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开腹子宫切除术68例临床分析

小开腹子宫切除术68例临床分析

一、小开腹子宫切除术6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钱志大[1](2015)在《剖宫产瘢痕妊娠相关临床问题及发生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是指孕囊种植于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的一种特殊的异位妊娠,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导致大出血、子宫破裂、子宫切除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以往CSP发生率极低,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增高,再生育人数增加,我国CSP的发生率明显上升。CSP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再次妊娠时仍有可能再发生CSP,即复发性剖宫产瘢痕妊娠(recurrent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R-CSP),其很可能对女性造成严重的身心危害。CSP的发生率远低于剖宫产率,CSP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增加其罹患CSP的易患性。有关初次CSP (primary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P-CSP)发生的高危因素,文献报道有先前剖宫产史、手术后遗留子宫瘢痕、局部愈合不良形成缺陷等。但是,对于R-CSP发生的高危因素,文献中鲜有相关报告。有关CSP的治疗,治疗原则是及时终止妊娠、去除病灶、减少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国内外尚无统一的CSP治疗常规,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是先行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UAE)可结合氨甲蝶呤(:methotrexate, MTX)药物预处理,然后行腹部超声监视下刮宫术(dilatation and curettage, D&C)。该治疗手段在临床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对经UAE预处理后的CSP患者,实施宫腔镜结合刮宫术(hysteroscopy coupled with curettage, H/S+D&C)也被认为是一项非常看好的治疗手段,其直视和微创的特征被认为是D&C无可比拟的优点。但是,目前缺乏对这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真正优劣的比较研究报告。有关孕囊异位种植于子宫剖宫产切口瘢痕处的机理,目前也不清楚。我们假设:CSP患者的瘢痕处子宫内膜局部,相对于同一个体非癜痕处子宫内膜或其它个体(未发生CSP)的瘢痕处子宫内膜,其子宫内膜局部容受性改变,存在利于胚胎着床或植入的组织结构或生物分子等微环境,介导受精卵定位、黏附和侵入瘢痕处子宫内膜全过程,从而发生CSP。整合素β3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良好标志物,是介导胚胎着床主要的细胞因子,文献报告相关表达的消长与输卵管妊娠发生有关,可用于CSP患者瘢痕局部内膜容受性改变的评估指标。针对CSP的这些临床问题和研究现状,我们从R-CSP的发病危险因素、CSP的治疗方法、CSP的发生基础机制出发,结合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基础研究,对CSP的预防和早期识别、最佳治疗方法的探索、内膜容受性改变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我们设计了如下三方面的研究:1、R-CSP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2、CSP患者刮宫术和宫腔镜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3、CSP患者子宫瘢痕处局部蜕膜组织整合素β3及LIF表达改变的研究。期望能为CSP的发生和防治提供启示,有助于减少CSP发生,保护再生育女性健康。第一部分复发性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目的:探讨复发性剖官产瘢痕妊娠(R-CSP)的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诊断和处理R-CSP,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7.01-2013.01收治住院的21例R-CSP患者和同期42例单次CSP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这63例CSP患者第一次CSP时的临床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孕龄,孕次,流产次数,异位妊娠次数;剖宫产次数,剖宫产手术时机(产程中/产程前)和手术医院级别(大学教学医院/基层医院),剖宫产和CSP发生的间隔时间;初次CSP症状,子宫下段厚度,超声孕囊直径和生长方向,胚胎有无心搏;初次CSP的治疗方法、手术出血量等。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的差异显着性检验,双侧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R-CSP的危险因素有:①在基层医院的剖宫产手术史(OR=4.75,P=0.04);②初次CSP时子宫下段菲薄(≤5mm)(OR=7.10,P=0.04);③初次CSP时孕囊突向膀胱反折腹膜(OR=6.25,P=0.02);④初次CSP时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下腹痛症状(OR=3.52,P=0.03);⑤初次CSP时较早期(≤56天)终止妊娠(OR=5.85,P=0.02)。结论:1.在基层医院的剖宫产史、子宫下段菲薄(≤5mm)的初次CSP、外生型初次CSP、有阴道流血或下腹痛的初次CSP、较早期(≤56天)终止妊娠的初次CSP是R-CSP的危险因素;2.临床医师对该类妇女要意识到R-CSP高发的可能性,强化相关预防和监测,避免灾难性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部分刮宫术及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中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在临床相对较常见的孕囊型CSP患者在子宫动脉栓塞(UAE)预处理后,二种手术方式(传统的腹部超声监视下刮宫术—D&C和新兴的宫腔镜结合刮宫术——H/S+D&C)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8.2-2013.01收治住院,需手术治疗的孕囊型CSP患者66例。先予UAE预处理,24小时后33例患者随机实施腹部超声监视下刮宫术(D&C组);另33例患者随机实施官腔镜结合刮宫手术治疗(H/S+D&C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结局。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的差异显着性检验,双侧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成功率:D&C组>H/S+D&C组(100.00%vs.90.91%,P=0.237);术后第一天血p-HCG降幅:D&C组>H/S+D&C组(74.53±12.60vs.74.27±11.51%,P=0.929);手术并发症:D&C组<H/S+D&C组(3.03vs.12.12%,P=0.334);术中出血量:D&C组<H/S+D&C组[20.00(5-100) vs.20.00(5-1500)ml,P=0.588];子宫切除例数:D&C组<H/S+D&C组(0vs.1,P=1.000);术后住院天数:D&C组<H/S+D&C组(4.79±2.09vs.4.85±3.93天,P=0.938):住院费用:D&C组<H/S+D&C组(11186.53±1527.20vs.12576.01±2697.56元人民币,P=0.012);术后阴道流血天数:D&C组<H/S+D&C组[8(3-60)vs.10(2-60)天,P=0.465];术后血p-hCG降至正常天数:D&C组<H/S+D&C组(30.15±9.55vs.34.18±14.12天,P=0.179);总住院天数:D&C组>H/S+D&C组(7.97±2.49vs.7.61±3.81天,P=0.648);术后局部CSP包块消失天数:D&C组>H/S+D&C组[60(14-92)vs.60(0-91)天,P=0.506]。在2个正面(反映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指标(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第一天血β-hCG降幅)D&C组>H/S+D&C组,但是差异在统计学上皆无显着性(P>0.05)。另在9个负面评估指标中,有7个负面指标(指手术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例数、术后阴道流血天数、术后血p-hCG降至正常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D&C组<H/S+D&C组,其中住院费用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显着性(P<0.05)。另2个负面指标(指总住院天数和术后局部CSP包块消失天数)D&C组>H/S+D&C组,但是差异在统计学上皆无显着性(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孕囊型CSP患者在经UAE预处理后:1.实施D&C或H/S+D&C,皆能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收益;2.H/S+D&C相对D&C未显示额外的益处和更好的预后,而存在额外的风险和费用:3.H/S+D&C相对D&C可能存在过度干预;4.超声监视下D&C是可行的,但有一定盲目性,无法同时检查处理宫腔内可能合并的病变。第三部分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妇女蜕膜组织整合素β3及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目的:探讨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妇女蜕膜组织中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标记物——整合素β3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的变化,以揭示CSP发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机制。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13.10-2014.09收治住院的CSP患者终止妊娠时手术标本(剖宫产瘢痕处蜕膜组织和宫腔蜕膜组织)共20例(CSP-瘢痕组和CSP-宫腔组)。另收集有剖宫产术史正常宫内早孕者(非CSP)的人工流产手术标本(剖宫产瘢痕处蜕膜组织和宫腔蜕膜组织)共20例(宫内早孕-瘢痕组和宫内早孕-宫腔组)。运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技术标记两组不同部位(瘢痕处和宫腔,下同)子宫蜕膜组织石蜡切片中整合素β3及LIF,半定量分析这2个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标记物在两组剖宫产瘢痕处及官腔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用SPSS17.0统计软件比较分析两组差异,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结果:1.整合素β3表达定位:在两组不同部位蜕膜组织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子宫蜕膜宫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胞膜和胞浆,胞核未见表达,而间质细胞仅极微量表达。2.CSP-瘢痕组蜕膜的整合素β3表达量(13.35±1.18/5HPF):>CSP-宫腔组(9.90±2.10/5HPF,t=6.402,p=0.000),也>宫内早孕-瘢痕组(8.10±1.71/5HPF, t=11.278,p=0.000);与宫内早孕-宫腔组(13.45±1.05/5HPF)无统计学差异(t=-0.283,p=0.779)。3.LIF表达定位:在两组不同部位蜕膜组织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子蜕膜宫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胞膜和胞浆,胞核末见表达,而间质细胞少量表达。4.CSP-瘢痕组蜕膜的LIF表达量(7.75±1.80/5HPF):>CSP-宫腔组(5.25±0.55/5HPF,t=5.932, p=0.000),也>宫内早孕-瘢痕组(6.65±1.50/5HPF,t=2.100,p=0.042);但是,<宫内早孕-宫腔组(10.00±1.97/5HPF,t=-3.746,p=0.001)。5.CSP患者瘢痕局部蜕膜组织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标记物——整合素β3和LIF的表达,相对于同一个体宫腔蜕膜组织和非CSP患者的瘢痕处蜕膜组织,有明显上调。结论:1.剖宫产瘢痕处蜕膜组织中整合素β3及LIF可能在CS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2.剖宫产瘢痕处蜕膜组织中整合素β3及LIF的增高可能和胚胎着床于瘢痕处并发生CSP有关;3.CSP的发生可能和剖宫产瘢痕局部子宫内膜容受性状态有利于胚胎着床有

李颖[2](2014)在《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新进展》文中认为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子宫肌瘤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众所周知,它严重危害着广大妇女同胞的身心健康,而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目前就有症状的肌瘤患者而言,手术治疗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子宫切除术、肌瘤剔除术以及腔镜辅助下的微创疗法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当然,在临床工作中,应当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治疗方案,人性化、个体化的施治是我们的工作宗旨。

黄志欣[3](2014)在《阴道成形术在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一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的临床研究中文摘要目的:分析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的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的管理,评估其可行性、有效性、实用性,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1月至2014年6月对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进行了创新及改良,完成手术470例,其中治疗先天性无阴道综合征(Mayer-Rokitansky-Kiister-Hauser syndrome, MRKH)457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12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1例。评价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及中转开腹发生率等)及手术效果(术后人工阴道形态组织学、性功能、性心理及阴道微生态等)。结果:1、手术情况分析: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470例,手术时间35-105min,平均56.5±11.6min。术中出血量5-90mL,平均17.8±12.6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30h,平均14.6±7.9h。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5%(12/470),中转开腹率0.43%(2/470)。2、手术效果观察:术后随诊395例,随诊率84.04%(395/470),失访率15.96%(75/470)。术后1月、6月、12月回访一次,以后每1-2年随访一次,随访时间2月-6年。(1)人工阴道组织形态学检查:术后人工阴道逐渐由前庭黏膜移行覆盖,术后3月阴道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人工阴道柔软、湿润、有弹性,可见阴道皱襞,分泌物为少量乳白色水样液或黏液,无异味,形态与正常阴道黏膜相似。术后随访人工阴道6-12cm,平均8.4±0.8cm,宽1-3cm,阴道外口狭窄4例,将人工阴道长度>7cm,可容2指视为解剖学成功,则人工阴道解剖成功率96.45%(381/395)。(2)性功能及性心理评价:用女性性功能调查表(the 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及修正性窘迫等级评分(The female sexual distress scale-revised,FSDS-R)评估术后患者性功能及性心理,FSFI>24视为人工阴道功能学成功,FSDS-R>11视为性窘迫。术后患者FSFI评分(27.7+3.9)与对照组(28.1±2.9)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有性生活患者324例,人工阴道功能学成功率84.57%(274/324)。术后修正性窘迫等级评分(The Female Sexual Distress Scale-Revised,FSDS-R)(18.7±11.9)与对照组(6.7+3.3)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性窘迫占36.42%(118/470)与对照组24.00%(12/50)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FSFI与FSDS-R;呈负相关(rs=-0.32,P<0.05)(3)人工阴道微生态评估:术后患者人工阴道分泌物优势菌为乳杆菌的占58.73%(74/126)、菌群多样性Ⅱ-Ⅲ级的占57.14%(72/126)及pH值≤4.5的占65.08%(82/126),和对照组的优势菌占78.00%(39/50)、菌群多样性Ⅱ-Ⅲ级的占92.00%(46/50)及pH值≤4.5的占76.00%(38/50)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人工阴道微生态失调率43.65%(55/126)和对照组28.00%(14/50)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是治疗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的有效方法之一。2、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转开腹率低,手术安全可行。3、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手术简单,需时短,出血少,手术适应症范围扩大,术后恢复快,患者不用长期带模,易被患者及医务人员接受,实用性强。4、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手术效果好,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性窘迫及阴道微生态失调。为达术后人工阴道解剖、功能、性心理上的更好效果需多学科综合治疗。论文二阴道成形术在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估中文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术式阴道成形术在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和价值,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阴道重建手术提供合理参考。方法:1、200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患者747例,回顾性分析其疾病分类及构成比情况。2、实施阴道成形术661例,分析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阴道成形术的中转开腹率等)及手术效果(人工阴道解剖学及功能学成功率),评价不同术式阴道成形术在阴道发育不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其中腹腔镜前庭黏膜提拉式阴道成形术无需造穴;其它手术方式均在阴道造穴后应用不同覆盖物完成阴道再造: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Ⅰ式应用腹膜推进棒下推腹膜至人工阴道外口覆盖人工阴道;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Ⅱ式应用自行研制的阴道扩张棒完成人工阴道造穴后,腔镜下缝合腹膜缘再下拉至阴道外口与前庭黏膜缘对应缝合;回肠及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分别取回盲部16-18cm带血管蒂的回肠及乙状结肠远端20cm带血管蒂的结肠段作移植物;生物补片阴道成形术将组织补片缝制成桶状置入人造穴道内。结果:1、临床资料:收治的747例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患者中MRKH最多见93.44%(698/747),其中合并泌尿系统,骨骼系统等畸形共7.74%(54/698)。其次为AIS2.68%(20/747),阴道闭锁(vaginal atresia)1.87%(14/747),阴道膈膜1.47%(11/747),CAH及染色体异常少见,共0.54%(4/747)。2、手术分类:完成阴道成形术661例,手术包括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Ⅰ式21.33%(141/661),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Ⅱ式71.10%(470/661),腹腔镜前庭黏膜提拉式阴道成形术2.42%(16/661),免气腹腹腔镜回肠阴道成形术2.72%(18/661),开腹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1.97%(13/661),开腹回肠阴道成形术0.30%(2/661),生物补片阴道成形术0.15%(1/661)。其中腹腔镜阴道成形术97.73%(646/661),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92.43%(611/661)。3、不同术式阴道成形术手术情况分析: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Ⅰ式141例:手术时间55-135min,平均82.8+15.6min。术中出血量10-85mL,平均19.2±13.1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4-30h,平均15.2±8.1h。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26%(6/141)。中转开腹率2.13%(3/141)。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Ⅱ式470例:手术时间35-105min,平均56.5±11.6min。术中出血量5-90mmL,平均17.8±12.6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30h,平均14.6±7.9h。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5%(12/470)。中转开腹手术率0.43%(2/470)。腹腔镜前庭黏膜提拉式阴道成形术16例:手术时间25-70mmin,平均32.1±7.3min。术中出血量5-15mL,平均7.1±4.2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4-28h,平均13.6±5.1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2/16)。无中转开腹手术。免气腹腹腔镜回肠阴道成形术18例:手术时间125-220min,平均181.3±20.1min。术中出血量25-80mL,平均55.6±20.0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42h,平均30.5±18.1h。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经腹回肠阴道成形术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60min和185min。术中出血量90mL和1OO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5h和30h。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经腹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13例:手术时间150-235min,平均193.1±27.3min。术中出血量50-145mL,平均85.2±37.6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2-48h,平均38.5±12.1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69%(1/13)。阴道闭锁生物补片阴道成形术1例:手术时间95分钟,术中出血量45mL,肛门排气时间18h,无术中术后并发症。4、不同术式阴道成形术手术效果观察:术后随诊557例,随诊率84.27%(557/661),失访率15.73%(104/661)。术后1月、6月、12月回访一次,以后每1-2年随访一次,随访时间2月-11年。随访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Ⅰ式118例:人工阴道长6-10cm,平均8.1±1.6cm,宽1-3cm,阴道外口狭窄2例,解剖学成功率88.98%(105/118);FSFI26.5+2.1,功能学成功率83.67%(82/98)。随访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Ⅱ式395例:人工阴道长6-12cm,平均8.4±0.8cm,宽1-3cm,阴道外口狭窄4例,解剖学成功率96.45%(381/395);FSFI27.7+3.9,功能学成功率84.57%(274/324)。随访腹腔镜前庭黏膜提拉式阴道成形术15例:人工阴道长6-12cm,平均7.9±0.6cm,宽2-3cm,解剖学成功率93.33%(14/15);FSFI27.2Ⅰ1.8,功能学成功率92.86%(13/14)随访免气腹腹腔镜回肠阴道成形术14例,人工阴道长7-12cm,平均8.9+0.7cm,宽1-3cm,阴道外口狭窄1例,解剖学成功率78.57%(11/14);FSFI25.9+2.8,功能学成功率83.33%(10/12)。随访经腹回肠阴道成形术2例:1例人工阴道长6cm且阴道口狭窄,无性生活;1例8cm,术后性生活满意,FSFI26.6。随访经腹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12例:人工阴道长7-13cm,平均9.1±1.2cm,宽2-3cm,解剖学成功率91.67%(11/12);FSFI26.0±1.6,功能学成功率81.82%(9/11)。随访阴道闭锁生物补片阴道成形术1例:患者年龄12岁,术后月经正常,人工阴道深8cm。各组阴道成形术后阴道长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术后FSFI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28.1±2.9)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的患者中,MRKH最多,其次为AIS。2、腹腔镜下完成阴道成形术已成为治疗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的主要方法之一。3、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Ⅱ式手术技巧的改进扩大了手术适应症范围,手术效果满足性生活要求,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4、腹腔镜前庭黏膜提拉式阴道成形术因较差的依从性和对外阴解剖结构的高选择性限制其适应症及推广应用。5、肠道阴道成形术不宜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其它手术方法不合适或失败时,可选择腹腔镜回肠阴道成形术。6、选择合适的适应症,不同术式阴道成形术均安全可行,并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自身的解剖特点、心理因素及医生的职业技能、治疗经验等因素,提倡多学科个体化的治疗。

贾佳[4](2014)在《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机制及有效性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宫颈癌现有的治疗方式已经比较成熟,然而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患者的生育能力或正常组织器官的功能。近年来,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逐渐出现年轻化趋势,而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愿望更为迫切。因此,寻求更多可抑制或杀伤肿瘤,同时减少创伤的治疗手段成为目前宫颈癌治疗的研究热点。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s, PEF)的出现备受生物医学领域学者的关注。前期研究表明,当微秒级和纳秒级脉冲电场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可以产生协同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甚至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为肿瘤应用脉冲电场治疗奠定了基础。然而,微秒级和纳秒级的脉冲电场在治疗肿瘤时,需通过电极针为载体才能达到治疗部位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脉冲电场在临床的应用。如果脉冲电场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能无创引导进入患者体内,那么脉冲电场在临床的应用才能更为广泛和可行。因此,具有穿透性及靶向性的皮秒脉冲电场(Pic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s,psPEF)本课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2123)资助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国内外关于psPEF治疗肿瘤的相关研究较少。根据脉冲电场对细胞作用的窗口效应及微秒脉冲的电穿孔效应和纳秒脉冲的细胞内处理效应,从理论上讲,脉宽较低的皮秒级脉冲电场对细胞的主要作用应该在细胞器水平,而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与细胞凋亡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皮秒脉冲电场还具有以下优点: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在传播过程中保持输入脉冲的冲激特性、在靶点区域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匹配超宽带冲激脉冲辐射天线(Impulse radiating antenna,IRA)所产生的皮秒脉冲电场可以向指定的范围传输能量,将脉冲电磁波汇聚于目标组织,甚至可以使靶点组织发生坏死。在传播过程中IRA的辐射能量在空间、时间上都很集中。如果能够利用IRA将皮秒脉冲电场输送进入肿瘤组织,便有可能实现肿瘤的无创治疗。本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皮秒脉冲电场可诱发Hela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活化caspases(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s,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类)依赖的细胞凋亡途径而诱导Hela细胞凋亡,而体内肿瘤细胞的活动受神经、体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细胞学研究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皮秒脉冲电场对宫颈癌模型动物在体肿瘤的治疗机制是否同样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观察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对于其临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构建裸鼠宫颈癌动物模型作为在体实验的研究对象,以前期细胞实验为基础,对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机制及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初步研究,目的是为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及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提供较为直接的依据。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诱导凋亡机制的研究第一节裸鼠宫颈癌动物模型的构建目的:构建裸鼠宫颈癌荷瘤动物模型。方法:将制备好的Hela细胞悬液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每鼠0.2ml。1周后可扪及皮下结节,大约需2周待肿瘤最大直径约0.5-0.8cm时,取肿瘤组织作移植瘤模型,约2周移植瘤直径达1.0cm左右。将成功移植肿瘤的荷瘤小鼠按实验设计要求分为对照组、治疗组。结果:成功建立人宫颈癌荷瘤动物模型。第二节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适宜参数的筛选目的:研究并筛选psPEF治疗宫颈癌荷瘤动物模型的适宜参数。方法:根据前期细胞实验结果及预实验结果设定参数并分为三个不同电压作用的实验组(50kV组,60kV组,70kV组),固定参数为:脉冲个数2000个,脉宽800ps,频率3Hz。使用镊型电极无创传导皮秒脉冲电场治疗荷瘤动物模型,脉冲电场治疗后24h处死动物,取肿瘤组织,采用TTC染色法染色肿瘤组织,测量并计算坏死肿瘤组织体积。根据统计结果筛选适宜的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皮秒脉冲电场参数。结果:皮秒脉冲电场治疗荷瘤动物模型肿瘤组织后,通过TTC染色法,可观察到随着电压的增高,肿瘤组织呈苍白色的区域逐渐增大。统计结果表明各电压组坏死组织长径、宽径均无统计学差异;50kV组与60kV组坏死组织的厚度无差异;50kV组与70kV组坏死组织的厚度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坏死组织体积相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后,随着电压增高,肿瘤组织的坏死程度逐渐加重。因此,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适宜参数为:脉冲个数2000个、脉宽800ps、频率3Hz、电压70kV。第三节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诱导凋亡机制的研究目的:观察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诱导凋亡效应,初步探讨其诱导凋亡的机理。方法:将宫颈癌动物模型分为四个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脉冲治疗后6h组、脉冲治疗后12h组、脉冲治疗后24h组),固定参数为:脉冲个数2000个,脉宽800ps,电压70kV,频率3Hz。使用镊型电极无创传导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应用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肿瘤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TUNEL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线粒体的跨膜电位变化;采用caspase-3,caspase-8,caspase-9,caspase-12活性测定试剂盒分别测定caspase-3,caspase-8,caspase-9,caspase-12的活性。结果:组织细胞形态学结果显示对照组肿瘤组织无明显细胞坏死,而治疗组均有细胞坏死,且随治疗后时间的延长坏死程度逐渐加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肿瘤细胞表现出轻微的线粒体肿胀,而治疗后6h组肿瘤细胞出现早期凝固性坏死,治疗后12h组出现显着的凝固性坏死和多个凋亡小体,治疗后24h组出现更为显着的凝固性坏死和少量凋亡小体。TUNEL检测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的肿瘤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1),治疗后12h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其他治疗组(P<0.01),治疗后6h组与治疗后24h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线粒体跨膜电位的结果表明,从对照组到治疗后6h组、治疗后12h组,红色荧光逐渐减弱,绿色荧光逐渐增强,但是治疗后24h组两种荧光均明显减弱。试剂盒测定caspase-3,caspase-8,caspase-9,caspase-12活性结果显示,治疗组caspase-3和caspase-12的活性升高,各组caspase-3与caspase-12活性结果趋势相似,均为治疗后12h组>治疗后24h组>治疗后6h组=对照组,各组caspase-8和caspase-9活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sPEF可使用镊型电极引导至宫颈癌动物模型的肿瘤部位,杀伤肿瘤细胞,在此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及内质网应激途径激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了作用。第二部分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目的:观察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后肿瘤体积的变化、相对肿瘤增殖率及生存曲线。方法:将宫颈癌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皮秒脉冲电场的参数为:脉冲个数2000个,脉宽800ps,频率3Hz,电压:70kV。使用镊型电极无创传导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观察裸鼠精神状态及肿瘤组织的生长情况。每3天测量1次裸鼠的肿瘤体积。根据肿瘤体积测量的结果计算相对肿瘤增殖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动物模型在同等条件下饲养,自然生存并记录死亡时间,制作生存曲线。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肿瘤最早分别于第24天,第58天发生破溃。治疗组肿瘤体积在治疗后3天、6天、9天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差异,12天以后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相对肿瘤增殖率在治疗后3天、6天、9天分别为76.87%、71%、68.87%。生存时间观察显示对照组为(41-92)天,治疗组为(70-118)天。两组荷瘤动物的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提示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肿瘤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但远期抑制效应不明显。第三部分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安全性研究第一节皮秒脉冲电场对宫颈癌动物模型肿瘤周围组织的影响目的:观察皮秒脉冲电场对宫颈癌动物模型肿瘤周围正常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影响。方法:将宫颈癌动物模型分为四个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脉冲治疗后6h组、脉冲治疗后12h组、脉冲治疗后24h组),固定参数为:脉冲个数2000个,脉宽800ps,电压70kV,频率3Hz。使用镊型电极无创传导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取电极接触部位的动物皮肤及皮下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动物模型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超微结构,用DNAladder观察有无凋亡现象。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及治疗组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均无明显坏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及治疗组电极接触部位的皮肤表皮和真皮层结构均无破坏,未见坏死。治疗后6h组表皮纤维细胞结构正常,基底细胞线粒体轻度肿胀,血管内皮细胞正常。治疗后12h组表皮纤维细胞正常,胞膜、核膜完整,细胞内线粒体肿胀。治疗后24h组表皮结构正常,多泡脂肪细胞结构完整,血管结构正常,内皮细胞未见肿胀。对照组及治疗组未见DNAladder条带。结论: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后脉冲传导所经过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未见细胞凋亡、损伤与坏死。第二节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对宫颈癌动物模型重要脏器的影响目的:观察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对宫颈癌动物模型重要脏器的影响。方法:将宫颈癌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脉冲参数为:脉冲个数2000,脉宽800ps,频率3Hz,电压70kV。使用镊型电极无创传导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脉冲治疗后24h,采血并取裸鼠的心脏、肝脏、肾脏。分别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试剂盒、谷丙转氨酶(GPT)测定试剂盒、谷草转氨酶(GOT)测定试剂盒、尿素氮(BUN)测定试剂盒测定心脏、肝脏及肾脏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脉冲治疗后荷瘤动物心脏、肝脏及肾脏的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皮秒脉冲电场治疗组宫颈癌动物模型的心功能血清学指标LDH,肝功能血清学指标GOT和GPT及肾功能血清学指标BUN活性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显示治疗组荷瘤动物模型的心脏、肝脏、肾脏的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正常。结论: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后,裸鼠的心脏、肝脏、肾脏的功能及形态无明显改变,提示皮秒脉冲电场对裸鼠宫颈癌动物模型的重要脏器无影响。

廖岩梅[5](2010)在《剖宫产术对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文中认为 本研究探讨两种不同切口剖宫产对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对有新式剖宫产术史与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史而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开腹时间、粘连程度以及术后排气时间作一比较,现报告如下。

周原,周长银,郭香云[6](2010)在《微创开腹手术在妇科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创开腹手术在各种妇科良性肿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029例妇科微创小开腹手术中,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237例,异位妊娠353例,子宫切除327例,子宫肌瘤挖除112例。结果 1029例无1例脏器损伤,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刀口均甲级愈合。结论妇科微创开腹手术是一种安全、经济、容易掌握的妇科开腹手术方法之一。

李柳[7](2010)在《腹式及阴式子宫切除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临床对照分析》文中认为子宫切除术(hysterectomy)是妇科手术中的一个基本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概念被广泛接受,微创手术的理念被引入妇科领域,符合微创原则的TVH重新得到国内妇科医师的重视。有关经腹部及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的文献报道很多,以往研究多局限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方面,本文将行经腹部和经阴道子宫切除手术的150例患者分为两组,通过观察这两组患者的术后早期应激性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学部分指标的变化,探讨两种术式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为经阴道子宫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微创性及优越性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我们对有全子宫切除手术指征的150例患者,选择行经阴道和经腹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各7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两组在年龄、病史、分娩方式、病种及手术史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术前常规进行心理护理及常规妇科检查、化验检查及超声检查,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术者为手术技巧娴熟者,两组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阴道和经腹子宫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均按标准方法顺利成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连续3天体温。分别于每日6:00、10:00、14:00和18:00时,测量腋下温度并记录每天最高体温;记录术前肠蠕动情况及术后肠蠕动完全恢复时间,即手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化验检查术前、术后24小时外周血血常规,比较血常规中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rophil ratio, NGR),以及术前24小时、术后48小时血清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IL-6)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种术式术后的最高平均体温变化(即手术后3日内每日最高体温的平均值)、肠蠕动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C-RP和IL-6的变化特点。结果为阴式组的术后最高平均体温≥37.5℃的患者人数明显低于腹式组(P<0.05);两组间术前患者肠蠕动无差异,阴式组的术后48小时后肠蠕动完全恢复的患者明显少于腹式组(P<0.05);比较腹式组及阴式组术后24小时WBC计数,阴式组术后24小时WBC计数升高超出正常值(>10.0×109/L)的患者人数明显低于腹式组(P<0.05);比较两组术后24小时中性粒细胞数(neutrophil ratio, NGR)计数,腹式组比阴式组升高超过正常值(70%)的人数更多(P<0.05)。两组术后48小时的血清血的IL-6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但腹式组术后48小时的C-RP浓度和血清血IL-6均显着高于阴式组(P<0.01)。本文的研究结果证明了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在应激反应上轻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比经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对机体组织的创伤小,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组对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对影响小,表明阴式子宫全切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较轻,故对手术后机体的恢复有利;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比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具有微创性;根据手术医生对各种术式的掌握程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要选择合适的适应证,阴式子宫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相对其它术式有一定的优越性,此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华梅,宋改让,李宗恒[8](2009)在《筋膜内全子宫切除并宫颈成形术50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筋膜内全子宫切除并宫颈成形术在妇科临床的应用。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自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以来收治的100例需行子宫切除的患者,其中50例为研究组行筋膜内全子宫切除并宫颈成形术,50例为对照组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病率、阴道残端肉芽组织、性生活满意度、阴道残端脱垂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及阴道残端脱垂也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病率、阴道残端肉芽组织、性生活满意度等项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筋膜内全子宫切除并宫颈成形术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术式。

朱卫红,姜琦,孙进[9](2009)在《改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147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 子宫切除术可分为经腹及经阴道两种途径,经腹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术式。我院自2000年开始探索小开腹子宫切除术,横切口,长度在6cm以内,为传统手术长度的1/2,并探索改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对手术步骤进行了改进,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操作常规。患者经术后3个月复查,得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因子宫良性病变有全子宫切除指征的147例患者,实施小开腹改良筋膜

朱秀梅[10](2008)在《改良腹式横切口子宫切除术6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小开腹子宫切除术6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开腹子宫切除术6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剖宫产瘢痕妊娠相关临床问题及发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复发性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CSP诊断
        2.3 治疗方法和结局
        2.4 调查内容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危险因素比较
        3.3 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刮宫术及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中的比较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安全性、临床转归和费效比指标及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妇女蜕膜组织整合素β3及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CSP组和宫内早孕组临床一般资料及比较
        3.2 两组研究对象整合整β3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差异比较
        3.3 两组研究对象LIF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差异比较
    4 讨论
        4.1 整合素β3在CSP发生机制中可能的作用
        4.2 LIF在CSP发生机制中可能的作用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子宫肌瘤保守性手术
    1.1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trans-laparoscopy myomectomy-TLM)
    1.2 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 (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TCRM)
2 子宫切除术
    2.1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
    2.2 腹壁小切口全子宫切除术
    2.3 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2.4 次全子宫切除术
3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 (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LTH)
4 其他微创疗法
    4.1 子宫动脉栓塞术 (UAE)
    4.2 射频消融术
    4.3 子宫肌瘤微波治疗

(3)阴道成形术在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1
摘要2
ABSTRACT1
ABSTRACT2
符号说明
论文一、改良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论文二、阴道成形术在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估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1
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机制及有效性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诱导凋亡机制的研究
    第一节 裸鼠宫颈癌动物模型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适宜参数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节 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诱导凋亡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有效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皮秒脉冲电场对宫颈癌动物模型肿瘤周围组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皮秒脉冲电场对宫颈癌动物模型重要脏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本课题的创新和不足
综述:宫颈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7)腹式及阴式子宫切除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临床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2.2 经腹子宫切除术
    2.3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2.4 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子宫切除术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方法
        3.2.1 术前准备
        3.2.2 麻醉
        3.2.3 术中情况
        3.2.4 比较TVH和TAH组患者术后早期应激反应及免疫学部分指标的变化
        3.2.5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TVH组与TAH组术后3日最高平均体温比较
    4.2 TVH组与TAH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比较
    4.3 TVH组与TAH组术后外周血指标WBC比较
    4.4 TVH组与TAH组术后外周血指标NGR比较
    4.5 TVH组和TAH组术后免疫学指标C-RP水平比较
    4.6 TVH组和TAH组术后免疫学指标IL-6水平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改良腹式横切口子宫切除术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改良腹式横切口的操作要点
    3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3 术后随访
讨 论

四、小开腹子宫切除术6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剖宫产瘢痕妊娠相关临床问题及发生机制研究[D]. 钱志大. 浙江大学, 2015(10)
  • [2]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新进展[J]. 李颖.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4(02)
  • [3]阴道成形术在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患者中的应用[D]. 黄志欣. 山东大学, 2014(05)
  • [4]皮秒脉冲电场治疗宫颈癌动物模型的机制及有效性安全性研究[D]. 贾佳.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3)
  • [5]剖宫产术对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J]. 廖岩梅. 中国基层医药, 2010(24)
  • [6]微创开腹手术在妇科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J]. 周原,周长银,郭香云. 医药论坛杂志, 2010(18)
  • [7]腹式及阴式子宫切除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临床对照分析[D]. 李柳. 吉林大学, 2010(10)
  • [8]筋膜内全子宫切除并宫颈成形术50例临床观察[J]. 刘华梅,宋改让,李宗恒.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09(05)
  • [9]改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147例临床分析[J]. 朱卫红,姜琦,孙进. 中国基层医药, 2009(06)
  • [10]改良腹式横切口子宫切除术60例临床分析[J]. 朱秀梅. 陕西医学杂志, 2008(10)

标签:;  ;  ;  ;  ;  

小开腹子宫切除术68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