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关村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

土关村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

一、土官村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论文文献综述)

龚元,李咏梅,赵静峰,羊晓东,李良[1](2012)在《丽江紫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文中指出对丽江紫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进行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二萜生物碱:查斯曼宁(chasmanineⅠ),塔拉萨敏(talatizamineⅡ),草乌甲素(crassicauline AⅢ),丽江乌头碱(foresaconitineⅣ),acoforestinine(Ⅴ),滇乌碱(yunaconitineⅥ).其中化合物Ⅰ、Ⅲ、Ⅳ、Ⅴ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董欣[2](2011)在《中药附子与“半蒌贝蔹芨”配伍的化学研究》文中提出“半蒌贝蔹芨攻乌”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乌头属中药(川乌、附子、草乌)不可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配伍应用,认为合用容易导致中毒的发生,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以上药物可以合用,要研究“半蒌贝蔹芨攻乌”的科学内涵,就要求我们既要对其中的化学成分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又要找出影响其配伍的关键因素和化学变化规律。本论文以生附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分别与生附子配伍前后药液中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以及对分离获得的单酯型生物碱在肠内细菌中的生物转化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法对生附子单煎液及其与“半蒌贝蔹芨”共煎液中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生附子与生半夏、全瓜蒌、瓜蒌皮、瓜蒌籽、浙贝母、白芨的共煎液中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高于生附子单煎液,而与法半夏、川贝母、白蔹的共煎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则减少;并考察了生附子在不同pH水煎液中煎煮后生物碱成分的变化,表明药液的pH对药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喷雾质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一致。采用柱层析法,对草乌中乌头类生物碱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化合物去乙酸乌头原碱,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法分析含量为92%,此前少见有关该化合物分离方法的报道。利用电喷雾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去乙酸乌头原碱在肠内细菌中的生物转化,发现肠内细菌可以使其发生脱甲氧基,脱羰基,脱苯甲酰基的反应。本论文研究表明“半蒌贝蔹芨”与附子的配伍中除法半夏、川贝母、白蔹使其共煎液中毒性生物碱含量降低,而其余各药均使毒性成分含量升高,这提示我们“半蒌贝蔹芨攻乌”的配伍禁忌的合理性。

朱田[3](2008)在《鞘柄乌头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鞘柄乌头(Aconitum vaginatum Pritz.)又称聚叶花葶乌头,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是湖北民间使用的一种药用草乌,其制剂用于抗肿瘤、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关节炎等[1]。本文采用活性导向分离法对鞘柄乌头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第一部分采用MTT法对鞘柄乌头乙醇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部位筛选,筛选结果表明鞘柄乌头乙醇提取总膏及其生物碱部位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AGS细胞株、人肝癌Hepg2细胞株和人肺癌A549细胞株增殖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本部分实验结果表明鞘柄乌头醇提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其活性部位为生物碱部位。论文第二部分对鞘柄乌头根茎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IR、EI-MS、1H-NMR、13C-NMR、1H-1H COSY、NOSEY、DEPT、HSQC、HMBC等)以及与标准品对照等方法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的结构。从活性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2-乙酰氨基苯甲酸甲酯(2-( acetylamino) -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 Av7)、2-[2’-(2’’-羟基-2’’-甲基-丙酰胺)]-苯甲酰胺]-苯甲酸甲酯(2-[2’-(2’’-hydroxy-2’’-methyl-propionylamino )-benzoyla mino] -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Av9)、2-[2’-(2’’-羟基-2’’-甲基-丁酰胺)]-苯甲酰胺]-苯甲酸甲酯(2-[2’-(2’’-hydroxy-2’’-methyl- butanylamino)-benzoyl amino]- 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Av12)、卡马考宁(cammaconine,Av8)、盐酸阿替生(atisinium chloride,Av11)、鞘乌宁(vaginatunine,Av16)、刺乌头碱(lappaconitine, Av17)。另外还鉴定了其它8个非生物碱,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terol,Av1)、胡萝卜苷(daucosterol,Av2)、软脂酸(hexadecanoic acid,Av3)、十六烷(hexadecane,Av4)、3, 4-二羟基苯甲醛(3, 4-dihydroxybenzaldehyde,Av5)、对羟基苯甲醛(p- hydroxybenzaldehyde,Av6)、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Av13)、苯甲酸(benzoic acid,Av15)。其中Av1- Av3、Av7、Av8、Av11、Av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Av4-Av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Av9、Av12、Av16为新化合物。论文第三部分对活性部位分离得到的单体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Av7、Av8、Av9、Av11、Av12、Av14对人胃癌AGS细胞株、人肝癌Hepg2细胞株和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均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活性,这6个化合物对人胃癌细胞AGS细胞株和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阳性药5-FU(P < 0.05),IC50分别小于5-FU的0.464μg/ml和0.447μg/ml。论文第四部分对1980年以来乌头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杨姝,羊晓东,杨金,赵静峰,李良[4](2007)在《藏药哈巴乌头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藏药哈巴乌头(Aconitum habaens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测定鉴定了结构,其中5个为二萜生物碱,分别是粗茎乌碱甲(crassicauline,1)、查斯曼尼丁(chasmaconitine,2)、滇乌碱(yunaconitine,3)、印乌碱(indaconitine,4)、塔拉萨敏(talatizamine,5),同时还得到2个酚性类化合物和β-谷甾醇.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袁琼[5](2006)在《横断山区的翠雀属植物:分类学和细胞学》文中研究表明翠雀属Delphinium L.是毛茛科中的一个大属,全世界有300-400余种,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我国是世界上记载翠雀属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尤以西南横断山区种类最为丰富。通过文献查阅、标本室研究和野外考察,本文对我国特别是横断山区翠雀属植物的主要形态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式样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根的形态、叶的分裂程度、植株尤其是花序轴和花梗被毛与否以及毛被类型、小苞片的形状和位置、退化雄蕊的颜色、上萼片的形状、心皮数目和种子形态特征是比较可靠的分类性状。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往往较小,即使是通常比较稳定的分类性状有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因此同一性状对于不同等级分类群的划分和在不同分类群中的分类价值常不一样。在具体的分类处理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可能利用较多的分类学性状或性状组合。根据上述对我国翠雀属植物主要形态性状变异式样的理解,本文主要对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及其邻近一些地区的翠雀属植物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分类修订:将42种和22变种降为异名,提出2新组合(毛梗黑水翠雀D. potaninii var. mollipes (W. T. Wang) Q. Yuan & Q. E. Yang和腺毛康定翠雀D. tatsienense var. pseudomosoynense (W. T. Wang) Q. E. Yang & Q. Yuan),澄清了直距翠雀D. tenii Lévl.的名实问题和Munz等学者对我国翠雀属植物标本的鉴定错误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有关翠雀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的混乱;另有两种(硕片翠雀D. grandilimbum W. T. Wang & M. J. Warnock和永宁翠雀D. yongningense W. T. Wang & M. J. Warnock)因未见到模式标本,故暂存疑。本文讨论到的我国翠雀属植物共有87种、10变种。为了在染色体水平上了解横断山区翠雀属植物的物种形成和分化,同时增加对整个翠雀族tribe Delphineae Warming植物染色体进化的理解,本文报道了我国主要采自该地区的乌头属Aconitum L. 30种、1变种共40个居群和翠雀属48种、3变种共87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分析了30种、1变种乌头属植物和46种、3变种翠雀属植物的核型,发现46种、3变种翠雀属植物为二倍体(2n = 2x =16),1种(黄毛翠雀D. chrysotrichum Finet & Gagnep.)为四倍体(2n = 4x =32),1种(螺距翠雀D. spirocentrum Hand.-Mazz.)有二倍体和四倍体两种细胞型,3种(宽

侯大斌[6](2005)在《川乌(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生物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川乌是一种传统中药,原植物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乌头母根为川乌,子根为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等功效,药理上具抗炎、镇痛、强心、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抗癌、对心血管系统和对神经系统作用等,有二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和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主产于四川和陕西。四川江油是其道地性产地,其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但是,一直以来,对附子栽培用种频繁调种和换种缺乏统一规范管理,栽培品种多为不同遗传分化类型的混合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和混杂现象,严重影响了川乌(附子)的产品质量;同时,对川乌资源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其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状况缺乏了解,影响了对川乌(附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本研究在调查四川、陕西等主要栽培区资源的基础上,研究了川乌(附子)生长发育特性,物质和成分累积规律,栽培措施对川乌生长的影响;开展了对川乌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探讨了各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及其与近缘属种的遗传关系;运用形态学、遗传学和分子标记对川乌资源遗传分化类型进行了鉴定和分类,对优良和优势遗传分化类型进行了产量和有效成分鉴定和比较,综合评价出一批可直接运用于生产的优良品种(遗传分化类型)。本文有如下创新点: 1.川乌的发育生物学 (1) 系统研究了川乌(乌头)植株生长发育特性,生长周期内各主要器官的发生特点、生物量变化和物质累积动态规律,根、茎、叶、花、果发育建成的关键阶段,建立了主要性状生物量的生长曲线。川乌在四川12月中旬栽种后,须根首先生长,次年1~2月,须根生长量相对植株总量不断增加,是植株须根系统发育形成的关键阶段。2月中旬植株出苗,茎、叶开始生长,不定根开始发生并形成子根。3~4月植株茎、叶生长加快,子根大量形成,是植株营养器官生长的关键时期。5~6月,子根迅速膨大,根、茎、叶生长最快,生物量增长最多,是植株获得高产的关键阶段。7月中旬,叶面积、子根数、须根量等达生长周期最大值,植株开始抽苔、孕育花蕾,根、茎、叶生长和块根膨大减慢,进入生殖生长阶段;8月中旬,子根和植株生物总量达生长周期最大值;7~8月是花粉和子房发育的关键时期。9月中旬植株开花,形成果实;11月中旬后,果实成熟,蓇葖果裂开、种子脱落。根、茎、叶、花、果实等主要器官的生长和发育依次发

梁俊玉[7](2005)在《彝药“都拉”的生药学研究》文中指出彝药“都拉”在四川、云南彝族地区被广泛用来于解毒,解酒醉,解鸦片毒,尤其解救因误食乌头属植物而中毒的人和家畜,疗效确切。但各地作都拉使用的植物种类复杂,据报道在四川、云南使用的都拉就包括毛茛科、唇形科、川续断科等4个科的12种植物,最常见的为乌头属中的紫乌头、拟玉龙乌头、黄草乌等。由于乌头属植物多含有毒的双酯型生物碱,若品种错误,就会造成中毒加深,延误生命。所以调查整理都拉的原植物,探索其解毒的机理,对保证其用药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川滇两省彝族地区的品种调查后发现都拉的原植物有6科16种。新发现作都拉使用的原植物有宽肾叶老鹳草、齿片玉凤花、短距舌喙兰。都拉的主流品种为紫乌头。通过对紫乌头(Aconitum episcopale Lévl.)、拟玉龙乌头(Aconitum pseudostapfianum W. T. Wang)和宽肾叶老鹳草(Geranium platyrenifolium Z. M. Tan)形态、组织学的研究,发现了三者的区别特征,制定了分种检索表。 药理研究表明紫乌头的LD50为54.35g/kg,拟玉龙乌头的LD50为7.16g/kg,在对六种都拉对抗乌头碱作用的比较后,发现紫乌头、拟玉龙乌头、宽肾叶老鹳草和商品都拉均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以紫乌头的作用较好,紫乌头抗心律失常的有效部位为95%乙醇部位和总碱部位。从而认为都拉的正品应为紫乌头。 从紫乌头石油醚提取部位分离出胆甾醇,从其抗心律失常有效部位分离到藜芦酸和一种生物碱塔拉萨敏。其中胆甾醇和塔拉萨敏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进一步证明藜芦酸为预防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 综上所述,通过对都拉资源、形态组织学、抗心律失常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研究,为都拉品种的整理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与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郭洁,羊晓东,刘利辉,梅双喜,赵静峰,李良[8](2003)在《土官村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次对土官村乌头(AconitumtuguancunenseQ.E.Yang)中的二萜生物碱进行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中分离纯化得4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对照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包括3个二萜生物碱和β-谷甾醇.

二、土官村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官村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论文提纲范文)

(2)中药附子与“半蒌贝蔹芨”配伍的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中药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的研究现状
    二 附子的研究概况
    三 二萜类生物碱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附子与“半蒌贝蔹芨”的配伍研究
    一 附子与“半蒌贝蔹芨”的配伍研究概况
    二 生附子与“半蒌贝蔹芨”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化学变化
    三 黑顺片与“半蒌贝蔹芨”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化学变化
    四 乌头属中药与浙贝母和川贝母的配伍研究
第三章 乌头类生物碱的分离和纯化
    一 乌头类生物碱单体化合物的分离概况
    二 乌头类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第四章 去乙酸乌头原碱的生物转化及其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
    一 乌头类生物碱的肠内细菌代谢研究概况
    二 去乙酸乌头原碱在肠内细菌中的生物转化研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3)鞘柄乌头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鞘柄乌头乙醇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筛选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章 鞘柄乌头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 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2.3 实验部分
    2.4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第三章 单体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4)藏药哈巴乌头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材料
    1.2 提取与分离
2 结构鉴定
    2.1 化合物1
    2.2 化合物2
    2.3 化合物3
    2.4 化合物4
    2.5 化合物5
    2.6 化合物6
    2.7 化合物7
    2.8 化合物8
3 结果与讨论

(5)横断山区的翠雀属植物:分类学和细胞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分类学
    1.1 分类简史及存在的问题
    1.2 形态性状变异式样分析
    1.3 分类处理
    图版
第二章 细胞学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川乌(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生物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简述
    1.1 乌头的分布与资源
        1.1.1 乌头的分类与分布
        1.1.2 中国乌头植物的药用资源
    1.2 乌头细胞学与系统发育学
        1.2.1 乌头细胞学
        1.2.2 乌头系统发育学
    1.3 乌头生物学
        1.3.1 乌头发育特性
        1.3.2 乌头的形态解剖
        1.3.3 乌头的组织培养
    1.4 乌头的生物化学
        1.4.1 乌头类生物碱与生物合成
        1.4.2 乌头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
        1.4.3 川乌(附子)的化学成分与指纹图谱
    1.5 川乌(附子)的药理学与炮制学
        1.5.1 川乌的药理
        1.5.2 附子的药理
        1.5.3 附子的加工炮制
        1.5.4 川乌(附子)的毒性
        1.5.5 川乌(附子)的功效
    1.6 乌头的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
    1.7 川乌(附子)的品种资源和栽培研究
    1.8 中药现代化与中药资源研究
2 材料和方法
    2.1 川乌的发育生物学研究
        2.1.1 川乌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2.1.2 母根重量对川乌植株主要性状的影响
        2.1.3 川乌母根重量(打尖修根)对附子产量的影响
        2.1.4 川乌打顶留叶数量(修根)对附子产量的影响
        2.1.5 川乌子根(附子)产量的影响及构成因素分析
    2.2 川乌的生物化学研究
        2.2.1 川乌生物碱和氨基酸含量动态研究
        2.2.2 川乌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动态研究
        2.2.3 N、P、K施用对附子生物碱、氨基酸含量和酶活的影响
    2.3 川乌的遗传学研究
        2.3.1 川乌资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2.3.2 川乌资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2.4 川乌的育种学研究
        2.4.1 川乌种质资源遗传分化类型的RAPD分析
        2.4.2 川乌资源的子根产量性状分析
        2.4.3 川乌资源类型的有效成分和生化分析
        2.4.4 几种酶活力的比较
        2.4.5 川乌优良品种的综合评价
3 结果分析
    3.1 川乌的发育生物学研究
        3.1.1 川乌根系的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3.1.2 川乌茎的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3.1.3 川乌叶的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3.1.4 川乌花、果的发育动态分析
        3.1.5 川乌植株生物总量的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3.1.6 川乌生育期划分
        3.1.7 母根重量对川乌植株主要性状的影响
        3.1.8 川乌母根重量(打尖修根)对块根产量的影响
        3.1.9 川乌打顶留叶数量(修根)对子根产量的影响
        3.1.10 川乌子根(附子)产量的影响及构成因素分析
    3.2 川乌的生物化学研究
        3.2.1 川乌生物碱含量发育动态分析
        3.2.2 川乌氨基酸含量发育动态分析
        3.2.3 川乌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动态分析
        3.2.4 N、P、K施用对附子生物碱、氨基酸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3.3 川乌的遗传学研究
        3.3.1 川乌资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3.3.2 川乌资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3.4 川乌的育种学研究
        3.4.1 川乌种质资源遗传分化类型的 RAPD分析
        3.4.2 川乌种质资源遗传分化程度分析
        3.4.3 川乌遗传分化类型子根产量性状分析
        3.4.4 川乌遗传分化类型生物碱含量比较分析
        3.4.5 川乌遗传分化类型氨基酸含量及生化比较分析
        3.4.6 川乌优良品种的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川乌的发育生物学
        4.1.1 关于川乌植株生长发育动态特性
        4.1.2 关于川乌(附子)的产量、品质与收获期
        4.1.3 关于川乌(乌头)的生长发育期
        4.1.4 关于母根重量对川乌(附子)植株发育的影响
        4.1.5 关于川乌(附子)的栽培管理措施
    4.2 川乌的生物化学
        4.2.1 关于川乌生物碱含量与变化
        4.2.2 关于川乌(附子)氨基酸含量及转氨酶的变化
        4.2.3 关于N、P、K对附子生物碱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3 川乌的遗传学
        4.3.1 关于川乌资源的染色体遗传变异
        4.3.2 关于乌头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4.3.3 关于乌头(川乌)近缘属种的系统关系
    4.4 川乌的育种学
        4.4.1 关于川乌资源遗传分化类型的DNA标记分类
        4.4.2 关于川乌资源遗传分化类型评价的产量与品质性状选择
        4.4.3 关于川乌资源遗传分化类型的经济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比较
        4.4.4 关于川乌优良品种的综合评价
        4.4.5 关于中药材的资源研究与品种选育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彝药“都拉”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查考
    1.1 乌头属文献查考
        1.1.1 地理分布
        1.1.2 药用植物资源
        1.1.3 化学成分研究
        1.1.4 药理研究
    1.2 都拉的查考
        1.2.1 古代文献
        1.2.2 现代文献
        1.2.3 小结
    1.3 紫乌头的研究概况
        1.3.1 分类研究
        1.3.2 形态组织学研究
        1.3.3 化学成分研究
        1.3.4 药理研究
        1.3.5 小结
2.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与思路
3.实验内容
    3.1 原植物的调查研究
    3.2 形态组织学研究
        3.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2.1 原植物鉴定
        3.2.2.2 药材性状特征
        3.2.2.3 横切面特征
        3.2.2.4 粉末特征
        3.2.3 小结
    3.3 几种都拉的毒性及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比较
        3.3.1 实验材料
        3.3.2 供试药制备
        3.3.3 方法与结果
        3.3.2.1 紫乌头水煎液LD_(50)测定
        3.3.2.2 拟玉龙乌头水煎液LD_(50)测定
        3.3.2.3 乌头碱LD_(50)测定
        3.3.2.4 紫乌头水煎液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试验
        3.3.2.5 六种都拉抗心律失常实验
    3.4 紫乌头抗心律失常有效部位的筛选
        3.4.1 供试药品制备:
        3.4.2 方法与结果
        3.4.3 紫乌头有效部位抗心律失常的初步研究
        3.4.3.1 对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3.4.3.2 对CaCl_2诱发大鼠心率失常的影响
        3.4.3.3 对氯仿所致心室颤动的影响
        3.4.4 小结
    3.5 紫乌头化学成分的研究
        3.5.1 化学成分的预实验
        3.5.2 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流程图
        3.5.3 化学成分提取、分离过程
        3.5.3.1实验仪器
        3.5.3.2 试验材料
        3.5.3.2 提取和分离
        3.5.4 分离化合物的鉴定
        3.5.5 小结
    3.6 藜芦酸和塔拉萨敏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效研究
        3.6.1 实验材料
        3.6.2 方法与结果
        3.6.2.1 藜芦酸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效研究
        3.6.2.2 塔拉萨敏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效研究
4.结果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土官村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讨论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材料
    2.2 植物样品
    2.3 提取分离
    2.4 结构鉴定

四、土官村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论文参考文献)

  • [1]丽江紫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J]. 龚元,李咏梅,赵静峰,羊晓东,李良.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2]中药附子与“半蒌贝蔹芨”配伍的化学研究[D]. 董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04)
  • [3]鞘柄乌头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D]. 朱田.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4]藏药哈巴乌头的化学成分研究[J]. 杨姝,羊晓东,杨金,赵静峰,李良.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 [5]横断山区的翠雀属植物:分类学和细胞学[D]. 袁琼.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6(03)
  • [6]川乌(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生物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侯大斌. 四川农业大学, 2005(08)
  • [7]彝药“都拉”的生药学研究[D]. 梁俊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07)
  • [8]土官村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J]. 郭洁,羊晓东,刘利辉,梅双喜,赵静峰,李良.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1)

标签:;  ;  ;  ;  ;  

土关村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