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裂解器中的温度分布

乙烯裂解器中的温度分布

一、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Ethylene Pyrolyzer(论文文献综述)

张向楠[1](2021)在《热裂解-质谱微塑料检测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塑料,定义为尺寸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它可以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对生物及生态环境造成广泛的危害,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纳塑料,定义为小于1μm的微塑料,其尺寸小、毒性大,可以进入人体的内循环,在细胞分子水平产生毒害,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也被单独研究。作为新兴的海洋污染物,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迁移、来源、归趋和生态毒理等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而建立准确、高效的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被认为是微塑料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工具。然而,传统的检测技术主要依靠光谱方法,在微塑料检测方面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对纳塑料的分析无能为力。本课题建立了热裂解-质谱(Pyr-MS)技术,研制了便携式热裂解-质谱仪,开发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为微纳塑料的研究提供新工具和新方法;基于该技术及方法开展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及源汇分析,开展输液瓶老化过程中微纳塑料的丰度评估研究,检验了技术的实用性,也为环境中微纳塑料的研究提供参考。(1)建立了Pyr-MS技术,为微塑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针对当前缺乏专用的微塑料热裂解器,开发了小型化、低功耗的电阻加热-热裂解器;针对纳塑料难以单独提取检测、需要痕量分析的特点,开发了电磁加热-热裂解器;通过热裂解器与小型质谱的过滤、分流等联用设计,微塑料的热解产物可以进入质谱直接分析,研制了便携式热裂解-质谱仪,实现微纳塑料的快速分析。该技术具有不受样品形貌、尺寸的限制,是光谱技术的有效补充。(2)基于开发的Pyr-MS技术,建立了微塑料定性定量方法,为微塑料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研究发现聚合物的特征离子的峰面积成比例(简称“指纹”),可以用于定性分析,通过对几种常见塑料的指纹分析,验证了指纹的可靠性;绘制了定量分析标准曲线,提供微纳塑料的质量统计信息,实现了微塑料的定性定量同时分析。通过实验发现基质干扰、紫外光老化、添加剂等因素对Pyr-MS的影响很小。基于开发的电磁加热-热裂解-质谱(Eh-Pyr-MS)装置,构建了纳塑料的分析方法,通过耐高温滤纸直接分析,解决了纳塑料的难以分离提取的问题,对NanoPS的检出限达到85.7ng。基于聚合物的指纹信息及定量标准曲线,建立了混合塑料分析方法,验证了Pyr-MS在混合塑料检测上的潜力。(3)基于开发的Pyr-MS装置和方法,开展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鉴于当前沙滩微塑料浮选方法的不足,开发了基于辅助加热的磷酸氢二钠浮选方案,同时满足高密度、低成本、环境友好等要求,通过7种不同密度塑料在磷酸二氢钠和氯化钠溶液的回收率对比实验,磷酸二氢钠的回收效率更高。通过Pyr-MS装置和方法对收集的沙滩和近海表层海水的微塑料样品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和光谱鉴定及天平称量对比,检验了该技术在微塑料鉴定及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对微塑料的形状、丰度、种类等特征分析,发现微塑料在沙滩中丰度达6665个/kg,表层海水中的丰度为5.9±3.5个/m3,污染水平较高、生态风险较大;研究证实了沿海养殖中大量使用的塑料渔具是威海近海微塑料的重要来源。(4)基于开发的Eh-Pyr-MS装置及方法,开展了老化注射液中的微纳塑料研究。建立了注射液中微纳塑料分析方法,通过Eh-Pyr-MS分析和显微镜观察,证实了注射液中的微纳塑料来自老化后的塑料瓶表面;构建了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的微纳塑料丰度评估模型,验证了该技术在微纳塑料分析的可靠性,为微纳塑料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揭示了医用输液塑料制品由于存储不当等原因的可能造成微纳塑料污染的风险,急需得到重视。本论文建立的热裂解-质谱技术将为微塑料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工具,弥补光谱技术受到样品表面形貌等特征限制、难以检测纳塑料的不足。建立质量浓度的计量方法,是对当前数量计量方式的有效补充,为微纳塑料的计量提供新的评估手段。

张海敏[2](2021)在《工业连续化有机废弃物裂解技术工程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废弃物在社会生活中的积存量巨大,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高、不易分解、易燃等特点,存放会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在受到光或热等条件时,会析出挥发性有毒致癌物质,给周围的空气、土壤及水体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引发火灾,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严重安全问题。因此急需研发一种工艺可行、技术先进的处理方法,热裂解作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技术,因其绿色环保,在近几年得到大力的研究和推广。本文以废轮胎原料为例,首先用实验装备考察了裂解温度、物料粒径和专用催化剂等因素对废轮胎裂解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然后在连续进出料的工业连续化裂解设备上进行验证,对设备、工艺不断优化,同时进行工程成本核算和安全环保分析。(1)分油冷却系统采用竖直结构的冷却形式,并设计喷淋回流的工艺,避免了气相产物中重质组分与携带的细小颗粒混在一起在管壁形成沉积层导致管路堵塞的问题,解决了气相管路频繁停机、清理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保污染问题。(2)气体净化部分采用湿式碱液吸收法,避免了氧化铁法可能存在的局部温度过高产生自燃的安全隐患。随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趋势,将成熟的SCR脱硝技术与该套烟气排放工艺相结合,简化了尿素溶液分解设备,两种工艺经现场实际运行验证获得较好的运行效果。(3)通过对热解工艺成本和碳排放核算,结果表明:整套裂解装置的直接运行成本约1104元/吨轮胎,直接收益约2010元/吨轮胎,毛利润约906元/吨轮胎,可知该套装置在废轮胎的处理方面具有运行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处理每万吨轮胎由于燃料和电耗产生的每年CO2排放总量为3401.7吨,轮胎裂解可最大化回收其中的裂解油、炭黑和钢丝等高附加值资源,裂解产品作为替代原料每万吨轮胎裂解可减少CO2排放量为10474.8吨,与资料中查到的处理每吨轮胎可减少CO2排放1吨的数据相吻合,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通过实验装置获得了最佳裂解温度、催化剂和物料粒径的试验条件,并应用于工业连续化装置中,经现场实际运行验证,实验装置与工业连续化装置在裂解温度方面具有趋势的吻合性,但工业连续化装置中裂解油的收率普遍高于实验装置,从经济性角度考虑,更适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郭一铭[3](2020)在《公交车主要内饰材料的热稳定性与安全研究》文中指出公交车本身空间相对密闭,人员流动性较强,载客量多,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容易发生超载行驶的情况,另外交通路况复杂多变,一旦公交车内突发火灾,由于其塑料类内饰材料发烟量大、热值高以及毒性大的特点,将会给乘客带来巨大的危险,同时也增加了扑救难度。本文选取了公交车内使用量较大的三种内饰材料(PE、ABS、PVC)作为实验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对公交车内饰材料的热稳定性与热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可以为内饰材料的改进、延缓火灾蔓延、防灾减灾以及人员疏散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和理论支撑。首先基于热分析技术,在升温速率分别为10℃/min、20℃/min、30℃/min的条件下,依次对上述三种内饰材料进行热重实验。通过对热重曲线的分析,随着温度的升高,三个样品的TG曲线都呈现下降趋势,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的余重在不断减少,直到最后不再发生改变。将内饰材料的热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DTG曲线上可以更明显地区分热解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定义了内饰材料的热解特征值(包括起始温度、外推起始温度、最大失重温度、终止温度以及最终失重百分数);并利用Coast—Redfern法以及Origin软件,得到内饰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参数,表明内饰材料的热稳定性较差。其次基于Py-GC-MS联用技术,采取两个实验温度对三个样品的热解产物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在不同的热解温度下,公交车内饰材料的热解产物也不同,PE和ABS在300℃下热解产物相对完全,PVC在450℃下的热解产物相对完全,通过对三个样品热解产物的种类以及含量的分析,发现仅在ABS中检测到阻燃剂的成分,且三个样品在300℃下均发生热解并产生大量有毒气体,表明内饰材料的热安全性较差。图[12]表[15]参[80]

汪沪军[4](2019)在《准东煤混煤热解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热解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煤热解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和裂解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研究了准东煤、神华烟煤和蒙东褐煤的热解特性,分析了单煤不同温度下多步快速热解产物分布,并研究了酸洗前后准东煤混合不同比例神华烟煤、蒙东褐煤在500℃单步快速热解产物特性。热重实验表明,煤样的主要热解阶段在400℃700℃,不同煤种热解反应活化能有明显的差异。煤种的变质程度越高,主要热解反应起始温度越高,反应活化能也越高。Py-GC-MS实验数据表明,煤样在不同温度下多步快速热解时,热解产物有很大不同。300℃及以下低温段热解产物主要以酯类物质为主;400℃600℃是热解最剧烈的阶段,这阶段产物主要以芳香烃和酚类为主,脂肪烃在这期间也有部分析出,500℃的热解产物总量和种类最多;温度在600℃及以上时,热解产物的总量和种类逐渐变少,产物以芳香烃物质为主;在900℃之后基本检测不到产物。单煤快速热解过程中不同煤种有不同的特性,其中蒙东褐煤在700℃以上热解产物总量比其他煤种更多。500℃单步快速热解下不同煤种产物有较大的差别。神华烟煤脂肪烃产物含量最高,占总产物22.51%。准东煤热解产物中芳香烃物质普遍较高,总体均在30%以上,而神华烟煤产生的芳香烃较少。酚类产物也是热解主要产物之一,其中蒙东褐煤析出最多,占总产物的30.57%。500℃准东煤混煤单步快速热解实验表明,混煤热解产物析出规律并不是单煤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不同掺混比例会有不同的热解产物特性。准东煤掺混50%以下的神华烟煤,脂肪烃尤其是长链脂肪烃的产率升高;混合20%神华烟煤会降低五彩湾煤和将军煤热解过程中芳香烃的总含量;准东煤混合50%蒙东褐煤时脂肪烃和酚类产物含量明显升高。酸洗处理之后,实验检测到小分子产物峰相对面积减小,而大分子产物峰相对面积增大。煤样单独热解产物总量会增加,表明酸洗之后去除矿物质会增加挥发性焦油产物的产率。酸洗之后不同煤粉热解酚类产物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含金属矿物质较多的沙尔湖煤,酚类产物含量由29.32%增长到33.09%。酸洗处理之后准东煤混煤(混合比例为1:1)的热解反应活化能明显增大,其中混合神华烟煤活化能从38.12 kJ/mol增至58.90 kJ/mol,掺混蒙东褐煤活化能从38.71 kJ/mol增至57.54 kJ/mol。酸洗之后混煤快速热解产物含量分布更趋向于加权平均计算值,表明酸洗处理会减小混煤热解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郝俊辉[5](2019)在《油砂沥青热化学转化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砂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非常规石油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油砂所含沥青是一种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含量、高杂原子化合物含量和高残炭值的劣质重油,不论直接干馏,还是抽提后再加工,均需要对其进行分子水平热化学研究。然而目前对油砂沥青热转化行为的研究主要围绕油砂或油砂沥青本身,未能从化学族层次上深入反映油砂沥青的热转化过程,成为了实现油砂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与利用的瓶颈。为此,针对油砂沥青热改质领域亟待加强的基础研究内容,本文选取两种布敦油砂沥青和加拿大油砂沥青作为研究对象,从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与热转化机制的关联性、油砂沥青热转化过程中各族组分间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油砂沥青的流化热转化行为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油砂沥青热改质工艺反应器选择、反应工艺的优化以及目标产物的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具体研究工作如下:根据油砂沥青极性物质含量高的特点,改进得到了适合油砂沥青的八组分分离方法。利用此方法将油砂沥青按化学族划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轻芳、中芳和重芳)、胶质(轻胶、中胶和重胶)和沥青质,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等对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饱和分到沥青质,平均分子结构中芳环烷基链结构中甲基取代基含量和链烷基取代基含量、环烷环数、芳碳率、芳香环数、缩合度,以及芳环结构中的单环、双环和多环芳香结构的含量均呈现依次增加的趋势,而烷基结构的平均链长则与之相反;油砂沥青中的硫有39.31%为硫醚硫,有53.95%为噻吩硫,剩余的6.74%为亚砜/砜所含硫;其中油砂沥青中硫醚硫和噻吩硫在芳香分中富集度最高,其后为沥青质和胶质。根据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结构特性,利用TG-FTIR和Py-GC/TOF-MS深入研究了油砂及其族组分的热解特性,揭示了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与热解行为的关联性,以及各族组分对油砂沥青热解行为的影响。首先基于TG-FTIR研究发现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过程主要包含挥发阶段、主裂解阶段和生焦阶段。其中,饱和分和芳香分中轻芳组分中低沸点组分的挥发是油砂沥青挥发阶段失重的主要来源;芳香组分中重芳香分和胶质组分中轻胶质的烷基侧链的断裂对油砂沥青在主裂解阶段的热解贡献最为明显。族组分间CO2产物的释放规律不明显,主要以轻胶和沥青质热解过程的逸出强度最高;饱和分、胶质及其亚组分和沥青质对油砂沥青热解过程中C2H4、CH4和轻质芳烃气态产物的生成贡献较大;气态C2+烷烃的生成主要来源于沥青质和芳香分中的中芳香分。族组分间主要气态产物逸出行为的差异与它们的组成和化学结构的差异有关。升温速率对油砂沥青热解特性参数以及影响油砂沥青热解挥发性产物生成的敏感组分产生影响;然后利用FWO、DAEM和Friedman三种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动力学特性,并基于族组分的热解转化速率,建立了基于族组分的交互动力学模型。然后利用Py-GC/TOF-MS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升温速率(10~20000 oC/s)和反应时间对油砂沥青及族组分的快速裂解挥发性产物的组成和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各族组分的快速热解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在油砂沥青快速裂解过程中,温度的升高促进烷基链结构的断裂,但当温度过高时,尤其在700 oC后,挥发性产物中烯烃类产物相对含量显着降低,而二烯烃类和芳烃类产物相对含量显着增加;反应时间的延长,烯烃的二次反应增多,导致烯烃相对含量降低而芳烃相对含量增加;高升温速率,尤其是闪速升温速率(20000 oC/s),有利于烯烃、二烯烃和芳烃产物的生成。油砂沥青族组分间,饱和分快速裂解生成的烯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而烷烃类最低;胶质快速裂解生成的芳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其中胶质亚组分间以重胶最高;沥青质快速裂解生成的烯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最低,烷烃类和二烯烃类最高,而芳烃类产物与中胶相近;芳香分的快速热解产物分布与油砂沥青相近,尤以芳香亚组分中的重芳最为接近。为进一步将热解反应过程的基础理论认识与实际热解工艺衔接,又借助小型流化床反应器对油砂沥青的流化热转化行为进行研究,主要考察了温度和热载体类型(石英砂、铝酸钙和FCC)对三相产物收率分布、液体产物的化学结构以及液体产物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和迁移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不同热载体油砂沥青裂解所得焦炭收率和气体产物中干气、液化气(LPG)和C2-C4烯烃收率以及选择性均逐渐增加;液体产物的收率降低,重油馏分和蜡油馏分的收率明显减小,轻油馏分(汽油和柴油馏分)收率随温度的变化因热载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以铝酸钙为热载体时,相同温度下C2-C4烯烃和轻质油馏分收率最高,焦炭产率最低。液体产物中烯基结构和芳环链烷基取代基的含量增加,而芳环结构、芳环结构中甲基取代基的含量最低;以FCC为热载体时,气体、LPG和焦炭收率最高,而液体收率最低。液体产物中芳环结构和芳环结构烷基取代基的含量最高,但烷基结构和烯基结构的含量最低。在油砂油含硫化合物中,硫醚/硫醇类、噻吩类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萘并噻吩类和四类氢化噻吩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以及二苯并噻吩、菲并噻吩类和苯并萘噻吩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在以石英砂、铝酸钙和FCC催化剂为热载体时最高。

蔡雯雯[6](2019)在《生物质分段热解规律及生物油特征组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生物质能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生物质热解是生物质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利用形式,并且可以认为是其三大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热裂解行为的综合表现。但生物质直接热解后的产物复杂且难以分离,因此本课题基于生物质组分热稳定性的差异,选取了生物质分段热解的形式使其热解产物得以初步分离,优化生物油的品质。由于热解温度、生物质种类等是生物质热解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种类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组分协同作用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选取稻秆、杉木、花梨木作为三种代表性的生物质,对其及其组分模化物进行不同分段温度下的分段热解研究。首先对三种生物质进行了组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G-FTIR)联用技术,对生物质及其三大组分模化物的热解失重与产物释放特性开展研究。生物质的失重特性与其组分分布密切相关,木质素含量越高,其最大失重峰的温度越高。对生物质及其组分模化物进行热解动力学分析,计算出E/lnA的值有:花梨木第一阶段>花梨木第二阶段>杉木>稻秆,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第二阶段>半纤维素第一阶段。结合三种组分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三种生物质在最大失重速率处的光谱图,分析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对产物释放的影响:杉木和花梨木产物中CO2和H2O对应峰相对于理论值较低;纤维素热解产物中醇类物质的产生被抑制,实际曲线中C-O-H变形峰减弱。另外,结合三种生物质及其组分模化物的在温度变化下的热失重速率,综合考虑三种生物质及其组分在不同温度下的红外光谱分布,选择270℃,320℃和360℃作为第一阶段的热解温度进行进一步研究。然后,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上进行三种生物质及其组分模化物的分段热解与直接热解实验,并对其产物进行定性与半定量对比分析。半纤维素的热解产物中,酮类和酸类种类最多;纤维素热解生物油主要成分为糖类、呋喃类、酮类;木质素的热解产物主要为一些酚类物质。稻料热解产物主要有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酚类以及苯并呋喃类。其中,酚类、酸类、酮类含量较高。与直接热解相比,分段热解在第一段中富集到了酸类和醇类,而在中温段中富集到了酮类和酚类,分段温度为270℃和320℃时分离富集的效果较好;杉木热解产物中,糖类、酮类、酚类主要在中温段生成,而醇类、醛类主要在低温段生成,320℃是杉木阶段热解低温段的理想温度;花梨木的热解产物中酚类和醇类的峰面积相对较高,当分段温度为270、320℃时,能够将醇类富集在低温段,酮类、酚类富集在中温段,将产物有效分离。最后,选取320℃作为分段温度,在小型固定床上进行了分段与直接热解实验。不同样品焦油产率由大到小(焦炭产率由大到小)排列为:杉木、花梨木、稻秆。生物质分段热解液相产物比其在直接热解中的含量低一些,但相比于分段热解对于产物分段富集所带来的优势,其生物油的部分损失在可接受范围内。三种生物质固定床分段热解结果与Py-GC/MS的结果相比,一些产物在第一阶段的比例相对提高了,这可能因为样品在固定床实验中的热解时间相对于在热裂解器中长的多,低温段热解更为充分;出现在分段热解低温段的酚类物质均属愈创木酚类;左旋葡萄糖和绝大部分酚类都在中温段富集。总之,分段热解降低热解产物的复杂性的作用明显。

王佳[7](2018)在《生物质双级催化重整制备高品位液体燃料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及再生性强等一系列优点,并且,作为唯一的可再生碳质资源,生物质能具有生产热能、电能、燃料及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巨大潜力。然而,通过常规热转化手段所制备的生物油,其普遍具有含氧量高、含氢量低及稳定性差等缺点,需进一步对热解油进行提质优化,以制备高品位的液体燃料。本文从多级孔道酸性分子筛催化剂改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与分子筛协同催化,生物质与多氢原料在线催化重整,以及流化态下生物质的热解过程CFD数值模拟等角度出发,分别开展了分子筛催化剂的碱溶液-水热处理复合改性,介孔多元碱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合成及其与HZSM-5分子筛的双级催化,生物质与多氢原料在流化床/固定床串联反应器中的双级催化重整等一系列基础研究。在分子筛催化剂孔道特性及酸性特征的优化方面,探索了碱溶液浸渍-水热处理复合改性HZSM-5分子筛的反应机制,并分别采用了废弃竹屑、废弃油脂等作为原料,通过热裂解-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对复合改性的HZSM-5分子筛其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改性的时间由0增加至2h时,改性催化剂作用下废弃竹屑热解含氧类产物的相对含量逐渐下降,而芳香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则由18.23%增加至31.88%,当复合改性处理的时间进一步延长至6h时,则造成了芳香烃含量的急剧下降。苯、甲苯、对甲苯(BTX)及萘等产物的相对含量,随复合改性处理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变化,并且甲苯及对甲苯为主要的单环芳烃类物质。在介孔多元碱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与酸性HZSM-5协同催化方面,首先以商业碱性金属氧化物MgO、CaO为催化剂,对比研究了金属氧化物与HZSM-5催化热解特性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介孔多元碱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探索了其催化热解废弃竹屑制备酮类目标产物的性能,进一步分析了金属氧化物与酸性分子筛的协同催化机制,探究了金属氧化物与HZSM-5不同的反应模式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gO与HZSM-5双级催化热解系统中,随MgO占总催化剂比重的增加,芳香烃产物的相对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并且当其与HZSM-5的质量比为1:1时,芳香烃的相对含量达24.55%。当CaO与HZSM-5的质量比为1:1时,烃类产物(HCs)的相对含量亦达最大值22.77%,而不稳定、不利组分的含量被降至最低。合成的介孔多元碱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ZrO2-CeO2/γ-Al2O3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酮类、单环芳香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达最高值,并且最大程度地抑制了酸类、重质酚类等非目标产物的生成。在其与HZSM-5组成的双级催化热解系统中,HZSM-5与ZrO2-CeO2/γ-Al2O3混合的催化模式工况下,单环芳烃的相对含量最高。在废弃竹屑与多氢原料的双级催化共热解方面,设计、搭建了串联的流化床与固定床双床热解-在线催化重整反应器,研究了催化重整反应温度对废弃竹屑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探讨了废弃竹屑在原位及非原位催化两种不同模式下的热解特性,揭示了金属氧化物与HZSM-5的双级催化重整模式对芳烃类目标产物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采用复合改性的HZSM-5为催化剂,分析了改性分子筛与MgO的双级催化重整对芳香烃类产物生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废弃竹屑最佳的热解/催化重整温度为550℃/500℃。相对于MgO原位催化反应,其非原位工况下热解油的产率显着降低,并且呋喃类、烷氧基酚类的相对含量分别由22.35%、37.76%降低至12.95%、2.24%,而轻质烷基酚类的相对含量则由26.99%增加至62.38%。MgO与HZSM-5连续的催化模式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酸类(2.44%)、呋喃类(10.87%)及酮类(4.51%)的相对含量,而极大地促进了芳烃类产物的生成(相对含量最大值:24.67%)。混合催化重整模式下,CaO与HZSM-5的双级催化重整使热解油中芳烃产物的相对含量达31.34%。废弃竹屑与废轮胎的共热解产物在HZSM-5及MgO连续催化重整工况下,HZSM-5/MgO质量比为2:3时芳香烃的相对含量最高;而混合的催化重整模式在HZSM-5/MgO质量比由1:4增加至3:2的工况下,比连续的双级催化模式更有助于促进BTX的生成。相对于未改性HZSM-5与MgO连续的双级催化重整模式,当分别采用碱溶液浸渍-水热处理复合改性2h、4h的HZSM-5,对废弃竹屑与废轮胎的共热解产物进行连续双级催化重整时,热解油的产率由29.71%分别提高至33.54%、32.73%,采用复合改性时间为2h(2AH-Z5),对甲苯、甲苯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至26.66%、9.39%。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废弃竹屑在流化床内的热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结合生物质热解多步反应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废弃竹屑的热解过程。结果表明,热解焦油及热解气的产率随反应温度由450℃增加至550℃逐步升高,550℃的热解温度可最大程度地提高热解油的产率。不同温度工况下热解三相产物产率的模拟值与试验值的偏差均在合理范围内,并且热解焦油在不同温度工况下其产率的模拟值均低于试验值。

邱若风[8](2018)在《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食品和药品中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文中指出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是指借助裂解器的高温辅助使样品与甲基化试剂如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发生反应,使含有羧基、羟基、氨基等极性基团的组分转变成相应的甲基化产物,再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分析。该技术适用于测定复杂样品中的有机酸、多羟基醇、酯类物质、胺类物质等。本论文将该技术应用于分析食品和药品中的脂肪酸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反应机理、反应装置以及该技术的优点与不足。此外还对该技术在油脂、天然树脂、木质素、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物质和合成聚合物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建立了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棉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实验条件:以三甲基氢氧化硫(TMSH)为甲基化试剂,将0.3 mg棉籽仁样品与2μL甲基化试剂加入裂解器,在350℃下进行甲基化反应,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分析。检测到8种脂肪酸甲酯成分,分别为肉豆蔻酸(C14:0)、棕榈油酸(C16:1)、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油酸(C18:1)、硬脂酸(C18:0)、花生酸(C20:0)和二十二酸(C22:0),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66.30-72.54%,其中亚油酸的含量为43.20-53.61%。5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同时还分析了3种食用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棉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明显,且棉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与玉米油最为接近,相似度在0.960-0.992之间。棉籽油作为食用油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如果将棉籽油中的脂肪酸进行分离可用作工业原料。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合分析棉籽仁和食用油中的脂肪酸组成。第三章建立了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聚山梨酯80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实验条件:以三甲基氢氧化硫为甲基化试剂,先将甲基化试剂与聚山梨酯80样品以2:1的比例超声混匀,再用微量进样器吸取3μL上述混合溶液加入裂解器,在300℃下进行甲基化反应,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分析。对3个药用级的聚山梨酯80样品和3个非药用级的聚山梨酯80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个药用级的聚山梨酯80中的脂肪酸组成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其中油酸(C18:1)的含量在74.4-89.3%之间。而3个非药用级的聚山梨酯80样品中的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的含量不符合规定,油酸的含量在62.0-63.5%之间。该方法所得的结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测得的结果一致,说明采用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测定聚山梨酯80样品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可靠,而且操作简单、快速,绿色环保。第四章对本论文所取得的成果、实验中发现的不足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进行了讨论。

杨皓,刘文静[9](2016)在《热裂解气质技术在卷烟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热裂解仪在有氧氛围下对卷烟进行热裂解,可较简单地实现对卷烟燃烧过程的模拟,同时可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裂解产物进行在线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用量少、灵敏度高、分离度好、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在烟草研究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烟草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介绍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装置,总结了近十年来其在烟草行业的应用研究,并对其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于程志[10](2016)在《基于RQL原理的富油裂解器设计》文中认为目前,燃气轮机应用广泛。但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燃气轮机污染物排放与环保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因此低排放燃烧也成为燃气轮机燃烧技术的中心课题之一。RQL (Rich-burn/Quick-quench/Lean-burn)燃烧技术是诸多低排放燃烧技术中的佼佼者,但是其富油燃烧区存在冷却难度大、燃烧不易组织等缺点。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根据RQL燃烧技术的工作原理,改造其富油燃烧段,设计总体当量比在5以上的富油裂解器。模拟燃料选用正庚烷,利用正庚烷的吸热裂解特性,一是控制核心高温区的范围,降低裂解器的总体温度水平,二是大分子的正庚烷吸热裂解成小分子的气态混合物,易于二次燃烧的组织。(2)为利用正庚烷的吸热裂解特性,本文分析了正庚烷反应过程中的低温反应过程、大分子裂解成小分子反应过程以及高温反应过程,构建框架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简化正庚烷反应机理,应用CHEMKIN-PRO软件,将所构建的简化机理与详细正庚烷反应机理以及已知简化正庚烷机理对比分析,验证其在本文设计工况的模拟准确性。最后在选定的模型里添加NOx反应机理,构建了本文所需要的正庚烷反应机理。(3)根据已知条件,应用CHEMKIN-PRO软件进行一维设计,分析理想条件下影响裂解器内正庚烷燃烧裂解的主要参数,确定裂解器的基本几何尺寸;此后,设计多种裂解器方案,并利用Fluent软件对这几种结构的燃烧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方案一可以满足基本的燃烧需要,但是增大进油量或者进气量,都会导致壁面及出口的温度水平超出材料限制;方案二采用油气分层燃烧的基本理念,采用核心油路富油燃烧,外层油路吸热裂解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控制核心高温区范围,降低壁面温度,主要缺点是进气量小,燃油处理能力较低;方案三仍然沿用分层供油的方式,采用单一空气进口,其进气量大,燃油处理能力高,但是进气压力偏大。最后选定方案二为裂解器模型。(4)采用CFD结合简化燃烧机理的方式,模拟二维裂解器模型的燃烧以及正庚烷的吸热裂解情况,出口监测到CH4、C2H4、C3H4等短碳链组分,验证了裂解器的可行性。改变进油以及进气条件,考察裂解器出口组分的变化规律,当量比变化对裂解器的温度分布影响最为明显。(5)利用ENERGICO软件对三维裂解器模型进行分区,创建ERN网络图,导入详细正庚烷反应机理,计算燃烧排放性能,与二维结合简化机理计算的排放性能对比分析,验证利用ENERGICO软件分析燃烧室排放性能的可行性。

二、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Ethylene Pyrolyz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Ethylene Pyrolyzer(论文提纲范文)

(1)热裂解-质谱微塑料检测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光学技术在微塑料检测的研究现状
        1.2.1 目视法
        1.2.2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1.2.3 拉曼光谱法
        1.2.4 光学技术在微塑料检测的前景与挑战
    1.3 热分析及质谱联用技术在微塑料检测的研究现状
        1.3.1 塑料热解机理
        1.3.2 热重-光谱联用分析方法
        1.3.3 热裂解-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1.3.4 热裂解-质谱联用技术在微塑料分析的前景及挑战
    1.4 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
        1.4.1 沙滩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
        1.4.2 海水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
        1.4.3 海洋微塑料检测前的基质处理
        1.4.4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仪器装置开发所需材料及部件
        2.1.3 采样及老化实验装置所需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热裂解器参数优化实验
        2.3.2 定性定量实验
        2.3.3 沙滩微塑料浮选实验
        2.3.4 注射液光老化实验
第3章 便携式热裂解-质谱仪的研制
    3.1 引言
    3.2 仪器整体设计
    3.3 电阻加热-热裂解器开发
        3.3.1 电阻加热-热裂解器结构设计
        3.3.2 基于PID的温控系统及电路设计
        3.3.3 加热管的场模拟
        3.3.4 结构参数的实验优化
    3.4 电磁加热-热裂解器开发
        3.4.1 电磁加热热裂解器设计
        3.4.2 控制电路与加热性能
    3.5 小型质谱仪搭建
        3.5.1 核心部件
        3.5.2 小型质谱仪真空设计
        3.5.3 小型质谱的结构设计与组装
    3.6 电阻加热-热裂解与质谱联用设计
        3.6.1 联用气路设计
        3.6.2 联用控制系统
        3.6.3 在微塑料检测的应用分析
        3.6.4 便携式热裂解-质谱仪的性能参数
    3.7 电磁加热-热裂解器与质谱联用设计
        3.7.1 联用结构设计
        3.7.2 气路条件优化
        3.7.3 在纳塑料检测的应用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裂解-质谱微塑料分析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微塑料定性定量方法研究
        4.2.1 热裂解-质谱检测微塑料原理
        4.2.2 微塑料热裂解-质谱“指纹”信息研究
        4.2.3 微塑料定量方法研究
    4.3 微塑料检测的干扰因素探究
        4.3.1 环境基质的影响及去除
        4.3.2 老化的影响
        4.3.3 添加剂的影响
    4.4 纳塑料分析方法研究
    4.5 混合塑料分析方法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裂解-质谱法在海洋微塑料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沙滩微塑料分离方法建立
        5.2.1 基于磷酸二氢钠的浮选方案
        5.2.2 与NaCl方法的回收率对比实验
        5.2.3 沙滩微塑料分离提取方法的建立
    5.3 沙滩微塑料污染研究
        5.3.1 采样地选择及采样方法
        5.3.2 样品处理及检测
        5.3.3 沙滩中微塑料丰度、特征及源解析
        5.3.4 威海沙滩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
    5.4 威海近海海水表层的微塑料污染研究
        5.4.1 采样区域及采样方法
        5.4.2 海水表层微塑料样品的处理及检测
        5.4.3 海水表层的微塑料污染分布特征及源分析
        5.4.4 海水表层的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化注射液中的微纳塑料研究
    6.1 引言
    6.2 聚丙烯注射液老化实验
    6.3 注射液中微纳塑料分析方法
        6.3.1 紫外光老化对输液瓶表面的影响
        6.3.2 注射液中的微纳塑料分析方法
        6.3.3 老化注射液中微纳塑料的收集及检测
    6.4 微纳塑料丰度评估模型的建立
        6.4.1 微纳塑料质量丰度评估模型
        6.4.2 微纳塑料数量丰度评估模型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工业连续化有机废弃物裂解技术工程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废弃物概述
    1.2 废轮胎处理现状
        1.2.1 废轮胎的现状
        1.2.2 轮胎的组成
        1.2.3 废轮胎处置方法
    1.3 废轮胎热解工艺
        1.3.1 固定床热解工艺
        1.3.2 移动床热解工艺
        1.3.3 流化床热解工艺
        1.3.4 烧蚀床热解工艺
        1.3.5 回转窑热解工艺
    1.4 热解机理
    1.5 热解影响因素
        1.5.1 裂解温度的影响
        1.5.2 升温速率的影响
        1.5.3 停留时间的影响
        1.5.4 催化剂的影响
        1.5.5 裂解压力的影响
        1.5.6 物料性质的影响
        1.5.7 裂解器类型的影响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工业连续化裂解生产线工艺成本及碳排放核算
    2.1 裂解生产线工艺介绍
    2.2 生产线系统分析
        2.2.1 进料系统
        2.2.2 热解供热系统
        2.2.3 出料系统
        2.2.4 分油冷却系统
        2.2.5 热解气净化稳压系统
        2.2.6 烟气净化系统
        2.2.7 循环冷却系统
        2.2.8 电气控制系统
    2.3 裂解生产线技术改造与升级
        2.3.1 分油冷却系统技术升级
        2.3.2 热解气净化系统技术升级
        2.3.3 烟气净化系统技术升级
    2.4 经济性分析
        2.4.1 电耗
        2.4.2 水耗
        2.4.3 燃料消耗
        2.4.4 直接运行成本分析
        2.4.5 直接收益分析
    2.5 环保性分析
        2.5.1 前言
        2.5.2 碳排放量估算方法
        2.5.3 碳减排量估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废弃物裂解工艺参数优化
    3.1 前言
    3.2 主要设备及测试方法
        3.2.1 主要设备及测试流程
        3.2.2 测试方法
    3.3 试验原料
        3.3.1 主要原材料
        3.3.2 辅助材料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裂解温度的影响
        3.4.2 物料粒径的影响
        3.4.3 催化剂的影响
        3.4.4 工业化装置投料运行时裂解温度的影响
    3.5 裂解产物分析
        3.5.1 热解气的成分分析
        3.5.2 裂解油的指标分析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公交车主要内饰材料的热稳定性与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实验方法与实验材料
    2.1 实验方法
        2.1.1 热分析技术
        2.1.2 Py-GC-MS联用技术
    2.2 实验材料
        2.2.1 内饰材料的分类
        2.2.2 内饰材料的选择
3 主要内饰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参数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TG曲线的特征分析
        3.2.2 DTG曲线的特征分析
        3.2.3 热解特征值分析
        3.2.4 升温速率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3.3 热解动力学分析
        3.3.1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
        3.3.2 热分析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3 热分析动力学机理函数的求解
    3.4 本章小结
4 主要内饰材料的热安全性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参数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PE热解产物分析
        4.2.2 ABS热解产物分析
        4.2.3 PVC热解产物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准东煤混煤热解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煤炭概况
        1.1.1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现状
        1.1.2 燃煤污染物的排放
    1.2 煤的热解
        1.2.1 煤的热解过程
        1.2.2 影响煤热解产物的因素
        1.2.3 煤的混合热解
        1.2.4 矿物质对煤热解的影响
    1.3 准东煤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引言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参数设置
        2.2.1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2.2.2 仪器参数设置
    2.3 实验材料制备
        2.3.1 实验原料
        2.3.2 酸洗脱灰处理
    2.4 基础煤质测定
        2.4.1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2.4.2 ICP测定矿物质
    2.5 TGA实验分析
    2.6 Py-GC-MS实验分析
第三章 单煤热解挥发分产物特性
    3.1 引言
    3.2 热重实验
        3.2.1 TG、DTG曲线分析
        3.2.2 动力学参数计算
    3.3 煤粉单独多步快速热解
        3.3.1 准东煤热解特性
        3.3.2 神华烟煤和蒙东褐煤热解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煤热解挥发分产物特性
    4.1 引言
    4.2 准东煤混合神华烟煤热解特性
        4.2.1 热解脂肪烃产物析出规律
        4.2.2 热解芳香烃产物析出规律
        4.2.3 热解酚类产物析出规律
        4.2.4 热解醇类、酯类以及含N、S产物析出规律
    4.3 准东煤混合蒙东褐煤热解特性
        4.3.1 热解脂肪烃产物析出规律
        4.3.2 热解芳香烃产物析出规律
        4.3.3 热解酚类产物析出规律
        4.3.4 热解醇类、酯类以及含N、S产物析出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酸洗混煤热解挥发分产物特性
    5.1 引言
    5.2 酸洗前后准东煤和掺混煤种热解差异
    5.3 酸洗后准东煤混煤热解特性
        5.3.1 准东煤混合神华烟煤热解
        5.3.2 准东煤混合蒙东褐煤热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油砂沥青热化学转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油砂资源的概述
        1.2.1 油砂的分布
        1.2.2 油砂的组成与结构
        1.2.3 油砂沥青的分离提取
    1.3 油砂沥青改质工艺的选择
        1.3.1 加氢工艺
        1.3.2 溶剂脱沥青工艺
        1.3.3 重油催化裂化工艺
        1.3.4 减粘裂化工艺
        1.3.5 延迟焦化工艺
        1.3.6 流态化焦化工艺
        1.3.7 流态化热解-气化耦合工艺
    1.4 油砂沥青热解研究进展
        1.4.1 油砂沥青热解机理
        1.4.2 国内外油砂沥青热解研究进展
    1.5 油砂沥青类型硫的分布与含硫化合物的热转化
        1.5.1 含硫化合物的类型与分布
        1.5.2 含硫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1.5.3 含硫化合物的鉴定方法
        1.5.4 热转化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转化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分离及结构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分离方法
        2.1.3 油砂沥青可溶质族组分中含硫化合物的选择性氧化分离
        2.1.4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分析表征方法
    2.2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含量分布
    2.3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元素分析
        2.3.1 饱和分元素分析
        2.3.2 芳香分及其亚组分元素分析
        2.3.3 胶质及其亚组分元素分析
        2.3.4 沥青质元素分析
    2.4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红外分析
        2.4.1 饱和分红外分析
        2.4.2 芳香分及其亚组分红外分析
        2.4.3 胶质及其亚组分红外分析
        2.4.4 沥青质红外分析
    2.5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分析
        2.5.1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氢类型含量分布规律
        2.5.2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平均结构分析
    2.6 油砂沥青中的硫分布
        2.6.1 油砂沥青可溶质族组分选择性氧化前后的红外分析
        2.6.2 油砂沥青可溶质族组分中不同类型硫的分布
        2.6.3 油砂沥青沥青质组分中不同类型硫的分布
        2.6.4 油砂沥青中不同类型硫的分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与方法
    3.2 油砂沥青的热解特性
        3.2.1 油砂沥青的热失重行为
        3.2.2 典型气态热解产物的释放行为
    3.3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热解特性
        3.3.1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热失重行为
        3.3.2 典型气态热解产物的释放行为分析
    3.4 升温速率对油砂沥青热解特性的影响
        3.4.1 升温速率对失重行为的影响
        3.4.2 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参数的影响
        3.4.3 升温速率对气态产物释放行为的影响
        3.4.4 升温速率对影响油砂沥青热解挥发性产物生成的敏感组分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动力学研究
    4.1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热解动力学模型
        4.1.1 热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4.1.2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间的交互动力学模型
    4.2 升温速率对油砂沥青热解动力学的影响
    4.3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动力学
        4.3.1 Friedman法
        4.3.2 FWO法
        4.3.3 DAEM法
        4.3.4 基于等转化率法的动力学分析
    4.4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交互动力学模型
        4.4.1 油砂沥青热解转化速率与族组分加权转化速率的比较
        4.4.2 基于交互动力学影响因子的油砂沥青热解过程族组分相互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快速热裂解产物分布规律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Py-GC/TOF-MS分析
    5.2 不同反应温度下油砂沥青的快速热裂解挥发性产物组成与分布
        5.2.1 烯烃产物
        5.2.2 烷烃产物
        5.2.3 二烯烃产物
        5.2.4 芳烃产物
        5.2.5 含硫化合物产物
    5.3 不同反应时间下油砂沥青的快速热裂解挥发性产物组成与分布
        5.3.1 烯烃产物
        5.3.2 烷烃产物
        5.3.3 二烯烃产物
        5.3.4 芳烃产物
        5.3.5 含硫化合物产物
    5.4 不同升温速率下油砂沥青热裂解挥发性产物组成与分布
        5.4.1 烯烃产物
        5.4.2 烷烃产物
        5.4.3 二烯烃产物
        5.4.4 芳烃产物
        5.4.5 含硫化合物产物
    5.5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快速热裂解产物组成与分布
        5.5.1 烯烃产物的比较
        5.5.2 烷烃产物的比较
        5.5.3 二烯烃产物的比较
        5.5.4 芳烃产物的比较
        5.5.5 含硫化合物产物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砂沥青的流化床热解实验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
        6.1.2 流化床热解实验
        6.1.3 热解产物分析方法
    6.2 三相产物的分布规律
    6.3 气相产物组成与分布
        6.3.1 干气产物的收率分布
        6.3.2 液化气产物的收率分布
        6.3.3 烯烃气体产物选择性
    6.4 液相产物组成分布与结构分析
        6.4.1 液相产物组成与分布
        6.4.2 液相产物化学结构分析
    6.5 油砂沥青热转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硫的组成分布及迁移转化行为
        6.5.1 油砂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
        6.5.2 不同反应温度热解所得油砂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含量分布和转化行为
        6.5.3 不同热载体裂解所得油砂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含量分布和转化行为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生物质分段热解规律及生物油特征组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质的热解
        1.2.2 生物质热解机理的研究方法
        1.2.3 生物质快速热解研究进展
        1.2.4 生物质分段热解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质及其组分模化物的热解特性及产物析出规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热重-红外实验
        2.2.3 动力学计算方法
    2.3 生物质及其组分模化物热失重特性分析
        2.3.1 生物质及其组分模化物热失重特性
        2.3.2 动力学分析
    2.4 生物质及其组分模化物热解产物红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y-GC/MS的生物质及其组分模化物单段热解与分段热解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与方法
    3.3 基于Py-GC/MS的生物质组分模化物热解研究
        3.3.1 半纤维素单段与分段热解
        3.3.2 纤维素单段与分段热解
        3.3.3 木质素单段与分段热解
    3.4 基于Py-GC/MS的生物质热解研究
        3.4.1 稻秆单段与分段热解
        3.4.2 杉木单段与分段热解
        3.4.3 花梨木单段与分段热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固定床热解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与方法
        4.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4.2.2 产物分析方法
    4.3 生物质单段与分段热解三相产物分布
    4.4 生物质热解油特征组分分析
        4.4.1稻秆热解实验
        4.4.2杉木热解实验
        4.4.3花梨木热解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7)生物质双级催化重整制备高品位液体燃料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快速催化热解制备液体燃料
        1.2.1 生物质的组成及结构特性
        1.2.2 生物质快速催化热解化学反应路径
        1.2.3 生物质快速催化热解模式
        1.2.4 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在生物质催化热解中的应用
    1.3 生物质热解过程CFD数值模拟
        1.3.1 组分动力学模型
        1.3.2 多孔介质模型
        1.3.3 流化态工况下生物质热解的建模
    1.4 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沸石分子筛HZSM-5 连续脱硅-脱铝复合改性
    2.1 引言
    2.2 试验原料与方法
        2.2.1 试验原料与预处理
        2.2.2 HZSM-5 分子筛NaOH碱处理及水热复合改性
        2.2.3 复合改性分子筛催化剂表征
        2.2.4 Py-GC/MS生物质催化热解分析仪
        2.2.5 热解产物评价分析指标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复合改性HZSM-5 分子筛催化剂表征
        2.3.2 热解温度对废弃竹屑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2.3.3 复合改性HZSM-5 分子筛催化性能测试
        2.3.4 HZSM-5 分子筛不同复合改性方式对芳香烃选择性影响
        2.3.5 HZSM-5 连续脱硅-脱铝复合改性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碱性金属氧化物与HZSM-5 协同催化脱氧
    3.1 引言
    3.2 试验原料与方法
        3.2.1 试验原料与预处理
        3.2.2 介孔多元碱性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制备
        3.2.3 碱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表征
        3.2.4 快速催化裂解反应器
        3.2.5 产物分析指标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商业碱性金属氧化物与HZSM-5 联合催化热解
        3.3.2 介孔多元碱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合成及脱氧性能探究
        3.3.3 介孔多元碱性金属氧化物与HZSM-5 双级催化热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与多氢原料双级共催化热解特性
    4.1 引言
    4.2 试验原料与方法
        4.2.1 试验原料与预处理
        4.2.2 热解反应器
        4.2.3 评价指标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生物质与废弃油脂单级催化共热解
        4.3.2 CaO与 HZSM-5 双级共催化热解废弃竹屑与废轮胎
        4.3.3 MgO与 HZSM-5 双级催化共热解废弃竹屑与废弃润滑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弃竹屑流化床/固定床双级共催化重整机制
    5.1 引言
    5.2 试验原料与方法
        5.2.1 试验原料与预处理
        5.2.2 热解反应器
        5.2.3 评价指标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热解及催化重整温度对产物产率及组分分布的影响
        5.3.2 原位及非原位催化裂解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5.3.3 金属氧化物与HZSM-5 催化重整模式对产物选择性影响
        5.3.4 串联反应器条件下共热解产物的双级催化重整特性
        5.3.5 复合改性HZSM-5与MgO连续双级催化重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化态下废弃竹屑热解过程CFD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CFD数值模拟所涉及基本方程
    6.3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模型
        6.3.1 生物质组分热解动力学模型
        6.3.2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6.3.3 CFD模拟过程中所涉及物质组分的物性参数
    6.4 流化床反应器的物理模型及相关边界条件的设定
        6.4.1 物理模型
        6.4.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6.5 CFD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5.1 典型工况下流化床反应器出口质量流量随时间变化
        6.5.2 模拟反应温度对废弃竹屑热解三相产物的影响
        6.5.3 废弃竹屑热解三相产物试验值与模拟结果比较
        6.5.4 不同反应工况对热解三相产物产率影响的预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食品和药品中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技术的发展
    1.3 常用的在线衍生化试剂
    1.4 在线衍生化反应机理
    1.5 在线衍生化反应装置
        1.5.1 热丝裂解器
        1.5.2 管式炉裂解器
        1.5.3 居里点裂解器
    1.6 在线衍生化技术的应用
        1.6.1 油脂
        1.6.2 天然树脂
        1.6.3 木质素
        1.6.4 氨基酸和蛋白质
        1.6.5 腐殖质
        1.6.6 糖类物质
        1.6.7 合成聚合物
    1.7 在线衍生化技术的优点与不足
        1.7.1 在线衍生化技术的优点
        1.7.2 在线衍生化技术的不足
    1.8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分析棉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溶液的配制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色谱条件
        2.2.5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条件的优化
        2.3.1.1 甲基化试剂的选择
        2.3.1.2 温度对甲基化效率的影响
        2.3.1.3 甲基化试剂用量的选择
        2.3.2 棉籽仁中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3 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4 棉籽仁与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2.3.5 棉籽仁中其他物质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测定聚山梨酯80中的脂肪酸组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溶液的配制
        3.2.3 色谱条件
        3.2.4 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操作步骤
        3.2.5 离线甲基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操作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条件的优化
        3.3.1.1 甲基化试剂的选择
        3.3.1.2 温度对甲基化效率的影响
        3.3.1.3 进样方式以及甲基化试剂用量的选择
        3.3.2 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的测定
        3.3.3 离线甲基衍生化-气相色谱法的测定
        3.3.4 两种方法的对比
        3.3.5 聚山梨酯80中其他物质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创新点和展望
    4.1 总结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热裂解气质技术在卷烟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热裂解气质技术和装置
    1.1 热裂解气质技术
    1.2 热裂解色谱装置
2 热裂解气质技术在卷烟工业中的应用
    2.1 卷烟原料热裂解行为的研究
    2.2 卷烟辅料热裂解行为的研究
    2.3 烟草致香物、潜香成分和天然香料热裂解行为的研究
        2.3.1多酚类。
        2.3.2 氨基酸。
        2.3.3 醛酮类。
        2.3.4 糖苷。
        2.3.5 天然香料。
3 展望

(10)基于RQL原理的富油裂解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低排放燃烧室设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富油燃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贫油燃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正庚烷燃烧机理的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3.1 正庚烷燃烧机理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CFD结合燃烧机理计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及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CHEMKIN简介
        2.2.1 CHEMKIN的软件结构
        2.2.2 CHEMKIN的求解过程
        2.2.3 化学反应计算模型
    2.3 CFD简介
        2.3.1 基本控制方程
        2.3.2 湍流流动模型
        2.3.3 湍流燃烧模型
        2.3.4 污染物生成模型
    2.4 CFD结合燃料燃烧机理计算的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正庚烷燃烧机理的构建及验证
    3.1 引言
    3.2 正庚烷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与简化
        3.2.1 详细化学动力学模型
        3.2.2 框架化学动力学模型
        3.2.3 简单化学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3.3 模型有效性验证
        3.3.1 简化机理与详细机理对比验证
        3.3.2 NO_x预测结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富油燃烧段的方案设计与优化
    4.1 引言
    4.2 富油裂解器的主要参数确定
    4.3 方案一的几何结构及分析
        4.3.1 方案一几何结构
        4.3.2 方案一的性能分析
    4.4 方案二的几何结构及分析
        4.4.1 方案二的几何结构
        4.4.2 方案二的性能分析
    4.5 方案三的几何结构及分析
        4.5.1 方案三的几何结构
        4.5.2 方案三的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富油裂解器裂解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管束式裂解器的模拟性能
        5.2.1 当量比变化对裂解的影响
        5.2.2 空气流量变化对裂解的影响
    5.3 排放性能分析
        5.3.1 ENERGICO软件简介
        5.3.2 ENERGICO模拟排放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Ethylene Pyrolyzer(论文参考文献)

  • [1]热裂解-质谱微塑料检测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D]. 张向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工业连续化有机废弃物裂解技术工程案例分析[D]. 张海敏.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公交车主要内饰材料的热稳定性与安全研究[D]. 郭一铭.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4]准东煤混煤热解特性实验研究[D]. 汪沪军. 安徽工业大学, 2019
  • [5]油砂沥青热化学转化基础研究[D]. 郝俊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6]生物质分段热解规律及生物油特征组分分析[D]. 蔡雯雯. 东南大学, 2019(06)
  • [7]生物质双级催化重整制备高品位液体燃料机制研究[D]. 王佳. 东南大学, 2018
  • [8]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食品和药品中脂肪酸组成的研究[D]. 邱若风.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9]热裂解气质技术在卷烟工业中的应用[J]. 杨皓,刘文静.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4)
  • [10]基于RQL原理的富油裂解器设计[D]. 于程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乙烯裂解器中的温度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