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检查促查,加强非贸易外汇收支管理

以检查促查,加强非贸易外汇收支管理

一、以检查促调查 加强非贸易外汇收支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曙平[1](2022)在《外汇检查核查统筹推进工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涉外经济的多元化、外汇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以及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日益加快,外汇收支交易品种和业务量快速增长,主体违法违规手法日渐呈现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给外汇监管带来了新挑战。结合近几年基层外汇局监管工作实际,对检查与核查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改进和完善现行核查检查工作机制,提高监管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刘潇阳[2](2020)在《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方上浦在内控监督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转变外汇管理内审工作理念,在做好合规审计的基础上,转变到绩效审计和履职审计上来”。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通过归纳整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基层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可以提升绩效水平,并对促进管理改革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存在“绩效审计”定义不统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且有关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实例较少。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运用受托责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在对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的内涵、方法、特点以及评价标准等研究的基础上,从目标设定、审计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审计流程等方面,深入剖析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对S市所开展的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揭示其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明确目标重点审计和全流程审计的方法,优化内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最后提出通过完善内审内控监督体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实施规范化的绩效评价流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法,提高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的能力,进而提升基层外汇管理水平和履职能力。

范权[3](2017)在《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工程企业的实力日益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的市场份额也在日益扩大。但同时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敞口也在日益扩大,汇率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国际工程企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学术领域,基于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的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也是寥寥无几。本文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旨在探讨如何在国际工程中有效地管理汇率风险,建立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将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以缓解目前国际工程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管理乏力的困境。本文首先从研究现状出发,分析国际工程和汇率风险的特征,并分析出我国企业在国际工程的进程中的每个阶段可能遇到的汇率风险和这些风险可能对我国国际工程企业造成的影响。其次,根据构成汇率风险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对于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并对各种汇率风险管理的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国际工程中的汇率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管理和监控反馈,构建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管理框架系统。然后对于各种金融工具在防范汇率风险方面的效果和效率进行分析评估。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最终的结论、建议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杜敏,包志忠[4](2015)在《金融支持二连地区边境贸易发展情况调查》文中指出中国、蒙古两国间有着良好的地域优势,经济互补性较强,两国贸易往来频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币以其稳定的币值和良好的信誉,在中蒙边境贸易结算中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和使用。本文通过对二连边境贸易发展情况及金融支持情况的研究,剖析口岸地区边境外汇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求二连边境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徐黎[5](2014)在《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取缔其在华特权,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对待在华外资企业这一复杂、艰难的具体问题时,并未停留在“打倒帝国主义”的革命口号层面上,而是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探索具体的政策和办法。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还基本停留在理论认识的层面。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张没收在华外资企业;土地革命时期,对在华外资企业认识逐渐实现了从没收到有条件利用的转变,转变的原因是共产国际的影响和中共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加深。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提出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表示要积极争取国外的经济援助,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战后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工业化的设想。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中共在接管城市的过程中开始更多地直接面对在华外资企业。中共从恢复和稳定城市经济秩序出发,实行了保护在华外资企业所有权,允许其在遵守政府法令下,维持正常经营等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张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交流与合作,执行直接利用外资的政策;就外国在华企业,党中央在坚决取消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一切特权的基础上,对其实行了监管和利用的政策。监管就是使其遵守人民政府法令,规定其经营范围,反对投机经营和违法经营;利用就是运用其人力、资力和国外的经济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新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由战前趋于缓和转变为敌对状态,利用西方国家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面临新的考量。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严重受阻,迫使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安全的压力下,优先选择以苏联计划经济集中配置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华经济援助的实践及其经济建设的经验;同时,中国利用西方国家在华企业的可能性大为降低,政策实践全面停顿,以英、美、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生存空间逐渐丧失。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对在华外资企业的全面改造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部分。从此,在华外资企业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大量衰退的局面。中共在对在华外资企业改造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以“转让”为主的挤压方式,运用合理、合法的经济手段完成了在华外资企业的改造,通过商业谈判完成对在华外资企业资产负债的转让和企业职工的安置,最终将其转化为国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在华外资企业基本退出中国。在华外资企业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全线退出,一则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失去了生存空间,二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对资本主义尤其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天然“敌视”,存在着对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偏爱”。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监管、利用和清退在华外资企业的系列政策。在政策的探索实践过程中,理论的错误与正确交织,产生的经验与教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回顾与反思1946—1956年间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的应有之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将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有益的启示。

黄国桥[6](2013)在《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形成与积聚,当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严重影响到一国的金融安全。2008年起源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11年的欧洲债务危机再次敲响了金融安全的警钟。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综合性等特性决定了国家审计应当而且能够在维护金融安全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现有文献较多的是对金融安全以及国家审计的独立研究,将二者关联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特别是结合中国审计的实践,从案例的角度进行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立足于我国国家审计的实践,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指出国家审计存在的制度缺陷和面临的问题,全方位、多视角地提出国家审计的改进设想,以弥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文献的缺憾,对于中国审计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对国内外关于金融安全和国家审计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特别是对金融安全与国家审计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阐释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最后简要地说明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分别对金融安全和国家审计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对国家审计本质的几种学说进行了比较。第三章明确了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分析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功能,包括综合性、预防性、揭示性、抵御性等功能,提出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路径,即通过预警与防范、跟踪与反馈、监督与评价、纠偏与落实、整合与创新等机制来实现。接下来的两章是现实考察和案例解析。第四章首先从各项指标初步判断我国金融运行处于“基本安全”的状态,然后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包括制度风险、结构风险、机构风险、创新风险、开放风险和监管风险等,其次,分析了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发展阶段和历史作用,最后,指出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的制度缺陷和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五章紧密结合中国审计的实践,剖析了近年来国家审计开展的与金融安全有关的五个典型案例,既有审计发挥批判性作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案例,又有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体制机制制度完善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第六章将“免疫系统”和“国家治理”理论运用到国家审计实践,指出国家审计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核心目标是维护金融安全,由于国家利益的基础是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有多大,金融安全的边界有多大,国家审计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累积的大背景下,我国国家审计必须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目标,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1)国家审计应该占据金融监管制高点,更加突出建设性作用。(2)深化与拓展国家审计的内容,提高审计的综合性,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审计的宏观性,加强金融监管绩效审计;提高审计的针对性,以防范风险为审计导向。(3)变革与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包括加强专项调查、提供咨询服务、审计关口前移、开展后续评价、发挥属地优势等。(4)提升国家审计的技术和加强人才培养,包括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金融计算机审计力度;加强安全预警,推动完善中国金融安全网;适应安全审计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最后一章为研究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深化了对国家审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本文认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论奠定了国家审计的历史基础,“免疫系统”论拓展了国家审计的时代功能,“国家治理”论则深化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内涵。第二,从比较和发展的视角研究国家审计在维护金融安全中的监督地位和组织优势。一方面从比较的视角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审计的经验和启示,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视角对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进行现实考察,制度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审计要占据金融监管的制高点。第三,跳出了以往关于国家审计边界论的局限,提出金融安全的边界有多大,国家审计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新论点,并系统地提出维护金融安全审计目标下我国国家审计的改进设想。

李晓郛[7](2013)在《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法律问题研究 ——以美国国会历年法案为视角》文中提出2002年,美国国内多个组织,比如健全美元联盟(Coalition for a Sound Dollar)、公平货币联盟(Fair Currency Alliance)先后宣称,由于中国政府的操纵行为,人民币汇率较经过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出的“真实汇率”(real exchange rate)严重低估,阻碍了美国产品的对华出口,进而形成美中之间上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属于违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ound,以下简称“IMF”)、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等规则的行为,要求美国政府积极交涉乃至通过国际法、国内法解决。部分经济学者则用数据推动或者支持国内舆论,比如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斯考特(Robert E. Scott)于2010年撰文,“从2001年到2008年,美国失去或者被替代240万个岗位,包括2008年的91,400个岗位。”到了2012年,斯考特继续发布报告“从2001年到2011年,超过270万个岗位因为美中之间的贸易赤字而减少或者被替代,大约76.9%的岗位是制造业,超过同期美国制造业失业人口的一半”。美国国会议员也不“淡定”了,针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提出各种法案,从法律层面施压中国政府。第一章“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指控与折射出的国际法问题”。本章是全文的基础性章节,首先对2002年至今美国国会汇率法案进行总体概述和介绍。以国会历年法案的内容和国会的态度为区分点,美国议员在人民币汇率问题L的表现可以分为4个阶段。纵观美国国会法案的内容,国会议员针对人民币汇率争端的(拟)处理途径可以分为国内途径和国际途径。国内途径(直接方法)则主要是通过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等措施,以制裁手段要求中国政府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国际途径(间接方法)主要是通过IMF、WTO等国际机构,以多边的方式强迫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比起行政机关,美国国会处理人民币汇率争端的手段更加单边化。由于汇率问题具有天然的国际法属性,因此包括《IMF协定》、WTO及其涵盖协议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法就成为衡量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合法性的主要依据。总的来说,美国国会汇:率法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货币(汇率)主权。当前的国际社会,-国政府的汇率主权是否受到限制以及受到何种限制,这是美国能否干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核心问题。第二,国际汇率争端的管辖权。第三,将金融问题贸易化的举措以及国际(汇率)问题国内化的做法是否得到法律支持?第二章“美国在IMF规则下指控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合法性分析”。考察当前中国的汇率主权,IMF规则是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在国际法框架下,国家汇率主权经历了“自由—强约束—再次自由—软约束”的演绎。牙买加体系是随着1978年4月1日《IMF协定(第2次修正案)》的生效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并且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从会员国权利进行考察,中国享有汇率制度选择的自由;从会员国义务进行考察,中国的行为符合《IMF协定》下的“软约束”义务,包括实体性义务和程序性义务。2007年IMF执行董事会发布了《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试图以市场力量作为判断均衡(真实)汇率的依据,但是其法律性质属于指导性文件,不具有国际法的约束力。更何况《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增加了主观目的要素,为中国政府在汇率问题上的抗辩增加了新依据。虽然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得到部分经济学家的支持,但是本文不认为美国政府能够自行设立均衡汇率标准,进而指责和施压中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本章特别指出,纵观美国历年国会的法案,对人民币汇率的金融法指控核心要点都是中国政府导致汇率失衡,但是1MF在判断和监督会员国是否履行义务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对汇率机制缺乏强有力的衡量标准或者计算均衡汇率的公式。这也是中国政府坚持现今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一大依据。第三章“美国在WTO规则下指控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合法性分析”。本章第1节首先讨论了WTO/DSB管辖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可能性。WTO/DSB受理争端的基础是成员方之间的贸易纠纷或者和贸易相关的纠纷,加上DSU相关条文的内容以及DSB处理争端案件的实践,WTO/DSB很有可能受理美国政府提交的汇率争端。在人民币汇率机制与GATT1994第15.4条义务的协调问题上,一方面,即便贸易自由化是GATT条款意图中的一个,也不可能得出人民币汇率机制阻碍GATT条款意图的结论。事实上,人民币汇率机制作为阻碍GATT条款意图的措施是存在争议的。因为人民币汇率机制帮助中国实现机构改革,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假定人民币汇率机制属于贸易措施,它也没有阻碍IMF条款意图的实现。在人民币汇率机制和反倾销、反补贴的界限问题上,即使在执行上有自己的做法,美国国内采取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的核心法律要素与WTO规则相同,因此这两个部分主要以WTO规则进行探讨。人民币汇率不属于影响价格的可比性差异,加上《反倾销协议》是以具体产品作为反倾销对象的,因此,美国政府若要以人民币币值低估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实施反倾销,那么,就需要一项一项开展针对不同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这种情况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估算。况目,中国输美产品不可能都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将人民币汇率与反补贴措施挂钩是美国国会长期倚重的措施。虽然《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美国国内法判例给予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表面上的法律依据,但是在判断补贴的要件上:首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到政府的干预,可能会被认定为“公共资金向私人的流动”,进而被当做财政资助;其次,由十全球各地人民币汇率基本一致,难以另行确定“自由市场”的人民币汇率,因此不能强行将人民币汇率认定为“被授予的一项利益”;最后,由于所有企业使用相同的汇率,并且单纯以增加出口为由不足以充分证明人民币汇率与出口实绩相连,因此不符合专向性的要求。即便美国国内一些人士曲解DSB相关案例,也无法认定人民币汇率属于事实上的补贴占。最后,部分美国国会议员希冀十在WTO/DSB提出“非违法之诉”压迫中国政府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通过对WTO规则和GNTT/DSB(?)决报告的分析,由于启动“非违法之诉”的要求是“利益的减损”,小考虑是否属于符合WTO涵盖协议的措施,人民币汇率机制符合“非违法之诉”成立的第1个要件——“措施”。但是美国国会的指控不符合“非违法之诉”成立的第2个要件,因为申诉方应当是产品出口国而非美国这个产品进口国,加上美国政府在WTO/DSB难以证明美国遭受“不可预见”的利益损失这个令“非违法之诉”成立的第3个要件。因此,本章认为在WTO框架下针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提出的4种指控,尽管能得到部分经济学家的支持,但是在国际法层面上并无充分依据。第四章“美国国会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复杂化的法律分析”。美国国会近期的汇率法案内容不仅涵盖了之前汇率问题贸易化的举措,而且在其他内容上有新变化,比如把汇率问题作为不授予“市场经济地位”的制裁手段:把汇率问题作为反对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制裁手段:把汇率问题作为禁止国际投资的制裁手段:把汇率问题作为压制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裁手段。通过本章第1节的分析,美国国会拟采取的几中制裁手段,由于汇率问题都不是决定因素,因此中美双方存在谈判的空间。本章第2节从提案人的影响力、国内利益集团物不同态度,总统奥巴马连任后的方针、群众示威运动以及主流媒体的态度5个方面预测了法案通过的可能性。美国国会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复杂化的表现反映出议员实际上对于通过单边解决人民币汇率争端并无信心和把握,力图通过“组合拳”的方式,进一步压制中国政府、强迫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本文预测今后美国国会肯定还将出现针对人民币汇率的法案、法案的内容将类似《2011年贷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这样包含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内容,但是法案成为法律的概率很小。第五章“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应对之策”。尽管人民向汇率机制在国际法框架下其有合法性,中国拥有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主权:但是研究人民币汇率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层面,还要联系国际关系层面的博弈,尤其是美国对人民币汇率压力度问题。中美人民向汇率争端来自于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争端的解决不但要依靠法律手段,从长远来看,还要依靠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如果从表面看,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与当年美日汇率争端同出一辙,都是因为两国存在长期贸易顺差所致:但深入分析后发现:由于中关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屮国入址承诺为缓解中美贸铋不平衡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中国维护汇率i权的独立性等因素的存在,美国对中p丨汇率压力要远远小于当年其对FI本的压力。对丁-芙W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丨上:力,除在国际法层面提出抗辩外,还要从关国国会内部、中国自身经济结构、发展模式、软实力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缓相应正力。

吴伟达[8](2010)在《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境外直接投资是指资本输出国(又称母国)的投资者在境外直接经营企业,并对境外企业经营管理享有较大控制权的投资活动,具体指母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及自然人将其资金、实物、工业产权等投放到境外,依外国法在当地设立企业或收购当地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并取得管理控制权的一种资本输出活动。境外直接投资具有如下特征:投资行为跨越国界,投资者对企业有控制权,投资主体是私人,投资活动受到投资者母国和东道国的双重管辖,调整投资的规范的目的和内容包括管理、促进或保护其境外直接投资三个方面。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国际化经营的尝试性阶段、国际化经营管理框架形成并强化的阶段和国际化经营迅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增长态势有所放缓,但这只是暂时的。境外直接投资法是为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境外投资行为而制定的法律,其产生缘于国家对境外投资行为调节职能的发达。现阶段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调节机制已呈现“三元化”的格局:市场调节、国家调节和国际调节。这三种调节相互配合,综合发挥调节功能。其中的国家调节在法律渊源上表现为境外直接投资国内法规范,国际调节则表现为境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法规范。国际调节是对各国的国家调节的再调节。各国的国家调节需要接受国际调节,并尽可能同它保持一致。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事物体系的格局和大小。尽管我国有关境外直接投资的规定仍分散在一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之中,但从其调整的目的和内容看,无非体现在促进、管理和保护三个方面:一是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二是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三是境外直接投资保护法律制度。这一“三分法”的观点也得到国内一些学者的间接认同。“三分法”观点的确立,为境外投资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奠定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如果我们在立法时,能遵循这一科学的“三分法”思路,境外投资法律制度各单行法之间的矛盾冲突、不配套、混乱等现象由此可望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经济法一个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法,必然要遵循我国经济法立法的价值取向:效率、公平和社会本位,同时兼顾国际社会利益。但是,境外直接投资法有其特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特殊性是由境外直接投资法在经济法体系中的特殊本质决定的。根据境外直接投资法在经济法体系中调整对象和功能分工,以及国际投资市场特有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境外直接投资法需要重点考虑投资活动的安全以消除投资者的顾虑。所以,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应以安全和效率为自己的法律价值。我国境外投资立法的宗旨和任务应该是有利于经济结构和运行协调、稳定和发展。作为经济法的一个重要部门,境外直接投资法有其特有的调整对象和功能,故其立法活动除了要体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兼顾各方利益外,也应体现其特有的原则:国际化原则。境外投资立法模式应采用先单行法后基本法,基本法与单行法相配套,国内法规范与国际法规范相协调发展的立法模式。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在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建设上的一些成功实践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当前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应结合国际惯例,.特别是WTO规则,通过建立亏损税收减免、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允许有条件的延期纳税、给予中小企业特别税收优惠、建立海外投资准备金制度,完善税收法律制度。通过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扩大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范围,建立境外直接投资基金,完善金融扶持法律制度。通过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特殊优势,设立专门的机构,建立信息化平台,完善技术援助和信息服务法律制度。从而真正发挥上述各项制度促进境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作用。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大概经历了:制度起步、制度形成并强化、制度逐步完善三个阶段。我国境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理”的现象。因此,今后在立法导向上,应做到审批和管理并重。通过建立投资单位和主管财务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驻外经济商务参赞处(室)的监管优势,组建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委员会,建立境外投资报告制度,强化对境外投资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监管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不规范的监管。境外投资保护产生于投资者在境外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和安全威胁的需要。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境外直接投资法律保护制度(如境外投资保证、境外商务投诉服务、境外企业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国际保护等),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境外保险制度的投保人的范围不合理、投保审批制度缺少国家调节、代位权实现难,国际法律保护的力度有限。因此,应该重点完善我国的境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加强外交保护及运用好国际法保护。

邢自霞[9](2009)在《中国外债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从虚拟经济影响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与此同时,外债的安全和收益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学界对于外债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债规模是否在警戒线范围内,较多关注外债的性质讨论和具体外债规模作用的考证,而对于外债活动的结构性特征注意不够,相对忽视了外债结构的独特运行框架及其演变趋势。鉴于此,文章在分析外债规模与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侧重外债的结构管理为研究方向,并深入到微观层面挖掘外债对经济作用的深层次影响。并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外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外债结构的国际比较、我国外债总量与结构分析、我国外债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着重从外债结构的若干特征入手,深入分析外债结构对外债作用的发挥、对债务危机及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基于大量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我国外债运行中存在的隐患。从外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结果来看,我国外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外债的期限结构、类型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外债结构直接关系到外债利息的高低、汇率风险的大小和偿债期限的长短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总量管理与结构管理相结合,但偏重于总量管理的外债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徐友仁[10](2005)在《广西:边贸结算的外汇管理角色》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 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到过中越边境的人肯定还记忆犹新,当时的边境贸易中,由于缺少跨国金融合作机制,中越边境做生意的人大都采用现金交易,被人们称之“地摊银行”,这也因此成为边贸市场里的一道独特而有趣的风景线。 如今,分布在广西四个国家一类口岸大小?

二、以检查促调查 加强非贸易外汇收支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检查促调查 加强非贸易外汇收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外汇检查核查统筹推进工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核查与检查工作机制现状
    (一)核查检查工作框架
        1.非现场检查。
        2.非现场核查。
    (二)非现场数据线索挖掘和转化方面
    (三)核查检查机制中的协调配合方面
    (四)线索查证成效的督导与考核方面
    (五)目前进一步统筹推进核查检查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二、当前核查检查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核查与检查职能交叉重叠,影响外汇监管工作效率
    (二)核查与检查对于涉嫌违规线索的处理方式不同,影响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三)核查检查共享联动差,削弱了外汇监管的实际效果
    (四)核查检查指标体系不协调,降低线索转化效率
    (五)违规手段复杂化、隐蔽性强,监管手段逐渐落后
三、构建核查和检查协调整合工作机制探讨
    (一)合理整合资源,实现核查和检查的有效衔接
    (二)实施分级案件审议制度,建立线索甄别-评估-转化-现场检查确认机制
    (三)加强数据指标共享,推进非现场监管指标库的标准化建设
    (四)建立日常和检查前线索挖掘小组,实现由事后型检查向超前性检查的转变
    (五)建议编制指导性案例或加强业务培训,规范基层外汇检查处罚行为
    (六)督导与考核

(2)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难点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绩效审计的内涵
        2.内部审计的内涵
    (二)理论基础
        1.受托责任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概述
    (一)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含义及特征
        1.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含义
        2.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特征
    (二)审计目标、内容及重点
        1.审计目标
        2.审计内容及重点
    (三)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1.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2.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
        3.绩效审计方法
四、S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研究
    (一)S市外汇管理简介
    (二)内部绩效审计目标和内容
    (三)内部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四)内部绩效审计程序
        1.准备阶段
        2.审计实施
        3.审计报告
    (五)审计问题及建议
        1.审计问题
        2.审计建议
五、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问题及原因
    (一)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问题
        1.缺乏统一完备的内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内部绩效审计缺乏独立性
        3.审计队伍综合业务能力不足
        4.内部绩效审计程序不规范
        5.内部绩效审计方法落后
    (二)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问题的原因
        1.需求不同体系构建难以达成共识
        2.组织机构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合理
        3.缺乏对绩效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
        4.内部绩效评价流程尚未标准化
        5.内部绩效审计观念转变滞后
六、优化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优化内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二)完善内审内控监督体制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1.提升审计队伍综合素质
        2.优化审计人员配置
    (四)实施规范化的绩效评价流程
    (五)加强信息技术在审计方法中的应用
七、结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问卷设计
附录2 问卷设计

(3)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际工程的概念界定
        2.1.1 国际工程的概念及其特点
        2.1.2 我国国际工程企业的发展现状
    2.2 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的概念界定
        2.2.1 汇率风险的概念及其分类
        2.2.2 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的特点
    2.3 人民币贬值对国际工程企业的影响分析
        2.3.1 人民币贬值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有利方面
        2.3.2 人民币贬值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不利方面
    2.4 汇率风险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影响分析
第3章 我国国际工程企业汇率风险应对方法的选择
    3.1 加强合同保值管理
        3.1.1 尽可能签订固定汇率合同
        3.1.2 在合同中加入保值条款
        3.1.3 工程支付货币尽可能采用优选组合的货币
        3.1.4 合理采用工程报价方式,采用硬货币报价
        3.1.5 工程合同投标报价要考虑汇率风险补偿
        3.1.6 采用工程分包合同等法律方式进行风险转移
    3.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3.2.1 平衡资产规模、合理安排收支计划
        3.2.2 多元化境外经营
        3.2.3 实现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管理
        3.2.4 提高汇率风险意识,做好应急准备
        3.2.5 做好索赔准备工作
    3.3 使用金融工具管理国际工程汇率风险
        3.3.1 汇率变动保险
        3.3.2 套期保值
        3.3.3 汇率锁定
        3.3.4 福费廷业务
    3.4 汇率风险应对方法的分析
第4章 我国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4.1 汇率预测
        4.1.1 基本面分析
        4.1.2 汇率预测模型
    4.2 汇率风险识别系统
        4.2.1 风险识别的内容
        4.2.2 风险识别的方法
    4.3 汇率风险分析系统
        4.3.1 风险概率与影响评估
        4.3.2 风险概率-影响矩阵
        4.3.3 项目风险模拟技术
        4.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4.4 汇率风险应对系统
    4.5 汇率风险监控反馈系统
第5章 我国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管理效率的评估及案例分析
    5.1 汇率风险管理有效性和汇率风险管理效率
    5.2 案例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金融支持二连地区边境贸易发展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连边境贸易发展状况
    (一) 边境贸易总体情况。
    (二) 旅游贸易基本情况。
二、二连对外贸易主要特点
    (一) 贸易逆差逐步缩小,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并趋向多元化发展。
    (三) 贸易国别由蒙古国逐渐向俄罗斯及欧洲国家拓展。
    (四) 出口贸易中以私营企业代理出口为主体, 自营出口为补充。
    (五) 主要贸易国进出口货值呈“蒙”增“俄”减态势。
三、金融支持二连口岸贸易收支情况
    (一) 口岸地区贸易收支结算情况。
    (二) 金融支持情况
        1. 账户行情况。
        2. 现钞调运情况。
        3. 限额结售汇情况。
四、口岸地区边境外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进出口企业面临资金难题, 总体付汇不足。
    (二) 人民币现钞游离与银行结算体系外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三) 货物贸易改革新政仍存适应期, 监测系统问题亟待解决。
    (四) 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不匹配的情况长期存在且无法避免。
    (五) 货物贸易改革后银行潜在违规风险增加。
五、相关建议
    (一) 进一步疏通边境地区银行结算渠道。
    (二) 多措并举推进货物贸易改革政策培训工作, 切实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三) 明确贸易项下收付汇与进出口不匹配的违规定性和处罚依据。
    (四) 探索适应贸易项下监管方式转变的检查模式。
    (五) 紧抓重点环节, 统筹谋划, 支持涉外经济发展新措施。

(5)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3.3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
        2.1.2 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
    2.2 列宁关于利用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
    2.3 苏联利用外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3章 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认识
    3.1. 近代以来在华外资企业的概况
        3.1.1 19世纪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状况
        3.1.2 20世纪初在华外资企业的扩张状况
        3.1.3 20世纪30-40年代日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垄断
    3.2 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认识
        3.2.1 早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认识(1921—1927)
        3.2.2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认识(1927—1937)
        3.2.3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认识(1937—1945)
第4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1946-1949)
    4.1 在东北地区初步探索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
        4.1.1 1946-1947年在接管哈尔滨大连等地实践中的探索
        4.1.2 1948年《中央关于对待在华外国人的政策的指示》提出
        4.1.3 1948年在接管东北地区城市实践中的进一步探索
    4.2 全面接管城市进程中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
        4.2.1 1949年《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的制定
        4.2.2 1949年接管上海时政策的实施
    4.3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实施的影响
第5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1949—1950)
    5.1 全国解放前夕在华外资企业的状况
    5.2 监督和管理在华外资企业
        5.2.1 取消在华外资企业的一切经济特权
        5.2.2 监管在华外资企业
        5.2.3 限止在华外资企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5.2.4 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组织
    5.3 引导和利用在华外资企业
        5.3.1 利用在华外资企业积极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
        5.3.2 引导在华外资企业服务社会生产
        5.3.3 利用在华外资银行服务对外贸易
        5.3.4 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合资企业
    5.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实施的影响
第6章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1951—1952)
    6.1 美国的封锁禁运与“一边倒”政策的强化
        6.1.1 美国对华经济封锁禁运的加剧
        6.1.2 “一边倒”政策的强化
    6.2 对英美在华企业政策的转变
        6.2.1 采取反击手段管制美英在华企业
        6.2.2 以行政强制方式对英美在华外资企业的处理
    6.3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实施的影响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1953—1956)
    7.1 1953年前后清退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出台
    7.2 清退政策以对价转让为主要方式
        7.2.1 对价转让方式的提出
        7.2.2 对价转让方式的确立
        7.2.3 对价转让方式的发展
    7.3 对价转让方式的实施过程
        7.3.1 力促转让
        7.3.2 转让谈判
        7.3.3 签约接管
    7.4 清退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实践
        7.4.1 1953年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清退工作
        7.4.2 1954年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清退工作
        7.4.3 1955年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清退工作
    7.5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实施的影响
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致谢
附录一 1949—1952年上海市外资企业经营方式变动表
附录二 1950—1952年全国主要外资企业变动情况
附录三 1952年底上海市外资企业变动总表(按业别分类)
附录四 1954年上海市外资企业变动总表(按业别分类)
附录五 1956年上海市留驻外资企业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金融安全
        (二) 国家审计
        (三) 金融审计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关于金融安全的文献综述
        (二) 关于国家审计的文献综述
        (三) 金融安全与国家审计关系的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金融安全与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金融安全理论
        (一) “金融危机”理论
        (二) “金融安全网”理论
    二、国家审计理论
        (一)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国家审计与金融安全关系理论
        (一) “免疫系统”理论
        (二) “国家治理”理论
第三章 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功能与路径
    一、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功能
        (一) 国家审计的综合性功能,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 国家审计的预防性功能,有利于预警潜在风险
        (三) 国家审计的揭示性功能,有利于暴露重大风险
        (四) 国家审计的抵御性功能,有利于根除风险隐患
    二、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路径
        (一) 预警与防范机制
        (二) 跟踪与反馈机制
        (三) 监督与评价机制
        (四) 纠偏与落实机制
        (五) 整合与创新机制
第四章 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现实考察
    一、对我国金融安全状况的评价和分析
        (一) 我国金融安全状况的基本评价
        (二) 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
    二、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发展阶段
        (一) 第一阶段:财务收支审计阶段(1983至1998年)
        (二) 第二阶段: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阶段(1999至2001年)
        (三) 第三阶段:效益审计阶段(2002年至今)
    三、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 制度缺陷
        (二) 现实问题
第五章 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案例解析
    一、金融领域查处腐败审计案例
        (一) 金融腐败的原因及危害
        (二) 国家审计为什么关注金融腐败
        (三) 国家审计查处金融腐败的方法及结论
    二、影子银行隐含风险审计案例
        (一) “影子银行”的由来及特征
        (二) 国家审计的内容及关注重点
        (三) 国家审计对“影子银行”的结论
    三、新增贷款投向跟踪审计案例
        (一) 宏观调控的政策背景
        (二) 开展新增贷款投向跟踪审计的目的
        (三) 国家审计关注的内容及方法
    四、外汇资金跨境流动审计案例
        (一) 外汇资金异常流动的风险
        (二) 国家审计的方法与结论
    五、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审计案例
        (一) 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性债务
        (二) 国家审计的方法及结论
        (三)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效果
    六、案例总结
        (一) 审计监督手段的批判性
        (二) 审计发挥作用的建设性
        (三) 审计监控关口的前置性
        (四) 审计监控策略的全程性
第六章 维护金融安全审计目标下我国国家审计的改进设想
    一、国家审计定位的转变
        (一) 审计地位:占据金融监管制高点
        (二) 审计作用:更加突出建设性作用
    二、国家审计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一) 提高审计的综合性,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 提高审计的宏观性,加强金融监管绩效审计
        (三) 提高审计的针对性,以防范风险为审计导向
    三、国家审计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一) 加强专项调查
        (二) 提供咨询服务
        (三) 审计关口前移
        (四) 开展后续评价
        (五) 发挥属地优势
    四、国家审计的技术提升和人才培养
        (一) 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金融计算机审计力度
        (二) 加强安全预警,推动完善中国金融安全网
        (三) 适应安全审计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 感受风险
        (二) 揭露问题
        (三) 建设作用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法律问题研究 ——以美国国会历年法案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 现有文献综述
    三、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简介
    第一节 美国国会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指控的历史
        一、 2002 年至 2007 年美国国会法律指控逐步升级
        二、 2008 年至 2009 年上半年美国国会法律指控有所缓和
        三、 2009 年下半年至 2011 年美国国会法律指控重新变强
        四、 2012 年至今美国国会法律指控再度降温
    第二节 美国国会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指控和采取的行动
        一、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指控
        二、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拟)采取的行动
        三、 美国国会在人民币汇率争端中体现出的单边倾向
    第三节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内容折射出的国际法问题
        一、 国家汇率主权及其限制问题
        二、 IMF 与 WTO 在处理人民币汇率争端上的管辖归属
        三、 WTO 处理人民币汇率争端的裁判依据
        四、 汇率问题作为法律制裁手段的合法性分析
        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在 IMF 规则下指控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国际法框架下的国家汇率主权历史及演变
        一、 国际金本位制度——自由的汇率主权
        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强约束下的汇率主权
        三、 旧牙买加体系——再度自由的汇率主权
        四、 新牙买加体系——软约束下的汇率主权
    第二节 中国在现行国际法下的汇率主权及其边界
        一、 中国作为 IMF 会员国享有的权利——有约束地选择汇率制度
        二、 中国作为 IMF 会员国承担的义务——软约束下的义务
        三、 IMF2007 年新决定对中国汇率主权的影响
    第三节 均衡汇率对中国汇率主权的影响
        一、 IMF 进行均衡汇率测算的历史和方法简介
        二、 IMF 目前还无法提出一个统一的均衡汇率测算方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 美国国会无权绕过 IMF 指控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引发的 IMF 执行力问题
第三章 美国在 WTO 规则下指控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WTO 管辖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可能性
        一、 美国国会议员将人民币汇率争端提交 WTO 处理的原因
        二、 WTO 受理汇率争端的基础——与贸易有关的争端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机制没有违反 GATT1994 第 15.4 条义务
        一、 人民币汇率机制属于外汇措施
        二、 关于“阻碍 GATT 条款意图”并无统一解释
        三、 人民币汇率机制符合 WTO 宗旨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机制没有导致出口产品的倾销
        一、 倾销与反倾销法律制度简介
        二、 “公平比较要求”不能为“人民币汇率倾销”提供依据
        三、 美国无法对来自另一成员方的所有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第四节 人民币汇率机制与出口补贴的界限问题
        一、 补贴与反补贴法律制度简介
        二、 美国对华采取反补贴措施的法律依据——表面合法
        三、 人民币汇率机制可能被认定是 WTO 规则禁止的财政资助
        四、 人民币汇率非是对中国出口企业“授予的一项利益”
        五、 人民币汇率不具备专向性
    第五节 人民币汇率机制和“非违法之诉”的界限问题
        一、 WTO 关于“非违法之诉”的规定和 DSB 的相关裁决报告
        二、 人民币汇率机制不构成“非违法之诉”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国会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复杂化的法律预测
    第一节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其他制裁手段对中国的影响
        一、 将汇率问题作为禁止授予市场经济地位的制裁手段
        二、 将汇率问题作为禁止加入 GPA 的制裁手段
        三、 将汇率问题作为禁止国际投资的制裁手段
        四、 将汇率问题作为压制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裁手段
    第二节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通过的可能性预测
        一、 法案提出人的影响力与汇率法案的通过有一定关系
        二、 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不同态度将决定法案的最终命运
        三、 奥巴马连任为法案的通过增添变数
        四、 “占领华尔街”及后续运动可能推动汇率法案的通过
        五、 美国主流媒体的态度对于汇率法案的通过是一个助力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应对之策
    第一节 中美汇率争端所处的金融环境
        一、 金融全球化的法律特征
        二、 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特征——软法特征
        三、 人民币汇率处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框架之中
        四、 中美汇率争端的实质——全球金融治理影响力的博弈
    第二节 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压力分析
        一、 美国近年来对中国施压的法律措施分析——以WTO作为重要平台
        二、 美国压迫日元升值对中美汇率争端的启示
    第三节 维护汇率主权并妥善应对美国的法律指控
        一、 国际法框架下缓解美国压力的路径选择
        二、 加强与美国国内沟通避免汇率法案出台
        三、 逐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 加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3 篇)
后记

(8)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问题的提出、背景和选题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4 研究的方法、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
        0.4.1 研究方法
        0.4.2 基本思路
        0.4.3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概述
    1.1 境外直接投资的概念与特征
        1.1.1 境外直接投资的概念
        1.1.2 境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1.2 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及简要历史
        1.2.1 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1.2.2 境外直接投资的简要历史
    1.3 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的产生、体系结构及演进
        1.3.1 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的产生
        1.3.2 境外直接投资法的体系构成
        1.3.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的演进
    1.4 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的立法价值、宗旨和模式
        1.4.1 境外直接投资的立法价值
        1.4.2 境外直接投资的立法宗旨
        1.4.3 境外直接投资的立法原则
        1.4.4 境外直接投资的立法模式
    1.5 主要国家的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概况
        1.5.1 美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1.5.2 加拿大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1.5.3 英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1.5.4 德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1.5.5 法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
    2.1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2.1.1 境外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性质
        2.1.2 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地位
    2.2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现状考察
        2.2.1 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2.2.2 金融扶持法律制度
        2.2.3 技术援助、信息情报服务法律制度
    2.3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剖析
        2.3.1 税收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
        2.3.2 金融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
        2.3.3 技术援助、信息情报服务方面的问题
    2.4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科学构建
        2.4.1 税收法律制度的合理构建
        2.4.2 金融扶持法律制度的合理构建
        2.4.3 技术援助和信息服务法律制度的合理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
    3.1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任务和体系
        3.1.1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的概念
        3.1.2 境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的任务
        3.1.3 境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的体系
    3.2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3.2.1 管理法律制度的起步阶段(1979-1983)
        3.2.2 管理法律制度形成并强化阶段(1984-2000)
        3.2.3 管理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阶段(2001至今)
    3.3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
        3.3.1 境外直接投资审批法律制度的现状
        3.3.2 境外直接投资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
        3.3.3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的总体评价
    3.4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制度立法完善的路径
        3.4.1 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审批制度的路径选择
        3.4.2 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的路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直接投资保护法律制度
    4.1 境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评述
        4.1.1 政治风险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4.1.2 商业风险种类及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特点
    4.2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保护的现状考察
        4.2.1 我国境外投资保证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2.2 我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法律制度的初步建立
        4.2.3 我国境外企业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
        4.2.4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保护的国际立法进程及内容
    4.3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构建
        4.3.1 现行境外直接投资保护法律制度存在问题评述
        4.3.2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构建设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
    5.3 不足
    5.4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后记和致谢

(9)中国外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图
    1.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2 外债研究综述
    2.1 外债研究的理论脉络
        2.1.1 凯恩斯以前的外债理论
        2.1.2 凯恩斯的外债理论
        2.1.3 讷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1.4 罗斯托的外债起飞理论
        2.1.5 钱纳里等人的"双缺口"理论
        2.1.6 福兰克等人的外债周期理论
        2.1.7 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外债束缚理论
        2.1.8 阿明等人的外债依附理论
        2.1.9 发展中国家外债研究发展历程
    2.2 外债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2.2.1 外债与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
        2.2.2 外债与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2.3 外债期限结构研究
    2.4 外债危机理论研究
        2.4.1 外债危机模型
        2.4.2 关于外债支撑程度的研究
    2.5 述评
3 外债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3.1 外债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3.1.1 外债的正效应
        3.1.2 外债的负面效应
    3.2 外债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2.1 发展中国家外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2.2 中国外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3 我国外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3.3.1 因子分析模型
        3.3.2 外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4 结论
4 外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4.1 外债结构的理论分析
        4.1.1 外债期限结构理论学说
        4.1.2 外债期限结构的理论分析
        4.1.3 外债最优期限结构理论分析
    4.2 我国外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2.1 我国外债期限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2.2 我国外债类型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3 结论
5 外债规模与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
    5.1 外债规模的国际比较
        5.1.1 外债的统计口径
        5.1.2 最优外债规模的理论度量方法
        5.1.3 外债规模的国际比较
    5.2 外债结构的国际比较
        5.2.1 外债结构与外债风险
        5.2.2 最优外债结构的度量准则
        5.2.3 外债结构的国际比较
        5.2.4 中国的外债构成
    5.3 外债风险与金融危机
        5.3.1 外债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诱因与机理
        5.3.2 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启示
        5.3.3 其他金融风波的启示
6 我国外债规模与结构分析
    6.1 我国外债规模分析
        6.1.1 外债规模
        6.1.2 近期外债规模增长的原因
    6.2 我国外债结构分析
        6.2.1 期限结构
        6.2.2 币种结构
        6.2.3 借债主体结构
        6.2.4 投向结构
        6.2.5 利率结构
        6.2.6 来源结构
    6.3 我国外债的政策管理体制与法律框架
        6.3.1 我国外债政策管理体制的发展
        6.3.2 法律框架
        6.3.3 评价
    6.4 当前外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6.4.1 外债结构管理的主要问题
7 构建中国外债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
    7.1 构建外债管理体制的总体性思路
        7.1.1 从总量管理转向结构管理
        7.1.2 从多头管理转向归口管理
        7.1.3 外债与内债统一管理
    7.2 外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7.2.1 符合国际潮流
        7.2.2 促进经济发展
        7.2.3 防范风险
        7.2.4 顺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7.3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外债管理的对策建议
        7.3.1 发展中国家外债管理的新实践
        7.3.2 加强政府外债管理
        7.3.3 加强非主权外债管理的对策
        7.3.4 建立外债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7.3.5 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7.3.6 强化系统管理,实现外债可持续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以检查促调查 加强非贸易外汇收支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汇检查核查统筹推进工作机制研究[J]. 王曙平.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2(01)
  • [2]基层外汇管理内部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 刘潇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国际工程汇率风险研究[D]. 范权. 天津大学, 2017(05)
  • [4]金融支持二连地区边境贸易发展情况调查[J]. 杜敏,包志忠. 北方金融, 2015(10)
  • [5]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研究[D]. 徐黎.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1)
  • [6]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D]. 黄国桥. 武汉大学, 2013(05)
  • [7]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法律问题研究 ——以美国国会历年法案为视角[D]. 李晓郛.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8]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 吴伟达. 中南大学, 2010(11)
  • [9]中国外债管理研究[D]. 邢自霞. 浙江大学, 2009(10)
  • [10]广西:边贸结算的外汇管理角色[N]. 徐友仁. 金融时报, 2005

标签:;  ;  ;  ;  ;  

以检查促查,加强非贸易外汇收支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