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玉膏治疗褥疮195例

素玉膏治疗褥疮195例

一、褥疮速愈膏治疗褥疮195例(论文文献综述)

江玉[1](2011)在《古代中医外科外治方法发明创造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从发明创造的角度出发,对中医外科具有发明创造价值的外治方法进行深入发掘研究,以其中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作为研究重点,从多种外科古籍文献中提出充分的文献根据,追溯其源流,论述其演变。尤其是出现时间较早,使用频率较高,历代文献记载相对较多的外治技术方法,对其发明、发现,及发展成熟的过程进行系统整理总结,明确9种具有发明创造价值的外治技术方法。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历史学研究方法,中外医学发明创造的比较研究等方法。运用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哲学等学科知识。从历代外科古籍文献入手,研究中医外科一些主要外治技术方法的产生,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发展演进,所具有的发明创造价值,总结提炼出具有发明创造价值的外治技术方法,评价其技术方法的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研究结果:在对中医外科古籍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古代外科外治技术方法作为研究重点,尤其是一些出现时间较早,使用频率较高,历代文献记载相对较多的诊疗技术方法,对其技术方法的临床运用进行系统规范整理总结,对其中具有的发明创造价值进行深入发掘研究,并基于外科古籍文献提出充分的文献根据。特别注意各种技术方法的特点、意义及发展、成熟过程,明确其发明的确切年代及其影响,其实际应用的情况,使其发明创造价值更具说服力。同时注意一些外科发明创造理念的提出,发展、完善的演进过程,从古代中医学发明创造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医外科学的成就。回顾中医外科外治技术方法的概况;介绍古代中医外科医疗技术方法的发展历史;分析中医外科治疗技术方法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具有代表意义的外治方法,进行重点深入论述。研究结论:通过研究麻醉技术,切开引流,清创术,痔瘘疗法,火针法,外科丹药,熏洗术,灸法,敷贴法9种中医外科外治技术方法的发明发展历程,认为有充分的文献证据证明它们是中医学在世界上最早或早期发明,历代医家不断在临床上运用完善的技术方法,其技术的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特别突出,不少方法当时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或重要影响。充分揭示这些技术方法的发明创造价值,不仅是继承发扬古代中医外科治疗技术方法的重要工作,也对更好的发挥中医特色,进一步展示中医学的科学价值,提高中医外科技术方法的学术地位,科学地普及中医药有着重要意义。

何秀娟[2](2004)在《疡愈涂剂对愈合迟缓性皮肤伤口的愈合作用及局部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组织损伤与修复是目前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在临床上修复障碍主要表现为愈合迟缓性皮肤伤口(delayed healing wound, DHW),如糖尿病并发皮肤溃疡、静脉性小腿溃疡和压迫性皮肤溃疡等。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是创面愈合或组织修复的基础,没有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就不可能有创伤愈合过程的启动和完成。但是过度的炎症反应和低下的免疫应答都可导致伤口的迁延不愈。本研究在北京中医医院临床有效方剂回阳生肌膏、回阳生肌散和回阳生肌薰药捻的基础上,根据其益气温阳活血通络的组方原则,选用黄芪多糖、桂皮醛、麝香酮和川芎嗪组成中药单体复方疡愈涂剂(YYTJ),利用小鼠免疫抑制复合皮肤伤口(immunosuppressive and skin wound,ISW)模型,在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 YYTJ 对DHW 炎症阶段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结果如下:1 整体试验1.1 免疫抑制复合皮肤伤口模型的复制-阳虚型愈合迟缓性皮肤伤口 以氢化考的松处理小鼠造成免疫抑制状态,用特制打孔器在鼠背打一圆孔,采取全厚皮切除术,复制ISW模型。观察小鼠创伤前后一般状况并测定创伤后3d、7d伤口面积;创伤后1d、3d、7d 取伤口组织经 HE 和 Massson 染色观察创面的组织学变化;MTT 比色法检测模型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并用中性红比色法测定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显示:⑴使用氢化考的松 7 天后,模型组小鼠出现萎靡不振、毛色无光泽、弓背少动、反应迟钝、体重下降等现象,复合皮肤损伤后,以上症状加重,出现蜷缩畏寒等症状,中医辩证符合阳虚型创面。⑵创伤后3d单纯损伤对照组与模型组伤口面积无明显差异,7d模型组伤口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创面炎细胞浸润和新生胶原均少于对照组。⑶复合皮肤损伤前,氢化考的松能抑制ConA、LPS诱导的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p<0.01)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p<0.01),复合皮肤损伤1d和7d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p<0.01,p<0.05)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p<0.01)均受到抑制。结果提示:免疫抑制小鼠复合皮肤损伤后仍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创面愈合延迟,主要症状表现为阳虚型。1.2 疡愈涂剂对免疫抑制复合皮肤伤口小鼠创面的愈合作用及机制研究 通过测定模型组小鼠伤口面积和愈合率,HE和Massson染色观察创面的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局部TGF-β1和 CD68表达,放免法检测小鼠创面局部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观察疡愈涂剂高(1.05g/L)、中(0.53g/L)、低(0.27g/L)三个浓度对小鼠ISW的愈合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⑴用药后7d和10d与模型组相比,YYTJ 能够明显缩小小鼠创面面积(p<0.01,p<0.05),提高愈合率。⑵高浓度 YYTJ 能增加 ISW小鼠创面局部巨噬细胞的数量(p<0.01),中、低浓度组无明显差异。⑶用药后3d时YYTJ各<WP=4>II 疡愈涂剂对愈合迟缓性皮肤伤口的愈合作用及局部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浓度组 IL-1β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7d 时无明显差异,10d 时高、中浓度组明显下降(p<0.01,p<0.05)。用药后3d YYTJ各浓度组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7d和10d时无明显差异。用药后YYTJ各浓度组3d时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7d 时明显升高,10d 时YYTJ 中、低浓度组明显下降(p<0.01)。3d 时 YYTJ 低浓度组 IL-8 水平明显升高(p<0.01),7d 时各浓度组无明显差异,10d 时低浓度组明显下降(p<0.05)。⑷促进创面局部 TGF-β1表达和胶原合成。结果提示:YYTJ 通过增加创面局部巨噬细胞数量;调节创面局部炎症因子IL-1β、IL-6、IL-8 和 TNF-α水平,从而启动免疫抑制小鼠的局部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TGF-β1 表达、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来加速创面愈合。2 体外实验2.1 几种外用中药成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增殖 的影响 用MTT法检测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外用中药的有关成分对HUVE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多糖 9.75mg/L~2.5g/L 对 HUVEC 未表现出促进增殖作用;人参皂苷 Rh11.94mg/L~0.5g/L 促进 HUVEC 的增殖(p<0.05,p<0.01),增殖率为 33.33%~111.11%;人参皂苷Rg1 31mg/L抑制细胞增殖(p<0.05),抑制率为38.53%;鹿茸多肽1mg/L~0.5g/L明显促进HUVEC 的增殖,以10mg/L 作用最明显(p<0.01),增殖率为55.56%~133.33%;桂皮醛2g/L 促进 HUVEC 的增殖(p<0.05),增殖率为 26.62%;麝香酮 1g/L 明显抑制 HUVEC 的增殖(p<0.01),抑制率为55.56%;乳香水提物(生药)0.5kg/L~2.5kg/L明显抑制HUVEC的增殖(p<0.01),抑制增殖率为35.56%~55.56%;川芎嗪0.125g/L~0.5g/L明显抑制HUVEC的增殖(p<0.01),抑制率为 8.22%~17.22%。结果提示:益气温阳药物人参(Rh1)、鹿茸(鹿茸多肽)、肉桂(桂皮醛)促进HUVEC增殖;通络活血药物麝香(麝香酮)、乳香(乳香水提物)、川芎(川芎嗪)抑制HUVEC增殖。2.2 疡愈涂剂对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影响的分子机制 用MTT法检测YYTJ对HUVEC活力的影响,用台盼蓝计数法检测YYTJ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YYTJ在132.5 ug/ml以下浓度时对HUVEC 和PMN活力无影响(P>0.05)

刘占平[3](2001)在《褥疮速愈膏治疗褥疮195例》文中指出

二、褥疮速愈膏治疗褥疮19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褥疮速愈膏治疗褥疮19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中医外科外治方法发明创造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古代中医外科治疗方法的特点
        1.1.1 外治方法众多,具内治之理
        1.1.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1.3 载体形象丰富(实物、图例)
    1.2 古代中医外科外治方法的发展历史
        1.2.1 先秦时期
        1.2.2 秦汉时期
        1.2.3 魏晋南北朝
        1.2.4 隋唐时期
        1.2.5 宋金元时期
        1.2.6 明代
        1.2.7 清代
2 中医外科外治法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医史文献有关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2.1.1 立足文献,继承为主
        2.1.2 系统研究,发展创新
    2.2 中医外科外治法的临床运用研究
3 从发明创造角度研究的新认识
    3.1 发明创造的概念和方法
    3.2 发明创造价值的评估
    3.3 从发明创造评价角度进行研究
4 具有发明创造价值的古代
    4.1 手术方法及麻醉技术
        4.1.1 麻醉技术
        4.1.1.1 古代麻醉术发明于汉代
        4.1.1.2 晋唐时期的发展
        4.1.1.3 宋金元时期的深入研究
        4.1.1.4 麻醉技术的发明创造价值
        4.1.2 清创术
        4.1.2.1 先秦及汉代有关清创的认识和措施
        4.1.2.2 魏晋隋唐时期清创术的创新和发明
        4.1.2.3 宋元明清时期对清创的总结完善
        4.1.2.4 清创术的发明创造价值
        4.1.3 切开引流术
        4.1.3.1 早期砭刺切开排脓
        4.1.3.2 魏晋南北朝铍针火刺引流
        4.1.3.3 唐代针刀并用,竹筒吸脓
        4.1.3.4 宋金元时期药捻引流
        4.1.3.5 明清时期方法的成熟
        4.1.3.6 切开引流术的发明创造价值
        4.1.4 痔瘘治疗术
        4.1.4.1 割除法
        4.1.4.2 结扎法
        4.1.4.3 枯痔疗法
        4.1.4.4 痔瘘治疗术的发明创造价值
        4.1.5.火针疗法
        4.1.5.1 萌芽阶段
        4.1.5.2 发展阶段
        4.1.5.3 成熟阶段
        4.1.5.4 火针疗法的发明创造价值
    4.2 非手术方法
        4.2.1 熏洗疗法
        4.2.1.1 历史沿革
        4.2.1.2 作用机理研究
        4.2.1.3 熏洗疗法的发明创造价值
        4.2.2 外科丹药
        4.2.2.1 丹药早期外用记载
        4.2.2.2 汉代炼丹术
        4.2.2.3 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炼丹术及丹方的医用
        4.2.2.4 明清丹药外用进入成熟期
        4.2.2.5 升丹、降丹的配制烧炼方法和临床应用
        4.2.2.6 疼痛等副作用的处理
        4.2.2.7 外科丹药的发明创造价值
        4.2.3 灸法
        4.2.3.1 起源于远古
        4.2.3.2 形成于秦汉
        4.2.3.3 发展于晋唐宋
        4.2.3.4 成熟于明代
        4.2.3.5 渐衰于清末
        4.2.3.6 外科灸疗法的发明创造价值
        4.2.4 敷贴法
        4.2.4.1 文献记载
        4.2.4.2 敷贴法的发明创造价值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疡愈涂剂对愈合迟缓性皮肤伤口的愈合作用及局部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疮疡理论沿革及研究进展
    综述二 现代医学关于组织修复中免疫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下篇 实验研究
    前 言
    第一部分 免疫抑制复合皮肤伤口小鼠模型的复制
    第二部分 疡愈涂剂对免疫抑制复合皮肤伤口小鼠创面的愈合作用及机制研究
        实验一 疡愈涂剂对免疫抑制复合皮肤伤口小鼠创面的愈合作用
        实验二 疡愈涂剂对免疫抑制复合皮肤伤口小鼠创面CD68表达的影响
        实验三 疡愈涂剂对免疫抑制复合皮肤伤口小鼠创面IL-1β、IL-6、IL-8 和TNF-α水平的影响
    第三部分 疡愈涂剂及其组分对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
        实验一 几种外用中药成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实验二 疡愈涂剂对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影响的分子机制
        实验三 疡愈涂剂各组分对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影响的分子机制
结 语
致 谢
个人简历
附 图

四、褥疮速愈膏治疗褥疮19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中医外科外治方法发明创造价值的研究[D]. 江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2]疡愈涂剂对愈合迟缓性皮肤伤口的愈合作用及局部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何秀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3]褥疮速愈膏治疗褥疮195例[J]. 刘占平. 河南中医, 2001(06)

标签:;  ;  ;  ;  

素玉膏治疗褥疮19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