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3310在音频自动增益控制器中的应用

CS3310在音频自动增益控制器中的应用

一、CS3310在音频自动增益控制器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建云[1](2021)在《基于GSPS的海事卫星电话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卫星电话主要应用场景是人口稀少且不易架设普通基站的沙漠、山地以及海洋等。由于其依赖卫星作为中继,所以价格通常会比较高,而信号以及话音质量却相对较差。虽然如此,但其在某些领域(如军事、文化传播、远洋、探险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通信无法替代的。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款“基于全球卫星电话服务(GSPS)的海事卫星电话终端”,其主要应用在海洋场景。由于轮船变动的航向以及波动的海平面,从而对卫星电话天线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目标跟踪角速度:≥1°/s,天线转动角速度:≥60°/s;实时进行卫星捕获,无缝实现星历切换。本文首先是对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以及海事卫星电话终端的市场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说明。然后阐述了本文的核心设计思想:硬件方面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在船上部署,也方便售后维修;软件方面则通过制定通信协议、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来保证软件通信的鲁棒性、稳定性、隔离性等。本文的重点工作是通过具体的软硬件设计来解决海事卫星电话终端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通过模块化设计,将卫星电话分成舱内主机单元和舱外天线单元两部分,有效解决了船舱内天线遮挡问题,增加了天线信号的信噪比;二是通过以太网供电(POE)方式,利用抗干扰能力强的屏蔽双绞网线,实现与舱外天线单元的数据传输和电源供应,有效地抑制了对同船其他电磁设备的干扰,以及从其他设备引入的干扰;三是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图形库,提供了比国内外同类产品更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更丰富的功能;四是由于舱内主机单元和舱外天线单元之间采用数字信号的传输,比模拟语音信号拥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拥有更好话音质量。五是舱外天线单元以环焦天线为基础,馈源波纹喇叭为核心,设计了一套高增益、高信噪比的天线和天馈系统。最后,还对天线及天馈系统进行了仿真、论证;对终端整机进行了测试验证以及电磁兼容试验。通过本文的设计和实现,能够满足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对船站的所有要求。同时提供了一款全天候、全实时,且话音质量高、人机界面友好的海事卫星电话终端。

王宁[2](2021)在《基于分数阶的多通道轨道车辆主动噪声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噪声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导致人们精神和身体上的不适。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车辆运营密度的大幅增加,噪声污染日益加剧,进而影响到了司乘人员的健康。轨道车辆产生的噪声是多声源、多频段的,吸声、隔声等被动控制方法对中高频噪声起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对低频噪声无法有效控制。因此,为解决低频噪声控制难题,主动噪声控制技术逐渐开始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常见的主动噪声控制系统中,应用较多的是基于自适应滤波理论的控制算法,如FxLMS控制算法。其算法简单,结构稳定,易于系统实现;但是算法性能有限,在复杂环境中难以达到理想的噪声控制效果。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优化主动噪声控制算法,提高噪声控制效果。本文针对目前轨道车辆低频噪声降噪问题,进行主动噪声控制算法的设计与验证。首先,设计新的变步长函数应对FxLMS算法的性能限制及常规变步长算法导致的非零失调现象,将可变步长优化为反馈误差信号变化量的时变函数,在收敛速度和稳态误差之间取得平衡。其次,为了提高系统对随机信号描述及非线性系统估计的准确性,将分数阶微积分引入到自适应滤波算法中。从整数阶到分数阶控制,逐步优化梯度计算。并将提出的分数阶算法拓展为多通道分数阶算法,使其适应于轨道车辆大空间噪声控制。可根据目标降噪空间的大小,使用多个麦克风及多个扬声器进行全局空间噪声的信号采集和控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以及LabVIEW平台对基于分数阶的多通道轨道车辆主动噪声控制算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收敛性能良好。最后,为进一步验证本文研究的主动噪声控制算法,搭建基于以太网控制机箱CompactDAQ的主动噪声控制实验系统;并进行次级通路建模辨识、单通道及多通道主动噪声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对轨道车辆的多种噪声均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康志坚[3](2021)在《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之一,煤矿的安全生产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顶板冒落等重大灾害时会造成井下断电故障,造成通信网络链路中断,致使救援中心无法探知煤矿井下人员信息,增大灾后应急救援难度。本文结合光纤传感技术可实现信号无源探测的特点,以声波探测为基础,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煤矿井下既有光缆的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可检测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被困人员的声音信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光纤传感信号检测机制,阐述声波信息解调原理,搭建了基于煤矿井下既有光缆的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系统采用ASE宽带光源作为探测光,以光纤作为声音传感媒介与信号传输通道,可在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侦听巷道内被困人员发出的敲击、呼喊等声音信号,并将信号传输至地面,在地面进行远程信号解调。(2)设计了包括信号解调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的光纤声音传感硬件解调系统。通过对光电转换、I/V转换、差分传输、前置放大、有源滤波、阻抗匹配、功率放大、电声转换等硬件电路的设计,搭建了信号硬件解调系统,完成声音信号的解调复现与提取还原;以STM32F407为控制芯片,设计了数据采集单元、数据控制单元、数据传输单元,构建了数据传输系统,将解调还原的声音信息数据传输至上位机监控系统。(3)开发了基于MFC应用架构的光纤声音传感上位机监控系统,实现对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声波信号的检测,构建了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声音信息的实时检测、波形显示、数据存储及声音复现等功能;设计了多线程结构,优化软件运行速度。以上位机监控系统为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开发了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将综合处理后的数据分析结果推送给工作人员,实现声音、图像、波形等多方联动检测矿井灾后实际环境情况。(4)搭建了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实验台,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可对铺设光缆周界声音进行探知,实现声音信号的无源采集与传输;信号解调系统可实现声音信号的解调复现;数据传输系统可将解调还原的声音数据稳定传输至上位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监控系统可通过波形实时反映外界环境的变化情况,并及时推送灾情发生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在10km的测试距离内,构建的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可以检测距光纤探头0-10m,频率为300Hz-3.4k Hz的声音信号,频率精度可达±1Hz。上述研究表明,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在矿井灾后供电状态下实现了对被困人员声波的信息无源探测与采集传输,解决了断电致使无法通信的问题,为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紧急救援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手段。

邢玉美[4](2020)在《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生活中使用到的音频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在音频设备中经常使用到的基本放大电路出现的故障也随之增多。在智能设备发展迅速的前景之下,决定利用抗干扰能力较强的微控制器制作一个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用来检测基本放大电路各项测量数值,从而更快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是由8051F340微控制器、AD1256信号采集模块、电源单元、迪文屏显示模块、峰值检测电路以及信号发生模块共同组成。采用ADS9833产生稳定的正交信号源,通过正交调制的方式完成对被测网络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测量,能够实现对被测网络的点频和线性扫频测量,并采用迪文屏液晶进行数值显示。测试结果表明,本设计能够实现在规定范围内,测量放大电路的基本参数,正确检测并显示电路故障。制作的测试仪将实现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实现电路的基本检测功能;二是检测电路故障问题并显示。在电路中测量的参数主要有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电路的增益以及电路的频幅特性曲线。共基极电路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电阻的短路、断路。所以,设计的电路特性测试仪的重点是检测电路中电阻的故障。本款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是在传统仪器上进行了改良,传统仪器仪表只是将电路的参数显示出来,找到故障还需要进一步的测量与计算,故障诊断面临着低效率的问题。本次自主设计的电路特性测试仪不仅可以将电路的参数进行显示,还可以将电路的故障进行显示,这将大大减少故障检测分析的时间,提高检测效率。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可以避开对电路原理分析,直接将电路板故障定位到单独电子元件或电路结点上。测试仪通过AD1256采集电压数值,并将电压数值转换为电路参量再判断故障原因。并且采用8051F340微控制器,实现整个电路的控制。与人工检测相比,简易电路测试仪的设计不仅灵活可控、可靠性高,而且能够实现智能诊断。

孙志文[5](2019)在《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声反馈抑制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扩声系统最主要的作用是进行声音信号的增益放大,而扩声系统中麦克风和扬声器同处一个声场环境的特点使得系统中会形成闭合信号环路,从而产生声反馈现象。早期的声反馈抑制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频率与相位调制、增益降低和空间滤波等方法,它们对声反馈的抑制效果都不是非常理想。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基于自适应滤波器的声反馈抑制方法被提出,它可以作用于声反馈信号产生的初期,从而具有良好的性能。本文以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声反馈抑制算法为研究课题,重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声反馈抑制算法,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首先对扩声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构建,主要包括声反馈路径建模、电声前向通路建模两部分,并通过实验分析了声反馈建立过程和声反馈信号的特征;接着,介绍了两种基于均方误差的自适应滤波器算法LMS(Least Mean Square)算法和NLMS(Normalized Least LMS)算法,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以Sigmoid函数为基础的变步长自适应滤波算法,称为SVS-VMLMS(Sigmoid Variable Step Variable Momentum Least Mean Square)算法,使得滤波器在初期获得了较快的收敛速度,同时在后期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能,然后引入了两种去相关算法用以减小声源信号与系统输出信号之间的相关性和两种用以量化评价声反馈抑制算法的指标;之后,在MATLAB平台上构建了算法仿真系统,并对三种声反馈抑制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LMS算法、NLMS算法、SVS-VMLMS算法的声反馈抑制算法分别取得了8.978dB,9.218dB,9.374dB的系统增益的改善,并且基于SVS-VMLMS算法的性能要好于LMS算法和NLMS算法。基于以上研究内容,设计并制作了基于TMS320C6748 DSP芯片的信号处理板,搭建了基于该信号处理板的扩声系统实验平台,通过软件实现三种自适应声反馈抑制算法,实测了三种算法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LMS算法、NLMS算法、SVS-VMLMS算法的声反馈抑制算法分别取得了6dB,7.9dB,8.7dB的系统增益的改善,基于SVS-VMLMS算法的声反馈抑制算法的性能要优于LMS算法和NLMS算法。实验结果与算法理论分析和算法仿真的结果相一致。

孙长城[6](2017)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扬声器功率实验仪控制器设计》文中认为扬声器产品在出厂前,需要按照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对其各项性能参数进行测试。扬声器功率实验仪就是对扬声器进行工作寿命测试的设备,扬声器工作寿命测试要求扬声器在额定的驱动功率下工作并且必须连续满负载荷工作规定的时间,测试过程中,若扬声器没有发生因扬声器音圈升温发热或者机械的永久性损坏,才能算合格出厂。一般的扬声器工作寿命测试设备,无法直接测得测试扬声器的音圈温度,因此对造成扬声器寿命短及损坏的根本原因无法进行研究。同时,传统的扬声器工作寿命测试设备较多,体积笨重,主要包括计算机、声频卡及功率实验仪等设备,导致扬声器工作寿命测试的成本增加,并且不利于设备便携式发展。针对传统的扬声器功率实验仪在进行扬声器工作寿命测试过程中无法直接测量扬声器音圈温度以及设备笨重、成本较高的问题,本设计研发一套以扬声器功率实验仪为平台、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控制器。本控制器系统选用两款MCU,即STM32F4和STM32F1。以STM32F4为核心MCU的功能模块能够实现音频播放以及音频记录功能,该功能模块体积小、成本低,可代替体积较大且价格昂贵的声频卡,同时又可以嵌入到扬声器功率实验仪内部,有利于便携式发展;以STM32F1为核心MCU的功能模块结合上位机软件,实现对扬声器音圈温度的间接测量功能,并在计算机显示器上生成测试扬声器音圈的“温度——时间”曲线图,该曲线图可帮助测试者在扬声器工作寿命测试过程中及时发现扬声器音圈温度升温过快、过高的不合格扬声器产品。论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扬声器工作寿命测试设备的现状和发展,然后对本控制器的音频播放、音频记录、扬声器音圈温度间接测量原理以及对扬声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控制器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及对应的软件设计。最后,介绍和分析了控制器系统平台的组成、软硬件测试及测试结果。图65幅,表5个,参考文献53篇

李克雷[7](2016)在《扬声器功率试验信号生成及参量分析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扬声器这一电子产品。扬声器的参数是反映其性能的主要指标,所以,为了提高扬声器的性能,对其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课题完成了扬声器功率试验信号生成及参量分析系统的方案设计、硬件和软件设计与实现,功率试验信号生成电路是其中关键部分,主要完成信号的生成。信号处理电路主要完成信号的分配、调理、采集等功能。系统根据国际和国家相关标准以及企业实际需要给出了一种具体的硬件设计方案。整个硬件电路主要分为:信号生成模块、主控模块、通信模块、信号调理模块、信号采集模块、校准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等。其中主控模块选用的是STM32F013V8T6,它是一款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高性价比、低功耗微控制器,包括了丰富的外设,其中集成的一个USB2.0接口为本系统的通信提供了很大方便。通信模块主要利用STM32内置的USB从控制器和Mass storage固件库实现数据的传输。信号生成模块以STM32F013V8T6芯片内置DAC为基础,STM32内置双通道12位数模转换模块DAC,可以满足各种试验信号波形的生成。信号调理模块和信号采集模块采用多片高性能多路选通芯片以及多款低失真、高精度的运算放大器,同时也加入了几款实用的放大器和衰减器,对信号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为了提高系统的测试精度,在系统中加入了校准模块,以一款基于DDS技术的芯片作为信号源芯片,保证校准电路信号源的准确性。本课题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设想,设计与实现了系统的硬件电路,完成了系统软件的编写与调试,测试结果证明,达到预定的目标。论文含图57幅,表8个,参考文献53篇。

赵国亮[8](2015)在《欠驱动非线性系统的张量积模糊自适应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欠驱动系统广泛应用于交通、冶金、国防和装备制造等重要领域,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些领域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对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对控制系统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控制器的自适应性.在倒立摆这类欠驱动系统控制领域,变论域模糊自适应理论已被证明存在较高的自适应性,是应用较为成功的模糊理论之一.本文从分析变论域模糊自适应控制局限于半严格纯反馈模型出发,首先深入研究了避免变论域模糊自适应控制器使用半严格纯反馈模型的问题,发现了影响该自适应理论用于更一般模型,比如拟线性参变模型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张量积自适应模糊控制算法;针对存在结构不确定的纯反馈系统,应用张量积模型逼近误差为舍弃奇异值有界函数这一性质,提出了针对结构不确定纯反馈系统的张量积自适应积分滑模控制方法;其次针对欠驱动系统存在多个控制目标和耦合变量的问题,借鉴变论域自适应伸缩因子的设计只基于误差和误差变化的思想,将目标因素纳入到由主滑模面和辅助滑模面构成的混合滑模面,研究了可直接由张量积模型状态变量设计自适应控制器的方法;最后为了提高变论域模糊自适应控制器的控制精度以及泛化能力,进一步揭示变论域模糊控制思想的自适应机理,针对存在未建模部分的欠驱动系统,提出A2-C1型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进一步改善变论域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对高频参考信号的自适应跟踪能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以张量积模型变换和逼近理论为背景,以避免变论域模糊自适应控制器使用半严格纯反馈模型为目标,发现张量积模型能够将变论域模糊自适应控制对象不再局限于半严格纯反馈模型,且该模型的张量积并行分布补偿方法还可以为伸缩因子提供时变综合增益,提出了张量积模糊自适应算法.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得到欠驱动系统的拟线性参变形式,结合张量积并行补偿控制方法求取的误差和误差变化增益及衰减参数,设计了两种模糊自适应控制器.模糊自适应控制器的误差和误差变化增益由权重隶属度函数动态给出.此外,利用张量积并行补偿控制方法计算得到衰减率,从而使用衰减因子构建了新的Lyapunov函数.应用σ-自适应策略的张量积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去除了对系统扰动上界已知的约束.为了提高张量积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处理结构不确定欠驱动系统的能力,对于n阶不确定纯反馈欠驱系统,首先采用张量积模型去逼近原系统,将n阶不确定系统变换成拟线性参变形式的标称部分与集总不确定两部分,标称部分的拟线性参变模型是一个多面体组合模型且组合系数满足归一化条件.然后利用积分滑模面能够在开始时刻就进入滑动模态的特性,结合σ-自适应方法和线性矩阵不等式,设计了基于张量积模型变换的自适应积分滑模控制器,减少了系统状态到达平衡点的到达时间,解决了实际系统不存在理想滑模面而导致控制器自适应增益持续增加的问题.2)以张量积模型变换理论为背景,针对欠驱动系统存在多个控制目标和耦合变量的问题,对于欠驱动系统的拟线性参变模型,借鉴变论域自适应理论中的伸缩因子设计思想,提出将多个目标纳入到一个滑模面的混合滑模面设计方案,研究了可直接由张量积模型状态变量设计自适应控制器的方法.针对单输入多输出欠驱动非线性系统,首先采用张量积模型变换,得到欠驱动系统的拟线性参变模型.该模型是一个数值型拟线性参变模型,由于此时的拟线性参变模型保留了所有奇异值,因此该模型是欠驱动系统的精确描述.针对该数值模型的每一子系统,设计了不同滑模面,保证子系统有限时间进入滑动模态.对于张量积模型变换下的解耦终端滑模控制,滑模面和控制律的设计不需要系统的解析模型,直接由张量积模型的状态变量设计,体现了张量积模型变换方法优异的模型变换能力.3)为了提高变论域模糊自适应控制器的控制精度,将模糊集扩展为Ⅱ型模糊集,进一步增强变论域自适应方法对高频参考信号的自适应跟踪能力,揭示变论域模糊控制思想的自适应机理.对于半严格纯反馈非线性系统,利用变论域自适应方法和Ⅱ型模糊集理论设计了A2-C1型进化自适应模糊控制器,进化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反馈控制器中的伸缩因子能够根据误差和误差变化自适应地调节.对于A2-C1型进化自适应模糊控制器,使用量子细菌觅食算法离线优化区间Ⅱ型模糊集,提出的A2-C1型进化模糊系统可被当作直接自适应模糊控制器使用.为验证混合滑模面思想的有效性,进一步研究了存在未知非线性部分的二阶欠驱动系统,利用动态模糊神经网络估计未建模部分.首先根据混合滑模面的设计思想,把该系统划分为两个二阶子系统,对每个系统设计了不同的滑模面,从而保证每个子系统的收敛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间接自适应解耦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克服了系统存在未知非线性部分的困难,将耦合的变量转化为混合滑模面的设计,提高了解耦滑模控制器的自适应能力.针对上述控制方法,本文在一级倒立摆、平行双倒立摆、旋转激励的平移振荡器等系统上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池源[9](2015)在《高性能升压型电源管理芯片的研究与优化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微电子技术以及半导体工艺的迅猛发展,电源管理类芯片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网络、汽车电子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等诸多产品领域。近年来,用户端对电源管理类芯片性能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集成度和低成本已经成为DC-DC变换器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紧跟市场发展动向,以升压型DC-DC转换器为研究对象,着力研究了其控制理论及关键电路结构,针对传统DC-DC电源管理芯片在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优化方案和具体实现电路,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传统大功率升压型DC-DC控制器采样电路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高准确度、快速响应采样电路。该电路通过片外电感的等效直流电阻来得到完整的电感电流信息,引入了一个快速响应电路模块来补偿晶体管之间的工艺偏差,从而提高了采样准确度,同时提供一条额外的电流反馈回路来减小电路的响应时间。当电路达到平衡状态时,额外引入的电流环路上就不会再有电流通过,因此在不增加系统整体静态功耗的基础上就可以达到设计目的。且该电路具有较大的共模工作电压范围,因此适合宽输入范围、大功率和高效率的应用环境。2.针对传统大功率升压型DC-DC控制器在轻负载时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三模式环路控制方法的解决方案及其具体实现电路。由系统功率损耗组成的分析得知,轻负载下控制方式的不合理是造成其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此方法在传统控制方式基础上进行优化,通过三个不同的工作模式:PWM模式、Burst模式和Sleep模式之间的互相转换,提高了轻负载时的效率。此种环路控制方案精确度高,适用于宽负载的应用环境。3.通过对大功率升压型DC-DC控制器等效环路模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CB版图方案。对整体的布局布线进行了修改,减小了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所引入的高频噪声,在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4.针对高精度控制、高效率、低输入电压的应用方案,提出了一种具有超低启动电压、小输出电压纹波、高效率的高性能小功率升压型DC-DC迟滞电流模转换器。该转换器引入了一种新颖的超低电压启动模块来降低最小工作电压。当输入电压低于系统正常工作所需要的最低电压时,此模块可以控制功率管的开关动作,并将系统内部的供电电源抬高至足够高的电压,从而可以使系统正常地工作,这也就增加了电池的使用时间。同时引入了一个新颖的双管迟滞采样电路来产生固定的电流控制迟滞窗口,此电流窗口决定了输出电压纹波的大小且不会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因此无论系统处于何种负载情况下都可以保证有小的输出电压纹波,且同时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还提出了一种自动模式切换技术,它可以通过检测系统的负载大小去选择适合的工作模式。当负载电流较小的时候,芯片会进入功率节省模式,此时大部分子电路以及功率管都被断开,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5.针对模式自动切换电流模电荷泵控制器在启动阶段过冲电流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两阶段启动技术。从传统启动阶段的控制模式流程入手,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启动阶段控制模式流程。引入了两个额外启动阶段来分别限制启动初期的过冲电流和模式切换阶段的过冲电流。该电路所占用面积很小且容易实现,因此适合在芯片内进行集成。6.模式自动切换电荷泵的MOSFET开关在断开的时候会引起电荷注入效应,这就导致在其输出电容上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电压。此误差电压会导致在输出电压纹波上产生一个高频尖峰电压,它不但会增加输出电压纹波的值,还会降低系统的效率。为了减小此现象带来的影响,本文提出了此种电荷泵开关拓扑结构的一种等效模型,并且通过此模型推导出了一系列关于开关误差电压和尖峰电压的方程式。因此可以通过调整与开关误差电压和尖峰电压有关的一些参数,来减小它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刘越[10](2011)在《数字音效算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从便携的个人数字助手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到家庭影院,电子产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人们不仅对图像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对声音质量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种需求已经不单局限在聆听,而上升为一种听觉享受,这使得音效器的发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对以下两方面的数字音效处理器进行了研究。一是数字音频变换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参数均衡器,数字混响器,特殊音效器等。二是具有动态增益控制功能的数字调音台系统,主要包括压限器、扩展器和噪声门等。主要工作如下:(1)对参数均衡器的算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对比参数均衡器几种设计方法的性能优劣,并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最优化设计方法。(2)对混响算法进行研究,实现了经典的混响模型,Schroeder模型和Moorer模型,并对算法结构进行优化以实现实时处理。(3)研究了几种典型的特殊音效原理,包括合唱效果,法兰效果,回声效果,振音效果,颤音效果,立体移动效果等,并设计了特殊音效器,可实时输入输出。(4)实现了动态增益控制器,主要包括压限器、扩展器和噪声门,可实时调节参数。

二、CS3310在音频自动增益控制器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S3310在音频自动增益控制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SPS的海事卫星电话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1.2 海事卫星电话市场竞态
    1.3 基于GSPS的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概述
        1.3.1 海事卫星
        1.3.2 地面站
        1.3.3 网络协调站
        1.3.4 船站
        1.3.5 GSPS核心板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海事卫星电话终端的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路及功性能要求
    2.2 功能模块划分
    2.3 总体架构设计
        2.3.1 硬件平台选择
        2.3.2 软件平台选择
        2.3.3 总体架构及主要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终端舱内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3.1 终端电源设计
    3.2 音频编解码电路设计
    3.3 接口电路设计
        3.3.1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3.2 存储接口电路设计
    3.4 微控制器单元
    3.5 舱内单元PCB设计与调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终端舱外天线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4.1 舱外天线单元概述
    4.2 天线、天馈系统设计
        4.2.1 反射面设计
        4.2.2 馈源喇叭设计
        4.2.3 极化器设计
        4.2.4 双工器设计
    4.3 控制模块设计
        4.3.1 伺服驱动模块
        4.3.2 控制模块
        4.3.3 PCB设计及调试
    4.4 关键指标论证及结论
        4.4.1 天线增益
        4.4.2 G/T及EIRP值
        4.4.3 跟踪性能
        4.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终端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架构设计及基础平台搭建
        5.1.1 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5.1.2 uc/OS操作系统平台搭建
        5.1.3 图形库移植
        5.1.4 网络协议栈移植
    5.2 终端软件应用层的设计与实现
    5.3 终端软件关键流程的设计与实现
        5.3.1 开机入网流程
        5.3.2 主叫控制流程
        5.3.3 被叫控制流程
        5.3.4 发送短信流程
        5.3.5 接收短信流程
        5.3.6 查询功能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终端的测试
    6.1 终端功能测试
        6.1.1 开关机测试
        6.1.2 注册网络测试
        6.1.3 主功能界面测试
        6.1.4 拨打电话测试
        6.1.5 通话记录及重拨相关测试
        6.1.6 短信息相关测试
        6.1.7 整机测试结果
    6.2 电磁兼容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分数阶的多通道轨道车辆主动噪声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介绍
        1.2.1 概念
        1.2.2 控制系统分类
        1.2.3 发展历程
        1.2.4 主动噪声控制应用领域
    1.3 轨道车辆行业主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轨道车辆噪声特性
        1.3.2 轨道车辆主动噪声控制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自适应滤波控制与次级通路建模
    2.1 自适应滤波
    2.2 LMS算法
    2.3 FxLMS算法
    2.4 次级通路自适应建模
        2.4.1 建模方法
        2.4.2 次级通路辨识实验
第3章 可变步长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3.1 可变步长算法设计
    3.2 抗干扰性分析
    3.3 仿真验证
        3.3.1 收敛特性
        3.3.2 步长参数优化
        3.3.3 不同算法性能
    3.4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数阶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4.1 分数阶导数
        4.1.1 分数阶Cauchy积分公式
        4.1.2 Grünwald–Letnikov分数阶微积分定义与计算
    4.2 分数阶算法设计
    4.3 收敛性分析
    4.4 仿真验证
        4.4.1 收敛特性
        4.4.2 收敛步长
        4.4.3 分数阶阶数对比
        4.4.4 不同算法性能对比
    4.5 实验验证
        4.5.1 单频、混频噪声消除
        4.5.2 轨道车辆噪声消除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通道分数阶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5.1 分数阶算法设计
    5.2 收敛性分析
    5.3 多通道分数阶算法设计
    5.4 仿真验证
    5.5 实验验证
        5.5.1 单频、混频声源降噪实验
        5.5.2 轨道车辆牵引系统噪声降噪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2 光纤声波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二章 矿用传感应急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2.1 矿井光纤传感应急通信系统基本理论
        2.1.1 矿井光纤传感系统检测机理
        2.1.2 矿井光纤传感应急通信结构选型
        2.1.3 相位调制光纤传感系统比较
    2.2 矿井应急通信光纤声波传感系统
        2.2.1 声音传感检测原理
        2.2.2 矿井应急通信复合光纤声波传感系统
        2.2.3 应急通信系统器件选型
    2.3 系统结构安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用传感应急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3.1 矿井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设计
    3.2 光纤声音信号硬件解调系统设计
        3.2.1 光电转换单元设计
        3.2.2 I/V转换单元设计
        3.2.3 有源滤波单元设计
        3.2.4 阻抗匹配单元设计
        3.2.5 差分传输单元设计
        3.2.6 前置放大单元设计
        3.2.7 功率放大单元设计
    3.3 光纤声音信号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3.3.1 ARM控制单元设计
        3.3.2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3.3.3 数据传输单元设计
    3.4 电源系统设计
        3.4.1 电源系统结构设计
        3.4.2 电源子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用应急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
        4.1.1 MFC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1.2 ARM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2 矿用应急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4.2.1 系统软件功能框架设计
        4.2.2 USB 数据处理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4.2.3 人机交互界面方案设计
        4.2.4 网络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急通信系统实现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1.1 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的搭建
        5.1.2 光纤声音传感硬件解调系统搭建
        5.1.3 应急通信系统样机集成
        5.1.4 应急通信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5.2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2.1 系统噪声测试
        5.2.2 声音类别测试
        5.2.3 声音还原性精度测试
        5.2.4 系统稳定运行测试
        5.2.5 监控系统离线模式测试
        5.2.6 网络传输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课题章节安排
    1.5 小结
第2章 电路设计原理
    2.1 输入电阻测量
    2.2 输出电阻测量
    2.3 电路的电压增益
    2.4 电路的频幅特性曲线以及上限截止频率
    2.5 电路故障检测
    2.6 小结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单片机硬件设计
        3.1.18051 单片机
        3.1.2 时钟电路
        3.1.3 振荡器和时钟电路
        3.1.4 微控制器内部的时间单位
        3.1.5 复位电路
    3.2 迪文屏设计
        3.2.1 迪文屏简介及应用原理
        3.2.2 串行口通信
    3.3 ADS9833 模块设计
        3.3.1 ADS9833 模块简介及应用原理
        3.3.2 ADS9833 模块使用
    3.4 AD1256 模块设计
        3.4.1 AD1256 模块简介及应用原理
        3.4.2 AD1256 模块使用
    3.5 DS1302 时钟模块设计
        3.5.1 DS1302 时钟模块简介及应用原理
        3.5.2 SPI协议
    3.6 小结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测量输入电阻
    4.2 测量输出电阻
    4.3 电路的增益
    4.4 电路的频幅特性曲线
    4.5 电路故障检测
    4.6 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测量输入电阻
    5.2 测量输出电阻
    5.3 电路的增益
    5.4 电路的频幅特性曲线
    5.5 电路故障检测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声反馈抑制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声反馈机理研究
    2.1 扩声系统模型分析
    2.2 声反馈信号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适应滤波器的声反馈抑制算法研究
    3.1 基于均方误差的自适应滤波算法
        3.1.1 最小均方误差算法
        3.1.2 NLMS算法
    3.2 SVS-VMLMS算法
    3.3 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声反馈抑制算法
    3.4 去相关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3.4.1 半波整流法
        3.4.2 时间延迟法
    3.5 声反馈抑制算法的评价指标
        3.5.1 扩声系统增益评价指标
        3.5.2 扩声系统音质评价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反馈抑制算法仿真分析
    4.1 MATLAB算法仿真平台的搭建
        4.1.1 声反馈路径传递函数模块
        4.1.2 电声前向通路模块
    4.2 算法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4.2.1 模拟啸叫信号的产生
        4.2.2 无声反馈抑制的扩声系统MSG测定
        4.2.3 自适应声反馈抑制算法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声反馈抑制算法软硬件实现及实验测试
    5.1 硬件系统设计
        5.1.1 扩声系统信号处理平台设计
        5.1.2 硬件扩声实验系统搭建
    5.2 算法的软件实现
        5.2.1 DSP系统初始化
        5.2.2 音频采集
        5.2.3 数据片内传输
        5.2.4 声反馈抑制算法的软件实现
    5.3 声反馈抑制算法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5.3.1 测试内容与测试方法分析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6)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扬声器功率实验仪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扬声器测量的现状及发展
    1.4 论文结构
2 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及扬声器工作原理
    2.1 控制器设计方案
        2.1.1 控制器的音频播放与记录模块的设计方案
        2.1.2 控制器的扬声器音圈测温模块的设计方案
    2.2 扬声器简介
        2.2.1 扬声器的分类
        2.2.2 扬声器的内部结构
        2.2.3 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节
3 控制器的硬件设计概述及各功能模块详述
    3.1 系统硬件概述
    3.2 控制器的音频播放与记录模块电路详述
        3.2.1 主控模块
        3.2.2 USB通信模块
        3.2.3 外扩存储模块
        3.2.4 音频播放与记录模块
    3.3 控制器的扬声器音圈测温模块电路详述
        3.3.1 主控模块
        3.3.2 USB通信模块
        3.3.3 低频交流信号源模块
        3.3.4 信号混叠及输入信号调理模块
        3.3.5 信号采集电路模块
    3.4 电源模块
    3.5 本章小结
4 控制器的下位机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方案及流程
    4.2 控制器的音频播放与记录模块的下位机程序设计
        4.2.1 程序初始化
        4.2.2 USB通信程序设计
        4.2.3 音频数据的下载
        4.2.4 多任务操作系统UCOSⅢ的移植
        4.2.5 开始任务的创建
        4.2.6 音频播放任务的设计
        4.2.7 音频记录任务的设计
        4.2.8 音频记录数据上传任务设计
    4.3 控制器的扬声器音圈测温模块的下位机程序设计
        4.3.1 程序初始化设计
        4.3.2 USB通信程序设计
        4.3.3 解析指令程序设计
        4.3.4 指令执行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节
5 控制器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及流程
        5.1.1 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5.1.2 控制器的上位机软件设计流程
    5.2 上位机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5.3 控制器的音频播放与记录模块上位机软件主要窗体介绍
    5.4 控制器的扬声器音圈测温模块上位机软件主要窗体介绍
    5.5 本章小节
6 系统平台搭建及测试
    6.1 测量平台搭建
    6.2 系统硬件测试
        6.2.1 控制器的音频播放与记录模块硬件测试
        6.2.2 控制器的扬声器音圈测温模块硬件测试
    6.3 系统软件测试
    6.4 本章小节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扬声器功率试验信号生成及参量分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内容安排
2 扬声器简介及其参量测试方法
    2.1 扬声器简介
        2.1.1 扬声器的定义及其分类
        2.1.2 扬声器常用参数及其物理意义
    2.2 扬声器参量测试方法
        2.2.1 扬声器功率详细描述
        2.2.2 扬声器功率测试方法
    2.3 扬声器功率试验信号及其生成方法
        2.3.1 扬声器功率试验信号简介
        2.3.2 扬声器功率试验信号生成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设计思路
    3.2 系统设计参数
    3.3 系统硬件组成
    3.4 系统硬件电路介绍
        3.4.1 信号生成模块
        3.4.2 MCU主控模块
        3.4.3 信号调理模块
        3.4.4 标准信号源模块
        3.4.5 采样电路模块
        3.4.6 USB通信模块
        3.4.7 电源模块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4.1.1 软件设计思路
        4.1.2 软件设计流程
    4.2 初始化子程序
    4.3 信号源生成部分软件设计
        4.3.1 设计思路
        4.3.2 FatFs文件系统移植
        4.3.3 SD卡驱动
        4.3.4 DAC转换
    4.4 USB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4.1 USB概述
        4.4.2 USB协议简介
        4.4.3 STM32中USB驱动程序介绍
        4.4.4 指令解析
    4.5 信号调理与采集部分软件设计
        4.5.1 信号调理
        4.5.2 信号采集
    4.6 本章小结
5 硬件测试及测试系统平台搭建
    5.1 USB通信测试
    5.2 硬件电路测试
        5.2.1 标准信号源电路测试
        5.2.2 信号调理电路测试
    5.3 系统平台搭建及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课题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欠驱动非线性系统的张量积模糊自适应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欠驱动系统
        1.2.2 张量积模型变换
        1.2.3 模糊系统
        1.2.3.1 T-S模糊系统
        1.2.3.2 T-S模糊系统建模
        1.2.3.3 T-S模糊系统控制
        1.2.3.4 Ⅱ型模糊进化系统
        1.2.4 滑模控制
        1.2.4.1 自适应滑模控制
        1.2.4.2 模糊滑模控制
        1.2.4.3 积分滑模控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预备知识
    2.1 张量积模型
        2.1.1 张量积模型变换
        2.1.2 张量积模型变换举例
    2.2 模糊逻辑系统
        2.2.1 模糊集
        2.2.2 模糊逻辑系统
    2.3 模糊神经网络理论
    2.4 控制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3 基于张量积模型变换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
    3.1 引言
    3.2 欠驱动系统的张量积模型
    3.3 张量积自适应模糊控制器
        3.3.1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结构
        3.3.2 张量积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稳定性分析
        3.3.3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σ-自适应策略
    3.4 仿真举例
        3.4.1 气动弹性机翼系统
        3.4.2 平行双倒立摆
        3.4.3 平行双倒立摆系统摆起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张量积模型变换的自适应积分滑模控制器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基于TP模型变换的自适应积分滑模控制器的设计和稳定性分析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张量积模型变换的自适应终端滑模控制
    5.1 引言
    5.2 解耦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5.3 张量积自适应终端滑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4 仿真举例
        5.4.1 倒立摆系统
        5.4.2 TORA系统
    5.5 实验举例
    5.6 本章小结
6 进化自适应模糊控制器
    6.1 引言
    6.2 A2-C1型自适应模糊控制器设计
    6.3 量子计算原理与细菌觅食算法
        6.3.1 量子计算原理
        6.3.2 细菌觅食算法
        6.3.2.1 趋化性和群集效应
        6.3.2.2 再生过程
        6.3.2.3 淘汰和驱散
        6.3.3 量子细菌觅食算法(QBFA)
    6.4 仿真与分析
        6.4.1 Duffing强迫振动系统的自适应跟踪
        6.4.2 6-卷混沌吸引子的自适应跟踪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解耦滑模控制器
    7.1 引言
    7.2 系统模型与混合滑模面设计
    7.3 基于自适应动态神经网络的分数阶解耦滑模控制器的设计和稳定性分析
    7.4 仿真结果
        7.4.1 一级倒立摆
        7.4.2 TORA系统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高性能升压型电源管理芯片的研究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DC-DC电源管理类芯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高性能电源管理芯片的优化设计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升压型DC-DC变换器的基本原理
    2.1 前言
    2.2 BOOST型DC-DC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2.2.1 Boost型DC-DC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2.2.2 Boost型DC-DC转换器的控制方式
    2.3 电荷泵的基本原理
        2.3.1 电荷泵的工作原理
        2.3.2 电荷泵转换器的控制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性能大功率升压型DC-DC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
    3.1 引言
    3.2 本文提出的大功率BOOST型DC-DC控制器基本架构
    3.3 高准确度快速响应电感电流采样技术的研究
        3.3.1 传统的电流采样方法
        3.3.2 高准确度快速响应采样电路的设计
        3.3.3 仿真与实测结果分析
        3.3.4 结论
    3.4 三模式环路控制方法的设计
        3.4.1 Boost型DC-DC控制器功率损耗分析
        3.4.2 传统的环路控制方法
        3.4.3 三模式环路控制方法
        3.4.4 实测结果及分析
        3.4.5 小结
    3.5 PCB的改进设计
        3.5.1 Boost型DC-DC控制器的等效环路模型
        3.5.2 实测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性能小功率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研究与设计
    4.1 引言
    4.2 本文提出的BOOST型迟滞电流模转换器
        4.2.1 Boost型迟滞电流模转换器的架构
        4.2.2 Boost型迟滞电流模转换器的控制方式
    4.3 环路的稳定性分析
    4.4 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4.4.1 超低电压启动技术
        4.4.2 新颖的迟滞电流窗口产生技术
        4.4.3 模式自动切换技术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式自动切换电流模电荷泵控制器的可靠性研究
    5.1 引言
    5.2 模式自动切换电流模电荷泵控制器的架构
        5.2.1 模式自动切换电荷泵的拓扑结构
        5.2.2 电荷泵控制器的拓扑结构
    5.3 两阶段启动技术的研究
        5.3.1 过冲电流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3.2 两阶段启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5.3.3 实测结果与分析
        5.3.4 结论
    5.4 模式自动切换电荷泵的输出纹波尖峰电压的分析与建模
        5.4.1 输出纹波尖峰电压产生的原因
        5.4.2 模式自动切换电荷泵的开关模型
        5.4.3 输出纹波尖峰电压的计算
        5.4.4 实测结果分析
        5.4.5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数字音效算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数字音效器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数字音频变换算法的研究
    2.1 参数均衡器
        2.1.1 参数均衡器基本原理
        2.1.2 模拟域转换数字域法
        2.1.3 零极点设置法
        2.1.4 数字域设计法
        2.1.5 三种设计方法的对比
        2.1.5 一种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参数均衡器设计方法
    2.2 数字混响器
        2.2.1 数字混响器基本原理
        2.2.2 Schroeder混响模型
        2.2.3 Moorer混响模型
        2.2.4 改进的整体混响模型
    2.3 特殊音效器
        2.3.1 振音效果
        2.3.2 法兰效果
        2.3.3 合唱效果
        2.3.4 回声效果
        2.3.5 颤音效果
        2.3.6 哇音效果
        2.3.7 立体移动效果
3 数字音频控制算法的研究
    3.1 动态增益控制器
        3.1.1 动态增益控制器原理概述
        3.1.2 动态增益控制器参数介绍
        3.1.3 动态增益控制器实现过程
    3.2 限制器
    3.3 压缩器和扩展器
    3.3 噪声门
4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4.1 参数均衡器
    4.2 混响器
    4.3 特殊音效器
    4.4 动态增益控制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CS3310在音频自动增益控制器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SPS的海事卫星电话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高建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分数阶的多通道轨道车辆主动噪声控制算法研究[D]. 王宁.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3]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D]. 康志坚.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D]. 邢玉美.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声反馈抑制算法研究与实现[D]. 孙志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扬声器功率实验仪控制器设计[D]. 孙长城.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1)
  • [7]扬声器功率试验信号生成及参量分析系统设计[D]. 李克雷.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5)
  • [8]欠驱动非线性系统的张量积模糊自适应控制[D]. 赵国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9]高性能升压型电源管理芯片的研究与优化设计[D]. 池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 [10]数字音效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 刘越.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CS3310在音频自动增益控制器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