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L_(4-6)背根神经节神经元GDNF的表达及变化

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L_(4-6)背根神经节神经元GDNF的表达及变化

一、GDNF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L_(4-6)背根节神经元的表达及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罗宇婷[1](2020)在《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cAMP-PKA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研究以三法三穴为代表的推拿手法是否通过影响cAMP-PKA信号通路进而促进SNI大鼠的损伤恢复,本研究以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Sciatic Nerve Injury,SNI)为例,通过利用行为学、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观察SNI大鼠的感觉功能和神经损伤的修复情况,探究推拿的起效机制,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将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三法三穴组。模型组及三法三穴组通过坐骨神经夹持建立SNI模型,三法三穴组选择殷门、承山、阳陵泉三穴并使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操作点法、拨法、揉法进行干预,每穴每法各1min。运用光热耐痛阈实验来评价大鼠感觉功能(痛温觉)的恢复,运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和后肢精细动作恢复情况;运用HE染色、尼氏染色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坐骨神经及DRG神经元形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背根神经节(DRG)中cAMP、PKA、CREB的表达情况,通过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结合行为学、形态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推拿对SNI大鼠感觉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阐释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理。[结果]1.光热耐痛阈实验—推拿能促进SNI大鼠感觉功能(痛温觉)的恢复光热耐痛阈结果显示SNI大鼠左足(正常侧)的实验结果组间(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三法三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右足(患侧)差异较明显。造模后7d,正常组与假手术组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而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P<0.05),提示夹持损伤导致了坐骨神经损伤,神经纤维出现了连续性中断,痛觉传导功能受损。推拿20d后,三法三穴组SNI大鼠的舔舐足部时间明显较造模后7d时缩短,低于模型组(P<0.05)。2.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推拿能改善SNI大鼠的后肢精细动作和受损神经恢复造模后7d,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模型组SFI指数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所降低(P<0.05)。此时可见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患侧后肢出现无法受力及严重跛行的情况。干预20d后,模型组指数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三法三穴组指数高于模型组(P<0.05)。3.坐骨神经HE染色—推拿能改善SNI大鼠坐骨神经的结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坐骨神经神经纤维结构正常,纤维排列规则有序;模型组神经纤维局部区域排列凌乱松散,纤维丝断裂,神经纤维丝变细或减少;三法三穴组神经组织相较于模型组神经纤维排列规则有序,结构致密,组织结构大体趋向正常。4.尼氏染色—推拿能促进SNI大鼠坐骨神经和DRG形态恢复坐骨神经:正常组可见坐骨神经纤维整体有序,纤维横切面结构完整正常;假手术组中神经纤维细胞排列规则有序,结构致密;模型组中神经纤维横切面可见纤维排列疏松,结构紊乱,神经纤维丝断裂;三法三穴组中神经纤维排列规则有序,部分神经纤维丝结构较细,染色较浅。DRG:正常组中多数神经元细胞中尼氏颗粒清晰,数量丰富,神经元细胞结构正常;假手术组多数神经元细胞中尼氏颗粒清晰,数量丰富,神经元细胞结构正常;少量神经元胞体中尼氏小体崩解至完全溶解消失,胞浆淡染,细胞肿胀;模型组中尼氏体颗粒在所有神经元细胞中整体减少,尼氏染色淡染;较多神经元胞体中尼氏体崩解为细尘状颗粒,进而完全溶解消失;因尼氏体消失,胞浆着色浅,胞体肿胀,细胞由多极形状变为圆形;三法三穴组较模型组神经元细胞中尼氏颗粒清晰,数量丰富,神经元细胞结构正常;少量神经元胞体局部区域尼氏小体崩解至细尘状颗粒,并渐渐向外扩展,胞浆淡染,细胞肿胀。5.荧光染色—推拿能保护并促进SNI大鼠感觉神经元恢复正常组大鼠DRG中神经元大多呈圆形或三角形,核仁居中,染色清晰,形态饱满;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与正常组相似;模型组可见神经元数目减少,形态皱褶增多或破裂,有轻微水肿现象,直径增加,核仁部分出现偏移或消失现象;三法三穴组在干预后20d,神经元染色较为清晰,神经元数量较多,核仁大多居中,形态恢复较为饱满。6.Western-blotting—推拿能通过促进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促进坐骨神经恢复6.1 DRG中cAMP表达情况造模后7d,正常组与假手术组cAMP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干预20d时,与模型组相比,三法三穴组cAMP表达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较大(P<0.05)。6.2 DRG中PKA表达情况造模后7d,正常组与假手术组PK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K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干预20d后,与模型组比较,三法三穴组PKA表达量升高明显(P<0.05);差异较大。6.3 DRG中CREB表达情况造模后7d,正常组与假手术组CREB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表达量虽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明显;干预20d后,与模型组相比,三法三穴组CREB表达量可以观察到有上升的表现,但无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提示:推拿可以提高DRG中cAMP、PKA、CREB蛋白的表达,进而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结论]以三法三穴为代表的推拿手法可以提高DRG中cAMP、PKA、CREB的表达,通过影响cAMP-PKA通路中的三个关键蛋白,从而激活通路;同时也可改善SNI大鼠DRG中神经元的形态,恢复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加速SNI大鼠感觉功能和后肢精细动作的恢复,进而起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作用。说明以三法三穴为代表的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之一是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

邵帅[2](2020)在《三法三穴对SNI大鼠施万细胞增殖和神经瘢痕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评价三法三穴对SNI大鼠坐骨神经SC增殖和神经瘢痕形成的影响而开展本实验,本实验从行为学、组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三个层面,评价三法三穴干预能否通过调节TGF-β1/Smad2通路蛋白表达,影响SNI模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点SC增殖及神经瘢痕的形成,促进SN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以期进一步揭示推拿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机理,完善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理论基础,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提供科学证据。[方法]1 动物分组、造模和干预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三法三穴组,每组各26只。采用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法制备SNI模型大鼠。三法三穴组从造模后第8天(d)开始,对大鼠殷门穴、承山穴、阳陵泉穴进行点法、拨法、揉法干预,每穴每手法1min。干预10d休息1d,共干预20次。2行为学检测方法每组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在造模后7d、14d、21d、28d,检测各组大鼠斜板试验角度。在造模后7d、28d,检测各组大鼠SFI。3组织形态学检测方法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在造模后28d时运用HE染色法,观察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点SC细胞数目和神经瘢痕厚度及染色深度的变化。4蛋白定量检测方法每组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4只大鼠,运用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造模后7d、28d时坐骨神经损伤点中S100、TGF-β1、Smad2及造模后28d时坐骨神经损伤点Ⅰ/Ⅲ型胶原和FN的表达变化。每组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6只大鼠,运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坐骨神经损伤点在造模后7d、14d、28d三个时间点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变化。5统计方法使用Image J 1.48u软件分析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ting图像。使用SAS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法三穴干预对SN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SFI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28d,大鼠SFI显着降低(P<0.01)。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SFI显着升高(P<0.01),且接近假手术组水平。斜板实验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14d、21d、28d,大鼠斜板倾斜角度显着降低(均有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14d、21d,大鼠斜板倾斜角度有升高趋势(P>0.05),造模后28d,斜板倾斜角度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三法三穴干预能够促进SNI大鼠后肢精细动作及后肢肌力的恢复,说明三法三穴干预能够促进SN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2三法三穴干预对SNI大鼠坐骨神经SC增殖的影响HE染色结果:假手术组神经纤维轴索及髓鞘完整、排列紧密,SC核嵌于鞘膜外。模型组神经纤维稀疏、散乱,鞘膜外SC核数量较假手术组减少。三法三穴组坐骨神经可见再生的神经纤维,并有很厚的髓鞘包绕、轴索清晰,鞘膜外SC核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S10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28d,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点SC标记物S100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均有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28d,坐骨神经S100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三法三穴干预能够增加神经损伤后期SC的数目。3三法三穴干预对SNI大鼠坐骨神经瘢痕形成的影响HE染色结果:造模后28d,假手术组坐骨神经损伤点神经外膜结缔组织深染,模型组神经外膜结缔组织深染,三法三穴组神经外膜结缔组织染色较模型组明显变浅。Ⅰ/Ⅲ型胶原及F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造模后28d,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NI大鼠坐骨神经外膜Ⅰ/Ⅲ型胶原、FN表达均明显增多(均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三法三穴组SNI大鼠坐骨神经外膜Ⅰ/Ⅲ型胶原及FN表达均明显减少(均有P<0.05)。以上结果提示:三法三穴干预能够抑制SNI大鼠坐骨神经Ⅰ/Ⅲ型胶原及FN分泌,从而抑制神经外膜瘢痕形成。4三法三穴干预对TGF-β1/Smad2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TGF-β1表达部位与S100高度重合,且在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坐骨神经外膜也出现高表达,Smad2表达在DAPI表达位置附近。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的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的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Smad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均有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Smad2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blotting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14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均有P<0.05),造模后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14d,坐骨神经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量出现下调趋势(P>0.05),造模后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坐骨神经损伤后,TGF-β1主要在SC和损伤神经外膜中表达,Smad2在细胞核周围表达。三法三穴干预在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对TGF-β1/Smad2通路蛋白有轻微的下调作用,可能与神经瘢痕形成有关。[结论]三法三穴干预能够增加损伤后期SNI大鼠坐骨神经SC的数目。三法三穴干预能够通过轻微下调TGF-β1/Smad2通路蛋白表达,抑制SNI大鼠坐骨神经瘢痕的形成,以促进SN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王梦珂[3](2020)在《紫云英苷对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P2X4受体介导神经病理痛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疼痛治疗法主要是针对神经元,但研究表明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疼痛治疗更合适的靶点可能是神经胶质细胞。P2X4受体属于嘌呤能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脊髓背角(SDH)小胶质细胞及背根神经节(DRG)的卫星胶质细胞(SGCs)内表达P2X4受体,神经病理痛上调SDH小胶质细胞与DRG的SGCs表面P2X4受体,同时促进初级感觉神经元释放的ATP激活P2X4受体,并使SGCs和小胶质细胞释放生物活性分子进而增加DRG或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神经病理痛的信号传导。紫云英苷(Astragalin,AST)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结合我们预实验观察到神经病理痛大鼠在应用紫云英苷后大鼠痛行为减轻,因此,我们推测紫云英苷可能具有抗伤害、镇痛作用。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探索紫云英苷是否可通过影响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P2X4受体的表达及功能,从而减轻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痛行为。观察AST对CCI大鼠的影响,探索其可能的机制,有利于拓宽和深化对AST作用和机制的认识,为防治神经病理痛探索新的方法。方法:本实验首先建立CCI大鼠神经病理痛模型,并将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正常组(Ctrl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CI组)、正常+紫云英苷组(Ctrl+AST组)、模型+紫云英苷组(CCI+AST组)、模型+药物溶剂组(CCI+DMSO组)。(1)行为学测定:通过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检测大鼠痛行为的变化;(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以及脊髓背角(Spinal dorsal horn,SDH)中P2X4的mRNA变化情况;(3)通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P2X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OX-4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及磷酸化(p)-ERK1/2蛋白的表达变化;(4)通过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DRG中P2X4受体与GFAP的共表达情况,以及SDH中P2X4受体与OX-42的共表达情况。(5)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紫云英苷对转染了P2X4重组质粒的HEK293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 cell,人胚胎肾细胞293)ATP激活电流的影响。结果:CCI大鼠神经病理痛模型建立成功。(1)紫云英苷减轻CCI模型大鼠痛行为:与Ctrl组相比,CCI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显着降低(p<0.001);CCI+AST组较CCI组明显升高(p<0.001);CCI+DMSO组与CCI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紫云英苷降低CCI大鼠DRG以及SDH中P2X4受体表达。qPCR结果显示:CCI组大鼠DRG以及SDH中P2X4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Ctrl组(p<0.01);CCI+AST组中P2X4mRNA的表达水平较CCI组明显降低(P<0.01);CCI+DMSO组和CCI组无明显差异(P>0.05)。WB结果显示:CCI组大鼠DGR以及SDH中P2X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trl组;CCI+AST组中P2X4蛋白的表达水平较CCI组明显降低(p<0.01);CCI+DMSO组和CCI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紫云英苷抑制CCI诱导的胶质细胞激活。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DRG中P2X4受体与卫星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存在共表达,SDH中P2X4受体与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存在共表达,CCI组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Ctrl组(p<0.001);CCI+AST组的荧光强度较CCI组明显降低(p<0.001);CCI+DMSO组与CCI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观察到DRG中GFAP及脊髓背角OX-42蛋白表达水平在CCI组大鼠增加,应用紫云英苷的CCI大鼠明显下降(p<0.001)。(4)紫云英苷减少CCI大鼠TNF-R1表达:CCI大鼠TNF-R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trl组;CCI+AST组蛋白的表达水平较CCI组明显降低(p<0.01);CCI+DMSO组和CCI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5)P2X4受体激活涉及ERK信号通路的激活。CCI大鼠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Ctrl组;CCI+AST组p-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较CCI组明显降低(p<0.01);CCI+DMSO组和CCI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6)紫云英苷可抑制转染了pEGFP-hP2X4质粒的HEK293细胞的ATP激活电流。结论:紫云英苷可通过降低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中P2X4受体的表达,抑制DRG卫星胶质细胞及SDH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抑制ERK1/2通路的激活,减少TNF-R1的表达,减轻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之间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痛行为。

徐兴国[4](2020)在《TRAM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及CCI建模力度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坐骨神经的不同结扎力度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目的 通过对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力度的量化分级,一方面可以探究易位关联膜蛋白1(TRAM1)能否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基础研究的生物学指标;另一方面,可探究能否建立不同程度的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模型,并为量化、固定结扎力度建模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1.选取成年雄性大鼠30只,体重200~250g,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Naive组,N组,n=8)、假手术组(Sham组,S组,n=8)和神经结扎组(CCI组,n=14)。所有大鼠术前均进行疼痛行为学筛查,入组后各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测。CCI组采用传统的CCI建模方法(坐骨神经结扎时,在四十倍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外膜的血管只是受压但血流并未中断,偶尔可观察到周围肌肉出现微小抽搐),应用高倍解剖显微镜,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拉力传感器监测建模过程中的结扎力度,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ham组除不结扎坐骨神经外,其余操作同CCI组;Naive组不做手术操作。各组大鼠于手术后第1、3、5、7、10、14、21、28天观察姿势步态并测定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对比评估大鼠的行为学和疼痛阈值变化;各组在相同时间点进行取材,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外膜血管及神经形态变化,探究传统CCI建模方法下的结扎力度。2.选取成年雄性大鼠102只,体重200~250 g,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Naive组,N组,n=17)、假手术组(Sham组,S组,n=17)、神经结扎组(CCI组,n=68),并按照不同结扎力度将神经结扎组分为四个亚组,分别为:0g(CCI-A 组,n=11)、1g(CCI-B 组,n=11)、2g(CCI-C 组,n=11)和3g(CCI-D组,n=35),所有大鼠术前均进行疼痛行为学筛查,入组后各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测定。麻醉后,应用高倍解剖显微镜,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拉力传感器监测建模过程中的结扎力度,建立坐骨神经不同结扎力度的CCI模型;Sham组除不结扎坐骨神经外,其余操作同CCI组;Naive组不做手术操作。各组大鼠于手术后第1、3、5、7、10、14、21、28天观察姿势步态并测定机械痛阈(PWT)和热痛阈(PWL),对比评估大鼠的行为学和疼痛阈值变化;各组在相同时间点进行取材,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外膜血管及神经形态变化;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SC)及背根神经节(DRG)中白介素-6(IL-6)、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TRAM1的表达;通过组织免疫荧光分析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 1.应用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拉力传感器,发现传统CCI模型坐骨神经的结扎力度为3 g;2.TRAM1的表达随坐骨神经结扎力度的增加而增加;3.CCI各亚组均诱发大鼠行为学和疼痛阈值的改变,评估认为各亚组均建模成功;大鼠坐骨神经的压缩程度,行为学和疼痛程度的变化,神经外膜血管的扭曲和新生血管的生成程度,脊髓炎症因子IL-6、p-NF-κB、p-ERK和caspase-3的表达,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均随坐骨神经结扎力度的增加而增加。4.应用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拉力传感器,发现大鼠CCI模型中坐骨神经的结扎力度为3g时,大鼠行为学和疼痛程度,脊髓炎症因子表达以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等变化均最为显着。结论 TRAM1的表达与坐骨神经结扎力度呈正相关,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基础研究的生物学指标;初步建立了不同程度的CCI模型,有助于对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进行相关的研究;初步认为大鼠CCI模型中的坐骨神经结扎力度可固定为3 g。第二部分:CCI模型坐骨神经结扎力度的量化研究目的 通过对传统CCI模型进行结扎力度的量化和固定,初步评估固定力度建模模型的稳定性以及TRAM1在传统建模组和固定力度建模组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固定力度建模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CI模型建模的稳定性,并进一步验证TRAM1能否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基础研究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选取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Naive组,N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S组,n=10)、传统建模组(CCI组,n=10)和固定力度建模组(CCI-D组,n=10)。所有大鼠术前均进行疼痛行为学筛查,入组后各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测。麻醉后,传统建模组(CCI组)采用传统CCI法(坐骨神经结扎时,在四十倍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外膜的血管只是受压但血流并未中断,偶尔可观察到周围肌肉出现微小抽搐)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固定力度建模组(CCI-D组)应用高倍解剖显微镜,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拉力传感器将结扎力度固定为3 g行坐骨神经结扎,方法同CCI组;Sham组除不结扎坐骨神经外,其余操作同CCI组;Naive组不做手术操作。各组大鼠于手术后第1、3、5、7、10、14、21、28天观察姿势步态并测定PWT和PWL,对比评估大鼠的行为学和疼痛阈值变化;分别在相同时间点利用western blot、ELISA法检测SC及DGR中IL-6、TRAM-1和p-ERK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传统建模组与固定力度建模组大鼠的疼痛行为学和相关因子表达的稳定性。结果 1.传统CCI建模组与固定力度建模组均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认为两组均建模成功,但固定力度建模组大鼠的行为学和疼痛阈值的变化,SC及DGR中IL-6和p-ERK的表达均更为稳定。2.TRAM1在固定力度组中的表达更稳定。结论固定力度建模组大鼠的行为学和疼痛阈值的变化,脊髓及DGR中IL-6和p-ERK的表达均更为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传统CCI建模的稳定性。TRAM-1在固定力度组中的表达较稳定,进一步验证了其可以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基础研究的生物学指标。第三部分 TRAM1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探究目的 通过建立固定结扎力度为3g的CCI模型,研究TRAM1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性及其合成部位,探讨TRAM1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大鼠104只,体重200~250 g,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Naive组,N组,n=11)、假手术组(Sham组,S组,n=11)和实验组(CCI组,n=82)。所有大鼠术前均进行疼痛行为学筛查,入组后各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测。麻醉后,CCI组应用高倍解剖显微镜,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拉力传感器将结扎力度固定为3 g行坐骨神经结扎;Sham组除不结扎坐骨神经外,其余操作同CCI组;Naive组不做手术操作。各组大鼠于手术后第1、3、5、7、10、14、21、28天观察姿势步态并测定PWT和PWL,对比评估大鼠的行为学和疼痛阈值变化;各组在相同时间点进行取材,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C及DRG中TRAM1、p-ERK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TRAM1的表达和合成部位;在表达高峰对各组大鼠鞘内注射TAK-242(Toll样受体-4抑制剂)、BAY11-7082(IKBa/NF-KB 抑制剂)及 TRAM1-siRNA(TRAM1 小干扰 RNA),观测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变化,检测TRAM1及p-NF-κB的表达情况,分析TRAM1与疼痛信号通路分子的相关性,探究TRAM1介导神经病理性痛的可能机制。结果1.CCI大鼠SC和DRG的TRAM1表达增加,在术后第7天出现表达高峰,与疼痛程度呈现正相关;2.TRAM1的合成部位主要位于脊髓背角和DRG的神经元;3.鞘内注射TAK-242、BAY11-7082和TRAM1-siRAN后,大鼠疼痛阈值升高,SC和DRG中TRAM1及p-NF-κB的表达明显降低,与疼痛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TRAM1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TRAM1主要由脊髓背角和DRG的神经元合成,可能通过影响TLR4(Toll样受体-4)/p-NF-κB炎症通路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第四部分 TRAM1在腕管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 研究TRAM1在不同分型的腕管综合征患者血浆中表达情况和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腕管综合征患者TRAM1表达的影响,探讨TRAM1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指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临床诊疗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选取临床上腕管综合征患者50例及健康志愿者10例,依据顾玉东的分型方法将该50例经临床和电生理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A组(轻)10例,B组(中)20例,C组(重)20例,健康患者为N组10例。治疗前分别检测所有患者血浆中IL-6及TRAM1的浓度。对A组患者进行腕部制动和理疗;将B组分为B1组(罗哌卡因)和B2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将C组分为C1组(罗哌卡因)和C2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对四组患者进行神经阻滞麻醉后,进行正中神经松解术。分别检测神经阻滞麻醉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患者血浆中IL-6及TRAM1的浓度。结果 腕管综合征患者血浆中IL-6及TRAM1的浓度高于健康患者,且腕管综合征患者血浆中IL-6及TRAM1的浓度随着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C组>B组>A组>N组);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经过神经阻滞麻醉后正中神经松解治疗,疼痛减轻,血浆IL-6及TRAM1的浓度随着时间降低(T6h>T12 h>T24 h),且右美托咪定配伍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罗哌卡因组患者。结论 TRAM1在不同分型的腕管综合征患者血浆中的表达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盐酸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腕管综合征患者血浆中TRAM1的表达。因此,TRAM1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指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临床诊疗的生物学指标。

莫岩君[5](2020)在《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觉和脊髓背角CX3CL1/CX3CR1及CCL2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模型大鼠(SNI)的脊髓背角上与疼痛相关趋化因子CX3CL1及其受体CX3CR1的蛋白和mRNA以及CCL2的mRNA表达变化,探讨“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觉功能改善的作用机制是否通过与神经损伤痛觉障碍相关趋化因子发挥调节作用。方法74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划分为正常组(n=12)、假手术组(n=24)、模型组(n=25)和三法三穴组(n=13)。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采用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方法制备实验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三法三穴组于造模后第7天起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点法、拨法、揉法三手法对殷门、阳陵泉、承山三个神经-肌肉相关穴位进行干预;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采用抓握束缚干预。于造模后7天和干预20天对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进行光热耐痛阈测定;于造模后7天、干预10天和干预20天对假手术组、模型组、三法三穴组进行累积疼痛评分测定。于造模后7天和干预20天进行脊髓背角组织新鲜取材,对脊髓背角CX3CL1及其受体CX3CR1的蛋白和mRNA表达分别进行Western blotting、RT-PCR检测,对CCL2的mRNA进行RT-PCR检测;于干预20天后对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进行多聚甲醛溶液灌注固定取材,对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结果1.三法三穴可以改善SNI大鼠的痛觉功能1.1光热耐痛阈造模后7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且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高于正常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也有显着差异(P<0.05),且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干预20天后,模型组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法三穴组高于正常组,但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1.2累积疼痛评分造模后7天,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有显着差异(P<0.05);干预10天后,模型组评分高于假手术组,有显着差异(P<0.05),三法三穴组评分高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低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干预20天,模型组评分高于假手术组,且有显着差异(P<0.05),三法三穴组评分高于假手术组,有显着差异,但低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从三个时间点横向来看,模型组呈逐渐上升趋势,三法三穴组呈下降趋势。2.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脊髓背角CX3CL1/CX3CR1、CCL2的表达影响脊髓背角CX3CL1及其受体CX3CR1蛋白和mRNA、CCL2的mRNA的检测结果:2.1 Western blotting造模后7天,各组间CX3CR1蛋白表达没有显着差异(P>0.05);干预20天后,模型组较7天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法三穴组低于模型组且接近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但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造模后7天,各组CX3CL1蛋白的表达没有显着差异(P>0.05);干预20天后,假手术组蛋白表达量有下降趋势,模型组有上升趋势,但各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2.2 RT—PCR造模后7天,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CX3CR1的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20天后,三法三穴组和模型组mRNA表达相比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7天,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CX3CL1的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20天后,三法三穴组和模型组mRNA表达相比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7天,模型组的CCL2的mRNA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0天后,模型组CCL2的mRNA高于假手术组,三法三穴组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形态观察在荧光显微镜下将患侧脊髓背角放大400倍观察,干预20天的三法三穴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呈未活化或部分活化,有高分枝状和杆状,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干预20天的模型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突起较三法三穴组短,呈完全或部分活化状态,部分胞体增大。结论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觉功能有改善作用,但与趋化因子CX3CL1/CX3CR1表达无关,而可能和CCL2有关。三法三穴可以影响脊髓背角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

吕桃桃[6](2020)在《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机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行为学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SNI)大鼠恢复的疗效,基于形态学观察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超微结构的影响,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的神经传导通路关键部位即神经损伤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脊髓背角、脊髓腹角和腓肠肌的基因表达情况,从转录组水平阐明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假手术组暴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不做夹持。模型组通过建立右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损伤。造模7 d后,每日利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专利号:ZL 2007 1 0187403.1)对三法三穴组大鼠术侧殷门穴、承山穴、阳陵泉穴依次定量施以点法、拨法、揉法刺激1次,每法、每穴刺激1 min,每只大鼠干预9 min/d(1 min/穴/法×3法×3穴)。治疗10次休息1 d,共治疗20次。具体方法如下:1.行为学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index,SFI)评价大鼠后肢精细运动情况;斜板试验评价大鼠后肢肌力变化;累积疼痛评分评价大鼠的痛觉功能改变。探究三法三穴干预对SNI大鼠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影响,阐明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疗效。2.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点、脊髓腹角、腓肠肌的超微结构,为三法三穴促进SNI大鼠功能恢复提供形态学依据。3.利用RNA-Seq技术检测三法三穴对SNI大鼠神经传导通路关键部位即神经损伤点、DRG、脊髓背角、脊髓腹角和腓肠肌的基因表达影响,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阐明推拿促进损伤神经修复的分子机制。4.从初级神经元DRG的测序结果中筛选出参与神经元突触调节、感觉神经元调节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Pdzd2、Camk2a、Mdk、C1q13、Klf7,并利用Real Time-PCR进行验证,进一步阐明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障碍的调控机制。[结果]1.行为学结果1.1 SFI结果与基线比较,干预0次(术后7 d)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大鼠的SFI数值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0次后三法三穴组大鼠SFI数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5次、20次后三法三穴组SFI数值显着升高(P<0.01)。1.2 斜板试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干预0次(术后7 d)、5次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斜板角度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0次三法三穴组斜板角度开始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5次、20次三法三穴组斜板角度明显增加(P<0.01),但与假手术组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1.3 累积疼痛评分结果基线期各组大鼠累计疼痛评分一致且均为0。推拿干预0次,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干预10次和20次后,三法三穴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但与假手术组相比仍有一定差距(P<0.05)。2.透射电镜结果2.1 神经损伤点电镜结果假手术组髓鞘结构完整,排列整齐且无萎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髓鞘完整性破坏,崩脱严重甚至形成髓鞘球,伴轴索萎缩及线粒体变性;三法三穴干预可改善神经损伤点超微结构,三法三穴组神经纤维髓鞘保留较完整,轴索无明显肿胀或萎缩,但无空泡状线粒体。2.2 脊髓腹角电镜结果假手术组脊髓腹角神经元超微结构基本正常;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核仁、染色质、线粒体固缩,核膜凹凸不平;与模型组相比,三法三穴组脊髓腹角神经元受损减轻,染色质深染明显减轻,核膜较光滑、完整,线粒体等细胞器较完整,无明显固缩及肿胀。2.3 腓肠肌电镜结果假手术组肌球蛋白丝排列整齐,A带、I带、Z线、M线等典型结构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肌丝排列紊乱及A带、I带、Z线、M线消失,肌束萎缩严重,卫星细胞坏死、凋亡,线粒体失活;三法三穴组肌丝排列有序,可清晰观察到Z线、M线,卫星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结构相对完整。3.RNA-Seq 结果将OD260/280值介于1.8-2.2,RIN评分>8的样本建库并测序。测序结果如下:3.1 神经损伤点测序结果模型组与三法三穴组的221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在多细胞组织过程的调控、病毒防御反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免疫系统过程、对生物刺激的反应、防御反应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与信号转导通路、免疫系统通路、内分泌系统通路、细胞增长和凋亡通路相关。GO功能富集在横纹肌细胞分化的调控、肌肉细胞分化的调控、成肌细胞分化的调控、肌管分化的调控、横纹肌收缩、肌肉器官发育、收缩纤维部分等,与肌细胞调控相关的生物学过程。3.2 DRG测序结果三组差异表达基因共计369个;差异表达GO功能包括生物调节过程、对刺激的反应、生物过程的积极调节、参与化学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过程、运动、生长、分子传感器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在Wn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3.3 脊髓背角测序结果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有61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在信号调节、突触部分、信号转导调控、细胞分化调控等;KEGG通路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3.4 脊髓腹角测序结果三组差异表达基因共217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与细胞过程、对刺激的反应、免疫系统过程、生物过程的负调节等相关;KEGG通路分析与免疫系统、癌症、信号转导等通路密切相关。3.5 腓肠肌测序结果三组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包括细胞过程单有机体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控、对刺激的反应、多细胞组织过程、生物过程的正向调节等;KEGG通路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MPK信号通路等。4.Real Time-PCR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DRG中差异表达基因Pdzd2、Camk2a、Mdk、Clq13、Klf7的基因表达量增加,三法三穴干预可使损伤大鼠DRG中这些基因表达降低,表达趋势与RNA-Seq获得的结果一致。[结论]1.推拿可以促进SNI大鼠的精细运动、后肢肌力及疼痛功能的恢复,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2.推拿可保护SNI大鼠髓鞘完整性、恢复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结构以及重建腓肠肌肌丝结构,发挥对损伤神经的形态学恢复作用。3.推拿促进SNI大鼠恢复,是通过调控大鼠神经损伤点、DRG、脊髓背角、脊髓腹角和腓肠肌的基因表达实现的,其过程可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4.推拿对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可能是通过降低DRG中的Pdzd2、Camk2a、Mdk、Clq13、Klf7等基因表达,促进SNI大鼠的轴突再生、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这些基因可能成为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重要治疗靶点。

刘志元[7](2019)在《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文中研究指明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所直接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原因很多,包括物理,化学损伤,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外伤,代谢紊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肿瘤,神经压迫等多种病因均会导致中枢或外周性神经损伤,从而进·步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可概括为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脊髓及脊髓水平以上的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在损伤后诱导白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聚集的具有细胞因子活性的小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包括初级传入神经元和脊髓背角的二级神经元)均能合成趋化因子以及相应的受体,提示趋化因子同样参与了痛觉的传递。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关于趋化因子和疼痛的相关性研究。作为近期比较热门的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病理病理性疼痛中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CXCL12/CXCR4信号通路是否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脊神经结扎(SNL)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方法:1、制作大鼠SNL模型并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2、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XCL12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和分布。3、通过行为学测试研究外源性CXCL12,CXCL12中和型抗体,CXCR4拮抗剂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抑制剂对正常或者SNL模型的大鼠的痛觉敏感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4、通过RT-PCR检测c-Fos和CGRP mRNA的表达水平以评估神经元兴奋性;检测GFAP和iba-1的mRNA水平来评估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检测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评估神经炎症的发展过程;同样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调节因子(Connexin 30,Connexin 43,EAAT 1,EAAT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SNL损伤后引起了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行为学表现,同时伴有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促炎症因子表达的增加。SNL模型同样引起相应脊髓节段CXCL12和CXCR4蛋白的表达上调。2、在SNL模型中,CXCL12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而CXCR4在脊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均有表达。3、鞘内注射外源性CXCL12能够诱导正常大鼠的痛觉过敏状态,并且能够被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抑制剂fluorocitrate部分逆转。此外,CXCL12还能够增加c-Fos,GFAP和iba-1的mRNA水平。4、单次鞘内注射CXCL12中和性抗体能够短暂逆转大鼠SNL模型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的发生。连续使用CXCL12中和性抗体能够使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出现明显的延迟,并减少脊髓背角中GFAP和iba-1的蛋白表达。5、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AMD3100同样能够抑制神经性疼痛的发生并部分缓解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的持续。进一步研究证实AMD3100是通过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c-Fos,CGRP),减少胶质细胞活化(GFAP,iba-1)以及减少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来实现上述作用。不仅如此,CXCR4拮抗剂AMD3100还能够引起其定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其中Connexin 30和Connexin 43表达降低,而EAAT 1和EAAT 2 mRNA水平增加。结论:CXCL12/CXCR4信号通路能够通过中枢敏化机制以及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控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效干预CXCL12/CXCR4轴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吴志伟[8](2019)在《推拿调控脊髓胶质细胞活性及相关促炎因子抑制中枢敏化的镇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推拿治疗此类症状临床疗效确切。但目前为止,推拿发挥镇痛疗效的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表明,中枢敏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和维持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脊髓胶质细胞活化、促炎因子释放增多是导致中枢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复制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运用疼痛行为学、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在体电生理、免疫荧光化学(Immunofluorescence,IF)、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推拿对CCI模型的镇痛效应以及对脊髓背角场电位、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M1型受体、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索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脊髓中枢镇痛机制。第一部分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目的:研究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和对腓肠肌湿重、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复制并验证CCI模型。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假手术组、CCI模型组。对假手术组、CCI模型组大鼠进行相应手术操作,观察3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第3、7、10、14天的机械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的改变。实验二,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本实验在实验一分组设置的基础上增加CCI模型+推拿组,每组8只动物。CCI模型+推拿组施加推拿手法,每日一次,其余组别操作同实验一。行为学检测方法及时间节点同实验一。取腓肠肌后称量湿重,经HE染色后在20倍和40倍光镜下观察肌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1)CCI组大鼠造模后PWT、PWL均显着下降,各时间点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CI模型+推拿组大鼠造模后第3天PWT和PWL值显着降低,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PWT和PWL值呈持续升高的趋势,PWT、PWL在第10、14天时与CCI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造模后14天,模型组及模型+推拿组大鼠同侧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明显下降,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推拿组大鼠同侧腓肠肌湿重恢复率高于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光镜下观察大鼠腓肠肌细胞形态发现,模型组及模型+推拿组大鼠腓肠肌细胞截面积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缩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推拿组大鼠肌细胞截面积高于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I模型痛行为表现稳定;推拿按揉法能够降低CCI模型大鼠机械痛及热痛阈值;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腓肠肌萎缩有改善作用。第二部分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的影响目的:研究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的影响,探讨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的脊髓中枢镇痛机制。方法:分组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实验二。于造模后第14天使用在体电生理技术记录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结果:(1)在造模后第14天,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在强直刺激后明显升高,各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推拿组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与模型组相比,除强直刺激后60分钟外,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I造模导致脊髓背角出现长时程增强,推拿按揉法可以抑制这一现象。第三部分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及相关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星胶、小胶、小胶M1型受体、IL-1β及TNF-α表达的影响,探索推拿按揉法对中枢敏化的抑制作用是否与胶质细胞及致炎因子相关。方法:本部分共分成三节。第一节:胶质细胞参与介导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及鞘内注射胶质细胞阻断剂。通过鞘内置管给予胶质细胞阻断剂,观察各组大鼠PWT和PWL的变化。第二节: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分组及干预方法同第二部分。造模后14天,通过IF和WB观察CCI造模以及推拿按揉法对大鼠脊髓背角星胶、小胶及小胶M1型受体表达的影响。第三节: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IL-1β及TNF-α表达的影响。实验动物同第二节。本节实验通过ELISA观察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IL-1β及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第一节:(1)三组大鼠的PWT和PWL在造模后第1天就出现了下降,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及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大鼠的PWT和PWL从第1天持续下降直至实验结束,二者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鞘内注射阻断剂组大鼠右后足热痛阈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及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在第3天、第5天、第7天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节:(1)模型组及模型+推拿组右侧脊髓背角中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M1性受体CD68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模型+推拿组星胶蛋白含量低于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模型+推拿组小胶及小胶M1型受体CD68蛋白含量低于CCI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节:(1)模型组、模型+推拿组大鼠右侧脊髓背角中IL-1β、TNF-α蛋白百分含量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前两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模型+推拿组大鼠IL-1β、TNF-α蛋白百分含量明显低于CCI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鞘内注射胶质细胞阻断剂对CCI造模导致的大鼠右后足痛阈下降有对抗作用,说明胶质细胞参与CCI造模导致的神经病理痛。(2)CCI造模可导致脊髓背角星胶、小胶及小胶M1型受体CD68蛋白含量升高,推拿按揉法能够抑制这一现象。(3)CCI造模可导致脊髓背角IL-1β、TNF-α蛋白百分含量升高,推拿按揉法能够抑制这一现象。

白增华[9](2019)在《深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旨在为临床毫针治疗技术中,浅深不同针法的选择提供明确的实验依据。具体地,有两个实验目标。首先,以对照研究的方法,在相同的穴位、相同的进针角度及针刺治疗时间等情况下,与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较,以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为观察对象,观察“深刺”、“浅刺”两种不同的进针深度是否会产生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效应的组间差异。如果组间差异存在,则在此基础上,完成第二个实验目标,即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与可能产生疗效效应的相关基因与通路,以实验数据初步回答“病有浮沉,刺有浅深”的针刺理论问题,为相关实验与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实验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48只SPF级SD级大鼠(体质量300±5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浅刺环跳穴组(T1组),深刺环跳穴组(T2组),每组各12只大鼠。2神经卡压模型制备模型制备正常饲养3天后,M组、T1组、T2组于大鼠的左后肢建立神经卡压模型大鼠。于无菌实验室中,在大鼠股骨中点附近切开大鼠皮肤,钝行分离肌肉组织,暴露并游离坐骨神经。应用5mm长的医用无菌硅胶管嵌套在坐骨神经上,缝合硅胶管断端,依次缝合伤口,注射庆大霉素预防感染。14天后各组开始不同的干预方法。3各组干预措施⑴C组:为正常饲养组,无任何其他分组提到的干预措施。⑵M组:除正常饲养外,造模后的第15天开始,每天8:30开始,给予大鼠固定器固定刺激,每次15min,共14天,无其他干预措施。⑶T1组:造模后的第15天开始,每天针刺大鼠左后肢“环跳”穴。针刺要求: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进行针刺引导,直刺,仅刺入皮下肌肉组织(针尖不临近或触碰坐骨神经外膜),针刺深度为8mm左右(肌层进针约4mm作用);连接SDZ-Ⅱ型电子针疗仪,选用疏密波,设置电流1mA,频率2Hz,留针15min,共计14天。⑷T2组:造模后的第15天开始,每天8:30开始,给予固定后,针刺大鼠左后肢“环跳”穴。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引导下,直刺,针刺深度1217mm,发现毫针临近坐骨神经外膜且引发神经周围肌肉组织抽动,则停止探索;连接SDZ-Ⅱ型电子针疗仪,选用疏密波,设置电流1mA,频率2Hz,留针每次15min,共计14天。4指标检测⑴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各组均选取12只大鼠,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检测时间点为正常饲养的第2天、造模后、治疗后等时间节点分别评价坐骨神经功能情况。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治疗后每组抽取12只大鼠,应用BL-420生物机能检测仪,进行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每只鼠需要收集5次有效测量数值。⑶坐骨神经超声形态图像采集:治疗后(针刺干预第14天),每组12只大鼠。Vevo2100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应用高频探头MS250对各组大鼠坐骨神经进行高频超声探测。探测方法移动高频探头,沿着坐骨神经走向做多切面扫查,保存神经外膜特征图像、测量各组大鼠硅胶管近端远端神经直径,应用Contrast mode测量神经内部回声强度,在数据采集之后对以上结果进行超声描述和统计学分析。⑷透射电镜观察:治疗后,每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处死后迅速暴露坐骨神经进行取材。取材方法:切取坐骨神经硅胶管远端坐骨神经一段(体积<1mm3)。固定包埋方法:材料在四氧化二锇固定液中固定,梯度脱水,浸透与包埋后,超薄切片机切割1μm厚的横截面(10000x)。以观察神经结构的轴突内容物(微管、微丝、线粒体)、雪旺细胞及其细胞核形态、髓鞘形态、神经束等部分。5统计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SFI数据、MNCV数据、回声强度数据,经实验人员根据公式计算后,录入SPSS17.0软件,首先进行正态性与方差齐性检验。当满足正态性与方差齐性检验时,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当不能满足数据正态性与方差齐性检验时,将采用非参数检验,应用Tamhane’s T2与Dunnett’s法进行统计。SFI数据的前后对照研究,在经过正态性检验后,进行配对t检验。所有检验结果填入三线表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假设检验P值为0.05)。结果:1不同干预因素对各组大鼠SFI的影响⑴造模前各组大鼠SFI比较:4组大鼠饲养第2天SFI检测显示,各组大鼠SFI基本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相同。⑵造模后,M组、T1组、T2组SFI分别与C组比较,呈现组间差异(P<0.05),表明神经卡压造模方法对大鼠造成影响,结合大鼠左下肢外观,可见术后T1组、T2组、M组大鼠均出现左后肢运动功能下降,爬行有拖拽现象,并且可见左后足足趾、足掌肿胀畸形;M组、T1组、T2组比较无组间差异(P>0.05),表明神经卡压造模方法稳定,可以进行治疗干预的差异性观察。⑶治疗后SFI比较:M组、T1组、T2组分别与C组比较,呈现组间差异(P<0.05),表明神经卡压造模方法在治疗后对各组大鼠造成的运动功能影响仍然存在,从外观上看,足趾肿胀与后肢行走缓慢、延迟或拖拽状态仍可见;M组、T1组比较无组间差异(P>0.05),表明M组与浅刺环跳穴组在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M组、T1组与T2组比较,呈现组间差异(P<0.05),可以推断深刺环跳穴对T2组的坐骨神经损伤起到更好的运动功能恢复作用,并且足趾肿胀程度下降,行走缓慢、延迟或拖拽状态得到缓解。⑷治疗前后SFI比较:可见M组、T1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T2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T2组深刺环跳穴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康复。2不同干预因素对各组大鼠MNCV的影响治疗后,M组、T1组、T2组分别与C组比较,MNCV呈现组间差异(P<0.05),表明神经卡压造模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产生影响,推断卡压模型产生一定的神经结构性损害;M组、T1组比较,无组间差异(P>0.05),表明浅刺环跳穴未发生明显的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M组、T1组与T2组比较,呈现组间差异(P<0.05),表明深刺环跳穴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恢复作用,推断周围神经结构得到更好的修复。3模型大鼠坐骨神经高频超声观察C组,神经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坐骨神经外膜平行高回声,光滑平坦,具有连续性。神经内部回声强;M组,大鼠卡压模型坐骨神经。坐骨神经与周围组织分界(硅胶管外)略不清晰;坐骨神经外膜具连续性;神经内部回声略低。T1组大鼠坐骨神经。坐骨神经与周围组织分界略不清;坐骨神经外膜具有连续性,神经内部回声略低。T2组大鼠坐骨神经。坐骨神经与周围组织分界略不清;坐骨神经外膜具有连续性,神经内部回声略低。各组大鼠治疗后神经回声分析可见,与C组比较,M组、T1组、T2组回声强度均下降,(P<0.05);与M组比较,T1组回声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M组比较,T2组回声强度较强(P<0.05);每组近端、远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径测量显示C组大鼠直径为0.95±0.45mm,M组模型组硅胶管近端坐骨神经直径2.28±1.10mm,远端神经直径3.70±1.01mm,远端神经水肿程度高于近端(P<0.05)。T1组大鼠坐骨神经硅胶管近端坐骨神经直径2.34±0.35mm,远端神经直径3.66±0.47mm,远端神经水肿程度高于近端(P<0.05)。T2组大鼠坐骨神经硅胶管近端坐骨神经直径2.32±0.75mm,远端神经直径3.62±0.64mm,远端神经水肿程度高于近端(P<0.05)。但是M组与T1组、T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坐骨神经超微结构观察(电镜10000 x)C组大鼠坐骨神经外观整体上饱满,结构完整。经纤维排列整齐,髓鞘厚度一致均匀,外面可见雪旺细胞分布并包饶成为髓鞘;神经纤维内环圆滑,中央结构为轴突,形态正常可见微管或微丝。M组大鼠坐骨神经。可以见到有髓鞘神经纤维,髓鞘厚度不均匀并且出现指纹类外观,轴突萎缩空泡化,WD形成。T1组大鼠坐骨神经。图右侧可见有髓神经纤维WD,即髓鞘厚度不均匀,出现指纹类外观,轴突萎缩空泡化;图右侧(箭头指示处),可见巨噬细胞参与吞噬髓鞘与轴突碎片。T2组大鼠坐骨神经。图中央偏下方可见正在形成髓鞘的神经纤维,其外周,可见到形成髓鞘前的雪旺细胞,其特征是可见雪旺细胞基膜对新生轴突的包绕。图右上方位置以及左侧可以见到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不均匀并且出现指纹类外观,轴突萎缩,WD形成。实验二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SPF级SD大鼠(体质量300±50g),共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M),浅刺环跳穴组(S),深刺环跳穴组(T),每组各3只大鼠。2神经卡压模型制备模型制备正常饲养3天后,M组、S组、T组于大鼠的左后肢建立神经卡压模型大鼠。主要方法同实验一。3各组干预措施C组:C组为正常饲养组,无任何其他分组提到的干预措施。M组:除正常饲养外,每天8:30开始,给予大鼠固定器固定刺激,每次15min,共14天。S组:从造模第15天开始,每天8:30开始,刺大鼠环跳穴,具体操作方法同实验一T1组。T组:从造模第15天开始,每天8:30开始,针刺大鼠环跳穴,具体操作方法同实验一T2组。4坐骨神经背根神经节基因分析⑴背根神经节取材:每组3只大鼠在针刺干预后的第15天,进行取材,水合氯醛麻醉(10%,i.p.3ml/kg),在无污染条件下,迅速暴露椎管并取出L4-5节段脊髓神经节(操作时间<15min),立即冻存于液氮中随即送检。⑵RNA提取方法:测序工作由北京源宜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用Trizol法(天根Trizol)完成:(1)取新鲜样本100mg-200mg,迅速研磨成粉末状,加入1ml Trizol,震荡混匀;每5×106-7细胞加入1mlTrizol,震荡混匀;(2)室温静置10min,使得核酸蛋白复合物完全分离。(3)加0.2ml氯仿,漩涡震荡15s,室温放置3min。(4)4℃12000rpm,离心15min,然后取上层无色水相,加等体积异丙醇,混匀,-80℃静置2h。(5)4℃12000rpm,离心15min,弃去上清。(6)加入75%乙醇1.0ml洗涤沉淀,4℃12000rpm,2min,离心。(7)用75%乙醇重复洗两次,弃上清,瞬时离心30s,用枪吸去残余液体,室温,晾干。(8)将提取的RNA进行质检后立即放置-80℃保存。⑶转录组测序实验:(1)mRNA分离和片段化;(2)FirstStrandcDNA合成;(3)SecondStrandcDNA合成;(4)1.8X体积AgencourtAMPureXP磁珠纯化双链cDNA;(5)末端修复、加A;(6)连接Adaptor;(7)片段筛选;(8)PCR库富集;(9)纯化PCR产物;(10)文库质检。⑷应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000测序仪对cDNA样品进行双末端(Paired-End)测序。去除原始测序结果制备文库时产生的接头序列、两端低质量序列。将过滤后的测序序列通过软件Tophat2与大鼠(Rattus norvegicus)基因组进行基因组定位分析。采用HTSeq软件对各样品定位到基因组区域或基因外显子区的测序序列(reads)的计数进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RPKM数值0.1作为判断基因是否表达的阈值,同时定义|logFC|>1,pvalue<0.05,FDR<0.1作为基因差异表达的阈值,并以此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GEs)。根据NCBI数据库的功能注释信息,使用Blast2GO软件得到差异基因的GO条目,用WEGO软件对所有的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统计。然后对差异基因进行东京基因与基金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代谢途径分析。结果:1差异基因富集分析⑴各组大鼠有参转录组质控前后统计。本研究每个样本Q20均大于97%,Q30均大于94%,GC含量接近50%,提示较高的测序质量与测序深度,符合组间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的条件。⑵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基因表达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异性,研本究使用cufflinks软件的cuffdiff命令筛选差异基因。本研究实验发现:C组/M组,差异基因(DEG)数为53;C组/T组,75;M组/T组,63;C组/S组,49;M组/S组,44;T组/S组,51。⑶GO分析结果:C组/M组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结果可见:上调差异基因在多细胞组织过程,应激反应,多细胞有机过程,细胞外部分大分子复合体,催化活性结构,分子活性生物过程,等功能基因发生差异变化;下调基因在生物粘附,生物调控,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过程,发育过程,生长代谢过程,多细胞过程,多细胞组织过程,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外区域的反应,大分子复合膜部分,结构分子活性等功能基因发生差异变化。从S组/T组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结果可见:上调差异基因为:行为,生物粘附,生物调节,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过程,发育过程,生长,免疫系统,过程,定位,运动代谢过程,多机体过程,多细胞组织过程,生殖过程,对刺激的响应,节律过程,信号,单体过程细胞,连接细胞部分,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区域,细胞外区域部分,大分子复合膜部分,细胞器,细胞器部分,结合催化活性趋化,活性分子传感器,活性蛋白标记结构,分子活性转运体,活性生物过程,等。下调基因主要在生物调控,细胞杀灭,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过程,发育过程,免疫系统过程,对刺激信号的响应,单器官过程,细胞基质胞外区,胞外区部分,高分子复合膜部分,细胞器部分,细胞器,部分结合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器等功能基因发生差异变化。从M组/T组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结果可见,上调差异基因在行为,生物学调控,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过程,发育过程,生长免疫系统过程,定位运动代谢过程,多机体过程,多细胞组织过程,生殖过程,对刺激信号的反应,应激反应,细胞,细胞连接,胞外区部分,胞外区部分高分子复合膜部分,细胞器部分,结合催化活性,趋化活性,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蛋白标记转运体活性等功能基因发生差异变化;下调基因在生物调控,细胞杀伤,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过程,多细胞过程,多细胞组织过程,应激反应;单细胞过程,胞外基质,细胞外区域,胞外区域部分结合的响应等功能基因发生差异变化。⑷KEGG分析:C组/M组,KEGG分析结果(P<0.05),主要信号通路为乙醛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甘油酯代谢;PPAR信号通路;白细胞经内皮迁移等。主要差异基因上调基因有PDE6A,PDE6B,PDE6G,下调基因有GLDC,gcvPA,gcvPB,gcvT,DLD,gcvH,LPL,LPL,CLDN,OCLN,ESAM,等。M组/T组,主要信号通路有:细胞粘附分子;吞噬体;轴突引导等。主要差异基因为:MHC1,MHC2,CLDN,NTN1,EFNB,ISG15,等。S组/T组,主要信号通路有:细胞粘附分子;同种异体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I型糖尿病;抗原处理和呈现;病毒性心肌炎;轴突引导;类受体信号通路;抗原处理和呈现等;主要差异基因为:MHC1,MHC2,CLDN,NTN1,EFNB,ISG15,DHX58,CTLA4,HLA-DR3,等。结论:1深刺组与模型组、浅刺组比较,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检测数据均显示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对照研究中,深刺组具有更好的神经功能康复趋势,并且这种作用与神经结构性修复相关。2超声检测观察到,模型组、浅刺组、深刺组大鼠坐骨神经与周围神经界限略不清晰或不清晰,其神经内部回声减低,这与神经卡压损伤有关,神经卡压损伤使神经纤维变性或减少。坐骨神经直径测量显示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硅胶管两端出现了神经水肿,无组间差异,提示卡压损伤使坐骨神经水肿,但不能敏锐地反应各组间坐骨神经的结构性变化。治疗后各组坐骨神经内部回声强度值采集可见,模型组、浅刺组、深刺组神经内回声强度值降低,表明三组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深刺组与模型组、浅刺组比较,回声强度较高,有统计学差异,回声强度值的组间变化与神经再生与修复正相关,可见深刺组更好的神经再生、修复趋势。3各组坐骨神经(受损处远端)超微结构显示:模型组、浅刺组、深刺组均出现神经损伤修复的组织特点:WD变性、巨噬细胞对髓鞘和轴突的吞噬过程等。在深刺组,还可以见到大量新生的轴突、雪旺细胞基质对轴突包绕形成髓鞘等过程,显示出更加活跃的神经再生与修复特征。可以认为,深刺环跳穴组有更好的神经修复趋势,保证了运动神经电传导的恢复和神经功能的改善。4基因重组测序技术分析发现,坐骨背根神经节各组间均存在一定数量的差异基因。其中,浅刺组与模型组、深刺组比较,可以发现浅刺的差异基因表达主要集中于乙醛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甘油酯代谢等,与代谢、免疫调节、细胞紧密连接等方面有关,主要的信号通路为白细胞经内皮迁移、乙醛和二羧酸代谢,光传导等信号通路等,主要影响代谢反应、免疫过程。5基因重组测序技术分析发现,深刺组与浅刺组、模型组比较,可以发现深刺组的差异基因表达主要集中于WD或抑制WD过程、轴突引导、细胞间连接、吞噬细胞发育与形成雪旺细胞迁移雪旺细胞发育等与神经损伤、凋亡、发育、再生相关的过程。相关信号通路为细胞粘附分子信号通路、轴突引导信号通路、吞噬体信号通路,这些差异基因与信号通路,可对坐骨神经损伤修复起到良性的调节与治疗作用。

张力[10](2019)在《慢性痛诱发背根节神经元新生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慢性疼痛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如炎症痛、神经病理性痛和癌痛。常常引起焦虑与抑郁,从而加重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关于慢性痛的机制,研究最多的是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其中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和敏化(外周敏化),以及由转录、翻译和翻译后调节引起的脊髓、脑干和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增强(中枢敏化)是目前认为最主要的两种机制。其它的神经元机制包括去抑制(减少抑制性突触传递),下行途径易化(如从脑干到脊髓),以及皮层和脊髓的长时程增强。这些神经元的改变参与持续疼痛的发展,与维持密切相关。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背根节的胶质细胞—卫星细胞也参与慢性痛的发生发展。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胶质细胞常常发生一定程度的去分化,甚至具备神经元发生的潜能。在外周神经系统,颈动脉体和肠神经节的胶质细胞在慢性缺氧和肠炎的情况下,会产生新的神经元,以适应疾病情况下机体功能的需求。考虑到背根节的卫星细胞在发育上与颈动脉体和肠神经节的胶质细胞都来自神经嵴,慢性痛情况下受累的背根节接收持续性的外周刺激,我们猜想:慢性痛情况下,背根节的卫星细胞是否也具有神经元发生的潜能?如果具有,卫星细胞可能以一种前所未料的方式参与慢性痛的病理改变。因此,本课题着重研究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的神经元发生及卫星细胞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由如下四部分实验组成:第一部分:慢性痛后背根节卫星细胞的活化目的:观察慢性痛后不同亚群卫星细胞的激活;方法: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BrdU掺入实验观察慢性痛后7天、14天不同亚群卫星细胞的增殖及去分化;结果:SNI和CFA处理都会诱导痛损伤侧背根节中Sox阳性、GFAP阳性和PDGFRα阳性卫星细胞增殖,并且诱导Sox阳性、GFAP阳性卫星细胞上调Nestin,PDGFRα阳性卫星细胞上调Sox10与Nestin。结论:慢性痛可诱导背根节卫星细胞的活化。第二部分: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的神经元发生目的:观察慢性痛条件下神经元的发生及新生神经元的类型;方法:采用BrdU掺入和DNA损伤/修复标记蛋白检测;结果:在痛诱导后14天和28天,我们分别观察到神经元标记蛋白DCX和NeuN与BrdU的双标,提示慢性痛可能诱导背根节神经元新生。神经元类型分析发现,BrdU主要存在于IB4和CGRP阳性的伤害性神经元中,而未与触觉感觉神经元(NF200阳性的神经元)共标。DNA损伤修复标记蛋白(γ-H2A.X)主要表达于损伤同侧背根节NF200阳性神经元;结论:慢性痛可诱导背根节中神经元新生,新生神经元主要为IB4阳性和CGRP阳性的伤害性感觉神经元。第三部分:慢性痛条件下新生神经元的来源目的:追踪慢性痛条件下神经元发生的起源;方法:采用基于Cre的细胞谱系追踪方法,用三种基因修饰小鼠对慢性痛下新形成的神经元进行细胞命运追踪;结果:基于PDGFRα-CreER:ROSA/YFP小鼠的细胞命运追踪未发现YFP标记的神经元。而采用GFAP-CreER:ROSA/YFP小鼠的细胞命运追踪结果显示,GFAP阳性细胞仅能产生IB4阳性的神经元;进而基于Sox2-CreER:ROSA/YFP小鼠,发现慢性痛模型下,Sox2阳性细胞可以产生IB4阳性和CGRP阳性神经元,且慢性痛时阻断外周钠通道活动可减少Sox2阳性卫星细胞来源的DRG神经元新生。结论:慢性痛条件下,PDGFRα阳性的卫星细胞不能产生新的神经元;GFAP阳性的卫星细胞仅能产生IB4阳性神经元;Sox2阳性的卫星细胞能够产生IB4阳性和CGRP阳性的神经元,且实验提示慢性痛诱导的DRG神经元新生依赖于外周传入。第四部分:胶质源性新生神经元功能特性的初步探索目的:检测新生的胶质源性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对capsicin的反应和TRPV1的表达;方法:实验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结果:Sox2-CreER:ROSA/YFP小鼠或GFAP-CreER:ROSA/YFP小鼠背根节内YFP阳性神经元能够发放动作电位。与YFP阴性小细胞神经元相比,在同等刺激条件下,YFP阳性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次数较少,阈电位较低,基强度较高。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值无显着性差异。约44%的YFP阳性神经元可对辣椒素(capsicin)发生反应。SNI或CFA处理后1个月,约18%的YFP阳性神经元表达TRPV1;结论:慢性痛情况下背根节的新生神经元具备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二、GDNF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L_(4-6)背根节神经元的表达及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DNF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L_(4-6)背根节神经元的表达及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cAMP-PKA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影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因素
        1. 年龄对修复的影响
        2. 神经修复和重建的时机对修复的影响
        3. 伤害类型和程度对修复的影响
        4. 重建技术对修复的影响
        5. 供体部位发病率对修复的影响
        6. 神经类型对修复的影响
        7. 轴突与靶神经正确联系对修复的影响
        8. 患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对修复的影响
    综述二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
        1. 手术疗法
        2. 低剂量激光疗法可以增强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
        3. 针刺推拿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有较好效果
    综述三 cAMP-PKA信号通路
        1. 环腺苷酸(cyclicadenylic acid,cAMP)
        2. 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PKA)
        3. 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
        4. cAMP-PKA信号通路与周围神经损伤的联系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以三法三穴为代表的推拿手法对SNI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以三法三穴为代表的推拿手法对SNI大鼠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cAMP、PKA、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三法三穴对SNI大鼠施万细胞增殖和神经瘢痕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研究进展
        1 推拿能够促进SNI大鼠损伤神经超微结构修复
        2 推拿能够促进SNI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3 推拿能够促进SNI大鼠感觉功能的恢复
        4 推拿对SNI大鼠干预的最佳刺激参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研究进展
        1 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概述
        2 TGF-β1参与周围损伤后修复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行为学及坐骨神经瘢痕和SC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TGF-β1/Smad2通路蛋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三法三穴干预后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
    附件2 坐骨神经S100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
    附件3 三法三穴干预后坐骨神经Ⅰ/Ⅲ型胶原及FN的表达情况
    附件4 三法三穴干预后坐骨神经TGF-β1的表达情况
    附件5 三法三穴干预后坐骨神经Smad2的表达情况
    附件6 三法三穴干预前后坐骨神经TGF-β1的表达变化
    附件7 三法三穴干预前后坐骨神经Smad2的表达变化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紫云英苷对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P2X4受体介导神经病理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2 动物的分组及药物处理
        2.2.3 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的测量
        2.2.4 实时定量荧光PCR
        2.2.5 免疫蛋白印迹
        2.2.6 免疫荧光双标
        2.2.7 电生理实验
        2.2.8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紫云英苷对CCI大鼠痛行为的影响
    3.2 紫云英苷对CCI大鼠DRG和 SDH中 P2X4mRNA表达的影响
    3.3 紫云英苷对CCI大鼠DRG和 SDH中 P2X4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紫云英苷对CCI大鼠DRG卫星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3.5 紫云英苷对CCI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3.6 紫云英苷对CCI大鼠DRG和 SDH中 TNF-R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紫云英苷对CCI大鼠DRG和 SDH中 ERK1/2 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3.8 紫云英苷抑制表达P2X4 受体的HEK293 细胞的ATP激活电流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4)TRAM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及CCI建模力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坐骨神经的不同结扎力度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CI模型坐骨神经结扎力度的量化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RAM1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探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TRAM1在腕管综合征疼痛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RAM1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会议
致谢

(5)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觉和脊髓背角CX3CL1/CX3CR1及CCL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按摩推拿手法对周围神经损伤疾病的临床治疗与机理研究
        1. 按摩推拿手法对神经损伤的疗效
        2. 按摩推拿对神经损伤的机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周围神经损伤功能障碍的恢复相关综述
        1.1 神经胶质细胞
        1.2 神经元凋亡
        1.3 相关蛋白与受体
        1.4 离子通道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与疼痛相关趋化因子CCL2和CX3CL1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1. CCL2及受体
        2. CX3CL1及其受体
        3. CCL2、CX3CL1及受体与小胶质细胞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痛觉相关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脊髓背角CX3CL1/CX3CR1和CCL2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免疫荧光观察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坐骨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1 坐骨神经损伤的概述
        2 坐骨神经损伤的病理变化及表现
        3 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4 神经传导通路
        5 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
        6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研究概况
        1 推拿可以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2 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行为学研究
        3 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形态学研究
        4 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机制研究
        5 三法三穴干预SNI大鼠的取穴依据
        6 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RNA-Seq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概况
        1 RNA-Seq技术的原理
        2 测序数据质控
        3 数据标准化
        4 基因集分析
        5 技术优势
        6 RNA-Seq技术与周围神经损伤
        7 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行为学观察
        2.4 组织样本制备及电镜观察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状况
        3.2 SFI结果
        3.3 斜板试验结果
        3.4 累积疼痛评结果
        3.5 电镜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点超微结构变化
        3.6 电镜观察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
        3.7 电镜观察大鼠腓肠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的基因表达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RNA提取
        2.4 测序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损伤点测序结果
        3.2 DRG测序结果
        3.3 脊髓背角测序结果
        3.4 脊髓腹角测序结果
        3.5 腓肠肌测序结果
        4 讨论
        4.1 三法三穴对神经损伤点的基因调控机制
        4.2 三法三穴对DRG的基因调控机制
        4.3 三法三穴对脊髓背角的基因调控机制
        4.4 三法三穴对脊髓腹角的基因调控机制
        4.5 三法三穴对腓肠肌的基因调控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DRG神经元的调控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RNA提取过程
        2.4 Real Time-PCR反应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CXCL12/CXC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L模型)脊髓中表达的变化以及在脊髓背角的分布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实验试剂购买以及配制
    二 方法
        1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的建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测试
        3 RT-PCR测定GFAP和iba-1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4 Western Blot检测CXCL12以及CXCR4在SNL后的表达曲线
        5 利用IHC检测CXCL12以及受体CXCR4在脊髓背角表达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其定位的细胞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SNL模型产生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以及温度痛觉敏感
        2 SNL导致活化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增加
        3 在SNL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后CXCL12/CXCR4在脊髓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在脊髓背角的分布情况
    五 讨论
第二章 CXCL12/CXC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以及维持阶段中的作用及其涉及的中枢敏化机制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 方法
        1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的建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测试
        3 鞘内注射
        4 RT-PCR测定c-Fos,CGRP,GFAP和iba-1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5 利用IHC检测GFAP以及OX-42在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鞘内注射外源性CXCL12能够通过改变神经元(c-FOS)以及胶质细胞(GFAP,iba-1)兴奋性引起正常大鼠痛觉敏感性(包括机械痛域和热痛阈)的变化
        2 CXCL12中和型抗体对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的影响
        3 阻断SNL后CXCL12的上调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4 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AMD3100对SNL模型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的影响
        5 降低CXCR4活性能够通过调控中枢敏化机制来缓解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五 讨论
第三章 CXCL12/CXCR4通过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机制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 方法
        1 IHC免疫荧光双染确定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脊髓背角的细胞定位
        2 行为学测试探究星形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fluorocitrate能否逆转外源性的大鼠CXCL12引起的痛觉敏感状态
        3 RT-PCR检测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是否能够影响CXCR4定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的神经性病理性疼痛调控因子mRNA的表达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SNL模型引起CXCL12在神经元表达,CXCR4在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表
        2 氟柠檬酸盐(Fluorocitrate)能够部分缓解CXCL12在正常大鼠引起的痛觉敏感状态
        3 CXCR4拮抗剂AMD3100能够降低星形胶质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的mRNA表达
    五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一) 神经性疼痛的病因学以及治疗策略
    References
综述(二) 趋化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References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推拿调控脊髓胶质细胞活性及相关促炎因子抑制中枢敏化的镇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
    前言
    1.研究对象
    2.药品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统计分析方法
    6.实验流程图
    7.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的影响
    前言
    1.研究对象
    2.药品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统计分析方法
    6.实验流程图
    7.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及相关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胶质细胞参与介导CC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1.研究对象
        2.药品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统计分析方法
        6.实验流程图
        7.结果
    第二节 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M1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1.研究对象
        2.药品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统计分析方法
        6.实验流程图
        7.结果
    第三节 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IL-1β及TNF-α表达的影响
        1.研究对象
        2.药品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数据统计方法
        6.实验流程图
        7.结果
    讨论
创新点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科研照片
    附录二 :文献综述 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四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五 :在校期间主持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9)深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深刺、浅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功能与神经形态影响的对照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深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慢性痛诱发背根节神经元新生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慢性痛后背根节卫星细胞的活化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1.4 缓冲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小鼠SNI及 CFA慢性痛模型的建立
        2.2 BrdU注射
        2.3 冰冻组织切片的制备
        2.4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
        2.5 BrdU染色
        2.6 图像采集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正常背根节中卫星细胞的分群
        3.2 慢性疼痛后卫星细胞的增殖
        3.3 在慢性痛后卫星细胞中前体细胞标记蛋白的上调
    4 讨论
第二部分 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的神经元发生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染色
    3 结果
        3.1 慢性痛模型下背根节的神经元发生
        3.2 慢性痛模型下背根节中的DNA损伤/修复
        3.3 慢性痛模型下背根节新生神经元的类型
    4 讨论
第三部分 慢性痛条件下新生神经元的来源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2.1 小鼠CFA及 SNI慢性痛模型的建立
        2.2 Tamoxifen注射
        2.3 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染色
    3 结果
        3.1 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基于PDGFRα-Cre的细胞命运追踪
        3.2 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基于GFAP-Cre的细胞命运追踪
        3.3 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基于Sox2-Cre的细胞命运追踪
    4 讨论
第四部分 胶质源性新生神经元功能特性的初步探索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1.4 实验药品与材料
        1.5 实验溶液
    2 方法
        2.1 实验细胞准备
        2.2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2.3 Biocytin标记
        2.4 TRPV1 染色
        2.5 数据采集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胶质源性新生神经元样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3.2 胶质源性新生神经元对辣椒素的反应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GDNF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L_(4-6)背根节神经元的表达及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cAMP-PKA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D]. 罗宇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三法三穴对SNI大鼠施万细胞增殖和神经瘢痕形成的影响[D]. 邵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紫云英苷对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P2X4受体介导神经病理痛的作用研究[D]. 王梦珂. 南昌大学, 2020(08)
  • [4]TRAM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及CCI建模力度探究[D]. 徐兴国. 苏州大学, 2020(06)
  • [5]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觉和脊髓背角CX3CL1/CX3CR1及CCL2的影响[D]. 莫岩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机制[D]. 吕桃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D]. 刘志元. 苏州大学, 2019(06)
  • [8]推拿调控脊髓胶质细胞活性及相关促炎因子抑制中枢敏化的镇痛机制研究[D]. 吴志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9]深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D]. 白增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慢性痛诱发背根节神经元新生的初步研究[D]. 张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L_(4-6)背根神经节神经元GDNF的表达及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