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红花油中脂肪酸的比较

不同来源红花油中脂肪酸的比较

一、不同产地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琼琼[1](2021)在《新疆无刺红花功能因子提取、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具有适宜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生长的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世界最大的红花原产地。“无刺红花”是红花的杂交品种,在新疆种植面积达4万多公顷。红花富含多酚、黄酮、色素、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心肌缺血、降血脂及免疫调节等功能。红花中功能因子的提取、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对提高新疆红花的精深加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疆无刺红花为原料,在优化多酚、黄酮和多糖提取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及抗癌细胞增殖活性;并采用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质谱(Mass Spectrum,MS)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最后研究了带壳和脱壳制油对红花籽油品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红花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超声波辅助提取(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UAE)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UAE提取红花多酚和黄酮的最佳工艺为:温度42.5℃、乙醇浓度79%、时间40.3 min、液料比52.7 m L/g,在此条件下多酚含量为5.69 mg/g,黄酮含量为10.74 mg/g。UAE提取与常规振荡提取(Conventional oscillation extraction,COE)相比,其提取物具有更强的抗氧化和抗增殖活性。当提取物浓度为0.9 mg/m L时,其1,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分别为40.05%、67.62%和1061.00 U/g,显着高于COE提取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共鉴定了19种化合物。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lsafflor yellow A,HSYA)和红花黄色素B(Safflor yellow B,SYB)占总量的95%以上。(2)研究了热水提取(Hot water extraction,HWE)、碱液提取(Alkali extraction,AE)、超声辅助提取(UAE)、复合酶法辅助提取(Enzyme-assisted extraction,EAE)、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Ultrasonic-assisted enzymatic extraction,UAEE)、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萃取(Ultrasound-assisted deep eutectic solvent extraction,UADESE)和亚临界水萃取(Subcritical water extraction,SWE)等七种方法对红花多糖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ADESE和UAE制备的红花多糖提取率较高,分别为7.72%和6.09%;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红花多糖的化学组成、单糖组成、分子量、Zeta电位存在差异。EAE制备的红花多糖(EAE-CSP)其糖醛酸含量最高(18.82%);UAEE制备的红花多糖(UAEE-CSP)平均分子量最大(2.596×104 Da);UADESE制备的红花多糖(UADESE-CSP)含有最高的负电荷(-12.6 m V);SWE制备的红花多糖(SWE-CSP)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总抗氧化活性(T-AOC)最强,分别为40.80%和0.29 U/m L。(3)以红花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了红花多糖提取工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温度75.5℃,提取时间45.7 min,液料比31.2 m L/g),多糖含量为198.43 mg/g。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两步法分离纯化红花粗多糖(Crude safflower polysaccharide,CSP),得到四种纯化组分SSPs1、SSPs2、SSPs3和SSPs4,并对四个组分的平均分子量和单糖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SP中单糖摩尔百分比含量最高的是半乳糖(4.79%),其次是葡萄糖(3.93%);SSPs1、SSPs2、SSPs3和SSPs4中单糖摩尔百分比含量最高的均是半乳糖,含量分别为14.35%、18.53%、13.90%、12.25%;其次是阿拉伯糖,含量分别为13.54%、11.47%、9.03%、9.94%。(4)以带壳红花籽(Shelled safflower seed,SSS)和脱壳红花籽(De-shelled safflower seed,DSSS)为原料,分别采用超声辅助提取(UAE)和常规溶剂萃取法(Conventional solvent extraction,CSE)提取红花籽油。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籽油理化性质、维生素含量、脂肪酸含量、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红花籽油酸值最高为0.956 mg KOH/g,碘值均≦140 g/100g,过氧化值范围为0.120.13 mmol/kg,符合国标限量。红花籽油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为主,而带壳红花籽油的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维生素E、D、D2、D3含量、总多酚、总黄酮含量,以及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显着高于脱壳红花籽油(p<0.05),表明带壳红花籽制备的油脂品质优于脱壳红花籽制备的油脂。综上所述,本文对新疆无刺红花多酚、黄酮、多糖及红花籽油的提取、生物活性及结构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为新疆红花精深加工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新疆红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董家合[2](2021)在《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几种专用油的研究》文中指出油茶籽油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脂之一,对婴幼儿、孕妇及中老年人具有良好的营养功效。但由于我国油茶籽油市场定位不清晰,未充分利用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缺少针对不同人群的油茶籽专用油研究,制约了油茶籽油行业的发展。因此,本论文以油茶籽油专用油的营养价值为导向,系统比较了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化学组成的影响,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到营养成分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好的油茶籽油优选加工工艺。以最佳工艺制得的油茶籽油为基油,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不同人群专用油配方,为油茶籽油的产品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采用微波和焙炒两种预处理方式以及压榨法、浸出法和水酶法三种加工方式相结合制备了九种工艺的油茶籽油,检测不同预处理方式和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及生育酚、植物甾醇、角鲨烯和总酚等化学组成的影响,通过聚类分析法得到影响油茶籽油营养价值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浸出法脂质得率最高(44.42%);不同加工工艺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为0.30-0.48 mg/g,过氧化值为0.88-6.34 mmol/kg,氧化稳定指数为4.42h-7.13 h;油中含有的主要脂肪酸分别是棕榈酸(9.54%)、硬脂酸(3.12%)、油酸(78.98%)和亚油酸(7.10%);生育酚总量为130.11-148.08 mg/kg,其中压榨法、浸出法、微波浸出法制得的油茶籽油生育酚含量较高;植物甾醇总量为1497.22-1662.48 mg/kg,其中微波压榨法制得的油茶籽油中植物甾醇含量最高,微波预处理有利于提高植物甾醇含量;总酚含量为6.23-8.23 mg/kg,焙炒预处理对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会产生负影响,总酚含量最高的是浸出法制得的油茶籽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预处理方式,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化学组成的影响更为显着。其次,通过研究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DPPH、FRAP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对抗氧化能力影响最大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焙炒压榨法制得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最弱(4.42 h),浸出法最好(7.13 h);压榨法制得的油茶籽油极性组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好为765.56μmol TE/kg;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好为107.17μmol TE/kg;压榨法制得的油茶籽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好为60.11μmol TE/kg。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与生育酚、总酚显着相关,这些酚类物质起到抗氧化作用;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的综合得分有益,微波浸出法是最佳的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最后,以微波浸出法制备的油茶籽油为调和油基油,脂肪酸配比和基油含量最大为约束条件,利用Anaconda数学软件建立模型,确定满足不同人群所需的专用油配方,并通过检测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等营养指标,验证三种不同人群专用油的品质。结果表明,婴幼儿专用调和油的配方为:油茶籽油30.3%、大豆油34.6%、玉米油6%、核桃油29.1%;孕妇专用调和油的配方为:油茶籽油32%、玉米油7.6%、红花籽油16.6%、DHA藻油21.1%、核桃油22.7%;老年人专用调和油的配方为:油茶籽油45.7%、核桃油18.8%、红花籽油15.3%、DHA藻油20.2%。三种专用调和油都具有油茶籽油的风味,脂肪酸配比与建模配比基本一致;酸值(0.19-0.43 mg/g)和过氧化值(8.4-8.9 mmol/kg)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氧化稳定性(6.33-7.79 h)和营养成分生育酚(222.75-234.12 mg/kg)、甾醇(1502.31-1600.45 mg/kg)及角鲨烯(127.87-116.25 mg/kg)含量均优于单品油茶籽油,是高品质的不同人群专用油。综上,本试验开发了以微波浸出法制备的油茶籽油为基油,理化指标良好、脂肪酸组成合理、营养成分丰富的不同人群专用油配方产品,为油茶籽油的开发及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王贺[3](2021)在《10个品系红松仁油成分、性质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文中提出红松仁油是具有抗氧化、降血脂、调节脂类代谢、减肥等功能的高级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生育酚、甾醇等营养物质。红松籽优良品系选育可以提供更高产量的松仁油资源,但目前对红松仁油的研究还主要是对单一品种(品系)的成分、性质和生物活性方面,缺乏对优良品系红松仁油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对10个优良品系红松仁油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抗氧化性进行分析研究;对不同条件下油脂贮藏稳定性进行评价;建立脂肪酸、生育酚、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挥发性成分多元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寻找优良品系松仁油的特征性成分,初步实现红松仁油品系的差异性划分,为红松籽品种选育和红松仁油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红松仁油理化性质研究。对10个品系红松仁油出油率、理化指标、颜色、FTIR进行分析。出油率为54.99%-60.21%,1#的出油率最高。酸价为0.60-1.07 1mg KOH/g、皂化值为 127.48-154.28 mg KOH/g、过氧化值为 0.14-0.38 meq/kg,碘值为96.253-142.43 g I2/100 g,不同品系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1#的酸价最低,较其他品系的新鲜度更高,3#的碘值最高,较其他品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更高,4#的过氧化值最小,与其他品系相比不易酸败,8#的皂化值最小,与其他品系相比纯度更高。不同品系籽油的色差值中a*值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2#的L*值最低,其余9个品系间无显着差异(p>0.05),且2#的b*值最大;FTIR可以看出10个品系红松仁油三酰甘油水解程度低。(2)红松仁油化学成分研究。分别对10个品系红松仁油的脂肪酸组成、生育酚组成、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测定了总多酚及总黄酮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0个品系红松仁油上述成分有显着差异(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56.88%、34.07%、11.50%,皮诺敛酸的含量9.19-17.15%,10#的相对含量最高。不同品系之间总多酚、总黄酮含量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总多酚的含量为287.04-450.19 mg GAE/kg,总黄酮含量为35.91-47.27 mg RE/kg。总生育酚值含量为 25.05 mg/100 g(2#)至 32.36 mg/100 g(1#),其中α-生育酚含量最高的是1#(19.89 mg/100 g),γ-生育酚含量最高的是7#(13.03 mg/100 g),δ-生育酚含量最高的是6#(1.17 mg/100 g)。红松仁油中共鉴定出163种挥发性成分,以烃类、醛类、醇类和酯类为主,主要贡献风味的物质为醛类、醇类和酯类,分别是2,4-癸二烯醛、3-甲基-2-丁醛、辛醛、壬醛、环己醇、2-环己烯-1-醇、3-己烯-1-醇和2-己烯-1-醇、1-十二烯-3-醇、环戊醇和乙酸乙酯。(3)红松仁油抗氧化性研究。分别对松仁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FRAP清除能力进行测定。清除DPPH自由基IC50值范围为28.28-41.52 mg/mL,清除羟基自由基IC50值范围为65.94-81.24 mg/mL,清除ABTS自由基IC50值范围为 82.34-1.3.05 mg/mL,FRAP 值范围为 2.01-6.92 mmol/L。7#除对 FRAP 能力较弱,对清除DPPH、OH、ABTS自由基的能力表现最强(p<0.05),6#的FRAP能力最强(p<0.05),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红松仁油抗氧化能力不同。不同成分(脂肪酸、生育酚、总多酚、总黄酮)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不同,抗氧化能力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生育酚含量对抗氧化能力影响较大。(4)红松仁油贮藏稳定性评价。探讨不同贮藏温度(4、25、40、60℃)下红松仁油酸价和过氧化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趋势,采用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并采用25℃贮藏条件下红松仁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对模型进行校验。结果表明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温度越高变化速率越快,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72、0.83,说明酸价、过氧化值的变化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25℃贮藏的红松仁油进行验证分析,此预测模型能比较准确预测贮藏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5)红松仁油指纹图谱构建。对脂肪酸组成、生育酚组成、挥发性成分及FTIR光谱进行指纹图谱构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品间脂肪酸图谱的相似度具有极高的整体相似性,不同样品间的相似度均达0.95以上,共提取了 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15%,C18:1、C16:0、C18:0、C20:2是红松仁油的主要特征脂肪酸成分,聚类分析将10个品系红松仁油聚为三类;10个品系红松仁油生育酚图谱与标准指纹图谱间的相似度均为0.965以上,根据聚类分析聚为3类;10个品系红松仁油FRIR图谱与标准图谱间的相似度达0.98以上,主成分分析(PCA)中前两个主成分的总贡献率为80.36%,PC1上载荷为3010 cm-1,与-OH的特征吸收有关,PC2上为正值的最大的两个波长处1432 cm-1和2036 cm-1分别与碳水化合物的纤维素CH键以及羰基的二级泛频振动有关;10个品系红松仁油中各组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着显着差异。电子鼻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对数据处理,发现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97.17%、88.81%,说明传感器识别度高、各个品系间区分度好。

祖述冲[4](2020)在《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针对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林区6个不同产地采集的红松籽开展了红松籽资源评价研究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在红松籽的资源属性特征评价方面:其资源形态特征,红松籽的平均籽长、籽宽、籽厚、长宽比、长厚比、籽壳厚是确定红松籽筛分、脱壳的技术参数,平均千粒重干重、平均含水率是确定红松籽运输和储存的技术参数,平均出仁率可评估红松籽原料的优劣和预期产量;其资源化学特征,红松籽仁的平均含油率为63.71%,是目前已知含油量较高的油料之一;红松籽仁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91.94%,皮诺敛酸的平均含量为14.98%;其资源禀赋特征,营造25年结籽的人工红松林,不仅比需80年结籽的天然红松林结籽周期短,而且单产产量高、千粒重重,嫁接苗植苗培育人工红松林6年结实,超过野生红松籽千粒重,皮诺敛酸含量优于野生红松籽;说明人工红松籽的资源禀赋优势可充分满足红松籽油精深加工对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的需求。2、在红松籽油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方面: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提取率最高,过氧化值最低。与野生红松籽仁相比,人工红松籽仁出油率升高、皮诺敛酸含量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油渣中的残油率降低。工艺放大实验,出油率为60.80%,是目前出油率最高的红松籽油提取工艺;不同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迷迭香提取物能够有效提高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抗氧化性结果显示,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自由基能力以及Fe2+还原力,酶解红松籽油均比传统加工红松籽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单因素法优化得到红松籽油包合物的最优制备工艺,红松籽油固化率为70.95%,含油率为26.88%,激光粒度仪、FTIR、1H-NMR、DSC、TGA、XRD、SEM检测结果表明:与β-环糊精晶体结构相比包合物呈低结晶态,热稳定性与β-环糊精相似;工艺放大实验,所得红松籽油固化率为69%、含油率为27%;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包合物组与红松籽油相比,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皮诺敛酸脂肪酶浓缩法和尿素包合的最优纯化工艺结果显示,皮诺敛酸的纯度为93.51%,得率为13.56%。3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有:(1)应用资源属性特征理论和方法对人工红松籽和野生红松籽进行资源评价研究,说明人工红松籽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可满足红松籽精深加工对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的需求;(2)应用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并工艺放大实验,人工红松籽仁与野生红松籽仁相比,出油率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皮诺敛酸含量高,油渣残油率低,证明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是先进的制油工艺;(3)应用β-环糊精法固体包合红松籽油并进行工艺放大实验,固化率和含油率均为最高,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也明显提高;(4)应用脂肪酶浓缩和尿素络合纯化综合法纯化红松籽油中的皮诺敛酸,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皮诺敛酸的纯度和得率均为最高。本论文研究开展的红松籽资源属性特征方面的资源评价为红松籽精深加工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研制出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红松籽油中高纯度皮诺敛酸纯化工艺,为我国红松籽精深加工提供了先进技术。

黎玲玲[5](2020)在《番茄籽油调节小鼠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籽油是一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植物甾醇等活性成分的新食品原料,具有改善脂质代谢紊乱、调节肠道菌群的潜能。鉴于此,本文以番茄籽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脂肪酸、有益伴随物组成和含量,研究番茄籽油对小鼠脂质代谢紊乱的预防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理。同时,考察番茄籽油对高脂膳食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番茄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番茄籽油脂肪酸特性分析及有益伴随物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番茄籽油含有9种主要脂肪酸,其中总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3%,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3%,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0.7%,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5.0%,亚油酸含量最为丰富。番茄籽油中番茄红素含量为34.8 mg/kg,β-胡萝卜素含量为37.2 mg/kg,豆甾醇含量为243.0 mg/kg,β-谷甾醇含量为396.5 mg/kg。2.番茄籽油预防小鼠脂质代谢紊乱。考察低、高剂量番茄籽油对高脂膳食C57BL/6J小鼠血脂、肝脂、粪脂,以及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籽油可有效预防高脂膳食诱导的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及氧化应激,具体表现为:番茄籽油显着降低小鼠最终体重(-9.3%)、体重增量(-32.2%)以及腹部脂肪质量(-30.2%);显着降低血浆总胆固醇水平(-34.1%)、甘油三酯水平(-23.8%)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4.8%);显着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79.5%);显着降低肝脏胆固醇(-28.2%)和脂肪酸(-47.2%)水平,有效预防肝脏脂肪变性,促进粪便胆固醇排泄。此外,番茄籽油显着增加小鼠血浆过氧化氢酶活力(+81.2%),显着降低血浆丙二醛含量(-19.1%);显着增加肝脏总抗氧化能力(+15.6%)、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18.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22.2%)。3.番茄籽油预防小鼠脂质代谢紊乱的机理探索。结果表明,番茄籽油显着上调肝脏脂酶(H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长链脂肪酸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L)、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肝脏X核受体α(LXRα)、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和B类清道夫Ⅰ型受体(SR-B1)的基因表达。番茄籽油可能通过以下途径预防脂质代谢紊乱:(1)激活HL、PPARα和ACADL加速脂肪酸β-氧化;(2)通过“LXRα-CYP7A1-胆汁酸”途径加快胆固醇代谢;(3)激活ABCA1和SR-B1促进胆固醇逆转运。4.番茄籽油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番茄籽油对高脂膳食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籽油可改善高脂膳食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显着增加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理研菌属和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小鼠血脂水平与理研菌属呈正相关,与乳酸杆菌属呈负相关。

梁慧珍,许兰杰,余永亮,谭政委,杨红旗,董薇,李磊,李春明,刘新梅,张收良[6](2021)在《红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评价与分析》文中认为建立有效的红花籽品质评价方法,筛选发掘红花籽优异资源,为优质红花品种选育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以82份不同产地的红花籽为实验材料,测定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和9种组分含量,采用隶属函数转化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综合评价红花籽油的主要营养品质特征。82份红花籽油脂肪酸和9种组分含量各有差异,变异系数在0.98%~111.99%之间;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2.16~27.23 mg/100 g,亚油酸平均质量分数为78.54%~82.45%。相关性分析发现,脂肪酸与亚油酸(C18:2)和棕榈酸(C16:0)呈显着正相关,与油酸(C18:1n12、C18:1n9)分别呈极显着和显着负相关。PCA将9个营养组分指标简化为3个PC因子,PC1包括亚油酸(C18:2)、油酸(C18:1n9)、硬脂酸(C18:0)和二十四烷酸(C24:0);PC2包括棕榈酸(C16:0)和亚麻酸(C18:3);PC3包括油酸(C18:1n12)、二十碳烷酸(C20:0)和二十碳一烯酸(C20:1)。3个PC贡献率分别为42.721%、30.426%和16.435%,累计贡献率为89.852%。根据各因子隶属函数值和权重,分析红花籽油主要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排名,筛选出综合品质评价得分靠前的10份种质:09新疆红花、24云南红花、05四川红花、41辽宁红花、66封丘红花、55卫辉红花、32河北红花、71亳州红花、22延津红花、78江苏红花。

姚静雯[7](2019)在《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纯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油酸和棕榈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在预防癌症、治疗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在营养、医疗保健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为了得到高含量的亚油酸和棕榈油酸,采用不同的提纯工艺对红花籽油中的亚油酸及沙棘果油中的棕榈油酸进行分离纯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选用亚油酸含量为75%左右的红花籽油为原料。利用NaOH进行皂化反应,H2SO4进行酸化处理,并对反应过程中的碱用量、醇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酸用量等因素进行了探究。皂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油脂:浓度5%乙醇水溶液(w/w)=1:3,NaOH的量按皂化当量的1.1加入,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 h,此时皂化反应基本完成;酸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H2SO4的加入量为加入NaOH量的1.1倍,酸化温度80℃,此时酸值在192.50 mgKOH/g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完成。红花籽油经皂化酸化处理后,脂肪酸的得率为85.41%。然后,以红花籽油经过皂化酸化反应后得到的混合脂肪酸为原料,采用冷冻结晶法进行分离,考察了溶剂种类(甲醇、乙醇、丙酮)、溶油质量比、冷冻时间、冷冻温度四个因素对亚油酸含量及其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脂肪酸:乙醇(w/w)=1:1,冷冻温度-20℃,冷冻时间4 h,得到的亚油酸含量为78.81%,收率为91.34%。最后,利用尿素包合法对混合脂肪酸进行分离。考察了尿素用量、溶剂种类(甲醇、乙醇)、乙醇用量、加热时间、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及包合次数对产物的碘值及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用量是影响亚油酸纯度和收率的主要因素。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尿素用量为混合脂肪酸质量的1.52倍,溶剂用量为尿素的4倍,包合温度-5℃,包合时间8 h,包合3次。在此工艺条件下,亚油酸的含量可从76.98%提高到92.30%。以沙棘果油分离纯化棕榈油酸。用甲酯化降低沙棘果油的酸值,然后采用酯交换的方法制备混合脂肪酸甲酯,其中KOH用量占油脂质量分数的1%,甲醇用量为油脂质量分数的3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 h,此时混合脂肪酸甲酯的收率为87.10%。之后在回流比为15、塔顶操作压力40 Pa的真空条件下,减压精馏可获得C16的脂肪酸甲酯产品,含量在98%。其中脂肪酸甲酯中棕榈油酸甲酯含量为44.64%,棕榈酸甲酯的含量为53.43%。再对所得C16甲酯进行压滤,考察了溶剂用量、冷冻温度、压力、加压时间对棕榈油酸甲酯纯度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压滤参数:C16甲酯:乙醇(w/w)=1:2,结晶温度为5℃,压滤压力7 MPa,加压时间60 s,经过三次压滤操作,棕榈油酸甲酯的含量高达92.18%。综上所述,分别通过冷冻结晶法和尿素包合法对红花籽油制备的混合脂肪酸进行了分离纯化,亚油酸的含量分别可达到78.81%,92.30%;通过减压蒸馏和压滤的方法对沙棘果油制备的混合脂肪酸甲酯进行分离纯化,棕榈油酸的含量可达到92.18%。

朱柏雨,李亚波,姜媛媛,佘启惠,苟丽琼,张利[8](2019)在《川红花籽油理化性质及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溶剂浸出法提取川红花籽油,并测定了理化性质,再分别通过琼脂扩散法,检测川红花籽油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OH能力以及还原力,评价其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川红花籽含油率为20.56%,酸值为2.32 mg KOH/g,碘值为139.27 g I·100-1·g-1,皂化值为197.41 mg KOH/g,过氧化值为7.31 mmol/kg,不皂化物为10.5 g/kg。当川红花籽油浓度为15%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66 mm,11.09 mm,9.91 mm和10.29 mm,清除DPPH自由基,·OH的半数浓度(IC50)分别为2.7%、0.43%,同时具有一定的还原力。

陈卓[9](2018)在《新疆红花籽油特征挥发性香气分析在品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疆是中国红花的最大产区和主要生产基地,产量占到全国的80%,其籽作为传统油料制取的可食用植物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高附加值,为快速有效地评价与监管新疆红花籽油资源,本试验以新疆红花籽为原料,研究了新疆红花籽油的特征挥发性香气,对采用不同工艺和不同来源的红花籽油的特征挥发性香气进行探索讨论,从此进一步对特征挥发性香气在新疆红花籽油品质控制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本课题旨在通过广泛搜集样品,大量分析不同来源新疆红花籽油特征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采集不同品种及制备工艺中红花籽油挥发性性香气成分,结合气相-质谱(GC-MS)联用技术,采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来源红花籽油挥发性性香气成分进行初步鉴定及分析;通过气相–相对香气活度-质谱(GC-ROVA-MS)联用技术,确认其特征香气指纹信息,并构建新疆红花籽油特征香气指纹图谱;进一步通过灰色关联法验证新疆红花籽油特征香气指纹图谱判别检测红花籽油质量模型的准确性。结果与结论:(1)采用HS-SPME-GC/MS对新疆不同红花品种的籽油进行分析,共鉴定出68种挥发性物质,结合香气阈值分析确定对红花籽油整体香气影响比较显着的有醛类、醇类、杂环类及少数烯类,感官评定表明三个不同品种之间红花籽整体特征香气由弱到强依次为HH-4>HH-1>HH-2,并且不同品种红花籽油香气属性中青草味、蘑菇味、油脂味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对4种不同制备工艺的籽油挥发性成分结合ROAV值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组成存在显着性差异,除HPO的最大香气贡献组分为1-辛烯-3-酮外,其余三种工艺均为壬醛。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和系统聚类法对不同来源的籽油进行分析,发现新疆红花籽油的来源与挥发性香气成分存有一定相关性,并且利用该方法可以较好的区分不同来源的红花籽油。(2)整体特征香气显着的HH-4型红花籽经物理冷榨制取籽油理化指标如下:亚油酸的含量为(C18:2)81.28%,相对密度为0.9254,水分及挥发物为0.01%,碘值是141 gI/100g,皂化值为188 mgKOH/g,酸价为0.49 mg/g,过氧化值为4.8 mmol/kg,结果表明该品种提取的红花籽油的营养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级压榨红花籽油的标准,且亚油酸(81.28%)含量丰富。(3)通过对新疆6组不同来源红花籽油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筛选出13个共有指纹峰,并结合ROVA值共筛选出6种新疆红花籽油共有特征香气物质,建立了能够反映新疆红花籽油特征香气的指纹图谱;结通过对指纹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相似度、重叠率及图谱灰色关联系数等参数的研究表明:所建立的特征香气指纹图谱构建合理,量化描述指纹图谱相似性较好,指纹图谱的整体相关性较好,并能依据特征香气指纹图谱信息将红花籽油和其他种类植物油进行有效区分。(4)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建立的红花籽油和其掺伪低劣红花籽油判别模型对检测样本的正确识别率为100%,表明新疆红花籽油香气指纹信息通过与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实现红花籽油和其掺伪低劣红花籽油的有效检测及准确判别,并通过热图处理技术实现信息可视化。

丁泽人[10](2018)在《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的胃肠道吸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研究原料-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是由红花籽油所含亚油酸和亚麻籽油提取物所含α-亚麻酸按一定比例科学配伍制成(即LA和ALA复合油),在前期研究已经明确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有良好降血脂功能的基础上对其胃肠道吸收特性进行研究。为缩短亚麻籽油提取物的制备周期开发了高速剪切皂化-冷冻分离制备工艺;为寻找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快捷配制方法,基于碘值与脂肪酸组成的关系,提出推想,并利用数学原理结合碘值、系列复合油脂肪酸组成分析验证之,绘制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为明确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的吸收特性,基于外翻肠囊法对其胃肠道最佳吸收部位、时间、给药浓度进行研究,并通过吸收转运、吸收速率参数计算与分析获知其胃肠道转运机制。结果如下:(1)首先以亚麻籽油为原料,以课题组前期皂化中和纯化一体法制备亚麻籽油提取物工艺为基础,开发出了高速剪切皂化-冷冻分离法亚麻籽油提取物制备新工艺,经过优化确定的亚麻籽提取物制备工艺为:于95%亚麻籽油与5%水的混合体系中加入4%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浴溶解后,10000 rmp高速剪切1 min后,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按亚麻籽油皂化值1.5倍量计),同条件高速剪切皂化3 min。皂化后以30%硫酸水溶液中和,静置分液取油层,食盐水、自来水、蒸馏水分步多次洗涤至中性,-10℃冷冻24小时后取出冷冻离心分离上层液状油,弃去下层固体,如此反复三次后,所得的产物脱除微量水分即得亚麻籽提取物。(2)在开发高速剪切皂化-冷冻分离法制备亚麻籽油提取物新工艺的过程中,基于对原料亚麻籽油、亚麻籽油提取物的实测碘值、理论碘值与亚麻籽油、亚麻籽油提取物中所含多不饱和脂肪总量的对比分析,发现理论碘值和实测碘值的变化与油脂或提取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正相关,且变化趋势的单调性一致;由此提出“可利用油脂或提取物的实测碘值作为衡量油脂或提取物中已确定的不饱和脂肪酸种类的含量依据”的推想;并利用“连续函数求和原理”和“复合函数连续定理”制定出“红花籽油占比-复合油碘值复配标曲”(Y=-38.143X+180.24,r=0.9854)及复合油LA/ALA值倒数-碘值对数值复配标曲(Y=0.0215X+2.1883,r=0.9733),验证了推想。(3)基于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外翻肠囊法吸收转运实验获知其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段,最佳吸收时间为120 min;最佳给药浓度为1.026 mg/ml,相当于60 Kg的人体给予4.89 g/人/d;通过分析明确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的胃肠道吸收特性是:以单向吸收转运机制,具有浓度依赖特征的自由扩散模式在十二指肠段选择性吸收。

二、不同产地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产地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无刺红花功能因子提取、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红花概述
    1.2 红花的功能性
        1.2.1 抗凝血和抗血栓特性
        1.2.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1.2.3 抗纤维化作用
        1.2.4 抗炎作用
        1.2.5 抗氧化活性
        1.2.6 免疫调节活性
        1.2.7 神经保护作用
        1.2.8 其他药理活性
    1.3 红花的功能因子及其生物活性
        1.3.1 醌查尔酮
        1.3.2 类黄酮及其苷类
        1.3.3 生物碱
        1.3.4 聚乙炔
        1.3.5 多糖类化合物
        1.3.6 脂肪酸类化合物
        1.3.7 其他化合物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红花多酚、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5.2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多糖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1.5.3 红花多糖提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5.4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籽油品质的影响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红花多酚、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方法
        2.2.2 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2.2.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2.4 抗A549 细胞增殖活性的测定
        2.2.5 多酚、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分析
        2.2.6 扫描电镜分析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2.3.3 扫描电镜分析
        2.3.4 抗氧化活性分析
        2.3.5 抗A549 细胞增殖活性
        2.3.6 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多糖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红花多糖的制备
        3.2.2 化学成分测定
        3.2.3 单糖组成测定
        3.2.4 分子量测定
        3.2.5 红外光谱分析
        3.2.6 热重分析
        3.2.7 Zeta电位分析
        3.2.8 扫描电镜分析
        3.2.9 刚果红实验
        3.2.10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2 不同红花多糖提取物化学成分
        3.3.3 不同红花多糖的热重分析
        3.3.4 不同红花多糖的分子量
        3.3.5 不同红花多糖的单糖组成
        3.3.6 不同红花多糖的FT-IR光谱分析
        3.3.7 不同红花多糖的扫描电镜分析
        3.3.8 不同红花多糖的刚果红实验
        3.3.9 不同红花多糖的Zeta电位
        3.3.10 不同红花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花多糖提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剂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红花多糖的提取
        4.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4.2.3 化学成分的测定
        4.2.4 单糖组成测定
        4.2.5 分子量测定
        4.2.6 红外光谱分析
        4.2.7 热重分析
        4.2.8 Zeta电位分析
        4.2.9 扫描电镜分析
        4.2.10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2.11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实验
        4.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4.3.3 多糖的分离纯化
        4.3.4 多糖的热重分析
        4.3.5 分子量分析
        4.3.6 单糖组成分析
        4.3.7 FT-IR光谱分析
        4.3.8 扫描电镜分析
        4.3.9 Zeta电位分析
        4.3.10 抗氧化活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籽油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剂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红花籽油的提取
        5.2.2 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5.2.3 脂肪酸测定
        5.2.4 维生素测定
        5.2.5 红花籽油微量组分测定
        5.2.6 抗氧化活性测定
        5.2.7 扫描电镜分析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出油率分析
        5.3.2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5.3.3 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5.3.4 维生素含量分析
        5.3.5 多酚及黄酮含量分析
        5.3.6 抗氧化活性分析
        5.3.7 扫描电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几种专用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油茶籽的发展及制油工艺现状
        1.1.1 油茶籽及油茶籽油
        1.1.2 我国油茶籽加工工艺研究现状
    1.2 油茶籽油的组成特征研究
        1.2.1 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1.2.2 多酚
        1.2.3 生育酚
        1.2.4 植物甾醇
        1.2.5 角鲨烯
    1.3 油茶籽油的功能特性研究
        1.3.1 油茶籽油与抗氧化
        1.3.2 油茶籽油的营养功效
    1.4 以油茶籽油为基油的调和油发展现状
    1.5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调和油的研究现状
        1.5.1 婴幼儿调和油研究现状
        1.5.2 孕妇调和油研究现状
        1.5.3 老年人调和油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意义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化学组成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主要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脂质提取
        2.2.2 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2.2.3 脂肪酸的测定
        2.2.4 生育酚的测定
        2.2.5 植物甾醇的测定
        2.2.6 角鲨烯的测定
        2.2.7 总酚的测定
        2.2.8 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加工工艺制备油茶籽油脂质得率的比较
        2.3.2 不同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的比较
        2.3.3 不同加工工艺制备油茶籽油脂肪酸的比较
        2.3.4 不同加工工艺制备油茶籽油生育酚的比较
        2.3.5 不同加工工艺制备油茶籽油植物甾醇的比较
        2.3.6 不同加工工艺制备油茶籽油角鲨烯的比较
        2.3.7 不同加工工艺制备油茶籽油总酚的比较
        2.3.8 分层聚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1 主要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验试剂
        3.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3.2.2 清除自由基测定样品制备
        3.2.3 DPPH法的测定
        3.2.4 FRAP法的测定
        3.2.5 ABTS法的测定
        3.2.6 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比较
        3.3.2 不同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3.3.3 不同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3.3.4 不同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3.3.5 主成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人群调和油配方研究及营养成分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主要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验试剂
        4.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十种原料油脂肪酸成分的测定
        4.2.2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调和油的调配方案
        4.2.3 调和油的制备工艺
        4.2.4 调和油营养成分的测定
        4.2.5 调和油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4.2.6 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十种原料油脂肪酸成分的结果
        4.3.2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调和油的配方
        4.3.3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调和油基本理化性质
        4.3.4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调和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4.3.5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专用调和油营养成分的试验结果
        4.3.6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专用调和油氧化稳定性的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10个品系红松仁油成分、性质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松及松籽简介
    1.2 红松仁油研究现状
        1.2.1 红松仁油提取方法
        1.2.2 红松仁油成分
    1.3 红松仁油生理功能
    1.4 坚果油贮藏稳定性研究
    1.5 指纹图谱研究现状
        1.5.1 指纹图谱建立方法
        1.5.2 指纹图谱解析方法
        1.5.3 红松仁油指纹图谱建立的必要性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10个品系红松仁油理化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油脂提取
        2.3.2 理化性质测定
        2.3.3 颜色测定
        2.3.4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检测
        2.3.5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红松籽出油率比较
        2.4.2 红松仁油理化指标的比较
        2.4.3 红松仁油颜色的比较
        2.4.4 FTIR红外检测
    2.5 本章小结
3 10个品系红松仁油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脂肪酸组成分析
        3.3.2 总酚含量测定
        3.3.3 总黄酮含量测定
        3.3.4 生育酚测定
        3.3.5 挥发性成分分析
        3.3.6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红松仁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3.4.2 红松仁油总多酚、总黄酮含量比较
        3.4.3 红松仁油生育酚组成及含量比较
        3.4.4 红松仁油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10个品系红松仁油抗氧化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3.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3.3 总还原力测定
        4.3.4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3.5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4.4.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4.4.3 FRAP的比较
        4.4.4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4.4.5 红松仁油抗氧化能力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10个品系红松仁油贮藏稳定性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检测方法
        5.3.2 氧化动力学模型建立
        5.3.3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贮藏温度对酸价的影响
        5.4.2 贮藏温度对过氧化值的影响
        5.4.3 红松仁油氧化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6 10个品系红松仁油指纹图谱构建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脂肪酸组成测定
        6.3.2 生育酚组成测定
        6.3.3 FTIR测定
        6.3.4 挥发性成分测定
        6.3.5 数据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红松仁油脂肪酸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6.4.2 红松仁油生育酚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6.4.3 红松仁油FTIR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6.4.4 红松仁油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松籽资源评价与红松籽精深加工对我国红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
        1.1.1 我国红松籽资源的加工利用正在向由以原料粗加工为主向以原料精深加工为主的的战略方向转变
        1.1.2 红松籽精深加工将有利促进我国红松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红松籽的资源属性特征
        1.2.1 红松籽的资源形态特征
        1.2.2 红松籽的资源化学特征
        1.2.3 红松籽的资源禀赋特征
    1.3 红松籽油是我国食用植物油中的一个新油种
        1.3.1 食用植物油概述
        1.3.2 红松籽油概述
    1.4 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工艺研究
    1.5 红松籽油包合物工艺研究
        1.5.1 喷雾干燥法
        1.5.2 物理吸附法
        1.5.3 复合凝聚法
        1.5.4 乳液聚合法
        1.5.5 分子包埋法
    1.6 皮诺敛酸的纯化工艺研究
        1.6.1 低温结晶法
        1.6.2 分子蒸馏法
        1.6.3 精馏分离法
        1.6.4 吸附分离法
        1.6.5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1.6.6 脂肪酶浓缩法
        1.6.7 尿素络合法
    1.7 课题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7.1 解决的问题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红松籽资源属性特征的资源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红松籽的采集
        2.3.2 红松籽资源形态特征测定
        2.3.3 红松籽资源化学特征测定
        2.3.4 红松籽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2.4 结果和分析
        2.4.1 红松籽的资源形态特征
        2.4.2 红松籽的资源化学特征
        2.4.3 红松籽的资源禀赋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与理化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红松籽的预处理
        3.3.2 红松籽仁含油量计算
        3.3.3 红松籽油提取率计算
        3.3.4 红松籽粕残油率计算
        3.3.5 不同工艺对红松籽油提取率影响
        3.3.6 固体酶制剂的筛选
        3.3.7 红松籽油提工艺单因素优化
        3.3.8 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检测
        3.3.9 红松籽油脂肪酸成分检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红松籽仁的含油量
        3.4.2 不同红松籽油提取工艺的出油率、提取率及籽粕残油率
        3.4.3 提取酶的选择结果
        3.4.4 松籽油的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单因素优化
        3.4.5 松籽油提取最优工艺验证
        3.4.6 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检测(脂肪酸成分分析)
        3.4.7 红松籽油的脂肪酸成分检测
    3.5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实验技术方案
        3.5.1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实验
        3.5.2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流程图
    3.6 本章小结
4 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过氧化值及丙二醛检测方法
        4.3.2 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影响
        4.3.3 红松籽油贮藏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氧化稳定性影响结果
        4.4.2 温度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4.3 光照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4.4 空气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红松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清除DPPH自由基
        5.3.2 清除ABTS自由基
        5.3.3 Fe~(2+)还原能力
        5.3.4 清除羟(~-OH)自由基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5.4.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5.4.3 Fe~(2+)还原力分析
        5.4.4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
    5.5 本章小结
6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与表征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制备及检测方法
        6.3.2 单因素优化实验方法
        6.3.3 红松籽油包合物表征
        6.3.4 红松籽油包合物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
        6.4.2 红松籽油包合物最优工艺验证
        6.4.3 红松籽油包合物表征结果
        6.4.4 生物利用度检测结果
    6.5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技术方案
        6.5.1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实验
        6.5.2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流程图
    6.6 本章小结
7 红松籽油中皮诺敛酸(PLA)纯化制备工艺与结果验证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和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红松籽油游脂肪酸的制备
        7.3.2 PLA脂肪酶浓缩法制备
        7.3.3 PLA含量测定
        7.3.4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制备
        7.3.5 PLA脂肪酶浓缩法单因素优化
        7.3.6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单因素优化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PLA标准曲线
        7.4.2 PLA脂肪酶浓缩法单因素优化结果
        7.4.3 PLA脂肪酶浓缩法结果验证
        7.4.4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单因素优化结果
        7.4.5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结果验证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番茄籽油调节小鼠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番茄籽油概述
        1.1.1 番茄与番茄籽
        1.1.2 番茄籽油的理化性质
        1.1.3 番茄籽油的基本成分
        1.1.4 番茄籽油的生理功效
    1.2 植物油对脂质代谢紊乱的影响
        1.2.1 脂肪酸代谢紊乱
        1.2.2 胆固醇代谢紊乱
        1.2.3 脂质代谢紊乱与氧化应激
        1.2.4 植物油对脂质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
    1.3 肠道菌群与脂质代谢
        1.3.2 肠道菌群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
        1.3.3 植物油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番茄籽油的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番茄籽油理化指标测定
        2.3.2 番茄籽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2.3.3 番茄红素测定
        2.3.4 β-胡萝卜素测定
        2.3.5 植物甾醇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番茄籽油品质分析
        2.4.2 番茄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2.4.3 番茄红素含量
        2.4.4 β-胡萝卜素含量
        2.4.5 植物甾醇含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番茄籽油对高脂膳食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分组及饲料给样
        3.3.2 常规数据及样本采集
        3.3.3 饲料脂肪酸组成测定
        3.3.4 血浆生化指标测定
        3.3.5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观察
        3.3.6 小鼠肝脏脂质测定
        3.3.7 小鼠粪便脂质测定
        3.3.8 体内抗氧化指标测定
        3.3.9 数据统计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饲料脂肪酸组成
        3.4.2 小鼠体重及摄食量
        3.4.3 小鼠脏器指数及脂肪系数
        3.4.4 番茄籽油对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4.5 番茄籽油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4.6 番茄籽油对小鼠肝脂水平的影响
        3.4.7 番茄籽油对小鼠粪脂水平的影响
        3.4.8 番茄籽油对小鼠血浆和肝脏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番茄籽油预防小鼠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机理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RNA的提取
        4.3.2 逆转录成cDNA第一条链
        4.3.3 引物设计
        4.3.4 聚合酶连反应
        4.3.5 数据统计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番茄籽油对小鼠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4.4.2 番茄籽油对小鼠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4.4.3 番茄籽油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番茄籽油对高脂膳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样本采集
        5.3.2 粪便短链脂肪酸测定
        5.3.3 总DNA提取和检测
        5.3.4 PCR扩增
        5.3.5 PCR产物鉴定、纯化及定量
        5.3.6 构建PE文库及Illumina测序
        5.3.7 生物信息分析
        5.3.8 数据统计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番茄籽油对小鼠粪便SCFA的影响
        5.4.2 物种注释与评估
        5.4.3 Beta多样性分析
        5.4.4 肠道菌群在OTU水平上的变化
        5.4.5 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的变化
        5.4.6 肠道菌群在科水平上的变化
        5.4.7 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的变化
        5.4.8 物种差异分析
        5.4.9 脂质代谢参数关联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6)红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样品前处理
        1.3.2 脂肪酸组成测定
    1.4 数据处理
        1.4.1 脂肪酸组分计算
        1.4.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花籽油中主要营养组分分析
    2.2 红花籽油中主要营养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产地红花籽油主要营养品质的PCA
    2.4 不同产地红花籽油主要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
3 结论

(7)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脂简介
    1.2 脂肪酸简介
        1.2.1 饱和脂肪酸
        1.2.2 单不饱和脂肪酸
        1.2.3 多不饱和脂肪酸
    1.3 研究现状
        1.3.1 结晶分离法
        1.3.2 尿素包合法
        1.3.3 分子蒸馏法
        1.3.4 银离子络合法
        1.3.5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
        1.3.6 脂肪酶富集法
        1.3.7 减压精馏
    1.4 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红花籽油制备混合脂肪酸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原理
        2.3.2 红花籽油粗脂肪酸的制备
        2.3.3 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2.3.4 原料和脂肪酸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碱用量对皂化反应的影响
        2.4.2 乙醇用量对皂化反应的影响
        2.4.3 温度对皂化反应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皂化反应的影响
        2.4.5 酸化反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冻结晶法分离不饱和脂肪酸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原理
        3.3.2 静置冷冻
        3.3.3 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
        3.3.4 脂肪酸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水占溶剂比对脂肪酸分离的影响
        3.4.2 冷冻温度对脂肪酸分离的影响
        3.4.3 冷冻时间对脂肪酸分离的影响
        3.4.4 溶剂种类对脂肪酸分离的影响
        3.4.5 醇油质量比对脂肪酸分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尿素包合法分离不饱和脂肪酸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原理
        4.3.2 尿素包合法富集多不饱和脂肪酸
        4.3.3 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4.3.4 脂肪酸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溶剂种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2 尿素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3 溶剂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4 加热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5 包合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6 包合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7 包合次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棘果油提纯不饱和脂肪酸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沙棘果油制备脂肪酸甲酯
        5.3.2 初步精馏
        5.3.3 压滤操作分离提纯棕榈油酸甲酯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沙棘果油制备的脂肪酸甲酯
        5.4.2 混合脂肪酸甲酯精馏
        5.4.3 压滤操作分离提纯棕榈油酸甲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川红花籽油理化性质及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川红花籽油理化性质分析
    1.2 川红花籽油的抑菌活性
    1.3 川红花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1.3.1 还原力测定
        1.3.2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1.3.3 对·OH的清除作用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川红花籽油的提取
    3.3 川红花籽油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3.4 川红花籽油抑菌图谱的测定
    3.5 川红花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作者贡献

(9)新疆红花籽油特征挥发性香气分析在品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花籽油的概述
        1.1.1 红花及红花籽
        1.1.2 红花籽油生产工艺
        1.1.3 红花籽油研究现状
    1.2 植物油挥发性香气的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同时蒸馏提取
        1.2.2 减压蒸馏
        1.2.3 超临界流体萃取
        1.2.4 顶空分析法
        1.2.5 固相微萃取
    1.3 植物油挥发性香气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油挥发性香气的仪器分析
        1.3.2 植物油挥发性香气的感官评定
        1.3.3 ROAV在植物油挥发性香气分析中的应用
    1.4 植物油的主要挥发性组分的研究进展
    1.5 植物油指纹图谱研究现状
        1.5.1 植物油指纹图谱的分类及构建方法
        1.5.2 植物油香气指纹图谱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1.6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来源新疆红花籽油主要香气成分的测定
    引言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挥发性气体成分测定
        2.2.3 感官评定
        2.2.4 ROAV值计算
        2.2.5 脂肪酸测定
        2.2.6 理化指标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品种新疆红花籽油挥发性香气分析研究
        2.3.2 不同加工工艺新疆红花籽油香气分析
        2.3.3 新疆红花籽油理化指标及脂肪酸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红花籽油特征挥发性香气指纹图谱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3.1.2 主要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挥发性气体成分测定
        3.2.3 ROAV值计算
        3.2.4 香气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
        3.2.5 灰色关联系数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新疆红花籽油香气特征指纹图谱建立
        3.3.2 新疆红花籽油特征香气指纹图谱构建方法的验证
        3.3.3 新疆红花籽油香气特征指纹图谱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红花籽油香气质量判别模型的构建
    引言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4.1.2 主要试验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制备
        4.2.2 挥发性气体成分测定
        4.2.3 ROAV值计算
        4.2.4 灰色关联系数计算
        4.2.5 信息可视化处理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CA在红花籽油香气质量判别模型中的应用
        4.3.2 灰色关联法在红花籽油香气质量判别模型中的应用
        4.3.3 基于热图聚类法的可视化红花籽油香气质量判别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的胃肠道吸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红花籽、亚麻籽及其油脂的应用现状
    1.2 红花籽亚麻籽及其油脂的功能性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亚油酸(LA)和α-亚麻酸(ALA)吸收代谢的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脂肪酸的胃肠道吸收特性研究现状
    1.5 目前胃肠道吸收特性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
    1.6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模型及研究方法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亚麻籽油提取物的制备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亚麻籽油原料的品质分析
        2.2.2 两种制备亚麻籽油提取物的工艺流程图
        2.2.3 利用皂化中和纯化一体化工艺制备亚麻籽油提取物
        2.2.4 利用高速剪切皂化-冷冻分离法工艺制备亚麻籽油提取物
        2.2.5 亚麻籽油提取物的脂肪酸组成、碘值检测
    2.3 结果
        2.3.1 原料亚麻籽油的皂化值、碘值
        2.3.2 原料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2.3.3 两种工艺制备的亚麻籽油提取物的脂肪酸组成
        2.3.4 两种工艺制备的亚麻籽油提取物的碘值
    2.4 分析与讨论
        2.4.1 两种亚麻籽油提取物制备工艺的对比分析
        2.4.2 原料亚麻籽油、两种亚麻籽油提取物脂肪酸组成成分变化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碘值-脂肪酸组成复配标曲的制定
    3.1 实验设备与试剂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推想”的验证及“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的制定方法
        3.2.2 推想的验证方法
        3.2.3 “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的验证方法
    3.3 结果
        3.3.1 红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3.3.2 复合油配制原料碘值是否与其脂肪酸组成变化成线性关系的求证
        3.3.3 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的绘制
        3.3.4 “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的验证
    3.4 分析与讨论
        3.4.1 “推想”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3.4.2 “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绘制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胃肠道吸收转运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
    4.1 实验设备与材料
        4.1.1 主要仪器设备
        4.1.2 主要试剂及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给药剂量的设置
        4.2.2 实验用SD雌性大鼠的体重与肠段面积差异分析方法
        4.2.3 基于外翻肠囊法实验胃肠道吸收转运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4.2.4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胃肠道吸收特性的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实验用SD雌性大鼠的体重与肠段面积差异分析结果
        4.3.2 复合油胃肠道吸收转运实验空白的检测结果
        4.3.3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胃肠道不同部位吸收选择性实验结果
        4.3.4 不同时间对复合油胃肠道吸收转运影响的实验结果
        4.3.5 不同给药浓度对复合油胃肠道吸收影响的实验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4.4.1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胃肠道不同部位吸收选择性分析
        4.4.2 不同时间对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吸收转运影响分析
        4.4.3 不同给药浓度对复合油胃肠道吸收转运影响分析
        4.4.4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吸收转运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不同产地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无刺红花功能因子提取、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琼琼.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几种专用油的研究[D]. 董家合.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3]10个品系红松仁油成分、性质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D]. 王贺.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D]. 祖述冲.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5]番茄籽油调节小鼠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功效研究[D]. 黎玲玲. 江苏大学, 2020(02)
  • [6]红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评价与分析[J]. 梁慧珍,许兰杰,余永亮,谭政委,杨红旗,董薇,李磊,李春明,刘新梅,张收良. 食品科学, 2021(06)
  • [7]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纯化[D]. 姚静雯.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8]川红花籽油理化性质及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分析[J]. 朱柏雨,李亚波,姜媛媛,佘启惠,苟丽琼,张利.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6)
  • [9]新疆红花籽油特征挥发性香气分析在品控中的应用[D]. 陈卓.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10]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的胃肠道吸收特性研究[D]. 丁泽人.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不同来源红花油中脂肪酸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