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的微控制器构建的新型计算机测控网络

基于PC的微控制器构建的新型计算机测控网络

一、PC-based微控器构建的新型计算机测控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袁萌[1](2020)在《基于分子吸收光谱的脉冲激光锁频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频发的趋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干旱、冰雹灾害严重地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已成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工增雨是利用大气水资源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成本投入最低的一种增加局地降水的措施。而云系的降水潜力是由云的宏观条件决定,主要取决于水汽供应和上升气流的分布。为解决云系降水潜力探测中缺少云底温湿度和云底上升速度的测量,云系降水潜力探测激光雷达集成了多波长技术、高光谱技术、拉曼技术及米散射单边缘技术,实现云底高度、大气湿度以及大气温度和风速的探测。激光发射系统频率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云系降水潜力探测激光雷达大气温度和风速的测量精度。云系降水潜力探测激光雷达提出了 0.5K的大气温度观测精度以及0.3~0.5m/s的云底垂直风速观测精度,但目前商用激光器的频率漂移范围大,不能为云系降水潜力探测激光雷达提供频率稳定的探测光源以达到其对大气温度和风速的探测精度。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碘分子吸收光谱鉴频的脉冲激光锁频方法。测量并标定了碘分子吸收池在不同温度下的吸收谱线,以线性区大小和鉴频灵敏度为标准,对不同温度下碘吸收谱线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最优鉴频谱线,实现对激光器发射激光频率的监测。搭建了基于图形化编程语言开发环境及数据采集卡的计算机测控系统,测控系统在与脉冲激光同频的触发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对脉冲激光器输出激光频率的采集、保存及反馈控制的功能。测控系统输出的反馈控制信号加载于可调谐种子激光器对种子激光输出频率进行调谐,并通过种子注入技术实现对脉冲激光器输出激光频率的控制,使脉冲激光器输出激光频率与设定的目标频率之间的偏差不断减小并稳定在理想的范围内,以实现脉冲激光锁频。锁频结果显示,25分钟内脉冲激光的频率漂移小于±1.4MHz,锁频后的频率漂移引起的测温误差小于0.16K,测风误差小于0.37m/s,达到了云系降水潜力探测激光雷达对大气温度和风场探测精度的要求。基于碘分子吸收光谱鉴频的脉冲激光锁频方法不仅可以稳定种子激光器的频率漂移,还能减小脉冲激光器由于谐振腔受温度和震动等影响而产生的频率漂移。同时,论文研究成果可为云系降水潜力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温度和风场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解决了激光雷达遥感领域激光源频率稳定性对探测精度的限制。

周权[2](2015)在《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数据采集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随着信号频率的增大,带宽越来越宽和采样点数的增加,采样频率将会越来越高,最后采集到的数据量将会越来越大,不利于后续的信号处理及存储,导致在某些应用场合产生局限性。模拟数字转换器(ADC)作为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受到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制约,其采样频率并不能做到很高,且采样频率越高的ADC芯片价格越贵,限制了采样系统对宽带高频信号的采集。近年来兴起的压缩感知理论为解决数据量的剧增与硬件信号处理的限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针对压缩感知理论及其硬件实现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将压缩感知理论引入到高频信号的数据采集系统中,主要完成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论文分析了传统的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在某些应用场合的局限性,由此引出了压缩感知理论并对其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该理论的三大关键要素,通过对离散信号的MATLAB仿真,验证了压缩感知理论的可行性。其次,论文介绍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模拟信息转换技术,详细分析了随机解调转换器模型和调制宽带转换器模型的基本原理。给出了系统评价指标,并根据系统要求对随机解调转换器模型进行了MATLAB仿真研究。最后,结合理论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上述两种模型,设计了以随机解调转换器模型框架,以FPGA为控制核心的数据采集硬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模拟信号处理部分(混频电路、滤波电路、m伪随机序列发生器)和数字信号处理部分(FPGA主控单元、AD转换电路、存储电路),通过对硬件系统的调试,验证了压缩感知理论在对信号的低速采样的应用方面的可行性。与传统的数据采集流程不同,压缩感知理论将信号的压缩与采集合二为一,在采样之前就对信号进行了压缩,让我们可以以低于原信号的奈奎斯特采样频率进行采样,从而降低了信号的采样频率,减轻了模数转换的压力及硬件成本。本文实现了以FPGA为主控器件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信号采集系统的开发,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以及硬件调试实现了对信号的低速采样。

寇光涛[3](2011)在《片状农业物料滚筒干燥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物料干燥是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农业物料干燥工艺要求各异,良好的干燥质量获得都是建立在对干燥过程的准确控制基础上,因此实现农业物料干燥机的过程控制对减少物料损失,提高农业物料干燥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物料干燥机的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众多的干燥方式及其装备中,滚筒干燥因其具有热效率高、干燥时间短、干燥均匀、干燥物料产品质量良好等优点,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已有广泛的应用。但现有的滚筒干燥,一般多用于如矿沙、化工原料和谷物等颗粒状物料的干燥,对于如植物切片、叶片和花瓣等片状农业物料的干燥,采用滚筒干燥方式还较为鲜见。滚筒干燥机的结构虽然比较简单,但烘干过程是非线性、时变性、变结构、多变量的。它不仅与物料特性、介质参数、干燥工艺有重要关系,而且还是一个集生物、化学、热力学、机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加工技术。对于某些干燥要求不仅是去除农业物料中的水分保留它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还要求保持物料原有的色香味。传统的控制方法在许多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本研究课题依托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云南鲜花精油、色素分离纯化技术集成(08C26215302346),以玫瑰花等植物花瓣为研究对象,针对片状农业物料干燥工艺的特点,将计算机、模糊控制等技术综合应用到滚筒干燥机自动控制系统中,并进行了实验设计与研究。结果表明,自行设计的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完全组分利用片状农业物料滚筒干燥机不仅能够实现物料的干燥,获得目标固形物,而且能够回收物料中的含有宝贵芳香活性物质的液体(花水、精油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农业物料干燥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选取有代表性的片状农业物料进行实验干燥,回收片状物料中含有的液体,总结影响片状农业物料滚筒干燥过程的相关因素,制定研究路线;其次,针对滚筒干燥机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装置地多次改进,通过理论、实践结合实现影响干燥过程因素地简化,并设计完成了基于单片机的片状农业物料滚筒干燥模糊控制器,其选择滚筒内部湿度偏差与偏差变化为输入,热风温度为输出,建立模糊控制规则,求出模糊控制表,采用查表法实现模糊控制算法;再次,下位机系统不仅实现滚筒干燥相关参数的采集、滤波、信息传输等,而且能接收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控制量,对控制系统各参数实施智能调控,选用VB6.0设计的上位机监控系统,能够实时完成对所接收数据信息的显示、存储、查询、监控等功能;最后,采用MATLAB7.0实现滚筒干燥机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并完成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满足片状农业物料滚筒干燥机控制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比PLC控制的PID热风控制系统具有更加优越的性能指标,能够为从事该方面研究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李维斌[4](2010)在《基于DSP光栅地震检波器保真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震勘探工作中,地震仪通过光栅地震检波器接收地震波信号,但是光栅地震检波器的信号实时分析与重现仍是一个难点。光栅地震检波器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地震记录质量和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其中光栅地震检波器输出信号的辨向和细分是信号处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如何解决传统辨向和细分方案中的信号不同步、失真等问题,计算出振动信号的幅值,重现地震波形,是本文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振动信号特性的深入研究,仔细对比了当前各种光栅振动信号处理方案的优劣,结合AVR单片机和DSP分别在控制和算法方面的特殊优势,进行了基于协处理器AVR单片机和核心处理器DSP所组成的光栅振动信号的实时处理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当前光栅地震检波器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掌握了振动信号的特性以及辨向、细分技术的理论。2.通过AVR单片机控制一个带有四路采样保持器的A/D转换器对三路信号进行同步采集,克服了传统采集方法中采用单一采样保持器导致信号采集不同步的缺陷。3.以DSP为核心结合幅值细分原理和数字滤波技术完成了振动信号高倍细分和滤波算法的设计4.提出了一种实时计算振动幅值的方法,在进行整周期莫尔条纹计数的同时,实时计算出非整周期莫尔条纹的细分值,进而得出振动幅值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该方法不需实时捕捉换向点,辨向信号仅作为对整周期莫尔条纹进行加减计数的选择控制信号,避免了硬件辨向信号滞后给振动幅值计算带来的误差。5.使光栅传感器在人工敲击的方式下和振动台激发的方式下进行工作,用基于DSP的光栅地震检波系统对光栅地震检波器输出信号进行数据采集。实验表明,所采集数据与课题组前期的仿真结果总体趋势一致,能清楚地找到辨向点。6.采用虚拟仪器LabWindows/CVI在上位机上设计了一个幅值显示的操作界面,实时显示振动幅值的大小和时间,便于实验数据的观测与分析。

刘德胜[5](2010)在《基于ADxL345的无线传感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网络能够实时地监测、感知、采集和处理各种环境的信息,并传送这些信息到需要的用户处。因此无线传感网络在国防军事、国家安全、环境监测、交通管理、医疗卫生、制造业、反恐救灾等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无线节点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基于ADxL345的无线传感网络系统实现方案。本方案可以实现节点方位检测,并对信号进行处理和传送,在无线定位、模式控制、遥控汽车以及一些无线游戏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传统的遥控汽车采用拨弄方向键的方式控制汽车前进、后退或是转向,利用本系统可以不用方向键,而直接调整手柄的向前、向后及侧面的方位倾角实现对汽车的控制,从而使操作者有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节点的主要功能:(1)采集并处理信息。传感器节点控制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对数据进行采集,通过中断方式读取相应的数据,处理器按照设计的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ADxL345是美国模拟器件公司设计生产一款超低功耗小巧纤薄的3轴加速计,可以对高达±16g的加速度进行高分辨率(13位)测量,它非常适合移动设备应用。(2)无线传输。作为无线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传感器节点还担任着路由器的功能,要中转其他节点的信息。本设计中,处理器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芯片发送到其他节点或者SINK节点,最终通过SINK的节点的串口发送到上层界面显示。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背景、应用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本系统中,硬件方面:嵌入式处理器选用ATMEGA128L处理器,无线传输模块选用CC1000,加速度传感器采用ADxL345。软件方面:设计了满足课题需求的节点系统、数据处理算法和上层软件系统。本文描述了如何搭建试验平台,详细地规划了试验的流程,对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课题以后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张伟[6](2009)在《基于ARM9及uC/OS-Ⅱ的数字伺服系统测试仪的设计》文中指出在研制伺服系统的整个过程中,调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决定了系统研制工作的成败,并最终决定了系统实际达到的技术指标。伺服系统测试仪可以为伺服系统的调试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手段,设计一台独立的、专用的,并且集显示、处理、记录功能于一体的数字伺服系统专用测试仪器非常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的数字伺服系统测试仪的设计方案。方案采用一款基于ARM920T核的32位嵌入式处理器S3C2410作为核心CPU,该CPU同时承担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的处理和信息显示等工作,一个20键小键盘作为用户操作、控制的输入设备,一块640×480点阵的8英寸18位色LCD液晶屏作为终端显示设备,使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Ⅱ作为软件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测试仪的性能要求,分别对软硬件进行了设计规划。其次,详细设计了测试仪的硬件电路。本系统硬件采用“核心板—底板”设计思路,完成了底板上的电路设计。主要包括:电源模块设计、复位电路设计、键盘接口电路设计、数据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设计、LCD显示电路设计及CAN总线接口电路设计。最后,实现了测试仪软件平台和应用程序的开发。主要介绍了测试仪的板级支持包的设计,完成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Ⅱ及图形用户界面uC/GUI在S3C2410上的移植工作。接着从多任务机制和中断机制描述了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并对主要算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本文完成了一个基本的测试仪实验室原型。该测试仪原型具有粗精组合信号和前馈信号输出通道,能够应用在测试模拟伺服系统的场合,并且具有CAN总线输出通道,能够测试使用CAN总线作为指令输入接口的伺服系统。此外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功能强等特点。

王丽丽[7](2009)在《基于PC机与单片机的分布式禽舍环境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国际市场对肉食品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由禽舍环境问题造成畜禽大量死亡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禽场的环境质量及管理。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正处于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向规模化、科学化养殖转型阶段,而大中型养殖场家禽种类繁多,每种家禽在不同的生长周期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又不相同,使得大中型养殖场管理复杂、混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本文针对大中型禽舍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分布式和智能化的禽舍环境监控解决方案,开发了以多个多功能单片机智能控制器为节点、个人微机为监控服务器的基于RS-485总线网络的分布式禽舍环境监控系统。本系统由下位机监控模块、上位机监控管理模块和通信模块三大部分组成。下位机设计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以汇编语言和电子自动化技术为主要开发工具,它是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微控器,包括数据采集、键盘设置、数码显示、控制输出、通信模块,完成对禽舍内温度、NH3浓度的设置、监测、控制与通信等任务;上位机软件采用Visual Basic开发了禽场环境管理软件,该软件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对各个禽舍内系统参数的设置,对多个禽舍内环境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实时直观显示;在比较了现有常用通信总线的基础上,考虑到RS-485总线廉价、开发周期短、通信协议自定、便于扩展和维护的特点,通信模块选择了RS-485作为通信总线,定义了串行通信协议,进行了PC机侧和单片机侧的通信程序设计,实现了一台PC机与多个单片机之间的通信。本论文设计的分布式禽舍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实验和仿真能够达到预期设计要求,下位机既可单独运行控制,也可通过串口由PC机进行监控,实现了一台PC机对多个禽舍的统一管理。大大改善了禽舍中的环境管理手段,降低了管理与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可广泛应用于大型现代化畜禽养殖场,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另外,系统为后续的开发留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在上位机上继续开发专家知识库,在下位机上继续增加其它环境信息,为大型禽场现代化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国庆[8](2009)在《基于GSM-R/GPRS的远程列车用电监测系统》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对铁路运输能力需求的不断加大,无论在铁路基础建设方面,列车升级方面及铁路信息化管理方面都有新的要求。目前的新式客运列车因为各种新装置的增加,如空调装置,车门集中遥控装置等,其用电量已达到400KW。对列车用电的监测也就成了列车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保证。通过人工现场采集数据,耗工耗时,而且因为人为因数的影响,数据采集有时存在很大的出入。再加上目前列车大多还是采用机械式电度表来进行测量,对列车供电系统的监测并不能达到要求。在我国确定GSM-R为铁路专用通信网络后,各项列车运行数据可以准确的,实时的被传送回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为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极大的保证。针对列车用电人工采集数据的精度不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SM-R/GPRS技术的无线监测系统。基于GSM-R的GPRS技术可以说为铁路监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最高171.2Kbps的传输速度,可以满足很多要求。系统采用数字电度表采集数据,不仅提高了采集精确度,还可以方便的进行数据的传输。然后通过GSM-R网络,利用GPRS技术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回地面监测中心,监测中心就可是实时地了解列车用电问题。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对列车用电的各种电参数的监测及数据存储等问题,为列车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用电保证。本系统主要分为数字电能采集终端,GPRS无线通信和监测中心三部分。在数字电能采集系统中主要介绍了通过单片机和数字电度表芯片所组成的数据采集终端,RS-485通信接口,数据传输单元,还有为提高系统可靠性的看门狗电路及报警电路等的硬件及软件设计。GPRS无线通信系统中介绍了基于GSM-R网络的GPRS组网传输技术及DTU的选型及应用等。监控中心作为GPRS的上位机系统,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存储,采用基于G语言的LabVIEW开发平台,把程序代码换成框图表示,可以更直观便捷的设计。设计的人机界面,可以方便的进行操作,数据存储功能可以把采集数据直接写入文本或者表格中,便于打印,也能很好的进行数据分析。本文提出的系统能很好的达到对列车用电的实时,有效地监测。

曹军[9](2008)在《基于SMS的远程控制系统在汽车防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汽车防盗技术是一门伴随着汽车工业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完善的系统工程技术。它既与汽车环境、汽车机械和汽车电子紧密相连,同时又有自身独特的技术背景。现有的汽车防盗技术都存在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警距离短;二是报警以后对被盗车辆缺乏有效控制。微电子技术、汽车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在汽车防盗技术上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SMS(短信)的远程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选择了SMS/MMS、CAN总线和汽车AMT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本系统,设计了基于SMS远程控制系统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文中叙述了移动终端的硬件设计方法和电路实现的相关细节,包括芯片选型、DSP工作电路、图像采集模块接口电路、GPRS/GSM模块接口电路、CAN总线接口电路和电源转换。并详细叙述了CAN总线的通信原理,SMS/MMS的原理和实现方法。最后,本文介绍了与系统相结合的汽车AMT系统的原理和相关硬件电路的实现,包括控制变速箱和油门的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控制离合器的直流电机驱动电路。并且进行了系统软件设计:当汽车出现异常时,移动终端通过短信通知车主。车主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来控制终端采集图片或控制汽车AMT系统实现汽车减速,从而实现远程控制。

荀磊[10](2008)在《用于压电合成射流驱动器的幅频可调驱动控制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压电合成射流驱动器(PSJA)是一种低能耗的微型射流装置,它在流场边界层控制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为了实现流场的主动控制,该驱动器必须用一种具有高电压、低电流、可调频率和较少谐波的信号来驱动,传统逆变器无法直接用于驱动PSJA,因此本文提出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PSJA专用驱动控制器。本文提出的驱动控制器系统采用DSP(TMS320F2812)进行控制,并且通过DC-DC、DC-AC、滤波电路和输出电压PI控制四个部分联合来实现高精度、宽范围的幅频可调功能。即系统可提供输出电压从12V到200V可变,频率从20Hz到5000Hz可变的正弦信号。由于该驱动控制器的特殊应用背景和驱动对象,前级DC-DC环节主电路采用半桥变换电路,通过DSP进行控制。DC-DC的给定信号Vr ef根据所需驱动的合成射流驱动器来给定,从而获得可调的直流电压。后级DC-AC环节采用全桥逆变电路,在该电路的调制方法上提出了合成脉宽调制方法,即当输出基波频率低于1000Hz时采用正弦脉宽调制,高于1000Hz时采用特定消谐脉宽调制。最后整个系统的控制采用电压PI控制,从而实现了整个系统的闭环控制。本文首先给出了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案,并介绍了各个部分硬件电路的实现,包括DC-DC主电路、DC-AC主电路、输出电压采样和调整电路等。接着详细介绍了变换器和逆变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给出电路参数设计的详细过程,然后介绍了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软件设计的几个要点并给出系统程序流程图。最后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驱动控制器可以替代传统分立式驱动系统有效驱动PSJA,达到了PSJA驱动控制器小型化,集成化的目的。

二、PC-based微控器构建的新型计算机测控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based微控器构建的新型计算机测控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子吸收光谱的脉冲激光锁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理论依据
    2.1 原子吸收光谱
        2.1.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2.1.2 朗伯-比尔定律
        2.1.3 碘吸收光谱
    2.2 单纵模激光产生原理
        2.2.1 单纵模脉冲激光的产生
        2.2.2 种子激光注入原理
    2.3 晶体倍频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脉冲激光锁频实验系统方案设计
    3.0 方案设计
    3.1 光路设计
    3.2 鉴频器设计
        3.2.1 碘吸收鉴频原理
        3.2.2 碘吸收池保温结构设计与仿真
        3.2.3 碘吸收池温控设计与搭建
    3.3 控制器设计
        3.3.1 PID控制算法
        3.3.2 GHz峰值保持电路
        3.3.3 控制流程设计与实现
        3.3.4 控制反馈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与数据分析
    4.1 碘池1109线测量实验
        4.1.1 实验系统
        4.1.2 测试数据及分析
    4.2 脉冲激光锁频系统测量实验
        4.2.1 脉冲激光锁频实验系统
        4.2.2 短时频率特性
        4.2.3 长时频率特性
        4.2.4 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脉冲激光锁频系统集成与实现
    5.1 集成设计、仿真与实现
        5.1.1 光路集成设计与仿真
        5.1.2 电路集成封装设计
    5.2 集成系统锁频效果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校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2)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传统采样理论和压缩感知理论
    2.1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
    2.2 压缩感知理论
        2.2.1 问题描述
        2.2.2 信号的稀疏表示
        2.2.3 观测矩阵
        2.2.4 信号重构
    2.3 基于压缩感知的离散信号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模拟信息转换技术研究
    3.1 随机解调转换器模型
        3.1.1 随机解调转换器模型原理概述
        3.1.2 随机解调转换器模型过程分析
    3.2 调制宽带转换器模型
        3.2.1 调制宽带转换器模型原理概述
        3.2.2 调制宽带转换器模型过程分析
    3.3 对比分析
    3.4 评价指标分析
    3.5 随机解调转换器模型仿真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总体设计
    4.2 模拟信号处理模块
        4.2.1 模拟乘法器
        4.2.2 低通滤波器
        4.2.3 m伪随机序列发生器
    4.3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4.3.1 FPGA模块
        4.3.2 AD转换器
        4.3.3 SD卡模块
    4.4 电源电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试结果及分析
    5.1 硬件调试
        5.1.1 电源模块
        5.1.2 m伪随机序列
        5.1.3 模拟乘法器模块
        5.1.4 低通滤波模块
        5.1.5 模数转换并SD卡存储
    5.2 信号重构
    5.3 调试问题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片状农业物料滚筒干燥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业物料干燥与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农业物料干燥技术方面
        1.2.2 农业物料干燥控制方面
        1.2.3 农业物料滚筒干燥方面
        1.2.4 片状农业物料干燥方面
    1.3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片状农业物料滚筒干燥技术概述
    2.1 片状农业物料干燥工艺
        2.1.1 片状农业物料干燥特性分析
        2.1.2 玫瑰花瓣干燥工艺设计
    2.2 完全组分利用滚筒干燥机改进设计
        2.2.1 完全组分利用滚筒干燥机介绍
        2.2.2 完全组分利用滚筒干燥机存在问题
        2.2.3 完全组分利用滚筒干燥机改进设计
    2.3 完全组分利用滚筒干燥原理
        2.3.1 影响干燥的因素
        2.3.2 排潮对干燥结果的影响
        2.3.3 滚筒回转速度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滚筒干燥的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3.1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3.1.1 模糊控制原理
        3.1.2 模糊控制算法
    3.2 片状农业物料滚筒干燥模糊控制器设计
        3.2.1 模糊控制器结构设计
        3.2.2 确定模糊变量赋值表
        3.2.3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3.2.4 模糊控制规则表的建立
        3.2.5 模糊控制表在单片机中的存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滚筒干燥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总体硬件结构
    4.2 基于单片机的检测与控制硬件电路设计
        4.2.1 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设计
        4.2.2 系统后向通道电路设计
        4.2.3 测量仪器的选择
        4.2.4 上位机系统
    4.3 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滚筒干燥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软件实现的功能与构成
    5.2 系统软件流程图设计
        5.2.1 主程序
        5.2.2 数据采集与滤波模块
        5.2.3 数字测温、湿模块
        5.2.4 模糊控制算法子程序
    5.3 通信及监测管理软件的设计
        5.3.1 监测软件的选取
        5.3.2 串行通信控件
        5.3.3 VB人机界面设计
    5.4 软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分析
    6.1 仿真环境简介
    6.2 仿真模型的建立
    6.3 常规模糊控制器的构造
    6.4 仿真结果
    6.5 实验完成内容及系统监测结果
        6.5.1 实验完成内容
        6.5.2 系统实时监测数据分析
    6.6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6.6.1 试验目的
        6.6.2 实验装置
        6.6.3 实验过程简述
        6.6.4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附录B: 下位机电子电路图
附录C: 试验图片
附录D: 程序代码

(4)基于DSP光栅地震检波器保真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光栅振动检测技术的发展
    1.3 检波器的噪声处理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任务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本文的主要任务
2 光栅数字式地震检波器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总体方案
    2.1 光栅地震检波器的工作原理
        2.1.1 光栅莫尔条纹技术的原理
        2.1.2 莫尔条纹方程的建立
        2.1.3 莫尔条纹的分类
        2.1.4 光栅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1.5 莫尔条纹的光强度分布与电压的关系
    2.2 光栅检波器的机械结构和特性分析
        2.2.1 光栅传感器的结构
        2.2.2 传感器特性分析
        2.2.3 传感器参数计算
    2.3 光栅振动信号的特性分析
        2.3.1 光栅振动信号的特点
    2.4 细分原理
        2.4.1 细分的概念
        2.4.2 细分的方法和种类
    2.5 辨向原理
        2.5.1 光栅莫尔条纹换向特征描述
        2.5.2 单稳四细分辨向电路
    2.6 系统的总体方案
    2.7 本章小结
3 光栅振动信号同步采集方案的设计
    3.1 前置放大和滤波整形电路
    3.2 光栅振动信号同步采集方案的设计
    3.3 A/D转换器
        3.3.1 系统对A/D转换器的要求
        3.3.2 A/D转换器位数的确定
        3.3.3 A/D转换器的选型
    3.4 单片机简介与选型
    3.5 硬件连接
    3.6 A/D转换器数据采集一致性的测试
    3.7 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3.7.1 程序总体结构
        3.7.2 SPI串行总线介绍
        3.7.3 AVR的SPI接口原理与使用
        3.7.4 单片机与DSP进行SPI串行通信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DSP的振动信号处理技术
    4.1 细分与复现方案的确定
    4.2 DSP内部资源介绍和外围电路设计
        4.2.1 DSP的优势
        4.2.2 TMS320VC5402 DSP的主要特点
        4.2.3 TMS320VC5402 DSP的体系结构
        4.2.4 TMS320VC5402 DSP的存储器的结构和操作
        4.2.5 多通道缓冲串口与SPI协议
        4.2.6 DSP基本电路设计
    4.3 TMS320VC5402的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4.3.1 McBSP的功能与特点
        4.3.2 TMS320VC5402与ATmega16单片机的串口通信
        4.3.3 TMS320VC5402与PC机的异步串口通信
    4.4 数字滤波在光栅地震检波器信号采集中的应用
        4.4.1 数字滤波
        4.4.2 四利数字滤波法的适用范围及特点
    4.5 细分模块的软件设计
        4.5.1 总体程序的设计
        4.5.2 初始化程序设计
        4.5.3 细分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测试数据与误差分析
    5.1 虚拟仪器介绍
        5.1.1 虚拟仪器技术
        5.1.2 Labwindows/CVI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5.2 上位机的数据采集
        5.2.1 上位机操作界面
        5.2.2 测试结果分析
    5.3 误差分析
        5.3.1 系统误差
        5.3.2 由AD量化误差引起的细分误差
        5.3.3 细分运算时的误差
        5.3.4 光栅信号剩余直流电平引起的细分误差
        5.3.5 信号不对称引起的细分误差
        5.3.6 温度引起的误差
        5.3.7 信号处理部分系统总误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6.2 主要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论文发表情况
10 致谢

(5)基于ADxL345的无线传感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基本概念
        1.1.2 研究现状
        1.1.3 应用前景
    1.2 WSN和测控系统结合的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2.1 WSN系统体系结构
    2.2 节点硬件设计
        2.2.1 模块连接接口
        2.2.2 主要芯片介绍及电路设计
        2.2.3 WSN节点供电方式
        2.2.4 WSN节点外部接口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3.1 操作系统设计
        3.1.1 库介绍
        3.1.2 数据包格式
        3.1.3 全局变量及参数说明
        3.1.4 接口函数
        3.1.5 辅助功能模块
        3.1.6 网络协议设计
        3.1.7 操作系统实现
    3.2 数据处理算法设计
        3.2.1 算法设计
        3.2.2 程序实现
    3.3 上层软件设计
        3.3.1 体系结构设计
        3.3.2 串口设计
        3.3.3 通信检查及方位指示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试验及结果分析
    4.1 试验目标
    4.2 平台搭建
    4.3 编译下载
        4.3.1 开发编译环境
        4.3.2 程序的编译下载
    4.4 试验流程
        4.4.1 两个节点通信
        4.4.2 无线传感网络通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5.2 本课题的不足和待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附录 节点原理图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ARM9及uC/OS-Ⅱ的数字伺服系统测试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数字伺服系统概述
        1.1.2 测控系统概述
        1.1.3 伺服机构测控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开发平台的选择
        1.3.1 硬件开发平台
        1.3.2 软件开发平台
    1.4 本文完成的工作
2 测试仪的总体设计规划
    2.1 数字伺服系统测试仪的需求分析
    2.2 测试仪的性能要求
        2.2.1 数字信号发生器的性能要求
        2.2.2 误差角显示器的性能要求
    2.3 数字伺服系统及测试仪中信号的表示
    2.4 硬件电路设计规划
    2.5 软件系统设计规划
    2.6 本章小结
3 测试仪的硬件设计
    3.1 ARM处理器概述
        3.1.1 ARM处理器简介
        3.1.2 ARM微处理器的选型
    3.2 核心硬件系统设计
        3.2.1 电源模块设计
        3.2.2 复位及复位芯片配置
        3.2.3 键盘接口电路设计
        3.2.4 数据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3.2.5 LCD显示电路设计
        3.2.6 CAN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uC/OS-II及uC/GUI在S3C2410上的移植
    4.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概述
    4.2 uC/OS-II在S3C2410上的移植
        4.2.1 移植uC/OS-II的条件
        4.2.2 移植uC/OS-II到S3C2410的具体内容
        4.2.3 uC/OS-II头文件的移植
        4.2.4 移植OS_CPU_C.C文件
        4.2.5 处理器相关汇编部分OS_CPU_A.S实现
    4.3 图形用户界面uC/GUI实现
        4.3.1 uC/GUI简介
        4.3.2 uC/GUI的移植
    4.4 本章小结
5 测试仪的应用软件设计
    5.1 BSP的设计与开发
        5.1.1 Bootloader
        5.1.2 驱动设计
    5.2 应用程序设计
        5.2.1 模块化设计详述
        5.2.2 定时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2.3 数字信号发生器的软件设计
        5.2.4 误差角显示器的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测试仪扩展板原理图
附录B 测试仪扩展板PCB图

(7)基于PC机与单片机的分布式禽舍环境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系统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分析
        2.1.1 环境因素分析
        2.1.2 控制装置分析
        2.1.3 系统选型
    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下位机硬件设计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3.2 传感器选择
        3.2.1 温度传感器
        3.2.2 NH_3 传感器
    3.3 单片机的选择
    3.4 时钟电路及复位电路
        3.4.1 时钟电路
        3.4.2 复位电路
    3.5 数据采集
    3.6 备用电源芯片
    3.7 显示电路设计
        3.7.1 扩展芯片选取
        3.7.2 显示电路设计
    3.8 独立式键盘设计
    3.9 控制电路设计
    3.10 串口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11 译码电路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下位机软件设计
    4.1 单片机系统内部资源分配
    4.2 主程序模块
    4.3 数据采集模块
    4.4 数据滤波处理
    4.5 显示模块
        4.5.1 BCD 码转换
        4.5.2 数码管显示
    4.6 键盘处理模块
    4.7 控制输出模块
    4.8 通信模块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下位机通信
    5.1 多机通信原理
    5.2 硬件解决方案
    5.3 软件解决方案
    5.4 多机通信协议
        5.4.1 协议的确立
        5.4.2 通信规则注意的问题
    5.5 通信设定
    5.6 通信程序
        5.6.1 单片机串口通信初始化
        5.6.2 多机通信从机中断服务程序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位机监控平台开发
    6.1 上位机软件开发工具
        6.1.1 开发工具的选择
        6.1.2 Visual Basic 介绍
    6.2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6.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6.2.2 系统界面设计
        6.2.3 主要控件及功能介绍
    6.3 上位机监控软件程序设计
        6.3.1 设计思想
        6.3.2 全局变量定义
        6.3.3 主要程序介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实验及仿真
    7.1 多机通信实验
        7.1.1 实验条件
        7.1.2 实验过程及结果
    7.2 下位机仿真与实验
        7.2.1 仿真环境
        7.2.2 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7.2.3 软件的编制、调试
        7.2.4 总调
        7.2.5 仿真结果
        7.2.6 下位机实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GSM-R/GPRS的远程列车用电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列车供电
    1.2 无线通信系统的引进
        1.2.1 GSM
        1.2.2 GPRS
    1.3 课题的提出与论文主要工作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2.1 数字采集终端
    2.2 数字电度表
        2.2.1 CS5460 简介
        2.2.2 串行接口及其操作
    2.3 微处理器AT89C51
        2.3.1 AT89C51 功能特性及接口说明
        2.3.2 数据采集终端设计
    2.4 电源设计
    2.5 远程通信接口RS-485
    2.6 看门狗电路
    2.7 报警系统
第三章 数据采集终端系统软件设计
    3.1 数据采集终端程序整体流程
    3.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3.3 CS5460校准
    3.4 报警电路程序
第四章 远程通信
    4.1 GSM 介绍
        4.1.1 GSM 的发展状况
        4.1.2 GSM 特点
        4.1.3 GSM 网络组成
        4.1.4 GSM 系统信道分类
    4.2 GPRS
        4.2.1 GPRS 网络结构
        4.2.2 GPRS 协议模型
        4.2.3 GPRS 路由管理
        4.2.4 GPRS 与IP
    4.3 GSM-R
        4.3.1 GSM-R 系统的主要特点
        4.3.2 GSM-R 系统的应用
        4.3.3 GSM-R 对高速铁路的适应性
    4.4 基于GSM-R 的GPRS 技术实现方案
    4.5 GPRS 数据传输单元( DTU)
第五章 监测中心设计
    5.1 LABVIEW 简介
    5.2 通信协议的选择
    5.3 系统程序流程
    5.4 人机界面
        5.4.1 面板设计
        5.4.2 UDP 传输设计
        5.4.3 数据的存储
第六章 系统整体可靠性及测试
    6.1 系统整体可靠性分析
        6.1.1 电网干扰的类型
        6.1.2 硬件上的抗干扰措施
        6.1.3 软件上的抗干扰措施
    6.2 实验测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9)基于SMS的远程控制系统在汽车防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概述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汽车防盗技术的国内外状况
        1.2.1 国内外汽车防盗设备应用概况
        1.2.2 汽车防盗器的发展趋势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第二章 汽车防盗系统的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架构
    2.2 防盗系统方案设计
        2.2.1 微控制器(MCU)的选择和其外围电路设计
        2.2.2 图像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2.2.3 GSM/GPRS模块的硬件设计
        2.2.4 CAN接口硬件实现
        2.2.5 LIN子节点的设计
        2.2.6 图像数据存储器的设计
        2.2.7 电源电路设计
        2.2.8 硬件抗干扰设计
第三章 CAN总线通信技术
    3.1 CAN层的定义
    3.2 CAN总线的位定时和节点间同步
    3.3 CAN总线的报文传送和帧结构
第四章 SMS/MMS技术
    4.1 SMS介绍和相关技术
        4.1.1 SMS介绍
    4.2 MMS介绍和相关技术
        4.2.1 MMS介绍
        4.2.2 MMS的消息流程
        4.2.3 MM数据报的结构
第五章 AMT系统介绍和其硬件实现
    5.1 AMT系统简介
    5.2 AMT关键技术
        5.2.1 车辆档位决策与控制
        5.2.2 离合器接合控制
    5.3 AMT系统的硬件构成
        5.3.1 主控制器MC9S12C32简介
        5.3.2 驱动电路设计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6.1 系统总体工作流程
    6.2 系统各模块的软件实现
        6.2.1 CAN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6.2.2 图像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6.2.3 GSM/GPRS模块软件设计
        6.2.4 AMT模块软件设计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撰写的论文

(10)用于压电合成射流驱动器的幅频可调驱动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频调制技术
        1.2.2 逆变控制方法
    1.3 DSP 数字控制电源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幅频可调驱动控制器的设计方案
    2.1 幅频可调驱动控制器的总体方案
    2.2 控制芯片TMS320F2812
        2.2.1 事件管理器
        2.2.2 A/D 转换
        2.2.3 中断
    2.3 各模块硬件电路实现
        2.3.1 DC-DC 升压变换模块电路
        2.3.2 DC-AC 逆变模块电路
        2.3.3 滤波模块电路
        2.3.4 输出电压采样反馈模块电路
        2.3.5 调理电路
        2.3.6 MOSFET 管驱动电路
        2.3.7 DSP 辅助电源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C-DC 升压变换模块设计
    3.1 半桥式变换器介绍
    3.2 半桥式升压电路硬件设计
        3.2.1 开关频率选择
        3.2.2 功率开关管耐压值选择
        3.2.3 占空比与变压器变压比确定依据
        3.2.4 滤波电路电感和电容的选取
        3.2.5 半桥式变换电路变压器的设计
    3.3 DC-DC 升压变换模块中的通断信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C-AC 逆变模块设计
    4.1 全桥逆变电路
    4.2 脉宽调制技术的原理
    4.3 合成脉宽调制技术
        4.3.1 正弦脉宽调制技术
        4.3.2 特定消谐脉宽调制技术
    4.4 基于DSP 的脉宽调制波的产生
        4.4.1 正弦脉宽调制的DSP 实现
        4.4.2 特定谐波消除调制的DSP 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幅频可调驱动控制器的软件实现
    5.1 软件开发环境
        5.1.1 软件开发流程
        5.1.2 驱动控制器系统程序的设计要求
    5.2 驱动控制器程序设计
        5.2.1 主程序设计
        5.2.2 输入参考值A/D 采样子程序设计
        5.2.3 PWM 信号产生子程序设计
        5.2.4 输出信号电压反馈子程序设计
    5.3 PI 控制设计
        5.3.1 PID 的数字化控制
        5.3.2 数字PI 控制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无负载时系统输出实验
        6.1.1 系统输出同幅不同频波形
        6.1.2 系统输出同频不同幅波形
        6.1.3 系统输出不同频不同幅波形
    6.2 有负载时系统输出实验
    6.3 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内容总结
    7.2 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PC-based微控器构建的新型计算机测控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子吸收光谱的脉冲激光锁频方法研究[D]. 袁萌.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D]. 周权.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3)
  • [3]片状农业物料滚筒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 寇光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6)
  • [4]基于DSP光栅地震检波器保真性能的研究[D]. 李维斌.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1)
  • [5]基于ADxL345的无线传感网络研究[D]. 刘德胜.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6]基于ARM9及uC/OS-Ⅱ的数字伺服系统测试仪的设计[D]. 张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09(12)
  • [7]基于PC机与单片机的分布式禽舍环境监控系统研究[D]. 王丽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基于GSM-R/GPRS的远程列车用电监测系统[D]. 赵国庆. 太原理工大学, 2009(S2)
  • [9]基于SMS的远程控制系统在汽车防盗中的应用[D]. 曹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10]用于压电合成射流驱动器的幅频可调驱动控制器研究[D]. 荀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基于PC的微控制器构建的新型计算机测控网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