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的论文

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的论文

问: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看法小论文
  1. 答:(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对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创造。(1)诗人对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平乱回京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具体展开描写,只是作为抒情的桥梁,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铺写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恋上,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2)人物十分单纯,诗中着力塑造的是李、杨两个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完成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悲剧故事的发展。(3)诗人把人物语言与作者语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虚构和想象来发展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以优美的语言创造意境,成为古代长篇叙事歌行中的绝唱。 艺术特色要点: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 (2)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 (3)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 人生启示要点 :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问:求解:如何分析《长恨歌》主题及作者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态度?
  1. 答:《长恨歌》主题是古典爱情诗,作者认为爱情应该回开长地久、缠绵不绝答,爱情与君王身份无法,与政治斗争无关。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
    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2. 答:全诗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的交织,其主题应该是双重性的。
    首先,从作品本身看,以“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界,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表现出批判和暴露的倾向是不言自明的。后半部分写李杨爱情,思念之切,上天入地,感人至深,表面看来写爱情为主,其实也不乏讽喻。作者的思想用意,作品的悲剧意义在于告诫世人,尽管可以开天入境,但现实中的悲剧是无法挽回的。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如果不加以明察和借鉴,那就只有与天地永存的悲痛。由此可见,同情与批判相辅相成,双重主题得到好的发展。
    其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来,尽管安史之乱是唐玄宗重用奸人所致,但他毕竟在战争中失去皇位,失去爱情,加上他有开元之治的政绩,所以他也成了人们同情的对象,在他被迫还都的时候,百姓“夹道欢呼靡不流涕”。可见人们对他的态度是批判与同情兼有的。白居易写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几十年之后,对这样的民情,他不但很清楚而且也受影响,何况他本人很佩服玄宗,常把玄宗和太宗相提并论,而当时同情李杨爱情的传说大量产生,对于“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来说,难免会批判中兼有同情的个人色彩体现在作品中。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不会只有一种主题思想。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大约意在讽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李隆基为戒,不要因“重色”而荒淫误国,造成“长恨”。但在后一部份,作者把失掉政权后的李隆基写得那麽感伤凄苦、一心思念妃子;把幻境中的杨妃对明皇的感情写得那么纯洁专一、坚贞不渝;而那些情景交融、音韵悠扬的诗句又那么缠绵悱恻,富于艺术感染力;就客观效果说,自然引起读者对李、杨生死相思的同情。
  3. 答:《长恨歌》是古典爱情诗,通过写实叙事手法,表述了什么是爱情。爱情应该开长地久、缠绵不绝,爱情与君王身份无法,与政治斗争无关。
    作者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理解应该是他们的爱情已然超脱于物质,属于纯精神范畴,这在作者所处的年代应该是一种新观念,也是以君王作为主角,所以才会被广为传颂。
问:请问你对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是怎样理解的?
  1. 答:情简介:黄梅戏《长恨歌》取材于白居易同名长诗《长恨歌》,剧情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揭示人性的幽暗,展示真情的可贵,歌颂爱情,呼唤理想。
    第一幕“围猎”:天子李隆基在骊山与梅妃、安禄山和李瑁围剿猎物。刚从偏僻小镇因选美而进京并成为了李瑁王妃的杨玉环,因不甘寂寞悄悄化装为麋鹿闯进猎场,被误当作猎物追逐,李隆基救下了她,真相暴露之后引起轩然大波。李瑁的愤怒、安禄山的贪婪、梅妃的戒备,一场冲突之后,杨玉环扑入了李隆基的怀抱。
    第二幕“出浴”:杨玉环受到李隆基的专宠,她以天才的伎艺征服了宫廷。然而,在李、杨狂热的相爱中埋藏着种种危机。李隆基却在歌舞升平中与杨玉环沐浴嬉戏。不料,管弦声里,已然浑入了铁蹄的交响。玉碎宫倾,安禄山兴兵叛唐!
    第三幕“马嵬坡”:烟尘蔽日,胡茄声咽;一代骄傲的君王,累累如丧家之犬。行至马嵬坡,在李瑁的怂恿下,将士犯上,六军不发,必欲先处死杨玉环而后救驾。李隆基难舍杨玉环,愿与她共赴一死,不料他却因狂饮诀别酒而酩酊大醉不醒,杨玉环失去了庇护,她一往情深地向心中的爱人吻别,毅然走向高悬的白绫。
    第四幕“长生殿”:斗转星移,日月流逝,逊位的李隆基已是老态龙钟。可是李隆基却一直不曾梦见杨玉环,这使他内心万分凄苦。七月七夕,杨玉环终于入梦;旧人重逢,杨玉环仍一片痴情,动人楚楚,但李隆基日夜思念她却又不敢正视她,他似乎要逃避那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李隆基终于作出了忏悔——原来他在马嵬坡前的“醉酒”是一次故意的逃避,为此他长久自责,李隆基的“坦白”刺痛了杨玉环,她在痛定之后原谅了李隆基当时的无奈,愿和她在梦中重新牵手。
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