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粘菌素的急性毒性及其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作用

硫酸粘菌素的急性毒性及其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作用

一、硫酸粘杆菌素的急性毒性及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吴雨龙,吴向华,张敦林[1](2014)在《菁染料五甲川菁的遗传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菁染料五甲川菁(Cy5)的遗传毒性,为其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小鼠5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CP)和Cy5不同剂量试验组(2、20、200 mg/kg)。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小鼠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和Ames试验,检测Cy5的遗传毒性作用。结果: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小鼠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中,Cy5各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以及各试验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各试验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es试验结果亦呈阴性反应。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未观察到Cy5对小鼠的遗传毒性作用。

吴雨龙,华春,扶庆权,吴向华[2](2014)在《芦蒿总黄酮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芦蒿总黄酮提取物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小鼠骨髓染色体畸变实验和Ames试验,观察芦蒿总黄酮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结果:芦蒿总黄酮提取物急性毒性的LD50>10 g/kg,遗传毒性实验为阴性。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观察到芦蒿总黄酮提取物对小鼠有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作用。

孙美成[3](2013)在《维生素C对黏杆菌素致DRG神经元细胞毒性的颉颃作用》文中认为黏杆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敏感菌具有非常强大的杀灭作用,是一种治疗多重耐药性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特效药物。虽然黏杆菌素由于临床应用中表现出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而被人们放弃使用数十余年,但由于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加剧,且耐药性越来越强的环境下,黏杆菌素因其强大的杀菌作用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所以,探寻和发现能够降低或消除黏杆菌素毒性作用的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作为一种抗毒性药物和抗氧化剂,维生素C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最新研究表明,维生素C对黏杆菌素的肾毒性具有很多好的拮抗作用,但并未有实验表明其对黏杆菌素所致的外周神经毒性具有拮抗作用。本实验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以培养4d的小鼠原代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相对活力、Caspase-3活性,以及细胞培养液中的乙酰胆碱、LDH和SOD的浓度,探讨维生素C对硫酸黏杆菌素外周神经毒性是否具有拮抗作用。经测定,硫酸黏杆菌素对DRG神经元细胞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50μg·mL-1。将250μg·mL-1的黏杆菌素作为母液和对照组,利用母液配制不同维生素C浓度组的培养液,以维生素C终浓度为250、500、750、1000、1250μg·mL-1的培养液作为实验组,分别加入到培养4d的小鼠DRG细胞中,37℃,5%CO2条件下培养24h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同时测定细胞相对活性值、Caspase-3活性,以及利用细胞上清液测定LDH水平、乙酰胆碱含量以及SOD活性。实验结果表明:(1)当维生素C浓度达到一定量(1000μg·mL-1)时,能够很好的拮抗黏杆菌素对背根神经形态学上的破坏。(2)维生素C可以降低细胞培养液中LDH水平,有效地减小了黏杆菌素对细胞膜的破坏。(3)维生素C实验组的细胞相对活力、Caspase-3活性、乙酰胆碱活性、LDH和SOD活性都与对照组有着显着性的差异,并且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趋势。总之,从形态学角度证明了维生素C对硫酸黏杆菌素的DRG神经元细胞毒性具有拮抗作用;一定剂量的维生素C可以使由硫酸黏杆菌素导致的细胞毒性反应趋于正常,其中毒性反应包括细胞相对活力变小、Caspase-3活性变大、乙酰胆碱浓度、LDH和SOD水平异常;维生素C对黏杆菌素外周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可能是由于其本身的抗氧化功能。

李东[4](2013)在《禽用蜂胶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蜂胶是蜜蜂采集植物芽孢或树干上的树脂,混入其上腭腺、蜡腺的分泌物,经蜜蜂反复代谢合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蜂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增强免疫、抑制肿瘤、降血糖、降血脂、促进组织再生等药理作用,并且无毒副作用,已被广泛用于医疗保健、食品工业、日化工业等众多领域。在兽医上蜂胶主要作为饲料添加剂和免疫佐剂使用,畜禽专用的蜂胶制剂比较少。本文对一种新研制的禽用蜂胶口服液制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性进行了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以期为该口服液的临床试验提供可靠的参考。1.禽用蜂胶口服液的急性毒理学研究目的:评价蜂胶口服液的急性毒性,为亚慢性毒性和致突变试验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小鼠、大鼠为试验动物,采用改良寇氏法,经口灌胃给药,测定禽用蜂胶口服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及其95%可信限。结果:受试蜂胶口服液的小鼠经口LD50为1589mg-kg-1体重,95%可信限为1425.5~1770.3mg·kg-1体重;大鼠的经口LD50为1633mg-kg-1体重,95%可信限为1467.4~1817.4mg-kg-1体重。结论:根据化学物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该蜂胶口服液为低毒。2.禽用蜂胶口服液的亚慢性毒性研究目的:通过大鼠30d喂养试验,评价蜂胶口服的亚慢性毒性。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200mg-kg-1、100mg·kg-1、50mg·kg-1的蜂胶口服液以及蒸馏水,灌胃给药,连续30d,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体重、饲料利用率、血液学及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各组试验大鼠一般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及死亡,体重、饲料利用率、血液学及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在受试剂量范围内,该蜂胶口服液对大鼠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以长期服用。3.禽用蜂胶口服液的致突变试验目的:通过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初步评价蜂胶口服液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方法:均以蜂胶口服液小鼠经口LD50的1/2、1/4和1/8设三个剂量组,以及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连续给药5天,于第一次给药后第35天进行采样、制片,观察各组精子畸形情况;小鼠骨髓微核试验采用两次染毒法,间隔24h,于第二次给药后6h采样、制片,观察各组小鼠骨髓PCE细胞微核情况。结果:蜂胶口服液各试验组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而阳性对照组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蜂胶口服液各试验组的PCE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阳性对照组PCE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结论:蜂胶口服液的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均呈阴性,表明受试蜂胶口服液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没有致突变作用。

吴向华,吴雨龙[5](2013)在《假单胞菌产蓝色素粗提物的三项毒性试验》文中提出色素是指能够使被媒染物着色的物质,也称为着色剂。目前,国内外使用的色素有化学合成和天然2种,均已广泛用于食品着色剂、日用化妆品及饲料添加剂等方面[1]。合成色素由煤焦油中提取或以苯、甲苯、萘、苯胺等芳烃类化合物为原料进行合成,都有程度不同的毒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以及对合成色素危害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天然色素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蓝色素是重要的基本色素之一,国际

林巍[6](2012)在《硫酸黏菌素致小鼠神经毒性初探及其毒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黏菌素是多黏芽孢杆菌培养液中获得的碱性环状多肽类抗生素,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因其具有神经毒性和肾毒性使黏菌素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近年来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超级细菌”的出现,使黏菌素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其临床应用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和再评价,所以明确其毒性作用机制对探寻新的减毒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试验选用小鼠作为试验动物,从体外和体内两方面对硫酸黏菌素的神经毒性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其神经毒性发生的可能机制。选用18-22g昆明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定静脉注射硫酸黏菌素的半数致死量;在毒代动力学实验中,将60只昆明小鼠以最大耐受量尾静脉注射硫酸黏菌素,分别在给药后0.17、0.33、0.5、1.0、2.0、3.0、4.0、6.0、12和24h麻醉处死6只小鼠,分离血浆和组织,UPLC/MS/MS法测定血浆和组织中硫酸黏菌素的浓度;另取18只小鼠,测定给药后1h和24h的血液生化指标。亚急性试验中,选用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硫酸黏菌素低、中、高剂量给药组,每组12只,给药组以2.5、5.0、7.5mg·kg-1剂量连续静脉给予硫酸黏菌素7d,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临床症状,末次给药后24h,处死小鼠,检测血清、脑、脊髓组织中N-乙酰基神经氨酸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另选择昆明小鼠48只,以2.5、5.0和7.5mg·kg-1剂量尾静脉注射硫酸黏菌素,对照组每天注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7d;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第1、3、7、14d,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步态、网格指数和热觉传导速率试验)。以上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1)小鼠静脉注射硫酸黏菌素的半数致死量为12.5mg·kg-1,可见其注射途径给药毒性较高,注射后出现明显的毒性症状。(2)毒代动力学实验中,建立了血浆和组织中硫酸黏菌素含量测定的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静脉给予最大耐受量硫酸黏菌素后,小鼠身上可呈现硫酸黏菌素在临床中出现的肌肉无力、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毒性症状,说明小鼠对硫酸黏菌素的潜在毒性具有敏感性,可以用来作为硫酸黏菌素毒性试验动物模型;血浆毒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硫酸黏菌素易分布到各组织中,其中血浆AUCo-∞为25.5μg·h·mL-1;t1/2λz:为9.8h;表观分布容积为5.5L·kg-1;组织毒代动力学显示硫酸黏菌素在脑组织中半衰期最长,在肾组织中暴露水平最高,表明脑组织是其蓄积的主要器官,肾组织是其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3)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硫酸黏菌素中剂量组(5mg·kg-1)和高剂量组(7.5mg·kg-1)能够显着增加小鼠血清中N-乙酰基神经氨酸含量以及脑和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小鼠脑和脊髓组织中N-乙酰基神经氨酸含量;神经行为学测试,高剂量组硫酸黏菌素可使小鼠出现行为学变化。提示硫酸黏菌素能引起脑、脊髓神经元损伤和凋亡,影响小鼠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以原代培养的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在含终浓度硫酸黏菌素为0、62.5、125、250和500μg·mL-1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24h后,从细胞形态学变化、生化角度、DNA断裂变化、氧化应激、细胞内外游离Ca2+浓度等方面,探讨硫酸黏菌素对小鼠DRG神经元的毒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形态学观察、AO/EB双荧光染色、Hoechst33258染色、DNALadder检测、Caspase-3活性变化等结果显示,硫酸黏菌素125μg·mL-1剂量组可导致DRG神经元病变,但无明显细胞凋亡变化250μg·mL-1和500μg·mL-1剂量组硫酸黏菌素可导致小鼠DRG神经元发生病变和凋亡,且病变和凋亡程度具有剂量依赖性,说明硫酸黏菌素对小鼠DRG神经元有毒性作用。(2)随着硫酸黏菌素浓度的增加,小鼠DRG神经元中ROS活性升高,GSH含量降低,打破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导致氧化应激,致使DRG神经元氧化损伤,揭示氧化应激可能是硫酸黏菌素的神经毒性机制之一(3)随着硫酸黏菌素浓度的增加,小鼠DRG神经元细胞培养液中乙酰胆碱含量降低。提示硫酸黏菌素可使神经元突触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减少。(4)随着硫酸黏菌素浓度的增加,小鼠DRG神经元细胞内[Ca2+]i浓度升高,细胞培养液中[Ca2+]i浓度降低,提示细胞内外[Ca2+]i浓度变化可能是硫酸黏菌素导致DRG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的机制之一。综上所述,硫酸黏菌素在体内外均能够引起小鼠神经元形态改变,神经元氧化应激,通过Ca2+等途径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引发其神经毒性。

李燕[7](2011)在《蜂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和安全性评价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外研究发现蜂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被称为“紫色黄金”。它可以明显的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抗癌、调节血糖、抗菌,抑制病毒等效应。目前主要用于保健和预防方面。本文对蜂胶提取物和蜂胶注射液的毒理学作用和体外抑菌作用做了初步研究,为蜂胶在兽医临床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1.冷浸法提取蜂胶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去除蜂胶中的杂质,提取蜂胶,得到蜂胶提取物,并测定蜂胶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用70%的乙醇超声辅助提取蜂胶,固液比1:5,超声15 min,用真空干燥箱干燥提取物至恒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415 nm处测定吸光值,试验结果显示:蜂胶提取率为64.33%,总黄酮含量为18.4%。本提取方法简单,经济,测定方法简单,方便,适合测定总黄酮含量。2.蜂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效果测定蜂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效果。我们采用滤纸片法,通过测定抑菌直径来测定蜂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波氏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蜂胶提取物的敏感度为中度敏感,大肠杆菌,波氏杆菌的敏感度为低度敏感。说明蜂胶提取物有一定的抑菌效果。3.蜂胶提取物的安全性评价3.1蜂胶提取物的一般毒性研究测定蜂胶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用最大耐受法测定了蜂胶提取物的LD50;连续30d灌胃给药蜂胶提取物观察大鼠的亚慢性毒性反应。结果显示蜂胶提取物的LD50>5000 mg/kg,属于实际无毒级;亚慢性试验中,结果显示:体重增长和日龄呈正常上升趋势,各剂量组脏器系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检查显示虽然有的指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没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组织学检查高剂量组没有明显病变和坏死现象,仅有肾脏出现轻微充血现象。说明蜂胶提取物对大鼠没有亚慢性毒性。3.2蜂胶提取物的特殊毒性研究观察蜂胶提取物对小鼠微核的形成和精子的形态的影响,评价其致突变毒性。精子畸形采用连续5d经口给药,在第一天给药35天后处死小鼠,制片观察精子畸形形态;骨髓微核试验采用2次给药法,间隔24h,在第二次给药6h后,处死小鼠制片,观察微核的形成。结果显示小鼠的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呈阴性。说明蜂胶提取物对小鼠无致突变作用。3.3蜂胶注射液的肌肉刺激和溶血试验观察蜂胶注射液的肌肉刺激作用和溶血作用,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肌肉刺激试验采用给药48h后,处死实验兔,观察股四头肌的反应级数,给药部位的肌肉做病理切片观察;溶血试验采用体内溶血的方法,测定给药前后尿胆原吸收值的变化和血常规的检查来判定体内溶血现象。结果显示,肌肉刺激试验中,仅见给药部位有轻微充血现象,反应级数总和为4级,病理切片显示给药组肌肉没有发生坏死和严重充血等病理现象;溶血试验显示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尿胆原的吸收值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常规检查给药组和对照组也没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蜂胶注射液对肌肉没有刺激作用,无体内溶血作用。

林洋[8](2010)在《纳川珠利的毒理学与药效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川珠利是三嗪类的抗球虫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本文对纳川珠利的毒理学作用和兽医临床上的药效学作用作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纳川珠利在兽医临床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1HPLC法测定纳川珠利的纯度首先,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先确定纳川珠利的紫外最大吸收值,然后根据定量分析中的面积归一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百分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纳川珠利的紫外最大吸收值为300nm,百分含量分别为99.12%;2.5μg/mL纳川珠利的日内变异系数分别为1.06%;日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27%。本方法简单、灵敏度高,适合测定纳川珠利的纯度。2纳川珠利的一般毒性研究用改良寇氏法测定了纳川珠利LD50;采用剂量递增法计算蓄积系数;连续30天灌胃给药纳川珠利观察小鼠的亚慢性毒性反应。结果显示,纳川珠利小鼠灌胃给药的LD5o为769mg·kg-1·bw-1,LD5095%可信限为:644~916mg·kg-1·bw-1;蓄积试验中,蓄积系数为4.26;亚慢性毒性试验中,高剂量组肝脏系数与盐水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检查发现高剂量组小鼠RBC、ALP. CREA、UA与盐水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病理组织学检查见高剂量组小鼠肝脏有轻微水样变性。纳川珠利无蓄积毒性,低剂量对小鼠损伤较小,反复应用小鼠不会产生耐受性。3纳川珠利的特殊毒性研究观察小鼠的精子畸形毒性、微核毒性和Ames试验,评价其致突变毒性。结果显示,小鼠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呈阴性;Ames试验结果为阳性。纳川珠利对小鼠无致畸作用,但有致突变作用。4纳川珠利的药效试验以1日龄健康仔鸡为试验动物,对14日龄鸡人工感染柔嫩艾美尔球虫,纳川珠利以1、2、3、4、5和6mg/kg剂量拌料给药。结果显示,纳川珠利添加剂量1、2、3、4、5和6mg/kg时,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87.4、206.2、205.9、202.7、202.4、和208.1。添加剂量1mg/kg时,见有少量血便和盲肠病变。表明纳川珠利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新型三嗪类抗球虫化合物,推荐使用剂量3mg/kg为宜。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抗球虫药物。

刘斌[9](2009)在《卡介菌多糖核酸制备条件的优化与毒理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Bacillus Calmette-Guerin-polysaccharide-nucleic acid BCG-PSN)是我国首创的新型治疗和免疫调节剂,它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通过激活T淋巴细胞促进白细胞介素等分泌,产生多种免疫调节的淋巴因子,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细胞杀伤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能力,提高溶菌酶活力。经临床验证,BCG-PSN已成为目前预防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等的理想药物。但关于卡介菌多糖核酸制备条件的优化和其毒理学作用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本文拟对BCG-PSN的制备条件的优化和毒理学作用进行初步研究,为BCG-PSN的制备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1BCG-PSN的制备及质量控制BCG-PSN是从卡介菌中提取的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物质,临床应用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设计苯酚浓度、苯酚温度、苯酚次数和乙醇倍数四个影响提取效果的试验因素,并分别设立三个实验水平进行正交试验,采用超声破碎、热酚法去除蛋白质提取BCG-PSN,测定多糖和核酸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同时进行精密度考察和重现性考察,用25%磺基水杨酸检测蛋白,以确定BCG-PSN提取的最优条件。结果显示,苯酚浓度为90%,苯酚次数为1次,苯酚温度为60℃,乙醇为7倍量时为最优提取条件,磺基水杨酸检测蛋白呈阴性。2BCG-PSN毒理学作用的研究本试验对BCG-PSN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致突变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固定剂量法结合最大溶解度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连续2周给小鼠腹腔注射BCG-PSN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同时对小鼠的骨髓微核和精子畸形进行研究评价其致突变毒性。结果显示,在最大溶解度2000mg.kg-1.bw-1的剂量范围内,小鼠仅出现轻微的中毒症状,未出现死亡,故BCG-PSN小鼠腹腔注射的LD5o>2000mg.kg-1·bW-1;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小鼠在整个试验周期内反应灵敏、活动正常且未出现死亡;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小鼠采食量在前期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后期差异不显着(p>0.05),高剂量组小鼠体重在试验前期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器官指数除高剂量组脾脏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显着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着(p>0.05);血常规检查发现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容积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血液生化检测结果显示,试验前期高剂量组血液尿素氮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试验组除白蛋白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他各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肝脏和肾脏组织学结构正常;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呈阴性。结论:BCG-PSN在最大溶解度范围内无急性毒性,长期大剂量应用BCG-PSN可出现贫血,无致突变作用。

吴雨龙,陆永娟[10](2008)在《中药制剂“HD”对小鼠微核及精子畸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用昆明种小白鼠对中药制剂"HD"进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表明:小白鼠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均呈阴性反应,中药制剂"HD"无致突变作用。

二、硫酸粘杆菌素的急性毒性及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粘杆菌素的急性毒性及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菁染料五甲川菁的遗传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试验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2.2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2.3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
    2.4 Ames试验
3讨论

(2)芦蒿总黄酮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1.2仪器与设备
    1.3方法
        1.3.1芦蒿总黄酮提取物的制备
        1.3.2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实验
        1.3.3遗传毒性实验
        1.3.3.1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1.3.3.2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1.3.3.3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实验
        1.3.3.4Ames试验
        1.3.4统计学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急性毒性分析
    2.2遗传毒性分析
        2.2.1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分析
        2.2.2小鼠精子畸形分析
        2.2.3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2.2.4 Ames试验结果分析
3讨论

(3)维生素C对黏杆菌素致DRG神经元细胞毒性的颉颃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黏杆菌素概述
        1.1.1 黏杆菌素的理化性质
        1.1.2 黏杆菌素的药代动力学
        1.1.3 黏杆菌素抗菌机理
        1.1.4 黏杆菌素的体外抑菌活性
        1.1.5 黏杆菌素的耐药性
        1.1.6 黏杆菌素的毒理学研究
        1.1.7 黏杆菌素毒性机制
        1.1.8 黏杆菌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1.2 维生素 C 概述
        1.2.1 维生素
        1.2.2 维生素 C 的理化性质
        1.2.3 维生素 C 的生理功能
        1.2.4 维生素 C 的应用
    1.3 背根神经
        1.3.1 神经系统
        1.3.2 神经节
        1.3.3 神经细胞
    1.4 神经毒性拮抗剂
        1.4.1 药物的神经毒性
        1.4.2 药物神经毒性拮抗剂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仪器
        2.1.3 主要试剂及材料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原代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细胞的培养
        2.2.2 背根神经细胞的鉴定
        2.2.3 黏杆菌素对背根神经细胞半数抑制率(IC50)的测定
        2.2.4 维生素 C 对黏杆菌素背根神经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
3 结果
    3.1 背根神经细胞形态结构观察
    3.2 背根神经细胞 NSE 免疫组化染色鉴定
    3.3 硫酸黏杆菌素对背根神经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_(50))的测定
    3.4 维生素 C 对背根神经细胞形态学的保护
    3.5 MTT 法测定细胞相对活性结果
    3.6 Caspase-3 活性检测
    3.7 LDH 水平测定
    3.8 乙酰胆碱含量的测定
    3.9 SOD 活性的测定
4 讨论
    4.1 黏杆菌外周神经素毒性的研究
    4.2 小鼠背根神经的体外培养
    4.3 维生素 C 对背根神经细胞形态的保护作用
    4.4 维生素 C 对背根神经细胞相对活力的保护
    4.5 维生素 C 对黏杆菌素致背根神经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
    4.6 维生素 C 对背根神经细胞生理活性的影响
        4.6.1 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变化
        4.6.2 细胞内乙酰胆碱含量的改变
        4.6.3 细胞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
    4.7 维生素 C 对黏杆菌素外周神经毒性拮抗作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禽用蜂胶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蜂胶概述
        1.1 蜂胶的理化性质
        1.2 蜂胶的活性成分
    2 蜂胶的药理活性
        2.1 抗菌活性
        2.2 抗病毒活性
        2.3 增强免疫力
        2.4 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
        2.5 抑制癌症抗肿瘤
        2.6 降血糖与降血脂
        2.7 其他作用
    3 蜂胶的安全性
        3.1 蜂胶中的重金属及农药残留
        3.2 蜂胶的过敏反应
        3.3 蜂胶的毒理学研究
    4 蜂胶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
        4.1 提高生产性能
        4.2 增强免疫力
        4.3 治疗畜禽疾病
    5 蜂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5.1 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5.2 在口腔保健中的应用
        5.3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6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蜂胶口服液的急性毒理学研究
    摘要
    试验一 蜂胶口服液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二 蜂胶口服液的大鼠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三章 蜂胶口服液的亚慢性毒性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表现
        2.2 增重、饲料利用率及饮水量的影响
        2.3 血液学检查结果
        2.4 血液生化指标
        2.5 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2.6 病理检查结果
    3 讨论
        3.1 蜂胶口服液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2 蜂胶口服液对大鼠血液学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蜂胶口服液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3.4 病理检查结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四章 蜂胶口服液的致突变试验
    摘要
    试验一 蜂胶口服液的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二 蜂胶口服液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全文结论
附录
致谢

(6)硫酸黏菌素致小鼠神经毒性初探及其毒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黏菌素
        1.1.1 黏菌素的药效学
        1.1.2 黏菌素代谢动力学研究
        1.1.3 黏菌素的抗生素后效应
        1.1.4 黏菌素的毒理学
        1.1.5 黏菌素残留研究进展
    1.2 药物神经毒性的评价方法
        1.2.1 神经行为学检查
        1.2.2 形态学检查
        1.2.3 生理学检查
        1.2.4 生化检查
        1.2.5 神经毒性体外评价模型
    1.3 毒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3.1 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1.3.2 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1.3.3 毒代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4 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硫酸黏菌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毒代动力学研究
        2.2.1 急性毒性试验
        2.2.2 生物样品中硫酸黏菌素测定方法的建立
        2.2.3 硫酸黏菌素毒代动力学研究
    2.3 硫酸黏菌素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实验
        2.3.1 临床症状观察
        2.3.2 硫酸黏菌素对N-乙酰基神经氨酸含量的影响
        2.3.3 硫酸黏菌素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影响
        2.3.4 神经行为学实验
    2.4 硫酸黏菌素对小鼠DRG神经元细胞的毒性试验
        2.4.1 DRG神经元细胞的培养
        2.4.2 DRG神经元细胞的鉴定
        2.4.3 DRG神经元细胞半数抑制率(IC_(50))的测定
        2.4.4 硫酸黏菌素致DRG神经元细胞形态学变化观察
        2.4.5 DRG神经元细胞活性检测
        2.4.6 硫酸黏菌素致DRG神经元细胞培养液中乙酰胆碱含量变化
        2.4.7 硫酸黏菌素致DRG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2.4.8 硫酸黏菌素致DRG神经元细胞凋亡检测
        2.4.9 硫酸黏菌素致DRG神经元细胞氧化应激的检测
        2.4.10 硫酸黏菌素对DRG神经元细胞[Ca~(2+)]_i浓度影响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硫酸黏菌素对小鼠急性毒性和毒代动力学研究
        3.1.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1.2 测定生物样品中硫酸黏菌素方法学考察结果
        3.1.3 硫酸黏菌素毒代动力学试验结果
    3.2 亚急性毒性试验
        3.2.1 临床症状的观察结果
        3.2.2 硫酸黏菌素对N-乙酰基神经氨酸含量的影响
        3.2.3 硫酸黏菌素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3.2.4 神经行为学测试结果
    3.3 硫酸黏菌素对DRG神经元细胞的毒性试验结果
        3.3.1 DRG神经元细胞的鉴定结果
        3.3.2 DRG神经元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_(50))的测定
        3.3.3 DRG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3.3.4 MTT法检测结果
        3.3.5 LDH水平检测结果
        3.3.6 细胞培养液中乙酰胆碱含量的测定结果
        3.3.7 硫酸黏菌素对DRG神经元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3.3.8 DNA Ladder检测结果
        3.3.9 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
        3.3.10 硫酸黏菌素致DRG神经元细胞氧化应激的检测结果
        3.3.11 硫酸黏菌素对DRG神经元细胞[Ca~(2+)]_i影响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硫酸黏菌素急性和亚急性毒性
    4.2 硫酸黏菌素毒代动力学研究
    4.3 硫酸黏菌素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4.4 硫酸黏菌素对N-乙酰基神经氨酸含量的影响
    4.5 神经元细胞的培养
    4.6 硫酸黏菌素对小鼠DRG神经元细胞毒性作用
        4.6.1 硫酸黏菌素对小鼠DRG神经元细胞形态的影响
        4.6.2 硫酸黏菌素对小鼠DRG神经元活性的影响
        4.6.3 氧化应激对小鼠DRG神经元的影响
        4.6.4 硫酸黏菌素对小鼠DRG神经元细胞[Ca~(2+)]_i浓度的影响
    4.7 硫酸黏菌素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蜂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和安全性评价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蜂胶的性质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1. 理化性质
        2. 化学成分
    二、蜂胶的药理作用
        1. 广谱抗菌
        2. 抗真菌
        3. 增强免疫
        4. 抗氧化
        5. 抗病毒
        6. 抗炎镇痛
        7. 抗肿瘤
    三、蜂胶中残留的毒性成分的测定方法
    四、蜂胶的毒副作用
        1. 一般毒性
        2. 蜂胶提取物的特殊毒性
        3. 蜂胶提取物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4. 蜂胶的过敏反应
    五、蜂胶的提取
    六、蜂胶的水溶工艺研究
    七、蜂胶的应用
        1 在人医临床上的应用
        2 在农业上的应用
        3 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4 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八、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蜂胶活性成分的提取和总黄酮含量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蜂胶提取率
        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蜂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蜂胶提取物的安全性评价
    试验一 蜂胶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二 蜂胶提取物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三 蜂胶提取物对小鼠精子畸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四 蜂胶提取物的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五 蜂胶注射液的肌肉刺激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六 蜂胶注射液的溶血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附录
    附录1:亚慢性毒性试验病理切片图
    附录2:精子畸形试验图片
    附录3:微核试验图片

(8)纳川珠利的毒理学与药效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1.1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for Nonclinical SafetyStudies,GLP)
        1.2 一般或全身毒性评价
        1.3 遗传毒性
    2 三嗪类抗球虫药的安全性评价
        2.1 急性毒性
        2.2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2.3 “三致”毒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PLC法测定纳川珠利的纯度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波长扫描结果
        2.2 专属性
        2.3 精密度
        2.4 纳川珠利的纯度
    3 讨论
        3.1 紫外最大吸收值的选择
        3.2 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三章 纳川珠利的一般毒性研究
    摘要
    试验一 纳川珠利对小鼠经口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死亡率
        2.2 中毒症状
        2.3 LD_(50)的计算
        3 讨论
    试验二 蓄积毒性试验及耐受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蓄积毒性试验结果
        2.2 耐受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试验三 亚慢性毒性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死亡率
        2.2 各剂量组体重变化
        2.3 脏器系数
        2.4 血常规检查
        2.5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2.6 病理切片观察
        2.7 停药15天后体重变化
        2.8 停药15天后脏器系数变化
        2.9 停药15天后血常规变化
        2.10 停药15天后生化指标变化
        2.11 停药15天后病理切片变化
        3 讨论
        3.1 纳川珠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2 纳川珠利对小鼠血液指标的影响
        3.3 组织损伤情况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四章 纳川珠利的特殊毒性研究
    摘要
    试验一 纳川珠利对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试验二 微核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小鼠骨髓细胞PCE与NCE的比值
        2.2 小鼠骨髓微核检出率
        3 讨论
    试验三 AMES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菌株基因型鉴定结果
        2.2 预实验结果
        2.3 正式试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五章 纳川珠利的药效试验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纳川珠利对感染鸡体重变化的影响
        2.2 感染鸡死亡率与血便
        2.3 盲肠病变计分
        2.4 卵囊值
        2.5 纳川珠利对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鸡的预防效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

(9)卡介菌多糖核酸制备条件的优化与毒理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卡介菌多糖核酸相关领域研究概述
        1 多糖类药物概述
        1.1 多糖类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1.2 多糖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1.3 多糖类药物的抗病毒作用
        1.4 多糖类药物的抗衰老作用
        1.5 多糖类药物的其他生物学作用
        1.6 多糖类药物的毒性
        2 核酸类药物概述
        2.1 核酸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2.2 核酸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2.3 核酸类药物的毒理学概述
        3 免疫佐剂概述
        3.1 免疫佐剂的种类
        3.2 免疫佐剂的临床应用
        3.3 免疫佐剂研究前景
        4 介菌多糖核酸的概述
        4.1 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olysaccharide-nucleic acid,BCG-PSN)
        4.2 BCG-PSN的免疫调节作用
        4.3 BCG-PSN的应用
        4.4 BCG-PSN的不良反应
        4.5 BCG-PSN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卡介菌多糖核酸制备条件的优化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正交试验检测结果
        2.2 方差分析
        2.3 精密度考察
        2.4 重现性考察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卡介菌多糖核酸毒理学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急性毒性试验
        2.2 亚慢性毒性试验
        3 讨论
        3.1 急性毒性试验
        3.2 亚慢性毒性试验
        3.3 致突变试验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10)中药制剂“HD”对小鼠微核及精子畸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中药
    1.2 实验动物
    1.3 小牛血清
    1.4 微核试验
        1.4.1 剂量及分组
        1.4.2 骨髓细胞液的制备
        1.4.3 涂片
        1.4.4 固定
        1.4.5 染色
        1.4.6 镜检
    1.5 精子畸形试验
        1.5.1 剂量及分组
        1.5.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核试验
    2.2 精子畸形试验
3 讨论与结论

四、硫酸粘杆菌素的急性毒性及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菁染料五甲川菁的遗传毒性研究[J]. 吴雨龙,吴向华,张敦林. 癌变.畸变.突变, 2014(02)
  • [2]芦蒿总黄酮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J]. 吴雨龙,华春,扶庆权,吴向华. 食品科学, 2014(07)
  • [3]维生素C对黏杆菌素致DRG神经元细胞毒性的颉颃作用[D]. 孙美成.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4]禽用蜂胶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D]. 李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5]假单胞菌产蓝色素粗提物的三项毒性试验[J]. 吴向华,吴雨龙. 毒理学杂志, 2013(01)
  • [6]硫酸黏菌素致小鼠神经毒性初探及其毒代动力学研究[D]. 林巍.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2)
  • [7]蜂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和安全性评价的初步研究[D]. 李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8]纳川珠利的毒理学与药效学初步研究[D]. 林洋.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卡介菌多糖核酸制备条件的优化与毒理学初步研究[D]. 刘斌.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10]中药制剂“HD”对小鼠微核及精子畸形的影响[J]. 吴雨龙,陆永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7)

标签:;  ;  ;  ;  ;  

硫酸粘菌素的急性毒性及其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