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校女生疑病症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

卫生学校女生疑病症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

一、卫生学校女生疑病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Zhang De Hua[1](2021)在《有关《黄帝内经》和佛法相结合的情志理论的研究及其在针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一种全新的以调心为主的医禅情志疗法的创立》文中研究指明

岳野[2](2021)在《情感化理念在老年人家用电子血压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重,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长的社会压力及老年人情感的缺失。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变化,身体健康状况也引人担忧,以高血压为代表的越来越多常见慢性疾病正在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日常的疾病检测与监控成为了患病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家用电子血压计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今市场上各类品牌血压计种类繁多,各大厂商产品功能外观基本相似,设计出发点多为“产品”本身,而不是“用户”,忽略了用户自身对于产品的期待,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功能上的创新已不再困难,作为与使用者产生直接互动的产品,需要更多的关注用户群体的情感需求。情感化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精神需要”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产品与用户的关系,赋予产品情感色彩,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带给人愉悦的使用体验与心理慰藉。本课题以情感化设计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交互设计方法与人机工程学理论,对老年人家用电子血压计进行设计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和分析各类文献,明确情感化设计理论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对理论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分析与归纳。以高血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当代老年人现状,对各类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及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市场现有血压仪产品进行调研,做出市场分析、产品分类以及产品对比。其次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提出老年人家用电子血压计设计原则,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建立用户情感需求模型。再次通过相关设计方法进行调研,总结出具体人群的特征及需求,将情感化策略作为产品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分析,找到具体定位,展开设计实践。最后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评估,找出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老年人家用电子血压计设计做出展望,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完善的建议。

温丹红[3](2020)在《音乐治疗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女中职生经前期情绪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学习,日趋强烈的竞争压力,每天处于高度应激状态的人们,他们在情志病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由于月经周期的特殊性,更容易受负性情绪的影响,产生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如经前期综合征(PMS)、经前期焦虑障碍、产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这些已成为困扰女性最常见疾病,故需要对其身心问题倍加关注。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且情绪最不稳定的阶段,已有研究发现中职女生经前期情绪异常的发生率较高。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和实验法研究探讨中职女生经前期情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开发一套切实可行的线上音乐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治疗效果。研究一,中职女生经前期情绪的研究。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利用《经前症状筛查工具》premenstrual symptom screening tool(PSST)对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广西中医学校、南宁市艺炫艺术技术职业学校的1170名中职女生进行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中职女生的经前期情绪特征。研究二,采用接受式音乐治疗的方法实施线上音乐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女生经前期情绪的干预研究。在研究一的453例疑似PMS中职女生中,随机抽取40名初筛量表评分大于42分的女生进行实验研究。40名女生随机分为2组,即线上音乐治疗组(实验组)20名和治疗等待组(对照组)20名。以音乐治疗技术为指导,试图将音乐治疗的治疗取向结合心理学知识,设计一套线上团辅方案干预中职女生的经前期情绪。线上团辅每周进行1次,每次90分钟,共进行8次。运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睡眠量表、自我报告评价表、团体辅导总体效果评估表等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相当多的中职女生存在疑似PMS,检出率达到43.5%。疑似PMS中职女生的情绪症状、行为症状、躯体症状和人际关系评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2.疑似PMS中职女生经前期症状在年级和学校等人口学变量上无显着性差异。3.疑似PMS中职女生经前期症状发生率在户籍所在地、父母学历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疑似PMS中职女生经前期症状在人际关系评分上存在民族性差异。5.疑似PMS中职女生经前期症状在人际关系评分上不同初潮年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6.线上音乐团体辅导能显着提高实验组被试的正性情绪水平、明显降低负性情绪水平及有效提升被试者睡眠质量。

王思特[4](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李雅方[5](2020)在《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究中医之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跨文化研究揭示传统中医学关于“恐”情志理论的合理性和现代价值,揭示中西医知识的通约性。“恐”作为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中可以检索到67个有关“恐”的词项。我们拟通过现象学还原分析,揭示中医将“恐”这一情志概念归属到“五志”属概念之下说明中医已认识到情绪情感具有意向性这一本质特征。2.基于现代眼动技术和脉诊仪技术,探究中医之恐的眼动指标的识别模式,为中医临床情志测量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灵枢·大惑论》中说:“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证明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等指标可以作为反映中医恐之情志意向性的外观探针,以及根据中医“心藏脉,脉舍神”、“适其脉,观其志意”的理论,探寻将脉象变化作为反映恐之情志的生理指标。本研究最终试图结合中西医情志理论,利用眼动、脉象变化、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等生理和行为指标,建构一个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为恐之情志研判提供一种具有中西医结合优势的恐惧情志的识别工具。方法:本研究包括理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1.在理论文献研究部分,采用对《黄帝内经》、《难经》、《景岳全书》等传统中医经典的文献分析、文献词频统计,现象学还原分析方法对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相关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明确中医关于恐情志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梳理出中医关于恐之情志辨析的基本思路和识别指标。其次,以“情绪”、“情绪诱发”、“情绪识别”和“恐惧”等为主题词,以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了解目前关于恐惧情志诱发和识别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考虑到人类有关恐惧情志还涉及到民族、社会、文化、医学等多种因素,因此本文还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关于恐惧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我们对恐惧的全面认识。2.在实验研究部分,本研究采用了眼动仪、中医脉象仪、面部表情分析系统等设备,观察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恐惧情志的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到首个注视点的时间、首个注视点时间,眼动时头部运动朝向;脉象的主波(h1)、重搏前波(h3)、降中峡波(h4)和重搏波(h5)等振幅值和相应的时值(t1、t4、t5、t)、面积指标(As和Ad)等脉图参数等指标变化的情况;面部动作单元活动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活动强度等综合考量下面部动作单元组合模式以及头部朝向变化趋势,完成具有中西医情绪理论的恐之情志识别模式。结果:1.恐惧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情志,不仅有基因遗传和脑神经等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自然科学内涵,也涉及人的存在、社会文化、人的心理过程等人文科学的意义,以及与临床医学中的许多病患状况有关。本文认为有关恐惧之本质和识别模式的探究理应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心理学界关于恐惧识别模式的研究仍以还原论为主流,主要从心率、心率变异性、皮肤电阻等生理维度,面部表情、声音等行为维度和主观报告维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识别,西方有关恐惧识别的研究还存在着观察维度单一性等不足,本研究通过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对人类恐惧多重属性的跨学科研究,发现恐惧是一种关乎自我存在状况,具有主体意指性,以及与语言文化相关的重要情志,恐惧的识别不应只考虑面部表情的、肌肉反应和其他生理维度,还应包括有关恐惧的意指性、与生命存在和社会文化意义相关的人文科学维度。有关恐惧情志的多学科研究为恐惧的识别模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2.“在志为恐”是传统中医情志理论中的重要命题,恐之情志与其他情志一样都具有明显的意向性特征,所谓意向性(intentionality),或意指性是指意识对某物的关系。《灵枢·本神》说:“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本文认为中医所说之“神”即是指在主体觉醒状况下,先于感知、变化不居、言语难以表达的、主动发出的一种意向性活动,中医认为,只有当“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心身韧性虚弱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恐”才会持续不止。中医还发现了“目为心之使”的现象,认为眼动可反映心神的意指性,因此,恐之情志随意向而转移的特点可以经由眼动记录得以被揭示,为恐之情志的眼动识别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眼动实验结果显示:①对中性刺激图片不分区处理情况下,三种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上差异显着[F=3.277,P=0.042],首个注视点时间差异显着[F=6.256,P=0.003],总注视次数差异显着[F=15.965,P=0.000]。②对中性刺激图片分四区域处理后:三种不同的主体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在左下区域具有显着性差异[F=6.021,P=0.003],恐惧情绪的首次注视时间在右下区域与中性情绪存在显着性差异[F=11.108,P=0.004],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与中性情绪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F=13.636,P=0.001],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较中性情绪差异显着[F=30.197,P=0.000]。4.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脉象变化结果是:恐惧情绪脉象以虚脉为主,脉律多见不齐,脉力以无力最常见,脉势以低平虚为主。①在波幅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h1辐值显着下降[F=17.702,P=0.000],h3波幅显着下降[F=9.248,P=0.000],h4 显着下降[F=8.863,P=0.000],h5 显着显着[F=6.050,P=0.003]。②在时值指标方面: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脉动周期t显着缩短[F=6.447,P=0.040];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收缩期时间呈延长趋势,舒张期时间差值呈缩短趋势;③在面积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的收缩期面积显着减小[F=14.006,P=0.000],舒张期面积显着减小[F=9.528,P=0.000]。5.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综合考虑活动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等指标,认为恐之面部动作单元结果:高唤醒恐惧情绪主要引起AU17、AU24、AU43等动作单元活动,即下巴提起、紧压嘴唇和眼睛闭合;低唤醒水平恐惧情绪下被试的面部运动单元主要在于AU7、AU43,即眼睑收紧、眼睛闭合;中性情绪则综合表现在AU7,即眼睑收紧的表现。在头部朝向上,恐之时,头部朝向主要表现为向后、向左、向下的变化趋势,与眼动表现出的左侧注视视野相似。结论:1.通过对恐之情志的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可以发现人类的恐之情志的发生既具有与心、肝、肾、小肠等多个脏腑功能状况具有复杂的生理基础,也同时广泛涉及人的认知评价、意义赋予、民族文化、社会属性,以及人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状况等诸多因素,人类的恐之情态发端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恐的理解、评价和识别需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角度来进行重新整合。2.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许多原创性观点是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恐惧之情志具有意向性特征,恐惧的发生与“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身韧性虚弱密切相关,研究证明眼动和脉象是能够反映恐之情志变化的外在观察指标,为临床恐之情志的识别、调控及相关心身疾病的诊疗拓宽了新的思路。3.本实验研究证实,高低唤醒水平的恐惧情绪下被试的眼动变化、脉象变化等指标能够呈现出特征性变化趋势,包括:①在眼动指标和头部朝向变化方面,恐之时被试对诱发刺激的眼动反应出现反应延迟,即眼动首个注视点时间缩短,总注视时间延长,总注视次数增多;恐之时的注视视野主要偏向左侧;恐之时被试的头部朝向呈向后左下的趋势。②在脉图参数方面,恐之情志会导致心排出量减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大动脉顺应性变差和动脉血管外周阻力增大。对心脏和动脉血管功能以及人体微循环产生明显的影响,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中医有关心气虚、肝气虚和肾精不足导致恐之情志,以及“血不足则恐”的观点与现代研究的认识相比,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进一步挖掘研究的现代价值。③在面部表情方面,综合考虑面部动作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提示不同唤醒水平恐之情志可引起不同的面部动作单元,且揭示了中医情志相胜理论在面部表情情绪识别中具有潜在的价值。本研究提出的建立具有中西医知识融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完全可能。

李伟[6](2020)在《情志相关性泄泻的方药及中医心理治疗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历代情志相关性泄泻医案中方药治疗和中医心理疗法,并进行数据挖掘,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基于中医理论探讨分析治疗情志相关性泄泻方药的配伍规律,以及中医心理疗法运用规律,为情志相关性泄泻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以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为主。对中医古籍(包括《儒门事亲》《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临证指南医案》《医案医话名着集成》《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现当代中医临床经验书籍(包括《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医论医案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以及现代公开发表的近20年以来期刊文献中所载治疗情志相关性泄泻相关临床经验与医案的方药和中医心理疗法进行收集,建立Excel数据库,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共收集医案232例,其中运用方药治疗医案220例,共计方剂337首,共使用中药239味,药物总使用频数为4133次。涉及药物类别上有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为主要配伍用药。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药物有19味,分别为白术、白芍、甘草、陈皮、茯苓、防风、柴胡、黄连、木香、党参、山药、枳实、香附、薏苡仁、黄芪、半夏、神曲、厚朴、山楂。常用药物配伍具体有白术-白芍、白术-陈皮、白术-甘草、白术-茯苓、陈皮-白芍、白术-防风、防风-白芍、白芍-甘草、陈皮-防风。本研究中共收集61例中医心理治疗医案,其中顺情从欲法4例,开导解惑法6次,移精变气法9次,暗示诱导法3次,志意准绳法1次,其他心理疗法主要分为嘱患者调畅情志42次,避免不良情绪11次,放松训练1次。结论:情志相关性泄泻与七情中“怒”、“忧思”有密切关系,怒伤肝,忧思伤脾。脾虚肝郁是常见病机。常用治法为疏肝解郁,健脾除湿。在药物运用方面,补虚药、理气药、祛湿药、解表药是治疗情志相关性泄泻的常用药物类别。在中医心理治疗上,以嘱咐患者调畅情志为主。

罗晓兰[7](2019)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互联网时代,当用户感知躯体症状或担忧自己的健康时,会经常上网搜索来了解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网络健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过度或不当使网络健康信息可能会使部分用户(本研究称为“健康焦虑用户”)夸大或曲解躯体症状,导致过度的健康担忧和患病恐惧,称为“健康焦虑”。这使得网络健康信息不仅无法解决用户的健康问题,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该问题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是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健康焦虑问题的加剧与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增加密切相关。但已有研究仅仅分析了搜索频率、搜索时长等因素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并未关注健康焦虑用户的哪些信息搜索行为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如何使用户产生健康焦虑等问题。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模型,健康焦虑的产生主要由于用户非理性信念和自动思维对身体出现的症状过于夸大而产生疑病认知,导致了一系列过度担忧健康状况的行为。如果能探索出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即用户搜索后哪些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导致了疑病认知,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缓解策略。由此促使本研究以“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为切入点,进行了以下探索性工作:(1)从“疑病症吧”中随机抽取300条用户搜索网络信息后产生健康焦虑的疾病叙事文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本中的主题进行编码和统计,探索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搜索后认知和行为特点及健康焦虑行为表现;(2)根据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结果,构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3)利用问卷调查法搜集实证数据,对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归纳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实证结论对模型进行了修正。(4)对健康焦虑测量工具进行更新和验证,使其更适用于国内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和医疗服务研究情境,有助于科学测量用户的健康焦虑程度。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根据网络健康焦虑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特点的分析结果,部分健康焦虑用户有“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主要表现包括感知症状后会持续、高频率地搜索症状相关信息,首选网络信息(主要是百度)作为症状自评依据,比较关注消极的搜索结果,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和注意力偏差。第二,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因素主要有搜索频率、搜索时长、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相比较以往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新的子因素: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且相比较搜索频率和搜索时长,新增的两个子因素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更显着。另外,虽然健康焦虑用户频繁地使用网络健康信息,但部分用户却对网络健康信息持负面评价,认为网络健康信息是引发健康焦虑的首要原因,尝试采用信息回避策略缓解焦虑,存在明显的归因偏差。第三,结合已有研究中对健康焦虑认知行为模型的归纳和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模型。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改变用户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行为对健康焦虑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网络健康信息搜索会正向影响用户的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负向影响医生认知信任;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会正向影响健康焦虑,医生认知信任会负向影响健康焦虑。比较遗憾的是,本研究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并未支持亲友患病、媒体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对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的正向调节作用,可能存在其它影响路径,有待后续研究中继续探索。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相比已有研究中关注的搜索时长和搜索频率,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研究中更应该关注用户的搜索信息来源、对搜索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内容的感知和看法,以及接触到的网络健康信息对他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结论均显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可能会降低用户对医生专业能力的信任。考虑到医生在网络健康信息确认和缓解健康焦虑中的关键作用,应该积极探索“患者-互联网-医生”三元关系中的网络健康信息沟通机制和策略。基于本研究提出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用户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最后从信息使用者、提供者和确认者(用户、网络信息服务方和医生)三个不同角色的角度提出了帮助缓解网络健康焦虑、以期能真正发挥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优势的建议。

白雯冰[8](2019)在《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对医学生疑病现象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考察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Morita therapy-based group counseling,MTGC)对医学生疑病现象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大连某医学院校三年级学生中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疑病子量表(Hs)筛选出医学生疑病现象学生60例(MMPI-Hs总分60-70之间,且根据CCMD-3的疑病症诊断标准排除疑病性神经症的诊断),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通过对实验组进行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Morita therapy-based group counseling,MTGC);对照组进行主题安全教育,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疑病分量表(MMPI-H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干预前后被试进行施测,干预后六个月采用MMPI-Hs和SCL-90测试进行回访。研究MTGC对医学生疑病心理的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前,实验组及对照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疑病分量表(MMPI-Hs)得分均高于60,疑病症状显着;实验组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除敌对因子外,总分和其他八个因子得分均显着高于全国常模(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总分与各因子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2)干预后,实验组MMPI-Hs得分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SCL-90除敌对因子外,总分和其他八个因子分数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MMPI-Hs得分较干预前无显着差异(P>0.05),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外,总分和其他八个因子分数较干预前无显着差异(P>0.05)。(3)六个月后进行回访,实验组MMPI-Hs得分较干预后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MMPI-Hs得分较干预后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SCL-90除焦虑因子外,总分和其他八个因子分数较干预后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外,总分和其他八个因子分数较干预后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对医学生疑病现象干预效果比较显着,且不易复发,可能是治疗医学生疑病现象的一种有效方法。

陈思超,马小琴[9](2015)在《“医学生病”的研究进展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医学生是支撑未来医学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未来全民健康的守护者,只有拥有健康的体格和心理,才可以更好地为他们的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然而"医学生病"即医学生自身疑病现象,可能危害医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业与职业,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探讨"医学生病"的发病机制、寻找行之有效的干预模式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陈思超,马小琴[10](2015)在《医护类大学生健康焦虑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教学实践过程中,医护类大学生的健康焦虑日益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医学生由于某些躯体症状与正在学习的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吻合,就会敏感地强化躯体感觉,错误地对原本存在的、之前认为是正常的症状或体征进行自我诊断,对号入座,认为自己患上了正在学习的疾病,造成"学什么得什么"的假象[1]。国外将这一现象冠以医学生病(medical students’disease,MSD)或医学生疑病症(hypochon-

二、卫生学校女生疑病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学校女生疑病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情感化理念在老年人家用电子血压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1.1.2 老年人高血压问题
        1.1.3 情感化设计的重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情感化设计现状
        1.2.2 老年人家用医疗产品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血压计产品及情感化设计理论综述
    2.1 血压计
        2.1.1 血压计概述
        2.1.2 血压计分类
        2.1.3 家用电子血压计的市场现状
        2.1.4 现有家用电子血压计对比分析
    2.2 情感化设计
        2.2.1 情感化设计概述
        2.2.2 情感的定义
        2.2.3 情绪与情感
        2.2.4 人类情绪的本质及情绪的分类
        2.2.5 情绪对产品用户体验的影响
        2.2.6 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理论
        2.2.7 情感化设计的表现方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血压老年人用户群体分析及情感需求研究
    3.1 用户群体分析
        3.1.1 用户界定
        3.1.2 老年人现状分析
        3.1.3 老年人生理特征与需求
        3.1.4 老年人心理特征与需求
        3.1.5 老年人行为特征
        3.1.6 老年人消费特征
    3.2 老年高血压患病群体特征
        3.2.1 老年高血压患病群体生理特征
        3.2.2 老年高血压患病群体心理特征
        3.2.3 老年病人患病特征
    3.3 老年人家用电子血压计的情感化设计原则
        3.3.1 本能层次的设计原则
        3.3.2 行为层次的设计原则
        3.3.3 反思层次的设计原则
    3.4 老年人家用电子血压计情感需求模型
        3.4.1 用户情感需求调研与获取
        3.4.2 用户情感需求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需求调研与情感化对家用血压计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调研计划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研目的
        4.1.3 调研方法及步骤
    4.2 用户的定性研究
        4.2.1 用户深度访谈
        4.2.2 访谈内容设计
        4.2.3 访谈实施过程
        4.2.4 定性结果分析与总结
    4.3 用户的定量研究
        4.3.1 调研目的
        4.3.2 调查问卷设计
        4.3.3 问卷调研实施
        4.3.4 定量结果分析与总结
    4.4 目标用户角色与场景化任务模型构建
    4.5 调研结果分析
        4.5.1 需求分析与设计方向的输出
        4.5.2 基于情感化的设计语言转换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设计实践
    5.1 老年人家用电子血压计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5.1.1 以老年人情感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情感体验
        5.1.2 以老年人感官体验为导向提升产品审美水平
        5.1.3 以老年人认知水平与行为特征为基础提升产品交互体验
        5.1.4 增强用户理解引发老年人情感共鸣构建情感关系
    5.2 设计展开
        5.2.1 产品设计流程
        5.2.2 产品定位
        5.2.3 产品硬件设计
        5.2.4 交互界面设计
        5.2.5 设计方案展示
    5.3 设计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家用电子血压计市场调研问卷一
附录二 用户访谈
附录三 家用电子血压计市场调研问卷二
附录四
致谢

(3)音乐治疗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女中职生经前期情绪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中职女生经前期情绪研究
        2.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2 中职女生经前期情绪研究进展
        2.1.3 中职女生经前期情绪干预研究进展
    2.2 音乐治疗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研究
        2.2.1 音乐治疗的定义
        2.2.2 音乐治疗的形式
        2.2.3 音乐治疗的方法
        2.2.4 音乐治疗的治疗思路取向
        2.2.5 音乐治疗的基本功能作用
        2.2.6 音乐治疗干预负性情绪的研究现状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研究一中职女生经前期情绪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数据处理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疑似PMS中职女生与健康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
        4.3.2 疑似PMS中职女生经前期症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
    4.4 讨论
5 研究二线上音乐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女生经前期情绪的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实验被试和主试
        5.3.2 实验场地、设备及资料
        5.3.3 研究工具
        5.3.4 实验设计
        5.3.5 数据处理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同质性检验
        5.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差异比较
        5.4.3 实验组前测、后测的差异比较
        5.4.4 对照组前测、后测的差异比较
    5.5 主观评价
        5.5.1 实验组被试对团体辅导过程性评价结果
        5.5.2 实验组被试对团体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
6 讨论
    6.1 实验结果分析
        6.1.1 量化研究结果的分析
        6.1.2 质化研究结果的分析
    6.2 团体辅导有效性讨论
7 总讨论
8 结论
9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音乐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附录2 问卷
    附录3 自我报告评价表
    附录4 团体辅导总体效果评估表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研究的缘起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3.4 问题与展望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标
        4.2 主要研究内容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舞、医、巫同源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1.1.1 音乐起源思想
        1.1.2 音乐实践活动
        1.1.3 音乐律制
        1.1.4 音乐与健康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2.1 礼乐养生观
        2.2 美善相“和”
        2.3 仁义道德观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3.1.1 游戏与自娱
        3.1.2 长啸放情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3.3.1 从“非礼”到“求真”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2.2.1 音乐“美”的探讨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3.1 阮籍的《乐论》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3.2 阮籍的《酒狂》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3.2.3 调式的统一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4 小结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2.1 以乐养气
        2.2 以乐养德
        2.3 以乐养形
        2.4 以乐养神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4.1.1 声波治疗
        4.1.2 诱发“α波”
        4.1.3 音乐引导想象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5 小结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1.1 起源与神话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2.1 起源与神话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3.2.1 音乐和谐观
        3.2.2 调式与健康
        3.3 3-19世纪的比较
        3.3.1 人的觉醒
        3.3.2 类同相召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4.2.1 可通约性
        4.2.2 难以通约性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验研究方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于恐惧的多学科研究
    2.1 中国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2.1.1 儒家: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1.2 道家: 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2.1.3 禅学: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2.1.4 小结
    2.2 西方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2.2.1 亚里士多德: 恐惧源自异已的而又不受控制的危害
        2.2.2 霍布斯: 恐惧是对潜在伤害退避的自觉意识
        2.2.3 克尔凯郭尔: 恐惧是对世界上的存在的恐惧
        2.2.4 海德格尔: 恐惧显示了人这个此在的本真状况
        2.2.5 维特根斯坦: 恐惧状况具有语言文化的意义
        2.2.6 小结
    2.3 人类学对恐惧的研究
        2.3.1 达尔文: 恐惧是动物的本能
        2.3.2 泰勒: 恐惧源自原始文化的信仰
        2.3.3 弗雷泽: 恐惧源自对禁忌的触犯
        2.3.4 博厄斯: 恐惧是具有文化相对性的一种情感
        2.3.5 小结
    2.4 社会学对恐惧的研究
        2.4.1 班杜拉: 恐惧的社会学习
        2.4.2 弗洛姆: 对自由的恐惧
        2.4.3 人类独有的社交恐惧
        2.4.4 社会恐惧现象种种
        2.4.5 小结
    2.5 心理学对恐惧的研究
        2.5.1 恐惧的生理机制
        2.5.2 恐惧的认知评价理论
        2.5.3 恐惧的情绪动机
        2.5.4 小结
    2.6 临床医学对恐惧的研究
        2.6.1 分娩恐惧
        2.6.2 癌症恐惧
        2.6.3 外科围手术期恐惧
        2.6.4 儿童对医疗恐惧
    2.7 小结
第三章 中医恐之情志理论的研究
    3.1 “恐”的含义
        3.1.1 “恐”的本义
        3.1.2 “恐”在中医里的含义
        3.1.3 恐与惊之概念的比较
    3.2 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3.2.1 恐与肾藏精功能的关系
        3.2.2 恐与肝藏血功能的关系
        3.2.3 恐与心主藏神功能的关系
    3.3 中西医对恐认识的跨文化比较
        3.3.1 中西医“恐”的跨文化比较
        3.3.2 跨文化比较对“恐”情绪识别的启发
    3.4 基于中西医情志理论整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指标
        3.4.1 个体的情绪主观体验
        3.4.2 眼动轨迹
        3.4.3 脉象
        3.4.4 面部表情和头部运动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恐惧情绪诱发的实验范式选择
        4.1.1 选择原则与材料分类
        4.1.2 恐之情绪诱发的综合考量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假设与指标选择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被试的遴选
        4.2.4 实验方法和步骤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基本情况
        4.3.2 恐之情志下的眼动变化
        4.3.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信息
        4.3.4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表情
        4.3.5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第五章 讨论分析
    5.1 眼动指标的讨论
        5.1.1 关于中性刺激图片的选择及呈现时间设定
        5.1.2 恐之情志下不分区眼动数据差异性
        5.1.3 恐之情志下分区的眼动比较差异性
    5.2 关于脉象的讨论
        5.2.1 中医对恐之情志与“脉”关系的认识
        5.2.2 基于中医恒动观探讨恐之情志下的脉图特征
        5.2.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参数差异分析
    5.3 关于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的讨论
        5.3.1 恐之情志下被试的面部分类表情
        5.3.2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动作单元
        5.3.3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5.4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与路径整合
        5.4.1 恐之情志与眼动、头部朝向相关性的机制
        5.4.2 恐之情志与脉象相关性的机制
        5.4.3 恐之情志与面部表情的相关理论
        5.4.4 恐之情志意向性指标体系
    5.5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的应用转化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情绪自评量表
    附录2: 观看视频情况
    附录3: 缩略词表
    附录4: 实验所用中性情绪图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情志相关性泄泻的方药及中医心理治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收集
        1.3.1 资料来源
        1.3.2 资料选取
    1.4 文献资料规范化
        1.4.1 对收集到的医案的记录及药物的规范
        1.4.2 对收集到的医案中情志因素及中医心理疗法的记录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证型分类统计
    2.2 药物统计
        2.2.1 药物类别统计
        2.2.2 药物频次统计
        2.2.3 药物配伍频次统计
    2.3 情志因素及中医心理疗法统计
        2.3.1 情志因素的统计
        2.3.2 中医心理疗法的统计
3 讨论
    3.1 方药分析
        3.1.1 药物类别分析
        3.1.1.1 配伍补虚药
        3.1.1.2 配伍理气药
        3.1.1.3 配伍利水渗湿药、化湿药
        3.1.1.4 配伍解表药
        3.1.1.5 配伍清热药
        3.1.1.6 配伍消食药
        3.1.1.7 配伍收涩药
        3.1.1.8 配伍安神药
        3.1.1.9 配伍其他药物
        3.1.2 高频次单味药物及配伍分析
        3.1.2.1 白术
        3.1.2.2 白芍
        3.1.2.3 甘草
        3.1.2.4 陈皮
        3.1.2.5 茯苓
        3.1.2.6 防风
        3.1.2.7 柴胡
        3.1.2.8 黄连
        3.1.2.9 木香
        3.1.2.10 枳实
        3.1.2.11 党参
        3.1.2.12 山药
        3.1.2.13 薏苡仁
        3.1.2.14 黄芪
        3.1.2.15 半夏
        3.1.2.16 神曲
        3.1.2.17 厚朴
        3.1.2.18 山楂
        3.1.3 特殊药物配伍分析
    3.2 证型分析
        3.2.1 肝郁脾虚证
        3.2.2 脾虚湿盛证
        3.2.3 肝郁化火证
        3.2.4 脾肾阳虚证
        3.2.5 心脾两虚证
        3.2.6 肺脾两虚证
    3.3 情志因素及中医心理疗法应用分析
        3.3.1 情志因素导致泄泻分析
        3.3.2 中医心理疗法应用分析
        3.3.2.1 顺情从欲法
        3.3.2.2 开导解惑法
        3.3.2.3 移精变气法
        3.3.2.4 暗示诱导法
        3.3.2.5 志意准绳法
        3.3.2.6 其他中医心理疗法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术语界定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促进
        二、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
        一、已有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简介
        二、影响健康焦虑的网络信息搜索因素总结
    第三节 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及形成机制
        一、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二、健康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第四节 健康焦虑测量工具的发展
        一、短版健康焦虑量表
        二、网络疑病程度量表
        三、网络疑病量表
    第五节 已有研究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简介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流程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理论模型构建
        一、编码结果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与现有理论的比较
    第三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解释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特点及其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一、网络健康信息行为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四、变量解释
    第二节 健康焦虑程度测量工具更新
        一、测量工具更新的必要性
        二、量表开发的理论基础
        三、量表编制
        四、量表验证
        五、量表更新的讨论
    第三节 研究数据获取及研究工具
        一、研究样本
        二、测量工具
        三、分析技术
    第四节 预调研
        一、预调研流程简介
        二、问卷调整
    第五节 正式调研结果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三、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产生的直接影响检验
        四、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和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检验
        五、调节效应检验
        六、样本选择偏差检验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健康信息环境下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分析
    第一节 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总结
        一、心理疗法对健康焦虑的干预
        二、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回避策略
    第二节 基于影响机制研究结论的健康焦虑缓解措施分析
        一、网络健康信息使用者角度
        二、网络健康信息提供者角度
        三、网络健康信息确认者角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总结
        二、研究贡献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一、本研究不足之处
        二、未来研究方向
        三、研究成果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8)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对医学生疑病现象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医学生疑病现象相关研究
        1.1.1 医学生疑病现象
        1.1.2 医学生疑病现象流行病学
        1.1.3 医学生疑病现象的影响因素
    1.2 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相关研究
        1.2.1 森田疗法
        1.2.2 森田疗法适应症
        1.2.3 森田疗法治疗原则
        1.2.4 森田疗法具体实施方法
        1.2.5 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以往研究的不足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施测工具
        3.2.1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疑病(Hs)分量表
        3.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3.3 评估与诊断
        3.3.1 MMPI-Hs诊断
        3.3.2 SCL-90 诊断
    3.4 研究程序
        3.4.1 技术路线图
        3.4.2 具体干预过程
4 结果
    4.1 MMPI-Hs结果
    4.2 SCL-90 结果
    4.3 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疗效评定结果
    4.4 回访
5 讨论
    5.1 被试选择及MMPI-Hs、SCL-90 得分特点分析
    5.2 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治疗医学生疑病现象的效果探讨
    5.3 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治疗医学生疑病现象作用机制的探讨
    5.4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5.5 本研究的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疑病(Hs)分量表
附录B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医学生病”的研究进展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相关名词与含义
    1.1 “医学生病”
    1.2健康焦虑与疑病症
2“医学生病”的研究进展
    2.1“医学生病”的由来与危害
    2.2“医学生病”的流行病学
    2.3“医学生病”的影响因素
3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3.1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健康焦虑状况
    3.2结合质性的研究方法
    3.3探讨新标准和更多相关因素

(10)医护类大学生健康焦虑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健康焦虑概述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危害
2 医护类大学生健康焦虑的研究进展
    2.1 医护类大学生健康焦虑的发生情况
    2.2 医护类大学生健康焦虑的临床表现与特征
    2.3 健康焦虑对医护类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4 医护类大学生健康焦虑的影响因素
        2.4.1 人口特征的影响
        2.4.2 人格特质的影响
        2.4.3 心理认知的影响
        2.4.4 躯体症状的影响
        2.4.5 网络应用的影响
        2.4.6 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
    2.5 评估工具
3 启示
    3.1 合理选择样本,了解护生健康焦虑的发生状况
    3.2 完善研究方法设计,探究护生的心路历程
    3.3 探索护生健康焦虑的心理干预模式

四、卫生学校女生疑病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有关《黄帝内经》和佛法相结合的情志理论的研究及其在针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一种全新的以调心为主的医禅情志疗法的创立[D]. Zhang De Hua.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情感化理念在老年人家用电子血压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岳野. 青岛大学, 2021
  • [3]音乐治疗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女中职生经前期情绪的干预研究[D]. 温丹红.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5)
  • [4]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D]. 李雅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情志相关性泄泻的方药及中医心理治疗文献研究[D]. 李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D]. 罗晓兰.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4)
  • [8]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对医学生疑病现象干预效果研究[D]. 白雯冰.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9]“医学生病”的研究进展与启示[J]. 陈思超,马小琴. 西北医学教育, 2015(04)
  • [10]医护类大学生健康焦虑的研究进展[J]. 陈思超,马小琴. 护理学报, 2015(09)

标签:;  ;  ;  ;  ;  

卫生学校女生疑病症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