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黄芪根腐病的农药筛选试验

防治黄芪根腐病的农药筛选试验

一、防治黄芪根腐病农药筛选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周利[1](2020)在《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鉴定及根腐病根际微生物研究》文中认为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R.Br.]属于罂粟科、博落回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异喹啉类生物碱(Isoquinoline alkaloids),包括血根碱(Sanguinarine,SAN)、原阿片碱(Protopine,PRO)、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ALL)、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CHE)等,具有良好的调节肠道、抑菌、抗炎促生长的功效。博落回提取物在我国已开发为2个国家二类新中兽药,作为天然源替抗产品远销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欧盟、美国、中国等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迈入了“后抗生素时代”,未来对于博落回提取物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加。博落回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野生资源急剧减少,野生变家种成为解决博落回资源的重要途径。伴随博落回家种规模的扩大,许多种植基地频繁出现病害问题,其中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是影响博落回生产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调查了湖南省博落回真菌性病害的发生种类,对博落回真菌性病原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新病害3种,进一步以根腐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原菌环境适应性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展开研究,并对病原菌筛查化学药剂和拮抗菌进行有效防治。具体结果如下:1.博落回真菌性病害调查结果:经过调查,确定湖南省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包括根腐病、茎腐病、叶斑病,其中根腐病发生最普遍。根腐病集中发生在6~9月,发病率在1.5%~39.42%之间,呈现2个发病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6月初~7月初发生,发病后根茎部产生白粉色或灰白色菌丝;第二个高峰期发生在7月中旬~9月,根茎部有白色绢花缠绕。茎腐病集中发生在3~5月,发病率在3.0~21.2%,后期茎部腐烂地上部分倒伏,发病部位产生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叶斑病呈现两种发病症状:一种症状在初期表现为叶片背面出现灰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并延伸至正面,形成深褐色病斑,后期整个叶片出现病斑性坏死;另一种症状初期叶片产生浅黄色斑点,后期斑点扩大变成黑褐色斑点,最终整个叶片枯萎脱落。2.博落回真菌性病害病原菌鉴定结果:根据致病性测定、致病菌形态特征观察和基于多基因序列分析等结果,我们鉴定了尖孢镰刀菌、富士镰刀菌为根腐病第一阶段的病原菌,齐整小核菌为第二阶段根腐病病原菌;核盘菌为博落回茎腐病病原菌;果生刺盘孢菌和暹罗刺盘孢菌为博落回炭疽型叶斑病病原菌,其中暹罗刺盘孢菌是主要致病菌,链格孢和极细链格孢为黑斑型叶斑病的病原菌,其中极细链格孢为主要致病菌。3.博落回根腐病病原菌主要生物学性状研究:病原菌在25℃或30℃下生长最佳,光照与黑暗对菌丝生长无显着影响,对菌核和孢子形成有影响,半光照利于病原菌菌核或分生孢子的形成,3种病原菌的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最低致死温度≥52℃,中性或偏酸性条件适宜病原菌的生长。4.博落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选择博落回根际土壤为研究样本,分别对健康与根腐病博落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如下:(1)染病后,博落回根际土壤的真菌α多样性降低,真菌α多样性可以作为博落回根腐病发生与否的生物指标。(2)根腐病和健康博落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分为两大支,根腐病发生与否是影响博落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3)染病样品中潜在病原真菌(如镰刀菌属、新赤壳菌属)的增加,是根际微生物环境从“健康”变为“疾病”的原因之一。(4)根际土壤中总钾的含量与健康博落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正相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如下:(1)博落回染病后在高病情指数地区土壤根际细菌α多样性降低,它可以作为判断博落回根腐病发病轻、重的生物指标。(2)不同区域的博落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为两大支,空间因素是博落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3)低发病地区的根际土壤中,出现了几丁质菌、黄杆菌这样的抑病性细菌类群,而高发病地区的根际土壤中,富集了类似于假单胞菌等潜在致病菌。(4)根际土壤中总钾的含量与健康博落回根际细菌群落正相关。5.博落回根腐病病原菌防治:对博落回根腐病病原菌齐整小核菌进行化学药剂和生防菌筛选,筛选出肟菌·戊唑醇、阿米妙收、阿米西达、凯润·吡唑醚菌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有较好抑制效果,同时筛选到一株对病原菌生长有抑制效果的生防真菌BLH-G1,被鉴定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为博落回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了指导。

张建贵[2](2019)在《优良生防细菌抑菌特性及其菌剂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农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生物农药,因其含有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不仅能防治病、虫和草害发生,还能促进植物生长。随着《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2018年“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实施,生态农业已列入新兴产业,其中有害生物防控被列为农业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因此,微生物农药研制成为新型环保生物农药研发重点。为提高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性及对植物病害防治效果,本研究对植物7种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对8株细菌进行筛选,以及对筛选的4株优良生防细菌进行鉴定;向混合生防细菌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湿润剂(吐温-20、吐温-80和OP乳化剂)、紫外保护剂(海藻酸钠、山梨醇和黄原胶)和防腐剂(尼泊金甲酯、尼泊金乙酯、凯松和柠檬酸钠)3类助剂,根据混合生防细菌生长情况,筛选出最适助剂类型及浓度;对微生物生防菌剂进行研制及质量检测;对使用微生物生防菌剂的燕麦幼苗叶部、根部病害防治及植株生长进行探究。以期解决微生物生防菌剂存放时间短、易污染、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提高牧草病害防治及品质效果奠定基础理论依据。取得如下结果:1.鉴定了7种作物病原真菌。小麦根腐病菌PB1为Bipolaris sorokiniana、番茄早疫病菌PB2为Alternaria alternatea、黄瓜枯萎病菌PB3为Fusarium oxysporum、青稞茎基腐病菌PB4为F.chlamydosporum、玉米叶斑病菌PB5为Curvularia lunata、青稞根腐病菌PB6为F.avenaceum和燕麦根腐病菌PB7为F.equiseti。2.从8株细菌中筛选了4株优良生防细菌进行鉴定。GAU-88对PB1抑制率最高达83.29%,GAU-86对PB1抑制率次之,为67.47%;GAU-24、GAU-85对PB2抑制率分别为70.73%、60.98%;GAU-39对PB3抑制率最高为83.29%,GAU-88对PB3抑制率次之,为80.99%;GAU-39、GAU-24和GAU-85对PB4抑制率由高至低依次为73.41%、71.32%和68.92%;GAU-68对PB5、PB7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7.92%和75.30%;GAU-88对PB6抑制率最高,达74.56%;4株生防细菌鉴定结果为Bacillus mycoides(GAU-68),Brevundimonas faecalis(GAU-88),B.velezensis(GAU-24),B.xiamenensis(GAU-39)。3.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了3种供混合生防细菌生长的浓度助剂(湿润剂、紫外保护剂和防腐剂)。吐温-80较OP乳化剂、吐温-20相比更适合作为混合生防细菌的湿润剂,其适宜的质量分数为1.00%;山梨醇与海藻酸钠、黄原胶相比更适合作为混合生防细菌的紫外保护剂,其适宜的质量分数为0.50%;尼泊金甲酯与尼泊金乙酯、凯松和柠檬酸钠相比更适合作为混合生防细菌的防腐剂,其适宜的质量分数为0.50%;通过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3种进行助剂最佳组合配比(正在申报专利)。4.研制的生防菌剂符合农用微生物标准(GB 20287-2006)。有效活菌数、杂菌数、杂菌率和pH分别为3.10×109 cfu/mL、55.00×104 cfu/mL、0.0092?和7.46。5.研制的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燕麦病害防治生长效果较好。该微生物生防菌剂对7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能达到68.00%以上,其中对镰刀菌属病原真菌抑制率达70.07%;与对照相比,使用微生物生防菌剂后,燕麦叶部、根部病害防治效果分别达46.21%和45.57%以上,燕麦幼苗株高增加0.4310.96%,生物量增加1.443.66%。

李潇[3](2019)在《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病原和种抗性鉴定及其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我国南北方广泛栽培。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病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尤其是根腐病类病害已成为阻碍番茄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西北地区番茄根腐类病害病原为研究材料,通过致病性分析、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室内药剂筛选等几个方面的试验对番茄根腐类病害进行研究。旨在为抗病品种选育的开展及合理防治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016年对西北地区的番茄苗期和成株期的根腐类病害进行了调查,发现番茄根腐类病害发生普遍,平均发病率在5%-20%之间。应用多点采样法采得番茄根腐类病害样品共106份。2.根据所分离到的病原及发生症状,结合番茄病害研究概况,将番茄根腐类病害确定为番茄颈腐根腐病和番茄镰孢菌根腐病。其中番茄颈腐根腐病主要表现为茎基部以及根部变褐,皮层干燥出现褪绿病斑,老叶变黄脱落,在近地面部分,可见褐色腐烂,病斑常常包围茎干一圈,部分植株可见白色霉层,苗期茎基部缢缩,纵切面可见维管束以及韧皮部变褐坏死,严重时植株枯萎;番茄镰孢菌根腐病主要危害植株根,在直根或大的次生根上有红棕色病斑,根部病变处皮质变色。地面症状包括叶脉间的黄褐斑和叶片的变白,发生严重时,地上部枯黄,根茎腐烂,植株枯萎死亡。3.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真菌分离、单孢分离法进行纯化、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番茄颈腐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番茄镰孢菌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4.对番茄根腐类病害病原的致病性研究发现,同种不同菌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较大,烧杯水琼脂法所测定的菌株的致病性高于盆栽法所测定的各菌株的致病性,且差异显着。但经过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方法所测定的致病性极显着相关,说明两种方法所测定的发病率及致病性的结果是一致的。5.采用盆栽法对全国大面积种植的33个国内外番茄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筛选的33个番茄品种中,未检测到对两种病害免疫的品种,大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品种或中感。共筛选得到台湾粉玉女、精品红美女、花绣球和元明粉玉女4个抗病品种。6.通过平皿菌丝抑制法在室内对7种化学杀菌剂进行筛选和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7种化学药剂均对番茄颈腐根腐病和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抑菌率也随之加强,药剂浓度和抑菌率呈正相关。筛选出三唑酮对两种病原菌有较好的防效。

李玉龙[4](2019)在《生防菌对两种作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及机理》文中指出生防放线菌对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效虽有一定研究,但放线菌对植物叶片病毒病是否有防治作用尚不清楚,且医用灰黄靑霉对农作物生物防治研究很少。本文以附子土传根系病害和番茄叶片病毒病害为对象,研究了供试放线菌的抗病作用、附子土传根系病害的发生机制、灰黄靑霉对齐整小核菌的抗病作用及放线菌对两类病原不同农作物病害的防病作用与机制,发现放线菌除对植物病原具有直接抗病作用外,还能激活植物系统抗性,对植物病毒病害也有一定防效。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生防菌的抗病作用研究。采用平皿培养及显微镜观察法分别研究了5株拮抗放线菌无细胞发酵滤液对齐整小核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与萌发的抑制效应及其对病原菌丝的溶解作用;采用平皿模拟试验研究了黄三素链霉菌和濑里予链霉菌活菌制剂对土壤中齐整小核菌菌核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株放线菌无细胞发酵液对齐整小核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菌核萌发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在培养48 h时,黄三素链霉菌5倍稀释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率达52.8%;对菌核形成抑制率达99.5%;在培养96h时,对菌核萌发的抑制率为100%。濑里予链霉菌稀释103发酵液对浸泡菌核上新生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90.3%。黄三素链霉菌和濑里予链霉菌活菌制剂可抑制土壤中菌核萌发并促进土壤中菌核腐烂,濑里予链霉菌用量为1g/kg土时,可使土壤中68.0%的菌核失去萌发能力,48.0%的菌核腐烂。以齐整小核菌菌体为唯一碳源可诱导供试链霉菌合成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及纤维素酶,黄三素链霉菌可同时产生3种胞壁水解酶,在培养5 d时,其粗酶液的3种胞壁水解酶活性分别达4.3U、4.6U及2.4U,黄三素链霉菌和密旋链霉菌粗酶液对供试病原菌细胞壁有溶解作用。上述结果显示,供试放线菌对齐整小核菌菌丝及菌核均有显着抑制效果,濑里予链霉菌活菌制剂具有很大的生防潜力。2.附子土传根系病害的发生机制研究。通过稀释平皿培养法比较同一田块中附子白绢病病株与健株根际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区系,并对其中的优势微生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步测定优势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抗病作用与促生活性,获得了根区优势微生物控制植物生长的直接证据。结果表明,附子白绢病病株与健株根区、根表土壤、根内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有显着差异。病株根区、根表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之比较健株降低,而健株根区、根表及根内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病株。在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的优势微生物中,部分为致病菌或有害菌,其中,有些菌株的发酵液对病原菌齐整小核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甜瓜生长有抑制作用。在附子健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生长的所有优势微生物,均分泌抑制齐整小核菌菌丝生长的抗菌活性物质,且部分健株优势菌对甜瓜种子有促生作用。结论:附子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优势微生物是附子健康生长或白绢病发生的控制者,决定着附子的“命运”,齐整小核菌并不是引起附子白绢病的唯一病原。3.生防放线菌的直接抗病作用。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了向土壤中施用密旋链霉菌Act12和娄彻氏链霉菌D74活菌制剂对附子的防病促生作用,并对停止施用菌剂的后续效果进行了跟踪观察,采用高通量测序及可培养方法同步研究了定位试验第2年时菌剂对附子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通过生长速率法、培养皿对峙试验及GFP标记技术研究了供试放线菌的生防特性。结果表明,向附子根系分布区土壤中施入Act12和D74孢子粉组成的混合菌剂,根系土传病害病情指数显着降低75.5%77.0%(P<0.05)、经济器官块根产量显着提高62.1%74.1%(P<0.05)、根际土壤养分残留减少。该菌剂能显着增加根际土壤中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该菌剂引起的根际土壤微生态效应可产生良好的后效,在两季均施用菌剂的处理中,下茬作物根系土传病害病情指数显着降低20.7%(P<0.05),产量显着提高20.6%(P<0.05)。该菌剂的发酵液可显着抑制附子土传病原菌齐整小核菌及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对腐皮镰刀菌菌丝有溶解及缢缩作用,且D74能在附子根表定殖。4.灰黄青霉CF3的抗病促生作用及齐整小核菌菌核控制基因研究。采用平皿试验测定了灰黄青霉CF3对两株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对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与萌发及对附子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CF3活菌制剂对附子根腐病及白绢病的防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及菌核形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控制(相关)基因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CF3可显着抑制齐整小核菌及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并抑制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与萌发;CF3可在附子根际土壤中大量定殖,可显着增加附子根际土壤中有益菌B.toyonensis、L.fusiformis和P.javanicum数量,减少有害菌X.translucens和F.oxysporum的数量,使土传根系病害病情指数较对照显着降低29.8%,附子块根质量显着提高81.5%(P<0.05);初步锁定了控制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的3个基因为ArsclR,ArnsdD1及ArnsdD2,并从基因水平揭示了CF3无细胞发酵滤液抑制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的机制。5.供试放线菌对番茄TYLCVD的防效及对番茄系统抗性的激活作用研究。通过小区及苗期试验研究了Act12对TYLCVD的防病促生效果及其机理,并通过后续2茬小区试验对Act12对TYLCVD的防效进行验证。研究内容包括番茄叶片病毒含量、抗性相关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系统抗性及RNAi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等指标,并对根区、根表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了高通量测序。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向土壤中穴施放线菌Act12活菌剂:(1)小区番茄的TYLCD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26.0%37.9%及20.0%44.3%(P<0.05),番茄果实质量提高7.2%175.3%(P<0.05)。(2)可提高番茄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增加番茄根际有益菌的丰度;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化,有序性显着提高,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中,微生物群落呈现多模块分化现象。向育苗基质中接种Act12活菌剂:(1)可显着提高番茄叶片中POD、PPO、PAL等抗性相关酶活性,减少活性氧在叶片中积累量,提高叶片中SA和JA含量。(2)可激活番茄系统抗性。其中,获得抗性(SAR)和诱导系统抗性(ISR)通路相关基因PR-1和SIPI-II,番茄特异性抗TYLCD相关基因SIPer1和SIVRSLip,以及RNAi相关基因表达均显着上调。上述结果表明,供试放线菌具有激活番茄系统抗性,提高番茄抗卷叶黄化病病毒病的功能。

王立婷[5](2019)在《白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叶片的组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和绿化草种。随着三叶草用于绿化越来越多,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病虫害也逐渐加重,其中最主要的病害为三叶草白粉病。本试验针对白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三叶草叶片受白粉菌侵入后组织学变化以及药剂防治筛选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白粉菌病原菌进行孢子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三叶草的白粉菌主要致病菌为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隶属子囊菌亚门真菌。(2)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三叶草白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于三叶草白粉菌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影响不显着,在全光照、全黑暗和1/2光照条件下都可萌发,但紫外光条件对孢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对芽管的生长有显着影响。pH7为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最适pH。(3)三叶草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活力测定结果表明:I2-KI染色法测定的分生孢子生活力最高,为54.75%,但染色结果模糊,亚甲基蓝染色法和固绿染色法次之,分别为52.69%和46.60%。TTC染色法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染色无效果,孢子不着色。(4)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与三叶草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将白粉菌孢子接种在叶片4h后,在分生孢子一端萌发出初生芽管,10h形成附着胞,开始侵入叶片表皮。12h后在孢子的另一侧产生分化形成初生菌丝,24h后初生菌丝生长,开始获取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48h后寄主表面产生的初生菌丝进一步分支形成大量次生菌丝。到接种4d后,在叶片表面形成大量菌丝,并形成分生孢子梗,每一个分生孢子梗上端都形成一个分生孢子,此时整个侵染循环过程已完成,孢子梗上的初生分生孢子再落于叶片表面后,准备萌发,开始下一个侵染循环,此时白粉病菌在叶片初显,用肉眼可在叶片表面观察到浅色的白色菌丝。7d后,菌丝大量形成,在叶片出现较明显的粉层。(5)药剂筛选试验表明:硅藻矿土粉800倍液对白粉菌孢子的萌发有显着抑制作用,木醋酵素液500倍液对白粉菌孢子芽管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这三种不同浓度梯度的药剂对三叶草白粉菌菌株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后,白粉病发病叶数总趋势降低,发病率、病情指数下降,木醋酵素液500倍液处理后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硅藻矿土粉800倍液处理后防治效果90%以上。

张玲,张莹莹,任美伶,刘向东,康占稳,邢占民[6](2018)在《5种药剂防治黄芪豆荚螟的药效试验及综合防控措施》文中指出黄芪是承德地区主要的道地药用植物之一。但是近些年黄芪的虫害发生逐渐加重,该研究对豆荚螟在承德地区为害情况做了调查,通过对豆荚螟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等试验,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治措施,为田间豆荚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黄芪的产量与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莹莹,张玲,任美伶,康亮,王松,石爱丽[7](2018)在《苍术叶斑病的为害特点调查及药剂筛选试验》文中提出苍术是承德地区主要的药用植物之一。该研究根据目前苍术叶斑病发生进展,结合实地考察,从病原菌形态、为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综述,为苍术的田间栽培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张悦[8](2018)在《不同轮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影响》文中指出根系分泌物在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的联系中起关键作用,许多植物通过根系向环境释放抗微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来抵抗潜在的土壤传播病原体。连作障碍会降低黄芪的产量和品质,由镰孢属引起的黄芪根腐病是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农药防治会造成污染环境,而轮作是绿色的防治手段。因此,探讨轮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助于阐明轮作系统抑制植物疾病的机制。从患有根腐病的黄芪根中分离获得主要病原菌,以轮作作物莜麦、荞麦和油菜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学rDNA 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检测,确定了2种优势病原菌,分别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和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2.通过浸提法收集油菜、莜麦和荞麦根系分泌的粗提物,发现莜麦根系分泌的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孢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油菜根系分泌物对这两种菌有促进作用,荞麦根系分泌物没有明显的影响。3.GC-MS分析根系分泌物,结果表明:莜麦根系分泌物中的成分主要是烷烃,低分子酸,邻苯二甲酸酯等,与油菜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存在一定差异。选择浓度为0.0、0.2、0.4、0.8和1.6 mg/mL的1,2-苯二甲酸-丁基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苯二甲酸-双(2-甲基丙基)酯、邻苯二甲酸和苯甲酸进行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实验和孢子萌发实验,发现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添加外源化合物邻苯二甲酸和苯甲酸对病原菌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本实验从根系分泌物的角度首次阐明了黄芪与莜麦轮作可以缓解黄芪根腐病的发病状况,莜麦根系分泌物中存在的一些抑菌物质抑制了土壤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缓解病情的作用。本实验对黄芪根腐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为黄芪规范化种植提供了一种新的防御措施。

王义鹏[9](2018)在《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根腐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利用常规方法从患病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根部分离和纯化出一株真菌,经柯赫氏法则确定其确是导致膜荚黄芪的根腐致病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了种属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形态学和18SrDNAITS序列鉴定该病原菌为真菌界、半知菌门、镰刀菌属的Fusariumoxysporum(尖孢镰刀菌),在实验室条件下未发现其有性世代。2.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该病原菌对温度极为敏感,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其生长速度均会明显减弱。3.病原菌具有广泛的pH值适应性,在pH=4.0~10.0范围内,均可生长良好,在酸性条件下可随pH值的上升而得到快速生长,在较高的碱性条件下,表现出具有很强的生长耐受性并能积累生物质的量。4.病原菌对有机氮有偏好,而且对繁杂有机氮的利用能力要高于简单的有机氮源,有机氮中以酵母膏为最适,对不含苯类的氨基酸氮源也有较好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蛋白胨、D-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磷酸二氢铵、氯化铵、硫酸铵不利于该病原菌的生长。在以硫酸铵为氮肥的施肥措施环境下对由该病导致的病害具有一定的控制发病快速蔓延的作用。5.纤维素和葡萄糖是该病原菌的最适碳源,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这也是导致该病原菌是土壤习居菌的主要原因,统计学表明该病原菌在利用纤维素与葡萄糖的能力没显着差异,说明该病原菌有较强的分泌胞外纤维素酶的能力。6.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萌发与其最适的氮源、碳源及pH呈正相关,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与分生孢子的产生时间成负相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会缩短其分生孢子的再产生时间,从而会导致病原菌的世代缩短。

任小霞,秦雪梅,王梦亮,雷振宏,王玉龙,高芬[10](2016)在《山西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鉴定及其拮抗菌的多重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明确山西省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的基础上,针对其进行拮抗菌的筛选。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黄芪根腐病的致病菌,并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回接证病,采用常规形态和EF-1α序列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以优势病原菌为靶标,通过室内多重筛选的方式筛选获得生防菌株。结果:明确了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为山西黄芪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之一,筛选获得的拮抗菌G10对其表现出了良好的平皿拮抗和离体防病效果。结论:以Fusarium solani为靶标筛选获得的拮抗菌G10,具有开发为专用生防制剂的潜力。

二、防治黄芪根腐病农药筛选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黄芪根腐病农药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鉴定及根腐病根际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概述
    2 我国药用植物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2.1 根部病害
        2.2 茎部病害
        2.3 叶片病害
        2.4 果部病害
    3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研究现状
        3.1 传统分类学鉴定
        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4 植物根腐病对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5 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5.1 传统培养法
        5.2 Biolog微平板法
        5.3 磷酸脂肪酸法
        5.4 高通量测序技术
    6 植物根腐病防治手段
        6.1 培育抗性品种
        6.2 农业综合防治
        6.3 化学防治
        6.4 生物防治
    7 研究内容和意义
    8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的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点
        2.2 调查时间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博落回根腐病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博落回茎腐病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3 博落回叶斑病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3章 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的分离及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样品采集
        2.3 病原体的分离
        2.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5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2.6 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2.7 系统进化分析
    3 结果
        3.1 博落回根腐病病原鉴定
        3.2 博落回茎腐病病原鉴定
        3.3 博落回叶斑病病原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4章 博落回根腐病病原菌主要生物学性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尖孢镰刀菌主要生物学性状
        3.2 富士镰刀菌主要生物学性状
        3.3 奇整小核菌主要生物学性状
    4 讨论
    5 小结
第5章 博落回根腐病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选择
        2.2 根际土壤采集
        2.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4 根际土壤DNA提取和PCR扩增
        2.5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2.6 文库制备和上机测序
        2.7 信息分析部分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博落回根腐病发病率比较
        3.2 土壤理化性质
        3.3 博落回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3.4 博落回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4 讨论
        4.1 博落回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4.2 博落回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5 小结
        5.1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5.2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第6章 博落回根腐病化学药剂筛选及生防真菌筛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化学药剂的筛查
        2.2 拮抗真菌的筛查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化学药剂对病原菌抑制效果的比较
        3.2 拮抗真菌的筛选
    4 讨论
        4.1 化学药剂对病原菌抑制效果的比较
        4.2 拮抗真菌的筛选
    5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优良生防细菌抑菌特性及其菌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概述
        1.1 生物农药占据市场地位及应用现状
        1.2 微生物农药作用机理及其对作物病害防治效果
    2 微生物农药生防菌株及助剂应用概述
        2.1 微生物农药菌株特性及应用现状
        2.2 微生物农药助剂特性及应用现状
    3 我国燕麦种植区域及病害研究状况
        3.1 我国燕麦种植区域现状
        3.2 我国燕麦病害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7种植物病原真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与仪器
        1.3 样品制备
        1.4 病原真菌形态学特征观察
        1.5 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真菌DNA提取及PCR扩增分析
        2.2 小麦根腐病菌鉴定
        2.3 番茄早疫病菌鉴定
        2.4 黄瓜枯萎病菌鉴定
        2.5 青稞茎基腐病菌鉴定
        2.6 玉米叶斑病菌鉴定
        2.7 青稞根腐病菌鉴定
        2.8 燕麦根腐病菌鉴定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三章 优良生防细菌筛选及其对病原真菌抑制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供试细菌对病原真菌抑制能力测定
        1.3 供试细菌形态学特征观察
        1.4 供试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细菌对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影响
        2.2 供试细菌形态学特征
        2.3 供试细菌分子生物学特征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生防菌剂助剂筛选、配方优化及其质量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生防菌剂湿润剂筛选
        2.2 微生物生防菌剂紫外保护剂筛选
        2.3 微生物生防菌剂防腐剂筛选
        2.4 微生物生防菌剂助剂配比优化
        2.5 微生物生防菌剂质量检测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燕麦病害防治及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2.2 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燕麦病害防治效果
        2.3 微生物生防菌剂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病原和种抗性鉴定及其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番茄生产现状
        1.1.1 番茄产量
        1.1.2 番茄育种
        1.1.3 番茄功效及番茄生产面临的问题
    1.2 番茄土传病害的研究概况
        1.2.1 番茄青枯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1.2.2 番茄枯萎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1.3 番茄根腐类病害的研究
        1.3.1 番茄颈腐根腐病
        1.3.2 番茄镰孢菌根腐病
    1.4 番茄土传病害病原致病性研究方法
    1.5 番茄抗病品种研究现状
    1.6 根腐病病原菌药剂筛选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调查与采样、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菌株再分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2.2.2 番茄颈腐根腐病
        2.2.3 番茄镰孢菌根腐病
    2.3 小结
    2.4 讨论
第三章 番茄根腐类病害种质资源抗病筛选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抗性分级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接种尖孢镰孢菌抗性品种筛选
        3.2.2 接种茄病镰孢菌抗性品种筛选
    3.3 小结
    3.4 讨论
第四章 番茄根腐类病害药剂筛选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药剂筛选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7种药剂对尖孢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的抑制效果
        4.2.2 毒力测定
    4.3 小结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下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4)生防菌对两种作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病害
        1.1.1 主要类型
        1.1.2 本研究涉及的两类病害
        1.1.3 植物病害常规防治
    1.2 植物系统抗性
        1.2.1 系统获得抗性(SAR)
        1.2.2 系统诱导抗性(ISR)
    1.3 微生物与作物健康
        1.3.1 根际微生物
        1.3.2 生防微生物
        1.3.3 生防放线菌及灰黄靑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5株拮抗放线菌对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与萌发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拮抗菌无细胞发酵滤液对齐整小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2.2.2 拮抗菌无细胞发酵滤液对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2.2.3 拮抗菌无细胞发酵滤液对齐整小核菌菌核萌发的影响
        2.2.4 拮抗菌活菌制剂对土壤中菌核活性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附子白绢病发病机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及根内微生物数量与附子健康的关系
        3.2.2 土壤及根内优势微生物种类与附子健康的关系
        3.2.3 优势微生物对齐整小核菌生长的影响
        3.2.4 优势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2.5 附子白绢病病株与健株根区土壤养分含量
    3.3 讨论
第四章 拮抗放线菌对块根植物(附子)的防病促生作用与根际土壤微生物调控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与培养基
        4.1.2 田间定位试验
        4.1.3 小区病情调查、产量测定
        4.1.4 土壤样品采集及根际土壤养分测定
        4.1.5 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
        4.1.6 放线菌对2 株病原菌的抑菌率测定
        4.1.7 Act12和D74 对腐皮镰刀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4.1.8 D74 定殖试验
        4.1.9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剂对附子的防病促生作用及根际残留土壤养分的影响
        4.2.2 菌剂对附子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2.3 拮抗放线菌的生防特性
    4.3 讨论
第五章 灰黄青霉对附子土传真菌病害的防效及对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抑制机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CF3对2 株病原真菌的抑菌率测定
        5.1.3 田间试验
        5.1.4 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分析
        5.1.5 菌核形成相关基因预测
        5.1.6 基因表达量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F3 无细胞发酵滤液对齐整小核菌及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5.2.2 CF3 无细胞发酵滤液对齐整小核菌菌核萌发的影响
        5.2.3 CF3 活菌制剂对附子的防病促生作用
        5.2.4 CF3 活菌制剂对附子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5.2.5 CF3 对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的抑制机理
        5.2.6 灰黄青霉CF3 对附子土传病害的防治与促生机理
    5.3 讨论
第六章 密旋链霉菌ACT12 菌剂对番茄卷叶黄化病毒病的防效及机理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病毒接种及植物叶片样品采集
        6.1.4 小区番茄叶片光合作用测定
        6.1.5 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情分级
        6.1.6 番茄生物量测定
        6.1.7 番茄叶片抗性相关酶活性测定
        6.1.8 番茄叶片中的水解酶活性测定
        6.1.9 叶片中O_~(.-)和H_2O_2含量
        6.1.10 番茄叶片内源激素水杨酸(SA)、茉莉酸(JA)含量检测
        6.1.11 叶片病毒含量及抗病毒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6.1.12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6.1.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Act12 菌剂对番茄TYLCV病的防效
        6.2.2 Act12 菌剂对番茄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6.2.3 Act12 菌剂诱导番茄抗TYLCD机理
        6.2.4 Act12 菌剂对番茄根区和根表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本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白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叶片的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白三叶草的分布及发育特性
        1.1.2 三叶草白粉病研究进展
        1.1.3 组织病理学研究技术在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应用
        1.1.4 电镜技术在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应用
        1.1.5 植物病原真菌-寄主互作的侵染策略
        1.1.6 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三叶草白粉病田间发生规律调查
        1.3.2 三叶草白粉病症状特点及病原菌的鉴定
        1.3.3 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3.4 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活力检测方法
        1.3.5 三叶草白粉病菌与寄主互作的组织学研究
        1.3.6 三叶草白粉病菌室内药剂防筛选试验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三叶草
        2.1.2 供试菌种
        2.1.3 主要化学试剂
        2.1.4 供试药剂种类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病害田间发生规律调查
        2.2.2 病害室内药剂防治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接菌方法
        2.3.2 病株的培养
        2.3.3 三叶草白粉病田间发生规律调查
        2.3.4 三叶草白粉病症状观察
        2.3.5 白粉病病原菌的鉴定
        2.3.6 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3.7 分生孢子活力检测方法
        2.3.8 Erysiphe pisi DC孢子与白三叶草互作组织学研究
        2.3.9 三叶草白粉病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三叶草白粉病田间发生规律调查
    3.2 三叶草白粉病症状观察
    3.3 病原菌的鉴定
        3.3.1 病原菌的序列测定结果
    3.4 三叶草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3.4.1 不同温度对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4.2 不同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4.3 紫外光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4.4 不同pH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 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活力检测方法
    3.6 Erysiphe pisi DC孢子与白三叶草互作的组织学研究
    3.7 三叶草白粉病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3.7.1 不同药剂对白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7.2 不同药剂对三叶草白粉菌菌株防治效果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三叶草白粉病田间病害调查及症状特点
        4.1.2 三叶草白粉病病原菌的鉴定
        4.1.3 三叶草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4.1.4 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活力检测方法
        4.1.5 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与三叶草互作研究
        4.1.6 三叶草白粉病菌室内药剂防治研究
    4.2 研究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5种药剂防治黄芪豆荚螟的药效试验及综合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生活习性
2 发生规律
3 药剂筛选试验研究
    3.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2 试验方法
4 试验结果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5.2 物理防治
    5.3 生物防治
    5.4 药剂防治

(7)苍术叶斑病的为害特点调查及药剂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病原菌形态特征
2 为害症状
3 发病规律
4 发生诱因
5 药剂筛选试验研究
    5.1 试验地点及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调查方法
    5.4 病情分级标准及计算方法
6 苍术叶斑病调查结果及防治效果

(8)不同轮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药用植物根腐病研究现状
        1.1.1 根腐病症状及危害
        1.1.2 黄芪根腐病病原
        1.1.3 根腐病防治方法
    1.2 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
        1.2.1 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及其组成
        1.2.2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方法
        1.2.3 根系分泌物与化感作用
        1.2.4 根系分泌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2 引言
    2.1 镰刀菌分类研究
    2.2 莜麦对病原菌的作用研究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5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区概况与实验材料
        3.1.1 试区概况
        3.1.2 植物材料与种植基质
        3.1.3 实验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设计与方法
        3.2.1 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2.2 不同轮作作物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分离及鉴定
        3.2.3 轮作作物根系分泌的粗提物和测定的单一物质对病原菌的影响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4.2 GC-MS鉴定不同轮作作物根系分泌物
    4.3 轮作作物根系分泌的粗提物和单一物质对黄芪病原菌的影响研究
        4.3.1 油菜、莜麦和荞麦根系分泌的粗提物对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菌落抑制作用
        4.3.2 外源化合物对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菌落抑制作用
        4.3.3 外源化合物对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
5 讨论
    5.1 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组成及侵染研究
    5.2 轮作缓解黄芪根腐病的作用机制
    5.3 根系分泌物中的化学成分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9)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根腐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芪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
        1.1.1 黄芪的简介
        1.1.2 黄芪形态特征
        1.1.3 黄芪有效成分及功效
        1.1.4 黄芪地域分布及资源现状
    1.2 黄芪根腐病研究现状
        1.2.1 黄芪根腐病简介
        1.2.2 黄芪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1.2.3 根腐病的防治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及其基本情况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 筛选、富集及鉴定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2.2.2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3.1.1 病原菌的适宜培养基
        3.1.2 Koch's法则验证
        3.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3.1.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3.2.1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2.2 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2.3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2.4 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2.5 不同pH对病原菌的生物干重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山西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鉴定及其拮抗菌的多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根腐病菌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1.2 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的鉴定
    1.3 拮抗菌的室内靶向多重筛选
        1.3.1 靶标病原菌培养
        1.3.2 拮抗菌的分离培养
        1.3.3 拮抗菌的活体对峙筛选
        1.3.4 拮抗菌无菌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1.3.5 无菌发酵滤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1.3.6离体水培法测定拮抗菌的抑菌防病效果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腐病菌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2.2 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的鉴定
    2.3 拮抗菌的室内靶向多重筛选
        2.3.1 拮抗菌的活体对峙筛选
        2.3.2 拮抗菌无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2.3.3 无菌发酵滤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3.4 拮抗菌对黄芪根腐病的离体防病效果
3 讨论

四、防治黄芪根腐病农药筛选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鉴定及根腐病根际微生物研究[D]. 周利.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2]优良生防细菌抑菌特性及其菌剂研制[D]. 张建贵.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3]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病原和种抗性鉴定及其药剂筛选[D]. 李潇.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4]生防菌对两种作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及机理[D]. 李玉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5]白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叶片的组织学研究[D]. 王立婷. 宁夏大学, 2019(02)
  • [6]5种药剂防治黄芪豆荚螟的药效试验及综合防控措施[J]. 张玲,张莹莹,任美伶,刘向东,康占稳,邢占民.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9)
  • [7]苍术叶斑病的为害特点调查及药剂筛选试验[J]. 张莹莹,张玲,任美伶,康亮,王松,石爱丽.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9)
  • [8]不同轮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影响[D]. 张悦.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9]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根腐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王义鹏. 延边大学, 2018(01)
  • [10]山西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鉴定及其拮抗菌的多重筛选[J]. 任小霞,秦雪梅,王梦亮,雷振宏,王玉龙,高芬. 中药材, 2016(10)

标签:;  ;  ;  ;  ;  

防治黄芪根腐病的农药筛选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