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桥店二电厂灭火保护可靠性

提高桥店二电厂灭火保护可靠性

一、桥电二厂灭火保护可靠性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余涛宏[1](2019)在《基于DEM的矿用滚轴筛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滚轴筛是一种无振动、处理量大、结构简单的筛分设备,在千万吨级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滚轴筛进行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因此,本文基于DEM(discrete element method)对滚轴筛的筛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可为滚轴筛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开展了直线筛面滚轴筛的筛分过程DEM模拟研究,分析了筛轴转速、筛面倾角和黏附能量密度对球形颗粒和非球形颗粒的筛分过程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筛轴转速对筛分效率的影响略大于筛面倾角,而筛轴转速和筛面倾角对筛分速度的影响均不明显。当筛轴转速和筛面倾角分别为60 r/min和6°时,筛分效果最佳,筛分效率和颗粒群运动速度分别为94.6%和1.45 m/s。黏附能量密度对球形颗粒的筛分过程无明显的影响,而非球形颗粒的筛分效率随着黏附能量密度的增大有所降低。利用分段筛面实现了滚轴筛的等厚筛分,模拟研究了4组分段式筛面滚轴筛的筛分过程,并与同条件下的直线筛面滚轴筛进行了比较,探究了颗粒形状、筛轴转速和黏附能量密度对分段筛面滚轴筛的筛分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采用筛面倾角为0°-3°-6°-9°-12°的五段式筛面,筛轴转速为60 r/min时,筛分效果最佳。颗粒形状和黏附能量密度对筛分速度无明显影响,并且当颗粒形状为非球形、黏附能量密度较小时,筛分效率较大。基于Hertz-Mindlin with Archard Wear模型和Relative Wear模型,研究了渐开线形盘片的累积接触能量和磨损深度,分析了盘片滚齿顶端的切向累积接触力和法向累积接触力,并比较了渐开线形、梅花形和三角形盘片滚轴筛的筛分过程,以及盘片滚齿顶端的磨损深度。结果表明,滚齿顶端的磨损程度最大,且磨损主要来源于切向接触力。当采用渐开线形盘片时,筛分效果最佳,且滚齿顶端的磨损深度较小,仅为1.94 mm。该论文有图45幅,表28个,参考文献142篇。

况敏[2](2012)在《斗巴W火焰锅炉及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烟煤和贫煤占我国动力用煤的40%以上。针对燃用无烟煤和贫煤而引进的W火焰锅炉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投运和在建的W火焰锅炉约达130台。但实际运行表明采用引进技术制造的W火焰锅炉存在煤粉气流着火晚、结渣严重、燃烧不对称、燃尽差和NOx排放超高等诸多问题。根据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W火焰锅炉NOx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200mg/m3(折6%O2),靠尾部脱硝很难达到这一排放标准,必需同时借助于炉内低NOx燃烧改造。此外,对于超临界W火焰锅炉,因水冷壁温度偏差过大而导致的水冷壁鳍片拉裂甚至是爆管事故,已严重影响到锅炉的安全运行。为全面解决锅炉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W火焰锅炉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即在拱上由炉膛中心向前后墙依次布置一次风、内二次风、乏气、外二次风,在拱下布置下倾三次风,在拱部靠近喉口处布置燃尽风。其技术原理在于:在静压差作用下,低速的一次风粉由内、外二次风和三次风依次引射携带下行,从而使煤粉颗粒获得较大的下射深度而维持较高燃尽;三次风下倾和特殊的燃烧器喷口布置方式建立对称燃烧;内、外二次风和三次风以及燃尽风分级给入构建了炉内深度分级燃烧,从而抑制NOx生成;高速的内、外二次风近前后墙集中布置,三次风高速下倾喷入而贴向冷灰斗近壁区域,加之炉内形成对称燃烧,为控制水冷壁壁温和减小壁温偏差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除对W火焰锅炉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开展研究并将其投入工业应用外,还借助于冷态单相/气固两相模化试验、工业实验和数值计算,对斗巴W火焰锅炉炉内流动特性和运行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斗巴技术相比,采用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的W火焰锅炉在炉内燃烧状况、NOx排放、结渣趋势和锅炉安全运行上明显优越。分别对3台斗巴W火焰锅炉(即350MW和300MW亚临界锅炉和600MW超临界锅炉)进行工业实验,结果表明:3台锅炉炉内燃烧均严重不对称,前、后墙侧温差达300°C,采用改变配风等初级手段很难消除这一现象;满负荷下飞灰可燃物含量可高达15%,锅炉效率最低仅为83%,NOx排放量为11001700mg/m3(折6%O2);下炉膛结渣严重,尤其是在翼墙及侧墙敷设卫燃带区域;此外,600MW超临界锅炉还存在水冷壁壁温偏差过大且壁温严重超出允许值的问题。对3台锅炉分别建立冷态模化试验台,借助于冷态单相/气固两相流模化试验,发现3台锅炉炉内均形成偏斜流场,它是导致炉内燃烧不对称的根本原因;偏斜流场的形成与锅炉配风、燃烧器结构和三次风喷射角度设计不合理有关。借助于300MW亚临界锅炉的冷态模化试验,发现采用低三次风率、三次风下倾、在靠炉膛中心侧封堵二次风喷口部分面积、构建二次风在前后拱(或三次风在前后墙)不对称分配等措施,均能有效缓解甚至消除流场偏斜。发现二次风离开喷口后迅速与一次风混合,这是引起煤粉气流着火晚和NOx排放高的主要原因;另外,炉内分级燃烧有限(三次风率一般不超过15%)也是导致锅炉NOx排放高的原因之一。发现二次风携带颗粒冲刷前后水冷壁、高温烟气携带颗粒向翼墙和侧墙膨胀而使颗粒物冲刷炉壁,这是造成下炉膛结渣严重的主要原因。以350MW亚临界锅炉为对象对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冷态试验台上研究了三次风率、三次风倾角、燃尽风率和燃尽风倾角对炉内单相流动特性的影响,利用数值计算研究了燃尽风布置位置和主燃区化学当量比对炉内燃烧和NOx生成的影响。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确定该技术的参数设置为:三次风率25%,三次倾角45°,燃尽风率20%,燃尽风倾角40°,燃尽风布置在拱部靠近喉口处,保持拱下燃烧器区域化学当量比为0.66时主燃区化学当量比宜取0.96。在此锅炉上用这一技术替代斗巴W火焰燃烧技术,计算结果表明先前不对称的流场、温度场和烟气组分浓度场均转变为对称分布;在前后墙和冷灰斗的近壁区形成有利于减轻结渣的低温高氧浓度区域;NOx排放降幅达50%且不影响燃尽。最后,将这一技术在2台新建的600MW超临界W火焰锅炉上进行工业示范。未设置燃尽风时,冷态单相/气固两相模化试验结果表明炉内流场对称,在拱下燃烧器区域内靠向炉膛中心侧形成高颗粒浓度且低气流速度区(这有利于及时着火和抑制NOx生成)。热态测试结果表明:设置燃尽风和针对三次风的改造均不影响满负荷下炉内对称燃烧的形成;未设置燃尽风时飞灰可燃物含量在4%以内,但NOx排放量仍在1000mg/m3(折6%O2)以上,且冷灰斗水冷壁还存在因火焰下冲过深而导致的热疲劳问题。增设燃尽风且将三次风倾角调小至20°后,炉内烟温下降但冷灰斗内烟温仍处于较高水平,在燃尽风挡板开度4070%内开大燃尽风,NOx排放量大幅下降而飞灰可燃物含量显着上升;在高燃尽风开度下,随三次风开大,飞灰可燃物含量下降而NOx排放量有所升高;这一阶段NOx排放量可控制在878mg/m3(折6%O2)的同时飞灰可燃物含量约10%。将三次风调至水平喷入且加大三次风面积后,在高的二、三次风开度下(均为75%)燃尽效果得以改善且冷灰斗区域烟温降至较安全水平;飞灰可燃物含量受燃尽风影响较小,NOx排放随燃尽风开大而显着下降;经此次改进后,NOx排放可降至867mg/m3(折6%O2)的同时控制飞灰可燃物含量为5.4%;此外,在300、450和600MW负荷下均无水冷壁壁温偏差过大和壁温严重超出允许值的情况。因而,相对于引进的W火焰锅炉燃烧技术,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在保证锅炉安全运行、构建对称燃烧、防止结渣、实现高效燃尽和低NOx排放上优势明显。

刘水清[3](2010)在《电网谐波对燃机电站安全运行的影响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电力建设与管理尚不健全,电网薄弱,电力系统发电容量远不及所需,电网负荷波动大,电能质量无法保证,频率、电压、波形、对称度严重偏离规范条件,频率与电压基本呈现无规律性地变化,严重影响着燃气轮发电机组的安全可靠运行。特别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对入网负载要求不高,一些大量消耗电能、性能严重变差、变坏的设备入网,造成供电网中的非线性负荷逐渐增多,如硅整流设备及变频调速装置大量增加,使得电网的谐波含量增加,导致电网电能质量下降,造成电压电流波形严重畸变的电网谐波“污染”。即使在我国电网建设已日益成熟的情况下,由于电力电子产品、整流器、换流器等非线性负荷,以及电弧炉、大型轧钢机、电力机车等冲击性、波动性负荷,引起电网谐波“污染”,使得电压波动、闪变、三相不平衡日趋严重,不仅会导致供用电设备本身的安全性降低,而且会严重削弱和干扰电网的经济运行,造成对电网的“公害”。燃气轮机电站在这种电网供电状态下运行,其安全可靠性系数大大降低。因此,本文以燃机电站为研究背景,通过电站供电网谐波情况的调研、测试,分析供电网的谐波状况,研究谐波治理措施,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简述谐波、谐波源基本概念,分析了产生谐波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危害表现,以及国内外谐波问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介绍燃机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电站的主要构成,剖析电网谐波对燃机电站安全运行的影响与危害,分析了电站主要谐波问题产生与影响机理,并通过近几年影响电站安全运行的谐波问题的分析治理事例及治理前后的效果比较,进一步阐述了电网谐波治理的重要性。3、简单分析燃机电站的谐波来源,介绍胜利油田电网的概况,对油田电网谐波问题进行调研、测试与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电网主要谐波源和可采用的各种谐波治理方案,提出电网谐波治理方案及其方案的选择与治理原则。4、以硅整流装置谐波治理为例,验证谐波治理对策及其效果,提出了加强设备准入制度的管理建议。5、以某燃机电站增压站为例,对电网谐波治理前后对燃机电站的影响进行了对比。

丁斐[4](2010)在《大型客机液压系统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客机液压系统运行环境复杂,可靠性要求高,制定多余度、多层次的飞机液压综合管理方案是安全飞行的重要保障。大型客机液压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作为大型客机关键技术之一,对推进大型客机液压系统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课题针对大型客机液压系统综合管理,制定了大型客机液压综合管理实施方案,展开了大型客机液压逻辑控制技术、大型客机液压综合显示技术、大型客机液压综合逻辑仿真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大型客机液压系统及液压综合管理基本组成,阐述了当前大型客机液压综合管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详细分析当前大型客机飞行任务与液压用户作动分布,估测新型大型客机液压系统流量供需能力,确定大型客机液压综合管理研究对象,并提出大型客机液压综合管理逻辑设计的技术路线。第三章:针对大型客机液压自动逻辑控制系统,进行了包括系统功能分析、总体工况分析,工况信号定义、控制逻辑设计等研究工作;解决了面向工况的信号综合定义、基于工况的逻辑优先级策略等关键技术。第四章:分析机组警示系统与中央维护系统总体功能与信号定义,并进行机组警示逻辑设计与中央维护逻辑设计等研究工作。解决了机组警示逻辑与故障工况关系分析、中央维护逻辑与故障工况关系分析等关键技术。第五章:利用计算机仿真验证与半物理仿真验证方式,设计大型客机液压系统综合管理仿真平台与半物理仿真实验平台,对液压控制逻辑设计、机组警示逻辑设计与中央维护逻辑设计进行了仿真验证。解决了故障工况的计算机重构、综合管理实际信号的半物理模拟等关键技术。第六章:概括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阐述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展望今后需进一步推进的研究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迟天阳[5](2009)在《基于火焰检测器的燃料识别和着火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火焰检测器是发电厂燃烧锅炉实现对燃烧工况实时检测的重要装置,是保证炉膛安全燃烧的核心部分。本文基于自行研制的火焰检测器对燃料的火焰开展研究,根据燃料的火焰的特点以及试验平台结构,分别采用了功率谱密度法,经验模式分解法和极值法对火焰闪烁频率进行计算,根据燃料在时域和频域的特征参数和试验锅炉的特点利用模糊推理技术分别对生物质、煤种、单煤、混煤进行识别,并提出了基于火焰检测器和沉降炉的煤种着火模式判断方法,最后对煤的着火温度,最大着火点,着火指数等从不同角度对煤的着火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本文全文内容及创新如下:(1)火焰闪烁频率是发电厂进行现场锅炉优化控制的一个重要参数,该参数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锅炉停机控制的准确,作者对火焰闪烁频率的计算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分别采用了功率谱密度法,HHT法和极值法对火焰闪烁频率进行计算,这几种方法同采用硬件电路计算火焰闪烁频率相比具有很高的灵活性。(2)对燃料火焰信号在时域和频域提取特征参数,通过对生物质和煤种在小实验炉燃烧火焰的四个波段数据分析比较,将生物质和煤种在不同波段差别较大的特征值作为模糊逻辑推理系统的输入,从而识别生物质燃料和煤种燃料。基于同样的燃料识别原理,对不同单煤和混煤在沉降炉着火段获得的的数据进行识别,单煤利用燃烧特征最明显的四个石英观察窗口获得的直流分量识别;混煤由于相邻混合比例的煤种的特征参数较相似,利用燃烧特征最明显的两个石英观察窗口获得的直流分量和三个石英观察窗口获得的火焰闪烁频率识别。(3)针对热重分析法分析着火模式与实际锅炉的燃烧条件差别较大,不足以反映煤种的实际着火情况的缺点,利用沉降炉实验装置和火焰检测器提出了一种研究着火模式的新方法。根据沉降炉的结构特征和煤种着火定义了三个特征参数:火焰闪烁频率,波动率和燃烧动态能量。对煤种火焰的三个特征参数在沿着沉降炉着火段轴向石英观察窗口的变化与煤的三种着火模式相联系,最终判断出该煤种的着火模式。分别对22种单煤的着火模式和2种混煤的着火模式进行判断,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4)对煤的着火温度,最大着火点,着火指数等从不同角度对煤的着火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着火温度定量的反映了煤的着火行为,最大着火点反映了煤种的达到最大幅值点的着火速度,综合着火指数根据煤种火焰在三个特征参数的表现直观的比较了不同煤种的着火特性。

明银安[6](2009)在《城市污泥果肥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城市污泥的产量也急剧增加。污泥的出路问题在各大城市日益暴露出来,如何安全地处置污水厂产生的大量污泥成为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土地利用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积极、有效、有前途的污泥处置方式。该方法是在避免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的前提条件下,利用污泥中含有的大量营养元素和丰富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并供给植物养分。该方法既可有效地利用污泥中有用的资源,也可以解决污泥的出路问题。以厦门市为例,对城市污泥用作果树肥料进行研究。厦门市每天产生脱水污泥约260m3(含水率76%),污泥主要运至东孚垃圾场进行填埋。因脱水污泥达不到填埋要求,东孚垃圾场开始拒收脱水污泥,因此迫切需求新的污泥出路。本文对厦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主要成分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并将厦门本岛石渭头污水处理厂污泥经过好氧堆肥后施用于柚子树,重点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树叶及果肉中的迁移特征,为厦门市污泥的土地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保证污泥的安全利用。研究内容包括厦门城市污泥重金属含量分析、污泥养分分析及资源化利用评价、石渭头污水处理厂污泥果肥利用试验、污泥施用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特征和迁移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本岛城市污泥果肥利用是可行的。厦门本岛城市污泥比岛外城市污泥成分简单,重金属含量较低,TN和TP养分含量高,且TN和TP含量呈上升趋势,有较大的资源化利用前景。石渭头污水处理厂污泥的营养元素含量均略高于农家肥,肥效较好;污泥作为果树肥料施用一年后,能增加柚子树表层土壤TP的肥效,可促进柚子树的生长,柚子果实增大,果期延长;重金属主要在表层土壤(0~15 cm)中迁移和累积,在柚子树叶和果实中也有迁移、累积,但影响不大。柚子树叶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于果肉,树叶中重金属的含量远高于果肉中的含量,其Cr、Cd、Pb、Cu和Ni的含量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果肉中重金属的浓度相当低,只有Ni的含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污泥肥料不可用于根茎、叶类食用植物的施用;污泥使用前需要降低Ni的含量,补充适量的TK营养素。对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含量及迁移累积特征研究表明,Cd在土壤中的富集能力强,土壤原已受到Cd的污染较重;在土壤中向下迁移能力为:Pb>Zn>Hg>Cr>As~Cd>Ni>Cu,Pb、Zn向下迁移的能力强,而Ni的迁移能力弱,Cu有很强的表聚性,主要停留在O~15cm土层中。重金属从土壤向树叶迁移累积能力比向果肉的大得多,其向树叶的迁移累积能力为:Cr>Cu>Ni>Pb>Zn>Cd>As,Cr向树叶迁移累积能力最强;从土壤向果肉的迁移累积能力为:Ni>Cu>Zn>Cr>Pb>As,Ni向果肉迁移累积能力最强。Cd在果肉中未检出,说明Cd基本不向柚子果肉中迁移,土壤中Cd的重度污染对柚子果肉不会造成危害。污泥的果肥利用表明,污泥中含量较高的五种元素中,Zn和Cu是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短期内不会造成危害,但长期施用时必须进行监控;泥肥的施用加重了土壤中Cd的污染、提高了Cr向树叶、Ni向果肉的迁移能力,因此污泥土地利用时这三种元素均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需进行长期跟踪检测。污泥肥料施用后短时间内,重金属主要在表层土壤(0~15 cm)中迁移和累积,除深层土壤(1 5~30 cm)中Cd的含量显着增加,污染加重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显着,未对土壤造成污染。本文采用集对分析模型对污泥施用后的土壤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污泥施用一年后,0-15cm土壤层和15-30cm土壤层均处于尚清洁状态,验证了污泥施用的安全性。以Cd在土壤中的浓度为最大限制因子确定城市污泥土地施用年限,若以最大连续施用量30 t/(hm2.a)进行施用,最大施用年限为20年。经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统计分析,采用Eviews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建立了柚子树对照样与试验样土壤之间各重金属如As、Hg、Cu、Pb、Cr和Ni等的关系模型、重金属从土壤向树叶和果肉的迁移模型,可以对污泥果肥利用后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中的浓度进行预测。将转移机理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为污泥土地利用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实用意义。最后,结合课题研究中的不足及课题的拓展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建议。

马永辉[7](2008)在《基于RCM的蒲电公司设备检修管理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前提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为各电力企业考虑的焦点,而其中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改进设备检修工作,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检修维护成本。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设备维修管理技术发展历程及国内电力企业状态检修开展情况,介绍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理论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及数学分析方法。接着对蒲电公司设备管理组织机构、设备检修管理模式及状态检修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公司设备检修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设备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未开展状态检修、设备可靠性不高及信息技术应用欠缺。根据存在的问题,从总体目标、现代化管理理念建立、点检机制建立、基于RCM分析优化维修活动、完善设备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及制定职责和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对蒲电公司基于RCM的状态检修管理方案进行了设计。最后对RCM实施的前提、RCM分析的步骤、状态检测技术的应用、设备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划,并从组织结构重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实施状态检修的具体保障措施。通过对蒲电公司基于RCM的状态检修管理方案的研究,必将提高公司设备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检修维护费用,提升公司设备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人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薄立新[8](2006)在《JGHD公司熟料生产线700t/d改1000t/d工艺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具有产量高、能耗低的特点,是水泥生产的发展方向。我国现有部分700t/d的熟料生产线未能达标达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课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原料配料计算、设备配套条件入手,对石灰石破碎、生料粉磨和均化、烧成系统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着重对生料粉磨系统和预热预分解系统的工艺参数和结构尺寸的确定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改造方案,进行了认真对比研究,从而确定了700t/d改为1000t/d的设计方案,其技术先进、可靠适用。具体为:(1)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建筑结构,如粉磨系统、及预热器系统,改造完全利用原有的房屋结构,减少了土建改造费用;(2)将冷却系统改造为成熟的第三代篦冷机;(3)利用原有回转窑,加大回转窑的转速,以满足熟料煅烧。这一设计研究结果己应用于JGHD公司700t/d的改造。通过技改,该生产线的熟料产量达到1100t/d,热耗由4900KJ/kg·cl降低到3687KJ/kg·cl,超过了设计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张烁[9](2005)在《液化气船液货适装安全风险评估》文中认为海运是高风险行业,频繁发生的海事,对船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海洋环境和受害地区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和实际的损失。液化气船(LPG)与其他船舶相比,在防火、防爆、防污染等方面更具有特殊性,近年来,LPG恶性事故接连不断,已严重危害液化气海上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沉痛的海难事故的教训使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预控海事。其中,风险评估便是重要手段之一。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提出控制或消除危险,防止事故发生的对策,为确定系统安全目标,制定系统安全规划,实现最优化的系统安全奠定基础。在海事界,得到IMO大力推荐的综合安全评估(FSA)是一种结构化和系统性的分析方法。目的是要全面地、综合地考虑影响安全的诸方面因素,通过风险评估、费用和受益评估,提出合理的并能有效地控制风险的措施。 本文研究了综合安全评估方法在LPG船液货适装中的应用,在安全域内评估船舶安全。通过研究分析有关海事统计资料、船舶适航性的要求,归纳总结出评价LPG船货物装卸安全状况的若干主要指标,即船舶条件中所包含的船体强度、稳性、浮性等因素。同时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对于船舶安全的影响程度,以模糊数学为工具,建立多级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对LPG安全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利用研究成果,以“芙蓉源”号LPG船液货适装为例说明FSA的框架和步骤,即按照FSA的5个标准步骤首先针对该LPG特定工况下对强度、稳性、浮性的影响进行评估,探讨FSA由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对可能导致海损事故的风险采取先行预报-主动控制的事先预防式处理方法。起到避免风险,增进安全的预警作用,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案与费用受益评估,对评估结果提供决策建议,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邹高万[10](2005)在《船舶机舱火灾热流场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火灾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最难扑救的火灾之一,它是船舶海难中较常见且危险性较大的一种事故。船舶火灾不仅威胁船舶本身、船上人员、货物等的安全,严重的还会导致人身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环境破坏。 机舱是船舶的动力源,是船舶的心脏,船舶的推进以及船上其它所有设备和系统所需要的各种能源均来自机舱。机舱内有各种运转着的机器和电器设备,又有大量油料及其它可燃物,如若不慎,很容易导致火灾。机舱内一旦着火,由于设备管线众多、通道狭窄,探火和扑救都非常困难,极易失去控制而造成重大损失。进行船舶机舱火灾的研究,对预防和扑救机舱火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以NIST开发的FDS程序为平台,采用LES方法对船舶机舱火灾热流场特性和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建立适用于火灾计算的数学物理模型。火灾场内的流动属于多组分、低马赫数浮力流,依据这一特点对描述质量、动量和能量输运的通用方程组进行合理地简化和变形。对火的描述采用混合分数燃烧模型,模型中忽略燃烧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应用了层流扩散火焰理论和单步不可逆快速反应假定。辐射模型中把火焰和烟气视作灰体,离散后辐射输运方程采用FVM方法进行求解。模型方程组的离散采用限差分法和交错网格系统,时间项的离散采用显式格式,空间项的离散采用二阶精度的有限差分格式。 其次,搭建了火灾实验平台,进行了室火轰燃的实验研究。采用耗氧原理测量火灾场的释热速率来研究室内火灾轰燃现象,得到了不同通风因子下轰燃的临界释热速率。实验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采用耗氧原理获得火灾场释热速率的方法对轰燃进行研究是可行的,且试验中能直接得到轰燃的临界释热速率。 第三,为验证程序的可靠性与通用性,对室火轰燃和其它两个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实验进行了模拟计算。室火轰燃的模拟计算中,研究了CS的取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当滤波宽度△=0.1m时,取CS≈0.20较为合适:两相邻房间(舱室)内火灾情况下的模拟计算中,依据模拟结果对起火房间竖直壁面

二、桥电二厂灭火保护可靠性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电二厂灭火保护可靠性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EM的矿用滚轴筛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滚轴筛设备的发展与应用
    1.3 筛分过程模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4 结构可靠性的应用与发展
    1.5 课题研究内容
2 DEM原理及其在滚轴筛筛分过程中的应用
    2.1 DEM的基本原理
    2.2 滚轴筛的设计
    2.3 滚轴筛的筛分过程模拟
    2.4 本章小结
3 滚轴筛筛分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转速对滚轴筛筛分过程的影响
    3.2 筛面倾角对滚轴筛筛分过程的影响
    3.3 黏结颗粒对滚轴筛筛分过程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非球形颗粒的滚轴筛筛分过程模拟研究
    4.1 EDEM中非球形颗粒模型的建立
    4.2 转速对非球形颗粒筛分过程的影响
    4.3 筛面倾角对非球形颗粒筛分过程的影响
    4.4 黏附能量密度对非球形颗粒筛分过程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分段筛面滚轴筛的筛分过程模拟研究
    5.1 分段筛面的选择
    5.2 转速对分段筛面筛分系统的影响
    5.3 黏附能量密度对分段筛面筛分系统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筛轴盘片的磨损分析及其优化
    6.1 EDEM中磨损分析模型的建立
    6.2 筛轴盘片的磨损分析
    6.3 盘片形状对滚轴筛筛分过程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斗巴W火焰锅炉及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无烟煤和贫煤在我国动力用煤中的地位
    1.2 W火焰锅炉燃烧技术介绍
        1.2.1 W火焰锅炉发展概况
        1.2.2 W火焰锅炉燃烧技术特点
        1.2.3 W火焰锅炉分类
    1.3 W火焰锅炉研究现状
    1.4 W火焰锅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5 W火焰锅炉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的提出
        1.5.1 W火焰锅炉合理组织炉内燃烧的原则及炉内燃烧现有缺陷
        1.5.2 W火焰锅炉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介绍
        1.5.3 W火焰锅炉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原理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W火焰锅炉单相/气固流动、燃烧和NO_x排放特性的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冷态单相流动模化试验方法
    2.3 冷态气固两相流动模化试验方法
    2.4 工业实验测量方法
    2.5 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数值计算方法
        2.5.1 计算模型的选择
        2.5.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定
        2.5.3 计算模型的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斗巴W火焰锅炉炉内流场偏斜特性及锅炉运行状况研究
    3.1 引言
    3.2 炉内流动特性
        3.2.1 300MW亚临界锅炉炉内单相流动特性
        3.2.2 350MW亚临界锅炉炉内单相流动特性
        3.2.3 600MW超临界锅炉炉内单相/气固两相流动特性
    3.3 流场偏斜的影响因素
        3.3.1 不对称配风对流场偏斜的影响
        3.3.1.1 前后拱二次风分配的影响
        3.3.1.2 前后墙三次风分配的影响
        3.3.2 二次风喷口面积对流场偏斜的影响
        3.3.3 三次风下倾角度对流场偏斜的影响
        3.3.4 二次风喷射角度对流场偏斜的影响
    3.4 锅炉运行状况
        3.4.1 炉内燃烧及NO_x排放特性
        3.4.1.1 300MW亚临界锅炉工业实验结果
        3.4.1.2 350MW亚临界锅炉工业实验结果
        3.4.1.3 600MW超临界锅炉工业实验结果
        3.4.2 水冷壁壁温偏差及壁温超出允许值情况
        3.4.2.1 水冷壁壁温偏差和壁温超出允许值程度
        3.4.2.2 水冷壁温度偏差大及壁温严重超出允许值的原因分析
        3.4.3 炉内结渣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350MW亚临界W火焰锅炉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的关键参数研究
    4.1 引言
    4.2 W火焰锅炉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的关键参数研究
        4.2.1 三次风率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4.2.2 三次风倾角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4.2.3 燃尽风率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4.2.4 燃尽风倾角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4.2.5 燃尽风位置对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的影响
        4.2.6 三次风与燃尽风配比对炉内燃烧及NO_x生成的影响
    4.3 采用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前后炉内燃烧和NO_x排放的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采用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的首台 600MW超临界W火焰锅炉炉内流动特性和运行状况
    5.1 采用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的首台 600MW超临界锅炉介绍
    5.2 炉内单相流动特性
        5.2.1 拱部燃烧器位置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5.2.2 内、外二次风喷口间距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5.3 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
        5.3.1 三次风率对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
        5.3.2 三次风倾角对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
        5.3.3 采用多次引射分级技术与斗巴技术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对比
    5.4 炉内拱部射流混合特性
    5.5 工业实验结果
        5.5.1 未设置燃尽风时炉内燃烧和NOx排放特性
        5.5.2 增设燃尽风且调小三次风倾角后炉内燃烧和NOx排放特性
        5.5.3 三次风水平喷入且加大三次风面积后炉内燃烧和NOx排放特性
        5.5.4 水冷壁壁温偏差和壁温超出允许值的情况
        5.5.4.1 水冷壁壁温偏差和壁温超出允许值的程度
        5.5.4.2 水冷壁壁温偏差小和壁温较小超出允许值的原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电网谐波对燃机电站安全运行的影响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谐波问题概述
        1.2.1 谐波、谐波源的基本概念
        1.2.2 谐波产生的根源与主要危害表现
        1.2.3 谐波的督管与治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任务
2 燃机电站的构成与运行可靠性分析
    2.1 燃气轮发电技术发展状况
    2.2 燃机电站的主要构成
    2.3 燃机电站(单循环为例)运行可靠性分析
3 电网谐波对燃机电站安全运行的影响
    3.1 电网谐波对电站安全运行的影响概述
        3.1.1 谐波对发电机组的影响
        3.1.2 谐波对升压站的影响
        3.1.3 谐波对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3.1.4 谐波对燃料处理系统的影响
        3.1.5 谐波对循环水系统的影响
        3.1.6 谐波对厂配电系统的影响
    3.2 主要谐波影响及其影响机理分析
        3.2.1 谐波导致油处理控制用电容器爆裂\无功补偿电容器爆炸
        3.2.2 谐波导致电能计量误差偏大\控制用计量检测数据失真
        3.2.3 谐波导致保护误动\控制信号错误
        3.2.4 谐波导致变频装置工作异常/电机频繁跳闸
    3.3 简单谐波影响的分析治理事例
        3.3.1 谐波致发电机转子一点接地故障报警频发的分析与治理
        3.3.2 谐波致变频器装置工作异常频繁跳机的分析与治理
        3.3.3 谐波致厂用电量高偏差的分析与治理
    3.4 谐波治理前后的影响对比
4 燃机电站的谐波分析
    4.1 电站内部的谐波源与谐波分析
    4.2 油田电网谐波源与谐波分析
        4.2.1 电网简介
        4.2.2 主要谐波源及其分析
        4.2.3 谐波检测结果与分析
    4.3 结论
5 谐波治理方案探讨
    5.1 主动型谐波抑制技术
    5.2 被动型谐波抑制技术
        5.2.1 LC无源电力滤波器(PF)
        5.2.2 有源电力滤波器(APF)
        5.2.3 混合型电力滤波器
    5.3 电网谐波治理方案
        5.3.1 整流装置谐波治理方案
        5.3.2 变频装置谐波治理方案
    5.4 谐波治理措施的选择
    5.5 治理原则
6 负荷侧谐波治理案例—钻修可控硅整流(SCR)系统谐波治理
    6.1 简介
    6.2 谐波测量与分析
    6.3 方案的选择
    6.4 消谐系统设计
        6.4.1 技术要求
        6.4.2 目标指标
        6.4.3 控制和电器仪表用电抗谐波干扰装置
    6.5 实施情况与效果分析
    6.6 存在不足与建议
7 电网谐波治理前后对燃机电站的影响对比
    7.1 简介
    7.2 机理分析
    7.3 电网谐波治理前后对燃机电站的影响对比
        7.3.1 增压站谐波治理效果对比
        7.3.2 燃机电站节能效果对比
        7.3.3 对燃机电站安全运行的影响对比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线路谐波测量结果与允许值
        0.1.1 35、110kV线路谐波测量结果
        0.1.2 变电站主变压器6kV出线谐波测量结果
        0.1.3 变电站主变压器6kV出线谐波允许值
        0.1.4 10、6kV线路谐波测量结果
        0.1.5 10、6kV线路谐波允许值
    附录2 混合型滤波器方案
        0.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0.2.2 拟采用的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
        0.2.3 系统的控制策略
作者简介

(4)大型客机液压系统综合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大型客机液压能源系统简介
        1.1.1 A320液压系统方案
        1.1.2 B737液压系统方案
        1.1.3 新型大型客机液压系统方案
    1.2 大型客机液压系统综合管理简介及研究现状
        1.2.1 大型客机液压综合管理简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目标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大型客机液压系统综合管理实施方案研究
    2.1 大型客机飞行任务分析
        2.1.1 常规飞行操纵
        2.1.2 典型任务目标
        2.1.3 飞行任务总结
    2.2 液压系统用户分析
    2.3 液压系统流量供需分析
        2.3.1 用户流量需求
        2.3.2 泵源流量供给
    2.4 液压系统综合管理控制对象
        2.4.1 液压逻辑控制对象
        2.4.2 机组警示对象
        2.4.3 中央维护对象
    2.5 本章小结
3 大型客机液压逻辑控制技术研究
    3.1 系统功能
        3.1.1 实现液压附件的自动控制功能
        3.1.2 实现电源减负功能
        3.1.3 进行机上通电自测试
    3.2 系统工况分析
        3.2.1 常规小流量工况
        3.2.2 常规大流量工况
        3.2.3 非常规大流量工况
        3.2.4 非常规故障工况
    3.3 信号提取与定义
        3.3.1 信号需求分析
        3.3.2 信号提取要求
        3.3.3 信号详细定义
    3.4 控制逻辑设计
        3.4.1 公共逻辑设计
        3.4.2 左EMP控制逻辑设计
        3.4.3 PTU控制逻辑设计
        3.4.4 中EMP1(主泵)控制逻辑设计
        3.4.5 中EMP2(备用泵)控制逻辑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大型客机液压综合显示技术研究
    4.1 综合显示系统概述
    4.2 信号需求与定义
        4.2.1 信号需求
        4.2.2 信号定义
    4.3 机组警示系统分析
        4.3.1 警示级别定义
        4.3.2 警示对象确定
        4.3.3 警告信息—逻辑设计
        4.3.4 警戒信息—逻辑设计
        4.3.5 提示信息—逻辑设计
    4.4 中央维护系统分析
        4.4.1 系统概述
        4.4.2 维护对象确定
        4.4.3 液压泵源故障
        4.4.4 压力开关故障
        4.4.5 压力传感器故障
        4.4.6 温度传感器故障
        4.4.7 液位传感器故障
        4.4.8 系统低油量故障
        4.4.9 泵源控制失败
    4.5 本章小结
5 大型客机液压综合逻辑仿真验证研究
    5.1 计算机仿真验证平台
        5.1.1 仿真平台操作界面
        5.1.2 仿真平台后台程序
        5.1.3 仿真平台逻辑验证
    5.2 半物理仿真实验平台
        5.2.1 系统组成
        5.2.2 信号模拟
        5.2.3 初步方案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基于火焰检测器的燃料识别和着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目次
插图清单
主要符号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火焰检测技术进展及其参数检测
        1.2.1 煤粉火焰的特征
        1.2.2 火焰检测系统的分类
        1.2.3 火焰参数的检测
        1.2.4 国内外火焰检测技术动态
    1.3 着火模式模型及判断着火模式的方法
        1.3.1 均相着火模式模型
        1.3.2 非均相着火模式模型
        1.3.3 均相-非均相着火模式模型
        1.3.4 着火特性的判断方法
    1.4 燃料识别
    1.5 本文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2 试验装置及试验煤种
    2.1 沉降炉实验台
        2.1.1 实验台简介
        2.1.2 实验台实验条件
    2.2 火焰检测器
        2.2.1 光电二极管
        2.2.2 火焰检测器探头
        2.2.3 数据采集器
        2.2.4 数据采集软件
    2.3 试验煤种
        2.3.1 煤的工业分析
        2.3.2 煤的元素分析
        2.3.3 煤的发热量
        2.3.4 试验煤种
    2.4 小结
3 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
    3.1 基于经验模分解的小波阂值去噪方法
        3.1.1 Hilbert-Huang变换去噪原理
        3.1.2 小波阈值去噪
        3.1.3 基于经验模式分解(EMD)的小波阈值滤波去噪方法
        3.1.4 信号预处理结果及分析
    3.2 利用不同方法计算火焰闪烁频率
        3.2.1 功率谱密度法计算火焰闪烁频率
        3.2.2 HHT法计算火焰闪烁频率
        3.2.3 极值法法计算火焰闪烁频率
    3.3 小结
4 基于模糊控制原理的燃料识别
    4.1 煤种识别参数提取
    4.2 模糊控制
    4.3 基于模糊控制的生物质与煤种的识别
        4.3.1 生物质燃料与煤炭燃料特性的差异
        4.3.2 试验装置与试验对象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沉降炉的煤种的识别
        4.4.1 试验条件及试验对象
        4.4.2 单煤识别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4.3 混煤识别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5 利用火焰检测器判断煤种着火模式
    5.1 特征参数
    5.2 单煤着火模式判断
        5.2.1 火焰闪烁频率
        5.2.2 波动率
        5.2.3 燃烧动态能量
    5.3 混煤的着火模式判断
        5.3.1 火焰闪烁频率
        5.3.2 波动率
        5.3.3 燃烧动态能量
    5.4 着火评价
        5.4.1 着火温度
        5.4.2 最大着火点
        5.4.3 煤种着火评价指数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城市污泥果肥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特色
    1.4 研究技术线路
2 厦门市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2.1 厦门市污水处理概况
    2.2 厦门市城市污泥处理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厦门城市污泥重金属含量及养分分析与资源化评价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厦门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厦门石渭头污水处理厂污泥果肥利用试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污泥果肥利用中重金属迁移特征研究
    5.1 污泥果肥利用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特征
    5.2 土壤—柚子树系统中重金属迁移与积累
    5.3 本章小结
6 污泥果肥利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6.1 评价模型确定
    6.2 集对分析模型建立
    6.3 评价结果及分析
    6.4 污泥施用年限的确定
    6.5 本章小结
7 污泥果肥利用重金属迁移模型研究
    7.1 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吸附与迁移模型
    7.2 污泥果肥利用重金属迁移模型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主要创新点与建议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基于RCM的蒲电公司设备检修管理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论文内容
        1.2.3 论文框架
2 理论综述
    2.1 国内外设备维修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2.1.1 设备维修管理技术的发展
        2.1.2 发电设备检修方式及选择
        2.1.3 国内电力企业状态检修开展情况
    2.2 RCM的起源与发展
    2.3 RCM的概念
        2.3.1 RCM的判别标准
        2.3.2 RCM对于潜在性故障和功能性故障的研究
        2.3.3 RCM对故障特性的研究
        2.3.4 RCM的基本观点
    2.4 RCM维修决策的数学分析方法
        2.4.1 故障模式与后果分析(FMEA)
        2.4.2 故障树分析
    2.5 发电设备可靠性
        2.5.1 发电设备可靠性管理体系
        2.5.2 发电设备可靠性指标
        2.5.3 电力企业可靠性管理的相关法规要求
3 蒲电公司发电设备检修现状分析
    3.1 蒲电公司概况
    3.2 蒲电公司检修管理现状
        3.2.1 蒲电公司发电设备概况
        3.2.2 蒲电公司发电设备检修管理组织结构
        3.2.3 蒲电公司设备检修管理模式
        3.2.4 公司发电设备状态检测开展情况
        3.2.5 现状小结
    3.3 蒲电公司检修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4 基于RCM的蒲电公司设备检修管理方案设计
    4.1 实施基于RCM的状态检修的总体目标
    4.2 建立现代化设备管理理念
    4.3 建立设备点检机制
        4.3.1 实施设备点检制的必要性
        4.3.2 点检组织机构建立
        4.3.3 三层点检模式规划
    4.4 基于RCM分析优化维修活动
        4.4.1 设备分类
        4.4.2 RCM分析实施过程
        4.4.3 RCM分析成果运用
    4.5 完善设备检修管理信息系统
        4.5.1 设备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4.5.2 设备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组成
    4.6 制定职责及完善相关制度
        4.6.1 制定职责
        4.6.2 完善制度
5 基于RCM的蒲电公司设备检修管理方案实施
    5.1 实施RCM的前提
    5.2 RCM分析实施步骤
        5.2.1 实施RCM的组织机构
        5.2.2 磨煤机RCM实施步骤
    5.3 设备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5.3.1 设备台帐管理
        5.3.2 设备编码
        5.3.3 设备精密点检管理系统
        5.3.4 设备实时信息系统
    5.4 状态检修中主要检测技术的应用
        5.4.1 红外线温度测定技术
        5.4.2 旋转设备振动分析技术
        5.4.3 旋转设备润滑油质分析技术
        5.4.4 设备运行噪音、超低频测定分析技术
        5.4.5 设备运行参数测定分析技术
        5.4.6 状态检测数据的收集和管理
    5.5 实施基于RCM的状态检修的保障措施
        5.5.1 管理组织结构重组
        5.5.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5.5.3 领导高度重视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8)JGHD公司熟料生产线700t/d改1000t/d工艺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概况
        1.1.2 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1.2 设计研究重点
    1.3 技术路线
2 技术改造总的思路
    2.1 计算的基础数据
        2.1.1 配料计算
        2.1.2 物料平衡
    2.2 技术路线选择的原则
    2.3 主要技术路线选择及主机设备选型
        2.3.1 石灰石破碎
        2.3.2 原料储存及配料
        2.3.3 生料储存与均化
        2.3.4 生料粉磨
        2.3.5 烧成窑尾及废气处理
        2.3.6 烧成窑中
        2.3.7 煤粉制备及废气处理
        2.3.8 熟料冷却及废气处理
        2.3.9 技术改造思路总的特点
        2.3.10 主机设备表
        2.3.11 物料储存一览表
        2.3.12 工艺流程概述
3 生料粉磨的设计研究
    3.1 现状分析
    3.2 粉磨系统的选择
    3.3 磨机有关参数确定和工艺指标核算
    3.4 磨机的热工计算
    3.5 辅机选型及系统参数
4 预热器和分解炉的研究
    4.1 现状分析
    4.2 预热器的选择及计算
        4.2.1 旋风筒规格的确定
        4.2.2 出风口尺寸及结构的认识
        4.2.3 进风口尺寸及结构形式的考虑
        4.2.4 旋风筒高度的考虑
        4.2.5 旋风筒间连接风管的考虑
    4.3 分解炉的选择与确定
        4.3.1 分解炉的分类及特点
        4.3.2 分解炉的发展趋势
        4.3.3 新设计的分解炉特点
    4.4 其他配套计算
5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5.1 生料粉磨系统的运行分析
    5.2 烧成系统的运行分析
6 系统设计后的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总平面布置图
    2.石灰石筛分、破碎及原料储存工艺设备表
    3.石灰石筛分、破碎及原料储存工艺流程图
    4.石灰石筛分、破碎及原料储存0.00平面,1—1剖面
    5.石灰石筛分、破碎及原料储存19.2平面,2—2剖面
    6.原料配料及生料粉磨工艺设备表
    7.原料配料及生料粉磨工艺流程图
    8.原料配料及生料粉磨0.00平面,2—2剖面
    9.原料配料及生料粉磨1—1平面,5—5剖面
    10.生料储存与均化工艺设备表
    11.生料储存与均化工艺流程图
    12.生料储存与均化0.00平面,19.200平面,5—5剖面
    13.生料储存与均化1—1剖面,—2.65平面
    14.生料储存与均化2—2、3—3、4—4剖面,2—2剖面
    15.烧成窑尾及废气处理工艺设备表
    16.烧成窑尾及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
    17.烧成窑尾及废气处理0.00平面,7.90平面
    18.烧成窑尾及废气处理1—1、2—2、3—3剖面
    19.烧成窑尾及废气处理各层平面
    20.烧成窑中工艺设备表
    21.烧成窑中工艺流程图
    22.烧成窑中0.00平面,1—1剖面
    23.烧成窑中0.00平面,2—2剖面
    24.烧成窑头及废气处理工艺设备表
    25.烧成窑头及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
    26.烧成窑头及废气处理1—1剖面
    27.烧成窑头及废气处理0.00平面
    28.烧成窑头及废气处理2—2、3—3剖面、15.50平面
    29.烧成窑头及废气处理4—4、5—5剖面
    30.煤粉制备及输送工艺设备表
    31.煤粉制备及输送工艺流程图
    32.煤粉制备及输送0.00,—4.00平面、1—1、2—2剖面
    33.煤粉制备及输送8.00、13.00、18.00平面、3—3、4—4剖面

(9)液化气船液货适装安全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综合安全评估
    2.1 风险评估概述
        2.1.1 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
        2.1.2 风险评估的目标
        2.1.3 风险评估的基础
        2.1.4 风险评估的核心
        2.1.5 风险评估的关键
    2.2 综合安全评估
        2.2.1 FSA的提出背景
        2.2.2 FSA的应用范围
        2.2.3 FSA的定义及其目的
        2.2.4 FSA的特点
        2.2.5 FSA的步骤
        2.2.6 应用 FSA应考虑的方面
第3章 LPG船液货适装危险因素的识别
    3.1 综述
        3.1.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理
        3.1.2 评估指标体系构件基本原则
    3.2 LPG船液货适装指标评估评估体系
        3.2.1 船体强度评估指标体系
        3.2.2 稳性评估指标体系
    3.3 浮性评估指标体系
第4章 评估指标的数学模型
    4.1 船体强度计算模型
        4.1.1 纵向强度
        4.1.2 疲劳强度
    4.2 稳性计算模型
    4.3 浮性计算模型
第5章 LPG船液货适装风险评估
    5.1 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5.2 模糊综合评价
        5.2.1 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
        5.2.2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5.3 液货适装的模糊综合评判
        5.3.1 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5.3.2 权重的确定
        5.3.3 模糊算子
        5.3.4 反模糊化
第6章 评估模型的应用
    6.1 船舶概况
    6.2 危险工况分析
    6.3 风险评估
        6.3.1 危险工况计算
        6.3.2 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6.3.3 权重的确定
        6.3.4 多级综合评判
    6.4 风险控制方案
        6.4.1 从最终的结果提出风险控制方案
        6.4.2 从指标权重提出安全决策的建议
        6.4.3 从单因素评判提出安全决策的建议
    6.5 费用与收益评估
    6.6 安全决策建议
第7竟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液化气船装卸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表

(10)船舶机舱火灾热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船舶机舱失火的原因及特点
        1.1.2 我国船舶机舱火灾研究现状
        1.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4 船舶及机舱火灾的研究内容
    1.2 船舶及机舱火灾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方面
        1.2.2 国外方面
    1.3 研究方法的选择
    1.4 大涡模拟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低马赫数、热驱动浮力流控制方程
    2.1 模型方程提出的思想
        2.1.1 无粘单组分完全气体的控制方程组
        2.1.2 控制方程的无量纲化
        2.1.3 无粘单组分完全气体的模型方程
    2.2 多组分粘性浮力流控制方程组
        2.2.1 多组分粘性流模型方程组
        2.2.1.1 多组分可压缩粘性流通用方程组
        2.2.1.2 多组分粘性流模型方程组
        2.2.2 模型方程的变形与简化
        2.2.2.1 速度散度(?)·V
        2.2.2.2 动量方程的变形与简化
    2.3 燃烧模型
        2.3.1 简单化学反应系统
        2.3.2 混合分数燃烧模型
        2.3.3 粗网格情况下燃烧模型的修正
    2.4 辐射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湍流流动的大涡模拟
    3.1 大涡模拟的基本思想
    3.2 不可压缩流的大涡模拟研究
        3.2.1 滤波技术
        3.2.2 滤波后的N-S方程组
        3.2.3 亚格子模型
    3.3 可压缩流的大涡模拟研究
        3.3.1 滤波技术
        3.3.2 亚格子模型
    3.4 大涡模拟的应用简介
    3.5 模型方程的滤波与亚格子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方程的数值方法
    4.1 多组分反应流简化的控制方程组
    4.2 控制方程组的离散
        4.2.1 预测校正方案
        4.2.2 质量守恒方程的离散
        4.2.3 速度散度项的离散
        4.2.4 动量方程的离散
        4.2.5 总压方程的离散
    4.3 算法步骤
    4.4 系数的处理
    4.5 源项的处理
        4.5.1 热释放率
        4.5.2 辐射项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尺度火灾实验
    5.1 基于耗氧原理测量燃烧热释放率
        5.1.1 简化假设
        5.1.2 排烟管中烟气流量的测量
        5.1.3 燃烧热释放率
    5.2 实验装置
    5.3 室火轰燃的实验研究
        5.3.1 实验提出的思想
        5.3.2 实验条件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值模拟与模型实验的结果比较
    6.1 室火轰燃的大涡模拟
        6.1.1 模型提出的基本思想
        6.1.2 实验条件描述
        6.1.3 计算结果分析
        6.1.4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6.2 双室竖壁开口烟气运动的模拟
        6.2.1 模型提出的基本思想
        6.2.2 实验条件描述
        6.2.3 计算结果分析
        6.2.3.1 典型算例结果分析
        6.2.3.2 开口处流率方程
        6.2.4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6.3 封闭空间内火灾情况的模拟
        6.3.1 模型提出的基本思想
        6.3.2 实验条件描述
        6.3.3 计算结果分析
        6.3.4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模型船舶机舱火灾的模拟
    7.1 模型船体及其机舱的几何条件
    7.2 固定火源位置及强度改变通风情况的模拟结果
        7.2.1 数值模拟的条件与测点布置情况
        7.2.2 数值模拟结果
    7.3 通风情况和火源强度不变、火源不同摆放位置的模拟结果
        7.3.1 数值模拟的条件与测点布置情况
        7.3.2 风机和舱门均开启情况时的数值模拟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桥电二厂灭火保护可靠性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EM的矿用滚轴筛优化设计研究[D]. 余涛宏.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2]斗巴W火焰锅炉及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研究[D]. 况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1)
  • [3]电网谐波对燃机电站安全运行的影响及其治理研究[D]. 刘水清. 浙江大学, 2010(02)
  • [4]大型客机液压系统综合管理技术研究[D]. 丁斐. 浙江大学, 2010(08)
  • [5]基于火焰检测器的燃料识别和着火特性研究[D]. 迟天阳. 浙江大学, 2009(12)
  • [6]城市污泥果肥利用研究[D]. 明银安.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7]基于RCM的蒲电公司设备检修管理方案设计[D]. 马永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8]JGHD公司熟料生产线700t/d改1000t/d工艺方案设计研究[D]. 薄立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03)
  • [9]液化气船液货适装安全风险评估[D]. 张烁. 大连海事大学, 2005(08)
  • [10]船舶机舱火灾热流场特性研究[D]. 邹高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提高桥店二电厂灭火保护可靠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