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对大鼠大肠变性隐窝病变及结直肠肿瘤的影响

饮茶对大鼠大肠变性隐窝病变及结直肠肿瘤的影响

一、饮茶对大鼠大肠变性隐窝病灶及大肠肿瘤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申洁[1](2021)在《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用植物是世界各民族传统药物的主要来源,是现代药物开发利用的重要源泉。对重要药用植物类群的整理、挖掘和现代研究,一直以来是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唇形科(Lamiaceae)黄芩属(Scutellaria)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全球约有360-469种植物,其中约72个种或变种在世界各地作药用。我国约有126种或变种,其中约45个种或变种有传统药用记载。现代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保肝和神经保护等多方面的显着活性,显示黄芩属蕴含丰富的药用植物,为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类群,值得深入挖掘和利用。然而,除了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和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等少数几个种得到较深入的研究外,大部分黄芩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较少或没有得到研究。同时由于物种数多且性状变异复杂,该属植物的分类和亲缘关系不清。因而需要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对该属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不同来源物种的药用亲缘关系,以期发现新的药用资源和活性成分。为此,本论文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采用叶绿体基因组技术揭示中国产黄芩属35种植物亲缘关系;采用植物代谢组学技术揭示该属植物主要成分的分布规律;采用体/内活性研究揭示该属植物的抗肿瘤活性特征;并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黄芩属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活性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黄芩属植物物种数多且性状变异复杂,经典的形态分类分歧大,没有得到有效统一。本研究采用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系统发生树,为合理探讨黄芩属药用亲缘关系提供参考背景。通过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报道了中国24种黄芩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在151574-152591 bp之间,平均GC含量为38.34%;共注释了 1 13个基因,包括80个蛋白编码基因、29个tRNA和4个rRNA。并与已发表的其它11种黄芩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一起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发现了丰富的简单序列重复位点,其中单核苷酸重复位点所占比例最高,五核苷酸重复位点所占比例最低;发现16个高变区可作为潜在的DNA条形码。研究结果不仅初步揭示了中国黄芩属主要药用物种的亲缘关系,而且推动了黄芩属植物的分子系统构建。2.天然产物是药用植物活性物质基础和新药发现的重要来源。黄芩属为丰产药物类群,但大部分物种化学成分研究较浅或尚为空白。系统分析和比较该属化学成分分布规律是揭示黄芩属药用亲缘关系、发现潜在药用资源和活性成分的基础。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首次对35种中国黄芩属植物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共在线鉴定出196个化合物,包括118个黄酮类化合物、30个二萜类化合物、5个吡喃酮苷类化合物、3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和其它类化合物39个。其中有85个化合物是首次在黄芩属植物注释到;基于特征数据矩阵的多元统计分析将35种植物基本归为两大组,与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基本吻合;同时,还鉴定出不同组黄芩属植物的差异化学成分,发现不同组黄芩属植物主要差异化学成分与其传统功效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结果为揭示黄芩属植物化学成分分布规律和黄芩属药用亲缘关系的阐明提供了基本数据,同时也为黄芩属潜在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3.黄芩属植物中部分药用植物和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显着。但黄芩属植物抗肿瘤作用和分子机制的全局分析仍然有限。本研究首先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其抗肿瘤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的分子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黄酮类及二萜类化合物是黄芩属植物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芹菜素、黄芩素、半枝莲碱G等为排名靠前的10个潜在关键活性成分;相关作用靶点86个,肿瘤相关通路203条,经拓扑筛选获得关键靶点为AKT1、EGFR、VEGFA和HSP90AA1等;GO功能与KEGG富集分析显示,黄芩属植物主要成分可能通过调节PI3K-Ak、Estrogen、HIF-1和FoxO等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轻炎症反应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潜在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稳定的结合。为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采用肿瘤细胞体外生长抑制方法(蛋白染料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基于3种人源肿瘤细胞,测定了芹菜素、黄芩素和合金欢素等14种化合物以及35种黄芩属植物的甲醇提取物,并对活性较高的提取物进行了代谢组学和主要活性化合物含量测定分析。结果发现:黄酮苷元普遍对各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特别是木犀草素和黄芩素对人肺癌A549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均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京黄芩黑龙江变种的提取物表现出较突出的人肝癌细胞和人结直肠癌细胞抑制作用,京黄芩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人结直肠细胞癌抑制作用,量效关系分析显示其中化合物白杨素、木犀草素、芹菜素、黄芩素、汉黄芩素可能是京黄芩及其黑龙江变种发挥抗肿瘤活性的主要活性化合物;滇黄芩根部对三种肿瘤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滇黄芩根部中的黄芩素、白杨素、汉黄芩素以及高含量的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与千层纸素A可能是其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研究结果不仅部分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分析结果,为黄芩属植物进一步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了方向。同时本实验中超过一半以上的黄芩属提取物为首次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可为黄芩属植物抗肿瘤活性资源的发现提供有益参考。4.黄芩茶主要由黄芩的地上部位制成,传统作为代茶饮,具有清热燥湿、降火解毒等功效。基于对黄芩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的分析和前期研究,提示黄芩茶可能具有较好的防治肿瘤作用,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对黄芩茶化学预防结直肠癌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黄芩茶能够显着抑制氧化偶氮甲烷诱导的异常隐窝病灶形成;可显着降低IL-1β,IL-6,IL-10,TNF-α以及升高IFN-γ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结合伪无菌大鼠模型,发现调节肠道菌群是黄芩茶预防结直肠癌作用的重要途径,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黄岑茶可通过增加有益菌群(Lachnoclostridium,Alistipes,Roseburia,Lactococcus)的丰度,降低 Bacteroides、Parasutterella 和unidentifiedClostridiales水平来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粪便代谢组学显示,黄岑茶可改善氧化偶氮甲烷诱导的代谢紊乱,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主要参与脂质代谢途径,且与肠道菌群变化之间有相关性。本研究表明黄芩茶可通过降低炎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改善代谢紊乱来抑制氧化偶氮甲烷诱导的异常隐窝灶形成,表明黄芩茶有潜力作为预防或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用资源和功能性饮料。5.为了揭示黄芩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中国黄芩属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活性(传统疗效和药理活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囊萼黄芩亚属植物、黄芩亚属的膜苞黄芩组和顶序黄芩组的狭叶黄芩亚组植物,亲缘关系近,聚为一个类群,都具有发达的根部。该类群植物常以根部入药,包含的高含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与清热解毒、祛湿的传统疗效和抗肿瘤、抗炎、抗氧化、保肝等的药理活性相关。此外,连钱黄芩亚属植物与黄芩亚属的其他类群可归为一大类。此大类植物通常根茎不发达,常以全草入药。黄酮类和/或二萜类化合物为该类群植物的主要化合物,可能与清热解毒、祛湿、消痈、消肿等传统功效和抗肿瘤、抗炎等药理活性相关。对我国黄芩属植物药用植物亲缘学的探讨可为黄芩属药用植物资源的深入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分子系统学、代谢组学和抗肿瘤药理活性等多个视角,整合了多层次研究数据,对中国黄芩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可为黄芩属植物活性天然产物和抗肿瘤活性植物资源的发现提供方向,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谭雅彬[2](2021)在《中药治疗大肠癌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病例中一直都居高不下。临床上治疗CRC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方法之一,辅以化疗、放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其中手术最为广泛且疗效更确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肠道微生物与CRC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手术治疗也会明显改变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术后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也与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有关。中医药治疗往往能减轻患者术后相关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近来研究发现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经过临床观察以及文献研究发现临床上不少CRC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属于脾肾阳虚证,采用中药干预后临床效果突出。本研究拟探讨中药干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相关症状变化情况,以及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者中药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作比较,以期找到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证明中药干预在改善患者相关症状的同时能够改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微生态,进一步说明中药干预的疗效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尝试找出肠道菌群中与CRC治疗有关的有益菌、有害菌和关键菌,从而为中医药抗肿瘤的研究提供新证据、新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共40例,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试验,使用中药制剂持续干预2周,对患者中药干预前后的相关症状和体征通过症状积分法进行评价,分析中药干预对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对40名患者用药前后以及10名正常健康人共90份粪便标本进行采集,然后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别检测出健康正常志愿者(作为研究基线)、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以及中药干预后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信息,然后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群落结构的统计学及可视化分析比较三组样本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得到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特殊变化,证明中药干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及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尝试找出肠道菌群中与CRC治疗有关的有益菌、有害菌及关键菌。研究结果1.40名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中药干预后评价为痊愈者2名,显效者16名,有效者22名,无效者0名,中医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100%。其中中药干预前中医症状总积分为13.65±2.65,中药干预1周后为9.00±2.15,中药干预2周后为4.58±2.29。三个时间点互相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中药干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后的相关症状获得了明显的改善。2.OTU分类鉴定结果显示中药干预前后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药干预在改善患者相关症状的同时使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具有比干预前有更多样的肠道微生物。3.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而中药干预使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较用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使之接近于正常健康人群。4.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与正常健康人相比存在显着差异,处于失调状态,而中药干预使患者的肠道菌群微生态得到改善,且中药干预后患者的肠道菌群组内差异性变小,说明中药干预CRC术后患者能改善其肠道微生态。5.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相对丰度与正常健康者相比无显着(P<0.05)减少物种,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相对丰度与正常健康者相比存在显着增高(P<0.05)的物种,尤其是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埃希氏菌属(gEscherichia)、gLachnoclostridium菌。可见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问题是共生菌和致病菌失衡,条件致病菌异常增多,这与CRC术后脾肾阳虚患者出现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6.中药干预前后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均发生了改变,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中药干预后组成和相对丰度存在显着减少(P<0.05)的物种,尤其是gLachnoclostridium、埃希氏菌属(gEscherichia)、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肠球菌属(gEnterococcus)。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中药干预后组成和相对丰度显着增多(P<0.05)的物种普雷沃氏菌科(fPrevotellaceae),尤其是 gPrevotella9、柔嫩梭菌属(gFaecalibacterium)、罗姆布茨菌(gRombotusia)。中药干预能抑制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微生物中条件致病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生长,这与中药干预改善了 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7.本研究通过组成及丰度检测发现在不同组别存在某些特定菌,这些物种可以作为监测不同治疗阶段的疾病活动性和治疗反应性的指标。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组区别于别组的特定菌为乳杆菌目(oLactobacillales)、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gRuminococcusgnavusgroup,中药干预后组为:罗姆布茨菌(gRombotusia)、gAnaerostipes,中药干预前组为乳杆菌目(oLactobacillales)、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gRuminococcusgnavusgroup,正常健康组为巨单胞菌属(gMegamonas)、柔嫩梭菌属(gFaecalibacterium)、gSubdoligranulum、gEnorma、gRoseburia、gAlistipes、萨特氏菌属(gSutterella)、gRuminococcaceaeUCG002。8.在人体肠道微生物所有样本绝对丰度前20的属水平范围内,本研究发现不存在相互拮抗的菌群,而gPrevotella9和巨单胞菌属(gMegamonas)之间均存在相互协同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健康人相比处于失调状态,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问题是共生菌和致病菌失衡,致病菌异常增多,这与CRC术后脾肾阳虚患者出现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中药干预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发现中药干预能够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主要使普雷沃氏菌科(f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富度增加,而肠杆菌科(fenterobacteriaceae)、肠球菌科(fEnterococcaceae)的相对丰富度减少,改善了 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使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增加,有助于CRC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恢复正常健康状态,这与中药干预改善了 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并且CRC术后脾肾阳虚证中药干预前后的患者和正常健康者的肠道菌群均有其特定的关键菌。中药干预改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相关症状的作用机制与其改善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有关。

薛晔[3](2019)在《芪仙薏酱煎及其组分黄芪甲苷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芪仙薏酱煎治疗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观察其主要组分黄芪甲苷对DSS诱导UC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及TLRs/NF-κB通路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揭示UC的病变机制,探讨芪仙薏酱煎及其组分黄芪甲苷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符合标准的UC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芪仙薏酱煎组50例和美沙拉嗪组50例,进行随机、阳性药对照观察。观察芪仙薏酱煎对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结肠黏膜镜下和病理改变,以及对炎症指标(CRP、ESR)、炎症因子(IL-6、IL-8、IL-10、TNF-α)水平、氧化应激(SOD、MDA)水平改变的影响;实验研究采用DSS诱导复制SD大鼠UC病变模型,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黄芪甲苷低、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分别给予药物干预,观察干预前后大鼠变化:一般状况、结肠长度、结肠黏膜肉眼及病理学观察;采用ELISA法检测IL-1 β、TNF-α、IL-4 及 SOD、MDA 水平;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 ICAM-1、MMP9 及 TLR2、TLR4、NF-kB p65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芪仙薏酱煎干预UC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后,QXYJ组与美沙拉嗪组的西医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QXYJ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里急后重症状评分以及症状总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美沙拉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比较,QXYJ组优于美沙拉嗪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舌脉分析对比,QXYJ组对舌齿痕有明显改善,美沙拉嗪组未见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XYJ组对红舌、暗红舌及瘀斑的改善优于美沙拉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对白腻舌、黄腻舌均有明显改善,QXYJ组优于美沙拉嗪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XYJ组对弦滑、虚滑、沉滑、滑脉的减少,明显优于美沙拉嗪组(P<0.05);治疗后,QXYJ组Baron评分明显低于美沙拉嗪组(P<0.01),对充血水肿、溃疡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美沙拉嗪组(P<0.05),对糜烂的改善程度两组相似(P>0.05);治疗后,QXYJ组改良Mayo总评分明显低于美沙拉嗪组(P<0.05);治疗后,QXYJ组对SOD、MDA、ESR、CRP水平的改善以及对炎症因子IL-6、IL-8、IL-10、TNF-α水平的改善均明显优于美沙拉嗪组(P<0.01),且无不良事件发生。黄芪甲苷干预DSS诱导UC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表明:①结肠长度: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AS-Ⅳ各剂量组与美沙拉嗪组对结肠长度均有改善,其中AS-Ⅳ高剂量组对结肠长度的改善作用与美沙拉嗪相近(P>0.05)。②DAI评分、CDMI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AS-Ⅳ各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DAI评分、CDMI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AS-Ⅳ高剂量组与美沙拉嗪组对DAI评分、CDMI评分的改善作用效果相近(P>0.05)。③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干预后,与模型组对比,AS-Ⅳ各组及美沙拉嗪组对UC大鼠IL-1 β、TNF-α、IL-4水平均有较明显的改善(P<0.05),AS-Ⅳ高剂量组对IL-4水平的调节优于美沙拉嗪组(P<0.05),对IL-1β、TNF-α水平与美沙拉嗪疗效相近(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AS-Ⅳ各组及美沙拉嗪组对UC大鼠SOD、MDA水平均有较明显的改善(P<0.01),AS-Ⅳ高剂量组对SOD活力水平的调节与美沙拉嗪疗效相近(P>0.05),但对MDA水平的改善不及美沙拉嗪(P<0.05)。④黏附分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干预后,与模型组对比,AS-Ⅳ各组及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组织内ICAM-1、MMP9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S-Ⅳ高剂量组中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比美沙拉嗪组低(P<0.05),两组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TLRs/NF-κ B信号通路: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AS-Ⅳ各组及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组织内TLR2、TLR4、IKK α、NF-κ B p65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黄芪甲苷中、高剂量组TLR2、TLR4、NF-κ B p65蛋白表达量与美沙拉嗪组接近(P>0.05),IKK α表达量明显比美沙拉嗪组低(P<0.01)。结论:芪仙薏酱煎治疗UC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说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是UC的关键病机,“补脾益胃,清热祛湿,调气和血”法是治疗UC的有效方法。实验研究表明,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抑制TLRs/NF-κ B信号通路,从而,降低ICAM-1、MMP9的表达,降低促炎因子IL-1 β、TNF-α水平,升高抗炎因子IL-4水平,调节氧化应激分子SOD、MDA水平,这可能是黄芪甲苷干预UC的部分作用机制,是芪仙薏酱煎治疗UC的分子作用机制之一。

李蒙丽[4](2019)在《痛泻要方对结肠炎癌转化中ACF的干预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结肠畸变隐窝灶ACF(Aberrant crypt focus,ACF)的形成为切入点,以AOM/DSS诱导构建结肠炎癌转化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明确痛泻要方对结肠炎-癌演进全病程的干预效应,以及对结肠畸变隐窝灶的影响。监测痛泻要方对小鼠血清中和结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IL-6、NF-κB、STAT3的表达情况,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从干预结肠隐窝畸变的角度深入探讨痛泻要方干预结肠炎癌转化的效应机制。[方法]1.结肠炎癌转化模型的建立及ACF形成的结局评价:C57BL/6小鼠予第1天AOM(12mg/kg)腹腔注射,DSS 3%(W/V)、无菌水循环饮用7周(第1周予无菌水饮用;第2周予DSS饮用;第3、4周予无菌水饮用;再予DSS饮用5天;最后予无菌水饮用16天,完成为期7周的DSS、无菌水循环饮用)。分别于第4、5、6、7周末取材。监测小鼠一般状态、体重、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结肠长度、成瘤情况等,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及ACF形成情况及数量。通过各时间节点的病理组织形态以及ACF的形成情况及数量评价模型的有效性。2.痛泻要方对结肠炎-癌演进全程及ACF的干预效应: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痛泻要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4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予AOM/DSS诱导构建结肠炎癌转化动物模型。注射AOM观察1周后各组开始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连续给药6周。分别于第4、5、6、7周末取材。监测小鼠一般状态、体重、DAI评分、结肠长度、成瘤情况等,通过观察各时间节点的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ACF计数等情况,评价药物疗效,并筛选痛泻要方最优剂量。3.痛泻要方干预结肠隐窝畸变的效应机制:取小鼠血清、结肠组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6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局部炎症介质NF-κB、STAT3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Wnt、β-catenin的表达。[结果]1.成功模拟结肠炎癌转化病变全程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病理组织切片观察显示,模型组4周末组织标本:结肠上皮、固有层广泛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炎症形成。部分标本切片可见肠粘膜脱落。炎症越靠近肛门越严重;模型组第5周末组织标本:可见隐窝结构紊乱,腺体变形,排列紊乱,部分可见畸变隐窝灶;模型组第6周末组织标本:大部分小鼠结肠可见不典型增生,细胞核大深染,核质比例较大,细胞排列紊乱,极向消失;模型组第7周末组织标本:全部小鼠出现癌变,形成结肠肿瘤。2.痛泻要方确能干预结肠炎癌转化模型小鼠,并能减少ACF的形成。小鼠一般情况、体重、DAI评分、结肠长度、成瘤情况:阳性组与痛泻要方高、中剂量组小鼠一般情况、精神状态、活动度较好,大便逐渐成形,偶可见便血,体重下降幅度小,成瘤率较其余组低,结肠缩短幅度较小。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DAI评分均有增高,阳性组与痛泻要方高、中剂量组DAI评分升高幅度较其余各组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各用药组,第4、5、6、7周末,均未见腺癌形成。痛泻要方在第5周末对畸变隐窝灶ACF形成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痛泻要方中剂量组ACF形成明显较少,差异显着(P<0.01)。3.痛泻要方对模型小鼠血清中IL-6、结肠组织中NF-κB、STAT3、Wnt/β-catenin的影响:①小鼠血清中IL-6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L-6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IL-6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中剂量组IL-6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痛泻要方能够下调小鼠血清IL-6。②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STAT3的表达情况:与空白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NF-κB、STAT3的表达上调。与模型组小鼠比较,阳性药物组、痛泻要方中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NF-κB、STAT3的表达均呈显着下调。与阳性药物组比较,痛泻要方中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NF-κB、STAT3的表达高于阳性药物组。③小鼠结肠组织Wnt/β-catenin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组、痛泻要方中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中Wnt、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极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痛泻要方中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中Wnt、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极显着(P<0.01)。[结论]痛泻要方能减少ACF的形成,延缓结肠炎癌演进。其干预结肠隐窝畸变可能与其降低结肠炎癌转化模型小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的炎症因子IL-6、核转录因子NF-κB、STAT3,从而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关东伟[5](2019)在《肺内皮细胞靶向肽修饰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放射性肺损伤的修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RILI)是核事故幸存者的主要并发症,长期困扰着生存病人的生活质量。RILI也是胸部肿瘤放疗剂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影响肿瘤的控制效果。RILI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一系列细胞及分子的相互作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炎症细胞的迁移与浸润、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与分化、胶原蛋白的分泌与积聚、血管壁的增厚与闭塞、正常肺泡结构的破坏与重塑等。近年研究发现,在放射损伤后数个小时内发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上述病理表现的启动机制,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可以缓解放射损伤的程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广泛参与胚胎发育、组织再生、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也在皮肤、骨、尿道、子宫、神经等组织器官的缺损或损伤模型中发挥促修复作用。研究发现,bFGF也在放射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主要机制为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此外,微血管内皮细胞对辐照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大血管,可能与bFGF在微血管基底膜上的分布较少甚至缺乏有关。肺具有异常丰富的微血管系统,缺乏足够的bFGF提供保护可能是肺对射线较为敏感的原因之一,因此外源性给予bFGF可能是缓解与修复RILI的有效方法。但是,bFGF在应用中常面临着靶向性低、透膜能力差、半衰期短等问题,为了达到有效的治疗效应,需要提高bFGF的使用剂量,但是高剂量给药可能会对其他正常组织造成潜在危险。靶向给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可以提高病灶中的药物浓度,降低正常组织中的药物分布,从而在增强治疗效应的同时降低副作用。其中,靶向性多肽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递送配体,具有渗透性好、合成方便、免疫原性低、成本低、易修饰等优点。CGSPGWVRC是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的肺血管内皮细胞靶向肽(Lung endothelial cell-targeted peptide,LET),并经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了其较好的肺内皮细胞靶向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准备用LET对bFGF进行修饰(LET-bFGF),以提高bFGF重组蛋白对肺内皮细胞的靶向能力,从而增强bFGF对RILI的修复功能。方法:1.LET-bFGF的制备:在pET28a-bFGF质粒的基础上,将一段Linker序列(共15个氨基酸,即45个核苷酸)和LET序列(共9个氨基酸,即27个核苷酸)连接至bFGF的羧基端,通过PCR、酶切、连接、转化、筛选等方法构建pET28a-LET-bFGF质粒,然后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LET-bFGF重组蛋白,使用镍柱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最后采用MTT试验检测生物学活性。2.LET-bFGF的肺靶向验证: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bFGF组、LET-bFGF组。bFGF组和LET-bFGF组分别尾静脉注射bFGF和LET-bFGF(25 nmol/kg),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注射后10 min、1 h和6 h时,Elisa检测肺组织和血清中bFGF的含量。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bFGF组、放射+bFGF组、正常+LET-bFGF组、放射+LET-bFGF组。正常组使用正常大鼠,放射组使用RILI大鼠,bFGF组和LET-bFGF组在造模后分别尾静脉注射偶联了Cy7的bFGF(bFGF-Cy7)和偶联了Cy7的LET-bFGF(LET-bFGF-Cy7)(500μL,30μmol/L)。在注射后1 h时,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在体和离体器官的荧光强度。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bFGF组、放射+bFGF组、正常+LET-bFGF组、放射+LET-bFGF组。正常组使用正常大鼠,放射组使用RILI大鼠,bFGF组和LET-bFGF组在造模后分别尾静脉注射bFGF和LET-bFGF(100 nmol/kg)。在注射后1h时,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外源性bFGF在肺组织中的分布。3.LET-bFGF对RILI大鼠模型的修复作用: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放射组、放射+bFGF组、放射+LET-bFGF组。对照组使用正常大鼠,其余三组使用RILI大鼠,放射+bFGF组和放射+LET-bFGF组在造模后分别尾静脉注射bFGF和LET-bFGF(25 nmol/kg),对照组和放射组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造模后早期(4 h),取肺组织进行TUNEL与CD31的双重染色,以检测LET-bFGF对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在造模后远期(2个月),对大鼠进行肺部CT扫描,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CD45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LET-bFGF对肺炎和肺纤维化的治疗效应。结果:1.在pET28a-bFGF质粒的基础上,成功将一段45个核苷酸的Linker和27个核苷酸的LET序列连接于bFGF序列的羧基端,最终获得pET28a-LET-bFGF质粒,测序验证序列完全正确。2.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和镍柱亲和层析法获得纯化蛋白,经SDS-PAGE证实bFGF和LET-bFGF均符合理论分子量,分别为19.42 kD和21.50 kD,WB证实bFGF和LET-bFGF均可以与抗bFGF抗体特异性结合。3.bFGF与LET-bFGF均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而且LET靶向肽与Linker在bFGF羧基端的融合表达并未影响bFGF的生物学活性。4.LET-bFGF经尾静脉注射至大鼠体内后,可迅速表现出明显的肺靶向聚集效应,但是其体内代谢也较快,注射后6 h便恢复至肺组织本底水平,可能主要通过肾脏排泄。5.放射损伤对LET-bFGF具有一定的趋化作用,可以增强LET-bFGF的肺靶向能力。6.在辐照后4 h时,凋亡主要发生于肺血管内皮细胞,在辐照后2个月时,凋亡可广泛发生于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等,LET-bFGF可以抑制放射诱导的早期和远期肺血管内皮凋亡,其凋亡抑制效应优于bFGF。7.在辐照后2个月时,正常的肺泡结构被严重破坏,肺泡间隔明显增厚,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壁显着增厚,部分肺毛细血管可发生扩张和淤血,LET-bFGF可以降低肺血管壁的增生,缓解其他肺组织结构的紊乱,其保护效应优于bFGF。8.在辐照后2个月时,炎症细胞大量分布于肺间质与肺泡中,LET-bFGF可以降低放射诱导的肺部炎症,而bFGF则未观察到这种炎症抑制效应。9.在辐照后2个月时,肺部呈明显的纤维化,影像学表现为大量广泛分布的高密度影,肺平均密度显着升高,LET-bFGF可以减轻放射诱导的肺纤维化程度,而bFGF则未观察到这种纤维化抑制效应。结论:肺内皮细胞靶向肽LET修饰的bFGF具有较好的肺靶向能力,能够在RILI中发挥良好的修复作用。

喻凤[6](2019)在《痛泻要方调控TGF-β/SMAD4信号通路干预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结肠癌作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炎症性肠病患者有很高的几率进展为恶性结肠癌。在防止炎症进一步发展为癌症的过程中,中医药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在“炎-癌”转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条信号通路的参与,对中医药干预其的相关机制不明确。通过建立相关疾病模型并对主要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对中医药干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通过AOM联合DSS的方法成功复制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动物模型,采用痛泻要方高、中、低剂量进行灌胃。实验过程中,我们以小鼠疾病活动指数和定期称重来判断一般情况,我们在一定的时间点随机选取小鼠处死后取材,测量结肠长度,HE染色镜下观察炎细胞浸润、肠道隐窝损伤、不典型增生以及癌变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结肠TGF-β1、SMAD4表达,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TNF.-α、CCL20含量,RT-PCR法检测小鼠结肠TNF-αmRNA、CCL20 mRNA表达。结果1.造模时间历时7个星期共49天,在第4周以及第5周围炎症高发期,小鼠在实验周期内出现体重下降、毛发脱落、稀便及便血,取材后观察肠道组织有炎细胞浸润及癌变。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体重变化、结肠.长度(P<0.01),差异极显着;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痛泻要方.高剂量组、痛泻要方中.剂量组、痛泻要方低剂量组体重、疾病活动指数(P<0.05),差异显着;痛泻要方高剂量组、痛泻要方.中剂量组、痛泻.要方低剂量组相.对比,痛泻要方中.剂量组效果最接近阳性组;药物干预后,空白组小鼠结肠..组织中SMAD4表.达高于其他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SMAD4表达较高(P<0.01),痛泻要方中剂量组SMAD4表达(P<0.05)。痛泻要方能.够升高结肠中SMAD4的表达。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小鼠TGF-β1表达(P<0.01)差异极显着;与模型组比,阳性组TGF-β1表达(P<0.05),痛泻要方中剂量组TGF-β14表达(P<0.05);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NF-α、CCL20含量(P<0.01)差异极显着;与模型组比,阳性组小鼠血清TNF-α、CCL20含量(P<0.05),痛泻要方中剂量组小鼠血清TNF-α、CCL20含量(P<0.05);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小鼠结肠TNF-αmRNA、CCL20mRNA表达(P<0.01)差异极显着;与模型组比,阳性组小鼠TNF-αmRNA、CCL20 mRNA表达(P<0.05),痛泻要方中剂量组小鼠TNF-αmRNA、CCL20mRNA表达(P<0.05)。痛泻要方能够降低结肠血清及组织中TNF-α、CCL20的表达,对抑制结肠炎到结肠癌的进展有一定干预作用。结论1.痛泻要方对结肠炎相关结肠癌演进过程具有良性干预作用2.痛泻要方能增加结肠黏膜TGF-β1、SMAD4含量,发挥抑制炎症发展作用3.痛泻要方干预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机制可能与上调TGF-β1、SMAD4抑制TNF-α、CCL20表达有关。

李金[7](2018)在《绿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因具有多种保健功效而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抑制肥胖是饮茶的多种保健功能之一,且肥胖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关于饮茶调节肠道微生物控制肥胖的研究成为热点。但是目前关于绿茶不同剂量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差异尚不清楚,绿茶的三种主要功能成分茶多酚、咖啡碱和L-茶氛酸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机制及贡献也不十分明确,被茶树主要病原菌—茶树炭疽菌污染的茶汁是否影响绿茶汁原有的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目前也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绿茶、绿茶中三种功能成分以及炭疽菌污染茶汁对高脂饮食小鼠的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明确绿茶对改善高脂饮食造成的肠道菌群紊乱的剂量效应,阐明三种功能成分对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理,并评估炭疽菌污染对茶汁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影响。本研究对进一步明确绿茶保健功效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以高脂饮食饲喂C57BL/6J小鼠,同时以1%、2%和4%三种浓度绿茶处理8周后,检测小鼠体重、生理生化指标、组织形态及肠道菌群构成。结果显示,三种浓度的绿茶均可以调节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脂质代谢并改善肠绒毛形态,预防小鼠肥胖发生,但只有2%和4%绿茶饮用组的肠道菌群聚类与高脂组完全分离,并抑制了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且4%绿茶饮用恢复了肠道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Firmicutes/Bacteroidetes)。同时,与高脂饮食组相比,Allobaculum等14个属在饮茶组显着降低,Intestinimonas等18个属在饮茶组显着升高。总之,在1%~4%浓度范围内,2%以上浓度饮茶对于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发挥作用显着。2.以高脂饮食饲喂C57BL/6J小鼠,将三种组分按照绿茶中的比例饲喂高脂饮食小鼠,处理8周后检测小鼠体重、生理生化指标、组织形态及肠道菌群构成。结果发现,三种成分都可以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其中茶多酚和茶氨酸处理对于控制体重具有显着的效果,茶多酚对于改善肥胖小鼠小肠绒毛形态效果最明显,茶氨酸对于提高肥胖小鼠糖耐量效果最显着。肠道菌群调节方面,饮用茶多酚显着降低了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以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含量、肠道菌群聚类与高脂组完全分离,而茶氨酸和咖啡碱组与高脂饮食组相比未完全分离。茶多酚、茶氨酸与咖啡碱分别显着改变的肠道菌属是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Saccharofermentans和Allobaculum。在体内环境中茶多酚摄入促进Akkermansia菌生长,同时茶多酚摄入量与肠道杯状细胞数量呈显着正相关,而杯状细胞数量与Akkermansia菌量呈显着正相关;但在体外厌氧培养条件下,茶多酚并未促进Akkermansia生长。由此,茶多酚不会直接促进Akkermansia菌的生长,但会通过促进肠道中杯状细胞的形成,增加黏蛋白分泌—Akkermansia的食物来源,进而促进Akkermansia生长。总之,茶多酚对预防肥胖及改善肥胖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作用最显着,而茶氨酸和咖啡碱起到辅助的功能。3.在体外厌氧培养条件下,进一步验证及分析绿茶提取物和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在此过程中儿茶素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茶提取物和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组分会被肠道细菌发生不同程度地降解,同时,绿茶提取物或茶多酚也会显着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绿茶提取物和茶多酚的添加都会使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Firmicutes/Bacteroidetes)显着降低,但梭菌门(Fusobacteria)显着增加。通过 Lefse分析发现,绿茶提取物会使梭菌属(Fusobacter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显着增加,Lachnoclostridium属、氨基酸球菌科(Acidaminococcaceae)和韦荣球菌可(Veillonellaceae)显着降低;茶多酚会显着促进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梭菌属(Fusobacterium),但显着抑制Lachnoclostridium属、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的肠道微生物。4.在茶浸提汁中添加茶树炭疽菌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放大模拟炭疽菌的潜伏侵染对茶汁产品的污染。培养48h后,发酵液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和茶氨酸分别下降了31.0%、26.2%和8.3%,发酵液颜色发生褐变,并新产生少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有毒物质。动物研究表明,炭疽菌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茶汁原有的降脂功能,同时对小鼠肾脏造成潜在的威胁。但炭疽菌污染茶的摄入使小鼠肠道微生物发现了显着的改变,增加了肠道细菌的丰度和部分有益微生物的相对含量,如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ceae)、乳酸菌(Lactobacillus)、Coriobacterineae 和 Faecalibacterium,还降低了厚壁菌门以及部分病原肠道细菌的相对含量,如颤杆菌克属(Oscillibacter)、Stomatobaculum、Anaerotruncus。该现象可能由于异源微生物入侵激发了宿主的肠道粘膜免疫。综上,本研究明确了绿茶饮用对调节肠道菌群的剂量效应,阐明了绿茶不同功能成分对调节肠道菌群的协同与互补作用,确定了茶多酚在绿茶中对预防肥胖和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最显着,揭示了茶多酚对于促进Akkermansia生长的机理;评价了茶树炭疽菌污染对茶汁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总之,本研究探讨了绿茶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调控机理,为更好地发挥绿茶保健功效提供理论指导,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沈媛媛,刘成霞,王爱丽,程凯,张冉冉[8](2018)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抗体对大鼠大肠异常隐窝病灶及大肠癌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抗体对二甲基肼诱导的大鼠大肠异常隐窝病灶(ACF)、癌瘤数目及大肠癌变过程中MIF表达的影响。方法二甲基肼诱导建立大鼠大肠癌癌变模型,观察MIF抗体对ACF及癌瘤数量的抑制作用,并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IF抗体对早期癌变肠黏膜及癌瘤形成后MIF表达的影响。结果 MIF抗体干预后可明显抑制ACF及癌瘤的数量(P<0.01)。大鼠大肠癌模型中MIF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前病变ACF模型中MIF的表达(P<0.01),应用MIF抗体可明显抑制大鼠ACF及大肠癌模型中MIF表达。结论 MIF抗体可明显抑制大鼠大肠黏膜癌变,可能与抑制ACF数量及MIF表达有关,MIF抗体有望成为大肠癌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

毕武[9](2016)在《苦津茶抗肿瘤活性成分及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苦津茶是一种在民间有近千年应用历史的别样茶(Non-Camellia-Tea)。亦称桑芽茶、高茶、皋茶、桑条、青桑、鸡骨枫和银桑叶等,为槭树科植物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和苦茶槭(Acer ginnala Maxim. subsp. theiferum (Fang) Fang)的嫩叶经加工而成。现代研究初步表明苦津茶在恶性肿瘤、氧化应激、糖尿病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等慢性、代谢性疾病防治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但目前对其作用机制和相应的物质基础仍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苦津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因此,本文从药理活性、植物化学、质量评价及药用植物亲缘学等方面对苦津茶展开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苦津茶等33种别样茶功能性成分分析与评价采用福林酚法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分别对33种中国别样茶的总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别样茶中总多酚含量以藤茶最高(177.25 mg GAE/g),其次是苦津茶、鹧鸪茶和药王茶,均显着高于绿茶(80.07 mg GAE/g);别样茶的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EC50值范围为38.41 μg/mL~724.13 μg/mL。其中,溪黄草茶(EC50 38.41 μg/mL)、黄鹂芽茶(EC50 41.83 μg/mL)和苦津茶(EC50 48.27 μg/mL)的抗氧化活性与绿茶(EC50 44.23 μg/mL)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但显着高于其它别样茶及普洱茶(EC50 108.10 μg/mL)和红茶(EC50 176.23 μg/mL)。同时,采用UHPLC对33种中国别样茶的20种游离氨基酸和3种嘌呤生物碱(咖啡因、可可碱、茶碱)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别样茶的总氨基酸含量(0.62-16.12 mg/g)均显着低于绿茶(24.99mg/g),但就某些特定氨基酸来说,部分别样茶显着高于绿茶;别样茶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除玫瑰茄茶(7.73 mg/g)、藤茶(7.60 mg/g)和枸杞叶茶(6.44 mg/g)外,也均低于绿茶(5.51 mg/g);少数别样茶中还检测到少量的茶氨酸或γ-氨基丁酸;此外,所有别样茶中均未检测到咖啡因等嘌呤生物碱。本研究为富有悠久应用历史、维系人民健康的我国别样茶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可为别样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其中,苦津茶具有资源丰富、总多酚含量高且抗氧化活性强等特点,因此选择苦津茶作为本论文重点研究对象。二、苦津茶抗肿瘤活性研究及其初步机制探索1、采用MTT法测定了苦津茶不同萃取部位对结肠癌细胞HCT-116,肝癌细胞Bel-7402,胃癌细胞BGC823,肺癌细胞A549,卵巢癌细胞A2780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苦津茶的抗肿瘤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这两个部位均对这五种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0 μg/mL时抑制率多在50%以上。其中正丁醇部位对结肠癌细胞HCT-116的抑制率达到73.0%,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率达到78.7%;IC50值分别为17.30 μg/mL和14.27 μg/mL。采用氧化偶氮甲烷(AOM)诱导的大鼠结直肠癌模型首次对苦津茶茶水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苦津茶+AOM组大鼠变性隐窝(AC)数,变性隐窝病灶(ACF)和平均隐窝数/病灶数(Crypts/focus)均显着低于AOM组(p<0.01)。此外,实验期间各组动物均正常活动,体重、饮水量无明显差异,重要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重量也均无明显差异。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苦津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高,特别是对于预防肿瘤的发生、发展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2、基于UPLC-TOF/MS技术对大鼠尿液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AOM模型组和苦津茶+AOM组均能够明显区分,表明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产生明显变化。进一步比较发现,肌酸(Creatine)、尿酸(Uric acid)、吲哚-3-甲酸(Indole-3-carboxylic acid)、马尿酸(Hippuric acid)和对甲酚葡萄糖醛酸(p-Cresol glucuronide)等内源性化合物可能是AOM诱导大鼠结直肠癌癌变的主要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与嘌呤代谢,类固醇激素的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的变化密切相关。给予AOM大鼠喂饲苦津茶可以不同程度上逆转这些代谢物的变化趋势。此外,对炎症因子的检测结果表明,苦津茶干预AOM诱导的结直肠癌大鼠后,可显着降低其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α和IL-10的水平,并显着提高IL-2的水平,从而表现出防治结直肠的活性。本研究初步阐释了苦津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该茶饮的深入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三、苦津茶抗肿瘤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其含量测定1、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c和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填料和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从苦津茶来源植物之一的茶条槭树叶中分离鉴定了35个化合物,经1H、13CNMR和MS等光谱技术测定,这些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赛醇(1),豆甾醇-β-D-葡萄糖苷(2),胡萝卜苷(3),L-2-O-甲基-手-肌醇(4),杨梅二醇(5),豆甾醇(6),没食子酸乙酯(7),羽扇豆醇(8),β-谷甾醇(9),棕榈酸1-甘油酯(10),cis,cis-diunsaturated-a-meromycolic acid(11),没食子酸甲酯(12),没食子酸(13),茶条槭素A(14),茶条槭素B(15),茶条槭素C(16),3,6-di-O-没食子酰基-1,5-anhydro-D-glucitol (17),槲皮素(18),山萘酚(1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0),槲皮素-3-O-β-D-来苏糖苷(21),槲皮素-3-O-a-L-鼠李糖苷(22),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a-L-鼠李糖苷(23),槲皮素-3-O-(2″,6"-二-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24),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25),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26),槲皮素-3-0-(2″-O-没食子酰基)-β-D-阿拉伯糖苷(27),槲皮素-3-0-(2″-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28),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29),山萘酚-3-O-(2"-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30),山萘酚-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31),1-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32),龙胆酸-5-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33),Maplexin B (34), 3"-O-galloyl-benzyl-O-a-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35)。其中有12个化合物为本植物首次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同时为本属/科首次分离得到。在此基础上,对部分黄酮类和没食子酸鞣质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多数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活性,其中具有没食子酰基的黄酮苷类活性更强,且活性强弱与没食子酰基数目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为苦津茶抗氧化和防治肿瘤活性的物质基础阐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2、采用UHPLC-DAD技术,首次建立了同时检测苦津茶茶水中5种主要活性成分(没食子酸,茶条槭素A、B、C和3,6-di-O-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的含量测定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不同来源的苦津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茶条槭素A是苦津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多数样品含量均在30 mg/g以上。其次为没食子酸(0.63-10.58mg/g)、茶条槭素B(0.38-9.55 mg/g)和3,6-di-O-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 (0.35-9.65 mg/g)。茶条槭素C (0.51-4.58 mg/g)的含量最低。本研究首次对苦津茶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为苦津茶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首次采用DNA条形码(ITS2, trnH-psbA和trnL-F)技术,对苦津茶来源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槭属茶条槭组植物鞑靼槭、茶条槭和苦茶槭遗传背景较为接近,天山槭相对较远。首次采用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植物代谢组学方法对苦津茶来源植物及槭属27种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茶条槭、苦茶槭和天山槭主要化学成分非常相似,从北美引种的红花槭也含有与它们相似的化学成分。条槭槭、苦茶槭、天山槭、红花槭与同属其它植物差异显着。对4种活性成分(茶条槭素A、B、C和3,6-di-O-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在这些植物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发现,仅在茶条槭、苦茶槭、天山槭和红花槭中检测到这4种成分,它们有可能作为该类群植物的特征性成分。另外,基于对槭属植物传统应用、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全面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本论文相关实验结果对槭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学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支持将茶条槭组植物和红花槭组植物作为邻近分组的分类处理。本研究可为槭属植物药用价值的发现和综合利用提供有益参考。综上所述,本文首次对苦津茶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和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苦津茶对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干预效果,为苦津茶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初步揭示了苦津茶干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生化机制和相关代谢途径;进一步阐明了苦津茶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发现了一些新的抗肿瘤成分;建立了苦津茶茶水主要活性成分的UHPLC检测方法,为苦津茶的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采用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首次对苦津茶来源植物及槭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学进行了探讨,初步发现了茶条槭组植物的特征性成分以及与苦津茶有相似活性成分的槭属植物资源。

南琼[10](2016)在《大肠癌早诊筛查随访策略及脱氧胆酸促进肠癌发生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大肠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脱氧胆酸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但可通过筛查和致病因素的研究达到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明显改善预后之目的。因此值得深入研究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大肠癌筛查随访策略和探索脱氧胆酸的致大肠癌作用及其机制。目的:1、研究社区人群和医院门诊人群患大肠肿瘤发病风险,探索大肠癌筛查模式及结肠镜监测随访最佳间隔时间。2、研究脱氧胆酸促大肠癌发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2011-2013年随机选取昆明安宁社区连然和金方两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18-90(包括18岁和90岁在内)常住汉族人口3338人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者2000人,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患者一般情况,经过结肠镜检查确诊是否患大肠肿瘤。分析患大肠肿瘤的危险因素,期望探索出大肠肿瘤高危问卷调查初筛出高危人群再进行结肠镜精筛的筛查模式。2、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2000年-2013年所有接受过两次以上电子结肠镜检查(如有息肉,所有检出息肉都经内镜完整切除)且保存资料完好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结肠镜初检正常、非腺瘤性息肉、非进展期腺瘤和进展期腺瘤患者结肠镜监测腺瘤检出/复发的危险因素和最佳随访时间间隔。3、用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CCD 841 CoN和Min小鼠作为模型,观察脱氧胆酸和细胞共培养或喂养小鼠后肠粘膜细胞增殖、凋亡、Wnt信号通路蛋白(β-catenin蛋白)变化以及Min小鼠成瘤和腺瘤癌变情况。结果与结论:1、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可作为社区和门诊大肠癌筛查的初筛工具;2、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高危因素有性别、年龄、本人癌症史或肠息肉病史、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高血压、吸烟、经常吃烟熏油炸食物等。3、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对大肠癌影响可能是作用于腺瘤形成之后或通过“腺瘤-癌”之外的途径;4、结肠镜监测随访检出腺瘤或腺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息肉分布部位、腺瘤大小及位置;5、结肠镜随访监测最佳时间间隔是:初诊正常者4.76(95% CI,4.32-5.22)年,初诊为非腺瘤性息肉者3.32(95%CI,2.79-3.87)年,初诊为非进展期腺瘤者2.85(95%CI,2.53-3.17)年,初诊为进展期腺瘤者2.06(95%CI,1.71-2.45)年;6、脱氧胆酸通过β-catenin转位,活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加S期细胞、促进结肠上皮细胞增殖而起促大肠癌形成作用的。

二、饮茶对大鼠大肠变性隐窝病灶及大肠肿瘤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饮茶对大鼠大肠变性隐窝病灶及大肠肿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前言
第一章 黄芩属植物研究概况
    第一节 黄芩属植物分类概况
    第二节 黄芩属植物的传统应用
    第三节 黄芩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第四节 黄芩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黄芩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国黄芩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黄芩属植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芩属植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黄芩属植物提取物及主要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
        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 试剂配制与提取方法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五章 黄芩茶干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药效作用和机制探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中国黄芩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探讨
    1. 黄芩属植物属下分类系统的选择
    2. 中国黄芩属植物的分类、化学成分与传统功效和药理活性的联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中药治疗大肠癌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大肠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大肠癌中医证候研究
        3 中医药对大肠癌的治疗
        4 小结
    第二节 大肠癌的发生及相关治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1 肠道菌群概述
        2 肠道菌群与大肠癌的发生
        3 肿瘤相关治疗对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
        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研究成果

(3)芪仙薏酱煎及其组分黄芪甲苷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1.1 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西医药物治疗UC的现状分析
    2 现代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1 现代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名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现代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
    3 笔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3.1 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分析
        3.3 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关键
        3.4 补脾益胃,清热祛湿,调气和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治则
    4 芪仙薏酱煎的组方分析
        4.1 芪仙薏酱煎组方解释
        4.2 芪仙薏酱煎主要药物分析
        4.3 芪仙薏酱煎单药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5 黄芪甲苷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5.1 免疫调节作用
        5.2 抗氧化应激作用
        5.3 抗肿瘤作用
        5.4 抗凋亡作用
        5.5 抗病毒作用
        5.6 心、脑、肾保护作用
        5.7 其他作用
第二部分 芪仙薏酱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西医临床疗效
        3.3 主要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
        3.4 舌脉改变
        3.5 肠镜下Baron评分及黏膜损伤检出率
        3.6 改良Mayo总评分兙俥
        3.7 CRP、ESR、SOD、MDA水平
        3.8 IL-6、IL-8、IL-10、TNF-α水平
        3.9 安全性观察
    4 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黄芪甲苷干预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一 DSS诱导UC大鼠模型的复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实验模型制备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般情况及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3.2 结肠外观形态及长度
        3.3 结肠组织病理学表现
        4 本实验小结
    实验二 黄芪甲苷对DSS诱导UC大鼠模型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及分组
        2.2 药物配制及给药量
        2.3 给药方法
        2.4 血清、结肠标本采集及处理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状态及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
        3.2 结肠外观形态及长度
        3.3 结肠组织的病理切片观察
        4 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及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4.2 结肠外观形态及长度
        4.3 结肠组织病理学
        5 本实验小结
    实验三 黄芪甲苷对UC大鼠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及分组
        2.2 药物配制及给药量
        2.3 给药方法
        2.4 血清、结肠标本采集及处理
        3 观察指标
        3.1 血清IL-1β、TNF-α、IL-4水平
        3.2 结肠组织SOD、MDA水平
        4 实验结果
        4.1 血清IL-1β、TNF-α、IL-4水平
        4.2 结肠组织SOD、MDA水平
        5 本实验小结
    实验四 黄芪甲苷对UC大鼠模型黏附分子(ICAM)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及分组
        2.2 药物配制及给药量
        2.3 给药方法
        2.4 结肠标本采集及处理
        2.5 实验步骤
        2.6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4 本实验小结
    实验五 黄茂甲苷对UC大鼠模型TLRs/NF-κB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及分组
        2.2 药物配制及给药量
        2.3 给药方法
        2.4 血清、结肠标本采集及处理
        2.5 实验步骤
        2.6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4 本实验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4)痛泻要方对结肠炎癌转化中ACF的干预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结肠炎癌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及ACF形成的结局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饲养及造模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实验动物取材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及疾病活动情况观察
        3.2 组织病理学观察
        3.3 畸变隐窝灶ACF观察
    4. 小结
第二部分: 痛泻要方对结肠炎-癌演进全程及ACF的干预效应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
        1.4 药液配制
        1.5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饲养及造模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实验动物取材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及疾病活动情况观察
        3.2 组织病理学观察
        3.3 畸变隐窝灶ACF观察
    4. 小结
第三部分: 痛泻要方干预结肠隐窝畸变的效应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饲养及造模
        2.2 分组及给药
        2.3 实验动物取材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3. 结果
        3.1 小鼠血清IL-6含量
        3.2 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STAT3表达情况
        3.3 小鼠结肠组织中Wnt、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
    4.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关于结肠炎癌转化疾病模型
    2. 结肠炎癌转化的中医病机认识
    3. 痛泻要方干预结肠炎癌转化的科学性
        3.1 痛泻要方干预结肠炎癌转化的理论研究
        3.2 痛泻要方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4. 痛泻要方的有效性
    5. 痛泻要方干预ACF阻延结肠炎癌转化的效应机制
        5.1 ACF与结肠炎癌转化
        5.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是形成ACF的关键
        5.3 IL-6/NF-κB/STAT3与Wnt/β-catenin
结论
创新性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肺内皮细胞靶向肽修饰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放射性肺损伤的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LET-bFGF重组蛋白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实验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LET-bFGF重组蛋白的肺靶向验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实验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LET-bFGF重组蛋白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修复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实验讨论
    4.6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痛泻要方调控TGF-β/SMAD4信号通路干预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AOM/DSS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小鼠疾病模型的建立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方法
        4.结果
        5.小结
    实验二 痛泻要方干预AOM/DSS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小鼠模型结肠上皮不典型增生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5.小结
    实验三 痛泻要方干预AOM/DSS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小鼠疾病模型与TGF-β、SMAD4、TNF-α、CCL20 的关系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5.小结
讨论
    1.AOM/DSS模型小鼠建立及行为学评价
        1.1 IBD相关结直肠癌动物模型分析
        1.2 AOM/DSS小鼠模型的特点
    2.结肠炎-癌转化的中医认识
        2.1 脾虚贯穿结肠炎-结肠癌整个发病过程
        2.2 肝失疏泄为结肠炎癌变之开端
        2.3 痰瘀互结癌毒肆掠为结肠炎-结肠癌的最终结局
    3.痛泻要方干预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契合性
        3.1 病因病机的契合
        3.2 组成药物的契合
    4.TGF-β/SMAD4 信号通路对AOM/DSS模小鼠结肠炎-癌转化的影响
        4.1 炎症与癌症
        4.2 TGF-β/SMAD4 在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中的作用
        4.3 CCL20 在结肠炎相关结肠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4.4 TNF-α对炎性肠病的作用
结论
创新性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绿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绿茶对健康的影响
    1.2 绿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
        1.2.1 肠道微生物对健康的影响
        1.2.2 绿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
        1.2.3 膳食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
    1.3 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
    1.4 绿茶对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影响
        1.4.1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与健康的关联
        1.4.2 绿茶对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影响
    1.5 茶树炭疽菌对茶产品食品安全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本研究主要内容
        1.6.3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剂量绿茶对高脂饮食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预防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绿茶浸提汁的制备
        2.1.3 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
        2.1.4 组织形态学观测
        2.1.5 生物标志物测定
        2.1.6 二代测序法检测小鼠肠道微生物
        2.1.7 试验材料
        2.1.8 主要仪器
        2.1.9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绿茶预防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
        2.2.2 绿茶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
    2.3 讨论
第三章 绿茶功能成分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绿茶成分预防高脂饮食诱发的肥胖
        3.2.2 绿茶成分改善高脂饮食造成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3.2.3 茶多酚对阿克曼氏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体外厌氧培养条件下茶多酚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材料及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肠道微生物对儿茶素组分的降解
        4.2.2 绿茶提取物及茶多酚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炭疽菌污染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主要仪器
        5.1.3 炭疽菌的分离和鉴定
        5.1.4 炭疽菌污染茶汤的制备
        5.1.5 茶汁中成分的检测
        5.1.6 小鼠生理、生化、组织形态及肠道微生物检测
        5.1.7 qPCR方法检测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
        5.1.8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炭疽菌污染对茶汁成分的影响
        5.2.2 炭疽菌污染茶汁对小鼠健康的影响
        5.2.3 炭疽菌污染茶汁对小鼠肠道菌群的改变
    5.3 讨论
全文结论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8)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抗体对大鼠大肠异常隐窝病灶及大肠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实验分组
        1.2.2大鼠ACF检查
        1.2.3 大鼠大肠癌检查
        1.2.4 ELISA及免疫组化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MIF抗体对大鼠ACF的形成及大肠癌发生的影响
    2.2 MIF抗体对大鼠大肠癌癌变过程中MIF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9)苦津茶抗肿瘤活性成分及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槭属植物研究综述
    第一节 槭属植物的分类与地理分布概述
    第二节 槭属植物的传统应用
    第三节 槭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第四节 槭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别样茶功能性成分分析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苦津茶抗肿瘤活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探索
    第一节 苦津茶不同萃取部位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苦津茶对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苦津茶化学预防结直肠癌的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苦津茶抗肿瘤活性的炎症机制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茶条槭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第一节 茶条械化学成分研究
        一、研究结果
        二、实验部分
        三、化合物的鉴定
    第二节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
        一、抗氧化活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二、抗肿瘤活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苦津茶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
    第一节 基于DNA分子标记的茶条槭组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茶条槭组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苦津茶活性成分在槭属植物中的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初探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10)大肠癌早诊筛查随访策略及脱氧胆酸促进肠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社区人群大肠肿瘤发病风险预测的研究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医院门诊人群大肠肿瘤发病风险预测的研究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肠镜监测随访最佳间隔时间研究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脱氧胆酸致大肠癌作用极其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研究不足之处和需改进地方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综述 大肠腺瘤切除术后结肠镜随访时间间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饮茶对大鼠大肠变性隐窝病灶及大肠肿瘤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D]. 申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中药治疗大肠癌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谭雅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芪仙薏酱煎及其组分黄芪甲苷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薛晔.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
  • [4]痛泻要方对结肠炎癌转化中ACF的干预效应及机制研究[D]. 李蒙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肺内皮细胞靶向肽修饰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放射性肺损伤的修复[D]. 关东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痛泻要方调控TGF-β/SMAD4信号通路干预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实验研究[D]. 喻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绿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机理研究[D]. 李金.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抗体对大鼠大肠异常隐窝病灶及大肠癌的影响[J]. 沈媛媛,刘成霞,王爱丽,程凯,张冉冉. 重庆医学, 2018(05)
  • [9]苦津茶抗肿瘤活性成分及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D]. 毕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10]大肠癌早诊筛查随访策略及脱氧胆酸促进肠癌发生的机制研究[D]. 南琼.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饮茶对大鼠大肠变性隐窝病变及结直肠肿瘤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