和1.97 kg·m-3,并与实际生产年度统计数据进行校验。对焦油、污泥和工业盐三类固相物质的不同处置方法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八种处置组合方案。以三类固相物质的年产量作为功能单元,从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和经济损益角度对固相物质的处置方案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能源、环境和经济赋予权重,分别为16.3%,29.7%和54.0%,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焦油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污泥热解回收可燃气和固相产物吸附剂和生物油,结晶盐进行分盐提纯处置是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相物质的最佳处置途径,在能源消耗最小、环境影响最小和经济效益最大之间取得了平衡,实现了固相物质在危险废物与产品/资源之间的性质转化。可变性分析结果证明了决策结果的稳健性。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相物质的分质管理与归趋需要结合先进的技术与严格的法规,可以实现能源回收、环境友好和经济效益的协同。

吕梦嘉[8](2020)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以青岛海尔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法脱离自然供给而单独存在,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制造大国,亟需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创造者,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问题。企业在承担环境责任的同时,必然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环境成本支出,如何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过去,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中只关注生产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探寻一种更加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基于此,本文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以青岛海尔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并根据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环境成本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综述国内外环境成本管理现状为后续案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如何在环境成本管理中应用进行了说明。案例分析部分以青岛海尔公司真实的环境成本数据为基础,将收集到的环境成本数据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的思想进行核算,对环境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摒弃传统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片面地只注重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从产品研发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和废弃物回收利用五个阶段对青岛海尔公司现有的环境成本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环境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完善建议,帮助企业今后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希望通过对青岛海尔公司的案例研究,使更多的企业在未来环境成本管理中,不仅注重生产阶段产生的环境成本,更应该关注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有的环境成本,使企业更加科学、全面地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

王洁[9](2020)在《基于EPR制度的我国电子废物管理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EEE)的主要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居民对电子产品的消费量巨大,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电子废物(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WEEE)。电子废物具有显着的资源价值性和环境污染性的双重属性。电子废物污染成为我国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废物管理政策体系持续推动其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WEEE管理制度有效促进了资源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的基金补贴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繁荣与进步,但在法律政策、回收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及行政管理改革的新形势下,面对当前电子废物资源化行业现状,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办法,提升我国电子废物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深入系统的研究EPR制度,对我国电子废物管理体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概念作了梳理和归纳,并对EPR制度的理论依据、延伸范围及目标进行详细阐述。得出EPR制度为一种环境保护策略,使生产者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特别是电子废物的回收、处置及再利用等。(2)基于EPR制度,对我国电子废物环境管理发展作了深入研究,梳理其发展历程、制度政策及回收管理模式等,总结分析我国电子废物管理的成效及问题。在基金补贴制度上,各相关方责任落实不到位、处理基金“征补失衡”、基金审核工作繁琐、第三方机构规范性管理的审核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新增九类WEEE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且我国电子废物管理面临目录外WEEE环境污染风险较大、正规处理企业生存压力较大、WEEE回收渠道有待规范、WEEE物质流数据统计有待加强等问题。(3)对比国际上成功有效的范例,选取德国与日本两个国家,分析其基于EPR制度的电子废物管理,力求为我国WEEE管理配套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我国应制定并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及WEEE收集目标、明确各相关方行为责任、建立WEEE扁平化环境管理模式。(4)对我国电子废物管理趋势做出分析,提出管理架构和制度设计。我国电子废物管理考虑根据拆解产生的污染物重量及其处理成本制定基金补贴标准,促使WEEE“基金补贴”制度逐步完善化,建立生产者组织管理体系促使电子废物的回收处理走向规范化、政府鼓励技术创新促使正规回收拆解企业走向专业化、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信息系统实现WEEE物质流动的全过程追踪管理。

范闪[10](2020)在《皮革及其终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皮革行业是我国轻工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制革及其产品企业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制革、毛皮及其制品地区之一。这个过程也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博弈过程。90年代,我国进入了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制革及其产品企业生存压力增大,环保压力、成本增加、发展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国际上欧盟委员会更新了关于《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旨在引领全球由线性经济转入循环经济、把废物变为资源、赋予消费者权利等新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基于以上国内问题、国际要求,皮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企业、行业专家关注的重点,进行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河北东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羊皮制革的三种工艺(传统铬鞣、逆转铬复鞣、无铬鞣)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其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能源等输入输出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得到数据清单,利用eFootprint评价软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另外,对制鞋企业-新百丽集团进行了实地考察。主要针对当今主流的冷粘皮鞋的裁断、帮面和底工工序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能源输入输出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得到数据清单,运用eFootprint软件对三款皮鞋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并比较分析了三款皮鞋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差异。最后,选定两种有代表性的制鞋工艺(冷粘鞋、模压鞋)进行了从“摇篮”到“大门”的全生命周期研究,为今后鞋类产品进入国际交易市场,要求的产品足迹报告打下基础。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国内与国外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相同的工艺流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类型指标相同。但经过eFootprint软件的评估,我国的铬鞣制革在水资源消耗及人体毒性-致癌方面较国外的环境影响贡献值小。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制革用水量和铬粉的用量具有严格限制,且国内的制革专家和高等院校对清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制鞋过程经过SimaPro软件的评估,结果显示底工工序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值最大,行业技术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应针对底工工序进行技术改进和提高。制鞋行业对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废气的排放方面,如何减少废气的产生、如何收集处理废气、开发无毒无害胶粘剂成为今后高校和行业研究的重点。(3)构建了制革行业企业的生命周期清单:每投入一吨盐湿皮,需要输入水30吨,化工原料400kg,电200kWh,成品革758kg,副产品470kg;产生废水29吨,CODCr50kg,氨氮12kg,硫化物8.3kg,悬浮物158kg,总铬1.85kg。CODCr的排放主要来源于软化工序,占比68%;氨氮的排放主要来源于脱灰和软化工序,占比47%;硫化物的排放主要来源于浸灰脱毛工序,占比43%;悬浮物的排放主要来源于浸灰脱毛工序,占比29%;总铬的排放主要来源于主鞣工序,占比74%。原料皮主鞣工段对于环境的影响最大,占比51%,然后是复鞣工段,占比25%,最后是准备工段,占比24%。(4)利用eFootprint软件,采用欧盟的PEF评价指标对三款冷粘鞋的环境影响评价做了定量分析:女士休闲鞋生产过程中,底工工序造成的环境负荷最大,其次是裁断工序,制帮工序最小。在PEF评价的15种环境影响类型中,女士休闲鞋在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三种类型中对环境负荷影响较大,分别为 4.18E+001MJ、1.52E+000kg、4.23E-001kg CO2 eq;女士凉鞋生产过程中,底工工序造成的环境负荷最大,其次是帮面工序,裁断工序最小。女士凉鞋在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中对环境负荷影响较大,分别为 1.97E+001MJ、5.26E+000kg、1.40E+000kg CO2 eq;女士短靴生产过程中,底工工序与帮面工序造成的环境负荷影响相近,裁断工序最小。女士短靴在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中对环境负荷影响较大,分别为 2.36E+001MJ、1.29E+000、1.67E+000kg CO2 eq。(5)通过对特定款式的冷粘鞋与模压鞋从“摇篮”到“大门”具体案例的分析,建立了两种工艺鞋的数据清单,并进行了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冷粘棉鞋耗费的主要材料包括:3000g盐湿皮、89295g工业用水、211.34g铬粉、耗费电力4.575kWh、辅料712.6g、胶粘剂共计59.4g;成品鞋重873.4g;主要产生废水、污泥、革屑、废气等,其中主要的废弃物包括:废水 54922g、CODCr137.7g、氨氮 38g、总铬 1.06g、VOC 共计 46.361g。模压棉靴耗费的主要材料包括:4680g盐湿皮、139300g工业用水、329.7g铬粉、耗费电力7.137kWh、辅料637.2g、胶粘剂共计1231.5g;成品鞋重873.4g;主要产生废水、污泥、革屑、废气等,其中主要的废弃物包括:废水85678.32g、CODCr137.7g、氨氮38g、总铬1.06g、VOC共计871.04g;两种工艺的评价结果均为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三方面评价指标结果对环境负荷最大。臭氧层消耗、人体毒性-致癌、人体毒性-非致癌三方面评价指标的环境负荷最小。(6)进行了制革及其下游行业企业(制鞋)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提出了采用主观赋权重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LCA评价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环境评价方法。避免了制革及下游行业企业(制鞋)因自动化程度不高,数据缺失及误差带来的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LCA评价软件单一因素的影响,而且实现了根据不同案例进行指标权重的灵活调整,使得最终确定的指标权重更加科学合理;指标合成方法能够实现制革及下游行业企业(制鞋)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不同层面水平的对比和原因分析。本论文构建了制革及制鞋的生命周期数据清单,引进了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对皮革行业环境污染的定性定量分析,对皮革行业的绿色产业链升级、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皮革行业的数据清单丰富了我国CLCD背景数据库;通过不同评价软件、评价方法的比较,找出eFootprint软件需要改进的环节,为完善我国生命周期评价软件提供参考。

二、生命周期评价及其在废物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命周期评价及其在废物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2.1.1 PPP模式概念
        2.1.2 PPP模式特征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全过程节能减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及用水量、废水量变化情况
        1.1.1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1.1.2 我国煤化工产业碳排放、用水量以及废水产生情况
    1.2 煤化工废水分类、来源、特征及其危害
        1.2.1 煤化工废水的分类
        1.2.2 煤化工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1.2.3 煤化工废水的危害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预处理技术
        1.3.2 生物处理技术
        1.3.3 深度处理技术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4.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1.4.2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4.3 Sima Pro软件在生命周期评价中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采样方法
        2.1.1 研究对象选择
        2.1.2 现场采样方法
    2.2 实验仪器
    2.3 检测方法
        2.3.1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3.2 污泥指标检测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2.4.2 温室气体核算方法
        2.4.3 层次分析方法
3 煤焦化废水处理效能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
    3.1 某煤焦化废水处理厂工艺概况
        3.1.1 煤焦化废水水质水量
        3.1.2 煤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介绍
    3.2 焦化废水处理系统各单元除污染效能分析
        3.2.1 污染物沿程去除效能
        3.2.2 长期运行中蒸氨单元污染物去除效能分析
        3.2.3 长期运行中分段进水AOAO与 AOO单元除污效能对比
    3.3 焦化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3.3.1 研究目标与范围
        3.3.2 清单分析
        3.3.3 环境影响分析
        3.3.4 碳足迹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气化废水处理效能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
    4.1 某煤气化废水处理厂工艺概况
        4.1.1 煤气化废水水质水量情况及排放标准
        4.1.2 煤气化废水处理工艺概况及运行参数
    4.2 煤气化废水处理系统的除污染效能分析
        4.2.1 脱氮效能分析
        4.2.2 COD去除效能分析
        4.2.3 特征污染物及重金属元素去除效能分析
    4.3 煤气化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4.3.1 场景设定与系统边界界定
        4.3.2 清单分析
        4.3.3 环境影响分析
        4.3.4 碳足迹分析
    4.4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节能减排关键因子确定
        4.4.1 电能类型的敏感性
        4.4.2 电能使用量的敏感性
        4.4.3 化学药剂使用的敏感性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AHP法的脱氮工艺综合对比与节能减排研究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5.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1.3 脱氮工艺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5.2 层次分析法结果分析
    5.3 煤化工废水处理节能减排方案
        5.3.1 节能减排组合工艺
        5.3.2 节能减排途径
    5.4 效益分析
        5.4.1 能耗效益
        5.4.2 环境效益
        5.4.3 碳减排效益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5)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立意和议题选择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研究政策相关概念的梳理辨析
        三、国外政策变迁理论的回顾述评
        四、国内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进展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分解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的分解
    第五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和篇章布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的政策变迁分析框架
    第一节 关于政策变迁的三个解释视角
        一、对不确定性的关注: 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
        二、对理性选择的关注: 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
        三、对子系统的关注: 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
        四、解释视角的不足和启示
    第二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 一个解释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形式
        三、注意力转移的驱动因素
        四、分析框架的具体说明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历程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体系
        一、城市生活垃圾界定及属性
        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理念及原则
        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职能与体系构成
    第二节 间断均衡期划分的判断标准
        一、政策范式理论
        二、判断标准的说明
    第三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内容分析
        一、阶段历程的划分
        二、扎根理论的选择依据
        三、具体操作步骤
    第四节 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发展历程
        一、1986—2003年: 末端被动管理的均衡期
        二、2004—2009年: 鼓励市场参与的均衡期
        三、2010—2016年: 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
        四、2017—至今: 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度惯性: 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政策运行过程
        一、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过程: 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政策运行
    第二节 制度惯性的阻力及成本分析
        一、中央政策制定: 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
        二、地方偏好执行: 路径依赖提升决策交易成本
        三、社会反馈互动: 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
    第三节 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塑造、延续与调整
        一、第一个均衡期: 初步构建、塑造成型
        二、第二个均衡期: 方向延续、阻力对抗
        三、新均衡期实现: 成本支付、政策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意力转移: 基于间断发生场域的因果机制分析
    第一节 间断发生场域和影响因素模型
        一、政策间断的发生场域
        二、影响因素模型和变量设计
    第二节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一、fsQCA的选择依据
        二、具体运算过程
        三、真值运算结果讨论
    第三节 间断发生的模式提炼和因果机制分析
        一、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模式
        二、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模式
        三、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模式
        四、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变迁: 理论阐释、实践对策与发展之路
    第一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的理论启示
        一、对政策变迁形态的认知拓展
        二、制度惯性维持均衡式变迁
        三、注意力转移助推间断发生
    第二节 均衡性与顶层设计: 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一、层级治理迈向法理分权
        二、转向协商共识的公共决策
        三、完善创新扩散的试点机制
    第三节 间断性与过程优化: 冲突应对和消解策略
        一、冲突应对: 多元行动者参与的嵌入式治理
        二、消解冲突: 多元利益诉求的制度化吸纳
    第四节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
        一、源头主动防治,兼顾前瞻性与协调性
        二、鼓励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三、践行“三化”原则,构建配套政策体系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理论贡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尾矿的产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1.2.1 尾矿的产生
        1.2.2 尾矿对环境的影响
        1.2.2.1 大气污染
        1.2.2.2 水体污染
        1.2.2.3 土壤污染
        1.2.2.4 地质灾害
    1.3 尾矿资源化利用的几种方法
        1.3.1 作为原料再选
        1.3.2 提取有价金属
        1.3.3 用于矿坑回填
        1.3.4 制作土壤肥料
        1.3.5 生产建筑材料
    1.4 铜尾矿生产建筑材料产生的环境问题
    1.5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
        1.5.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1.5.2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1.6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应用
    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2.2 生命周期评价的内容
        2.2.1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2.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2.4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2.3 生命周期评价工具简介
第三章 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3.1 铜尾矿用于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可行性分析
    3.2 目标与范围定义
        3.2.1 目标定义
        3.2.2 范围定义
        3.2.2.1 系统边界
        3.2.2.2 数据取舍原则
        3.2.2.3 环境影响类型
        3.2.2.4 数据质量要求
        3.2.2.5 软件与数据库
    3.3 清单分析
    3.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3.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3.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3.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3.4.1.1.2 清单分析
        3.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3.4.1.2 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3.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3.5 生命周期解释
        3.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3.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3.6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4.1 铜尾矿用于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可行性分析
    4.2 目标与范围定义
        4.2.1 目标定义
        4.2.2 范围定义
        4.2.2.1 系统边界
        4.2.2.2 取舍原则
        4.2.2.3 环境影响类型
        4.2.2.4 数据质量要求
        4.2.2.5 软件与数据库
    4.3 清单分析
    4.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4.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4.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4.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4.4.1.1.2 清单分析
        4.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4.4.1.2 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4.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4.5 生命周期解释
        4.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4.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4.6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5.1 铜尾矿用于生产泡沫微晶保温材料可行性分析
    5.2 目标与范围定义
        5.2.1 目标定义
        5.2.2 范围定义
        5.2.2.1 系统边界
        5.2.2.2 取舍原则
        5.2.2.3 环境影响类型
        5.2.2.4 数据质量要求
        5.2.2.5 软件与数据库
    5.3 清单分析
    5.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5.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5.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5.4.1.1.2 清单分析
        5.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5.4.1.2 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5.5 生命周期解释
        5.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5.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5.6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与建议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固相物质的产生及其处置生命周期3E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固相物质的形成机制
    1.3 固相物质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1.3.1 焦油的处置技术现状
        1.3.2 污泥的处置技术现状
        1.3.3 结晶盐的处置技术现状
        1.3.4 关于产品/资源-固废-危废的思考
    1.4 生命周期评价
        1.4.1 生命周期能源、环境及经济(3E)评价集成体系研究
        1.4.2 生命周期3E评价方法学研究
    1.5 生命周期评价在固相物质管理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6.2 主要内容
        1.6.3 创新点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固相物质的产量理论计算
    2.1 引言
    2.2 固相物质的产量计算
        2.2.1 焦油
        2.2.2 污泥
        2.2.3 工业盐
    2.3 关于零排放的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相物质处置生命周期3E评价模型的建立
    3.1 多属性效用决策的理论和方法
    3.2 固相物质处置生命周期3E评价决策总体目标
    3.3 三类固相物质处置生命周期能源评价
    3.4 三类固相物质处置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3.4.1 自然资源
        3.4.2 人类健康
        3.4.3 生态系统
        3.4.4 固相物质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模型
    3.5 三类固相物质处置生命周期经济损益评价
    3.6 固相物质处置生命周期3E评价总体决策模型
    3.7 权重的确定
    3.8 决策敏感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研究
    4.1 案例背景
    4.2 固相物质产量计算
        4.2.1 焦油
        4.2.2 污泥
        4.2.3 盐分
    4.3 固相物质处置生命周期3E评价
        4.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4.3.2 清单分析
        4.3.3 结果解释与分析
    4.4 固相物质处置生命周期3E决策分析
        4.4.1 生命周期能源评价
        4.4.2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4.4.3 生命周期经济损益评价
        4.4.4 生命周期3E评价总体决策
    4.5 讨论
        4.5.1 不同权重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4.5.2 可变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论文局限性及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以青岛海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环境成本管理相关研究
        1.2.2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相关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环境成本管理相关概念
        2.1.1 环境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2.1.2 环境成本管理内涵
    2.2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相关概念
        2.2.1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涵义
        2.2.2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内容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管理
    3.1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的分类与范围
    3.2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的核算过程
    3.3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成本管理内容
        3.3.1 生产活动开始前——绿色研发设计和绿色采购阶段
        3.3.2 生产活动进行中——清洁生产阶段
        3.3.3 产品销售中——绿色营销阶段
        3.3.4 产品再利用——回收利用阶段
4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4.1 青岛海尔公司介绍
        4.1.1 青岛海尔公司简介
        4.1.2 生产工艺流程介绍及产生的主要污染物
    4.2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及开展的工作
    4.3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核算
        4.3.1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数据收集
        4.3.2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核算
        4.3.3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构成与分析
    4.4 青岛海尔公司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管理
        4.4.1 绿色研发与采购阶段环境成本管理
        4.4.2 清洁生产阶段环境成本管理
        4.4.3 绿色营销阶段环境成本管理
        4.4.4 绿色回收阶段环境成本管理
    4.5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4.5.1 环境预防成本管理不到位
        4.5.2 未对环境损失成本进行核算
        4.5.3 环境成本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
        4.5.4 环境成本管理效益评价指标过于单一
5 完善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管理建议
    5.1 合理投入环境预防成本,降低总环境成本
    5.2 重视环境损失成本,完善环境成本核算
    5.3 强化环境成本信息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4 增加部门间沟通,拓展绿色战略
    5.5 全面衡量环境成本管理效果,增加财务业绩评价指标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EPR制度的我国电子废物管理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子废物的概念及特点
        1.2.1 电子废物的概念
        1.2.2 电子废物的特点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述
    2.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提出及其演变
    2.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论依据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3 环境权理论
    2.3 生产者责任延伸的范围
        2.3.1 开展生态设计
        2.3.2 使用再生原料
        2.3.3 规范回收利用
        2.3.4 加强信息公开
    2.4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目标
        2.4.1 制定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政策
        2.4.2 生态设计的激励
        2.4.3 推动绿色回收行业发展
        2.4.4 环境成本的全面内部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电子废物环境管理的发展
    3.1 我国电子废物环境管理发展历程
        3.1.1 我国电子废物环境管理政策
        3.1.2 基金补贴管理中各相关方责任
        3.1.3 实施成效
    3.2 我国电子废物管理面临的挑战
        3.2.1 基金补贴相关政策有待调整
        3.2.2 目录外的电子废物环境污染风险较大
        3.2.3 正规处理企业生存压力较大
        3.2.4 回收渠道有待规范
        3.2.5 WEEE物质流数据统计有待加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发达国家电子废物管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国外基于EPR电子废物管理现状
    4.2 德国
        4.2.1 管理政策
        4.2.2 电子废物管理范围
        4.2.3 收集和再生利用目标
        4.2.4 相关方责任范围
        4.2.5 电子废物环境管理模式
    4.3 日本
        4.3.1 管理政策
        4.3.2 电子废物管理范围
        4.3.3 电子废物的再商品化率
        4.3.4 相关方责任范围
        4.3.5 电子废物环境管理模式
    4.4 国外电子废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4.4.1 制定并修订相关管理制度
        4.4.2 制定WEEE收集目标
        4.4.3 明确各相关方行为责任
        4.4.4 建立WEEE扁平化环境管理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电子废物行业发展趋势
    5.1 电子废物管理制度完善化
    5.2 规范电子废物的回收利用
    5.3 加强电子废物拆解企业的管理
    5.4 实现电子废物的全物质追踪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皮革及其终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3.1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1.3.2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历程
        1.3.3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主要软件工具
        1.3.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
        1.3.5 生命周期的研究机构
        1.3.6 国外生命周期的研究进展
        1.3.7 国内生命周期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2 皮革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2.1 eFootprint软件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2.2 制革行业概述
        2.2.1 国内制革行业概述
        2.2.2 国外制革行业概述
    2.3 传统铬鞣制革数据清单及环境影响评价
        2.3.1 铬鞣制革工序
        2.3.2 国内传统铬鞣制革LCA结果及解释
        2.3.3 国外传统铬鞣制革LCA结果及解释
        2.3.4 国内外传统铬鞣制革LCA结果对比及解释
    2.4 制鞋行业概述
        2.4.1 国内制鞋行业的运行情况
        2.4.2 国内制鞋工业典型产品及生产工艺
    2.5 冷粘鞋数据清单及环境影响评价
        2.5.1 冷粘鞋的LCI清单
        2.5.2 冷粘鞋的LCIA结果
        2.5.3 冷粘鞋的LCA结果解释
    2.6 本章小结
3 制革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3.1 案例企业概况
    3.2 实验用主要药品、仪器及设备
        3.2.1 主要药品清单
        3.2.2 主要仪器清单
        3.2.3 主要设备清单
    3.3 传统铬鞣羊皮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3.3.1 水质检测方法
        3.3.2 传统铬鞣工艺流程
        3.3.3 传统铬鞣工艺LCI各工段水质检测清单
        3.3.4 传统铬鞣制革各工段I/O清单分析
        3.3.5 传统铬鞣的LCA结果及解释
    3.4 逆转工艺羊皮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3.4.1 逆转铬复鞣工艺流程
        3.4.2 逆转工艺LCI各工段水质检测清单
        3.4.3 逆转工艺羊皮制革各工段I/O清单分析
        3.4.4 逆转工艺的LCA结果及解释
    3.5 无铬鞣羊皮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3.5.1 无铬鞣工艺流程
        3.5.2 无铬鞣工艺各工段I/O清单分析
        3.5.3 无铬鞣的LCA结果及解释
    3.6 三种制革工艺的LCA结果比较
    3.7 本章小结
4 制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4.1 案例企业的概况
    4.2 清单数据
        4.2.1 女士休闲鞋数据清单
        4.2.2 女士凉鞋数据清单
        4.2.3 女士短靴数据清单
    4.3 数据的缺失或误差处理
    4.4 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
        4.4.1 女士休闲鞋的影响评价
        4.4.2 女士凉鞋的影响评价
        4.4.3 女士短靴的影响评价
    4.5 三款鞋的LCA特征化结果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皮革终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
    5.1 产品的介绍
    5.2 产品的技术代表性选择
    5.3 产品LCA的数据集开发
        5.3.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5.3.2 实景过程清单数据
        5.3.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5.3.4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5.4 本章小结
6 层次分析法与LCA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6.1 评价方法的选择
    6.2 研究方法
        6.2.1 生态环境分析方法
        6.2.2 Eco-indicator99和CML2001评估分析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写
附录B: 鞋用胶粘剂及处理剂的成分组成
附录C: 制革主要设备清单
附录D: 制鞋主要设备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生命周期评价及其在废物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QD地区医疗废物风险管理研究[D]. 王凯.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3]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全过程节能减排研究[D]. 纪振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5]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D]. 万筠. 山东大学, 2020(08)
  • [6]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李畅.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7]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固相物质的产生及其处置生命周期3E评价[D]. 赵雅思.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以青岛海尔为例[D]. 吕梦嘉.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9]基于EPR制度的我国电子废物管理趋势与对策研究[D]. 王洁.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0(01)
  • [10]皮革及其终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范闪.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生命周期评估及其在废物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