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开发出检测有毒蛋白质的新技术

德国科学家开发出检测有毒蛋白质的新技术

一、德科学家研究出毒蛋白检测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曾凤[1](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前沿知识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由此可见,国家重视学科前沿与教学的融合。因此,将前沿知识融入生物学课堂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在了解相关文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及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基础上,阐明了目前国内外前沿教学的现状,并对生物学前沿知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界定。通过对重庆市铜梁一中高二部分学生及相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前沿知识融入生物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教师和学生问卷分析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前沿知识很感兴趣,认为前沿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一定的帮助,但主要的困难在于高考压力大,没有多余时间教授;高中生对前沿知识很感兴趣,希望教师能多拓展。针对目前的现状,笔者在重庆市铜梁一中高二两个班的学生开展了前沿教学的实践研究,其中一个班为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另一个班为实验班,在教学中进行前沿知识的渗透。通过近一学期的实践,采用问卷、测验、观察的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分析比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的变化。结果发现: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存在显着差异(P<0.05),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着高于对照班;另外,实验班的生物成绩也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好。实验表明: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根据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笔者梳理了部分前沿知识,并提出前沿知识融入生物学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其中原则包括:(1)科学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适度性原则;(4)适量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策略包括:(1)作为引课的素材;(2)作为课后习题的编制;(3)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4)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素材。最后,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之处,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生物学前沿教学的研究中,为高中生物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梁艳丽[2](2018)在《林木转基因技术的生态风险及伦理责任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现代科技正慢慢浸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人类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自然界的掌控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因而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经变成全球各国为提升本国竞争力而追求的核心手段。转基因技术是生物工程研究的核心,其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农业、医疗、环境还是食品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已经让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了一次次质的提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转基因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也在一次次实现质的飞跃。然而,作为一项新兴生物技术,林木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潜在着巨大的生态风险。正是由于其自身的不确定性而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因而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副作用(如环境污染,人类健康威胁等)。现代社会也因此而进入了贝克所言的“风险社会”。本文通过对林木转基因技术伦理责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四章进行了系统论述。第一章主要对林木转基因、生态风险以及伦理责任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哲学阐释。第二章分析了林木转基因技术潜在的生态风险,同时也明确阐明林木转基因技术不仅存在生态风险问题,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效益前景。第三章分析了我国林木转基因技术伦理责任缺失现状,并探究了伦理责任缺失的根源。第四章则从三个方面阐明如何建构我国伦理责任规制战略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通过构建伦理技术准则、建立健全相关惩治机制、提升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能力、促进跨学科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构建国际行动者网络等。总之,应通过多种渠道来构建和完善我国林木转基因技术伦理责任规制,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其生态风险。转基因技术改进了以前的培育树种的方法,让人类对林木性状的控制成为可能。因而可以实现人们对林木使用的各种需求。人们通过转基因技术对林木的基因特性进行随意修改,虽然可以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福祉,然而随着技术渗透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林木转基因技术研究趋势也愈发明显。然而由于该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生态、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影响也构成了巨大威胁。所以,我们应采取和完善转基因林木的伦理责任规制,迅求其风险的最大程度的规避。

白洁[3](2017)在《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社会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梳理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历史,根据其发展过程中的所引发的自然伦理、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厘清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中的争论焦点,并对农业转基因技术今后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既有利于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改进,也为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和农业转基因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导言部分介绍了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社会问题研究这一选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农业转基因发展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阐述了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的创新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史中介绍了转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史,阐述了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史,并总结了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本研究的重点是农业转基因技术引发的自然伦理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这三部分内容。在农业转基因技术引发的自然伦理问题中,阐述了农业转基因技术引起的技术伦理相关理论和自然伦理的争论。在农业转基因技术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中,通过探讨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阐述生态安全的争论和生态安全问题对农业转基因影响。在农业转基因技术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中,通过对食品安全在营养成分、毒性、过敏性、抗药性和不可预知性五个方面问题的争论,阐述了对食品安全争议的认识。最后总结政府、科研人员及公众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认识变化过程,笔者调研了农产品种植基地的人员和在超市负责销售转基因产品的工作人员,仔细了解了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接受程度,为全面了解农业转基因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提供事实依据。

王海霞[4](2015)在《双亲基因载体的构筑及在增强内皮细胞转染效率方面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移植物中新生内膜增生以及再狭窄等,这些都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鉴于内皮细胞的一些天然优势,植入材料表面快速内皮化是材料在体内移植成功的关键。基因治疗和材料表面的功能化修饰是实现人工血管植入材料内皮化的两种有效方法。本论文系统地综述了基因治疗和多肽修饰的生物材料在促进内皮化方面取得的成果。由于内皮细胞固有的转染效率低下,使植入材料在体内的内皮化效果大受影响。因此,有效提高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对于促进人工血管材料的内皮化有着最为直接的意义。鉴于阳离子基因载体的分子量和靶向活性多肽对基因的传递有重要影响,本论文首先探讨了阳离子基因载体的分子量对内皮细胞转染效率的影响,进而又设计了多肽修饰的新型基因载体,并用于内皮细胞的体外转染研究。第二章.为了考察阳离子基因载体的分子量对内皮细胞转染效率的影响,本章以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为载体主链,通过引发L-丙交酯(LA)开环聚合,得到PHEMA-PLA嵌段共聚物。不同分子量的亲水链聚乙二醇单甲醚(PEG)和聚乙烯亚胺(PEI)通过酯化和酰胺化反应连接到羧基化的PHEMA-PLA嵌段共聚物上,制备得到四种不同分子量的阳离子基因载体:PHEMA-PLA-PEG 2kDa-PEI 1.8 kDa、PHEMA-PLA-PEG 5 kDa-PEI 1.8 kDa、PHEMA-PLA-PEG 2kDa-PEI 10 kDa和PHEMA-PLA-PEG 5 kDa-PEI 10 kDa。进而通过溶液自组装的方法分别构建得到四种对应的纳米粒:G2I1.8、G5I1.8、G2I10和G5I10。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考察了这四种纳米粒载体及其与pEGFP-ZNF580基因形成的复合物的流体力学直径和表面zeta电位的大小。并选取EA.hy926为模型内皮细胞,考察这四种基因载体及其复合物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毒性及转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地提高阳离子基因载体的分子量和在载体中引入PEG有助于提高载体复合物在内皮细胞中的转染效率。第三章.本章制备了一种REDV(Arg-Glu-Asp-Val)多肽修饰的基因载体,用于负载pEGFP-ZNF580基因,考察了靶向活性多肽修饰的载体复合物在内皮细胞中的转染效率。通过开环聚合和接枝聚合的方法制备得到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丙交酯-co-己内酯)-聚乙烯亚胺(mPEG-P(LA-co-CL)-PEI)两亲性嵌段共聚物。通过CREDVW多肽与mPEG-P(LA-co-CL)-PEI的共价键合反应,制备得到REDV多肽修饰的基因载体mPEG-P(LA-co-CL)-PEI-REDV。并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得到聚合物mPEG-P(LA-co-CL)-PEI-REDV和mPEG-P(LA-co-CL)-PEI对应的纳米粒载体REDV-NP和NP。通过凝胶电泳的方法考察了两种载体纳米粒对pEGFP-ZNF580基因的包覆能力。以EA.hy926为模型内皮细胞,借助MTT实验考察了载体基因复合物对内皮细胞生物毒性的影响,并考察了载体复合物在内皮细胞中的转染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靶向活性多肽REDV修饰的基因载体对pEGFP-ZNF580基因包覆能力强,对内皮细胞生物相容性较好,体外转染效率比PEI 25 kDa复合物高,且能有效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第四章.在本章研究中,为了制备多位点连接REDV多肽修饰的基因载体,考察其在内皮细胞中递送基因的能力,我们以PHEMA主链为大分子引发剂,采用开环聚合的方法将己内酯引入到PHEMA的多条臂肢中,进而通过酯化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将PEG和小分子量的PEI与羧基化后的PCL链端连接,制备得到两亲性的梳型基因载体PHEMA-PCL-PEG-PEI。借助一种异双官能团连接剂,将REDV活性多肽引入到PEI链端,制备得到REDV多肽功能化的两亲性基因载体(PHEMA-PCL-PEG-PEI-REDV)。再通过自组装的方法构筑了这种聚合物纳米粒,用于对pEGFP-ZNF580基因的包载。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和凝胶成像电泳分析的方法考察了靶向载体对pEGFP-ZNF580基因包覆能力的大小。以EA.hy926细胞为模型细胞,考察了靶向基因载体复合物对内皮细胞的生物毒性及在内皮细胞中的转染效果,并对细胞中的蛋白表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REDV多肽修饰的双亲梳型基因载体可有效包载pEGFP-ZNF580基因,且不会对内皮细胞造成严重的细胞毒性,在内皮细胞中转染效率好,相应的蛋白表达含量高。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基因载体的分子量对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且生物活性多肽修饰的载体及基因复合物可有效提高内皮细胞的体外转染效率。本文的研究工作对提高生物材料的内皮化有着潜在的指导意义,有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中。

伍瑛[5](2014)在《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 ——以衡阳黄金水稻为例》文中指出现代生物技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生产商品创造经济效益,其产品和工艺是人类创造性劳动成果,需要先进的研究条件和巨额的研究资金,并且研究投资风险高、见效期长。为了有效地鼓励工业技术创新并保护发明者的创造性成果,政府就通过授予发明者一种特权来保护发明者和投资者发明的产品和生产工艺方法。这些用法律形式规定的特权称之为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商业机密和其他一些特殊的保护形式。其中专利保护是现代生物技术创造发明的重要和有效的保护方式之一。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生物体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是由于转基因生物体的生产、处置、使用的不当,而对人类健康或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转基因生物体的生物安全问题主要表现稿:两个方面:一是转基因生物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性问题;二是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问题。本文主要以衡阳黄金水稻为例,对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进行研究。本文的组织结构: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1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部分是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概述。分别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起源,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双重性,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以及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概念、特征与内容。第3部分是针对当前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不同层面进行原因分析。第4部分是案例分析部分,结合衡阳黄金水稻,对衡阳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困境进行分析。第5部分通过对以上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外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借鉴,提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议。最后是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以衡阳黄金水稻为例,针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今后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政策的制定、改革与实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合理设计机制以改变我国当前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困境。

丁帅[6](2012)在《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棉花对非靶标动物的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WSA)棉花是抗蚜虫转基因棉花新品种。为评估其种植对非靶标动物的影响,本文以转WSA基因棉花“抗蚜88017”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其对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影响。结果表明:1.转基因棉花花粉与亲本棉花花粉中氨基酸和糖类的含量无显着差异。与取食亲本棉花花粉的家蚕相比,取食转基因棉花花粉的家蚕死亡率、各龄期体重、超氧物歧化酶(SOD)酶活性、结茧率、茧重、羽化率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说明,种植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棉花对家蚕无明显影响。2.一与取食亲本棉花花粉的意大利蜜蜂相比,取食转基因棉花花粉的意大利蜜蜂死亡率、超氧物歧化酶及中肠蛋白酶总酶活性、寿命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说明,种植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意大利蜜蜂无明显影响。3.与取食亲本棉花叶片的赤子爱胜蚓相比,取食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棉花叶片的赤子爱胜蚓死亡率、体重、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纤维素酶酶活以及产蚓茧和小蚯蚓数均无显着差异。实验结果说明,种植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棉花对赤子爱胜蚓无明显影响。

王珊珊[7](2011)在《抗蚜虫PPA基因的拟南芥转化及验证》文中认为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作物的蚜虫防治工作仍主要采用的是化学杀虫剂对其进行灭杀,但是这个方法开销太大而且效率也不高,并且带来了日趋严重的有关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污染问题,所以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者们更加关注有关农作物抗虫育种方面的研究应用。转基因育种具有普通的常规育种不具备的优势:①拓宽了可应用的基因资源;②培育出了优质、高产、高抗等一些优良品种;③可以对植物的目标性状实行定向变异或定向选择;④这就大大提高了选择的效率,加快了育种的进程。掌叶半夏凝集素(PPA)是从掌叶半夏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凝血活性的掌叶半夏蛋白,同时也具有与甘露糖及其聚合物专一结合的特性,有凝血、抗肿瘤、杀虫等重要生理功能,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本课题从天南星科半夏属的掌叶半夏中克隆得到了一种新型的植物凝集素(PPA)基因,通过农杆菌转化的办法将其导入到拟南芥这种模式植物中,通过几代的筛选得到纯合体,再通过放虫试验,就可以验证该基因的抗虫功能。本文首先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对PPA基因进行克隆,实验通过改造pCAMBIA1380质粒,使得PPA基因在表达载体中与在双子叶植物中有较强表达活性的启动子的35s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荧光蛋白GFP相结合,得到以下成果:①构建成功真核表达载体得到35s启动子驱动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80-35s-PPA-GFP;②通过农杆菌转化的技术成功将其转入到拟南芥中;③得到了纯合体的植株,为后续的抗虫实验提供了实验平台和基础材料。

徐轶彦[8](2006)在《生物科学史教育在卫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具备创新精神、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渴望。而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素质较低,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劳动者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而,高职校的教育理所当然的应围绕提高学生素质这一主题进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注意到在生物科学史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素材,有利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故而本文选定了生物科学史教育在卫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本文从智育发展、德育渗透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三大方面论述了生物科学史教育在卫校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并选取04级五年专501、502两个自然班,共105名学生进行实验。运用课堂渗透、课外阅读、开展讲座和利用习题巩固等教学策略进行教学。通过二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期间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观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教育的实验班在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思维品质等方面均比对照班有较大的提高。如实验班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分别为100%、37.7%和84.40,均高于对照班的94.2%、23.1%和75.22。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各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对卫校中其它共属于生物学大范畴的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有所启迪,从而能多学科、长时间,共同进行引入科学史教育的研究,以获得更广泛、更准确的资料来探讨在教学中引入科学史教育的可行性及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唐静[9](2006)在《现代基因技术安全问题的伦理审视》文中提出基因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未来几十年中,人类的生活可能将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基因技术既寄托了人类对科技福利的美好向往,也潜伏着人类最深切的恐慌,引发诸多的问题。由于基因技术直接作用于生命层面,因此在这些问题中,伦理问题成为焦点。同时,大多数专家、学者也肯定了伦理对基因技术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认为伦理和基因技术应该相辅相成,对基因技术要进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认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如何在基因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理性地认识基因技术引起的伦理论争及产生的伦理根源,并建构相应的伦理原则并指导伦理实践是个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解决好这些争议问题、减少并防范基因技术的风险、实现伦理对基因技术实践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和生态环境造福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本文在对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这些背景知识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基因技术的社会意义和引发的伦理论争,探讨了它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善恶相间的影响。以对基因技术本身及其影响作全面的了解。紧接着,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基因技术安全利用问题产生的伦理根源及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冲击,在分析问题产生的伦理根源时引入环境伦理思想,把自然也涵盖进来作为调节的对象,以补充解决以往与基因技术相应的伦理体系中,只把人作为主体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相应伦理原则以规范基因技术的发展。在这部分,本文分析了对基因技术发展进行伦理规范的意义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维护基因技术安全的伦理原则。引入了社会学中风险社会的概念,提出了风险防范原则、知情同意、利益分享原则;尊重、无伤原则这三条原则。最后,提出了要贯彻上述原则必须结合社会公众、科学共同体及政府这三方的努力共同进行伦理实践。以制约或消除基因技术的消极影响,使之造福于人类和生态环境。

余建坤[10](2006)在《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生物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生物技术来支撑,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规范和引导生物技术的发展,从而找到一个生物技术与可持续农业的有效结合点,这是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系统阐述了各类型农业生物技术的内涵、研究进展和成效。现代生物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群,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蛋白质)工程等4大工程技术。对农业4大生物工程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以转基因作物类型为重点),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为构建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2.根据农业生物技术的生态安全性的要求,建立了其安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1)水平基因转移。评价了GMOs(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环境中水平基因转移的可能途径及其研究方法;(2)非靶标效应。阐述了转基因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通过食物链产生的间接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对鸟类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有害生物抗性的产生与发展。重点阐述了对Bt的抗性及治理策略;(4)转基因植物的入侵能力。阐述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生物群体的自身繁衍与扩散和通过基因渗入向野生种群扩散;(5)目的基因的重组与稳定性。主要是目的基因特别是病毒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位移、重组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6)对哺乳动物的影响。主要是转基因植物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和转基因食品中的过敏原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进行潜在风险总体评估和人体安全专项评估,分析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上述指标主要为定性指标,对具体的生物技术产品,组织针对这六个方面的试验,只要其中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即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则不考虑对其进行进一步综合评估和应用推广。同时,结合典型事例,对农业生物技术生态安全性评价各指标进行了分述。 3.构建了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以转基因作物为对象,借鉴国内外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的方法,本着简明、实用和可操作性原则,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构建一个能够比较科学的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评价是在农业生物技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农业生物技术

二、德科学家研究出毒蛋白检测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科学家研究出毒蛋白检测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前沿知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新高考下学生对于生物学的选择
        1.2.2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2.3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教育实验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物学前沿知识
        2.1.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国外生物学前沿教学研究现状
    2.3 国内生物学前沿教学研究现状
    2.4 生物学前沿教学的理论基础
        2.4.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4.2 建构主义理论
        2.4.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3 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问卷的编制
    3.4 问卷的发放、回收和统计
    3.5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3.5.1 教师调查问卷
        3.5.2 学生调查问卷
    3.6 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
4 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步骤
        4.3.1 实验前测
        4.3.2 实验实施
        4.3.3 实验后测
    4.4 结果及分析
        4.4.1 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4.4.2 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4.4.3 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影响
        4.4.4 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5 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5.1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的前沿知识
    5.2 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生物学前沿知识的获取途径与示例的补充
    5.3 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5.3.1 科学性原则
        5.3.2 相关性原则
        5.3.3 适度性原则
        5.3.4 适量性原则
        5.3.5 教育性原则
    5.4 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5.4.1 作为引课的素材
        5.4.2 作为课后习题的编制
        5.4.3 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
        5.4.4 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素材
6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B 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C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查
附录D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调查
致谢

(2)林木转基因技术的生态风险及伦理责任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价值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林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
        2.林木转基因技术生态风险的研究现状
        3.林木转基因技术伦理责任规制的研究现状
        (1)农业转基因技术伦理责任规制的研究现状
        (2)林木转基因技术的伦理责任规制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结构及创新、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内容结构
        (二)主要创新之处
        (三)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哲学诠释
    第一节 林木转基因技术
        一、转基因技术
        二、林木转基因技术
    第二节 生态风险
        一、生态风险
        二、后常规科学
        (一)“后常规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后常规科学视角下的林木转基因技术
        三、“科林格里奇”困境
        (一)“科林格里奇”困境的含义及特征
        (二)林木转基因技术的“科林格里奇”困境
    第三节 伦理责任
        一、责任及伦理责任
        二、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三、政府的伦理责任
        四、公众的伦理责任
        五、企业的伦理责任
    第四节 规制
        一、规制
        二、伦理责任规制
    第五节 现代技术风险
        一、现代技术风险
        二、现代技术风险的伦理意蕴
第二章 林木转基因技术的生态风险
    第一节 林木转基因技术发展历程
        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转基因动物发展历程
        (二)转基因植物发展历程
        二、转基因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一)林木的抗虫性研究
        (二)林木的抗除草剂研究
        (三)林木的抗病性研究
        (四)改善材质
        (五)木材成分和生长特性
        (六)植物修复
    第二节 林木转基因技术的效益前景
        一、林木转基因技术的经济效益
        二、林木转基因技术的生态效益
        三、林木转基因技术的社会效益
    第三节 林木转基因技术的生态风险
        一、林木转基因技术给野生种群的基因库造成污染
        二、林木转基因技术使有害生物产生协同进化
        三、林木转基因技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四、林木转基因技术会加剧全球的气候变化
第三章 我国林木转基因技术的伦理责任规制
    第一节 现代技术风险的伦理成因
        一、现代科学技术决策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
        二、技术责任对象缺失
        三、传统技术伦理在调节对象上存在严重局限
    第二节 我国林木转基因技术的伦理责任规制现状
        一、林木转基因技术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二、林木转基因技术的伦理制度构建并不完善
        三、林木转基因技术价值考量存在缺失
    第三节 我国林木转基因技术伦理责任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层面
        二、政府层面
        三、社会环境层面
        四、科技工作者层面
第四章 林木转基因技术的伦理责任规制
    第一节 提升林木转基因技术的责任主体意识水平
        一、提高民众的专业认识水平,有效的维护其话语权益
        二、构建参与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机制,确保参与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促进多学科的合作与训练,进行伦理的技术评估
    第二节 林木转基因技术创新的伦理制度构建
        一、构建林木转基因技术的伦理准则
        二、建立全程跟踪机制,实现生物安全的追根溯源
        三、健全法律法规,构建非法种植的惩治机制
    第三节 加强林木转基因技术创新的伦理价值考量
        一、完善林木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伦理建构
        二、构建林木转基因技术的国际“行动者网络”
        三、以“责任式创新”寻求风险的最大化规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社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简史
    2.1 转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2.2 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简史
    2.3 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3.农业转基因技术引发的自然伦理问题
    3.1 自然伦理相关理论
        3.1.1 人类中心主义
        3.1.2 自然中心主义
    3.2 自然伦理的争论
4.农业转基因技术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
    4.1 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2 生态安全的争论
        4.2.1 基因污染
        4.2.2 土壤污染
        4.2.3 新病毒的产生
        4.2.4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4.2.5 不可预知的影响
    4.3 生态安全问题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影响
5.农业转基因技术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5.1 食品安全的争议
        5.1.1 营养成分问题
        5.1.2 毒性问题
        5.1.3 过敏性问题
        5.1.4 抗药性问题
        5.1.5 不可预知问题
    5.2 对食品安全争议的认识
6.政府、科研人员及公众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认识变化过程
    6.1 政府态度的认识变化
    6.2 科研人员的认识变化
    6.3 公众的认识变化
7.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双亲基因载体的构筑及在增强内皮细胞转染效率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主要存在问题
    1.2 人工血管材料及其改性
        1.2.1 人工血管材料
        1.2.2 人工血管材料表面改性
    1.3 基因治疗促进人工血管内皮化
        1.3.1 目的基因或目的因子
        1.3.1.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1.3.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1.3.1.3 VEGF基因
        1.3.1.4 ZNF580基因
        1.3.2 阳离子型传送载体
        1.3.2.1 脂质体
        1.3.2.2 PEI
        1.3.2.3 PEI类聚阳离子
        1.3.2.4 阳离子型的树枝化聚合物
        1.3.2.5 阳离子型多糖
        1.3.2.6 两性离子类的阳离子聚合物
        1.3.2.7 其他类载体
    1.4 靶向基因治疗促进人工血管内皮化
        1.4.1 内皮细胞的特异性识别作用
        1.4.2 多肽及多肽修饰的基因载体在促进血管内皮化方面的应用
        1.4.2.1 RGD多肽类物质在促进血管内皮化方面的应用
        1.4.2.2 YIGSR多肽在促进血管内皮化方面的应用
        1.4.2.3 REDV多肽在促进血管内皮化方面的应用
        1.4.2.4 CAG多肽在促进血管内皮化方面的应用
    1.5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立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不同分子量的阳离子基因载体的制备及其基因递送能力考察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PHEMA的合成
        2.2.4 PHEMA-PLA的合成
        2.2.5 羧基化的PHEMA-PLA的合成
        2.2.6 不同分子量的PHEMA-PLA-PEG-PEI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纳米粒的制备
        2.2.7 四种pEGFP-ZNF580基因复合物的制备
        2.2.8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
        2.2.9 细胞存活率考察
        2.2.10 体外转染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HEMA-PLA-PEG-PEI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3.2 纳米粒的尺寸和形貌
        2.3.3 纳米复合物的尺寸和形貌
        2.3.4 凝胶电泳
        2.3.5 细胞存活率考察
        2.3.6 体外转染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EDV多肽修饰的聚阳离子基因载体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mPEG-P(LA-co-CL) 共聚物的合成
        3.2.4 mPEG-P(LA-co-CL)-COOH共聚物的合成
        3.2.5 mPEG-P(LA-co-CL)-PEI共聚物的合成
        3.2.6 mPEG-P(LA-co-CL)-PEI-REDV共聚物的合成
        3.2.7 纳米粒及复合物的制备
        3.2.8 凝胶电泳
        3.2.9 pEGFP-ZNF580基因在复合物中的稳定性测定实验
        3.2.10 MTT毒性实验
        3.2.11 体外转染实验
        3.2.12 Western blot实验
        3.2.13 划痕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PEG-P(LA-co-CL)-PEI-REDV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3.2 纳米粒及其复合物的尺寸和形貌
        3.3.3 REDV-NP及其复合物的流体力学直径和zeta电位值
        3.3.4 凝胶电泳阻滞实验
        3.3.5 pEGFP-ZNF580基因在复合物中的稳定性实验
        3.3.6 不同复合物对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
        3.3.7 体外转染和蛋白分析
        3.3.8 细胞划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EDV多肽修饰的双亲梳型基因载体的制备及基因递送能力考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2.3 PHEMA的合成
        4.2.4 PHEMA-PCL的合成
        4.2.5 PHEMA-PCL-COOH的合成
        4.2.6 PHEMA-PCL-PEG-PEI的合成
        4.2.7 PHEMA-PCL-PEG-PEI-REDV的合成
        4.2.8 聚合物纳米粒及基因复合物的制备
        4.2.9 凝胶电泳实验
        4.2.10 pEGFP-ZNF580基因在复合物中的稳定性实验
        4.2.11 MTT毒性实验
        4.2.12 体外转染实验
        4.2.13 Western blot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EMA-PCL-PEG-PEI-REDV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3.2 PHEMA-PCL-PEG-PEI聚合物的热性能表征
        4.3.3 聚合物纳米粒的尺寸和形貌
        4.3.4 纳米粒及其复合物的粒径及zeta电位值
        4.3.5 凝胶电泳实验
        4.3.6 pEGFP-ZNF580基因在复合物中的稳定性实验
        4.3.7 细胞存活率实验
        4.3.8 体外转染实验结果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 ——以衡阳黄金水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概述
    2.1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起源
    2.2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2.3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双重性
    2.4 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
        2.4.1 生物安全与生物技术安全管理
        2.4.2 转基因生物技术引发的安全问题
    2.5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概念、特征与内容
第3章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现状
    3.1 国内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状况
    3.2 衡阳黄金水稻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案例分析
        3.2.1 衡阳市农业发展概况
        3.2.2 衡阳黄金水稻转基因生物技术原理介绍
        3.2.3 衡阳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4章 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体系过于单一
        4.1.2 经费投入不足
        4.1.3 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
        4.1.4 安全管理服务职能薄弱
    4.2 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2.1 管理权限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4.2.2 公共参与原则体现不足
        4.2.3 立法原则不统一
    4.3 衡阳黄金水稻技术安全管理的实例
        4.3.1 技术原理介绍
        4.3.2 安全管理运行模式
        4.3.3 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3.4 完善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
第5章 优化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对策
    5.1 国外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5.1.1 美国模式
        5.1.2 欧盟模式
        5.1.3 日韩模式
        5.1.4 国外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启示
    5.2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优化对策
        5.2.1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5.2.2 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经费投入
        5.2.3 建立与完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5.2.4 建立健全配套服务设施与职能
        5.2.5 生物伦理与生物技术共同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棉花对非靶标动物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标动物影响的研究概况
    第一章 转基因植物的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性评价
        1.1 全球转基因植物发展现状
        1.2 中国转基因植物的发展状况
        1.2.1 几种重要的转基因作物在我国的现状
        1.2.2 抗虫转基因棉花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3 转基因植物可能产生的风险及风险评估原则
        1.3.1 转基因技术对转基因植物本身可能带来的问题
        1.3.2 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
        1.3.3 转基因生物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
        1.3.4 转基因安全评价的原则与内容
    第二章 抗虫转基因植物非靶效应研究的现状
        2.1 抗虫转基因植物对鳞翅目昆虫的影响
        2.2 抗虫转基因植物对传粉昆虫蜜蜂的影响
        2.3 抗虫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动物蚯蚓的影响
        2.4 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2.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4.2 工作假说与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棉花品种及样品采集
        3.2 棉花花粉中氨基酸和糖类的测定
        3.2.1 棉花花粉中可溶性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3.2.2 棉花花粉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3 相关酶活的测定
        3.3.1 超氧物歧化酶
        3.3.2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3.3.3 中肠蛋白酶
        3.3.4 纤维素酶
        3.4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对家蚕影响的研究方法
        3.4.1 实验用家蚕和桑叶
        3.4.2 实验设计
        3.4.3 急性毒性观察
        3.4.4 花粉粒的统计
        3.4.5 慢性毒性观察
        3.5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对蜜蜂影响的研究方法
        3.5.1 蜜蜂和蜂笼
        3.5.2 实验设计
        3.5.3 急性毒性观察
        3.5.4 慢性毒性观察
        3.6 转WSA基因棉花叶片对蚯蚓影响的研究方法
        3.6.1 供试蚯蚓与土壤
        3.6.2 实验设计
        3.6.3 急性毒性实验
        3.6.4 慢性毒性实验
        3.6.5 数据处理
    第四章 转WSA基因棉花对家蚕的影响
        4.1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中氨基酸和糖类含量
        4.2 棉花花粉的自然扩散规律
        4.3 桑叶上花粉粒个数的计算
        4.4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评价
        4.4.1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对家蚕的急性毒性
        4.4.2 家蚕粪便中花粉粒的观察
        4.5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对家蚕的慢性毒性评价
        4.5.1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对不同龄期家蚕体重的影响
        4.5.2 转WSA基因棉花对家蚕结茧率、茧重及羽化率的影响
        4.5.3 三龄期家蚕体内SOD酶活性的变化
        4.6 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转WSA基因棉花对意大利蜜蜂的影响
        5.1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毒性评价
        5.1.1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毒性
        5.1.2 意大利蜜蜂体内几种酶的活性
        5.2 转WSA基因花粉对意大利蜜蜂的慢性毒性评价
        5.3 小结和讨论
    第六章 转WSA基因棉花对赤子爱胜蚓的影响
        6.1 转WSA基因棉花叶片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
        6.2 转WSA基因棉花叶片对赤子爱胜蚯蚓超氧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纤维素酶的影响
        6.3 转WSA基因棉花叶片对赤子爱胜蚯蚓体重的影响
        6.4 转WSA基因棉花叶片对赤子爱胜蚯蚓生殖的影响
        6.5 小结和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对家蚕的影响
        7.2 转WSA基因棉花花粉对意大利蜜蜂的影响
        7.3 转WSA基因棉花叶片对赤子爱胜蚓的影响
        7.4 本研究的创新处
        7.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接收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抗蚜虫PPA基因的拟南芥转化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植物凝集素的来源——半夏
        1.2.1 三叶半夏的概述
        1.2.2 三叶半夏与掌叶半夏的药理功能
    1.3 植物凝集素
        1.3.1 植物凝集素的功能
        1.3.2 植物凝集素的研究进展
    1.4 模式植物拟南芥
        1.4.1 研究价值
        1.4.2 拟南芥研究和发展的历史
        1.4.3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
        1.4.4 RFLP 图谱
        1.4.5 拟南芥遗传研究的应用
        1.4.6 拟南芥基因的克隆
    1.5 GFP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PPA 的改造及载体构建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用具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pCAMBIA1380-35s 的获得
        2.2.2 PPA 和GFP与p35s 的连接
        2.2.3 质粒的小量提取﹑纯化与检测
        2.2.4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5 DNA 直接转化农杆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35s 的PCR 检测结果
        2.3.2 PPA 、GFP 的PCR 检测结果
        2.3.3 中间载体酶切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杆菌转染拟南芥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配培养基方面的一些条件
        3.2.2 野生拟南芥的培养
        3.2.3 T0 代拟南芥种子的收获
        3.2.4 T1 代种子的收获
        3.2.5 T2 代种子的收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浓度的消毒时间对种子的影响
        3.3.2 筛选剂的选择
        3.3.3 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性试验
        3.3.4 T0 代种子的抗性筛选
        3.3.5 T0 代拟南芥的移栽
        3.3.6 T1 代的培养
        3.3.7 T2 代种植
        3.3.8 T3 代种子的种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PA 的功能验证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与器材
    4.2 实验方法
        4.2.1 T0 代的阳性植株检测
        4.2.2 T2 代拟南芥的检测
        4.2.3 PPA 的功能验证——放虫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T0 代拟南芥的PCR 检测
        4.3.2 T2 代拟南芥的PCR 检测
        4.3.3 PPA 的功能验证
    4.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生物科学史教育在卫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序言
    1.问题的提出
    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展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理论探讨
    1.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认识学习理论
        1.2 建构主义学习论
        1.3 学习心理学理论
        1.4 科学认识论理论
        1.5 兴趣和动机理论
    2.生物科学史教育的作用
        2.1 有关的概念界定
        2.2 生物科学史教育的作用
第三部分 生物发展史教学实践的方法和过程
    1.实验准备
    2.实验的实施
        2.1 实验结果的检测方法
        2.2 精选生物科学史中的相关内容,发掘其教育因素
        2.3 实验实施的策略
        2.4 教学案例
第四部分 结果与讨论
    1.教学成效
        1.1 生物学课程结束考试成绩比较
        1.2 思维品质的改变
        1.3 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
        1.4 课堂氛围与学习态度不同
        1.5 对科学史的了解加深
        1.6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2.反思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9)现代基因技术安全问题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基因技术引发的伦理论争
    一、基因技术的发展
        1、基因的内涵
        2、基因工程的特征
    二、基因技术之“善”
        1、经济效益的增长
        2、环保技术的创新
        3、医疗手段的进步
    三、基因技术之“恶”
第二章 产生基因技术风险的伦理根源
    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1、经济主义批判
        2、基因技术的风险性
        3、自然生态系统的权利
    二、国际合作中正义的缺失
        1、基因资源的特征
        2、国际合作中公正的缺失
    三、对生命尊严的忽视
        1、基因隐私权与知情权
        2、基因歧视与社会公正
        3、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道德风险
第三章 维护基因技术安全的伦理原则
    一、风险防范原则
        1、基因技术风险的特征
        2、风险防范原则
    二、知情同意、利益分享原则
        1、知情同意原则
        2、利益分享原则
    三、尊重、无伤原则
        1、尊重原则
        2、无伤原则
第四章 维护基因技术安全伦理原则的实践
    一、普及基因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1、普及基因科普知识
        2、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二、加强基因研究共同体的伦理责任
        1、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
        2、基因研究共同体的伦理责任
    三、加强监督管理发挥政府的理性作用
        1、发挥伦理委员会的监督评价功能
        2、为维护基因技术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10)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1.2.2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2.3 调节经济、科技与资源、环境良性关系的需要
        1.2.4 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需要
    1.3 研究概况
        1.3.1 “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前沿
        1.3.2 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概况
        1.3.3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类型和研究进展
    2.1 基因工程
        2.1.1 转基因植物
        2.1.1.1 转基因水稻
        2.1.1.2 转基因小麦
        2.1.1.3 转基因玉米
        2.1.1.4 转基因大豆
        2.1.1.5 转基因棉花
        2.1.1.6 转基因烟草
        2.1.1.7 转基因马铃薯
        2.1.1.8 转基因油菜
        2.1.1.9 转基因蔬菜
        2.1.1.10 转基因果树
        2.1.1.11 转基因花卉
        2.1.1.12 转基因牧草
        2.1.2 转基因动物
        2.1.2.1 转基因鼠
        2.1.2.2 转基因兔、猪和羊
        2.1.2.3 转基因牛
        2.1.2.4 转基因鸡
        2.1.2.5 转基因鱼
    2.2 细胞工程
        2.2.1 植物细胞工程
        2.2.1.1 植物细胞工程的研究应用
        2.2.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前景
        2.2.2 动物细胞工程
        2.2.2.1 动物细胞培养
        2.2.2.2 试管动物
        2.2.2.3 胚胎移植
        2.2.2.4 克隆
    2.3 微生物工程
        2.3.1 微生物农药
        2.3.1.1 微生物农药的种类及其应用现状
        2.3.1.2 微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2.3.2 微生物肥料
        2.3.2.1 微生物肥料开发利用的现状
        2.3.2.2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2.3.2.3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
        2.3.3 饲料微生物
        2.3.3.1 具有生产重要性的饲料微生物
        2.3.3.2 微生物饲料的生产与发展
        2.3.4 环境微生物
        2.3.4.1 “三废”的生物处理
        2.3.4.2 生物修复
        2.3.4.3 环境微生物制剂的开发研究
        2.3.4.4 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2.4 酶(蛋白质)工程
        2.4.1 酶工程与农产品加工
        2.4.1.1 制糖工业
        2.4.1.2 啤酒发酵
        2.4.1.3 蛋白制品加工
        2.4.1.4 果蔬加工
        2.4.1.5 稻米深加工
        2.4.1.6 乳品工业
        2.4.1.7 食品保藏
        2.4.2 酶工程与饲料加工
        2.4.2.1 饲料用酶的主要种类及作用特点
        2.4.2.2 酶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2.4.3 分子酶工程的研究进展
        2.4.3.1 酶的基因克隆和异源表达
        2.4.3.2 酶分子的定向改造和进化
        2.4.3.3 融合蛋白与融合酶
        2.4.3.4 酶的人工模拟
        2.4.3.5 端粒酶
        2.4.4 蛋白质工程
第三章 农业生物技术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3.1 水平基因转移
        3.1.1 自然转化介导的植物向微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
        3.1.1.1 裸露的重组DNA的存活期
        3.1.1.2 自然条件下的感受态
        3.1.1.3 异源DNA在细菌中的稳定性
        3.1.1.4 异源DNA在细菌中的表达
        3.1.1.5 细菌转化子的筛选
        3.1.2 植物向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
        3.1.2.1 DNA序列比对
        3.1.2.2 从试验样品中筛选转化子
        3.1.2.3 水平基因转移直接的试验证据——模式系统
        3.1.3 植物向其它相关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
        3.1.4 其它条件下植物向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
        3.1.4.1 昆虫肠道
        3.1.4.2 哺乳动物肠道
    3.2 非靶标效应
        3.2.1 概述
        3.2.2 转基因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3.2.2.1 粉媒生物
        3.2.2.2 观赏或经济昆虫
        3.2.3 转基因植物通过食物链产生的间接影响
        3.2.3.1 对天敌的影响
        3.2.3.2 表达Bt毒素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3.2.3.3 表达蛋白酶抑制剂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3.2.3.4 表达凝集素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3.2.4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2.4.1 Bt毒素在土壤中的存活期
        3.2.4.2 植物性状的未预期变化
        3.2.4.3 对土壤中降解有关生物的影响
        3.2.4.4 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2.5 转基因植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3.2.6 转基因植物对鸟类的影响
        3.2.7 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3 转基因植物的入侵能力
        3.3.1 生物入侵概述
        3.3.2 花粉扩散与基因流
        3.3.2.1 转基因植物的基因扩散距离
        3.3.2.2 杂交后代的形成
        3.3.3 存活能力
        3.3.3.1 转基因油菜的存活能力
        3.3.3.2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存活能力
    3.4 有害生物抗性的产生与发展
        3.4.1 抗性的产生
        3.4.2 昆虫对Bt的抗性
        3.4.2.1 转基因植物种植后对Bt抗性产生的风险
        3.4.2.2 对Bt毒素和Bt生物杀虫剂的抗性
        3.4.2.3 昆虫对表达Bt基因植物的抗性
        3.4.2.4 对其它生物中Bt毒素的抗性
        3.4.2.5 昆虫对Bt抗性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食物链因素
        3.4.2.6 对Bt抗性的治理策略
        3.4.3 对其它转基因植物的抗性
    3.5 目的基因的重组与稳定性
        3.5.1 目的基因在目标植物中的稳定性
        3.5.2 转基因植物中病毒的重组
        3.5.2.1 病毒与目的基因重组的风险
        3.5.2.2 病毒/目的基因交换外壳蛋白
        3.5.2.3 花椰菜花叶病毒启动子的重组
    3.6 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3.6.1 概论
        3.6.2 直接影响
        3.6.2.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6.2.2 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3.6.2.3 植物有毒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
        3.6.2.4 转基因植物目的基因在肠道中的代谢
        3.6.2.5 哺乳动物肠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移
        3.6.3 间接影响
        3.6.3.1 劳动保护
        3.6.3.2 过敏原
第四章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4.1 国内外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评述
    4.2 评价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4.2.1 评价内容
        4.2.2 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
        4.2.2.1 整体性原则
        4.2.2.2 可操作性原则
        4.2.2.3 针对性原则
        4.2.2.4 动态性原则
        4.2.2.5 简明性原则
        4.2.3 评价方法
        4.2.3.1 离差法
        4.2.3.2 系统分析法
        4.2.3.3 简明综合法
    4.3 评价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对象及系统范围
        4.3.2 指标准则层
        4.3.2.1 生态准则层
        4.3.2.2 经济准则层
        4.3.2.3 社会准则层
        4.3.3 指标的构建与分析
        4.3.3.1 指标的构建
        4.3.3.2 指标的分析
        4.3.4 指标的计算方法
        4.3.4.1 简明综合法
        4.3.4.2 层次分析法
第五章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及对策
    5.1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5.1.1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概念
        5.1.2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原则
        5.1.3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5.1.4 案例评析——以转基因棉花为例
    5.2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政策研究现状及问题
        5.2.1 生物安全管理政策
        5.2.2 食品安全管理政策
        5.2.3 投资管理政策
        5.2.4 对外贸易政策
    5.3 对策和措施
        5.3.1 健全完善法规体系
        5.3.2 明确发展方向
        5.3.2.1 要大力优先发展的领域和类型
        5.3.2.2 要注意规避某些问题的类型
        5.3.2.3 必须限制发展的类型
        5.3.3 建立技术层面与政治层面协同的管理体制
        5.3.4 在重视研发与应用的同时,加强风险评测和监督约束
        5.3.5 促进纵深发展
        5.3.5.1 与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
        5.3.5.2 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
        5.3.5.3 促进海峡两岸的农业生物技术合作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德科学家研究出毒蛋白检测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前沿知识的实践研究[D]. 曾凤.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2]林木转基因技术的生态风险及伦理责任规制研究[D]. 梁艳丽.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3]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社会问题研究[D]. 白洁.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2)
  • [4]双亲基因载体的构筑及在增强内皮细胞转染效率方面的研究[D]. 王海霞. 天津大学, 2015(08)
  • [5]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 ——以衡阳黄金水稻为例[D]. 伍瑛.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5)
  • [6]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棉花对非靶标动物的安全性研究[D]. 丁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7]抗蚜虫PPA基因的拟南芥转化及验证[D]. 王珊珊. 河北科技大学, 2011(08)
  • [8]生物科学史教育在卫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轶彦.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9]现代基因技术安全问题的伦理审视[D]. 唐静. 南京林业大学, 2006(04)
  • [10]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 余建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德国科学家开发出检测有毒蛋白质的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