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黏膜免疫机制

浅谈黏膜免疫机制

一、浅谈粘膜免疫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21)在《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黄帝内经》“甘生脾”理论,我院儿科在临床上使用小建中汤治疗脾虚泄泻常获得满意效果。为探索小建中汤治疗脾虚泄泻的作用机制,现选用“苦寒泻下法”建立脾虚泄泻幼鼠模型,通过与正常幼鼠进行比较,观察脾虚泄泻幼鼠肠道菌群和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变化。运用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进行干预,分析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小建中汤治疗脾虚泄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48只幼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12只(A组),造模组36只。模拟大黄苦寒泻下法建立脾虚泄泻模型,随后将造模成功的幼鼠随机分为3组,脾虚泄泻组(B组)、小建中汤高剂量组(C组)、小建中汤低剂量组(D组),每组12只。在干预期,正常组及脾虚泄泻组予以灌胃生理盐水,小建中汤组予以灌胃小建中汤药液,周期为10天。观察幼鼠的精神、皮毛、饮食、体重、活动度及大便性状。治疗后取幼鼠盲肠进行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丰富度变化,取幼鼠小肠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SIg A检测。结果:1、本研究成功的复制了脾虚泄泻幼鼠模型,发现脾虚泄泻组幼鼠与正常组相比,胸腺指数、脾腺指数、肠粘膜组织SIg A的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小建中汤干预后,与脾虚泄泻组相比,小建中汤高、低剂量组幼鼠的一般情况改善,体重及胸腺指数均显着增加(P<0.05)。小建中汤高剂量组能有效改善脾指数(P<0.05),但低剂量组无意义(P>0.05)。小建中汤高、低剂量均可提升的肠粘膜SIg A水平(P<0.05),而高剂量的上调作用优于低剂量组(P<0.05)。2、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1)肠道菌群的组成:四组幼鼠的盲肠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上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占例最大,为优势菌群。(2)组间差异物种的比较:与正常幼鼠相比,在门水平上,脾虚泄泻幼鼠拟杆菌门、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水平明显减少(P<0.05),放线菌门比例减少,但不显着(P>0.05);Epsilonbacteraeota、柔壁菌门比例明显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理研菌属、拟普雷沃菌属水平显着降低(P<0.05),螺杆菌属水平明显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也有所增加,但不显着(P>0.05)。与脾虚泄泻组相比,小建中汤可以促使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生长(P<0.05),而抑制Epsilonbacter aeota、柔壁菌门增长(P<0.05)。小建中汤高剂量促进芽单胞菌门细菌生长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P<0.05)。在属水平上,小建中汤可以促进拟杆菌属、理研菌属、拟普雷沃菌属的生长(P<0.05),而抑制螺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属的生长(P<0.05),小建中高剂量促进拟普雷沃菌属生长的作用优于比小建中汤低剂量(P<0.05)。与正常组相比,在门水平及属水平上,小建中汤均可以促使失调的菌群恢复趋于正常水平。且小建中汤可以促使酸杆菌门细菌显着增长,高出正常组水平(P<0.05)。结论:1、采用生大黄水煎液灌胃,可以成功建立脾虚泄泻幼鼠模型。脾虚泄泻幼鼠肠粘膜分泌的SIg A水平下降,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发生改变,菌群多样性下降。2、小建中汤能改善脾虚泄泻幼鼠的脾虚证候,促使体重增长,使萎缩的胸腺、脾脏增长,提高肠粘膜SIg A的分泌水平。3、小建中汤能够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致病菌的增殖,使紊乱的菌群结构恢复趋于正常水平,同时提高肠粘膜免疫功能可能是治疗脾虚泄泻的机制之一。小建中汤仲景原方剂量(高剂量)在改善脾虚泄泻幼鼠肠粘膜免疫方面作用优于现代教材推荐剂量(低剂量),小建中汤仲景原方剂量对芽单胞菌门、拟普雷沃菌属的调节作用优于现代教材推荐剂量。

韦春柳[2](2020)在《铝纳米颗粒肺粘膜疫苗佐剂-递送系统(VADS)有效诱导小鼠形成全身及粘膜免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吸道粘膜容易感染在空气中传播的病原体(例如SARS-Co V、MERS-Co V和禽流感病毒),这些病原体有时会引发能够威胁生命的流行甚至大流行,这凸显了开发肺疫苗佐剂传递系统(VADS)的重要性。明矾作为最常见的疫苗佐剂可以有效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但应用于肺部接种可能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炎症反应。因此在本文中,通过已建立的氧化铝纳米颗粒(ANs)肺部气管吸入的小鼠模型,将ANs装载卵清蛋白(OVA)模型抗原进行肺部接种来验证铝纳米载体激发强大而有效的粘膜免疫表达。目的:考察氧化铝纳米粒用做肺部粘膜疫苗佐剂传递系统安全性及免疫诱导效力。方法:采用动态光散射、电泳散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表征ANs粒径和形貌。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体外ANs-OVA的抗原释放。体外细胞中,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定性)和流式细胞仪(FACS定量)分析抗原呈递细胞(APC)摄取ANs的能力,并且考察了铝纳米载体药物对APC的成熟刺激以及APC的分子表达。体内实验中,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以及组织冰冻切片考察ANs进入体内后的分布及聚集情况,最后考察小鼠肺部接种不同免疫制剂后的免疫表达,同时与皮下接种传统磷酸铝佐剂进行比较。结果:ANs粒径为25 nm左右,电位为-30 m V左右,形态为近球形。体外细胞实验也证明了与传统佐剂磷酸铝微粒相比,ANs可有效地促进APC的摄取。体内追踪表明ANs有效到达肺部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游离到远端淋巴结部位,为发挥全身粘膜免疫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在小鼠肺部免疫接种实验中,ANs不仅未产生过多的副作用,而且诱导了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和广泛的粘膜免疫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显示两次免疫接种后免疫小鼠在血清中产生高水平的Ig G,小鼠的唾液、鼻粘膜灌洗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阴道分泌物均产生高水平的Ig A,而小肠冲洗液和粪便稀释液中并没有显现出免疫效果。此外,与传统铝佐剂相比,在接种ANs的免疫小鼠的血清和脾淋巴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也检测到高水平的Ig G2a和IFN-γ,表明肺部接种ANs可产生有效的平衡Th1/Th2免疫反应。结论:这些结果表明,ANs-OVA通过肺部给药可诱导Th1/Th2免疫反应,并可诱导全身和粘膜免疫应答。因而,ANs有望成为有效的肺粘膜疫苗佐剂-递送系统(VADS)

王静静[3](2020)在《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铁代谢、肠粘膜免疫及回肠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铁是动物机体重要的免疫营养素,对维持动物肠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猪饲料中常见的铁源有硫酸亚铁、乳酸亚铁、甘氨酸亚铁、酵母铁等,不同铁源的生物学效果存在差异。本试验以2日龄缺铁哺乳仔猪为试验动物,比较研究不同铁源(无机铁源Fe SO4、甘氨酸络合铁Fe Gly和Febis Gly)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肠道形态结构、肠道铁吸收、黏膜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从形态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究不同铁源影响幼龄动物的肠道健康的机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 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及铁吸收代谢的影响补铁显着提高了哺乳仔猪HGB、MCV和MCH指标(P<0.05),显着降低了MCHC指标(P<0.05),提高了仔猪肾脏和肝脏中铁的含量(P<0.05),显着上调十二指肠中DMT1、HIF-2α、Ferritin-h和Ferritin-l的基因表达(P<0.05)。注射补铁和灌服甘氨酸络合铁(Fe Gly和Febis Gly)能显着增加仔猪第15-21 d的平均日增重(P<0.05),补充甘氨酸络合铁(Fe Gly和Febis Gly)显着上调基因Ferritin-h和Ferritin-l的相对表达量(P<0.05)。2. 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肠粘膜免疫的影响补铁显着增加小肠的重量(P<0.05),显着提高了哺乳仔猪空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P<0.05),显着上调了空肠中ZO-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显着上调了回肠中Occlud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补充Febis Gly,显着上调了空肠中Claudin和ZO-1基因的表达(P<0.05),以及空肠中MUC1,MUC2和MUC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和回肠MUC2基因的表达(P<0.05),改善肠黏液分泌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灌服补铁显着提高了空肠PBD1和PBD3 m RNA表达水平(P<0.05)。补充Febis Gly显着上调了空肠中IL-10和TNF-α的m RNA的表达(P<0.05),显着提高了空肠和回肠PBD2 m RNA表达水平(P<0.05)。3. 不同铁源对回肠菌群结构的影响补铁对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没有显着影响(P>0.05),与Fe De X组相比,Fe SO4显着提高了Ace指数(P<0.05)。从PCA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各组之间的组成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灌服无机铁(Fe SO4)和甘氨酸络合铁(Fe Gly和Febis Gly)显着降低了回肠中的Acidobacteria和Gemmatimonadetes(P<0.05);与Fe Gly组相比,Febis Gly显着降低了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在科水平上,与NON组相比,Fe Gly显着提高了回肠中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P<0.01);肌注Fe De X显着提高了Gemmatimonadaceae和Sphingomonadaceae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补铁显着降低了回肠中Blautia(P<0.05);灌服Fe SO4显着提高了Anaerotipes和Faecalibacterium(P<0.05);与肌注补铁和灌服无机铁组相比,灌服Febis Gly显着提高了回肠中的Roseburia(P<0.05)。与NON相比,添加Fe De X、Fe Gly和Febis Gly使Lactobacillus降低了34%、34%和44%。通过关联性分析发现,铁代谢中的Ferritin-l、Ferritin-h和HIF-2α基因与回肠中的Anaerostipes、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呈正相关(P<0.05)。空肠中Claudin和PBD1与Anaerostipes、Faecalibacterium、Megamonas和[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呈正相关(P<0.05);MUC2与Erysipelotrichaceae-UCG-003、Megamonas和[Eubacterium]_hallii_group呈正相关(P<0.05)。回肠中IFN-γ基因与回肠中的Sphingomonas的相对丰度呈高度正相关(P<0.05);IL-6与回肠中的Megamonas的相对丰度呈弱的负相关的关系(P<0.05)。综上所述,仔猪补铁后显着改善了机体铁状态和肠道形态,灌服补充Febis Gly可促进杯状细胞黏蛋白(MUC1,MUC2和MUC4),肠道抗菌肽(PBD2和PBD3)和紧密链接蛋白(ZO-1和Claudin)基因表达,改善仔猪的肠黏膜免疫功能。灌服甘氨酸络合铁显着改善回肠微生物多样性,提高Faecalibacterium、Enterobacteriaceae、Roseburia的数量,降低了Lactobacillus的数量。

程金娜[4](2020)在《优秀运动员唾液与血液身体机能指标相关性及训练后恢复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通过收集、检测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唾液和血液样本,探究常应用于运动领域的生化指标在唾液和与血液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上述唾液指标,评估优秀运动员在训练后即刻进行超低温全身冷冻疗法的具体恢复效果,以期为唾液指标监控运动训练和物理恢复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实验一:搜集相关文献,筛选代表性生化指标。采集北京市柔道队、北京市自由跤队、北京市划艇队、北京市游泳队、北京市花样游泳队、国家男子手球队、北京市男子手球队队员的唾液和血液样本,测定其Sal-COR、Sal-T、SIgA和Sal-Urea值水平,分析四个指标在血液和唾液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唾液生化指标替代血液生化指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实验二:为探究唾液指标是否可应用于机体训练后的恢复过程,将北京市男子手球一队随机分为实验组(N=9)和对照组(N=9),两组同时进行相同负荷训练,实验组在训练结束即刻进行WBC(-130℃,150s),对照组不做冷疗干预,在当日Am7:00(训练日晨起)、Pm3:00(训练前)、Pm5:30(训练后即刻)、Pm6:00(冷疗后即刻)、Pm6:30(冷疗后半小时)、Pm8:00(冷疗后2小时)、次日Am7:00(次日晨起)共七个时间点同时采集两组实验对象的唾液样本,测定并观察Sal-COR、Sal-T、SIgA和Sal-Urea在冷疗干预前后的具体变化规律,探讨训练结束即刻WBC对专业优秀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效果。研究结果:(1):1)COR(r=0.806)、Urea(r=0.655)和 IgA(r=0.665)在唾液和血液之间相关性较高,且存在一定线性关系。2)Sal-T和Se-T相关性较低(r=0.401),且不存在明显线性关系,(2)1)与训练后即刻相比,冷疗后即刻实验组Sal-COR浓度下降26.70%(p>0.05),对照组升高36.95%(p>0.05),两组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冷疗后2小时实验组下降31.33%,对照组下降29.20%,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训练日晨起相比,次日晨起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2)与训练后即刻相比,在冷疗后半小时实验组和对照组Sal-T浓度分别上升0.89%、下降15.74%,在冷疗后2小时又分别下降3.27%、18.89%。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这两点的下降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训练日晨起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Sal-T浓度在训练后次日晨起分别上升 16.47%(p<0.01)、10.33%(p<0.05),且实验组上升趋势更显着(P<0.05);3)与冷疗后即刻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Sal-Urea浓度在冷疗后半小时均下降(p<0.05);实验组在冷疗后2小时下降5.63%(p<0.05),对照组下降22.83%(p>0.05),但两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与训练日晨起相比,次日晨起对照组Sal-Urea浓度上升9.43%(p<0.05),实验组上升5.44%(p>0.05),两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与训练后即刻相比,在冷疗后半小时实验组SIgA下降36.55%(p<0.05),对照组下降59.39%(p<0.01),两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冷疗后2小时,实验组和对照组SIgA浓度分别下降3.24%(p<0.01)、42.85%(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升高趋势更显着(P<0.01),与训练日晨起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次日晨起SIgA浓度均显着升高(p<0.01),两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COR、Urea和IgA的指标浓度在血液和唾液之间相关性较高,COR相关性最高,T的相关性较低(2)训练后即刻WBC能快速降低Sal-COR浓度,促进短时间内Sal-T和SIgA浓度的回升,提高Sal-T的基线水平,对Sal-Urea的影响有一定迟效应。(3)唾液生化指标在机体训练前后能够反映多个时间点的身体机能水平,对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有积极意义。

朱杰瑞[5](2020)在《抗大豆过敏乳酸菌菌株的筛选及其抗过敏作用机制》文中提出大豆及其制品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但大豆作为主要的过敏食物之一,会引起机体呼吸道、胃肠道及皮肤等多方面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大豆过敏人群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食物过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促使益生菌预防/治疗食物过敏成为了可能。已有证据表明,一些乳酸菌在花生、卵白蛋白和牛乳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中起到了积极的抗过敏作用,但针对乳酸菌抗大豆过敏的研究依然十分有限。本论文以乳酸菌抗大豆过敏为研究目标,选用工业中常用的八株乳酸菌,通过体外与小鼠脾细胞共培养筛选具有抗大豆过敏潜力的乳酸菌株;构建大豆蛋白致敏Balb/c小鼠模型,从过敏症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等方面评价乳酸菌对大豆蛋白过敏的缓解作用;通过检测肠道树突状细胞、不同T细胞亚群的分化和盲肠内容物菌群结构的变化,评价乳酸菌对大豆蛋白致敏小鼠肠道粘膜免疫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筛选具有抗大豆过敏潜能的乳酸菌株,综合评价了乳酸菌在大豆过敏关键阶段的免疫学功能,揭示其抗过敏作用机制。主要的研究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1)将不同乳酸菌菌株与大豆蛋白致敏的小鼠脾细胞共培养,以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及IL-4的水平为指标筛选抗过敏菌株。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CICC 6117、嗜热链球菌CICC 6222、嗜酸乳杆菌CICC 6081、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CICC 20988及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CICC 6103都能够显着提高脾细胞体外分泌IFN-γ/IL-4的水平,其中嗜酸乳杆菌CICC 6081、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CICC 20988及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CICC 6103效果尤为显着。(2)通过构建大豆蛋白致敏小鼠模型,从临床症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效应细胞分化四个方面探究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和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抗大豆过敏的机制。结果表明,三株乳酸菌都能够显着降低小鼠的过敏症状评分,同时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能够显着改善过敏小鼠体重增长缓慢的问题。在体液免疫方面,三株乳酸菌均能够显着降低过敏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E、IgG和IgG1)的水平,但对小鼠外周血中B细胞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影响。在细胞免疫方面,三株乳酸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辅助性T(Th)细胞的分化,同时能促进细胞毒性T(Tc)细胞的分化;嗜酸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能够显着促进小鼠脾细胞中Treg的分化,同时也能够显着提高Treg型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并且显着抑制Th17型细胞因子IL-17A和Th2型细胞因子IL-4及IL-6的分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还能够显着促进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分泌。此外,三株乳酸菌都显着降低了小鼠腹水中肥大细胞的表达量。(3)分离小鼠肠道MLN和PP结,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乳酸菌对肠道粘膜免疫的影响;同时收集小鼠盲肠内容物,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乳酸菌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的三株乳酸菌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鼠肠道MLN和PP结中CD103+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在T细胞亚群分化方面,三株乳酸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Th1细胞的分化,而抑制Th2细胞的分化,其中,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效果最为明显;三株乳酸菌都能够显着抑制MLN中Th17细胞的分化;嗜酸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能够显着促进Treg的分化。在肠道菌群组成方面,所选的三株乳酸菌都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过敏小鼠肠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其中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作用效果显着;此外,三株乳酸菌能够提升过敏小鼠肠道中梭菌目细菌的比例,显着降低芽孢杆菌目的比例。

张转丹[6](2020)在《鱼类粘膜免疫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可引起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是我国水产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病毒性疾病之一,特别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常见。该传染病的病原体为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据报道,已有30多种海鱼在苗期和培养过程中受到VNN的影响,特别是对石斑鱼仔鱼和幼鱼造成很高的死亡率,给海洋鱼类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用于防治该病的疫苗主要是通过注射方式免疫的,但由于注射免疫的局限性。本实验旨在研究制备一种能通过粘膜免疫(口服粘膜免疫和浸泡粘膜免疫)石斑鱼从而有效防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粘膜疫苗,以至于能够打破传统免疫的局限性。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胞内病原体,可引起鲶鱼(ESC)的肠败血症。该疾病最初被发现是在1976年的佐治亚州和阿拉巴马州的垂死鲶鱼中,它可以通过胃肠道、鳃、皮肤等粘膜组织或口腔、鼻孔(鼻子)进入鱼体引发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研究表明鮰爱德华氏菌编码的外膜蛋白(OMP)N具有参与粘附和侵袭,赋予其毒力属性。其中编码的omp N1蛋白参与了鞭毛在内膜和外膜之间的肽聚糖层的锚定以及参与蛋白信号的转导,并且容易被受感染的宿主识别,所以我们认为omp N1蛋白具有跨膜作用,在鮰爱德华氏菌的跨粘膜致病机制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Crp和Ton B蛋白是鮰爱德华氏菌编码的另外两种蛋白,他们参与ESC的发病过程,是E.ictaluri的重要毒力因子。综上所述,可以根据鮰爱德华氏菌的跨粘膜致病机理,并敲除其致病蛋白,将原本不具备黏膜免疫作用的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外壳蛋白MCP敲入到鮰爱德华氏菌的基因组并表达,制备相应的粘膜疫苗。目的:将鮰爱德华氏菌的外膜蛋白N1(omp N1)和神经坏死病毒的衣壳蛋白(MCP)融合,在工程菌中表达并纯化出一种具有跨粘膜免疫的基因重组融合蛋白(MCP-omp N1),为制备抗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粘膜免疫疫苗奠定基础。其次利用细菌基因编辑技术敲除鮰爱德华氏菌的潜在致病基因Ton B和Crp,并将神经坏死病毒的衣壳蛋白(MCP)基因敲入到缺失△Ton B的弱毒鮰爱德华氏菌基因组和野生型鮰爱德华氏菌的基因组并表达,获得的新菌株可用于制备预防神经坏死病毒和鮰爱德华氏菌的粘膜免疫疫苗。方法:1.利用从NCBI Gen Bank库里获得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外壳蛋白M CP与鮰爱德华氏菌的外膜蛋白omp N1的基因序列,并将两者进行了序列优化与全基因合成。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MCP-omp N1 p ET28a、MCP p ET28a、o mp N1 p ET28a,在大肠杆菌内分别诱导表达融合蛋白MCP-omp N1、MCP、omp N1,且利用包涵体纯化及透析复性获得MCP-omp N1、MCP、omp N1蛋白。然后利用纯化后MCP、omp N1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小鼠,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总Ig G水平和Western-blot检测抗血清的特异性。2.针对致病基因Crp和Ton B的敲除,分别构建基因敲除重组载体:Crp-sg RNA1-Donor SX Pcrispr、Crp-sg RNA3-Donor SX Pcrispr、Ton B-sg RNA-Donor SX Pcrispr,这些重组质粒分别电转化至鮰爱德华氏菌感受态细胞中,通过双抗性筛选、PCR、测序验证最终筛选出成功敲除Crp和Ton B的弱毒鮰爱德华氏菌株。3.外源基因MCP的敲入,分别构建基因敲入重组载体:MCP-Δ Ton B pK18mobsac B、MCP-p K18mobsac B,分别电转化至弱毒鮰爱德华氏菌株及野生型鮰爱德华氏菌中,依次通过卡那抗性、20%蔗糖、PCR、测序验证,最终获得成功敲入外源基因MCP的菌株。结果:1.SDS-PAGE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纯化得到了较纯的MCP-omp N1融合蛋白,进一步的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MCP及omp N1组的小鼠血清总Ig G水平显着升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也表明了纯化得到MCP-omp N1融合蛋白具有MCP抗原性,也具有omp N1抗原性。2.基因敲除实验结果显示,电转化后通过卡那及氯霉素双抗性筛选出阳性单克隆,通过将其基因组提取后进行PCR,将PCR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发现在目的条带均与未编辑的阴性对照基因小。再通过测序序列结果比对,结果显示△Crp1部分序列敲除及发生突变,△Crp3相比于原始Crp基因在372-452 bp处缺失80 bp,△Ton B相比于原始Ton B基因在336 bp~415 bp处缺失79 bp。以上的实验结果证明成功敲除了Crp和Ton B基因,获得弱毒活E.ictaluri菌株。3.卡那抗性和20%蔗糖筛选阳性单克隆,通过将其基因组提取后进行PCR,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发现目的条带均与未编辑的阴性对照条带大1 kd左右。再通过测序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之所以目的条带均比未编辑的阴性对照大,是因为外源基因MCP已成功敲入弱毒鮰爱德华氏菌株和野生型鮰爱德华氏菌的基因组。结论:本实验原核表达纯化得到了鱼类神经坏死病毒衣壳蛋白MCP和鮰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omp N1的融合蛋白MCP-omp N1,为进一步验证融合蛋白MC P-omp N1能否作为抵抗神经坏死病毒的粘膜疫苗奠定了基础。Crisprca9成功的对E.ictaluri的Crp和Ton B基因进行敲除,获得△Crp的弱毒鮰爱德华氏菌株(Edwarsiella ictaluri str.CrpΔCrp)和△Ton B的弱毒鮰爱德华氏菌株(Edwars iella ictaluri str.Ton BΔton B),为将外源神经坏死病毒的衣壳蛋白MCP基因敲入及用于制备抗鮰爱德华氏菌养殖业的浸泡/口服疫苗奠定基础。自杀质粒敲除系统成功的将神经坏死病毒衣壳蛋白MCP基因敲入,分别获得新的弱毒鮰爱德华氏菌株(Edwarsiella ictaluri str.TOM ton B::mcp)和灭活野生型鮰爱德华氏菌株(Edwarsiella ictaluri str.MCP mcp),该菌株可用于制备预防神经坏死病毒和鮰爱德华氏菌的粘膜免疫疫苗。

赵娟[7](2020)在《白芍总苷对CIA模型大鼠血清LBP影响的claudin-1/F-actin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被证明是滑膜炎症的新标志物。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eony,TGP)临床证明能有效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症状,但是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腹痛、腹泻)也被广泛报道。本次实验从TGP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出发,通过前期文献回顾,提出假说:白芍总苷可能是通过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进而通过粘膜免疫对RA炎症的起到免疫抑制作用。本试验通过构建(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中LBP浓度及肠粘膜屏障claudin-1/F-actin蛋白表达情况,探索白芍总苷对CIA模型大鼠血清LBP浓度影响的claudin-1/F-actin机制并验证上述假说,为临床使用白芍总苷治疗RA的有效性、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大鼠使用牛II型胶原复制CIA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白芍总苷组、甲氨蝶呤组,1周后分组进行给药,共给药28天。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关节炎指数、粪便性状,行膝关节micro CT观察关节病变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LBP浓度,对大鼠结肠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claudin-1、F-actin蛋白表达。使用SPSS25.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白芍总苷能降低CIA大鼠关节炎指数,改善Micro CT提示的膝关节骨质破坏。2.白芍总苷能降低CIA大鼠血清LBP浓度。3.白芍总苷可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变性坏死及炎症浸润,修复与保护大鼠结肠黏膜屏障。4.白芍总苷可上调CIA大鼠肠粘膜claudin-1、F-actin蛋白表达。结论:白芍总苷可能通过上调肠道claudin-1/F-actin蛋白表达,降低血清LBP浓度,保护肠粘膜屏障,进而降低CIA大鼠关节炎指数,起到缓解关节炎症、改善关节骨破坏的作用。

马鑫[8](2019)在《牛乳过敏原消化肽对肠道粘膜免疫细胞及体外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牛乳是婴幼儿最佳的食物蛋白来源,然而,牛乳过敏严重影响了过敏人群的食用安全。牛乳中含有30多种蛋白质,都具有潜在的致敏性,其中酪蛋白、β-乳球蛋白(BLG)和α-乳白蛋白被认为是主要的过敏原。有研究发现大约82%的牛乳过敏患者对BLG过敏。本研究以牛乳中主要过敏原BLG为研究对象,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牛乳蛋白,将获得的消化产物的氨基酸序列与牛乳BLG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并结合T细胞表位预测软件,最终筛选出5条肽段作为T细胞表位,在此基础上评估5条消化肽段对小鼠肠道免疫细胞及CD4+T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通过这些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前期筛选T细胞表位准确性,并探索肠道免疫细胞在BLG致敏过程中变化规律。本研究的主要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1.运用NetMHC(Ⅱ)/pan、SYFPEITHI、IEDB在线网站对BLG的Th表位进行预测,综合多参数的结果,获得牛乳BLG可能的T细胞表位区分别为AA1-16,AA16-31,AA27-45,AA68-83,AA133-154和AA144-160。同时,通过体外模拟成年人和婴幼儿胃肠道分别消化全牛乳和婴幼儿配方奶粉,Tricine-SDS-PAGE电泳图显示BLG和α-乳白蛋白在模拟婴幼儿消化中更耐消化;进一步液相-质谱技术分析10kDa以下的消化产物,通过质谱对肽段的识别、分类,共检测到730条消化肽段。其中属于BLG的消化肽段共计有109条(Score range>20),分子量分布在813.42Da-2218.22 Da。BLG的消化肽段集中的区域是AA1-21,AA23-61,AA71-103,AA107-119,AA123-140和AA148-160。结合BLG的消化肽段和Th表位的预测结果,最终合成了5条待验证的T细胞免疫表位区:f1(AA1-14),f2(AA24-35),f3(AA40-60),f4(AA82-101),f5(AA123-139)。2.为获得特异性免疫细胞,构建了BLG致敏的小鼠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低剂量激发组(M组)和高剂量激发组(F组),通过三次灌胃和激发完成小鼠致敏,间接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IgE、IgG和IgA的含量,结果显示C、M和F组的BLG特异性IgG抗体未见显着差异(p>0.05),F组的BLG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显着高于C组和M组,IgA抗体水平在三个组中均有显着差异(p<0.05)。3.获得小鼠肠LP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肠LP细胞中树突状细胞(LPDC)的表型,结果显示M组和F组中CD11c+MHCⅡ+细胞的比例占80%以上,说明致敏条件下固有层(LP)细胞中DC细胞占主导。其次,CD103+CD11c+细胞在C组、M组和F组肠固有层细胞中比例分别为46.25±1.63,58.95±4.45和74.00±3.68。4.将消化肽段与LP细胞共孵育,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LPDC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80和CD86的表达,结果显示不论是低剂量激发还是高剂量激发,肽段f1-f6对CD80和CD86表达水平的影响都是一致的,肽段f3能显着刺激LPDCs成熟,肽段f1和f4能抑制LPDCs的成熟。5.将肽段与肠系膜淋巴结(MLN)细胞共孵育,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MLN中T细胞分化的情况。结果显示,肽段对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亚群的影响不显着。在对Th亚群的分化情况中,在C组中,消化肽段均下调了Th1和Th2的表达量。在M组和F组中,肽段f1、f4、f5可以上调Th1细胞的表达,其中肽段f1和f4也能增加Th2细胞的表达。6.获取原代未致敏小鼠脾脏细胞,运用CD4阳性分选磁珠分选CD4+T细胞,经流式鉴定CD4+细胞纯度达到96.9%,可以用于后续T细胞增殖试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CFSE染料染色CD4+T细胞,再将其与不同消化肽段、LPDC细胞共孵育刺激72h后,测定T细胞增殖比例、LPDC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和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所有f1-f5肽段都能刺激T细胞增殖;在消化肽段的作用下,MHCⅡ、CD80、CD86和CD209的表达水平维持与无肽段处理相同或者降低,说明肽段f1-f5在此共刺激试验中都不能促进LPDC细胞的进一步成熟。另外5条肽段对T细胞分化影响不明显,其中肽段f1抑制Th1和Th2细胞的分化,促进了Treg细胞分化。

张涛[9](2019)在《从肠粘膜免疫稳态重建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治疗ACLF的干预机制》文中认为目的:从肝脏、小肠粘膜组织病理学,肠道菌群、肠粘膜免疫屏障功能变化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对ACLF大鼠肠粘膜免疫稳态重建的影响。方法: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肝纤维化大鼠诱导建立ACLF大鼠模型;将其分为:模型对照(M)组、中药低剂量(Z低)组、中药高剂量(Z高)组、肠道菌群活性菌治疗(C)组,每组各10只,另设非模型空白对照(N)组;对比以不同剂量”温阳解毒化瘀方”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治疗;收集新鲜粪便进行16S rRNA高通量焦磷测序检测;采集外周血行TBil、ALT、AST检测,血清鲎试剂检测内毒素;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IL-1含量;HE染色判定肝脏组织及小肠粘膜组织病理学,透射电镜观察小肠粘膜超微病理学,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技术观察肝组织中TLR4的表达及小肠粘膜组织中occludin和ZO-1的表达。结果:1.肝组织HE染色示Z高组肝细胞坏死面积较其他实验组减小,病变程度明显减轻,2.小肠粘膜组织HE染色示Z高组在改善绒毛上皮细胞脱落、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水肿以及炎性细胞增生明显优于其他实验组。3.采用16S rRNA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技术,结果显示:M组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Observed OTU指数、Faith’s指数及chao1指数显着低于Z高组与C组(P<0.05);经Alpha、Beta分析,Z高组与M组、Z低组间存在显着的差异(P<0.01),C组与M组、Z低组大鼠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C组与Z高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实验组大鼠外周血ALT、AST、TBil值比较:Z高组降低ALT、AST效果最佳;Z高、Z低降低TBil疗效相当(P>0.05);5.血清TNF-α、IL-6、IL-1值比较:各实验组均较M组显着下降(P<0.05),Z高组降低IL-6、IL-1疗效更显着(P<0.05);Z高组与C组降低TNF-α方面疗效相当(P>0.05);血浆LPS水平比较Z高组降低LPS更显着(P<0.05);肝组织TLR4mRNA、小肠组织ZO-1mRNA、occuldin mRNA表达比较:Z高、C组降低TLR4、ZO-1mRNA、提高occuldin mRNA表达更显着(P<0.05),Z高与C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温阳解毒化瘀方”通过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上调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调节肠粘膜通透性,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炎性反应,实现对ACLF大鼠的肠粘膜免疫稳态重建,从而抑制肝脏细胞炎性坏死,降低ACLF病死率。

张雁[10](2017)在《HPV18-E6/7融合蛋白在乳酸菌中的表达及其粘膜免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2位。HPV16和HPV18是导致宫颈癌最主要的两种高危型HPV病毒,其感染与70%以上的宫颈癌发病率有关。E6和E7是常见高危型HPV16和HPV18型引起的恶性转化中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蛋白。目前已证实HPV18 E6、E7为肿瘤排斥抗原,能够诱发CTL反应,利用E6、E7制备的疫苗对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项实验中,分别对E6和E7蛋白的锌指结构进行突变以降低其致癌性,同时保证不改变E6和E7蛋白免疫原性和稳定性。此外对E6、E7的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以使突变后HPV18-E6/7融合蛋白能够在乳酸菌中高效表达。对突变后的HPV18-E6/7融合蛋白的信号肽、初级结构和高级结构进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突变后的HPV18-E6/7融合蛋白是分泌蛋白,有疏水性,可能以一种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乳酸菌中。因此我们将优化突变后的HPV18-E6/7融合基因重组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IPTG诱导其表达。将表达的HPV18-E6/7蛋白对小鼠进行皮下免疫,免疫一个月后采集血清,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分析免疫后小鼠血清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小鼠的血清效价为1:5000,可用于乳酸菌表达突变的HPV18-E6/7融合蛋白的检测。将突变后HPV18-E6/7融合基因克隆到乳酸菌表达载体pMG36e,在乳酸菌MG1363中高表达HPV18-E6/7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检测乳酸菌特异性表达的HPV18-E6/7融合蛋白。结果表明,含重组质粒pMG36e-HPV18-E6/7的乳酸菌MG1363已表达HPV18-E6/7融合蛋白。乳酸菌疫苗的粘膜免疫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粘膜免疫反应,因此本实验采用口服、滴鼻和阴道免疫三种不同的粘膜免疫方式对小鼠粘膜接种表达HPV18-E6/7融合蛋白的乳酸菌,Western blot、间接ELISA和脾脏IFN-γ免疫组化检测重组乳酸菌引起的粘膜免疫反应,结果表明三种免疫方式均能激发机体免疫反应,且效果分别为口服免疫﹥滴鼻免疫﹥阴道免疫。总之,本实验构建乳酸菌重组质粒pMG36e-HPV18-E6/7,探讨重组表达HPV18-E6/7融合蛋白的乳酸菌疫苗的最佳免疫方式,研究表达HPV18-E6/7融合蛋白的乳酸菌对HPV18型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最终为HPV18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策略。

二、浅谈粘膜免疫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粘膜免疫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小儿脾虚泄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铝纳米颗粒肺粘膜疫苗佐剂-递送系统(VADS)有效诱导小鼠形成全身及粘膜免疫(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氧化铝纳米颗粒用做疫苗载体质量评价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2 .样品的表征
        2.3 .纳米氧化铝与模型抗原OVA的结合率(EE)
        2.4 .体外抗原释放
    3.实验结果
        3.1 .铝纳米载体药物的表征
        3.1.1 .铝纳米载体药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
        3.1.2 .AN的扫描电镜图和透射电镜图
        3.2 .模型抗原OVA的载入和释放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疫苗配方体内和体外免疫效果评价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与细胞
    2.实验方法
        2.1 .细胞的培养
        2.2 .细胞毒性实验
        2.3 .细胞对铝纳米载体药物的摄取
        2.4 .铝基纳米载体药物在细胞中的定位
        2.5 .铝基纳米载体药物对APC的激活
        2.6 .小鼠肺部给药
        2.7 .小动物活体成像
        2.8 .淋巴结中ANs的定位
        2.9 .小鼠肺部给药ANs损伤性
        2.10 .小鼠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测定
        2.11 .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2.12 .脾淋巴细胞分化实验
        2.13 .细胞因子的检测
        2.14 .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3.1 .药物的细胞毒性
        3.2 .细胞的摄取实验
        3.3 .铝基纳米载体药物在APC内的定位
        3.4 .铝基纳米载体药物促进细胞表面成熟因子的表达
        3.5 .铝基纳米载体的体内追踪
        3.6 .铝基纳米载体递送至肺部的局部炎症反应
        3.7 .铝基纳米载体诱导的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粘膜免疫反应
        3.8 .T细胞分型的表达
        3.9 .脾淋巴细胞的增殖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粘膜疫苗免疫佐剂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铁代谢、肠粘膜免疫及回肠菌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微量元素铁的研究进展
        2.1.1 铁的生物学作用
        2.1.2 哺乳仔猪铁营养
        2.1.3 铁吸收和转运
        2.1.4 铁稳态调节
        2.2 肠粘膜免疫
        2.2.1 小肠粘膜形态
        2.2.2 粘液屏障
        2.2.3 肠上皮细胞
        2.2.4 紧密连接
        2.2.5 铁与肠粘膜免疫
        2.3 肠道菌群
        2.3.1 肠道菌群的定植
        2.3.2 肠道菌群的功能
        2.3.3 铁与肠道微生物
        2.4 肠粘膜免疫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
        2.5 仔猪日粮中的铁的研究进展
        2.5.1 日粮中铁添加剂的发展
        2.5.2 氨基酸络合铁的定义和特点
        2.5.3 氨基酸络合铁的特点
        2.5.4 氨基酸络合铁的吸收机制
    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动物
        1.3 饲养管理
        1.4 样品采集
    2 检测指标
        2.1 生长性能
        2.2 血常规的测定
        2.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4 组织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2.5 肠道组织形态学观察
        2.6 基因表达分析
        2.7 肠道微生物测序
    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及铁吸收代谢的影响
        4.1.1 哺乳仔猪生长性能
        4.1.2 哺乳仔猪血液指标
        4.1.3 哺乳仔猪组织中微量元素
        4.1.4 哺乳仔猪十二指肠中与铁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
        4.2 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肠黏膜免疫的影响
        4.2.1 哺乳仔猪小肠长度和重量
        4.2.2 哺乳仔猪肠道形态
        4.2.3 空肠和回肠中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
        4.2.4 空肠和回肠中与黏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
        4.2.5 与肠道抗菌肽相关的基因表达
        4.2.6 与肠道炎性因子相关的基因表达
        4.3 不同铁源对回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4.3.1 不同铁源对回肠菌群Alpha和 Beta多样性的影响
        4.3.2 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回肠菌群相对丰度的影响
        4.3.3 回肠微生物组成与铁代谢和肠粘膜免疫的关联性分析
    5 讨论
        5.1 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及铁吸收代谢的影响
        5.2 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5.3 不同铁源对回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创新和问题
    1 结论
    2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1 本论文的创新点
        2.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优秀运动员唾液与血液身体机能指标相关性及训练后恢复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唾液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1.1.2 唾液采集优势
        1.1.3 唾液与血液生化指标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1.1.4 唾液生化指标研究在运动领域的前沿性
    1.2 文献综述
        1.2.1 唾液生化组成及分泌机制
        1.2.2 唾液采集方法研究进展
        1.2.3 唾液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4 生化指标在唾液与血液样本中的相关性
        1.2.5 几种常见唾液指标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进展
        1.2.6 物理恢复技术-超低温全身冷冻疗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唾液生化指标在运动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优秀运动员血液与唾液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主要检测仪器及试剂
        2.1.4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唾液检测方法重复性、准确度和线性检验结果
        2.2.2 血液指标与唾液指标相关性结果
    2.3 分析讨论
        2.3.1 血液、唾液皮质醇和睾酮相关性分析
        2.3.2 血液、唾液尿素相关性分析
        2.3.3 血液、唾液免疫球蛋白A相关性分析
    2.4 结论
3 唾液指标在优秀运动员超低温全身冷冻疗法评估恢复状况中的应用
    3.1 对象与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实验结果
        3.2.1 超低温冷疗前后7个时间点唾液皮质醇浓度变化结果
        3.2.2 超低温冷疗前后7个时间点唾液睾酮浓度变化结果
        3.2.3 超低温冷疗前后7个时间点唾液尿素浓度变化结果
        3.2.4 超低温冷疗前后7个时间点SIgA浓度变化结果
    3.3 分析讨论
        3.3.1 唾液皮质醇超低温冷疗前后不同时相变化特点
        3.3.2 唾液睾酮超低温冷疗前后不同时相变化特点
        3.3.3 唾液尿素超低温冷疗前后不同时相变化特点
        3.3.4 SIgA在超低温冷疗前后不同时相变化特点
    3.4 结论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5)抗大豆过敏乳酸菌菌株的筛选及其抗过敏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物过敏概述
        1.1.1 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
        1.1.2 食物过敏的风险因素
        1.1.3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1.1.4 食物过敏的预防及治疗
        1.1.5 大豆过敏概述
    1.2 肠道微生物与食物过敏
        1.2.1 卫生假说
        1.2.2 肠道微生物群对食物过敏的影响
        1.2.3 肠道微生物群调节食物过敏的潜在机制
        1.2.4 调节食物过敏的重要菌群
    1.3 益生菌在食物过敏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抗大豆过敏乳酸菌菌株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乳酸菌冻干粉的扩培及保藏
        2.3.2 乳酸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3.3 大豆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2.3.4 大豆蛋白SDS-PAGE鉴定
        2.3.5 小鼠脾细胞的分离
        2.3.6 小鼠脾细胞致敏条件的优化
        2.3.7 乳酸菌对小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2.3.8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乳酸菌生长曲线及菌落形态
        2.4.2 大豆蛋白的提取与鉴定
        2.4.3 大豆蛋白浓度对小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2.4.4 乳酸菌对小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动物模型探究乳酸菌抗大豆过敏的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鼠灌胃样品的制备
        3.3.2 大豆蛋白致敏的Balb/c小鼠模型的构建
        3.3.3 小鼠体重、直肠温度及过敏症状评分
        3.3.4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3.3.5 小鼠脾细胞培养物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3.3.6 流式细胞仪荧光补偿调节
        3.3.7 小鼠腹水中肥大细胞的鉴定
        3.3.8 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鉴定
        3.3.9 小鼠脾细胞中Th及Tc细胞的鉴定
        3.3.10 小鼠脾细胞中Treg细胞的鉴定
        3.3.11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小鼠体重、直肠温度及过敏症状评分
        3.4.2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变化
        3.4.3 小鼠外周血中B细胞的表达
        3.4.4 小鼠脾细胞中Th及Tc细胞的鉴定
        3.4.5 小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
        3.4.6 小鼠脾细胞中Treg细胞的分化
        3.4.7 小鼠腹水中肥大细胞的表达
    3.5 讨论
        3.5.1 乳酸菌对大豆蛋白致敏小鼠过敏症状的影响
        3.5.2 乳酸菌对小鼠体液免疫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影响
        3.5.3 乳酸菌对小鼠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3.5.4 乳酸菌对小鼠肥大细胞表达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乳酸菌对小鼠肠道粘膜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MLN和PP结细胞悬液的制备
        4.3.2 流式细胞仪荧光补偿调节
        4.3.3 小鼠MLN和PP结中CD103~+树突状细胞的鉴定
        4.3.4 小鼠MLN和PP结中Th与Tc细胞的鉴定
        4.3.5 小鼠MLN和PP结中Th1与Th2细胞的鉴定
        4.3.6 小鼠MLN和PP结中Treg细胞的鉴定
        4.3.7 小鼠MLN和PP结中Th17细胞的鉴定
        4.3.8 小鼠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组成
        4.3.9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MLN和PP结中CD103~+树突状细胞的分化
        4.4.2 MLN和PP结中Th细胞及Tc细胞的分化
        4.4.3 MLN和PP结中Th1与Th2细胞的分化平衡
        4.4.4 MLN和PP结中Th17细胞的分化
        4.4.5 MLN和PP结中Treg细胞的分化
        4.4.6 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
    4.5 讨论
        4.5.1 乳酸菌对小鼠肠道CD103~+树突状细胞分化的影响
        4.5.2 乳酸菌对小鼠肠道T细胞亚群分化平衡的调控
        4.5.3 乳酸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与特色
    5.3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鱼类粘膜免疫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粘膜免疫
        1.1 浸泡粘膜免疫
        1.2 口服粘膜免疫
    2.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3.鮰爱德华氏菌
        3.1 TonB蛋白
        3.2 Crp蛋白
        3.3 OmpN蛋白
    4.细菌基因组编辑技术
        4.1 Crispr Cas9 基因编辑发展及原理
        4.2 DNA损伤修复系统
        4.3 自杀载体敲除系统
    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菌株,载体和试剂
        1.2 BALB/c小鼠
        1.3 基因序列
        1.4 设计sgRNA序列及相关引物合成
    2.实验方法
        2.1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2 Crisp Cas9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2.3 外源基因MCP敲入pK18mobsacB重组载体的构建
        2.4 爱德华氏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5 质粒电转化至感受态细胞
        2.6 检测靶基因编辑
        2.7 重组质粒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2.8 免疫小鼠及抗血清的制备
        2.9 Westem-blotting检测抗血清的特异性
        2.10 ELISA法检测抗血清总IgG水平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1.MCP-Omp N1/ompN1/MCP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1 MCP-ompN1 pET-28a重组表达载体的双酶切鉴定
        1.2 ompN1 pET-28a重组表达载体的双酶切鉴定
        1.3 MCP pET-28a表达载体的双酶切及测序鉴定
    2.不同蛋白的诱导表达与SDS-PAGE分析
        2.1 MCP-ompN1 pET-28a原核表达载体的梯度诱导表达
        2.2 Omp N1 pET-28a原核表达载体的梯度诱导表达
        2.3 MCP pET-28a原核表达载体的梯度诱导表达
        2.4 Omp N1-MCP/ompN1/MCP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检测
        2.5 MCP-ompN1/ompN1/MCP蛋白的包涵体复性及纯化
        2.6 Western-blot检测抗血清特异性检测
        2.7 ELISA法检测抗血清总IgG水平
    3.Crisp Cas9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3.1 Sg RNA-Pcrisp载体的构建
        3.2 含sgRNA及修复模板的重组载体构建
        3.3 CRISPR/Cas9 敲除ΔTonB和ΔCrp基因的验证
        3.4 Crp及 TonB基因敲除后序列比对图谱
    4.外源基因MCP敲入pK18mobsacB重组载体的构建
        4.1 MCP-ΔTonB pK18mobsacB载体构建
        4.2 MCP-pK18mobsacB重组载体构建
    5 外源基因MCP的敲入及突变菌株的筛选和验证
        5.1 MCP敲入弱毒鮰爱德华氏菌株的筛选和验证
        5.2 MCP敲入野生型鮰爱德华氏菌株的筛选和验证
第四章 讨论
    1.MCP和 ompN1 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2. Crispr Cas9 运用于鮰爱德华氏菌潜在致病基因的敲除
    3.外源基因敲入到鮰爱德华氏菌的基因组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PCR引物表
    附录 Ⅱ 缩略词表

(7)白芍总苷对CIA模型大鼠血清LBP影响的claudin-1/F-actin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1 研究内容
    1.1 实验动物及实验环境
    1.2 实验用药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药物制备
    1.5 实验方法
        1.5.1 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1.5.2 给药剂量和方法
        1.5.3 标本采集
        1.5.4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1.5.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实验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
    2.2 各组大鼠粪便性状
    2.3 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
    2.4 各组大鼠膝关节micro CT扫描结果
    2.5 各组大鼠血清LBP含量的影响
    2.6 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学改变
    2.7 各组大鼠肠粘膜免疫组化结果
        2.7.1 结肠粘膜F-actin蛋白表达
        2.7.2 结肠粘膜claudin-1 蛋白表达
3 讨论
    3.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3.3 白芍总苷治疗RA的研究现状
        3.3.1 白芍总苷治疗RA概况
        3.3.2 白芍总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机制
        3.3.3 中医对白芍胃肠道作用的认识
    3.4 实验对象的选择
        3.4.1 LBP
        3.4.2 claudin-1/f-actin的选择
        3.4.3 动物模型的选择
        3.4.4 受试物的选择
        3.4.5 阳性药物的选择
    3.5 结果分析
        3.5.1 白芍总苷对CIA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3.5.2 白芍总苷对CIA大鼠关节炎症及影像学的影响
        3.5.3 白芍总苷对CIA大鼠血清LBP的作用
        3.5.4 白芍总苷对CIA大鼠粪便形态及结肠的影响
        3.5.5 白芍总苷对CIA大鼠血清LBP影响的claudin-1/F-actin机制探讨
小结
创新与特色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牛乳过敏原消化肽对肠道粘膜免疫细胞及体外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引言
    1.1 牛乳过敏及牛乳过敏原
        1.1.1 牛乳过敏及牛乳主要过敏原
        1.1.2 牛乳过敏的分子机制
        1.1.3 牛乳过敏相关的免疫细胞
    1.2 T细胞及其表位在牛乳过敏中的研究进展
        1.2.1 T细胞在食物过敏中的作用
        1.2.2 牛奶过敏原T细胞表位的研究进展
    1.3 小肠粘膜固有层树突状细胞
        1.3.1 LPDCs细胞的亚型、作用和分布
        1.3.2 LPDCs的迁移
        1.3.3 LPDCs细胞的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牛乳主要过敏原β-乳球蛋白消化肽的制备及T细胞表位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所用试剂
        2.2.2 实验所用仪器和设备
        2.2.3 溶液的配制
    2.3 方法
        2.3.1 BLGT细胞表位的预测
        2.3.2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牛乳蛋白
        2.3.3 牛乳消化肽的鉴定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
        2.4.1 NCBI中 BLG的氨基酸序列
        2.4.2 BLGT细胞表位的预测结果
        2.4.3 牛乳过敏原消化肽的特性分析
    2.5 讨论
        2.5.1 消化肽段的获取
    2.6 小结
第3章 牛乳过敏原消化肽对肠道粘膜免疫细胞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所用试剂与耗材
        3.2.2 实验所用动物
        3.2.3 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设备
        3.2.4 溶液配制
    3.3 方法
        3.3.1 致敏Balb/c小鼠模型的构建
        3.3.2 小鼠肠固有层细胞的制备及肽段刺激
        3.3.3 MLN细胞的制备及肽段刺激
        3.3.4 LPDCs细胞表面分子的鉴定
        3.3.5 MLN细胞辅助性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鉴定
        3.3.6 MLN细胞中Th1和Th2 细胞的鉴定
        3.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
        3.4.1 致敏小鼠血清中BLG特异性抗体水平
        3.4.2 LPDCs细胞形态学观察
        3.4.3 肠固有层细胞表型鉴定
        3.4.4 牛乳消化肽段对LPDCs细胞表面分子的影响
        3.4.5 牛乳消化肽段对MLN细胞辅助性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
        3.4.6 牛乳消化肽段对MLN细胞中Th1、Th2 细胞的影响
    3.5 讨论
        3.5.1 小鼠过敏模型的构建与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分析
        3.5.2 消化肽段对肠道固有层树突状细胞成熟度的影响
        3.5.3 消化肽段对MLN中 T细胞分化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牛乳过敏原消化肽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所用试剂
        4.2.2 实验所用的动物
        4.2.3 实验所用的仪器与设备
    4.3 方法
        4.3.1 CD4~+T细胞的制备与分选
        4.3.2 小鼠LPDCs细胞对同源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
        4.3.3 消化肽段对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的测定
        4.3.4 消化肽段对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
        4.3.5 消化肽段对LPDCs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影响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CD4~+T 细胞的分选
        4.4.2 LPDCs细胞对同源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4.4.3 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
        4.4.4 T细胞分化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4.4.5 LPDCs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
    4.5 讨论
        4.5.1 消化肽段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5.2 消化肽段对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
        4.5.3 消化肽段对LPDC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从肠粘膜免疫稳态重建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治疗ACLF的干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课题资助
引言
本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ACLF大鼠模型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造模
        1.2.2 组织采样
        1.2.3 HE染色病理检测
        1.2.4 透射电镜观察肠粘膜超微结构
    2 结果与分析
        2.1 免疫致敏阶段
        2.2 免疫攻击阶段
        2.3 ACLF大鼠模型评价
        2.3.1 大鼠死亡情况
        2.3.2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估
        2.3.3 肠粘膜组织学评估
    3 讨论
第二部分 从病理组织学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对ACLF大鼠肝脏与小肠粘膜组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药物制备、给药剂量及给药方法
        1.2.3 标本采样
        1.2.4 HE染色病理检测
        1.2.5 透射电镜观察肠粘膜超微结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0 大鼠一般情况分析
        2.1 各实验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比较
        2.2 各实验组大鼠小肠粘膜组织病理学比较
        2.3 各实验组大鼠小肠粘膜组织超微结构比较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温阳解毒化瘀方”对ACLF大鼠肠道菌群特征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给药剂量及给药方法
        1.2.3 粪便标本采样
        1.2.4 大鼠粪便样本肠道菌群的DNA提取
        1.2.5 PCR扩增
        1.2.6 Illumina Miseq测序
        1.2.7 数据处理
        1.2.8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鼠肠道菌群16S rRNA高通量焦磷酸测序结果序列分析
        2.1.1 测序数据的处理
        2.1.2 物种组成分析
        2.1.3 组间OTU差异显着性分析
        2.1.4 样本共有物种分析
        2.1.5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2.1.6 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分析
        2.1.7 Beta多样性指数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四部分 从免疫炎症因子功能变化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对ACLF大鼠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给药剂量及给药方法
        1.2.3 标本采样
        1.2.4 指标检测
        1.2.5 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五部分 全文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肠-肝”轴:ACLF患者中的细菌易位,炎症和肠粘膜免疫
    1.背景
    2.ACLF中的“肠-肝”轴功能异常机制
        2.1 .肠道黏膜免疫
        2.2 .肠道细菌易位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统
        2.3 .肠道菌群相关的炎症反应
    3.以“肠-肝”轴为理论依据,ACLF的治疗策略
        3.1 .激活肠DC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3.2 .肠道微生态重建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10)HPV18-E6/7融合蛋白在乳酸菌中的表达及其粘膜免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阴道微生物菌群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病毒感染
    1.2 宫颈癌
        1.2.1 HPV与宫颈癌
        1.2.2 宫颈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1.3 HPV
        1.3.1 HPV分子结构与分类
        1.3.2 HPV致癌机制
    1.4 HPV疫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预防性HPV疫苗
        1.4.2 治疗性HPV疫苗
    1.5 乳酸菌及其保健作用
        1.5.1 乳酸菌
        1.5.2 乳酸菌的保健作用
    1.6 乳酸菌疫苗与粘膜免疫
        1.6.1 乳酸菌活载体疫苗
        1.6.2 乳酸菌疫苗传递外源抗原的形式
        1.6.3 乳酸菌疫苗的粘膜免疫机理
    1.7 本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HPV18-E6/7 融合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合成
    2.1 前言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HPV18-E6/7 基因及蛋白特性
        2.3.2 HPV18-E6/7 密码子优化
        2.3.3 HPV18-E6/7 融合蛋白特性分析
        2.3.4 HPV18-E6/7 融合重组质粒图谱
第三章 HPV18 -E6/7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和药品
        3.2.2 主要仪器和器材
        3.2.3 质粒与大肠杆菌菌株
        3.2.4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pET30a(+)-HPV18-E6/7 重组质粒鉴定
        3.3.2 HPV18-E6/7 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构建
        3.3.3 HPV18-E6/7 融合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3.3.4 溶解包涵体最佳条件的确定
        3.3.5 原核表达HPV18-E6/7 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3.3.6 HPV18-E6/7 融合抗原的制备及小鼠的免疫
        3.3.7 免疫小鼠血清的特异性和效价检测
    3.4 实验结果
        3.4.1 pET30a(+)-HPV18-E6/7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3.4.2 HPV18-E6/7 融合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3.4.3 溶解包涵体最佳条件的确定
        3.4.4 原核表达融合蛋白HPV18-E6/7 的Western blot检测
        3.4.5 凝胶回收HPV18-E6/7 融合蛋白
        3.4.6 小鼠血清特异性和效价检测
    3.5 讨论
第四章 HPV18-E6/7 融合蛋白在乳酸菌中的表达及优化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4.2.1 质粒与乳酸菌株
        4.2.2 主要试剂和药品
        4.2.3 引物
        4.2.4 主要仪器和器材
    4.3 实验方法
        4.3.1 大肠杆菌菌株培养及质粒提取鉴定
        4.3.2 乳酸菌感受态MG1363制备
        4.3.3 HPV18-E6/7 融合蛋白乳酸菌表达系统构建及鉴定
        4.3.4 乳酸菌表达HPV18-E6/7 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4.4 实验结果
        4.4.1 大肠杆菌重组质粒pMG36e-HPV18-E6/7-Top10提取及鉴定
        4.4.2 乳酸菌重组质粒pMG36e-HPV18-E6/7-MG1363的鉴定
        4.4.3 乳酸菌表达HPV18-E6/7 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4.4.4 乳酸菌中HPV18-E6/7 蛋白表达量的Western blot检测
    4.5 讨论
第五章 乳酸菌疫苗不同途径的粘膜免疫
    5.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5.1.1 主要试剂和药品
        5.1.2 主要仪器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乳酸菌菌落计数
        5.2.2 动物分组和造模
        5.2.3 常规数据采集及样品处理
        5.2.4 小鼠血清效价检测
        5.2.5 小鼠血清Western blot检测
        5.2.6 小鼠脾脏组织的IFN-γ免疫组化检测
        5.2.7 图像采集数据统计学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重组乳酸菌计数及样品制备
        5.3.2 小鼠血清效价检测
        5.3.3 小鼠血清Western blot检测
        5.3.4 小鼠脾脏组织IFN-γ免疫组化检测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基因合成和测序结果
    附录Ⅱ:实验所用试剂配方
    附录Ⅲ: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特别鸣谢

四、浅谈粘膜免疫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王静.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铝纳米颗粒肺粘膜疫苗佐剂-递送系统(VADS)有效诱导小鼠形成全身及粘膜免疫[D]. 韦春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3]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铁代谢、肠粘膜免疫及回肠菌群结构的影响[D]. 王静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优秀运动员唾液与血液身体机能指标相关性及训练后恢复期的应用研究[D]. 程金娜. 苏州大学, 2020(03)
  • [5]抗大豆过敏乳酸菌菌株的筛选及其抗过敏作用机制[D]. 朱杰瑞. 南昌大学, 2020(01)
  • [6]鱼类粘膜免疫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原研究[D]. 张转丹. 海南大学, 2020(02)
  • [7]白芍总苷对CIA模型大鼠血清LBP影响的claudin-1/F-actin机制研究[D]. 赵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牛乳过敏原消化肽对肠道粘膜免疫细胞及体外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D]. 马鑫. 南昌大学, 2019(02)
  • [9]从肠粘膜免疫稳态重建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治疗ACLF的干预机制[D]. 张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
  • [10]HPV18-E6/7融合蛋白在乳酸菌中的表达及其粘膜免疫[D]. 张雁. 暨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浅谈黏膜免疫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