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智能型腔流量计电路设计

一体化智能型腔流量计电路设计

一、一体化智能空腔流量计的电路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黄汉生[1](2022)在《一种简易蒸渗测坑地下供排水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蒸渗测坑现有的地下自动供排水装置水量的计算是采用单次水量固定,用计数器采集电磁阀动作次数,然后计算总水量,该方法忽略了供排水柱(有机玻璃材料)内径沿高度方向的差异,以及水柱内水位波动对水位保持器的影响所带来的误差,同时自动控制的电器元件安装在地下,影响使用寿命,造成前期投入较大、维修费用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现有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用高精度流量仪表直接测量进入平水箱的水量,用水力自动控制方法维持蒸渗测坑水位在一定区间波动,该装置可以完成现有装置所有功能。用模拟蒸发实验对两种装置的供水精度进行比较,实验表明,改进装置供水量的测量精度接近或优于现有装置,初步估算前期投入可节省投资20%~30%,且运行维护简单。

胡爱君[2](2021)在《三维叉指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不断革新的半导体工艺促使传统传感器不断向着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发展,其中,对电容式微型气体/湿度传感器的研究也在MEMS技术和CMOS技术的带动下不断进步。本论文将聚焦于影响电容型微湿度传感器湿敏性能的敏感结构,针对目前存在的响应恢复时间长、制备工艺复杂等缺点,开展三维微结构设计与加工、传感器敏感薄膜制备及湿敏特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设计了四种电容式化学传感器的新结构。(1)穿孔平板电容式:针对之前平板电容式传感器响应慢的问题,在上、下平板电极上均设计了气孔,并结合微型气室的一体化封装形成强制对流而加快响应。(2)三维叉指电容式和(3)三维方螺旋电容式:针对平面电极结构中一半的电力线穿过基板而无法为敏感膜利用的问题,设计增高的电极结构来减少电力线的损失,从而提高器件的灵敏度。(4)悬浮三维叉指电容式:是在三维叉指电容式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改进,通过将电极结构与基板分离,以便分析物能从两面进入敏感薄膜,从而加快响应速度。三维叉指电容式和三维方螺旋电容式两种微结构,采用平面电极电镀增厚的方法进行了制备,并研究了光刻、蒸镀及电镀工艺的优化实验条件,最终成功实现了不同铜镀层厚度的三维叉指微结构,然而三维方螺旋微结构由于电流密度不均匀而没有制备成功。悬浮型三维叉指微结构采用深硅刻蚀与键合相结合的制备方法,并通过优化的工艺流程成功制备了不同叉指间距的悬浮型三维叉指微结构。穿孔平板电容式微结构设计了表面硅工艺和体硅工艺结合的工艺流程,但由于代工单位工艺不全而没有开展。完成MEMS加工的(2)和(4)两种微结构,其实质是侧立的平板电容器,为在两平板间的狭缝内涂覆敏感薄膜,尝试了利用微细结构的毛细作用力将滴涂在狭缝上的溶液吸入成膜的敏感薄膜制备新方法,湿敏材料选用高分子材料壳聚糖。湿敏测试结果表明,三维叉指湿度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其相对偏差在1%左右,其平均响应时间为33s至40s,恢复时间为11s至20s,具有较快的响应恢复速度。实验过程中还发现,悬浮型三维叉指湿度传感器的灵敏度会随着滴涂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尽管每次的滴涂量远大于狭缝的容积,但金相显微镜观察到在最大滴涂量15μL时,敏感溶液固化后会在叉指上表面堆积并将叉指缝隙黏封。此部分敏感膜较叉指缝中的敏感膜更具有吸附气体的竞争优势,然而其处在平板电场边缘处,敏感薄膜的吸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电容改变。而且,即使叉指狭缝的间距小至15μm,仍然未表现出将敏感溶液自动吸入的能力,表明太宽的狭缝不具有毛细管作用力。此外,电镀增厚的三维叉指和悬浮型三维叉指均表现出叉指间距越小其传感器灵敏度越高的趋势,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上述两种传感器在极板间距相同、滴涂量相同时,却表现出传感器的灵敏度随电极高度增大而快速增大的变化规律。建立的三种双层电介质电容模型都不能解释这一实验现象。

王斯[3](2021)在《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氨气传感器设计及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物联网的蓬勃发展,维持传感网络中各传感器节点工作需提供大量电池并进行定期更换维护,存在供电系统体积庞大及能源持续消耗的问题。采集环境能源驱动传感器工作,有助于摆脱传感网络对外部电源的依赖。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耦合作用的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可有效采集自然界多种形式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并转换为电能输出,为制备无需外部电源供电的自驱动传感器开辟了新途径。氨气(NH3)作为一种工农业发展进程中大量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可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并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人体呼吸气中的NH3可作为无创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因此,结合NH3传感技术与自驱动技术制备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NH3传感器在环境保护及健康监测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现阶段自驱动气体传感器的研究相对较少,气体检测灵敏度及检测极限等相关传感性能仍需进一步提升。此外,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将逐步拓展自驱动气体传感器在可穿戴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针对以上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从复合敏感薄膜优化、传感功能结构设计及NH3吸附与静电感应耦合作用气敏机理探索三个方面展开对自驱动NH3传感器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负载匹配效应设计并制备了高灵敏自驱动NH3传感器。通过钛蓝宝石飞秒激光器对聚四氟乙烯(PTFE)摩擦薄膜表面改性,增强了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输出电压和电流信号相比未改性PTFE薄膜分别提升了1.93倍和3.02倍。同时,通过原位聚合-自组装法在柔性聚酰亚胺(PI)基底上生长了聚苯胺-多壁碳纳米管(PANI-MWCNTs)复合敏感薄膜,表征结果显示PANI-MWCNTs复合薄膜具有更好的空间交错纳米纤维结构。分析认为,PANI与MWCNTs之间的π-π共轭作用增强了电子离域,提升了气敏响应。在摩擦纳米发电机驱动下进行了自驱动气敏性能测试,相比PANI传感器,PANI-MWCNTs传感器对1–100 ppm NH3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及更快的响应/恢复速率,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复性、长期稳定性和抗弯曲能力,检测极限可达0.01 ppm。2.基于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材料碳化铌(Nb2CTx)制备了高性能室温复合NH3敏感薄膜,提升了自驱动NH3传感器在高湿环境下的气敏性能。采用氢氟酸(HF)刻蚀和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插层工艺制备了超薄Nb2CTx纳米片,使用气喷法将Nb2CTx纳米片分散液制备成膜,研究了Nb2CTx纳米片的气敏性能。通过在原位聚合法生长的PANI表面喷涂Nb2CTx纳米片制备了Nb2CTx/PANI复合薄膜,并探索了不同Nb2CTx沉积量对气敏响应的影响。通过表征分析,可知Nb2CTx纳米片分散在PANI纳米纤维的表面,由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异质界面。采用PTFE/Nylon基摩擦纳米发电机驱动Nb2CTx/PANI传感器工作,在室温、高湿环境(87.1%RH)下对1–100 ppm NH3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选择性、重复性和长期稳定性,且大幅降低了高湿对气敏响应的影响。最后,对气敏增强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3.采用水热法和气喷法制备了同时具有良好气敏性能和摩擦电特性的铈掺杂氧化锌(Ce-Zn O)敏感薄膜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气敏传感层,通过图案化模板压印法制备具有表面微结构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制得一体化摩擦电NH3传感器。不同浓度的Ce掺杂可有效调节Zn O的晶粒尺寸、微观形貌和带隙,有助于提升复合敏感薄膜在室温下的气敏响应。测试结果显示,在0.004 M Ce掺杂浓度下制备的Ce-Zn O传感器对10 ppm NH3的响应相比Zn O传感器提升了3.3倍,且对高湿痕量NH3表现出较高的检测灵敏度(20.13%ppm-1)。深入分析了一体化摩擦电气体传感器的NH3敏感机制,建立了NH3吸附与静电感应耦合作用的气敏机理模型。此外,所制备的Ce-Zn O基摩擦电气体传感器还可直接通过人体呼吸过程胸腔起伏应力驱动,实现了对不同呼吸模式的有效识别,为构建呼吸应力自驱动的可穿戴呼吸特征气体/呼吸行为监测系统提供了新思路。4.针对人体呼吸气流能量采集,通过呼吸气流作用下气球的膨胀-收缩应力变化驱动摩擦电NH3传感器产生电信号输出,实现了呼吸气流自驱动的传感功能结构设计。通过在苯胺原位聚合生长过程加入Ce-Zn O纳米颗粒制得同时具有摩擦层、气敏层及电极层功能的Ce-Zn O-PANI复合薄膜。基于限流阀、流量计等组件分别搭建了人体呼吸自驱动测试系统及模拟呼吸自驱动气敏测试系统,在固定气流量(5 L/min)驱动下,两个系统的输出电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通过模拟呼吸自驱动气敏测试系统测量了摩擦电气体传感器对0.1–25 ppm NH3的响应特性;采用人体呼吸气流直接驱动传感器工作,可实现对不同呼吸气流量(2–6 L/min)、呼吸频次及呼吸行为模式(快、慢和深呼吸)的自驱动监测。此外,对摩擦电NH3传感器的气敏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

张贺[4](2020)在《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制造与性能测试》文中研究说明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是三相异步电动机与高压子母叶片泵一体化融合形成新一代液压动力单元,电机定转子气隙不浸油,避免油液粘性摩擦损失。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内部油路,对液压电机叶片泵进行油冷散热,同时通过复合轴中的孔板离心泵对主泵进行增压供油。结构上的变化,相较于电机油泵组,使得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体积更小、噪声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高。本文研制的气隙非浸油式电机叶片泵中电动机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在标准7.5k W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进,主要在电机定转子轴向长度和转子内径上做出了改变,主泵采用高压子母叶片泵泵芯,通过空心复合轴将两者连接。在前期设计、加工制造基础上,研制出了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针对该泵的性能测试搭建了试验台,使用组态测试系统采集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各项参数,并与电机油泵组进行对比分析。构成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主要零部件经历了设计、试制多次修改后,最终确定了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零部件的加工图,确定了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及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组装工艺。搭建液压电机泵与同规格电机油泵组性能对比测试试验台,试验台中组态测试系统可实时对气隙非浸油式电机叶片泵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组态测试系统以可编程控制器(PLC)为主体,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信号,上位机使用Lab VIEW进行数据的查看和记录,获得气隙非浸油式电机叶片泵性能参数,并与电机油泵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制的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相较于电机油泵组,在工作压力高压区段,容积效率提高9.8%,总效率提高11.2%,噪声降低14分贝以上。

曹美娇[5](2020)在《《流量计使用维护说明书》汉译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近年来,中俄两国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源战略关系进一步巩固,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中俄机械工程合作领域逐步扩大,使隶属于机械工业的液体流量计行业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机械类产品开始走向俄罗斯,对机械类产品说明书俄译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译者通过对《流量计使用维护说明书》的翻译实践,总结了翻译机械类产品说明书的译前准备工作,包括提前了解文本内容,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借助词典、网络搜索引擎和资深工程师的帮助建立术语表。而在翻译案例的分析中,译者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图表翻译等难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且通过举例分析了增词、减词、词性转换、合译等翻译方法的使用。综上所述,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够给同类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为提高此类产品说明书的翻译质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将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而继续努力。

李继学[6](2020)在《山区水肥一体化系统关键设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需求。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肥、药使用技术投入不足、方法陈旧、资源浪费的问题展开研究,结合本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水、肥、药的需求以及机器设备的整体要求,设计水肥药一体机。本文主要针对机器的结构和控制系统进行如下研究:(1)结合国内外现阶段水肥药一体机的使用情况、功能要求、机型种类,针对当地农作物生长环境和作物需求,设计山区使用的水肥药一体机,该机器具有施肥和施药的功能。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施药,达到对作物水肥药同时施用的目的,发挥水肥药对农作物生长的协同促进作用,满足山地灌溉所需的高扬程,高精度的要求。(2)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分析吸混装置工作时的流体特性,以流体动力学中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为理论研究基础,通过缩短三通T型管道两段长度,调节每条文丘里之间的间距,使吸入每条文丘里的流量差值减少,增强文丘里对水肥药溶液吸取的均匀性,提高水肥药的混合精度。(3)水肥药一体机的控制系统以PLC为核心,搭配EC传感器,p H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在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的模式下,根据触摸屏实时显示的各项数据,对肥液浓度和药液浓度进行精准控制。点击触摸屏界面中控制按键,控制水肥药一体化系统中的阀门、搅拌泵、离心泵的启停。通过脉冲控制水肥药通道中电磁阀的开关进而控制水肥药溶液的吸入量,根据设定的EC值、p H值也可实现对水肥药溶液浓度的控制。(4)远程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是将工业无线通讯模块与PLC连接,两功能模块相互通讯完成数据的交互、信息的传递,达到远程监控机器目的。借助手机APP或电脑网站可以远距离控制机器,完成相关指令的发送;远程控制能够查询EC值、p H值、水压值,执行设定的多种水肥药工作方案,系统能准确记录单次水肥药的用量。(5)为提高系统对水肥药控制精度,缩小系统记录的用量和实际使用的误差。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方法,在系统中设定差量补偿的功能以提高系统对水肥药吸入量的控制精度。

徐星辰[7](2020)在《电驱动智能燃油计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航空多(全)电发动机发展迅速,电动燃油系统逐渐成为当下科研的重点方向。电动航空燃油泵拥有可靠性高、响应快、节约能源等传统的燃油泵不具备的优势,电动燃油泵的燃油供给准确、快速、稳定对增强飞机安全性,提升飞行性能大有裨益。然而,电动燃油系统仍存在的大范围流量计量时精度低、控制性能不达标以及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在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亟待改进。本文为解决上述电动燃油系统问题,选择了离心泵和齿轮泵作为燃油系统的燃油泵并搭建实物实验平台,针对大范围流量计量时精度低的问题,基于数据反馈着重探讨了对流量传感器、压力变送器的数据校准,并在各个功率等级下,基于MATLAB/Simulink对比了四种常见的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得出卡尔曼滤波融合效果最好的结论并证明其效果。针对控制性能不达标以及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本文设置并阐述前置离心泵对减小汽蚀危害的作用与影响,从传递函数,参数辨识到模型验证进行了燃油系统的建模,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对实际系统输入输出曲线。最后进行了水箱剩余水量监测并设计了智能关断系统,使用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律通过调参在P—0.725,I—0,D—0.016实现了对燃油系统进行流量精确控制目标。经仿真验证,证明PID控制律下的流量模型具备良好的动态及稳态抗干扰性能。

张宪[8](2020)在《一种新型掺水流量计设计及流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掺水集油是常见的一种油气集输工艺。掺水量对于集输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系统能耗有着重大影响。掺水量过大,系统能耗升高;掺水量过小,集输系统运行安全性降低。实际生产中,掺水量主要是靠人凭经验操控掺水阀门实现,难以有效计量。对于大多数已建计量间而言,由于设计初期未考虑到掺水流量计量问题,剩余空间狭小,难以安装电磁流量计、涡街流量计等传统的流量计。另外,由于掺水量和热洗水量相差巨大,传统的流量计难以满足流量范围大的计量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安装空间狭小和计量范围宽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差压式新型掺水流量计。主要内容如下:设计了一种L型差压流量计,并对其不同流量下的内部流场压力、速度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流出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由于节流孔径固定,流量计适应的流量范围较小,当流量达到25m3/h时就已达到差压传感器的承压上限。掺水集油工艺流程中,热洗清蜡时的流量往往高于30m3/h,此时会损坏差压传感器,导致流量计量结果不可靠,需要对结构进一步改进。在L型差压流量计基础上,为了适应小流量掺水和大流量热洗工况下的流量计量需求,对其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塔式流量计。该流量计内部结构主要由喉管、分流塔、弹簧组成。流量较小时,弹簧压缩量小,分流塔与喉管之间的过流面积小,在普通孔板流量计无法测量的小流量情况下也会产生可测量的差压,灵敏度较高;流量增大时,在压力作用下,弹簧压缩,分流塔后退,流体过流面积增大,测压管压差增加不会过高,能够防止流量过大导致的差压传感器损坏问题。对新设计的塔式流量计流场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流量下内部流场的分布规律,验证了新型流量计在小流量掺水和大流量热洗工况下应用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计量可靠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流量计的关键结构参数,分流塔角度、喉管直径以及喉管长度进行了优化。采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标定水流量装置,通过静态质量法对塔式L型流量计进行了标定,建立了流量和压差的函数关系式,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在掺水计量过程中,所掺介质均为污水,对于聚驱区块而言,污水中还含有聚合物等,导致其粘度高于清水,此时实际掺水量与流量计计量结果会出现较大偏差。针对该问题,分析了粘度对计量结果的影响,并给出了流量修正方法。

秦鹤宁[9](2020)在《2D-90往复式压缩机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往复式压缩机作为一种高效率的输送并压缩气体的机械设备,可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为其他设备提供动力,该设备具有工作效率高、应用广、装置系统相对简单、制造技术已十分成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部门。但在压缩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的同时,其安全保障性也在降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保证往复式压缩机运行安全的工业监控系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设计一套稳定可靠、有效合理的压缩机监控系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压缩机的监控系统设计采用最广泛的方法是:上位机采用组态软件组态人机互交监控界面,下位机应用可编程控制器,结合高灵敏度传感器和智能设备,解决在压缩机的工作现场监控系统安全性能低、可靠性差等问题。本文以2D-90往复式压缩机信号采集与控制为研究目的,从往复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出发,确定了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应用变频调速控制策略,对系统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整个系统以PC机为上位机,PLC为下位机,配合底层执行与检测机构,应用MPI协议建立主站PLC与上位PC机的通讯连接,应用PROFIBUS-DP协议建立主站PLC与变频器的通讯连接。上位机PC使用WinCC V7.3组态软件设计人机互交系统,利用STEP7 V5.5编程软件完成PLC硬件组态及程序编写。下位机选用S7-300PLC,传送控制指令,对数据采集、处理,完成与各个部分的数据交换和控制。现场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组成底层执行层,各个部分相互配合,最终完成监控系统的组建。对监控系统测试表明,以PC为上位机,PLC为下位机的往复式压缩机监控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并完成对压缩机各项指标的有效监控,保证2D-90往复式压缩机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王伟[10](2019)在《加速度式涡街抗振探头设计与两相测量研究》文中指出涡街流量计是基于卡门涡街原理研制而成的流量仪表,由于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单相及两相流量计量。针对工业现场的管路振动工况以及雾状流复杂的流场环境,本课题基于MEMS技术设计了一种加速度式涡街探头,并通过实验对其展开了抗振特性、涡街测量特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有:1)涡街探头结构设计与优化。基于压电式探头结构设计了新型加速度式探头,并进行了流体动力学分析和有限元模态分析。基于流体动力学分析,确定了涡街探头末端的适宜宽度范围为4~5 mm;基于有限元模态分析,通过获取探头的各阶模态表明探头自身的固有频率不影响涡街测量;2)加速度式涡街检测系统设计与优化。基于模拟式设计方案对检测系统展开硬件及上位机设计与优化。硬件设计内容包括传感器选型、信号采集电路设计、探头结构设计和涡街探头封装。在传感器选型方面,根据测量需求选定了KX220-1071型三轴传感器;在信号采集电路方面,对PCB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在探头结构方面,由仿真结果设计和优化了尺寸适宜的探头支撑壳体,并给出了详细的探头封装过程。最后,基于Lab VIEW设计并实现了信号的在线采集与处理;3)从管路振动特性研究和涡街信号识别角度对加速度式探头进行了抗振特性分析。首先,基于稳态激励法研究了不同振动加速度及振动频率下的管路振动特性,结果表明,管路振动能量随振动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不同振动频率下,管路振动能量为一定值,但在共振处会异常增大。从涡街算法角度,提出基于锤击法的管路固有频率在线测量方法用以提高涡街流量计的测量精度。另外,通过瞬态激励实验表明,加速度式探头具有稳定的抗振性能;4)设计涡街实验分析加速度式探头的测量特性。对单相及两相涡街测量信号的时、频域分析表明,加速度式探头在正交三个轴向均测得频率特征,通过加速度幅值还反映了流场力的特征信息,单相标定实验表明加速度式涡街探头体积测量线性度为±0.87%,所建立的质量流量模型的误差在±5%以内,另外,在两相测量中,涡街信号质量变差并出现了虚高现象。

二、一体化智能空腔流量计的电路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体化智能空腔流量计的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简易蒸渗测坑地下供排水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简易自动供排水装置的构成
    1.1 平水箱
    1.2 进水控制器
    1.3 排水控制器
    1.4 水量计量装置
2 与现有蒸渗测坑供排水装置比较
    2.1 用平水箱代替供排水柱
    2.2 用进水控制器和排水控制器代替水位保持器
    2.3 用流量计代替固定容积计量供排水量
3 供水量计量精度对比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结果分析
4 结语

(2)三维叉指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型电容式气湿敏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1 平板电容式
        1.2.2 叉指电容型
    1.3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三维微结构电容式气湿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艺设计
    2.1 结构设计
        2.1.1 穿孔平板电容式微传感器
        2.1.2 三维叉指电容式微传感器
        2.1.3 三维方螺旋电容式微传感器
        2.1.4 悬浮型三维叉指电容式微传感器
    2.2 狭缝内成膜方法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叉指和三维方螺旋微传感器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三维叉指和三维方螺旋微结构的简要制备流程
    3.2 平面电极的制备
        3.2.1 光刻
        3.2.2 种子金属层制备
    3.3 三维电极的电镀增厚制备
        3.3.1 电镀液的配备
        3.3.2 电镀实验平台的搭建
    3.4 三维叉指传感器的湿敏性能研究
        3.4.1 湿敏材料的选择
        3.4.2 湿度测试平台的搭建
        3.4.3 三维叉指传感器的湿敏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悬浮型三维叉指微传感器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悬浮型三维叉指微结构的制备工艺流程
        4.1.1 双面光刻掩模版的设计与制备
        4.1.2 悬浮型三维叉指微结构的制备
        4.1.3 悬浮型三维叉指微结构的表征
    4.2 悬浮型三维叉指传感器的湿敏性能研究
        4.2.1 对器件不同吹气方式的湿敏响应对比
        4.2.2 不同叉指间隙的湿敏响应对比
        4.2.3 不同滴涂量的湿敏响应对比
        4.2.4 不同测试频率下的湿敏响应对比
        4.2.5 不同电极厚度的湿敏响应对比
    4.3 三维叉指湿度传感器的双介质电容简化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氨气传感器设计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气体传感器简介与发展
    1.3 复合薄膜氨气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3.1 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薄膜
        1.3.2 新型室温敏感材料及其复合薄膜
    1.4 自驱动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
        1.4.1 自驱动传感技术的研究意义
        1.4.2 基于摩擦电效应的自驱动气体传感器研究现状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基本原理与实验分析方法
    2.1 电阻式气体传感器
        2.1.1 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功能结构
        2.1.2 敏感薄膜制备工艺
        2.1.3 敏感薄膜主要表征分析
    2.2 摩擦纳米发电机
        2.2.1 基本原理及工作模式
        2.2.2 基础理论简介
    2.3 自驱动气体传感器的特性参数与检测系统
        2.3.1 主要特性参数
        2.3.2 自驱动气体检测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驱动PANI-MWCNTs基氨气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3 PTFE/Cu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及性能优化
        3.3.1 PTFE薄膜的飞秒激光改性处理
        3.3.2 PTFE/Cu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
        3.3.3 PTFE/Cu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3.4 PTFE/Cu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测试
    3.4 PANI-MWCNTs基 NH_3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
        3.4.1 PANI-MWCNTs复合薄膜的制备
        3.4.2 敏感薄膜的表征分析
    3.5 PANI-MWCNTs基自驱动NH_3传感器敏感特性测试与分析
        3.5.1 自驱动NH_3响应特性研究
        3.5.2 选择性与重复性
        3.5.3 长期稳定性及抗弯曲特性
    3.6 PANI-MWCNTs基自驱动NH_3传感器敏感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驱动Nb_2CT_x/PANI基氨气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
    4.1 引言
    4.2 PTFE/Nylon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4.2.1 PTFE/Nylon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
        4.2.2 PTFE/Nylon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特性测试
    4.3 Nb_2CT_x/PANI基 NH_3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
        4.3.1 Nb_2CT_x纳米片的制备及XPS能谱分析
        4.3.2 Nb_2CT_x/PANI基 NH_3传感器的制备
        4.3.3 敏感薄膜的表征分析
    4.4 Nb_2CT_x/PANI基自驱动NH_3传感器敏感特性测试与分析
        4.4.1 自驱动NH_3响应特性研究
        4.4.2 重复性、选择性与稳定性
        4.4.3 温度与湿度影响
    4.5 Nb_2CT_x/PANI基自驱动NH_3传感器敏感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e-ZnO基一体化摩擦电氨气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
    5.1 引言
    5.2 一体化摩擦电NH_3传感器的制备
        5.2.1 PDMS摩擦薄膜的制备与表面改性
        5.2.2 Ce-Zn O敏感材料的制备
        5.2.3 Ce-ZnO基摩擦电NH_3传感器的制备
    5.3 Ce-ZnO敏感材料的表征分析
    5.4 Ce-ZnO基摩擦电NH_3传感器敏感特性测试与分析
        5.4.1 输出特性及NH_3响应
        5.4.2 湿度对传感性能的影响
    5.5 可穿戴人体呼吸监测
    5.6 Ce-ZnO基摩擦电NH_3传感器敏感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呼吸自驱动摩擦电氨气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
    6.1 引言
    6.2 Ce-ZnO-PANI基呼吸自驱动摩擦电NH_3传感器的制备
        6.2.1 Ce-ZnO-PANI复合敏感薄膜的制备
        6.2.2 呼吸自驱动摩擦电NH_3传感器的制备
    6.3 Ce-ZnO-PANI薄膜的表征分析
    6.4 呼吸自驱动摩擦电NH_3传感器敏感特性测试与分析
        6.4.1 人体呼吸自驱动测试系统
        6.4.2 模拟呼吸驱动气敏测试系统
        6.4.3 人体呼吸行为的自驱动检测
        6.4.4 摩擦电NH_3传感器的气敏特性测试
    6.5 呼吸自驱动摩擦电NH_3传感器敏感机理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7.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制造与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液压电机泵介绍
    1.3 液压电机叶片泵研究概况
    1.4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研究概况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
    1.6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电机特性分析
    2.1 液压电机叶片泵中电机特性
        2.1.1 液压电机叶片泵中电机的尺寸
        2.1.2 液压电机叶片泵中电机磁路的分析
    2.2 液压电机叶片泵中电机的电流分析
        2.2.1 有功电流定义
        2.2.2 液压电机叶片泵中磁化电流与空载电流
        2.2.3 功率计算中的功率因数
    2.3 液压电机叶片泵中电机的电磁性能仿真
        2.3.1 Jmag-Designer电磁仿真软件
        2.3.2 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方程
        2.3.3 电磁场边界条件
        2.3.4 液压电机叶片泵中电机的建模与网格划分
        2.3.5 液压电机叶片泵中电机的磁密度及磁矢量计算
        2.3.6 液压电机叶片泵中电机工作电流及输出功率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零部件制造与装配
    3.1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工作原理
    3.2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零部件制造
        3.2.1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壳体
        3.2.2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转子
        3.2.3 其他零部件
    3.3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转子动平衡测试及校正
    3.4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装配
        3.4.1 电机定子压装
        3.4.2 电机泵整体组装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试验台的设计
    4.1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性能试验的方案设计
        4.1.1 液压电机叶片泵变频调速试验
        4.1.2 液压电机叶片泵额定转速负载量变化试验
        4.1.3 液压电机叶片泵与电机油泵组性能对比
    4.2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性能试验台
    4.3 试验台PLC组态测试系统
        4.3.1 组态测试系统
        4.3.2 组态测试系统的传感器
        4.3.3 可编程控制器介绍
        4.3.4 STEP7-Micro WIN SMART软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试验测试
    5.1 变频调速试验中液压电机叶片泵输出流量与转速的关系
    5.2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额定转速负载特性
        5.2.1 转速与出口压力的关系
        5.2.2 效率与出口压力的关系
    5.3 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与电机油泵组性能对比
        5.3.1 转速随出口压力变化的对比
        5.3.2 效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附录B 专利申请情况

(5)《流量计使用维护说明书》汉译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Abstract
ВВЕДЕНИЕ
ГЛАВА Ⅰ КРАТК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ТЕКСТЕ
    1.1 Содержание текста
    1.2 Значение выбора текста
ГЛАВА Ⅱ ПОДГОТОВКА К ПЕРЕВОДУ
    2.1 Анализ особенностей текста
    2.2 Чтение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их материалов
    2.3 Составление списка терминов
ГЛАВА Ⅲ АНАЛИЗ ПРИМЕРОВ ПЕРЕВОДА
    3.1 Трудности в переводе
        3.1.1 Перевод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х терминов
        3.1.2 Выбор и перевод синонимов
        3.1.3 Перевод графиков
    3.2 Приемы перевода
        3.2.1 Прием добавления и опущения
        3.2.2 Замена части речи
        3.2.3 Перестановка
        3.2.4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предложений
        3.2.5 Замена активного залога пассивным
ГЛАВА Ⅳ ПРОБЛЕМЫ И ОПЫТЫ
    4.1 Проблемы в переводе
    4.2 Полученные опыты
ЗАКЛЮЧЕНИЕ
ЛИТЕРАТУРА
致谢
ПРИЛОЖЕНИЕ Ⅰ ОРИГИНАЛ
ПРИЛОЖЕНИЕ Ⅱ ПЕРЕВОД

(6)山区水肥一体化系统关键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水肥药一体机设计
    2.1 整体性能要求
        2.1.1 功能需求
        2.1.2 水肥药需求
    2.2 主体方案
        2.2.1 施肥方式
        2.2.2 施肥设备
        2.2.3 安装方式
        2.2.4 方案设定
    2.3 水肥药一体机工作原理
    2.4 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单元
    2.5 水肥药一体机功能指标
    2.6 水肥药一体机三维建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肥药吸入量均匀性研究
    3.1 吸混部件及工作原理
        3.1.1 工作原理
        3.1.2 吸混装置
    3.2 CFD技术应用
        3.2.1 CFD技术
        3.2.2 计算模型
        3.2.3 参数设定
    3.3 吸入量均匀性研究
        3.3.1 吸入量比较
        3.3.2 吸混装置进水位置选择
        3.3.3 吸入量差异性分析
    3.4 吸混装置结构优化
        3.4.1 理论分析
        3.4.2 结构优化
        3.4.3 流体分析
        3.4.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肥药一体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硬件设计
        4.1.1 控制器选择
        4.1.2 PLC的选择
        4.1.3 传感器选择
    4.2 软件设计
        4.2.1 系统控制流程
        4.2.2 系统程序设计
        4.2.3 监控界面设计
        4.2.4 传感器通讯设计
        4.2.5 无线通讯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样机研制与性能试验
    5.1 样机制作
        5.1.1 主体设备
        5.1.2 电控元件
        5.1.3 过流管件
        5.1.4 样机成型
    5.2 样机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材料
        5.2.3 试验内容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试验数据分析
        5.3.2 误差分析
        5.3.3 差量补偿设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7)电驱动智能燃油计量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量系统研究现状
        1.2.2 直流电机驱动泵特性研究现状
        1.2.3 智能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实验平台设计
    2.1 核心元器件
        2.1.1 电动离心泵
        2.1.2 电动齿轮泵
        2.1.3 流量传感器
        2.1.4 压力变送器
    2.2 控制设计
        2.2.1 控制平台
        2.2.2 控制律
        2.2.3 调速实现
    2.3 建模与仿真工具
    2.4 实验平台整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燃油泵计量系统研究
    3.1 传感器数据采集及校准
        3.1.1 流量传感器数据采集及校准
        3.1.2 管路中压力变送器数据采集及校准
        3.1.3 水箱压力变送器数据采集及校准
    3.2 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3.2.1 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3.2.2 融合算法计算公式与建模
        3.2.3 算法融合效果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流电机驱动泵特性研究
    4.1 主调速泵的驱动传递函数研究
    4.2 前置增压泵的作用与影响
    4.3 直流电机驱动泵系统辨识
    4.4 验证数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5.1 储水箱剩余水量监测及关断系统
    5.2 控制规律研究
        5.2.1 PID控制律概述
        5.2.2 控制律参数整定
    5.3 PID控制律效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一种新型掺水流量计设计及流场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流量计的分类和优缺点
        1.2.1 差压式流量计
        1.2.2 速度式流量计
        1.2.3 容积式流量计
        1.2.4 质量式流量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第2章 掺水流量计的数值模型建立
    2.1 掺水流量计结构设计
    2.2 掺水流量计流场分布规律数值模拟模型
        2.2.1 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3 流出系数计算方法
        2.3.1 数值模拟流出系数计算方法
        2.3.2 ISO经验公式算法
    2.4 掺水流量计数值模拟分析
        2.4.1 网格模型建立
        2.4.2 软件模型设定
        2.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塔式L型流量计的数值研究
    3.1 塔式L型流量计设计
    3.2 掺水流量计模型建立及流场模拟
        3.2.1 网格划分
        3.2.2 网格无关性分析
        3.2.3 边界条件与求解器设定
        3.2.4 塔式L型流量计流量分析
    3.3 分流塔角度影响因素分析
        3.3.1 不同分流塔角度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压力分析
        3.3.2 不同分流塔角度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速度分析
        3.3.3 不同分流塔角度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流线分析
        3.3.4 不同分流塔角度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速度矢量分析
    3.4 喉管长度影响因素研究
        3.4.1 不同喉管长度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压力分析
        3.4.2 不同喉管长度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速度分析
        3.4.3 不同喉管长度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流线分析
        3.4.4 不同喉管长度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速度矢量分析
    3.5 喉管直径影响因素研究
        3.5.1 不同喉管直径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压力分析
        3.5.2 不同喉管直径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速度分析
        3.5.3 不同喉管直径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流线分析
        3.5.4 不同喉管直径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速度矢量分析
    3.6 流量计参数确定及安装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塔式L型流量计标定实验研究
    4.1 塔式L型流量计标定流程
    4.2 标定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3 压差与流量计算关系
    4.4 粘度对计量精度的影响
        4.4.1 不同粘度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压力分析
        4.4.2 不同粘度的塔式L型流量计内速度矢量分析
        4.4.3 不同粘度与流量的压差拟合分析
    4.5 流量计现场安装及使用中的流量校正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2D-90往复式压缩机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可行性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往复式压缩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往复式压缩机控制系统概述
        2.1.1 往复式压缩机的系统组成
        2.1.2 往复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2.2 往复式压缩机设计需求
        2.2.1 工艺流程
        2.2.2 监控变量分析
    2.3 往复式压缩机总体设计
        2.3.1 设计原则和技术规范
        2.3.2 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系统设计
    3.2 硬件设备选型
        3.2.1 PLC硬件选型
        3.2.2 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选取
        3.2.3 上位机硬件选型
        3.2.4 变频器选型
    3.3 电气设计
        3.3.1 主电路设计
        3.3.2 控制电路设计
        3.3.3 PLC模块硬件连接
        3.3.4 变频器的应用
    3.4 硬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总体布局设计
    4.2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硬件组态
        4.2.2 I/O及地址分配
        4.2.3 系统控制方案
    4.3 WinCC组态软件设计
        4.3.1 WinCC概述
        4.3.2 组态监控系统外部变量
        4.3.3 监控画面组态
        4.3.4 变量归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控系统通讯设计
    5.1 通讯结构总体设计
    5.2 通讯协议介绍
        5.2.1 MPI
        5.2.2 Profibus DP
        5.2.3 物理层搭建
    5.3 通讯建立
        5.3.1 PLC与上位机通讯
        5.3.2 PLC与 WinCC通讯
        5.3.3 PLC与变频器通讯
    5.4 现场调试
        5.4.1 控制柜设计
        5.4.2 调试过程
    5.5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加速度式涡街抗振探头设计与两相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涡街流量计管路抗振动研究现状
        1.2.2 涡街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MEMS传感器加速度测量研究现状
        1.2.4 涡街两相测量研究现状
    1.3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5 章节安排
第2 章 加速度式涡街检测原理及管路抗振动
    2.1 涡街流量计及其检测原理
        2.1.1 卡门涡街现象
        2.1.2 涡街流量计检测原理
    2.2 涡街测量中管路振动理论分析
        2.2.1 涡街测量中管路振动现象
        2.2.2 涡街管路固有频率测量
    2.3 基于加速度测量的涡街检测原理
        2.3.1 MEMS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原理
        2.3.2 基于加速度测量的涡街检测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 章 加速度式涡街探头结构设计与优化
    3.1 加速度式涡街探头结构
    3.2 基于CFX的涡街探头尺寸优化
        3.2.1 流体流动分析基本原理
        3.2.2 基于涡街探头的CFD分析
    3.3 加速度式涡街探头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3.3.1 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3.3.2 涡街探头模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 章 加速度式涡街检测系统设计与优化
    4.1 涡街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4.1.1 数字式检测系统
        4.1.2 模拟式检测系统
    4.2 MEMS加速度传感器选型
    4.3 涡街检测系统信号采集电路设计与优化
    4.4 涡街检测系统探头壳体设计与优化
    4.5 涡街探头封装
    4.6 本章小结
第5 章 基于加速度探头的涡街抗振分析与单相测量实验研究
    5.1 管路振动特性研究
        5.1.1 管路振动试验平台及振动信号采集系统
        5.1.2 纯振动情况下的管路振动实验
        5.1.3 管路系统共振研究
    5.2 单相涡街信号分析与涡街抗振特性研究
        5.2.1 气相流量标定装置及涡街信号采集系统
        5.2.2 单相涡街测量及信号分析
        5.2.3 加速度式涡街探头抗振特性研究
    5.3 加速度式涡街探头单相测量特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 章 基于加速度探头的两相涡街测量实验研究
    6.1 雾状流实验平台
    6.2 两相涡街信号分析与测量特性研究
        6.2.1 两相涡街信号分析
        6.2.2 两相涡街测量特性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7 章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总结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一体化智能空腔流量计的电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简易蒸渗测坑地下供排水装置的研制[J]. 黄汉生. 节水灌溉, 2022(02)
  • [2]三维叉指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 胡爱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氨气传感器设计及特性研究[D]. 王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的制造与性能测试[D]. 张贺.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5]《流量计使用维护说明书》汉译俄翻译实践报告[D]. 曹美娇.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山区水肥一体化系统关键设备研究[D]. 李继学. 贵州大学, 2020(04)
  • [7]电驱动智能燃油计量控制系统研究[D]. 徐星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0)
  • [8]一种新型掺水流量计设计及流场分布规律研究[D]. 张宪.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2D-90往复式压缩机监控系统设计[D]. 秦鹤宁.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10]加速度式涡街抗振探头设计与两相测量研究[D]. 王伟. 天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一体化智能型腔流量计电路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